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有李娟的书有哪些的书啊?哪本都行,拜托哇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赣ICP备号-1
赣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哪本书,你买了却一直没有看?(附部分书单) - 简书
哪本书,你买了却一直没有看?(附部分书单)
哪本书,你买了却一直没有看?我有两种书籍会购买之后一直没有看,一类就是名著,如花重金买的一套《二十四史》,心理上会觉得这一箱子书我该怎么入手,犯难的情绪油然而生便搁置了看书的欲望。还有就是《百年孤独》和《罪与罚》依旧崭新躺在某抽屉的角落。今天总结的这4本书就是自己一直没看的类型,不太喜欢年轻作者的书籍,有关韩寒这几本书也有多年了,一直都没翻出来看,直到现在准备整理一部分书籍送给朋友才准备阅读一次。“文艺,清新,年轻”这是自己的感觉,虽然自己是年轻人,但喜欢年长者写的书籍。一:《一个1:很高兴见到你》韩寒
《一个1:很高兴见到你》韩寒(天津人民出版社)
喜欢原因:1.韩寒主编,自然保持着“韩寒式”独特的文艺气息,书中有“ONE一个”APP人气文章,比如:张晓晗、咪蒙、蔡崇达、李娟等等,我比较喜欢的是蔡崇达和李娟两位作者。2.很简单的一本书,满足睡前阅读轻松书籍类型的伙伴,就当作看一个陌生书籍的故事后安然入睡。3.一些精致的图片,一些简单的句子,一些在身边的故事。《很高兴见到你》读后感:虽然自己不喜欢看年轻作者的书籍,但是既然有这些书籍,它们静静躺在抽屉很多年了,还是觉得自己应该翻来看一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喜欢看一些经典的书籍,或者自己喜欢的散文和哲理性书籍,而对于文艺气息很浓的“年轻书籍”便一直不曾翻看。《很高兴见到你》事韩寒“ONE一个”APP一些作者的人气文章,“一个”系类的书籍应该出版到第八本了,我只有早期的前两本,也是放到现在才阅读。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蔡崇达和李娟的文章,对这两位作者有着不错的印象,蔡崇达是文笔很好的年轻人,大家熟悉的应该是他《皮囊》这本书,八零后作者,文采斐然。我很少看年轻作者的书籍,因为书中总是有一些口头禅和网络语,这一点是我不能接受的,再者因为年长者的文章更有厚度。而蔡崇达是有思想的年轻人,很优秀,文笔也很好,所以是自己喜欢的第一位八零后作者。表姐喜欢的是作家李娟,往常一直买了她的书籍,而我只是时常看到她的文章。本书适合睡前阅读,随手翻翻,看的是一些熟悉和陌生的故事,或者看到的是一份对不同生活的情绪。一些文艺的年轻人应该会喜欢这个类型,印象深一点的是陈坤和韩寒两个人以对答方式记录下来的谈话,《我们一起谈谈这个世界,谈谈这个世界里的我们》,随意的谈话方式,更显示了他们各自对生活的想法和观点,我觉得那是成年人成熟之后的坦然从容,有时候一场谈话比看一本书更有感触,是因为看到言谈中那份自信和笃定,成熟的人更有魅力吧。而咪蒙的《我的父亲要结婚了》这篇文章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几次了,可当再次翻书看到她的这篇文章还是让人生出复杂的情绪。一个家庭由父母和小孩组成,而父亲出轨,第三者对母亲的伤害,都让孩子承受了很多。父母做出的决定和父母的情绪我觉得对小孩影响都是很大的,可是很多父母却不以为然,也不曾为小孩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自顾大人们的自由行使权。我自己是敏锐的性格,对小时候父母吵架的情节记忆犹新,到现在自己二十多岁了,看到父母偶尔因为琐事拌嘴吵架,也能一瞬之间让自己心情很低落。二:《去你家玩好吗》韩寒
《去你家玩好吗》韩寒(三秦出版社)
喜欢原因:1.“ONE一个”APP出版的第二本书籍,和第一本《很高兴见到你》呈现的方式一样。2.有我喜欢的民谣歌手周云蓬和宋冬野的文章,虽说现在宋胖子因为吸毒的问题影响很大,但是与音乐无关,音乐依然是最初心的表达方式。3.依旧是图片、短句、文章。也收录了热门作者大冰、张嘉佳和安妮宝贝的文章。《去你家玩好吗》读后感:“ONE一个”APP出版的第二本书籍,和第一本《很高兴见到你》很相似,选择的文章类型,一些热门的作者。所以共通的一点,也适合睡前阅读的书籍。蔡崇达的《阿小和阿小》在他皮囊这本书有收录就不多谈,看书总是最先关注喜欢的作者和文章类型。然后看的是宋冬野的《月亮和爱情都像一碗蜂蜜》和周云蓬的《无人》,喜欢听民谣就想了解他们写文章以什么方式表达,还是偏向宋胖子的文笔,周云蓬的无人写法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是他唱民谣的声音很特别,一首九月很好听,一开头就被悲怆的声音抓住,《九月》是海子的一首诗,后来一个叫张慧生的人做了曲,和海子一样,张慧生也是自杀身亡的。“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这两句是海子著名的诗句之一。自己听海子的有声书而独自落泪,总有一些作者笔下的字迹打动人心。阅读一本书后能说的很多,想说的只是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一个作者笔下的角色,一句触动内心的话,一个相似的故事。我也曾反问自己看书到底是为了什么,那么多不同类型的书,最简单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份情绪,是柔软的,是心酸的。自己感受的是那份心情,而之后才能说丰富了自己的见解,了解了不同的作品。三:那些人,那些事:年《萌芽》散文精选
那些人,那些事:年《萌芽》散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喜欢原因:1.因为是《萌芽》散文精选,萌芽杂志是很喜欢的类型,是早期特别喜欢的杂志,精致而温暖。2.本书精选2000年至2005年《萌芽》杂志涌现出来的54篇散文佳作,早期的文章,青春生活的记忆。3.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姑娘是徐敏霞《成长的痛》和《高三:夜未央》。“那些人,那些事:年《萌芽》散文精选”读后感:这本书是很早期的文章了,韩寒的《那些事 那些人》、郭敬明《思想的声音》、徐敏霞《成长的痛》,而《萌芽》是多年前特别喜欢的杂志,封面精美,文章温馨有趣,是青春记忆中很美好的回忆。那个时候大家最喜欢的是萌芽杂志和青年文章,九零后应该对这两者很熟悉的。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徐敏霞的文章,她很厉害,是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本身成绩也很好,只是考试失利。多年之后的今天再了解这个曾经让年幼的我记忆深刻的姑娘,如今她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萌芽》编辑。也是因为她某个时段写下的文章,对年幼的我产生了共振,都是走过青春期的年轻人,她的文字自然显得更加情切温柔。因为一个故事,一段文字,记住一个不太熟悉的作者名字,只因为她在某个时间段写下的文章与自己相遇。生活每天都在平稳中发生变化,总会遇见很多有趣的伙伴,擦肩而过的人群很多,相似的伙伴相对少一些,遇见的人有故事,有想法,产生共振;通过不同的言语交流,坦然的人必定是真实,我是觉得每个人言语是不同的,能相互理解参透的就属于同类。这一生会遇到太多人,相似的一直都在,渐渐觉得读书和思考是人生低谷最好的精神慰藉,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独白和记录,最好的安静,二十几岁正是忧虑的时候,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然。安静是语言之外的力量。四:《回不去的小时候》扣扣小妖 著
《回不去的小时候》扣扣小妖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喜欢原因:1.回不去的小时候,你和我都一样,总有对小时候念念不忘的有趣事儿,那些欢声笑语萦绕耳边。2.一本有趣的童年回忆书,这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集体回忆。作者写的相当有趣,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干过的一些丑事,傻乎乎,却是永远的美好的记忆。3.你以为看封面是适合小孩子的书那就错了,八零后应该更了解这些童年趣事,而作为九零后一些事儿也是自己以前乐死不疲玩耍的。《回不去的小时候》读后感:作者笔下很多故事写的很有趣,也让自己捧腹大笑,心里想着:“诺,这不是以前自己也干过的事儿吗”。“降龙十八掌”作者笔下是她哥哥用降龙十八掌打她的事情,而“降龙十八掌”是我们那个时候,学校小男生用的招数,每次假装是一位修炼出山的大师,还提前运用功力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嘿,哈!吃俺一招,降-龙-十-八-掌”(“降龙十八掌”这几个字一字一顿的念出来,好像气氛更高深似的)“猪油渣”作者是说买回来的猪油炸过油之后的渣渣,吃着很香。而我们那里叫“油渣儿”是猪大肠炸过油之后,刚出锅脆脆香香,小时候作为小孩子特别喜欢吃,每逢快过年了,每家杀猪后,或者买猪大肠之后小孩子都守着吃油渣儿,非要趁锅里捞出来就吃,那叫一个香啊。“神秘的万元户”年幼时候很流行万元户,时常听见乡亲们聊天说我们哪里的万元户是谁,于是就记住了一个叫“胡大友”素未谋面的万元户,大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谈的对象就是这个神秘的万元户了。“集烟壳”这是我老弟以前经常玩的,作为女孩子倒不喜欢玩烟壳,男孩子们那时候玩烟壳是热门游戏,几个人一人出一张折好的烟盒,然后挥着右手试图借助力度把烟壳翻过来就算赢了。还有就是弹弹珠,各种各样的弹珠,有单独卖的,有零食里面送一颗的,当我们上五六年级的时候时常还看到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小朋友躲在教学楼后面的排水沟里撅着屁股在哪里弹弹珠,赢了的小朋友跑起来弹珠就铛铛的摩擦作响伴随着上课铃声。看过作者写下很多小时候的回忆,既然有那么多相似的故事,也有区别作者不同的经历和玩法,勾起了很多回忆,属于我们九十年代的记忆。不能说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写作,文笔和表达方式如何。只是作者笔下的趣事让我们想到小时候一连串的故事,长大了后的我们,现在忙着生活,忙着工作,很少会想起小时候的故事了,偶尔只看到书中的一个题目就能想到曾经小时候的经历和趣事,未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儿。后记:世事如书,闭上眼的瞬间,疲惫而眠这几本书是多年一直躺在抽屉里的书,因为不喜欢年轻作者的书籍也就没看。再次翻出来阅读,虽然谈不上喜欢,但也勾出很多青春过往的回忆。每本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无论好坏,所以好书一般会读上两三遍,不太喜欢的书因为它偶然来到自己身边,也会读一遍,算是一种对书本的尊重。自己是喜欢买书的人,特别是偏爱纸质书,拆新书也是特别开心的事情,再扯掉塑料薄膜那前一刻心情是无比喜悦,会期待与自己心目中满意的文章类型是否契合。拿着纸质书可以随意写写画画,习惯了拿一直红笔边看边写,一些喜欢的词,好的句子,自己想说的话都可以随心写在上面,扉页尾页都可以写读后感或者读后大纲,最后老妈也会时常给我几支红色水笔。纸质书的好处就是早起和睡前随手在床头摸出一本就可以看,除了搬家之外有点沉。电子书习惯用于看小说,每次出门需要坐公交车两三个小时,就会选择电子书,因为坐车实在无趣,忙碌的生活节奏车上大家都是冷漠脸色,瞌睡眼,自顾玩手机,讲话等等,这个时候就乖乖翻翻电子书。不论好坏时时都应该写,通过写作把易逝的生活变成长存的文字。可能是因为反差的两面,严谨和自由并存,喜欢有心情就看些闲书,不大翻专业书籍,在安静的夜晚有一颗孤灯作陪也是清欢。
无论好坏时时都应该写,把易逝的生活变成长存的文字。
微信公号:旧诗行
书写是阅读的完成。
书籍是黑夜和沉默的果实。
书写是为了分享,阅读,整理。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书路——荆棘鸟 请帮忙点击上图,不影响您浏览 荆棘鸟 作者:【澳】考琳·麦卡洛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年富力强的神父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但他却爱上...
用两张图告诉你,为什么你的 App 会卡顿? - Android - 掘金 Cover 有什么料? 从这篇文章中你能获得这些料: 知道setContentView()之后发生了什么? ... Android 获取 View 宽高的常用正确方式,避免为零 - 掘金 相信有很多...
用两张图告诉你,为什么你的 App 会卡顿? - Android - 掘金Cover 有什么料? 从这篇文章中你能获得这些料: 知道setContentView()之后发生了什么? ... Android 获取 View 宽高的常用正确方式,避免为零 - 掘金相信有很多朋友...
诗联翰墨吐芬芳,
协会促成诸子忙。
竹笔峥嵘歌盛世,
豪情慷慨涌华章。
七寻贤达筹良策,
三顾华隆谋久长。
Haw now realized that the change probably would not have taken him by surprise if he had been watching what was happening all along and i...
所谓高效刷题,应该是根据结构化思维所呈现出的不足,而进行的针对性提高。 如果按我最近说的框架学习法,那就是去填充框架。
心灵自由 30天写作 这两天看各种网站,公众号,还有这里,简书,好像大家在不约而同的总结2016年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怎么读的。看了各路大侠们一年读50、100、200本书,啊!!简直是亮瞎了我的老花眼。 总结2016年,我还是认真的读了几本书的。读的最好的要算千字文,...李娟:我的写作源自内心,并非系于某地-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1版:书评周刊·文学
往期回顾 & && &
李娟:我的写作源自内心,并非系于某地
本报记者丁杨
中华读书报
《记一忘三二》,李娟著,中华书局2017年6月出版,49.00元
&&&&我的写作源泉只在我这里,并非系于某个离不开的地方。实际上,我的所有文字都是离开文字背景地后缓慢写成的,除了《冬牧场》。但它也至少隔了一年才写。
&&&&李娟出新书了。就是写出《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的作家李娟。她在新书《记一忘三二》的“代自序”中自嘲这个名字在中国太普通,“大部分人的手机通讯录里都存有一个以上的李娟”,可是,“名字虽然容易和别人混淆,但文字不会啊”。
&&&&新书的书名不普通,几乎有些古奥,不过读了书中那些冠以《××记》的文章,大概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些年,坊间时常能看到她的书,不同的版本、装帧,一印再印,说明读者大有人在。纯粹意义上的新书,《记一忘三二》是五年前的《冬牧场》之后的第一本。
&&&&2010年,李娟的一系列记录新疆阿勒泰牧民生活的作品发表、出版,独特的文字风格与对北疆山川风物、风土人情的生动叙述,特别是刘亮程、陈村、王安忆等知名作家的褒扬和诸多媒体的推介,令她和她的文字为更多读者所知。之后几年里,她从阿勒泰搬到乌鲁木齐,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变。
&&&&与她之前的作品相比,《记一忘三二》中的文章在题材上要更宽泛。书中相当一部分篇幅写到她的母亲,一位乐天知命又有些不太“与时俱进”的老人跃然纸上。她还写到乡间生活中猫狗鸡牛的趣事,写到她和师长、朋友、邻里的交往,这些从一个侧面构成了她经历的日常。亲情、友情、写作、生活,都在这些流畅、幽默又带点诗意、伤感的笔触中以随性的方式呈现。这是“流水账”,却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湮没。她在本书“代自序”中这样描述基于个人生活的写作,“我打开的明明是一条河,滔滔不绝,手忙脚乱也不能汲取其一二”,而“长年在河中拦网守候的人,总比隔三岔五空着手到水边碰运气的人收获稍多”。
&&&&她极少参加新书发布会、研讨会、演讲或沙龙、签售,也不怎么接受媒体采访。倒是她的博客不时更新,有她的新文章,也有她的生活琐事、旅途留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她刚从南疆旅行回来,即将前往阿勒泰。她坦言,仍然不太习惯回答媒体问题,觉得那不是自己说话的感觉。她冷静地描述自己的写作状态,同时保持一种随性的自信,会顾及读者的反应,锤炼字句,但不愿在写作之外耗费心力。
&&&&中华读书报:从《冬牧场》出版到现在,五六年过去了,你的生活和写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李娟:和几年前相比,我的生活稳定了许多,也发生了许多变故。写作可能也会随之微妙起伏吧。对此我却没什么特别感触。
&&&&中华读书报:“生活稳定了许多”,应该有物质上的成分,让你的生活更安稳、从容。随之而来写作上的“起伏”,更多还是积极意义上的吧?
&&&&李娟:说实话,不知怎么回答。
&&&&生活的舒适宽裕也许会让写作更加自由,也许恰恰相反。有时候生活是写作基石般重要的存在,但又有些时候两者好像没啥关系。对此我也很困惑。反正生活的改变并没有让我写得更好,但也没有更差。只是略有不同了。
&&&&中华读书报:《记一忘三二》中的文章大体上读起来轻松流畅,很多幽默与自嘲。读过你这些年的一些作品,感觉其中自信和自嘲时常萦绕在字里行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相悖的情绪?
&&&&李娟:我觉得这两者并不相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自嘲也不是自我否定。往往自信的人才乐于自嘲吧。
&&&&中华读书报:书中也有一些篇章读着让人伤感,比如《风华记》《老师记》,但你作品中的伤感往往伴随着文字上情感表达的克制,这是有意为之吗?
&&&&李娟:性格原因吧。比如我从小就知道哭泣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会令人生厌。直到现在,都觉得哭泣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尤其当着别人的面哭,更是奇耻大辱(对于亲眼见过我哭的那些人,想想都恨不能杀人灭口……)。然而自己这个人情绪又极易失控,所以和人交往时尽量避免触碰伤心。可能这种意识也会显于笔端。
&&&&中华读书报:在这本新书中,其实你自己并不是主角,主角是妈妈、那些鸡牛猫狗、朋友和师长,你其实是通过记录这些与你的生活有关的人和事物、往事来承载自己的记忆?
&&&&李娟:虽然我的文字写的都是他人他物,其实到头来全是在写自己。不止是我,我想所有作者的创作其实都是自我表现吧。展示“我”的世界和“我”的认识。
&&&&中华读书报:我们常见的写作往往不缺乏微言大义和主题先行,反而像《记一忘三二》这样梳理、捡拾生活中的日常之光的文字并不多,截至目前,这本刚刚上市的新书在网上口碑很好,在豆瓣上甚至是你所有作品中打分最高的,像你自己写到的,“常年在河中拦网守候的人”,果然是有收获的?
&&&&李娟:目前得分高是因为目前打分的人少……最先看到书的读者往往是长期关注的人群,他们最积极最为拥趸,他们先入为主,乐于美言。因此这个阶段的得分不足为信,也不会一直稳定下去。
&&&&在自序里说过,这些文字大都是兴致所至的碎片化记录。和其他回忆性的,缓慢打磨的文字相比,更新鲜更随意一些。也谈不上哪种文字更好,更值得成书。它们都是我的表达所需,情感所需。都是我的人生收获。
&&&&中华读书报:你最早引起读者注意的是在网上发布的一些文章,你想过为什么这样的文字会受到很多网友的喜欢吗?最初触动你在网上发布文章的契机是什么?
&&&&李娟:网络开放而公平,把写作的权力赋予了所有人。网络文学包罗万象,流派纷杂。要说共同特征,若是我来归纳,就一条:作者意图吸引人持续阅读。这也是我的努力方向。因此我和其他网络作者没什么不同。
&&&&我知道我的文字会被人喜欢,因为我自己也足够喜爱它们。我自己也是一个读者。我觉得自己首先是一个有文字判断力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文字经营者。
&&&&最初在网上发表文字是因为便利,也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现实中我拙于与人相处,可网上却较为机智、活跃。我至今仍依赖着网络。
&&&&中华读书报:《阿勒泰的角落》出版那一年,很多读者和媒体开始接触到你的文字,读者和媒体间口碑相传的联动效应使得那一年你的名字和你的书频繁出现在互联网上和各类纸媒的年终评选上,你对“出名”意外吗?对当时以及随后的心态与写作状态有何影响?
&&&&李娟:在写作这条路上,我算是异常幸运,从一开始就没受过什么挫折。从热爱文学的小学生到后来网络作者时期,再到现在,一路走来总是得到各种慷慨赞美,没经历过什么落差性的体会,所以也从不觉得自己是“一夜成名”。至少写作方面如此。当然了,生活上的变化和个人的变化相当剧烈,意外重重。
&&&&中华读书报:有没有想过在非虚构写作和诗歌创作之外,也写写小说?
&&&&李娟:其实我的第一本书《九篇雪》的第三部分就是小说。但它们仍然没什么虚构的部分。可能我并不具备虚构的能力。
&&&&好吧,我觉得我的散文和小说其实没什么区别。
&&&&中华读书报:用成长经历和写作路径来给作家分类就如同用70后80后区隔作家一样无意义,但你的经历和写作之路确实有别于很多同龄作家,目前看来这些是你的财富,你自己这么认为吗?
&&&&李娟:命运是最无可奈何的事物。把不可掌控之物当成财富去依靠或挥霍,怎么想都不靠谱。我的经历可能会特别一些,会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会在写作方面给我更多的支撑,但却没什么可自豪的。
&&&&中华读书报:除了天赋和个人经历,你在写作上的滋养来自哪里?
&&&&李娟:我喜欢过许多作家,也模仿过许多作品。文字当然也自有其渊源。但实在不太愿意谈论这些问题。毕竟我已经成为了与我喜欢过的作家和喜欢过的作品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写作者了。也许有人会有兴趣去研究。但我觉得没啥意义。
&&&&中华读书报:现在主要生活在乌鲁木齐,远离阿勒泰是否会有情感乃至写作源泉上的疏离感?今后会将写作的题材侧重到乌鲁木齐吗?
&&&&李娟:我的写作源泉只在我这里,并非系于某个离不开的地方。实际上,我的所有文字都是离开文字背景地后缓慢写成的,除了《冬牧场》。但它也至少隔了一年才写。将来可能也会写到乌鲁木齐。
&&&&中华读书报:你极少(或者从不)出现在诸如新书发布会、研讨会和签名售书、讲座等活动中,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是否会让你和出版方的合作有些为难?
&&&&李娟:并非有什么抵触,只是自己实在不擅长做这些事,量力而为罢了。
&&&&但我能理解出版方的宣传行为,毕竟现在作家这一身份好像慢慢往明星靠拢了。一本书的销售已经离不开各种推广活动。好在和我合作的出版方大都能体谅我,比较能接受我的不配合。
&&&&中华读书报:你似乎不是那种写作上特别有计划性或者预先考量读者感受的作家,“浑然天成”这样的形容总会与你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姿态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还是需要一些努力去坚持?
&&&&李娟:怎么可能不考虑读者呢?我可能不会考虑读者的喜好,不会去迎合他们的期待。但是,在文字表达上,我也算是处心积虑了。总是字斟句酌,尽量避免他人阅读中的障碍和误解。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反复修改的产物。说起来也是能力有限,很羡慕那些一稿而成的同行们。
&&&&中华读书报: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似乎和读者读到它们时所感觉到的清新、质朴、天然有些不同,从最开始写作到现在,你的心态和技巧是不是更加成熟?
&&&&李娟:我想,人们所认为的“天然之美”,应该是指“偶然之美”吧。因为绝大多数“天然”的事物其实是极平凡的。而我不喜欢“偶然”这种东西,我的写作也许都挺艰难,但都是自己能把控的。无法想象碰运气般的写作。
&&&&至于心态的变化,也不好说。感觉“心态”这个东西从来没变过。至于技巧,比起以前肯定好太多。有人说我的写作没有技巧。那怎么可能。
&&&&中华读书报:从最初接触你的文字到现在,感觉上你对日常生活和情感的捕捉和呈现以及敏感和幽默都是始终未变的特质,在写作上,你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欠缺?怎样在成长中保持自己的特质?
&&&&李娟:我欠缺太多,并且无法弥补。好在和自己所能把握的那一部分相比,我不在乎那些欠缺。至于“保持”,也不是我乐意做的事。我觉得“保持”是一种僵硬的状态。如果到了该失去的时候就失去好了。
&&&&中华读书报:哪怕只是从数量上,今年也是你出书的一个“大年”,《记一忘三二》已经问世,诗集《火车快开》也已出版,据说年底还有一部长篇散文,说说你对这三部作品的期待吧?
&&&&李娟:我对未来的作品有期待,我希望将来的表达更通畅,更诚实。至于已经完成的,已经定稿付梓的,它们已经结束了,多想无益。
光明网版权所有有没有一本书,让你特别想去一个地方?
我的图书馆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特别想去一个地方?
眼看五一将至,想必很多人都已做好了假期出游的计划。然而,假期旅游的热潮,总使人生出“看的不是风景,而是密密麻麻的同类”之类的感慨。与其“人在囧途”,不如在书本中完成一次完美的灵魂之旅——阅读往往能替代我们行旅,延伸你我的世界;而小说更是可以创造出一个完美“国度”,令人神往。
杜拉斯—情人—西贡,帕慕克—纯真博物馆—伊斯坦布尔,胡赛尼—追风筝的人—阿富汗,比尔·波特—空谷幽兰—终南山,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沈从文—边城—湘西,史铁生—我与地坛—地坛,李娟—我的阿勒泰-新疆,贾平凹—废都—西安,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京都,谢旺霖—转山—西藏......
除此之外,不知还有什么地方,是您理想中的游访之地呢?
扫好落叶好过秋
一路走来一路读
民主的细节
西班牙旅行笔记
鲜花的废墟
柳宗悦民艺系列
敬重与惜别
理想的下午
重回耶路撒冷
给所有明日的聚会
琼美卡随想录
带一本书去巴黎
蒙马特遗书
门外汉的京都
印度,去十次都不够
从塞纳河到翡冷翠
无知的游历
我要游过大海
他们在岛屿写作
台北小吃札记
雪域求法记
我的阿勒泰
一个人的村庄
北京法源寺
上海生死劫
金陵十三钗
木心作品系列
踮脚张望的时光
致无尽岁月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大江大海1949
额尔古纳河右岸
雪后多伦多
平凡的世界
东京梦华录
内蒙古草原
行尽江南未与君遇
我这一代香港人
撒哈拉的故事
(日)川端康成
(日)村上春树
海边的卡夫卡
(日)寿岳章子
(日)紫式部
(美)海莲·汉芙
查令十字街84号
(英)阿瑟·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狄更斯
(英)伊夫林·沃
(法)安妮·弗朗索瓦
(法)小仲马
(法)雨果
巴黎圣母院
(美)海明威
流动的盛宴
(美)西尔薇娅·毕奇
莎士比亚书店
(美)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美)比尔·波特
伊斯坦布尔
(土)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
(土)帕慕克
伊斯坦布尔
(美)约翰·缪尔
夏日走过山间
(日)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以)梅厄·沙莱夫
耶路撒冷之鸽
(以)萨义德·卡书亚
耶路撒冷异乡人
(英)西蒙·蒙蒂菲奥里
耶路撒冷三千年
(英)詹姆斯·希尔顿
消失的地平线
(古希腊)柏拉图
(法)杜拉斯
(俄)契诃夫
萨哈林旅行记
(西)杜埃尼亚斯
时间的针脚
(西)塞万提斯
(德)托马斯·曼
死于威尼斯
(德)托马斯·曼
威尼斯之恋
(日)远藤周作
(美)梭罗
(美)弗朗西丝·梅尔斯
托斯卡纳艳阳下
(英)V.S.奈保尔
(英)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
(巴)保罗·柯艾略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日)安倍夜郎
(英)彼得·梅尔
普罗旺斯一年
(南非)德斯蒙德?图图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英)多丽丝·莱辛
这里是老酋长的国度
密西西比河
(美)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美)雷蒙德·钱德勒
漫长的告别
(日)盐野七生
罗马人的故事
(法)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日)三岛由纪夫
(美)彼得·海斯勒
(丹)伊萨克·迪内森
(法)阿尔贝·加缪
(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俄)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日)井上靖
(爱)乔伊斯
(日)荒木经惟
(美)马赫布·萨拉杰
德黑兰的屋顶
(捷)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英)萨丰
(澳)考琳·麦卡洛
(爱)卡恰齐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
一千零一夜
(法)圣埃克苏佩里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娟与冯坤有矛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