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中的权重股怎么看承认同股不同权将如何影响IPO 谁将率

拒绝访问 | x.itunes123.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x.itunes123.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2a574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2017年港股IPO全球第三 同股不同权将带来新气象
  近日香港已经沐浴在一片迎接圣诞的热闹氛围中,这也意味着2017年即将收官。今年以来,香港新股市场依然保持活跃,据德勤统计,香港共有161只新股上市,数量上高于去年的120只,不过由于缺乏超大型新股到港助阵,新股的平均集资额缩小,总集资额达1282亿港元,超过伦交所,守住全球集资第三位。  展望2018年,同股不同权及H股全流通有望落实,将增加香港IPO市场的竞争力。业界预计最快明年第四季,将有首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来港IPO。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有关来港上市的查询,希望把上市的大门再开得大一点,使改革后的主板能聚集更多类型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高成长创新公司。  22只次新股  上市以来涨幅超1倍  临近年底,香港新股发行仍然有条不紊地进行。两只新股爱康医疗、AV策划推广分别于12月20日、21日挂牌,而内地汽车引擎汽缸制造商瑞丰动力正在招股,集资额约3亿元,拟于明年1月初在香港上市,据悉有国家队背景的机构投资者、内地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均有意认购。  今年以来,香港新股市场继续保持热闹活跃的势头,不过由于缺乏超大型新股助阵,失去了全球IPO龙头的地位。德勤日前发表香港新股市场展望及回顾报告,至2017年年底香港共录得161只新股上市,较2016年的120只增加34%。虽然主板和创业板的新股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但由于新股的平均集资额缩小加上没有超大型新股上市,2017年整体集资额下降至1282亿港元,而2016年是1953亿港元,下降34.36%,香港新股集资额由全球排名第一位跌至2017年的全球第三位。  从上市的首日表现来看,港股市场上的新股呈现两极分化,有的暴涨也有的暴跌,并没有“新股必胜”的神话。阿斯达克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总共有17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倍,其中涨幅居前的十只新股均为1月及2月份挂牌的创业板公司,奥传思维控股、PF GROUP、太平洋酒吧的首日涨幅均在12倍以上。不过这3只创业板股虽然上市首日飙涨,但后劲明显不足,上市以来累计涨幅已经为负。主板方面,上市首日涨幅超1倍的有美高域、普天通信集团、瑞斯康集团、中国升海食品等,其中属于半导体行业的瑞斯康集团6月9日上市至今,累计涨幅已经达到275%。值得一提的是阅文集团,是今年港股市场备受关注的新股明星,11月8日,阅文集团从腾讯内部分拆上市,冻结资金5200亿港元,排名历史第二位。该股上市首日受到各路资金追捧,当天大涨86.18%,不过喧哗过后,股价逐步回落,上市至今累计涨幅缩至47.82%。  同股不同权引憧憬  明年新股市场谨慎乐观  对于港股明年新股市场的前景,德勤的判断是谨慎乐观。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联席 领导合伙人欧振兴表示,美国税改、缩表及加息等政策均是不明朗因素,预计明年香港的新股市场会呈现先高后低的现象。  欧振兴预计,明年约有150至160只新股在港上市,总融资额1600亿港元至1900亿港元,其中最少5只超大型新股上市,包括新经济及医疗相关股份。事实上,不少公司仍在计划赴港上市,比如,有消息称海航旗下内地IT外购企业文思海辉有意在香港上市,已委任中信里昂证券作上市前融资,正安排为公司销售高达2亿美元可转换债券。  在业界人士看来,香港明年落实“同股不同权”架构,有望成为明年香港IPO的催化剂。香港交易所日前正式宣布,将在交易所主板新设章节,允许市值百亿港元以上的新经济公司,以同股不同权方式在主板上市。此外,香港还将首次允许业务以大中华为中心的新经济公司在本地资本市场第二上市。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认为,是香港交易所在1993年接纳H股上市后,涉及上市规则的最大改革,强化香港作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能力与美国争一日之长短。  欧振兴和温天纳曾预言香港在明年下半年就有可能迎来首间同股不同权企业。李小加表示,将于明年第一季度推进上市规则的细则咨询,目前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有关来港上市的查询。  温天纳认为,同股不同权制度将彻底改变香港资本市场结构,日后若通道能进一步打开,未来将扩宽港股市场地位、资金来源以及上市公司来源地。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将会更为深化,交易结构亦将全面优化,迎接投资新时代的来临。  此外,欧振兴表示,明年H股全流通有望开通,与同股不同权制度一样,将助力重振香港IPO雄风。
责任编辑:zyk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港股承认同股不同权将如何影响IPO市场 谁将率先受益|同股不同权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港股承认同股不同权将如何影响IPO市场 谁将率先受益
港股承认同股不同权将如何影响IPO市场 谁将率先受益
  港股承认同股不同权将如何影响IPO市场,谁将率先受益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孙铭蔚 来源:澎湃新闻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港交所)4月24日宣布,将从下周一(4月30日)开始正式接受同股不同权新经济公司、未有盈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这次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赴港上市;二是尚无收益和盈利的生物科技类公司赴港上市;三是公布创新产业公司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标准。
  “这是港交所这25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在同日举行的一场活动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说道,“25年来,我们盼的这一天终于到了。”
  那么,港交所推进此次上市规则修订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又有哪些公司收益?
  一,为何要推“同股不同权”?
  所谓“同股不同权”,又称双层股权结构,是指资本结构中包含两类或者多类代表不同投票权的普通股的架构。一般表现为公司股份分为A、B两类,其中A类股为一股一票表决权的普通股,由公众投资者持有;B类股为超级表决权股,由公司创始人或原始股东等内部人持有。双层股权结构的存在,令企业在取得外部融资的同时,依旧将控制权保留在家族内部或内部团体中。
  “同股不同权”多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实行,采用该股权结构的知名公司包括Google(GOOGL.O)、Facebook(FB.O)、阿里巴巴(BABA.N)、京东(JD.O)、百度(BIBU.O)等。
  香港一直奉行同股同权制度,所有上市公司股东不论身份及持股量,其持有的每一股都享有相同的投票权,投票权的多少,与股东拥有股份的数量成正比例。
  4年前,因无法接受阿里巴巴的不同投票权架构,港交所与阿里巴巴IPO失之交臂。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以融资额250亿美元的规模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IPO。
  截至发稿,阿里巴巴的总市值大约在4470亿美元左右,约合3.5万亿港元。
  痛定思痛的港交所不愿再失去更多的机会。
  日,港交所发布《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决定接纳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
  2018年年2月23日,港交所再度就上市改革细则征询公众意见。
  直至4月30日,同股不同权政策即将正式落地。
  二,哪些企业可能适应“同股不同权”?
  根据咨询文件显示,港交所给出了两个“同股不同权”的重点目标,一是尚未盈利或录得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二是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这两类公司,在作出额外披露和制定保障措施后,日后可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根据咨询文件,生物科技泛指运用科学及技术制造的商业产品,并用于医疗或其他生物领域。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2018年来已有最少9家生物科技公司曾透露有意在港上市,总估值达1656亿港元。包括估值70亿美元(约550亿港元),最新一轮融资吸引红杉资本及阿布扎比投资局投资的Moderna Therapeutics;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美资公司PrimeGen Biotech等。
  在4月24日的发布会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表示,目前有超过十家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以及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有意申请香港IPO,其中生物科技公司占多数,但同股不同权公司规模更大。
  事实上,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在科技企业、初创公司相当常见。“由于初期资本不足,创业者需要不断向投资人融资,导致其股份不断被稀释,而同股不同权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创始人和核心团队在上市后仍然拥有重要话语权,有望解决科技企业赴港上市谋求发展与资本的后顾之忧。”天风证券港股团队的研报中这样写道。
  内地四大互联网公司“BATJ”中,纽约上市的百度、阿里巴巴和京东都采用了不同的同股不同权,仅香港上市的腾讯(00700.HK)是同股同权。
  不过,作为同股同权代表的腾讯明确支持港交所引入同股不同权,在2017年港交所重启咨询引入同股不同权时,腾讯罕有地公开提交意见,甚至是唯一公开支持的蓝筹企业。腾讯当时指香港市场需持续发展,因此支持咨询文件大方向。
  除此之外,腾讯也积极参与同股不同权投资。搜狗(SOGO.N)赴美上市后,腾讯和另一主要股东搜狐都持有较高投票权的B股,腾讯持有公司38.2%股权,但拥有52.2%表决权。
  三,“吃螃蟹”的会是谁?
  市场普遍预计,小米可能成为首批“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预计最早将于今年5月提交IPO申请。
  《上海证券报》引述接近监管部门的资深人士表示,鉴于小米及生态链公司业务的高度关联性、互联网业务的独特性、小米依然存在的复杂VIE股权架构、高估值要求等因素,结合A股、H股的现有政策,先于港股市场登陆可能更适合小米。
  此前,李小加点评多家焦点潜在新股情况,有信心内地“独角兽”小米、蚂蚁金服和石油巨企沙特阿美,都会来港上市。他没证实小米上市意向,但形容若小米不在港上市会“感到惊讶”。
  早在2月23日的发布会上,李小加在讲同股不同权的投资者保护中,突然随口提到雷军,但立即解释称不是因为要让小米先上,港交所没有设标杆谁先谁后的想法。
  “香港的小股东保护是永恒主题,没有改变,只是以前我们关注是大企业家族大股东是不是欺负小股东,现在可能是企业创始人,雷军来了,会不会欺负小股东。”李小加当时表示。
  4月2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滴滴出行正商讨今年(2018年)上市,但尚未选择上市地点。
  与其他初互联网企业一样,滴滴亦是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管理层持股约8%,已拥有控制权。腾讯、阿里、Uber也是滴滴的股东。由于滴滴采用VIE架构(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即境外公司控制境内实体,暂时无法在A股上市。随着“同股不同权”的落地,香港也有可能成为滴滴的其中一个选择。
  四,和A股抢市场?
  代表新经济的“独角兽”企业早已成为各地争夺的对象。
  2月初,纽交所允许公司直接上市的提案获得美国证监会批准。4月,全球最大流媒体音乐服务商、瑞典公司Spotify(SPOT.N)成为第一个个成功直接上市的公司。
  3月9日,新加坡交易所副总裁周士达宣布即将在今年7月推出同股不同权改制。
  3月底,中国内地也宣布将通过CDR吸引在海外上市的新经济企业回归A股市场。
  谈及与内地的关系,尤其是近日内地推出CDR,李小加在4月24日的发布会上称,内地监管机构绝不是为了跟香港市场竞争而出台新的规则,这中间完全没有因果关系。
  “我不觉得他们是为了跟香港竞争出了这么多规则,那样的话,把内地的证监会和很多监管当局的格局显低了。”
  他表示,内地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内地迅速开放,让内地国际化程度与香港接近,而内地本土市场需求巨大,香港根本不可能超越内地。如果内地的开放速度相对比较快,香港市场也有可能会更好,因为这样会给香港带来外溢效应。他举例称,迅速国际化可以让内地很快可以拿到95分,香港也可以拿到85分。
  “两边都可以选择,从来没有说只能在一个地方做,并没有说做了香港就不能做内地,做了内地就不能做香港。因此我们是觉得有的公司会选A股,有的公司会选香港,有的公司两边都会选,有的公司先在那边走,后在那边走。这都是有可能的。”李小加称。
责任编辑:张恒
文章关键词:
@@status_text@@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港股承认同股不同权将如何影响IPO市场?谁将率先受益? - 知乎2被浏览26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港股开放“同股不同权”步伐加快 新科技公司上市潮在即?_原创频道_财经网 - CAIJING.COM.CN
当前位置:
个股查询:
港股开放“同股不同权”步伐加快 新科技公司上市潮在即?
本文来源于 
市场层面与监管层面达成基本改革共识,港股上市制度近30年来最大幅度的&扩门行动&落地在即。改革能否达至预期,将成为港股市场阴晴的重要影响因素
与美国&重披露、轻审核&的做法不同,香港证监会更多扮演着积极的&守夜人&角色,在此之前,亦是其否定了有关同股不同权的咨询过程。唐家成的此番表态,被普遍解读为&扫清了最大一块障碍&。图/视觉中国
《财经》记者 焦建/文 苏琦/编辑
农历戊戌年春节刚过,一份名为《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询文件由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称&联交所&)正式公布。
这份文件经为期四周的咨询并总结修订后,将成为自1993年引入H股以来幅度最大的一次港股上市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多方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证实:因市场层面与监管层面已就推动与否形成基本共识,后者的态度亦由&坚决叫停&转圜为&加强监管&,程序性事宜加速走完后,已兜兜转转数年的此次&扩门&改革有望很快落地。
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港股市场兴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此次改革除内容新增外,时效性亦有望提前近两个月,相关各方加速现行上市通道拓宽的决心可见一斑。其能否查缺补漏平息反对意见,为内地相关企业上市&度身定做&的条件是否具有足够吸引力,港股结构性短板能在多大程度补齐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实践解答。
抢抓机遇期
在作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下称&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的联交所于2月23日发布的这份内容详尽的咨询文件(下称《文件》)中,建议修订香港现行《上市规则》,新增章节落实生物科技、不同投票权架构及新设便利第二上市渠道。
市场关注的《文件》核心,是如何对待应对&同股不同权&可能带来的风险,让新型科技公司采用发行高和低两种投票权的双重股票结构形式上市。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美国、加拿大等股市允许此类结构。
上世纪80年代,受特定政经局势影响,A/B股安排曾在香港股市风靡一时。从英资的会德丰开始,大批企业发行B股,B股面值相较于原来的股票(即A股)要便宜得多,但却与A股拥有同样的投票权。因其导致一系列乱象,香港证监会于1987年不容许B股上市,在1989年时正式废除了A/B股制度。
自此开始,同股同权逐渐成为港股市场主流价值观。因缺乏集体诉讼制度保护,其仍被认为可保护股东民主、保障中小股东利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此,2013年时内地某上千亿元市值的互联网企业最终放弃香港,选择赴美上市。
这并非孤例。一般而言,香港对内地企业的熟悉程度更高,但因相关体制及风险偏好制约,近几年间赴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多为金融机构及传统型国企,&科技味&稍显不足。上述案例一石激起千层浪,拓宽港股上市渠道的讨论及尝试日渐增多。
2014年8月底,港交所就&同股不同权&问题向市场展开为期三个月的咨询。日,香港证监会打出&一致决定不支持&的申明,对该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直至日,联交所进行新一轮咨询。
当年12月15日,联交所在《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咨询总结》(下称《总结》)中首次提出了将在《文件》中深化的三个改革方向,被普遍解读为在本届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下,监管机构与港交所间实现了推进改革的新共识。
&《总结》与《文件》的关系是:前者提出方向测试舆论水温,后者提供可操作的细化版本。不出意外,《文件》在咨询完并修订后有望很快落地。&一位港股资深市场分析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从几乎寿终正寝到火速推行,形势比人强。&
据其分析:此次改革更涉及香港及内地资本市场互通有无。内地正值大批新科技公司融资高峰期,包括小米、蚂蚁金服及陆金所等在内,其不完全统计名单已近百家。因去杠杆未完成,新股注册制亦无音信,为避免其大量赴海外上市,港股可扮演内地集资平台角色,亦可分散资金流。
为吸引此类公司上市,纽约及伦敦股市均传出将改革IPO制度或设立新上市类别的消息。一直作为香港竞争对手的新加坡,亦将引入同股不同权公司,相关细节或将于一季度公布。&为后发先至,积极性很高的本届特区政府及港交所真是鼓足了干劲,唯恐夜长了梦多。香港股市要做大规模及巩固优势,机会不太多了。&这位人士称。
作为香港金融发展局成员深度参与此次咨询的达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翊庭,也对此次改革持积极推进态度。她表示:自1993年以来,港股上市制度就拓展潜在上市公司方面,只经历一次较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与2008年时势头迅猛的矿业公司上市有关,推出了《上市规则》新第十八章。随后,由于次贷危机造成全球IPO市场低迷,香港亦趁机鼓励外企来港上市,出现了一批企业,如Prada、欧舒丹等。但论影响度及时间均无法与本轮新经济公司上市相比。
&1993年时,大家虽只是隐约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仍力促引入H股,让港股过了20多年好日子。本次机遇和带来的红利周期将高于当年,真的必须抓住、不容放弃。&曾担任过港交所上市科首次公开招股交易部门主管的陈翊庭对《财经》记者称。
港股新&基建&
虽按一般规律可达六至八周的咨询周期缩短至四周,但因事关重大理念、制度调整及利益,此次改革咨询并非衔枚疾进,各方关注极多,相关讨论亦此起彼伏。而目前各方关注的重心,逐步由是否公平转变为如何操作及规避风险。
以2017年底完成总结的那次咨询的整体情况为例:联交所共接获360份有效回应意见。91%的意见支持市场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吸引更多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差异之处,在于如何进行。
综合《总结》及《文件》,可见联交所对如何让三类公司上市给出了经增删后的建议:对谋求以&同股不同权&方式上市的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联交所建议为其上市前后均设立一系列较高门槛,主要包括:最低市值须达100亿港元,若市值低于400亿港元,上市前的完整财政年度须有最少10亿港元收入;能提供业务过去及预期可持续高增长的证明;必须得到至少一位资深投资者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总投资额至少有50%要保留至首次公开招股后满六个月);不同投票权股份所附带的投票权不得超过普通股投票权的10倍;上市后,不得提高已发行的不同投票权比重,亦不得增发任何不同投票权股份;重大事宜必须按&一股一票&基准表决;为令投资者作出区别,该类公司股票代号后会加上&W&,且标注&具不同股票权控制的公司&。
对未能通过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联交所建议设立的主要门槛包括:其上市时的预期市值不少于15亿港元;至少有一款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阶段;未经同意不得进行任何可导致其主营业务出现根本性变动的收购、出售或其他交易或安排等;在股份代号结尾加上标记&B&。
对寻求在联交所第二上市的合资格发行人,联交所的主要建议是:符合创新产业公司;建议让获豁免的大中华发行人可按其既有的可变利益实体结构(VIE)在香港第二上市(须说明其结构符合中国法律、规则及法规;亦须符合可变利益实体指引中的披露规定)。
&这些建议的特点是门槛较高、紧箍咒较多,且吸收了各方的一些主流意见及国外经验。比如对于美国证监会也不允许事后重组方式实现同股不同权等。毕竟咨询内容不仅要反映市场意见,还包含与监管层的磋商,《上市规则》修订亦须经过证监会董事局批准。&一位接近香港监管层的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称,&另外就是为吸引内地企业进行了一定调整,比如,已有内地企业表示若为同股不同权设立若干年限的&日落&条款的话将不会考虑在香港上市。&
此外,本轮咨询中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此前一轮咨询提出的&创新初板&和&创新主板&的建议并未出现。所谓创新初板,主要目标为初创及尚未盈利的新经济公司,只对专业投资者开放,不对散户开放。
从好处方面来看,不同层次的上市板块一方面可实现保持市场标准和保护投资者的目的。不同的投资者可以自身风险偏好高低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划分板块还可以解决个别公司因纳入主要基准指数导致投资者被迫买入及一系列衍生问题。
据前述人士透露:这其实正是前一轮咨询各方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反对进行区分者认为,如以发展为目的,划分过细,可能会让主板和创新板都发展不好,不如合在一起,以股票代码加注及提高门槛等方式解决投资者风险识别问题。
这位人士也表示,情况仍是未定之局,因为这还涉及到恒指是否纳入同股不同权公司股票的问题。对此的相关咨询过程将于2月28日结束,其结果将要综合考虑。&各类实操性的问题可通过增删规则或实践化解。但目前港交所的态度就是不希望用太多的辩论&骑劫&是次改革,以免节外生枝。&例如,对于复杂的创新产业定义问题,李小加就多次强调:因变动迅速,不会机械式地设立特点清单,是由相关机构及监管层根据客观因素进行主动判断,&上市科、上市委员会都是付很高人工的专业人员,不是随便在街市上找的人&。
除存未定义&创新产业&外,企业持股能否得到特殊股权答案未定、是否会削弱投资者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确实正在派生出一系列反对意见。&为抢生意而今年内急急把这些企业带来香港上市,长远会否损害一般散户的权益?对真正需要帮助融资的本地初创企业有多大实际作用?如何防止公司在传统业务硬套上&科技&概念,将考验监管机构对创新科技的了解。&香港立法会资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指出。
&对于监管层和港交所来说,如何平衡风险和发展产业之间会始终存在矛盾,不会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肯定会有一个互动过程。最重要的是不应因噎废食。&陈翊庭认为。
2月底,香港证监会主席唐家成在出席金融服务界新春酒会时表示:香港证监会完全支持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不过同时要保障投资者利益。该会日后会按职权积极监管。
与美国&重披露、轻审核&的做法不同,香港证监会更多扮演着积极的&守夜人&角色,在此之前,亦是其否定了有关同股不同权的咨询过程。唐家成的此番表态,被普遍解读为&扫清了最大一块障碍&。
&咨询意见提交截止日期为3月23日,4月底发表咨询总结,新例生效接受申请,期待夏天迎来首家同股不同权新股挂牌。&在近日召开的相关记者会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给出了较为乐观的时间表,&市场有高度共识,不会有大分歧,且能赶及7月至8月新股沉寂期间的窗口。能给予市场很好机会去做。Why not(为什么不呢)?&
此番表态背后自有压力。据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十年,港交所旧经济行业的上市公司市值占香港上市公司比重已达97%,而新经济行业市值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约为3%。后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国际其他交易所。
目前看,对比赴美上市,港股市场具有上市费用低、审批预期性高、对股票获利的征税低,以及&北水南下&加持等优势;而内地的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以及新三板市场目前都不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上市,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等机制推出,内地与香港市场联系的渠道和频次均更为密切。如果港股改革落地,其吸引力会大为增加。
事实上,来自市场层面的&试水温&动作,已开始频仍出现。
&近段时间我每天几乎要接几十个电话,内容都是询问相关情况的。&陈翊庭如此形容,&在此之前,为选择在美国还是香港上市,因各有各的好处,很多人都会纠结。如香港有可能再多加一些制度优势,不少企业就表示愿意再等几个月,最终选择香港。&
港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透露:港府和监管机构目前已收到不少查询,预料下半年正式落实后不少新经济公司会来港上市,更表示,&据我们掌握,有兴趣的不止数间,而是以十计,且其中有企业规模不小。&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除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外,近日亦有韩国及日本的同类企业开始产生兴趣,愿意了解香港针对该类型公司将引入的最新上市制度。&李小加曾经有一个比喻,说股票市场就像一个百货公司,货架上的货(上市公司)足够多才更能吸引八方来客。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港股代表除了地产就是金融,除此之外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腾讯。一个阅文上市也要被拿出来炒作很久。&一位居住在重庆的资深个人投资者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今年的港股将增加关注。
与之相比,香港本地投资者的关注则显得更为具体:谁饮头啖汤?小米会不会来香港?阿里会不会回香港第二上市?
(本文首刊于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编辑:daisongyang)
财经网微评论(人参与)
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条)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股中的权重股怎么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