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导入屏幕校色spring boot 配置文件件之后,插拔U盘会出现短暂闪屏现象

当前位置>>>
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点击查看:最近有个小伙伴向小编反映,他在使用电脑的时候中出现电脑闪屏的现象。开始以为是显示器插头接触不良,可是插紧了插头,还是出现同样的情况。竟然不是硬件的问题,那么小编认为一定是电脑设置出现问题了,让朋友尝试用下小编的方法,问题果然解决了。原来电脑闪屏其实是因为系统屏幕刷新率的设置不对。屏幕刷新率的参数设置对了,不仅仅可以解决电脑闪屏的问题,也可以缓解因为长时间使用电脑用眼过度带来的眼部干涩疲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解win7系统设置屏幕刷新率的方法。1.在桌面空白处单击右键,在菜单中选择“屏幕刷新率”:2.在“屏幕分辨率”页面,点击右下方“高级设置”:3.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监视器”选项卡,将屏幕刷新频率设置为“75赫兹”,最后点击“应用--确定”即可:按小编的步骤设置,就可以解决因电脑设置问题而导致的电脑闪屏现象了。如果有朋友长时间使用电脑而眼睛经常疲劳的话,不妨也通过设置屏幕刷新率试试效果吧。
少侠请留名
只有60赫兹,没有其他选怎么办
管理员回复:尝试更新显卡驱动,看看是否修复问题!
没有7585。只有一个60??我安装了一个雪豹桌面就这样了
管理员回复:确定自己的硬件连接没有问题,另外没有75hz是因为你的显示器不支持,感谢您对u大师的支持!【XP系统下载之家】所有软件和资料都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或测试之用,测试后请自行销毁,若有侵犯您的版权请留言,本站将立即删除.
Copyright &!&&蜀ICP备号-2电脑配件:
作为微星MSI Optix MPG27CQ电竞显示器的体验点评,这篇文章将以游戏体验为主。
虽然自诩伪游戏迷,攒机也在2014年彻底停止,但是对于电脑硬件和周边的设备还是多少有些关注,也比较在意,毕竟硬盘里那些动辄50,60G的大型游戏还是时不时拿出来玩的。至于所关注部分,无非是显卡、键盘和显示器。
不过对显卡和内存,就个人而言,依旧是观望,钱包继续捂住就好。一直是N卡粉丝,只是曾经为了体验cross fire购买了A卡的某笔记本和某品牌独显。键盘基本都是600元价位上下的红黑轴机械键盘,自有四红(三原厂一凯华)四黑(全原厂轴)。对于鼠标没追求,大部分时间都是搭配手柄游戏,只有FPS游戏时会用到,但基本没超过四百元的。
对于显示器的部分,选购时看重的是什么?外观、面板、响应时间还是功能、价格?自然首先是面板,要么IPS,要么VA。目前在用的是27寸1080P 显示器,不过2K分辨率的显示器已经很普及,支持144Hz的显示器已经很常见,但是价格差异却有些明显,很大程度上跟屏幕材质有关。
对于显示器,也关注过电竞显示器,主要是因为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但品牌显示器的价格并不适合普通游戏玩家,比如就是斗斗地主、撸啊撸一类的玩家,它更倾向于有中高端硬件配置的玩家,不管是普通的游戏玩家还是发烧友。个人所谓的中高端配置,主要针对显卡就是8G GTX 1070以上的电脑配置,正常来说搭配此类显卡的电脑整体配置都不会太低。当整机性能强劲,显卡性能出色时,刷新率会受到显示器的硬件限制,简单来说,就是常见的刷新率为60Hz的显示器上最高就是看到60fps的画面,而超过60fps的部分,比如144fps的画面流畅程度其实和60fps是一样的,多余部分的帧是无效的,并不会全部输出到显示器端,所以这个时候高刷新显示器就能发挥出优势。
对于主流的电竞显示器,基本上会支持FreeSync,属于在硬件层面上来解决游戏画面撕裂的技术,就效果上来说,和软件端开启垂直同步是基本一样的避免画面撕裂。
对于144Hz刷新率的显示器,优势就是在游戏中开启垂直同步后,使得画面更加流畅,顺滑,即使是移动鼠标指针的时候也能感受到。
FreeSync就简单提一下,因为主机显卡是N卡(GTX 1070),所以文章的重点会放在特色功能体验上。
先来看看当前主流27寸4Hz显示器的价格,基本都在3899元以上,部分价高的产品,同时也将显示器刷新率由144Hz提升至了165Hz,但这个165Hz是原生还是插值所得,最好购买前询问客服,插值所得自然没有必要为价格额外买单。不过这些显示器在硬件配置或是功能上有哪些差异么?对比便知。
这里选择了五款同类型显示器进行对比,分别是AOC AGON 爱攻II AG272QCX、戴尔(DELLS2716DG 27英寸2K,优派(ViewSonic) XG2703-GS,华硕玩家国度 PG279Q和微星MSI Optix MPG27CQ,简单做个对比点评。
1. 五款显示器未见明显标识有支持HDR10,基本都支持低蓝光、护眼模式。
2. 五款显示器屏幕材质有软有硬,也就是有IPS、有TN也有VA屏,某种程度上也对价格有直接影响,毕竟在实际的显示效果上会差异明显,比如色彩饱和度上。在使用过TN屏的笔记本和显示器后,不管现在工艺有无提升,个人是不会在选购采用TN屏的产品,卖相不佳都是有其原因。
3. 五款显示器均为窄边设计,只有微星采用了曲面设计。
4. 三款IPS屏幕的响应时间为3ms或4ms,属于主流广视角屏幕的水准,但是对于TN屏和VA屏是1ms的问题,能确定的是TN屏有较大的水分
5. 对于静态对比度,微星MSI最高,其他四款相同;在亮度上微星MSI也是最高,但与其他四款显示器差异不算太大。
6. 对于最高刷新率,这里表格中引用的是网站上给出的信息。但是就实际的情况来看,HDMI2.0接口是可以搭配GTX 1070 8G设置为4Hz进行输出的。
7. 显示器自带音箱免去了外接耳机或是音响的麻烦,冠捷、华硕和优派三款显示器均有内置音箱,但也仅为2个2W扬声器。戴尔和微星则是未加入音箱设计。
8. 对于DP与HDMI接口,基本都是1+1的组合,DP接口基本都为1.2,但是HDMI却有1.4和2.0之分,四五千元的显示器显示器还在用1.4接口,这是不合理的地方。
9. 对于显示器自带的USB接口部分,表格中不是很详尽,实际使用时都需要一根线材来连接电脑使用,不管是设置显示器的自带灯光模式,还是作为外接存储设备使用。
10. 对于游戏辅助功能,除了DELL没有提供外,其他四款显示器都有提供几种模式来适应不同的游戏类型。
注意,上方最高刷新率的部分仅仅是摘自官方数据,微星MSI Optix MPG27CQ HDMI2.0实测可以达到4Hz输出的。下面实际体验的部分,电脑与显示器通过HDMI2.0接口连接,并非DP1.2接口。
了解完毕,来看看刷新率的问题,毕竟主打的4Hz,对于品牌大厂显示器来说不会存在虚标的问题,某些山寨显示器会存在虚标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这里依旧需要验证。测试的网站为http://www.testufo.com/。对于这个网站,IE、edge不行,只能到上到72fps/72Hz;推荐搭配最新的firefox或是Chrome进行检测,可以正常检测出显示器的刷新率情况,也就是144fps/144Hz。在测试前,最好是关闭其他无关的应用或是网页。
附上视频,对比感受一下低fps下的卡顿感。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zNzg3NTQxMg==.html
搭配的电脑硬件配置为i7-7700 CPU @ 3.60GHz+8G GTX 1070+16G DDR4-2400。
在游戏实际体验上,电脑分辨率设置为 @144Hz,然后对比游戏画面Hz(其他参数默认)与 @144Hz(参数全高)的效果图。先来两款游戏内置benchmark的前后对比,这里会展示中高端显卡有无开启垂直同步VSYNC的对比。
首先是《古墓丽影:崛起》,这是1080P分辨率下的设置情况,
Mountain Peak平均值可以达到121.22fps,Syria平均值可以达到102.17fps,Geothermal Vallery平均值可以达到106.35fps,overall平均值可以达到110.35fps,四场景中的平均值最高为为121.22fps。
下面直接调节分变为为,手动关闭VSYNC,其他调节为最高。
Mountain Peak平均值可以达到76.40fps,Syria平均值可以达到58.93fps,Geothermal Vallery平均值可以达到24.66fps,overall平均值可以达到52.98fps,四场景中的平均值最高为76.40fps。随着分辨率的提升,平均值有了明显的降低。
再来看看开启垂直同步后性能表现,Mountain Peak平均值可以达到74.32fps,Syria平均值可以达到58.14fps,Geothermal Vallery平均值可以达到61.38fps,overall平均值可以达到64.39fps,四场景中的平均值最高为74.32fps。相比于上面的数据,前两个场景下的帧数差异不大,但是后面两个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再来看看《Far Cry5》,画质确实精美。刷新率自动识别为144Hz,无法进行修改。默认分辨率为,由于非HDR显示器,所以对应“启用HDR”功能无法使用。默认的影像画质均为高。
在自带的性能测试软件中,最低帧数为56fps,最高为94fps,平均为83fps。不过这是垂直同步关闭下的数据。
来看看分辨率为,同时调整为画质全高+关闭动态模糊+SMAA抗锯齿下的表现情况。
这也是在垂直同步关闭下的数据。在自带的性能测试软件中,最低帧数为49fps,最高为66fps,平均为56fps。
那么开启垂直同步后呢,在自带的性能测试软件中,最低帧数为49fps,最高为65fps,平均为56fps,几乎没有变化。
先不讨论垂直同步对画面的影响,从上面两款游戏可以看到,对于这8G的GTX1070独显,开启VSYNC前后,《古墓丽影:崛起》有部分场景在平均帧数上有提升,而《FarCry5》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但游戏时内存、显卡占用率也基本都一样,可以开启垂直。
对于实际体验的游戏部分选择了几款,包含FPS,RPG/ACT,RAC,MOBA几大类。显示器内置的游戏模式分别是FPS、RAC、RTS和RPG以及用户(自定义)模式,可以通过显示器直接进行调节,也可以搭配内置的软件进行调节。预设几种模式的差异其实就是预设的亮度、对比度、清晰度和黑色调谐器四个参数有所不同。
相比于使用按键来进行调节,软件调节更为方便快捷。软件中有三个常用的重要部分,一是零延迟,二是防动作模糊,三是FPS游戏相关的屏幕辅助功能,其实就是准星直接显示在屏幕中央,不用仅仅依靠游戏自带的准星,对于瞄准上有极大的帮助。
下图中屏幕中央的红色准星就是开启屏幕辅助后的效果图,对于FPS游戏的最大帮助其实就是在残血状态匆忙躲闪对方狙击的时候,可以轻松快速的进行瞄准甚至是反杀,这是提升游戏乐趣的地方,比如下图这种丝血状态。
至于对胜率的提升大不大,更多的是看个人技巧,不过就实际而言,击杀敌方更多和胜利的局数是有所增加,而搭配的鼠标仅仅是原装的普通DELL鼠标。
下图是CS:GO的游戏截图部分,在这是默认画质设置下的一个帧数表现情况,比较稳定,基本上都在200fps上下轻微浮动,帧数很高。
如果将将分辨率调整为,同时调整画质为全高,帧数基本在120上下波动(时间有些短,仅供参考),帧数相比于上图有所下降,但依旧比较高。
对于男友这款二战游戏,屏幕解析度与帧数设置是一体式,手动开启垂直同步。品质调整为最高,反锯齿设置为TAA,环境遮蔽调整为HBAO。
这是游戏的一个帧数变动截图,基本是在70fps以上波动。
二战狙击手3这款游戏,风格和内容上比一代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加入了潜行刺杀玩法,操作上更加复杂,但是对个人的吸引力并不大,不及《合金装备》和《刺客信条》。分辨率依旧调节为,帧率自动,画质选择全高,游戏中的帧数基本维持在在50fps上下。
对于RPG/ACT选择了《合金装备:幻痛》这款老游戏,动态模糊设置为高,启用景深,细节和画质调剂为超高,同时开启体积烟云。从下图实际拍摄的游戏画面也可以看到,在阳光与桥下阴影这种明暗对比强烈的场景下,暗处的细节还原上较为出色。
不过虽然是帧数自动,但是实际游戏统计的帧数却是一条直线,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游戏可能有限定最高帧数。
RAC游戏选择了《尘埃4》,屏幕刷新率为144Hz,多重采样设置为8X MSAA。至于下面的这个anisotropic filtering直接调整为16X。
至于画质表现上,最大的感触是在流畅游戏的基础上,对于细节还原上,纹理更加清晰,尘土可见。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游戏也搭配进行了体验,但是并没有帧数的统计图出来。比如割草游戏《真三国无双9》,游戏操作依旧爽快,只是默认不支持手柄,需要搭配第三方软件来进行设定。对于英雄人物的大招细节刻画上极为丰富,不管是枭雄曹操的剑击附属特效还是夏侯惇的大刀,视觉感冲击感更强。此设置下,游戏帧数基本在30fps以上、60fps以下。
NBA2K18这款游戏相对来说,并没有复杂的场景变化,4Hz设置下,对于人物表情、动作的展示更加详实,实时帧数可以稳定保持在55fps以上,基本在60fps上下波动。
街霸V这款老游戏,最大的亮点是支持4K输出,但是对于硬件要求会很高,问题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软件来实时显示帧数。
对于全高设置与默认设置下显示区别,明显的变化就是全高设置细节展示更多,特效也更详细直观。
如果感兴趣,可以自行下载对应的游戏来截图对比上面的图片或是帧数统计情况。
貌似上面仅仅是对游戏画面的展示点评,回过头来说说微星MPG27CQ显示器的表现。
1. 对于这个1ms响应,作为四眼只能说是没有拖尾、延迟的情况,至于作用就是用来提供更准确、快速稳定的游戏画面。搭配144Hz高刷新率能够有效提升游戏画面流畅度,同时可以减少高动态下的画面模糊问题。
2. 显示器搭配能够对应支持4Hz的游戏才更有实际意义,游戏画面会更加顺畅,细节展现会更多,画质会更加出色。
3. 不要使用默认的显示模式设置,需要手动根据游戏类型来进行对应的模式切换,能够有效提升画面显示效果。
4. 不闪屏,有护眼模式,但是对于是否具备低蓝光,最好是厂家去弄个相关的莱茵认证。
5. 首次使用曲面屏并没有异常的视觉感,可能是跟曲率有关系,曲面屏的作用其实更加适合搭建多屏显示,同样的视觉范围内可以看到更多的画面。
最后说说灯光设计。作为电竞显示器,灯光设计算是个标配。微星MPG27CQ不仅仅是正面屏幕下方有一排指示灯,在背部同样设计有电路图设计的指示灯,美观是美观,但是感觉用处不大,为什么?家用的话,基本都是靠墙放置在电脑桌上,基本就看不到,除非是网吧或是有开放区域放置显示器的地方,可以让其他人看到。
相比于背面的灯光,微星MPG27CQ显示器正面底部的一排灯光才是有实用性的,这一排灯光其实是五个RGB灯条,可以通过软件来进行色彩和显示模式的设置。
所谓的实用性就是可以通过同步游戏中的血量、杀敌、子弹数量等信息,同样可以对五个RGB灯条所代表的信息进行自定义,比如下图COGO中只剩一丝血的状态,能够实时同步到RGB灯条,更直观的了解当前的状态,方便决定后续的操作,比如是伏击还是要做个敢死队直接冲上去。有人可能会说,既然背部也支持灯光自定义,那么组团玩的时候岂不是可以将背部灯光设置为血量来让队友看到自己的状态?可以,但是个人感觉意义不大,玩竞技类的游戏时,你会四处关注队友显示器吗?
来段视频展示,这就是前面不小心玩了1个半小时的游戏,录制完后忽然发现已经凌晨1点了。指示灯设置为了血条,毕竟游戏中最担心的就是这个,至于弹药一类的不是什么问题。
在完成RGB灯效设置进入游戏后,RGB灯光数量和色彩就会随着游戏的发展而变化,比如满血状态下,RGB灯条全亮且均为绿色,而随着血量的减少,RGB灯条数量会随着减少并在达到一定血量后变为红色。角色被消灭后,RGB灯条就会全部暗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zNzkwNjAzNg==.html
这个RGB灯条功能必须搭配钢厂的软件SteelSeries Engine 3使用,默认支持游戏很有限,只有CSGO,Dota2,Gigantic,GameSense Minecraft Mod,Utopia和iFeelPixel。
这些游戏可以在运行后,会自动通过GameSense关联到指示灯,如果想要进行修改灯光或是对应的信息类型,直接在上面管理页面的游戏下方的“配置”进行自定义。
但是就这些游戏远远不够,支持自定义添加游戏吗?支持,但是目前有些繁琐,原因就是并不能对直接添加进来的游戏进行设定,菜单页面并没有出现人物信息的相关选项,需要通过编程的方式来完成操作,这年头玩个游戏都要懂编程。
不过SDK是开源,在github上可以直接获取,只要有编程的环境,按照教程倒是可以完成相关的编译,但是还是希望钢厂早点支持市面上的绝大部分游戏,最好是一键支持载入的本地游戏。
简单做个总结,作为27英寸的一款VA屏幕电竞显示器,价格上在同类电竞显示器中属于主流价位。而设计上的优点,除了支持显示器的上下左右角度可调整来适应有效范围内不同角度观看需求,还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曲面设计,带来了较为新鲜的观感体验,有效可视面积更多,同时也更适合搭建多屏显示;
二是144Hz刷新率带来了优于普通60Hz显示器的游戏体验,画质细节的展现更为详尽,同时画面流畅、无拖影问题;
三是内置的钢厂Game Sense功能,搭配指示灯来显示血条等信息的设计,提升游戏的乐趣;
四是OSD内置的多种游戏模式,切换简单,可以针对性的提升画面的显示效果,而另外一个就是辅助准星的加入,对于FPS游戏的帮助很大,可以大幅降低瞄准时间从而提升杀敌数量;
五则是两个HDMI2.0接口的加入,数量上要优于采用单个HDMI2.0接口的显示器以及采用HDMI1.4接口的显示器。
最后说说设计上可以改善的地方:
1. 底座,占用的桌面面积太多,建议选择体积较小、可拆式方形底座设计;
2. 对于这个没有内置音箱设计的部分,目前只能搭配耳机或是独立的音箱使用,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在使用上有些不方便,何况同类电竞显示器基本都有内置音箱设计,有必要加入内置音箱设计;
3. 后置灯光对于一般用户实用性不高,可以在设置中关闭后置灯光降低显示器的发热量。
以上就是此次体验的部分,仅仅是从个人的认知进行点评,有不足或是不准确的地方欢迎吐槽。
AOC AGON 爱攻II AG272QCX 27英寸 2K高清 144hz ΔE&3 1800R 吃鸡 全接口游戏电竞升降曲面显示器 绝地求生
京东:¥2999
戴尔(DELL)S2716DG 27英寸2K 旋转升降 G-Sync 144Hz刷新 1毫秒响应 微边框 专业吃鸡电竞电脑显示器
京东:¥3999
优派(ViewSonic) 27英寸G-SYNC骨灰级游戏 2K高分辨率165Hz刷新率电竞游戏显示器 XG2703-GS
京东:¥3999
华硕(ASUS)ROG玩家国度 PG279Q 27英寸IPS屏2K高分165Hz刷新吃鸡电竞显示器(HDMI/DP接口+内置音箱)
京东:¥5099
微星(MSI) 电脑显示器 MPG27CQ 27英寸 2K 1ms 144hz曲面电竞吃鸡AV屏幕 Optix MPG27C 1080分辨率
京东:¥3699
第二代锐龙处理器来了,X470也来了。
其实呢,X470对比上一代的X370变化其实并不大,最大改变是StoreMI技术和支持内存频率的提升。当然官方还宣称更新了电源的基础架构可以更好的控制第二代锐龙处理器的功率;降低了芯片组的功耗。
万众期待的PCIe 3.0通道并没有变化,还是20条PCIe 3.0通道直连CPU,将其中16条给了X16显卡插槽,4条给了NVMe SSD。还要再扩展的话就要指望8条PCIe 2.0通道,之前传闻南桥芯片组拓展的PCIe通道升级为PCIe 3.0并没有实现,所有第二个M.2接口还是只能走4 X PCIe 2.0通道,对比Z370芯片组的24条PCIe 3.0通道,还是差了那么一点。而且USB接口数量啥的都没变,所以这次X470很马甲,很牙膏。不过好在新U旧U,新板旧板,可以随意搭配组合(BIOS需要升级),还算良心。
再多说几句AMD StoreMI,有点像英特尔傲腾内存加速的方案,就是不用买专用的硬件了,任意品牌的内存、SSD等高速存储设备作为缓存来为机械硬盘加速,兼容性更好,我想也更容易普及。X470主板用户可免费下载并使用全新的AMD StoreMI,X370主板用户貌似需要收费。
------------------
X470主板选购攻略
目前在售的X470主板可选的还是较少,每家也只是出了3~4款,还都是ATX大板,为未来ITX板型有些厂家也会出,还没看到M-ATX的任何信息。汇总了四大主板厂家的X470产品,价格参照了JD价格,618就要来了,主板应该会进行一定幅度的促销,希望这篇文对购买X470主板的人有帮助。
在正式开始前,先普及下主板供电的小知识点,毕竟主板的供电规格是衡量主板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相供电并不是所有供电模块一起工作,而是轮流工作。每一相的供电曲线都是一个类似于sin函数的东西,有高峰和低谷,多相供电的原理就是利用pwm芯片使供电模块轮流工作从而得到一个尽可能平滑的曲线。AM4主板采用CPU核心、CPU-NB分开供电的方案(SVI2供电规范)。其中CPU核心供电部分承担了处理器各个核心负载,CPU-NB部分,则主要承担CPU SOC部分的负载,以及APU的集成GPU负载。以ISL95712为PWM芯片为例,4相CPU核心供电+3相CPU-NB供电,加起来就是7相供电。但是事情往往没有简单,主板厂商又搞出了以下两种东东:倍相和并联。
并联就是pwm芯片发出信号时两个供电模块同时工作,这样电流得到分流(高中物理),电阻减低,功耗温度也会减少,4相的pwm芯片就能驱动8个供电模块,不过这样的供电曲线的平滑程度和4相供电是完全一样的。
倍相是有倍相芯片的,每个倍相芯片上连接两个供电模块,倍相芯片又和pwm芯片连在一起,构成完整的供电系统。pwm会周期性的相倍相芯片发出信号,倍相芯片接受到信号后不会像并联那样同时启动两个供电模块,而且先启动其中一个,再启动另一个,这样就可以用4相pwm达到接近于8相pwm的供电曲线。
好吧,有点复杂,记住以下就好了:倍相要比并联好(相同相数),并联比没有并联好(并联相数是真是相数的2倍)。
以下主板的供电信息主要来自一个德国的网站(hardwareluxx.de),我做了些翻译和增减修订,并联项下有X2就是用了并联,只有数字就是非并联;倍相项下有X倍项芯片的就是用了倍相的方案。
华硕(ASUS)
华硕的X470主板有4款,包括ROG系列、STRIX、大师和TUF系列。
现在最高等级的ROG Crosshair VII Hero(WiFi),外观上和上代差不多,和上代X370的不同:自带的M.2 SSD是散热片,mosfet的散热片由灰色变成了黑色,一体化I/O面板,多了wifi天线和网卡(X370分成有WiFi和无WiFi两个版本),内存能支持到3600MHz了,相比一般的主板有些优势。供电方面还是12相,pwm芯片还是ASP1405I ,所以国内媒体的评测还是介绍核心为4相,倍相成为8相,再加4相NB供电,一共12相。不过德国的网站介绍是核心为5相,倍相成为10相,再加2相NB供电,这样核心供电比上代算有所加强了(NB供电弱减弱了点)。
ROG Strix X470-F Gaming变的更像ROG 系列了,当然我是指外观,整体变成黑色系,PCH散热片上加了很多镭射光泽的文字,看着有点乱。同样也带了M.2 SSD是散热片和一体化I/O面板,也提供了ROG软件,供电方面没有变化,朴素的6+2相供电,连个并联相都没给。
Prime X470-Pro相比Prime X370-Pro多了IO部分的保护罩,重新设计了散热片,PCH散热片与M.2 SSD散热片集成在一起,看上去确实高端很多。和更高顶级的主板相比没有一体化I/O面板,供电和上代相比也没大变化,依旧是6+2相供电,只是mosfet管的型号有所变化。
TUF(特种部队)系列上代还只有B350,这次升级到了X470,而且变成了大板-X470 TUF Plus Gaming。配备了I/O有防护罩,左测边缘拥有灯带,当然最特别还是主板是异形的。不过主板定位并非高端,在供电规模上和上代Prime X370-A一样,只有4+2相的供电。
华硕的bios一直是被人称赞的,不过供电的规模都一般,也是这个4个主板商中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并联供电方案的,X470价格相比对应X370的型号多了400~500块。ITX型号有X470-I ROG Strix Gaming,TB貌似有货了,不过好像不是行货,JD没开卖的,所以就不列入比较的行列了。
华擎(ASRock)
华擎上代的X370太极只看供电规模是所有X370主板中最强的,这次X470太极(X470 Taichi)外观上和其他两款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黑灰配色,少了之前的白色,显得不是那么“太极”了,不过PCH散热片倒是做成圆形齿轮状,但总的来说商务和工业风格变的很浓。灯光元素略有增强,左侧保护罩加了一点灯,而且除了4Pin RGB接针,也增加了3Pin Addressable RGB接针;和华硕一样也提供一条免费的M.2散热片;配备IEEE 802.11ac WIFI无线+蓝牙5.0模块;支持手动外频调节。另外还有X470太极终极版,配备AQUANTIA万兆LAN,其他配置都一样,貌似还没上市。供电上很上代完全一样,核心供电为6相倍相到12相;NB部分是2相倍相到4相,组成了16相供电。不过核心供电相数被微星的主板追平了,后面我们再说。
另一款高端主板Fatal1ty X470 Professional Gaming还没上市,两款中端主板Fatal1ty X470 Gaming K4和X470 Master SLI已经开卖了。两款外观基本差不多,都是黑灰的商务风。Gaming K4要贵200块,主要区别是Gaming K4 左侧保护罩有灯,配备了更高端的音频编解码芯片,还有个低延迟的鼠标专用USB端口,另外南桥散热片造型也不同。其他都一样了(值不值200块,看个人选择)。这两款主板在这个价位上都支持NVIDIA SLI / AMD CrossFire,也有免费的M.2散热片,和太极相比少了外频调节的支持(Hyper BCLK芯片)和无线模块(有接口没模块),供电方面也是和上代X370 Gaming K4或者X370 Killer SLI没有啥变化,核心供电为4相并联到8相;NB部分是2相并联到4相,组成了12相供电。
华擎依旧是性价比路线,这代风格被调成了一致,都是黑灰商务风了,倒是统一了,低端也看不出来低端了。可能是上代供电给的比较足,这代不思进取了,基本没变话,价格上比应型号的X370增加了300~400左右,Master SLI是最有性价比的一款。ITX主板方面也是计划推出X470 Fatal1ty Gaming-ITX/ac。
技嘉(GIGABYTE)
技嘉方面,也只是有3款产品,风格也是差不多,而且命名也都是Gaming了,没有出现上代Gaming X和Gaming KX的混乱场面。
顶级的型号X470 Aorus Gaming 7 (WiFi),坚持大面积多位置的灯效,连内存显卡插槽都有光。这次主板MOSFET区域散热片采用了鳍片形式,让我恍惚回到了上个世纪(不过也得承认这种散热效果确实好)。提供了两条M.2 SSD的金属散热片,造型也是想当复古,另外背部也提供一小部分的防护装甲。也具配备了wifi模块和一体化I/O面板。供电方面有所增强,核心供电为5相倍相到10相;NB部分是2相,组成了12相供电.而上代(Gaming K7和Gaming 5)是核心部分是6相并联12相,倍相10相应该比并联12相要好一些。
X470 Aorus Gaming 5 (WiFi)应该就是在Gaming 7上做了减法。去掉内存槽和主板右侧的灯效,鳍片散热器,背部防护甲,体化I/O面板。保留了一个条M.2 SSD的金属散热片和wifi模块。X470 Aorus Ultra Gaming就是继续减了, 左侧保护罩的灯效,热管,wifi模块都去除了。供电方面两款主板差不多,都是核心供电为4相并联到8相,NB部分是3相,组成了11相供电,GAMING 5在核心供电部分的mos管要好一些,是1个上桥2个下桥;Ultra Gaming就是上桥下桥各1个了。和上代X370-Gaming K5和X370-Gaming K3的4+3相供电还要好很多。
技嘉依旧是灯灯灯的风格,尤其是高端产品,主板附属的功能更丰富些,和上代相比对应型号价格增加了300~600,性价比方面肯定比不上华擎。
微星(MSI)
微星推出了4款X470主板,X470 GAMING M7 AC是最顶级产品,和对应的X370产品外观也是差不多的。M.2插槽上散热片的设计很有意思,和PCH连接,有点双龙出海的意思,官方叫冰霜护甲。双8pin的供电接口也是够夸张,此外AC表示带有WIFI+蓝牙模块了,网卡用了杀手的。供电方面核心供电为6相倍相到12相;NB部分是2相,组成了14相供电,而上代是核心供电为5相倍相到10相。这样在核心供电上追上了华擎的太极,只是NB方面还是稍弱一点。
X470 Gaming Pro Carbon AC是中端产品,造型上没有M7那么夸张,也没有了双龙出海的M.2散热片,WIFI+蓝牙模块得到保留,供电为5相并联到10相;NB部分是2相,组成了12相供电,也比上代多了1X2的并联相。
X470 GAMING PRO装甲部分进一步减少,增加微星经典的红色元素,供电规模和X370 Krait Gaming,X370 SLI Plus相比倒是没有增强。X470 Gaming Plus也是差不多情况,IO部分的保护罩没了,音频芯片也可以被进一步削弱。供电方面其实和X470 GAMING PRO基本一致,都是核心供电为4相并联到8相;NB部分是2相,组成了10相,满足最基本的要求。
微星在X470产品上,中高端产品供电规模有些提升,其他变化不是很大,对应X370的价格涨幅为200~800,幅度蛮大,差距大的就是供电规模增加的那几款,真是没有便宜可占了。
供电方面除了供电的相数多少,还与电容,电感,mosfet的数量与用料有关,另外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和bios的水平都是相关的,所有不能说哪个主板供电相数多就是最好的(老实说ryzen堆那么多供电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我现在也只能纸上谈兵了。除了供电方面主板的价格因素还体验在:外观设计,灯效,散热(装甲),芯片种类和型号,扩展接口以及BIOS等等,当然还有品牌的价值。
供电上无疑华擎是最好的,而且还不贵,华擎的bios也算中规中矩,欠缺些主板附加属性,另外送的wifi模块都很一般。供电规模方面比较差居然是老大华硕,中低端产品居然都不用并联的方案,真是想当自信自己的技术。技嘉的bios听到一些抱怨的声音,但自己很久没用技嘉的产品了,这里就不过多评论了,反正最近技嘉产品给我的印象就是灯灯灯!微星方面中规中矩,感觉需要些爆点,X370中Krait Gaming的彩绘设计还是蛮出色的,不知这代470会不会有类似的产品,现在给我感觉就是微星主板搭配微星显卡挺好看的。
附上我自己心目中的选择优先度,比较主观,大家随便看看,不要太往心里去。
高端产品:华硕X470 ROG Crosshair VII Hero (WiFi/ac),理由:有钱就买ROG啊!
中高端: ?华擎X470 Taichi,理由:中端价格,高端供电
中端: ? 华硕Prime X470-Pro,理由:看起来不错,还是华硕出品
中低端:微星 X470 Gaming Pro,理由:如果用微星红龙显卡,就选它
再低:华擎X 470 Master SLI ,理由 :最有性价比产品,没有之一
低端: X370 ,理由:现在不少X370确实很便宜,看看能淘到宝不
喜欢灯的: 技嘉 ,理由:灯灯灯灯!
--------------------
先干为敬!先攒一套
自己选择了一套:R7 配置,并不一定适合你,只是供你参考
CPU :AMD锐龙7 2700处理器
主板 :华擎(ASRock)X470 Master SLI主板
内存 :影驰 极光内存8G DDR4 3000 RGB X2
显卡 :影驰GTX1070Ti Gamer
SSD :浦科特(PLEXTOR)M9PeG 256G M.2 NVMe固态硬盘
散热器+机箱 :玩家风暴(GAMERSTORM )新方舟全塔机箱+船长240水冷组合套装
电源 :讯景(XFX)额定650W XTR550电源
风格整体配色为银黑色,发现最近我的风格变低调了,当然其中还有点骚红色作为点缀。
有玻璃的样子
▼R7 2700比R7 2700X仅仅是主频由3.7/4.3GHz降到了3.2/4.1GHz而已,其它方面都是12nm工艺,20M缓存,8核16线程以及12nm工艺,因为同样不锁倍频,所以性价比方面高一些,毕竟能省点是点吧。
▼主板最后还是选择了最实惠的华擎X470 Master SLI主板,商务风格也符合我最近低调的风格。主板上有NVIDIA的SLI和AMD的CROSSFIRE的标识,该有的确实都有了。
▼主板提供了2个4Pin RGB接针,分别在主板的右侧和底部;还增加一个3Pin Addressable RGB接针。虽然主板本身的灯光效果不强,不过支持RGB设备的扩展能力还不错。
▼I/O接口方面:1个PS/2;6个 USB 3.0;2个 USB 3.1 Type A / C,芯片为ASM1543;WiFi接口(并没有送网卡);LAN 千兆网卡接口,芯片为intel的I211AT;6个音频接口(一个光纤),此外还有1个HDMI显示输出端口,毕竟现在有了Ryzen的APU嘛。
▼内存供电方面应该是两项供电:两颗电感+两颗固态电容输+四颗MOS(SM4337和SM4336),输出为一颗电感和两颗电容.双通道4 DIMM最大可支持容量为64GB,超频最高频率可到3466MHz,比X370有所增强。
▼2组PCIe 3.0 x16有装甲保护,防止过重的显卡损伤卡槽,支持SLI + CrossFire,双卡可以在x8+x8模式下进行。另外还有4条 PCIe 2.0 x1插槽,留了缺口,可以插入超过x1长度的设备。
▼另外第一组M.2接口自带了散热片,如果购买没有散热片的M.2产品,就可以用上了。这个接口提供了PCIe 3.0 x4通道的速度。
▼存储方面,配备6个SATA端口,第2个M.2 PCle插槽在SATA端口下方,速度还是只有PCIe 2.0 x2通道,并没有啥提升。
▼音频方面,采用了ALC892音频解编码芯片,搭载4颗Nichicon Fine Gold专业音效电容,PCB隔离屏蔽分割线也有,支持7.1声道。
▼供电mosfet上的散热块为银黑配色,无热管,IO部分的保护罩为黑色,塑料材质,没有灯效;另外供电接口变成了夸张8pin+4pin,当然不用担心,即使不插满也能正常使用。
▼拆下所有的护甲和散热片,这次IO部分的护甲变成了给两部分,PHC芯片相对于intel的主板是有编号的;监控芯片为NCT67790;BIOS来自华邦,是直接焊接在主板上的。
▼供电方面,可以参考我上面攻略的数据,PWM控制器是ISL 95712,CPU核心供电支持4,3,2,或单相运;CPU NB支持3,2或单相。核心是采用了并联供电(4X2),形成了8相供电;CPU NB也是并联供电(2X2),形成4相供电,这样一共就是12相供电,每相(非并联的相数)使用两上两下的Mosfet,分别是SM4337和SM4336。其它方面使用Nichicon 12k黑色固体电容,45A合金电感。
▼由于RYZEN 2代CPU已经支持原生2933MHz的内存了(主板支持的更高),所以还是建议购买频率高点内存吧,选择了影驰GAMER III极光RGB内存,3000MHz的频率,支持1680万色的RGB LED灯。之前影驰与微星达成合作,可以用微星的Mystic Light Sync软件来控制灯效,最近GAMER极光终于有了影驰官方可用的光效同步软:Aurora Vision,所以安装在任何其它牌子是主板都能调光了。
▼内存电压为1.35v,时序为16-18-18-38。外观方面官方宣传为“时空战舰”,科幻感蛮强的,略有夸张的元素,但整体四四方方,也不算杀马特的风格。内存的尺寸为138x61x8.8mm,个头要蛮大的;PCB为黑色哑光,8层,除了比普通内存厚实。
▼内存为银红配色,金属拉丝面板,表面采用了CNC雕刻出不规格几何图案,有些还有镂空纹理,多层感和结构感还是蛮强的;顶部是透光的亚克力材质导光条,一侧有GALAX的LOGO。
▼官方宣称极光使用的铝制散热马甲厚度为2.5mm,看起来确实挺厚实,端面还有“M”的标识,应该是代表GAMER系列。
▼SSD是浦科特9Pe系列的M9PeG,容量也是经济性的256GB,官方提供5年质保。
▼现在TLC闪存芯片已经成为主流,M9PeG SSD也不例外,采用原厂64层3D TCL NAND闪存,当然现在3D TCL NAND闪存性能蛮强,并不弱于以前的MLC NAND闪存。其它信息来自媒体:主控为Marvell 88SS1093主控,缓存为南亚的LPDDR3-1600颗粒,容量512MB,拥有LPDC高性能低功耗纠错技术。由于这个易碎贴挺难对付的,所以就下不拆解了。
▼M9Pe为黑色金属散热片,有纹理设计,除了看好还能微增加些散热面积吧。散热片中间一抹骚红,上面有白色的浦科特LOGO。
▼现在TLC闪存芯片已经成为主流,M9PeG SSD也不例外,采用原厂64层3D TCL NAND闪存,当然现在3D TCL NAND闪存性能蛮强,并不弱于以前的MLC NAND闪存。其它信息来自媒体:主控为Marvell 88SS1093主控,缓存为南亚的LPDDR3-1600颗粒,容量512MB,拥有LPDC高性能低功耗纠错技术。由于这个易碎贴挺难对付的,所以就下不拆解了。
▼由于近期显卡的价格有所回落,根据日常需要和平衡预算,还是选择了GTX1070Ti,以后还可以玩玩SLI的。具体型号是影驰GTX1070Ti GAMER,算是GTX1070Ti的中档显卡吧,毕竟GTX 1070Ti显卡的频率被NVIDIA官方限制为统一频率,买高端货也得自己手动超,而且超频幅度本身就不大。
▼影驰GTX1070Ti GAMER的散热还算不错,5根6mm直径的全铜热管(没有做镀镍处理),三枚8cm风扇采用红色透明设计。相比公版的8pin供电设计, GAMER供电接口部分使用了8+6Pin,而且接口之间预留了一定的距离,方便供电插头插入。
▼显卡有镂空设计的背板,也能从露出的PCB也能看到一些聚合物电容,查阅GAMER的资料,显卡供电部分采用5+2相数字供电设计,八颗1GB容量的GDDR5显存来自镁光。
▼GTX1070Ti拥有2432个流处理器(CUDA),显存方面使用了等效频率8008MHz、256bit的GDDR5显存,性能好卡在GTX1070和GTX1080之间,不过应该是更靠近GTX1080。可惜最高频率被限制默认频率1607MHz,Boost频率1683MHz(如果散热效果不差,实际Boost频率会高的多)。
New Ark 90新方舟属于九州风神旗下GAMER STORM系列的产品,这款机箱也是和一体水冷搭配售卖,设计思路是一体式水冷的外置化。
▼相比之前类似的产品,如病毒,公爵男爵等机箱,这个新方舟算是最大个头了,尺寸到了545.5 x232 x530mm。另外风格上相比病毒等机箱也收敛很多,四四方方,没有太多夸张元素,面板中有个外置的水柱是与内部一体水冷连接的,底下还隐藏了一条RGB灯带,开启时水流动的状态会表现的很出彩,不过由于也是黑色的,不开机的状态下也不是太显眼。
▼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玻璃,除了一侧板为整块的黑色半透钢化玻璃外,前面板和顶部面板都贴合了玻璃,使整个机箱气质变换很多,不过也因为这个元素增加了很多重量,毕竟箱体很大,重量达到了14.34kg。
▼一条RGB灯槽将机箱分割成两个部分,上面有层扇形状栅格,算是小点缀吧。为了一体效果,I/O接口位于顶部最右边,略牺牲了点便利性。I/O接口包括:开机按键、硬盘灯、对称USB 3.0 x2与音频接口组成,灯光按键则靠近灯槽侧,三个按键作用分别是控制灯光闪动、亮度和模式。
▼另一侧板是SGCC钢板,用料应该不错,很厚实。散热口也是在这面,还设计成鳞甲形状开孔,当然侧板内侧的鳞甲部分是塑料的,都做成金属的,工艺难度太大了。
▼后部可以看到是8卡槽设计,不过厂商宣传并没有提到全塔机箱,显卡也是支持竖直安装的,所以还可以看到2个90°插槽。
▼机箱底部四个支角都有四方垫脚,前后各有2套可拆解式防尘网,一套对于电源风扇进风位,一套对于硬盘位。
▼前面板和顶部面板卡扣固定,拆卸不难,但显得不够高档,为了美观内侧采用散热开口(对应外置水管那一侧),牺牲了些通风效果。
▼玻璃是帖合在整块的工程塑料上,所以正面和顶部看不到里边的硬件,这样主机的神秘感有了,杀马特风格少了,我想如果能做个可拆卸的遮挡板,可以选择在两种风格间切换是不是更完美些。
▼前部和顶部都是可以安装360mm冷排或者3个120mm风扇。机箱内部空间还蛮大的,如果舍弃中间的线孔,可以安装一定尺寸的E-ATX主板。里面还有一套船长280规格的一体式水冷,船长系列应该没有280规格水冷单独售卖。侧面安装水冷排,对应于侧板的散热口。
▼底部采用电源仓设计,侧面亚克力板一半是透明的,让你高端的电源LOGO显示出来,而且也是有灯效的。电源仓上面有个2.5寸的硬盘架,设计的目的也是让高端SSD露个脸吧。顶部还有安装显卡延长线插槽的螺丝铜柱,只是如果不安装的话,这个部分也木有遮挡,不太美观。还有就是也并没有送显卡延长线,毕竟机箱的售价不算低,附件多才算良心。
▼选择显卡的安装方式也就选择了显卡长度的兼容性:常规的水平安装,由于前面有冷排阻挡,显卡限长为310mm(大部分显卡也够了);竖直安装的话,正好躲开了冷排,所以可以安装400mm的显卡,不过对于带有大型散热器或者2.5槽位的显卡,在安装时会和纵置显卡支架有空间冲突。另外CPU散热器限高:188mm,这个应该不会care到,难道你选择了这个机箱还要放弃它的一体水冷吗?
▼冷头被固定在一个塑料板上,再固定到机箱上,牢固性很强。冷头是船长标志性的外置玻璃水道设计,后面还预装了一个魔环RGB140mm风扇。
▼内置280mm一体式水冷,风扇供电规定位12v-0.46A,其实这个架子可以安装420mm规格冷排的。最下面的风扇(第三颗)后面没有对应的冷排,功能上可以辅助硬盘位散热。当然排放没有进风的散热效率高,不过我想应该是为了整体效果统一,只能这么设计了。反正现在基本都不是HDD做系统盘了,这个区域的热度都有所减少,很多机箱这个区域都不设散热功能了。
▼现在主流机箱一般都只支持2个3.5寸硬盘安装,新方舟设计3个3.5寸硬盘位(兼容2.5寸),可以兼容更多的硬盘。不过安装稍麻烦些,先要卸下侧面的螺丝(用手拧螺丝也好啊),然后打开前面的卡扣并向外拖拽。硬盘架是金属的(上面有缓冲减震的橡胶垫),下本还是足够的。
▼机箱背面,和一般机箱相比,左边多一个大大的冷排,另外还没安装电源,就可以看到很多线材了,毕竟机箱自带8个RGB风扇,除了供电线材,还有控制灯效的线材,好在厂商先用魔术带整理了下线材,留给消费者的工作减少了些。
▼主板背面还有2个2.5寸的硬盘架,这样支持2.5硬盘的安装位也是3个。
▼备线的空间大约时25mm左右,还是很富裕的,另外电源仓的空间也接近30cm了,粗长的线材可以尽量藏到里面去。
▼电源用了手上有的存货:XFX讯景出品的XTR650,采用海韵的一个方案(LLC半桥谐振+12V同步整流+DC-DC结构),+12V单路达到54,过了80PLUS金牌认证,提供了五年保修。现在貌似买不到650w这个型号了。另外也有官方生产镀银模组线,为了整机效果提升了颜值。
▼开始装机,CPU,内存,SSD装到主板上。
▼整理下背线,自己是水平和耐心一般,理线的效果一般。
▼整机完成了!
开机先来看看灯。
▼机箱及外置水柱的RGB灯效。
▼华擎的灯光控制软件,叫Polychrome RGB,保护罩那里点不亮,因为Master SLI主板那部分没有灯效设置,只有PCH散热片有灯,更高等级的主板都会有,然后就是4Pin RGB(2个)和Pin Addressable RGB的选项,可以分别设置自己喜欢的RGB灯效。当然新方舟机箱也是支持RGB(4Pin RGB)调光的,也可有交给机箱,由机械按键来控制
▼整机RGB效果
▼只有影驰极光内存是彩虹流光效果的,有点扎眼。
▼这一代的GAMER极光终于有了官方可用的光效同步软件:Aurora Vision,在任何主板都可以设置灯效了,提供的预置光效模式有:常亮、呼吸、单闪、双闪、彩虹、极光、流星、跑马灯、闪烁、多色循环。
▼展示一小部分影驰极光内存的灯效
▼虽然主板(机箱也能控制),内存和显卡的灯效还不能统一,不过分别调节3个控光软件也能统一主机的光效,当然会稍累一点。
R7 2700的基础频率为3.2GHz,Trubo频率为4.1GHz,但基本很难看到4.1GHz,默认多核看CPU-Z一般是3.35GHz。尝试小超到4GHz,电压1.35V左右就hold住。我想超到4.3GHz也没啥问题,但电压可以就要超过1.45V。
▼影驰极光内存默认频率虽然为3000MHz,但是X470并没有3000MHz的档位,选择开启XMP后直接变成了2933MHz,做了默认频率下2133MHz和2933MHz的成绩对比;也做了默认频率和超到4.0GHz的成绩对比,这样就是一共3组对比。
▼内存频率从2133MHz到2933MHz,内存性能倒是飙升了30%以上,CPU性能不是很敏感,只增长了1%多一点。默认频率下,使用AIDA64单FPU烤机10分钟,默认电压为1.088v,平均核心温度只有53度,功耗为145w左右,搭配1070ti进行3DMARK的最高功耗也只有270w,由于默认频率低,所以即使是8核CPU,功耗温度都不高。
▼超频到4.0GHz,频率提高了接近了20%,性能也提高了16~18%,超频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代价是电压提高了20%,功耗和温度都提高了50%左右。
▼再和i5-8600k,i7-8700k做个对比(由于测试不是同一时期,硬件驱动和测试软件版本可能略有不同,对比数据不是很严谨),以R7 2700默认频率作为100%计,超到4.0GHz,和默认频率i5-8600k的4.1GHz也差不多了,单核性能上i5-8600k仍然超越R7 2700达到14%+,核心线程上R7 2700是i5-8600k的2倍了,多核性能上也是多了43%。
▼R7 2700默认频率和i7-8700k默认频率基本想差1GHz,两者的多核性能打平,R7 2700超到4.0GHz后多核性能比i7-8700k多了16~17%;项目5其实并不是把i7-8700k直接超频到4.7GHz,而是Z370可以直接把多核频率锁定在最高睿频,这样多核性能基本可以达到4.7GHz,但是单核性能却达不到4.7GHz,这种不算超频,却是任何i7-8700k都能到达的水平,所以把该项成绩作为对比项。不过这种状态下多核性能还是落后R7 2700 9%左右,所以R7 2700在渲染解码等等多线程应用还是有明显优势。
▼功耗方面,默认频率的R7 2700基本和i5-8600k差不多;4.0GHz的R7 2700基本和i7-8700k差不多,这里提下,不开盖的8700k是跑不了FPU的(4.3GHz以上),一跑温度就过百度,所以FPU的功耗就测试不到了。
▼R7 2700跑下3D MARK测试,在Fire Strike中的综合分数这项非常不正常,落后i7-8700k达到了25%,貌似是个bug,期待各项均是小幅落后,就差了一丢丢。
▼在来测试一下实际游戏,1080p分辨率下,只有杀手5落后i7-8700k超过10%,显得不太正常;古墓系列的游戏R7 2700稍有点优势,其它项目i7-8700k算是有点优势,但幅度并不算大,体验中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别。
▼2k分辨率下,杀手5 R7 2700又反超杀手5 3%左右 ;古墓系列的游戏R7 2700继续保持了优势,吃鸡中也稍胜一丢丢,其它项目还是i7-8700k有优势。游戏实测中,R7 2700性能尚可,总体来看只比i7-8700k差了一点,大概2~3%的程度,体验中不会又太大的差异。
▼以下时吃鸡的游戏截图(所有画质特效:超高@2k分辨率),R7 2700C的负载超低,只有不到20%,可以更好胜任多任务的工作环境。
▼跑了几个常规的测试软件,浦科特M9PeG 256G基本达到了标称读写的MB/s,NVMe的跑分还是非常过瘾的。
-------------
总体价格大概1w出头,大家可以等着看看618优惠的力度如何。
R7 2700比R7 2700X便宜200~300块钱,更有性价比,手动超频到4.3GHz也不是啥大问题(当然电压可以能会高很多),我自己超到4.0GHz,觉得电压温度功耗都还不错,适合长期稳定使用。R7 2700的竞品并不是i7-8700k,而是i7-8700,jd价格R7 2700要比i7-8700便宜不到100块,当然有人会说intel的散片价格更美丽,其实RYZNE也是有开车价的。规格上R7 2700缓存比i7-MB,工艺也有要领先一点点(2nm),核心线程数也是R7 2700更高,i7-8700的优势就是主频频率高,单核性能高,看需购买吧,需要多线程应用的,就选R7 2700。
主板方面,最前面已经谈的很详细了。 华擎X 470 Master SLI在这个价位的主板,整体供电规模是最好的,配备了4Pin RGB接针和3Pin Addressable RGB接针,M.2 SSD散热片,IO部分保护罩都有了,肯定是最有性价比的X470。当然要说更有性价比的是某些型号的X370,不着急的可以等到618再出手。
其它方面影驰极光内存的光效确实蛮好的,更重要的是现在有了专用的驱动,任何主板上都可以调光了;最近SSD降了不少,浦科特M9PeG也是个放心的选择;GTX1070Ti性能接近GTX1080,由于频率被锁,高端显卡的意义变小,平衡下颜值,散热以及价格,影驰GTX1070Ti GAMER也算个好的选择。
九州风神New Ark 90新方舟外观设计理念有点像手机产品,外观风格非常统一,很多玻璃元素,水冷的外置化也非常酷炫,板材用料也很良心(媒体测试内部板材都接近1mm,侧板都快到2mm了),另外还自带4个14cm大号RGB风扇,整体光效也很优秀。不足之处在于内部的细节设计和易用性的设计有所欠缺,比如拆装3.5寸硬盘的设计。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数据存储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应用到的东西,作为存储介质的硬盘,更担负着数据安全封存的重任,出于安全、私密、性价比考虑,越来越多的用户也把目光瞄准到了“NAS”的身上,以前我们可能并不太关注NAS硬盘,更多使用的是兼容NAS的硬盘,比如常用的桌面硬盘,而随着NAS用户的日渐增多,各大硬盘厂商也陆续推出了相应的NAS专用盘,相比其它的硬盘,它所能负担的工作强度,工作噪音,数据吞吐量,要更为优秀,专盘专用,也成为当下更为妥帖的选择。而作为存储领域的元老级厂商:希捷,旗下的酷狼系列(IronWolf)便是专用NAS盘。刚好机缘巧合,朋友公司购入一批8T酷狼Pro企业级NAS盘,其实酷狼和酷狼Pro两个系列,都是希捷旗下的NAS专用盘系列,只不过前者是针对家用,后者是商用,一个是民用,一个是企业级,市场定位不同罢了,此前购买NAS的时候凑巧也买了2块希捷酷狼硬盘,刚好有机会同台,不如来看看二者的实际使用区别有多大。
官网介绍:
目前希捷酷狼硬盘最大的容量有12TB,通过上图可以看到,酷狼和酷狼Pro的区别主要在于扩展盘位数,针对多用户的工作负荷能力,平均故障间隔时长,质保和Rescue服务上,Pro系列因为涉及到企业用户,性能和服务上会更优一些,除此之外其它的参数基本一致,至于容量上,可能酷狼更接地气一些,选择更广一些。
RV传感技术+AgileArray,这项前馈机制,对于磁盘读写中可能遇到的共振和其它震动干扰,具有自行校正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写入的安全,而IronWolf Health Management(简称IHM酷狼健康管理软件),这个官方宣称兼容群晖等主流NAS品牌的预警软件,我在威联通上暂时没有发现入口,询问官方客服,结果告知不支持威联通,此前购买的2T酷狼是不支持这个软件的(只有4T以上才支持),现在有了8T,结果还是不支持,这里根据我的了解,简单的说下这个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保证数据安全,官方给出的解释大致意思是根据IHM的大数据分析,智能监控硬盘的健康状况,在硬盘故障前,就提前预警,这样用户就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前保存数据,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而Rescue这个希捷官方的数据恢复功能,对于Pro的用户来讲,还是挺值当的,毕竟盘出问题了,自己出去花钱找专业的公司恢复数据也是一笔不斐的开支。其它的诸如限时错误校正功能(TLER技术)不同的厂商,叫法可能不同,酷狼叫ERC技术,很多NAS盘是不标出来的,但基本也都默认支持这项技术的,所以买NAS盘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现在主流的NAS盘都有的。
上面这个是酷狼的盒子,我去拿盘的时候8T的盒子已经在垃圾桶了,其实我去的目的主要是帮朋友装NAS,也是突然灵机一动想到来对比看下这两个盘性能如何,所以干脆就借来用用了,酷狼Pro的盒子跟酷狼的盒子是一样的,包装上没有区别。
酷狼Pro 8T和酷狼2T,外观上区别还是挺大的。
两块盘的容量不同,所使用的封装技术也不同,盘的参数上也不同,8T的酷狼Pro使用了充氦技术,氦气本身是一种惰性气体,相比普通空气,它的密度更低,不活泼的特性也使得它更适合创造一些稳定的环境,使用充氦技术的硬盘,可以在相同空间下,容纳更多的碟片,并且碟片在转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也会更小,更利于降低使用功耗,这也是为什么上图中的8T酷狼Pro和2T的酷狼盘大小基本一致的原因,不过可以明显的看到8T的酷狼Pro已经没有了2T酷狼硬盘外壳的凹凸有致的纹路了,里面已塞满了磁碟了。8T酷狼Pro硬盘正面胶贴的纸质铭牌要比2T酷狼更大气一些,基本贴满了整个盘面的3/4。
2T的酷狼硬盘上还可以看到用以封装固定的内六角螺丝,而在8T的酷狼Pro上已经看不到螺丝的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体式锻压成型。
这可能是我首次接触的这么大容量的企业级硬盘,所以酷狼Pro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漂亮,CNC一体成型的铝制外壳,磨砂处理的盘面,对比之前使用的硬盘,手感上好了不止一点点,拿在手上满满的都是份量。
在一些细节处理上,酷狼Pro也要更考究一些,这点可以从底部裸露芯线的处理上窥见一二。
PCB板的结构上略有差异,大小上也略有不同。
从这一侧也可以看到,酷狼Pro的整体面板基本是没有什么凹陷的。
此外,如果细心看,可以看到PCB板底部还有一层减震泡棉,而在2T的酷狼上暂时没有发现。
8T酷狼Pro和2T酷狼PCB板与外壳间的间隙对比。
8T酷狼Pro单盘重量为:637.4g。
2T酷狼单盘重量为:521.8g。
接口端特写。
侧面特写。
尾部特写。
8T酷狼Pro。
基准测试:
用到的测试软件分别有:CrystalDiskInfo 7.0.5、HD Tune Pro 5.70、ATTO Disk Benchmark、CrystalDiskMark5.5.0和TxBENCH。
CrystalDiskInfo读取到的8T酷狼Pro硬盘S.M.A.R.T信息,盘片转速:7200RPM,通电次数1,通电时长0小时,全新盘。
HD Tune 硬盘信息比照图。
HD Tune读取测试中2T酷狼最低读取速度为:161MB/s,最高读取速度为:182MB/s,平均读取速度:177.2MB/s,存取时间:8.31ms。8T酷狼Pro最低读取速度为:205.9MB/s,最高读取速度为:232.2MB/s,平均读取速度:220.5MB/s,存取时间:5.92ms,差距相当明显。
HD Tune写入测试中2T酷狼最低写入速度为:131.6MB/s,最高写入速度为:178.8MB/s,平均写入速度:168.5MB/s。存取时间:17.4ms,8T酷狼Pro最低写入速度为:176MB/s,最高写入速度为:231.8MB/s,平均写入速度:219.7MB/s,存取时间:3.03ms,差距依然相当明显。
HD Tune随机存取读取数据对比。
HD Tune随机存取写入数据对比。
HD Tune附加测试读取数据对比。
HD Tune附加测试写入数据对比。
ATTO Disk Benchmar测试中,2T酷狼平均写入速度为:161.384MB/s,平均读取速度为:176.215MB/s。8T酷狼Pro平均写入速度为:225.576MB/s,平均读取速度为:228.455MB/s。
CrystalDiskMark测试中,2T酷狼连续读取速度为177.9MB/s,写入速度为174.9MB/s。8T酷狼Pro连续读取速度为230.3MB/s,写入速度为226.4MB/s。
再来看看TxBENCH的测试结果,2T酷狼读取速度为:178.017MB/s,写入速度为:176.598MB/s,而8T酷狼Pro的读取速度则为:225.827MB/s,写入速度为:225.196MB/s。
小结:通过以上的基准测试,不难看出,在理论数值这一块,8T的酷狼Pro确实各方面都要优于2T的酷狼,数据要好看很多。
实际读写测试:
测试主机参数如上。
读取写入测试:
实际读取测试中,在压缩文件的读取速度上,2T的酷狼Pro阶段速度不同,初始时读取速度达到了1GB/s,后续回落至117MB/s左右,而8T的酷狼Pro读取速度基本稳定在222MB/s左右。
零散文件的读取中,这次2T的酷狼和8T的酷狼Pro数值竟然接近,并且也都出现了阶段性的速度突增和回落的情况,同样也是初始1GB/s左右,后续分别回落至116MB/s和120MB/s。
在压缩文件的写入中,8T酷狼Pro开始的写入速度一度维持在1GB/s,而后陡然下降至213MB/s左右,而2T的酷狼速度始终维持在121MB/s左右,很平稳。
而在零散文件的写入中,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二者的数据刚好和上面压缩文件写入时的数据相反,2T酷狼在开始阶段保持着1GB/s的写入速度,而后突然回落至116MB/s,而8T酷狼Pro的写入速度这次却相当平稳,始终维持在121MB/s左右。
小结:2T的酷狼和8T的酷狼Pro在零散文件的读取和写入中,差距并不大,而在压缩文件的读取和写入中,8T的酷狼Pro要明显的优于2T的酷狼。
测试环境:
系统:Windows10专业版 64位
电脑网卡:板载Intel I219V千兆网卡
网线:超5类非屏蔽网线
路由器:斐讯K3
带宽:联通50兆光纤
压缩文件电脑→NAS写入中,2T酷狼和8T酷狼Pro的写入速度基本持平,并且速度很平稳,基本没有什么波动,维持在112MB/s的写入水平。
零散文件电脑→NAS写入中,2T酷狼和8T酷狼Pro的写入速度依然是基本持平状态,并且速度依然很平稳,基本没有什么波动,维持在112MB/s的写入水平,和压缩文件写入速度基本一致。
压缩文件NAS→电脑读取中,2T酷狼和8T酷狼Pro数值依然十分接近,差不多维持在112MB/s左右,相差无几,读取速度依然比较平稳。
零散文件NAS→电脑读取中,2T酷狼不同阶段的数值略有波动,大部分时间维持在112MB/s左右,而8T的酷狼Pro数值依旧维持在113MB/s左右,各阶段的数值都相对平稳。
总结:在电脑端和NAS的数据交互,读取写入中,2T的酷狼和8T的酷狼Pro,无论是在压缩文件还是在零散文件的读取写入中,数值都十分接近,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也是受限于网络环境,所以仅供参考。
三、无线端
在5G无线网络环境中,NAS→手机的单一文件读取中(手机传输时只支持单一文件),2T酷狼的速度为11.13MB/s左右,8T酷狼Pro的速度为8.62MB/s。
手机→NAS的写入中,2T酷狼的速度为43.15MB/s左右,8T酷狼Pro的速度为30.41MB/s。
总结:在手机与NAS的数据交互中,实际的读取和写入,反而是2T酷狼表现要好于8T的酷狼Pro。
噪音温度测试:
一、电脑端
直接外接硬盘,先来测试下单盘读写时的噪音情况,2T的酷狼盘,在正常读写时的噪音约为49.5dBA,此时环境噪音约为48.9dBA,贴耳倾听,基本是只能听到嗡嗡的主轴电机声,很安静,用手轻轻放在硬盘上,可以感受到盘片高速运转时的持续轻微震动。
虽然8T的酷狼Pro拥有7200RPM的转速,正常来讲,噪音肯定会更大一些,但出奇的是噪音基本和2T酷狼在同一水平,依然很静音,我想这大概是与充氦技术有关,不过长时间的读写过程中,偶尔还是会有“喀啦喀啦”声,如果是塞在主机里用,基本电脑风扇的声音已经盖过硬盘的声音了,如果是NAS中用的话,装上外壳,声音也很小了,总得来讲,这两块盘静音方面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
作为NAS盘的主战场,NAS端才是最常用的环境,先还是来看下两盘的噪音表现,测试时选用的是威联通212P3这款两盘位NAS,依然是开放式的测试环境,没有装上外壳,噪音计同样是贴着硬盘的,测试时的环境噪音大约为:52.7dBA左右,2T酷狼在读写时的噪音约为:53.2dBA,工作噪音很小,基本和电脑端的测试结果吻合。
虽未盛夏,广东的天气已经是能用烈日炎炎来形容了,33.8℃的室温,NAS测试前正常运转有1小时左右,用红外测温枪测得2T酷狼硬盘的外壳温度为41.9℃。
再来看看8T酷狼Pro的噪音表现,环境噪音同样是:52.7dBA左右,正常工作时8T酷狼Pro的工作噪音约为:53.9dBA,一样大致也和电脑端的结果吻合,要略高于2T的酷狼盘,总体来说,表现依然是比较安静的。
而在工作温度测试这项中,8T酷狼Pro的实际工作温度要高于2T酷狼盘3℃左右。
小结:两块盘无论是在电脑端还是在NAS端,二者在噪音方面的表现都很安静,这点不得不说,拥有充氦技术的8T酷狼Pro,在盘片转速提高的情况下,抑噪确实成效明显,而在工作温度方面,二者也表现的中规中矩,起码比起我那动辄80℃+的斐讯路由好太多了。
此次测试遗憾的是没有办法体验到IHM酷狼健康管理软件,只能留待日后有机会入了群晖NAS再折腾,作为一个NAS用户,深切感受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此功能还是相当期待的。此次测试选择了酷狼入门的NAS盘和酷狼中高端的盘作以对比,受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未必全面和精准,只作参考,总的来讲,对于酷狼(酷狼Pro)系列的盘,在静音上的表现,相当满意,性能方面除了在PC端零散文件读写测试中表现一般外,其它的数据方面,酷狼Pro也相当给力,整体性能优于酷狼。此外酷狼Pro系列的外观偏工业风,对比目前普通的硬盘来讲,要硬朗和精致许多,加上5年的质保以及官方提供的Rescue数据恢复服务,无论是用作NAS盘还是主机盘,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小家换别墅,你懂的。
写在前面:
近几年来,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电竞行业的加速萌发。电子竞技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行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997.8亿元,同比增长26.7%,电竞用户规模达到2.5亿人,增长率超100%,达到105%。随着电竞市场爆款产品的推广和普及,2018年中国电竞市场用户规模将达到3.1亿人。
而作为全球PC行业巨头的MSI微星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涉足电竞硬件研发,旗下的Gaming系列,相信大家非常熟悉,这里也就不多做介绍了。近期,MSI微星又推出了一款电竞专业高端显示器Optix MPG27CQ ,究竟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开箱与细节: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微星MPG27CQ的包装方面。一般的与电竞相关的硬件产品在包装方面,会比较华丽。微星的这款电竞显示器的包装同样如此,设计风格跟Gaming 系列相同。
包装箱在配色方面整体以黑色为主,在封面处还印刷了这款电竞显示器的外观图,并且加入了RGB 色彩的电路元素的装饰设计,让原本单调的配色充满活力和动感,并且在正面,背面以及箱体的侧面位置,还详细的介绍了微星MPG27CQ产品具有哪些特色功能和亮点,这样可以让用户更快的对他有个大致了解。
开箱之后,你会看到结实严密的泡沫无任何的缕空,完整将整个显示器包裹,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对于显示器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屏幕在运输中损坏,因此包装是否严密,防护是否到位还是非常重要的。
配件方面还是非常丰富的,由于微星MPG27CQ采用的是外置电源的供电方案,因此电源适配器是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还为用户提供了一条USB连接线,一条DP线,一条HDMI高清线和一条音频线。USB连接线主要用来将主板与显示器连接,结合Gaming OSD 功能和 GameSense来进行使用的。除了配件之外,相关的产品说明书,三包卡等资料也是少不了的。
电源适配器的规格为:输入100-240V~1.3A 50-60Hz,输出为20V=4.5A。通过上述信息说明,搭载的这款电源适配器有较宽的适用范围,可全球通用,中国民用照明电源电压为220V,而日本等国家为110V,在指标范围内,这个开关电源都可以正常工作,输出电源都能保持恒定。
显示器的底座采用三角鹰爪样式,设计的也是非常有型 。支脚菱角分明,线条硬朗,配上深灰色的金属色,看上去非常有质感。在支脚的底部,还设计了防滑垫,放置在桌面上非常平稳,可以用固若金汤来形容。这也保证了微星MPG27CQ 显示器在升降,旋转,仰角调整等操作下的平稳性。
整个底座系统也是需要组装起来才能够使用。值得庆幸的是安装过程非常简单,将立杆与底座的插口对接,然后用力旋紧底座的螺丝,完全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即可完成组装工作。底座连接处采用红色的配色,给显示器整体增添了许多灵秀之气。
在与显示器连接时,只需将底座与显示器背面的卡扣对插即可。不过由于底座体积较大,会占用很大部分的桌面空间。如果你的电脑桌偏小的话,还是建议将其放置在桌子墙角的位置比较好。
在立杆上面还设计了一个梯形孔,便于用过户将连接线由此穿过,起到理线的作用,这样让桌面看起来更加整洁, 这样的细节设计还是非常贴心的。
微星MPG27CQ作为一款电竞显示器,相对于普通显示器来讲,具有更多的角度调节,为电竞玩家提供更舒适的视角。结合底座,可以轻松实现上下升降,左右旋转,仰角调节这些操作。实测,调解过程中无任何难度,非常顺手,阻尼力度刚刚好。
微星MPG27CQ显示器的整体外观设计简洁硬朗,线条分明。正面没有过多的装饰,就连仅有的MSI品牌LOGO也是若隐若现。左下角处还印有合作伙伴SteelSeries GAMESENSE的LOGO,在游戏时可以利用灯效来显示相关的角色信息,例如生命值等。在右下方边框处,便是电源键的位置,并且在点亮屏幕是,会有一颗白色的LED指示灯亮起。
微星MPG27CQ的屏幕尺寸为27寸,WQHD显示屏,分辨率为,达到了2K显示级别。显示区域为612.015(H)x359.23(V)。息屏状态下为你呈现无边框的设计美学,亮屏时超窄边框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的视觉呈现。
另外,在下方边框处还设计5个条状的LED指示灯,它不仅可以当做氛围灯,还可以通过前面说到的teelSeries GAMESENSE软件,用来显示游戏中的角色信息。除此之外还能将灯光同步到外设甚至机箱,键盘,鼠标,耳机等外设设备上,实现整局灯效统一。另外灯光也可以在OSD中关闭。
1800R的曲率屏幕设计,屏幕中心距离桌面约有2.5cm的距离。在视觉舒适度方面,相比3000R ,4000R的曲面显示屏更具优势。
机身的背面设计跟正面完全不是一个风格。背部个性鲜明的线条交错成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金属拉丝工艺跟钢琴烤漆工艺很协调的相接在一起,看上去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背面左上角的龙盾以及左下角的按键格外显眼,也更加突出了电竞显示器应有的特点。该按键采用了五维摇杆的设计,旋转操作无死角,类似于鼠标操作,可以在设置菜单下使用,一颗按键可实现选择,确定,返回等操作,通过软件还可以设置快捷自定义按键。
背部的散热孔,很巧妙的利用显示屏自身弧度以及背部线条的设计,将其隐藏于其中,长条形的格栅开孔,增大了散热的面积,同时也为线条增加了立体感和动感。
接口扩展方面配置的也非常全面,并且进行了分区设计。就是将信号源接口跟连接外设的接口分区设计,这样更加方便用户使用。我们先来看一下信号源接口方面,位于显示器背面的下方位置。从左至右依次是 :电源接口,两个HDMI高清接口,DP接口,USB 3.1 Type B接口和混合式音源接口。
侧面的接口相对简单一点,由两个USB3.0接口和一个麦克风接口,一个耳机接口组成,常用的接口设计在侧面是个明智的选择,插拔U盘 还是外界音频设备等使用场景时,安装方便,伸手就能对接。
背部同样设计了RGB元素的灯效,并且采用类似于电路纹理设计,并且通过软件可以与前置灯效实现同步,自定义等设置,具有很强的电竞风格,辨识度很高。
菜单,体验与测试:
微星MPG27CQ内置了丰富的设置菜单,通过机身背面的五维摇杆按键来进行操作,非常简单。在这里的OSD菜单下能够进行哪些操作呢?首先菜单界面主要分为 :游戏、专业、图像、输入源、画中画,导航键和设置 7个选项。每一项设置中,又会分为多个小的设置选项。虽然功能非常丰富,但是并不凌乱。这套菜单界面的设计也很合理,用户初次上手就能够知道如何操作。
就拿游戏和专业选项来说吧,打开之后会发现有多个显示模式可选,单单游戏选项下就分为 :用户、FPS、比赛、RTS和RPG五种,而在专业模式下分为用户、读者、影院和设计师 四种模式。通过这些模式来看,微星MPG27CQ显示器,不仅可以用来游戏,还可以用来工作。
在图像选项中,可以对显示参数做更细致的调整,例如画面的亮度,对比度,清晰度,色温和屏幕尺寸。不过在屏幕尺寸下,不仅提供了画面比例调整,还提供了24寸和19寸这样的小尺寸显示面积。
在输入源选项下,可以对信号源进行切换。不过这款显示器会自动判断信号源,只有在多个信号输入时才能用到这里的选项。
画中画功能在开启时,可以同时显示两个输入源的画面图像,一屏多用。一般在游戏多开,设计等场景下使用。
导航键其实就是用来设置五维摇杆按键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快捷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来进行设置,可实现常用功能一键直达。
在最后的设置选项下,可以对菜单语言、透明度、DSD延时,音频源,以及RGB灯效进行调整或者开关。如果自己将参数调乱也不要担心,使用重置功能便可以恢复如初。
如果嫌机身内置菜单操作麻烦的话,你还可以通过下载GamingOSD来实现软件操作,所有功能一目了然,操作更加简便。
微星MPG27CQ显示器前后均设计了电竞味十足的LED灯效,可以结合steelseries软件,来实现更多的功能。前后灯效均可以实现颜色自由搭配,进行自定义。
在功能界面下,所有关于灯效的设置一目了然,并在在每一项设置下,都有详细的说明,便于用户操作,对于小白用户也能轻松上手。
而且,LED灯效不再是中看不中用了。它通过设置后,在游戏中显示为生命值,弹药等信息。就拿CS GO为例,左侧绿色灯效显示为生命值,当生命值低于10%时,此指示灯会出现闪烁状,提醒玩家及时躲避或者补给。而右侧蓝色灯效是用来显示弹药情况的。
在显示器设置中的游戏辅助功能,有多款准星 供用户选择,在玩枪战游戏时的确非常实用。
除了在游戏中表示血条,弹药外,在影音方面还可以当做声频频谱来使用,颜色可以通过拾色器来选择喜欢的颜色,进行自定义。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收藏起来,留作以后使用。这频谱是不是很酷炫,像是显示器再对你说话呢。不由得觉得微星,你真会玩。
还支持外设设备的灯效进行自定义,就拿键盘来说吧,可以上传自己喜欢的动图,来当做键盘的灯效动作。不过仅限于赛睿旗下的产品。
显示器对于用户来说,是经常开启的,比我们的液晶电视使用的频率高,使用长了就会担心它的功耗问题。实测,微星MPG27CQ显示器默认设置下,功耗仅为53w ,当将亮度调整到100时,功耗为60w 。
显示器一般开启的时间较长,时间一长温度就会升高,如果散热不好的话,还会出现硬件损坏的情况。笔者在使用10几个小时后,对其屏幕做了温控监测,比较有意思的是,屏幕的左右两侧,温度较低,一般在38度左右。而居中的位置温度较高,达到了40度左右。不过正值初夏,室外温度也达到了33度左右。这样看来微星MPG27CQ显示器的温控散热表现还是不错的。
样张对比:
电竞曲面显示器不同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显示器,但终归还是显示器,显示器色彩还原好不好,也成了其衡量好坏的重要环节。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款显示器对样张的表现如何?(由于拍摄器材,灯光,环境等因素,色彩方面可能有所差异,仅作参考)
测试之前,微星MPG27CQ显示器的显示参数未调试,均为默认。
通过以上四组原图与实拍样张对比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原图色彩更加饱和,色温偏暖,亮度相对于实拍图来说略显偏低。实拍图亮度稍高,色温偏冷,不过可通过参数调整,校色可进行改变。如外在细节还原方面具有不错的表现。
微星MPG27CQ显示器 在178可视角度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角度观看,色彩表现没有明显变化,显示非常清晰。
如外,屏幕漏光方面笔者也做了测试。使用单反相机,通过调低光圈,ISO等参数,长时间曝光未发现明显的漏光情况。这说明微星MPG27CQ显示器 在封装,选材用料方面还是用心的。
游戏体验:
微星MPG27CQ显示器是一款定位于电竞游戏的显示器,因此有着较高的刷新率,达到了144Hz。目前,144Hz刷率新,似乎已经成为专业电竞显示器的标配,那么到底144Hz和平台显示器60Hz究竟有什么不同?高刷新率显示器带来的游戏体验又会有那些不同的体验呢?
有朋友会说,60Hz跟144Hz 差别不是很大,不容易分辨,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20-30FPS:基本流畅;30-60FPS:流畅;60+FPS:非常流畅。基于这样结论,很多玩家感觉不到144Hz和60Hz有什么区别,因为60Hz刷新率就能保证画面帧率达到60FPS,达到非常流畅级别。那么144Hz就没有用了吗?
游戏不同于电影,电视剧之类的。其中游戏画面涉及到实时渲染,游戏的操作都是电脑本身根据游戏内容实时渲染出来的。 因此多数玩家为了追求更高游戏帧率以保证流畅性,会关闭垂直同步,以此来获得无限高的帧数,但是刷新率为60Hz的显示器,限制了刷新率,因此在游戏画面呈现上面,会出现撕裂的情况。
而144Hz超高刷新率显示器之下,首先自身刷新率有了保证,从每秒60次提高至144次,意味着以前只能每秒显示60幅画面,现在可以达到144幅,完全可以跟上高性能显卡渲染速度,丢帧的问题可以完美解决,画面也更清晰。
接下来,我们以微星MPG27CQ显示器为例,在游戏实战给大家讲述144Hz的优势所在。
极品飞车20
竞速类游戏也是非常重要的游戏类型之一,它非常的考验显示器的画面急速响应效果,非常具有实测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也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竞速类游戏《极品飞车20》来对微星MPG27CQ显示器进行电竞性能的测试。首先,将显示器的游戏模式切换至“比赛”。
在《极品飞车20》的游戏实拍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微星MPG27CQ显示器的贴图显示非常完整,没有任何撕裂、延迟和模糊的地方出现,道路两旁的树木草丛也得到完整显示,在碰撞擦出的火花,以及破碎物 也能很自然的表现出来。27英寸大屏幕,将周围环境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在对《CS:GO》的体验过程中,微星MPG27CQ的显示画面并没有出现延迟、卡顿等现象,游戏运行效果十分流畅,可以看出,144Hz+1ms+FreeSync技术的支撑,对于FPS游戏的影响还是十分大的。综合来看,微星MPG27CQ显示器对于《CS:GO》游戏的表现还是十分抢眼的。
英雄联盟:
英雄联盟是目前比较火热的一款塔防游戏,用户也非常多。用它来对微星MPG27CQ的电竞性能做测试,也是非常合适的。同样的,在实测之前,我们先将游戏模式切换至“即时战略”模式。
在LOL的游戏实拍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游戏画面中周围绿地的色彩十分鲜艳、细腻,暗部细节处理的过渡自然,将镜头拉近之后,也可以看到微星MPG27CQ对于人物画面的细节刻画也十分到位。在打斗过程中,技能特效能够很自然的释放出来,没有画面撕裂情况出现。
当下电竞游戏行业增长势头依旧不减,逐年上升,作为全球知名的MSI怎么会错过这样的好时机的呢。微星MPG27CQ显示器便是旗下进军电竞游戏领域的首款显示器,在做工和材质方面堪称豪华。该显示器为VA面板,具有较高的广色域,2K分辨率画质方面也有不错的视觉体验。标配的144Hz高刷新率和1ms的低延迟有效的杜绝了画面撕裂感。接口扩展方面丰富,该有的接口都配备了,满足日常完全可以。
除此之外,还提供了电竞显示器该有的RGB LED灯光特效,不过微星MPG27CQ有所不同,可与SteelSeries软件结合使用,实现光效自定义。并且在游戏中还可以当做 生命值,弹药等信息的显示条,的确很有特色,不过目前匹配游戏不多,希望后续能够加速匹配。通过以上环节测试,微星MPG27CQ显示器表现出色,对于电竞玩家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值得推荐。
1、显示效果多模式可选
2、灯效酷炫,可应用于游戏,声频频谱,键盘等,实现灯效统一。
3、OSD菜单功能丰富,操作简单。
4、屏幕无明显漏光,品控出色。
5、功耗低,节能。
6、显示角度可升降,左右,仰角调整。
1、屏幕色彩一般,有颗粒感。
2、显示器支架太大,占用空间。
相关产品:
微星(MSI) 电脑显示器 MPG27CQ 27英寸 2K 1ms 144hz曲面电竞吃鸡AV屏幕 Optix MPG27CQ 2K分辨率
京东:¥4599
距离NVIDIA 10系显卡的发布已经过去两年,很多玩家纷纷表示等待新一代显卡的时间太长了,近日关于NVIDIA 11系显卡的消息越来越多被曝光。根据Tom's Hardware的一份最新的报道显示,NVIDIA有望在7月份发布GTX 1180 Founders Edition,这时间跨度相比以往确实有点大了。
报道称,GTX 1180将会采用12nm工艺制程,Turing(图灵)架构,最快也要6月份开始量产。在6月15日左右将GPU和显存交付给其合作伙伴 AIC,非公版的显卡也会在今年的8、9月份陆续登场。另外,技嘉近日也表示,搭载新一代NVIDIA移动显卡的Aero 15X笔记本将在年底前发布,届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移动端的NVIDIA显卡产品。还有Quadro系列专业显卡则将在今年8月份的Siggraph大会登场。
尽管报道并未透露显卡的相关参数,但我们可以从外媒Wccftech之前的报道中了解到11系显卡的相关资料,GTX 1180拥有3584颗流处理器,主频1.6GHz~1.8GHz,配以8~16GB GDDR6显存。功耗在170~200W。
至于预计在GTX 1180上市后几个礼拜推出的GTX 1170,则拥有2688颗流处理器,主频1.5~1.8GHz,同样配以8~16GB GDDR6显存,功耗在140~160W。按照目前的参数,你会更喜欢GTX1180还是GTX 1170呢?
根据Digitimes的意思,NVIDIA已经延长了旗下GPU的生命期,也就是说,像这样两年才换代的做法今后可能就是常态了。目前对于下一代显卡的命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方案,NVIDIA没有正式公布是命名为“GTX 11XX”系列还是“GTX 20XX”系列,不知道聚友们更喜欢哪个命名呢?按照多家媒体报道综合,绝大多数选择命名为“GTX 11XX”系列。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转眼毕业已七年有余,周遭的一切都在发生改变,遥想大学时光,甚是感慨,那时每逢课余,拿着一台联想小Y和室友一起驰骋在剑灵的世界,每逢势力战,几十上百人的场面,卡得飞起,便想着,如果有一台不错的电脑就好了,可惜手头拮据,一晃眼,工作了这么多年,陆陆续续有了几台分工不同的电脑,再也不用忍受那个小小的14寸屏的笔记本,可惜再也不玩剑灵了,现在连游戏都比较少玩,倒是工作所需,需要一台高清显示器,于是心一狠,买了一台戴尔4K,拿到手欣喜万分,用了一段时间,怅然若失,分辨率足够高,看电影十分爽,可惜好多软件不支持4K,日常使用的时候文本应用都是放大200%来用,有些网页,应用程序,甚至连输入法,还是显示不正常,太过于小,看得眼睛生疼,后面想着还是换一台2K显示器用着罢了,家里有1080P旧显示器,用惯了4K再看1080P,感觉颗粒感明显,这便有了这台明基EW2770QZ显示器。
黄色的瓦楞纸箱,正脸印着显示器的雏形,27英寸(面板对角线长68.5cm)屏幕,原生8bit面板,非6抖8,现在有很多8bit面板的显示器,其实是利用了FRC技术,实则是达不到8bit的。
左下角印着相应的产品卖点:极窄边框、100%sRGB、QHD2K高清屏、不闪屏、滤蓝光、智慧调光。
eye-care,护眼技术是这款显示屏的一大卖点。
箱子侧边印有这款显示器的相应规格参数等信息,包括能效等级。
随机附件有:三包卡、驱动盘、快速启动指南、电源线、HDMI线。
显示器底座的面板部分是塑料材质的,银黑撞色喷涂抛光处理,左下角印有“笨球”的LOGO。
铝合金的底板,底座与支架接驳处是用螺丝拧住的。
底板上分布有防滑脚贴。
支架同样是铝合金的内芯,外壳是黑化塑料。
装配起来也挺简单,将支架和底座的接口对准,向前平推卡牢,拧紧螺丝就好,我觉得其实这个也可以省掉,不如一体式的底座来得干脆。
显示器和支架接驳口,是目前比较常见的VESA国际壁挂孔,支持第三方支架壁挂。
将显示器挂在支架顶部的两个卡扣上,轻轻下压,会听到咔哒一声,显示器背部的这个按钮会自动弹起,这样就固定好了。
四面统一的极窄边框,这个还挺有意思,有发现现在很多显示器都宣称是极窄边框,但从来不说是几面极窄,想当初入的第一台显示器也是极窄边框,后来才了解到,原来极窄边框还分几面极窄,有两面的,也有三面的,最后才是四面极窄。四面极窄看起来确实要美观舒服一些,屏占比也要大很多。
纯黑色的前脸,纯银色的背部,看上去有那么一点苹果风,比较有商务气息。
开关机/调节按钮分布在屏幕背部的左下角,一共有6枚长方形按钮。
在右下角还有一个Kensington锁孔位。
顶部正中印着“BenQ”的LOGO。
再来看看接口部分,接口方面类比起来不算丰富,基本日常也够用,从左至右依次是:电源开关、电源孔、两个HDMI接口、DP接口、3.5mm耳机接口,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没有USB接口,其实USB接口还是比较常用到的。
随着东西的增多,我发现现在的桌面空间利用越来越是个问题,特别是家里,平常我自己一堆东西不说,有时候女票还得扔一堆化妆品在桌子上,几天不收拾桌子就成了小山,夸张点说,码个字鼠标都挪不开,后面干脆弄了个收纳盒放桌子上,这款显示器有个好处是自带音箱,对于我自己而言,平常听歌桌子上有智能音箱,基本不用电脑听歌了,有时甚至直接打开手机放歌,电脑音箱的用处只不过是用来看看电影,浏览网页用,所以自带音箱的显示器又能省下一部分桌面空间,现在很大一部分一体机也是一样,自带音箱,这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显示器底部的这个半透明长条其实是工作指示灯。
底部的产品信息铭牌。
侧面密密麻麻的散热小孔。
有点小不满意的是边框的缝隙有点大。
屏幕正下方的光线传感器,这也是这款显示器智慧调光这个功能的灵魂所在,主要是用来检测环境光线的色温强度。
使用体验:
装好显示器,连同支架一起重约5.9kg,拿在手上满满的厚重感。
显示器俯仰角度调节范围如图,不支持上下调节以及90度旋转。
离地高度实测12.5cm。
虽然是极窄边框,但还是有边框,亮屏后实测边框(除去外壳部分的黑边)约为:7mm,算上外壳部分的话,跟官方宣称的8.3mm基本吻合。
四面极窄边框,看上去会让人有种屏幕更大的错觉。
对比下目前在用的两款显示器,AOC的这款是三面极窄,戴尔的这款不属于窄边框,这也使它比AOC和明基都要更大一些,反观这三款显示器中的明基EW2770QZ,看上去要更小巧美观一些,屏占比大的显示器,视觉效果确实要好一些。
支架上方便收纳走线的集线孔。
特色功能展示:
明基这两年一直陆陆续续有推出护眼产品,此前的护眼灯,现在的护眼显示器,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形成一个护眼生态,这款显示器的护眼功能分三部分,一个是滤蓝光,一个是不闪屏,一个是智慧调光,在低蓝光目录下,有四个可选的子选项,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切换,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色温。说起蓝光,个人深有体会,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可能要每天有12+小时都是面对着电脑的,电脑这种大面积的屏幕,比起手机,看久了眼睛会更累,我个人也一直有使用滤蓝光的产品,明基 EW2770QZ 显示器搭载的滤蓝光技术通过了德国莱茵认证,还是有一定的公信力的。
既然说到滤蓝光,顺便展示两件古老的东西,一个是AHQ滤蓝光显示器保护屏,一个是雷尊的防蓝光眼镜,说来惭愧,当年天天打LOL,因为Westdoor,买了这个护目屏,因为Faker,买了这个护目镜,信仰加成是假,效果不敢说具体怎么样,但装上确实比不装,眼睛看上去要舒服很多,这一套是搭配1080P显示器用的,有了新显示器,护目屏差不多可以退休了,护目镜还是可以戴的。
智慧调光,这个功能如果有用过明基WiT台灯的小伙伴应该不陌生,同样的技术,它通过产品上的光线感应器,侦测环境光的变化,针对不同的色温和亮度调节显示屏的色温和亮度,使之与环境光匹配,让显示屏亮度和环境光过渡自然,这个功能其实是个很实用的功能,现在也有很多手机是支持的,我们在长时间的使用这些电子设备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光会一直发生变化,开灯关灯也同样影响着环境光,这个时候这个功能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屏幕右下角时不时会浮起这个“眼睛”的图标,这是因为光线传感器侦测到了环境光变化,代表显示器正在调节色温,这个便是智慧调光。
不闪屏,明基通过莱茵认证的另一项技术,关于频闪,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的黑白电视机,隔近了用眼睛细看,甚至都能看出来一条一条的条纹,现在是基本看不到了,现在无论是电视屏幕还是电脑屏幕,基本都成了LED的了,技术的精进,现在用眼睛感受不到画面的闪烁了,这是因为屏幕的闪烁时间超过了人眼神经的反映时间,所以在肉眼看起来,画面很流畅清晰,但其实闪屏依然存在,通过不闪屏这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屏幕的闪烁,对眼睛来说,起到了更好的防护作用。
性能测试:
为了测试显示器的素质,这里采用红蜘蛛5代校色仪,来看下这块屏实际素质如何。
通过校色前和校色后的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到,校色后色彩的还原更准确了,人物的肤色也变得更红润和自然,周遭的色彩层次更鲜明了。
明基EW2770QZ这款显示器达到了99%的sRGB,78%的RGB色域覆盖率,和官方标称的100%sRGB色域覆盖略有出入,实测会受灯光和校色仪本身的影响,仅供参考。
色彩精确度测试,数值越小越好,出厂默认的色彩平均偏差值在0.89,最大偏差2.96,校色后平均偏差值0.79,最大偏差值为2.78。
色调响应测量值要尽量和"光度2.2"曲线保持一致,越接近越好,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明基EW2770QZ表现相当不错,基本和光度2.2曲线重合,灰阶方面,表现一般。
明基EW2770QZ最高亮度为338.6cd/m2,最低37.6cd/m2,白点色温基本在7200K左右,色彩偏冷。
这款显示器的色差在正常范围,色差最大值出现在9号区域,也就是屏幕右下角,最大偏差5.1。
亮度均匀性反映了显示器的背光源设置是否合理,屏幕是否漏光,100%亮度下,亮度最大差异14%,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坏点检测:
最后一张纯黑背景下的亮点并非坏点,而是电源指示灯,运气比较好,拿到手的这款屏是完美屏,无坏点。
漏光实测:
右下角的工作指示灯太亮了,用胶布贴了还是透光,IPS屏漏光能控制成这样,可以称之为优秀了。
可视角度:
在可视角度上,明基EW2770QZ支持水平/垂直178°,几近于平角的可视角度,上图为实拍图,可以看到效果非常不错。
实际显示效果:
以上两组图都是校色后的实际显示效果,未经任何后期处理,仅裁剪大小,色彩还原上都比较准确,4K屏和2K屏细节上确实比1080P要细腻,这样看不太明显,但如果同样的画面放大后就看出区别了。
样张展示:
以下样张均无任何后期,包括亮度、尺寸、饱合度、对比度等参数,仅作分辨率缩小,方便上传,拍摄设备为:Canon 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pring boot 配置文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