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ec3电池能量密度V200电池总能量为30KWh,总容量为80Ah,求动力电池提供的电压是多少

“闹”材料革命石墨烯升势再起

日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接受英国汽车杂志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研究高性能锂,特斯拉汽车很快将能行驶805公里,相比目前增长近70%。特斯拉对电池技术的革新,将引发市场对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材料的关注。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和良好的柔韧性,是柔性储能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之一。目前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已进行石墨烯材料的研究工作,部分企业开始推进石墨烯负极材料的产业化进程。

对此,分析人士预计,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按照六边形进行排布并相互连接而成的碳分子,其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属于新型材料,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由于它的电阻率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表面积大和电性能良好,被科学家认为是的理想电极材料。随着石墨烯技术的突飞猛进,石墨烯的特性将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进而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问题。在此背景之下,相关概念股有望受到市场资金的热捧。

受上述消息刺激下,在21只石墨烯概念股中,昨日股价实现上涨的个股有11只,其中,中泰化学盘中强势涨停,西藏城投(4.11%)、乐通股份(3.67%)、金路集团(2.75%)、中超电缆(2.48%)、康得新(2.25%)、力合股份(1.85%)、悦达投资(1.73%)和华丽家族(1.33%)等个股昨日涨幅也显著。

资金流向方面,昨日,板块内共有7只概念股实现大单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21883.37万元。它们分别为:西藏城投(6777.43万元)、中泰化学(6475.26万元)、康得新(4826.05万元)、华丽家族(1526.74万元)、乐通股份(1523.40万元)、中超电缆(667.07万元)和金路集团(87.4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高韧度、高强度等特点,在电子、航天军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研究证明,将石墨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可以大幅度提高负极材料的电容量和大倍率充放电性能。石墨烯可阻止复合材料中纳米粒子的团聚,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延长材料的循环寿命。粒子在石墨烯表面的附着,可减少材料形成SEI膜过程中与电解质反应的能量损失。

国内目前并没有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生产石墨烯。只有几家生产碳纤维产品的公司正在进行石墨烯产品的研制,目前都没有大规模量产的能力。方大炭素是世界第三大的炭素制品生产供应商,目前已经具备了9000吨特种石墨的生产能力。作为国内最大的炭素制品生产企业,在产品研发和规模量产上都具有优势,特别是在特种石墨产品的研发上具有技术优势。

此外,深圳贝特瑞作为国内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商,在负极材料技术方面拥有较强的实力,公司目前的石墨烯已经少量试产,未来一旦运用到负极材料中,将提升其性能,对其主营业务也有极大的促进。

目前,中泰化学参股的厦门凯纳官网显示,该公司的石墨烯微片因其优秀的电导和机械性能可用在新一代电动汽车的电池开发上。目前中泰化学研发人员已进驻厦门凯纳,共同推进石墨烯与PVC聚合相关试验。

中国难玩石墨烯锂电池厂商边缘呐喊

石墨烯获欧盟提振为何能取代锂电池?

欧盟委员会于6月23日宣布,欧洲最大的研发计划之一的石墨烯旗舰项目规模将增长一倍,将有66家新的合作伙伴获邀加入,欧洲石墨烯的科研实力将得到加强。

据悉,上述新增的66家合作伙伴来自19个国家,其中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和以色列是第一次加入该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新增合作伙伴中超过三分之一是中小型企业,显示出市场对石墨烯的兴趣不断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最薄、最坚硬、导电性最好而且拥有强大灵活性的纳米材料,石墨烯可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及太阳能电池等储能产品中。

但上述人士表示,尽管目前国内石墨烯研发技术已经能够做到部分产业化生产,但由于成本过高,市场需求不被看好,因此迟迟未有企业真正投产。“眼下要让石墨烯真正进入电池领域,降低成本是关键。”

那么我们可以用石墨烯来做什么?物理学家和研究人员表示,由于石墨烯可以让电子产品的屏幕更清晰且具备柔性特质,这些产品将比以往采用硅材料的设备更薄、更快、更便宜。另外,续航时间长的电池也可具备防水性能。

2011年,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以石墨烯和硅为原料制造电池,该大学表示这种电池可以让手机“电池用上一周,每次充电只需15分钟”。

2012年,美国化学学会表示,石墨烯技术进步将使得“手机薄如纸张,能够折叠装入口袋”。

亚拉文博士正基于石墨烯研制一系列传感器,包括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和光传感器,它们的体型比以往更小。

上周,与韩国成均馆大学合作的三星尖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三星已找到在硅片上制造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三星在声明中表示,这些技术进步意味着公司可以开始制造“柔性显示屏、可穿戴产品和其他下一代电子产品”。

科技博客Extremetech撰稿人塞巴斯蒂安安东尼(sebastiananthony)表示,三星的突破最终将成为“石墨烯商业化的救命稻草”。

三星并不是唯一研究石墨烯的科技公司,IBM、诺基亚和SanDisk公司的研究人员都在尝试用石墨烯材料创造新型传感器、晶体管和存储器。

石墨烯/铝空气电池炒作中国经济玩不起?

从纳米材料到稀土材料,从氢燃料电池到铝空气电池,从三元锂到石墨烯,诸如此类的高科技、新概念名词,往往带着看似风光无限的前景,从大洋彼岸席卷而来。尽管这些新产品也许只是存在于某个实验室的原始模型或初级产品,尽管这些新概念可能只是存在于科技杂志的一篇创新论文或前瞻性报道,尽管不少新技术目前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尚有不小的距离,但是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炒作热点。

资本不会放过任何可能获利的机会,这些热炒的科技名词一次次让资本市场兴奋,相关概念股票动辄以连续涨停板作为回应。也许,不少人还不完全清楚这些科技名词的真正含义,但是一样可以在资本市场赚个盆满钵满。

如今,这种科技概念的炒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范围也逐渐从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转移。诸如光伏、稀土、石墨、锂电等,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少业内企业摩拳擦掌,也想在这场科技盛宴中分一杯羹。

对于资本市场的炒作,不论是炒家别有用心、利用消息,还是散户趋之若鹜、趁势跟进,或者企业放烟雾弹、一博眼球,都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但是,当这种炒概念的游戏开始向实体经济转移时,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笔者所言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诸如新能源、低碳产业、环保产业、生物产业等领域,不少企业动辄冠以高科技之名,搞的却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甚至是空手套白狼,仅仅是利用科技概念捞一把,以实现跑马圈地、关联交易、投机获利的目的。高科技的光环,让这些项目和企业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也让他们获得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有些地方政府一听上马的是高科技项目,大笔一挥,大批资源、土地、投资如数奉上,本想和企业一起名利双收,但是结果却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当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谁在裸泳。科技概念、新兴产业不一定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君不见,我国曾经遍地上马光伏项目,最终却尸横遍野,大到无锡尚德,也难逃破产清算命运;而上游不少有机硅加工企业,更是无视环保法规,生产场地漫天烟雾,不少工人因此罹患尘肺病。君不见,我国大批企业投身稀土材料开发产业,生产的高端产品屈指可数,有人打着高科技旗号,干的却是乱采滥挖、低价出口的勾当。君不见,部分地区大力发展石墨产业,美其名曰资源高效利用,最终却把污染留在了当地。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这些企业一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二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研判,三没有科学的项目规划,仅仅靠炒高科技概念,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只能关门大吉或者苟延残喘,留下烂摊子交给地方政府收拾。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实体经济不是资本游戏,科技创新容不得半点虚假。企业上新项目、新技术时,不能跟风炒作,也不能人云亦云,要对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时,也要本着审慎的态度充分进行可行性研究,更不能为了图一时之快,赶鸭子上架。此外,新闻媒体也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客观准确报道相关的消息来源和新闻背景,不给别有用心之人断章取义提供可乘之机。

比亚迪万向领衔新能源车市锂电池厂边缘呐喊

在2013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情瞬间引爆,不仅新能源汽车销量暴涨,并且新能源汽车投资骤增,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投身这一市场,而占据了新能源汽车主导地位的电动汽车更是关注的焦点所在。然而在这场越演越烈的新能源汽车大战中,锂电企业并没有深入其中,而是摇旗呐喊,为电动汽车争取更大话语权。缘何如此?

随着《通知》的出台,在2013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等23个城市,与河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5个省份城市群成为首批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群)。紧接着在2014年1月,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公布,目前已经确定40个城市或区域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示范城市数量接近90个,示范车辆总数超过40万辆(截至2015年底)。各示范城市或城市圈已经开始制定实施方案,部分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已经出台实施方案。

2014年2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将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

新的补贴标准为:上述车型2014和2015年度的补助标准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下降5%和10%,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而根据此前的文件精神,2014和2015年度的补助标准将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下降10%和20%。在本次通知中明确指出,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现行补贴推广政策已明确执行到2015年12月31日。为保持政策连续性,加大支持力度,上述补贴推广政策到期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补贴政策。

新政策的实施,尤其是破除了地方保护主义之后,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规模骤然增大。一方面是现有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比亚迪不仅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秦”投放市场,还迅速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迅速成为行业翘首。北汽收购美国电动车公司Atieva25.02%股权,未来将与其合作开发一款高端新能源乘用车,这款车将与奥迪A6L同一级别。万向集团斥资1.5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进一步壮大其电动汽车研发能力。

另一方面是其他行业巨头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神华集团子公司神华科技拟在四川遂宁经济开发区投资200亿元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中聚电池旗下香港五龙电动车有限公司位于杭州的生产基地——长江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3月19日正式开始动工。

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火热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火热。仅2013年12月就高达5581辆,约为前11个月的一半,全年销量17642辆,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纯电动汽车14604辆,同比增长约为20%。

进入2014后,四部委降低了补贴削减幅度,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新能源汽车销售维持快速增长市场。2014年1月和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682辆和1738辆,1-2月累计销量达到3420辆,同比增长超过50%。比亚迪成为最大的赢家,连续两月均位居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首位,累计销量1861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0%以上,继去年12月上市以来,比亚迪秦订销已超过6000辆,其市场热度远超预期。

尽管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但背后也不乏隐忧。2014年1-2月销售的3420辆新能源汽车均为电动汽车,但纯电动汽车的数量仅为977辆,占比不到30%,这一数字远远低于2013年的83%。

按照一辆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容量平均为30KWh和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容量平均为10KWh计算,2014年1-2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为55MWh,而2013年同期约为59MWh。在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0%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反而有所缩小。这表明我国锂电企业奋力鼓吹的努力化为虚有,动力锂电市场并未如同期望那样快速增长。这也使得我国锂电企业想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分一杯羹的想法落空。

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中,除了比亚迪、万向等少数具备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锂电企业能够长袖起舞外,绝大部分企业只能是在外围摇旗呐喊。尽管我国很大锂电企业趁机布局动力锂电领域,但如前面所述动力锂电市场并没有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火热显著增长。锂电企业缘何遇冷?其根本原因在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国家财政补贴是落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手上,锂电企业没有拿到哪怕一分钱的补贴。这就意味着行业主导权是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手上,锂电企业只能被动地根据车企的意图来发展动力电池。

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产业化技术成熟、市场接受程度高、销量好的新能源汽车才是其研发重点。从当前情况看,纯电动汽车尽管技术基本成熟,但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设施不便捷、安全性尚存疑问等因素使其市场接受程度较低。

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成本较低、使用便捷、不存在续航问题,加上国家补贴力度不低,市场销量较好。这就使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当前的发展热点,对动力锂电的市场贡献有限,从而制约了锂电企业获利的可能性。对于锂电企业来说,动力锂电市场规模增速有限,而国家补贴也不会落在自己头上,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锂电企业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其次,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不会放手动力电池。第一,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动力所在,是其核心部件之一。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不掌握动力电池的绝对主导权的话,极其容易丧失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就如同现在的燃油汽车,引擎的核心技术基本上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上,我国车企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第二,在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成本比重随着电池容量增加而增大,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动力电池的成本高达40%-50%。不管是从控制成本角度还是提高利润率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都会将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控制在自己旗下,而不是放任给锂电企业。

第三,动力电池是新能源企业的核心部件之一,也是反应技术实力的关键所在。在没有完全掌控动力电池生产之前,为了保证采购体系的稳定性,车企的动力电池采购商至少在两家以上,这就大大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核心技术泄露的可能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以上也是新能源汽车生产产业纷纷采用合资、并购等方式建立自己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的原因所在,如北汽就联合韩国SK联合成立北电控动力锂电合资公司将在北京投资建设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而万向就收购美国的A123发展自有的动力电池技术。

再次,我国锂电企业竞争实力有限。我国锂电产业起步较晚,形成规模主要是在2000年之后,发展的重点还在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近几年开始加大在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方面的发展力度。

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有200多家,但有实力参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竞争的企业还非常少,主要还是集中在几家龙头企业,如比亚迪、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天津力神等。目前,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实力最强,不仅在于动力电池自身方面,还在于其有电动汽车生产资质。而其他如国轩高科、中航锂电、天津力神等尽管实力不弱,但缺乏固定的动力电池订单,一直进展不大。从事动力锂电研究生产的企业实力有限,汽车生产企业在采购时就会万分谨慎,加上电动汽车的存在诸多问题推广艰难,锂电企业很难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那里获得足够的支持。

当然,其他方面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不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等。就锂电企业而言,在新能源汽车这场饕餮盛宴中,除了面临同行的竞争外,还有来自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压力。要想从中分一杯羹,与车企合作开发动力电池或者作为单体电池供应商无疑会是更好的选择。松下就是很好的例子,作为特斯拉的锂离子电池供应商,松下未来几年内至少为特斯拉提供超过20亿美元的单体电池,而在特斯拉准备建设的超级电池工厂中,松下也有望参与其中。

本文所指的新能源汽车包括《通知》中规定的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未包括燃料电池汽车。

  本文来源:日经技术在线

  被视为下下代或者2030年技术的全固体二次电池大大提前了实用化时间。预计3年内将出现性能为现有锂离子电池2倍多的产品。充电一次可行驶500km以上的汽车估计不久也会亮相。

  智能手机、可穿戴终端、电动汽车(EV)以及家用和电力运营商用蓄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今后3年左右有望提高到2倍以上,相同容量的价格可能会降到1/2以下。使之成为现实的,是全固体二次电池。目前有几家海外电池厂商已经实现或者正在快速推进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实用化。由此将提前约10年实现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制定的开发蓝图。

  全固体二次电池是电解质采用固体材料取代以往的有机电解液等的蓄电池。有机电解液可能会挥发,从而引发起火和爆炸,而全固体二次电池的电解质不存在这种可能性,这是其一大特点。

  全固体二次电池以前存在很多技术课题,性能不如现有锂离子电池,不过最近开始出现性能与锂离子电池不相上下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厂商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全固体二次电池在性能和价格方面都将大大超越现有的锂离子电池。

  电池组从年产1万个开始增产

  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实现技术非常多。目前已经实现实用化或者接近实用化的,是电解质采用高分子树脂(聚合物)膜的类型(图1)。

图1:EV用全固体二次电池在海外陆续实用化

  (a)是配备BatScap公司已开始量产并不断得到采用的金属锂聚合物电池(LMP)的EV。巴黎的汽车共享服务“Autolib”使用了近3000辆这种EV。(b)是Seeo公司开始面向EV样品供货的金属锂聚合物电池。(图片由各公司拍摄)

  已经实现实用化的,是法国博洛雷(Bolloré)*的子公司——法国BatScap的全固体二次电池。由于负极材料采用金属锂,电解质采用聚合物薄膜,因此该产品又被称为金属锂聚合物电池(LMP)。

  *博洛雷=法国综合企业的持股公司。1822年作为制纸公司创立。现在除了制纸和聚丙烯等薄膜业务外,还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了交通、运输、能源、橡胶制造、通信、媒体、广告等多个领域。拥有员工约3万人,年销售额约为100亿欧元。

  博洛雷于2011年12月开始利用自主开发的EV“Bluecar”,在法国巴黎及其郊外提供抵达目的地交还车辆的汽车共享服务“Autolib”。Bluecar配备了30kWh的LMP和双电层电容器。

  Autolib的用户几乎一直在增加注1)。最近除了巴黎外,法国波尔多和里昂也启动了与Autolib相同的服务。2015年内还计划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提供该服务。不仅是EV,博洛雷还开发出了配备LMP的电动巴士“Bluebus*”,除了法国外,还开始向欧洲各国和非洲出口。据介绍,截至2014年底已合计供货约50辆。另外,该公司还计划与法国雷诺合作,于2015年下半年共同开发采用容量为20kWh的LMP的三座小型EV。

  注1)Autolib服务启动3年多,共投入约2900辆EV,设立了约900座服务站和约4500台充电器。服务用户合计达到18万人以上,其中近4成的约7万人为活跃用户。每天的利用次数约为1.8万次。

  *Bluebus=博洛雷开发的20座小型电动巴士。利用BatScap公司的LMP行驶。续航距离最大为120km。

  随着服务的扩大和车辆的增加,BatScap计划陆续扩大目前为300MWh/年(1万个30kWh的电池组)的电池产能,到2019~2020年达到3倍以上的约1GWh。

  继博洛雷之后开发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厂商是美国Seeo公司。该公司开发的也是金属锂聚合物电池(图1(b))。

  BatScap的LMP除了电解液不挥发的优点以外,性能并不是特别高。电池组的质量能量密度为100Wh/kg,与现有的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相差无几。而Seeo公司大力宣传的,是性能之高和价格之低均大幅超过现有锂离子电池的优点。

  现已开始样品供货的电池组能量密度为130~150Wh/kg。美国EnerDel公司前CEO、现任Seeo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部副总裁的Ulrik Grape表示,“2017年可以供货300Wh/kg的电池组。把400Wh/kg产品的价格降至现有锂离子电池1/2的目标也逐渐有了眉目”。

  输出密度一直是全固体二次电池存在的课题,而Seeo的电池在这一点上似乎也满足了EV行驶所需的水平注2)。据Seeo的Grape介绍,该公司的电池组“符合欧洲的行驶测试标准‘CADC 130*’和‘WLTP*’”。不过,Seeo没有公开输出密度的具体数值。

  注2)竞争对手BatScap的LMP在其前身加拿大Avestor公司时代,曾因输出密度无法满足EV的紧急起步和紧急加速而未得到加拿大的EV验证实验采用。现在的Bluecar估计利用双电层电容器弥补了输出不足的问题。

  *CADC=Common Artemis Driving Cycles。欧盟委员会制定的道路交通尾气评估标准。规定了评估汽车尾气的代表性行驶模式。包括市区、郊外、高速公路三种。另外,高速公路模式分为最高时速为130km/h和150km/h的两种模式,130km/h表记为“CADC130”。

  在日本目前正在研发的全固体二次电池中,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的全固体二次电池最接近产品化。据负责开发的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介绍,“研究所的开发工作基本已经完成,正考虑向民营企业转移技术”(电力中央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功能材料领域高级研究员小林阳)。今后将制定具体的产品化计划。

  启动“蓄电池版曼哈顿计划”

  积极致力于全固体二次电池实用化的不仅仅是民间企业和研究机构。美国能源部(DoE)旗下的国立研究所阿贡国家实验室2013年成立了新一代蓄电池相关的研发组织——能源存储联合研究中心(JCESR,图2)。JCESR雄心壮志地表示,“将像曼哈顿计划*那样,集中投入人才和资金,在5年内开发出能量密度达到5倍、价格降至1/5的蓄电池”。该计划也被称为“5-5-5目标”。

图2:美国在“电池版曼哈顿计划”中,计划5年内实现“创新电池”

  本图为日本NEDO和美国JCESR的计划,以及Seeo和Sakti3公司的全固体二次电池开发蓝图。JCESR发布了“5-5-5”计划,从2013年开始将在5年内开发出能量密度提高至5倍、价格降至1/5的蓄电池。Seeo和Sakti3公司的开发蓝图也与该计划基本相同。

  *曼哈顿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共同推进的原子弹开发计划。共投入约13万人,1942年开始开发后,不到3年就成功制造出了原子弹。研发费用约为19亿美元。放到现在来计算,相当于约250亿美元。

  具体来说,将在2018年之前开发出能量密度为400Wh/kg或400Wh/L、输出密度为800W/kg、价格为100美元/kWh的电池。除了输出密度以外,其他数值都与NEDO的开发蓝图中制定的2030年目标值接近。DoE提供的补贴为1.2亿美元。

  JCESR的主要成员来自几家大学以及美国陶氏化学和美国应用材料等。此外还有80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作为会员参加。后面要介绍的美国风险企业Sakti3也是会员企业,该公司发布了根据5-5-5目标制定的开发计划,受到欧美媒体的关注。

  极大的可能性散发魅力

  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消除造成锂离子电池起火的主要原因——电解液挥发,实现更加安全的产品(图3)。还因为全固体二次电池存在工作温度范围大、能量密度有望大幅提高的可能性,但这取决于电解质材料。另外,全固体二次电池有望实现电解液电池无法实现的大幅薄膜化、改善采用积层构造的体积能量密度等。此外,“还可在正负极分别使用合适的电解质材料。这是电解液无法实现的”(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综合理工学研究科 物质电子化学专业教授菅野了次)。

图3:全固体二次电池的优点和课题

  本图为全固体二次电池的优点和课题。最大优点是,在安全性提高的基础上,能量密度可达到现有锂离子电池的数倍~10倍。不过也存在课题。比如,生产效率不高、输出密度目前还未超过现有锂离子电池、使用新材料可能会发生未知事故。

  在这些优点中,最具有冲击力的是,能量密度有望大幅提高。蓄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取决于正极和负极的容量密度。材料方面,有很多容量密度大幅超过现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的正负极材料(图4)。全固体二次电池有望使用这些材料。

图4:利用固体电解质有望实现10倍的能量密度

  本图按照理论容量密度与Li/Li+的电位差对二次电池的各电极材料进行了分类。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在正负极材料的电位差V与正负极各自的容量密度C的乘积CV中,由较小的一方决定。现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C较小。不过,C较大的材料很多都不能利用电解液。如果是固体电解质,则有望利用C较大的材料。(图由《日经电子》根据NEDO的“二次电池技术开发蓝图2013”制作)

  其中,容量最大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因此,开发全固体二次电池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很多都采用金属锂和锂合金作为负极材料(表1)。

  正极材料有很多种,得到采用的有理论容量密度较大的氧化钒类材料(LixV3O8),以及在正极用固体材料中容量最大的硫。如果能实现锂-硫(Li-S)电池,理论上能量密度可达到现有锂离子电池的10倍以上。

  此前之所以无法使用这些材料,是因为电解质是液体的。例如,金属锂与水接触后会发生爆炸反应。作为正极材料的硫容易溶解在有机电解液中消失。负极采用硫化物材料的话,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硫化氢(H2S)。如果电解质是固体的,则能消除或减轻其中的很多课题,选择范围大幅扩大。

  实用化面临几大障碍

  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巨大可能性早在30~40年前就为人所熟知。那么,为何直到今天仍未得到充分应用,成为电池技术的主流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图3)。

  (1)量产效率比锂离子电池低;(2)探索正极、固体电解质、负极材料及其最佳组合,以及确认循环特性和安全性需要大量时间;(3)采用固体电解质的话,内部电阻会升高,无法提高输出密度;(4)使用新材料虽然解决了电解液挥发等问题,但会出现其他风险,尚未彻底确保安全性,等等。

  (1)量产效率低是因为要增加锂离子电池所没有的工序。生产锂离子电池时,只需制作正极和负极后,在中间浇注电解液即可。而全固体二次电池需要均匀、细致地形成电解质,然后实施加压、烧结或蒸镀等工序。尤其是蒸镀法,与现有锂离子电池利用的涂布法相比,装置价格高,而且生产效率低。

  另外,工序会随着电解质、正极和负极各材料的不同组合而变化。在确立(2)提到的最佳材料组合之前,很难正式投资建设生产线。

  (2)也可以说是时间的障碍。某日本研究人员说,“锂离子电池从探索材料开始算起,一直到配备于汽车,共花费了50年的时间。新型电池实现实用化基本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3)内部电阻高的主要原因包括:固体电解质的锂离子电导率比有机电解液低、正负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的界面电阻较大,等等。在目前的多项电池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输出密度并不算高。有观点认为,“输出密度比锂离子电池还要低的技术不能作为电池普及”(东京工业大学的菅野)。

  (4)安全性的确保方面,虽然固体电解质不会挥发电解液造成起火,但其同时也是全固体二次电池中令人非常担忧的材料。因为在固体电解质的候补材料中,有些材料在某些条件下会生成H2S和H2等危险性气体。

  负极采用金属锂的全固体二次电池遇到的困扰是,在反复充放电的过程中,负极会生长枝晶(树枝状或者针状结晶)。如果枝晶突破电解质到达正极,就会引起短路,造成起火。实际上,采用金属锂的全固体二次电池有很多因为起火导致厂商破产的案例,金属锂电池被怀疑是起火的原因。

  跨越课题障碍的技术亮相

  最近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实用化动向受到关注是因为,终于开始出现解决这些课题的对策了。

  首次有望突破量产效率低这一壁垒的,是开发金属锂聚合物电池的各企业(图5(a))。例如,Seeo公司采用薄薄的干聚合物薄膜作为电解质,以量产效率较高的卷对卷方式制造了电池注3)。

图5:聚合物电解质有利于利用卷对卷工艺

  (a)是Seeo公司的制造装置。(b)是电力中央研究所的小林等人与大创开发的干聚合物薄膜。(c)是在(b)上涂布电极等的涂布机。((a)由Seeo提供,(b)和(c)由电力中央研究所提供)

  注3)BatScap没有公布已经量产的LMP的制造流程。不过,电解质使用的也是薄型聚合物薄膜。薄膜是由BatScap的母公司博洛雷的薄膜部门以卷对卷方式量产的。博洛雷的薄膜制造部门还生产和供货作为电容器绝缘膜使用的聚丙烯薄膜,在全球占有较高的份额。

  电力中央研究所开发的全固体二次电池,电解质也采用大创公司开发的干聚合物薄膜。目标是最终以卷对卷方式制造(图5(b、c))。“聚合物薄膜拥有弹性和粘性,像保鲜膜一样。与电极的贴合性较高,粘合后不容易剥落”(电力中央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功能材料领域高级研究员小林阳)。这种高贴合性还有利于降低(3)中提到的、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

  用加热器加热保持温度

  不过,干聚合物电解质也存在课题。那就是固体电解质课题(3)中提到的另一点——锂离子的电导率低(图6(a))。与并不算太高的其他候补电解质材料相比要低近两位数,温度在20~30℃时的电导率约为10-5S/cm或更低,达不到实用标准。在50~80℃的环境下利用才勉强接近可以实用化的10-3S/cm。

  (a)是NEDO于2013年汇总的电解液和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与温度的关系。图中是各材料的数值最高的例子。(b)是《日经电子》对各材料的特征进行的比较。硫化物类电解质虽然离子导电率高,但存在其他课题。

  行驶中的EV可以利用充放电等产生的焦耳热等充分保持这一温度。问题在于长时间停车时。BatScap的LMP在停车时好像是利用电池组内部的加热器使电池温度保持在60~80℃的。由于加热器会消耗200W左右的电力,因此停车时需要一直连接充电器注4)。

  注4)加热器的年耗电量推测约为900kWh,不过也取决于停车时间。900kWh相当于约6000km的行驶距离。计算依据是,Bluecar利用容量为30kWh的LMP在市区可行驶250km,在郊外可行驶150km,平均下来,30kWh的续航距离约为200km。如果年间行驶距离比6000km短,则停车时加热器消耗的电力要超过行驶所需的电力。

  不过,是否需要加热器取决于用途。电力中央研究所开发的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的全固体二次电池在使用时也需要保持50~60℃的温度。但该研究所的小林表示,“我们设想的用途不是EV,而是面向家庭和电力运营商的蓄电池。每天可以相对比较缓慢地持续进行充放电,因此无需使用加热器”。

  与潮流逆行,重回涂布法时代

  与干聚合物电解质相反,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的锂离子电导率在室温下大多也比较高,但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值也很高。量产效率是最近才开始改善的。不过,利用蒸镀法等实现超过涂布法的量产效率并非易事。

  采用太阳能电池和有机EL的显示器及照明器件等大面积电子零部件都打算将制造工艺由原来的蒸镀法换成涂布法和卷对卷方式等源自印刷技术的工艺。因为这样能大幅提高量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实际上,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工艺已经实现了用涂布法制造。“正负极只需在基板上涂布泥浆状材料,然后像烤面包一样烘烤即可形成。量产效率已经很高了”(某电池技术人员)。

  但形成由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构成的电解质层时,大多需要加压并以1000℃左右的高温烧结,或者利用蒸镀法成膜。从某种意味上来说,又从蒸镀法时代退回了涂布法时代(图7)。

图7:或将从涂布法“退回”蒸镀法

  氧化物类固体电解质有些需要利用溅射等蒸镀法制造。不过,目前锂离子电池的量产主要采用涂布法。蒸镀法虽然有一些优点,但生产效率比涂布法低,是一大课题。

  JCESR的会员、风险企业Sakti3公司*计划采用需要蒸镀的无机固体电解质实现高量产效率,并降低蓄电池的价格。

  *Sakti3公司=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Ann Marie Sastry于2007年设立的风险公司。公司名称中的Sakti在梵文中意为“力量”,3是指锂的原子序数。也就是说,Sakti3意为“锂的力量”。

  Sakti3公司为确保量产效率,主要制定了三大战略(图8)。(1)蒸镀法也采用卷对卷方式、(2)最大限度优化生产线、(3)大幅减薄每层电池的厚度。

图8:设计以最小的设备投资实现最大生产效率的生产线

  (a)是Sakti3公司设想的、结合卷对卷工艺(R2R)和蒸镀法(PVD)的生产线示意图。(b)是为优化该生产线,Sakti3公司想到的部分创意。(c)是Sakti3公司设想的蒸镀装置最佳配置示例。采用重视流水线作业速度的构成。(d)是利用这种生产线生产的多层型电池示例。各层的厚度只有其他公司的1/100~1/1000,非常薄。(a)和(c)是《日经电子》对Sakti3公司美国专利US 的图进行修改后刊登的。(d)是《日经电子》对美国专利US 的图进行修改后刊登的。

  (1)组合蒸镀法和卷对卷方式的工艺确实很少见,不过该公司并不是第一家以这种构成制造产品的企业注5)。

  注5)例如,制造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的德国Heliatek公司就组合蒸镀法和卷对卷方式,在柔性基板上对太阳能电池的各层进行了成膜。

  Sakti3公司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数学方法决定(2)生产线的优化。在制造装置和生产线的各个阶段,用称为“张量*”的物理学和线性代数符号表现生产效率和成品率等的值。由此来计算生产线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优化制造装置的配置和台数。目的是以最小的设备投资实现最大的生产效率。

  *张量=ijk等多个基底延展的线性空间中的一种量,而且,不同基底的值的变化能以基底间的转换顺序说明。一般表记为Tijk等。多为物理量,结晶中的应力等也可用张量表示。仅一个基底时为矢量,仅ij两个基底时,与线性坐标空间中的矩阵基本等价。

  单层厚度减薄至其他公司的1/100以下

  该公司提高量产效率的第三项措施是,将每层电池的厚度减薄至其他公司的1/100~1/1000。全固体二次电池的电解质层厚度一般为数十μm~数百μm,而Sakti3公司为0.1μm~0.5μm。负极厚度不到100nm,集电体层不到30nm。膜厚较薄的话,对提高蒸镀法的生产效率非常有效。

  另外,可将电解质的低离子导电率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因为电导率一般与元件的长度成反比提高。Sakti3还设想利用单层厚度不到约4μm的特点,实现最大1000层以上的多层化。

  可以说,如此薄的膜厚只有能精细控制膜厚的蒸镀法才能实现。涂布法虽然量产效率高,但粒子的粒径和膜厚无法达到满意的程度注6)。成膜的均匀性也比较低,如果膜厚达不到一定程度,根据偏差的程度,电解质上可能会出孔,导致正负极短路。

  注6)涂布法采用的泥浆的粒子大多是利用机械球磨法对氧化物材料进行机械粉碎形成的。粒径为数μm~数十μm,与膜厚无太大差别。

  利用计算机“发现”高性能电池

  Sakti3公司在材料探索和元件制造中也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模拟大幅削减了人力及时间。模拟在很多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锂离子电池和全固体二次电池的开发现场似乎还没怎么普及。

  Sakti3公司自主开发出了专门用于电池的模拟工具。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Ann Marie Sastry于2014年9月在美国的知名演讲大会“TED Conference”上介绍说,“利用我们开发的模拟工具于2011年发现了体积能量密度为1170Wh/L的电池。2014年实际制作了这种电池,获得了与计算结果基本相同的1162Wh/L的值”。目前锂离子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最高只有600多Wh/L。而Sakti3开发出了接近其2倍的电池。不过,该公司没有公布质量能量密度、输出密度、循环特性和耐久性。

  “非硫化物材料不可”

  另外,关于电解质材料的性质,以丰田为中心的日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大学研究人员很多都重视离子导电率。因此,采用以离子导电率高而闻名的硫化物类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进行开发的企业比较多(图9)。

图9:硫化物类固体电解质也有望利用涂布法制造

  (a)是东京工业大学菅野研究室等开发的硫化物类固体电解质LGPS。离子导电率非常高,为1.4×10-2S/cm。(b)是富士胶片利用硫化物类固体电解质,除集电体以外均用涂布法制作的全固体二次电池。(c)和(d)是三星日本研究所利用硫化物类固体电解质试制的2000mAh、175Wh/kg的层压型全固体二次电池及其截面照片,也是利用涂布法试制的。(图(c)和(d)由三星日本研究所提供)

  顺便一提,现在离子导电率最高的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是东京工业大学菅野研究室、丰田及高能量加速研究机构于2011年发现的硫化物材料Li10GeP2S12(LGPS)。从一开始就以“非硫化物材料不可”(菅野)的立场进行探索,最终发现了这种材料。发现时的离子导电率在室温下为1.2×10-2S/cm,最近,结构稍有改变的Li10+δGe1+δP2-δS12(δ=0.35)的离子导电率提高到了1.42×10-2S/cm。

  这种硫化物材料最近在提高量产效率方面也取得了技术进展。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利用涂布法制作了(图9(b~d))。以前需要用高压压固粉末,形成半固体。

  富士胶片开发的全固体二次电池就用涂布法形成了由正负极层和硫化物材料构成的电解质层。通过采用新开发的粘合剂,不但改善了循环特性,还降低了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电阻值。

  另外,韩国三星电子的日本研究所——三星日本研究所也利用不同于LGPS的硫化物材料,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试制了层压型全固体二次电池注7)。在最新的试制案例中,确认质量能量密度为20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500Wh/L。在60℃的温度下,实施300次0.1C的充电和0.5C的放电循环后,放电容量维持率为80%。

  注7)材料溶剂采用二甲苯,缓冲剂采用溶解在二甲苯中的橡胶类高分子材料。

  优先考虑安全性和价格

  不过,硫化物材料存在悬而未决的课题。那就是与水发生反应后,会产生有毒气体H2S。虽然“有应对措施”(东工大的菅野),但重视安全性的研究人员很多都将这种风险视作一大课题。

  日本东北大学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教授本间格就是坚定的安全性重视派。本间认为,“全固体二次电池的电解质首先要确保不会燃烧,最大的前提是能以低价格安全量产”。本间采用的电解质材料是不燃性离子液体注8)。制成疑似固体后使用。

  注8)这种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为甘醇二甲醚(乙二醇二甲醚)锂盐络合物(G4),阴离子为TFSA(双(三氟甲磺酰基)酰胺)。

  该方法是使直径约7nm的二氧化硅(SiO2)微粒子与离子液体混合(图10)。距离SiO2表面10nm以内的离子液体的粘性会迅速升高。因此,为了使SiO2粒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以上,将其放入离子液体中,形成疑似固体。虽然是凝胶体,但硬度相当高,“差不多与软性隐形眼镜一样硬”(本间)。目前,锂离子的电导率只有原来的离子液体的约1/10。而且存在迁移数*稍低的课题。

图10:离子液体在保持离子导电性的同时变成固体

  本图为东北大学本间研究室开发的、采用SiO2和γ-Al2O3微细粒子使离子液体形成固体的技术。利用了离子液体在SiO2粒子附近时,粘性会变得非常大的性质(b)。虽然离子导电率降至原离子液体的1/10左右,但依然比干聚合物电解质高(c)。在正极与电解质的界面附近,电解质深深渗透到正极侧,实现了高贴合性(d)。还试制了三层的纽扣型电池,确认电压超过10V(e)。(图(a)和(d)除插入图以外由东北大学本间研究室提供,图(c)由《日经电子》根据本间研究室的资料制作)。

  *迁移数=锂离子在传导的离子中所占的比例。

  不过,该方法也有很多优点。由于原本是液体,因此与电极,尤其是正极采用的钴酸锂(LiCoO2)或磷酸铁锂(LiFePO4)的贴合性较高。界面采用“‘海岛构造’,在电解质的海洋里漂浮着正极材料的岛屿。无论正极材料的界面是多么复杂的立体形状都不会剥落”(本间,图10(d))。

  实际上,正因为具备这种不会剥落的性质,才实现了极其稳定的循环特性。正极采用LiCoO2、电解质采用这种材料、负极采用金属锂制作的全固体二次电池,单层电池单元在循环充放电1500次以后,放电容量也基本没有降低。另外,还有利用制造条件稍稍不同的电池,进行4000次充放电循环的例子。

  而且,这种情况下,金属锂并未形成枝晶。本间认为,这是“因为电场质的硬度达到了一定程度”。

  挑战终极Li-S电池

  全固体二次电池中还出现了正极采用硫、负极采用金属锂的全固体Li-S电池试制案例。如上所述,Li-S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非常高。但因存在硫会溶解于电解液中等课题,开发一直未取得进展。

  试制全固体Li-S电池的,是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氢功能材料工学研究部门教授折茂慎一的研究室(图11)。采用的电解质材料为络合氢化物硼氢化锂(LiBH4)。

图11:利用固体电解质挑战Li-S电池

  东北大学折茂研究室开发的利用LiBH4作为电解质的Li-S电池及其正极与电解质界面的SEM照片。在手套箱内拿着电池的是折茂研究室主导开发的宇根本。(图(c)由东北大学折茂研究室拍摄)

  LiBH4的优点包括:比较柔软、容易顺应电极界面的凹凸、即使硫与金属锂接触也很稳定、120℃下的锂离子电导率高达2×10-3S/cm。

  制作直径为数mm的全固体Li-S电池时,能量密度约为700Wh/kg,获得了非常高的值注9)。而且,在至少充放电循环45次后,放电容量没有降低太多注10)。

  注9)东北大学的发布资料中记录的数值为1410Wh/kg,不过这是因为,为了评测硫的利用率,忽略了正极混合的碳材料的质量,仅表示了硫的数值。

  注10)据宇根本介绍,45次充放电循环的确认花了两个月时间。进一步的结果将在今后发布。

  在采用电解液的Li-S电池研究中,通过把硫密封在由石墨烯等特殊结构碳材料构成的“密闭环境”内,以防止硫泄漏的尝试在不断进行中。另外,此次作为导电助剂,仅利用碳微粒与硫微粒的混合材料构成了正极。如果能由此实现稳定的循环特性,对蓄电池的冲击会非常大。

  某研究人员指出,课题是“氢化物可能会释放氢气”。对此,东北大学的折茂介绍说,“温度在300℃以上时会释放氢气,120℃左右则没有问题”。

  另外还存在一个课题,即温度在110℃以下时,LiBH4会发生一种相变,导致锂离子电导率降低近3位数注11)。对此,主导开发的东北大学折茂研究室讲师宇根本笃表示,“这类材料中有很多结晶构造等各不相同的材料,有望发现在更低的温度下实现高锂离子电导率的材料”。(记者:野泽哲生)

  注11)温度在110℃以上时锂离子电导率较高是因为,LiBH4中的BH4构成了四面体,这种四面体会像旋转门一样旋转来帮助锂离子移动。而在110℃以下时,该四面体不会旋转。

  【猎头职位】(职位详情请点击下面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汽ec3电池能量密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