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刚性兑付付被打破,理财还可以继续吗

刚性兑付将被打破,理财该如何选?_百度知道
刚性兑付将被打破,理财该如何选?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百姓要加强风险意识,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进去了,他说,“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为什么说保证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都是骗子?回报率低于6%的产品是否就一定靠谱?老百姓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有不同收益类型据了解,按收益类型来区分,所有的个人投资基本都可分为三类: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股票和基金是典型的非保本浮动收益投资。从楼继伟的表述看,保证6%以上回报率,显然属于保证收益型。在现实生活中,稳赚不赔的保证收益理财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储蓄式国债和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其中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最常见。目前,各家银行存款利率都已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有所上浮。以一年期定存为例,现在银行存款利率普遍在1.95%至2.1%。一直受到老年客户欢迎的储蓄式国债收益率也是固定的。资料显示,去年11月发行的2017年第七、八期储蓄国债(凭证式)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最大发行额为360亿元。其中:第七期180亿元,期限3年,年利率3.9%。保证收益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显著高于存款和国债。总体来说,小银行的产品收益率比大银行高,期限长的产品比期限短的产品高,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收益水平比保证收益型的产品高。笔者从融360上查询,石家庄地区在售的非保本浮动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在5.2%上下,而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普遍在4.3%。“有时也能在银行买到最终实现年化收益6%的产品,还有很多信托、券商集合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产品实际收益率也超过6%了,难道都是骗人的吗?”对于消费者的这一疑问,理财专家指出,这些产品如果是正规机构提供的,从合同章程看肯定不可能保证收益,必须提示投资风险。只不过产品运作不错,所以最终实现了理想的预期收益。但这不等于其预期收益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产品亏了本或者没有实现之前预期的最高收益,投资者不能要求金融机构作出赔偿,只能自担风险。所以,如果有人向投资者推荐一款理财产品,合同上敢白纸黑字写明超过6%的无风险保证收益,完全可以像楼继伟所说的那样,认定这是诈骗。因为,它违背了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规律,之前很多跑路的P2P和非法集资就是这么干的。投资者前期都能按时收到保证收益,于是逐渐丧失警惕,不仅加大本金还拉来亲朋好友参与。最后,机构资金链断裂,投资者竹篮打水一场空。未来投资理财将打破刚性兑付前几年信托和银行也发行了不少高收益的产品,虽然合同中没有承诺收益,但无论是金融机构自己还是投资者都“心照不宣”地认为肯定能兑付。因此,即使个别没有出现风险的产品最终也由金融机构“托底”实现了“刚性兑付”。笔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时至今日,尽管合同中对产品风险白纸黑字提示得十分清楚,不少老百姓还是不去细看产品合同就签名购买。其实,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刚性兑付,看似短期内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但麻痹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风险的痛感,损害了资管市场整体的健康和生命力。长此以往,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后果将很可怕。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已经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今后那些不保本不保证收益的产品真有可能亏本。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刚性兑付。这一文件中涉及的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文件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应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理财产品资管新规目前只是征求意见稿,离正式实施还有一段过渡期,投资者暂时可以按现在的原则来选择理财产品。但无论新规施行与否,投资者都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理财工具。一般来说,固定收益类且风险等级为R1及R2的理财产品,大部分情况都能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即使为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事实上的收益达标率在99%以上。可优先选择股份制银行或者规模较大的城商行,这些银行的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比较高。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大部分年化收益率超过5.5%的理财产品可能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购买,这类理财产品大多具有以下三点特征:一是结构性理财或浮动收益理财,有一定风险,高收益未必能达到;二是投资期限可能较长,比如2~3年,流动性太差;三是起点门槛可能比较高。如果新规正式落地,大家还应该改变之前认为银行理财必刚兑的观念,在选购时严格区分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后者不存在刚性兑付,亏损风险大大提高;对于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应关注其资产投向及相应的风险等级,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风险等级的产品。(河北日报综合)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打破刚性兑付下,银行理财该怎么玩?
现在我国的理财市场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已经从传统的银行储蓄理财慢慢形成以借贷、信托、基金、证券、保险和期货等众多形式存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当然这种改变对银行有一定的影响力,国家新出台的几个金融政策更是撬动了银行资金管理这一块肥肉。
1、保本理财将停售,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性存款
本次资管新规针对的是银行的表外理财,即非保本理财。但文件同时提出,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管业务,而银行的保本理财正是所谓的“表内资管业务”,所以以后银行的保本理财要停售了,投资者将买不到保本理财。
不过去年底开始,银行开始大力发售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与保本理财差不多,大多在4%-4.5%之间。
结构性存款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存款,但是在存款的基础上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产品的收益率不仅与存款利率相关,还与这些标的价格浮动挂钩。
2、打破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得保本保息
今年银行非保本理财的发行比例维持在2/3左右,但是根据银行披露的数据,绝大多数产品都能如期兑付本息,几乎不存在理财产品亏损的情况。
数据显示,3月份共有15212款理财产品到期,6149款产品披露了实际到期收益率,共有157款产品未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收益达标比高达97.45%,没有一款产品亏损。
实际上,之所以目前理财产品的收益达标比这么高,就是归因于银行的刚性兑付。但是今后这种现象将不会存在,银行不得承诺保本保息,要严格执行“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产品亏了投资者要自己承担损失。
3、90天以内封闭式理财停止发售
2017年之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期限在4-5个月之间,90天以内的理财产品占比较高,在40%左右,由于流动性比较高,深受投资者喜爱。
资管新规意见稿发布之后,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的占比逐渐下降,相关监测的数据显示,4月份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占比降至30%以内。
资管新规指出,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要加强对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也意味着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平均期限将继续拉长。资管新规实施之后,意味着3个月以内封闭式理财将彻底停售。
4、产品实施净值化管理
目前绝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封闭式预期收益类理财产品,产品的期限是固定的,有预期的收益率,但是今后这种产品要向净值化转型。
什么是净值型理财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封闭式,也可以是开放式的,但是没有预期收益率,银行要定期披露产品的净值,跟基金比较相似。产品的收益率是不断波动的,有可能连续上涨也有可能连续下跌。
目前只有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发行净值型理财,发行比例较低,主要是银行投资者都不买账,银行需要定期披露产品的收益,成本较高,而投资者也不太能接受这种收益波动频繁的理财产品。
对以上理财变化,提出以下建议:
1、短期影响不大,可以按部就班购买理财产品
由于央行给了银行两年多的过渡期,银行需要循序渐进进行调整,不会立刻就转型。所以,短期内封闭式预期类理财产品、90天内封闭式理财产品仍然会继续发售,投资者不必惊慌,可以继续按部就班购买理财。
2、改变理财思路,提升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
以前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觉得肯定是安全的,反正有银行去兜底,但是今后这种理财思维必须转变,产品赚了就是赚了,亏了就是亏了。投资者需要提升自己的理财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
3、尝试净值型理财产品
目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发行的净值化产品相对较多,投资者可以先尝试一下这类产品。其实净值型产品的风险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大,银行理财资金有严格的投资准则,净值型理财不会像基金那样大涨大跌,可能某一天或某一周的收益是跌的,但是长期来看亏损的概率仍然很低。
4、严格进行风险测评,不买超出自己风险能力的理财产品
投资者首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在线下网点做风险评估测试,但是过去有些投资者为了能买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没有严格填写评估问卷,这种行为要禁止。建议大家一定要如实填写,不买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八条鱼平台是一家专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
八条鱼平台是一家专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
今日搜狐热点银行理财破局刚性兑付
  银行理财的最大风险在刚性兑付,滚动发行以及不同产品之间进行交易,让投资者无法识别单独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更为严重的是,刚性兑付的背后往往存在银行利用自身信用和自营资金进行隐性担保的问题,扩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覆盖面。  本刊特约作者&刘链/文  随着资管新规的突然落地,银行理财的变数陡然增加。市场更关心的是,围绕着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保本与非保本等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在一夜之间迎刃而解,还是在未来增加更多不确定性。而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银行理财规模的增长和产品结构的变化,而且理财资金运作方面也会带来重大的变化。  所谓“资管新规”,是指11月1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新规旨在对各金融子行业的资管业务进行统一的规范,并对资管产品的投资、销售等方面做出诸多规定,此举标志着对横跨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各种类型的大资管业务,正式吹响统一监管的集结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资管新规在某些方面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但在打破刚性兑付、规范非标、减少嵌套等问题上,却表现了极其坚决的监管态度。尤其是为了达到回归资管业务本源的目标,监管层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打破刚性兑付,这充分显示出监管层打破刚性兑付的巨大决心,不仅要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严惩,还将设立奖励举报机制。  作为大资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的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由于在此次资管新规出台之前,银行此前发行了数量巨大的隐含保本承诺的理财产品。如果未来按《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执行,则银行理财业务不可避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这也是当前市场对银行理财未来发展前景最担心的不确定性因素。  监管力破刚兑  其实,早在此次资管新规公布前,银监会在2014年就发布的《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曾明确要求,银行信贷资金不得为其理财产品提供融资和担保,理财业务应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  如今看来,银行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是一脉相承的,银行理财回归资管本源的本质在于,采取一切措施杜绝银行以自身的信贷资金为银行理财资金提供兜底的潜在可能,而银行理财一旦打破这种潜在的信用背书,银行将只能以理财资金的运营管理能力来吸引投资者,投资者也将更加关注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属性。与此同时,也会大大降低信贷资金的业务风险。  而根据最新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的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化管理监管层以前也提过,但都未在银行理财业务中真正实行,此次资管新规再提净值化管理,其义不言自明。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根本上打破刚性兑付,需要让投资者在明晰风险、尽享收益的基础上自担风险,而明晰风险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产品的净值化管理。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不少资管产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都采取预期收益率的模式,基础资产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到产品的价值变化中,投资者不清楚自身承担的风险大小;金融机构将投资收益超过预期收益率的部分转化为管理费或者直接纳入中间业务收入,而非给予投资者,自然也难以要求投资者自担风险。  很明显,资管新规旨在改变旧有的收益模式,让风险在明晰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地进行分配。未来如果真正打破刚性兑付,那么银行理财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大为下降,甚至使得部分资金有望转向公募基金或存款,这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长期以来,在投资者眼里,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刚性兑付的投资品,银行此前常用的操作方法是让理财产品滚动发行以及不同产品之间进行交易,以最大程度实现资金在银行体系内的沉淀。  但这种滚动发行的模式也有自身的弊端,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无法识别单独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一些银行只能按照预先告知客户的预期收益率进行兑付,这使得刚性兑付现象愈演愈烈。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刚性兑付的背后,往往存在银行利用自身信用和自营资金进行隐性担保的问题。扩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覆盖面。  除此之外,不同的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甚至还会存在利益输送的现象,比如,通过理财产品之间的互相交易从而实现收益分享,特别是后期募集的理财产品资金可能会用来弥补前期产品的损失,这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显现更不明晰,从而在投资者当中进一步强化了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特征。  其实,监管层对此已有警觉——2017年7月,央行曾发布报告指出,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的隐患。在央行看来,在资产管理业务中,通过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等方式,资产管理机构将募集的低价、短期资金投放到长期的债权或股权项目,以寻求收益的最大化,到期能否兑付依赖于产品的不断发行能力,一旦难以募集到后续资金,可能会发生流动性紧张,并通过产品链条向对接的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传导。如果产品层层嵌套,杠杆效应将不断放大,容易造成流动性风险的扩散。  令人欣慰的是,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监管部门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但这一规定在未来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仍需拭目以待。毕竟,早在2014年,银监会就曾要求银行对每只银行理财产品分别建立明细,单独核算,并应覆盖表内外的所有理财产品,但最终的结果是执行情况并未令人满意。  保本非资管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的表述,“保本理财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的差异”,而且,目前保本理财业务仍是作为存款进行监管的,需要缴纳准备金。资管新规明确规定资产管理产品只包含银行非保本理财,因此,与市场较为普遍的认识不同,中信建投认为,资管新规中“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的规定实际上并不会影响到保本理财的发行。  近年来,由于普遍的“刚性兑付”以及较高的收益率,非保本理财的占比持续上升,截至2016年年末的占比达到79.56%,但2017年年中非保本理财占比则下降至76.22%,且绝对值也减少了1.48万亿元,而保本理财则增加了0.81万亿元。  由于银行理财出现的背景是作为存款的替代品增强收益,投资者的特性决定了其最认可的是理财产品背后存在的银行信用背书,打破非保本理财刚兑后,对其需求部分将会转向保本理财产品,且银行在较大的存款压力下也有动力继续提供这种产品。但为了与非保本理财相区别,避免误导消费者,可能会以结构性存款等名义继续存在,但其保本的基本特性不会改变,且预计其在银行理财中的占比将会显著提升,而非保本理财的规模则可能会出现下降。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资管新规实际上并未限制银行保本理财的发行,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并不完全等同于资管产品,保本与非保本理财未来的发展路径可能会截然不同。  截至2017年年中,银行理财中金融同业类理财存续规模为4.61万亿元,产品余额较年初减少2万亿元,下降了31%。同业理财是银行同业资金空转的重要途径,在“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的模式下,同业理财的规模和占比大幅上升。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于资金空转以及本次资管新规对于消除多层嵌套的规定,表明监管层将进一步压缩同业理财的规模。  此外,资管新规规定,资管产品投资于非标资产的,非标资产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管产品的到期日或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考虑到目前银行理财的期限普遍在1年以内,而非标资产往往会是跨年度的“类信贷”业务,预计未来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也会大幅下降。  目前,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的规模为4.58万亿元,与同业理财的规模相当,由于强监管的存在,未来同业理财的规模将会显著压缩,再加上投资非标的种种限制条件,最终使得银行理财资金对其他类型资产投向的流出效应较弱。尤其是非标资产的配置规模将逐步下降,资金池业务模式、通道业务都将被叫停,表外业务的规模也会下降。非标资产配置受限后,资金流出端受限,同时资金的流入端规模也将下降。按照中信建投的分析测算,这两类规模大致都在4.6万亿元左右,不会出现市场认为的理财资金流出效应。  不过,由于商业银行是除央行外唯一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唯一的存款机构,其贷款和在一级市场上购买债券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存款无论经过何种链条传导最终仍将存入银行,因此,资管新规下理财规模的减少不会影响银行体系总的存款量。  从总体来看,资管新规并不会造成银行存款的大量流失,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仍将保持稳定,但银行负债端的成本有望得到降低。  银行的负债端成本降低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银行理财将转化为活期存款,相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而言,付息成本会下降;二是打破刚兑后银行不再承担可能的损失,其信用成本将会下降。  表外转向表内  除了理财规模有所下降、负债端成本也会下降以外,资管新规的另一个作用体现在银行资管“资产池”的结构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尤其非标投资受到种种限制后,未来股票委外投资会逐渐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此前银行资管资金估计有80%以上流向债券和非标。而此次资管新规核心的是“打破刚兑”、“控制多层嵌套”,体现在具体操作上则是要求“净值型”产品不允许搞“期限错配”。这些规定主要是针对现有的债券和非标资产的投资的,因此,未来债券和非标资产的规模预计会出现较大的压缩,从而使得资产端收益率会有所下降。  但债券和非标投资的萎缩为其他领域的投资打开了相应的空间,只要市场的理财需求没有明显的回落,银行委外资产端就会选择新的投资方向,而股票委外很有可能是银行理财投资选择的重要方向。而银行资管资产结构的变化总体是有利于“蓝筹型”股市的。银行委外资金要求回撤小,看重安全边际,因此,该类资金偏好蓝筹型股票并不奇怪。与此同时,资管新规限制“分级类”产品,严格控制杠杆,对某些中小股票的资金来源会产生较大的限制。  从社会融资的流向进行分析可知,随着宏观调控和金融去杠杆力度的不断加大,地产、融资平台资金压力也在加大,未来它们的贷款需求会不断提升。由于此次资管新规对非标投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债券,而非标的主要投向是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的中长期贷款,因此,这些企业贷款融资的压力会持续加大。而非标融资需求会转到债券等标准化产品,债券市场未来的情景会是“债券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而上述两个领域的融资需求最终会向银行表内贷款转移。  总之,此次资管新规将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类型、业务模式、资产配置、风险结构等方面。  如上所述,保本类理财产品并不属于“央行界定的资管产品”,也不在资管新规的监管范围以内,未来银行仍将继续发行,而且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也将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未来银行发行的资管产品只包括非保本的理财产品,以便“打破刚性兑付”,银行借助发行结构化的存款产品等来弥补存款绝对额的减少;同时,非保本类产品也只能是“净值型”产品,目前国内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占比不到10%,未来将稳步提高。  从业务模式来看,银行未来将逐步通过成立的“银行系资管子公司”的模式来开展资管业务,以充分实现风险隔离。此外,由于“资产端”配置方式将继续受到限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逐步回落。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回落将降低银行负债端的成本率,从而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继续下降,合意的规模为22万亿-23万亿元。  数据显示,2017年年中的理财产品余额为28万亿元,未来规模将继续下降,尤其是同业理财规模会继续下降;同时,理财资产端收益率将逐步下降,这有助于降低负债端的成本率。加上打破刚性兑付后,银行需要计提的信用成本也将下降。目前,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约为160万亿元,理财规模约为30万亿元,占比约20%,如果理财成本率下降100&BP,将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率20BP;如果综合负债成本率为3%,也将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率7%左右。  虽然资管新规对银行基本面的影响有所分化,但总体而言利好银行股的投资。若新规实施,则对中小银行的同业收入和理财收入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低估值又会是银行委外资金的偏爱。对于以“传统借贷业务”为主的大型银行的基本面则是偏利好,尤其是招商银行理财产品多以“净值型”为主,其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  随着“一委一行三会”混业监管框架的确立,针对监管空白区域和交叉区域的金融监管政策将陆续出台,而资管新规就是针对交叉性金融业务提出的统一监管规则,且新规推出的时间窗口和主要内容符合市场预期。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意味着政策利空出尽,约束银行股估值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减少。  不过,虽然资管新规的不确定性基本消除,但三季度的监管数据表明,银行业基本面的改善不及市场预期,且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逼近4%,这将提高无风险利率,从而约束银行股估值的修复。但从中长期来看,银行股的基本面是“明牌”:因为金融去杠杆已基本结束,银行股将随着MSCI指数和新的金融监管框架齐飞,最重要的是行业基本面持续向上的逻辑不变,尽管有些指标仍不达预期。
责任编辑:zyk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刚性兑付打破,理财何去何从?
来源:吴江日报
我要评论()
日前,中国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以下简称&35号文&),剑指银行理财产品乱象。&35号文&要求,银行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随着利率市场化临近和银行净值型产品的发行,刚性兑付有望逐步打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产品收益率。不过,也将使得客户的理财资金更加安全。
在人们的印象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好像一直都是实现财富稳健增长的代名词,即便是一再宣称风险较大的固定收益类信托、资产管理产品,也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当银行理财产品可能不再承诺刚性兑付,你购买理财产品的习惯会因此改变吗?预期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风险和收益还成正比吗?如何甄别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让我们一同关注。
曾几何时,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银行存款没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就是在投资者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刚性兑付&。
何谓&刚性兑付&?农行吴江分行金钥匙理财中心主任沈自强解释,它是指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如果出现不能按时兑付本金和收益情况时,发行机构通过隐形的担保或资产回购等手段,保证理财产品的兑付。通俗地说,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在刚性兑付的前提下,就等同于高收益、零风险的储蓄。
然而,这看似恒久不变的&潜规则&,如今伴随着银监会&35号文&的出台,似乎要有所改变。
刚性兑付规则生变
兑付无承诺,并不是允许银行今后可以不用对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负责,而是要通过禁止理财产品间相互调节收益和打破刚性兑付,让理财产品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
&35号文&首次对银行理财业务事业部制相关规范进行了说明,明确要求银行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并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与此同时,&35号文&要求,银行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银行应严格实行全方位的风险隔离原则,理财业务与信贷等其他业务应实行风险隔离,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独立于银行信贷业务,本行信贷资金不得为本行理财产品提供融资和担保,理财业务操作与银行其他业务操作相分离。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小于预期收益率的仅有19款,占比0.04%,&刚性兑付&为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鼓足了底气。不过,这一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好事&,监管机构为什么不认可呢?沈自强认为,正是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无风险利率水平从3%左右被大幅抬升,直接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最终&埋单&的还是企业,所以打破刚性兑付非常重要,这也符合&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这一资本市场最寻常的规律。
沈自强认为,&35号文&关于风险隔离的各项要求,看似与投资者无关,实则关联度最高,尤其是其中对&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的规定,更需要投资者在将来购买理财产品时留意。
何出此言?沈自强解释,一提到理财产品,大多数人的感觉就是到期就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的理财工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对透明度不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如今已成为一个规模高达14万亿元的资产池,这个资金池中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随着理财产品发行存量的不断增大,这个资金池已经渐渐演变成银行吸收公众存款的工具。殊不知,在银行理财产品能达到预期收益率的背后,理财产品通过相互交易或者内部交易来调控收益率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沈自强提出,银监会出台&35号文&,并不是允许银行今后可以不用对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负责,而是要通过禁止理财产品间相互调节收益和打破刚性兑付,让理财产品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
理财产品将变身
净值型理财产品将上市,并定期公布投资方向、产品配置、净值,实际收益率不再确定。
&35号文&出台后,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与以往相比,是不是会有什么变化呢?沈自强认为,形式上并不会发生变化,只是在理财产品运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
沈自强介绍,今后,银行发行的将是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于开放式公募基金,没有预期收益率,只公布单位净值,这种做法符合监管方向,可以加快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打破速度。与此同时,投资者一定要树立风险自负的观念,毕竟&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是市场的永恒定律。
沈自强表示,由于&35号文&对风险隔离提出了要求,尤其是&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的规定,使得单一一款理财产品必须固定投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货币基金等产品中,这样,该款产品的投资结构就更加透明了,这对各家银行的投资管理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沈自强举了个例子,之前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可能是这样的,理财产品管理者认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比较稳妥,便将这两个市场作为主要投资标的,由于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该款理财产品也呈现出滚动发售的形式,假设在一年中,管理者共设计了6款期限各为2个月、滚动发售的、投资于上述两个市场的理财产品,在刚性兑付的前提下,即便是前两期出现了投资亏损,管理者也会按照预期收益率向投资者兑现收益,等到第三期、第四期盈利了,再将之前两期的投资亏损抹平。这样,表面上看来,每期理财产品都能按照预期收益率如期兑付收益,实则掩盖了投资风险。其实,在银行的现实操作中,通过资金池相互交易来调节理财产品收益普遍存在着。&35号文&出台后,要求对每只银行理财产品分别单独建立明细账,单独核算,并应覆盖表内外的所有理财产品。同时,隔段时间,银行就要公布每只理财产品的配置、投资方向、净值,此举能够增加客户对理财产品的知情权和产品的透明度,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就是说,单个理财产品,尤其是风险等级较高、预期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大增,银行也会更加审慎地确定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也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再一味简单地购买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风险需甄别
理财市场或迎来新一轮挑战,投资者需理性应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细分人群理财渐行渐近。
刚性兑付终结,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该如何应对?&35号文&中提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销售活动应按照风险匹配的原则,严格区分一般个人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进行理财产品销售的分类管理。
说到客户分类,可能每位投资者都知道,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有购买起点,起点相对应的人群无疑就是不同的客户群体。沈自强认为,不同的客户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随着银行、信托、证券等各类理财产品快速发展,此前的刚性兑付可能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引发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从而使资金加速流向高收益的理财和非标准化债权产品,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流失,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行业的资金被挤出。市场无风险利率上升,也造成蓝筹股市盈率下降,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低迷。因此,打破刚性兑付,可以促使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从而共同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避免单纯比拼收益率的恶性竞争。
沈自强认为,刚性兑付的终结,将直接导致理财产品风险预期改变,大量追求低风险的投资者将会转至风险更低的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则会将资金转至收益更高的投资类理财产品,如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资产管理产品等。
成立于2003年的诺亚财富管理中心是国内唯一在美国上市的财富管理公司。中心主要为高净值个人客户以及机构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目前管理的资产超过1000亿元,产品涵盖固定收益类现金管理、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等。诺亚财富吴江分公司总经理叶芳说,在刚性兑付打破后,投资者在盯紧收益率的同时,更要注意甄别,力求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高端理财市场的产品收益率为何远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呢?叶芳解释道,以诺亚为例,中心发售的每一款产品都对应一个融资项目。今年以来,中心进一步加强了风险控制,在设计产品时,一律与知名的大融资方合作。之前,融资项目只要求有土地质押,现在还增加了集团担保、实际控制人连带责任担保,为产品的安全增加了砝码。之所以收益率较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间费用相对较低。
在刚性兑付终结的情况下,投资者购买高端理财产品该注意哪些呢?叶芳认为,投资者要充分意识到任何理财产品都有风险,而把控风险的关键在于分析产品背后的基础资产。归根结底,要看融资方的实力,看项目有没有可以覆盖融资额本息的现金流,看项目的担保抵押措施。
叶芳介绍说,当前的固定收益类高端理财产品主要分为房地产、政府信用、供应链融资等三类。三类产品的风险程度不一。一般来说,最不为人看好的房地产类产品其实相对较为可靠,因为地产项目具有独立核算、可清晰计算出现金流、用土地作抵押而土地交易畅通等优势;政信类产品由于目前90%以上对应的项目都是借新还旧,长债短借,因此短期内无法产生现金流,当前融资是建立在未来用财政收入或土地出让收益还款基础上,而未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购买时要注意甄别;供应链融资是指针对贷款、应收账款设计的证券化项目,这类资产特别好的不多,需要注意选择。
尾声:牢记五个不等式 远离投资风险
在不承诺刚性兑付的时代,投资者在投资理财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沈自强建议大家明确五个不等式:
银行理财&储蓄存款
购买理财产品要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
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由于金融市场变幻莫测,理财期满最终实现的收益,很可能与预期收益有偏差;
口头宣传&合同约定
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要光听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就草率作出购买决定,务必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及理财合同的条文;
别人说好&适合自己
投资者应正确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投资理财&投机发财
投资理财是一种长期的、理性的、专业化的投资行为,不能过多集中于单一产品,更不能听信&无风险&、&高收益&、&一夜暴富&的神话。
责任编辑:
备案号:苏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打破刚性兑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