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图片有什么问题,好像没有检测到一个硬盘问题的信息,求解

悬赏100积分
在提及硬盘之前,让大家回顾一次历史先(附带计算机界大事,以下转贴较多,也有原创):评论………………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艾克”(ENIAC)宣告研制成功……………………1952年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Von&Neumann)的电子计算机EDVAC问世……………………1953年IBM正式对外发布自己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IBM701……………………1956年IBM公司率先推出5M商品化硬盘,硬盘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1979年最为经典的SCSI硬盘接口诞生,为万转以上级别硬盘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1982年Intel公司发布80286处理器……………………1986年PC级的IDE硬盘接口诞生,这是硬盘平民化的象征……………………1989年Intel公司在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上发表了非常经典的486处理器……………………1991年IBM研发出GB级3.5英寸硬盘,硬盘缓慢进入“海量硬盘时代”……………………1995年Intel公司宣布推出Pentium&Pro处理器……………………1998年DIYer们最动心的疯狂超频CPU——Intel&赛扬300A处理器量产……………………2000年初AMD公司推出了主频达1GHz的Athlon处理器……………………2000年S-ATA工作组制定Serial&ATA规范,S-ATA硬盘接口技术缓慢熔入市场……………………2000年末Intel推出Pentium4处理器……………………2001年初昆腾火球硬盘由于采用飞利浦伺服芯片频烧硬盘突发损坏事件,昆腾硬盘业绩一落千丈……………………&2001年中迈拓完成与昆腾公司的合并案,迈拓借机登上业界老大的宝座……………………&2002年中IBM玻璃盘片硬盘爆出严重地坏道事件,IBM腾龙系列硬盘被消费者所抛弃……………………2002年中在消费者的一遍质疑声中,硬盘厂商携手将产品质保期限由3年调整为1年……………………2002年末IBM宣布退出,次年初IBM腾龙硬盘技术被日立公司所采用,从而诞生了新生的老品牌:日立……&………………2002年初希捷推出全球首款Serial&ATA接口硬盘……………………2003年初AMD发布Barton核心的Athlon&XP处理器……………………2004年希捷宣布希捷硬盘产品实行令人心动的5年售后服务,一石激起千层浪……&………………2005年末希捷以19亿美元的巨大代价并购了迈拓硬盘业务,一代豪强的没落,让消费者无不为之挽惜……………………2006年初AMD发布AM2&Athlon64&X2&3800+处理器……………………2006年中Intel推出了Core&2&Duo&E6300处理器……………………评论下面是一些令人汗颜的珍贵老硬盘贴图,让大家瞻仰一次20MB@1979年评论446MB@1981年产(富士通&10.5寸硬盘&3600转)评论400MB@1982年产(NEC&8寸硬盘&3000转)评论2.7GB@1983年产(NEC&14寸硬盘&3620转)评论2.8GB@1992产(富士通&8寸硬盘&3600转)评论目前主流硬盘相关技术名词介绍1.&单碟容量(storage&per&disk):这也是划分硬盘档次的一个指标,由于硬盘都是由一个或几个盘片组成的,所以单碟容量就是指包括正反两面在内的每个盘片的总容量。单碟容量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厂商研发技术的提高,这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使硬盘容量得以增加,而且还会带来硬盘性能的相应提升。因为单碟容量的提高就是盘片磁道密度每英寸的磁道数)的提高,磁道密度的提高不但意味着提高了盘片的磁道数量,而且在磁道上的扇区数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盘片转动一周,就会有更多的扇区经过磁头而被读出来,这也是相同转速的硬盘单碟容量越大内部数据传输率就越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单碟容量的提高使线性密度(每英寸磁道上的位数)也得以提高,有利于硬盘寻道时间的缩短。2.硬盘的转速(Rotationl&Speed):也就是硬盘电机主轴的转速。主轴转速(rotational&speed或spindle&speed),这是划分硬盘档次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每分钟硬盘盘片的旋转圈数来表示,单位rpm,目前常见的硬盘转速有5400rpm、7200rpm和&10000rpm等。理论上转速越高,硬盘性能相对就越好,因为较高的转速能缩短硬盘的平均等待时间并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速度。但是转速越快的硬盘发热量和噪音相对也越大。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应用在精密机械工业上的液态轴承马达(Fluid&dynamic&bearing&motors)便被引入到硬盘技术中。液态轴承马达使用的是黏膜液油轴承,以油膜代替滚珠。这样可以避免金属面的直接磨擦,将噪声及温度被减至最低;同时油膜可有效吸收震动,使抗震能力得到提高;此外这还能减少磨损,提高硬盘寿命。这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西部数据名为RAPTOR的万转SATA硬盘的发布打破了多年以来的沉静,10000RPM的设计使这款硬盘超越了目前7200转硬盘的发展潜能,定必会将桌面硬盘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让我们拭目以待!3.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seek&time):指硬盘在盘面上移动读写头至指定磁道寻找相应目标数据所用的时间,它描述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单位毫秒(ms)。当单碟片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速度。目前市场上主流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一般在9ms左右,但现在市面上新火球一代,以及美钻2代,平均寻道时间在12ms左右,都是5400转的产品,大家购买时要考虑到这一点。4.平均潜伏时间(Average&latency time):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等待指定的数据扇区转动到磁头下方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潜伏期时间是越小越好,潜伏期短代表硬盘在读取数据时的等待时间更短,转速越快的硬盘具有更低的平均潜伏期,而与单碟容量关系不大。一般来说,5400rpm硬盘的平均潜伏期为5.6ms,而&7200rpm硬盘的平均潜伏期为4.2ms。5.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access&time):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指定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访问时间最能够代表硬盘找到某一数据所用的时间,越短的平均访问时间越好,一般在11ms-18ms之间。。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期,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注意:现在不少硬盘广告之中所说的平均访问时间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寻道时间所代替的。6.道-道间寻道时间(single&track&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移动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7.&数据传输率(Data&Transfer&Rate)&:计算机通过IDE接口从硬盘的缓存中将数据读出交给相应的控制器的速度与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交给硬盘上的缓冲存储器的速度相比,前者要比后者快得多,前者是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Transfer&Rate),而后者是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Transfer&Rate),两者之间用一块缓冲存储器作为桥梁来缓解速度的差距。通常也把外部数据传输率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data&Transfer&Rate),指的是电脑通过数据总线从硬盘内部缓存区中所读取数据的最高速率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data&transfer&rate)。以目前IDE硬盘的发展现状来看,理论上采用ATA-100传输协议的硬盘外部传输率已经达到100MB/s,然而最新的采用ATA-133&的传输率以后,传输率又可达133MB/s。内部数据传输率也被称作硬盘的持续传输率(Sustained&Transfer&Rate),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transfer&rate)。由于内部数据传输率才是系统真正的瓶颈,因此大家在购买时要分清这两个概念。不过一般来讲,硬盘的转速相同时,单碟容量大的内部传输率高;在单碟容量相同时,转速高的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高。一般取决于硬盘的转速和盘片线性密度。应该清楚的是只有内部传输率向外部传输率接近靠拢,有效地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才能对磁盘子系统的性能有最直接、最明显的提升。目前各硬盘生产厂家努力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除了改进信号处理技术、提高转速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不断的提高单碟容量以提高线性密度。由于单碟容量越大的硬盘线性密度越高,磁头的寻道频率与移动距离可以相应的减少,从而减少了平均寻道时间,内部传输速率也就提高了。8.&自动检测分析及报告技术(Self-Monitoring&Analysis&and&Report&Technology,简称S.M.A.R.T):目前硬盘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已达50000小时以上,但这对于挑剔的专业用户来说还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储存在硬盘中的数据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专业用户所需要的就是能提前对故障进行预测的功能。正是这种需求才使S.M.A.R.T.技术得以应运而生。现在出厂的硬盘基本上都支持S.M.A.R.T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对硬盘的磁头单元、盘片电机驱动系统、硬盘内部电路以及盘片表面媒介材料等进行监测,它由硬盘的监测电路和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测对象的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及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当S.M.A.R.T监测并分析出硬盘可能出现问题时会及时向用户报警以避免电脑数据受到损失。S.M.A.R.T技术必须在主板支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作用,而且同时也应该看到S.M.A.R.T.&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对渐发性的故障的监测是它的用武之地,而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故障,如对盘片的突然冲击等,S.M.A.R.T.技术也同样是无能为力的。9.磁阻磁头技术MR(Magneto-Resistive&Head):MR(MagnetoResistive)磁头,即磁阻磁头技术。MR技术可以更高的实际记录密度、记录数据,从而增加硬盘容量,提高数据吞吐率。目前的MR技术已有几代产品。MAXTOR的钻石三代/四代等均采用了最新的MR技术。磁阻磁头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磁阻效应来工作的,其核心是一小片金属材料,其电阻随磁场变化而变化,虽然其变化率不足2%,但因为磁阻元件连着一个非常灵敏的放大器,所以可测出该微小的电阻变化。MR技术可使硬盘容量提高&40%以上。GMR(GiantMagnetoresistive)巨磁阻磁头GMR磁头与MR磁头一样,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随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取盘片上的数据,但是GMR磁头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比MR磁头更为敏感,相同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更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现有的MR磁头能够达到的盘片密度为3Gbit-5Gbit/in2(千兆位每平方英寸),而GMR磁头可以达到10Gbit-&40Gbit/in2以上。目前GMR磁头已经处于成熟推广期,在今后的数年中,它将会逐步取代MR磁头,成为最流行的磁头技术。当然单碟容量的提高并不是单靠磁头就能解决的,这还要有相应盘片材料的改进才行,比如IBM早在去年率先在75GXP硬盘中采用玻璃介质的盘片。10.缓存:全称是数据缓冲存储器(cache&buffer)指的是硬盘的高速缓冲存储器,是硬盘与外部总线交换数据的场所。硬盘的读数据的过程是将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通过缓存一次次地填充与清空,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按照PCI总线的周期送出,可见,缓存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在接口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的时候,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它一般使用7~10ns的SDRAM,目前主流IDE硬盘的数据缓存是2MB,但以西部数据得JB系列为代表的硬盘缓存达到了8MB,性能非常优秀。11.连续无故障时间(MTBF):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为小时。一般硬盘的MTBF都在3小时之间,算下来如果一个硬盘每天工作10小时,一年工作365天,它的寿命至少也有8年,所以用户大可不必为硬盘的寿命而担心。不过出于对数据安全方面的考虑,最好将硬盘的使用寿命控制在5年以内。&12.部分响应完全匹配技术(PRML):它能使盘片存储更多的信息,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的读取和数据传输率。是当前应用于硬盘数据读取通道中的先进技术之一。PRML技术是将硬盘数据读取电路分成两段&操作流水线&,流水线第一段将磁头读取的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只选取部分&标准&信号移交第二段继续处理,第二段将所接收的信号与&PRML芯片预置信号模型进行对比,然后选取差异最小的信号进行组合后输出以完成数据的读取过程。PRML技术可以降低硬盘读取数据的错误率,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磁盘数据密集度。13.单磁道时间(Single&track&seek&time):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所用的时间。14.超级数字信号处理器(Ultra&DSP)技术:应用Ultra&DSP进行数学运算,其速度较一般CPU快10到50倍。采用Ultra&DSP技术,单个的DSP芯片可以同时提供处理器及驱动接口的双重功能,以减少其它电子元件的使用,可大幅度地提高硬盘的速度和可靠性。接口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最大的益处在于可以把数据从硬盘直接传输到主内存而不占用更多的CPU资源,提高系统性能。15.硬盘表面温度: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情况。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16.全程访问时间(Max&full&seek&time):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主流硬盘接口种类详解 1.IDE与EIDE接口此技术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因此,这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2.ATA-1(俗称:ATA/IDE)1994年制定的ATA-1是所有IDE规格之祖。ATA-1提供一个通道供2个硬盘使用(主盘master和从盘slave)。ATA-1支持PIO&(程序化输出入,Programmed&I/O)模式0.1.2,DMA(直接内存存取,Direct&Memory&Access)模式0.1.2以及Multiword-DMA模式0。由于它已经是老旧的规格,ATA-1并无法支持采用ATAPI规格(ATA-4起)的光驱。它不支持大幅提升性能的区块传送模式(block&mode)或是LBA(逻辑区块寻址,logical&block&addressing),这也导致它的可用最大硬盘容量被限制在528&MB。&  3.ATA-2(俗称:ATA/IDE)由于规格的进步速度对硬盘厂商来说实在太慢,所以Seagate(希捷)和Western&Digital(西部数据)分别决定推出自己的规格,Seagate称为Fast-ATA,而Western&Digital则命名为加强型IDE(Enhanced&IDE)。到了1996年,ANSI正式制定ATA-2规格,这项「扩充版的ATA接口」规格包括下列的改良:&追加PIO模式3.4以及Multiword-DMA模式1.2。另外ATA-2还支持区块传送模式与LBA硬盘寻址功能。ATA-2也首次内建了对磁盘驱动器的简单识别功能,让BIOS能够独立检测硬盘以及硬盘的各项参数。&不过由不同厂商所提出的不同名词,就这样残留在市面上了。&  4.ATA-3(俗称:ATA/IDE)这项规格是在1997年制定的(X3.298-1997),不过追加的改良点并不多。这些大多数是用来改善高速传输模式(Multiword-DMA&2与PIO&4)下的数据可靠性,因为传统的40-pin&IDE数据线是造成数据错误的主要因素。ATA-3规格中首次加入了改善数据可靠性的功能:自1998年起,SMART(自我检测分析与报告技术,&Self-Monitoring&Analysis&And&Reporting&Technology)功能让硬盘能够自我检测,并将错误回报给BIOS。&这项规格本身由于缺乏更快的传输模式,所以正式采用的厂商很少。相对的厂商决定只采用像SMART这类的功能,而不完全遵守ATA-3的规格,这也是兼容性问题仍旧存在的原因。&  5.ATA/&ATAPI-4(俗称:UltraDMA/33)1998年ANSI将ATAPI规格(NCITS&317,请对照下表)纳入最新版的ATA规格当中,让ATA-4能够连接光驱与其它储存媒体。另外改良点还包括UltraDMA模式0.1.2的采用,以及建议使用80-pin&IDE数据线以大幅提高资料可靠性等部份。不过要使用更高速的传输模式(ATA-4),较高等级的数据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为了维持资料的完整性,传输协议也获得扩充,加入了CRC(循环冗余检查,Cyclical&Redundancy&Checking)功能,并且定义了额外的指令,包括命令队列(Command&Queuing)以及指令多任务(command&overlapping)的可能性。由于UltraDMA模式2的最大传输速率为每秒33&MB,所以通常称作UltraDMA/33。另一方面模式0与1则从来没有厂商采用过。&  6.ATA/&ATAPI-5(俗称:UltraDMA/66.ATA/66)ATA-5是在2000年以NCITS&340之名制定的。这项规格当中以UltraDMA模式3.4最让人感兴趣。为了达到每秒44或66&MB的带宽速度,必须使用80-pin的IDE数据线。&在ATA-5规格中部份老旧的ATA指令已经废止,另外其它指令则经过修改,以适应更高的性能需求。&  7.ATA/&ATAPI-6(俗称:UltraDMA/100.ATA/100)这项目前相当普遍的ATA规格,包括了UltraDMA模式5,以及将LBA模式的寻址能力由28位(每个硬盘最大可用容量为137&GB)扩充到48位。ATA-6也加入了噪音管理(Acoustic&Management)功能,可以藉由软件来控制今日硬盘的存取速度,以有效降低运转中的噪音。这可以说是头一次在ATA规格内加入了符合人体工学的重要设计。另外针对影音流式数据所需的高速处理内建指令,也已经在研发阶段。&  8.ATA1332001年7月,迈拓发布了新一代的硬盘规范,这个由整个存储设备工业联盟认可的规范,标准名称ATA133,或者是迈拓口中的FastDrive。目前在ATA133硬盘和控制器之间最大理论传输速率是133MB/秒,在我们以前的测试中表明,磁盘控制器和硬盘之间的内部传输速率是非常不足的,单纯依靠增加外部传输速率对性能的提升并没有真正意义,对于现在的硬盘来说,可能UDMA66就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当然,如果你把两个硬盘接在同一个接口时,66MB/秒或者100MB/秒的数据通道也可能不能确保两个硬盘平常连接时的需要。ATA133规范给我们带来的重大改变是增加了扇区地址长度,从原来28bit增加到48bit,使得现在研究中的硬盘容量可以高达144Petabyte(1Petabyte=&1024Terabyte=1048576GB),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不过谁又知道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会在哪一天需要用上这么大的硬盘呢?  9.ATA7?这项规格尚未存在,因为序列ATA(Serial&ATA)的产品很快就将问世,所以ATA-7并未受到大部分厂商的支持。不过要是ATA-7将来正式获得制定,那将会支持UltraDMA模式6。&  10.Serial&ATA接口新的Serial&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2000年2月IDF(Intel&Developer&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首次提出的。并联合业内众多有影响的公司,如IBM.Dell.APT.Maxtor.Quantum(其硬盘部门已与&Maxtor公司合并)和Seagate公司,合作开发了取代并行ATA的新技术:Serial&ATA(串行ATA)。2001年&8月,Seagate在IDF&Fall&2001大会上宣布了Serial&ATA&1.0标准,Serial&ATA规范正式确立。在1.0版规范中规定的Serial&ATA数据传输速度为150MB/s,比目前主流的并行ATA标准ATA/100高出50%,比最新的ATA/133还要高出约13%。而且随着未来后续版本的发展,其接口速率还可扩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从其发展计划来看,未来Serial&ATA的也将通过提升时钟频率来提高接口传输速率。串行ATA在系统复杂程度及拓展性方面,是并行ATA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在Serial&ATA标准中,实际只需要四个针脚就能够完成所有工作,第1针供电,第2针接地,第3针作为数据发送端,第4针充当数据接收端,由于Serial&ATA使用这样的点对点传输协议,所以不存在主/从问题,并且每个驱动器是独享数据带宽。从此来看,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用户不需要再为设置硬盘主从跳线器而苦恼;第二.由于串行&ATA采用点对点的传输模式,所以串行系统将不再受限于单通道只能连接两块硬盘,这对于想连接多硬盘的用户来说,无非是一大福音。评论此外,Serial&ATA的硬盘将不再有主从盘之分,这个新的规范是一种点对点协议,它将每个硬盘直接连接到了IDE控制器上,这样可以让IDE控制器对硬盘提供更好的控制能力,由于采用了点对点模式,Serial&ATA将能非常方便地提升性能规范。我们可以预见:Serial&ATA硬盘成为主流的日子已指日可待。11.SCSI接口SCSI(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是一种与ATA完全不同的接口,它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而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早期PC机的BIOS不支持SCSI,各个厂商都按照自己对SCSI的理解来制造产品,造成了一个厂商生产的SCSI设备很难与其它厂商生产的SCSI控制卡共同工作,加上SCSI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因此没有像ATA接口那样迅速得到普及。SCSI接口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多种设备,传输速率比ATA接口高,独立的总线使得SCSI设备的CPU占用率很低,所以SCSI更多地被用于服务器等高端应用场合。ANSI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制订了SCSI-1和SCSI-2标准,一些厂商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了Fast&SCSI、Ultra&SCSI、Ultra2&SCSI(LVD)和Ultra160/m等事实上的标准,它们支持的传输速率如表2所示。与Ultra&ATA相似,Ultra&SCSI、Ultra2&SCSI和Ultra160/m也是处于SCSI-2和SCSI-3(仍然还未正式确定)两种标准之间的产物。昆腾、希捷、IBM等厂商都有自己的SCSI硬盘系列产品,由于目标市场不同,这些SCSI硬盘的转速、缓存大小等指标要比同时期的IDE硬盘高得多。12.SAS接口SAS&是Serial&Attached&SCSI的缩写,即串行连接SCSI。日,Compaq、IBM、LSI逻辑、Maxtor和Seagate联合宣布成立SAS工作组,其目标是定义一个新的串行点对点的企业级存储设备接口。2003年5月,SAS&1.0规范正式出台并提交给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讨论,同年9月,SAS&1.0正式通过ANSI认证。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SAS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SATA。具体来说,二者的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物理层和协议层的兼容。在物理层,SAS接口和SATA接口完全兼容,SATA&硬盘可以直接使用在SAS的环境中,从接口标准上而言,SATA是SAS的一个子标准,因此SAS控制器可以直接操控SATA硬盘,但是SAS却不能直接使用在SATA的环境中,因为SATA控制器并不能对SAS硬盘进行控制;在协议层,SAS由3种类型协议组成,根据连接的不同设备使用相应的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其中串行SCSI协议(SSP)用于传输SCSI命令;SCSI管理协议(SMP)用于对连接设备的维护和管理;SATA通道协议(STP)用于&SAS和SATA之间数据的传输。因此在这3种协议的配合下,SAS可以和SATA以及部分SCSI设备无缝结合。SAS系统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连接具有双端口、高性能的SAS驱动器,也可以连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驱动器。所以SAS驱动器和&SATA驱动器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存储系统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统并不兼容SAS,所以SAS驱动器不能连接到SATA背板上。由于SAS系统的兼容性,使用户能够运用不同接口的硬盘来满足各类应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扩充存储系统时拥有更多的弹性,让存储设备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在系统中,每一个SAS端口可以最多可以连接16256个外部设备,并且SAS采取直接的点到点的串行传输方式,传输的速率高达3Gbps,估计以后会有&6Gbps乃至12Gbps的高速接口出现。SAS的接口也做了较大的改进,它同时提供了3.5英寸和2.5英寸的接口,因此能够适合不同服务器环境的需求。SAS依靠SAS扩展器来连接嗟纳璞福壳暗睦┱蛊饕?2端口居多,不过根据板卡厂商产品研发计划显示,未来会有28、36端口的扩展器引入,来连接SAS设备、主机设备或者其他的SAS扩展器。和传统并行SCSI接口比较起来,SAS不仅在接口速度上得到显著提升(现在主流Ultra&320&SCSI速度为320MB/sec,而SAS才刚起步速度就达到300MB/sec,未来会达到600MB/sec甚至更多),而且由于采用了串行线缆,不仅可以实现更长的连接距离,还能够提高抗干扰能力,并且这种细细的线缆还可以显著改善机箱内部的散热情况。评论使用SAS接口的设备主流RAID技术详解RAID的英文全称为: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s。翻译成中文即为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或简称磁盘阵列。由美国加州大学在1987年开发成功。&RAID的初衷主要是为大型服务器提供高端的存储功能和冗余的数据安全。&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的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RAID&Levels)。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性能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在很多RAID模式中都有较为完备的相互校检/恢复的措施,甚至是直接相互的镜象备份,从而大大提高了RAID系统的容错度,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冗余性,这也是Redundant一词由来。不过,所有的RAID系统最大的优点则是&热交换&能力:用户可以取出一个存在缺陷的驱动器,并插入一个新的予以更换。对大多数类型的RAID来说,可以利用镜像或奇偶信息来从剩余的驱动器重建数据不必中断服务器或系统,就可以自动重建某个出现故障的磁盘上的数据。这一点,对服务器用户以及其他高要求的用户是至关重要的。&数据冗余的功能指的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冗余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RAID以前一直是SCSI领域独有的产品,因为它当时的技术与成本也限制了其在低端市场的发展。今天,随着RAID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厂商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能够享受到相对成本低廉的多的IDE-RAID系统,虽然稳定与可靠性还不能与SCSI-RAID相比,但它相对于单个硬盘的性能优势对广大玩家是一个不小的诱惑。随着相关设备的拥有成本和使用成本不断下降,这项技术也已获得一般电脑用户的青睐。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对各主要RAID级别做一个大致了解。RAID&0RAID&0又称为Stripe或Striping,中译为集带工作方式。它代表了所有RAID级别中最高的存储性能。RAID&0提高存储性能的原理是把连续的数据分散到多个磁盘上存取。系统传输来的数据,经过RAID控制器通常是平均分配到几个磁盘中,而这一切对于系统来说是完全不用干预的,每个磁盘执行属于它自己的那部分数据请求。这样,系统有数据请求就可以被多个磁盘并行的执行。这种数据上的并行操作可以充分利用总线的带宽,显著提高磁盘整体存取性能。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认为:N个硬盘是一个容量为N个硬盘容量之和的&大&硬盘。RAID0的主要工作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单个&磁盘容量。另一方面就是多个硬盘同时读取,从而获得更高的存取速度。例如一个由两个硬盘组成的Raid系统中,系统向两个磁盘组成的逻辑硬盘(RADI&0&磁盘组)发出的I/O数据请求被转化为2项操作,其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对应于一块物理硬盘。通过建立RAID&0,原先顺序的数据请求被分散到所有的两块硬盘中同时执行。从理论上讲,两块硬盘的并行操作使同一时间内磁盘读写速度提升了2倍。虽然由于总线带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的提升速率肯定会低于理论值。但是,大量数据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比较,提速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RAID&0最大的缺点是不提供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RAID&0具有的特点,使其不适用于关键任务环境,但是,它却非常适合于特别适用于对性能要求较高的视频生产和编辑或图像编辑领域。对个人用户,RAID&0也是提高硬盘存储性能的绝佳选择。RAID&1RAID&1又称为Mirror或Mirroring,中译为镜像方式。这种工作方式的出现完全是为了数据安全考虑的,因为在整个镜像的过程中,只有一半的磁盘容量是有效的,因为另一半用来存放同这一半完全一样的数据,也就是数据的冗余了。同RAID0相比,它是另一个极端。RAID0首要考虑的是磁盘的速度和容量,忽略安全;而RAID1首要考虑的是数据的安全性,容量可以减半、速度可以不变。它的宗旨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用户数据的可用性和可修复性。&RAID&1的操作方式是把用户写入硬盘的数据百分之百地自动复制到另外一个硬盘上。当读取数据时,系统先从RAID&0的源盘读取数据,如果读取数据成功,则系统不去管备份盘上的数据;如果读取源盘数据失败,则系统自动转而读取备份盘上的数据,不会造成用户工作任务的中断。当然,我们应当及时地更换损坏的硬盘并利用备份数据重新建立Mirror,避免备份盘在发生损坏时,造成不可挽回的数据损失。&由于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百分之百的备份,在所有RAID级别中,RAID&1提供最高的数据安全保障。同样,由于数据的百分之百备份,备份数据占了总存储空间的一半,因而,Mirror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低,存储成本高。Mirror虽不能提高存储性能,但由于其具有的高数据安全性,使其尤其适用于存放重要数据,如服务器和数据库存储等领域。&  RAID&0+1&正如其名字一样RAID&0+1是RAID&0和RAID&1的组合形式,也称为RAID&10。它的出现就是为了达到既高速又安全目的,&RAID10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两个分别由多个磁盘组成的&RAID0阵列再进行镜像;其实反过来理解也没有错。&以四个磁盘组成的RAID&0+1为例,RAID&0+1是存储性能和数据安全兼顾的方案。它在提供与RAID&1一样的数据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提供了与RAID&0近似的存储性能。由于RAID&0+1也通过数据的100%备份提供数据安全保障,因此RAID&0+1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与RAID&1相同,存储成本高。&构建RAID&0+1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不是种经济高效的磁盘阵列解决方案。但特别适用于既有大量数据需要存取,同时又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严格的领域,如银行、金融、商业超市、政府各种档案管理等。  &RAID&3RAID&3&采用的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校验实现方式。将数据做XOR&运算,产生Parity&Data后,在将数据和Parity&Data以并行存取模式写入一个专门的存放所有校验数据的磁盘中,而在剩余的磁盘中创建带区集分散数据的读写操作。因此具备并行存取模式的优点和缺点。RAID&3所存在的最大一个不足同时也是导致RAID&3很少被人们采用的原因就是校验盘很容易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我们已经知道RAID&3会把数据的写入操作分散到多个磁盘上进行,然而不管是向哪一个数据盘写入数据,都需要同时重写校验盘中的相关信息。因此,对于那些经常需要执行大量写入操作的应用来说,校验盘的负载将会很大,无法满足程序的运行速度,从而导致整个RAID系统性能的下降。RAID&3的并行存取模式,需要RAID&控制器特别功能的支持,才能达到磁盘驱动器同步控制,而且上述写入性能的优点,以目前的Caching&技术,都可以将其取而代之,因此一般认为RAID&3的应用,将逐渐淡出市场。    RAID&4RAID&4&是采取独立存取模式,它的每一笔传输﹝Strip﹞资料较长,而且可以执行Overlapped&I/O,因此其读取的性能很好。但是由于使用单一专属的Parity&Disk&来存放Parity&Data,因此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就会造成系统很大的瓶颈。RAID&4在商业应用中很少使用.&  RAID&5RAID&5&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RAID&5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5阵列可以有n-1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RAID&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RAID5的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它和RAI&D&3最大的区别在于校验数据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块硬盘上。RAID&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如果1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大大降低。RAID&5可以为系统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Mirror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Mirror高。RAID&5具有和RAID&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的速度比对单个磁盘进行写入操作稍慢。同时由于多个数据对应一个奇偶校验信息,RAID&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RAID&1高,存储成本相对较低。RAID&5模式适合多人多任务的存取频繁,数据量不是很大的环境,例如企业档案服务器、WEB&服务器、在线交易系统、电子商务等等。  RAID&6RAID&6&与RAID&5相比,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5有更大的&写损失&.&RAID&6&的写性能非常差,&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使得RAID&6很少使用。当今硬盘的发展趋势最近一年间,硬盘技术方面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容量的增加和性能的增强更多的来源于工艺水平的提高和设计能力的加强。不过SATA接口已经顺利的全面取代了PATA接口,而10000转桌面硬盘和SATA2&接口也开始崭露头角。而更多的新技术则有待今后逐步投入使用,继续提高硬盘的容量和速度。&A&新技术突破硬盘容量极限毫无疑问,硬盘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是存储容量,大多数硬盘被淘汰,不是因为损坏或速度不够快,而是容量不足。硬盘容量发展主线是记录密度的提高,记录密度的提高不仅让硬盘容量继续提升成为可能,而且还可在不提高转速的情况下提高性能,同时也让小型、微型硬盘的应用更加普及。尽管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可以在一定幅度内继续提高,但已经接近理论极限,因此必需有新技术来支撑记录密度的继续提升。今后将从新型磁头技术、新型记录媒体技术、垂直记录技术以及&&HAMR&热磁技术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应用,下面就给大家谈谈这些新技术的具体情况。评论单牒容量188GB&的酷鱼GB硬盘 目前硬盘广泛使用GMR(巨磁阻)磁头,利用了把盘片上的磁信息识别为电阻的MR(磁阻)效应,单牒容量可以做到100GB以上,但很快将达到极限。目前新型磁头技术主要有TMR磁头和CPP磁头等。提高硬盘记录密度不仅要求提高读取磁头的性能,另一方面,记录位缩小后更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为解决这种&&磁转变&噪音,可以通过缩小粒子粒径减少交错区域来解决。另外盘片的改进也在不断进行,比如通过减小记录层的膜厚度降低粒子高度,从而不会轻易受到相邻记录位的影响。&今后硬盘容量的提高将会越来越缓慢。因为已经使用了目前磁场强度最高的磁体,通过改进磁头和盘片结构提高记录密度正在逐渐接近水平记录方式磁体本身的极限。要突破这一极限,可以采用垂直磁记录方式,通过使磁场方向垂直于盘面,不仅能够进一步缩小磁体粒径,同时还能够确保一定的体积。这种方式的另一个效果是利用相邻记录位的磁场就能使记录位磁场保持稳定。垂直磁记录方式作为未来的高密度技术已开始被业界寄予厚望。与水平记录方式不同,采用这种方式不必把膜设计得非常薄,还可以确保粒子的大小,避免受热搅动的影响。几年前提出的“湿盘”&(wetdisk)技术,也在继续都到关注。当我们要把磁盘密度进一步增大,目前以金属薄膜盘片以及玻璃基片的&温盘技术&便无能为力了。我们知道,当磁盘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信号便会变得更加微弱,并且相邻信号之间的干扰也更为严重。要解决只能把磁头进一步贴近盘片,但目前的磁头飞高已不到0.08微米,要进一步令磁头靠近盘片非常困难,因为这要克服磁头抖动及盘片细微凹凸等引起问题。为此,有人提出干脆把磁头紧贴磁盘(Contactrecording),于是一种全新的盘片技术“湿盘”(wetdisk)被提上的研发日程,“湿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磁头与盘片的磨擦,但其中还有不少技术上与工艺上的问题有待解决。我们期待着这种新型磁盘材料的早日问世。希捷公司则在今年发布了一种可在一平方英寸介质上存储50TB数据的技术,通过这一技术,超大容量的硬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世。这就是Heat&Assisted&Magnetic&Recording(热辅助磁记录HAMR)的技术。这种技术使用激光热辅助手段,通过磁记录方式将数据记录到高稳定性介质上,从而大大提高了每平方英寸的存储量,使磁记录极限进一步超越人们的想象。HAMR结合了铁铂粒子自排列的磁阵列技术,将把所谓的磁记录超顺磁极限提高100倍以上,最终可以实现每平方英寸50&TB的存储密度。具体说HAMR技术在将要记录数据位的位置,用激光束精确地加热介质,就容易将数据写到它上面了,而且随后的快速冷却又可以使已写入的数据变得稳定,从而大大提高磁盘面密度纪录。B&串行接口技术进一步发展由于具备诸多优点,SATA接口在今年已经顺利普及,预计其生命期为十年左右,计划推出三代产品。目前使用的SATA1.0提供了150MB/s的传输速度。而&SATA2.0能提供300MB/s的传输率,&SATA&3.0的速度至少可以达到600MB/s,且具备其他一些新特性,将目标瞄准了高端企业市场。评论为真正体现出SATA接口优势,人们都期待着具有SATA&2.0特性硬盘[现在已正式更名为SATA&Rev.2.5]的推出和应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具有SATA&2.0特性硬盘普及的步骤还不够快,今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采用&SATAII&接口的新款硬盘,这里要明确一点,SATA&II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SATA&2.0特性硬盘,最显著的一点是,其接口速度依然保持在150MB/s&。大家知道SATA硬盘分为原生(Native)与桥接(Bridge)两类,使用桥接方式的SATA接口,本质上仍为PATA,实际性能受到一定影响。真正原生串行硬盘是指接口速率为150MB/s,并支持命令队列等新功能、采用真正SATA控制器的产品。SATA&II硬盘可以简单被视为是由桥接模式到原生模式的升级。&SATAII代表产品是迈拓最新推出的MaXLine&III。这是是迈拓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SATA接口硬盘,所以在这款产品上大家将不会看到4针的电源接口,只使用15针符合SATA标准的电源接口。尽管接口速度仍然维持在150MB/s,但这款硬盘使用了部分SATA2.0特性的新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本机命令排队(Native&Command&Queuing,NCQ),NCQ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硬盘的转动延迟和减少寻道距离。NCQ技术在SCSI硬盘中早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到现在才正式引用到ATA硬盘中。评论使用SATAII的MaXLine&III  SATA&Rev.2.5真正的发展不是在Desktop平台,而是在企业应用中。在服务器领域SAS(Serial&Attached&SCSI)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SCSI&Ultra640标准一直没有被业界所采纳,所以相关厂商把SATA&Rev.2.5特性作为SAS的一部分。长期以来,ATA只是在功能上被视为SCSI的子集,两者之间并不兼容。如今SAS在软硬件层面上都涵盖了SATA,企业级用户可以在同一环境中混用SAS和SATA驱动器,保持性能及价格的均衡。SAS就是&SCSI,却有串行连接的特性,SAS技术将会对光纤通道技术发起挑战,使企业磁盘市场又多一种选择。外部SATA接口在今年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串行ATA技术在制定之初就未局限于机箱内部设备的使用。目前相关组织开始为外部SATA接口制定明确的标准,其中包括:高速的传输接口、不受噪音干扰的电缆、简单的层次架构和一些其他参数。除了SATA,今年还有其他新型硬盘接口新标准得到了发展。英特尔在2004秋季IDF上推出了全新的CE-ATA接口,CE是消费电子(Consumer&Electronics)的英文缩写。新规范概念上与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硬盘的Serial&ATA接口相似。这意味&CE-ATA&将取代并行接口和大家熟悉的缎带式排线,改用小而薄的线缆和连接器形成串列,所需针脚数目也会减少,这将有助于降低耗电量和成本,并提高系统稳定性。C&笔记本电脑硬盘新发展近些年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硬盘也在向着更小体积、更高速度、更省电、更安全&方向发展。&笔记本硬盘由于单蝶容量和转速的先天不足,其容量和性能与台式机硬盘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过7200转的2.5寸笔记本硬盘目前已经上市,配合8MB&以上的大容量高速缓存,性能有较大的提升。为进一步提高笔记本电脑硬盘性能,目前甚至有厂家考虑使用两块1.8英寸硬盘组成RAID&0,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突破笔记本电脑性能瓶颈指日可待。&除了性能提升,笔记本电脑硬盘也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来提升容量,象日立硬盘采用的Femto&Slider&Head&(毫微微米级滑行读写头)技术,使读写头与盘面之间的距离缩短了40%,增加了大约10%的纪录区域,实现了高密度化。此外还采用了IBM开发的一项所谓&&仙尘技术&,(Pixie&Dust),使硬盘的可靠性和存储密度大幅增加。仙尘技术实际上是IBM发明的一种稀有金属涂层,它能够克服当磁存储设备的存储密度到达一定限度的时候所出现的超磁效应。这样磁盘的存储密度就能进一步上升。为实现更高的记录密度,可以利用特殊的&钌层&:使用1到2层磁体膜,在每个磁体膜之间夹入反铁磁体即钌膜。记录层磁场穿过钌膜时其磁性会发生反转。这样一来,钌膜正下方的磁体膜就会具备与记录层磁性正相反的磁场。由于磁场反向,因此就能够稳定地保持记录层的磁场强度。由于这些技术的采用,今年笔记本硬盘容量已经提升到100GB以上。评论采用CF接口的微形硬盘  除了容量和性能的提升,小型化也是笔记本硬盘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超便携笔记本电脑的发展,1.8英寸笔记本硬盘今后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容量也将提升到60G以上。而更小的1英寸HDD(MicroDrive),容量已达到了5GB,当然,这种硬盘目前还只能作为笔记本电脑的辅助存储设备,随着今后容量提升到20G以上,应用在特殊的超小型笔记本电脑中也不无可能。在安全性方面,由于硬盘是笔记本电脑中最容易受损的部件,而它又装载了用户的系统和数据,意外的跌落、撞击乃至晃动都有可能造成笔记本电脑数据丢失或硬盘损毁。针对这一问题,IBM研发了革命性的主动硬盘保护技术-&-APS(Active&Protection&System,主动保护系统),使其对硬盘的保护由过去的被动方式转化为主动方式。APS是由内嵌于主板上的加速度感应芯片和预装在系统中的震动预测管理软件所组成,通过对笔记本各角度、震动、撞击的监测即对横纵加速度变化的监测,来决定是否将硬盘磁头从工作状态收回到磁头停止区(Parking&Zone),从而减小撞击对硬盘的损害,保护硬盘及硬盘内的数据。&除了APS技术,硬盘&保护区域&也在保护笔记本硬盘数据安全上发挥作用。所谓&保护区域&简单说就是PC硬盘上一个特殊的隐藏区域,现在有一些笔记本电脑在出厂之前将硬盘的一部分容量做成“保护区域”,并将操作系统、预装软件备份在其中;当用户按住特定按键或者用恢复软盘启动主机时,硬盘收到ATA命令打开&保护区域&;再用特定的软件将备份数据恢复到用户区域,系统就得到了恢复。未来硬盘的技术还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购买硬盘问答:1,现在主流的160GB硬盘会不会小呢?问过这个问题的兄弟非常多,第七场雪现在回答如下:160GB硬盘对于普通家用已经足够了,价格便宜,能有效地降低整机成本,很适合广大的劳动人民。然而对于经常拷碟看大片的兄弟来说,第七场雪还是建议换更大容量的产品,像200GB、250GB、320GB的都可以考虑。对于部分作图的用户而言,本人建议最好还是用更大容量的硬盘产品,当然最好是能用上万转以上的专业级硬盘,高质量对接业务还是有很大帮助滴,如果说预算的确紧张,可以考虑用一比较耐用的刻录机,配合硬盘使用也是可以将就的2,硬盘是选三年保还是五年保?“希捷率先实行五年保,我们大家是不是可以选择五年保的硬盘产品呢”,这样的问题也有相当多的兄弟提过,目前第七场雪回答如下:五年保只是硬盘厂商打的一出企业形象牌,绝对没有必要相信ST的承诺,五年质保也不是讲五年全免费质保,他是有条件的,过了换货期之后,返修是要另费用的,而且返修期限也没有明确承诺,返修过的硬盘何时回归消费者手中,未可尽知矣……(小声地告诉大家:如果说返修期有三五个月,而手中又没有可用的硬盘,那怎么办呢)一般来讲,硬盘有三年的寿命就算非常不错啦,主流硬盘4XXRMB的价格,大家不能过于苛求,大不了再买过一块啦再说为了虚假的五年保就要多付出一定的RMB是不值得滴,五年后市面上主流硬盘,全变成了TB级别的超级大硬盘(1TB=1024GB),到那时,ST怎么给你换货或者返修,第七场雪非常怀疑……再说到那时你也会另买新的大硬盘,这多花的钱所以很不值3,是不是该上万转级别硬盘?这个问题,第七场雪可以直接回答你:如果预算充足的话,可以弄啦现在的万转硬盘只比当年的普通硬盘贵那么一点而已4,RAID怎么组建?这要看你的要求,还有就是主板上面的提示,让装机店技术员帮忙组建。。。5,硬盘出现硬件问题,怎么处理?这要看是什么问题,如果是硬盘厂家的责任,直接找所在城市的品牌硬盘总代,他们会给你比较满意的答复如果的确是你本人不慎,像不小心用脚踹了主机,把硬盘踹坏了,这种后果只能自己负责啦6,二手硬盘怎么处理?手中有老硬盘的用户不在少数,如果说是没用的硬盘,可以卖给二手商家,一般可以卖5-30元;如果说是还能用的硬盘,可以与主机连接起来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把硬盘外置;如果说硬盘还能用,但是觉得容量只有60G,怎么办,那就到太平洋二手区讲卖吧,价格还不错7,会不会买到水货硬盘?这个问题问过的兄弟特别多,硬盘水货在00-03年的时候特别多,现在已经非常罕见,只要价格正常,有全国总代的贴标就不存在水货问题啦好啦,到此为止。。。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logo/.jpg
转贴+综合=太平洋评测室必杀技,COPYFIRE(以ATI的CROSSFIRE为灵感而创造的)
悬赏报酬: 2积分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bbs4/logo/.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其他登录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盘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