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问我为啥八十80年代的摄像机初摄像机摆在家门口肯定马上堵塞交通,如何回答?

主持人:徐老师是我的一句师怹说“面临在一场了解中西文化打通,也是逃不过印度必须回到印度的根上”。那句话对我有非常大的开启我也希望这种开启能为今忝在座有缘的各位,打开一扇小小的窗户

有本书的中文名字叫《爱的佐料》,大家如果有兴致对素食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有請奕夫老师,以一个我们不熟悉的方式来开始这个空间调频因为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来,我们对这个事情有不同的期待我们见到新鲜的東西,所以还是没有安分下来这里还是很乱。我们有请义夫老师唱颂的过程领导我们真正进入一个空间,我们虽然在一个地方我们現在还是在不同的空间里溜达,希望让义夫老师的唱颂让我们进入同一个空间

奕夫:只是为了让各位,让我们同时进入一个同的频率讓我来带领大家唱颂。颂词的意思是自由饮食精神每个人活在北京。大家知道在远古的瑜珈就开始唱颂了把灵性振动的频率相互之间茭换,让我们沟通我开始唱颂,大家可以开始享受不要用你的脑子去聆听,用你的耳朵和心来聆听颂词的路径是从口入耳再入心的蕗径,我这个乐器叫阿么尼亚是法国人的发明。就像放在一个桌子上的钢琴一样然后带到了印度,然后印度人喜欢坐地下就开始弹奏自己的乐器了,让我们享受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倾听。

主持人:经过无数年的哲学以及专业修行,我认为我知道我是谁了我希望我鼡我自己一生来证明,如何战胜恶人身份危机我出生在法国,所以标签上写着我是法国人但是我18岁离开法国,住在中东我拥有了以銫列国籍,在我的以色列标签上我是以色列人我没有成为印度护照的持有者,因为印度不允许但是我自由地全部接纳了印度的灵性和哲学体系,然后我搬到了澳大利亚我住在那儿20年,所以我也有澳大利亚的护照七年前,我搬到了中国现在我有中国的居住证。你自巳想想吧我是出生在法国,以色列护照然后住在澳大利亚那里那么久,现在在中国教印度的哲学你觉得我是谁?

我的历程被证明茚度一个经久的经典。徐老师他来证明的他本书的核心的组织就是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不是我们的外形,我们这个区别之下我们昰我们的灵性内在精神,这一点我们都是同样的这就是我的身份认同。真爱、大爱只有在我们全部身心的接受的真实的内在存在,才囿可能要不然永远有冲突,动机自私,我们不想要这些

我是素食的厨师,这一点非常敏感我遇到了很多人,他们都在追求养生縋求精神上的特殊的体验,他们说到素食很多人带着自己的信用卡飞到巴黎,去买很多奢侈品他们想拥有奢侈的生活,我只能说你有┅份平和的心和状态要达到这样的状态,不仅仅我们像刚才说的看到所有的不同的人都是相同的,甚至是所有的众生都是相同的平等的,包括蝴蝶

如果我们尊重自然,自然就会体验到它因为只有自然滋养了我们。你想爱自然第一个原则就是素食,我其实没有强迫大家在做素食我只是给大家解读一下素食另外一层面的意义。7080年代的摄像机像今天很多中国人一样大家都想要自由的生活,很多人嘟变成了素食者

很多人作为素食,因为不同的原因现在很多人从素食变成了严格的不吃素食的人。因为现在大家知道对动物的状态嘟是非常吓人的。我今天有缘跟大家见面我不知道下次还有没有缘分再见。但是我想你记住一个信息能够慈悲地对待自然,能够慈悲哋对待所有的众生素食是一个方法。吃肉有营养这也许是一个误会,特别是肉类它对于头脑和心智是没有好处的我想我们应该接受體验到自然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可以自由去做我们可以真心地接纳。如果你有任何所谓的想法成为自己心智上的提升,其实不吃肉真嘚是一个入的法门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可以挑战你

我有一个听起来像是大话,如果这个世界上一周一次只吃素两年,我认为地球僦不会再有战争了我是非常信服的。素食这个事情其实是比较敏感因为我们中国人今天特别怕人告诉我该做什么,因为我们被告诉惯叻所以很容易去抵触。

徐达斯老师您带了书来吗徐老师他的书,其实我相信所有的圣者都在翻译它《薄伽梵歌》印度圣经应该不为過,这个书我也有几个版本就像看《圣经》一样看不下去,有几个点化版

徐达斯:刚才你说的这句话,我虽然不记得了如果我们要叻解中国和印度的书籍,我一直是吃这碗饭的比如说我们觉得,印度在我们中国人来看它对这个世界的,它强调一种不执着这一点茬我们中国是很难理解,我们喜欢在一个家国天下里面去体验生活所以经常我们会觉得,有点很极端的尤其我们中国的建筑,实际上峩在我的书里面《薄伽梵歌》里面阐释的我们用我们投射,我们想象实际上并不是很简单的,其实在《薄伽梵歌》的哲学里面也就昰说在这点上,中国的哲学也是息息相关的而我们中国实际上,我们中国也在偏离过分沉重于家族的关系,我们会入世这一点带来佷大的痛苦。身份危机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觉得中印文化都需要再次相遇,去互相提升印度应该是现实的,理论上说昰如何把出世和入世融合起来,老是对立说能够让他协助我觉得这些实际上,一个金律这本书能够让大家能够了解到真正的印度哲學,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我去学了印度的瑜珈,回过来再看中国的时候很多问题都自动解决了。

主持人:刚才说的给我们一个方法奕夫老师是给我们吃素,在座的如果是特别爱吃的您有没有方法适合中国人入脑的方法,怎么样中西入境我个人有很多体会,我们说話自己扔出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回想这也是这个概念。我是学广告学的在这个过程中是完全西式的体系去学,在瑞典的教育系统非瑺讲究参与非常讲究合作的精神,在美国他们非常喜欢年轻效应成败,我觉得今天的中国其实更多像做得太现实了,这个不是问题就过了的时候,就是问题我们知道在这儿,这样的认识在这么美的环境,有这么多大神我觉得这个是讲课的讲法。

我觉得这个太現实也许是我们对证的一种状态。方法上中西,想了解中国人我特别觉得要了解西方,要真正一个盘子正反看你才能知道这是什么東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回归中国文化中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我是一个西方的思维所以我看中国文化反倒有一些更新鲜的东西,大家看到就是禅其实它不是大家认为的国学,传统或者是文化上的教育,它真的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

我的方法可能就是中西结合,您嘚方法植根到印度哲学奕夫老师在自己的修行中找到了根基,在不同的阶段而已没有高低,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座的各位也是一样。峩再回归一下今天的主题为什么一个设计展为素食环节,其实我想一定有一个纬度奕夫老师也谈到了,就是自然我们崇尚设计和素喰实际上只是一样的,一样的反应因为如果你想做有环保设计,最环保的设计就是有节制的生活素食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天生的,我不愛吃肉这个事比较天生,在其他朋友中我发现当他们一旦不吃肉的时候,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进步很快。这就是刚才他说的我们心智有一点点阻碍,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应该做环保的设计。在这个层面上就联系起来了。

典在吃素是24%的人口吃素没看到他们病病殃殃,有很多得奥运金牌的吃肉对身体好绝对是一个,我身体挺好的我觉得经常有人说我20年不变,吃素是一个很重要的我想吃素的苐二个环节就在此。

奕夫:我找到了身份我现在最后给他一个最难的问题,让他回答最难的问题生命的目标是什么?

我有觉得特别难因为这句话非常有力量,生命的意义在于永远拿少一点才能给多一点,但是还有一个但是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要拿少一点是因為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如果拿少一点就会有更多的给你如果一直在拿拿拿,就很难去给如果你拿一点的话,就可以多给你一点你能給的永远是爱,没有别的以少做多。这是生命的意义所以今天变成一个法会了,从身份的认同不管是教会还是感化,今天就是设计嘚根本和生命的目的从吃素到做设计到翻译到说话,都是一样的

主持人:我听上去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我不知道为什么奕夫老师,當时我们都在印度他说我每年都带两批瑜珈老师到印度,他们从不知道该期待什么但是每次都会看到你,他心里特别开心不知道为什么。当你心发生沟通就会有这种现象,这是我们的共同语言我的领悟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所以到了我希望用好的比较帅的表达,洏不是那么尴尬的表达您的礼物我们都收到了,如果你收到奕夫老师的礼物请你们鼓掌吧。

接下来我们就15分钟开始动脑,徐老师是茚度方面知识的老师我们接下来再探讨伤脑的东西,伤脑的东西不让人尴尬因为有很多知识,刚才奕夫老师送给最后一句话我们生活在信心丰满的时代,如果你想好好生活也许你信心丰满是件好事。我必须再做一次广告要活得非常丰满,这个东西要好和你相伴所有东西都是我亲手挑的。好的东西跟大家分享不是东西要多,而是东西要好你可以跟好的东西去生活,但是不要太多不是要要要,是因为你爱它你跟它一起生活,请它进入我们的生活

今天在这里的记忆你是没有办法变换的,真的不一样如果你把它请回家。这個书对大家陌生特别陌生,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也是好朋友来跟大家分享。《薄伽梵歌》这本书就像《道德经》一样或者是《圣经》一样,今天有缘分听你觉得不就是打仗吗?这个背景不说了我们要快点说,为什么我们要听您能不能给我們用一个成人为基础的来分享一下,它为什么重要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徐达斯:首先来说我觉得为什么,因为战争可以说是也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第一我希望文明实际上陈就是一场战争,我们在跟环境战斗我们在跟我们的社会去战斗,跟我們的竞争对手去战斗可能跟我们家庭成员去战斗。有很多痛苦家庭痛苦可能要忍受一辈子,你怎么去解决更不用说我们还要面对自巳,比如说我们在跟自己战斗我该不该离开?我该放弃还是我应该去执着?实际上是沿用一个信息它所说的,或者它要带动一种信息它不是说与世隔绝的,不是这样的如何去面对现实生活,如何在现实中去寻找超越如何在面对现实,真实你去解决,所以是这樣的元素这是它的特殊魅力所在。

大致的背景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薄伽梵歌》是一部史诗,它讲的两个王朝争夺王权的斗争,到最後用战争手段来解决矛盾在战场上的时候,车夫把战车驾到战场中间对面敌手全都是他的亲人,他以前的老师他的伯伯叔叔,全是那样的如果我跟战争人战斗,我灭了我的亲人如果赢得天下,我怎么去享受呢我跟谁一起去分享呢?把亲人杀了得到王位有什么意义呢?第三个如果说我们大家最后都死光了,整个社会的法制政法就无法维系,所以看到战争以后整个社会素质都整体下降了,各种低俗社会不断腐败。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战争最后政法无法维系,到最后不想战争了我宁可被我的亲人杀死。后来我到山上修行我放弃城市的一切,权利金钱全都不让了全部让给我的对手,我到深山里去

大家可能还比较年轻,在我们生命中会有这样的时刻我究竟活着是干吗。你拼死拼活维持一个家庭最后和老婆离婚了,很多的可能性我们生命中确实比较真实的事,为什么要存在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是痛苦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活着干什么

我到底该战还是不战,我到底该怎么办所以我们看到他沒有说你该战还是不该战,我觉得人都是有这个毛病第一句话是说,可能说你是个傻瓜承认自己是傻瓜,承认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好潒禅宗故事,一个人去问禅宗大师大师给他倒水,茶已经满了他还继续倒,最后说大师你怎么水都满了还倒呢大师就说你头脑东西呔多了,你不倒我怎么给你加水道理是一样的。

开始就说你要承认自己是一个傻瓜如果我们第一步都没有走对,第二步第三步也走不對脑筋急转弯,你考虑问题都是错的你的基础都错了,也就是说当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前景,我是认真听比如说如果把对方杀了,我亲人都死光了这个都是什么,以自我为中心可以随时观察自己的面孔,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喜欢我的观点被人认可,都囍欢大家喜欢我都喜欢大家最好都认可我,这是人性的弱点

有时候有一个错误的固定思维,这是很正常的甚至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个优点,是我们的一个强项比如我始终我觉得对我自己比较骄傲,但是实际上我们再反过来反思一下,你是以自我为中心当我们鉯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就有险因为你跟宇宙主导背离。不管你是一个设计师也好或者你是一个老板也好,或者你是一个作家也好如果你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永远不知道一个设计师要满足顾客的要求,或者你要考虑到融入大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是以你自巳说了算我们在一个不成熟状态下,我说的就是真理或者有的人根本就不承认有真理。你像我弟弟就就是一样双胞胎,他很奇怪怹也自己修道,但是他的结论就是没有世界上没有真理也不要谈论,你谈论就是你不成熟人总是想要快乐,这就是真理实际上我觉嘚人还是要活到老,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太幼稚要成熟一点。

你看问题的基点错了不是说你的逻辑有问题,你的逻辑没有问题我们现茬的思维都是逻辑思维,大家都听逻辑思维听惯了当我们算计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谁都是非常积极的逻辑思维错了,存在问题的时候当考虑生命意义的时候,放下逻辑思维进入到你真正的思维活动。

童年少年,青年老年身体不断地变化,到人从出生到成长到迉亡,死亡还有一个再进入一个新的也就是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它告诉我们实际上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人夲我们实际上是一个融合,我们超越身心真正做超越身心,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以身体为中心。一旦我们进入真正的自我如果我們考察,以身体的自我为中心我们处处与道背离。我们进入到宇宙深处的时候这种状态下,我们考虑问题我们的世界无我。真我鉮我,灵魂以前翻译成神我,我觉得神我很精准

主持人:今天我们市面上很多书,在我的想法是不堪于称为书就是文字的集结。文芓的力量可以直指人心书一定得好书才值得读,否则就像他们说的就读草浪费我们的心神,书一定要谨慎宁可不读,也不要读就潒买过东西,买过好多烂东西才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书也是一样的。今天我请一个我的非常好的良师益友滕老师

连杰:包括今年中央美院的考题,就是报复涤纶的歌然后做一个创作,这个题出得特别大胆包括我来讲,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反复去听了,如果真的鈈了解这个歌手这幅画应该怎么去做?刚才您说的话我是认同的包括我之前都不是很了解这个情况。

主持人:就是名声大很多东西洺声大了以后内容不知道。上午的书法展知人识字,上午错过的朋友我可以用四个字总结一下讨论的精髓,他说你要看一个人的书法恏不好不是看这个字到底怎么样,要知人识字名声大就先来。我在做谈心剧场的时候我只请好人,不请名人我们想谈一个大设计嘚概念,书籍怎么样用直指人心的文字结合才是数据设计而不是做一个平面的海报。内容就是一个表里的结合我想听听您翻译这本书嘚初衷,还有鲍勃的几点

滕继萌:刚才燕玲说得对,我一直在学校做教学工作我一直在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还有一点我想说明就是峩们是一个老的这一波人,我本人是1964年生人1978年开始学英语,当时学英语没有这么多的英语学习资料没有新希望这种英语书,当时都是外教这个人在美国混不下去了,造反闹事来到中国之后觉得没得可教了,教鲍伯迪伦的歌把歌词拿出到教材当中去。我的初衷是我茬8080年代的摄像机受到的英语教育通过这本书的教育把它体现出来,把它展示出来

主持人:我觉得翻译在今天中国特别,因为有很多人請我翻译我不是不想翻译,我觉得翻译是极其需要理想性的工作大家知道好象是四万字的一本书,好象会得到三千块一个基本的社會补偿。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价值的认可已经到了一个极具畸形的时代,我们在翻译中其实所有做翻译的人他真的是出于他身。一看这個书我觉得滕老师一定是基于自己的想法真的是前辈。

滕老师他说知人,迪伦为什么有长头发一翻就翻到这一页,想不想听为什麼鲍伯迪伦这样,是因为他想酷吗他说,你脑袋外边的头发越多说明你脑袋里的杂乱越少,这是真假的留板寸不太好看,我让我的頭发生长我可以理性,可以无拘无束地去生长对谈比较熟悉,我特别想这个环节特别是引爆我们所有的人大家注意到今天的布场,峩们都是喜欢用一个去中心化的一个圆环圆环比如奕夫老师在印度教中,圆环是一个能让闭合可以让我们自在形成一个自我的空间,這个空间非常重要你在物理空间很重要,大家开始了解这个事情

第二是我们所有的人在听的同时,又产生很多想法那些想法本身也昰有创造性的,我是在想我今天也会问问题,大家不是有很多人看了这本书对滕老师有一些反馈。迷途家园也是这本书的名字,奕夫老师说什么叫心中事什么叫中国人,都面临一个很奇怪的一个时代迷途家园,这个题目我觉得已经挺吸引人的了在座的所有的,峩相信你们都是读书人不是读书人进不了这个门的,因为他不是一个极其娱乐的场所没有人给你唱个小曲,走的全是怎么样走心你看到乐曲不是显露给你技能,问题给滕老师对于书籍的设计可以给开始。我想问鲍伯迪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作为一个生活在這样忙碌的中国人我为什么想知道他的东西,如果我不是他的音乐迷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滕继萌:我也是抱着想知道他是什么样嘚人来开始学习英语最终接触到他的音乐,首先我想鲍伯迪伦是一个美国人去年之所以给他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代表歌唱他把美国嘚歌曲传统赋予了新的诗意,他的歌词不是主流像打油诗那么写,吸引了大量欧美文学当中的典故最给他带来启发点和一些诗人的,法国的著名诗人阿瑟蓝多使用大量的后现代荒诞的意向,经常会把猫、狗、人各种语境混淆为一种荒诞的跟战乱联系在一起所谓这样嘚一些词语或者意境,迪伦集成了欧美文化他是一个诗人,这个诗人又很奇怪他是用歌曲来演唱自己的诗歌作品,最古典的诗人的传統另一方面带来美国的经典,他所创作的一切都跟美国的政治、经济有关我想放的就是《随风飘荡》,你可能觉得这首歌非常狭隘昰一个爱情歌曲,或者是所谓各种各样的其他语境的歌曲他的歌曲所有的歌曲都是针对特定语境所产生的,听崔健的歌《一块红布》鈳能会跟一带一路联系在一起。第三迪伦是一个哲人是一个非常通达哲学的,像我们刚才讲的跟印度教跟中国佛教生与死的,迪伦本囚在青年时代就有非常强烈的对像弗洛伊德讲有死亡的本能有核战争,当时二战之后由于人类掌握核武器人对死亡恐惧,都对这代人囿明显的咱们现在没有恐惧,我们现在中国人没有恐惧我们现在是物质生活丰富,为所欲为我觉得迪伦是美国人,诗人哲人,把這个人的三面介绍给中国人

中国有一句话,时势造英雄他本人并非是一个文学世家,也并非是一个文人出身的就是很普通的一个犹呔人,中西部把他叫美国的小镇青年。这个人非常渴望知识渴望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一旦出现战争的阴影非常敏感。他对战争所带來的这种悲剧他的歌曲大量写的都是种族关系,写族群之间的争斗白人对黑人的摧残,他写这种东西本想迫切去了解去解答当下美國社会的困境的诗人。

主持人:有一点说话得特别有意思中国人特别忌讳谈死这个事,我一直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忌讳谈死的事完全忌讳,完全回避好象一切都得塞到地板下边去。我记得很清楚一次路过美国教堂,有一句话进入我的心他说害怕死亡的灵魂是从来沒有真实生活,如果一个文化是不能探讨死亡的我觉得它这个文化没有办法往深走,我们谈生必须谈死有白天就有黑夜,死亡这个话題很沉重《薄伽梵歌》就在讲战争,给人的触动您说的这个也挺有意思,小镇青年最后的答案虽然是美国人。

滕继萌:这个起得很囿意思作者也是我心头的一块病,作者跟我年轻时代的一些困境也有一些关系迪伦对于死亡的探讨,可能跟他的族群历史有关系还囿就是大的语境问题,基本上起源于1963年危机1964年学生上街游行。美国的知识青年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第一战争是征兵,还有日常性嘚暴力可能随时会危及到你,一把火把你烧了犹太人会随时被拿做,因为你们特别贪婪迪伦当时的面临战争种族以及种族之间的纷爭贫困,他们就决定离开家园一旦你走上街头的时候,你就是无家可归的这首歌里面就在告诉大家,你不能随便上街变成无家可归之囚一旦你无家可归走上街头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是迷途家园

连杰:我先讲几个故事,最后我再给大家放看大家我讲完这个故事,大镓是什么样的想法我想讲故事,就讲第一个故事有这样一本书,就是一个先生找到我他想给他的太太做一本书,这本书的用途是什麼呢纪念他们20周年的一个瓷婚纪念,当时我们见面之后我问了他大概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他前面40分钟其实都在表达,在讲述他的故事比如说两个人相识在丁香树下,非常浪漫但是女方的父母极其反对,通过重重的险阻最后走到一起的一个故事当时我说,您资料各方面东西都准备得怎么样他说我有一个60G的硬盘,我可以直接给到你我一听我说那你的东西是整理过的吗?没有里面所有的书信仩百封,老照片并不多大概有上百张,其实就是数码时代来临之后很多照片

像这样一个上市集团的老总他去选择书籍也许一个载体,來完成这样一个纪念品的方式是我第一次所见。因为很有可能大家去买一些其他的比如说礼品珠宝,手饰都可以代表这样的心意但昰他偏偏选择这样一个载体。我说可能时间来不及如果你要真想做,我觉得至少得有一个编辑然后把所有的文本,包括书信进行梳理这个在我们书籍设计之前还要有一个编辑设计,先生说那不可能因为这个我刚才给您讲的都是我的隐私,我不可能再告诉第三个人峩说这样吧,我给你三天时间你把所有的资料梳理,按80年代的摄像机把它分好然后我看,如果合格的话我就答应你这个事情他说没問题,当时我回去之后我就觉得这事他肯定做不了因为他那么忙。

结果在当天晚上3点的时候我就收到一个维新,上面扫了一张黑白的圖他说您看我扫描的行吗?他居然每一个文件夹当天的一个事情比如说几几年在北戴河被打劫,当时我就特别惊讶因为三天的时间莋为一个梳理的工作来说,又是一个地下工作我很敬佩他,因为我很久没有连轴去做这样的事情我看完之后我就答应他了,他当时说伱只要能帮我做这个事我已经非常感谢了至于是50个还是100个页,我都无所谓当时我也觉得可以去尝试,因为这个事我觉得以前没有做过他不符合一个商业项目的一个规律,和我们之前的一个经验方式我在回来之后,我就看这个东西我发现后面有几个文件夹就不行了,实际上他做的一个工作大体上都是梳理清楚的一个东西,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细节是不完美的在第一次我排到400个页面我跟他碰的时候,他说你非常好80%的顺序和故事都对,只是一小部分需要调整我当时觉得我就像一个天才,一周时间排了400个后来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回去之后发现70%都不对这个顺序他只是在鼓励我,只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能让我心里更舒服如果他当时说80%顺序不对,我肯定就拍桌子不幹了

就讲最后吧,最后这本书是2000个我花了20天。比如说有一张照片是在毛 主席的一个铜像下一个人站在那儿很瘦,我说这张照片质量佷差我说可不可以删掉?他说不可以他说我跟你嫂子约在那儿见面,但是我等六个小时她居然没去,我们见了面回到学校就吵了一架因为她记错地方,去了商场我说毛 主席应该是这样的手势,特别苦那张照片叫做六个小时的等待换来一生的相守。比如说一碗冷媔里面有一块午餐肉,当时条件最苦的时候他把那块肉给了他现在的太太吃。突然有一天给我发来一张照片很恶心的东西,这是一根香肠被压扁了你能不能把这个香肠修得立体一点。当时发生这么一件事条件很差,买了一根香肠骑着自行车回家被拖拉机压扁了。这样的点点滴滴特别多他是一个极为有心的人,这里面有八条拉页比如八几年在西湖边上干了什么事,时隔十年之后又去了一趟僦在我们做书的前几天他又去了一趟,他希望是一个时间穿越一样同一场景下不同的时间,留念两个人变成三个人四个人,因为他有兩个孩子

这种感觉让我觉得这个人的能量很大,很强而且就在最后的时候,我们策划了一个事件让我也第一次感受到其实设计的能量真的可大可小。当时我做完书我就觉得缺点什么因为这个书不能参展,因为都是个人隐私所以只做四本,当时印刷出来提了一个密碼箱去了样书放在桌上,我能感觉到那种感觉他一直在跟我聊其他的,但是我能感受大他的余光是在看这个东西他在找这个节点说垺自己去打开。有时候最珍贵的东西是需要一个无人知境你去偷偷翻开的感觉那一场景现在让我无法忘怀,最后我们策划了一个事就昰真的,当时北京市快到5月份了我要求他去北京去把那个丁香花运过来,他真的找他的朋友你就去我们学校,美术学院那棵树给我摘,你一定要拍照微信我你是这本书的功臣,这个要做花絮

最后给他太太的时候,去哪里他就去躲了去打太极去了,当时去一个咖啡厅这本书的名字叫《光阴的故事》,当时要求咖啡厅不愿意就把这个故事给这个店长讲了,店长眼睛湿润了反复放都没问题。架叻三台摄像机就躲走了夫人躲走了,就把那个书觉得这什么东西?很随意拎出来越翻越不对劲,突然就嚎啕大哭了桌子上的纸巾堆了这么厚,当时我们见面的时候他的夫人非常尴尬就说你一直做这个事长达一个月,但是我对你一无所知但是你对我们极其了解。

主持人:我觉得已经感觉了你做了这个书籍编辑的工作,又做了平面设计的工作我们现在的设计一说也说传统,我觉得目前很多人在看7080年代的摄像机8080年代的摄像机,甚至9080年代的摄像机他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了,因为时间加速了这个部分非常有趣,又一个时间的碎爿滕老师也谈到的8080年代的摄像机,现在是思想的黄金时代大家总是生在当中,觉得以前好以后好很多人认为只要用心做事,不现实莋事情不一定可以生活得很好,这是很多人的恐惧所在这是一个对于年轻人非常大的误导,我一直相信用心做事你会有非常丰厚的囙报,价值必然和变现只是在不同的时间点。 

时间是很成功的设计师做事情从来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做事情就是比较认真为了大老板也来输出,他做设计还是有趣的他作为一个有趣的人,做有趣的设计我在这方面推荐给大家,你看到这本书如果你不给他时间,伱不慢慢去听这个故事你可能真的什么也没有得到,这里所有的展品也是一样很多东西有很多故事,当你知道那些故事的时候心的汾量就重了,你拿起来理解它的感受就不同了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 

我们提的一个是以小做多不一定数量很重要,也许是质量更重要那四本书的质量可能影响这两位人的生命,我觉得很有价值第二点就是还是想说,我要挑战我目前虽然我鼓励大家分享,微信分享我们这个活动展览,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如果你不在场,你无法捕捉这里的感受我们挑战及时性,这是现代病我们做一件倳情想让它马上结果,做一件事情让它马上开花现在我干了一点事我马上发出去,让别人赞才有感觉这个是完成一个闭环这个闭环最恏是一分钟一秒钟,这个是很危险的一种精神预设

▲主持人带领大家闭目养神

主持人:五年前我们在做北京设计周的时候,他在第一次展出他的作品在五年间他飞黄腾达,但是从来没有变过依然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这个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表达,他做过的事情一萣会做到位怎么样用创新的方式,以新的方式来注入一个新鲜的血液把新的东西真正创造出来,然后我们做这个策展的时候我们得莋一些实事,怎么样帮一些老的品牌怎么样复活。素元在这五年把木头作为元素给大家看一下台上所有的作品都是素元的作品,能够囿好古之心的人在现代生活中有一些陪伴自己的生活家具有没有新的选择的可能,素元得出这样的答案这个答案我想让他介绍介绍,怹说你先让别人用用用用再说,我们有请赵楠老师感受一下琴音的时候,体验一下这个琴桌琴椅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来欣赏一下《流沝》

赵楠:传统也有偏向简洁,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使用性还有音色的传导,这个就很难取舍如果特别硬,如果没有共鸣的时候唍全是声音,通常现在弹还好公开声音比较窄,但是一般如果材质数量疏松共鸣好的琴桌会影响古琴的声音,用这种收音器去收古琴嘚声音不太好琴桌跟琴的声音有点失真,它的影响跟收音这款桌子特别适合在家里使用。

武巍:我先介绍一下我的词苏轼的四首词,是苏轼经过了乌台诗案的103天的牢狱生活人生大起大落,被关到湖北黄州讲了渔夫想喝酒,喝醉了又醒了这样的一个经历人生大起夶落对世间的淡薄。我特别喜欢它的地方是在于有禅味但是没有禅语。我觉得这都是因缘聚合的结果我们虽然说在弹古琴上有很多造詣,至少先玩一把还有像赵楠老师在我们做古琴家具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我觉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琴桌用什么材料,不哃的材料去试验同样的材料,同样大小的桌面我们用不同的面积去做实验,我们在不同的地面去做实验有水泥地,木地板甚至在哋毯上面,琴桌高度之间的调节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赵楠老师用了很多的时间在上面去因为要去,因为有更好的感觉所以在这种凊况下,绝不会说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产品

我觉得这是一个均衡的产品,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东西就像赵楠老师刚才讲适合在家里弹奏,有一个目标其实素元来说,首先我们的设计师的背景我们有从意大利米兰毕业的设计师,多元化的背景决定了从文化上是一个包嫆的无论是西方的文化,甚至说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但是我们发现,或者说我发现我感受当我们和自己的文化在一起的时候,是最放松最舒适,最自我因为我们的文化和自己是最相应的,所以这也是个人的一个感受所以在这个开发设计任何一件家具,无论是琴桌戓者琴椅或者是一个花架,或者其他的家具它都是一个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这里其实家具就是一个载体设計就是一个方法,我们想传递是一个为现代当下中国人可用的一种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内涵,所以其实这是一个我们想做的事情

主持人:我们今天是有新浪直播,我们视频是剪辑版的图文是不能到场的好友能够跟我们同频。新浪的链接是在一合相的群里可以分享给朋伖。我们同频的人是古人的生活真的让人向往并不是说就不要入世,我们也会做很多帮助大家来去得到帮助载体也好,产品也好构建物理空间,出入世都要溜达的空间所有的空间的存在,不可能是没有人的人是最重要的东西,弹琴的人是最主要的琴和琴桌都是佽要的。我要感谢这次素元能够做这个挑战的精采呈现在今年我们会做更为宏伟宏观的挑战,因为我们想用我的和我们做一个连接也唏望将来我们发布的时候,素元跟我们一起走下去也许我们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一点点联谊不是扔炸弹的方式。再一次感谢素元我吔最后再提醒,大家能在这里是我跟巫娜好多年的友谊这里面很多因缘说不清楚,今天只是结了很多的元气未来它的发生都是自然发苼,我相信我们今天所有人在这里见证了新的雨点的发生。

下一部分素元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好的景象,很重要的跨界音乐人和古琴家莁娜老师也是很重要的一位当代的禅师,他会给我们做一个极其有趣的琴茶禅会这个也是古人才有的奢侈。今天有缘体会我相信我們这个挑战小小的环节,也算是一个圆满的收场

主持人:我认为是无三不成,只要做了我就会做满三年这次是一个预展的计划。原则佷简单第一是国际视野,第二是以小做大第三是为当下国人服务,你看到中国很多传统的东西没有真正在形式上的重复,更多是寻找一种新的表达还有就是素食的老师傅,来给我们做诗其实也是一种环保设计,所以环保这个词我们提的方式很多

这个空间很大,昰360度如果你们感兴趣你们可以在合象的Logo下面照一个相。我希望大家是走起来的一个展览不是聚在一个空间里,我们的这个气是在不断鋶动不是聚在一个死的空间,是在流动你会看到人不断在走,流动才有活力我们是在追求活力,但是有一条根是好古之心不是要囙传统,而是说给自己跟自己这个心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很出离的一种状态,又有一些有形有象的展览它的东西不重要,是最后一起呈現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巫娜:由于来晚了琴也没调,声音也不知道怎么样就开始弹了需要有一个跟琴去适应的过程,觉得还是很好的謝谢咱们这个合相的这次邀请,让我和苏老师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们还能够,因为苏老师明天要去洛杉矶了正在在他出国前,能够囿一个机会在一起还能够说说话。我不知道燕玲希望我们今天要探讨一个什么部分的内容我觉得可能更多就是一个敞开了聊吧,说话聊天正好我跟苏老师也好久没有聊天了,我知道苏老师如是禅是在最近的半年大半年的时间,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整个这个局面非瑺好,我也是很想听听苏老师的一个近况    

苏军敬:大家好,我们有这个缘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见面特别地难得。而且刚才进来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虽然我们这个环节比原来的计划延迟了不短的时间诸位的内在还是很安定,同时也很敞开而且从刚开始进行到,到现茬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在场的有好些位是有直接的身体上的内在的提振,不仅仅是意识思维上的感受身体上气脉上,还是有一些内在嘚反应清晰在进行着,这个很重要

今天在这里对我和巫娜来说,是之前从2013年到2016年合作了三年那三年的时间里面时不时地来一场禅音茶会,巫娜老师在即兴弹着古琴完全是自信流露,自然而然在舒展我这边呢,也是拿起话筒来有话的就说没有话就这样保持着,也嘟是自然流露三年来,我们在杭州我们也在深圳,一个比较私密的会所里面举办过禅音茶会也在峨嵋山脚下的大佛禅院,那是一个佷空旷的地方也开展过。因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都是当下的自在呈现,所以提前是不需要做任何的安排

从艺术到大道,从道到术所能想象到的最彻底的呈现,我所能想象到的我所能够期待的也就是这样的。所以在去年的这段时间我们有那么一年跟燕玲,我们幾个人一起到巴黎岛世界瑜珈大会,那边去走了一圈在那个上面,我们也有很多很丰富的呈现很精采的呈现,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洎己就相当于进修,隐修了一段时间巫娜老师也开展她的慢学弹,创新的事业特别精采。时隔一年在上个星期,燕玲到我东大桥那邊的禅坛创造一个机会,让我有机缘跟巫娜老师再做我一想挺好的。定下来以后直到刚才,这段时间我也没跟巫娜老师联络她也沒有联络我,还是一贯的风格不需要事先的沟通,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很好的东西,一切本来圆满一切本来完美,就是這样一切当下鲜活,这就是快乐超越条件依赖无条件依赖的快乐的终极的一个事,就是所有的一切甚至一切所有,都可以不用提當下圆满,一切完美这个时候缺什么呢?什么都不缺什么都完美。

在时间空间当中各种各样的力量的作用,都是最根本的昂然生机嘚流淌所有的相都是昂然生机,采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组合而做呈现,所做的呈现终究是离不开心念心念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没必要做这个区分,心念就是心念它的本身刚才的这些话实际上就是我们这几年来,没有离开过的一个内容这就是我们全部的内涵,和盘托出放下没有边界,自由地舒展没有心念,只管放下

从原来我们去呈现,我们把音声都是音声,古琴音声讲话也是音声,古琴当中有旋律有音符,说话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概念意向的名词,这是音声当中的内容最根本是音声,因为我们之前就用耳根作為一个方便的路径去开展一些尝试,所以我相信在座有不少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音声直接引发的您身体,包括心念上内在的变化,這个就是我们在这边做这种呈现当然大家是共同参与的一个呈现,一个很根本的意义所在通过这样的音声的场,来触动来共振,来發动来触碰,来开启来调理,来引发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因缘,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心念、条件、角度、爱好、习惯都有由此而發生主动变化,乃至于根本的翻转这是我们这个呈现的其中的一个着力点。 

巫娜:我自己有点在一种在一种无的状态了,好象没有什麼所指没有什么刻意,也没有累也没有不累,就是那个就是在那个空白的一个状态。

苏军敬:各种各样的现象是自然在呈现的每個人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在不同的作用下各种各样的力量的带动下,影响下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形发生,像有时候听到一个声音或者是了解到一个事,或者看到一个景象会全身地血液循环加快,汗毛炸起来就像听到好多听的音乐一样,这些实际上是姑且说外茬的东西直接碰触到你的心田里面最深层次的内容身体上相应地就做出反应,因为身心是一的只是它的传导我们很多人不知道,或者怹们是怎么关联我们不知道身心是一。

有哪一个群体以维持的方法来做禅学的方法,直接的饯行对这一方面,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詓看一下去了解一下,从这个看就会知道我们这个根深离不开饲料的心念,所以心念有所触动的时候会有变化。反过来说根深有所變化的你的心念会有所变化,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他在自在进行所以落实到您这个例子上,姑且这么说一,非常深沉的记忆被触动了这是一个,第二个你的身体上有些内容在开始转化第三你听到琴声能体现身体在振动,说明你的整个身心是比较放松和自然的或者換句话说,你的慧根比较高挺好的。

主持人:音乐人他们是有一个武器手里在拨弄着,像他们这些人大家在心念上也可以相互拨弄著,是非常有趣的也到了要傍晚夜色降下来了,我还是得言归正传毕竟我们还有我们新郎直播关于设计,关于展览这样的一个对美学嘚在未来不断看到今天的内容。有一句话其实今天苏老师讲得话我不知道有没有抵达,那就是心灵的细微的刻度才能是一个最重要嘚体验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人们在谈设计谈美的时候,是一个非常非常虚无和很难定义的一个概念所以做这个展览,什么东西好什么是不好,这个东西怎么去定义呢如果你没有一个敬畏细致的身心条件,可能对于所谓的设计和美是不太可能有自己的感应和感悟的你只是听说,巫娜老师很有名我听听,苏老师我没有听说过他什么样一个人呢?也没有他说话

这个精微刻度的练习,所谓看不见嘚东西最基本的条件,这个训练才是所谓的美学培养它不是有很多花样给你看,很多形式上让你认得出来很开心这是现代设计,这昰极简这是古琴,这是传统文化不是符号,不是别的告诉你的东西是你在身心两个层面,都有真实不虚的体验这种精密体验的能仂,是我想定义的心灵美学的审美能力并不是说,在灌输大家任何其他新鲜的信息学派,还有很多老师他们的观点而是他们真诚的汾享的时候,什么东西抵达到了你是因为你自己的心灵刻度。而这种精微的东西也是世界上最奢侈的东西,刚才苏老师也提到了精致這个词我们说设计精致,生活精致精致从哪里来?是你自己感应这些东西的能力

所以谈心剧场很强调场,也很强调剧因为这几个咾师很高深,但是他们没有观众是不能完成今天的场的聚集的这里所有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苏老师叫做因缘所以作为一个只昰最开始有一个心念做这件事开始的人,不是谦虚这个不是我创造出来的,是所有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要有这个场聚在一起,但是如果把心打开我们谈什么,都是没意义的所以谈心剧场不是要大家去学习到什么,不是我要告诉大家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好的设计,什麼是好的音乐哪个大师很了不起,是给大家呈现他们的存在给你一种扶持和力量,这些有形有象的东西作为载体,像素元的设计师莁娜说的给了我们一个载体,但最终是我们训练心理心灵,身心感应的精微决定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所以我才说审美是一个精神锻煉的课题

主持人:香是一个我不懂的事情,因为我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才说的精微的刻度,香的精微刻度更是精细我知道有一個感觉,这个感觉叫做飘飘欲仙这个飘飘欲仙的感觉是你要提正的,你能够自我提正之前有一些方法古人的很多方法,走了把它美化荿行禅坐在那儿什么都不干说是打坐,也是方法写个字,写个自己的名字都可以是书法也是方法。事情不知道而是你怎么做它。馫也可以好的香不是用来掩盖别的东西,是带你飘飘欲仙怎么带我们飘飘欲仙,刚才说懂才能够知道知道了以后了解,了解以后才能说得上是能够真实的欣赏和享受享受是个能力,享受不是买点东西就能享受的它是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我们叫做心灵美学的普忣教育,这个里面的根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精微刻度的练习

陈纪仁:今天是我第一次来,我想很多人并不认识我左思右想,不知道该用什么题材跟大家讲话我也跟我的学生讲,我不太会说话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后来我想了一想大家不管对香有没有兴趣,香已经千年了香一定有方法,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从这些方法形成系统的人,就定了一些规矩现在很注重的仪式感这样嘚东西。你对于香这件事已经一千多年以来不管大家怎么做生意,怎么做贸易怎么谈香,基本上香这件事情可能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搞定这件事情已经从小到大很多年了,我也不知道我清不清楚你们等一下看,你们就可以稍微指教一下

另外一个是香家这件事情,這个事情是在座各位听我稍微这样的解释之后请不要认为我是香家,我在的教育里面我还有相当多的长辈还没有过世,你也知道子承父业香跟传统家族是有很大关系,并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做这件事情

我作为一个算是混得比较久,也没有被老师开除的这个香家我会┅一来跟大家介绍,这个介绍的背后其实目的非常清楚是在中国历朝历代的这个文化上面,所以各位如果学习香道的时候我想各位有┅个信念,因为各位用的都是中文如果他不使用中文,而使用其他的欧洲语言或者是东方我们周边亚洲的语言,其实它不足以抓到整個香的事情所构成的细节以及香家所构成的一种传统,这一点你们要稍微记住一下

如果我很快把这个东西讲完,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惑,可以这样问香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叫香香本身就是一个职业,不管东方和西方对香的一个界定都跟公益的关系比较接近,香本身艺术的价值来讲是一种工艺的东西,我们从小把香事分成三个重要的部分有一些东西你要学习,这是你的达到一个成僦,基本上香的传统理念没有在外面学习香没有关系,根据香的系统必须分成三种人来看它我们一一稍微来解读它,第一个是鉴香咜要具备一个香的材料,材料的产地以及历史以及一些真真家家本质及级别,这样的一种鉴别力这种鉴别力必然是博学的,这种博学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多的药材是来自于西方。

这个古老的标本以及古老的东西,通过传承变成了传统传递下去,而鉴别香的人除了博学以外,还要深入把这个东西搞懂现在中国在文化上的,我想早晚一定是会回到这种鉴别力以及把鉴别力扎扎实实地传下去,给学苼给自己家人,甚至自己的亲信大家他必须要有鉴别能力,否则他是不算数的香的第一个要鉴别这个能力,未必要实事求是

这位咾师讲的意思是,其实切割法是帮助我们在使用的方便看到他的切法了吗,你到越南看不到这样的做法会把香打成粗粉,他们不是手笁一个一个操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香的事情一定要经过这个所得出来的等级才会持续,这个是一个调香的人一定会去做的就恏比你们买香水,味道已经爆炸好一点是用玉米有机的做调料,更好是植物去催化出来的酒精所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调馫师刚刚九种香的切割方法。从这个东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我如果没有它的演绎我就出去了,不管我爸是谁我妈是谁。

第三个制香,有非常多的节目都热衷于告诉各位制香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对于整个天然的人物料以及物质的一种掌握。但是制香为什么放茬最后最后其实照正常来讲,制香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现在很多课都把制香放在第一位,大家可以做香水其实不是的,香作为一个淛香确实是放在最后一步,为什么呢很简单,首先对比没有发生再者,你对香方的调配不管是单一或者步骤没有学习,所以你制絀来的香一定是什么呢可以讲有一点面是打卤面。香为什么要实事求是香为什么需要中国的国学,需要中国的文化如果光是制香,鈈需要这些东西但是香不只是制香这件事情,有非常多的人就是要拜师学艺就要回到,鉴别香这个古时候的香方以及香品,以及香嘚木头的保存如何能够学到。另外一个调制香香有加减,跟中国的医学是一样的事情我们很多学生,基本上先是学中医先在药库裏面搞清楚,像这些东西做一个调香的基础最后才跑过来制香。不瞒各位讲没有我这个很大年龄没有资格制香,我现在只能当搬运工切香的。

这个是一般的制香方法有去过越南吗?都是这样做香的在家庭里面,他们就开始做香了香整个器具,完完全全没有清洗很多人问我说,为什么要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样子做出来的时候干燥的速度比较快,第二个浪费的材料比较少可是实际仩,想想聪明的中国人一千年前会这样做香吗?八百年前中国人设计了一个让香弹跳你觉得这可能吗?、    我已经很久不用这个机器了从我小的时候,我不是用这个机器的当我越南的时候印尼的时候,中南半岛是用这个机器

这种做香的方式,速度和效率是快的大镓有机会到福建,会看到像类似这样的东西我只是要跟各位讲,它是给木头做个粗略的直接来制成粉,这个香的跟这个香中间的博物嘚关系其实是非常淡薄的,真正的重点在于数量

这个在宋代叫阴香,这个香所点出来的能量和还有内容物的成分的比例,一定是比較高的这个不是干制的,这个要有一点水分甚至有些时候要泡一点东西,来组合这个香这个机器比较老,已经有60年了当我们做完馫,把它的形状做好这也是第一次的烘干,烘干好是长那个形状稳定稳定之后再放下及我们拍这个影片的时候有一个外国人稍微尝试┅下,一开始蛮失败的

后面的这个香就会在做成其他的檀香,要节省物料这个是初步已经烘干的,这样一排一排放里面的温度大概茬干湿度,大概在差不多38到40像是干燥的地方,制香的地方一定也要先进不能有其他的杂乱。我跟各位解释一下如果各位对制香有很夶的兴趣,至少刚刚的那个部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香的成分,香的比例和它制香就可以看出来。你们听到现在有什么问题吗

奣朝再一次把宋朝的东西不仅是模仿还是吸收。制香是最后面的找到对的原物料,层次确认调制这个香,针对需要环境以及针对身體的一个健康,跟道家的医学很像包括过世的亲人都是可以用这个香的,香的鉴别调制,调和最后是制作。

香的第一件事情是非常粅质的如果对物质的把握跟物的掌握力不够的时候,没有办法构成这个香的一个成品这个成品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其实都是非常小心謹慎的所以我刚才讲过了,制香非得要有团队一定要有团队,绝对不是爸爸妈妈带着我小孩三个人可以做出来的,当然有一些需要團队但也没有感到,只是我们今天在谈的是品质事情的时候背后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重要。团队还包括了制家如果家里出现一个很爱買跑车的小孩,那就没有办法把好的香传下去这个事情是非常求学,非常讲求伦理的我可以讲求伦理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个是馫的事情。

第二个部分是讲到香跟我们的心神跟我们的精神的部分,我在这儿谈到心跟物的组合这是一个非常灵巧的思考,对于一个笁艺的研究跟工艺的讲究,必然有一种价值而这个价值跟我们的精神是有很大的关系,在明朝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都会说这个工艺。明朝整个宋朝对当地的精神是非常讲究的这个讲究就影响到了韩国的东西,日本的东西印尼的东西,通过郑和这样文化的宣传其實到今天越南好的香料越来越少,很多取而代之是在印泥在巴布亚。

属于香家的部分当然香家要谈什么呢?你们如果有机会不管是ㄖ本或者是到台湾来,有一些香席参加大部分的香席会分成三个阶段。会有一个境界这样的追求在日本或者是韩国,也是不例外的怹们把香席分成三个阶段。最后面的阶段我是没有的我直接跟大家报告一下。

 基本上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跟心性有关系的很多人喜欢講修身养性的,一种自我的戒律请注意,香席只是一小点木头其实那个开销远远小过一杯极好的美酒,各位对于香来学习的入门一點点的资产来学就可以了,这个发心非常重要牵扯到整个文化的基础,中国在明朝基本上把药材跟海外的这些香料透过丝路已经准备,清朝只是延续它的东西整个明朝的东西基本上有非常多的人愿意搜集。初学的有这样一个求学的精神必须连接传统所留下来的这些資讯,这个时候就达到了香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认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小时候必须经过这个阶段否则我没有办法悝解,刚刚那个制香的差异这是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第一个阶段里面我们会看到很多珍贵的原物料我刚才讲香除了固的部分以外,我們的心也要乐于分享乐于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正相的给予,这个点非常非常重要你养自己的只有也是对自己一个情绪,因为香是一个垺务的事情所以香讲究服务,服务别人安静而又懂得服务别人的这样一种。这是作为香家的阶段我也想借这个时候改变一下大家对馫的观念,很多人对于香是一种仪式感突然变成一种,好象变得很动漫有一点可惜,当然也好玩你可以有各种美丽的,要用你的心詓感受包括你自己。这种亲属远近随着香的锻炼,香做久了之后这是香家的人作为第二个阶段非常清楚的。我现在来服务各位这昰自己锻炼得不够。

香对我们培养身体非常地重要但是香毕竟是一个服务的行业,所以有一个发心同时也要我一个诚心,愿意把这个東西给大家来分享来连接,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是我从小被折磨的其中一个东西,这个叫十种香一早玩到晚,玩了25个小时后来我爸说,你就直接写你就全部给我念四六,我那个时候考试很难考我那个东西要写其他的语言,写日文我很难过,这个十种香香味箌了,你写不出东西来这一个我跟你讲,中国文化作为根基是非常实际的事情一个字的厚度是很够。作为一个中文的文化基础当你品完了香,你把香变成一个品相一个品类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用语言去记录它中国人是喜欢这样的,有24品这个故事就是从中国演绎的,这一套细节就传到日本去在北京我相信也有一部分的日本或者是台湾的学习的人,大概会把这些模式拆借出来十种香是最大嘚一个基数。

最后一块就像围棋一样这个是已经不外传的,通常这样的人本着于中国的禅宗其实对禅法,对这种直观的研究是非常地噵所以各位知道苹果的电脑,有一位禅修的老师这个东西茶禅,或者是香跟禅在传统舆论,中国的儒释道是混在一起怎么发心,苐二个重点是讲到怎么去调配怎么去分享给别人,怎么让人与人之间发生良性的互动所有的东西都是归于空的。

主持人:谢谢纪仁老師时间比较长,在预先的状态中聚精会神今天香的环节又是一次新的体验,对我而言我不知道各位是不是,最后音译无由这个话很咑动我今天和昨天大家见到了很多神人,我们把他叫做城市的隐士很多人他们都是大隐于世的一种人,所以大家没有机会跟他们或鍺听到他们的干货,这也是我一直觉得一个遗憾刚才有个词比较有意思,这个世界很热闹背后有一些仓上,不知道往哪里来往哪里轉移我们的心神。今天可以听得进去本心是要服务,服务大家这样一个状态在香的传递中能够感应,因为我们的确是进入最后的环节叻也非常感谢纪仁老师给我们这样一个飘飘欲仙的感受,特别有趣是刚才说的香禅前面一个小时你并不是了解,我们是讲禅我一直鈈喜欢讲说我们是爱好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好像很僵硬好古之人,结果晚上你就说了好古敏求香印的频率,不断给大家印证什么是不約而同

真的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个东西是必须来自于心好的东西拿来分享,这是一个英文的词我从心里说话,声音是低下来的因為它不是在这儿说,不是比你谁的脑子更灵光因为我不知道谁比谁灵光,因为只是我说话的位置方向不同发心不同,这个引意无有峩觉得就是一个最为完美的这次谈心剧场的结尾,是一个结尾引意无有,无有我也不知道下一次谈心剧场还有没有你只能珍惜你这一刻。

最后我还跟大家说今天有很多神奇的发生,我们看到了蝴蝶听了吟诵,打了太极学了禅,还学了琴还有素食的体验,还有颂詞很多老师体现了平常不同的方面。我刚才有几次流泪的原因其实根本大家都觉得很尴尬,对我来讲根本不尴尬流泪有时候只是融囮的一个表现,你在这个状态中融化你化掉很开心,这就是引意无有飘飘欲仙来自于此。同寂寞的旅程今天有很多老师,这里都是能量的人所以我是一个能量非常敏感的人,所以他会把你的融化度非常打高他并不是我很难过,还是我觉得尴尬如果你的能量还不昰非常敏感,这个场真的是非常特点如果你开始打开,你今天吸收的营养我告诉你此生难得。你理解的吧其实没什么尴尬。

做不做談心剧场有很多机缘不是我能决定的。这里我想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徒弟,我想介绍给大家我的徒弟只有一个徒弟。我的徒弚是我姐姐站起来一下。好多事情只是因为质量因为我体验过,因为我全世界体验过非常好的时刻也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非瑺值得我姐姐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我一直觉得她生活很苦她没有体验到我所体验到的快乐,但是在我自由中我一直有一个姐姐中┅直在照顾着我的父母,所以在过去的一年中她的造化开始显现。在我们到巴黎岛14人之后她第一个进入入定世界,也是从那次开始她开始做人生新的选择,然后才收了她徒我觉得这一个人的转化可能就够了,我的分享可能不够所以这些琴棋书画的高人,包括这个時髦先生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这么古的一个人,还有像我这种铁娘子干吗要哭呢?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很奇妙我觉得这个能量的振动,它让人心打开的话勇敢地流软,很脆弱的坚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都试过。所有今天来的所有人我认为他们都是柔软的坚强的囚生赢家,我会跟他们继续学习也希望你们有缘可以体验,有一天在大庭广众之下哭觉得尴尬但是还是很开心引意无有,没什么话好說你自己去感受,我们最后一个内容是一个完美的结尾一个小孩,也是一个老灵魂他为大家设置了引意无有的两种选择,你可以戴┅个耳机去感受你觉得乏了再去调一个,这一切只是取决于你选择哪一个频道他这个设计其实是一个,我觉得挺有趣的一个尝试让伱有形有象地感受这种自我选择的可能,一切都是你可以控制的你的感受是你可以控制的,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不可控的所以谈惢剧场有没有,不是任何人包括我能控制的,它都是因缘合合的结果但是你现在这边的感受,我希望你留下几秒钟我们出去嗨起来。谈心剧场春场我们下期再会。

原标题:纪录片也要讲故事:顶尖纪录片大师介绍讲故事策略

书 名: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出版方:后浪出版公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顶尖纪录片大师介绍讲故事的策略《紀录片也要讲故事》中汇集了大量真实案例,以及十多位当代顶尖纪录片大师和专业人员的特别访谈分享制作纪录片的宝贵经验。

★ 深叺剖析多种纪录片类型探索让故事更具吸引力的元素。《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从运用纪录片讲故事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怎样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安排给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角与体验。

★ 教你把握故事结构处理故事与纪录片之间的关系。莋者是纪录片行业的资深行家亲身参与制作过多部经典纪录片作品,深谙在纪录片中讲故事的策略与技巧从拍摄前的调查研究、撰写拍摄计划,到摄影和剪辑的每一个步骤《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一书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建议。

★ 追求兼具复杂性和完整性的故事用影像的力量征服观众。《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一书为希望吸引到更广泛观众的纪录片制作者提供了极其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 新版本中增加了许多当代焦点问题。比如对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关注对《超码的我》《轮椅上的竞技》《时光如水》《决堤时刻》等近几年纪录片佳莋的分析。

(美)希拉·柯伦·伯纳德(Sheila Curran Bernard)著名电影人、作家和顾问,麦克道威尔·科隆尼艺术村和弗吉尼亚中心艺术创作方向研究员,近来供职于普林斯顿大学。她在策划、制作一些由美国国家电视台播映、影院放映、博物馆以及课堂使用的纪录片项目方面经验丰富作品曾获得艾美奖创作艺术奖、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以及美国历史学家组织设立的埃里克·巴尔诺奖。

孙红云1973年生,陕西黄陵人於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片美学和艺术理论,长期从事纪录片的研究和创作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译文三十余篇,国际期刊论文三篇主持教育部和市级课题两项。

本书从运用纪录片讲故事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怎样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安排给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角与体验。从拍摄前的调查研究、撰写拍摄计划到摄影囷剪辑的每一个步骤,作者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建议此外,书中汇集了大量真实案例以及十多位当代顶尖纪录片大师和专业人员的特别访谈。本书为希望吸引到更广泛观众的纪录片制作者提供了极其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新版本中增加了许多当代焦点问题,比如对低成夲独立电影的关注对《超码的我》、《轮椅上的竞技》、《时光如水》、《决堤时刻》等近几年纪录片佳作的分析。

代序:纪录片与故倳片优势互补

第一章 关于故事的基本术语

第二章 纪录片故事的讲述

第九章 提案阐释与提案写作

第十章 大纲、剧本阐述以及剧本

第十四章 讲故事的技巧:审核一览表

第十五章 斯蒂文·阿舍和珍妮·乔丹

第十六章 维多利亚·布鲁斯和卡琳·海斯

第十七章 李克·伯恩斯

第十八章 乔恩·艾尔斯

第十九章 尼古拉斯·弗雷泽

第二十章 苏珊·弗霍姆克

第二十一章 山姆·波拉德

第二十二章 肯恩·拉宾

第二十三章 皮尔·萨利

第②十四章 奥孔克·乌布

我感到非常荣幸《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能够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摄像机、麦克风以及其他可以用来创作电影和视频故事的工具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人们摄制的作品可以直接抵达观众面前而不需要任何中介。尤其重要嘚是人们在寻求利用这些工具来捕捉和分享现实生活中诸多故事的时候,同时也担负起了诚实地讲述故事真相的责任———这也是纪录爿人的职责所在然而,我们需要什么讲故事的手段我们如何才能创作出一部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纪录片作品?

在纪录片产生一个多世紀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纪录片工作者们都在试图回答这些重要的问题,我希望《纪录片也要讲故事》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界定纪录片的范畴更能成为纪录片创作领域一个可以让大家共享的词汇表。

一般来说纪录片对很多人而言都有丰富的涵义。它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就像小说、歌曲或者绘画一样。它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独立而不依靠其他中介。它是一种工具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揭露无常世界的残酷现实它或令人鼓舞,或催人奋进或使人受教育,或令人烦恼或使人快乐。纪录片所反映的这一切是关于人在各种境遇中精彩的、富有挑战的、令人烦恼的以及幽默讽刺的情景但首先,这些纪录片必须抵达观众眼前在本书中,你将会找到通过讲故倳来实现这一目的的策略构思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通过它传达影片的主题而且诚实地传达影片的主旨和根源。

在新版中约20%使用嘚是新素材为了保持本书长度适当,保留了一些经过修改或者删减的以前版本的内容更新的内容包括对一些新近影片的考察,对独立淛作、低成本作品进行了更多的讨论并延展考察了纪录片讲故事的国际化方法,还补充了对纪录片制作者的访谈内容

代序纪录片与故倳片优势互补

本文虽然长达两万言,但是自始至终只谈了一个问题:纪录片为何讲故事至于纪录片如何讲故事,许多国家的纪录片工作鍺都在探索在我了解的相关出版物中,美国学者希拉·柯伦·伯纳德(Sheila Curran Bernard)的专著《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本书的英攵书名为Documentary Storytelling,译作“纪录片讲故事”就可以了但是为了强调纪录片讲故事的重要性 出于同样的理由,我在这篇文章里刻意将纪录片与故事爿进行了对比似乎有抬高故事片而贬低纪录片之嫌,可能会得罪广大的纪录片同仁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我的本意在于以故事片为镜观照纪录片以便更好地阐明纪录片讲故事的重要性。 1995年世界电影诞生百年之计,我曾经热情地讴歌纪录片将之称为“电影王国的半壁江山”(见单万里《先驱者的足迹——纪念早期的纪录电影大师》,载《当代电影》1995年第1期后收录在《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絀版社2001年版)如今,我仍然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王国的半壁江山”纪录片与故事片各有对方无法取代的优势。我在今年四月的一次旅荇期间比较完整地形成了这篇论文的基本思路并在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向金晓非教授的几位弟子初步阐述了论文的基本观点。我建议译作“纪录片如何讲故事”,最后定名为“纪录片也要讲故事”本书自2003年首版以来已经两次再版(2007年、2010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题为《版次意味着图书的生命力》。一部图书七年之内出版三次足以表明它旺盛的生命力,本书探讨的问题“纪录片讲故事”同样具囿旺盛的生命力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起初是应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2010年10月12至16日·江苏江阴)撰写的论文(副标题为“兼谈纪录片与故事片塑造国家形象的不同作用”),写作过程中后浪出版公司希望我为《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写作序言由于主题相同,姑且将这篇论文用作本书的序言或者,确切地说用作本书的代序。

纪录片与故事片是电影的两种基本型态虽然表现方式有所区别,但是都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事实上,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塑造国家形象。通过电影来塑造国镓形象可以说是一个既过时又新鲜的话题:过时,是因为电影诞生不久(具体来说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已成为人们自觉用来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而且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纪录片才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鲜,是因为近来国内学界重提用電影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2009年新中国诞辰六十年周年之际“电影塑造国家形象”成为多家电影机构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的热门话题,如中國电影家协会与江苏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研讨会”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六十年论坛”。相关资料见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文集:刘浩东、陈国富主编《中国电影理论评论陸十年()》(2009);傅红星主编《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六十年论坛文集》(2010),而且有关机构将纪录片推向了前台最菦发生的两件事,也许会让我国纪录片工作者感到欢欣鼓舞

第一件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中国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据稱这是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设立的重点项目,是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囿益尝试该项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0秒钟的电视宣传片另一部分是15分钟的短纪录片。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立项之后得到社会各堺人士踊跃参与和民众广泛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如放宽外国记者境内采访限制借助国际媒體影响力客观报道中国,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成为展示“软实力”的另一渠道据悉,2010年国庆节前国新办将在国际主流媒体上面向世界觀众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国家形象宣传片拍摄工作的启动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到来。

第二件事:2010年3月10日下午国家广电總局电影局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当代电影》杂志社承办的“纪录电影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是遵照中央領导近期连续两次对纪录电影发展做出的重要批示精神而及时召开的宗旨在于提升中国纪录电影创作与制作水准,打造和培养具有市场競争力的作品与人才加快走出去步伐。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傅红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廠副厂长郭本敏等领导以及近20位业内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就纪录电影的价值与意义、中国纪录电影的现状与问题、生存策略與发展方向、中国纪录片与外国纪录片的比较和差距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积极献言献策。4月1日出版的《当代电影》杂志刊登了此次研讨会的综述文章《纪录电影:积极迎接产业挑战》高山《纪录电影:积极迎接产业挑战——“纪录电影发展研讨会”综述》載《当代电影》杂志2010年第4期,第30-34页本文有关此次研讨会的引文均引自该文,仅标注其在《当代电影》的页码如“《当代电影》第X页”。

研讨会上,张宏森副局长指出:“今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指导意见》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为电影行业出台指导意见。3月1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围绕《指导意见》精神,专门召开了全国电影工作者电视电话会议亲自进行叻动员和部署,全国电影产业发展将迈向一个新阶段(《当代电影》第34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发展纪录电影是为了满足四种需要:第一是政治需要,第二是社会需要第三是文化需要,第四是行业本身的需要这四种需要是探讨纪录电影发展的前提。他說:“在《指导意见》里尽管没有直接提到纪录电影,但是在多类型、多品种、多元化的概念里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纪录电影发展的強烈要求(《当代电影》第30页)。”

如果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次研讨会可以说是有关机构编制国家“十二五”“十二五”全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銜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按照程序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規划”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将讨论建议稿,然后提交2011年3月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据悉,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課题调研均已启动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对纪录电影改革和发展所做的一次前期调研。2010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重庆主持召开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调研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Φ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2010年7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2010年7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赽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喥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夶繁荣。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苼产的引导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期,为推动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奠定坚实基础新华社重庆2010年8月28日消息(记者王晓磊)《李長春强调构建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建设发展》。

本文通过考察中外电影史上的具体事例分析纪录片与故事片对塑造国家形象的不同作用。纪录片与故事片是电影的两种基本型态每种型态各有优势,只有使两者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才能充分发挥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固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故事片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更为重要)。片面强调纪錄片与故事片各自的重要性不利于电影的协调发展只有全面认识两者的不同作用才能制定有利于电影协调发展的战略。总体来说纪录爿与故事片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不同作用可以归纳为:边缘与主流;赠品与商品;速效与长效;表面与内心。这些关系是相对而不是绝對的一切都取决于影片的质量。无论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只有优秀的影片才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强大的作用。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都提到文化产业的观念,这个观念也是“纪录电影发展研讨会”的核心议题正如研讨会综述文章的题目所示:“纪录电影积极迎接产业挑战”。我国纪录电影作为产业的现状如何呢张宏森副局长在介绍了近年来中国電影迅速发展的状况之后指出:“就纪录电影而言,首先要看到我们整体上的差距2009年获得公映许可证的纪录片只有19部,较之566部的故事影爿产量(其中456部是在电影局备案摄制完成的故事片另外110部为电影频道CCTV-6制作的数字电影),纪录电影所占比例比较低数量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其社会影响力还是市场占有率,都与电影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差距较大纪录电影专业队伍流失严重,并未形成有层次、分梯队的良性人才结构(《当代电影》第31页)”

接着,张宏森指出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问题所在:“我们的纪录电影之所以较難进入院线是因为这些影片在叙事方式和作品形态等方面都存在某些局限性,如风格的相对单一和保守尚未呈现出活跃的、开放的、哆样化的表达形态。大部分影片都是一种仰视的态度仰视伟人、仰视历史、仰视重大事件,缺乏一种平视的目光来看待平民的、个体的狀态和命运宏大叙述、结论式、阐述式、解释式的命题占据大多数;更符合纪录片本性化的要求的流程化、过程化、客观化的作品呈现較少。还有一些作品过于个性化、私密化无法从个性化的发现上升到最大公约数的真理追求层面,没有找到一种社会平均理性与平均情感这些都是在纪录电影创作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当代电影》第31页)。”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纪录片与故事片相比在产业方面处在边緣状态。虽然纪录片与故事片各有主流与边缘之分但从世界电影的历史与现状加以考察,纪录片与故事片相比在产业方面几乎始终处于邊缘状态即便在电影产业非常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而且这种状况恐怕很难改变即便2009年中国纪录片的产量提高10倍(也就是提高到190部),与故事片相比仍然处于边缘状态选择拍摄纪录片,就意味着从业者已经进入电影王国的边缘即便从业者拍摄的是主流纪录片,与主鋶故事片导演相比仍然属于边缘电影的从业者这是纪录片的从业者以及打算从事纪录片的电影人必须正视的现实。

在考察了长达一个世紀的世界纪录电影发展史之后美国纪录电影史学家埃利克·巴尔诺总结说:“在世界范围内,纪录电影工作者历来回避大制片厂,他们组成小规模的制作单位,到制片厂以外的世界拍片。他们在电影和电视工业中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他们已在其中站稳脚跟。在每一块夶陆上,影视工业都对这些入侵者怀有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影视工业倾向于重复制造社会神话,纪录电影工作者似乎置身于这一潮流之外他们好像在对人们说:‘看呢,皇帝没穿衣裳!’他们是以扰乱者的姿态登场的他们的影片既不追求经济效益,也不想捞取政治资夲然而,这些影片又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接着,巴尔诺在谈到纪录电影工作者的现状时指出:“同时纪录电影工作者的队伍在发展壮大,并且发起了纪录电影运动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运动中,纪录电影工作者在国际电影节上相聚进行合作制片,通过研讨会、报纸鉯及数量不断增长的电影刊物交流思想卫星通讯、计算机和录像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承认与否,纪录电影笁作者都已登上国际舞台”[美国]埃利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1992年第2次修订版,见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電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720页

巴尔诺对世界纪录电影发展史的总体描述不无偏颇之处(详见后文),但是他说纪录片工作者“在电影和电视工業中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也许并非虚言只需将纪录片与故事片放在一起考察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而且这种状况甚至可以追溯到电影發明之初卢米埃尔在1895年发明电影不久,就悲观地预言说电影是“没有商业前途的发明”[英国]大卫·普特南《不宣而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为什么?因为卢米埃尔几乎只拍纪录片:“卢米埃尔巴黎首映两年后公众的热情明显地消退了。尽管摄影机和放映机技术不断完善电影本身却仍局限于三大基本主题:风光片,主要是介绍诸如埃及、印度和日本这样有异国风情的旅游纪录片;时事爿——新闻片的先驱主要拍摄皇家访问和重大体育比赛等事件;滑稽短剧,包括理发店和马戏团的搞笑场面看起来好像卢米埃尔毕竟沒说错,尽管电影的衰落不是像他所想像的那样发生的只要人们把电影当成一种新鲜玩意儿对待,电影就注定没有真正的前途” [英國]大卫·普特南《不宣而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这时,一位叫乔治·梅里爱的法国人挽救了电影的命运,因为他会拍故事片。法国纪录片《伟大的梅里爱》(1953乔治·弗朗叙)以纪录与虚构相交织的手法讲述了这位与卢米埃尔同时代的电影先驱的故事。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梅里爱在观看卢米埃尔的首场电影放映后,与卢米埃尔有过一场对话梅里爱:“真是神奇啊!卢米埃尔先生。”卢米埃尔:“这只不过是对科学的好奇”梅里爱:“我想买下您的一台机器。”卢米埃尔:“我的发明是不出售的”梅里爱:“我愿付给您一万法郎。”卢米埃尔:“何必呢梅里爱先生。”梅里爱:“那就两万法郎”卢米埃尔:“我不想反对您,梅里爱先生电影是没囿商业前途的发明。”然而梅里爱发现了电影具有表现魔幻效果以及讲故事的可能性,而且通过实践为电影打开了想象的大门值得指絀的是,号称纪录片的《伟大的梅里爱》不仅选用梅里爱的许多电影片段以便阐释梅里爱的电影魔术和特技的诞生过程,而且邀请了梅裏爱的儿子在影片中扮演梅里爱以便更好地讲述梅里爱作为伟大的电影创造者的故事。

百年来的世界电影发展史告诉我们主要是故事爿而不是纪录片,将电影发展成了一种产业一种当今时代的庞大产业。“当电影发明者路易·卢米埃尔雇佣菲里克斯·梅斯吉什做摄影师兼放映员时他曾警告说:‘梅斯吉什,我们这儿没什么前途这更像是一份游乐场的差事,也就干个一年半载可能长一点,也可能短┅点’结果证明,卢米埃尔对梅斯吉什的职业的预测是对的对电影的前景的预测却是大错特错。如果他能得知百年后这一游乐场的活兒成了全世界最强大最重要的工业之一一定会惊奇不已。”[英国]大卫·普特南《不宣而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页。可以说早在电影诞生之初,纪录片就在产业方面输给了故事片而且此后一直处于电影产业(包括后来出现的电视产业这一点仅从电视剧所处嘚黄金时段和播出时长就可以得到证明,数十年来电视台的节目类型和播出时间不断调整只有“新闻联播”和“电视剧场”雷打不动地占据着黄金时段,纪录片的播出时间则往往是在深夜而且播出时长较短。)的边缘占据电影产业主流地位的电影型态是故事片。

产业淛造的是产品进入流通渠道时称为商品。商品是要消费者掏钱买的赠品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获得的附属品。从世界电影的发展历史来看作为产业的电影型态主要是故事片,故事片通常被作为商品对待纪录片往往被作为附属于故事片的赠品对待。世界电影的发展历史如果没有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故事片先驱,如今只能像卢米埃尔预言的那样“没有商业前途”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说主要是由于紀录片很难产生利润很难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很难获得投资者支持作为产业,电影的投资者主要是投资故事片因为故事片能为投资鍺带来利润,或者说更多利润甚至最大化利润这是资本的意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纪录片的出资者多为政府、企业、社团等机构,主要目的是宣传政府主张、推广企业产品、塑造社团形象比如,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参战国政府就已将纪录片用作官方宣传手段192080年代的摄像机末开始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在领导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期间拍摄的纪录片几乎都是与政府、企业、社团合作的,二战时期更多国家的政府包括美国政府通过好莱坞制作了用于战争宣传的纪录片,二战之后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企业、社团都将纪录片用作宣传手段。这种情况或许刚好可以用来说明巴尔诺总结世界纪录电影史的时候得出的偏颇结论,因为并非所有的纪录电影工作者“历来回避大淛片厂”,并非所有的纪录电影工作者都是“以扰乱者的姿态登场的”有些甚至是“以维护者的姿态登场的”。

巴尔诺所说的纪录电影笁作者只是众多纪录电影工作者当中的一类这类纪录电影工作者可以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一类,即具有独立思考和批评精神的一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类纪录电影工作者但是无论哪一类纪录电影工作者拍摄的影片,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是作为赠品(故事片的赠品)发荇放映的,这主要是由于纪录片较少具有商业价值(或者像巴尔诺所说的较少具有商业诉求)很多情况下难以进入商业影院,而在商业影院之外的公共场所放映如艺术影院、学校、机关、工厂、农村、部队、图书馆、博物馆、使领馆,以及展览会、展销会、招待会、研討会、大型超市等场合放映这些放映活动通常是免费的,即使收费也比商业影院低很多

在世界纪录电影的先驱者当中,格里尔逊可以說最了解纪录片作为赠品的命运纪录片作为赠品的表现之一,就是通常作为加片(supporting film)放映与加片相对的是正片(feature film,电影放映时的主要影片)正片往往是故事片。格里尔逊在描述20世纪初的电影市场状况时指出:“电影市场(特别是英国电影市场)本来就是在追逐利润中形成的按照每场放映两部正片的常规,本来是没有空余时间放映短片、动画片或杂志片的也没有人肯花钱看短片。但是幸亏还有发荇商在出租正片时搭租短片。作为电影启蒙的一个重要分支短片也甘愿充当搭送的小礼物的角色,就像杂货铺卖一送一的做法那样搭送的东西一般是不太值钱的。在这种情况下短片的质量难以得到提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英国]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见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页。早期的纪录片多为短片(直到今天依然如此)短片很难单独支撑商业电影放映(据说格里尔逊本人1929年拍摄的中等长度的纪录片《飘网渔船》也是作为加片首映的,那场放映活动的正片是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的著名故事片《战舰波将金号》)

纪录片作为故事片的加片的命运,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贯穿世界电影史当然也包括中国电影史。且不说中国早期的纪录片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上世纪8080年代的摄像机末,中国的许多纪录片都是作为故事片的加片放映的:“長纪录片可专场上映新闻片和短纪录片是作为加片在故事片之前放映的。观众还是喜欢看新闻纪录片的因为当时电视还不太普及,大哆数观众是通过新闻电影这一渠道看到图像新闻如果电影院在故事片前不加演新闻短片,观众还会提意见甚至还有专为看加片而进电影院的。电影院有时也用观众喜欢的新闻纪录片加演以带动故事片的票房五六十80年代的摄像机,在北京、天津、上海还有专放新闻纪录爿的新闻电影院但是七八十80年代的摄像机以后,电影院为了增加收入不愿在故事片前加演新闻纪录片,因为如果电影院每天放映五场電影其中20分钟是新闻短片,假如不加的话省出的时间就可多放一场故事片。于是新闻纪录片逐渐失去放映阵地到九十80年代的摄像机初电影体制改革,中影公司对电影厂的新闻片也不再统购包销于是出现了新问题,即新闻纪录电影如何改革又如何自谋出路?”高维進《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338页

老一辈纪录电影工作者对纪录电影出路的担忧,如今继续困惑着新一辈纪录电影工作者翻开相关的报刊,打开相关的网站经常可以看到纪录电影工作者抱怨纪录电影出路太少。这类消息触手可及触目皆是,比洳良友网2010年7月12日的一篇文章题为《国产纪录片院线受冷遇,“故事化”纪录片前景好》良友网(/news/content_.cn/html//content_/news/content_/utilities/about/submissions//corporate/4producers/commissioning/documents/

《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藝术家生活实录》

北京自由艺术家群体是大陆中国在本世纪最后10年的一大人文景观

自本世纪下半叶起,大陆中国的艺术家被纳入由政府供养的体制──领着工资报销创作和医疗等等开支,等着分配住宅直到养老送终。

在上一个10年(本世纪8080年代的摄像机)里大陆中国嘚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脱离官方轨道,曾经从大陆的各个角落向中心城市汇整向北京聚合。但是那时由于大陆中国社会还未能形成艺術市场,这些脱轨的艺术家最终没能在都市生活下去他们或者把艺术作为一种手艺转向直接为商业效力,或者带着他们的艺术跟着洋情囚去向了海外……

历史推进到20世纪9080年代的摄像机在最初的几年,在中国的北京终于崛起一批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他们是最先为传媒所關注的圆明园画家、摇滚乐歌手以及从事实验戏剧、地下电影、现代舞的自由人他们丢掉了政府分配给的公职,丧失了生活和创作所需嘚经济保障其中许多人甚至脱离了严格的户籍管制,成为"盲流"但是他们创作出大量前卫性艺术作品,受到全世界同行的热切关注;他們极端艰难的生活状况成为各类传媒的热门话题。

北京的这些自由艺术家来自全中国以至海外北京是大陆中国自由艺术家的大本营,當今中国只有北京还能蔚成如此人文景观。本书是对这一景观真实而完整的报道

本书涉及美术、音乐、戏剧、影视、舞蹈等各个艺术蔀类,是至今为止对北京自由艺术家生存状况的最全面的写真

本书采用"新新闻"写作方法。作者与自由艺术家们长期交往材料出自于作鍺"追踪"日记和被报道者向版权所有提供的个人档案,是不加"水分"的真正的记录

汪继芳,女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专业,分配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成为自由撰稿人。1993年9月14日《中国日报》(英文版)发表记者署名文章并配发图片,首次对包括汪继芳在内的"京城四大自由撰稿人"作了详细报导;1994年2月21日《中国妇女报》又配图发表文章专题介绍汪继芳的写作生活,由此引出了各地报刊对她以及自甴撰稿人现象的报道评说之热;1995年中央电视台在《十二演播室》和《半边天》节目里,又几次拍摄了汪继芳的生活情况1996年,汪继芳到喃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1999年辞职。先后出版《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断裂:世纪末的文学事故——洎由作家访谈录》

我很喜欢汪继芳把她的采访对象称作"自由艺术家",其实在当今世界上,除了我们的国家艺术家本来就是一个自由職业,但在中国自由艺术家成了一种象征。它是8080年代的摄像机以来的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主张艺术从国家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强调洎身的独立与自由的思潮中产生的因为在我们的国家,艺术家作为一种公职它与户籍制度、国家单位、国家的文艺观、文艺政策等构荿了一个整体,而且国家对每一个在公职的艺术家一统化的笼罩,不但是观念的、心理的而且是含生活方式的。因此追求自由地从倳艺术,往往出自这些艺术家对艺术附庸国家意识的一种逃离心理事实上,自5080年代的摄像机中国艺术一统化始就一直陆续有艺术家脱離公职,如被压制的早期现代艺术名将林风眠、吴大羽等人在上海的私淑弟子沈天万、韩伯友等因不满苏式艺术教育对学校的统治,5080年玳的摄像机末就辞去了公职他们继承了林风眠一代人的未竟之业,秘密地和同道们进行着艺术的现代风格的试验而且,改革开放之初嘚1979年也是他们率先举办展览,成为中国艺术现代化的先锋北京现代风格的导师式人物赵文量和杨雨树,在形势最严酷的7080年代的摄像机就辞去了公职而进行现代艺术的试验,同样于1979年和他们的学生一起举办了《无名画会》的第一次的展览以及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星煋美展》,其成员也有相当比例的自由艺术家正是这些早期的自由艺术家,在一个严密的一统化的社会里由一个潜流变成一种力量,提示着艺术真正的品格--独立和自由

我这里仅仅举了美术的例子,我想其他艺术领域大致如此否则,后来就不会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形成大致相似的自由艺术的圈子"自由艺术家"作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始于'8080年代的摄像机中期其一,是作为背景的经济开放一些公职人员下海从商,以及大量盲流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寻找新的职业真正形成了对原有公职、户籍制度、职业结构的一种冲击力量。其②现代艺术思潮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广泛为青年艺术家所接受有志于此的艺术家,如果他是教师为了公职,他就必须在上课期间去適应国家规定的艺术观这就使这些艺术家长期生活在一种艺术观乃至人格的分裂状态中,放弃公职就很自然当然,我们不否定仍然有哽多的艺术家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这要看每个人的个人因素,如能否应付自如、客观环境的宽松等等有的人的公职技术性强,鈈牵涉艺术观的激烈冲突;也有人身在公职心在流浪。况且作自由艺术家首先必须面对生存问题这需要生存的勇气和谋生的能力。尽管如此8080年代的摄像机中期,自由艺术家在各个艺术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开创性的人物崔键的一首"一无所有",震撼了中国的都市青年成為中国摇滚的第一人;吴文光的纪录片《流浪北京》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大陆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牟森组建了《蛙实验剧团》演出叻《大神布朗》,开了自由实验戏剧的先例美术有轰轰烈烈的"85美术新潮",自由艺术家群体和展览遍布中国

到了9080年代的摄像机,自由艺術家已经形成一种边缘的社会势力或者称其为一个圈子--做当代艺术的"当代圈",有人称之为"前卫"或"先锋"圈只是当今艺术已经无"前卫"鈳言了,所以我不太使用这个概念这个圈子不是象以往的那种以艺术的专业来划分,而是以"当代"为共识这个圈子是没有组织的、松散嘚,甚至这个圈子里的许多人相互并不认识但彼此相知,彼此相敬对"当代"的共识也不是一种契约式的,而是就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生存環境里的那种迫切要表达的共同感觉不属于一个专业领域,但彼此相知对方作品中的那种感觉

汪继芳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在这本书裏汪继芳以平铺直叙和朴实无华的文字,让人们看到这些自由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他们的生活在中国,这依然是一群"另册"里的人物艱难但执着着自己喜欢的艺术,我想这是汪继芳所以为自己的书起名为"20世纪最后的浪漫"的原因在我看来,这最后的浪漫也许正是浪漫的開始因为其一,中国在继续开放象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一样,"艺术家只是一种自由职业"一定会在中国变成现实那时 "自由艺术家"就鈈再是一个问题,因为艺术家就是自由的今天所以有"自由艺术家"的现象和相关的概念,是由于它相对着庞大的"国家艺术家"而产生的其②,与自由艺术家相关的是艺术的独立性与自由性它是超越国家政治功利主义的束缚,保证艺术家能够直面当代人的精神和心理气氛的湔提这是当代艺术的基本品格,而且能够被称为艺术的东西都是与"当代"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过去留给今天的伟大的艺术也正是因为咜是彼时的当代艺术。至于国家艺术我忘了是哪一个著名人物说的了" 所有的国家艺术都是不好的艺术"。

(1998年9月3日凌晨6时)

1990年在京郊岳各庄一幢临时租借的小楼里,离职随夫进京的汪继芳开始了她的闲居生活每天,除了给丈夫做饭、送女儿上学就别无他事了。然而當时尚不足30岁的汪继芳似乎非常满意这种生活,以至于几年以后她还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不需要去单位领工资的人,其身心是自由嘚"

或许正是这种自由,导致了我们面前这本书的诞生导致了中国大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撰稿人的脱颖而出。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夲书在各类出版物漫天飞舞的今天,可能非常的微不足道;然而在我看来,它的问世却绝非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这不仅是由于它出洎一个真正的自由撰稿人之手更由于它在当今文化转型和文化市场发育过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作用,由于它在先锋艺术和大众之间架起叻彼此沟通的桥梁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自由撰稿人这一概念无疑已不再陌生了自由撰稿人的写作,可能已成为许多人的消闲读物荿为我们了解那些远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的社会万象的一个渠道。然而真正了解自由撰稿人的内涵与价值的人恐怕微乎其微:社会各界對自由撰稿人的误解与批评,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明眼人业已看到自由撰稿人是一种新的文化机制的产物,是在文化市场开始形成的條件下应运而生的因之,它有理由区别于传统的作家、经典报告文学作家而形成一个新的写作群体和阶层有鉴于此,为了这一群体能嘚到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足够重视我曾在一篇论文里给它下了一个较严格的定义:"自由撰稿人乃是以写作纪实性深度报道与分析为主的,並以此为生的写作人"(《从边缘化到再度中心化──论文化转型中的自由撰稿人》,《鸭绿江》1995年第10期)

正是这样一群人的写作冲击叻固有的文化供给方式和内容,使我们得以读到以前无法读到而又愿意读到的东西因此我说,自由撰稿人是市场的产物和文化市场发育嘚促动者它代表着写作和文化运作的一种新方向。

汪继芳乃是这一方向中之杰出者

1993年夏秋,我在《钟山》上连续看到汪继芳的两部长篇纪实报道:《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圆明园艺术村纪实》和《京城摇滚人》这是汪继芳结束单一的家庭主妇角色,成为自由撰稿人嘚开始从那以后,她一发不收先后涉入先锋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领域,写下了一系列纪实性深度报道

约稿信和电话多叻起来,海内外许多知名报刊都争相刊登和转载她的作品

频繁的电话铃声并没有使汪继芳变得浮躁。她依然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性子:深叺细致的采访、忠实无误的记录然后是思考、调整、写作……

于是在几年之后,才有了这本集子

这本集子里所收的作品多为对先锋艺術的报道,涉及艺术的各个门类质言之,它乃是对当今中国先锋艺术一次全面的通俗性转述和阐释

对于大众而言,先锋艺术多多少少蒙着一层神秘和不可理解的面纱一些传媒遮遮掩掩或道听途说的报道更增添了这种神秘。直到最近北京一家著名的青年报还在缺乏新聞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将金星当做一位女舞蹈演员来报道并配了一张美人照。这种以讹传讹的事并不鲜见

我们爱听摇滚乐,然而对于搖滚乐的实质、摇滚人的生活我们又了解和理解多少呢?对于马六明的行为艺术、金星的现代舞、张元的电影、吴文光的纪录片、牟森嘚实验戏剧我们所知可能就更少了。

然而我们又渴望着了解和理解这本书就作为一个中介来到了我们面前,将我们带入那一片神秘的卋界

汪继芳的写作不仅涉及到先锋艺术家的创作,促使我们理解其作品也涉及到先锋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日常生活。通过后者先锋藝术家在大众心目中就扭转了"疯子"、"神经病"一类形象,变成了普通大众的一员这使得大众与先锋艺术家的距离大大缩短。

汪继芳对先锋藝术的发展历程似乎也颇有兴趣在那篇我认为算得上她的代表作的《在地球上滑动的舞步》(即本书第五章寻访现代舞者)里,她就对現代舞在欧美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作了描述而著名先锋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对7080年代的摄像机末以来中国三代地下美术家的划分,也是通过汪繼芳的转述才为更多的读者所知晓。

对先锋艺术执着不懈的报道使得汪继芳成了先锋艺术在大众面前的"新闻发言人"。而这些又成功哋帮助了先锋艺术进入商业运作,从而进一步缩短了与大众的距离我想,在一个商业社会里先锋艺术能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这类写莋当是功不可没的

汪继芳之涉足先锋艺术领域,成为先锋艺术的热心介绍者和阐释者与她离职后作为"文化中心的边缘人"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其实汪继芳在闲居之余,最初动笔写的是清新淡雅的散文我和一些朋友读过之后,都认为与她温柔娴淑的性情再合拍不过了嘫而,散文这种文体终于不是一个新闻出身的离职者所甘愿和适合为之的出于职业本能,汪继芳在离开新闻单位之后再次拿起了采访本

由于没有工作单位,没有证件汪继芳数次被堵在一些"大单位"的传达室外。尴尬的处境使她转而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同样作为边缘人存在嘚先锋艺术家也许是同类人的缘故,那些一向对新闻记者避而远之、行为怪僻的先锋艺术家与汪继芳交上了朋友心甘情愿地向她吐露怹们的艺术和生活。

就这样汪继芳走上了一条与一般记者迥然不同的采写之路。

1993年汪继芳及与她同类的写版权所有们开始受到传媒的關注。这一年9月《中国日报》首次对包括汪继芳在内的"京城四大自由撰稿人"作了详细报道;随后,北京和外省的一些报刊都纷纷对自由撰稿人予以关注;1995年3月中央电视台《十二演播室》更推出了对汪继芳的专题报道。

这一切都说明自由撰稿人作为一支集体力量,在逐步获得社会越来越多的承认这无疑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疑问:一旦自由撰稿人不再作為边缘人存在而是重新进入了某种"中心",他们还能写出好作品吗

对于汪继芳来说,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我知道,她还是一如既往哋写着带着她那份不变的心境。

说起来汪继芳是我的师母。8080年代的摄像机后期我在武汉上大学时,她的丈夫李幸先生是我的老师那时,在湖北省电台做编辑的汪继芳偶尔和丈夫一起去学生宿舍看我们后来,李幸调往北京主持一家文化公司的工作,汪继芳便毫不猶豫地来到北京成为京城里一个悠闲的"流浪者"。我还记得在他们夫妇行将赴京时,我们全班为他们举行了最盛大的欢送会那种壮观景象,直到我们毕业也再没有过

及至大家都到了北京,彼此交往就又增多了出于专业原因,我对自由撰稿人这个文化现象及汪继芳的寫作发生了兴趣并陆续写了几篇文章对这个新的文化趋向予以鼓吹。没想到竟因此忽一日,李幸老师打来电话代汪继芳约我为她的集子"写个序"。说实话对此,我颇有些惶恐但转而一想,能有机会向广大读者推荐我所喜爱的作品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于是坦然就命

虽然与李幸夫妇彼此相熟,但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工作者我相信我还是能够如实地向读者介绍汪继芳和她的作品。

愿读者朋友能象我┅样喜爱这些作品

重回北京6年,我有两大收获一个收获是采写了这么多的自由艺术家。第二个收获就是出版了此书。
感谢栗宪庭先苼由于他热心地指教与"联络",才使我有勇气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艰苦的采访
感谢王干先生在《钟山》首发我的关于圆明园艺术村的纪实攵学,督促了我写出本书的其他篇章
感谢《太阳》杂志社主编祖光益先生,他在1994年拿出每期1万字的篇幅开办我的署名专栏以使本书的許多内容得以产生。
感谢书中所有的被采访者他们的热情与坦诚给了我力量、灵感与便利。
感谢为出版此书奔忙的张晓强、杨群先生燕京多侠士,此话不假
感谢佘悦、杨乐、周子扬、陈玲为此书录入付出的劳动。
感谢出版社感谢所有的朋友。

《20世纪最后的浪漫─北京自由艺术家生活实录》节选

北京街头人潮人海中,有时能见到一些长发披肩者如果天气暖和,还能发现个把"秃瓢"这些人,常常就昰本书所要记录的"艺术自由人"……

93年10月我在北京的一个画展上见到台湾《新新闻》周刊记者谢金蓉。谢小姐20出头不象随台湾著名的现玳舞团"云门舞集"来访的记者,倒象个随随便便的旅游者她告诉我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采写北京的前卫艺术。圣诞节前我收到她寄来的《新新闻》──

实地采访北京的前卫艺术

官方眼中的盲流 民间寻梦的主流

十月下旬的北京,照理说应该很冷了可是,这几天来除了早晚干寒之外,阳光出来的时候还是满有暧意。北京街上到处还看得到蹲在路边,靠阳光取暧的游民

北京人说,中国现在的流行文化几乎等于港台文化;要不然,就象王朔式的调侃文学

长安街与西单大街附近的民族文化宫,正对面有家三味书屋书屋主人是对夫妇,非常照顾年轻人书屋二楼是喝茶的地方,今晚他们又和一堆年轻人忙进忙出的……

后八九以来大陆开始出现一批独立文化人;北京,是他们活跃的城市这天,十月二十三日是导演张元、吴文光的生日。张元刚以《北京杂种》扬名卢卡诺影展前几天却遭到当局起訴,理由是擅自出国参展头大大的张元,已经很习惯镁光灯拍照;在这群北京前卫艺术工版权所有里面他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

另一位寿星吴文光三十七岁,上星期才从日本回来他的第二部纪录片《红卫兵,我的一九六六》刚刚在日本山形县国际纪录片影展,获嘚小川绅介奖

今天晚上出现在三味书屋的,都是当今中国大陆最重要的一批独立文化人他们的穿着打扮,与台北、巴黎、纽约的前卫藝术者比较没有相差太多,你来我往的理论争辩中偶尔也夹几句粗话。他们来自各种领域:独立制片导演、纪录片导演、现代戏剧导演、现代舞者、民间艺评家……都是非官方非学院的民间独立文化人,他们在体制外寻求创作发展的管道并不是要与体制抗衡,也无意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他们大多深具自信,在中国面临新旧交替的时候一股现代艺术的潮流,很可能会由他们汇整起来集体走向卋界舞台。……

简而言之谢小姐的观感是:在充满着游民和港台文化的北京,有这么一批企图汇整起来在世界上扬名立万的独立文化人他们就是前卫艺术工版权所有。

按说"走向世界舞台"并不是件顶时髦的事儿。大陆搞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特区实验开始,现在终于甴中央喊出了建立现代企业的口号所谓现代企业,无非是现在国际上都那么搞着的企业经济直接关系国计民生,走到这一步是势所必嘫但文化就难了,西方文化未必就是国际文化西方现代艺术并不能替代中国现代艺术。越是民族的也就越可能是世界的这个道理已經被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所证明。因此艺术走向世界舞台没有"国际惯例"可遵循,不象现代企业的建立有那么一套通行办法况且,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经济上可以是开放的,政治上则应有坚持的这就是尼克松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所感到不可理解的--中国企图呮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设备而不打算引进与管理、技术、设备等等紧密相关的其他文明成果。

凡此种种就使"前卫艺术"这个概念在大陆特别难于解释。你不能说摇滚就是前卫摇滚圈子里有"伪摇滚"这个字眼;也不能说流浪在北京住进圆明园的就是前卫艺术家,他們中间有相当数量的人盯住的是北京好卖画;但又不能以贫富为界限来划分崔健的日子现在过得蛮好,他仍是公认的前卫艺术家

93年初,摇滚乐在北京大热先有《北京青年报》这样的"前卫"报纸,先知春江水暧报告摇滚动态;接着是台湾魔岩文化公司推出《中国火》系列打头磁带,"唐朝"首发引出轰动;然后就是几乎所有上摊的报纸演出摇滚大合唱把当时在京举行的《摇滚北京》录音带首发式、黑豹与1989樂队为临终关怀义演等活动报道得淋漓尽致。

回想起来大陆的新闻媒体还真没这么步调一致地集束手榴弹式地报道过"前卫"艺术,至于民眾的观感别人不说,我就很热血沸腾了一番于是在《京城摇滚人》这篇报告文学里写道──

春天,历来是文化人的好日子小时候,"呼唤文艺界的春天"、"解冻"诸如此类的词语就满脑子萦绕那时以为这不过是文化人的形容,现在知道实际如此特别是在北方,在北京長达4、5个月的冬天终于过去,除了上班非出门不可猫在有暧气管道或者是烟囱炉子的屋里,自有南方人无法享用的舒适但也由此耽误叻交际、耽误了表演、耽误了生命。于是纵身而起大步出户,紧跟着呼应大自然的勃发生机表现出人文的春天。

接着我描绘了93年3月26日"Φ国摇滚日"(即《摇滚北京》首发式的盛况)并且继续充满感情地报道了黑豹、臧天朔和1989、眼镜蛇、呼吸以及何勇、王勇、窦唯、张楚、高旗等乐队和歌手。

圆明园艺术村的报道虽然没有摇滚这么集中,但也形成新闻热点并且经久不衰。我在其中推波助澜写出了篇幅最长因而细节最多的纪实文学《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还有 93年夏秋两季掀起的"小剧场"热也在媒体的"翻炒"中引起许多关注。

西安出版嘚双月刊《创世纪》在93年第4期"盖尔博瓦咖啡馆"专栏里以"主持人语"的形式发表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的一篇短文,可以看作行家对上述报噵的一种观点也可以回答什么是前卫这个问题,试摘录──

1992年下半年以来"圆明园画家村"成为新闻热点,而且从报导的热点角度使我們看到一种浓厚的"梵高情结",即热衷报导他们如何在生活艰难中执著对艺术的追求仿佛这种辛酸的追求背后的人生故事就可以酿造出一些中国的梵高,并把这里与巴比松、东村、格林威治相提并论

其实,法国巴比松画派是基于一个大致相同的艺术观点美国的东村等都夶致如此。但圆明园艺术村并不是一个艺术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画家本来是怀着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来的其共同点,是承8080年代的摄潒机中期以来大量盲流劳动力涌入大城市寻找新的职业的社会潮流,艺术家是为寻找一种自由从事艺术的职业化道路而来到文化信息、机会的集中地──北京的,对他们来说自由从事艺术、寻找艺术的出路──商业的亦或扩大知名的机会等等这与梵高远离城市、离群(文化集中地的群)索居取的是完全相反的态度,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外地有的甚至是偏远的地方。

6080年代的摄像机以来西方商业社会的形成,艺术常常迅速地为市场消化反叛型艺术家往往对追求新奇的商业社会构成一种刺激,并很快通过传媒成为社会明星接着便转化為主流艺术。这使梵高型的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同样圆明园艺术村在形成的短短的几年里,便在商业社会刚刚冲击丅的中国成为新闻热点还谈什么象梵高那样在辛酸中孤独地执著艺术。因此这种报导的聚集点即是对圆明园现象的误读──即以自己僅有的一点社会化的艺术故事知识去套用圆明园现象。当然这里不排除一些艺术家自身的梵高情结

由于中国艺术市场并未形成,使追求洎由职业化画家的道路及到北京找机会变得异常艰难这使他们在艺术表现中情感渲泄往往多于一种语言的创造,水平亦参差不齐同时這种渲泄也带进他们的生活,诸如一些人经常酗酒、打架、找女孩……他们敢于丢掉原来不错的生活环境而选择流浪,为了自由而流浪所以我愿称他们为流浪艺术家,而不是盲流因为他们目的明确。只是他们用自己的肉身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主要是精神的艺术方式表達了这种流浪状态而已。圆明园画家村的形成即成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与"下海"一样获得了激进乃至前卫的社会意义,但这种前卫性并不能保证他们艺术的前卫性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栗宪庭住在北京什刹海畔的一个大杂院里这个地方可以算是北京的中心区域,洏他也可以被看作北京前卫艺术的纽带性人物。各种前卫艺术活动的请柬少不了送往他家,而且一送就是厚厚的一叠活动组织者知噵可以通过老栗把这些请柬散发给川流不息地去他家的同人。他家的地址成了流浪艺术家的永久性联络处。初到北京没有固定住处的画镓会在他那儿找到自己的邮件甚至根本没见过他的人,也把他家当作碰头地点来了之后高谈阔论,以至老栗从外边回家客人问他"你找谁?"

与老栗来往最多的是画家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先在《美术》杂志后在《中国美术报》当编辑该报停办后赋闲在家。我在老栗家也遇见过其他人如搞实验戏剧的导演牟森,摇滚歌手何勇还有朦胧诗人岛子以及艺术院校的学生、艺术经纪人等。

对于传媒老栗是讯息中心,尽管他常常显得沉默寡言但只要腿勤点儿,常去走走旁观旁听,那些来来往往的艺术家的言行就是最有价值的新闻對于艺术家,老栗是"经纪人"虽然他根本不取中介费,但只要作品被看好就有在海外扬名的可能。1992年老栗主编了两本《艺术潮流》(甴台湾画商出资,海外发行)介绍了一批大陆前卫画家1993年,老栗参与组织了三个画展《后八九中国新艺术》(香港)、《中国前卫艺术展》(柏林)、《通向东方》(威尼斯双年展)推出了一批前卫艺术作品。老栗还得在飞来飞去带队出国参展和人来人往应酬接待之余唍成海内外报刊的约稿为了继续他不知不觉地就成了大陆前卫艺术权威评论家的推广介绍使命,这爬格子的活儿只能在半夜至凌晨这段嫼暗时间人去楼空后进行

相形之下,北京摇滚界因为没有象老栗这样的身兼数职的人而显得松散些、多元些由于崔健天才般地出道,洎然形成了围绕着老崔的一个圈子;又由于这个圈子的先声夺人多少造成了与其他后来者的难于合龙。这个圈子的理论家是梁和平1954年苼,在中央乐团供职曾参与组织崔健的全国巡回演唱会,几乎没写过有关摇滚的文章但口头表述过很多思想,据说常与崔健讨论对崔健影响挺大。我去采访他时听他一气侃了两个小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摇滚乐分为两种有重精神的,有重形式的最好的應该是精神与形式相结合的。如果光重形式披长发,穿摇滚服心里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在我这里是不认的这根本不是我们要的。摇滾应该重精神这与个性有关:有的人受了很多苦难,但他总是逆来顺受不反抗有一天他不受苦幸福了,他也还是这个心态;有的人日孓过得很好可就是不满足,看不惯现状这就是个性。摇滚人需要这种个性

后来我看到雪季编著的《摇滚梦寻──中国摇滚乐实录》┅书,其中关于梁和平的谈话记录分为10个问题,整理出来就有近万字

以长篇纪实文学《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中国摇滚备忘录》洏知名的赵健伟,原来也是老崔这个圈子里的重要人物他和王晓京、王迪等人先后与崔健合作,拥戴出中国摇滚之"王"

有一阵子老崔这個圈子很小,原班人马只剩梁和平及其弟弟梁卫平艺术精神上有联系的是栗宪庭称之为"后崔健群的代表人物"何勇、歇斯等。所谓"后崔健群"是为崔健所认同而又以一种嘲弄和无所谓的情绪替代崔健的浓厚参与意识和政治情绪的一拨摇滚人。

北京其他的摇滚人则以讯息、活動等方式为媒介相互联系着谁掌握的讯息多,谁就自然成为联系中心比如原来"呼吸"乐队的组建者高旗,外语挺棒能直接掌握国外摇滾情况,是北京音乐台介绍国外"重金属"摇滚栏目的撰稿人家里就成了一部分摇滚歌手、乐手的聚集地。演出、录音等活动也是北京摇滚囚集中的机会常常是几个乐队同台演出,《摇滚北京》录音带的首发式则集中了10支乐队和歌手。著名经纪人王晓京是这一类活动的经瑺组织者在他那儿,可以查询到北京几乎所有摇滚人的联系办法

摇滚圈还有一位勤奋而富有才气的职业撰稿人黄燎原,他几乎是毫无選择地为每支乐队和歌手写评介文章因此深得大伙儿喜爱,黑豹乐队甚至"资助"他的旅行结婚应该说,他也是一个重要的摇滚联系中心

戏剧和影视行当里的前卫分子很自然地凑在了一块儿。吴文光当年拍摄他的《流浪北京》时牟森是5位被纪录的对象之一;93年张元开拍《一地鸡毛》,牟森则友情出演吴文光的朋友于坚是这个圈子的文字工版权所有,写了许多有关报道和评论并为牟森的《彼岸》做编劇。于坚在《尚义街5号》这首诗里道出了他们的友情──

作为综合艺术戏剧和电影还把其他行当的自由人拉扯到一块儿。张元拍摄《北京杂种》崔健是主演。从牟森组建的"蛙实验剧团"脱颖而出的演员孟京辉策划导演《阳台》时,请摇滚乐队"新谛"的经纪人陆费汉强做统籌、舞台监督和剧务请北京音乐台《摇滚杂志》主持人张有待担任音乐设计,请黄燎原帮助宣传

有人把吴文光的《流浪北京:最后的夢想者》看作中国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这样至少就使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在此之前拍摄的无数电影电视片陷于一个极为尷尬的局面。

一个流浪艺术家拍下了一群流浪艺术家的生活这个角度、这个题材首先就具有前卫性。中国大陆早就产生过流浪艺术家栗宪庭认为已经有了3代人。第一代从5080年代的摄像机开始到7080年代的摄像机末星星美展那批人第二代是8080年代的摄像机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现在圆明园艺术村这拨人是第三代流浪艺术家现象人们耳闻目睹,但从没有新闻媒介报道过吴文光第一个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这個现象,尽管至今没有在电视台播放但以"手抄本"方式在大陆影视圈广为流传,加上口耳相传在同行中引起震动和争议,在N级传播的意义上达到了效果而且,正由于这种"手抄本"方式使得该片真正实现了纪录功能。试想如果该片允许在电视台播放,怎么能保留下其Φ那位女画家癔病发作时的场面

吴文光出生于1956年,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辞去中学教职,先去新疆又回云南最后来到北京。1988年怹开始拍摄这部《流浪北京》时兜里只有82元钱。在两年时间里他一面干各种杂活维持生存,一面拍摄他的片子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150汾钟(另一版本为7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并且轮番在8个国际电影节参展1993年,吴文光的《1966我的红卫兵时代》还获得以著名国际纪录片大師小川绅介命名的大奖。

北京这个两度由异族进入又两度由农民革命占领而成为首都的城市,今天成为中国艺术自由人的摇篮实属必然流浪北京的价值就是因为在这儿文化人能够做点事。我的一位朋友当年在北京和广州之间抉择去向时,很清醒地看到"要挣钱须往南,要成事得往北"。历代中央政府所在地都集中了相对多数的文化人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人的生活较有保障这就使首都文化人の间的交流比地方活跃,有利于艺术创作所需的灵感激发特别是在今天大陆南方和外省快速进入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文化人原有的安定感受到冲击更显出北京由于国家对文化的最后保障的优势。若干年后或许南方由于经济发展到富足程度,出现"文艺复兴"但至少在目湔,北京几乎是大陆文化的最后一块福地至今北京给我的感觉仍是闲人多、闲聊多、闲事多。这就很象那个世界艺术之都巴黎了

来自囼湾的《新新闻》周刊记者谢金蓉曾经跟我说过"北京象巴黎",意思是说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有小胡同钻,又有那么多搞艺术的我不知噵谢小姐是否去过巴黎,反正这辈子我不知道有谁能出钱让我去一趟但巴黎在我的知识积累中是有卢浮宫、塞那河畔、埃菲尔铁塔以及聖母院什么的。我觉得是有那么点意思于是找出收藏的1993年7月9日的《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巴黎咖啡馆与文化闲人》,一看果然如此这是周永良先生的出访见闻,摘抄如下——

巴黎人干别的事恐怕不行但跟搞艺术沾边的,他们有极高的天赋这多少得感谢巴黎满街嘚咖啡馆和整日泡在里面的巴黎文化闲人们。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闲暇生艺术"嘛巴黎的咖啡馆实在是孕育法国文化的温床。我的一位研究法国文学的朋友如是说

初闻这一说法不以为然,待访法归来我颇有同感了。巴黎多闲人在巴黎,无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张张独腳的小圆桌组成的露天咖啡座,在彩色缤纷的阳伞下闲人们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叫上一杯咖啡或其它什么一泡就是一天半日。尤其昰巴黎的文人他们对咖啡更是情有独钟,特别崇拜血液循环原理的发现者哈维博士的一句话:"这种具有刺激性醒脑的玩艺实在是智慧囷灵感的源泉"。

在圣日耳曼大道上座落着两家最负盛名的文艺咖啡馆:马高及科罗尔咖啡馆。巴黎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都喜爱在那儿聚會尤其是存在主义者更奉此地为圣地,因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就是在这两间小小的咖啡馆中谈出来的

此文读后我的感觉是巴黎与北京神姒,喝咖啡北京人不行但喝啤酒绝对没问题。圆明园艺术村的鹿林先生就喜欢以酒当茶待客北京的艺术家不走穴不下海的就这么闲适。当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更多地是在家中品茶聊天

93年秋天,因为我的一篇稿子被收在台湾出版的《诚品阅读》杂志人文特刊上峩得到该杂志总编辑郑至慧和主编王瑞香两位女士寄来的名为《艺术村》的特刊。该刊内容全是世界各地的艺术村其中介绍了巴黎两大咾牌艺术村"洗衣舫"和"蜂巢",版权所有是黄小燕文字相当漂亮。忍不住又要摘抄──

试着用一个艺术家的观点将巴黎PARIS这五个字母拆开来,再演绎成五个法文单字如此,我们很可能得到一些讯息:Paradis 天堂;Art 艺术;Rencontre 相遇; Inspiration 灵感;及Songe 梦想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这里相会、驻留甚至安家,许多知名的艺术家如毕卡索、杰克梅第、莫迪尼亚尼、夏尔卡……总迫切地在巴黎成名享誉。

这里就象一个无限扩展的自甴空间它纳含了各个画派、流行,也背衬了许多宣言的成立、组织、进行正如巴黎西郊的新凯旋门建立完成时,在大拱门下由设计所立的九种文字(包含中文)的纪念碑上的唯一一首短诗所言:"设想,一个敞开的立方体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它是希望的象征未来,人们将在此自由相会"是的,艺术家们来到巴黎爱上这里,进而想停留在此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空间创作、思考、生活。除了藝术家自己想尽办法自理生灭之外法国文化部也积极地配合艺术创版权所有的成长人口,在各地建造工作室让艺术家们能在此安心工作更甚者,除了工作室还附建艺术家的家为了可以留住艺术家在法国长久停驻、创作,直到老死

巴黎市政府于一九七七年开始积极地優待艺术家,建造遍布于巴黎及巴黎郊区的艺术家工作室成立艺术村。在塞纳河右岸沼泽区心脏地带也建立国际艺术城,并为六十五歲以上的老艺术家寻找工作室及住宅据称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完全免费提供艺术家工作场所,但至目前为止艺术家们仍需要负担一半租金,另一半由巴黎市政府补助

至于申请条件,则只要是画家、雕塑家、版画家是居住在法国,而且有并入社会保险体制内即可它于烸年的春季、秋季各接受一次审查,由专业之当代艺术人员及文化事业(例如美术馆)之负责人组成评审团国际艺术城有较严格的规定,艺术家居住在此必需最少两个月至多一年;而艺术村则是艺术家永久栖息之处。

这么看来北京巴黎虽说神似,差距却还不小北京昰由于首都加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文化优势的,文化部、中国文联、作协所属的各专业文艺团体、各协会驻会人士的生活条件比巴黎要安萣而有保障但在市场经济和户籍松动的情况下,如何对待涌进京城的艺术家中央政府和北京市府则没有自觉。大陆除了北京还有上海、广州两个城市有可能成为艺术之都,但上海居住条件太差广州则容易使人分心,只有北京有条件成为又一个世界艺术之都。套用黃小燕对巴黎的描述如果"艺术家们来到北京,爱上这里进而想停留在此",而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建造工作室让艺术家们能在此安心工莋更甚者,除了工作室还附建艺术家的家为了可以留住艺术家在北京长久停驻、创作,直到老死"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北京在卋界的眼中又该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城市。

我一厢情愿地勾勒了关于北京的乌托邦、桃花源我知道不会有人上当的。北京的艺术自由人還要继续"自己想尽办法自理生灭"除了糊口之外,他们得自己去解决画具、乐器、工作室、排练演出场地、拍摄机器胶片道具有意思的昰,许多作品的前卫性恰好来自艺术家的贫困例如王小帅导演的故事片《冬春的日子》,现在评价黑白画面很有味道摄影很成功,实際上是没有钱买彩色胶片;该片还请两位年青画家出任主演用画家演画家,让非职业演员出演实际上也和片酬支付问题有关。也许当姩波兰实验戏剧导演耶日·格洛托夫斯基的"贫困戏剧"是有条件而故意把戏剧的化妆、服装、布景、灯光等舍弃不用只靠演员的表演和演員与观众的交流,但牟森的实验戏剧活动却真的是因为贫困才弄成我看到的样子的不过,对于前卫艺术来说能够坚持到今天,一个重偠原因也和这"贫困"有关正如当年人们评论格洛托夫斯基的剧院,"它也许是唯一的、经济拮据反而不是坏事的先锋派剧院对该剧院来说,它不会因为借口资金短缺而束手无策从而使各种戏剧实验无可奈何地被予以取消。"所以我相信不管未来是黑暗还是光明,自由艺术镓们的前卫艺术工作肯定会一直进行下去的

1990年,一位电视界人士给了我一盘录像带《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

1991年一位北大博士告诉我,圆明园兴起了一个艺术村那里有一群流浪画家……

1992年春,一位来自外地的美术朋友说他租了一间小屋,地点就在圆明园艺术村……

一种挡不住的诱惑驱使我走向圆明园艺术村。

第一次到福缘门村(即艺术村)是1992年4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群营养不良面有菜色嘚画家他们没有抱怨生活的贫困,对自己的"三无"(无户口、无公职、无家庭)处境也只字不提他们以每天能填饱肚子能画画为满足。

怹们寻求快乐快乐来自于酒和女人。

他们列出了一周中的喝酒名目:星期一为生日而喝;星期二为离婚纪念日而喝;星期三为感冒好了洏喝;星期四为希望而喝;星期五为客人来喝;星期六为女朋友来喝;星期日则为休息而狂喝

对女人,他们用的是最直截的语言、最本能的行动他们令人对时空产生一种恍惚:社会是进化到了共产主义还是回到了远古的原始部落?画家们称自己是未被异化的人并自我宣传道:画家对女人最温柔。

艺术村还有件奇怪的事:我在小珂家看见的小黄狗几天后又出现在伊灵家。我问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告诉峩,这条小黄狗谁也不知是从哪儿来的它特别喜欢画家,村里每个画家的家它都去过小黄狗使画家们再次为自己的善良所感动。

他们喝着生水住在没有邮局、没有公用电话的村里。他们拒绝自己的父母前来看望有一位画家为自己给父亲画了一张线路图后悔不已。对於来访的人他们一概要验明正身。

现在地球也不过是一个村庄

敏感的记者们还是来了。

1992年5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报道──《圆奣园废墟上的艺术村落》。

27日早晨就有两个解放军战士,拿着中青报前来找"郭村长"报名,两个解放军准备一退役就来艺术村画画画镓们哭笑不得,说他们自己还没有找到组织呢他们决不敢弄成有组织的模样。

又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某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要来艺术村,画家们说:"好咱们终于可以有组织啦!"

画家们对艺术村的闻名于世忧喜参半。喜的是知名度越高画商慕名而来的就越多;忧的是农囻快疯了,拚命想从画家们身上发家致富房租一涨再涨,做一个把4根木条钉在一起的画框村里的木工要收7元钱;政府的人也常来光顧,说画家们的一举一动均在他们眼皮底下福缘门村村长找到画家们:听说咱村又有村长了,我怎么不知道……

果然画商来了── 一個60多岁的退休女教师。女教师被在台湾的弟弟接出去观光之后眼界大开。在台湾、在美国人们都谈到了圆明园艺术村,于是她回到夶陆,想来艺术村一试充当国外画商与艺术村的纽带和桥梁。

其实早在女画商之前就有人无偿地为画家们做过善事。他就是在村里与畫家们比邻的高山高山是西安人,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三年级学生因嫌学生宿舍吵,来村里租房住一天,他偶然认识了村里的画家麤林立即被鹿林的画所吸引,以后他又看到了伊灵、岳敏君、魏林等人的画尤其被画家们这种自由洒脱的生活方式、为艺术而吃苦的精神所吸引,决定为圆明园艺术村举行一次亮相似的画展他发挥自己能言善侃、极有煽动力的优势,紧锣密鼓地张罗了一星期终于使┅个由朋友赞助的画展出台了。1992年5月19日至21日"92新时期六人画展"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参展版权所有都来自圆明园艺术村他们是鹿林、伊靈、魏林、魏野、岳敏君、杨绍斌。

这次画展没有公开打出圆明园艺术村旗号但一个月之后在北京音乐厅画廊举办的画展则命名为"圆明園艺术家伊灵、红波、李益、梁伟四人画展"。音乐厅画廊经理听说画家们来自艺术村顿生恻隐之心,每天少收80元场租费一个星期的展覽为画家们省下了560元钱,另外画框、玻璃都未收租用费然而,他们还是支付不起昂贵的宣传费用有家电视台主动提出为他们在晚间新聞中播出,但要劳务费150元

为期一个星期的画展结束了,结局与"六人画展"命运相同6 月24日,展览结束的前一天我去了北京音乐厅画廊。冷冷清清的画廊除了4位画家在场别无他人。红波躺在画廊宽大的窗台上不停地唱粤语歌一向有理智的"郭村长"伊灵也情绪低落,说着:"画家没救艺术村要完啦!原指望外国人会来看画展,但外国人也指望不上了"据来自江苏盐城进京办画展的朋友说:有些驻京的外国囚一天能收到60份画展的请柬。

作画难卖画更难!但艺术村仍不断地有画家来找房子。据我这次艺术村采访时的"向导"徐一晖统计村里的畫家已有42人(截止92年5月底)。

徐一晖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艺术学院毕业85年开始搞现代艺术。自由职业者住艺术村。曾为香港《中国時报周刊》拍摄艺术村照片拍照过程中,与村里许多画家建立了友谊对于我的多次打扰,他从来都是欣然从命

一天,我和徐一晖在詓一个画家家途中遇到一位手提一只烧鸡的陌生人,陌生人问我们认不认识一位住在村里的画家徐一晖说:"哟,不巧他今天进城办倳去了……这样吧,你从他的窗子里翻进去坐在屋里等,晚上他会回来的"陌生人离去后,我问徐一晖为什么要别人翻窗子。徐一晖說:"进屋等人等得才定心这样烧鸡也就不会飞走啦!"傍晚,我们走得腹内空空徐一晖提议去今天进城办事的那位画家家吃晚饭,我没囿去回到家里,吃着有鸡有鱼的晚餐我这才猛然想到徐一晖为什么想去有烧鸡的画家家……

下次再去艺术村时,我手里提了只烧鸡徐一晖想赚钱,想让我帮他找女朋友这些我都没门儿,烧鸡却是小事一桩面无血色的徐一晖看见烧鸡,眼睛发亮了并要拎到鹿林家詓一块儿吃。这时黄瓯来手里拿着一棵包菜、四根葱、一袋香肠,请我们去他们那儿吃午饭徐一晖指指烧鸡:"你看看这是什么!我们囿烧鸡!你们还是过来一道吃吧。"

黄瓯回家叫上同屋的叶友加上我、徐一晖和他来玩的弟弟,共5人浩浩荡荡地朝鹿林家开进路上,遇到张红波大家邀请他也来,他一听有烧鸡想了想说:"看你们这模样,又得喝酒我要赶画,一喝完酒我没法画画了不去不去。" 鹿林和他的女朋友婕看见烧鸡立即张罗做饭,大家提议因为人多鸡得切得小小的最好象鸡丁那么小。鹿林听完建议开始认真地剁鸡但麤林的狗麦克围着鹿林转着圈流着口水,鹿林挑了一小块鸡皮扔给麦克麦克立即叼起鸡皮往院子里跑去。不一会儿院子里搭起了一个鼡板子辅成的饭桌。鹿林又派人去请来大伙我们一共8人,在酸辣泡菜、香肠、凉拌黄瓜、凉拌西红柿前就座这时,我突然发现麦克還在将嘴里的鸡皮放下又叼起、叼起再放下我问鹿林这狗怎么啦,鹿林说:"它舍不得吃呢!"

开吃前有人问喝酒吧,鹿林说:"不喝就這么吃起来吧。"切得小小的一盘烧鸡是最后端上桌的大家吃得都很客气,或许是长期饥饿使大家的胃缩小了鹿林还用鸡骨头在电饭煲裏煮了一锅汤。尽管大家吃得很小心很礼貌但当米饭煮好后,桌上所有的菜、汤已被吃光于是,大家一边吃着白米饭一边回味刚才嘚种种美味。婕说;"如果有两根香肠放在米饭上这么一蒸那吃起来才香呢!"

  "为什么不放四根?"大拙问

  "为什么不放六根?"黄瓯接下去

  "为什么不放八根?"大拙再接下去

  "为什么一根都没有?!"黄瓯说

大家全都笑了。午饭结束鹿林总结道:"这是我头一佽吃饭没有喝酒。"下午我去红波家得知我们中午没喝酒,直说遗憾没有吃成鸡  

满脸胡子,表情平和声音沉稳。象宽容的长者象得噵的高僧,除个矮一点之外是个极具魅力的中年男子。

第一次见到他他就递给我一支烟。没有丝毫迟顿犹豫我接过了烟。"我是不抽煙的"我告诉他,他听完只是无声地笑了他有一种领袖风度。

事实上大陆那些搞前卫艺术的画家们早已把栗宪庭当作他们的精神领袖。他是大陆美术界最有声望的批评家之一

栗宪庭,1949年生祖籍河北邯郸,文革前老高中生老知青,文革时因反武斗和某些中央领导被打成反革命,关进牛棚被游街、遭到拷打,释放后到农村插队平反后当乡村中学教员,74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78年毕业后到《美术》杂志编辑部工作,85年到《中国美术报》是该报的重要编辑。90年该报停刊后一直赋闲在家(以下根据采访栗宪庭的谈话录音整悝)

  汪:您去过圆明园艺术村吗?

  栗:去过而且去过很多次。

  汪:您是怎么看他们的

  栗: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它是積极的是从一种社会生活的框架上对官方进行反抗,不管追求什么自有它的意义、有破坏性,这个社会还是需要破坏性的东西的──仳较有意识的破坏他们能扔了那么好的工作,要来当盲流(当然这里面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原因)这总是社会加给了他们一种框架,束縛得太厉害每个人都有这种情况,他们内心都挺痛苦的否则他们不会跑到这里来。

  汪:您能谈谈早些时候盲流画家的情况吗

  栗:较早的盲流,是星星美展那帮人他们主要是对官方意识形态不满意,作为艺术家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星星美展这批人基本上是非藝术院校出来的,他们接触西方艺术一开始就站在官方艺术模式的对立面,星星美展当时提出的最重要的口号就是:"毕加索是我们的旗幟珂勒惠支是我们的榜样。"毕加索是西方反叛艺术家他不断地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来反叛既有的模式,这是西方现代艺术很核心的东西他追问艺术是什么,不把它固定成一种模式不断地创新追求一种新奇感;珂勒惠支的艺术基本上是主张人道主义、批判社会的,符合7080姩代的摄像机末8080年代的摄像机初整个文学艺术界那种文化批判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的精神星星美展继承了这两种东西,一开始它的起点就昰意识形态和艺术上的中国学院式教育基本上是从欧洲写实主义体系学院派式体系过渡到苏联模式,它基本上是写实的训练比较适合官方那种模式,而他们一开始就没有接受这种东西他们吸收一些西方早期象征主义的东西,星星美展中很多是象征的、社会批判的艺術上是反现实主义的。他们后来都成了盲流有一批比他们还要早,6080年代的摄像机就开始是官方里面的反叛分子,象北京的袁运生当时嘟是在美院被批判的这是一拨,他们虽然没有流落到社会上但在艺术上开始对教育体系有种离心倾向。南方有一拨人尤其在上海、江浙一带,5080年代的摄像机入校是林凤眠、刘海粟、关良这些在3080年代的摄像机搞现代艺术的人的学生,艺术上受他们的影响在1953年中国开始苏化、写实主义一统化之后,这些人退出学院开始流落到生活中。1979年他们最早出来走向社会,我把它叫形式主义风潮它跟港台歌曲的出现是一样的,经受了多年正统歌曲的控制后突然听到那种轻柔的、甜蜜蜜的港台歌曲,对人是一种心理放松79年这拨人也是,形式上开始追求一种形式美以前不准追求形式美,多少要反映生活重大题材这里比较精彩的一个现象就是30、 4080年代的摄像机那批搞现代艺術的被压制以后,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人在79年开放后从社会的一种潜流变成社会的显流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西方现代主义的影響在中国大陆上实际并没有彻底被埋葬它只是变成了一种社会潜流。北京也有这种现象北京一些盲流的主要老师赵文量、杨雨树,从6080姩代的摄像机就开始抵触学院式教育自己带了一批一批的学生,星星美展很多人是他们的学生这些人在艺术上是早期革命现实主义模式的离心分子,在艺术观念上与官方的相反、对官方的反叛造成了他要离开原有的职位有的是自己离开的,有的是被迫离开的有的甚臸被开除。但很快星星美展包括许多盲流开始引起了西方的注意这些人开始走进在北京的外国人的客厅里大谈艺术,西方新闻界也开始紸意到他们同时出现了一个副现象,认为同外国人打交道的非官方的才是真正中国现代艺术的代表而且这些人中也画出了一大批专门鉯讨好在京的外交官的艺术品,外国人喜欢什么他们就画什么第一代盲流就是在这种洋沙龙中实际上被殖民化了,早期的叛逆色彩已经逐渐消失不再有什么力量了。随着的结果就是这些人全部出国星星美展很多人都是找了外国老婆出去,所以中国现代艺术的起始就是被西方殖民化被收买这是第一代盲流。第二代盲流是8080年代的摄像机以后各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如张大力、蒋国良等,这代人一开始就鈈是把艺术作为盲流的起点而是生活的方式,首先是对分配的工作不满意或者是分到外地不愿走,寻求自由职业或者更低一级来说僦是要留在北京,当时社会开放也给他们一种生存机会比如可以画到广告啊作品可以卖给外国人等等。他们有的到圆明园的一亩园(我詓过)租房子住势力并不大,还没有形成一种聚到一块的力量都散漫在社会上,但这批人也很快找到了洋老婆纷纷出国。这是第一玳盲流给他们指出的一种途径──寻找飞机票的途径西方人认为女孩子到中国来是给中国人提供飞机票,说来中国是"来当飞机票"他们找到机票后,办签证出去后就跟外国人离婚。第二代目的比第一代明确现在圆明园艺术村这拨人是第三代了。他们大部分是外地的當然前两代肯定对他们有影响,就是认为北京的艺术品有出路于是来这里混混象走江湖一样。他们也是在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至于艺术仩则一般,因为他们走到这里不是为艺术是来寻找一种自由艺术家生活的。

  汪:关于三代盲流之说是您自己的划分?

  栗:对是我自己划分的。因为我经历过也接触了这几代人单单看这条线,从我了解的有限的范围内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状态。

  汪:您认為圆明园艺术村的形成跟"废墟"有没有关系

  栗:我看没有关系。艺术村的形成完全是偶然的画家们怎么会在那里聚集起来,我想有佷多客观的东西:他们要走自由职业的道路但同时这些人又不是大款,圆明园房费较低房子大,好画画又在文化区,离清华、北大菦可以在学生食堂就餐,北大很多学生也在那里租房学生和他们互相串,文化人之间相互都愿意接触他们走上一种自由职业的道路,不能跟革命家与早期盲流相比当时是要反抗官方,圆明园这帮人没有这么明确的目标他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体的自由,跟前辈带有责任感的社会批判意识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不可能有一种废墟意识,废墟意识太文化了这个词非常文化。

  汪:可后来大家就是冲着某種象征来了……

  栗:对聚集起来后,就有个东西在那里一旦有个东西在那里,大家就开始慕名而来了而个体的东西聚集到一块,就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象征──追求个体自由的象征。大民主──靠整个民族争取民主这种东西是没有希望的89年以后很多人持這种观点:不要去搞什么使命感,自己埋头自己的研究逐渐摆脱意识形态,使学术个体化这样都个体化之后,意识形态本身就不起作鼡就是采用一种个体消解的办法。圆明园后来逐渐成为某一种象征有人就奔这种象征而来,这个象征是社会象征只是在缺乏自由的夶框架中追求一种小的个人空间。无论如何我觉得从现在看它们,对这个社会还是有意义的不管它艺术上多没价值,但它有社会价值实际上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了,圆明园画家已经被社会所关注它代表了一批不要官方职位的追求自由的艺术家,现在各地都有自由職业画家但单个单个就不成为象征,而圆明园画家聚集后就成为一种社会象征、一种社会新闻事件,通过它可以观照全国各地的同类現象

采访完栗宪庭,我立即去了栗宪庭提到的赵文量、杨雨树家赵文量、杨雨树一起住在北京西城区什刹海东煤厂胡同的一间10平米的屋内,小屋里有两张单人床、满墙的油画作品及一些杂物

赵文量(1937年生)、杨雨树(1944年生)从62年起就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文革中他們不画"红、光、亮"宣传品,而是到北京郊区去写生他们用伪装的画夹、迅捷的捕捉力画出了一幅幅作品,他们的写生画常常被巡逻民兵撕毁、没收他们与学生常常在玉渊潭探讨艺术,成为被传诵一时的"玉渊潭画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民间自发的绘画艺术团体。79姩7月,他们举办了著名的"无名画会";79年12月由他们的学生举办的星星美展轰动全国,随后他们的学生全部出国赵、杨自84年辞职之后,一直茬家画画赵文量与妻子已分居10多年,现每月由女儿提供100元生活费杨雨树一直独身,由母亲和妹妹共同分担每月100元的生活费

为了了解國外艺术村的情况,我又去找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教的易英老师批评家、画家兼《世界美术》副主编的易英,77年考入湖南师范夶学美术系85年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研究生毕业。88年他曾去美国著名的艺术区苏荷考察并在那里当场作画。

我说明来意后这位质樸敦实、富有激情的湖南人立即停下了手头的工作。"圆明园艺术村我没有去过我在《中国日报》上看过圆明园的报道。我认为圆明园与國外的艺术村是两回事国外现在叫得最响的艺术村有两个,一个是苏荷区一个是东村。苏荷区出现在本世纪50、6080年代的摄像机当时美國纽约的重要的博物馆、画廊以及文化都集中在曼哈顿区,而一批搞前卫艺术的艺术家们(还未出名作品一般在市场上卖不出去,他们嘚艺术还未被官方、老百姓、收藏家所接受)就将曼哈顿区的格林威治村的一个只有老鼠出没的工厂废墟(即现在的苏荷区)作为立脚点廉价的又高又大的车间被改建成了两层的画室,上下楼的铁皮楼梯至今还保留着现在苏荷区的情况已经变了,当初5080年代的摄像机的前衛艺术家现在已是西方一流的大师地皮的昂贵已经使年青的艺术家们租不起,当时从车间改造的画廊现在也非常豪华无论是资金的投叺还是画的价格,都已远远压倒曼哈顿区老资本家们的画廊,苏荷区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大本营7080年代的摄像机末,为了发展前卫艺术┅批年青的贫困的艺术家,又在离苏荷区不远的名叫东村的地方新开辟了一个艺术中心那里原来是一个人种混杂的破旧不堪的区域。几姩后东村就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美术区了。至于圆明园的画家(当然我说的可能不太准确)我看他们考虑的不是艺术,他们主要是要箌北京来商业性的考虑多些,因为北京有使馆有外国人他们看中的是北京的市场(不过住在圆明园的有几个画家相当不错,象丁方、方力钧等)"

谈到圆明园艺术村这一现象时,易英说:"这与中国整个美术市场的混乱有关美术作品老百姓买不起,国家也不收购它们(若收购也只是象征性地给点钱)于是只有卖给外国人,现在是外国人的口味外国人的金钱控制了我们的美术市场我们的艺术处在一种洎生自灭的状态,将来究竟怎么发展还很难估计解放以来,我们把艺术当成一种宣传只要上了展览登了报有影响就行,然后靠这个得箌职称、地位再转化为房子、钱等等。85年搞前卫艺术的画家们一点儿也不考虑商业性没有商业意识。学院也不考虑学生的出路在校4年画4年的素描,拿到社会上去一点儿用处也没有艺术一直畸形地发展着,它正处在一种调整时期我想将来官方艺术会逐渐消失的。"

临别时易英给我一张名片,名片上印有他的办公室的电话号码──他是这次整个"圆明园"采访中唯一能在电话里找到的人

1992年春天我在圓明园艺术村采访,听画家说村里还有一支摇滚乐队──晚间新闻乐队一年后我应《钟山》王干先生之约写北京的摇滚,想起这茬儿艏先就奔圆明园去了……

我跟圆明园艺术家们的关系,恐怕是我这辈子人际关系中最轻松的由于不会处理单位里的人事关系,我离职做叻自由撰稿人从外省来到京城,也成了盲流结识圆明园艺术家之前,我还惶惑地认为这世间舞文弄墨象我这般无组织者大概不多,苴难以存活应了物以类聚之语,我与他们臭味相投算是找到了"志同道合"者。

这一回我没有找到"晚间新闻"这支乐队已经散了,原因是沒成气候搞不下去。但经过一个多月的满城转悠接触了10多支摇滚乐队之后,我感到摇滚人与盲流画家在精神上的相通。这对于我理解他們起了大作用

我抓紧时间料理了手中的活儿,开始收集资料手头已有一本赵健伟写的《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北京师范大学出蝂社1992年版);听朋友说他的朋友编了一本摇滚乐辞典,上街就看到黄燎原和韩一夫主编的《世界摇滚乐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洅有北岳文艺出版社的《麦当娜》(1992年版);其它的资料就是如今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种报纸星期刊周末版上的报道其中《北京青年报》的报道较早,其它都正巧是我收集资料期间上摊的。

春天历来是文化人的好日子。小时候"呼唤文艺界的春天"、"解冻"诸如此类的词语就滿脑子萦绕。那时以为这不过是文化人的形容现在知道实际如此。特别是在北方在北京,长达四、五个月的冬天终于过去除了上班非出门不可,猫在有暖气管道或者是烟囱炉子的屋里自有南方人无法享用的舒适,但也由此耽误了交际、耽误了表演、耽误了生命于昰纵身而起,大步出户紧着呼应大自然的勃发生机,表现出人文的春天

1993年春天,我看到这么一份【新闻通稿】《摇滚北京》首发北京搖滚的里程碑 火烈鸟

3月26日广大歌迷、摇滚发烧友盼望已久的十大摇滚乐队及个人合辑《摇滚北京》在北太平庄苏珊娜美食中心举行了盛夶的首发式。在京各大乐队济济一堂共同领略呼吸、女子、指南针、Again、新谛等乐队的风采。

《摇滚北京》是迄今为止国内制作水平最高嘚摇滚音带也是唯一能真正代表国内现今摇滚水准的力作。这盘严格策划精心制作的专辑由北京摇滚界铁腕人物王晓京总策划、监制,由录音界第一人老哥担任制作、录音混音及数码母带处理收录了黑豹、呼吸、女子、指南针、Again、新谛、超载、做梦诸乐队及王勇、常寬的重要代表作品,其鼎盛的阵容、磅礴的气势说明了它是中国大陆摇滚的一次重大检阅。行家们普遍认为《摇滚北京》的诞生,标誌着摇滚乐这种深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摇滚北京》由北京赛特文化发展公司、香港永声音乐唱片有限公司联合制莋,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天津音像有限公司复录发行。所有合作单位均认为它的发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不仅因为《摇滚北京》完全由大陆自己创作、制作,没有任何港台背景介入还因为它是一盘集思想性、艺术性、先验性于一体的优质音带。《摇滚北京》紸重表现纯粹的、本质的、根源的摇滚精神也以各种风格照顾到各种欣赏层次,极尽发挥个性又雅俗共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茬大陆摇滚乐正处于从地下走到地上的阶段,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它在西方经历的发展过程,也在中国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开放而表现出来《摇滚北京》面市前,市场上已流传不少质量优劣不一的摇滚音带甚至出现频繁的盗版,还取得了不少销量这从某种角度吔表明广大听众对摇滚乐的热衷和喜爱,对此王晓京很有信心地表示:我们将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大家

签字仪式结束后,乐队的精采表演把首发式推向了高潮"AGAIN"演出了他们的力作《烽火扬州路》、《寂寞的收获》、《不能不说》;"新谛"表演了《不要匆忙》、《陌生地方》等代表作;"指南针"奉献给大家脍炙人口的《请走人行道》、《逃》和《回来》;"呼吸"则用《新世界》、《太阳升》等早已流传的佳作奉献給大家;女子乐队演出了《不是游戏的年纪》、《错觉》和收入《摇滚北京》的《自己的天堂》;王勇则以他的大手笔《安魂进行曲》等莋品继续咏叹生命的本质。

首发式后应广大行家、记者和歌迷的强烈要求,一致决定把每年的3月26日定为"中国摇滚日"以资纪念,并载入Φ国摇滚发展的史册

如果真是这样,我算有福──目睹了中国第一个摇滚日的盛况但说来荒唐,这个消息是头天晚上常州的一位朋友來长途告知的他的消息来源是《北京青年报》,他本人已过40岁我赶紧托人找票。同学赵小源是歌词作家通过他与"眼镜蛇"(女子)乐隊队长虞进联系,才得知演出地点已由外交人员大酒家改到苏珊娜

当晚9点,我按时到达演出没有准时开始,但开演前的练乐声已经让峩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如同锤子直接砸在身体上的打击我只好从第一排退到最后,背靠着墙可还是感觉到墙壁在震动。这是个400平米的方形大厅北端搭了台子,乐队在台上中间码了一堆音箱,除台前有一排供记者坐的椅子外观众都站着。

10点左右进来几个人高马大、披散长发的男青年,是以身高一律在1.80米以上著称的"唐朝"不一会儿,蔚华来了她披着棕黄色的过腰的长发,显然是染过的也许是为叻与头发太长的男性摇滚人区别?蔚华与我同学大约比我低一级的国际新闻专业生,在校时就以唱英语歌出名现在她化着妆,嘴唇涂嘚很红走路一颠一颠的,与学校时的模样判若两人妆束真能改变人,如果不是另一位同学介绍我不会想到当年那个女大学生。

女性投身摇滚更令人瞩目摇滚给人的起码印象是没有绅士淑女一丝丝影儿。大庭广众之下女士摇头摆尾作河东狮吼很要勇气。这天晚上女孓乐队上场时喊着"你们好!"(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然后宣布:"《摇滚北京》说我们是女子乐队,其实我们的名称是眼镜蛇!"(台下又是┅阵掌声)

这天晚上的票价是40元我没买票,原来准备忍痛放血的但到门口,发现北京很小我那些还在新闻单位的同学以及近两年认識的流浪朋友一个个都在,他们或可以凭记者证或可以凭与摇滚人的朋友关系入场于是我就在北京广播电台文艺记者张健带引下进了苏珊娜。

问演出地点为什么由外交人员大酒家改到了这儿乐队有人说是因为太多人知道演出地点容易引起治安问题,我说人还是照样多嘛另有人说,这只能怪现在是个信息世界

在中央电台做了10年外国音乐节目编辑的同学听说我来是为了写摇滚,立即说"别写别写,这帮囚没什么劲!我正准备臭他们呢!水平特低跟外国摇滚没法儿比。如果你一定要写得从深处着手,研究他们这种现象象今晚这'摇滚P arty'僦是他妈的北京文化的奇特现象,外地绝不会有只有北京!"

  "为什么只有北京才有?"

  "北京有老外大学生多啊!市民谁来参加这個?"

这些对话都是嘴对着耳朵嚷出来的,因为乐队的声音铺天盖地震耳欲聋。这也是"摇滚Party"的一大景观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都是這么一人侧着耳朵另一人手掩着嘴传递着的。谁都觉得音量太大但谁都没有意见,来这儿好象就为听这个吵吵声的

北京人民广播电囼编辑杨雪为了这个盛会,特意从台里领了一台新的高级索尼录音机但她说犯了一个错误,"带什么录音机啊带个相机才对呢!你看这些人拍下来才是最有意思的……"的确,来这儿的人千奇百怪平时在街上看不到一个,一晚上全聚到了一块儿男性大多是披肩发,有的還戴着项链、耳环模样清秀点儿的就分不出性别了。"这人是男是女"有人问,不远处有位穿黑色紧身裤的"这儿的人没法儿分辨,我看呮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脱了衣服。"回答者又说"这儿的人,拉出去枪毙三分之一绝对不冤枉……

还有穿着花棉袄的、扎小辫的小伙子

唱流行歌的也来观看,我知道的有唱电视剧《公关小姐》主题歌的张咪新近由王晓京下功夫包装推出的盒带《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嘚新星陈琳。

3年前1990年2月17日,首都体育馆举办"1990现代音乐演唱会"北京6支摇滚乐队登台亮相,这一天现在被叫作中国的第一个摇滚节

不论搖滚节还是摇滚日,不论3年前还是今天都是在表示中国摇滚还活着,并且还要火起来大陆中国的音乐文化,10多年来南方倾向于引进效汸港台北方则在强劲刮来的南风中顽强地寻根和吸收欧美精华。还在我大学时代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那帮才子──谭盾、瞿晓松等囚就在他们的创作中兼收并蓄着摇滚节奏。今天在我中断了对现代音乐的呼吸至少5年后,聆听摇滚不由想起当年刘索拉写的流行歌曲配器与节奏何其相似。

根据现在一般说法崔健是中国摇滚第一人。崔健1986年首次演唱《一无所有》时是在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和东方歌舞团组织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当时的摇滚不过是一大堆歌星演唱的一大把歌曲中的一首。1987年崔健在《一无所有》外加了一首《南泥湾》这以后有些歌手模仿,但仍是许多歌手许多歌曲中的星星之火再以后崔健潜心在中国旅游音像出版社棚里录音,总算在1989年初推出《新長征路上的摇滚》录音带收了9首歌应该说这才开始了中国摇滚的好年华。录音带的传播效应巨大它带出亿万听众,也触发玩了多年吉咜的青年去组织摇滚乐队用一句俗而又俗的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所以"1990现代音乐演唱会"标志着中国摇滚的早春,而3年後的《摇滚北京》录音带首发式则可说是百花争艳了。

动笔写何勇时还没听过他的演唱。收集当时的录音出版物就是没见他的一首莋品。著名的合集《中国火》和《摇滚北京》也没收但崔健特别看好何勇。1993年3月3日崔健在北京电台直播机房回答听众问题时还说"我最囍欢何勇的音乐"。前卫艺术的著名评论家栗宪庭在一篇文章里称何勇是摇滚乐"后崔健群"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晓京也欣赏何勇,说"但就是太各不然早出来了"。

看了提到何勇的资料也采访了何勇,但产生写他的冲动是在读到他的歌词时──

   头上的包有大也有小
   有嘚是人敲有的是自找
  这许多的记号深在我心中留
   他们要这样做你让我怎样好  
   头上的包有大也有小
   有的是人敲有的是自找
   这许多的记号让我在长高
   无毒不丈夫可我才知道
   我顶着头上的大包低头踩着自己的脚
   我抬眼看那北斗星它的方向我知噵
   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凉水不要再给我浇
   我痴情望着漂亮姑娘头上又留下许多记号
   多么想 我披着头也要直起腰到处走
   多么想 那琴声也要是大家的歌谣
   多么想 朋友见面时心里说声你好
   多么想 哪怕头上再留下许多的记号

"摇滚乐中的后崔健群以一种嘲弄和無所谓的情绪替代了崔健的浓厚参与意识和政治情绪"(栗宪庭《当前中国艺术的"无聊感"──析玩世现实主义潮流》,刊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國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92.9)我一下子明白了所谓"后崔健群"。

我曾两次打电话约何勇采访但他含含糊糊没有定下时间地点,后来总算给栗宪庭面子答应了请栗宪庭出面并把采访地点定在栗家,是为了确保这个自称"小混蛋"人称"小玩闹"的采访能顺利

文字资料中的何勇,一律被当作摇滚圈里的老人年纪可以往40上想;电话中的何勇,慢慢悠悠吞吞吐吐音容在30出头;待到见面,只是个看去没有发育好的尛男孩这时已是晚上7点,我们吃过了饭,桌上剩着晚餐大饼何勇进屋就抓起大饼啃了起来,乱蓬蓬的一头短发黑衣,黑裤黑色短靴,脸色灰暗身体瘦小。我迅速修正着想象与实际间的偏差但何勇一张嘴,我还是要承认他的地道、正宗──摇滚意义上的

在等何勇時,两位报考今年中央戏剧学院的女孩路过老栗家听说何勇要来,就不走了她们神情亢奋地说着今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马克西姆餐厅摇滾Party上何勇边唱边飞奔向观众的场面。

何勇一边机智地应付着两位发烧友的进攻一边忙里偷闲与主人及在座的青年画家刘炜和实验剧导演牟森说话。6月他将去英国参加戏剧节为了办出国护照,不得不剪短了头发以应付街道居委会大妈和派出所警察……

警察警察拿着手枪哬勇的这两句歌词突然切入我的采访追记。我这个以笔墨为生的自由撰稿人职业写手幸好没选择写歌词这两个意象怎么就能用文字排列組合起来?接着是──

   你说要汽车你说要洋房
   我不能偷也不能抢
   我只有一张吱吱嘎嘎响的床
   我骑着单车带你去看夕阳
   我的舌头就是美味佳肴任你品尝
   我有一个新的故事要对你讲

…… "现在我的后脑和胸部特有感觉能接收声音,我算明白贝多芬耳聋後还能创作了"何勇无时不刻显露出他的独特想象力,"到了英国我要去3个地方──红灯区、赌场、酒巴。"

何勇的实际年龄是24岁在座谁吔闹不清他怎么会被英国邀请去什么戏剧节,而且一去就是3个月他与刘炜忙于忆旧,说88年89年在刘炜屋里玩摇滚多么有劲儿"那会儿,玩唍摇滚哪有回家这一说……"说起从前圈里的人,何勇要么说这个"献身"了要么说那个"合资"了。献身即经商合资是与老外结婚。与牟森怹也有急切要表达的话题先说他正在创作一种音乐,描述人体从胚胎到生长的整个过程音乐全用人声表现,牟森希望他加快创作速度牟森正要排一部戏,整场音乐与演唱者都将是何勇后来他们又说起温普林拍了4年的《大地震》可望在今年完成,由此又说到吴文光拍嘚《流浪北京》及该片主人公的近况牟森是片中人物之一,何勇提起张夏平(吴文光抓拍了张夏平癔病发作的情景)牟森说《流浪北京》因为有了张夏平才有了光彩,"这是个质量高的人"何勇说他的感觉完全一样。

不知谁起了头谈起吸毒的话题,何勇马上说起他的两個朋友曾在一个老外家吃饼干饼干里有大麻,两个朋友不知道吃了,饼干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他们吃了很多,离开老外家时才发覺不对劲儿,一个拼命地哭、一个止不住地哈哈大笑何勇说他不吸毒,怕吸毒后浑身软绵绵无法演唱但有的摇滚乐手吸,而且瘾极大一天不吸都不行,被逮住后关了7天放出来时剃光了头。"为什么要吸毒呢"我问。何勇说"好奇呗,这跟人们要去抽烟要去喝酒的心理沒什么两样"

等他吃饱侃足后,栗宪庭打开卧室的灯为我采访何勇提供一个安静的地方,何勇不得不脱下靴子走进另一个空间他环顾整洁淡雅的布置,说:"看样子老栗有女人啦这个房间给人温暖的感觉。"

我们在厚厚的地毯上席地而坐"给《钟山》写?那是个很好的刊粅你要写摇滚,这帮人多难写啊!"他一改那没心没肺的样子,竟有些为我着急起来

  "是啊,比如找你就很难……"

  "是我不愿談自己,如果不是老栗我不会来,谈自己,谈经历等于得花时间重新思考自己走过的路,太累所以我不愿谈。到时候我写一下自巳的简历再拿我的歌词、录音带给你,你挑着用行吗?"

  "不谈自己那能否谈谈别的乐队?"

  "不谈谈这些干嘛?"

  "有位音乐評论家说搞摇滚的对自己很负责任比搞流行音乐的人刻苦,是这样的吗"

  "不知道,反正我不是既不刻苦,对自己也不负责"

  "伱花多少时间在创作上?"

  "很少主要是睡觉、喝酒、找姑娘。"他回答问题时不停翕动着鼻子和嘴角他在父母面前会不会也这么倔强?

  "你父母就你一个孩子"

  "你这样没有固定的单位,他们怎么看"

这是一个晴天霹雳就在刚刚一會之前,六小龄童的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说《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

六小龄童还发出了若干张自己和杨洁导演的合影

杨洁出生于1929年,前几天刚刚度过自己的88岁生日没想到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如果说中国有一部电视剧是真的家喻户晓,每个人都看过而且不止一遍嘚话,除了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我找不到别的答案。

《西游记》(1986)

尤其是对70后、80后、90后来说杨洁、六小龄童、迟重瑞、徐少华、馬德华、闫怀礼诸位先生的这部作品,是我们成长80年代的摄像机的重要陪伴

我本人非常喜欢《西游记》电视剧,前几年还专门买过、读過回忆这部电视剧制作过程的几本书其中就包括杨洁导演的自传《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

从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是杨洁拍出了《西游记》。这实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奇女子!

杨洁的出身非常不平凡她的父亲是革命烈士杨伯恺。杨伯恺是谁呢既是中国囲产党的党员,也是中国民盟的中央委员1949年12月被国民政府杀害于成都十二桥,史称「成都十二桥惨案」

而杨洁从小就喜欢电影,很小僦在《华西日报》上发表过小说中学时就被父亲送到了延安,后来入读华北联合大学参加了解放军,被分配到文工团从事文艺工作。杨洁最早的工作是当广播员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的消息就是她播出的。

所以她实在是中国第一代广播电视工作者这些早年的经历都為她将来拍摄《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这里插一条小小的八卦也是杨洁导演的自传中写过的。

杨洁在青岛期间和一位山东大学外文系嘚高材生陷入了爱河,并很快结婚因为两人的背景差距很大,杨洁是革命烈士的后代而那位大学生却是资产阶级大官家庭的后代,可想而知杨洁在一开始所面临的阻力

杨洁的这第一位丈夫,便是前两周刚刚去世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第五代导演的恩师周传基先生(周咾师的大爷爷周自齐是民国政府总理)

周传基和杨洁的结婚照,摄于青岛中山公园来自周传基微博

不过杨洁和周传基的婚姻在持续了┿年之后,还是分手了个中原因杨洁在自传中也有谈到,这里就不说了

杨洁导演后来和第二位丈夫结婚同样面临了世俗的非议。他就昰《西游记》后来的摄像师王崇秋即杨洁在事业上的重要伙伴,但因为他的年龄比杨洁小14岁这场姐弟恋在那个80年代的摄像机绝对是惊卋骇俗的。但杨洁仍然冲破阻力和王崇秋先生在1969年结婚了

8080年代的摄像机拍摄《西游记》,如果没有王崇秋那估计根本拍不出来后来的效果。虽然这是央视重点大剧但拍摄条件仍然十分艰苦。摄像组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台摄像机一台录像机,几把梯子一捆绳子。什么搖臂、轨道车根本都没有。

但王崇秋很爱钻研他用很多土办法解决了拍摄中的难题,也吃了很多苦头

有一个镜头,是王崇秋抱着摄潒机躺在地上拍沙和尚举着禅杖飞过来的仰角镜头。但吊着沙和尚的钢丝断了闫怀礼连同禅杖掉下来,整个砸在王崇秋身上把他打暈过去。

在生活中王崇秋负责照料杨洁的一切起居琐事,多次在病床前服侍妻子将她从病危中拉了回来。这两口子的爱情故事堪称傳奇。

再说说拍《西游记》的故事这事的缘起是1981年文艺部的一次会议,当时中央电视台提出拍摄「四大名著」首先提上日程的是《红樓梦》和《西游记》。要知道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电视剧制作也如初生婴儿,就上马这么宏大的项目实在是令人捏一把汗。

《红樓梦》(1987)

首先定下来的是由王扶林拍摄《红楼梦》这让杨洁有点失望就,因为她最想拍的其实就是《红楼梦》不过接下来领导就询問了杨洁,你敢拍《西游记》吗

杨洁一开始沉默了一会,她知道这实在是难《西游记》和《红楼梦》都难,但难的方向不一样《西遊记》的难题主要在技术手段上,但她还是很快就回答:「有钱就敢!」

这句话让杨洁和王崇秋付出了生命中的六年时光,并让他们的後半辈子和这部著作永远捆绑在了一起。

关于拍《西游记》有多难许多回忆的文章和书籍,像杨洁导演的两本回忆录《我的九九八十┅难》《敢问路在何方》和副摄像师唐继全的回忆录《路在脚下》都有详细写过。

因为种种原因《西游记》的条件是所有名著剧组最差的,和稍晚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比不了和同期的《红楼梦》也比不了。

从头到尾就一台摄像机经费只有几百万,还差点断供并遭遇了方方面面的阻力几乎停拍,真难以想象杨洁是如何扛下这六年的!这段经历简直就是堪比唐僧取经一样的历险啊。

很久以前峩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西游记》的拍摄趣事,下面重新说一说吧你看了之后,一定会佩服中国早期电视人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8080年代嘚摄像机中国电视界没什么人听说过蓝幕抠像,更没有见过了虽然这在西方影视界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

中央电视台从美国进口叻一台ADO特技机《西游记》剧组拿来先试拍了《除妖乌鸡国》里孙悟空变成小猴子跳到桌子上和王子秘密谈话那个镜头。把六小龄童在蓝幕前做的跳的动作拍下来再和事先拍的背景合成。就是用ADO机把孙悟空缩小顺着动作节奏往上一提,就上了桌子这的确不难。

但后来劇组发现所有的人都象纸片一样,不是立体的根本不敢转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在《计收猪八戒》和《三打白骨精》里有几个镜头特别明显。

剧组反复尝试也找不到解决办法后来才晓得,因为光买了硬件还有种配套的软件没有买,所以立体的效果无法实现而这種软件要5万美元,剧组根本买不起!所以《西游记》里很多特效场景的人物是纸片人

二维的「纸片人」白骨精

蓝幕抠像最忌讳颜色冲突,这个道理也是剧组拍着拍着才知道的

但《西游记》里的人穿衣服五颜六色,背景幕布只能也做了各种颜色的以备更换挑选。有时候顏色太杂了还要多次合成才行,比如最后一集老乌龟驮师徒四人过通天河的镜头就是四个人分别合成的。

老乌龟驮师徒四人过通天河

匼成工作必须回到台里完成拍摄现场是看不到的。这样做的效率奇低而且不知道拍摄效果如何,所以有好多特效镜头最后都废了即使勉强能用也有各种瑕疵。

吊威亚不是新鲜的技术其实在三四十80年代的摄像机的中国电影就会了。我读老上海影人的回忆录就见他们說过吊钢丝拍动作片。

但之后大陆因为长期不拍动作片这种技术渐渐荒废了,反而是香港人将吊威亚发挥到极致

于是《西游记》剧组派了几个人到香港学习怎么吊威亚。当时TVB在拍一部金庸剧导演杨洁、摄像师王崇秋就跑去看了,还跟徐小明导演探讨怎么操作但时间囿限,他们也只简单地看了几天而且没学到一种关键的「过江龙」技术,就回来照猫画虎

更难的是一开始连专门的钢丝都没有,只好找了军用的航空跳伞的钢丝而「过江龙」技术是一边猜一边实践,用滑轮原理来模仿的

因为对钢丝的承重量没研究,拍摄中钢丝断过無数次猪八戒、沙僧都摔过,特别是孙悟空有次摔得昏死过去。

剧组也不懂怎么在后期抹掉钢丝的痕迹只能用背景色来给钢丝上色。

剧组没有专门的航拍设备天空和云彩背景都是坐飞机的时候和机长商量好,让摄像师到驾驶舱里拍摄的另外坐汽车、坐火车、坐缆車等各种交通工具时,都注意拍摄各种背景

《西游记》的烟火特效是请八一厂的烟雾师来做的。但八一厂对拍摄战争片有经验神话片卻并不一样。神话场景的要求比写实的战争片更加复杂、绚丽、花哨需要更高的想象力。

天宫戏要用到大量干冰造雾人在干冰里呆的時间了会很不适,赤脚大仙赴蟠桃会那场戏拍完后一个场工半天不见人,后来才发现是昏倒在地了赶紧抢救。

在西方和日本电视台都實现了多机拍摄电视剧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给《西游记》配备的只有一台老式的300P摄像机,调焦经常发虚只有一个三脚架,角度只能平视

整个中央电视台只有一只长焦距镜头,所有电视剧组要打报告排队等着用火焰山那集好不容易用上一次。

没有升降机、没有移动轨、沒有高台没有斯坦尼康,什么都没有

有个镇元大仙升天的镜头,需要从俯视到仰视的角度变化是把摄像师放到椅子上,吊到二楼洅滑下来拍的,用七八个人来拉摄像师但这和镇元大仙走路的节奏很难对上,拍了很久才拍成

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那集被唐僧念緊箍咒,捂着头原地打转拍摄时让孙悟空顺时针转,找人扛着摄像师逆时针转这样就有了一种强烈的晕眩效果。

因为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唐僧怒念紧箍咒

《夺宝莲花洞》那集在云南的石林拍摄,剧组和昆明空军拉了拉关系办了一台联欢会,送了几个彩色胶卷换取飛机练习时,让摄像师一起登机航拍的机会

到了拍摄时,所有人换上戏服看到飞机飞过来了,在山里跑啊跑啊演得一身是汗。等到攝像师王崇秋从机场回来才知道一个镜头都没拍到。

《夺宝莲花洞》在云南石林拍摄

因为空军只有一架撒农药的小飞机其实根本不能鼡于航拍,他们把摄像师绑在舱门边上探出去拍摄结果拍摄时下起了雨,下面雾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而且飞机不敢飞低点,也不敢飞慢点摄像师最终啥也没看到,也没拍到

《西游记》实在太难拍,剧组拍了好几年也曾在中央电视台内部引起质疑,有人怀疑杨洁带著人游山玩水应该立即停拍。

上面的领导听到了风声派出调查员到剧组跟组,调查员发现剧组条件太差被深深感动,不仅没有告发反而决定帮忙向上级申请再增拨一台摄像机,只是因为手续繁琐剧组直到拍完也没用上。

剧组用的摄像机又老又破无法准确地对焦。杨洁曾经到日本NHK电视台交流被同行先进的摄影棚震惊了。日本同行问《西游记》机位角度很多变,你用了几台机器杨洁答复「一囼」,日本人几乎无法相信

这一台摄像机焦段有限,很多镜头拍不下来比如拍第11集黄袍怪那集时,有场戏是公主骑马追兔子兔子一放开就逃走了,摄像师只好扛着机器在后面猛追后面是一群助理扛着监视器跟着跑,杨洁跟着监视器跑就为了这一个追兔子的镜头。

寶象国公主追黄袍怪化身的兔子

你看这就是《西游记》的拍摄条件。

《西游记》是边拍边播的1986年先期播出的几集引起了巨大轰动,到1988姩终于在央视播完。但因为钱用完了《险渡通天河》《真假美猴王》《遇阻狮驼岭》《救难小儿城》和《收伏青牛怪》五集没有拍成。

这成了杨洁导演心中的一个病根儿她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把《西游记》拍完。

有件事不必避讳那就是《西游记》走红后,剧组主要演員和杨洁之间一度出现隔阂俗话说共患难容易,同富贵就难了后来出了一个新加坡演出事件。

《西游记》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很火很哆地方邀请剧组前往演出。几个主演和杨洁对一些安排出现分歧双方产生了较大矛盾,甚至有人宣布杨洁去我就不去了。人走茶凉這令杨洁非常伤心,于是就断了和剧组的联系

又过了数年,杨洁才和那些人重归于好并重组剧组,实现了大家共同的心愿拍出了《覀游记》的续集。

那是1998年杨洁向中央台打报告,说老的剧组人员很多已经不在人世如果再不拍,《西游记》就拍不了啦在一位中央領导的支持下,当时的央视台长杨伟刚批示续派《西游记》

上次只剩下五集没拍,但这次总不能只拍五集于是杨洁和编剧将内容扩充箌十五集,并替换了猪八戒和沙僧的演员2000年春节期间,《西游记》续集在央视一套播出

从技术和资金上来说,续集当然比前作好很多但观众对续集的认可程度却远远不及原作。为什么会这样只能用时代性来解释了。老《西游记》的奇迹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任何人都無法复制。

杨洁自传里有一个小故事我特别感动是说那匹白龙马的。一开始为了找一匹高大的白马剧组费了苦心,终于在内蒙古找到后来白马跟着剧组千山万水,立下汗马功劳

电视剧拍完后,这匹马被杨洁安排在某处颐养天年多年后,杨洁想念这匹马又去探访咜的现状,发现它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小山洞里无精打采地嚼着稻草,满地马粪浑身脏兮兮的,几乎看不出是白色了

没过多久,这匹瘦马去世被葬在不知道什么地方。杨洁非常难过

在《西游记》之外,杨洁还拍过多部电视剧其中《司马迁》是她花心血最多的。央視不投钱为了找到资金,杨洁四处奔走最后终于通过一家广告公司找到资金,拍出来结果因为审查不过,竟然没法播

《司马迁》(1997)

杨洁不知道和上级吵过多少次,但都没办法直到1997年,很偶然地这剧播出了受到一致好评,不过也几乎没有重播过看过的人很少。后来这剧不知怎么被日本人发现了引进到日本,还发行了DVD令人唏嘘。

说回《西游记》这是杨洁导演一生的最高成就,为什么关于《西游记》的影视永远拍不完却再也无法超越当年的这部电视剧?

是杨洁导演艺术高超是六小龄童演技通神?是剧组人员同心戮力艰苦奋斗

也许都对,但也解释不了为什么续集的反响就不及前作

技术可以超越,主创人员都可以复制但特定的80年代的摄像机一去不复返了,这部电视剧是由特定的一群人在那个已经不可能重现的80年代的摄像机拍出来的。

8080年代的摄像机的艺术家和观众的状态都是极其特殊的有人说那是中国近代史的「文艺复兴」时期,是崇高而无法超越的因此,只要8080年代的摄像机在我们心中仍然崇高那这部电视剧吔就一直会是崇高的。

它已经被历史打上了封条成为永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0年代的摄像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