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国居家养老试点城市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揭秘养老与医疗之间有多少痛点 “医养融合”任重道远 | 北晚新视觉 | Page 3
揭秘养老与医疗之间有多少痛点 “医养融合”任重道远
日讯,“医养融合”的政策出台以来,如何运营一直是困扰市场的难题。近日,位于北京昌平的燕园养老社区的泰康燕园康复医院投入使用,可以说给“医养融合”起了个好头,这也是中国首例在养老院和养老机构里建立使用系统的老年专科医院,这家总投资2.9亿元,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康复医院,目前针对老年社区居民开放,形成“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未来条件成熟还会对外开放。目前医院包括社区初级诊疗、预防保健、急症处置、老年康复四大功能,持续为养老社区不同阶段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包括多重用药管理、急救处置、单病种患者管理、家庭医疗等基础医疗服务。在养老社区,医疗团队会根据居民病情的“轻、重、缓、急”等不同患病层级,提供恰当的治疗建议,通过分级诊疗,间接减少医疗成本,提高社区床位的周转率。
插图 王金辉/takefoto
现在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敬老院等无内设医务室,即使设立,往往药品不全、不符合医保定点等,老年人一旦发病仍需到外院就诊。养老体系如何和医疗服务相对应?老年人随着年老慢性病、常见病相伴,多发病、突发病频发,单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的养老服务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像泰康燕园养老社区规模堪比正规医院的老年综合专科医院,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医养融合”的养老模式在中国刚刚开始,而在欧美国家,这种模式实际上已经相当普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可目前仅具备医疗能力的养老机构仅有两成,这对于很多计划进养老院养老的老人来说,顿时有了紧张和忧虑感,因为养老关系到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家庭。中国式的养老一直有一个争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会养老?居家养老有很多困境,很多家庭因为长期伺候老人,子女彼此之间闹矛盾,老人和子女之间闹矛盾,因为伺候老人,严重影响了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很多家庭关系因此破裂。所以,越来越多的老人把自己的养老目标锁定在社会养老。老年人进养老院养老,他们最看重的是钱和医疗。花什么钱进什么级别的养老院,可不管选择什么级别的养老机构,医疗是必不可少。人老了之后主要的花费是医疗,你就是建再多的养老院,没有跟上医疗的基本服务,这样的养老院老人肯定不愿意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养老院要排几年队才能进驻,有的养老院门可罗雀,常年呈空置状态。因为人老了,各种病都来了。所以在养老的过程中,与医疗的紧密结合,才是老人选择养老特别关注的问题。
现在国家政策强调要“医养融合”,给很多老年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前段时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卖房住进养老社区的事件,一时成为舆论焦点,点燃了老年人进养老院养老的心愿;泰康燕园养老社区老人专科康复医院的投入使用,让老人欣喜的看到了社会养老的完备。但是,仅仅有一家或几家养老社区“医养融合”的样板,对于中国庞大的老年群体来说,不及杯水车薪。养老和医疗之间还有多远,什么时候医疗服务能力才能跟上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是中国老年群体最大的担忧。
未富先老,是养老最大的痛点
来自全国老龄委的一组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市场消费规模会达到3.3万亿,到2030年将近8.6万亿,2040年该消费规模会达到17.5万亿。业界认为,中国的养老产业尤其是高端养老产业,将迎来类似过去10年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巨大的养老产业市场吸引众多国内外资本扎堆投入。11月16日,来自70余家澳大利亚组织和公司的130多位代表组成的养老产业代表团访问中国;11月17日,英国投资贸易总署带着20多家英国大部分负责人到中国寻找合作项目。美国、日本等多家养老服务公司已开始陆续接触试水中国市场。
但对于养老产业来说,目前人力的缺乏是一大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护理人员缺口达千万级别。不过,谁来付钱是更为尴尬的问题。有研究认为,民众支付能力不足,未富先老是中国养老产业最大的痛点。最新的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2015年保险“亏空”将超过3000亿元,医疗支付尚艰难,养老支付更加艰难。“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进医养融合新政,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医养融合成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热点。
“老有所医”,才能老有所依
根据我国民政局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这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全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2035年将是我国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年均增长1000万人左右,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28.7%。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患有慢性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全国有4000万,对于他们来说,医疗需求变得和吃饭一样重要,但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医改六年来,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没有根本性改善。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养老民生政策。《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近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也对我国养老产业作出进一步指引。这份意见指出,要促进医养融合对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
医养,先分开后结合
长期研究医养融合问题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燕绥教授认为,老龄化恰恰是告诉我们人类结束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进入大健康的产业革命,人类进入第三个财富波,对此无需悲观。老年医疗在中国尚不够发达,而要为医疗保险和护理保险的支付奠定基础,针对老年医疗服务制定服务包非常关键。大家都在讲医养结合,而且都在期盼医养结合能够为医疗保险付费。但必须先要做到医养分开,怎么分?老年人躺在床上量体温、按摩、这些是医疗服务,送水、送饭,这是日常的家政服务,医疗保险必须要先做到医养分开,对老年从他的慢病管理到病后康复,到医疗护理到急症处理,都做出服务包,按照保准的服务包,医保可以付费,这样才结合,所以先分开后结合。只有标准化的服务包出台,医疗保险才能为社区医疗,甚至家庭病床和签约医生的服务进行付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
养老院最重要的是医疗服务
陈汉元是身患十余载帕金森综合症的老人。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入住养老机构是下下之策。陈汉元依然这么认为,他说,走上这条路是迫不得已的,我们就一个女儿,大学一毕业就出国了,老伴为了照顾我已从130斤瘦到现在的80斤,白天和傍晚还好一点,深更半夜的摔跤了怎么办?打电话叫邻居也不好意思,叫朋友,朋友也不知道在哪儿!对我这样的失能老人,社会公共服务的缺乏已经使得居家养老不现实。我和钱理群一样,最后选择了社会养老,入住泰康养老社区,两个月前,吃完早饭,我坐在椅子上休克了,我老伴怎么叫我也没有用了,正好屋里面有一个紧急呼救器,绳子一拉大夫就来了,护士也来了。对我进行了必要的医疗和抢救,经过治疗没过多久我自己可以站起来了。如果发生在家里我觉得很难办,所以我觉得我在这儿不是舒服地等死,而是高档次地来渡过晚年的时光。我自己体会是,不管以后还能活多少年,是一年还是十年,都要尽可能活得有保障。我的女儿也来这里看过我,她说,父母在这里她感觉放心。 耄耋老人陈汉元
本报记者 陈滨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vip.sina.com
工信部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近日,增城区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荔城街富鹏公园举行“拥抱夕阳,从爱出发”走进社区关爱老年人主题宣传活动,沙园社区的上百名长者相继来到现场,由社区志愿者为长者测量血压、理发等。活动通过送服务、游戏体验、服务咨询等方式,提高长者对居家养老政策和服务项目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见本报6月28日第4版)。
如今,养老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退休,他们的养老需求也变得迫切起来。老年人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但衣食住行仍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城市化在推进过程中,大多年轻人与老年人不住在同一个地方,很多老年人的子女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尽管大多老年人都有养老金,可吃饭问题仍严重困扰着他们。而居家养老模式的铺开,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了方便。
近年来,广州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模式,针对老年人“吃饭难”的痛点,越来越多的社区都开办了长者食堂。去年以来,增城整合学校饭堂、村居委会饭堂、农家乐等资源,将长者“大配餐”服务扩大到所有村居,而且开辟了新的模式,通过邻里互助、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志愿者+社工”无偿送餐上门。许多老年人都享受到了这种便捷服务,更重要的是价格也比较亲民。
当然,居家养老服务远远不止饮食这么简单。比如荔城街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就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日间托老等专业化服务,让老年人在家政、医疗和娱乐等方面也能享受到周到服务。即便子女不在身边,即便行动不便,老年人也能在社区内享受居家养老的各种便利。
居家养老是一种合理的养老模式,它非常适合那些有自己居所的老年人。老人家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对这里的人和物都有了感情,不愿到一个新的地方养老。敬老院的服务再好,还是有很多老年人无法接受。而完善的居家养老模式,同样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养老院的服务水准。不过,当下许多人仍不知道这种模式,所以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并继续完善服务标准,让更多老年人加入到居家养老的队伍中来。
Copyright (C)
zcw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公网安备 06号 未经增城之窗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荔乡路81号 邮政编码:511300 粤ICP备号
增城之窗服务热线:020- 传真:020-看供给侧改革破除社区居家养老痛点
记者手边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西安60岁以上老人近1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9%,并以年均3.28%的速度递增;80岁以上老人数量已达13.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1.1%;空巢化进一步加剧,空巢家庭数量占老年家庭的57.2%。面对儿女奔波在外的现实,“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许多老人生活的写照,面对日益临近的老龄化社会,发展社区养老势在必行。日前,记者走近西安几家社区,就如何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情况下,解决好社区养老的难题进行了采访。
破除政策痛点
抓住需求点才能让老人真正满意
7月28日中午11时,70多岁的王西安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西安市灞桥六棉社区老年餐桌吃饭。“我在这儿吃了五年饭了。一周五天,每天12块钱,吃中午和晚上两顿。要是没有老年餐桌,真不敢想这几年可咋吃饭。”
在纺织城街办六棉社区,像王西安一样,每天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有近百名。“再算上自己来取饭回家吃的,和我们送饭上门的,差不多每天有180多位老年人用餐。”因为价格便宜、离家近,六棉社区老年餐桌一度火爆到只能通过年龄来限制就餐人数。“70岁以上身体残疾,患病或者生活不便的老年人可以来社区就餐。”社区书记刘文说:“80岁以上没有条件限制,都可以来。”
和有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生意冷清不同,六棉社区的老年餐桌经营得有声有色。“这和我们社区的特点有关。六棉社区住的几乎都是纺织厂的老职工。年轻时老职工们就在工厂食堂吃饭,习惯了这种集体就餐的形式。再加上老人住得集中,院子里每10个人就至少有一个70岁以上的老人,解决吃饭问题是老人最大的需求。”刘文说。
而在文艺路街道环南路社区,每天来就餐的老年人只有十几位。“我们这里的老人最大的需求是健康养生。”瑞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婷说:“每天来老年餐桌吃饭的人大概十几位,但来做保健运动的就多了,有时一天近百位。”究其原因,也和社区老人的年龄构成、健康状况、饮食习惯有关。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就是供给侧思维。”西安市老龄办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居家养老是个新事物,各个地市都在不断探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政策制定上,不能搞一刀切,只有因地制宜、以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解决老人的实际问题。”
破除资金痛点
激发市场化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离六棉社区老年餐桌不到500米,杨爱丽经营的百姓家政公司老年餐桌也颇受欢迎。“在这里就餐的有50多位老人,我们提供送餐的还有20多位。”与六棉社区老年餐桌相比,杨爱丽的老年餐桌年龄限制没有那么严格,“60岁以上无论身体状况怎样,都可以来,一天两顿饭,总共13块钱。”
“别看就差这500米,但这段路是个上坡,对老人来说,每天上下坡都是一种不便。再加上在纺织城地区老人就餐的需求量特别大,只靠社区办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肯定满足不了。”杨爱丽算了一笔账,“老年餐桌每年房租水电差不多两万多,做饭送饭聘用3个服务人员,一年工资12万元,菜金一年十七八万元左右,老人一天饭钱13元,一周6天每天都吃,70个老人一年收费26万元,没办法盈利。”
杨爱丽只能用更灵活的经营方式去弥补老年餐桌的亏空。“我们还有给中小学生提供营养餐的小饭桌和各类家政服务。这既是社会力量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痛处。”杨爱丽说,“养老产业要市场化,企业必须有赢利点,否则很多企业不敢也不能踏入养老领域。”
公办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也面临着同样的资金瓶颈。“我们有7个公益性岗位,这就解决了大部分人员工资问题,但仍然有亏损。”六棉社区老年餐桌负责人谭晓红说:“我们是公办,收费必须低廉,也没有其他盈利渠道,如果能再多解决一点公益性岗位,就能实现持平。”
“养老需求很庞大,供给能否匹配是关键。”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员赵银侠常年关注养老课题,她认为,“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养老问题,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政府除了提供基本的一些服务之外,充分建立制度,在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上深耕细作,给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探索出盈利模式,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破除思想痛点
引导消费观才能构建健康产业
让杨爱丽头疼的还有价格问题。“也想过能不能适当提高价格,但没有胆量去挑战老人的消费观念。只要是免费的,老人都积极参与;一旦收费,哪怕是远远低于市场价,老人还是接受不了。”张婷深有体会,“我们这里有很多专业保健设备,免费试用的时候老人排长队,试用结束哪怕一次只收一元钱,最多也只剩下不到一成的老人来消费。”
这些服务对老人有用吗?“我觉得挺好的,做几次腿是不疼了,但要花钱谁来啊!”居住在环南路社区的张林的想法代表了很多老年人。“我就靠一个月3000元退休工资生活,糖尿病一个月吃药打针就得1000多块,光日常生活倒是够了,但哪天住院了,一下子钱就没了。”
收入渠道单一,医疗、养老、生活等支出多,再加上节俭的生活习惯,都影响着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张婷说。
供给侧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在养老领域。不久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养老产业多重“痛点”有待供给侧改革来突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习惯“消费养老”。与此同时,供给端的养老产业改革也势在必行。
编辑:杨晶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选择你心目中的百佳企业
塞上明珠独揽时代辉煌 千年银州引领黄土文明
今日搜狐热点居家养老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37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居家养老服务试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