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持有的美的股份除权后价格是多少,有人知道吗

原标题: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的8個大股东都是大牛雷军为什么占有最多的股份?

一、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号称八大首创人

第一个疑问:里面持股比例是雷军占绝大多數么?

第二个疑问:若是辣么在创业伊始,团队成员都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起码不比雷军低很多的情况下,雷军怎么做到让本人占绝大哆数股分并处于绝对老板职位?

这个疑问引申到:在创业初期你需要本人做创业团队的主导(单纯独大的股分才是计划相对服从的持股布局。)但是你又需要很锋利的人做你的合资人。这两者怎么到达平均雷军是怎么做的?

附:团结首创人布景:林斌、周光平、刘德、黎万强、黄江吉、洪峰

林斌: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曾参与微软亚洲工程院建立并任工程总监)

周光平:原摩托罗拉中间高级总監周光平(主理设计“明”系列手机)

刘德: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

黎万强:原金山词霸总司理

黄江吉: 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總监

洪峰: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司理

二、雷军创业时是互联网界创业时非常有钱的人之一

由于雷军创业的时候非常有钱,他大概是互联网界創业时非常有钱的人之一

金山应用在2007年上市,他其时是大股东之一金山上市时市值固然不高才40亿港币左右,雷军也是亿万富翁了

后來他离开金山做天使投资人,成功投资了凡客多玩和UCWeb等,这都是市值10亿美元左右的他不但是天使投资人还参与了后续几轮融资,出任董事长所以是大股东。在他2010年景立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的时候身家大概有10亿美元左右了

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号称八大首创人,疑问中提到了七位:雷军(这位都不用写简介)、林斌(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曾参与微软亚洲工程院建立并任工程总监)、周光平(原摩託罗拉中间高级总监,主理设计“明”系列手机)、刘德(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黎万强(原金山词霸总司理)、黄江吉(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以及洪峰(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司理)

另外一个人是王川,多看首创人也是雷军天使的项目,专一于改善Kindle的閱读体系建立多看以前开发了一套被国内大片面KTV接纳的点播体系,所以对于开发Linux体系以及Android很有心得在多看的时候就动手开发电视盒子——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盒子的雏形。

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在2010年建立时规模是含7位合资人的14人团队,即是“上梁山喝小米是高通最大股東粥”的14个人王川是后来被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收购成为合资人及紧张一支。根据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团队扁平化的思路团队仅为三層:合资人、核心管理层及基层员工。

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成立于2010年成立之初估值就到达2.5亿美元,创下了当年投资界的奇迹而且其时公司的偏向或是众人都不敢想的手机硬件。这大片面估值都是在赌雷军

不是另外六位合资人不牛,而是雷军太牛太拉升估值。这七位匼资人中(不考虑后来加入的王川对非常初的估值影响因子为零),三位海龟包括雷军的其余四位是滚地龙;然而除去雷军,其余六位都是高级专业司理

你说投资人看到这个地势怎么估值,把赌注放在谁身上

三、雷军拿几十亿身家兜底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另有雷軍系的资源支持

由于没有任何公示资料只能凭据坊间传闻及行业老例获得一些信息。非常初雷军的股分在40%左右其余的合资人在5%左右,留给员工的期权池在10-20%

所以看到雷军的股分是其余任何一名合资人的5-10倍之间,乃至超过其余合资人的总和这即是疑问的由来“为何雷军能占绝大多数股分”。

再谈分别逻辑和估值基础

建立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时,雷军的身家在几十亿人民币左右远超其余所有人的总和,是其余任何一个合资人的10-100倍乃至更多由于雷军在其时曾经名满全国,不但是成功的专业司理人+半创业人(做过金山的CEO)或是成功的創业人(和陈年一起倒腾了卓越并成功在2004年卖给Amazon,估价为7500万美元)或是成功的天使投资人(投资估值曾高达30亿美元的凡客,后来上市的YY囷猎豹等等以及几何没上市的明星项目)。

其余人真的很出色然而只是优秀的专业司理人罢了。虽说创业只是有限公司和有限兜底鈈是拿本人的身家做抵押。但在投资人的眼中间接或者干脆即是和创业者的身家有关系,身家越高投资人愿意赌你。在凡客非常艰苦嘚2014年雷军领投1亿美元,也充裕证实了这一点

除了拿几十亿身家兜底,另有雷军系的资源支持: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的产品上市每次都昰一票大佬站台;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手机乃至一度成为凡客和乐淘的前几大抢手品(不晓得这两家公司的投资人会不会哭);凡客壮大嘚快递团队如风达完美保证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手机的物流体验等等这些无形的支持是其余合资人没法提供的,也是没

四、1000万的盘子给伱50%也才500万100亿的盘子给你1%也是一亿

其次,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的初次估值就在2.5亿美金而若没有雷军,其余任何一名合资人领头去组局融資在当年的环境趋势环境下,天使轮的估值肯定在2万万美元之下也即是起码有10倍以上的差距。

总结所以回到疑问,雷军的股分是其餘合资人的5-10倍之间这个真心合理,乃至可以说雷老板厚道

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作为互联网初创企业是没有天使投资人的,由于雷军本囚即是他也参与了后续融资。

在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创业时其它合资人的资产加一起可能惟有雷军的百分之几。雷军既出钱又亲身出任首创人CEO固然股分占比很高

1000万的盘子就算给你50%也才500万,100亿的盘子给你1%也是一亿了究竟上在前期与其在股分上扯皮,还不如朋友们一起想想怎么把盘子做大

另外创业初期应该有主事人,有一个股分占多的首创人并不是赖事平均或者相差不大才是赖事。若有人能率领我們上一个更高的台阶给你股分超过我,我也是愿意的

  在今年1月16日举行的2019经营管理姩会上方洪波说美的2018年一年的变化比1998到2008年十年都大,他说:“冬天不可避免美的要好好面对”。有媒体不解地问:“美的到底发生了叻什么”

  经济观察报最新报道,2018年美的集团旗下的德国企业库卡(KUKA)业绩惨淡,实现总营收32亿欧元同比下滑6.8%;实现税后利润1660万歐元,与上年相比暴跌81.2%库卡管理层承诺的“2018年实现营业额35亿欧元、盈利率5%”没有实现。

  近期关于美的集团的消息还有:

  美的集团董事、副总裁、原美的厨电事业部总经理朱凤涛,突然于3月下旬辞去公司所有任职就在几天前召开的AWE2019,朱凤涛还出现在了美的现场

  与此同时,一份由BRANDZ提供的“中国品牌出海50强”名单在网络上流传名单显示,美的排名中国出海品牌影响力第49位与海尔排名第7位楿距甚远,甚至远低于格力排名第29位

  不过,今年的AWE美的风头甚劲不仅首次包下整个W1展馆,还发布了一个互联家电品牌“BUGU(布谷)”;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COLMO亦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

  止于目前美的集团已拥有美的、小天鹅、华凌、凡帝罗、比佛利、COLMO、BUGU、库卡、東芝、AEG等十多个品牌。这些品牌大致分为三种来源:一种来自美的自造如美的、凡帝罗、COLMO、BUGU,美的拥有全部所有权与使用权;一种来自收购如小天鹅、比佛利、华凌、库卡等;第三种来自租借使用或授权使用,如东芝、AEG等美的只在约定期内拥有部分品牌使用权。

  稍早公布的美的集团(SZ000333)2018年业绩预告显示2018年,美的集团实现净利198亿元—208亿元同比增长15%-20%。预告没有谈到营收我预测2018年美的集团营收应茬2700亿元—2800亿元之间。

  关于库卡我并不认为库卡发生了严重且不可逆转的困难,库卡的困难显然被媒体有意放大了把美的收购库卡放在中国社会转型升级大背景之下观察,你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眼前的困难,我认为是暂时的

  同样,我也不认为美的发生了重大危机

  事实是,在过去的2018年美的集团仍然在三个重要指标上表现良好——营收表现良好+盈利表现良好+股市表现良好,三项指标共同構成了我们对美的集团的基本价值判断

  有趣的是,不少媒体私下聊天时都感觉2018年的美的集团可能哪里出了问题,媒体为何会有这種感觉

  1、美的距离“全球经营的科技集团”还有多远?

  2700—2800亿元的营收+超过100亿元的研发投入让美的集团的2018年看起来依旧光鲜照囚。

  然而远低于海尔乃至格力的海外影响力,以及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缩小与格力空调的销量差距又让美的看起来令人气馁。

  2018年初美的集团确立“全球经营的科技集团公司”的企业定位,“全球经营”+“科技集团”共同构成这个企业的未来

  但是,全球經营仍未成为现实2016年,美的集团来自海外的营收占比已接近50%但这不意味着美的集团已经成为一家国际公司,事实是美的集团来自海外市场的自主品牌营收很低,更谈不上利润贡献

  出海影响力排名49位,可视为美的海外市场真实状况的缩影——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个排名榜有什么公信力比如,该榜单竟然把海信(排名第6位)排在了海尔前面简直就是荒谬。

  那么向科技集团转型呢?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在一个会议上透露美的集团2018年研发投入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30亿元);美的集团官方对外传播的数据是:2018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即使100亿元,也是目前媒体报道可见的中国家电企业研发投入最大数字

  2016年以来,美的集团研发投入年年加码向科技企业转型的决心相当坚定。实话讲这是我坚定地看好美的的重要的原因。我一直认为一个重视研发和创新的企业一定会有一个不坏的未来。华为就是例子

  事实也有另一面。持续的研发投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的产品现状。仳如许多网友称,他们并不觉得今天的美的和5年前的美的在产品层面有大的不同我的看法是这样的:2017年以来,美的产品的确发生了很夶改变但人们对美的的印象认知依旧停留在5年前,这让他们的眼睛看不到美的产品的变化

  不过,一个细节折射出美的状况比想象嘚严峻在1月16日举行的2019美的集团经营管理年会上,方洪波称美的2018年一年的变化,比1998年到2008年十年都大他说“冬天不可避免,美的要好好媔对”对于2019年,他说“不谈目标只追求高质量增长”。显然他最清楚美的发生了什么。

  2、从COLMO到BUGU美的确实来晚了

  2019年以来,媄的最引人瞩目的动作当属连续推出两个自主品牌:COLMO与BUGU。

  有人分析称推出COLMO,是为了和卡萨帝竞争;推出BUGU是为了和小米是高通最夶股东竞争。我认为这种观点最多说对了三分之一虽然我也认为COLMO与BUGU的诞生,的确与美的高层受到卡萨帝与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刺激有关却不是美的推出两个新品牌的全部出发点。

  仔细研究美的品牌现状你会发现“美的(MIDEA)”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大众化品牌——美的洎己也一度以“国民家电”自称。这样的品牌属性决定了它对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吸引力,对高端消费阶层及崇尚互联网思维的年轻群体吸引力不大因此,美的同时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品牌延伸意在覆盖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而美的一个品牌无法独立完成这一使命必須有新品牌介入,于是COLMO与BUGU应运而生

  事实是,COLMO的诞生比卡萨帝整整晚了12年;BUGU的诞生,比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晚了差不多8年这意味著美的来晚了。

  2018年10月美的在欧洲最高峰勃朗峰发布高端品牌COLMO。依据美的方面给出的解释COLMO的意思是“攀登”,致力于为全球1%的人服務

  在AWE2019,我仔细地观看了COLMO第一批面世的产品——冰箱、洗衣机、油烟机、煮饭机器人来COLMO展场之前,我恰好刚刚去过卡萨帝展场很嫆易在内心将两个品牌进行对比:比如展示风格、产品的工业设计、新材料应用,以及产品所搭载的技术等等。

  实话讲面对COLMO我完铨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甚至还有一丝失望此前,我一度对COLMO抱持了较高的期待

  我发现,有这种感觉的不啻我一个有媒体记者对峩讲“COLMO没有想像的那么好”,而一位白电巨头亚太区老总对我讲:“看了COLMO的产品但没有看出哪里高端”。

  谈谈我的看法举两个例孓:

  COLMO展示的那款洗衣机,据说定价3—4万元单从外观看,没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为何这么贵?COLMO官方的解释是:“通过AI摄像头自动判萣衣物体积、辨别衣型、护色识别颠覆以往产品的称重判断水量法,针对不同衣服的吸水情况自动匹配用水量和洗涤剂,并以不同洗滌力度、不同水温精致呵护每一件衣物”

  这样的表述,我相信许多记者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此前已有不少洗衣机企业在它們的宣传稿里使用过类似的表述。

  再看COLMO展出的那款冰箱先不说内在技术如何先进,单看外观采用灰色玻璃材质做箱体面板,就很難让消费者建立高端感须知,玻璃材质的面板早在几年前就已被部分冰箱品牌所使用实际销售情况表明消费者不怎么喜欢,目前大多數冰箱品牌已放弃使用该材料

  COLMO定位于AI智能科技,这一点同样值得商榷目前,AI智能已成所有品牌的家电产品一项平台型技术把一個几乎无差别的平台型技术作为最大卖点来推广,这个策略需要重新审视

  须知,高端绝不是“高定价”那么简单!

  我有一个观點:建立品牌差异化认知的最直接有效方式就是在产品的工业设计上下狠功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工业设计和消费者的“第一眼”囿关,产品的内在技术属于“第二眼”的问题假如消费者看到你产品的第一眼就扭头走了,你就没有给他们看第二眼的机会因此,企業一定要把工业设计放在产品规划的第一位工业设计属于“次核心技术”。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技术不重要,相反我一直是┅个技术崇拜者。

  AWE2019之后我认真留意了媒体关于COLMO的报道,实话讲我没有看到媒体关于COLMO如何令人赞叹的报道,关于COLMO如何如何不凡的表述大多出自COLMO自己。

  再说BUGU我认为这个品牌最值得说的是“用户共创”的产品理念。但是我要说的是,BUGU选择的是不好走的羊肠小道此前,已经有无数事实证明“用户参与创造”、“用户定制”等所谓个性化产品,从来就不是主流在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已经牢牢占据年轻群体心智的今天,迟到的BUGU能飞多远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苛求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培育出一、两个强大品牌并不现实,我們应该给COLMO和BUGU更多理解与包容但市场会不会给二者以理解,我就不知道了

  3、不妨看看华为是怎么做的

  10年前,中国企业的标杆是彡星或索尼;2017年以来它们的标杆变成了华为。

  4月3日华为“心声论坛”刊登了一份创始人任正非的内部讲话,称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目标是:2023年做到1500亿美元整个华为集团做到2500—3000亿美元。为此华为计划未来五年投入研发经费1000亿美元。

  3月29日华为刚刚发布2018年年报,報告期内实现全球收入72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5%;实现净利润593亿元,同比增长25.1%报告称,2018年华为研发投入1015亿元人民币约合150亿美元。近十年华为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800亿元之多。

  美的期待转型成为华为那样的科技型企业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近年来美的在研发投入上不遺余力成为研发投入最大的家电企业,投入额度甚至远超第二名但是,如果把美的放在整个家电行业大格局下观察方洪波一直期待嘚重大创新与突破,迟迟没有出现

  华为的成功,本质上是产品的成功;而产品的成功源于技术和研发。多年来任正非始终坚持┅个信念:唯有技术领先才有产品领先,唯有产品领先才有市场领先他认为,其他所有因素带来的领先都不可靠唯有技术与产品带来嘚领先才是可靠的。

  当人们惊呼“华为越来越激进了”的时候发现华为并非孤立地提出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是匹配以同樣看似激进的研发资源你看,当它提出5年做到2500—3000亿美元的时候它同时配置了100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显然华为认为只有巨额研发投入,財能支撑销售收入持续增长

  美的管理层似乎不具备华为管理层这样的魄力。我认为到美的集团年研发投入不低于30亿美元的那一年,美的才有可能实现产品与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个窗口期可能出现在2022或2023年。

  再说说全球经营在这方面,中国家电企业做得最好的是海尔目前,海尔是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家电品牌

  最新消息是,格力也准备发力美国市场了3月29日,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宣布:將大力拓展北美市场让格力产品走入美国千家万户。格力电器海外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欧阳俊称:未来两到三年之内把格力目前覆盖美國22个州的销售网扩大到美国50个州。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定位“全球经营”的美的集团,一直缺席CES这个最具全球影响力与辐射力的家电展会而海尔则一直是这个展会的常客。欲开发美国市场CES可以说是家电企业必须购买的“门票”,不购买这张门票美的就无法在美国市场形成影响力。

  国际开发不同于国内市场必须品牌先行。华为是这么做的海尔也是这么做的,美的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美嘚希望成为华为那样的科技型企业,但在企业战略格局上仍然和华为有较大差距。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權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我觉得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今後家居智能是肯定铺开的,手机和家电连成系统后可以用手机控制家里的家电例如:回家前开空调,煮饭开电热水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是高通最大股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