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舆论监督如何理性发展

如何营造一个真正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_百度知道
如何营造一个真正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我有更好的答案
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公司有关部门及时地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既能赢得媒体和企业员工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权。如果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者失语或信息延迟,就很容易为各种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为以后扭转网络舆论方向增加困难。需要指出的是,职能部门在与网民互动时,采取一种解决问题、平等理解的方式,更易被职工接受。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当网络出现非理性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时,他们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邀请知名专家或网络评论员撰写评论性文章,以及采用“专家在线访谈”形式来引导舆论,都是对“意见领袖”方式的运用,也更能体现出信息传播者自身特点具有的说服优势。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是引导网络非理性舆论的重要途径。在网上营造多元意见空间,也有利于分散注意,避免极端情绪的发生。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在国内,心理咨询与辅导尚未得到普及。近期发生的“双刀男”等极端事件,无不反映出在一些平时看似窝囊的小人物身上,积蓄了一种可怕的被压抑的力量,在无法继续遏制的状态中,他们会以放弃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这种内心的表达对社会具有不可预料的破坏性。由此凸显出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心理机构的作用,对具有极端心理和行为的当事人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疏导心理压力,避免其走上危害公共安全的道路。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建立矛盾疏导机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如果能从源头化解矛盾,解决职工正当的利益诉求,矛盾就不会进一步升级,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公司相关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建立化解基层单位矛盾的一套体制机制,使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矛盾进一步扩大升级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疏”、“堵”并重。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宣泄原理,有节制地反映某些消极舆论,使其适度宣泄情绪,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化消极为积极。当然同时也要把握好网上主流舆论,以营造一个既宽松又健康的舆论环境。从网络媒体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
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公司有关部门及时地把处理相关工作的进展和各方面的“行动信息”发布出去,这样既能赢得媒体和企业员工的信任,也能掌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权。如果事件发生后,信息发布者失语或信息延迟,就很容易为各种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创造条件,为以后扭转网络舆论方向增加困难。需要指出的是,职能部门在与网民互动时,采取一种解决问题、平等理解的方式,更易被职工接受。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当网络出现非理性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时,他们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会更强烈,更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邀请知名专家或网络评论员撰写评论性文章,以及采用“专家在线访谈”形式来引导舆论,都是对“意见领袖”方式的运用,也更能体现出信息传播者自身特点具有的说服优势。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是引导网络非理性舆论的重要途径。在网上营造多元意见空间,也有利于分散注意,避免极端情绪的发生。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在国内,心理咨询与辅导尚未得到普及。近期发生的“双刀男”等极端事件,无不反映出在一些平时看似窝囊的小人物身上,积蓄了一种可怕的被压抑的力量,在无法继续遏制的状态中,他们会以放弃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这种内心的表达对社会具有不可预料的破坏性。由此凸显出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应充分发挥专业心理机构的作用,对具有极端心理和行为的当事人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疏导心理压力,避免其走上危害公共安全的道路。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建立矛盾疏导机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如果能从源头化解矛盾,解决职工正当的利益诉求,矛盾就不会进一步升级,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公司相关部门,尤其是职能部门,要建立化解基层单位矛盾的一套体制机制,使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矛盾进一步扩大升级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时应“疏”、“堵”并重。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宣泄原理,有节制地反映某些消极舆论,使其适度宣泄情绪,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化消极为积极。当然同时也要把握好网上主流舆论,以营造一个既宽松又健康的舆论环境。从网络媒体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舆论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新闻传播》2015年14期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摘要】:正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垄断舆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舆论渠道呈多元化态势,尤其网络媒体新媒介对我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可以随意地上网发帖子、交流、浏览和转载资讯、发表博客,网络活动已成为人们关注民生、参与民主政治、反应现实问题等的重要方式。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民人数与日激增。但是,网络舆论在显示其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并
【作者单位】:
【分类号】:G20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仁汉;;[J];浙江学刊;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李怀强;;[J];无线互联科技;2015年05期
张迪;;[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春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袁也;[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伟;[J];治淮;2000年10期
贺丰;;[J];中国广告;2008年01期
;[J];市场观察;2008年03期
韩志国;;[J];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03期
李曦;;[J];国际公关;2008年02期
郑瑜;;[J];当代传播;2008年03期
;[J];互联网周刊;2008年12期
本刊记者;;[J];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03期
艾维依;;[J];兰州学刊;2009年S1期
威廉·H·克林;王哲平;陈沈玲;;[J];视听界;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汤宇时;;[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10年
刘宇赤;;[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朝晖;;[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付晓静;王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孙长兰;;[A];中国电镀行业媒体创新与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2年
刘双庆;;[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张家芳;;[A];毛泽东党建思想暨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交流论文[C];2014年
乔新玉;;[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吴予敏;戴元光;邵培仁;王哲平;吴廷俊;张国良;;[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许洋洋;洪穗;李乔儒;;[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一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上篇)[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策划撰稿 薛石英
赵雪平;[N];解放日报;2014年
汪灵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董家骏?约翰·查古拉;[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赵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陈洪明;[N];黄山日报;2010年
经济视点报记者
祝良华;[N];经济视点报;2012年
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李妙颜;[N];湖北日报;2012年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杨剑龙;[N];文学报;2013年
商报记者 晓雪;[N];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
黄洁;[N];法制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岳改玲;[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沁;[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王伟;[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陈晓娟;[D];山西大学;2011年
李毅;[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刘鹏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陈亚男;[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田莹;[D];河南大学;2013年
施锋矫;[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曹雯堯;[D];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
陈晓宇;[D];内蒙古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浅谈网络舆情的影响及相关建议-网络文化-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浅谈网络舆情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作者:孟茹,刘洁
 【摘要】:介绍舆情的概念及特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网络舆情的影响,并给出了实现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 影响 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窗口,互联网的开放程度加深,拓展了网民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意见和参政议事的便利性。网民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民主参与度、信息公开度越来越高,网民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观点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网民基于自身的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对于某一事件的认同判定,并在网民的互动中趋同和分化,分享知识和,组建和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形成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与其他舆情形态相比较,网络舆情主要有突发性、丰富性、形成快速性、参与互动性、信息偏差性、结果放大性等特征。   二、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立舆论力量的强势地位正在显现,其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并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   1.网络舆情有利于民主建设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互动性、自由开放性,使得网民愿意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最真实的言论。人民有权利采取最便利的方式和手段,保障自己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网络舆情就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便捷有效手段,这是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融合的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2.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加强政府决策科学性   过去,党和政府知晓民情主要是通过信访机构、新闻媒体或者到各地调研,获得民情的手段是间接的,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政府可以就某一事件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真实的社情民意,对民众需求和社会形势做出整体判断,快速准确地做出针对性决策。民众对政府决策的反映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方式迅速反馈到政府机关,使其尽快了解其决策效果,对不合理的决策尽快调整,这样大大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加强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3.有效地监督党和政府的行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网络舆情监督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网民通过网上论坛、QQ群等发表对政府政策和行政行为的观点,谈是论非,评论正误,及时反映出公共决策执行期间的社情民意,政府通过收集这些意见和情绪,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就可以相对准确地了解到公众对某一政策行为的反应,掌握公共决策的社会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并做出相应调整,这样党和政府的行为就更符合民意,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也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   1.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渠道,网络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使政府在信息的披露和发布方面的主动权受到极大影响。政府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仍旧采用封闭或者有选择的发布信息的方式,当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得知事件真相之后会极大地降低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同时,网民普遍存在&求新&、&求异&的特征,如果政府在某些方面不能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则很有可能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削弱政府的凝聚力。   2.非理性网络舆情的蔓延影响民心稳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匿名性,导致在网络上发布假消息和谣言非常容易。少数别有用心的网民利用网络的便利,有意散布假消息甚至谣言,以期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但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却很少质疑其真实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带来不利影响。   三、实现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建议   (一)密切关注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问题,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   政府应密切关注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国内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负面问题,往往是网络舆情聚焦的中心。由于各利益群体诉求不一,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消息准确度存在差异,网络舆情的非理性、不可控性将围绕社会热点进一步&发酵&,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激化政府与民众的矛盾,进而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因此要围绕中心抓大局,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   (二)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快速稳妥处置已经形成热点的网络舆情   首先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就形成热点的网络舆情,结合专业队伍分析研判结果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发布权威信息,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其次要落实后续事项处理机制。对热点舆情要各部门人员快速稳妥处置,对处置结果要安排专人跟踪回访成效。及时通过主流媒体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和结果,以满足公众的好奇心理,避免谣言的四处传播。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依法管理网络舆情   立法机关应当依据网络舆情的现实状况,出台有针对性的主导性法规,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使网络舆情能够在法制框架内理性地发展,为维护政治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四)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沟通&机制   为了实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政府应积极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沟通&机制。在发生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之后,由有关部门负责人与网民进行实时、正面的沟通,这样便可以有效地解除大众的疑惑或恐慌,避免谣言滋生,影响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曹劲松.政府网络传播[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   [4]丁柏铨.论网络舆情[J].新闻记者,2010,(3). 联盟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lwlm.com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乐山 凉山 泸州
查看: 500|回复: 5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 && &&&由于“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的网络隐匿特性、开放特性,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更容易放纵和过激;还有一些人在网络匿名“马甲”的掩护下到处起哄,以发泄在现实生活积累的情绪和怨气。在传播学者看来,人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更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以占上风观点为主的舆论场。网民一开始有某种偏向,通过交流使得倾向性得到加强、扩大,形成“群体极化”,最终可能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 && &&&不少网民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反映出一些网民的从众心理,缺乏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有学者认为,“网络上的任何道德都只不过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中的折射”。“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反映出我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乃至需要道德重建的问题。“网络舆论暴力”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国民的性格特征,是民众“道德审判”和“道德民兵”的传统在网络上的折射。 & && &&&一些马甲为积聚人气,增加浏览量,故意炒作网络事件,煽动网民投入。在包括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各大网站负责人参加的“杜绝虚假新闻,增强社会责任”的座谈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国新办副主任蔡名照在会上指出,“互联网的前途在于诚信,互联网的发展依赖于诚信”,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加强诚信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公安部门也要利用高技术装备,及时破除网络谣言,打击网络推手,让网络反映真实舆论。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script type="tex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网络舆论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