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大连金州区属于哪个区603号 房屋两侧违建多年现在又要改建

大政办发 [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城市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城市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大连市城市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大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核心城市以及推进全域城市化发展,使城市建设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全域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为契机,大连城市建设将形成统筹发展、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十二五&城市建设规划将以全域城市化为目标,以支持大连&十二五&城市总体发展、创造&产业宜居、生活宜居、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大连城市综合功能为导向,科学规划&十二五&时期的城市建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二、&十一五&城市建设评价  (一)&十一五&城市建设成就  截至2010年底,大连市户籍人口为58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3.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5%。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满足大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需求、民生福祉改善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累计投入城市建设投资870亿元,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体系,基础设施竞争力位列全国前十,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图2-1& &十一五&城市建设投资额(单位:亿元)表2-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经过&十一五&城市建设,大连城市路网结构更加合理,快速路比重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措施加快实施;城市排水、中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燃气设施建设更趋完善;城市环卫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型生活垃圾除运体系初步确立;城市照明工程建设向郊区拓展,城市夜景建设更加丰富多彩;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始终保持全国前列,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住宅及配套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水平显著提高;勘察设计咨询业改革稳步推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支柱作用进一步彰显;城市整体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1.支持大连城市建设目标与城市定位转型,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大连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为支持&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基地&及&北方沿海中心城市和国际名城&的目标,城市建设加大了道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及城市组团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组团间的交通链接,为大连的产业集聚和&三个中心&建设奠定基础。先后完成土羊高速公路、辽宁滨海公路(大连段)、沈大与丹大连接线,开工建设城市地铁、机场三期扩建、大连至旅顺202轨道延伸线、金州至普湾新区城际铁路、新大连火车站及广场配套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以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供给为前提,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竣工投产煤气新厂二期、香海热电厂二期项目;完成庙岭、景山、由家、小平岛热源厂和泰山、甘井子热电厂等建设工程;完成星海湾、北海热电厂等海水水源热泵工程。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先后开工建设市民健身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体育中心、贝壳博物馆及城市建设&五个一&、&三个一&等项目。  2.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明显增强  (1)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初见成效,中心城区路网结构更加完善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市区快速交通网络,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沈大高速公路、黄海大道、渤海沿岸为轴线,区内交通干线为骨架的城市快速路网;开工建设西部通道、东联路、胜利路东段改造、西部通道南段高架桥、振连路等项目,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加大中心城区道路桥梁改造建设力度,全方位提升了城市道路设施服务功能。完成东北路椒金山新建隧道、迎客广场立交桥、胜利桥、菜市桥、北岗桥的扩建改造项目;拓宽改造山东路、西安路、解放路、七七街、鲁迅路、五一路、太原街、胜利路西段等多条道路,维修各类道路474万平方米。  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导向,加大公共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完成快轨三号线续建工程、兴工街至张前路快速公交线路、201路有轨电车线路改造等项目,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的便捷性与城市组团之间的连通性。  新建黑石礁、西南路、西北路、金南路人行天桥和五惠路地下通道等工程,改善了行人道路通行安全状况,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在七七街、鲁迅路、五一路、太原街和胜利路西段道路拓宽改建工程中,开创性建设长13.7公里,可容纳移动、网通、电信、有线电视等弱电类管线的城市道路地下共同沟,完成了城市道路地下设施的协同建设。  至&十一五&期末,大连中心城区共有道路1854条,市政广场21座,城市桥梁、隧道和地下通道132座;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达到2.9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4.09平方米。  (2)城市燃气设施建设力度加大,LNG(液化天然气)入连工程全面启动  随着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西拓北进,大型投资项目、工商业用户及城市居民对燃气供应需求日增,管道燃气用户数量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发展人工煤气用户10.6万户,其中新建住宅用户7.4万户,督促开发单位或产权单位落实资金解决煤气配套历史遗留问题1.4万户,政府投资解决破产企业煤气配套历史遗留问题1.8万户,人工煤气用户达到74.7万户,管道煤气普及率达到90.6%。全市管道液化石油气用户由2005年末的15.2万户增加到36.1万户。  扩建煤气新厂二期工程,煤气新厂日供气能力达到110万立方米。建设LNG接收站项目。改造城市煤气旧管网244.2公里、凝水缸251个、进户线14559处、老旧住宅室内煤气管线14968户、液化石油气室内外旧管线2300户。  市内四区由市财力投资新建煤气主干管网30公里,涉及营城子、小平岛、张前路、红凌路、泉水等区域;由开发单位配套建设煤气管网256公里(其中:中压市街管网22公里,低压庭院管网234公里);全市新建燃气管线533.7公里,其中:开发区新建燃气管线57.7公里,长兴岛临港工业区41公里,旅顺口区44公里,金州区18公里,普兰店市16.5公里,瓦房店市20公里,庄河市50.5公里。至&十一五&期末,大连煤气管网总长度达到1707公里。  国家重点项目&&大连LNG项目于2008年4月开工,总投资超过100亿元。该项目建设有助于缓解辽东半岛及整个东北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推动大连地区能源结构的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十一五&末期,大连燃气设施建设已开始结合LNG项目进程进行调整和布局。  (3)城市供热布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比例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68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已由2005年的76.5%增加到90%,集中供热普及率居三北地区前列。  完成香海热电厂二期工程,建设2台220吨/时锅炉、2台25MW供热机组,新增供热能力380万平方米;完成香海热电厂厂内低真空改造,新增供热能力100万平方米;完成华能大连电厂4台350MW供热机组供热改造项目,新增供热能力11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甘井子热电厂一期工程,建设2台1025吨/时锅炉、2台300MW供热机组,新增供热能力1200万平方米。  完成绿波区域锅炉房新建工程、景山区域锅炉房新建工程等多项区域锅炉房新建工程,新增供热能力1200万平方米。扩建泉水区域锅炉房、高新园区区域锅炉房等区域锅炉房,新增供热能力1000万平方米。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工作,完成星海湾商务区海水源热泵一期项目、北海热电厂循环水源热泵一期项目等建设,新增供热能力140余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率约为1%。  继续开展&蓝天碧海&工程,实施分散供热锅炉房拆炉并网工作,共拆除燃煤锅炉房701座、锅炉1007台,中心城区燃煤供热锅炉房减至320座,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577万平方米。  (4)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效果显著,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旧排水管网改造145公里。完成5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即马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8万吨/日)、春柳河污水处理厂二期(12万吨/日)、夏家河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营城子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虎滩新区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开工建设寺儿沟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截至2010年底,中心城区共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4%。完成夏家河污泥处理厂(600吨/日)建设,解决了污泥处理问题,中心城区污泥处理率达到100%。  采取政府投资配套建设中水输水管网、企业出资兴建深度净水设施、给予应用中水的企业优惠水价等措施,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建成春柳河、泰山电厂、大石化和北海头电厂等4座再生水厂,日再生水回用能力达到29万立方米;完成日用中水20万吨的马栏河、自由河景观河道工程,开工建设甘井子电厂中水回用工程(4万吨/日)、周水子河和春柳河景观河道工程(6万吨/日),中水回用率超过40%。  (5)环卫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实施了环卫行业体制改革,完善环卫用工机制,推进环卫投资多元化、市场化进程;修订《大连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完善环卫管理监督检查标准和制度,推行城市主要路街、景观道路洒水降尘冲洗工作,环卫作业水平得到提升。  完成毛茔子垃圾填埋场三期、四期扩建工程,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规范化卫生填埋。开工建设日处理规模1500吨的拉树房生活垃圾焚烧厂,完成日处理规模1000吨的梭鱼湾垃圾转运站建设。购置安装13300个地埋式垃圾桶、164台区小型集运车、14套移动压缩设备,构建新型生活垃圾除运体系,彻底解决非物业小区居民生活垃圾散落问题。  (6)城市公共照明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光明工程和亮化工程,完成主干路和街巷路照明设施达标改造;对中心城区友好广场、青泥洼、中山广场、宏孚桥等地下通道内的照明设施进行维修改造。  积极推广绿色节能照明技术,更换街巷路高能耗路灯设施和东纬路、迎春路、白山路、东方路、滨海路等道路低光效灯具,对部分道路路灯进行限时开关改造。推动城市绿色节能照明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道路照明整体水平。  我市道路照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至&十一五&期末,中心城区道路装灯率达到99.9%;主、次干道线网入地率达到99%;路灯线网安全率达到100%;节能型高压钠灯和节能灯普及率达98.8%;迎宾线路亮灯率达到100%,主干道亮灯率达到99%,次干道、支路亮灯率达到98%,街巷及居住区道路亮灯率达到97%,路灯自动化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7)花园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绿化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完成明珠公园、梭鱼湾公园、夏家河海滨公园、大连湾湿地公园、西郊森林公园、金石主题公园、砬夏河公园、大黑石海滨公园、七里公园、石门山公园、东语公园、七贤岭森林公园、捷山公园、怡和公园和群峰公园等15个公园建设;改造疏港路、迎客路、中山西路、中南路等城市主干道路沿线绿化工程,形成绿地分布比较合理、植物配置比较科学、生态效益比较明显、养护管理比较到位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至&十一五&期末,全市累计栽植各类树木260万株,新增公共绿地89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113平方公里,公共绿地面积33.3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  3.建筑业支柱作用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建筑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总产值继续以每年百亿元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1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37.3%。2006年至2010年,建筑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51亿元,年均增长16.6%。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贡献作用充分发挥,建筑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东北三省之首。  全市共有有资质的建筑企业1827家,其中一级以上企业104家、二级企业346家。直接吸纳了全市20%以上的社会劳动力,2010年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73万人,对解决就业问题、安置闲散劳动力、提高人均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4.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低收入居民住房状况逐步改善  年,房地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746.8亿元,占同期GDP的4%左右;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超过2587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6.3%;房地产业上缴税收显著增加,累计达到439.9亿元,到2010年成为我市第一大纳税产业。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年,累计竣工面积达到2842.27万平方米,新增住宅面积2548.2万平方米,32万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土地征用与出让日趋规范。年,土地出让总面积累计达3309万平方米,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由协议出让转变为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交易市场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健康。  &十一五&期间,建设泡崖、石门山、泉水、前关、福佳新城等政府性投资经济适用住房,以及大化、铁路等单位自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20余个;实施&新居工程&、&三新工程&、&五个一&和&三个一&工程等旧城区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旧区改造。  5.小城镇建设显现成效,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十一五&期间,小城镇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中心城镇面貌有所改观。截至2010年底,共建有乡镇污水处理厂(站)8座、垃圾中转站12座、供热站81个,集中供热面积432.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为39%;液化燃气供应站77个,中心镇居民液化燃气使用率达100%,一般镇为90%以上;道路铺装面积778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1.83万平方米;公园(广场)25个;住宅建筑面积1100万平方米,住宅楼房率为20%,镇区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5平方米。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  6.城市人防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十一五&期间,编制完成《大连中心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稳定高效、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人防指挥体系、防护工程体系及预警疏散体系初步建成;人防信息化能力建设、法制建设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截至2010年底,人防工程总建筑面积28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比&十五&期间增长73.4%。主城区人均占有人防工程面积1.1平方米,人防工程开发利用率达70.6%。  7.新技术在城市建设行业广泛应用,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大连市新建住宅、公建节能设计达标率10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150万平方米、办公楼节能改造40万平方米、科教文卫建筑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公建节能改造100万平方米、工业建筑节能改造50万平方米。  太阳能路灯、节能庭院灯、室内节能灯在全市普遍推广,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示范工程、产业化成品住宅建设示范工程进展顺利,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全面展开。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建成节能建筑4200余万平米,年节约标煤近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二氧化硫5.5万吨、粉尘5.5万吨、灰渣11万吨,建筑平均节能率从23%上升到28%。  8.规范行业管理,显著提升建设行业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各项工作逐步实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对加强城市建设行业管理、规范城市建设项目市场化运作、推动新技术在城市建设行业的应用,均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实施了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建立了企业离退休人员采暖费补贴发放的长效机制,规范了采暖费的补贴范围和程序;修订《城市供热管理条例》,制定《大连市供热运行标准》,开展供热质量监管,完成供热设施维修改造;编制完成《海水热泵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实施&幸福e家五期&、&颐和香榭&住宅小区按表计量示范项目及第二批海水源热泵示范项目,大连市被确定为&GEF中国城市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示范城市&。  燃气行业市场和燃气工程建设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燃气企业资质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全市200余家燃气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对全市130家液化石油气储灌站、10家LPG加气站和18家液化石油气瓶组站建立电子档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安全检查,进一步加大了燃气安全监管和安全用气宣传力度。  加强了建筑业、房地产、勘察设计等行业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资质动态管理,完善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招投标管理,加强了劳动安全、劳动保护管理,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二)&十一五&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城市建设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不足,城市拓展步伐有待加快,城镇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城市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滞后于城市整体发展速度。道路、交通、停车场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置以及城市燃气供应能力与城市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需以前瞻性的科学规划落实基础设施先行,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以应对城市化进程的客观需求。  城市建设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投资体制改革与创新要求依然很高,应在进一步完善BOT、TOT、BT等融资方式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开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城市建设管理法制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仍有&重建轻管&现象,城市建设管理投入差距较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  在城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安全问题,更加关注大连市民迫切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进一步强化城市建设统筹规划和依法行政能力,深化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改革,确保大连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环境与发展机遇  1.大连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将推动城市建设走&绿色低碳&、&资源效率&型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短缺压力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供给短缺,使世界各地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博弈更加激烈,绿色低碳成为全球性议题,这将使传统的城市建设方式难以维系,必须转变城市建设理念与建设方式,以适应转型发展的需求。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城市建设,提高资源效率,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大连城市建设的&绿色低碳&、&资源效率&型发展,这既是大连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城市建设对&十二五&期间大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2.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为&十二五&大连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十二五&期间,大连市要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提出为契机,在建设东北亚区域核心城市及&三个中心&、&一个集聚区&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区域服务功能、区域辐射功能和区域发展引领功能,促使大连加速融入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网络体系,进一步凸显大连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中区域核心城市的作用,加速大连融入国际城市网络,最终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  3.全域城市化进程为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大连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全域城市化发展这一历史性机遇意味着大连城市建设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大连城市建设将全面提升主城区城市功能,构建新市区及黄、渤海城市组团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建设从中心城区向全域城市化转变,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同质化、均衡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二)&十二五&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依据《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至&十二五&期末,城市化水平达到75%。其中主城区和新市区城市化率将达到100%,北三市及长海县城市化率预估将达到60%左右。  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资源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安全等关键性问题将更加突出。  与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目标相比,现存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尚不足以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站在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高度,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一体化的基础上,解决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十二五&城市建设必须将城市安全置于首要地位,这是确保大连城市永续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性前提。城市发展的系统复杂性对城市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产业布局在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对城市安全的威胁、城市污染控制及重大安全事件的防范,不仅是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也是城市规划与建设期必须解决的重大矛盾。  &十二五&时期,城市建设必须树立均衡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切实满足社会公众对城市发展的期待,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与公共保障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城市建设实际效果与居民期待尚有一定差距等问题,在市民最关切的住房保障、道路交通、城市环境建设、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均衡、效率与公平的均衡、不同地区的发展均衡以及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城市扩张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均衡问题,实现大连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四、&十二五&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抢抓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双重历史机遇,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全力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初步建成&产业宜居、生活宜居、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坚持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高效发展;坚持城市建设的率先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规划、超前建设,努力构建全域城市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共享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全域谋划的原则,层次性、渐进性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使全体市民均能分享大连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坚持绿色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并行,实现大连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大连城市建设将依据主城区、新市区和北三市、长海县城市发展实际状况,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城市建设目标,逐步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  为支持城市发展的转型,大连城市建设在努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推动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实现三大转变:  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推动城市建设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变革,推动城市建设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均衡发展,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能力,推动大连市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区域核心城市的功能架构。  城市建设内容的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以人为本&、&经济和产业&发展与&生活宜居&、&生态宜居&并重,在持续支持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同时,持续加强在公共服务、城市安全以及宜居环境方面的建设力度。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的转变:应对全域城市化需求,主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在进一步完善功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区域国际化城市的核心功能;在此基础上,城市建设重点由主城区向新市区、北三市、长海县城市区域转移,引导各城市组团合理布局,实现大连城市建设的组团式、链条式的均衡、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区域核心城市、实现全域城市化布局为重点方向,推动大连城市建设逐步形成组团化、链条式发展态势;进一步完善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持续改善城市环境;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服务功能;初步建设北三市、长海县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体系,为在大连全域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奠定基础;持续推动大连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市建设管理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2.分目标  (1)主城区建设目标  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功能完善、便捷通畅的道路网络;进一步调整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和布局,建立高效、清洁的供热体系;加快LNG项目建设进度,逐步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绿色低碳燃气供给系统;加快雨污分流和再生水回用系统建设;加快环境卫生和城市绿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动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实施,将主城区建设成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的生态宜居城市。  (2)新市区建设目标  以国际先进水平规划、建立基本完整的市域基础设施体系,建立骨架完整的道路交通网络,加大城市排水、环卫、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3)北三市、长海县建设目标  初步建立基本完整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推动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环卫系统建设,支持、引导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改造,层次性、阶段性推动全域城市化的基础设施架构体系建设。  (四)规划编制依据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大连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纲要》;  《大连城市总体规划》;  《关于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和龙头作用的实施意见》(大委发 [2010] 3号);  《关于贯彻落实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大政发 [2008] 50号);  《大连建设区域核心城市规划》(大政发 [2010] 47号);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大政发 [2011] 42号);  中共大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  中共大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  (五)规划时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年。  规划范围:主城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园区),新市区(旅顺口区、金州新区、普湾新区、保税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经济区),北三市和长海县(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城市区域)。  (六)规划指标体系  &十二五&城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参见表4-1。
表4-1& &十二五&城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注:本指标为主城区规划指标。    五、&十二五&城市建设主要任务与重大项目布局  (一)加大道路交通建设力度,打造&一小时城市圈&  1.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依托海港和空港,构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突破半岛交通瓶颈,改善大连宏观交通区位,构建辐射东北、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的开放性对外交通体系。实现大连市域内的&一小时城市圈&,为全域城市化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852亿元,以市、区政府投资为主。重点推进以下市域综合交通项目建设任务:  (1)建设金州湾国际机场;  (2)完成城市轨道1号线、2号线(一期),建设城市轨道4号线、城市轨道8号线及市域轨道1号线(一期),配套建设南关岭车辆基地、铁山镇车辆基地、张前路车辆段、九里车辆段及河口停车场;  (3)建设周水子国际机场换乘枢纽、大连火车站换乘枢纽、南关岭火车站换乘枢纽和西安路换乘枢纽4个市级综合交通枢纽;  (4)形成以&Y字型主骨架+两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络为主体、其他重要干线公路(一、二级公路)网为补充的市域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大连至普湾新区快速路。
表5-1&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市域综合交通建设项目表
  2.城市道路建设  (1)主城区城市道路建设  核心区形成以快速路为基础,以主干路为骨架,以次干路为网络,以支路和街巷路为补充的道路交通路网体系。为实现全域城市化目标,建设核心区与旅顺城区、核心区与新市区之间的快速通道。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63亿元。核心区道路维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其中道路专项工程计划投资11亿元,桥梁专项计划投资1亿元,道路大修计划投资8亿元,以市、区政府投资为主。所有主干路及主要街路,道路平整、行车舒适,道路设施完好率达98%以上。  核心区逐步形成&七纵七横&的快速路系统。&七纵&包括:前黄路、河周路、机场快速路、东联路、东北路、光明路、大连湾跨海通道;&七横&包括:土羊高速公路、中华路、东方路、疏港路、五一路&凌川路、胜利路、南部滨海大道&南部通道。  &十二五&期末,完成快速路里程80公里,计划总投资228亿元,快速路占路网里程比重达到7.2%。核心区共新建主干道路32条,拓宽改造主干路8条,计划全长424.87公里,计划总投资121亿元。核心区道路面积率达10-12%,道路网密度达8-9%。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4.0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6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河周路、凌川路、光明路、南部滨海大道、机场快速路和大连湾跨海通道;改造西南路、华北路、中华路、东方路及疏港路东港段;延伸东联路、山东路至机场快速路。在城市核心区建设交通保护环,通过建设跨海通道形成主城区和新市区之间的环路交通。  重点完善城区间快速路通道,连接海港、空港等对外交通枢纽,疏解核心区交通压力。旅顺城区至核心区通过凌川路、旅顺北路联系;核心区至新市区西部城区通过机场快速路、201国道联系;核心区至新市区东部城区通过振兴路、振连路、大连湾跨海通道联系;新市区西部城区至新市区东部城区通过东北大街快速路联系。  进行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和主次干道的路网建设,提高支路网密度,增加平行干道。结合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区域,推进东港、梭鱼湾、体育新城、生态创新园、高新园区、保税区、大钢大化搬迁区等地区主次干路系统的建设。增加核心区西部地区、核心区北部地区、旅顺城区、机场填海区域之间的主干路联系通道。
表5-2& &十二五&期间主城区部分重点道路建设项目表
  (2)新市区道路建设  &十二五&期间,新市区西部城区主次干路网密度控制在4.5&5公里/平方公里,主次干路级配比例控制在1:1.5左右;新市区东部城区主次干路网密度控制在3.5&4公里/平方公里,主次干路级配比例控制在1:1.1左右;旅顺城区主次干路网密度控制在4.5&5公里/平方公里,主次干路级配比例控制在1:2左右。  3.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  加快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步伐,立足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加强对城市停车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的监管,切实落实公共停车场用地,同时健全停车场地建设保障机制,培育停车市场氛围,形成良性停车设施建设市场,全面推进城市停车设施的建设,解决城市停车问题。  在停车矛盾突出的城市主要商业中心、公共中心、交通枢纽和旅游景点周边,利用空闲场地或结合区域建筑改扩建工程,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库),计划中心城区每年增加个公共停车泊位,至&十二五&期末,规划共增加约2万个公共停车泊位,以弥补现有建筑配建停车泊位不足的状况。在中心城区外围,结合城市客运枢纽规划、公交枢纽和轨道交通站点的位置,建设4&5处大型公共停车设施。  在制定科学的停车场相关规划、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的基础上,实施以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停车场建设政策、强化停车管理、改善停车秩序为目的的停车综合整治,将城区所有停车点位纳入统一管理的范畴,形成良好的停车市场氛围。  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实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路内路外、日夜时段等差别化停车收费价格调控措施,有效调节停车需求,路内停车鼓励短时停车,限制长时间停车,对&P+R&等公益性停车设施采取优惠低价的停车收费政策。  (二)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1.关注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住房保障框架体系,加大保障力度。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加大实物配租比例,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的保障措施,使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88亿元。切实解决市内四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2万套、480万平方米。逐步提高租赁补贴标准与补贴户数,规划期内市内四区租赁住房补贴发放总量约为3.4亿元。  至&十二五&期末,市内四区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部解决、应保尽保;市内四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7平方米以下、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全部解决;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家庭住房困难基本解决,新毕业大学生、新引进人才住房困难逐步改善。  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房源和资金筹措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以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为主的多元化保障性房源筹措机制。  制定土地储备计划实施方案,在保障性住房宜建区加大土地收购储备的力度,保证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在保障性住房用地方面,优先考虑存量用地,必要时可安排新增建设用地。  合理安排年度供地计划。在计划编制前,根据空间位置和动拆迁难度等条件,合理确定可实施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数量与空间分布情况,根据建设用地需求,合理制定年度供地计划。由规划部门编制统一的规划图则,土地管理部门编制相应的供地方案,缩短审批时限,加快开发进度。按照合理规划、先易后难、统一有序的原则推进保障型住宅的年度供地和开发计划。
表5-3& &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宅建设项目表
  2.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多层次商品房供给体系  (1)主城区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提高居住水平,扩大房地产消费需求。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低碳、绿色、循环城市,创建&住在大连&的绿色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加大调整房地产供应结构,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多渠道降低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成本,努力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交易体系的规范与管理,建立集中规范、功能齐全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实行征税、过户、办证一条龙服务。建立和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和房地产预警预报系统,加强房地产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深入实施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制度,继续推行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完善大连房地产市场信息体系,全面推进商品房销售网上签约及备案。凡政府批准预售的商品房一律通过网上签署合同,防止和克服商品房销售的虚假信息,让购房者全面了解可售楼盘商品房销售的真实信息,真正做到放心买房,逐步推动房地产交易实现公开、公正、公平。  (2)新市区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加快住宅产业化建设步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坚持调整住房结构,提倡梯度改善,完善住房保障,提高居民居住水平。提高建筑质量,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筑模式,努力使之成为大连生态宜居的新市区。  (3)北三市及长海县房地产业发展规划  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环保、节能的低碳建筑,提高建筑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加快住宅产业化建设步伐。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优化产业运行环境,增强房地产企业风险规避能力,努力实现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到2015年,全市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297亿元,年均增长9.6%,增加值占当年GDP的比重达到3.3%;房地产业上缴地税达到196亿元,年均增长11.3%,房地产业上缴地税占当年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24.2%。  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50平方米,平均增长率为1.22%。  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1854.5亿元,年均增长20.6%。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年均保持在14.1%。  房屋施工面积达到5404.7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施工面积4451.85万平方米,占总房屋施工面积的82.4%。房屋竣工面积达到663.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62.2万平方米,占总房屋竣工面积的84.7%。房屋竣工施工比达到12.3%。  (三)聚焦低碳发展,推动燃气、供热结构优化升级  1.因地制宜,清洁低碳,全面推进LNG入连工程  (1)主城区燃气建设规划  按照&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低碳生态&的城市燃气发展原则,全面推进LNG入连工作。根据天然气气源供应能力,科学安排用户转换,建设LNG备用气源储备站,积极拓展天然气利用空间,使天然气广泛应用于居民、工业、电力、化工、服务业、机关团体等方面。至&十二五&期末,形成天然气为主要供应气源、液化石油气为补充气源、人工煤气逐步退出燃气市场的城市燃气供给格局。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2亿元,投资以社会融资为主。至&十二五&期末,主城区天然气居民用户增至85万户,天然气成为主要供应气源,年用气量预计为8.5亿立方米;人工煤气用户逐年减少,最终退出我市燃气市场;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气源,为部分公共建筑用户等提供用气需要,用户约20万户。  完成大连LNG接收站项目的建设,一期形成年接收3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规模,二期扩建到600万吨/年。科学、合理地配套建设天然气门站和输送管网,全面推进天然气置换工作。  实施天然气输配主管线及分输站、末站建设工程。由中石油投资建成大连&沈阳天然气干线和大连供气支线、普兰店供气支线、瓦房店支线。干线起点位于大连新港LNG接收站,止于沈阳末站,全长430公里,其中在大连市境内长154公里。大连支线起于大连&沈阳干线管道松岚分输站,止于煤气新厂的大连末站,全长22.8公里,用于向主城区、旅顺口区、金州新区和保税区供气。在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分别建设普兰店供气支线和瓦房店供气支线,用于向两市供气。  在各天然气供气支线的末站相应建设天然气接收门站。在煤气新厂大连支线末站附近建设1座天然气接收门站,可接收天然气20亿立方米/年;从松岚分输站分别向开发区燃气公司和金州区大连天诚燃气有限公司新厂区建设天然气输气管线,并在厂内分别建设1座天然气接收门站,接收能力均为3.5亿立方米/年;在普兰店供气支线的末站附近建设1座天然气接收门站,可接收天然气2亿立方米/年;在瓦房店供气支线的末站附近建设1座天然气接收门站,可接收天然气4亿立方米/年。  进行燃气管网和设施建设,在各门站后分别配套建设城市环状天然气输配管网。其中,主城区新建燃气管网150公里,改造旧燃气管网350公里、调压站50座、阀门300台,更换室内旧燃气管线5万户。  改造煤气新厂,使其生产和输气能力与设备能力同步,保证煤气新厂在天然气置换期间的正常生产,继续发展煤气用户,确保煤气安全平稳供应。待完成天然气置换后,煤气新厂现有的制气设备将改造为生产代用天然气装置,利用液化石油气或石脑油裂解生产代用天然气,作为全市备用气源厂。在天然气置换期间,煤气二厂和煤气新厂配合,保证城市供气需要,待完成天然气置换后,煤气二厂和主城区部分煤气储配站将予以拆除。随着天然气置换工作的深入,适时拆除全市天然气供应范围内的管道液化石油气供应站。  在甘井子区西北部建设1座2万立方米的LNG事故备用气源站,加强城市天然气气源的战略储备和事故应急保障。  建设燃气生产运营的监控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主要设备的数据采集、测量、参数调节、设备控制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功能。  建设城市备用燃气保障体系,实现煤气新厂、开发区燃气一厂、二厂和金州区大连天诚燃气有限公司气源厂互联互调。
表5-4&&&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燃气建设项目表
  (2)新市区燃气建设规划  加快新市区的天然气管网建设,在天然气主干管线途经的金州新区、保税区和普湾新区就近置换成天然气,取代现有的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空混气。旅顺口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花园口经济区将随着天然气管网的延伸和压缩天然气站的建设,逐步置换成天然气。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气源,为距天然气管网较远的地区提供用气需要。  &十二五&期末,新市区天然气居民用户将发展至10万户,天然气年用气量预计为8000万立方米/年,瓶装液化石油气用户保持在30万户左右,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空混气逐步退出燃气市场。  (3)北三市及长海县燃气建设规划  加快北三市的天然气管网建设,在天然气主干管线途经的普兰店市和瓦房店市就近置换成天然气,取代现有的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空混气。庄河市将随着天然气管网的延伸和压缩天然气站的建设,逐步置换成天然气。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气源,为距天然气管网较远的地区提供用气需要。长海县仍保持现有的以液化石油气为主的供气模式。  &十二五&期末,北三市的天然气居民用户将增至10万户,天然气年用气量预计为7000万立方米,瓶装液化石油气用户保持在70万户左右,管道液化石油气和空混气逐步退出燃气市场。  2.节约能源,改善生态,推动城市供热持续健康发展  (1)主城区供热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基础逐步建设和改造城市热网体系,限制新建并取消现有分散供热锅炉房,提高供热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24亿元,投资以社会融资为主。到2015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7092万平方米,主城区集中供热率由90%提高到95%以上,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由29.1%提高到35%以上,在中心城区及主要金融商务区重点推广LNG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清洁能源供热率由1%提高到15%以上;以集中供热替代分散供热锅炉供热,取消全部单台7MW以下分散供热锅炉房;逐步改造中心城区的燃煤供热锅炉,提高单炉容量,配齐环保设施,将中心城区锅炉房数量控制在150座以内;&十二五&期间既有住宅按表计量试点面积要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住宅全部实现按表计量。  加大热电联产建设力度,城市集中供热向周边地区拓展。在北部新建华能大连第二热电厂,与原华能大连电厂供热改造,实现两厂一网供热体系;在西部完善甘井子热电厂供热体系,拆并周边分散供热锅炉房;中部改建东海热电厂。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供热。大力推广水源热泵供热技术,大力发展海水热泵技术,实施星海湾热泵站三期扩建、北海热泵站三期扩建项目,新建小平岛水源热泵、泰山水源热泵项目,实现供热面积约420万平方米。推广使用天然气供热,随着天然气的引入,东海热电厂采用天然气为燃料进行改扩建,实现供热面积920万平方米。  新建大型区域锅炉房,继续开展&蓝天碧海&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及扩建20座大型区域锅炉房作为热电联产区域外的重点热源,在区域锅炉房供热范围内实施拆并分散供热锅炉房186座,实现集中供热面积966万平方米。  改造及新建热网。新建华能大连第二热电厂供热管网、华能大连电厂三期管网,甘井子热电厂管网及新建区域锅炉房等管网;改造旧管网1000公里。
表5-5& &十二五&期间部分供热重点建设项目表
  (2)新市区供热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基础逐步建设和改造城市热网体系,限制新建并逐步取消现有分散供热锅炉房,提高供热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到2015年,以集中供热替代分散供热锅炉供热,取消全部单台7MW以下分散供热锅炉房,集中供热率由59.8%提高到90%以上,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由21.3%提高到40%以上,清洁能源供热率由1%提高到3%以上。  (3)北三市及长海县供热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市区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基础逐步建设和改造城市热网体系,限制新建并逐步取消现有分散供热锅炉房,提高供热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乡镇大力建设集中供热热源,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  到2015年,取消全部单台7MW以下分散供热锅炉房,以集中供热替代分散供热锅炉供热。市区集中供热率由59.2%提高到90%以上,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由14.8%提高到40%左右,清洁能源供热率由1%提高到8%以上。  (四)提升城市环境,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1.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  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态水平。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84.43亿元,投资以社会融资为主。建设6项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包括甘井子、大连湾、泡崖、前牧、泉水二厂和头道沟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春柳河污水处理厂一期,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合计为41万立方米。到2015年,大连市污水处理率达85%。其中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污水收集率100%,中水回用率45%,污泥处理率100%。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及改造防洪沟渠总长度31公里;在汛期积水严重地区新建4座强排雨水泵站;加密雨水井,更换老式雨水井盖。  大力推广和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水,建设2项污水再生回用工程设施,铺设中水管线21公里,在绿地草坪浇洒、建筑施工、景观、洗车等方面广泛使用回用水,再生水利用率占污水总量的45%。  建立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新规划的大连湾排水区、夏家河排水区和小平岛排水区以及老城区拆迁改造地块的排水工程,严格按照雨污分流制排水体制实施;改造原有排水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重点建设泡崖居住区雨污分流工程,西岗区排水工程,中山区排水工程,实施老管网改造150公里,完善污水截留管网92.7公里。  推广雨水资源化利用。由于大连市降水量较少,且集中在7&9月,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应因地制宜,适当投资建设。在小区内建设雨水资源利用示范工程,实现&雨水排放量零增长&目标;出台雨水资源利用地方法规和政策,全面推广居民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公共绿地及道路、广场、停车场雨水渗水模式。  建设凌水河、周水子河、春柳河、泉水河、砬夏河景观河道工程,使各河道成为一个集泄洪、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空间,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富有情趣的娱乐休闲场所。
表5-6& &十二五&期间部分排水及污水重点建设项目表
  2.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加快新型环卫体系建设  以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为目的,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国际滨海名城为动力,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  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保障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化处理率;完善和优化垃圾收运系统,提高垃圾密闭和压缩运输覆盖率;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提高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实现旱厕粪便无害化处理,将化粪池粪渣纳入统一管理;发展建筑垃圾、资源类垃圾、餐厨垃圾等特殊垃圾的综合利用;优化环卫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合理化布局,创造清洁、卫生、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主城区到201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积极推行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含资源回收、焚烧发电和生物制肥);积极推行居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收集,分类率达30%;城市生活垃圾中转运输逐步实现压缩运输,压缩运输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实现密闭收集,居民生活垃圾实现袋装式收集,公共场所垃圾收集实现容器化,垃圾密闭化收运率达80%;主干道机械清扫率达到80%,粪便粪渣无害化处理率达90%。  新市区到201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居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率达20%;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率达到90%;生活垃圾密闭收集率达到90%;粪便粪渣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主干道机械清扫率达到70%。
表5-7& &十二五&期间部分城市环卫重点建设项目表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37亿元,投资以社会融资为主。建设主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厂,规模1500吨/日,2011年投入运营,2014年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建设金州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规模1000吨/日,使新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建设金州新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用于金州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炉渣和稳定后飞灰的填埋;建设主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适时在金州固体废物园区内建设资源(大件)垃圾分拣中心,对资源类垃圾和大件垃圾进行有效的利用。  3.丰富城市夜景,建设绿色节能城市照明系统  (1)主城区城市照明建设  以&高效节能、低碳环保、安全和谐&为核心,结合核心地区的发展,努力构建&低碳、健康、人文&的城市照明环境。统筹道路、建筑、景观照明,合理规划光源、色彩、亮度等照明体系,突出城市人文特色、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塑造文化创意形象。通过城市照明科学、合理的规划,优化城市照明的建设模式,引导城市照明的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照明行业的低碳发展。  到2015年,中心城区道路装灯率99.8%,主次干道线网入地率98%,节能灯普及率、路灯自动化监控覆盖率100%。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9亿元。重点建设&两心、三轴、一带&城市夜景,强化&东港城市中心&的夜景中心,引导城市夜景照明建设发展,构成功能合理、特色突出的城市夜间照明;&星海湾城市中心&通过构建城市夜景形成与东港中心城市夜景的东西呼应,凸显核心地区城市夜晚空间形态。通过&中山路&人民路&形成的城市商业商务夜景观轴,&机场&西北路&疏港路&棒棰岛&以及东北快速路沿线形成的城市滨海特色夜景观轴,确保城市内部的重要景观区域(行政办公区、商业金融区、休闲娱乐区等)得以衔接和过渡,构建城市内部夜景旅游体系,对外展示城市人文特色、城市风貌。通过依托南部滨海路形成城市夜景照明&带&,串联&东港城市中心&南部滨海路&星海湾城市中心&,强化蜿蜒曲折的濒海岸线夜景的同时,构建大连市最具&国际滨海名城&特色的城市夜景核心区。
表5-8& &十二五&期间城市照明部分建设投资总表
  (2)新市区城市照明建设  结合大连市建设区域核心城市的定位,满足高标准功能照明要求,建设有各城市组团区域特色的城市夜晚景观,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照明体系,实现低碳照明、节能减排目标。  到2015年,装灯率达到98%,主次干道线网入地率96%,节能灯普及率100%,路灯自动化监控覆盖率98%。  (3)北三市及长海县城市照明建设  实现主要道路的功能照明要求,突出城市组团内重点建筑的照明,强化区域内景观照明。  到2015年,装灯率达到96%,主次干道线网入地率95%,节能灯普及率100%,路灯自动化监控覆盖率95%。  (五)倡导自然和谐,建设花园城市  1.主城区城市绿化建设  以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为全域城市化发展提供绿色环境支持。调整城市绿化发展思路,突出城市绿化发展重点,完善城市绿地功能,提高城市绿地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绿化的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部分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总额45亿元,以市、区政府投资为主。绿化覆盖率年增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年增0.1平方米。到&十二五&期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5平方米。  树木栽植:5年内栽植各类彩叶树2万株、20公分左右的大树3万株、其他各种树木50万株,增加绿地厚度。  道路绿地建设:全面引进绿色道路概念,对东北路等6条入市及迎宾线路进行全面补植更新,形成绿色通廊;通过对80条主、次干道加密大乔木、充实花灌木、补充模纹等方式,形成园林景观路的网络骨架;主城区新建道路两侧绿地不小于8米宽,新市区不小于15米,形成宏观大气的绿化景观带。  公园建设:在主城区规划建设3&5个市级综合公园。在人口稠密的核心区新建或改建2&3个城市避险公园。规划建设50&80个社区公园。  防火通道及休闲路径建设:利用大连多丘陵山地的自然特点,建设防火通道及休闲路径,逐步将山体连接形成&山上看大连&的游览线路。逐年在大连有条件的山头林地中建设集市民登山、休闲为一体的防火通道,并结合改造更换部分树种,调整林相,逐步将大连的山体连接起来,形成&山上看大连&的游览线路。进一步缩小公共绿地的服务半径,使老百姓出家门就进花园,有效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  主城区精品绿化:通过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精品绿化的建设,使重点道路形成景观、重点部位形成亮点、游园广场形成精品。  在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周边,建设50&100米宽的卫生防护绿地。对现有的马栏河、春柳、东达等污水处理厂周边进行绿化,建设宽度不小于20米的防护林带;对现有的毛茔子垃圾填埋场周边进行绿化,建设宽度不小于50米的防护隔离带;对其他污染企业、工厂周边建设宽度不小于5&20米的防护林带。
表5-9& &十二五&期间部分城市绿化重点建设项目表
  2.新市区城市绿化建设  加快新市区绿地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小城镇绿化水平,使新市区绿化达到绿地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生态与效能突出的花园城区,逐步实现新老城区绿化标准一体化的目标。  3.北三市及长海县城市绿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北三市及长海县向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努力,争创国家园林县城。  (六)推进全域城市化,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基础设施发展建设以市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双重机遇,通过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产业分析、城市化水平预测、基础设施发展建设预测,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聚集能力,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推进全域城市化战略。  &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总额50亿元。规划到&十二五&末期:  1.排水方面。新增排水管道8万米。其中,一类镇污水管道收集率达到60%,二类镇污水管道收集率达到30%,三类镇污水管道收集率达到10%。  2.供热方面。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58万平方米。其中,一类镇集中供热率达到60%,二类镇集中供热率达到50%,三类镇集中供热率达到20%。  3.燃气方面。建设液化气站83个。其中,一类镇新增液化气站2个,二类镇新增液化气站4个。  4.房地产方面。到2015年,一、二、三类镇人均住宅面积分别达到27、26和22.8平方米。  5.道路交通方面。实现主干道、次干道硬覆盖,适时建设公共停车场。  6.公共照明方面。一类镇所有道路,二类镇的一、二级路,三类镇的主干路全面实现路灯照明。  7.园林绿化方面。一类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18平方公里;二类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0.83平方公里;三类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0.44平方公里。至2015年,小城镇公园(广场)总数达到43个。  8.环境卫生方面。到2015年,小城镇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1个,一类镇全部建有垃圾中转站,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
表5-10& 年小城镇建设指标表
  (七)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提升行业竞争力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快建设产业向绿色、生态、低碳转型,将大连建设成为中国北方宜居名城。  1.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为主线,加大政府宏观调控、政府扶持和市场监管力度,推进建筑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提升建筑企业对外拓展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技进步能力和节能降耗能力,促进建筑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大连市重要支柱产业。  到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689亿元,是2010年的3倍;&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总产值12546亿元,年均增长率25%。建筑业的增加值达到927亿元,是2010年的3倍;&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增加值3136亿元,年均增长率26%。2015年,建筑业税收达到123亿元,是2010年的3倍;&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税收418亿元,年均增长率25%。2015年,建筑业从业人数137万人,是2010年的2倍,平均从业人数105万人,年均增长率16%。  实施科技兴业的发展战略。大力扶持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合作,支持企业在境内外合资、合作兴办研发机构,支持建筑业企业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提升建筑业产业化程度,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操作环节,提高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预制比例。  建立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健全建筑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建筑企业、从业人员基础数据库和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行信用等级评价和信息发布办法,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建立和实施城市建筑业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加快发展建筑业的同时,统筹兼顾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建筑。可持续建筑要求加快推动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促进生态修复。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整治、强化监管,严格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
表5-11& &十二五&期间建筑行业年度计划表
  2.构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新机制  按照&完善市场准入,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的发展原则,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协调发展。  加强建筑原创与工程勘察设计技术科技创新,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和创新服务供给能力。实施精品工程战略,大力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壮大行业实力,培育一批品牌优势突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诚信建设体系,促进水平、质量、信誉的提高。加快推进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推进行业重组和整合,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队伍总量协调发展,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冶金、机械、建材等行业的设计企业和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幕墙等工程的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  到2015年,大连市工程勘察设计咨询行业营业收入进入东北三省城市前三甲,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每年2位数增长,在大连地区以外的营业收入占12%。40%的单位通过ISO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审查率100%,成果合格率100%。获得部、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较&十一五&时期增长4%以上。90%勘察设计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建筑设计企业,1个企业能进入国家勘察设计百强。取得各类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的人数达到1600人,培养一批省勘察设计大师和市优秀勘察设计师,培植1名国家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合同履约率达100%,基本形成全市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市场体系。  3.推动建筑节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以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为工作平台,以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环保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技术、经济、法律等为手段,开展建筑节能新技术的推广,促进建筑节能改造的进展,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管理,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建筑发展。  到2015年,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单位面积建筑能耗进一步降低,大连市建筑节能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建筑节能总目标累计节约500万吨标煤,2015年底比2010年底建筑新增节能能力100万吨标煤/年。  &十二五&期末,新增节能建筑350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100%;新建建筑实现规模化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安装应用,太阳能光电照明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和LED照明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不低于30项;住宅公共建筑采用污水源、浅层地表水源热泵技术10项;启动太阳能供暖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示范工程建设5项;完成215万平方米超低能耗住宅示范工程建设;完成在线监测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150项;节能灯具应用率达90%以上;新建住宅产业化装修比率达到50%;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90%;散装水泥利用率达到77%;大连市规划区内新墙材应用比例达到100%,其中推广类新墙材占90%以上,限制使用类墙材控制在10%以下。新墙材总量达到40亿标块,其中推广类新墙材36亿标块,限制类新墙材4亿标块;培育干混砂浆生产市场,干混砂浆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00万吨。  &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完善和提高建筑节能的相关规范、标准,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制定《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实施细则》;研究制定大连市居住建筑75%节能标准;编制并修订大连市建筑节能推广、限制、淘汰的产品和技术目录。  推动建设大连低碳生态产业园区,启动百万平方米低碳居住区建设。  开展大连市公共机构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建立能耗统计审计队伍,开展公共机构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公示试点工作。  开展建筑领域合同能源管理工作,扶植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建立较完善的建筑节能服务体系,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表5-12& 建筑节能行业重点建设项目
  4.提升建设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进一步整合大连市的行政资源,把握&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整合资源、引领未来&的发展思路。实施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系统整合、优化配置。推动循环经济和建筑节能,强调环境和谐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实施生态建设,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设信息化建设,加大建筑智能化科技投入。  到&十二五&期末,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建筑面积达60%,可应用太阳能建筑应用率达到80%。开发节能建筑技术与建材研究100项;推进节能型住宅,建筑节能标准达65%;申报建筑施工技术工法50项;新型建材推广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新型钢筋、门窗、防水、排水技术覆盖率达到95%;建设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占职工队伍总数的比例提高到15%,建设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推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推广绿色建材开发及应用,探索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大力倡导新型能源利用:进一步推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地下车库、住宅小区照明中的应用;推进海水源热泵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污水源热泵技术,重点研究污水换热系统。  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无机保温材料,开发适合大连地理情况的节能墙体保温系统。全面推行屋顶绿化,开发屋顶平台防水涂层技术,培育屋顶绿化用植物。研究建筑玻璃的节能及节能玻璃的选型优化。开发感光式窗帘,研究照明系统智能化自动控制。建筑中央空调系统应用新型通风换气技术,提高通风换气效率,提高居住舒适度。  研究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重点倾向于&绿色高层&的设计理念。在地铁建设中,推广外来技术,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引入GPS、GIS技术,精确定位,指导施工。海底隧道建设,重点做好工程地质、水文勘察与超前预报工作,提高遇险应变能力。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方面,制定《大连市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标准》,完成绿色施工指标控制体系。  (八)完善城市应急设施平台,推进人防一体化建设(略)  六、保障措施与政策支持  (一)推动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重点推动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向城乡统筹、高效整合、一体化管理方向转变,优化城市建设管理职能及组织架构,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效能。  建立&科学规划、严格执行&的建设开发理念,杜绝城市建设中&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减少城市建设管理的随意性。  在城市建设体制中导入公众参与机制,更好地解决居民最为关切的住宅、交通、污染控制、老城区改造等问题,提高市民满意度,实现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二)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保障能力,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管理投资力度  城市建设尤其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性住宅建设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在&十二五&建设期间,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保障能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维护管理资金的支持力度,逐步改变&重建轻管&现象,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和老旧小区环境管理,促进城市建设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加强城市建设及管理的法制建设,规范建设行业市场秩序  加强城市建设法制建设,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律规定,针对城市建设转型期出现的问题,出台、修订大连市建设行业相关法规及配套措施。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城市建设的行业管理水平。  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四)完善城市建设配套政策及保障措施  在全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从政策激励与政策约束两方面,鼓励、约束城市建设参与者及利益相关方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  充分利用税收、信贷、补贴、专项资金扶持等政策手段,出台鼓励性政策,推动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中的资源减量化,优先制定鼓励水资源再生利用、建筑节能、清洁能源、环境友好型住宅建设、垃圾分类收集、建筑一体化资源节约项目等的激励性政策,推动城市建设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及租赁管理办法,切实维护公共利益。  (五)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继续深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改变城市建设领域投资过度依赖财政投入的现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落实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  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的政府监管,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对价格制定及服务质量的管理,充分保障公众利益。  (六)推广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引导城市建设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继续推广生态居住区建设、建筑节能、新型建材推广、海水热泵项目等示范项目,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示范项目。  推广清洁能源在燃气、供热领域的应用;开展垃圾减量化、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  (七)完善创新服务平台  加强对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以行业管理为载体,对城市建设领域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推动城市建设技术创新的官、产、学、研合作,完善对城市建设行业的创新服务,运用政策、市场监管、行业指导等手段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  培育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力量,加大城市建设领域技术培训支持与管理力度,提高城市建设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建立健全城市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各类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普查和数字化管理。  (八)强化城市安全,建立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城市安全风险主要来自城市工业危险源、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故,重大公共设施(水、电、煤气、交通、通讯、网络等)事故所造成的城市功能瘫痪,城市污染所导致的环境、生态以及健康和流行病、社会治安、恐怖袭击、暴力活动等各类灾害。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产业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安全的影响,科学规划城市主要功能的空间布局,降低产业污染对城市健康和城市吸引力的负面影响。  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对城市建设行业管理,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建筑的安全等级;建立严格的质量规范并强化准入管理。  建立健全城市建设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对城市供热、燃气、人防、防震减灾等领域的安全管理,保障城市建设与运营安全。  普及全民城市安全意识,加强城市建设安全及应急管理研究,提高城市建设安全预警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屋违建举报电话号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