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股票股价最高的股票

拼多多被吐槽“坑多多” 这些套路你遇过没?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拼多多被吐槽“坑多多” 这些套路你遇过没?
拼多多被吐槽“坑多多” 这些套路你遇过没?
  拼多多被吐槽“坑多多”,这些套路你遇过没?
  广告说一亿多人在用拼多多,那么陷阱又有多少呢?
  “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拼的一起省的多,亲朋好友都在说……”,这是一首来自一个专注拼团购物的电商平台拼多多的主题曲,只要听过一遍就会哼了。
  伴随这首洗脑神曲,拼多多已席卷了各大综艺节目,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也能一睹它的身影。不仅如此,在我们的社交圈里也能看到它病毒式传播的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让该电商平台迅速聚拢了大量人气。
  拼单团购固然很划算,但是,它真的靠谱吗?截至2018年的3月,《消费者报道》收到多宗对拼多多平台的投诉,其主要问题为商品质量差、商家售假、虚假发货、拒绝退款、售后服务差等。
  除此之外,多名入驻的商家也在社交平台上大吐苦水,反映拼多多不退还保证金,在“拼多多商城”的账户被冻结,贷款无法结算提取,罚款竟比赚的还要多……纷纷指责拼多多“套路多,太坑爹”。
  网友质疑其广告推送是虚假宣传
  日前,不少网友表示收到来自拼多多关于“9.9元抢购电动车”的广告推送,但点击进去是提示下载其平台的APP,下载后却无法找到“9.9元抢购电动车”的相关内容。
  9.9元真的能够抢到电动车还是噱头而已?有网友表示自己曾经拨打拼多多的客服电话求证,客服声称该活动是存在的,但只有少量的电动车属于“新春福利”的秒抢商品。然而,在其商城上并未发现“新春福利”的秒抢商品中有电动车的身影。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有不少网友吐槽这只是套路而已。甚至有网友反映收到拼多多推送“送你一台iPhone X”的通知,但点开后发现是虚假信息。
  其中,莫女士向消道长透露自己也曾遇到过此类事件,收到礼品领取成功的通知,打开链接却是邀请用户参与活动,并不是中奖通知。
  带着种种疑问,莫女士咨询客服却被告知:“这是推文活动,邀请用户参与活动,并不是中奖通知。”这让莫女士十分愤怒,质疑其虚假宣传,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拼多多客服对“中奖通知”的回应
  消道长注意到,不少媒体相继报道质疑其虚假宣传,在微博上,讨伐拼多多的投诉信息铺天盖地,这无疑是消耗了消费者对拼多多的信任。
  邀请好友砍价至“0元”真的靠谱吗?
  网友@我还有9个电&在微博上向消道长投诉,邀请了超过一百名好友来帮忙砍价,砍价商品是标注原价为180元的奔腾电吹风,无奈邀请了这么多人帮忙砍价却难以砍价成功,人均砍价仅为几分钱。邀请了众多亲朋好友来参与砍价,最终却白忙活一场。
  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放弃砍价后发现,在其他电商平台发现同一款吹风机仅需32元。该网友随即在微博平台上表达自己的不满,拼多多回应称:“砍价活动的金额是随机波动的,坚持参与满足条件即可免费发货。”
  该网友则对拼多多的解释表示不满,认为该砍价活动不合理,“那为什么多数都是两分钱,三块钱我找了三十人都砍不下去,而且这吹风机是180吗?没有卖这么贵的,官方才卖32,我因为32找了那么多人帮我,真的有点生气哦……”。
  ▲网友在淘宝平台发现同款吹风机仅需32.9元
  在网上有不少用户表示,砍价活动一般难以实现,就算邀请再多的好友也无法满足砍价条件。然而砍价活动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传播的范围也很广,有专家表示,在参与砍价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难以得到商家所说的实惠,实际上还能给商品做到宣传的作用,进而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果。
  有网友调侃:广告费真划算。
  被爆以次充好售卖假货,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关于拼多多售卖假货的投诉并不少见,不少用户在其平台购买的商品发现是假货却难以维权,向拼多多官方客服进行投诉却被告知用户需提供品牌方出示正规假货凭证。
  一般情况下,品牌方是不会为任何消费者个人出具验货证明,这无疑是给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增大了难度。
  在拼多多平台上购买到假货的用户并不少,其他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拼多多假货泛滥,出售大量以次充好的商品,蒙骗消费者以赚取不义之财,纷纷表示自己也曾遭遇过购买假货的事情,吐槽“拼多多,假货多”,对这个购物平台相当失望。
  ▲网友因不满意售后对假货的处理,在微博上大吐苦水
  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曾在拼多多购买到假货,但因不能出具验货证明,且因商品的价格便宜,最终选择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旗下平台《2017年知识产权年度报告》当中曾diss拼多多售假,这是阿里巴巴借用打假的名义首次点名电商同行。
  不仅如此,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同年2月对外发布了对2017年“双11”网络购物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的调查结果。从涉及平台上看,被点名的拼多多出现问题次数最多。
  低价购买换来烂水果成投诉重灾区
  “本满心欢喜的想着能够“捡便宜”,但到货后发现收到的是一箱烂水果。”来自河南的刘先生向消道长说道。
  无独有偶,家住广西南宁的张女士也同样有过类似遭遇,在拼多多商城上选购了16元5斤的四川攀枝花凯特芒,相当于是3.2元一斤。消道长了解到,现市面上一斤四川攀枝花凯特芒售价一般需要6-7元一斤,相比之下,拼购的芒果确实很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张女士随即联系了商家客服进行协商要求全额退款,但商家驳回了申请,称生鲜水果不支持退换货和拒收,如收到果子有问题可在签收12小时以内提供快递箱子上的签收单和所有坏果一起拍照上传,并按照每件坏果进行个赔。
  但张女士认为该赔偿不合理,“那些软得没有办法吃的芒果要怎么界定是坏果呢?”,张女士觉得很无奈。
  拼多多商城曾规定,消费者若收到腐烂水果,腐烂面积少于一半,平台会退还一半的差价;如果有超过一半的大面积腐烂,则向用户进行全额退款;如果顾客仍然想要此类商品,平台会以最快速度补办一份新鲜的水果送达。
  最终,张女士接受了卖家提出的6元价格赔偿,表示以后在网络上购买新鲜水果会谨慎考虑。
  ▲微博上看到的网友投诉
  对于消费者投诉水果腐烂的问题,拼多多曾向媒体回应,由于平台是商家入驻模式,对水果出现的质量问题,无论是商家在发货之前还是在快递中出现的问题,平台都会逐一勘察,尽量再避免这些情况。
  拼多多火箭式的发展,在这两年多收获了近两亿的用户,但在大多数的消费者心目中“低价”与“吐槽”齐飞,看似低于市场价的拼团,却隐藏种种的套路。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拼多多能够在电商红海中夹缝求生快速生长,得益于其低价尾货模式,并且商家入驻门槛极低,这也导致了商家供应链的参差不齐,这样一来拼多多在供应端能够迅速吸引商家做大规模,但商品品质问题必然成为核心的问题。
责任编辑:孙剑嵩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个股分析专区
48小时排行
概念股专区推荐内容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ARTICLES拼多多为什么能爆红? _ 东方财富网
拼多多为什么能爆红?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2018年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当大家已经讨论了流量红利结束很多年后,会突然发现一批新的APP横空出世,好像一瞬间变得火爆了。这些APP的特点往往是成立时间不长,但是通过渠道下层以及抓住了长尾流量这个巨大的人群,瞬间变成了一款全民应用。
  比如这一段在朋友圈火爆的抖音,再比如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拼多多。整个电商红利已经几乎消失,过去几年大量垂直电商都被消灭的时代中,拼多多是如何成为一款现象级的应用呢?
  社交电商的极致模式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也就通过三年不到的时间,做到了月流水400亿的恐怖规模。拼多多的商业模式说简单也并不复杂,就是一种网上团购的模式,以团购价来购买某件商品。
  比如一件衣服正价58元,通过拼团只要39元就可以购买。用户可以将拼团的商品链接发给好友,如果拼团不成功,那么就会退货。我们看到许多人会在朋友圈,各个微信群发带有拼多多团购的链接,通过社交网络实现了一次裂变。
  事实上在拼多多之前,社交电商已经被反复论证过,小红书就是典型的社交电商模式,微信也做了微店。但是过去传统的社交电商模式都不太成功,而到了拼多多为什么能将社交电商的极致模式发展出来?背后还是对于流量以及用户参与度的思维模式。
  过去的社交电商,其实是主打KOL的,或者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社交电商,而是网红经济。基于大家对于网红KOL的信任,用户就会去购买这个商品。所以传统的社交电商解决是信息不对称,然而还是没有解决流量的问题。
  什么是流量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商业社会的租金费。今天我要在人民广场开一个奶茶铺,那么租金肯定很贵,这就是要支付流量成本。今天我在网上开一个店,其实也一样要支付流量费,网红因为自带流量,其实就是节省了这部分的成本,但是根本上没有增加流量本身。
  以“网红经济”为模式的社交电商中,KOL和其他消费者是不对等的。KOL发表建议,然后导入流量,其他人基本上只有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其他消费者其实对于商品本身做背书的参与度不强。
  但是拼多多模式中,任何人都可以发起团购,动员身边的人购买,这种模式下,用户的参与感就很强。过去KOL和消费者在网红经济模式下,是不对等的,但是在拼多多模式下,所有人都是对等的。一个普通人,也可以向他的朋友圈,好友宣布,这个商品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便宜。由于是基于熟人社交的电商模式,也解决了信任的问题。下面是拼多多的用户画像: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过去几年越来越发现,其实很多只是将线下的场景搬到了线上,但是人性基本的需求是不变的。
  比如在线直播,就是将过去的线下直播场景搬到了线上;比如电商,就是将购买商品的场景搬到了线上。那么在购买商品这个场景中,其实过去大量的时间是花在“淘货”上。特别是女性用户,其实在购买商品前没有很强的目的性,更多是通过逛街来发现便宜的好商品。
  过去的电商都是单纯解决最后那个交易购买动作,但忽视了如何去体现购买前的淘货动作。拼多多其实通过任何人都能发起的拼团模式,体现了这个动作。一个女性用户在网上花了1个小时搜索,发现好的东西,也能分享给她朋友。在这个模式下,任何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都是一个KOL。
  长尾互联网用户的爆发
  我们之前在分析快手的价值中曾经说过,快手整体的爆发是受益于长尾互联网流量红利这一块。过去几年中国大移动互联网增长最快的方向,就是三四五线城市。无论是阿里、这样的电商,还是快手、、、今日头条这样的社交应用。过去几年一直在不断向下渗透渠道,也带来了变革性的变化。其实去年,类似于格力、美的这种品牌家电的股价暴涨,以及大阿里股价翻番,背后的逻辑是差不多的。
  这些互联网应用和电商将渠道打入到三四五线城市,打破了过去的信息和渠道不对称。这些长尾互联网用户也能够方便的购买到品牌消费品,也能够通过快手、微博、陌陌的社交娱乐平台解决精神消费的需求。拼多多的崛起,也和长尾互联网用户的爆发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深,一直把自己看做互联网典型用户:至少大学本科学历,年收入在20万以上,有不错的英语,买东西看重品质和品牌——其实我们是互联网世界的小众用户。
  之前看到知乎上有一篇分析拼多多目标客户的文章,其中把中国居民按照五个分组做了划分:年收入64934元的高收入组,年收入34547元的中等偏上组,年收入22495元的中等收入组,年收入13843元的中等偏下组以及年收入5958元的低收入组。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家庭收入的分布,其实年收入24万人民币已经超过了美国54%的家庭收入,年收入达到120万人民币就超过了95%的美国家庭收入。这还是人均是中国6倍以上的美国。所以说大部分人对价格是敏感的,大部分中国互联网消费者买东西第一考虑它是不是便宜。
  拼多多能够爆发,也有时代的背景,整个中国互联网过去几年最大变化,就是长尾用户开始成为主流——是的,他们不仅仅崛起,而且成为了互联网的主流。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看做一种投票权,有些互联网应用是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权重,比如知识消费,大家想要抓取的是头部付费人群。过去YY打造的秀场模式1.0版本也是如此,日活月活不重要,重要的是头部一个月能付几百万的土豪。
  但是也有一些应用,他希望得到的是公平投票结果,这就迎合了大量长尾互联网用户。在之前的年代,他们的声音无法被听到,他们的需求难以被满足。他们是学历高中以下,一个月收入3000元~4000元的普通人,但是抖音,快手,拼多多在满足他们的需求。
  对于任何人来说,when your voice was heard, this is what matters。
  拼多多对电商行业的冲击和思考
  过去几年其实我们一直在推荐,一个大的逻辑是认为流量红利结束后,一定是大平台的电商干掉垂直类电商,况且阿里巴巴还有支付和新零售带来的线下用户数据。事实上过去几年基本上垂直电商都被消灭了,但没想到拼多多会横空出世。
  这也让我从流量思维的角度,重新看待电商格局。
  目前腾讯系把控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大头,整个被腾讯投资的公司应该占有超过50%的互联网流量。阿里系可能拥有20%左右的流量,其他公司占有30%。在互联网的两级中,我们也曾经分析过阿里和腾讯都将成为市值1万亿美元的公司,因为他们是真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帝国。
  过去几年阿里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其“商业逻辑”的基因,因为阿里出道就是卖商品的,让用户交易是阿里最大优势;腾讯出道是做社交的,获取流量能力很强。阿里这么多年一直通过商业基因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支付宝,今天只要是出国旅游的中国人,都发现移动支付最强的国家就是中国,而背后是阿里对于支付环节的创新。可以说BATJ几家巨头中,阿里是真正做到了模式创新的。
  当然,阿里的问题是一直缺流量。
  从目前我们看到的数据看,拼多多还只是冰山一角,无法抵抗巨大的阿里帝国。社交电商由于社交属性比较强,还是有一些通过低成本拉新诱导的行为。而阿里自身已经开始过渡到消费升级,从淘宝的高增长转向了天猫的高增长,从线上的高增长,变成了线下服务的新零售布局。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对于传统零售商的收购,阿里植入了其运营,管理,用户数据,仓储物流等一系列的优势。拼多多本身短期内,还难以对抗巨大的阿里系电商。
  但是从一个更长维度看,社交电商的价值也是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其实也会很精准。更重要的是,拼多多已经通过流量模式撕开了一段缺口,看个十年阿里是否在缺少用户流量的情况下,能够巩固其电商帝国的地位,这或许值得我们去做更深的思考。
(责任编辑:DF307)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Please click
if you are not redirected within a few seconds.
来源:42章经(ID:myfortytwo)作者:吴炳见,险峰长青投资副总裁,重点关注 2C 交易平台、微信生态和教育的投资机会。之前曾在联想之星任投资董事,再之前在百度任产品经理,在百度战略部门任商业分析师。今年的投资市场,能谈得上是条&赛道&的机会也就是所谓的小程序了,但我们认为小程序的说法太狭隘了,其实本质上还是微信生态这件事。而且,当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在看这条赛道的时候,多半很早期的投资机会已经过去,该 growth 基金进场了,所以我们是不是该去挖掘一些微信里面的新品类、新打法?下面是基于我在险峰内部分享的一个报告做的总结。通过复盘这波微信生态机会背后的本质,也许我们能得出一些不一样的结论,并发现一些新的机会。首先,为什么我们认为微信存在系统性机会?在 PC 时代,浏览器的时长占比是 55%,在手机上,微信的时长占比是超过 55% 的。除聊天外,阅读和交易的消费场景也在往微信迁移,这就使得内容生产者也开始往微信迁移,开发者们逐渐把微信当作发布应用的第一站,微信成为基础设施,成为新的浏览器。(仅代表大概量级,市场瞬息万变,报告也跟不上&)上面是微信里估值最高的十家企业,十家里有九家都和前端的新式流量玩法相关&&拼团、分销和裂变。共性都是前端通过这些新玩法快速起量,供应端再进行升级改造。这些机会之所以出现,是不是本质是微信的流量红利?流量红利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 PC 到 Mobile,大的机会往往是智能手机的新维度带来的,LBS 带来滴滴和美团这样的机会,通讯录带来微信这样的机会,camera 带来美图这样的机会,voice 带来喜马拉雅这样的机会。如果把微信看作是一个独立终端,它带来了哪些新维度呢?&&微信的通讯录维度大大提升。其实我们手机里的通讯录已不再是手机原生通讯录,而是微信通讯录,关系链的丰富程度也提升了很多&&原来我们的联系人数量只有几十几百个,现在有几百几千个;原来我们只有熟人关系,现在还有半熟人关系;原来只能点对点通讯,现在可以通过群和朋友圈点对面通讯。基于关系链的传播带来了拼多多、云集和趣头条这样的机会,而这背后其实是两类流量机会:第一个机会是更廉价的流量获取方式,目前的玩法有四种,拼多多的拼团,云集的分销,薄荷阅读的裂变(也就是人拉人的模式),享物说的砍价,也许还有更创新的玩法,我们也在持续观察。第二个机会是更下沉的渠道,覆盖了增量人群。微信覆盖 10 亿月活用户,已经成为一个覆盖不同层级用户的 App Store,通过微信的传播,应用可以更容易触达下沉的人群,再通过微信群的运营,来养成他们的使用习惯。微信的关系链使得它天然适合分销模式。第一批微商其实来自淘客,淘客在 2013 年前后降低了分成比例,一部分淘客开始转型做微商。最开始微商以卖面膜为主,无论是给用户的产品质量,还是给店主的带来的利益分成,都是在割韭菜。云集是第一个以正规军的方式来做微商的,虽然前期起量的时候用了很狂野的三级以上的分销方式,但之后都在往合规做。云集还是做到了两个坚持,坚持做深供应链,提供好品质的货品,和坚持招价值观正的微商。云集 2017 年的 GMV 相比 2016 年增长 5 倍,到了 100 亿人民币。第二波采用分销模式的玩家是洋葱海外仓和有好东西,都是正规的二级分销,洋葱海外仓切的是化妆品品类,有好东西切的是生鲜品类,切的品类相比云集更加垂直。PC 时代的垂直电商很少有跑出来的,那么微信上的垂直电商有没有可能呢?因为微信阶段性的流量红利,是有可能加大这种可能性的。在 PC 时代,我们假设用户获取成本(CAC)是 150 元,但 ARPU 只有 75 元,这使得垂直电商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不断扩品类,把 ARPU 做高,把自己做成京东;一种是账始终算不过来,VC 不投钱的时候也就是挂的时候。但在微信上,用户的获取成本可能变成了只有 30 元,账天然算得过来,这给了微信垂直电商跑出来的时间窗口。第三波玩家可能是大型玩家,比如微选。蘑菇街的陈琪和京东合资成立了微选,打开微信里的京东页面,在二级频道里就能看到,目前看是一个微商导购频道,但未来有可能做大型微商平台,前端组织大量的店主进行分销,后端精选供应链供货。当分销这个模式被普遍使用,说明流量红利也会开始消退,后面进来的玩家可能要注意了,走同一条路并不一定有红利。除了拼团和分销,我们也看到一些新打法新品类冒出来,比如享物说,一个基于小程序的二手交易平台,通过虚拟积分来买卖商品。险峰在天使轮投资了享物说,内部在讨论起来时也会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项目,有意思在哪里呢?二手交易和微信有很好的契合度,小区微信群里经常有各种二手物品的买卖,送掉和扔掉不需要的东西已经变成了新生活方式,却一直缺少一个好的载体。享物说和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有着本质化差别,闲鱼里的物品还是定位在百元以上,而享物说上的物品更便宜更长尾。闲鱼有 80% 的物品一年之内卖不掉,而享物说 70% 的物品可以在三天内卖掉,形成了足够强的差异化。买卖不需要人民币,只需要积分,使用门槛很低,这意味很低的流量获取成本。并且长期来看,会有一定的网络效应,这是 VC 最敏感的事情。之前在 PC 和 Mobile 上,往往是先获取流量,再做交易。但在微信上,一些交易平台却把顺序倒了过来,比如拼多多和享物说,交易本身变成了高效拿流量的手段,拼多多建立的是价格敏感用户的流量池子,享物说建立的是二手交易的流量池子,之后平台会引导这些流量去购买高客单价的产品,或者导向别的交易。所以,享物说到底是二手交易平台?还是一个带社区属性的流量池子?很难分的清。&以上说的都是交易平台,这里面我们可以讨论三个机会:第一,微信更好的做到了人以群分,这里是不是有基于人群的会员制电商的机会?有好东西是针对一二线人群的,云集和拼多多的人群要下沉一些,但还有更下沉的五线开外的乡镇还存在空缺,比如我们交流过的 V 小客就希望主打这个市场。第二,垂直电商和微品牌的机会。因为用户获取成本的降低,微信里垂直电商跑出来的概率增加了很多。很多玩家用的是分销模式,只有高毛利的品类才适合分销,这样可以给一二级代理足够的毛利,比如化妆品、母婴、生鲜和家居这些长尾非标品;比如大牌尾货,一二折进货,三四折卖出;还有厂牌,毛利空间也很可观。当渠道建立后,这里或许也有微品牌的机会。第三,除了拼多多这种实体物品电商,以终为始看,微信里是不是还存在虚拟物品电商平台的机会,之前的知识付费更接近 CP,有没有知识付费平台化的机会?有没有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的机会?从不同的切入点切美团和 58 同城的市场。&在用户端,我们看到的是通讯录维度增强后,带来的新的流量玩法,这里面带来的最大机会是交易平台,先行者收割了流量红利,做了很多用户,也收割了资本红利,融了很多钱。这个红利是有时间窗口的。从用户行为上说,当我们被一个微信电商平台拉到群里,物美价廉的情况下我们是愿意掏钱的;当我们被 20 个这样的微商平台拉到群里,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把群静音掉,这时购买转化率势必降低,流量获取成本势必提高。往后发展,这些交易平台还是要有些硬能力。要么做重供应链,把控好货品的质量和价格,甚至做渠道品牌;要么做重前端,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容和社区,做成会员制电商,黏住用户,更懂用户。无论是前一条路,还是后一条路,都是阶段性的从微信流量上薅羊毛,用户最终还是会沉淀到某个载体上,有的会沉淀到自己的 App 上,有的会继续留在微信上。拼多多已经在往自己的 App 上导量,据说有一半交易是从自己的 App 上来的。那做到最后,究竟是中心化的,还是去中心化的真的重要吗?用户关心的还是货品的质量和价格,购买效率和体验,前期怎么搞流量都是战术。对部分玩家来说,去中心化电商是一个阶段性产物,最终还是中心化的。说完用户端,在变现端,我们有看到哪些新特点?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十点读书和薄荷阅读这些项目的营收都增长极快,而且有着很高的毛利和净利,比百度的广告业务、完美世界的游戏业务、京东的电商业务的毛利和净利都高。我们做一个猜想,知识变现会不会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基于微信的变现方式?微信里除了广告、电商、游戏、金融外,产生的第五种变现方式。这种付费阅读、购买知识的玩法很早就被人尝试过,只是没人做大,微信里有什么独特的土壤让它开花结果呢?朋友圈是最关键的因素。朋友圈是一个印象管理的容器,我们发的朋友圈往往有企图心,当我们发 keep 打卡时,是在告诉别人我是一个很阳光健康的人。同时,朋友圈也是最容易出现焦虑感的地方,当身边的很多人都在刷薄荷阅读时,有的人会感觉周围的人都在进步,从而产生焦虑感。知识付费在微信里快速起量,和朋友圈这一催化剂时密不可分的。再就是公众号积攒了大量粉丝,这些粉丝时因为信任作者才加关注的,这是一个天然带信任感的流量池子,当作者开始贩卖知识产品时,付费变得很自然。当然,小额支付习惯的形成也是一个因素。把知识变现的打法总结一下,是个 4 * 2 的八宫格。前端获取流量有四种打法:得到通过个人 IP 获取流量,十点读书通过内容获取流量,千聊通过提供工具获取流量,薄荷阅读通过裂变这一营销方式获取流量。后端变现有两种打法,要么通过自营内容赚钱,毛利在 80% 以上,要么通过签约作者合作内容赚钱,毛利 50%。在我们看来,知识变现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呢?是新型出版社。新在哪里?更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之前的书籍是几万字,现在变成几千字,阅读门槛降低很多;更快的迭代周期,之前出一本书一年时间,现在是每隔几天发布新内容。知识变现能否长期作为变现方式呢?我们也在观察。学习毕竟是个反人性的事情,用户能不能长期坚持?大多数知识变现并不以效果为目的,而是作为安慰剂存在的,用户在试过没有效果后能否长期留存?如果知识变现作为一个基础变现方式成立,应该不只有十点读书和薄荷阅读这些玩家,后面还会有更多的玩家涌现。模式大家都学会后,比的还是谁更懂得获取用户,和谁有能力做好内容留住用户。前端有独特流量的玩家有可能成为&后浪&,比如我们看到新世相也开始做读书会。同时,会有不同的玩家向更垂直的领域延伸,比如宝宝玩英语是抓住了父母想给宝宝做英语启蒙,却不知怎么教这个需求,Chic原醉是抓住了女孩子想找高富帅这个刚需。(微笑脸)而现有的知识变现项目大多像 CP,这里有没有平台化的机会?我们谈到了前端流量的变化,后端变现的变化。最早一波微信的机会是公众号带来的,公众号带来了一批新内容,替代的是原来的老媒体。从 2017 开始,微信开始推小程序。其实最早受益于小程序的是公众号,公众号+小程序电商成为一个很好的变现形式,很多公众号在接了小程序后实现了一波变现;之后小程序带来的才是工具、社区和游戏的机会。工具起量往往比较快,但在工具转社区,或者工具转电商里,似乎还没有看到特别跑出来的选手。除了这些,有没有其他大机会?微信能否对一些垂直行业的某些场景进行重塑?比如教育、金融和企业服务。以教育为例,会有这样一张图,横向是最容易出大项目的几个品类,八成以上的大项目是在&K12和英语这两个品类,纵向是不同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带来的机会。连锁模式带来新东方和好未来这样的机会;直播带来 VIPKid、猿辅导和掌门一对一这样的机会;O2O 也带来一波机会,只是大都单元经济模型跑不通,用户需求上也有问题,后来都转型或退出战场了;AI 带来一波流利说和作业盒子这样的机会;在微信上,有没有一些教育的场景可以重塑?比如园钉利用微信重塑家校通这个场景。小程序吸引了太多目光,其实小程序和微信里的机会是不能划等号的,小程序只是一种载体,单纯讨论小程序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更应该讨论的是微信里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样的场景?小程序+公众号+群+朋友圈能有什么样的组合打法,来和这个场景发生化学反应?除了我们已经看到的微信电商和微信内容,除了大家正在投的小游戏,后面会不会有一些深水区的机会?除了实物电商,虚拟物品电商和生活服务电商平台有没有可能?教育和金融的细分领域在微信里有怎样的机会?企业微信和个人微信打通后会带来什么机会?以及,除了薅微信的羊毛,去抖音和快手上怎么薅羊毛?比起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的拼多多这类电商的机会,相信上面这些问题,会对未来半年到一年的市场产生更多影响。*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长江商业评论立场- END -长江商业评论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广告及商务合作|
注:本文转载自长江商业评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长江商业评论
(C) 吉发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股价最高的股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