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发射火箭箭有什么样的利润?

《中国制造2025》提出一点,就是大力推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突破发展。2016年12月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提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去年6月,中央再次提出,要着力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加快探索实践脚步。

而此前消息说,今年上半年,我国首枚由民营企业研制的火箭将进行发射。

眼下,这枚火箭眼下的研制进入了哪个阶段?将完成哪些航天工作?生产这枚火箭的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看看。

央视记者朱慧容:我们要去的地方,不是四大火箭发射基地的任何一个,而是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内,因为眼下这枚火箭并没有完成组装,还在最后试验的阶段。

在这间不足10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摆放着火箭的各个部位。

火箭工程师艾志恒:这是我们火箭的心脏,它有六米多长,是一台推力大约35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而这边这个标识着各种数据的就是火箭的尾部。

火箭工程师艾志恒:因为要承受燃烧的热量,需要很高的密封性。

这枚火箭加上载荷,总长度大约8米,与刚刚发射成功的长征11号火箭相比,个头不足它的一半,算得上只枚迷你火箭,可以运载100公斤的卫星,送至800千米的高空。就在去年年底,这台火箭发动机刚刚完成实验,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画面。

记者:这就相当于是把火箭按在地上发一发。

火箭工程师艾志恒: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测量设备和传感器,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这些实验数据。

实验成功,发射计划也被提上日程,这家2015年刚刚成立的公司,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舒畅:该做的实验都做了,成功率应该有保障。

记者:三年一共投了多少钱?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舒畅:我们现在一直到今年年底,要投大概三个亿的规模来实现。

记者:这样运作下去,我们真的是一个可以盈利的公司?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舒畅: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航天的投入确实是比较大,而且周期比较长。这个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未来的投入还是很大的,因为如果我们要去做更大的火箭。

今年上半年将要发射的,还仅仅是这家公司的第一代产品,另外三个型号的火箭正在研制当中。

记者:很多事情可以由国家队来完成,为什么我们民企还要来做这个火箭呢?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舒畅:我们不像国家队有那么多繁重的国家任务在做,其实最终会形成一个格局是什么呢?深空探测,对科研要求高的项目交给了国家队,商业开发这一部分交给了更加注重效率和成本的民营企业。

民企研制的火箭实力如何?

尽管如此,造火箭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世界范围内,掌握火箭制造技术的国家也并不多,一家刚成立三年的创业公司,就研制出了火箭,这靠谱吗?制造火箭需要的核心技术、专业人才,真的具备吗?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舒畅:几百吨起飞重量的运载火箭还是很难的,但是我们现在选用一些成熟的技术,推出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这种小型运载火箭,也是完全从技术上可行的。

按照舒畅的介绍,他们虽然是一家创业公司,但是合作单位有包括中国兵器、航天科工在内的多家军工企业,国家倡导“军民融合”,让他们受益匪浅。而他们更多的研究重点在于让火箭发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央视记者朱慧容:这里就是这家公司的综合实验室,比如说火箭的控制系统,就是在这个实验室里面完成的。

火箭的控制系统就是这家公司在“降低成本”方面所做的自主发明。整个火箭都要靠眼前这个黑色的小方盒子控制。

火箭控制系统工程师程晓倩:这个最重也就1.8公斤,相当于传统火箭上要设置重量几十公斤的中控机,所有的一个执行输入输出的模块,都由它来控制。

重量只相当于传统火箭中控机的十分之一,节约了燃料,也可以多运一些卫星。这项研究是公司成立之后,专利发明之一。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的都是年轻面孔,工作人员跟我们介绍,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

记者:成立刚刚三年,真的有这么丰富的一个人才储备,足以来研制一个火箭吗?

某火箭公司创始人舒畅:近几年吧,随着国家开始鼓励科研人员创业,鼓励军民融合和商业航天,我们也是赶赶上了这个好时候,那么陆续的就是吸引了很多的人来加入我们。整个研发的团队,基本上是覆盖了研制一个火箭需要的各个专业。

根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商业航天市场将达到4850亿美元。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将达到8000亿人民币,未来10年里,全球卫星订单将达到1955颗。而这些订单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订单来自于商业客户。

飞机上的WiFi、地面上的通讯、太空实验等等,都需要发射火箭,运载卫星得以实现。巨大需求也让民营资本有了用武之地。

商业火箭领域迎来“中国队”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目前,全国范围内,像这样的民营火箭公司至少有五家,大部分公司的火箭产品还在研发阶段。民企造火箭,在国内还是一件新鲜事,但是国际范围内,已经算不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在商业火箭领域,我们国家民营企业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个个实力不凡。

这是去年年底,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9号火箭发射的场景。这家2002年成立的美国公司,仅去年就成功发射18次,2015年实现了火箭回收技术,这个月月底,猎鹰重型火箭将进行发射。最值得关注的是,凭借成本的优势,这款“猎鹰-9”火箭已拿到未来五年全球的38个发射合同,其中的24个来自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也就在这个月,美国另一家名为“火箭实验室”的公司,在新西兰成功发射一枚搭载三颗小卫星的火箭。

记者: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它做的是特别大型的火箭,我们跟他差异化发展,做的是微小微星;新西兰的这家火箭公司,我们的成本有巨大的优势。他们的成本现在大概三万多美元一公斤,我们国家现在市场价就是两到三万美元一公斤,我们能做到一万美元左右的水平。

对于与世界一流火箭公司的差距,舒畅并不避讳,靠价格,靠差异化竞争,打开局面也是中国企业眼下的选择。在现场,记者也看到,使用过的燃烧舵、火箭喷灌没有被废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要对实验后的数据进行反复推敲,进行优化。每次试验机会,对于他们来说都很珍贵。

火箭工程师艾志恒:这是在实验之后留下来的,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它在经过火箭这个高温之后产生的一些变化,从而对我们火箭本身的一个性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民企火箭团队来说,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改良,都可能带来意外突破。

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全世界能造火箭的国家没有几个,我们国家有非常好的航天工业基础和制造业基础,这是中国民企的优势,航天强国必须要走的路就是民企把成本降下来然后走出去。在国际范围内,拥有更大的市场。

摘要: 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枚代号为SQX-1Z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这是其在4月份在海南完成首飞后的第二次发射任务。这代表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在国家发射场完成了发射任务,也是我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完成商业发射任务。

这代表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在国家发射场完成发射任务,也是我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完成商业发射任务。

今天中午,中国民营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枚代号为SQX-1Z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这是其在4月份在海南完成首飞后的第二次发射任务。这代表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在国家发射场完成了发射任务,也是我国民营火箭公司首次完成商业发射任务。

据悉,本次发射的火箭实现了“一箭多星”,总共搭载了三颗立方星进行试验载荷。其中包括,北京零壹空间的EREBUS-1、天府军融一号和成都高新一号。当该火箭进入亚轨道后将立方星依次释放。然后,将由零壹空间所生产的其中一颗卫星完成降落伞着陆回收,成都高新一号则负责完成相关数据传输及技术验证。

官方信息透露,本次其发射的SQX-1Z火箭为一级固体亚轨道探空火箭,火箭弹体长达9.5米,直径1米。该火箭能够飞行的最大高速超过175千米,最大的飞行速度则可以达到1600米/秒。本次飞行时长将超过450秒,火箭发射升空在预定高度一次完成整流罩分离、星箭分离等关键动作,完成包括火箭组合导航、制导和控制方案验证、地面测法控方案验证、箭上主要单机功能验证、一级发动机落点控制验证等在内的多方面关键技术验证。

近年来,国内的民营商业火箭公司迎来的高速发展时期,同时,零壹空间、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灵动飞天等公司也成为我国民营商业火箭的佼佼者。今年,除了星际荣耀,零度空间也进行了探空火箭的发射,而蓝箭航天的入轨火箭也完成了总装。目前,虽然我国民营火箭公司距离Space X还有一段距离,但未来无疑非常值得期待。

原文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5日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
本文经授权转载,不代表阿里云及云栖社区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欧洲时报网】5月17日7时33分,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的 “重庆两江之星” (以下简称“零壹空间”)OS-X火箭点火升空,标志着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亚轨道火箭首飞成功,为接下来的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发射卫星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首枚民营火箭上天 多个科研目标搭上“顺风车”

综合中新社、《法制晚报》报道,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马超介绍,“重庆两江之星” 采用零壹空间自研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箭长9米,与大众所熟知长征系列火箭相比,个头小了一半。虽然个头不大,但火箭发动机的推力可以达到350千牛,能把35吨重的东西送上太空,能为客户载荷实现最高20马赫飞行速度。

“重庆两江之星”的飞行轨道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当火箭升空到达最高点之后,就会开始下降,采用弹道模式落回地面。

该火箭可灵活配置燃气舵、空气舵、姿控动力等多种控制系统,并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满足飞行试验所需的各类复杂飞行弹道。

零壹空间创始人兼CEO舒畅说,本次首飞除了验证X系列火箭本身外,还收获了三方面成果。一是完成科研目标,如验证气动支杆的减阻、降热等,为未来的产品布局设计提供技术储备;二是验证试验窗口,如试验最大高度(40千米)、马赫数(4马赫-6马赫)等;三是验证合作模式,比如由高校提出前沿的科学问题,再通过首飞来进行实践验证等。

此外,在本次飞行试验中,零壹空间还进行了中国首次“减阻杆”“低成本能源”“箭上无线通讯”等创新技术的研究,为简化火箭系统设计、降低研制成本打下坚实基础。以箭上无线通讯技术为例,将火箭从“有线网络”带入“无线WIFI”的新时代,该项技术可减少箭上电气系统设备50%的重量,节约箭上电气设备30%的成本,缩短箭上电气系统60%的设计周期。

另一家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蓝箭航天)的专家表示,“现阶段,中国主要的民营火箭公司都在为能够打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运载火箭而努力。”(备注:运载火箭:发射高度200km以上,可以携带卫星入轨的航天载具;探空/亚轨道火箭:发射高度30-150km,多用于大气观测/试验,不能携带卫星入轨。)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5月17日发射。(图片来源:新华网)

“太空竞赛”哪家强? 美国一骑绝尘英法俄不甘人后

放眼世界,航天领域长期都是由“国家队”主导。在民营太空领域,美国可谓一骑绝尘。多年前,美国就已经向市场开放,众多民营航天企业随之诞生,最著名的民营航天企业非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莫属,这家今年初将一辆特斯拉送进太空的公司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

而就在4月底,比SpaceX低调得多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太空公司刚刚再次成功发射并回收了“New Shepard”亚轨道飞行器火箭,这家公司还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首次载人试验。

民营航天公司要做载人试验?这家闷声干大事的公司很可能并不是在吹牛,因为创立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全球首富、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

为了让蓝色起源在财务上更有保证,贝索斯曾宣布,将保持每年减持10亿美元亚马逊股票的速度,支撑自己的太空探索项目。可以说,非常不差钱儿了。

眼瞅着埃隆·马斯克和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在太空竞赛中风生水起你追我赶,一位俄罗斯航空公司老板坐不住了。

彭博社报道,俄罗斯S7航空公司的母公司S7集团(S7 Group)2016年表示,该集团已同意从一个投资财团那里收购海上火箭发射平台Sea Launch,其目标是恢复已暂停两年多的运营。

S7集团是一个家族企业,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弗拉迪斯拉夫·菲勒夫(Vladislav Filev)称这笔交易是进入航空领域的“门票”。他的思路是计划通过发射商用火箭挑战SpaceX和Blue Origin。

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距离真把火箭发上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Sea Launch在1995年由俄罗斯、乌克兰、挪威等三国企业联手美国波音公司创建,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冲突,其业务在2014年暂停。这还不算Sea Launch的一些其他意外事故的影响,比如Space X火箭爆炸。

中国在民营航天领域发力还只是近几年的事。

新华网报道,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因为这一年,中国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领域。零壹空间,成为国内首家营业执照上写着“运载火箭及其他航天器”的民营企业。

在这场太空竞赛中,必然少不得欧洲国家。北京环球网报道,英国王室3月15日刚刚通过了一项新的太空产业法案,允许火箭和卫星从英国境内发射升空。这一法案将帮助英国逐渐走向太空探索的前列,更重要的是,英国航空企业不再需要到国外去发射火箭,从根本上降低了火箭的发射成本。

“太空产业法案允许航空企业从英国本土发射火箭和卫星,这就会让我们处于新一轮太空竞赛的前列,并帮我们获得竞争优势,成为全世界卫星运营企业选择的最终合作对象。”英国交通部大臣Jo Johnson如是说。

对于商业发射,英国官员也给出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态度和时间。“我们将开始计划如何加速发展英国的首次商业发射服务,并且在未来几个月里让这一法案的全部潜能得到释放。”英国航天局的行政长官Graham Turnock博士说。

承担着欧洲航天运载预算76%的法国曾为了保证阿丽亚娜火箭的技术优势

在航天科技和制造领域保持领先水平的法国自然也不甘人后,法国太空科技初创公司 Thrust Me 2017年获得了 170 万欧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是 Kima Venutres 和一批来自美国及欧洲的天使投资人。

尽管如今小型卫星市场增长速度迅猛,但由于技术限制,不少小型卫星不得不使用传统卫星的推进系统。为了解决这个痛点,Thrust Me 公司在两位研究型创始人的带领下,研发出了一个创新电力推进系统,这款推进器的动力比普通小型电动推进系统提升了两倍,但体积只有后者的 40%,因此能更轻松地集成到小型卫星里面。目前,该公司技术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而且还拥有全球独家专利。

零壹火箭飞行概念图。(图片来源:新华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民营企业发射火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