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税收欧陆战争6三神将内购版已经开始了吗

美国税改鸣枪 打响全球资本竞争及税收外溢战争|税改|企业税|减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美国税改鸣枪 打响全球资本竞争及税收外溢战争
  美国税改鸣枪打响“外溢”战争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这句上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的名言正迎来最新版本,即“我们的税改,你们的麻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讨论和修改,12月1日,美国共和党提出的税改议案以51:49的投票比在参议院涉险过关。尽管“革命尚未成功”,但特朗普税改即将落地,同时税改引发的全球资本竞争以及税收外溢影响,也将缓缓拉开帷幕。
  “减减减法案”
  上任近一年,特朗普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翻身仗”。如果“革命成功”,这一法案将成为特朗普政府第一个真实落地的政策,而美国国会也将迎来31年来的首次最大程度的税法修改。
  根据目前的情况预计,特朗普将于2017年底正式签署批准税改法案。不过,现在还不是共和党庆祝的时候——此前为了获得参议院更多的支持票,共和党在投票前对议案的部分细节进行了修改,最终拿给各位官员投票的议案上甚至有许多手写的修改内容。
  因此,参议院通过的税改版本和此前众议院通过的版本存在分歧。而特朗普在签署之前,立法者需要解决此次参众两院通过的两个版本法案之间的区别问题。近日参众两院将开始着手解决两个版本之间的分歧,最终拿出一份法案呈交给特朗普。
  无论细节怎样修改,此次税改的“减减减”趋势已经板上钉钉。在本次税改之初,共和党曾经提出“更好方式”计划(Better&Way),提出征收基于消费地的现金流量税的想法。现金流量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允许企业将全部投资成本从税基中扣除,不必折旧,并基于消费地实行“边境调整”。
  然而随着税改计划的不断成型,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减少所得税税率来刺激经济增长,降低企业和民众的赋税。因此,本次税改在宗旨上是减税,特朗普坚持称之为“减减减法案”(Cut&cut&cut&act)不无道理。
  与现有税制相比,本次税改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首先,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由七档减少为四档,较之前相比有所简化。其次,企业税由原来的35%降至20%。三是遗产税提高起征点并将最终废除。四是海外利润汇回将享受更低的税率,由原来的35%降至5%-12%。
  税改“难产”
  特朗普上任之际,就对税改跃跃欲试。然而前前后后经过漫长的辩论,税改“难产”了近一年的时间。实际上,本次税改最受争议的主要有两大方面。
  首先,因为本次个税改革富人受益将更多,从而会增加分配不公、加大贫富差距,这也是民主党反对本次税改的主要原因。的确,本次个税新政降低了大多数人的纳税额,但并非每个家庭都受益。高收入人群会从税改中获益颇丰,而中产阶级减税力度明显不如富人,有些中产阶级家庭甚至会遭受损失。
  其次,减税可能加大财政赤字。根据预测,税改法案的减税措施将给美国带来1万亿美元的赤字,这也成为此前各方僵持的焦点。共和党中的保守派主张赤字中性,即有减税有增税。但税易减却难加,赤字增加几乎已成定局。对此,特朗普宣称,尽管税率降低,但是由于减税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并不会带来过高的财政赤字。
  据TPC预测,因为本次税改,美国联邦收入将在年减少2.4万亿-2.5万亿美元,年减少3.4万亿美元。这会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增加美国财政预算赤字1.5万亿美元。如果要保证赤字占GDP比例不变,美国的GDP增速需要达到4.5%,但美国国会预算局估计GDP潜在增速仅有2%左右,即便考虑到财政刺激政策,也达不到3%。因此,本次税改有大概率会增加美国财政赤字。
  “美国优先”
  尽管针对特朗普税改的争论依然在持续,但并没有真正阻碍此次税改前行的脚步。究其原因,在于此次税改将会给美国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的推动作用,而“美国优先”的宗旨也势必会吸引资本的回流。
  在投资方面,降低企业所得税至20%,企业留存利润增加,将会刺激投资;而允许短期资本投资作为运营费用抵消收入、不必计提折旧,也相当于减少税负,促进投资。不过,虽然美国原来的企业税率最高级高达39.6%,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实际赋税有那么高。
  有效税赋越高的公司,越容易在企业税降低中受益。其中的公司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本土收入占比高、有效税率高的公司,如电信、医药等。二是中小型公司。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大企业更有能力合理筹划税收,因此本次减税将利好中小型企业。
  在特朗普税改的发展始终,“美国优先”这一信念贯穿始终,特朗普宣称,此次税改就是再次把美国放在优先位置。而此次对于海外利润回流税率的大幅度下降则是最好的证明。据统计,2016年美国企业囤积在海外的利润高达2.5万亿美元,因此,海外利润汇回税率的降低有望带来相当规模的海外利润汇回和本土投资。而投资又将发挥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外溢”战争
  特朗普税改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如此重大的税改政策势必会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联动影响,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引领全球减税的浪潮。在税改法案刚刚提出之时,德法二国纷纷发表声明称,此举将对本国企业造成严重冲击,并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这种“坑队友的行为”。
  如果特朗普税改落地,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国家将会不可避免地跟进减税措施——在美国降低税赋的情况下,如果其他国家维持原有税率不变,逐利的资本自然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市场进行投资,而其他国家将面临资本流失、投资降低,并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
  目前针对特朗普税改,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推出减税计划来应对。例如,英国宣布在2020年将企业税下调至17%,印度的莫迪政府也推出了针对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减税计划等改革措施。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称,众议院税改版本给全球税收体制协调及国际产业链带来的挑战不容小觑,如果这一版本的议案最终成为法律,可能会迫使目前诸多双边和多边税收协定进行调整。
  而本次税改对中国也将产生较大影响。美国减税鼓励投资,可能会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2014年中国企业所得税占GDP&3.8%,而美国这一比例为2.6%。如果美国进一步减税,预计将刺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所投行业更多为先进制造业、消费和高技术产业,这几大产业也是从本次税改受益比较大的行业。
  尽管如此,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大幅降税也会对中国产生不小的冲击。例如,美国减税对汇率会造成对美元贬值压力,也有可能对出口有一定影响。中国的短期流动资本外流压力会增加,对外汇储备会有不利影响。
  如果未来形成新一波全球减税浪潮,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大幅度下调企业所得税率,那么中国将面临严峻挑战。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税率仅是影响因素之一,还有市场潜力、制度环境、科技创新、劳动力成本、能源等其他综合成本等一系列因素。因此,分析人士称,降低税率的作用不应被夸大。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实习记者&张泽炎/文&李烝/制表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文章关键词: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一场战争引起的税收,直到现在全世界普遍征收,你交了多少|税收|个人所得税|税率_新浪网
一场战争引起的税收,直到现在全世界普遍征收,你交了多少
一场战争引起的税收,直到现在全世界普遍征收,你交了多少
个人所得税作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开征的一种税收,最早是由英国设立征收。开征的原因是因为18世纪末欧洲大陆拿破仑战争致使英国的军事支出大幅增加,财政收入不堪重负。为了打败拿破仑,筹集军费,英国率先在国内开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为当时的英国政府提供了大约20%的财政收入,这才使得英国具备了打败拿破仑经济基础。个人所得税自1799年在英国出现以来,在此后的210多年间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一个税种。个人所得税还有个名字叫“罗宾汉税”——罗宾汉在西方以劫富济贫著称于世。英法百年战争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据经合组织发布2016年报告,比利时个税比例最高。比利时个税加社会保障缴款占收入的比例达到55.3%,2015年这个数据为42.8%。毕马威会计事务所最新研究数据,每个国家个人所得税率不一样,2016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个税税率最高的国家为丹麦56.4%,挪威46.9%,爱尔兰46.25%,丹麦56.4%,芬兰54.25%,法国约49%,德国20%,希腊45%,爱尔兰46.25%,巴西27.5%,加拿大33%,智利40%,奥地利45%,印度35.54%,印度尼西亚30%,墨西哥35%,新西兰33%,南非41%,新加坡22%,英国45%,瑞典57.1%,瑞士40%,美国39.6%,俄罗斯约13%,日本55.95%,荷兰52%。个税率较高的国家有,丹麦、芬兰、瑞典、日本、美国、智利、奥地利等。拿破仑加冕我国实行分类税制,将个人各种来源基于分类不同,按照不同税率课税。2015年财政决算,咱们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为8671亿元,占总税收约7%。1980年个税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提高至1600元,2008年提高至2000元,2011年提高至3500元。至今,个税起征点有四年延续3500元不变。起征点到达没有我国税率有7个等级,分别与7个不同区间的应纳税额对应。个人所得税速算表如果月收入8000元,扣除三金,养老保险约650元,医疗保险约150元,住房公积金约1200元,失业保险约100元,职业年金约300元,扣除个人税金约400元。每月还需支付房贷、吃穿、交通、水电气、通讯费等,基本上所剩无几。有消息称,新一轮个税改革将分三步走,高收入阶层未来多元化的劳动所得将作为增量因素考入纳入综合所得,由此统计个税,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视为高收入群体,短中期将成为收入重点调节人群。往哪里里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請完成以下驗證碼
查看: 124|回复: 1
【转】金融体系演变对近代以来战争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影响
本帖最后由 哈里.谢顿 于
19:47 编辑
这是冷炮历史的一些合集
拿破仑的失败不在滑铁卢,而在一开始
转载经过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滑铁卢一个失败的代名词。很多人扼腕叹息如果不是这次失败,拿破仑帝国能够继续存在,或许法国将取代英国成为19世纪的霸主。大陆国家也将取代海洋国家成为下个世纪的主流意识。那么真有这个可能吗?首先我们把目光回转,看看英法两国绵延数个世纪的&基情&。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如果&一衣带水&形容的是中日关系,那么血浓于水来形容英法是绝不为过的。双方王室那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不说(英法百年战争在那个时代是王位继承战的典型),双方本身的距离就要远小于中日(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为对马海峡的五分之一)。不过&爱之深责之切&英法两国到近代为止大大小小的战役也干了无数次了。到了18世纪随着全球化的进行,以及对殖民地的争夺英法在对抗中发展出了两套截然不同的路线。 18世纪末的不列颠海军英国彻底走向海洋国家,其战略是以贸易为核心利益。所有的殖民地建立都是以这个原则为核心。为了保卫自己的全球贸易路线同时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英国花费巨资筹办当时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而相比风光的海军而言陆军就憋屈的多,虽然普通士兵的待遇可能是欧洲最好的。但是其集体称号一直到今天也仅仅是不列颠陆军(British army),规模也非常小,哪怕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也仅有不到30万的正式编制(世界大战期间临时扩充的算特例)。法兰西在这个大时代看到了海洋的重要性,不过相对于在欧陆已经孑然一身的英国而言,法国牵扯实在太多,不想也不能从欧洲大陆中脱身全力参与全球殖民。这就使得法国必须&两个拳朝两边打&一边维持着欧陆最强大的陆军参与欧陆风云(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陆军为四十万接近同时代英国陆军的六倍),一边需要耗费海量军费去打造一支可以与英国海军相匹敌甚至更加强大的法国海军(在17世纪末法国战舰数量为276艘其中主力舰为120艘,英国为143艘主力舰为104艘)。这虽然在纸面数据上让法国强大无匹但是也给波旁王朝的未来埋了一个定时炸弹。17世纪的法国军队要去除法国这个强大的对手,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以赴打击其海上的力量,逼它回到欧陆。乔治.克拉克爵士就对法国貌似强大的海洋力量做出了评价&比起英国和荷兰来,法国海军更多的是一种人为创造,更纯粹的地用于军事目的,而很少是一个海上民族的产物。&这种力量非自然生长而是由于&是由于政府的作用促成的,这种发展就像朝生暮死的植物一样,当失去政府的支持也就消亡了&。这个评语在九年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刚开始的时候法国海军依旧强于英荷联合舰队。这导致1690年的7月法国海军在比奇角海战中击败了英荷联合舰队。但是随后的拉乌格海战中法国海军却被英荷联合舰队打得打败。比奇角海战战事受挫加上重商主义的柯尔柏去世之后,路易十四便如英国人期望的那样全力投入欧洲大陆的争霸之中。他将陆军扩编到上文所述的40万规模,反之海军地位则一落千丈。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最后三年中法国仅仅建造了12艘新战舰,仅为英国新建造量的五分之一。到了1756年法国海军只有45艘战列舰,而英国则有130艘。法国人被成功的&赶回了大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次正确的选择,因为&法国人不能既保留一只强大的陆军,又拥有一只强大的海军&。用马汉的说法就是&法国海军的衰败不是由于某一次失败,而是由于法国已筋疲力尽和大陆战争的巨大开支&。路易十四七年战争算是双方路线又一次大的较量,这场被丘吉尔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法国又在这次战争中损失了37艘战列舰和56艘帆船。此后波旁王朝(含西班牙)为了复仇再一次加大海军投入,同时支持北美的独立。不过其结果却是财政的赤字。传统陆权国家的做法不同,英国哪怕是战胜了也不会在欧洲大陆扩张领土。英国对外的口号经常就是&建立欧洲均势&和&维护欧洲自由&,这也成为了接下来三个世纪英国外交的信条。其签订《乌特勒支条约》的时候明确的提出了&势力均衡&,并且称其为&是相互友好和各方持续和谐的最好和最牢固的基础&。乌特勒支条约所以有人将的英法战争(包括拿破仑战争)称之为&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其实是不恰当的。和上次不同英国不是为了继承法兰西王位而去找欧洲亲戚的麻烦,而是为了维持大陆均势以主动参战或者鼓动其他欧陆国家的办法去攻击&最强者&。最好的例子就是作为路易十四一生基友的威廉三世为了防止哈布斯堡王朝力量过于强大于1689年和1700年两度和法国展开秘密会谈,合谋瓜分西班牙遗产。在西班牙王位战争后法国暂时无力威胁到英国的情况下,英国立刻和法国结成了长达15年的同盟。以此对付日益强大的西班牙和在彼得大帝改革下逐渐强大起来的俄罗斯。 威廉三世英国的力量来源和法国也不完全相同。相比大洋彼岸的法国,英国的劣势实在太大。在18世纪初英伦三岛总人口为894万,而法国则有1930万。而按英国统计学家格里高利.金计算的人均收入在17世纪末法国为6.3磅,英格兰为7.18磅。通过这两组数据估算出来法国的生产总值大约为英国的两倍。但是英国却能在综合国家实力的较量--战争中和理论上远远强于自己的法国对抗,难道仅仅出于其灵活多变的外交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像两个人格斗一个人体格远远比另一个强壮,但是瘦弱的人手里却握着兵器,这就是英法的国力对比最形象的比喻。首先英国的财政汲取能力要远远强于法国。1689年到1815年的战争给各个国家的财政以严峻的考验,毕竟无论古今中外战争永远是最烧钱的。虽然根据理查德·鲍尼的统计从17世纪末开始后的一百年时间里,法国的税收要比英国多出一倍。但是除了税收之外的理=理财手段却少的可怜,主要途径是向私人的银行家借款。结果法国发行了以财政部对未来税收的预期为基础的贴现债券。这是一种&以政府在战争时期做出的并不可靠的诺言为基础的信用货币,这个信用大厦在1709年崩塌了&。一直到1800年拿破仑才组建了法兰西银行不过比对岸的英格兰银行要晚上106年了。法兰西银行反观英国不但早就建立的中央银行和其配套的系统。其上层贵族更是早早的意识到了自由贸易的好处。彼得斯特恩斯就断言&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同类群体相比,英国贵族阶层更倾向于贸易&。他们和商人阶级一样坚信自由贸易是国家力量和财富的源泉。安妮女王更是早在1714年就宣称&本国的利益乃是通过贸易来壮大自己&。安妮女王事实胜于雄辩,英国的力量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飞速进步。其对外贸易额在1697年仅仅只有673.5万英镑到了一百年后的1797年达到了4993.1万英镑,一百年内成功增长了7.41倍。相对注册商船也增加了5.88倍。而自由贸易对于国家力量的直接提升就来自于关税。从1692年到1792年,英国关税从89万英镑增长到了410万英镑,一百年内足足增长了4.6倍。作为老对手其实法国人也意识到了英国力量的源泉,因此无论是之前的波旁还是之后的拿破仑都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去打击英国的力量源泉。路易十六直接派出了法军支援了美国的独立,为此法国花费了巨资为未来的大革命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但是美国并未如预计那样和英国人彻底闹翻,英国依旧享受北美的贸易特权而且不用再负担北美十三州的军事开支了,以今天的眼光看损失要比法国小得多。 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则在重商主义的思维下颁布了后世赫赫有名的&大陆封锁&政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港口只允许法国船只进入&。虽然拿破仑战争中海洋一直被英国压制,但是法国陆地却节节胜利。吸取波旁灭亡教训的拿破仑表示&我要用陆地的力量征服海洋&。如果拿破仑能够做到统一整个大陆的话或许会成功,不过这种方法也让不少中立国家损失惨重,这也是英国能够一次次组建起反法联盟的重要原因。在1811年&大陆封锁&达到了巅峰。英国经济命脉的棉纺织业缩水了40%,英格兰银行的储备金也大幅度缩水。不过反法联盟却拉拢了俄罗斯,英国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和拿破仑预期的大崩溃依旧相去甚远。这让拿破仑意识到必须给&傲慢的俄国熊&以教训。结果众所周知50万法军折戟。因为法军高压形成的&大陆封锁&就像阳光下的冰雪一样消融了。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答案是不能。金融系统落后让法国和英国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海军的天然短板注定让法国人在大海中被死死压住。英国的外交手段让法国无法彻底掌握整片大陆,&用陆地的力量征服海洋&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高利贷:助推欧洲兴起却扼杀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
多年来,关于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神话,让痛恨近代史的人魂牵梦绕。在那个特定年代,由于特定原因出现了一批暂时超越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人群。然而他们距离近代资本主义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是欠缺临门一脚,还是永远徘徊在遥远的地平线?
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个不错的解读视角。
资本的原始积累近代的欧洲农民1560年,在酝酿着原始资本主义的英格兰,威尔特郡地方上住着一个叫斯顿普的农民。他在平时耕作之余,也从商人手里承接一些羊毛纺织的外快私活。斯顿普手脚麻利,可以只用人家织得三匹呢绒的时间,织出四匹,而且经纬细密,端得受商人欢迎。
等斯顿普积攒了些钱财,又托本地有身份的乡绅做引荐,投到大呢绒商门下去做学徒。又过了七八年,已经有了五六百镑积蓄的他,从旧主门下独立出来,自己创业。最后,成为本乡独当一面的呢绒商人。
近代手工工场雇员几乎同一时间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的明朝。洞庭吴江县也有一户施姓人家,主人名作施复。家里只有夫妇两个,一张织机。每年养几筐蚕,农忙之余织丝成缎贴补家用。每攒到三四匹素缎子,就到市场上贩卖。他织的缎子质量又好,又会为自己争价钱。每次卖缎都比别人多一些银子。积攒几年后,施复为自己增添了一张织机。随即便雇佣另一人为自己干活,每月又平添许多利息。隔了一年,他再用利息增添一张织机。不过十年时间,竟然有十来张机器,积累有千金之富。一直到这个阶段,以上两人的故事,都可以看作是典型的近代资本家兴起神话。但之后的故事发展,就会让两个人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古代的江南织户分化的初现逐渐成规模的手工工场远在英格兰的斯顿普,通过向伦敦的大出口商提供呢绒,手里第一次有了比较多的闲钱。正巧在这时地价高涨,本郡的领主动了心思,要将郡里的50亩公共放牧地作价出售。斯顿普便趁机盘进了这块良地,连养羊带纺织,利润更为丰厚。他就利用这些收益,买入全郡的羊毛,造成原料垄断局面。几年后,他便变窜升为威尔特郡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商人。这边施复也想继续买进织机。在盘算的生意成规模后,还可以用押船的方式,顺江而下,到江南的徽州、常州、苏州甚至杭州等地转卖素绢。这样又可获数倍之利。但却有人对施复说道:江湖险恶,风高浪急,怎比得上在家中坐着生钱舒服?施复恍然大悟,于是用织造赚来的数千金做本钱,做起放贷的买卖。不出三五年,便在县城里开了两间当铺,又购置了许多田产,俨然成为地方上的豪户。江南富户们的家庭作坊从15世纪到18世纪,同样的故事在东西方反复上演:西方勤劳发家的小商户们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不断将利润投入再生产。不仅扩大产业规模,还将多余利润陆续投入到了各种新兴产业上。新兴产业的发达,又进一步扩大了对新技术和新市场的需求。伴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不断累进,工业革命的曙光出现了。在当时的东方,资本的运作沿着另一条道路运转着。这并非是说明朝的制造商在获得利润后就不会扩张生产规模。但在产业扩张之外,他们对其他的投资方式更感兴趣。大量在商业和制造业领域获得的利润,都回归到商人出身的乡村。除了大量买房置地之外,主要投入到面对普遍农户的高利贷行业中。大量的欧洲大型手工工场是东方很难比拟的放贷帮助欧洲崛起欧洲不仅高利贷历史悠久而且非常发达当然,欧洲也存在高利贷行业。事实上,欧洲的高利率贷款在历史上来说是非常常见的。高利贷本身的起源,就是仰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农业更加无法保证稳定产量。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作为公民去承担兵役的农民,往往赶不上农时,不能及时播种收割,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借款来维持生活和农地生产。罗马在奥古斯都的时代之前,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小农民的国家贷款,代之而起的是私人贷款的大量产生。这些贷款有的时候利率很高,导致农民即使变卖财产,甚至把自己卖为奴隶,也偿付不了高利贷的利息。高利贷行业在古罗马就非常盛行高利贷的存在,甚至威胁到了罗马的政权安危。所以,到了共和国后期和帝国时期,罗马政府多次颁布遏制高利贷、降低利率的法令,打击破坏罗马社会根基的高利率贷款。起源于近东和阿拉伯地区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在早期阶段里,明确拒绝高利贷行为。它们甚至更进一步规定,任何以钱生息的行为都是违反宗教道德的。今天伊斯兰国家和组织间,仍然保持着无利息贷款的传统。西方人把这种类似援助的金融体系称为伊斯兰银行。中世纪的穆斯林商人 经常能享受到同族的无息贷款同伊斯兰教一样,早期基督教对于高利贷行为一贯实行严厉的高压打击。三世纪的教会曾经认为,借给人钱财收取利息,是富人受惠而穷人受害的不义之举。五世纪时的教皇利奥一世也声称,钱生利息是灵魂的死亡。中世纪的道德律普遍将收取利息当作是灵魂堕落的一种象征,罗马教廷也多次三令五申严禁所有教徒用钱放贷。这种禁令又被世俗的国王们反复强调。早期的基督教对高利贷也异常排斥毋庸置疑,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这种针对贷款利息的严厉排斥,对早期的底层人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因此迅速壮大了信众团体。但商业经营毕竟是离不开商业信贷的支持的。在中世纪少数犹太人充当了放贷者的角色,他们饱受教会指责的同时,却满足了中世纪商业活动的需要。而当欧洲迎来黑死病潮后的经济繁荣期,扩张的商业贸易就不是犹太借贷者能支撑的了。恰于此时,宗教改革运动领袖加尔文,旗帜鲜明的提出贷款生利并不违背上帝的意志。于是,在新教地区就可以自由的借出和收回商业贷款并赚取利息。这就让新教地区的商业活动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作为欧洲新教徒集中地之一的荷兰,后来成为近代欧洲最早的金融中心,并诞生了最早的现代银行制度。加尔文在宗教理论上确立了高利贷的正当性同样是在英国,不但有商人和普通百姓借钱,即便是国王也有要借钱的时候。由于英王征税需要经过议会许可,但战争或兴建时常需要临时用钱,这时就只能求助于伦敦的大商人群体。国王借到的钱自然不可能是什么高利贷,但国王的直接收入也不算多,在债主们眼中并不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借贷者。为了能够顺利借到钱,有的时候英国国王甚至不惜以地区贸易垄断特权作为抵押。许多享有丰厚回报的地区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西非公司等,大多都当过英国王室的债主。东印度公司的辉煌源自股东做了英王的债主但和东方的同行业相比,欧洲高利贷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欧洲的商业贷款一般不设准入门槛,资金可以自由进出。以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的金融市场为例,同期活跃在市场上的不只是荷兰和英国的本地商人和金融家,也包括德国和法国的商业代理人。来自不同方向的资金注入,为资金池里添加了比较充沛的“水量”,有效的遏制了利率上浮。欧洲商业贷款投放的区域也较为广泛。还是以英国为例,前期贷款主要投放的方向是养羊业和呢绒制造出口业务。后期逐渐转向了各种转口贸易。和葡萄牙风险很高的跨大洲贸易不同的是,英国商人同时在西非、近东、俄罗斯和北美设口贸易,分摊了依赖东亚和东南亚贸易造成的风险系数过大。有这些风险较低而回报较丰厚的投资领域,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对高风险投资有所偏好的资金来源。借贷的对象广泛 有效规避一些看上去暴利但风险系数高的投资欧洲的信用制度发达降低了贷款风险。作为基本信用凭据之一的汇票,大约出现在十四世纪的欧洲,不久就转由专门银行办理。在银行背书之后,即可转入市场自由流通。汇票的流动使资金流动的区域大大拓宽。当资金不再为地理和人为的空间所束缚时,平均利率就会出现一种下降的趋势。另外在长期海外贸易的过程中,欧洲也摸索出一套出资人和经营人合理分摊风险和利润的经营模式。公司的股份不但可以合理转让,甚至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这就把大量社会资金吸收进商业经营活动里来,客观上阻止了走投无路的资金转化为风险更高的高利贷。没有欧洲放贷业的发达 就没有东印度公司的壮大放贷摧毁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很多事情在东方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中国高利贷的发展规律,大体和商业发展的规律相一致。当商业活动较活跃、社会财富增加时,高利贷活动也相应增加。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同时也出现了最早的一批高利贷者。《管子》中讲述的“倍贷”“倍称”现象,应该是最早的针对普通生产者的实物高利贷。一些大高利贷商人甚至向王侯天子借贷。贵为天子的周赧王,就被债主逼迫,以至于要筑“逃债台”来躲避。今天的债台高筑一词,就是来源于这个事情。至于普通百姓被高利贷逼得“使老稚转乎沟壑”者,似乎也并不罕见。周赧王:凭本事借出来的钱 为什么要还?!汉代以后,随着矿产开发和货币增加,大量专门以放贷为生的“子钱家”出现。其放贷取利至少放十取三,有的时候甚至十倍取之。就连汉朝政府想平定七国之乱,也必须向这些大高利贷者筹措经费。唐宋时期国家,已经对商人形成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这一时期的高利贷,主要发生在民间且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以至于《唐令拾遗》不得不专门规定,积日虽多,不过一倍。也就是拖欠债务只能以100%利息强制结清。宋朝特别下诏,凡是累积利息超过100%的以倍利计,多余不论。唐宋高利贷的一个特色,是放贷的主体扩大了。除了商人地主外,寺庙、官员甚至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参加到高利贷事业中来。唐朝的繁华集市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逐渐侵蚀自然经济,以及和国际贸易的广泛接触,出现了规模空前庞大的工商业阶层。伴随而来的,自然是大量高利贷资金和以之为生的食利者群体。明朝时,的确出现了许多被看作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经济特征。比如江南地区有大量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家庭手工业团体出现。伴随着地区贸易的活跃和国际贸易的展开,商业信贷资本的大量出现,也算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特征。但通常不为人注意到的是,明朝高利贷的资金量和借贷范围也史无前例的增加了。较之前朝,高利贷不但规模扩大,参与放贷的人数更多,范围更是史无前例。明朝的集市一角明朝高利贷运用最广泛的是农村生活借贷,这也是中国历史最久远的高利贷品种。生活借贷原因不外乎几个:第一是农业生产的青黄不接与灾荒变乱,导致生活无着产生的借贷。第二是由于赋税徭役沉重产生的借贷。第三是平时操持一些事务,如婚丧嫁娶、起屋盖房等产生的借贷。明朝的农民经常为了维持生计而借贷但无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乡村高利贷的利息都相对较高。青黄不接时产生的谷物借贷,年利率为100%。嘉靖初年,宣府、大同的高利贷者,利用丰年米价下跌的机会,大量收进粮食。在灾年,他们将存粮借给农民渡荒或完粮纳税,可获超过一倍的厚利。苏州贫民向富户告借粮米,秋收时还债,借一还二。松江府有个人借了十石谷子,两年后作三十石归还。即便是在洪武初年,台州爆发粮荒,高利贷甚至有借一斗还二斗三升的事情。只有在富户在赈济乡里或者官府在灾荒时做国家救济,才将利率定在年利二成或三成。高昂的利率,不但摧毁了明朝农村的一般生产和生活,加速了小生产者的破产过程。还吸纳了商人因经商和经营手工业而产生的资本,使它们不能融入到手工业和商业的扩大经营中。大量无处可去的资金 就只能用来享受当时有几个主要的商人团体的家乡,大多是地狭田少的贫瘠之地,种田不足以谋生。所以才有很多人去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但商人们在赚钱之后,又习惯将积蓄投入到家乡的土地上,一则是购买田产,而则是放贷收息。这就立即回到了传统的地主加债主模式。公正的说,在国家没有对农业有力的扶持之前,这些贷款是农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但高利息在剥夺农民财产的同时,也推高了本地地价,导致官府的税赋加重。双重作用下,这些地区从乡村自耕农经济,逐步向农庄与农奴经济退化。明朝也存在和欧洲类似的生产再投入的经营性借贷。如曾有守边士兵把银子放给驻地附近的少数民族商人,让其进贡时顺便采购货物以生利。商人初涉江湖,在贩卖盐、茶等大宗商品时也多借贷为本。但这类经营性借贷规模不大,多在几十两到数百两之间。明朝的边境商人 经常借贷给外族只有两种形式的借贷,可以本利都很丰厚。一种是依托封建垄断特权的官方特许经营,也就是官商。官商负有特许经营大权,一本万利,这样的客户是民间借贷者所热烈欢迎的,但也并非没有风险。有时明朝朝廷拖欠官商款项,同样会连累民间借贷者,甚至导致万金血本无归。还有一种重本借贷的生意是海外贸易。由于泛海出洋风险很高,为了分摊风险,多采用众人合股的办法进行。根据各自承担的责任,又有散商、绅商、仆商、船商等区别。其中船只的所有者又称为船主,并拥有丰富的资本。航海商人需要从船主出借到船只和本钱,然后放船出海。但与欧洲海外经营不同点,在于明朝的海外合作经营过于偏向船主、船头的利益。真正经历风浪、躲避官府而进行贸易的经营者所得利润很少。这导致航海出洋并没有成为经营者积累资本的途径,反而成为一种变相的高利贷。闽浙的富人坐收出洋之利,沿海的贫者却不见减少。分配不均让明朝的海上贸易也壮大不起来是什么造成了差异?明朝的高利贷从业者为什么相比起扩大生产规模的经营性贷款,明朝的出资者更中意高利贷的形式呢?放在明朝商业经营的大环境下,这样的选择并不稀奇首先是投资方向的限制。春秋时期开始,官方就将一些获利的项目归入官营。早期有盐业和冶铁业,后来逐渐扩展到开矿、茶叶贩卖、酿酒、对外贸易等方面。官方掌握了重要物资的专卖权,使得在这些可以稳定获得高利润的行业里只有少数跟官府有关的官商。多数的民间资本很难挤进获利。而官商的经营却又和政治的局势紧密相关,朝堂上斗争的结果直接决定商人的钱途。所以就连这一小部分的官商,也不肯持续扩大生产投入。而宁可利用民间放贷这种简便快捷的资金增殖的办法。其次是融资范围的狭窄。在欧洲人建立稳定的信用制度、可以向社会开放融资成立股份公司的时候。明朝的商人还严重依赖宗族乡党关系来募集资金,筹措商本。即使到了三百多年后的清朝晚期,号称“汇通天下”的山西商帮募集的股金,也不过在三十万两到五十万两左右。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能比19世纪的晋商筹措更多资金相比之下,早在1669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向社会公开募股650万荷兰盾,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购。长期存在于东亚商人中的地域和血缘关系,结成团体、壁垒分明的资本和经营状态,阻碍了资本在市场里的自由流动。各个团体间多余的利润得不到充分流通,而被迫转向了本乡本土的高利贷行业。近代工业,即使是手工工厂业的发展,也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充裕的原料、足够工人和便利的运输条件。由于明朝国家制度的管束和官僚们重本抑末的思想,导致这三条都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小本经营的自耕农经济被民间高利贷和赋税双重压榨,越来越退化为大地主的土地庄园经济。地主以佃租为本业,不肯冒风险将土地转入工业原料的种植。物料的运输又遭遇到内地所设重重钞关和工关的限制。官僚出于对管理人口的考虑,对于一般游民的聚集又多半抱有抵触态度。将工人的聚集看作是一种祸患。没有借贷资金 茶叶商也很难把生意做大出于这些限制,明朝人的经商和手工积累的一定财富,并不能像欧洲一样升级为扩张产业的商业资本,而仅仅停留在商业中介和高利贷事业上。在商场上稍有积蓄,随即在城中开设债典,放钱出贷,从行商转为坐贾。而大量的资金居于高利贷业,也使得无论农户和小工商业者更难于取得廉价的启动资金。虽然很多地区的农户和手工业者都拥有令欧洲人和东南亚用户惊讶的手工技术,其产品在海外有极好的销路。但辛苦劳作的结果,大部分利润归于高利贷者。不多的一点结余,无力支撑这些拥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完成从工匠到手工工场主的转变。明朝资本主义无法发展的真正原因,正是在漠视物权法的现实下,财产所有权的频繁变更,使得资金的无所适从。明清封建帝王将天下视作私产随意处置,自然不可能得到视私有产权如生命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积极回应。即便是在封建垄断专营的庇护下,出现了拥有财产相当于一万万法郎的世界第一巨富。但在皇帝和官员的重重劝捐和劝募下,也不免在经营了1-2代之后,举步维艰。甚至陷入破产的危机中。明清不缺原材料与人力资源 但资金却是大问题没有充分的物权保障,又没有足够的人身自由和资金自由作为市场发展的前提条件。实业经营的风险就始终让资金的拥有者停步不前。这些走投无路的资金,最后将像河川汇入海洋一样投入高利贷这样的见效快、风险又相对较小的行业中。明清两朝的帝王尽管屡次出台严控高利贷和降低利率的法令,丰富的社会资金却从未成为明清产业振兴的资本,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演化成逼死人的高利贷。这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永远只是萌芽的奥秘所在!(完)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陆战争4中文内购破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