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弊端人才战略的弊端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 (市委〔2004〕13号)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 (市委〔2004〕13号)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日)市委〔2004〕13号   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氛围,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市实际,现就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出如下决定。  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  1、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明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总量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立了一支颇具规模、整体实力较强的人才队伍,各类人才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挑战。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新世纪的头十年,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要推进“五大战略”、落实“五大举措”,关键在人才,希望在人才。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周边同类型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人才总量不够大、创新型人才不够多、人才结构不够优、工作机制不够活、吸纳集聚高层次人才能力不够强和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刻理解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切实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坚决冲破一切妨碍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弊端,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3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切实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省会中心城市对人才的吸纳力,打造区域人才密集区,为我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  5、总体目标。以增强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激发各类人才的活力,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为总要求,年,分2个阶段,经过7年时间的努力,使我市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达到总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流动顺畅、环境一流、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目标。  ———人才总量目标。到200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3.5万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1.4万左右;到2010年,总量达到100万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万左右。平均每年增长8%左右。  ———人才素质目标。到2005年,全市各类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70%左右,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达到6%以上;到2010年,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0%左右,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达到7%以上。同时,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居全省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中青年党政领导干部。  ———人才配置目标。到200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分别占总量的4.76%、32.27%和62.97%;到2010年,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分别占总量的4%、25.6%和70.4%。重点开发理论、新闻、文化、信息、金融、旅游、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人才。  ———人才效益目标。到2005年,全市每百万GDP中使用的人才数由“九五”期间的3.43人下降到3.3人以下;到2010年,下降到3人以下。人才使用效益达到国内先进和国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切实加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工作
6、加快党政领导人才的培养。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为重点,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管理知识。要重视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鼓励并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参加高等学历教育。有计划地选派领导干部到国(境)外学习培训。坚持在重要岗位、重点工程、艰苦环境、基层一线等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加强干部的轮岗和交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7、加快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市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的特点,科学分析人才需求,抓紧组织实施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要滚动实施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100名45岁左右的在国内或省内领先的学术技术带头人,300名40岁以下的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40岁左右的专业技术骨干。组织实施杭州市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356”工程,以杭州商学院为依托,用3年时间,对500家重点企业的600名高级经营管理者进行一次培训。  8、加快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校,科协、工会、劳动保障等单位所属培训中心,技工学校和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建立和完善高技能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服务和保障体系。  9、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培训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成人教育终身化,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全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深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深化城市和农村成人教育综合改革,调动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城市”的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0、积极配合大学城建设。继续完善浙江大学新校区以及下沙、滨江、小和山3个高教园区,加快启动建设萧山江东、余杭仓前2个高教新区。切实加强市属高等院校的建设。鼓励发展民办高校和内外合作举办教育机构。积极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进一步打响“学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加强与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合作,使其成为我市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研开发的重要基地,把杭州建设成为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现代大学城。
四、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和智力资源
11、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经常分析人才竞争的态势,及时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引进的各项政策。研究试行政府雇员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通过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人才交流会、组织招聘团到外地或国(境)外招聘和网上招聘等多种渠道,重点引进文化名人、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同时,要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包括离退休人才的作用,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资源,切实避免现有人才的流失、闲置和浪费。  12、积极做好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吸引与使用工作。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吸纳留学人员的功能。加快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基地3个国家级基地建设,完善孵化功能,产生集聚效应。在工商、税收、银行贷款、资助资金等方面为留学人员的创业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畅通的创业融资、成果转化及交易渠道。研究制定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党政机关工作和选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具体办法。  13、强化非公企业吸纳人才的作用。要把非公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打破人才向非公企业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通过政策扶持、市场配置、优化服务等途径,广泛吸纳各类人才,特别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工作。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强非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14、做好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选配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镇)长工作力度,定期从市直机关和有关事业单位选派科技人员到欠发达地区帮助工作。建立发达地区干部到欠发达地区挂职工作制度。对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创业工作的人才,要为其办理择地落户手续。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创业和工作。欠发达地区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积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15、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充分发挥在杭高校智力资源的优势,鼓励国内外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采取柔性流动的方式,来杭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和投资兴办企业,引进国内外智力资源。进一步做好引进国外专家工作。不断完善人才流动的有关政策,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对柔性引进我市创业、工作和服务的国内外人才,凡符合条件的发给《杭州市人才居住证》,享有市民待遇。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遵守工作单位技术商业秘密、不侵害工作单位或所从事相关研究课题的知识产权和经济权益的前提下,可以跨单位兼职,多职多薪。  16、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积极推进“两港五区”建设,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落户杭州;鼓励并帮助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扶持100家以上的企业研发中心,100家以上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100家以上的科研实践基地,10家以上的艺术院校、院团、艺术研究创作中心和文化产业创业基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来杭创业工作的平台。
五、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17、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探索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管理方法,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前提下,把组织选拔与市场配置结合起来,研究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选拔、评价、培训、流动等提供服务平台。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中引进竞争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和考任制。坚持改革创新,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18、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规范、统一、激励的原则,不断完善党政干部工资福利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把严格执行国家工资政策与附加地方津贴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建立体现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鼓励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特点,大胆探索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对高层次的特殊人才和科技人才,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的实际作用,试行协议工资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根据企业不同的资产结构类型,采取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多种分配形式,鼓励探索各种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经营者的收入要与企业的效益、难度、风险和资产保值增值等挂钩,使经营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  19、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树立“能力本位”的激励导向,按照知识、能力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来奖励人才。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或有重大科技发明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优秀文化人才、高级技术专家、高级技能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给予重奖。研究制定有突出贡献留学人员奖励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进一步完善政府津贴制度。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重才爱才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综合奖励与单项奖励、直接奖励与创收提成奖励等相结合。  20、充分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拓宽沟通联系的渠道,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完善相对稳定与独立的专家咨询组织,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
六、积极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21、调整和优化人才分布的结构。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今后几年,我市人才流动的基本导向是: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流动,提高第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引导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的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转移;引导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及单位向人才相对匮乏的部门及单位流动,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的作用;引导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合理分布。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  22、构建开放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按照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要求,建立以政府(国有)人才市场为主体,民间、境外等多种形式的人才中介机构共同发展、相互竞争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所属的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的硬件建设,拓宽服务功能、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开放人才中介市场,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准入制度,允许有资质的境外人才中介机构以合资形式进入。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强强联合,向专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管理,实行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筹建人才中介机构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人才的市场价格机制,制定发布人才开发目录和各类人才薪酬指导价格的意见。  23、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消除人才市场的体制性因素,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互相整合和贯通。进一步落实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自主权,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人、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重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4、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开发的一体化。按照《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的要求,在推进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中,自觉遵循市场主导、开放自主、互惠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不断推进长三角人才开发的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为建立长江三角洲区域人才开发新机制,逐步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最终实现长三角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25、加强人才工作法规建设。要逐步形成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分系统、多层次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完善人事争议制度。加强对人才流动中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维护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防止人才流动中的消极现象,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七、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6、认真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切实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人才的开发使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定期研究和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调一致地做好人才工作。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注重从各类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组织中来。  27、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各地各单位及新闻媒体,要按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人才工作政策,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引才、育才、用才的典型经验,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选择部分重点高校建立起较稳固和经常性的联络渠道,扩大我市人才工作的宣传面和影响力。  28、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回报率最高的观念,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研究建立人才开发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等,并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完善人才投资政策,建立政府、单位、社会和个人多元的投资机制,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我市的人才开发事业。
29、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考核和督查。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体系,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实绩的重要内容。[评论] 人才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关键_新闻中心_新浪网
[评论] 人才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本报评论员 肖擎
  昨日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重大意义,表达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所作的相关部署,让我们对武汉的未来有更加美好的展望。
  人才是强国之本。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根本上就是要使人才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而言,处在优先的位置,以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求得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这是国家已然明确的方向。
  今日武汉,处在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的新时期。以“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重大契机,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打造立足中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国重要中心城市,重铸城市辉煌,是武汉今后的战略重点。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是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性之下的必然选择。
  历史地看,武汉的科教实力居于全国前列,是一个人才大市,雄厚的人力资本为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人才优势,但从武汉谋求经济社会更大发展的角度看,人才优势在这座城市怎样更加勃发,人才与武汉的发展现实如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空间仍然很大。
  人才强市,根本是重视人才的价值。人才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人才的创造性、创新性表现出来的,而创造性、创新性体现为不同的层面。因此,人才不是特定的哪一类群体,人才的基础是全民,是“人”这一更加基本的概念。我们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着力培养专业性、技能性、创新型人才,也要夯实教育基础、改善社会环境,创造人人能够成才的生动局面,让人才在社会各领域竞相涌现,一展其长。
  人才强市,离不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破除一切不利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促进各类人才公平竞争、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我们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要尊重人才的个性,尊重人才成长、发展与流动的规律,让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人才是我们持久的竞争之本、转型之需、发展之要,我们必须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让武汉成为人才特区、人才聚地、人才乐土,推动武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不支持Flash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人才战略--《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48期
人力资源开发与城市人才战略
【摘要】:城市人才战略,是“十一五”时期推进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战略的前提和关键,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施城市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是“十一五”时期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把人才作为推进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卓有成效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分类号】:C96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晶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郭东平;;[J];山东政报;2003年12期
韩金河;[J];大庆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黄寿德;[J];人事与人才;2001年06期
赵钢金;[J];人才瞭望;2001年11期
王通讯;[J];人才瞭望;2003年04期
张晓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华才;[J];中国人才;2001年06期
陈仲方;[J];人才瞭望;2001年11期
本刊编辑部;[J];人才瞭望;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车同昌;高星;;[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石泰峰;;[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陈鹏;;[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谢保国;;[A];全国煤炭企业改革与管理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C];2002年
吴道明;;[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张传宣;;[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张传宣;庄裴;;[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李振宽;;[A];中国猪业高峰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成立大会会刊[C];2003年
贺贤书;;[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张尧学;;[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广州日报;2008年
张登茂;[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王辉耀;[N];人民政协报;2010年
陈卫东;[N];中国航空报;2004年
张咏梅;[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田安贵;[N];中国航天报;2009年
王远洋;[N];蚌埠日报;2010年
颜敏丹;[N];台州日报;2011年
王龙;[N];经理日报;2009年
蒲若梅 王笑梅;[N];辽宁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春鸿;[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周涛;[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欧阳忠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秦燕;[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刘赟;[D];山东大学;2005年
王刚;[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王征南;[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李俊霞;[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张志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贾建锋;[D];东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锡林;[D];湖南大学;2009年
邹汉林;[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尹中越;[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陆黎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陈文燕;[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王颖;[D];吉林大学;2004年
姜雷;[D];天津工业大学;2005年
董国兴;[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张泽梅;[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赵小寒;[D];天津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拒绝访问 | www.ggdoc.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gdoc.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d82e43c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Sina Visitor Syste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化的好处和弊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