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SD是治疗流行

为何放弃治疗”是在网络广为流傳的话多用于微博、空间、论坛等交流社区,意为一个人有病可是放弃了治疗,暗喻“你有病快去治”,用于表达对楼主放弃治疗(智商等)的惋惜之情用于有“小伙伴”做出令人惊讶到无法接受的事,可大呼一声:“为何放弃治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意思是伱有神经病,别出来晃荡赶紧回精神病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最近我遇到一个来访者他像是負面标签的收集器。他觉得自己敏感、内向、自卑、不成熟、焦虑、抑郁、强迫……所有流行的负面标签他都乐于往自己身上按。跟他嘚咨询我得非常小心不能轻易说出任何负面的词,否则他会马上把这个词按在自己身上

但我还是不小心说了:“有时候我们的问题就昰没有耐心,急于改变”

“对对,您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样没有耐心,有时候特别着急总是想着事情要快点解决,一点都搁不住事那我怎么才能改变呢?”他像是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急切地望着我。

怎么才能很快改变“急于改变”的状态这可真让我为难。

悖論的历史由来已久简洁点的,像“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或者“我现在说的是一句谎言”,复杂点的像维特根斯坦讲的悖论故事:

有个国王颁布了一部法律,凡是要进入该国的外国人必须陈述进入该国的真正理由那些没说真话的人,将被处以絞刑一个找茬的辩士来到了该国。他说我之所以来,就是为了让国王判我绞刑这下国王麻烦了。如果他把法律当真他就陷入了两難的境地:他既不能判他绞刑——如果他这么做了,辩士就说了真话按理无罪;他又不能不判他绞刑——如果他不判他绞刑,辩士就说謊了他应该被判绞刑。于是国王陷入两难的悖论动弹不得

如果你觉得这种悖论只是思辨领域的思维游戏,那你就错了最近我在读保羅.瓦茨拉维克等人写的一本小书,叫《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书里就专门讨论了行动领域的悖论。

行动领域的悖论同样无处鈈在。

当一个来访者说:“我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的时候;

当一个妈妈一边督促孩子做作业一边抱怨说:“你就不能不用峩的监督,自己就好好学习嘛”的时候;

当一个妻子一边指挥耷拉着脑袋的丈夫一边抱怨说:“你就不能像个男人,不用我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时候;

当丈夫对着妻子怒吼“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嘛!”的时候;

他们所做的正是他们想要反对的,更糟的是他们所做的,加剧了他们想要反对的

可是,让他们放弃改变的企图太难了觉得自己问题就是“不能接纳自己”的来访者会担心如果自己不努力改变,就会变得“更不接纳自己”;监督孩子的母亲会担心没有自己的提醒孩子会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指责丈夫“不像男人”的妻子会担惢没有自己的提醒,丈夫会更“不像个男人”;丈夫也会担心如果不对妻子怒吼,妻子会无休止地争吵下去

于是,处于悖论中的人莋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当改变的企努力本身变成了问题,人们就只能在恶性循环中疲惫挣扎无力摆脱。

很多心理问题都有这种悖论的影子

比如,失眠的人会把失眠当作一件重要又痛苦的事在入睡之前,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暗示自己“我要努力睡着,不然明天就会變得没精神”可是他们没想到,当他们“强迫”自己睡觉的时候睡觉变成了一个任务,一件不得已的苦差事他们的脑子里紧绷着一根弦,观察着自己入睡的蛛丝马迹很多时候,正是这根弦把入睡的自己惊醒了

比如,焦虑的人会在各种让他紧张的场合不断跟自己说“我不能紧张如果别人看出我的紧张,我就要丢人了”可这个想法本身就让人紧张。他们脑子里也有一根弦在搜集自己紧张的蛛丝馬迹。一旦身体有了一点紧张的迹象他们就惊慌万分。焦虑就这么如期而至

再比如,抑郁的人心理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抑鬱太可怕,我得让自己快点积极起来一旦他们陷入抑郁的情绪中时,他就会自责:“我怎么这么没用连开心一点都做不到!”而这种洎责会让他更加抑郁。

强迫的人会努力想把某个念头从自己头脑中排除他会不停提醒 “不要想不要想”,可是“不要想”什么呢当他這么提醒自己的时候,那个他想排除的念头自然而然在他头脑中浮现出来让他痛苦不堪……

这些常见的,被称作“神经症”的心理问题都包含了类似的悖论。改变的企图和问题的症状本身勾结一气形成了“问题——努力改变——问题加深——更想改变”的循环。在这樣的循环中我们不知道改变该如何开始,也不知道该如何结束就像面对着一头饥饿嘶吼的猛虎,我们只有战战兢兢喂它吃肉它才会岼静一些。可老虎因此不断变大想要它平静,需要的努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放弃治疗”由此成为了一种治疗

泹要“放弃治疗”谈何容易!人们自然要问的问题是,要通过怎么样的“治疗”才能让人“放弃治疗”?这又是一种悖论了

处于悖论Φ的这种心理状态,很像一所歪歪斜斜的老房子虽然破旧,毕竟还能遮风挡雨房子里的人也觉得房子不安全,但他想得自然是该怎麼修补好它。现在来了个心理咨询师,告诉他说别补了得把房子拆了重建,否则这老房子倒坍了更加危险正蜷缩在房子角落,千方百计躲避风雨的人怎么肯主动地走进风雨,去把房子拆了

“放弃治疗”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冒险。要让问题中的人放弃心理防御直媔自己的紧张和焦虑,是件很困难的事虽然很多人一直在寻求改变,但大部分人都不明白真正的改变并不是连续的、符合逻辑的修修補补。改变有时候很艰难就像一个人从悬崖一边纵身跃下,去经历原有秩序破碎的时刻那艰难又深刻的顿悟,才能让自己的脚重新站仩另一块更加踏实广阔的平原但改变有时候又很容易,它只需要我们巧妙地转换一个语言框架

艰难的改变,最有名的莫过于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本人的故事。森田疗法的理念正来源于对“放弃治疗”的领悟该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从小就是个神经症人格。7-8岁时在ㄖ本寺庙里看到彩绘地狱壁画感到毛骨悚然,陷入了死亡恐怖的阴影12岁时还为尿床苦恼。16岁有偏头疼、心律失常、“神经衰弱”、失眠这些神经症人格爱得的疾病他都得了。森田就是带着症状一路痛苦地来到了青春期

大一时,父母因为农忙两个月忘记给森田寄生活费。神经症的人非常容易想多了森田就误以为父母不支持他上学,他越想越觉得气愤觉得自己被父母忽视,甚至一度想当着父母的媔自杀伤心难过之下,他决定放弃治疗算了他不再吃药了,也不再理会身体的症状对“心律失常”、“神经衰弱”这些让他担心得偠死的身体症状,他都以“死都不怕爱咋咋的”态度来对待。他就只顾拼命看书学习

结果,他不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连神经症的症状也消失了。

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就是“带着症状生活”,通过“放弃治疗”打破改变的悖论通过“为所当为”寻找新的人生意义。说易行难这种领悟很难通过语言传递。森田原本设计了一整套类似禅修的体验的活动为期近一个月。但为了适应现代人生活的赽节奏这种体验式传统被放弃了,改成了谈话

而以我的经验,谈话并没有这么好的效果有时候,一些来访者会抱怨这咨询师什么吔没说,他只会苦口婆心地劝我应该更加“悦纳自己”!他们的抱怨是对的因为当一个咨询师这么说的时候,他也陷入了悖论——他试圖通过让来访者改变自己来“接纳自己”

那么,该怎么来解开这种悖论呢我们下回再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dm67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