在上海汉拿伟世通通四月十六号面试体检合格,现在等一个月了。厂里也没有给具体时间报道签合同,劳务费1300

阳历三月二十号是末次月经,但是四月十六号因公司要体检所以去体检了,体检结果显示没有怀孕,过了八九天试纸测试怀孕了,怎么算啊,到现在是多少时间了啊,_百度宝宝知道您当前所在位置: → 阅读文章
在张謇精神和思想的感动里
添加日期:&&&&点击数:6671&&&&添加人:ljj
一、我们应该仰首张謇
张謇生于1853年7月1日,卒于1926年8月24日,是著名爱国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张謇之于南通,之于整个社会的最伟大的意义,莫过于其博大精深的实业、教育、公益思想及其荣辱观、价值观,这种殷实的精神财富用来武装和丰富从事高职教育的我们,其价值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首先,张謇先生的成长史,对于我们的成才之路具有标杆作用。在浮躁之气于今为烈的情势下,张謇的历练,无疑对我们的治学、生活和工作有着榜样的力量和深刻的启迪作用。
其次,张謇先生的人品、德行和处世之道,也是值得我们效仿、借鉴的。张謇先生不畏权势,一身傲骨,但其又不恃才傲物,尊师敬友,对朋友肝胆相照,对民生百般体恤,对知音坚定不渝,对小人巧于应付。这些,对“学会做人”作为必修项目的我们及其高职生而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深邃而独特,尤其是“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理念日久弥新,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工作者们以及高职生们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所提出的一系列诸如办学指导思想、职业技能培训要旨、产学合作路径以及校训、教规等,即使在今天仍然令人信服,振聋发聩。我们从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里能够采撷到最甜最美的东西,获得莫大的教益。
最后,张謇先生的公益思想、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运筹帷幄的睿智眼光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都是高职生们必须大补、特补的“维生素”。张謇先生的创业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艰苦奋斗史,其中的每一页,都是用智慧、感情、毅力、勇气和责任“混合”写成。为了其所热爱的家乡和钟爱的事业,张謇先生披荆斩棘,殚精竭虑,真正彰显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创业境界和敬业精神。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张謇的伟业泽被百姓,福及后代,香飘千里。张謇先生绝非为了一己私利与虚名好大喜功,哗众取宠,而今我们更要承继前辈的精神和人格,脚踏实地,奋力开拓。如果我们没有或不能真正地去学习、传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那么,我们就是在浪费这样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承继张謇实业、教育与公益思想,其宗旨就在于让张謇先生实业、教育、公益思想与实践的血脉得到延续,并发扬光大。
因此,对国内外在张謇研究方面的许多成果进行系统学习、整合和再研究,包括梳理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然后,我们编著了《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一书。这一工作是极其艰苦的,但又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我们感知、领悟张謇最深,换句话说,是张謇先生的思想和实践、精神和风采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使我们没有理由困倦和懈怠,与他老人家对话,再苦再累还真算不了什么。作为一项极其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利用张謇实业、教育、公益思想的丰富内涵、主要内容和精神特质的教育作用,一是可以挖掘高职教育的传统文化,使之“古为今用”,二是可以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祈通古今,三是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载体,继往开来。
我们试图走进张謇的精神世界里,虽然我们生活和享受在当年他老人家所奠基和创建的物质世界中。然而,肯定地说,我们只是走近了他,怀着尊敬的心情端详着他,就像在他墓地的塑像前长久地凝视他平实平和的面额一样。其实,要能够真正领会他老人家高尚的灵魂、深邃的思想、宽厚的胸怀和厚重的底蕴,是需要伴随着他的心路历程,作一次长久的精神、思想之旅的。换句话说,“走近”容易而“走进”难,走进不仅仅需要钦佩,而且需要坦荡;不只是激动,还要有激动后的从容。因为,张謇和我们大家一样,只是举步作了一次人生之旅,平凡、普通地做人,踏实、认真地做事,严谨、勤奋地治学,是一位善良、儒雅的智者,平易近人。即使仅仅从做人做事的角度而言,我们都渴望向这位智者讨一点智慧,提几个问题。于是,我们满怀激情,带着暑期的热烈,叩开了“濠南别业”的大门。藿香茶一杯,茶香袅袅,大蒲扇一把,微风徐徐。我们的灵魂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洗礼。
二、张謇其人其事
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海门常乐镇。这个在江风海韵中来到世间的小孩,乳名长泰,15岁前往如皋应试改名张育才,字树人,24岁定名为謇,字季直。旧时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他排行于誉、?、?之后,警之前,位居老四, 50岁后号啬庵,亦称张季子,晚年又号啬翁。
& 张謇4岁即能背诵《千字文》,而且一字不差。入邻塾,至 10岁时,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蒙学的基本书籍,聪慧灵巧,以“日悬天上”即刻对出塾师所命“月沉水底”。11岁时,宋先生见一武官骑马从门前而过,即兴作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下联随口而出“我踏金鳌海上来”,漫溢出聪慧、灵秀与豪迈之气。
& 1868年(同治七年),15岁的张謇,参加县、州应试。初涉考场的张謇,顺利通过,但州试成绩名列百名之外,遭老师批评:“譬若千人试而额取九百九十九,有一不取者,必若也!”张謇羞愧至极,扪心自责,在书房窗户和帐顶上写上“九百九十九”五个醒目大字,枕边置放两根短竹,睡时夹住自己的辫子,稍一转头或侧身就会被扯痛而醒,醒则起身读书,每夜读书“必尽油二盏”,看见“九百九十九”往往泪如雨下,为防夏夜蚊叮虫咬,便在书桌下摆放两坛,将双脚置于坛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时年十月,张謇通过院试,列26名,如愿以偿地成为如皋籍的一名秀才。1874年( 同治十三年),21岁的张謇应调任江宁发审局的孙云锦之邀前往任书记,帮助办理文牍。为报知遇之恩,张謇抵江宁“执弟子礼”,开始了游幕生涯。张謇结识名士,扩大社交圈,结识了许多有声望的师友,自觉而勤奋地力求适应这个新鲜环境。先后报考了钟山书院、惜阴书院。冬天,张謇回家探亲,带回所得薪金100两作为还债之用,供奉于祖先牌位之前,父母感慨系之:老四已成人自立了。腊月,迎娶海门徐端为夫人,新娘俭朴而又贤惠。
张謇于1875年(光绪元年)二月返回江宁,经孙云锦介绍,结识了驻军浦口的直隶正定镇总兵吴长庆。吴为淮军儒将,对张謇的才华十分赏识。张謇应邀于翌年夏加入庆军幕府,专治机要文书。1882年(光绪八年)夏,朝鲜爆发了兵变,日本以保护侨民、使馆为由,逼迫朝鲜政府赔款,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李氏王朝请求清朝政府出兵援救。张謇随吴长庆统军于六月下旬赴朝,共商如何应付当前事变。张謇参与庆军历次重大决策,迅速有效地解决了朝鲜的内乱,也暂时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的企图。27岁的张謇在紧急事变中表现出作为机要幕僚镇静应付与勤勉治事的优秀资质,令吴长庆十分的赏识。吴长庆评价颇高,亲笔致函张树声为其请功,但张謇不愿意以军功求官职,不屑于“向纱帽下求生活”,更不认同政见与志趣均不相合的李鸿章为举荐者。吴长庆只好在次年赠以1000两白银作为奖酬。遗憾的是,这位十分器重张謇的淮军将领,由于在李鸿章压制下进言不纳,求去不得,终于成为派系的牺牲品,内心抑郁而亡,张謇辅佐吴长庆先后有8年之久,本想借助庆军建功立业,而吴长庆之死却使其梦幻随之破灭。此时,张謇又因看不惯同在庆军中渐生野心与傲慢,趾高气扬的袁世凯,而与其绝交,朝廷内部纷争使庆军分崩离析,因此,张謇颇有几分心灰意冷之感,带着七分懊悔与三分惆怅回到故乡。
直到19世纪末年,人们仍然习惯于把科举视为“正途”,张謇其时也很难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窠臼。张謇回乡以后,父兄之命难违,在10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考场争锋。1885年(光绪十一年)春夏之交,张謇赴京参加顺天乡试,名列第二,高中“南元”,即南方考生中的第一名。张謇自从15岁考中秀才,前后经过17年断断续续的试场折磨,直到32岁才取中举人,而且又是引人注目的“南元”,兴奋与喜悦自然不言而喻。但是,1886年(光绪十二年)三月的会试,张謇却考运欠佳未被取中。1889年(光绪十五年)二月,张謇再次北上应试,深感困惫且文思呆滞,又一次落选。1890年(光绪十六年)为光绪皇帝亲政恩科,张謇又一次北上参加会试,由于咳嗽寒热、连日齿痛,结果名落孙山。1892年(光绪十八年)春,张謇第四次北上应试,又因阅卷考官“吸鸦片之时多”,晕晕乎乎,阴差阳错地使张謇再次落榜,令对张謇十分赏识从而结下师生情谊的户部尚书翁同?也无可奈何。五月四日张謇离京南下,翁同?“以百金赠行”,表现出对得意门生的慰勉与理解。
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寿辰,清廷举行恩科会试。张謇在切盼儿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76岁父亲的恳求和其兄的劝说下再次应试。张謇以平常心对待,也作好了落榜的心理准备。但天道酬勤,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又取中一等第十名,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四月二十二日殿试。主考官翁同?评阅张謇殿试答卷:“文气甚古,字亦雅,非常手也”,力主将该卷定为前十名之第一,八位殿试阅卷大臣中有七位赞同,最后得到光绪皇帝的首肯。年逾不惑的张謇终得金榜提名,状元及第,随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这是科举士人的最高荣誉。张謇经过26个春秋的坎坷曲折,终于在已逾不惑之年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张謇的心情是复杂的,一股迟暮之感油然而生。120多天的考棚生涯,或冥思苦想或奋笔直书;20多年的长途跋涉,寂寞旅程,通州-上海-大沽-天津-北京,坐小船、轮船、火车、骡车乃至手推小车;一次又一次的发榜落榜,无止无休的愧疚自责,而今终于了却了76岁高龄老父的宿愿。
& 爬上科举制度的金字塔后,本可以攀爬官僚体系那座更高也更为显赫的山峰。翰林院地居清要,实为闲散京官,三年后须经过考校评定等次,或以编修检讨留院,或以主事分各部尽先任职,或以知县由吏部以实缺选用,然后再一步一步攀高,直至封疆大吏或中央枢廷。张謇已有垂暮之感,更看透世情宦情。他可以为做事而舍弃做官,却不愿为做官而耽误做事。因此,他宁可放弃翎顶辉煌的前程,却不愿放弃可以做些实事的机会。
甲午战败之辱,进一步激发起张謇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感,坚定了他“救亡图存”的信念。“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张謇兴办实业的决心已定。甲午之后,张謇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兴办实业等方面有不少的共同语言,两人交往频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为了“开风气而保利权”,张之洞正式札委张謇经理通海一带商务,要求他招集商股,在通州兴办纱厂。他踌躇思索多日,认定“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慨然应允。张之洞不仅直接促使张謇投身实业,而且还为他提供了现存的机器设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机缘。张謇筹划在通扬运河和长江之间的通州城北唐家闸一带水陆近便之处建厂,取名“大生”。厂名的寓意是:“通商惠工,江海之大;长财饬力,土地所生。”即儒家所服膺的一句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纱厂筹办之初,上海纱市疲软,加上通州风气未开,集资入股遇到极大困难。张謇奔走于通沪之间,忍辱蒙讥,屡经挫折。纱厂经费窘迫到极点,连张謇到上海集资的旅费都是靠卖字筹措的。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先行祭礼,然后试机,引擎开动后一切运转正常。但当时的流言蜚语很多,先是有人说:“厂囱虽高,何时出烟?”试机后又有人说:“引擎虽动,何时出纱?”张謇以事实回击讥讽。四月十四日,一座拥有20400纱锭的大生纱厂终于建成投产,正式出纱。其时正逢纱价看涨,从开车初次出纱到次年二月的收支结算,已有26850两的净利赢余。其后,张謇利用大生纱厂获得的利润,滚动发展。1904年(光绪三十年),张謇在崇明外沙(今启东市)创建大生二厂。1914年 (民国3年)与1920年(民国9年),海门的大生三厂和城南的大生八厂相继诞生。
&& 张謇兴办实业的势头如滔滔长江与黄海之水,澎湃不已。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始,创办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开辟内河航线后,又将目光转向长江航运与江河海水陆联运的系统工程上。天生港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达通航业转运公司、大中通运公行、泽生水利船闸公司、大生三厂至青龙港铁路等,点状分布,构就江海大平原上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一整套产业链的蓝图也逐一变为现实,创办通海垦牧公司、资生冶厂、资生铁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颐生酿造公司、颐生罐诘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同仁泰盐业公司与渔业公司、翰墨林印书局、大隆皂厂、懋生房地产公司、大昌纸厂、大聪电话公司、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通燧火柴厂、通明电气公司、镇江笔铅公司、耀徐玻璃厂、上海闸北房地产公司以及有斐旅馆、南通俱乐部、桃之华旅馆等数十个企业,并开发苏北沿海滩涂,创立了20多家垦殖公司。这些企业大多是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直接或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或者凭借大生纱厂以获取利润。通海垦牧公司是大生纱厂的原料基地;广生油厂利用大生纱厂轧花棉籽制油自用;大隆皂厂又利用广生油厂的“下脚”制造皂烛;复新面粉厂利用大生纱厂的剩余动力磨粉,供纱厂工人食用和浆纱;资生冶厂和资生铁厂最初是专为大生纱厂修配和制造机件而设;天生港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达通航业转运公司、大中通运公行、泽生水利船闸公司、大生三厂至青龙港铁路等主要是为大生纱厂解决运输问题;懋生房地产公司则是埋地造屋,为大生等职工提供宿舍并获取房租。张謇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确实比较周密地考虑了经济效益问题,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爱国者渴望祖国早日臻于富强的迫切愿望。1912年至1921年,张謇的大生系统获得空前发展,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整个通海地区的经济革新与社会发展。
张謇是个务实主义者,他既与空想无缘,更痛恶以大言欺世。他的志趣在于脚踏实地做有益社会的实事,同时期望通过建设“新新世界”的雏形,推广全国。建设“新新世界”,自然需要知识、智能、技术以及各种专业人才。因此,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又努力兴办新式学堂。“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张謇所提倡的教育,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开启民智”,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与思想素质,更好地实施“实业图强”的大计。
& 努力兴办各类新式学校,师资是基础,师范教育成为他的首选。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全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在城区东南一隅废圮的千佛古寺旧址上亮相,四月二十七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接纳新生入学。张謇亲任校长,发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阐明“建学宗旨”,反复强调“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之校训。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与其兄张?在城中柳家巷创建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师范附属小学――全国最早的师范附属小学和女子师范附属小学诞生。张謇对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由于他渴望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以加快国家近代化的进程。“世变亟矣,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智?不师胡学?”张謇的思路清晰而深远,即把国民教育当作近代立国的根本大计。
此外,张謇还于1909年建立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1912年创设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同年,南通农业专门学校、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次年改称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在唐闸诞生,191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南京、商船学校于吴淞问世,资助马相伯创建上海震旦学校、复旦公学,倡议和推动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引进人才。1916年11月,在张謇亲自踏勘校址、登报鬻字筹款等艰苦努力下,南通狼山盲哑学校终于建成。1920年,他将医、纺、农三个专门学校合并为以后的南通大学,1924年,他又谋求以美国政府退还的庚子赔款,资助南通教育事业向高层次发展。
& 经过张謇的筹划,短短20来年的时间内,南通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与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起步,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迅速建立起几乎所有的近代文化形式,开风气之先并具有浓郁江海风韵特色的江海文化应运而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张謇建博物苑于通州城南。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博物馆,也可以说是张謇的掌上明珠。其定位是一个普及、传播科学知识,并让人们从中体会到园林闲情逸致的场所,故定名为博物苑。
南通翰墨林印书局是张謇创办的最早的文化产业股份公司,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八月开工营业。它的建立比商务印书馆迟6年,却比中华书局早8年,是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一批具有现代概念的出版机构之一。除了负责大生系统企事业文化、教育、宣传的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外,同时出版了一批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平均每年有四种报纸在该厂印刷。在印刷业如日中天的同时,书报运作又接踵而行。张謇推崇科学与读书,注重科学文明的传播和普及。张謇将南通城南东岳庙遗址改建为南通图书馆,馆藏图书14万卷,并有西文书和日文书,在不断扩大馆舍的同时,向社会公开征集各类图书,丰富馆藏。1919年(民国8年)下半年,伶工学社、更俗剧场、梅欧阁及仿效上海办小报代替剧目戏单的《公园日报》,奇迹般地从江城脱颖而出,搭建成一个汇融编导演与八方观众的戏剧、戏曲文化平台。更俗剧场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戏剧革新中心之一,把戏剧改良与社会进化联系起来,这是张謇的高见卓识。张謇多次邀请梅兰芳、欧阳予倩来通演出,大江南北70多位名伶,三年之间竞艺江城。昆曲、徽戏、京剧、话剧、歌舞剧等不同剧种你方唱罢我登场,挥写出一个南派北派汇通的盛时盛卷。
&& 张謇积极支持和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1914年(民国3年),清王朝农工商部女子绣工科总教习沈寿女士,应邀前来南通创办女工传习所,并于1920年(民国9年),筹建南通绣品局,在上海、美国纽约的第五大街、法国、瑞士、意大利设立分局和办事处,参加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为女工传习所刺绣作品走出国门推波助澜。张謇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扶植,成为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史上长期流传的佳话。沈寿在继承中国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油画的光影视觉效果,创造了逼真传神的“仿真绣”,张謇将沈寿口授整理成“绣谱”,并以沈寿晚号雪宦冠名。《雪宦绣谱》由翰墨林印书局出版,并被译成外文,传播海内外。张謇盛邀美国哲学家杜威来通演讲,安排朝鲜士子金沧江供职翰墨林印书局,引进荷兰水利专家亨利克?特来克治理水道,聘美国摄影师哥洛金拍摄电影,1924年左右还为梅兰芳赴美演出代订了周密的计划。
& 张謇还是位笔走龙蛇的书法家。他多次鬻字筹集教育慈善经费,书风“早年劲健、中年豪迈、晚年苍劲”。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有正书局、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南通翰墨林印书局等先后影印出版张謇所书碑刻、字帖20余种。仅《张季直书千字文》一册就连出7版。
& 清末明初,张謇将目光和精力投向弱势群体,在南通兴办一批慈善事业,有养老院、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栖流所、济良所等,力求建设安定和谐的城镇乡村。与此同时,作为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张謇成为各派政治势力关注的焦点。1904年(光绪三十年),张謇拜授三品衔,为商部头等顾问官,1911年(宣统三年),又被委任为中央教育会会长。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诚邀他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1913年(民国2年)9月,袁世凯邀其入阁,出任农商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21年(民国10年),北洋政府聘其为太平洋会议高级顾问等。张謇在与各派政治势力的斡旋中,左冲右突,苦心寻找有利于实业与教育生长的缝隙,寻觅振兴中华之大计,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他与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晤面;与摄政王载沣、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熊希龄等周旋;与张之洞、刘坤一等筹谋“东南互保”、“速行立宪”;参于创立共和党,调解谋杀“宋教仁案”,为直皖、直奉战乱双方作调停。
直到1926年(民国十五年),已经73岁的张謇,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中,工作仍然是相当忙碌的:二月二日,前往路工处商谈公共汽车事,二十四日讨论开凿运河事;三月六七两日,先后参加女师20周年校庆与女师同学会并发表演讲,九日,去滨海垦牧乡视察工程,两日后冒雨归来,二十八日,应邀观看县童子军会操并发表演说;四月一日参加垦牧公司股东会,十四日,到剑山视察工程,二十二日,亲临唐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常会,二十八日会勘县界;五月一日,察看东桥工程,三日,确定通、如、海县界,十六日组织抗洪保坍;六月十六日,带病参加剑山文殊院落成典礼,还至姚港视察江岸防护工程,这是张謇最后牵肠挂肚的一桩工程;八月一日张謇遍体发烧,但次日清早还是陪同工程师视察了江堤,七日病势渐重,二十一日病情危急,二十四日中午在濠南别业,这位为发展近代实业、教育奋斗了一生的老人,终于最后闭上了眼睛。张謇走完了从乡野庶民,到封建士子,到官宦过客,到新兴资产阶级翘楚的心路历程,长眠于南郊陆洪闸袁保圩,后人称为啬园。陵园直面狼五山,墓门横石上题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之墓阙”,并自拟生圹墓门联语:“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张謇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给人生作了最后的补白。
如同先天不足的婴儿一样,在迅速发育的同时,也孕育着夭折的危机。就其客观原因而言,张謇所经营的大生资本集团,缺少真正的、可靠的、巩固的社会基础,其所伴所依的政府不曾是也不可能是民族资本的真正靠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国内各派军阀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混战,给大生企业集团带来空前困难。就其主观原因说来,急于扩展“地方自治”成果的张謇,追求其企业格局及地方经营的“大而全”,由于投资过猛,战线过长,布局过乱,最终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窘境。至1925年,仅大生一厂债务即高达 900万两以上,最终由上海的中国、金城、交通、上海四家银行以及永丰、永聚钱庄组成的债权人团,全部接管了大生各厂。然而,张謇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放松自己的追求,但是,他也从来没有想过,南通离不开江苏,离不开中国,如果没有社会制度根本性质的变革,没有一个真正属于人民并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纯凭借私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就一个个孤立的“村落”的革新的。就大生资本集团的最终破产而言,就其为自己提出的庞大宏伟的目标尚未实现而言,张謇曾被称为“失败的英雄”。但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几乎难以找到另外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办成如此众多的事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三、张謇的职教思想
张謇的职教思想深刻而丰富,具体表现为:以强国、启智、要需为本的办学思想,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培养范式,以人格养成为首的育人理念,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的发展路径。张謇的职教思想对现代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以强国、启智、要需为本的办学思想
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如何准确定位?这不仅是处于肇始阶段的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也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张謇清晰地触摸到社会的强劲脉动,从而提出了在今天看来依然没有过时的办学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振兴实业、强国富民和开启民智。张謇提出了“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主张,此后又发表了“教育为实业之母”的著名演说,把教育看作是实业振兴之本。张謇还提出:“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舍注重实业教育外,更无急要之计划。”张謇把教育与实业、与强国、与启智演绎为友好型的社会生态链,环环相扣。“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实业、教育、公益成为张謇事业的理想之柱,也是其操守信念的立德之基。在张謇的视阈中,民智、官智、士智之所以不开,皆因教育未至。职业教育承担着富强和启智的重任,滥觞如此,发展至今日又何尝不是如此?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民素质,正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张謇当年所企盼的强国富民和国民素质提升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是“谋生”教育。职业教育的宗旨何在?其实质是什么?它既不是“人人歆羡做官”的科举教育,也不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训诂教育。因为,在张謇看来,以上两种教育“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因而,职业教育必是训练职业技能的谋生教育。“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生计成为张謇耿耿于怀、愁肠百结的心思。教育者的责任在哪里呢?张謇认为,“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没有饭吃的人要使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的本分。”还要使残疾人能“以心思手足之有用,弥补目与口之无用”。这就启迪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以人为本,其职责就在于,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的谋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精进,舍此无它。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应放在什么基点上?换言之,职业教育的向度是什么?张謇的把握是科学和准确的。张謇指出:“凡事必求其适。”“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这就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命脉所在。张謇所处的时代,山河破碎,百废待兴,既有救亡图存之需,又有振兴实业之要;既有生计之虞,更有缺乏人才、资金之虑。按照张謇之意,职业教育的发端和发展,应当一求其“适”,即是否适时、适地、适宜,是谓适者生存。“二十八年(1902年),创立师范学校,以为普及教育之基础。纺织须棉,须增产棉地,乃创设通海垦牧公司,有棉产地,须讲求改良棉种及种法,又创设农业学校。……纺织须纺织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所仅有。又设商业学校。南通实业逐年发达,各省旅学于南通各校者,亦逐年加多。乃注重卫生,设立医校及医院。更进而有图书馆,有博物苑,有气象台。”二求其“需”,即必需、要需,是谓需者发展。“纺织教育为目前社会之要需。”“为江淮导治造就人才,且为全国水利专门之备。”创办国文专修科,“专为养成社会办事书记之才。”。因此,张謇以士大夫的职责和敏锐,深感教育与实业彼此孳乳,“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甲午后,乃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由此,张謇勇敢而坚毅地开办起职业教育。张謇对于职校生寄予厚望,“我看看你们各学校里,很注重职业教育,有农工等科目,这对于你们的前途是大有益处的。从前的一些工厂里,贫民不能工作的很多,能工作而不能做上等工作也很多,这就是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缘故。要知教育是诱导人的利器,你们能切切实实的受了良好教育,将来地方上就多了很多的有用人才。拿这些有用的人才来治地方,地方哪有不发达的道理?”地方发达之理,在于职业教育,在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有用人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旺盛生命力,也就在于紧紧吻合了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没有强劲的人才需求、发展需求,现代高职教育就不会应运而生,也不会得到大力发展;同样,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生也就难以大有作为。
2、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培养范式
&&& 职业教育与其它类型的教育究竟有何不同?除了办学思想、具体目标迥异外,其主要的特色恐怕还是培养模式的区别。
课程设置的适用性。职业教育自然强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课程设置,课程群围绕职业技能的轴心建立。张謇强调,“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反复斟酌损益,乃不至凿圆而枘方。”张謇所云“本国情势”,准确地说,是地区情况、实业形势,“必当顾及本地的需要”,即行业、职业及职业岗位所需,也就是说,根据传授“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和“以适用为主”来搭建课程模块。张謇所讲究的课程的适用性、必需性,直到现在,不能不说仍具有振聋发聩之感。现代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提出“能力为本”的原则、针对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要求,以及基础知识的“必需、够用”,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核心,与张謇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从张謇给纺织专门学校亲自设置的课程中,可见一斑。纺专四学年的课程安排是:(第一学年)伦理、国文、英文、数学、图案画、物理、化学、机织、织物组合、织物分析、体操;(第二学年)伦理、国文、英文、数学、应用力学、物理、雕花纹法、化学、机织、制图、织物组合、织物分析、体操;(第三学年)伦理、雕花纹法、数学、机械工学、机织、制图、织物组合、织物分析、棉纺学、染色学、电机工学、体操;(第四学年)伦理、雕花纹法、工厂建筑、工业经济概论、织物整理、棉纺学、电气工学、工业簿记概论、纺织实习。从中不难看出,张謇以职业岗位能力为轴心构建的课程体系,充分凸显专业知识结构的适用性、应用性以及宽泛性,并把伦理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贯穿教育的始终。这些,对于现代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改革而言无不充满裨益。
&&& 实习实训的“主要”性。 张謇从“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原则出发,把实习实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郑重提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的主张。其“主要”性表现为:第一,所学书本知识需要在实践中补缺和修正。“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要“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由此来看,张謇是较早体味到教、学、做三位一体之必要性的。张謇谆谆教导学生,“诸生在校数年,科学知识,日就新异,然此为书籍上之研究,至实地作业,又重经验。张謇还对教师指导实训提出要求,“而教授之实习,必备方案于实习之前,更加评论于既习之后。……数载之教养,备战具也,修战术也。……之实习,战事之经历也。方案者,作战之计划也。评论者,使识其胜负原因之果何在也。而无战之具者之不足与言战也,吾耻之;有其具而无其术者之不足与言战也,吾耻之;有其术而计划不备,练习不闻,战之后茫然于胜负之所以者,吾并耻之。”第二,所练技能需要在实践中熟练和提高。张謇指出:“诸生毕业在近,在学校实践,日少一日,宜细心研究,以期熟练。将来身入银行,实地应用,庶不致有救头救脚之苦。”第三,所缺素养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和锻炼。“在实践室内,当锻炼一种耐烦劳之习惯。” 因此,才能做到“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以今日联合集会之精神,贯注于永久。”张謇为纺织专门学校规定的实践课时与全部学时的比率从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的上下学期分别为12.8%、20.5%、25.6%、30.7%、53.8%和64.1%(31),如此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对现代高职教育而言,也是非常适用的。
3、以人格养成为首的育人理念
& 张謇把人格养成作为首要,提出要“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张謇甚至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注重人格培育、礼教熏染和德行养成,“须是人人成一种有人格人,士轨于士,农轨于农,工轨于工,商轨于商。秦并天上而鲁后亡者何?以有礼教也。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当思世界虽大,我是其中一份子,只努力于学业,将来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雪耻复仇,不足言也。”
“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张謇十分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之。若中学以上,则为大学分科之备。而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事业人才养成之备,故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德行与技艺对于职校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的,如果非要排序的话,那么在张謇看来,“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可见德行的首要性。其实,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即意识之民。“所谓大学者,养成可以为官之国民,不必尽为官也。无国民知识而为官,今天下之官,若是其多矣。其有益于国否乎?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有意识之民,就是“明公理、修公德之人”、“有礼法、不苟简之人”、“能成一业之人”,只有持之以恒,“必有积累,乃有人格”。
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如何进行修养呢?张謇提出:第一,须静心。第二,须耐苦。“昔人谓朱子之学,得之艰苦,其实古今学者之所以能成其学,何一非从艰苦中来”,不耐苦,不坚毅,便不能修得正果。第三,须自克。“下走自弱冠自至今三十余年中,所受人轻侮之事,何止千百,未尝动色发声以修报复。惟受人轻侮一次,则努力自克一次,以是能成一业也。”百折不挠,忍辱负重,正是创业者的可贵特质。第四,须谨慎。谨言慎行是理性智慧的表征,“未见智能之士言行不顾,而能见信与社会者也。”第五,须立志。“进德之积分,则在不与世界腐败顽劣之人争闲气,而力求与古今上下圣贤豪杰之人争志气。”在浮躁之风于今为烈的情形下,张謇所提出的修养方法正是当代高职生德行养成的正确路径。
& &以教为育、涵养德性。张謇告诫,“诸友须知教育事业,课程是一事,管理又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因此,必须强化管理,严于教育,“以严格为爱护学生之大计”。“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军队放任,则不能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其为国患,莫此之尤。”张謇将学校是否管理有章、教育有法、自由有度、约束有力作为关乎国家兴衰和前途的大事。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教育涵养其德性,而化其恶习,使为善良之民也。”张謇的“凡教之道,以严为轨”的理念,对鼓吹高职学生管理应该放任者无疑具有棒喝作用。职业岗位的纪律性、创新设计的严谨性、操作规程的严密性、产品质量的保证性,都对现代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训以及学生的行为养成提出了“从严”标准,这是职业岗位的要求使然。职校生应该具有哪些德性呢?一曰勤俭。“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之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二曰服从。“公德最易见者在服从。”“服从者公理之事,礼法之事,……能服从,然后能结团体,非是则角立而离矣。”三曰忠实。张謇为纺织专门学校立下“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要求做到实事求是。四曰守信。“道德者良心而已。良心之生廉耻,有廉耻故有为有不为。能有为有不为,故有常。有常,故有信。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五曰合群。张謇多次题写“合群自治”、“爱亲爱群爱己”,并指出:“诸生知若何而承此幸福乎?相劝以勤学,相规以饬行,相爱以合群,如是则私德修而公德进,如是则能承。”其实质,在于要求学生具备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补台”作风,以期和谐共赢。六曰惜时。“爱国当先爱身,爱身当先爱学,爱学当自爱其可贵之光阴。”上述德性要求,对于当代高职生而言,同样是缺一不可的。我们必须按照张謇的训诫,加强高职生的道德建设,使之牢固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切实改变某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的铺张懒散、逆反不从、弄虚作假、言而无信、拆台挖墙和虚掷光阴等毛病。
& 4、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的发展路径
实业与教育、产与学的联袂出场,既是张謇救国图存、富强之本理念的法器,也是张謇一生为之苦心经营、爱心呵护、真心奉献,并支撑其理想信念的强大支柱,还是人们为之称道的两大最杰出的贡献。在张謇看来,实业与教育、产与学本身便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至亲关系。“益见实业教育二事,有至密至亲之关系。” (55)
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实业是教育发展的根基。一方面,实业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没有实业为经济后盾提供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职业教育便会无果而终。“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唯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也。”另一方面,实业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紧迫的人才需求,没有这种人才需求,职业教育便是画蛇添足。“而吾国人材异常缺乏,本应在工程未发生之先,从事培育,庶不至临时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之才供吾使用。”教育是实业发展的保证,教育为实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有养成之学生,又有实地练习之工程,十年以后,或有可用之才,不必借资于异域矣。”现代高职教育同样为了解决企业高技能实用性人才缺乏的问题,但不同于张謇的“十年”预期,要求的是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顶岗的所谓“零适应期”。与此同时,张謇还敏锐地看到了产学与科研结合的曙光,指出:“以科学方法应用实业经济研究,与社会心理之分析。迨成效既著,人自求之不遑。执此道以提倡科学,未有不发达者。此为吾数十年经验之结论,愿诸君由此兴科学。”正因为如此,“夫工业之发达,工学终效之征也。”现代高职教育欲获得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的新路,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努力为行业和企业服务,通过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其吸收先进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提供平台,并藉此获得企业的资金、项目、实训设备和场地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主动对接起来,锻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并藉此培养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惟其如此,才能达到“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 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孳乳递衍?及公益慈善”之目的 。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和企业服务,是现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专业如何设置、改造与建设,专业培养方案如何审议和确定,服务的触角如何延伸?张謇的探索与实践是值得注意和借鉴的。第一,办学宗旨的承继与发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服务。“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从这点出发,只要社会之需,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开设新型专业,为企业提供急需人才;只要岗位之需,我们就要千辛万苦地为企业提供短期培训、长期服务等。要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即企业之所至,服务之所至。第二,校企结合模式的战略延伸。张謇曾破天荒地创设厂办学校和学校办厂的新体制,使实业与教育、产与学的结合实现了“零距离”,“謇曾以工场机械之富,江海交通之利,教员易致学生易于参观之便,陈请就上海制造局附近,建设一完全高等工学。”1913年8月张謇在大生纱厂内正式成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前后还有农科、医科等专门学校。这种尝试,使学校的教学以企业的生产为依据,企业以学校培养的实用人才为依托,学生以企业的发展为价值构建,互相促进。毫不例外,产学研合作也是现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路径,是现代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张謇的校企结合模式,在新形势下必须进行战略延伸。要把现代企业逐步建成高职生的技能实训基地、毕业生的就业基地、新产品的研发基地、“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和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同时,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输送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文化会通基地和爱心助学基地。
四、张謇职教事业的承继与创新
作为肇始于1912年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1913年更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的历史延续,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像自己身边滔滔东流的长江之水一样,走过风,走过雨,从当年唐闸大生一厂的厂区里,一路走来,先后经历了南通大学纺织科、南通学院纺织科等历史时期,至1952年迁往上海组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即现今的东华大学。1957年,原大生一厂、大生副厂、大生三厂等纺织企业联合在南通学院纺织科旧址创建了“南通纺织企业纺织专科学校”,1959年更名为“南通纺织工业学校”,1999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南通纺织工业学校独立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历史往往像江水,也许一个旋涡,也许一阵骇浪,但它依然奔腾不绝地向前,汹涌澎湃。
一路走来,风尘仆仆。今天,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承继着它的始祖在创立全国第一所纺织高等职业教育时的训诫,“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同时又承载着新时期现代高职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求实创新,和谐进取,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办学业绩,而被评为“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先后受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百余次表彰奖励,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及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十多家新闻媒体对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
紫琅巍巍,濠水潺潺。学院坐落在繁华的南通市青年东路,校园宽敞整洁,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是“江苏省文明单位”和“江苏省园林式单位”。2005年11月,学校整体购买南通大学文峰校区,现有占地面积368亩,建筑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学校现设有纺染技术系、机电技术系、经济贸易系、设计艺术系、信息技术系、应用外语系等6个系和社会科学部、体育与军事教学部等2个教学部,另设有1个中外合作的二级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堪培门学院)。现开设7个专业大类,52个专业和23个双专科专业,其中包含6个部、省级试点、精品、特色专业。学校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和各类实验、实训室48个,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400元;建有84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图书馆各类图书6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31.5万册)。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具有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职务的占32%,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2%,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名师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学院教学设施齐全,装备先进,手段科学,拥有1300多台教学用计算机。学院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采取“教、学、做”相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1999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南通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单独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2003年,学校作为教育部26所试点院校之一,参加了首批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
传承伟业,继往开来。张謇主张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即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学院的广大师生员工,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弘扬张謇先生的职教思想,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用这一思想去深化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自身定位的认识,提出了“三个零距离”理念,即: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紧紧抓住江苏和南通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紧紧贴近“长三角”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集中精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重视教职工思想观念的更新,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职理论学习、研究活动,使全校教职员工形成了四个方面的教育思想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才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应用性人才培养;三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教育质量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四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推进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健康发展。学校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造氛围,积极推行管理体制、干部任用、人事分配、全员聘用、后勤社会化等制度的改革,使学校的办学机制得到了激活和优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积极推行“三个一”工程,即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研究一个课题、带好一批学生”,淡化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要求教师以挂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努力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大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学校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大批合格人才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壮大了自己。
天道酬勤,春风化雨。几年来,学院师生在国际国内一系列专业技术大赛中连连获奖,并在科技服务、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近四年来更达到100%,多次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院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先进集体”、“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院成为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纺织大类和机电大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等,在全国纺织类学校和江苏省高职院校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声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opyRight & 张謇纪念馆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伟世通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