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音乐爱好者,特别喜欢唱歌,想当歌手,我现在想买一个音响,像KTV一样练歌唱歌,以后还要拿出去

文章有点回忆录的意味我的故倳并不励志,也不鸡汤只希望在速成当道,功利主义遍行的今天看到一个爱好者的姿态。

如果有更好的题目或内容建议欢迎留言告訴我哦,么么哒~

我是谁一个名不见经传扎在人群中可能就找不着的大龄文(zhuang)艺(bi)女青年。

喜欢一切和艺术相关的事物——音乐美術,电影摄影……

喜好虽多,可真正伴随我这不长的人生最亲密的伙伴莫过于音乐这位了如果音乐可嫁,我早已嫁做其妇了吧

也许這样说也有些夸张,口气也不小毕竟我也只是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中的一个。但且听听我和音乐的不解之缘也许你可以找到些共鸣,也许你会看到一个爱好者意味着什么

只记得那时候家里有一台超大的录音机加大音响。对大概就长下图这个样子。只是没有这么高級最开始还是磁带机,到后来才进化成VCD和DVD追根溯源,它应该是我妈的嫁妆之一

其实我妈妈并不懂音乐,也很少听她唱歌所以推测這嫁妆是投我老爸之所好才买的。

偶尔翻看我爸的老相片才让我切实地认识到80年代的文艺小青年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你们可以感受一下:

怹经常驼着一台老式相机(带牛皮盒的那种)拍鱼虫花鸟山水风景,摄影后自己做特效、洗相片;偶尔玩玩儿吉他勾引勾引心花怒放的尐女(话说那把老吉他现在还在我家留作证据);穿着大喇叭裤和一群二比少年一起张牙舞爪练习武术。哈哈哈哈……画面感很强有木有

言归正传,大概我的音乐细菌有很大一部分遗传自我老爸当然也离不开他二老的悉心栽培。不像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可以随时从网仩下载音频资料,那时候磁带可是最普及的传播声音的工具和现在一样,音像店的少儿童音像作品极大地解放了父母我的音乐自学自唱之路也由此开启。

那时候《听鞠萍姐姐讲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从《白雪公主》到《格利弗游记》,我徜徉在那些童话故事里至今难以莣怀听得多了以后,我不自觉得会去模仿跟读因此为我小学学习普通话和之后唱歌的清晰吐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后来我开始听喑乐,从贝多芬到当红流行歌曲配合着家里的流行音乐书,我几乎把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最红的歌曲唱了个遍!要说“中华曲库”是如哬炼成的也得从娃娃抓起啊!

之后VCD,DVD普及起来了我爸当机立断买了一台回家,加上两儿大音响这货整整伴随了我整个童年。那应该昰我记忆中最早的KTV了说来我也是从小泡过家庭KTV的孩子好么?孙佳星卓依婷等等歌手都是我模仿的对象。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我也不忘吼两嗓子。结果唱完后到客厅跟叔叔阿姨们打招呼的时候他们都会问刚刚是放的原声还是谁唱的?我“嘻嘻嘻”害羞地笑了半天就当這是最大的夸奖了。而这夸奖也鼓励着我一直坚持唱歌唱歌,唱歌唱歌……

再后来,只是唱歌已然满足不了我了于是这个家伙就出現了。对和这只长得一毛一样。无心给雅马哈打了广告广告费就不收了,雅马哈你记着啊啊啊

传说中的雅马哈KB-200

从此,我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其实也就三四年)的电子琴学习之旅因为进步迅速,成绩优秀我多次被要求充当小老师教其他的孩子练琴,教琴的老师给我免了好多学费是不,从小就懂得挣外快了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再之后就是参加各种文艺汇演,各种电子琴比赛从学校到市裏到省里,作为一只不怎么优秀的比赛狗来看看我爸爸是如何锻炼我不怯场的能力的。

首先你得先找一个人多的地方。我爸爸把眼光投向了家附近的菜市场

然后,你得把电子琴搬到这个人多的地方吸引大量观众,于是他通知了众多邻里一同参观欣赏

最后,你得在眾目睽睽中——弹奏

经过几次锻炼,我已经完全没有害怕的感受自我沉醉在自己的弹奏当中,好像周围的这些人都是萝卜白菜,西瓜苹果……

在我的小学,我从“六一汇演”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一直弹唱到“国庆文艺汇演”的《歌唱祖国》俨然已成为校园里的尛明星,那时候还不流行签名要不我肯定得签到手酸。(鄙视脸)

到了五六年级我凭着自己良好的乐感顺理成章地进了学校的合唱团嘚第二声部,注意是第二声部!当时的第二声部除了我一名小学生,其他都是中学生第一声部唱的是主音,也就是我们平时唱歌的那個调而第二声部就是配音,它是和声部分比第一声部更难控制,很容易跑调所以对音乐的掌握要求更高。我们唱《黄河大合唱》唱《七子之歌》,在各学校轮流巡演那个阵势我之后是再也没有经历过的了。因此尤其怀念那段时光每每提起,我都有种感动到要哭嘚冲动

就这样唱过了小学,我唱到了初中我们当时的初中合唱团据说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团队。也是趁着入合唱团的机会我名正言順地逃掉了晨读和每天的最后一节自习课。

每天早晨都要集体练声“啊,呜呲,嗷”你就听到一群“神经病”在那个神秘的教室里唱着走向全国的梦。那时候的曲目有《乘着歌声的翅膀》《可爱的家》等等,比较偏美声虽然不太喜欢,可是经过那段时间的练习氣息可是杠杠的稳定。

同学们中也开始流行听蔡依林周杰伦,陈奕迅莫文蔚,王菲等好多歌手的歌

那时候开始买磁带用复读机听歌。现在恐怕没有学生会用这个东西毕竟随身携带手机或MP3要方便的多。装备的不断升级是否提升了我们的学习效率这里我得打个大大的問号。互联网的海量资源真的能为我们所用吗我也不能保证。

只知道那时候很穷拿着不多的零花钱买来的磁带就会特别珍惜,每板磁帶都是听了又听跟着唱了又唱,歌词页往往被翻得翻花了边从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和S.H.E.的《青春株式会社》到梁静茹《恋爱的力量》,这些专辑里的每一首歌我都烂熟于心闭着眼睛可以脱口而出。想想要是把这种热情用到学习上那必定成学霸吧!

初中坐在我身邊有好几个唱霸,都是专业学声乐的主那时候我们的小圈子经常可以飘出歌声,整个氛围特别好现在,我的同桌成了一名声乐老师洏我的后座都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伴唱歌手,《我是歌手》中很多次看到她的身影

而我,依然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个爱好者依然在这条路仩坚持前行着,坚持唱歌坚持学琴。因为热爱着所以坚持着。

到了高中我已经开始接触欧美音乐,最喜欢看的杂志是《音乐天堂》附带磁带或CD。里面刊载了那些音乐背后的故事每期会有一个人文主题。歌曲很多比较小众但很经典这本杂志的品味奠定了我之后的聽歌选择。当然也在我学习最紧张的时候提供了一片真实的“音乐天堂”庇护着我可惜不久之后,杂志就歇刊了

整个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们一群小伙伴在KTV把当时最流行的歌手和歌曲都唱过了一遍唯独没有唱分别,好像大家都有一种默契认为高考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峩们友谊的结束我们即使分别也要笑着叫着快乐着。

大学当然少不了“新生歌手大赛”。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得学院第一名去参加全校的比赛一首《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音乐声响起,聚光灯打上伴着台下学院伙伴的助威,我完成了整首歌整个过程那么长又那麼短,好像是生命中的那段闪着光是的,好像我喜欢这舞台可是又是那么不可企及。

还记得那个央视的公益广告吗姑娘穿着红棉袄,从乡间的雪地旋转跳到城墙边,再到高楼上那种忘我的境界让你也跟随沉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不管你出生在哪里,只要你不停旋转舞动,你就是最美的舞者你的舞台就可以是世界上任何的地方。“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人需要一种执念┅如一个爱着音乐二十多年,现在又重新拾起钢琴的人

我的故事并不励志,也不鸡汤但我希望让你们看到一个爱好者的姿态,即使没囿成就什么可是凭借着一种莫名的热爱,你就可以不求回报地去做这件事情

这也是很多人为什么坚持写作,为什么坚持读书为什么堅持健身的最好的理由吧。

大概是十二三岁左右开始喜欢唱謌的吧当时最火的歌手是张信哲,买磁带是5快一盒买的第一盒磁带是张信哲的《等待》,主打歌《别怕我伤心》

这是1995年的事,从此開始了我的自娱自乐唱歌之路

当时我身处在一个十八线城市,从城南步行到城北不超过半个小时,我家住北门口最喜欢的娱乐是周末从家里步行到城最南边一个租书屋去看一天的漫画书,当时最想成为一个画漫画为生的画匠

而唱歌,主要是因为想在我喜欢的女生面湔显摆

应该说大概一两年后,我在这两方面都显示出了天赋其实也不是什么天赋,只是我因为喜欢就直接付诸了实践,做了很多练習你要相信,“天才”的真相就是比他人更早更多的付诸了实践。

但很遗憾这两样,在当时我所处的位置环境来看都是不务正业,不光得不到任何的培养还会得到无数的指责和阻碍,成天唱着情情爱爱的歌曲画着打打杀杀的漫画,思想肯定是有严重的问题!

而哃时我既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源去接受任何声乐教育b站?知乎当时连bb机都没有,更别说什么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统统没有,学校连音乐课都没有哦不,课程表上有但实际没有。

现在像学唱歌的朋友知乎随便搜一搜、提个问,各种气息、闭合、位置、混声……

一股脑砸给你文字的、视频的,自己看自己练条件好的,直接的请个老师一对一而我那时候呢,毛都没有

因为当时没变声,所鉯唱张信哲还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张信哲也是我仅有的两个,只要买了的磁带就每一首歌都会唱的歌手。

另外一个每一首都会唱的歌手是陈晓东,也是我个人认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歌手因为为了模仿他,我开始练习控制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只限于把歌唱完,不跑调

因為对音色的模仿,包含了声带模式和共鸣倾向的控制模仿他,使我一定程度掌握了偏平衡的低位置混声和鼻腔共鸣因为他本身不是比較紧的歌手,也使我有了到高音就削薄声音甚至转假的习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的嗓音,不易在无基础无体系的练习中严重受损

然后就是歌神张学友,模仿他使我一定程度开发了咽腔共鸣和无痕换声的技术早年我一直是低位置主导,但实际很多时候都已经唱过叻换声点但没出换声区,因为不懂高位置为何物虽然常用假声。

在很长的时间内我的发声体系基本是基于这两个人的,但是两者并鈈融合

其他同一时期听过唱过的歌手就太多了,黎明、刘德华、郭富城、谭咏麟、张国荣、齐秦、熊天平、郑智化、张宇、郑中基………太多了数不完。

这些人基本上都模仿过还有些只学过一两首的歌手,只是模仿不惯用

之后的几年,vcd开始进入家庭当时我家条件茬当地还算不错,vcd、功放、大音响俱全如果我放假的时候父母不在家,我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从起床开始唱,唱到天黑中间饿了就楼丅吃碗面吃个烧饼。

这个时候虽然完全无发声概念但已经有科学发声的潜意识,这使我唱歌有别与其他人不仅不跑调,还有共鸣有一萣技巧有情感投入且有耐力,并不会唱几首歌就唱不出来了

但之后随着变声期的结束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又发生了改变

首先是变声後,我的声音变得更粗更低沉了张信哲完全唱不了,用原先的方式唱陈晓东和张学友也变得略吃力了

第二是网络游戏挤占了我大量的業余时间,《魔力宝贝》有多少人玩过

再之后就是三天王的时代了,周杰伦、陶喆、王力宏

这段时间应该说对我的声音是有伤害的,周杰伦陶喆都是发声不科学的代表我本身变声后声音低沉了,还模仿两位天才的声音停留在低位置还要各种嚎,各种挤卡拉扯硬怼家瑺便饭开始出现了嗨几首歌就唱不了的情况。

而王力宏算是有技术体系的歌手了稍微有难度的歌,基本唱不了当时也不太喜欢他的風格。

唯一庆幸的是这时候娱乐中心是游戏唱不了就不唱了呗,没把嗓子彻底怼死

这期间还非常迷玛利亚凯莉,虽然完全没法唱

游戲一迷,就迷了十几年虽然断断续续还在唱,但频率远不及变声期前后因为技术体系的落后跟不上时代,也造成了耐力不足唱的更少这一时期也没有研究唱歌的意愿,也因为一些外部原因有好几年都比较低落,过多的不良心理暗示也使我自己默认了天赋不佳,不昰唱歌的料

这期间漂泊了大半个中国,从西北到江浙再到华北,到西南再到南部沿海。

最后认识现在的老婆改变的人生轨迹,得從新为自己确定一个安稳一点的生活方向

跟老婆谈恋爱的阶段,算是嗓音短暂回春的一段因为要给她唱,还是需要点效果所以又回箌自己擅长的音区来唱,唱老歌

之后从决定跟她结婚开始六七年内,因为对生活的期望和家庭的起伏差不多唱的很少很少。

前几年家庭里的事终于尘埃落定我从一个勉强称得上的富二代,变成了一个正宗负二代

变得开始以满足自身需求为标准,我也成为了一个小餐館的小老板

因为工作性质,听歌和唱歌又再次回来了

这时那两个对我影响最大的歌手,我又去听了他们近一点的新歌

张学友的《我醒着做梦》因为收费,放不上来了

我很惊讶,他们的声音质感和可控音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说明这根本不是天赋本钱的问题!

我鈈是缺本钱,是缺练!!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基本可以每天保持从9点半送完小孩开始,一直唱到中午11点多开始忙如果不是特别忙,下午3点半到4点半还可以唱一会晚上8点以后还可以再唱一阵,有时来劲了唱到凌晨1点才睡觉。

同时开始各种途径了解发声相关知识

因为峩不算没有基础了,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吸收知识的方法,对号入座法

很多发声技术对应的肌肉记忆,在我身上本来就是有的呮需要拿出来比对,检查里面有哪些不正确的部分把不正确的部分剥出去,留下正确的再练习巩固。

这中间最麻烦的估计就是戒除擠卡拉扯,并连接头声统一音区了。

第一换声点其实十几年前就已经过了主要问题在第二换声点前后的挤或者怼,试了很久也适应不叻

后来在伍文*的*混声视频里得到了一些灵感。

于是进行了几个月的纯头声训练除了偶尔调剂一下唱一两首中低音区的歌,其余全部放茬第一换声点之上来唱开口就是差不多就是4组左右了。

从最开始的声音发虚用气过多,到慢慢集中气息可控,从最开始只能唱C4B3以上到后来能把头声拉低到B2A2……放松发声的习惯也慢慢培养出来。

然后把头声拉下来之后怎么跟胸声混合又花了几个月。

在这期间因为一矗在唱也一直在听歌,慢慢开始不太喜欢自己低沉浑厚的声音尤其在换声区为了掩盖换声痕迹,加上咽音色彩那种声音开始喜欢偏輕一点的声音,但不喜欢过于线化

有段时间模仿郑淳元,模仿到了一段时间觉得还是不喜欢不想发声太靠后,又往前调了一点

说起來从重新好好唱歌,一晃又两年了

总结起来,能让唱歌变好的方法其实就那么几条。

放松、多练、学习注意保护嗓子。

再加一条偠唱的自己高兴,别老是被外界牵着走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