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联系记者?我有中央新闻记者联系方式素材

采编心得:记者如何将素材变成合格稿件?_南方传媒书院_传送门
采编心得:记者如何将素材变成合格稿件?
道南正脈 瀟湘洙泗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 歡迎您關注“深度突擊”新聞公益教育平臺 歡迎投稿: 互動新浪微博:@傳媒人陳安慶
分享踐行價值————————————————————相容並蓄,博於問學。明於睿思,篤於務實。
今日讲述:记者采访带回大量素材,如何在短时间内写成一篇质量较高的稿件?”一、对自己所写的稿件的最终形态,有一个完整的想象有目标,有方向,有蓝图。(好比盖房,是盖别墅、还是办公楼、商住楼?好比做一桌菜,是西餐,还是满汉全席?)做新闻,在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确定一个选题的时候,就要对未来稿件的最终形态,有一个具体的想象,这是新闻的起点。(当然在随后的采访中,对这个形态,要适时作出调整)进入写作阶段,这个想象要更具体。有目标,才能策划行动路径。二、消化材料熟读、理解、消化、归纳总结,使之烂熟于心,可以信手拈来,为我取用。我们要力求把采访素材整理成片段的、相对完整的、可用的模块。三、框架式结构胸有全局,整理思维,局部操作。比如:盖大楼,有整体图纸和工序,并分成无数个局部,可同步施工。1.整体、宏观的思维方式首先,心中有主题,据此形成文章主线,这是确定框架式结构的基础。要把握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宏观中有微观,微观中有宏观。即使是再微观具体的题目,也有属于这个题目的宏观。要有整体感、方位感,要做到胸有全局,不纠缠细节。2.整体框架之下,模块式生产整体构架后,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开。各自为战、各个击破。封闭、同步、分散运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分散压力。四、次序和步骤1.落实新闻点新闻点或称成稿点,即新意所在,包括新的事实、新的角度、新的分析等等。依据成稿点,形成主题。采访和写作才有方向,这也是搭建框架的基础。2.框架设计紧扣新闻点,设计框架。框架设计的要义:完整性。可以不求细节,但必须完整,不能缺胳膊少腿。(比如:建楼的时候,考虑要全面,功能要齐全,如果中途返工,或事后弥补,代价就比较大)3.根据结构,切分材料,称之为“打隔断”。隔断就是结构的分界。打隔断是对材料的大致切割。打好隔断后,结构就成为一个个框架。素材就成为一个个可以随时填充的模块。做完这项工作,文章大致成形了。这个时候,如果发现缺什么,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补充:A内容:新闻六要素;B逻辑:现象、原因、结果、办法。4.归位这时,工作相对简单了:把材料细致地装入各个隔断中。此时,还可以在框架式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写作的逻辑微调结构。需要注意以下两个: 一是理论的逻辑(思考的逻辑),二是写作的逻辑。理论的逻辑是指如何全面完整深刻地认识这一事物;写作的逻辑是指如何引人入胜地表达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写作的逻辑最终表现为写作的结构。根据成稿点,理出思路,找到一个中心线,围绕这根线,组织材料。有的是时间线,有的是内容线,有点靠一个关键词,可以称为“题眼”。四、精致成文(1)做小标题小标题很重要,它是隔断的标志,也是路标,指引着文章的走向脉络。定下小标题,就可以进行转折、过渡和衔接,不然没有方向。(2)转折、过渡和衔接开头、结尾也要在这时考虑。开头结尾不仅是技巧的问题,也是事实的问题,有时需要补充采访事实。(3)字句的修改目标:简洁、准确、畅达。句子越短,词汇越浅显越好,不求深奥,减少读者阅读的困难。简洁即要学会概括。这无关能力,只需勤快。吃透内容后,用自己的话说,不要用专家词汇,不要用文件,要用直接引语,但不能多,要少而精当,符合人物的角色和身份。写完之后,全文再看一遍,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尽皆删去,毫不可惜。五、总结框架式结构的好处,是便于运筹时间,避免返工、避免重复劳动,就像一道道工序,顺理成章的衔接。更重要的是:把复杂的劳动分解开来,分散和化解疲劳和压力。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尽可能轻轻松松地工作。可以正着写,也可以倒着写,也可以跳着写,还可以跳到另一篇文章去写。这样可以实现一个目标:一个人同时做好几件工作,忙而不乱,有序运转。六、特别说明本文所述比较适应于政策报道、突发事件报道、解释性报道。不适用于故事性报道、思辨性报道。遵循此技法,就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纯属痴心妄想;但想写出一篇不太差的文章,唾手可得。(作者:张进)
怎样写出合格的消息1.时效时效第一。尤其是政策稿、突发事件稿,可滚动发稿,不断更新。2.单元素单篇稿不必求全。多主题可分拆,一个主题即可发一篇,长短不拘。3.新闻点新闻的本质是发现。新闻能力在于发现新闻点、捕捉新闻点、放大新闻点。什么新闻价值最大,什么最受关注,什么就是新闻点。4.想清楚再写动笔之前,问问自己,对要写的问题是不是真懂了。能不能放下材料,把稿子的要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如果能说出来、说清楚,就是真懂。接下来,无非是把要说的话落实到纸面上,以及如何更简洁、更准确,更重点突出。5.标题标题要准确、鲜明,干净、利落。用实题,不用虚题;要直白,不要含蓄。标题要抓住读者的关注点。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读者。标题不一定要概括全貌。当然也不能是完全是游离于主题的细枝末节。6.导语导语是全文精华的提炼,要让读者即使不看后面的内容,也能知道报道大意。提倡直接式导语,慎用延缓式导语。引语式导语、提问式导语、镜头式导语,只在非硬新闻时使用。导语不求包含全部新闻六要素,否则必然芜杂。突出谁、省略谁,无一定之规,靠自己的新闻感觉。7.层次导语以下,按逻辑层次,一层一层展开。最合理的层次,是事实本身的自然层次。一般情况下,使用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依次排列;故事性较强的消息,可适当倒序或插叙。多分段,一个独立的内容就分一段。层次多、内容复杂,超过1000字的消息,要加小标题。消息稿的境界是行云流水。8.背景巧妙穿插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意在解释。遇到新名词、新概念、新提法、旧事、旧人等,要立刻解释。让新闻背景在读者需要的时候立刻出现。不要懒得写新闻背景。不要因为上一篇写过,这一篇就不写。读者永远不会记得你上一篇写过什么。当然,新闻背景还是能省则省。为此,文章中尽量少出现读者生疏的内容。有时候新闻背景也能成为新闻主体。9.政策法规类报道政策法规类稿件,要抓住读者的兴趣点,即政策和公众利益结合处来解释政策,而非罗列政策全部内容,被政策牵着走。做标题时,要体现出这个政策与读者兴趣的交汇点,即使非核心内容也可。政策的重点不一定是你的要点,你只为读者着想。这就叫“永恒的读者角度”。你是财新网的记者,不是部委机关报的报道员。10.突发性事件报道
一是滚动报道,有一点报一点,不要幻想能把握全貌;二是前后方配合;三是不舍弃官方新闻;四是关注衍生新闻;五是寻找自己的角度,力求增量。11.数字过于巨大和抽象的数字,要换算成读者有概念的东西。要具体可感。某人年龄,不要说某某年生,要换算成具体的岁数。12.评论或述评对自己熟悉或有积累的领域,可放弃简单消息铺陈,直接写评论或述评。评论更快,更有战斗力。13.引用如果消息来源是别人的,不要在导语中就注明。第一段导语可直接叙述新闻事实,第二段再巧妙交代消息来源。越含蓄越好。如果已经是被证实的、广为人知的新闻事实,可不注明消息来源。特定的时候,敏感新闻,且消息来自官方媒体,可在第一句即抬出该媒体,以起“虎皮”之效。14.文件名、会议名会议新闻和文件新闻,导语中不要出现文件和会议的全称,除非这个文件或会议特别重大,如“中央一号文”、“三中全会”。如有必要,可在第二段中介绍全称;如非必要,宁可不写。15.语言杜绝文件语言、官方语言。尽量少用专业名词。吃透内容后,用自己的话说。如果你只敢用专业术语写稿,只说明你没有真懂。专业不拒绝通俗。不要到处用“指出”。不必对领导、专家如此崇敬,等待他们为芸芸众生“指出”一条道路。直接用“说”、“称”、“认为”。不要写“为了……”之类的话。你不必为了什么神圣的目标,你只为了读者。另一个极端是表现“个性”,矫揉造作。虽不常见,也要避免。别表现自己,要表现新闻。16. 跳出来
很多同事,写着写着,就陷入材料和采访对象的逻辑中,自己的脑子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写出来的东西,混乱芜杂,不知所以。这时,要跳出来,俯视一下这个新闻事件,问自己:我到底要表达什么?真正的新闻在哪里?然后再写。是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17.奥姆剃刀原则写完之后,全文再看一遍,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尽皆删去,毫不可惜。尤其是副词、形容词、连接词;定语、状语;“而”、“或”、“且”、“并”、“进行”、“此外”、“事实上”、“实际上”、“理论上”、“原则上”、“主要是”、“一般来说”、“总而言之”,等等,删去大都不影响原意。这就是奥姆剃刀原则:“除非必要,勿增实体。”消息的生命在于简洁、清晰。18.运用之妙遵循以上技法,可确保你写出合格的消息稿。但要写出甲等稿,还不可拘泥,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随机应变。技法有效,但亦有限。任何技法都不是绝对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新闻:存在问题及主持人必备的五个能力目前,“说”新闻成为各家电视台新闻节目追捧的一种风格。这种节目形态至少给电视新闻带来四个变化:一是使新闻节目更加亲切、贴近。主持人休闲得体的装饰、轻松随和的语调、收放自如的举止、细致多维的视角,更易让观众感到是在交流,媒体和观众间的距离大为缩短。二是丰富了新闻播出手段。通过主持人的串联,受众由过去对新闻信息的关注,转变为对主持人、新闻信息及观点甚至语言魅力的全面关注。三是丰富和拓展了新闻节目的功能。“说”新闻,把视角转向更为广阔的天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强调信息的广度、背景的厚度、评论的深度和观点的高度。四是使电视新闻出现评论化趋向,满足了人们深层次,对问题实质进行探究的愿望。但是,目前的“说”新闻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为说而说,没有认识到“说”与“念”的差异。以为脱离了提示器,看着稿子念就是说新闻;以为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再加上“啊、吗、呢”等语气助词,就是说新闻。2、语言啰嗦。主题表达不清楚,语言表述不准确。3、语音、语调不平和。过于追求犀利、尖刻。4、追求恶俗、恶搞。某些地方方言杂说、戏说、调侃充斥新闻节目,导致节目低俗,丧失公信力。未来“说”新闻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真正“说”好新闻,主持人应具备五个能力。即:准确的理解能力、精致的语言组织能力、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确立观点的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准确的理解能力。首先是要准确理解编辑思想和报道意图。其次是要准确理解什么才是新闻的核心事实,抓住关注点。第三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节目风格。在“说”新闻过程中,一个节目不可能让主持人滔滔不绝一气呵成。其间,有说、有评、有调侃幽默、有讽刺批评。说,就要说得连贯、流畅,引经据典、开合自如;评,要评到位、准确、深刻,有气势、有力度、有高度;调侃幽默,要适度、得体,让人会心莞尔即可;讽刺批评,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犀利、尖刻适度。第四要准确把握“说”新闻的节奏。——精致的语言组织能力。精炼,不能拖泥带水、啰里啰唆;准确,既不能含混不清、隔靴搔痒、王顾左右而言他,更不能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指鹿为马;语言的组织要有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精彩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是否精彩,关键是处理说、评、调侃与幽默、讽刺与批评的能力;关键是个人的独特气质和语言魅力。要像白岩松那样,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话,把别人的故事变成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观众。——确立观点的能力。无论是单条新闻的报道意图,还是整个节目的编辑思想,不仅需要记者编辑制片人提炼观点,也需要主持人来整理、归纳、提炼、表述观点。因为,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不仅需要把别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来表达,还要发掘新的思路来完善观点;更重要的是直播过程中,需要主持人即时对现场新发生的新闻做出判断、分析,从而发表观点进行评论。——快速反应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实质上是新闻主持人前四个能力的综合体现。
企业里的8种人 招聘时怎么选?   跳槽高峰期到了,不仅经理人为选择新老板而闹心,老板也一样在为选择经理人而困惑。  几乎每个企业都缺少人才,于是就千方百计,花费巨大成本招聘大量人才。可往往收效不佳,甚至招来的只是成本,更有可能招来的是麻烦,许多老板为此非常苦恼。  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板不知道选什么样的人,如何选人。老板可能见识过很多人,可能对选人用人的知识非常丰富,但就是在选人上缺乏常识,这就是《中外管理》主编杨光常说的:有见识而无常识。  那么老板选人的常识是什么?  企业里的八种人  人分两种,常态人和非常态人,大家平常讲的都是常态人。其中常态人又分为:人财、人才、人材和人手,非常态人则分为:人物、人在、人灾和人渣。常态人是企业正常运转情况下的人才能力结构,而非常态人是指企业非常情况下或者不健康企业里面存在的一些人。  人财:人财是常态人才中最好的,是能为企业直接带来财富效益的,是企业最需要的人。这类人的特点是积极主动工作,创新性地完成岗位工作,能在组织工作中起到核心和主导作用。  人才:人才是指有才华的人。这些人有专业才能或其他才能,但就是没有或不能转化为效益和财富。  人材:人材是指人的基本素质很好,还没有转化企业需要的才能,当然更没有为企业带来财富效益。  人手:人手就是他人工作的助手,是帮助人财等实现效益的人。  人物:人物高于我们平常所讲的人才,从能力和能量上来讲都超乎寻常,是指能为企业解决重大问题、帮助企业实现战略性突破的人。  人在:人在就是指人既没有正面地积极效用,也没有负面的影响,只是在企业中存在着。  人灾:人灾是指为企业带来麻烦的人。这类人只要在企业里存在,就会使企业事故不断、麻烦丛生,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性损失。  人渣:人渣是指品质有问题,且有非常强的破坏能力的人。这类人心术不正、狡诈,以损人为目的,至于损人后是否利己并不重要。这类人存在的目的就是给他人和组织制造事端、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嫉贤妒能、内外勾结、制造种种不和谐。  有用的是“人财”和“人手”  常态人是企业正常状态下所需要的,其中最需要的就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财”和做事务性辅助工作的“人手”。企业中最常说的两句话不就是“谁能挣来钱谁是爷”和“急缺人手”吗?  人财一般占员工总数的5%—20%。比重之所以不一,是因为企业的健康状态不一样。健康程度高的企业,人财的比重越高。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人财比重也就占5%—10%。人财在企业中不只是高层,在企业的各个层面都有,不仅在系统管理者层面,在专业管理层面,或者在专业技术层面都有人财。这些人是企业的核心,只有拥有这些人,企业遇到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那么其他那么多人都是干什么呢?其他七类人中最有价值的是人手。因为人手帮助人财实现价值,可以在人财的主导下,复制性地完成工作,为企业带来规模效益。  而人手正是企业内部占绝大多数的,一般情况下要占到30%—60%左右。有人会说:企业有人财,何必还要人手呢?实际运营当中,人财离开了人手的帮助,可以办成事情,但做成事情的数量和规模就很有限了。就像一位将军也能够杀敌,但没有千万的士兵帮助,杀敌数量就不上规模。所以,人手在组织中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从“才”、“材”变为“财”  企业当中,往往有很多人才华横溢,才情飞扬,但就是不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为企业带来财富和效益,这既有人才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组织的原因。  企业原因有二:一是企业系统功能和资源还不能使人才很好地发挥才能;二是企业文化与人才习惯的文化不融合,就像李逵跳进了水里无论如何也挥不出三板斧的威力来。人才自身的原因有二:一是人才的个性比较突出,高度自恋,自我崇拜和欣赏,长时间不能有效融入企业组织当中;二是人才的心智缺陷问题,尽管有才,但不舍得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企业组织。这种自私而不懂分享,只顾索取而不奉献,视自己的本事为宝贝的人注定是一个人才,而不会是人财。一般情况下,他们一生当中是一事无成的。  大凡人才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如何让怀才者能够把“才”转化为“财”?企业应该尽量为人才创造发挥才华的机制和环境。如果是人才高度自恋,那么应该多做沟通和感化工作,让人才的心落地。如果是人才个人心智缺陷问题,高度自私,那么请不要为这类人才浪费时间,趁早请其走人。  人材只是有基础素质,但才能还没有露出来,需要有时间和实践的过程。比如:跨行业跳槽者,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和系统的管理人才,可能由于两个行业的差异,原有的才能失去了用武之地,原来的“才”被戴上了枷锁,“才”加上了木字旁,需要一段时间熟悉和了解过程,才能消化“木”字旁,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才能,才能谈得上转化为人财。另一种是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没有专业能力,比如: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都是属于人材。这些人要想给企业带来效益,首先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文化的培养,把“木”字旁去掉,先变成人才,再通过企业的机制系统发挥作用,为企业带来财富。  人材首先变成人才,然后再转化人财,但其中必然有时间的成本和转换不成的风险。究竟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没有一定之规,是由人的组织属性和内心的和谐程度决定的。  对“人物”该不该重用?  人物有高于普通人才的能力和能量,能解决企业的危机问题和重大问题,能给企业带来战略性的突破。人物就是要创造奇迹的,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  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人物没有用武之地;只有在非常情况下,人物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企业一般不需要人物,也没必要养人物,因为养不起,也养不住。  企业常态情况下如果说有人物存在,那只能有一个,这个人物就是老板。假若经理人也是人物,那会导致双雄纷争,权力核心多元化,把企业带向危险的边缘。如果经理人的能量高于老板,必然结果是功高盖主,企业结构失衡。通常情况下,很职业的经理人会悲壮离场;不职业的经理人,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  所以说,人物都是在比较中相对而言的。  而且所有的人物,无论本事多大,都不可能是全能冠军。所以企业不能迷信人物,人物不可能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  “人在”是怎么产生的?  几乎每一个规模性企业都会有“人在”。这类人除了增加费用成本以外,没有任何价值。而企业之所以有“人在”,大概两类原因:一是关系户,开后门进来的人,人情面子在起作用。通常规模性企业接收这样的人数多一些。二是由企业里面的人手、人材、人才等蜕变而来的。为什么会如此?企业原因是:分工不合理,管理不到位,业务中断,某些人手、人材、人才无事可做,又一时没有去处,所以就变成了暂时的人在;员工自身的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自身心理作用的变化,比如:处于热恋期的青年员工,尤其女员工,容易魂不守舍,变成了纯粹的“人在”;还有部分女员工生完小孩后,上下班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和家庭。不容易量化的岗位,更容易出现“人在”。  “人灾”和“人渣”有何区别?  虽然同为企业带来的是麻烦丛生,但人灾其主观上并不坏,只是认识、能力、智慧等局限性,自以为是,急于求成,乱说乱动,不守纪律。其初衷可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最多只是想过于表现自我罢了。而人渣就不同了,其主观上就是想害人、想损害组织利益,但这种人往往善于伪装和表演,能言善辩,甚至有才能干,但目的就是破坏和谐。这种人对组织的损害绝不简单的在经济上,主要是对企业文化上的破坏和异化,他们使人际关系紧张,能扭曲人的心理。一般人都想逃离这种环境,所以人渣对企业的破坏是根基上的。这种人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比较复杂,从心理学上讲是有心理障碍、性格缺陷者。  “人灾”和“人渣”是怎么来的?  人灾是怎么进来的呢?一般情况下是没有按招聘程序,或者招聘程序只是走过场。或者是招聘官太业余了,没有把好进人关,让这些过于自我表现的人给蒙蔽了,又由于成本的原因或根本就没有功夫去做背景调查,所以人灾也就堂而皇之进来了。当然,人灾也有可能是人材和人才变来的,这些人才和人材,长时间做不出成绩,又有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的利剑逼迫,便冲动性地工作,结果造成了麻烦。  人渣又是怎么进来的呢?一是疏检:主要是转介绍,因转介绍者对这个人了解也不是太多,招聘部门对转介绍者的信任滋生心理依赖,没有对新进人员更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不像对招聘陌生员工那样细致。二是漏检:引进小团队时只考察了主要管理者,由于信任管理者或碍于面子,没有对随行人员做全面细致地考核和了解。三是免检:企业间并购时一同并进来的,因为这时企业内头绪繁多,许多人渣没有检查就进来了。四是常规检不出来的,有些人渣是负有特殊使命的,比如对手安插进来的。所以,对人渣与其进来后再清除,不如把好进口关,将其拒之门外。对招聘部门,唯一的办法是背景调查,要对人才的背景做比较全面的了解。当然,企业的人力资源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应该靠专业的猎头公司作背景调查。  对八类人,老板该如何办?  对于常态人才,老板该如何对待呢?  对人财要大大地奖赏。这些人财是企业的核心,是骨干,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尽管数量比例很低,但最不能忽视。  面对人才,要加紧文化认同培训,不断创新优化企业运营机制,让人才尽可能地转化为人财,创造效益。  面对人材,应该加强专业化培训,使之尽快转化为人才,再进行文化认同培训,创造机制使其转化为人财,创造财富。  对待人手,就是持续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培养成越来越高的熟练工种,加强忠诚度和职业度教育,使其更好地为人财等服务,辅助人才完成系统工作,为企业带来效益。  对于非常态人才,老板如何办呢?  对于人物,看其相对性。如果相对于自己是小人物,加强激励和约束,用其无妨;如果和自己旗鼓相当,还是转换一种角色,聘其做顾问;如果自己是相对的小人物,要么让贤,要么学《水浒》的王伦,就安心做一山大王。  对于人在,如果是关系户,只管存在;如果是招聘进来的,或者蜕变来的,加强教育和管理,如果能力不行,坚决辞掉。  对于人灾,比如:吕布这类炸弹式员工,处理办法就是制度约束加惩罚,同时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流程,让人灾在内部发挥不了作用。  对待人渣,发现萌芽,就消灭之,不要抱任何幻想,也不要试图利用人渣做些阴事,否则就是饮鸩止渴。
让你平步青云的五个职场谈话技巧  职场的说话技巧,不可忽视。  1、表现出团队精神句型:安琪的主意真不错!  安琪想出了一条连上司都赞赏的绝妙好计,你恨不得你的脑筋动得比人家快;与其拉长脸孔、暗自不爽,不如偷沾他的光。方法如下:趁着上司听得到的时刻说出本句型。在这个人人都想争着出头的社会里,一个不妒嫉同事的部属,会让上司觉得此人本性纯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2、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句型: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  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案子出了问题,如果立刻冲到上司的办公室里报告这个坏消息,就算不干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弄不好还惹来一顿骂,把气出在你头上。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的说出本句型,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这一类的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而“我们”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3、上司传唤时责无旁贷句型:我马上处理。  冷静、迅速的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上司直觉的认为你是名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相反,犹豫不决的态度只会惹得责任本就繁重的上司不快。夜里睡不好的时候,还可能迁怒到你头上呢!  4、说服同事帮忙句型:这个报告没有你不行啦!  有件棘手的工作,你无法独力完成,非得找个人帮忙不可;于是你找上了那个对这方面工作最拿手的同事。怎么开口才能让人家心甘情愿的助你一臂之力呢?送高帽、灌迷汤,并保证他日必定回报;而那位好心人为了不负自己在这方面的名声,通常会答应你的请求。不过,将来有功劳的时候别忘了记上人家一笔。  5、巧妙闪避你不知道的事句型:让我再认真的想一想,三点以前给您答复好吗?  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做答,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本句型不仅暂时为你解危。也让上司认为你在这件事情上头很用心,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启齿。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陟此峰顛,看湖浪湘波,總是源頭活水。拜茲堂上,仰賢關聖域,無非心地嚴師。
深度突击——创建于2006年,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学生和青年记者打造的民间互助新闻教育公益平台。关注、深度报道和政经专业报道领域的热点问题,传播职业化采编实践技能,是85、90后青年记者和准媒体人行业分享、交流的公益教育平台。
大数据背景下的深度报道研究、职业政经新闻人的网络交流家园,为您介绍传媒报道技能,智库与专业新闻主义的传播平台。
新闻业界的书院式私塾,为您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信息参谋。为全国有志于新闻业的青年才俊提供免费系统的专业培训教育、并为搭建沟通与交流平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打破时间、空间、规模的限制,让更多的新闻学子受惠于该项公益教育。
打造新闻界的黄埔,为行业选贤,为学界助力。旨在为中国新闻界培养优秀从业者,推动完善中国新闻行业的职业化、专业化,提升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补位学院式新闻教育的短板,实现新闻就业的无缝对接。 期待您的关注、支持、加入、分享。敬请关注“深度突击”微信公共平台。 在这里,读懂新闻。 ———————————————
感谢您关注“深度突击”,新闻公益教育公众微信。亲,觉得不错,就分享到朋友圈吧!晒一晒,更精彩!嗯,右上角,你懂得~~——————————————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南方传媒书院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南方传媒书院 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联系到新闻记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