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架,裁员,艺龙同程合并裁员,无人货架的风口停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 >>
风口过后的无人货架 鸡毛满地一片狼藉
  风口上的无人货架
  2017年一度被认为是无人零售的&元年&,综合多个研究中心的数据来看,无人零售的市场潜力巨大,可以说是块千亿级蛋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到2022年,无人零售的用户规模将达到2.4亿人,而在2017年也仅为0.05亿,这5年间要翻48倍。在无人零售规模方面,报告预测2022年将达到9500亿元,是亿元的95倍。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统计的数据,国内有超过5000万家企业,每年以超过500万家的速度增长。无人货架在一、二线城市有1亿左右可瞄准的用户,企业终端货架容量10到20万,早期有10~30亿元的市场空间。
  2017年8月到9月这短短的两个月内,无人货架上演了一场令人咂舌的融资风暴。8月17日哈米科技宣布获得真格基金等领头的三轮数千万元融资;21日,领娃宣布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30日,番茄便利和果小美均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均为数千万元以上。
  随后而来的9月,融资风暴还在继续。4日,猩便利完成超亿元的天使轮融资,美团点评高管作为投资方之一;5日,友盒宣布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投资方有安芙兰资本、贵阳创投等;隔天,七只考拉获得执一资本领投的5000万元A轮融资。
  据《电商报》统计数据发现,截至2017年9月末,已经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最高的达到3.3亿元,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如此密集的融资规模,一度令其他行业眼红。屡屡刷新的融资金额让无人货架成为新零售下的一匹黑马,成为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后的新风口。
  风光之后 一片狼藉
  资本的退潮比想象当中来得更快一些,时至2018年,无人货架不但融资风暴停了下来,裁员撤店等负面消息更蜂拥而出。5月4日,果小美传出即将退出市场的&重大通知&称,果小美即将解散,货架由企业自行处理。尽管果小美迅速做出辟谣声明,但仍有不少果小美货架撤销的消息传出,货架也长时间未曾补货。
  对此,果小美回复称&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业务调整,在此期间我们无法为您补齐商品,完成模式调整后,我们会为大家提供更丰富的商品。&此外,,有媒体假借学生身份询问果小美是否招人时,对方更回应&公司这段时间正在整顿,所有的招聘工作都停止了,以后也不知道何时有机会再招聘。&公司发展概况令人担忧。
  不得不提的是,同为无人货架先行者的便利蜂此前便传出了除现有的8个智能货柜试点城市及3个欲铺城市之外,剩余38个已铺设简易无人货架的城市将全部撤站的消息。另一玩家猩便利也被曝出在一二线城市的布局进行收缩、调整,无人货架行业迎来发展寒潮。共2页&[1]&&&
第1页第2页搜索更多:
红商社区热点
红商社区推荐
推荐商机信息
热门商机信息
 -  -  -  - 
权威商业媒体
零售淘金门户
Copyright (c) 2003- 浙ICP备号 红商网 版权所有裁员、撤架、断供、卖身:无人货架的风口停摆了吗?
文/chenjiyingying?
摘要:无人货架的风口似乎已经停风了:在最初的热闹、喧嚣之后,撤架、并购、倒闭、裁员、融资失败等不时出现——那些盲目扩张的先烈们,最早品尝到了苦果。
幸运之神垂青勇者,但不会垂青莽夫。无人货架的风口似乎已经停风了:在最初的热闹、喧嚣之后,撤架、并购、倒闭、裁员、融资失败等不时出现——那些盲目扩张的先烈们,最早品尝到了苦果。但所谓的风口经常会变,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可行,本质上还看能否满足刚需及商业模式是否成立。去年6月上线的每日优鲜便利购是无人货架行业的后来者,这家由生鲜电商每日优鲜孵化的公司,去年年底拿到2亿美金融资,成为行业的单笔融资冠军后,其业务持续稳健增长,最新的日均订单量较去年12月增长了4倍多。与莽撞地追求点位规模不同,便利购追求的是高质量增长、精细化运营——烧钱的低效增长胜在一时,科学的持续增长才能胜在一世。从此角度来说,无人货架行业的“刹车”,也是不同行业在早期的必经阶段,市场前景不该被轻易否定。接踵而至的坏消息,带来疑虑,无人货架真的是一个好生意吗?如果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无人货架作为新零售的探索标杆,无疑是零售业进化的高级形态。89年的每日优鲜便利购CEO李漾,年轻却不莽撞——早在去年年初,每日优鲜团队就开始关注无人货架,但并未着急出手,而是花了6个月时间,前后理顺了业务逻辑之后,才决定入场。李漾认为,基于办公室场景的无人货架,位列零售业进化史的最前沿:大店模型,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商超,两万平米以上,几万SKU的模型,货、场就位,通过物品的丰富性和高性价比,吸引人流;小店模型,像711、罗森、全家这样便利店的业态,可能两三千SKU左右,但是离人距离更近了,提供更加便捷服务;大仓模型,也就是京东模式,通过大仓物流+快递的方式,连接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的配送商品服务;小仓模型,以每日优鲜为代表,提供生鲜食品的会员一小时极速达;无人货架,近在身边,随用随取,提供即时性的高效零售服务,用户体验简单流畅。“整体来看,演变是连接客户的颗粒度越来越细、离客户时间越来越短、与客户距离越来越近的过程。所以再看无人货架,我们觉得它的颗粒度比前置仓还要细,是一个能够继续进化的方向。”李漾说。回头来说,既然符合进化的方向,为何行业出现调整?为何跑得最快的先锋成了先烈?原因在于,很多匆忙入场的无人货架、办公室零售项目,并未看懂无人货架作为零售业的本质——海平面之上,冰山一角,是快速铺设的点位、规模。海面之下,万千沟壑,是零售。而答案,潜伏在深海之中。这个行业,仅靠急功近利的铺点、补贴、烧钱,不可持续,也烧不出健康的商业模式。如果劣质点位比例较高,铺设点位越多,烧钱越快。根据媒体报道,点位铺设之后,由于后期的供应链跟不上,很多公司的无人货架无货可补,空空如也,一周补不了一次货,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欠缺供应链的支撑,导致部分在早期唯规模论的无人货架公司岌岌可危。尽管无人货架的业态很新鲜,但从本质来看,无人货架做得还是零售生意,必然要符合零售业的本质——罔顾零售特点的蒙眼狂奔,靠低效无序的扩张积累起来的点位、场景、用户,很快就会风流云散,难以持续。正如当年千团大战时代,四处广告、烧钱扩张的拉手网,虽然风火一时,却因为不可持续,最终被擅长运营的美团干掉——风口上的无人货架,考验的是耐力,是一场持续优化用户体验、选品能力、物流配送、风控能力的马拉松,跑得快未必跑得久。而倒下去的同业们,不过是80/20的幂次法则再次见效的例证——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1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长盛不衰的真理,个体的规模和其名次之间存在着幂次方的反比关系,在互联网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前赴后继的创业者中,最终掌握了8成市场份额的少数公司,才能成为胜利者。无人货架领域,概莫能外。与那些狂奔的同行相比,每日优鲜便利购似乎跑得不是最快的,却跑得稳健,也可能是活得最久的——当行业进入盘整期的时候,便利购还在持续增长,日均订单量已超过30万,较去年12月增长了4倍多;员工人数目前超2500人,较今年1月增长了2.5倍。每日优鲜便利购持续增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遵循零售业本质,依托每日优鲜的供应链基础,高质量增长、精细化运营。第一,科学的点位选择。点位的选择有多重要?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知道。曾有万达高管告诉《财经故事会》,某二线省会城市,曾经愿以接近于免费的价格,邀建万达广场,但被王健林拒绝了——那个地段位于高铁站附近,王健林认为,该地段只有匆忙的旅客,不会带来可持续的商业业态。无人货价的点位选择也是如此。每日优鲜便利购对优质点位有着明确的要求。选择点位,就相当于布兵摆阵,是无人货架中最为关键的开局之棋。优质点位,才能确保稳定的订单量、单点日营业额以及极佳的用户复购。李漾透露,便利购坚持拓展50人以上的优质点位。而不分优劣快速铺点位,则是互联网创业习惯的“流量思维”在作崇,push出去,却pull不回来。从这个意义来说,不考虑质量的点位,就像放错了对象和地方的广告,看着碍眼又浪费空间,转化率极低,成为企业负担。而点位质量决定了运营转化率,优先点位的数量,才能转化为企业的规模、业绩以及用户优势。第二,高效的团队,精细化运营。无人货架的运营,也离不开强悍的地推团队,以及精细化的运营能力。在每日优鲜便利购,基于用户体验为中心,一切靠数据说话,有序的运营于全方位的数据指导下:点位拓展、商品运营、用户运营及履约交付等,整个链条都有数据进行实时、精准的监控。通过数据产生决策,然后再传导为精准的执行力。如何考核执行能力,以及决策是否科学呢?依靠的是可量化的奖惩、淘汰机制。每日优鲜便利购设定了综合点位数量、点位质量(营业额、货损率)、服务体验、行为规范等指标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同的部门重点考核项略有不同,大的原则是关键结果指标考核,过程管控,做到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由此,才产生了战斗力凶悍的便利购地面铁军。要知道,这是一个月消费8到12次的高频零售生意,而复购率是无人货架存活的关键,因此,能否精细化运营,在终端提升用户体验,在后端提升效率优化产业链,就是无人货架的命门。面对所谓风口,是跟风而上还是谋定而动,初衷不同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无人货架的团队,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第二,互联网巨头走到线下,走进办公室,探索新零售。第三种,就是每日优鲜便利购,基于每日优鲜这个快速发展的生鲜电商,把零售的触角,深入到办公室场景,更近、更快,更方便。便利购与每日优鲜在业务及战略上有高度协同性,包括依托后者的供应链和前置仓模式,提高配送速度、降低配送成本、精益求精的选品能力。以选品能力而言,生鲜正是每日优鲜赋能给便利购的优势,由此,便利购获得了差异化的品类供应链。每日优鲜便利购是全行业唯一一个覆盖四个温区的无人货架企业,因为其他无人货架以常见的零食为主,而便利购丰富的水果产品同时具备品类和价格优势,甚至有些已经铺设了其他无人货架的办公室,依然张开双臂欢迎便利购。比如,便利购卖过9.9元的车厘子,为啥能这么便宜?原因很简单,和每日优鲜集约于同一套采购系统,因此货源丰富,价格便宜。再来看,补货频次,每日优鲜便利购具备一日多补能力,才能匹配水果这种特别容易损耗的生鲜产品。补货除了基于前端的销售速度,还基于后端的物流配送能力,每日优鲜目前有1000多个成熟的前置仓,能帮助每日优鲜便利购实现高效灵活的配补货及品类调整。而且,因为基础设施已经搭建好了,相当于一大块建仓成本已经分摊掉了,而便利购带来的单位面积上的配送密度的提升,反而基于规模效应,再次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因此,便利购不是跟风而上,而是每日优鲜全场景+全品类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每日优鲜把其内部势能在办公室零售场景的释放。相比于便利购,很多跟风入局的无人货架项目其实只有铺点位的能力,却因为缺乏匹配的供应链能力,最终点位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占了坑却“活”不下来。无人货架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三个关键词:无人是方向、智能是驱动力、零售是本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必然是无人货架、无人货柜等业态的第一驱动力,才能让服务更贴心,“无人胜有人”。事实上,无人货架最大的价值是建筑物级的零售生意,零售价值是根本。相比于走轻模式的互联网业务,这是个苦活累活重活,因此,很多互联网出身的创业者,如果局限于互联网的流量为王思维,很难在无人货架行业做久。看似门槛很低的无人货架行业,其实门槛很高,高效运营能力和供应链能力不行的部分企业,必然面临优胜劣汰,整个行业的热度看似在降低,但对于洞穿了零售本质的团队,则是好时机——用户需求开始聚拢到优质平台。而从未来看,无人零售的变现模式,不仅仅在于零售价值,作为消费频次高、贴近用户的零售场景,未来还有望发挥线下的流量价值。而且以零售为切口,入驻办公室,未来也有望开拓企业服务等等。此外,支付价值和数据价值,都将成为开拓新场景的基础。尽管开矿者汹汹如潮而来,但最终的受益者必然寥寥,只有那些最精明最勇敢最理性的团队,才能觅得金矿。换句话说,风还在吹,但能把握风口的少之又少。文 | chenjiyingying?
本文为 品途商业评论()投稿作者:chenjiyingying? 的原创作品,责编:艾玉琴。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品途商业评论观点。
关注品途商业评论
您输入的验证码不正确。
chenjiyingying?
品途商业评论 pintu360.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一原标题: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作者:陈芳刚刚进入2018年,无人货架风口上的风停了,快得让许多人手足无措。“过去一年无人货架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月17日,得出这个结论的七只考拉创始人文朝辉决定退出无人货架市场,转型做封闭智能设备考拉盒子。在此前的1月12日,这个领域最早期的玩家之一领蛙,迫于形势严峻,选择出卖控制权,投靠便利蜂麾下。同样“卖身”的还有番茄便利和51零食,分别被果小美和猩便利收购。那些去年还紧缺的运营及拓展人才,不得不另谋出路。媒体给出的数据是,有些公司裁员比例甚至高达九成。这些找到“下家”的都是无人货架领域的中型玩家,此前的融资额均在千万级别。《》周刊在采访中获悉,中型玩家的退场只是开始,2018年上半年将有众多无人货架创业公司退出市场,能找到接盘的只有少数,更多的是离场。大多数获得融资的无人货架、无人货柜企业都是在2017年2月份之后才成立,大规模的融资从去年年中开始,无人货架才成为所谓的风口。但风口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来得快去得也快。与当年旷日持久的出行、团购烧钱大战相比,直播从2016年的创投热门话题到2017无人问津,只持续了一年多。进入2017年,由小型产品带来的风口大多风光不过一年,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莫不如此。对这类技术含量不高,由资本催生的风口,越来越多采取快进快出的策略。而无人货架从起飞受追捧到黯然降落,只用了半年左右。“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市场已经完蛋了”1月18日,多牛资本创始人蒋海炳失眠了,凌晨两点还在发朋友圈。6天前发生的事依然让他愤怒。1月12日,他的得意之作无人货架公司领蛙居然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卖给便利蜂,让他情绪波动了好几天。作为领蛙的,蒋海炳认为自己对便利蜂和领蛙之间的交易有知情权,但事实上他却是通过媒体得知交易达成的消息的。当时他一下子懵了。在多次联系领蛙创始人兼CEO胡双勇无果后,三天后蒋海炳决定爆料,发文章痛斥领蛙被卖。领蛙是无人货架最早入场的玩家之一,此前共获得三轮融资。天使轮包括多牛资本、银杏谷资本、乐创会,金额为数百万。2017年4月完成志拙资本所投的第二轮数千万融资,4个月后,长岭资本投了第三轮,金额为数千万。领蛙方面拒绝就此回应《财经天下》周刊,仅表示蒋海炳所说不属实,且问题内部已经解决好。卖身便利蜂后,胡双勇曾通过中间人告诉蒋海炳:“除了你,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市场已经完蛋了,没有机会了,要尽快撤出。”与领蛙一样,七只考拉也是无人货架的早期玩家,融资额也同处千万梯队。去年4月获得了经纬创投的天使轮融资,金额为100万元。5个月后,执一资本领投、经纬创投跟投的A轮融资,金额上升到5000万元。网传七只考拉劳动合同终止证明1月17日,七只考拉被传裁员高达9成,无人货架项目停摆。随后七只考拉创始人文朝辉的内部信证实,公司正在缩减员工,无人货架项目也遭放弃。“根据市场的发展,公司在原来业务规划的节奏上正在进行相应的调整。未来重点通过智能设备考拉盒子进行布局,而不是开放式货架,并且后续只拓展100人以上的点位。因此,拓展团队的一些同事和部分的运营同事会离开我们。”文朝辉在邮件中写道。领蛙卖身以及七只考拉转型拉开无人货架洗牌大幕,凛冬来临。《财经天下》周刊获悉,当前中小无人货架公司正在纷纷求收购,一些钱已烧完却找不到接盘的只能倒闭。对于未来,一位业内人士看法悲观:“2018年上半年无人货架领域肯定会洗牌,过两天还会有无人货架公司经营不下去的新闻爆出。”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表达的更为直接:随着一些玩家的退出,2018年年中无人货架的战争就会结束。无人零售去年的火爆多少让人有些意外。2016年年底,亚马逊推出了无人超市Amazon Go,后来因为技术原因项目暂时搁浅。直到今年1月22日,Amazon Go时隔一年终于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但一年前一闪而过的Amazon Go,却早已在大洋彼岸点燃了无人零售这把火。去年下半年众多资本涌入无人货架领域,几十家创业公司都拿到了融资,不到半年累计融资额已超30亿元。这与共享单车的局面颇为类似。无人货架风口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渐入瓶颈期,线上流量越来越贵、流通渠道被巨头垄断,资本和创业者都在寻找零售领域的新机会。一切为跑马圈地让路在蒋海炳看来,领蛙及其所创造办公室零食货架模式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急功近利。蒋海炳告诉《财经天下》周刊,领蛙的商业模型是他2014年设计的,主要做开放式办公室零食货架,2015年通过朋友介绍找来胡双勇负责具体运作,并担任,走精耕细作的路线发展,但是引入新方后,领蛙的动作慢慢变形。新投资方的入局虽然让领蛙规模上了一层楼,但之后的发展方向却与蒋海炳的期望背道而驰。“资本是逐利的,只希望快速跑马圈地,扩张点位,把估值做高套现。去年10月问题已经开始显现,领蛙只有点位数在扩张,营业额却没有增长,货损还在增加,亏损越来越严重,我非常着急。”蒋海炳无奈地说。领蛙的无人货架。当时他提议,不应该盲目铺点位,而要为冬天来临做好准备,包括主动关停深圳与南京市场,力保上海和杭州,但是董事会最终决定还是继续扩张。蒋海炳表示,一个月前胡双勇曾找到他谈及融资形势严峻,其他两家建议出售,他没同意,认为原创者被抄袭者收购是一种耻辱,“账上还有千万元,可以撑半年”。不曾想在他没同意的前提下,领蛙就被便利蜂控股了。据蒋海炳了解,领蛙第二轮和第三轮融资均与投资方签署了回购协议,约定如果项目失败,创始团队需要回购。“这太不合理了,投资人没有任何风险,这不就是逼着领蛙卖身吗?”蒋海炳直言。除了对公司的未来失去信心,这也正是胡双勇选择快速撤出的重要原因,“否则有可能触发回购条款,年化30%的连本带息数千万的回购压力,我和团队不得不考虑。”实际上,和共享充电宝一样,这个新风口在去年下半年诞生时,就伴随着质疑:在当下的零售市场中,无人货架未来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业态?投资机构被分裂成正反两派。接下来的故事是,短短几个月内创业团队和资本就造成风口,几十家公司、几十亿资金入场。这样一个速成的风口上,其后的份额之战也打得格外激烈,以求速战速决。对此,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曾表示,率先达到30万点位的无人货架,就能在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果小美创始人兼CEO阎利珉也指出,只有在一个城市铺满1万个点位,才有可能切换到下半场。在点位之争如火如荼的同时,所有人都曾清醒的认识到,无人货架是一个通过精细运营逐步实现盈利的市场,供应链的广度和稳定性决定着运营指质量,而运营指标的好坏则决定着未来的发展空间。“无人货架说到底是零售生意,是一个重运营、重供应链的事情,能不能做好取决于零售技巧、点位选择、运营效率,供应链很重要,决定成败。” 启明创投吴静说。但在跑马圈地时,精细运营可以为速度让路。在点位目标大跃进的同时,货损、运营等问题开始变得突出。蒋海炳透露,遭遇竞争对手破坏性打砸市场后,领蛙的货损从个位数上升到13%,两家头部玩家的货损甚至接近40%,“这是完全违背商业本质的”。货损严重一方面是为了完成数量,降低对点位质量要求造成的,另外,竞争对手直接上手破坏也不罕见,还有一些是配送人员没有来得及培训带来的。“一些无人货架公司为了铺市场,选择临时拼凑兼职团队,他们为了拿活动佣金和开新户奖金,不管后期运营,把关不严,人数少的铺,宾馆等半开放场景铺,人群道德约束低的场所也铺,商品损耗比较大。”地推王负责人说。甚至有一些地推人员装样子去竞争对手货架上支付,扫光货架,造成极大货损。友盒创始人陈惠鲁曾发现,竞争对手为了抢市场,直接伪装成他们的员工将一个点位的货架从办公区域搬了出去。而低技术含量的商业模式,对于用户支付几乎没有控制能力。一位业内人士说,这几乎不是什么秘密, “用户拿走不付款一部分,很多无人货架的配送是外包,采用兼职人员送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送货人员不仅自己吃还偷拿,这是问题的关键。”去年5月叫停无人货架项目的用点心吧创始人易涛算了一笔帐,每个货架的月销售额为1000元,零食毛利41%,货架成本270元,一周补一次货的成本占30%,货损控制在5%的情况下,300个货架能实现盈亏平衡。但货损成为压垮项目的稻草,运营几个月后货损成本不断升高,个别点位甚至达到了50%。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余思敏表示,由于货损高、商品种类少、竞争激烈,导致无人货架盈利艰难,只能靠烧钱发展。因此,中小无人货架公司在难以融资的背景下只能退出或者转型,而头部企业却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其扩张。A轮死接下来的故事属于资本、巨头和头部项目。“现在无人货架领域的格局开始清晰,前面几家已经分出来了,排在后面的公司,很多不得不寻求转型或者找其他人合作。”吴静告诉《财经天下》周刊。1月16日,数据研究机构TalkingData发布的《无人货架行业白皮书》将行业划分为几大梯队,融资额高达13亿元的每日优鲜便利购排在第一梯队,具有领跑优势;果小美、猩便利、小e微店等融资额处于1亿元到10亿元之间的,为第二梯队;众多融资额在1亿元以下的构成第三梯队,行业头部化格局已经开始显现。《财经天下》周刊统计发现,美味生活、哈米科技、魔盒、小闪科技、果小7、友盒、阳光乐选、老虎快购等在内的十多家无人货架公司成立时间均不长,并且总融资额均在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而现实情况是,他们想要继续从资本手里融资变得越来越难。在吴静看来,风口形成的早期,由于格局不明朗,融资机会很多,越往后头部和其他梯队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如果你的团队管理能力、运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都跟不上,获得融资的难度极大。截至目前,大多数无人货架公司的融资均处于A轮,还没有进入B轮以及C轮。技术含量低、仅有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类似的小风口寿命越来越短,资本的态度也转变成快进快出。泰合资本创始合伙人郭如意观察到,的切换速度在明显加快,过去是以一年或者半年为周期,现在已经缩小到按季度涌现,并且热点的生命力越来越短。在寒风中,幸存者也开始重新衡量这个行业的未来。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判断,这个市场的规模只有几百亿元。而猩便利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国办公场所用户量是5000万,这是相当精准的白领用户,收入相对较高、消费能力强,因此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猩便利创始人司江华“投资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时候我们测算过,按照白领的数量,按照渗透率计算,至少是一个千亿以上的市场,因为办公场景的零食消费是一个相对高频的市场。”吴静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在市场现有玩家的眼里,对无人货架有两种判断,一种认为是一个小而美的生意,也只有百亿的规模;另外一种认为市场规模有千亿元,空间够大。吴静从无人货架刚兴起时就开始关注,**小小的公司都看过,但在每日优鲜便利购之前没有一家打动她。与独立业态相比,更多投资人认为无人货架应该成为一个大的商品流通渠道的延伸和补充。巨头和的世界在创业项目跑马圈地的同时,巨头们也把手伸了进来。2017年年底,阿里联合美的集团推出“小卖柜”;猎豹移动旗下推出的“豹便利”,刚刚上线就铺设了5000个点位;京东到家无人智能柜已经升级到了第二代;一直对新零售不死心的顺丰的无人货架项目“丰e足食”也在11月底宣布正式运营。此外,诸如每日优鲜、饿了么、便利蜂、盒马鲜生、三全鲜食、良品铺子等独角兽们,也都基于既有的相关业务,将各自的触角先后伸向了无人货架。这让无人货架的入场资格迅速提升。便利蜂称投入上没有量化的指标,且做好了长期不盈利的准备。每日优鲜便利购则宣布,今年在无人货架上要砸10亿元。便利蜂投放的共享单车点位数方面,猩便利去年11月就宣布点位数突破3万个,京东到家Go、便利蜂、每日优鲜便利购均宣布优质点位数已达近万家。《财经天下》周刊获悉,当前良品铺子正在内测无人货架,项目名为“良品小时刻”,今年1月会在写字楼、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场景铺设,预计全年会铺设200台,具体的布局思路是以线下2000多家门店带仓,支撑周边的无人货架布局。提及为何布局无人货架领域,良品铺子副总裁赵刚表示,因为这是新零售和结合的重要应用场景,也是一个新方向,良品铺子希望通过布局,了解消费者在办公室里喜欢吃什么,这能帮助其洞察目标市场。而猎豹做豹便利是看中线下流量洼地。猎豹移动 CEO傅盛认为,后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了,线下的到来已成重要特征。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围绕用户需求不断扩充品类。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多关注内核而非边界,否则就会丧失机会。以苏宁、京东到家、饿了么、便利蜂、顺丰等为代表的巨头,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商品离消费者更近,满足消费者即时消费需求。不过,在内测的过程中,良品铺子已主动放弃开放式货架,选择封闭式智能货柜。赵刚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我们设备成本投入很多,一个差不多一万元。需要用支付宝扫码才能开门,只要拿东西关门就能自动结账。但这么做能避免办公室零食柜的损耗。”无独有偶,当前京东到家Go正在迭代的智能货柜采用的就是封闭式。巨头入场后,过去投放的普通货架会逐步被替代掉。每日优鲜便利购、便利蜂、猩便利均采用封闭加开放两种形式发展,果小美坦言后期会增加封闭式货柜。苏宁小店负责人鲍俊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目前苏宁小店biu开放式无人货架已经布局1000多个,智能货柜有100个,这两个一个货损高,一个没有;一个设备成本低,一个设备成本高,各有利弊。苏宁将无人货架放在封闭式的场景内,智能货柜放在社区、医院、地铁里等场所。巨头们的入场更加速了中小玩家的离场。“有一些同行的员工来我们这面试。”苏宁小店负责人鲍俊伟说,“不过我只留了两个。”来源:财经天下周刊(id:cjtxzk)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二原标题:50多个玩家入场、吸金超30亿 无人货架会成下一个共享单车吗?证券时报12月31日讯 证券时报记者 张国锋很多人或许没想到,看起来不起眼、只是在办公室摆个货架卖零食的生意,居然成为了风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至少有超过50个玩家入场,已经涌入的资金至少超过30。如果这个数据都不能让你信服,那么阿里和腾讯以不同方式先后入局无人货架领域,巨头的加持让这个领域看起来,真的像飞起来了。一时之间,抢占点位、疯狂吸金的场景再次上演,这一幕看着眼熟:当年的千团大战、浪潮、也曾有过这样的画面。巨头纷纷入局最近,无人货架领域出了几个消息,让人感觉到这个领域的窗口即将关闭了。日前,每日优鲜便利购宣布独立,并获得2亿美元A+B轮融资,其中腾讯领投A轮合计5300,元生资本、时代资本、KTB跟投;鼎晖领投B轮合计1.44亿美元,北极光创投、启明创投、君联资本、微光创投、光源资本跟投。值得注意的是,每日优鲜便利购的A轮领投方是腾讯,该项目也是腾讯首个无人货架企业。而在此消息之前不久,腾讯刚宣布入股永辉超市及旗下的超级物种,腾讯意图在新零售领域有一番作为的野心可见一斑。但腾讯已经是这个赛道比较后进的巨头玩家。12月19日,阿里联合美的集团推出“小卖柜”,正式进军无人货架领域;同日,看似和无人货架八竿子打不着的猎豹移动宣布布局无人货架,旗下“豹便利”从11月初开始运营,已铺设5000个点位。更早前,京东到家无人智能柜已经升级到了第二代,顺丰的无人货架项目“丰e足食”也在11月底宣布正式运营。在新零售成为关键词的2017年,无人货架由于距离用户最近、主打最后100米的天然优势,不管是对于新的创业机会,还是意图探索线下新流量的巨头来说,都具备着某种不可抵挡的魔力。鼎晖创新与成长张海峰表示,鼎晖长期看好以无人货架为代表的近场零售行业前景,它把商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划时代地缩短到10米以内,是新零售的最佳切入点。人货距离的大幅缩短,将对整个零售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今年下半年,无人货架突然爆红,成为资本追捧的宠儿。IDG资本、真格、经纬创投、GGV纪源资本、云启资本、英诺天使、元璟资本、蓝湖资本、贵阳创投等资方纷纷下注,甚至蓝驰创投从见面到最后投资果小美,只花了一周半时间;同时也不乏猩便利、小e微店等项目单笔融资就已过亿。但仅仅两个月左右,行业内就开始传出整合和清洗的消息。9月28日,主打便利货架的果小美与专注智能零售货柜的番茄便利实现战略合并。在当时的媒体通稿中,此次战略合并被解读为“双方将加速在无人便利和办公室新零售领域的布局和发展速度,继续巩固在无人便利领域的市场地位”,此次的合并更加侧重业务方向上的互相补充和促进。10月23日,无人货架公司“猩便利”宣布已完成对“51零食”的收购,这也是办公室无人值守便利货架领域的首宗收购案。而当下众多巨头的入局,往往意味着行业已经尘埃落定。“无人货架这个风口目前已经形成,小玩家现在入局已没有机会,除非像京东和美团这样的巨头。”真格基金副总裁刘元判断说。创享投资创始合伙人贾珂认为,无人货架到最后90%应该是被大公司收购的,毫无疑问。领域内问题重重有业内人士指出,当下无人零售高速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人货架只是这一风潮中的具体场景化领域。但其指出,就开放式的无人货架而言,在信用机制尚待健全、付款行为缺少有效监管、商品短损率尚未降低的当下,适合白领们消费升级需求的办公室便利消费解决方案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构建起来。这也是办公室无人便利货架项目在市场上完成开疆拓土后,走进“下半场”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间的优势互补进行战略合并,可能会为下半场的竞争奠定基础。无人货架这半年时间的样子,在不少人看来,像极了去年的共享单车:半年内融资超过30亿,众多玩家入局。然而现在,共享单车几乎只剩下头部三个玩家,大部分都已经应声倒下,其中不乏当时被捧过的二线明星。熊猫资本合伙人李论认为,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家办公室无人货架到了爆发的程度。爆发的前提,一是拥有标准的移动互联网端产品,二是具有壁垒高的硬件产品,有一端是确定的标准化的东西。无人货架涉及到的环节太多了,牵扯到了场景方、履约方、消费者等多角关系,一次完成交易的履约成本极高,很多互联网模型最后死在履约成本上。光速中国创始合伙人韩彦表示,今年新零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从智能货柜到无人便利店再到无人货架以及升级版的便利店。它们的本质上仍然是供应链、、物流配送的逐步升级。因此他并不看好单个做无人货架的企业。韩彦认为,无人值守货架虽然无限接近消费者,但因其本身固有的空间限制很难形成一个产品丰富的零售场地。在业内人士看来,无人货架技术门槛极低,商业模式也很简单,很难树立竞争壁垒。目前大部分无人货架项目就是寻求快速融资,迅速抢占点位,签好排他协议,做法和商品差异并不大。而尽管也有一些无人货架企业正在尝试差异化,比如推出冷柜、热柜、鲜食、网红食品,这对供应链的要求会**提高,当网点不够密集的时候,运营成本会很高。据悉,目前已经有不少小玩家出现了补货慢的情况,比如货架已经空空如也,但过了一个礼拜依然没有补货的情况,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完全跟不上。更大的问题或者出在商品的损耗率上,贾珂曾公开指出,无人货架最大的问题是损耗率的问题,损耗率是无可避免的问题。从道德来约束,其实并不是企业正常经营的角度,后续会涉及到一些追责问题;从不同的载体来说,其实无人货架在损耗率是没有办法从逻辑上接近无人售货机的,它本质上并不能创造更多新的流量。在很多人看来,与共享经济相比,无人货架爆发力更强,入局者的市场开拓与项目间合并并购近乎同一时间发生,上下半场的划分似乎并不如其它行业般明显。但他们给出的判断却是一致的:2018年,将有很多无人货架企业将会倒闭,类似共享单车的一幕,或许还会发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三原标题:风口中的无人货架踩刹车无人货架在经过一年的爆发后市场终究要回归冷静。1月30日有猩便利内部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报料称,猩便利业务拓展团队(BD)的网点开发工作已经停止三周,并且自1月30日起开始大幅裁员,约60%的BD人员将被裁掉。有分析认为,无人货架在资本迅速涌入后的盲目扩张总要有人“背锅”,随着热度不断衰减,无人货架市场也将回归理性。裁员传闻不断距离上一次“裁员风波”仅过去半个多月,猩便利再次被曝大幅裁员。一位猩便利上海总部员工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猩便利将从1月30日起大幅裁减BD人员。在此之前,猩便利包括北上广等城市的新网点拓展工作已经停止三周,并延续至春节前不会开工。据该员工透露,此前,猩便利的BD团队构成是由每个主管带领12位BD人员,现在已调整为一个主管只带领5位BD人员,“近六成的BD人员将被以业绩不达标、违纪等理由被约谈并变相辞退”。上述员工表示。这并非第一家无人货架企业被曝裁员,也并非猩便利第一次被曝裁员。据接近猩便利的人士透露,从今年1月起,猩便利已经裁减掉大批物流人员,委给招工平台的物流人员人数也由1400名缩减为400名。1月中旬,猩便利针对“撤柜”、“裁员”事件的回应是“业务确实在调整”。此次,猩便利方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裁员或因业务违纪问题,具体情况还在核实。无人货架在2017年下半年爆发,在今年1月却已进入“多事之秋”。除猩便利外,七只考拉也被曝出大幅裁员,另外还发生了便利蜂并购领蛙事件。零售业观察评论人王利阳认为,资本快速进入无人货架领域后,企业前期大范围扩张首先需要的就是大量BD人员,其次需要的是配套的物流补货团队。当网点战线收紧时,对应的物流团队首先会受到冲击。与此同时,由于办公室场景规模有限,市场接近饱和后,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太多的BD人员去扩展新网点,所以开始出现大幅裁员现象。为急速扩张买单无人货架企业前期“急功近利”式扩张所催生的行业泡沫,总要有人“背锅”。据上述猩便利内部员工透露,猩便利此前对入驻企业的要求是有30人以上的规模,这一并不算高的扩张标准埋下了大量隐患。有部分BD人员为了达到业绩要求,会谎报企业人数。猩便利此前一直未严格进行网点质量管控和库存盘点工作,在近期才开始进行统一管控和盘点,发现存在许多入驻企业的人数不足30人,一些网点的销售额很低甚至为零,等于是“无效”网点。同时,无人货架的货损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平均货损率超过40%。资本快速涌入下,大部分无人货架企业盲目扩张,网点数量上去了,管理水平却并未及时跟上。据了解,除谎报网点规模外,无人货架企业为争夺网点而发生矛盾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存在BD人员“贿赂”企业行政人员、物流配送人员“偷卖”商品等行为。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认为,无人货架行业出现阶段性错误,是在资本推动和巨头进入并行下行业竞争过于激烈所致。一个优质办公室网点同时引入了3-4家无人货架企业,自然谁的销售都不会好,一些创业公司开始裁员也是为了调整模式,省钱过冬。王利阳表示,无人货架市场从兴起到进入盲目“抢地”的竞争阶段时间并不长,但大部分BD人员只在乎销售提成,并不对网点收益效果负责,导致产生大量“垃圾”点位。网点扩张背后面临的是供应链、物流配送、运营等各方面的成本和考验,大部分企业只能靠烧钱来维系经营。行业将回归理性资本点燃了无人货架的疯狂,但钱总有烧完的一天,市场终究会回归冷静。在潘育新看来,资本推动下的风口转化速度非常快,原有的无人货架模式“大势已去”,融资多、点位多的头部企业要考虑下一步怎么转型,在渠道、技术、产品等方面创造新的差异性,而不是一条老路走到底,否则把前期融到的钱都花掉后将很难再获融资。潘育新表示,创业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创业团队要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商业模式,只有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最有价值的。王利阳认为,无人货架市场接下来的走势很快将会尘埃落定。一些已跑出来的,在资金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还有进一步精细化运营、升级优质网点的空间,也不排除资本会继续买账的可能。但风险投资人对无人货架市场的态度已相当谨慎,位于市场中尾部的大部分企业将不得不面临资金烧完后的崩盘或被并购。尽管无人货架企业近期多被负面缠身,但是业内人士并不否认办公室场景的发展空间。潘育新认为,各大巨头不断入局无人货架能体现出这个市场还是存在机会的,如果没有盲目竞争,最后只存活一两家品牌,并且每个高质量网点只有一家无人货架品牌进驻,那还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的。首先,无人货架本身将是很好的广告点位资源,另外,未来无人货架品牌也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更深入的多样化服务,包括商品团购、福利礼品、茶水间维护等。北京商报记者 吴文治 徐天悦/文 李烝/制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四原标题:无人货架下半场:是圈地抢点大手笔,还是精耕细作小生意新年伊始,无人货架行业出了两条新闻。一是一路高歌猛进的猩便利被媒体连番发负面,“撤点、关店、裁员”一应俱全;一是刚宣布进入无人货架领域没多久,一直很安静的便利蜂突然宣布收购领蛙,且在新闻稿中自称“锁定无人货架胜局”。航通社此前对无人货架行业的预测是,它不能以现有方式独立存活,要么成为大的零售企业的其中一项业务,要么自身必须调整定位,至少要充分正视物流、防损等各方面的困难。随着猩便利这次吃的大亏陆续曝光,无人货架这种业务模式的困难,看来比此前估计的还要大得多。猩便利的战略收缩,使其靠近了小e微店、领蛙等小玩家的保守路线,单做货架起家的创业者越来越倾向于固守一二线城市大公司,做一门精耕细作的小生意。无人货架,其实是低毛利的小生意作为一种立志超越现有零售模式的探索,无人货架模式的成立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因素:高产出、低货损、低物流成本。首先,无人货架现阶段仍然是个低毛利业务。不管各家如何吹嘘自己的大数据能力和“千架千面”,摆在客户公司货架上的大多数仍然是毛利不足30%的标品,差异不大。在激烈竞争下,无人货架只能开打价格战,猩便利的“猩动日”活动全场商品只售1元,让自己和别人同时无路可走。另一方面,以猩便利遭受的质疑为代表,无人货架的诚信和实力被供应商怀疑,对其议价能力造成了重大打击。要是到了供应商连账期都不愿给的地步,那么价格优惠又从何而来?零售业要赚钱,不是走高毛利的品牌溢价路线,就是像沃尔玛一样薄利多销。无人货架毛利不仅低,现在看来还越压越低。只做无人货架的公司,就只剩下提高单点产出这一条路,可以证明自身价值。至于毛更高的产品……难道要做生鲜?那么除了废弃、盘亏和更高的冷链物流成本,食品安全隐患也提升到了新高度,对从零开始的创业者更不划算。其次,无人货架货损仍然很高,阻碍了模式的复制推广。这点大家都懂,这也是为什么无人货架最成功的实践来自一线城市的大公司。就像ofo最初从用户素质较高的校园开始,无人便利店最初从园区和高端小区开始,都是一个道理。问题是,单车走出了校园,无人便利店也逐渐进入更不可控的景区,为啥无人货架就始终跨不出这一步?这个产品从设计上就基本没考虑过防损防盗问题。要是真考虑了,以我有限的经验,想不出这样的无人货架跟自动售货机和无人便利店还有什么区别。再次,无人货架的物流成本难以消化。本质上,无人货架与电商、外卖并无不同,都是通过物流体系将商品销售到客户手中。但与电商数百元、外卖数十元的平均客单价相比,无人货架的平均客单价只有区区几块钱。过低的客单价,决定了无人货架无法承受自建物流体系的高成本和低效率。综合考虑这些要素,所谓“全国多少万写字楼覆盖多少亿白领人口”这样的看起来无边无际的,对无人货架是不切实际的,它有着非常清晰,有限的市场定位:只有在一二线城市、100人规模以上的大公司设置点位,才能尽力达到高产出、低货损的要求,并通过还算靠谱的城市物流网络摊薄物流成本。在点位选择上,小e微店曾总结过这样的规律:规模越大的企业人员越稳定,人员越差,货损率也越低,销售额也越可观;而规模越小的企业,人员流动越大,货损率越高,销售额也越差。因此,小e微店创始人荣光认为,走不走三四线城市不是关键,问题在于30-40人小规模企业的点位,可能会偏离商业模式的本质。小e微店坚守设点不赔本的路线,所以在音量上没有猩便利等高举高打的公司那么嘹亮。但是,不得不说,它能以无人货架这个单独的创业品类身份,获得业界的关注和融资,猩便利们的风口造势实在功不可没。说句实在话,资本不愿意轻易接受自己投资的对象是一门小生意的现实。也许,精耕细作才是出路对无人货架的“风口”身份,如果零售逻辑走不通,能否从流量逻辑来理解?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一个经典的互联网公司增长曲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从初创阶段(大量的研发、硬件投入,几乎可以忽略的收入)到成长阶段(用户的快速增长,将利润用于补贴市场和用户,以加速进入头部)再到成熟阶段(用户增速放缓但收入增速较快,开始实现大规模盈利)。这个过程中,可变成本极低是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互联网公司备受追捧的价值所在。图表来源:雪球但无人货架显然不满足这个特征。前面说过,无人货架的“智能”和“千架千面”实际并没有做到那么神奇,商品和物流成本没有因为技术因素而显著降低。然而它又不怎么吸引办公室主动加盟,普遍是依靠大量地推,搞人海战术。这个成本简直太吓人了,加上那么低的客单价,还天天搞促销,什么时候才收的回本啊?其实,回顾市场上的几个前赴后继的热点,最终还能存活下来的,要么是打车软件——需求较为明确,成本基本可控;要么是在线答题这种小游戏品种——开发成本极低,人流少了也不心疼;到共享单车这个风口,资本已经有点为其意外的高成本和满地垃圾的负外部效应后悔了。所以现在的无人货架,是绝对不能模仿“前辈”共享单车走规模优势,拼点位数量的路线,企图吸引投资以后烧钱的。现在大家都缺钱,你还做得越多亏得越多,这只会死得更快。再看“锁定无人货架胜局”的便利蜂,在收购领蛙后一时风头无两,也有斑马资本的撑腰,确实。不过,虽然便利蜂在新闻稿中也称“近期半数点位投放在100人以上公司”,但据航通社了解,这家公司还在做三四线城市、30~50人小公司的生意。在猩便利遇挫之后,便利蜂还没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很难讲它是真的离胜局更近了,还是更远了。不论猩便利撤出三四线城市的消息官方承不承认,这么做是对的。因为有更多没资本,选错路,连声音都发不出的小团队,只能在未来走向黯然解散,货架贱卖的道路;而那时的一个“点位”也许只需要几块钱买下它的货架就行。保存实力,准备过冬,活下来的才是英雄好汉。《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五“我们已经吃垮两家无人货架了”。这是一位叫做浪味仙的读者,写的一封“吐槽无人货架”信函中的内容。该读者针对某公号采访对象所说“无人货架丢货率能控制在3%-4%之间”表示,“以我多年在写字楼上班的丰富经验,根本不可能。”另一方面,据资料显示,高峰时,两个月内曾有30家公司进入无人货架领域,被誉为“风口中的风口”。究竟无人货架的未来是喜是忧?▲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引发资本狂热的无人货架无人货架主要设置在办公空间,放一些日常饮料、点心、小吃等,消费者自取商品并扫描货架上的二维码支付,典型代表有:猩便利、零食e家等。据济南日报消息,一家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张建偶然看到一则广告,只要公司超过30人,就能申请安装某品牌无人货架。张建想着,平时员工加班比较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填了个申请表。半个月后,无人货架的业务人员果然就上门安装了,放了一个冷藏冰箱和一个货架在办公室。货架上的商品无非是辣条、鸡爪、花生米,饼干、饮料、方便面等基本的零食。▲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让张健疑惑的是,无人货架购物的过程是先选定产品,然后扫描二维码付费,全程无人值守,难道不怕商品被直接拿走吗?“大家拿了产品一般都付钱,不会随便拿,否则对方补货的时候发现商品没有,却没收到钱,对单位名声影响也不好,而且一个吃的也没有多少钱,还是比较自觉的。”一位安装了无人货架的公司旗下员工表示。就是这种方便的模式,吸引着大量资本进入。无人货架领域到底有多疯狂?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无人货架迅速涌入超过50家创业公司,风险投资超过30亿元。IDG、经纬中国等知名创投公司都在加码无人货架领域,最疯狂的时段是2017年8月至9月,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有领蛙、番茄便利、果小美、猩便利等8家无人货架企业宣布获得了融资。▲ 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猩便利官网截图就连互联网大佬们,也抵挡不住无人货架的诱惑了。据北京晨报消息,2017年12月以来,在顺丰宣布“丰e足食”是其旗下的无人货架品牌后,阿里巴巴联合美的发布了无人零售新产品“小卖柜”。一名零售业内人士透露,“每日优鲜带着联想和腾讯的背景,猩便利的身后则站着美团点评的核心层”。日,苏宁也正式参战,宣布将在全国布局5万组无人货架“苏宁小店Biu”。至此,阿里巴巴、京东、腾讯、苏宁、顺丰等互联网巨头均已完成对无人货架的业务布局。据济南日报消息,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无人零售交易额预计达100亿元,未来五年无人零售商店将会迎来喷发期,至2022年市场交易额将接近1万亿元,至2022年,无人零售用户规模可达2.4亿人。无人货架拐点已现无人货架真如大家所希望那样,朝着1万亿梦想稳步前进着吗?事实并非如此。在资本的助力之下,这些无人货架已经进入城市的写字楼,不过其背后也暴露出了无人零售业态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据北京晨报消息,“看不懂资本蜂拥到无人货架领域的逻辑,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并不具有太大竞争力。”一名传统便利店高管表示。曾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将有70%至80%的无人货架企业会死在6月之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一个货架的成本不到500元,由于准入门槛低,导致无人货架企业都在一路狂奔,疯狂地扩张地盘。猩便利在成立3个月后就宣布网点数量已经破万。公开资料显示,从2017年6月成立至当年年底,猩便利对外公布的进驻城市数量已达50个,网点数量超3万个,远超很多无人货架企业一年扩张的网点数。据北京商报消息,点位资源被视为能在无人货架领域胜出的关键。业内人士透露,较早进入市场的一批无人货架玩家已经占据了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的大量优质企业资源,留给后入局者的优质网点资源已经相对有限。在所有无人货架企业都在拼命跑马圈地之时,价格战、买点位、毁货架等恶性竞争也层出不穷。曾有一家无人货架企业,为了抢占网点,竟然宣称“货架上的商品随便吃”。▲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摄图网虽然与自动售货机相比,无人货架的成本更低,通常无入驻租金,但其缺点是丢失率难以控制。据移动安全网消息,无人货架项目“用点心吧”在铺设完成64个无人货架后,核对前端和后台数据时发现,货损率超过20%,货损最严重的甚至到达39%,有时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去了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对此,一家无人货架的创始人表示:“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拿了东西却不付款,虽然都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但也不见得就有多高的觉悟和素质。”据北京商报消息,1月12日,便利蜂与无人货架运营商领蛙共同宣布,便利蜂已完成对领蛙的并控股,领蛙将并入便利蜂的无人货架业务,成为便利蜂旗下品牌之一。▲ 图片来源:便利蜂官网截图分析认为,无人货架企业经过了一年多的狂飙突进,随着市场空间越来越有限,大量中小玩家在融资推进不顺之后,将很快进入被洗牌整合的阶段。据便利蜂方面透露,此次业务合并后,领蛙团队将继续独立运营,持续服务现有的入驻企业并在优势区域继续大力拓展新网点。便利蜂将向领蛙共享后端IT平台、基础设施和供应链,并在商品、活动上给予资源和支持。据悉,领蛙成立于2015年7月,是最早进入无人货架业务的玩家之一,在华东地区已占有数千家优质企业资源。而便利蜂在2017年11月才启动无人货架业务,当时市场上已经存在二三十个玩家。尽管便利蜂对外宣布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完成5万个货架投放,赶超其他早入局者一年的进度,但是毫无疑问,优质企业网点的获取难度已经较市场初期大幅增高。▲ 图片来源:领蛙官网截图有分析认为,便利蜂的业务已经从北京在向全国市场推进,战略合并领蛙后将分享其在华东市场的先发布局优势。另外,随着中小公司融资不顺,无人货架行业的整合大幕已经开启,资金充足的头部公司将快速替代在资源和资金方面薄弱的中小创业玩家。除此之外,日前,无人便利领域的明星企业猩便利陷入“撤站、资金链断裂”的传闻中。尽管猩便利发布声明称,各项业务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三、四线城市的建站布点业务同样处于正常推进中,但这并没有彻底摆脱大众对这种盈利模式的质疑。来源:北京晨报每一次点赞都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您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专注于服务新媒体、财经探索、政策解读及传播行业真相,讨论金融行业需求痛点项目对接,合作共赢按住二维码识别关注把握前沿金融资讯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更多资讯!《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六原标题:拐点中的无人货架:体量能有多大、模式应该轻还是重?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野草新消费(ID:yecaoxxf),整理:梦云。36氪经授权转载。无人货架,最近貌似走到了历史关口,猩便利、果小美先后获得超过5亿元融资,京东、阿里、饿了么等巨头也纷纷布局,每日优鲜便利购融资2亿美元的消息,更是在创投圈炸开了锅,无人货架的战争在快速演变升级。喧嚣的背后,尽管有资金和资源的强势注入,但每家货架公司本质上都会绕不开几个核心问题,那就是背后需求的真伪与大小,轻模式还是重模式切入,如何找到突破点,怎么样才能持续盈利?临近年末,【野草新消费】举办了第二期行业,主题为“无人货架背后是门什么样的生意”,我们与友盒便利店创始人陈惠鲁、小闪科技创始人林孝毅、鲜喵网络创始人应向阳、便利客创始人孙亮,以及众海投资合伙人李颖,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以下5个主要观点:一. 无人货架从写字楼数量、覆盖面积、用户人数三个层面去计算,均可验证为百亿级市场;二. 无人货架正在从上游供应、中游物流、下游延展三个维度实现近几十年零售业的两大变革:更近的位置、更快的速度;三. 轻和重模式的争议,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凡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总是轻的。凡是涉及到物质需求,怎么做都是重的;四. 无人货架的利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做挣钱的生意,就是要突破盈亏的平衡点,第二是做值钱的生意,那就需要资本的运作;五. 对于零售行业,无人货架和当年的电商一样,触发了更高频、更及时的消费,并引导行业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1 市场体量到底有多大?主持人:无人货架这门生意的需求和体量到底有多大?在现有体量的基础上,还有哪些扩容的方向?陈惠鲁:无人货架肯定是百亿级市场,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推算市场规模:一. 包含商住一体式公寓,北京有2000多栋写字楼,根据运营模型,货架的投放门槛是20-30个常住人口一个点位。正常情况下,一栋办公楼可以铺设50个点位,那么北京可供铺设的点位是十几万个。在这个基础上乘以20-30倍,就是全国的大致体量,也就是300万个无人货架;二. 2016年,北京地区公布的A级写字楼面积是400多万平米。一个货架可以覆盖的面积接近于100平米,也就是说,在北京的A级写字楼场景,有4万个货架点位可以被开发。如果将A级写字楼以外的办公场所也纳入其中,那是这个数值的2-3倍,差不多也是十几万个点位。三. 从人口去推算,全国有1.5亿白领人群,按照一个货架可以服务50个白领,要满足所有白领的办公室食品需求,市场的天花板同样是300万个,和前述的两个预估值相匹配。一个货架一年到底能挣多少钱?我这里的数据是,一个月的营业额2000块,减去节假日,一年大约是1.5万的流水。换句话说,按照无人货架的市场峰值,在全国有300万个货架成功落地运营,市场体量接近500亿元。李颖:有需求,有体量,那这个业态往后如何去演进?我从场景角度提出一个方向。我们发现,消费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占有或者消费力分配,而是与有关。也就是说,同在办公室场景,流水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如何去抢占高消费能力的办公场景是第一步的关键。林孝毅:还有一个方向是从消费者角度,从办公室到公寓,我们可能服务的是同一批用户。对这批用户而言,他们希望在办公场景之外,不管是到家还是到学校、医院、酒店,都有货架满足他的即时需求。也就是说,现在的无人货架,如果能在不同场景中延伸,体量能再跨越一个层次。孙亮:无人货架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日本有560万台自动售货机,可见这个行业还是非常庞大和成熟的。用时间机器理论去解释,我们可以相信,日本、美国今天的样子,很大概率上,也会是中国未来的状态。2 行业突破点在哪里?主持人:结合无人货架目前的突破点,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做技术升级,一个是和物流、便利店等业态融合,第三是围绕产品、人群、场景去做延伸服务。各自的空间有多大的可能性?孙亮:在我看来,过去十年,有两个大趋势是不变的:一个是从大卖场演进到便利店,再到售货机,货物离用户越来越近;另一个是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7-11早期有仓库,后来为了实现快速配送,异地覆盖取消了仓库,流通过程中的停留点减少,速度也随之加快。应向阳:某种意义上,无人货架正在将两种趋势推向极致化,可以从3个方面得到体现:一. 在上游供应商,突破标品的瓶颈。在世界范围内,卖矿泉水、红牛是赚不到钱的,能靠卖标品挣钱的渠道一定是厂商直接参与的。既然标品利润极低,无人货架作为新渠道、新终端,怎么去倒逼供应链,去做又能满足其独特性,又能保持一定利润率的非标产品?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出现了一些在办公室场景下的消费品牌,比如自加热火锅,小包装坚果,果切沙拉,都是上游定制的方向;二. 重构物流和供应链。在物流环节,就像饿了么或者美团过去催生了人人快递、达达这样的平台化配送公司。在未来,无人货架可能会催生更多同城派送的新兴模式,使物流密度和效率进一步血管化。在这个过程中,以无人货架为代表的新零售供应链,不仅要与传统供应链相融合,更要起到反向重构的作用。就像做生鲜,如果供应链不重构,在旧有的供应体系下,我们不可能满足新人群的新需求。三. 在终端形态,无人货架可能是下一个分众场景。和分众的模式相对比,无人货架场景下的人群不仅与其完全重合,甚至能和终端接触更长的时间,从曝光次数、粘性、转化率,以及停留时间,都有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延伸。林孝毅:还有第一个可能性,做更细颗粒度的运营,向不同的场景延伸。共享单刚出来的时候,被偷、被盗的现象非常多,现在大街上都是共享单车了,你还会去偷盗吗?90年代初,商超刚刚进入中国,盗损率高达30%。在我印象中,当时台湾的一家企业好又多来到中国,亏本很惊人。当新兴的业态处于前期时,一定会向其他的方向去融合,所以我们看重的是,商业场景的原生价值,和延伸空间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同一个城市里,运营1万个点位的无人货架和100个便利店,两者的运营能力有什么区别?从这个维度去分析,你会发现,经营无人货架的企业只有具备更精细化、科技化的运营能力,生意才能打开局面。一旦形成精细化运营1万个点位的能力,再去线下收购其他业务就比较容易了。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线下的大的百货公司,包括一些大型商超,为什么要反向到线上找便利商谈收购?因为它们自身运营能力的颗粒度不足以兼并其他业态。而阿里巴巴或京东,却能够较轻松的向线下延伸,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降维打击。也就是说,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细,比如把零售物流做的非常细,如果你连毛细血管都打通了,那么动脉和静脉,你是可以反向打回去的。3 商业模式是做轻还是做重?主持人:近十年,商业模式正在由轻转重,但争议仍然较大。轻模式可能有利于快速扩张,重模式相对容易形成行业壁垒,那在无人货架上,轻重之间该如何取舍?陈惠鲁:我认为最终是要回归到用户体验。我们曾经尝试外包供应链,公司只负责铺货和IT系统。结果是,用户对服务速度和规范有要求,比如货品陈列、清理摆放、客户沟通,这是外包企业顾及不到的。通常来讲,如果运营做得轻,细节体验就很难做好。应向阳:做重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服务做到位,形成壁垒。同时,进一步做透密度之后,可以建立自己的运营效率。如果要快速发展,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把局部区域做透,做直营;另一种是在三四线城市借助轻模式,找到一个当地的合作伙伴,规避高管理成本。因为小城市的市场体量有限,全直营的模式不具备流量、营收的规模优势。李颖:换一个思路,轻和重没有本质的区别。凡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总是轻的。前几年,互联网的主要突破口还在于满足消费者的轻需求,降低人们在追求阅读、娱乐、社交乐趣时的成本。往后,凡是涉及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怎么做都是重的。4 货架本身能否盈利?主持人:无人货架本质上面还是一门零售生意,所以我们必须考虑盈利问题,那无人货架本身到底能否盈利,以后的盈利空间主要在哪里?林孝毅:无人货架是能盈利的,但前提是需要做精细化的区域运营。举个例子,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如果有一家公司踏踏实实的经营货架,再逐步放大,做一个片区,做一个城市,把每个货架做成盈利,收入自然是正向的。就像铃木敏文所说,过去的20年,他只在日本做7-11;过去的10年,他只在东京和大阪的都市圈里做711;在过去刚刚开始的那5年,他只在东京做,在东京刚刚开始的前三年,他只在一个片区做,挣钱的思路就是从把一个片区做到极致开始的。应向阳:要实现无人货架的盈利,核心需要管控两块的成本。第一是损耗。损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丢失损失,一部分是过保损失。过保损耗可以通过管理控制,丢失损耗如果是大势所趋,一旦出现破窗效应,比如对手已经拉高了损耗,会使教育用户的难度更大。第二是物流。一个货架如果一周补货2-3次,仓配成本大约占总流水的10到20个点。如果只销售标准品,毛利能做到35个点。假如仓配成本是13个点,那还大概剩下22个点。再加上管理成本、设备折旧,还有地推成本的摊销,关键是用剩余的20个点去平衡损耗。李颖:无人货架想要盈利,本质上还是考虑如何增收,或者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在解决用户需求和摊薄供应链成本之间,做一个权衡。当然这是如何赚钱,需要想办法去做盈利的突破点。另一个思路是把货架做成值钱的生意,那需要更多的资产或者资本层面的运作。5 对零售产生了什么根本变革?主持人:从90年代开始大卖场兴起,到现在近场零售的热度不断提升,像是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等近场零售形态,给整个零售市场带来哪些根源性变化?有什么时代意义?林孝毅:近场零售,有两个让我非常兴奋的因素:第一,交易变成了交互,客户变成了用户。以前,你买完东西之后和我就没交集了,现在极具革命性的变化是,你在我这买了东西,我知道你在哪工作,消费水平如何,下一次可能会买什么。零售业变得更加好玩、有趣了。举个例子,有一款安全套在货架上卖得很好,我问生产商,你今年准备生产多少个?他很头疼,如果在传统零售渠道他肯定是不知道的,但在我的货架上,能清晰的把控这些数据。也就是说,无人货架的出现使得商品的交易流通量,用户的需求量可视化,使得供应链能够精准的反向推导至生产供应。以前电商的流通路径是F2B,2C,现在由于消费数据更加敏感、精细,开始打通C2B,2F的路线。第二,社会生产力会被重构一遍。可以设想一下,在北京,现在还没有一个物流体系,可以支撑整个北京3万、5万甚至10万个无人货架的补货。这个生意就像20年前电商还未兴起之时,快递就是因为小物件的流通需求而不得不建立的。再回溯去看,快运的建立也是基于大物流的运输需求。现在快送一直在发展,但速度并不快,它需要一个新业务快速引领行业变革,建设城市范围内的毛细血管快送网络。在我看来,无人货架就是这个角色,这门生意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李颖:不管是无人货架、共享单车,还是早几年的快递柜,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行业里的玩家,不管是头部还是小玩家,大多处于亏本运营的状态。与之相反,在生态链中为行业玩家提供工具或者服务的企业,都能生存得很好。例如共享单车的上游车厂,快递柜的上游生产商,无人货架的上游产品供给。可以发现,上游产品在更新换代的同时,它也是在培养新的个人消费品牌。三只松鼠为什么会兴起?当电商出现时,效率低下、渠道链条长的品牌,因为价格高、消费体验不佳而被首先颠覆。放在无人货架的场景下,也会有这样的推演。无人货架的出现触发了更高频、更及时的需求,在新零售的体系下,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季节、时间来提供坚果产品,将原来大包装拆成小包装,不仅更方便,满足现在年轻人及时,健康、节制的饮食习惯,更可以用产品链建立一个新品牌,重新定位于用户心智。自动化的将产品无限细分,并离用户无限接近。最终,现在的无人货架,和当年的电商一样,满足了用户更便利的升级需求。《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七△有情更有“益”△文字整理自头条号用户“电商报”,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与文章无关,原标题:《无人货架创始人:我低估了人性的贪婪,高估了白领的素质》,文章转载仅限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最近,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里多了一个办公室“小卖部”,这些货架上堆放着林林总总的零食,包括饮料、薯片、饼干、干果、蛋糕等各式各样的零食,每个商品上都贴着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就能完完成快捷支付。线下超市被无人货架上抢了风头▽1月5日午间消息,近日苏宁宣布旗下无人货架——苏宁小Biu正式在南京上线,计划本月底在南京内完成1000组货架的铺设。苏宁小店负责人透露,无人货架计划在2018年要完成5万组货架的铺设。如此大手笔的投入,不经让人好奇,无人货架究竟是门什么样的生意?随着“共享经济”和“新零售”烧的正旺,无人货架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资本的新宠。小小的一个货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就能切入到零售市场。办公室经济的新宠▽无人货架,技术上很简单,贴一个支付二维码,一个货架(和冰箱),放一些日常饮料、点心、小吃等,不上锁(为主),没有店面,占地面积小(1平方米以内),无人值守,用户自行取货+扫码付款,全凭自觉。无人货架瞄准的“办公室经济”想要抢占下一个风口。实际上苏宁算是做的比较晚的,自2015年横空出世以来,无人货架大受追捧。在一、二线城市中,有近一亿的上班族,且以80、90后为主力人群,恰好是零食的主流消费群体。一位办公室白领表示:“我现在早晨饿了或者来不及吃早饭,都会去货架上买吃的,吃点泡芙、薯片什么的,填饱肚子是没问题”。确实,都市的年轻人早晨起床通常急急忙忙,来不及吃早餐。另外,无人货架恰好赶上了爆发热潮,这种“自拿、自取、自觉付款”的新型消费模式很快蔓延开来,成为“办公室经济的新宠”,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资本涌入,大战在即▽无人货架的出现让零售巨头们猝不及防,谁能想到零售业还存在这样一块处女地?于是大佬们纷纷上船补票。在苏宁之前,阿里、腾讯系每日优鲜便利购、猎豹、京东到家、顺丰等巨头玩家均已入局无人货架。日,每日优鲜便利购宣布拆分独立运营,并已获得腾讯领投A轮、鼎晖领投B轮,A+B共计2亿美元融资;京东到家无人智能柜已经升级到了第二代,顺丰的无人货架项目“丰e足食”也在11月底宣布正式运营。目前,已经有小e微店、老虎快购、果小美、哈米科技、猩便利、零食e家、领蛙、七只考拉等多家无人货架创业项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止今年9月,已经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25亿元。低估了人性的贪婪,高估了白领的素质▽有人预测无人货架会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大量资金涌入会导致市场极度扩张,但同时因为低门槛,缺少差异化,也很容易陷入同样的烧钱大战,大战过后是否又是一地鸡毛?与大量共享经济项目一样,无人货架也将面对消费者素质与信任的严峻考验。有时后台显示货架上还有不少商品,补货人员去了却发现货架已经空空如也。一家无人货架的创始人表示:“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拿了东西却不付款,虽然都是写字楼里的白领,但也不见得就有多高的觉悟和素质。”货损率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每天货架补货带来的人力成本也不低,在如此严峻的的情况下,无人货架这个创业项目很难实现盈利。互联网创业往往不能以传统商业的思维模式来实现变现,能否在这个不到一平米的小货架上玩出花样,这需要创业者的智慧。已入驻:微信公众号丨今日头条丨新浪微博直接在各平台内搜金储宝即可广告,评论区留下你的神评▋往期精彩?有钱人才敢去东北雪乡看雪,没钱人只敢去北海道?马云:国家需要随时上交?日本260亿拿下举办权,如今却哭穷?▼送你2000元油卡《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八钛媒体快讯 | 2月3日消息:据封面新闻报道,无人货架项目猩便利遭遇资金链危机,将撤出三四线城市。据报道,由于猩便利遭遇资问题,无人货架将撤离亏损大的城市,而公司内部已有出现大量猩便利的员工“打包”跳槽的现象。此外,在成都软件园等部分点位,自去年猩便利不再对货架补货。一名猩便利的维护人员对此表示,由于公司正在升级货架和商品品种,要过了年才会铺货架。此前在脉脉平台上,一名ID为“猩便利员工”在1月31日发布的爆料帖子称,“2月1日是猩便利大规模离职的日子,除了北京等重要城市留下一些运维人员外,其他城市就地解散”,贴子还透露了猩便利最大的问题在于“战略部署和资金链断裂”,“公司裁撤员工和货架是想缩回战线”。该公司官方曾在当晚发布声明称,传言为“虚假消息”,并表示“活得很好”。公开信息显示,猩便利于2017年6月由吕广渝等前美团点评高管团队创办,美团创始人王兴、前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等均参与投资,天使轮即获得光速中国1亿元投资,11月初又获得红杉等机构的3.8亿A轮投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无人货架市场迅速涌出超过50家创业公司,吸金超过20亿元。但是也饱受质疑。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在谈到无人货架时表示不看好,其理由是无人货架每天的销售额不高,然而货损率很高。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九日,苏宁推出的无人货架在南京亮相。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移动支付即可完成购物。
新华社记者 李雨泽 摄龙头企业猩便利传出撤柜裁员等消息,公司否认;无人货架面临高盗损率等问题,盈利模式成疑2018年的第2个星期,无人货架龙头企业猩便利接连传出关闭首家便利店、疑在多个城市撤柜、裁员的消息。与此同时,苏宁近日上线无人货架“苏宁小店Biu”,计划今年完成5万组铺设,此前,京东、阿里、腾讯、饿了么等巨头也纷纷入局;另一厢,较早布局的果小美、小e微店等创业阵营似具先发优势,双方之间的点位战已然展开,观察人士判断可能再打半年。切割线下流量是一众入局者显而易见的动机,但无人货架看似低门槛、易复制的特点,却也是其避不开的痛点,该模式的盈利问题一直饱受争议。早前的“用点心吧”更是被“吃垮了”。另有受访消费者抱怨无人货架补货慢、买到过期食品等问题。办公室的零食消费场景真实存在,但无人货架这个商业模式能否成立?这个赛道能做多大?如何精细化运营才能破局?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1头部玩家撤柜传言蔓延 用户褒贬不一猩便利称货架补货机制按照日常运转,部分货架在调整高速行驶的无人货架龙头企业似乎遇到了麻烦。2017年融资近5亿元的猩便利在日接连传出关闭首家便利店、疑在多个城市撤柜、裁员的消息。随后多家媒体报道称,猩便利北上广业务将进行紧缩,全国所有三四线城市将撤站,铺货低于50人的企业全部撤柜。对此,一位自称跑线的猩便利员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北京片区基层员工裁员2/3。他表示,公司人力部10日晚通知,由于货供应不上,11日开始放假。他还称,猩便利货跟不上的情况大概已持续半个月,最严重的时候是从元旦前几天开始。记者同时从一位消费者处了解到,上月猩便利在其公司搞低价促销,因为一个货架同一个产品最多10个,很快被卖完,有同事便先付款订货,但到现在仍没补货。猩便利方面就此回应称,关于补货,目前猩便利的货架补货机制按照日常运转,部分货架根据后台数据分析在作模块化调整,涉及产品陈列和商品结构;关于门店,猩便利位于上海的天钥桥路店目前正在迁址迭代之中。随后,猩便利发布官方回应称,公司业务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一系列举措是围绕“便利·蜂窝”模型做出的调整和优化。猩便利事态发展有待观察,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头部公司普遍靠烧钱占点位。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认为,无人货架入局者需要从盈利模式、消费转化率和供应链等方面去思考这一领域可能遇到的坑。受访的消费者和入驻企业对该业态褒贬不一。一些消费者表示,不用下楼就能买零食方便不少,也有消费者抱怨商品种类少、补货慢,甚至买到了过期食品;一些企业的人力谈到,引进的话只会挑一家,多家入驻不好管理。北京某企业人力主管回忆,“去年初就有一些商家来谈,但主要是需要插电的自动售货机,对方不结算电费就没合作,下半年以来无人货架来谈的多了,确实比较合适,就是商品安全性有待观察。”流量价值是多方入局者提到的意义。有投资人表示,“货架是不可能成为流量入口的,它本身就已经是终极消费场景。”李论认为,流量很重要,但很多人忽视了更重要的一点: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并不缺乏触达广泛用户的路径,而是缺乏大规模转化用户的能力。SKU(库存量单位)少且过于标品,可能会是当前制约无人货架消费转化的一个瓶颈。不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明确“千架千面”,或自建渠,或与生鲜合作,多方尝试优化SKU。2巨头、创业者交锋下的短命风口?无人货架的创业阵营需要用更多的点位吸引融资,“烧”出个未来;巨头急于进场圈地风口之下,入局者们似乎都信奉唯快不破。2017年9月饿了么、盒马鲜生的入场首次将无人货架这个外界“看不懂”的生意推向高潮,接下来的11月,京东到家无人智能柜、顺丰无人货架项目也已正式运营;至12月,阿里、腾讯两大巨头加速进军,阿里与美的联合推出“小卖柜”,腾讯领投每日优鲜便利购。另一方面,创业阵营中较早布局的果小美、猩便利等似具先发优势。猩便利CEO司江华表示,无人货架领域的竞争分为点位、运营及技术和供应链竞争三个阶段,哪一家可以率先达到30万个左右点位的体量,基本上就可以占绝对优势。苏宁是最新入局的巨头,日宣布,计划今年完成5万组货架的铺设。从目前来看,其可能会在与苏宁小店的协同配合和数字货架技术赋能方面有一些特点。入局者的点位之战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其中也不乏乱象。一位无人货架公司员工对记者称,“一些销售为了提成,不管人数标准,能铺一家是一家,瞒着公司谎报人数。有的公司不到20人就铺了一个冰箱加一个货柜。”有网友甚至晒出无人货架被随意放置在美发店及部分露天开放场所的图片,称公司就是“为了数据好看”。另有从业者表示曾遇恶性竞争,对手将货架货品拿走,由于没付款后台数据未更新,被消费者投诉补货不及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盗损率控制难题。此外,依公开数据,从100人、50人到30人,无人货架进驻企业的人数标准一降再降,背后的运营管理难度也可想而知。无人货架形态瞄准“懒人经济”,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但其从诞生开始便饱受盈利质疑,巨头与资本的轮番入场将其推向新风口,却没能浇灭外界的疑虑。从目前情况看,爆红的行业、前赴后继的入场者背后,可能是短命的风口。司江华对记者表示,无人货架是一个高度聚拢的行业,赛道关闭的速度很快,现阶段应该不会有再想入局的小玩家。创业阵营近来已不时传出业务整合的消息,易果生鲜与哈米科技达成战略合作、猩便利收购51零食、果小美和番茄便利合并……电商战略分析师李成东分析,一些巨头入局不一定是看好这一业态,只是担心错过一个可能的风口;赛道内,巨头与创业公司可能再打半年。3高盗损率与低扩张效率难题待解无人货架这个商业模式能否成立?曾有投资人称无人货架不可能盈利在入场者口中,免费铺和布点快,且能实现与白领消费人群长时间互动,无人货架想象空间很大。但能否真正实现快速回收、盈利,则是该模式最受争议之处。因为显而易见的高盗损率与低扩张效率,朱啸虎等投资人曾言,无人货架不可能盈利。李成东对记者分析,一位曾在该领域创业的朋友分享了几个数据,每个无人货架月均销售额在元左右,毛利润率25%-30%,道德损耗率3%-7%,物流成本10%左右,运营成本5%以上,货架几百块,不赚钱也基本不亏钱。但他同时提到,很多公司的盗损率7%都很难达到,一般在20%-30%,再加上恶性竞争等问题,不看好该模式。6个月、70个货架、最高货损达50%,这是“用点心吧”创始人易涛项目时给出的一组数据,尽管其设定的标准也是进驻员工数量在30人以上的办公室。该零食货架项目已于去年5月终止。易涛总结称,办公室的零食消费场景真实存在,但模式扩张效率低、零食货架货损较高是压垮他们的主要原因。当被问及盗损问题时,受访的公司多表示将依靠“技术+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并未公开货损率数据。目前已有领蛙、果小美等企业宣布引入信用体系。在技术防盗方面,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已面市的无人货架多处于“放养状态”,缺少识别技术、智能安防。有消费者对记者说,“看到无人货架上有摄像头,但人家假装扫码你也看不出来。”京东到家Go、果小美等企业正试图通过、重力感应、智能库存管理等“黑科技”,实现“开门就拿”。不过,也有观察人士认为这就是升级版的自动售货机,运营成本难题依旧存在。42018年行业将迎冰火两重天去年下半年爆红,但无人货架真正的难点在于规模化后的精细化运营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月的数据,目前国内无人货架在一、二线城市有1亿左右可瞄准的用户,企业终端货架容量10万到20万,早期有10亿到30亿元的市场空间。据不完全统计,进入无人货架市场的初创企业已不低于50家。由于适合布点的场所有限,货架的SKU有限,这一市场终归是有限的。果小美的创始人阎利珉就曾谈到,这是一个不大的市场,“即便一、二、三线城市一家独角兽把竞争对手全部干掉,一个人100%的垄断,也是一个不到千亿的市场。”他从整个赛道的上下半场来分析,无人货架的上半场只会是个几百亿的生意。据不完全统计,场内目前存在超过50个玩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上半年将是行业洗牌的关键之年。李论认为,最后大几率胜出的还是有供应链优势的传统玩家,或能最快跑通供应链的创业者。在朗然资本的预测中,行业今年将现冰火两重天,资本将推动行业内部的并购,做大头部企业,形成行业中的“摩拜”与“ofo”;另一方面,大部分点位落后的无人货架企业无法再获得融资,纷纷倒闭;此外,无人货架模式会进入到办公室以外的其他场景,头部企业间的供应链竞争开始启动,加速与有人店巨头企业们的合作。基于前述存在的运营难题,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无人货架孤军深入效果不佳,比较好的方式是作为零售业态的补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受访时谈到,日本也有无人零售的概念,比如说一个写字楼下开了一家全家,然后在写字楼内部去布无人货架,这样补货和监控问题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无人货架看似“一个货架加几袋零食”,谁都可以进入,但真正的难点在于规模化后的精细化运营。未来是否会像共享单车这类风口一样,形成头部集中效应,其他玩家纷纷难以存活,今年或许将有答案。新京报记者 江波《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 精选十近日,几家上海的写字楼出现了一款全自动贩卖面条的售货机,顾客可以用手机支付的方式,在一分钟之内就能收获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这款机器的食品加工模式,是将事先保存在-18℃的汤面盒快速解冻,并由注水口戳开汤面盒顶部,将开水灌入。整个过程完全没有人的参与,全部都由机器完成。不过上海市监管局的负责人表示,该面馆涉及的现场餐饮的制作环节,并不在许可允许的经营范围内,现已被要求暂停销售,待补齐相关许可证后有望再度经营。新零售模式正在崛起说到最近的“无人”系列产品,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还有无人货架等比较出名的案例。就像去年兴起的共享单车一样,一个新的零售模式正在悄然地崛起。单单拿无人超市来讲,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无人零售市场交易额为389.4亿元人民币。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2年,中国无人零售市场交易额将达到一万八千亿元以上。用户规模将达到2.45亿人。此外,这种新的零售模式也使用了最前沿的科技:为了分辨顾客是否拿走了商品,无人超市会运用机器视觉,算法、卷积神经网络;为了让顾客能够快速消费,无人超市会运用传感器融合技术、等。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依靠科技节省了收银员的人工成本后,无人超市的成本比普通超市的成本费用下降了60%。而无人面馆、无人货架等,则是发挥占地面积小、、方便快捷的用户体验等优势,吸引投资。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 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到2017年9月为止,已经有至少 16 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最高的达到 3.3 亿元,融资总额超过 25 亿元。躁狂的资本必会带来疯狂的跟风,去年共享单车引发共享经济快速膨胀,融资无数。单单共享充电宝一项就在今年4月份获融资3亿元。而这一次无人面馆的背后,也将是一种新型零售模式的崛起。新零售还在路上虽然无人超市和无人货架都吸引了许多资金注入,但是未来还有着一些困难面对着他们。对于无人超市来讲,虽然通过技术、设备节省了人力的成本,但是背后隐性的成本却不能忽视。美国有业内人士认为,按照Amazon Go的方案,估计一个茶叶蛋估计要卖才能回本。而无人超市客观条件决定了其售卖的大部分商品在一定的时间内都将以标品为主。虽然当前便利店在整个零售行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但是其利润却主要存在于高毛利的新品、鲜品。综合考虑现有的补货成本、货损率等的数据之后,无人店的规模化盈利空间并不大。对于无人货架来讲,形势却更加严峻。针对公司上班族的无人货架,首先面对的困境就是场地租赁的问题。本身就不多的办公空间,容纳不了更多的货架,而后来的货架也将很难获得生存空间。况且,无人货架由于技术问题、环境限制等不能贩卖多品类的商品,往往以小吃、零食、方便面等易于长期保存的品类为主,盈利空间小。再加上市场空间小、技术含量不高,无人货架的生存空间不容乐观。虽然离新的零售模式到来的路还有很长,但是大家都还持有乐观的态度。淘宝、京东等各大电商也都纷纷推出自己品牌属下的无人超市,相信在大资本的推动下,无人零售的新模式前景还是光明的。(家电网? HEA.CN)(责任编辑:郭伟莹)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之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无人货架困局:风口半年瞬移,数十亿资本逃亡"的相关阅读:
还可以输入 500字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
认识你李颖我很高兴!
认识你李颖,我很高兴!
别的不清楚a,不过米.族金融的这个真的投了。之前进入了上海备案前100,挺火的,感觉比较稳,继续支持。
我是熊猫BABY品牌运营部负责人,该篇帖子所编写内容完全属于与事实不符,是对我品牌的恶意中伤诋毁,本企业属于合法经营中的正规企业,从未做过以上文章所写的骗人的事,发布该篇不实文章的个人我们会追究责任。
此文章内容不属实,有意损害澳嘉公司名誉权,希望网站管理者,对此文章进行相关处理..
一个很XX的平台,客服打了四遍电话没人接,手机app告诉我在更新不能用手机操作买标,等了一天没有新手标提现手续费5万扣款250,重点是提现时候系统非常卡,提现到账才发现被扣了250元
楼主明显是用标题敲诈平台,目前有些人利用互联网传播功能,以不适过期信息,危害企业的声誉,达到拿钱删帖之目的。具有刑事犯罪之嫌疑。
张佳笳你拉黑我仲叫我唔好揾你,旺角送你走时你话最迟初十五拎俾我,我答应你的事做了,但你答应我的事肯定冇做,丽江返来唔講声全部拉黑我,自己冇做到仲恶人先告状起屈到我度,点会唔揾你呢一定揾你
“现金贷”高利贷应当退还借款人高于36%的那部分利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判定合法现金贷及非法高利贷的监管红线应当是实际年化利率是否超过36%,实际年化利率不超过36%的现金贷业务应当认定为合法现金贷,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的的现金贷业务应当认定为非法高利贷。
例如XX金融平台,借款4000,分期三个月,每月还款1553.11,实际利率99%,明显是非法高利贷。尽管平台以各种“费用”为辨辞,但终究掩盖不了高利贷的实质,因为法律认定很明确:借款人的还款金额与借款金额的差额就是利息,这个利息当然包括网贷平台巧立名目的各种各样的所谓“费用”。
违反国家法律的借款合同,一开始就是无效合同!借款人只需还本金和合理利息!
要讨回高于36%的高利贷利息,现在就立刻投诉网贷高利贷!
(如何投诉网贷高利贷,百度一下就知道)
“现金贷”高利贷应当退还借款人高于36%的那部分利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地税合并后裁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