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利申请费体现在哪些方面及领域

软件领域专利申请的特点及案例
软件领域专利申请的基本特点
软件领域中对软件的改进通常需要申请发明专利来保护,保护的技术内容是软件开发的核心思想,而非仅仅保护代码。最近几年,国内软件企业也逐步重视软件专利的申请,申请量逐年增加。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国内公司在软件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申请人之一。腾讯科技截止至2009年底一共公开了1700多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绝大多数,非发明专利仅占2件;同时,腾讯科技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也已经500件左右。腾讯科技申请专利是围绕即时通讯工具、主要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保护自己的一个个创新。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软件都有可以申请发明专利,例如:
用于工业控制的软件(如机床控制软件)
用于处理外部数据的软件(如相机中的图像处理软件)
用于改进计算机内部性能的软件(如虚拟内存扩展软件)
软件中所用到的算法(如控制方法、图像处理算法、加密算法)
软件领域技术资料准备的提纲
以软件系统及实现方法为主:技术/产品创新主要基于软件系统、软件算法,则申请时应考虑提供:
已有软件/算法的不足:即说明与本专利的内容最相似的软件/算法,需要说明已有软件是由哪些模块主要组成,各模块的连接关系,各模块的作用,可结合模块组成图(若是软件算法,可说明已有算法具体包括什么步骤,可结合流程图);同时指出已有软件/算法的效果如何,尤其指出与本专利相比,原有软件/算法存在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如有引用文献,需要说明出处。对原有技术的介绍尽可能详细,可附模块组成图、算法流程图。
本专利的内容:应说明本专利达到目的或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包括软件是由哪些模块主要组成,各模块的连接关系,各模块的作用,可结合模块组成图(若是软件算法,可说明已有算法具体包括什么步骤,可结合流程图)。写明本专利的工作原理,本专利与现有技术的区别点。本部分可结合图表说明。
本专利的效果:有益效果可以由工作性能的提高,制作成本、能量损耗的减少,稳定性的增加,操作、控制、使用的简便,以及其他有用性能的出现等方面反映出来。
附图与说明:软件模块组成、算法流程的图解,附图应以电子制图或流程图的标准绘制,而非扫描图。使专利工作人员可直接在附图上编辑修改,实用新型申请必须带附图。
本专利的具体实施例:对照附图,说明本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必须有详细的描述,包括附图中各具体模块功能介绍、及流程图中具体各个流程的功能。最好提供相应的技术参数、数据来具体说明有益效果,可同时提供原有技术的参数数据进行对比。
案例——《车辆诊断仪的标定软件管理系统及方法》
1、已有软件/算法的不足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辆的功能复杂性日益提高,安全、环保、节能方面的法规要求日益严格,舒适、灵活、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千差万别,市场竞争全球化,使开发周期不断缩短,大量的电子控制器在汽车中广泛使用,导致车辆的诊断仪开发面临巨大挑战。
汽车在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市场要求、法规要求、车型配置要求等对控制器进行整车标定。例如发动机控制器、空调控制器、车身防盗控制器、自动变速器控制器、车身稳定控制系统(DSC)控制器、刹车防抱死系统(ABS)控制器、仪表控制单元等。
汽车进入市场后,针对法规的要求的变化,发现的问题和市场中客户的反馈,对各控制器进行重新配置和标定。在售后的维修保养中,同种车型的控制系统,会有不同的零件配置,需要不同的标定软件进行刷新。
在车辆诊断和标定软件刷新过程中通常使用诊断仪,当需要更新车辆控制器标定软件时,通过诊断仪的通讯接口与车辆诊断接口连接,例如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J1962标准接口,将新的标定软件刷新到车辆的相应控制器中。由于车辆功能日益复杂、车型众多、控制器日益增多,传统的标定软件刷新方法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效率低下。
2、本专利的内容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车辆诊断仪的标定软件配置管理系统,该系统与车辆诊断仪通信,所述系统包括配置数据库11、及分别与所述配置数据库11连接的标定软件库12、控制器格式文件14、配置报告15、标定加密软件包16。
所述配置数据库11用以维护各个车型的控制器信息13,该控制器信息13至少包括零件编号结构、车型的配置信息,所述零件编号结构包括总成号、硬件号、软件号、网络号、标定号;优选地,所述零件编号结构还包括零件的配置特征值、特殊配置的传感器、特殊配置的执行器、特殊配置的目标市场。所述配置信息包括起止车辆识别号、EOBD、年份车型、日期、所配置的硬件信息。所述配置数据库11还用以维护零件编号的可用性、发布状态,同时维护零件软件与网络软件的兼容性。
所述控制器格式文件14用以对各控制器的信息进行设定。所述配置报告15用于对车辆诊断仪所诊断的车辆控制器、及其标定软件是否需要更新进行判断。所述标定软件库12用以存储所述车辆诊断仪所需的应用软件、标定软件、网络软件。所述标定软件库12还设置所述配置数据库中零件编号与该软件包的链接。所述标定加密软件包16包含对控制器所需要的应用软件、标定软件、网络软件加密,把所述配置报告15分别发送给车辆诊断仪,更新车辆诊断仪。
车辆诊断仪接收配置报告15、标定加密软件包16,读取车辆的零件编号结构和控制器的信息,根据所述配置数据库、配置报告进行判断、抽取合适的标定软件,对车辆进行刷新。配置报告为上述应用软件、标定软件、网络软件的配置说明。所述车辆诊断仪生成配置管理报告的同时,还从所述控制器标定软件库中提取需更新的软件,更新的加密软件包,用于更新车辆诊断仪。
请参阅图2,以下结合图2介绍一种利用上述系统的标定软件配置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0、任意车型或控制器更新。
步骤1、提供一配置数据库,该配置管理数据库维护控制器零件信息和文件库,并将软件库加密打包,存入软件库。所述控制器零件信息至少包括零件编号结构,该编号结构包括总成号、硬件号、软件号、网络号。
步骤2、打包软件库发送给维修站,更新诊断仪。
步骤3、获取被诊断车辆控制器的硬件号,该硬件号对应该车的控制器的配置信息;同时获取车辆的特征键、车辆识别码,查询控制器配置报告,上述特征键包括控制器的所有特征。
步骤4、根据被诊断车辆控制器的硬件号,查询控制器配置报告。
步骤5、判断被诊断车辆软件版本是否需要更新;若需要,执行步骤6,否则转向步骤10。
步骤6、从标定软件加密包中,提取需要更新的软件。
步骤7、用步骤6中所提取的软件刷新被诊断车辆的控制器。
步骤8、更新控制器特征键和零件信息。
步骤9、生成被诊断车辆的控制器的数据库完整性报告。
步骤10、结束。
3、本专利的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更新车辆诊断仪控制器的软件库来更新诊断仪控制器,能够进行统一高效地管理,提高了更新控制器配置的灵活性、完整性、严密性和诊断效率。适应了车辆发展的未来需求,可持续对复杂程度日益增长的车辆的控制器进行完整、快速地配置。
4、附图与说明
&图1 车辆诊断仪的标定软件配置管理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2 标定软件配置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转载自:汉之光华网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知识产权审核问题汇总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知识产权审核问题汇总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审核注意事项(外审注意事项)!适合贯标企业!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8973|回复: 141
企业专利挖掘与专利布局
本帖最后由 Mufasa 于
11:26 编辑
企业专利挖掘与专利布局
作者:房平木律师
终于有了一段闲暇的时间,让我可以坐下来整理一下多年来纷繁杂乱的思绪,算是对多年来自己企业从事专利工作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吧。
这个话题很大,从何说起呢?
很自然地想起了2007年的一个镜头。那时的我,算是刚刚接触专利不久,但已经有点飘飘然地自认为已经对专利有相当的了解,现在想来觉得真是有点滑稽。那时的我,在魔都遍投简历,大言不惭地宣称本人对专利无所不能,无所不懂。就在这样的基调下,我参加了一次面试,至今回想,宛如昨日。
面试我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前辈(男),从他的言谈举止很轻易的看得出是从技术半路出家来的。人很平实,给人的感觉是很认真,很严谨。因此当我自吹自擂地宣称“我能”的时候,这位前辈并没有直接打断我,而是很平和地问我,在企业里面从事专利工作,如何进行专利挖掘呢?然后就不动声色地双目直视我,静待我的回答。
这只是一场再平常不过的面试,并且由于多种原因我后来也没有进入这家公司(这个说法够官方吧)。但是至今已经过去六年多了,我之所以用“双目直视”来形容,因为他问了我这个问题之后的眼神,实在让我印象太深刻了。他就直直地看着我,他的眼神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企业专利工作的重要性,他不是在面试我,而是在急切地寻找答案。
在这场面试中我并没有提供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当时的我,只不过有一年多的专利工作经历的毛头小伙,我能提供什么样的答案大家也可以想象的到。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从那时起我就与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起一直到后来的六七年间,不断的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包括企业的知识产权部经理,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企业的高管,技术部门的经理,工程师,同事,朋友。。。。。。。而在企业从事专利工作的六七年,也让我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我把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这两个看起来不太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到后来,特别是近一两年,我认为此两者的边界已经不是很清晰,或者说需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后才能使得企业在专利积累方面变得真正强大。
为了避免误解,首先需要厘清一下本文所要讨论的专利的定义。申请专利的目的有很多种,有的是直接冲着政府资助来的,有些是冲着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者申请某些政府项目需要有专利来支持,有些是想单纯地想搞个噱头(可以对外宣称我公司有多少专利,但是实际上有可能在申请专利前,企业连交底书也不提供)以便在对外业务宣传中使用。凡此种种,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当然如果你感兴趣,我们也可以另外讨论一下如何快速制造成千上万的垃圾专利,不过那样实在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潮流。
我想讨论的专利,是基于以下目的申请的专利:为了保护创新成果,或为了取得竞争优势(知识产权方面和技术积累方面),或为了排除或对竞争对手的业务造成障碍,或为了专利运营,或为了增加专利诉讼,或许可谈判的筹码……总之,是尽可能地利用专利本质作用(合法的在一定时期内垄断市场的排他性权利)的专利。
<p id="rate_488"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楼主说的很在理,赞同!&
果子 + 1 个
" class="mtn mbn">
<p id="rate_"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
果子 + 3 个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期待连载&
果汁 + 1 个
" class="mtn mbn">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主题: 1, 订阅: 0
本帖最后由 Mufasa 于
17:26 编辑
在一开始做专利挖掘的时候,我更多地认为专利挖掘是个案的工作(当然,我现在不这样认为),就是说某一个新的技术方案存在于设计人员的脑子中或者他所完成的工作中,所谓专利挖掘,就是把这样的技术方案找出来。于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我认为最为失败的尝试是,费了很大的功夫跟技术部门的主管进行沟通,要求参加他们平时召开的技术会议,周会,项目会议等等,希望从他们的会谈的过程中发现可能蕴含的创新点。
技术部门的主管和技术人员还是积极的支持专利挖掘的工作,因为专利也是他们的绩效的一部分。他们很配合,也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技术会议。可是结果让人沮丧。在技术会议上我们提出的问询很多时候变成了他们会议议程的一种障碍,而他们偶尔会突然问参加会议的IP人员“这个东西可以申请专利吗?” 当我们很爽快地回答“可以”的时候,其他技术人员往往也会质疑“这个东西也能申请专利?那专利不是多了去了吗?”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要再加一句“如果这种想法没有被别人公开,是可以申请专利的!”这样的事情重复几次之后,不少技术人员对专利工作乃至专利本身产生了明显的不信任或鄙视情绪。障碍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对会议中可能涉及到的技术项目不甚了解,无法预知他们什么时候会讨论新的技术项目,什么时候会讨论以前的技术项目。而更根本的问题却在于,这种挖掘方式看似主动,实则是被动的接收或寻找专利。技术人员的想法如涌动的泉源,是一直涌动着的水流,而我们能从他们的会议中所关注的,只是偶尔从一汪清泉中用双手捧出一点点水,且顺着指缝往下漏。技术人员头脑中更多的具有创意的想法或新颖的设计,常常与我们擦肩而过而我们却无从得知。
好吧,这种挖掘方法慢慢地无疾而终。我们还尝试过其他方法,例如通过对技术人员展开创新技法培训,头脑风暴方法培训,Triz 培训。在我所接触的范围内,我没有看到哪位同行,同事或公司通过创新技法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专利挖掘的效果。尤其是triz培训,本身已经太复杂了,很多人会说有了解triz技法的功夫,不晓得做了多少事情了。Triz 自有其闪光之处,但是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的技术部门和IP人员而言,对于专利挖掘,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所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好吧,还有一个本人认为是相当不错的专利挖掘方式,那就是在公司内部举办类似于创意大赛的活动。集中一段时间,发动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以头脑风暴,思维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收集创意,创新设计,然后调动公司的其他管理资源进行评审,筛选。这种方法能够产生很多很不错的专利提案。需要说明的是,我早些年有幸在一家公司的IP部门以专利工程师的角色参与了这一活动。那时我从事专利工作的时间尚短,对管理,沟通方面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但参与这一活动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组织者需要有很高超的沟通能力,能够调动高层资源,能够调动公司行政,IT等不在IP本身工作范围内的资源,在公司内部宣传,推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才可以。这种方式好的地方在于,如果组织得当,推广有力,那么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很有价值的专利提案或点子。这种方式不好的地方在于,由此收集到的专利提案和点子天然具有发散性,不能做到有规划的布局(但也是无害的)。
好吧,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我想说什么呢?走过了重重弯路,在最近的这两年里,我逐渐意识到,专利挖掘对企业的IP工作来说,不单单是个案的工作,更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考虑到还要做一些有实际战术意义的专利布局,那么更需要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技术人员的大脑相当于是一座金矿,问题在于,企业IP人员却不是采矿员(为什么说企业IP人员不是采矿员呢?留待后述)。
我认为最有效的专利挖掘系统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1)& && &&&公司有相应的发明奖励;
2)& && &&&企业IP人员对技术人员进行专利方面的培训;
3)& && &&&在内部检索和评审阶段要合理维护发明人的积极性;
4)& && &&&专业和沟通能力上值得信赖的企业IP人员;
5)& && &&&针对本公司的状况建立专利等级评价制度(这会对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后续我将慢慢尝试就上述每一个方面进行尽可能的总结和描述。
<p id="rate_9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给力!&
果子 + 1 个
" class="mtn mbn">
<p id="rate_"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给力!&
果子 + 4 个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
果子 + 6 个
" class="mtn mbn">
不好意思,这一段时间为了准备一堂公开课,耽误了太多时间。很抱歉让大家久等了。
实际上,如果不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或者不感兴趣的话,这个话题挺沉闷的。
我看了楼上各位的回复,想法都挺好的。特别是西林云顶的回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挖掘的同时已经有了专利布局的意思。想法很好! 在真正重视创新和专利的企业中,这种方法会很有效的,但是需要比较多的资源(包括人力,时间,IP部门和研发部门的配合等)。
下面分开说明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 & & 发明奖励
我相信绝大多数公司都有关于发明奖励的规定。
但可能奖励额度和发放方式有所区别。
很多时候,企业的IP部门对奖励的额度没有多大决定权,能向领导提提建议就不错了,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领导会面有难色。。。。。。。。不要动不动就提钱,钱不是万能的,你们自己要想办法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云云。
我想说的是:企业IP人员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向领导争取提高发明人奖励的额度。必要情况下可以结合案例把涉及巨额的专利侵权赔偿或和解金,许可费等给领导讲一讲。另外一条要积极向领导灌输一种观念: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和通过施加激励的方式,技术研发部门的工程师都是可以产出专利的。但是,这两种方式产生的专利质量却有质的差异。(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想让一个工程师解决问题,他也许会在压力下想尽办法,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就申请专利而言,我想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可能想出一个创新的点子,也可能想不出创新的点子,对他及他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纯粹的压力之下,很难产出有价值的点子,或者即便能产出,量也是有限的(偶然的机会)。相反,如果是以激励的方式来促使技术研发的工程师来想新的点子,如果想出一个好的点子能够获得肯定,物质的奖励,精神上的肯定和赞许,那么他创新的热情就会源源不断,他会不断的追着企业IP人员问,去了解哪些是可以申请专利,而他也会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去想好的点子。一个创新热情迸发的人是很可爱的,很感染人的。我只能这么说。我见过一些工程师因为有一些很好的点子,他会很兴奋,如果别人(包括公司)可以以正面的态度来对他进行肯定和赞许,那么,他的好点子就会源源不断。更重要的是,他会感染整个团队的人来想创新的点子。
我经历过几家公司,刚好有两家是采用不同的方式,一家以高额激励为主,另一家以压力驱动为主,专利数量与绩效挂钩。他们的专利奖励制度尤其是奖励额度是不一样的,效果截然不同。
其中一家公司以美元计,另外一家公司以人民币来计,前者的额度竟然比后者还高。也就是说,实际的奖励制度相差六七倍以上。短短几年时间而已,前者已经开始可以利用专利来打压竞争对手了(通过专利提起侵权诉讼,索赔上千万;后者也在新技术领域发展数十年了,要说技术实力也挺厉害(国内重点院校的博士成堆,高层次人才很多),但是就专利方面的实力而言,我只能说差距很大。
可能很多公司会宣称很重视创新,很重视专利。那我们就要好好观察并扪心自问:这个公司是真的很重视创新吗?真的很重视知识产权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的企业IP人员有义务让老板明白,好钢要用再刀刃上。发明人奖励就是好钢,技术研发人员就是刀刃。刀刃上用好钢,就会使得刀锋锋利无比,吹毛断发,见血封喉。快速积累的有价值的知识产权会帮助企业攻城略地,让竞争对手望风披靡。道理很简单,大家都很现实,大家都不傻。名利双收的事情大家都会很有热情很认真很投入地去做。
只有激发起了发明人创新的热情,让他很热情很主动地去想,这样的专利挖掘才能事半功倍,创新的点子才能源源不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发明人的创新的热情,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
高额激励会带来高度的创新热情,申请提案数量上的大幅攀升,但必须辅以严格的评审机制,才能取得质和量的双丰收!&
关于奖励这块内容,表示赞成&
<p id="rate_06"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楼主说的很在理,赞同!&
果子 + 5 个
" class="mtn mbn">
<p id="rate_10"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
果子 + 2 个
" class="mtn mbn">
<p id="rate_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
果汁 + 1 个
" class="mtn mbn">
在一开始做专利挖掘的时候,我更多地认为专利挖掘是个案的工作(当然,我现在不这样认为),就是说某一个新 ...
这里纠正一下,我认为比较有效的专利挖掘与布局系统包括如下方面的支持:
1)& & & & 公司有相应的发明奖励;
2)& & & & 建立合理的内部审查制度和专利等级评价制度;
3)& & & & 企业IP人员对技术人员进行专利方面的培训;
4)& & & & 利用竞争对手专利情报调查进行专利挖掘与布局;
5)& & & & 争取领导的支持,有重点地推进某些领域的挖掘与布局;
6)& & & & 与代理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重要专利的撰稿品质。
二、建立合理的内部审查制度和专利等级评价制度;
内部审查制度简单了说就是公司内部决定一个专利提案是否要申请专利,在哪些地方申请什么类型的专利。
好的内部审查制度有几个重要的作用,其一是过滤,把一些不具有专利申请价值的专利提案过滤掉,当然在有些公司,这部分的实质性的工作或准备工作应该是专利人员承担的,通过内部审查制度来进行最后确认。其二是对发明人而言具有激励作用。结合公司的运营策略,进行的客观的专利评审,会提高发明人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好能够吸收具有良好的专利布局意识和技术前瞻性的高管参与内部评审。如果他能够识别某些重要的发明并能及时的在评审会上给予发明人以充分的肯定,那么不单这位发明人会受到激励,整个技术团队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其三是贯彻公司专利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公司将来向那个技术方向发展?需要在哪些地方布局专利?站在这个角度去做内部专利审核,对技术部门和IP部门而言,是一种重要的导向,影响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的方向。
最好是能够吸收公司的决策层参与进来,管理层级越高效果越好。最好是熟悉公司运营策略的技术高管(虽然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但是在新技术和专利上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他在公司的管理层级越高,对推动专利挖掘和布局会越有利,当然对IP部门而言也是一种压力,工作做的不到位会被骂。但这同样是值得的,被骂被重视总归胜过被边缘化。我认为这里的重点是,专利内部评审员熟悉公司的现在的和将来的运营策略,甚至在公司的运营策略做出调整时他能够及时获知。只有在熟悉公司的运营策略的前提下,他才能审查某一个技术创新是否符合公司的运营策略或技术发展策略,才能够发挥所谓的布局导向作用。在我以前工作过的几家公司,有两家是公司的最高领导参与了内部审核,且从不缺席,对专利挖掘和布局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早期还有一家是聘请技术部门的中层主管和IP人员组成内部评审会,几乎没有导向作用,专利挖掘和布局说实话是散乱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做到所谓“布局”。我理解的中层领导可能更多的关注自己手头或自己部门的事情,对其他事情是不太关心或者说即便是关心可能也很难起到推动作用。我个人认为,所谓布局应该是对整个局面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讲布局。
另外一个工具性的制度是内部专利评级制度。我认为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内部专利评级标准,依据重要程度对专利进行评级,并根据专利等级进行管理。每个公司可能都有自己的发展策略,甚至在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策略。一个专利重要或不重要,只能结合公司自己的技术发展策略和运营策略来判断。不同的专利需要不同的申请策略和申请地域,需要投注不同的精力和成本进行管理。如果没有等级标准的话,所有的专利一锅粥,必然会使某些重要的专利得不到有效的经营管理。如果所有的专利都进行高品质的管理的话,成本必然高的吓人。我们看看一些500强的公司,有的专利只在本国申请,有的专利会在主要的市场申请,而有的专利会进行全球申请。而如何判断某一个专利应该哪里申请?我想可能大多都有内部专利等级判断的影子。
什么样的专利才叫重要?什么样的专利叫核心技术专利?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必须结合公司的经营策略和技术发展策略来设定。这是关键。设立一套合理的专利等级标准,是专利布局的第一步。虽然有点粗放。但是,因为结合了公司的技术发展策略和运营策略,会对专利挖掘和布局产生导向性的影响。
设立内部专利等级标准的另一个作用是尽可能避免内部评审时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些技术的区别是很微妙的,重要或不重要,本身是一种主观判断。而结合了公司的运营策略和技术发展策略的一份专利等级标准,有助于领导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专利部门的人也好执行下去。
给不同的专利划分等级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对专利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根据重要性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域进行申请,甚至根据等级标准在某些重要的领域进行专利提案的重点挖掘。
他在公司的管理层级越高,对推动专利挖掘和布局会越有利,工作做的不到位会被骂。但这同样是值得的,被骂被重视总归胜过被边缘化。说的真好!&
我觉得算是一种个人经历和感悟吧。有的时候也用的上,起码我跟企业的老总,负责IP的业务主管沟通时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大家觉得我说的还有点价值的话,我也愿意作为企业的IP顾问&
剖析的很全面,可以看出楼主的功力,但现在做代理人,这些还用得上吗?还是也向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本帖最后由 Mufasa 于
20:16 编辑
三、企业IP人员对技术人员进行专利方面的培训;
这个话题比较简单,大多数有点规模的公司的知识产权部门对技术人员都会有多多少少的培训。
进行培训当然是很有必要的,无需多言。我只想简单说一下培训的内容。
个人认为面向技术人员的培训需要向技术人员讲明几个方向的问题就好了:
其一,申请了专利之后对发明人有什么好处。例如1)公司的专利奖励政策;2)申请了专利之后作为发明人有什么样的好处,如署名权,通过提的专利彰显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积累,为自己赢得晋升或更好的工作机会等等,目的在于激励技术人员提专利提案的热情。
其二,讲清楚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申请专利,这一点最好结合实际的案例来讲,不要照本宣科。务必要让技术人员明白,他的工作中或者他的设计中那些东西是有可能申请专利的。记得前面有人回复说专利挖掘的概念就像是挖金矿,从一大堆东西里面挖出金子来。我觉得这里可以把技术人员比成矿工,你要让他明白什么是金子,这样他才能挖出金子来。
其三,要让技术人员了解一些专利的基本的标准,尤其是要让技术人员树立起尊重专利的理念,让他明白能提出一项发明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能够获得一项好的专利对公司的运营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他如果提出了一项专利没有通过审核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见过有的专利工程师为了挖掘专利,把专利说的好像是很容易很简单就可以申请成功获得授权。这非常不好,反而会让技术人员产生专利就那么回事的错觉,那么你很难再让他重新燃起对专利的热情,后续他再配合上也不会很积极。
其四,要让技术人员明白专利交底书中需要描述的内容。有的企业的交底书太过简单,有些企业的交底书则太过复杂,甚至有的企业的交底书就是按照标准的专利说明书的格式。太简单或太复杂都不好,最好的方式是要技术人员给出需要给出的内容,不要少给,也不要多给,给的交底材料太少,则不足以完成披露,后续再跟事务所沟通甚至在检索分析的时候都会有问题,需要重复沟通;太多也不好,多则乱,容易淹没重点,也会增加后续沟通的成本。
其五,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做一些稍微进阶一些的培训。例如讲企业的专利攻防策略,甚至更具体一些的专利侵权判断规则,例如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等。讲企业的专利攻防策略,会让技术人员从更高的层次明白专利对于企业的意义,从理念上把专利化作与技术工作不可分割的意识,而讲专利侵权判定规则可以让技术人员了解面对竞争对手的专利如何做回避设计。如果同时有做专利地图或竞争对手专利分析的话,那么让技术人员明白侵权判定规则等于是多了一条重要的专利挖掘渠道,可以请他们来研读竞争对手的某些专利,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可以申请专利的点子,因此而挖掘出的专利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有价值,这也是专利挖掘和布局的一种手段,当然这是要结合竞争对手的专利分析的一些成果来进行。
书不尽言,抛砖引玉!
鞭辟入里,逻辑性强,佩服!&
我的經驗是,侵權判斷規則最好能加案例,有具體例子會更容易瞭解並且更有說服力。&
插入一个话题。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专利布局呢?在进行专利布局之前当然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哦。
个人的认为,之所以进行专利布局,是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专利的特点。专利到了最后的具体应用阶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变为复杂的文字游戏。专利申请文件中的遣词造句,涉嫌侵权的技术方案的复杂多变,小小的区别就会引发歧义,使得认定专利侵权不是那么一件确定无疑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只用一件专利来指控竞争对手侵犯了我方的专利,胜算不大。竞争对手总是可以找到这样那样的瑕疵来挑战你这一份专利,甚至通过一些程序性的措施慢慢拖延下去。一言以蔽之,单个专利的杀伤力是有限的,即便是一件基础性的专利。
其二,创新发明的发散性特点。如果不加规划地听任技术人员任意发掘技术构思进行创新,那么由此产生的技术方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差之毫厘,谬一千里。漫天撒网等同于高射炮打蚊子。
其三,要打造经得起推敲的专利,在专利处理上要花费很高的成本。(无论是寻找外部代理或内部人员撰写。虽说价格高的代理不一定真的好,但是好的外部代理价钱一定很高,而好的内部撰写人员需要支付的工资也必定需要相当高。这里面有个限定词“好的”,能称得上“好的”撰写人员必须要精准把握专利审查规则,专利无效规则和侵权判定规则,并在其中寻找微妙的平衡,当然,还必须能够逻辑清晰地深刻地理解技术方案。能够做到这些的人,无论在哪里上班,我相信没有相当水平的收入,都难以使得他能安心地好好研究案子并在具体的案子上发挥自己专业方面上的积累)。
其四,企业本身可能都有自己的研发路线或技术方向,但是在进行稍微细分的基础上又有众多的技术领域。要圈占所有的领域大概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策略或技术发展路线,选择加强自己的强势领域或在某些弱势领域做一些预防性的动作。
其五,如果到了专利应用的阶段,无论是去找竞争对手和谈,或者是进行侵权指控,或者提起无效宣告,或者进行专利授权等等引发的事态像极了两个玩家或几个玩家之间的商业战争。战争的特点决定了你不能全线用兵,不能只攻不守或者只守不攻,要知己知彼,要集中优势兵力在敌人的薄弱环节进行痛击。。。。。。。。这些因素决定了要用打仗的观点来经营你的专利,要进行布局。
其六,专利的时间滞后特性。申请了专利之后,几年之后才能排上用场,申请专利时的屑小差池都有可能使你功亏一篑。你不能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才开始打造你需要的装备。
所有上述因素加起来,使得进行专利布局成为一种必要的步骤,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且需要有策略性的头脑帮助企业用心经营专利。弥合技术资源和法务资源之间的知识鸿沟是困难的。就个案而言,一个优秀的专利从业者也许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但是就一个企业而言,让企业领导明白应用专利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条件和法律条件(有的领导懂技术,但不能深刻理解专利应用策略,有的领导有法务的经验或概念,但对技术却不甚了了)并调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技术资源和法律资源,使企业做好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专利战争的各种准备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也许就是进行专利布局的必要性和关键性所在。
專利工程的確是系統工程。這導入claim就是創新式迴避設計的基礎。&
本帖最后由 Mufasa 于
18:01 编辑
插入的话题都是有感而的。
本次插入话题是“怎样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专利”。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引子有点长,请耐心听我道来。
这是本人思考了很久,也揣摩了很久的问题。
凡是有技术主管作为专利评审员参加的内部专利评审会时,无一例外,在评审的时候,很多技术主管会针对技术缺陷讲很多,讨论这个专利价值的同时,也会说这个技术方案存在的技术上的缺陷,例如不太可能在产品上实现、成本太高、良率太低、太不现实、不会有人真正应用到产品上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从这个角度来判断是否有申请专利的必要。
一开始我们是从专利的角度给技术主管解释,技术缺陷不是评判专利创造性的障碍,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够带来好的技术效果就可能符合专利性的要求。技术缺陷跟专利法要求的能够实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从专利法的角度讲当然没问题,但是还是很难从观念上说服技术主管(内部专利评审员)。他们的逻辑是,好,暂且认为专利人员说的是正确的,那么既然这个技术方案看起来不太可能实施,有那么明显的看起来无法克服的缺陷,哪个厂家会那么傻去用这个方案呢?既然将来不会有人用这个方案,那么申请了专利还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一般会进一步说明,现在看起来是技术缺陷的,随着技术的不停发展,技术障碍会被逐步突破,现在看来不太可能的,将来很有可能会变成现实。
然而,大多数技术主管还会将信将疑。因为他们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有他们自己的逻辑。他们有时候甚至会认为我们做专利的人在搞文字游戏,罔顾事实,是为了申请专利而申请专利。本文讨论至此,没有任何新意。这是本人在参与内部专利评审时遇到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给了我很有益的触发。因为为了说服他们,我曾经针对他们设计专门的培训课程(要知道公司的总经理和高管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不得不专门针对此问题做深入思考。也是有了这些思考,我才有了后面的发现。
机缘巧合,本人曾经在一家专做触摸屏(赫赫有名的厦门某K)的公司了工作了几年。这是一个背景,没有这个背景我可能悟不出后面的道理。有一段时间本人因工作任务需要,特意针对苹果公司的专利进行分析。苹果公司大部分专利(触控方面的专利)说实话,现在看来都很简单,但是对市场的影响确实有目共睹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他们提出专利的时间非常早。例如滑动解锁专利是在年提出的。接下来我就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苹果提出的触控方面的专利,从技术上看是很简单的(有点类似于创意),但是那个时候为什么别人没能提出来?是没想到吗?为什么苹果公司的人能想到而别人没想到?难道聪明人有创意的人都集中在了苹果公司?是否有内在的机制或原理使得苹果公司能够提出看似很简单但是在当时没有人想到的技术方案?这使得我耐心的去分析苹果公司关于触摸屏方面专利。
关于触摸屏技术的发展历程,这里略去不提。我只是好像记得,在年那会触摸屏还是电阻式的触摸屏,技术发展不是很成熟,是作为键盘来用的。配有触摸笔输入的手机已经算是比较高档的手机了。但是苹果公司却能在2006年提出手势控制的触摸专利。从触摸键盘,到触摸屏,再到通过触摸手势控制手机,经过了两个跨越。请记住这两个跨越是在触摸传感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做出的。直接用触摸传感器来作为放在屏幕上是存在技术障碍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触摸传感器是有技术缺陷的(例如大多还是电阻式触摸,无法用在透明的玻璃上,电阻式触摸的电极是不透明,触摸感测存在误差,做不到那么精细),绝不像今天那么容易想到。但是苹果公司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方案呢?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只要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一切就会变得顺理成章。这个假设是:那些触摸技术的缺陷是不存在的,不但不存在,而且已经发展到了完美的程度。在这个假设之下,你会怎样设计你的手机?
没错,这就是本文的要点所在。不但不能拿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障碍或技术缺陷来否定一个技术方案,而且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假设这个技术障碍被克服掉了,这个原本存在障碍的技术已经变得完美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发挥您的想象,再来做您的设计。这样出来的技术方案将来可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专利。
为什么说通过这种假设(假设某些技术缺陷或技术障碍是不存在,并已发展到了完美的地步)提出的方案可能会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专利?原因在于,常做专利前案检索分析的人知道,当你基于常规的假设提出的有创意的想法的时候,世界上也会有人在其他的角落提出同样的想法。只不过受检索条件所限,在前期进行检索分析的时候,有的时候能查的到,有的时候查不到。但是当这个专利在授权后被拿来起诉别人的时候,它要面临的是更加严格和彻底的检索和挑战。这种专利的稳定性大所数情况下是会是比较脆弱的。相反,当你基于非常规的假设(假设在当时看来原本存在的技术缺陷或技术障碍不存在,并且该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完美的程度),那么,你的这个技术方案在当时看来也许有点天方夜谭,正因为如此,能够同样提出像你这样的想法的反而是寥寥无几,或者根本就不会有人想到,或者像前面提到的技术主管那样把这样的技术方案痛批一通,还没提出专利申请已经胎死腹中。科学和技术总是在向前发展,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障碍会慢慢被突破,如果你当初的假设变成了现实,那么你就得到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专利,并且能够经得起挑战和推敲的专利。
无数的令人惋惜的案例表明,创意再好,但是如果经不起推敲或无效程序检验,那么这个专利的强度是有限的。这会给专利运营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好了,如果我上述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挖掘真正有价值的专利的方法论也就有了。那就是,做一个假设,假设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在当时看来还存在诸多障碍或缺陷的新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完美的程度,不存在任何缺陷或障碍。在这个基础上,去想象用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产品?产品可以怎样来设计?奔着这个思路来完善你的技术方案的构思。当然,这里面是有风险的,甚至还有大量的成本。那就要看你的假设将来能否变成现实,或者你的假设与现实的发展是否基本相符。
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点道理,那么请记住我的ID,我是mufasa,本尊为房平木律师。我以专利为乐。感谢曾经给我触动和激发的技术主管,同事,朋友。他们促使我思考,探索和发现创新和专利的意义。
本文非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请说明出处。
为了挖掘而挖掘和为了专利而专利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刷刷IP-inhouse的存在感
虽然我现在已经不是IP-inhouse了,但是看到你这样说还是忍不住想说两句。
为了挖掘而挖掘和为了专利而专利我不认为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是基于布局的考虑而在某一个领域或方向上进行有目的有策略的挖掘呢?
我开这个帖子只是为了抛砖引玉,最新发布的这一节也只是讨论如何挖掘的问题。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对,指出错误,提出问题或者提出来讨论,都是欢迎的。
但是我最看不起的是那种自以为很高明,时不时摆出很吊的样子,但是却语焉不详。这不是低调,只是自以为是而已。
本帖最后由 InnoPatman 于
12:15 编辑
用繁体字的,不看
反正損失的不會是我更不會是你。
大國的子民,胸襟要大。
如果你覺得繁字不便閱讀,可以請我轉成簡字也行。
基於尊重版友的心情下,我會很高興轉成簡字。
忍不住想点赞~&
本帖最后由 Mufasa 于
09:39 编辑
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
那就请给我喝彩吧!或者加我QQ吧(见签名)!
我喜欢在你们的表扬中开怀(额就是这么浅薄)。
如果您觉得我是在胡扯,
那么请点出谬误,请当头棒喝!
不要让它误导小朋友,贻害人间!
也让我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悄悄滴来,
默默无言滴走开,
因为那会让一颗火热的心,
在寂寥中慢慢变成一粒尘埃。
专利挖掘来源:技术规划、产品规划、行业技术发展路线图、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效果依次递减。
专利布局 ...
看得出是实战经验,看过你的不少回复或发帖,感觉很到位。&&
我个人倒是倾向于认为,专利布局是一个公司的技术发展策略与IP策略的结合,跟公司的经营策略捆绑在一起的。专利布局的指挥棒我认为最好放在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那里,IP部门作为一个策略建议部门和执行机构围绕指挥棒支出的方向和领域进行挖掘和布局。
个案处理的再好,如果方向出现偏差,也无法起到布局的效果。我觉得专利布局时不妨稍微粗放一些。布局讲究的是未来之事,没有人能够精确地预测未来以及未来哪一件专利会排上用场。但是方向性的问题却是领导能够预测并且必须要提前规划的。
赤壁大战前曹操发给孙权的一封战书中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旌麾南指”真是让人印象深刻。这里不妨借用领导之脑,领导之手,旌麾所指,IP部门与技术部门一起在领导所指的地方谋局部篇,攻城略地。我个人认为这会是比较靠谱和有效的专利布局的方式。
kelivin 发表于
存在问题是肯定的,从楼主的文章的内容和操作手法可以看出楼主可能对现在从事的纯技术上没有很高的 ...
你是不是在故意用激将法激我发贴的啊?! 我到目前位置只是说了我认为比较正确而专利挖掘方法或系统的一部分(发明奖励的部分)而已,前面说的很多是我多年前刚开始做的时候的错误的尝试。说道技术造诣,我自认为还是可以的。曾经做过两年电子电路设计,在我接触的领域基本上还没有遇到过技术人员讲的方案自己有不理解的情形。在技术会议上的那个说法只是举例而已,我也不可能去参加所有的技术会议吧。在我接触的领域,即便刚刚进入一家公司也可以快速地理解技术以及与工程师或技术部门的主管进行沟通。在我还是一个专利工程师的时候,就可以经常召集技术部门的主管开评审会。。。。他们都很配合,在我离开公司之后,他们中也有不少人请我帮他们处理他们个人的专利。
你太高看了技术造诣了。现在各行各业都已经分的很细了,很多发明点都在细微之处,何必要很高的造诣?只是要能从专利的角度去看那些技术,能够理解技术人员的语言,能够学会倾听,学会提问题就好了。如果你想做好专利挖掘而要求自己在技术上凌驾与技术人员之上,我觉得那是方向错误。
你的理解还是把专利挖掘停留在个案的层次而已。我想讲的是与专利挖掘和布局有关的要素,稍微夸张一点是想说明一个有效的专利挖掘和布局系统。&只有快速高效研发有市场的产品才是王道,才是专利的实质”你是在讲研发而不是在讲专利布局。市场瞬息万变,你知道这个产品有市场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趋势,大家都在跟风跟进了,申请的专利也十有八九是现有技术或者可以主张的权利范围很有限了,何谈专利布局?
晚上或明天回复,师傅刚有任务下来。
激将法是用了点,不过还很粗糙,一下就看出来了,哎,我这个菜鸟呢。&
<p id="rate_3"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
果子 + 1 个
" class="mtn mbn">
没事回顾一下自己写的东西,写的过程,看的过程也是反思总结的过程。希望2014年可以写出更多正能量的内容
我有些补充:
1、 作为曾经是研发人员的专利工程师,我觉得大部分研发人员都是很可爱、很配合的,作为专利工程师,我们必须首先做到“专业”,明确的告诉研发人员什么可以申请专利?什么样的方案才可能得到授权?& && &要发明人知道,申请专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作为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是一件很荣誉的事情。
2、专利工程师做专利挖掘时不要占用研发人员太多时间,(除非申请专利也是他们的考核指标),并且,在进行专利挖掘时,通过对本领域技术现状或竞争对手的了解,能够给研发人员提供一些有帮助的信息。
自己先顶一下
等后续哦,估计会加精华,我看好你
我对专利挖掘的概念是在一篇大地上寻找没有占领的优良土地,那怎么找这篇空地呢?
我觉得先找重要的核心专利,在这个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或者分析现有技术过程中寻找露点,在这过程中必须IP人员和研发人员共同合作进行。
我也是刚入行的IP,坐等指教呢!
挖掘和布局是一块的,楼主速上硬货,坐等学习,不要太监哦~
坐等高人。
oliver123 发表于
等后续哦,估计会加精华,我看好你
为什么我的回复里木有我的签名?
有的啊,我看到了&
Mufasa 发表于
为什么我的回复里木有我的签名?
哥,赶紧上硬货,你那个什么群,就别急着宣传了,裤子都那个了,你就让我们看你的签名?
旧梦浮生 发表于
哥,赶紧上硬货,你那个什么群,就别急着宣传了,裤子都那个了,你就让我们看你的签名?
好,今晚接着写,白天比较忙!
Mufasa 发表于
在一开始做专利挖掘的时候,我更多地认为专利挖掘是个案的工作(当然,我现在不这样认为),就是说某一个新 ...
嗯嗯,继续上硬货啊,亲~~
Mufasa 发表于
在一开始做专利挖掘的时候,我更多地认为专利挖掘是个案的工作(当然,我现在不这样认为),就是说某一个新 ...
请继续,有时间希望能深入讨论这个话题,确实值得花时间研究。
做技术半路出家转IP管理人员一枚,针对一些重要的项目做过专利布局分析和挖掘工作。
目前的心得是:不管是布局还是挖掘,任何专利工作,完备的检索是基础。
只有进行了充分检索,对专利情况和技术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跟技术人员很好的沟通交流。说白了,就是你跟人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且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人家才会跟你好好说话。
跟技术人员沟通好了,布局和挖掘自然水到渠成。
sunnymoon131 发表于
做技术半路出家转IP管理人员一枚,针对一些重要的项目做过专利布局分析和挖掘工作。
目前的心得是:不管是 ...
非常赞同!经常体会到。
研发人员是不会主动跟你谈技术的,所以我们IP人员经常要多跟研发人员主动沟通,专利挖掘还是布局,都是研发和IP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
学习中。。。。。
木法沙,好霸氣的名字,期待後面的文字跟樓主的名字一樣霸氣。
怎么没有更新了?期待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利申请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