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中文化价值差异的原因之间有差异,文化历史,种族语言都迥然不同。但可以互相认识,互相学习,文化上交流,商业上打交道。

每周一本《人类学入门》书摘 - 简书
每周一本《人类学入门》书摘
1 思考与讨论请尝试回答下列关于你的一些信息(可记录在手机备忘录或者纸上):年龄、性别、性取向、家乡、当前居住情况、工作、民族、语言、政治观点、娱乐爱好、参加的组织或俱乐部、喜好和厌恶、宗教信仰、学术兴趣、未来计划、婚姻/恋爱情况、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人/动物、生活中重要的内容、生活方式、社交账号。写完之后,你应该会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如果你们是在小组里进行这个调查,可以一起探讨一下你们的文化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差异,相信这个活动会乐趣颇多。
2人类学的问题
3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群之间思想和行为上异同之处的描述和解释。文化人类学是对其他人类生活方式的阐释与悦纳。什么不属于文化?文化不同于文明。文化并不全是阳春白雪。文化不同于社会。文化不是对人类所做每件事的解释。文化不是行为。文化不仅仅是饮食习俗、音乐传统和多彩服饰。文化并非完全统一、全体一致的。第一章 什么是文化?(概念性问题)
4文化、亚文化和族群、种族
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后天习得的在人类学中,把这种习得过程称为儒化。亚文化和族群社会,是一群按照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履行某些如觅食、防御或抚养孩子等职责的人群。 亚文化,指的是一个较大社会中一些群体独特的共有认识。族群,指一个社会中,依靠宗教、语言、共同起源和古老传统等亚文化维系的群体。“种族”指的是人类的生物性差异,“文化”和“族群”则是群体之间的行为差异。种族的差异实质是文化的差异,我们要探讨的不是有什么种族,而是有什么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种族,以及为什么要贴上这类差异标签。
5文化的特征与变迁
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相似的,他总结了如下七个特征:1.文化是整合的。2.文化是历史的产物。3.文化会发生变迁,也会导致变迁。4.文化会因价值取向而得到强化。价值观有对错之分,文化没有5.文化对行为起了很大的决定作用。6.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由符号组成,也依靠符号传递。7.人类文化在复杂性与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性。反方认为承认人类的独特性,会使之成为人类虐待动物的借口之一。正方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因为我们是唯一一种通过符号来传递文化的物种,人类思维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必然会面对涵化的问题,涵化指的是当一个群体与其他较大、较主流人群接触时发生的文化变迁。为什么要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无论你是改革者、批评家、科学家,还是某种主义的维护者,都需要通过了解人类不同的文化去反思和推进你的工作;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是需要这种思维,它会让你走出文化的偏见,跳出思维的局限。第二章 如何了解文化?(自然性问题)
6如何了解文化?
我们要如何了解文化?怎样的途径能观察到研究对象的真实面貌?而人类学家把这一问题定义为“自然性问题”,因为采用的方法是自然主义者的方法——民族志田野调查,即到田野中观察事情发展,不进行任何干预。
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时想要达到的目标则是:让观察对象认为可以与我们一同生活,并逐渐习惯我们的存在,然后不再考虑我们,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田野调查的核心方法就是参与观察,也就是尽量参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以便了解他们如何做事、如何说话,以及各部分如何相互衔接。田野调查主要有如下两个缺点:不具有系统性。观察结果很难复现田野调查并不是文化数据的绝对可靠来源。如男女视角等。田野调查的优势:它最大的优点是秉承自然,也就是自然地、不干扰地去观察研究对象的生活。田野调查的另一个优势是增加了偶然发现的概率。
8指导人类学家的伦理原则
对于作者研究的文化人类学,主要有以下四点伦理:研究伦理学术伦理面向公众的伦理教授人类学的伦理第三章 这种实践与观念的背景是什么?(整体性问题)
9整体性思维
整体观是一种把观念与行为当作相互关联的要素,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异文化背景下来理解的视角。整体性思维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整体性问题讨论的是这些具体的行为或观念是如何与人们生活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的?各部分又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整体又如何影响部分? 文化的整体图像从整体性思维来看,文化主要有三个子系统:技术—经济:工具和技术是最基础的文化子系统,它们与生物—物理环境发生直接互动。 社会: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的法则。意识形态:高于社会组织层面的关于社会本身和世界的观念。整体性问题整体性联系的运用可以使我们避免陷入“A导致B”这种线性思维,看到多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
10 整体性联系的类型
有了整体性视角之后,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就可以试图理清两种或多种文化行为、现象之间的联系,作者主要总结了6种联系:因果联系。如前面提到的纽芬兰人不吃狗鲨是因为他们认为狗鲨是狗饲料。背景联系。指与较大机制或行业的某部分有关。如前面提到的日本人与中国人“扔厕纸”这一行为差异的形成原因。过程联系。意为几种文化特征都参与了文化变迁过程。比如古代墨西哥、埃及和中国都通过书写体系、常备军、灌溉系统和长距离奢侈品贸易等文化特征,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 隐喻联系。指用一种符号象征另一种符号。并列联系。一些相关的文化要素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主题联系。意为文化实践与观念在内容、形式或价值上可以整合到同一主题中。比如中国、韩国、日本社会在若干个世纪中都强调纪律、等级和责任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文化也是人类学家要考虑的。不同组织规模之间的联系也是整体性关注的问题。
11田野调查中的整体观
嵌入性意思是我们要看到亲属关系、宗教或领导权之类,在我们文化中各不相关的文化机制的层叠关系。整体性视野下的亲属关系人类学家非常关注当地社会的亲属关系,因为经济、政治和宗教活动往往与亲属体系交织在一起。整体视野下的经济状况指与所需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及消费有关的观念和实践。群体是如何定义“需要”的?群体是如何定义各种资源的?谁拥有关键资源?物品和服务如何生产?谁生产了物品和服务?这种生产需要什么投入,回报又是什么?谁有权力消费这些物品和服务?物品和服务如何分配给消费者们?分配方式一般分为两类——互惠和再分配。
12对整体观的挑战
一、在整体性思维下,我们会认为文化的任何方面都与其他方面相关,但实际上有些方面的联系非常微弱,无法整合到文化中,作者称之为“完美整合的错误”。二、我们可能会涉及许多主题,但却很少具体到细部,作者称之为“表面化的威胁”。第四章 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比较性问题)
13我们该如何比较?
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异同,更重要的是增益我们对自我的了解。这个社会的观念和实践与别的社会一样吗?它们有多少相似或有多少不同?为何相似或不同呢?
14文化比较时的注意事项
人类学家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要注意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应牢记整体性背景。进行文化比较时,分析整体性背景同样不可忽视。第二,不能被表面的异同所迷惑。第三,与进行比较考察的记者或小说家不同,人类学家会使用“相关”和“共变”这类严格的方法:Q模式分析:将某种文化与其他几种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R模式分析:确定哪些特征最常出现,哪些特征相伴出现。
15比较方法的价值
1.帮助我们审视自己虽然摩门教的婚姻法在当时的美国显得离经叛道,但事实上美国的一夫一妻制才是非主流。2.了解文化多样性我们不知道有这么多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文化,可能就会认为这种文化是少数派。3.认识并尊重差异女性屈服男性的情况并非人类普遍之现象,并非天经地义。4.发现放诸四海皆准的规律。“一妻多夫”主要存在于三个地方:南亚的托达人,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女性不足是因为他们会选择性地溺杀女婴。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北部的藏族他们“兄弟共妻”,原因是这两个地方的良田非常稀缺。5.分析不同区域。6.记录变迁或不变。我们可以长时段研究,也就是不断访问某个社会,通过“掠影”式民族志进行比较,了解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趋势。
16对比较法的挑战
文化以什么形式进行比较?人类学家提出过“文化基因”(meme,最小的共有记忆)复杂的文化进行比较时,我们只能简单地划分为诸如“狂欢节”“家庭”等粗略的分类。当我们一再坚持把行为约化为可以比较的样本,会不会破坏了整体性背景呢?两种视角兼备,并从这两者中获得创造性思考。客位视角(比较者视角)主位观点(局内人视角)。这是一种参与者的主观视角,它强调的是参与者眼中的意义是什么客位/主位视角的结合使用非常重要。第五章 这些实践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时间性问题)
17文化与时间性问题的历史
现世中心主义者,即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常态是最好的、永恒的,而这是人类学者最不可能有的心态。人类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受到现世中心主义的禁锢,导致了许多文化偏见。人类学家现在强调的所有文化,哪怕是我们觉得时间凝结、几乎可以当作个案研究的小型异文化社会,都有一个不容虚构、源远流长的历史需要研究,而且它们定将进入一个与今日截然不同的未来。文化研究的阶段蒙昧,指很大程度靠自然生活的极小政体。野蛮,指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重要的财富。文明,不仅有复杂的社会组织和财富,还有书写体系和城市。有时会向野蛮退化发展
18提出时间性问题
一、这种实践或观念的前身是什么?以纽芬兰人不吃鸡的文化为例这种实践或观念的变迁过程是什么?(养鸡与吃鸡蛋的变迁过程是什么?)这种实践从何而来?(养鸡的文化从何而来?)人们何时开始奉行这样的方式?(什么时候开始不吃鸡?)这种实践具有怎样的中间形式?二、这一实践或观念的变迁过程是什么?这是独立发明的吗?独立发明指的是相对较少地受到外来影响。这一文化特征是借用的吗?直接传播,指传播事物本身如家鸡的饲养文化传到美洲,是因为哥伦布第二次向新大陆航行时直接把欧洲的家畜带过去;刺激传播,指传播观念、技术等,如18世纪时一个埃及人被带入意大利宫廷,请他把孵鸡蛋的技术传授给意大利人文化的传播无可避免地会涉及文化涵化的问题存在重新诠释吗?重新诠释是一个内化后再解释的过程,它包括对文化要素的重新组合,选择性地去掉某些要素,再突出某些要素,我们把这个过程定义为文化融合与重新诠释。国产电影受广电总局的保护失去与大片的竞争,从而使得国产电影越来越差,大众越来越接受不了。韩国电影吸收大片精髓,融合贯通,如釜山行,就拍的很好。三、这种变迁是外源性的吗?外源性,指的是这种变迁并非完全自发的 发达工业国家对于其他发展中或者落后国家的文化影响就是外源性的,关于这个问题:1.这种变迁是被其他行为影响的吗?受到工作等影响,不能自由做自己的事情。2.人们注意到这种文化了吗?外国美食的引入3.有没有意识上的变迁?意识指的是人们对每件事的共有认识,比如民族意识。
19研究资料与文化变迁的原因
研究资料与方法资料考古学、语言学、口述史、历史文献、生活史、神话与民俗、生物学与地质学,民族史和考古学方法通过文献或报道人,重建一些观念或实践的原型出现的顺序田野工作进行观察。对其他人早前报告过的某群体进行再研究。通过纵向研究,即对同一个地点进行不间断的长时段的访问,如作者对纽芬兰大溪镇的研究。通过横向分析推测变迁,如对同一个地方两种不同节日的研究。什么导致文化变迁?环境变化。环境包括两类:一是生物物理方面,如栖居地环境的变化、新疾病的产生等;二是社会文化方面,如移民、贸易等。变化会导致问题与机遇,而人们会用新的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这些方式又会影响环境,然后开始新的循环。
20思考未来
人类学家预测未来的方法1.系统方法2.历史比较法3.德尔菲法访谈法第六章 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生物—文化性问题)
21生物性与文化的互动
生物—文化性问题,它考察的是人类生物学(生物物理环境)如何塑造文化,而文化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生物性的。这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因果反馈循环。
22生物性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这两个因素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传递方式。文化只能通过学习来传递,相反,生物性则可以有选择性地代代相传。变化速度。生物适应,需要一代代地进化;文化适应,可以随时发生,也可以通过计划达成
23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与生物性相比,才是我们这种无皮毛蔽体、亦无利爪防身的物种,凭借智慧大脑傲立于世的不二选择
24系统性思考
互动1:文化如何回应环境?有些群体却可能因为文化无法正确地回应环境而灭亡互动2:环境如何回应文化?雾霾问题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工业和主流生产文化互动3:人类生物性如何回应环境?改变自身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互动4:环境如何回应人类生物性?需要更多的资源来供养,于是森林被过度砍伐,驯鹿几乎消亡。互动5:文化如何回应人类生物性?怎么看左撇子互动6:人类生物性如何回应文化?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变化有时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做决定时最需要听的并不是外界的声音,而是你自己的判断。比如减肥。
25?书单影单?
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弗雷泽的《金枝》文化人类学家约翰·博德利(John Bodley)《人类学与当今人类问题》过度消费问题道格拉斯·雷贝克的《低头看路》(Looking Down the Road,2000)是一本用人类学整体性、时间性问题来思考未来的书环境科学家戴蒙德在《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2005)一书就使用了历史比较法关于环境保护的纪录片《塑料王国》和《地球之盐》
一只|对知识有瘾的猫|——公众号知识药丸。品牌策划人/运营喵/手机摄影爱好者/美食爱好者/PPTer/程序猿的妻子/
《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 人之为人的普遍适用法则 具有动物性的人类尝试回过头来理解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人从什么时候从猿分化?从进化树其它生物那里观察到的普遍行为是如何人化的?人的社会性能从其他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找到母本吗?自达尔文1858年提出进化论(theory of e...
在研究生期间,还是认真读了不少书的,其中这一本《人类学基础》朱炳祥、崔应令主编的,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我算是认真看完了的,对于其中许多理论,到现在看起来觉得熟悉而陌生,突然翻出来了,就算是复习吧。 一、前言 人类学的基本精神:一、由“知识”而达于“人格”、“性情”以及创...
音悦印象心情
卡组控制的训练目标 1.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任何手牌的路线规划 影灵衣属于套路式Combo卡组,类似于永火/发条但由于1回合3次仪式召唤的行动力上限,及系统功能的泛用性较高(简单粗暴)相比后两者,【过渡态】数量不多,即路线不长而且move先后有明确的逻辑顺序,决策树经过剪枝后...
离别之时,杨大人要请吃饭,捧着大碗找了好几家都没有自酿的米酒,最后到超市买了一瓶红曲,一圈下来一瓶见底,喝得高兴又去买了一瓶,一尽兴两瓶不够,又去买了一瓶,老板说话听不懂,大概是说你们喝的真多,已经第三瓶了,我指着旁边的红星二锅头说,平时都是喝这个。上次是在香港,转了好一圈...
你说:我爱你,因为这里有美食 我说:我也爱你,因为那里有你 你说:我爱你,那里有吃不完的辣椒 我说:我不爱你,会有冒不完的痘痘 你说:我爱你,因为那里有回不去的公交车,只能一直一起坐下去。 我说:不爱你,虽然那里的风景独好,一世一双,却没有熟悉的石子可以捡起。 你说:我爱你...
化妆品oem~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范围和备案形式 1,应符合的要求“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遵守,不属于化妆品和化妆品的定义为特殊目的的范围内,将被宣布。适用于产品的粘膜;宣称驱蚊产品,皂类产品;声明明示或暗示的防晒,美白,头发恢复功能。 2,记录应与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
  摘 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如果语言习得者希望自己的第二语言既流畅又准确,单靠言语输入是不充分的,还需要文化输入来帮助学习者消除语言的障碍。本课题拟通过对文化主要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关联性的分析,探求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和影响,以期使第二语言的习得达到最优效果,使学习目的和成效更为明显。 中国论文网 /8/view-7054462.htm  关键词 文化 第二语言习得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j.cnki.kjdkz.   Impact of Cultur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IAN Li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if those who want their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both smooth and accurate speech input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but also cultural input to help eliminate language learners obstacl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pass on cultural factor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importance and impact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to achieve optimal results, so that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effect is more obvious.   K second
impact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①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方式,而文化渗透到了语言的方方面面。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不仅是学习一种实用的工具,也会给学习者带来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跟文化有深刻的关系,并且拘囿于文化的限制。   1 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观念的影响   1.1 文化符号对第二语言习得观念的影响   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涤荡后沉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华,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存储着丰富而集中的人类历史信息,既是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媒介,也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沟通桥梁。而“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的语言是不同民族或种族的文化符号”。②   不同语言的组合方式和使用方式,使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积淀,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者对其的学习和掌握。比如对于复数表达方式的习得,不同的语言具有较大的不同,汉语的复数表达方式相对简单灵活,复数本身变化简单,很多时候单数后面之间加上“们”就可以表示复数,谓词不需要因为复数的存在而改变自身形态,但是英语的复数表达方式就比较复杂,不仅名词有词尾的变化,谓词也有不同的变化规律,③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英语的复数形式时就应花费更多的精力,需要更端正的态度。   同样对于文字形式的习得,不同的语言也具有较大的不同,汉字因其象形的特点,具有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偏旁部首,造成了在书写和记忆方面的难度,一般母语儿童也需要到小学高年级才能实现完全的自主阅读,但是韩文的形式就简单的多,只有十个元音和十九个辅音进行排列组合,具有表音的特点,一般儿童在学前阶段即可实现完全的自主阅读。同样以韩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汉字时就需要树立更加严肃认真的学习观念。   可以说,虽然语言是不同的,但是不同的语言既具有相同的特点,也具有各自的特殊现象。不同语言以及其各种构成要素的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使得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不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不同的特点,遵循不同的习得方式和习得顺序。这就是文化符号对第二语言习得观念的影响。   1.2 文化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观念的影响   首先,家庭文化素质及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影响很大。在文化程度较低,对教育重视程度较低的家庭中,儿童一般只习得一种语言,第二语言的学习依赖于学校教育,甚至依赖于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而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专门从事外语教学、外语研究或有懂外语的人时,他们的儿童往往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开始第二语言的习得,比如许多国际婚姻家庭的子女,就是汉语、英语同时习得的。   其次,国家的语言政策和社会态度等,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影响很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上下学习俄语,改革开放以后,又全民学习英语,表现出了人们对文化环境的敏感,并随之带来了第二语言习得观念的改变。另外,在香港等地方,由于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英语能力与求学、求职密切相关,这使得英语的学习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学校使用英语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大量英语新闻媒介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客观环境,形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良性发展互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环境本身的存在,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单一的文化模式被打破,文化的自我认同受到挑战。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蕴涵着独特的价值取向。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是“每个文化具体特殊的气质趋向”。④因此,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排外性,然而第二语言的习得打破了这一平静。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是引入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两种文化是无法完全处于同等地位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共存,相互影响又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是第二语言习得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应具有的观念和态度。
  2 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   2.1 文化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联性   新东方的口语教师王强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中国女学生和美国男教师在长城游览,老师想上洗手间方便一下,于是很委婉地对学生说:“May I go somewhere?”学生马上回答:“Of course, you can go anywhere.”听了这话老师极度尴尬。为什么?原来老师的意思是“我可以去方便一下吗?”学生却按字面理解为“我可以四处走走看吗?”学生回答“当然,你可以四处走走。”但是老师听到的却是“当然,你可以随地大小便”。“这种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误解证实了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他同以该语为母语的人的任何会话交流就其本质来看都是一种文化碰撞”。⑤   首先,在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方面。词汇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它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他们还指向着语言的文化意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表达出的不同意义常常会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误解。比如“红色”在中国是代表“吉祥、喜庆”的颜色,与红色有关的词“红火、红包、红榜”等都带有褒义,而英国人则认为红色代表着暴躁和血腥,在英语中“see red(发怒),in the red(负债,亏空)”都带有贬义。另外中国人对“龙”也有着特殊的喜爱之情,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对孩子的最大期盼是“望子成龙”,而在英语中“dragon”指的却是一种能喷火的怪物,是不为人们所喜爱的,常常带着贬义。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清楚词汇的文化含义是非常有必要的,是避免学习者受到母语文化影响而产生理解偏差的重要方法。   其次,在第二语言的段落、篇章习得方面。文化的差异同样体现在段落、篇章的结构和意义上。如果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目的语地段落、篇章组织规律缺乏认识或缺乏敏感性,就可能会无意识的把母语的组织方式迁移到目的语中,从而造成表达和理解的错误。比如汉语中“下雨了”这样的无主语的句子很常见,但是在英语中,语法结构非常严谨,要说“It rains”。   2.2 文化外语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联性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在1885年提出,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23年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区分出了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即“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前者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语言环境,如书面语中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后者指说话人交际活动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如交际的时代、场合、交际对象、自然环境等。如果抽离了语境,把语言片断孤立起来研究,是很难确定明晰起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语境可以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首先,上下文的关联性有助于帮助二语习得者消除语言障碍。语言实际是一个不自足的系统,许多话语的真正含义简单从语言结构本身是无法理解的,在特定的交际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进行的常常是一种“只需意会、不必言传”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活动,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比如我们上公交车后说的“两个天安门”,很明显是一种残缺的语言形式,但是任何售票员都能理解它的真正意思是“买两张到天安门的票”。因此,准确把握上下文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年龄作为一种语境因素,对二语习得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国内外许多心理语言学家对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做了研究,“我国学者王文宇总结了研究者们对二语习得的多维度分析,根据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划分出了早期双语和晚期双语,其中早期双语以三岁为界限,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同时型和相继型”。⑥虽然现在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学习关键时期”的具体终结年龄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是有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是,如果过了青春期,第二语言的完全习得就不那么容易了,而青春期之前的儿童,在第二语言的自然习得,尤其是第二语言语音的自然习得方面,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第三,学习者的性格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心理学上将性格大致区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一般认为,外向型性格的二语习得者因为具有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的倾向,可以掌握更多的练习机会而成绩优于内向型的学习者。但是实际上,内向型的二语习得者更善于利用其沉稳的性格对语言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对语言知识的明确意识更强,能通过积极的思索掌握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规律,虽然学习速度较外向型学习者慢一些,但是整体效果各有偏重,关键是要做好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3 总结   运用第二语言开展的无障碍有效沟通不只需要语言的精通,还需要文化的娴熟。因此第二语言习得者在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提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更宽广的领域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以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的素养迎接全球化社会带来的诸多挑战。   注释   ① 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②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③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④ 扈海鹏.关于全球性与民族性关系的文化解读[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1).   ⑤ 林宝珠.以文化环境为核心的语言教学[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0).   ⑥ 王文宇.双语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实证研究回顾[J].外语研究,2010(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性需要是人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