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九个方法增强记忆力力

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增强记忆力-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增强记忆力
&& 菩提树下&&
问:一、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一心不乱?二、怎样才能增长智慧、增强记忆力?
宏海法师答:首先一个一心不乱,如果做到的话已经非泛泛之辈了。 那么我们在学修佛法的时候,我不知道这位同修,他已经学修到了一个什么地步,或者是时间有多久,或学修相续有多长的一个过程。那么一心不乱有好多种层面,你比如说首先能不能做到信仰一心不乱,这是最基本,就是我们笃信了佛法以后,受了三皈依,把皈依戒守好,尽形寿不皈依天魔外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来讲,各种教派,各种外道,非常之多,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信仰佛法的过程中、学修过程中,始终不被这些所扰乱,这是在现今时代来讲如此信息时代来讲,是特别难以维系的这样的一个心田了,很难守护住,所以这是第一点,当然我相信这位同修能守得住。
那么其次,就是在学修上一心不乱,就是能不能长期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就刚才讲的功课也罢,或每天的观照也罢,乃至把你生命的时间重心资源能够多投向佛法,多让佛法来占用一些,这样的话你在比重上多了以后,那么这可能对一心不乱也会有一些增进和帮助,在学修上。
第三个就是说你所修的法门、选择的修法,因为我们再再的讲到净土,还有很多修法,有修藏传的有修南传的、或者有修这个禅宗的、有修这个持咒的、各种各样的法门,那么你能不能选择一个,长期的坚持不要轻易的改换题目,特别的讲到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能不能让这个心始终不乱这也是弥陀经里说的一心不乱的一个状态,等等皆如此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那么如果说,我猜测一下,这位同修问得一心不乱,是咱们说的念佛上的一心不乱的话,那我就额外的讲一讲,首先有一点就是往生的前提,因为《弥陀经》讲到一心不乱,那么我此前讲过《弥陀经》,也交待过,说照着祖师们的言教的话,一心不乱有的是七天,有的是一天,有的是念了一天以后永远不乱,有的是念了七天以后永远不乱,等等这些,都叫做一心不乱。可是在末法时期,可以说我们都达不到,不要说基本都达不到,是几乎都达不到,甚至肯定达不到,那难道我们就往生不了了吗?到底这个一心不乱,它是怎样的一个水平呢?以我个人理解,我们的真信切愿,从我信受净土扎下根的那一刻起,铁定了这辈子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个法门来做为我修道的根本道路,不再乱了,我对阿弥陀佛,对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深信不疑,我发愿要往生,始终不动,这也叫做是一心不乱!你具足了这样的信愿一心不乱,那么就具足了往生的资粮了,然后再用念佛上面,慢慢来摄心,不管能不能达到一心不乱,我们向一心不乱迈进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当今时代来讲,算是一个最佳的修行状态了。
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说想方设法的最基本的说念佛,关于念佛呢有好多念佛的方法,你比如说,我们说的持名念佛,自己念自己听,这个时候就等于说念佛就跟六个股的绳子一样,南无阿弥佗佛,念得清清楚楚,把第六意识给摄住了,听自己念他不会跑,反正是不能念就让他念,一定要念,这个不想念还得念,就这样强迫着,像拴猴子一样。把自己拴住的训练,久了以后,自然而然先就绳子顺了,就慢慢上道了。
那么再进一步的话,花大量的时间,还是不断地执持名号久而久之,大家一定要记住从量到质,这个一心不乱,它是自然水到渠成的,不是你强行把它刨出来的,所以说如何一心不乱,别无他法,唯有老实念佛!那么具体的方法,除了摄心以外,还有一些,比如说你一边拜一边念,有的人礼拜念佛的时候,因为身、口、意全部用上了,可能妄想会少一些。
再一个有时候我们身体火气大,觉得这个精力足,会打妄想,那你就拜的身体累一些,可能心力弱一些,就没有那么多力气打妄想了。因为因人而异,不是每个法门方式对某个人都是对的,对有些人对,有些人就不对了。还有以前的我们的祖师爷们讲过,有一个观字念佛法,就是实在你的神跑得不行了,你就想,或者睁眼闭眼,想什么?就想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在你眼前一个一个往过飘。那么记住这六个字写得要一笔一画的楷书写,写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的往过飘,这样才行,这也叫做训练方法。
当然呢最笨的方法,刚才讲就是要,每天要大量的数量来约束自己,不念到这个地步,我就不行,我们要知道,其实有时候可能最笨得方法是最好得方法,你一旦有一个好像有一个方便,那这个因种下去,他就是个方便,他中间一定会有像面包一样的空虚的东西在里面滋长。
还有一种也可以就是说,如果你的念佛,就是口称念,那么第六意识跑得不行,你又摄不住,也不想礼拜,那这样就观想,心里想着你最中意的那一尊阿弥陀佛的圣像,那就不断的想他,先想他的身形轮廓,再想他的面容,栩栩如生,那么再整个袈裟呀,这个莲台呀,接引手呀等等这些一样往全乎了想,就这么意念这也是一心不乱。还有一个一心不乱,很难理解,就是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够相应,这个一心不乱是这样的一个角度来阐述的,怎么说呢,就是你觉得有一心乱与不乱的时候就乱了,你就不要想乱与不乱,管他乱与不乱只管念,正心也念,散心也念,只要念起来,就不乱了,这也叫一心不乱。阿弥陀佛!
至于说如何增长智慧?当然可以啊,我们说的业消智朗、业消智朗,业障消除了,智慧就出来了。那消业的方法多的是了,所有佛门里面的这些法门都是消业的,那最好的消业方法就是念佛还是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特别是得了一心不乱再长驱直入,像印光法师开示的话,还能够证念佛三昧,一旦证到念佛三昧的话,那这个时候就出神通、出辩才、出后得方便智慧等等都会出来,那个时候智慧自然而现,是属于水落石出的,不是我们现在到处找智慧,跟拔苗助长一样,所以说智慧是我们修的、要培养。那为什么智慧不够,一定是烦恼太多,大家要知道,烦恼长、智慧减,智慧增、烦恼减,这一定是像天平一样,这头高,那头就矮,那头高,这头就矮。所以就看我们能每天的心念,你是用在烦恼上还是用在智慧上,如果跟佛法所说的道理相应,这就叫做智慧。如果跟世间法相应,那就叫做烦恼。
当然最后这位同修还讲到怎么样增长记忆力。记忆力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因为有一些同修久修之后,可能他们修法得力了,慢慢心清净了,记忆力也许会减退的,这是一种,这可能就是说你的分别心少了,烦恼少了。另外一种,确实是业障所致的记忆力不行,这个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这些根性吗,这个心躁动,外境躁动,整个就是一个快速躁动的这个节奏,那么心乱的什么也搞不清楚,这也是一种业障的体现,这个大家只要读过《地藏经》就明白了,《地藏经》里面不是说,斯人有业障或故与大乘经不能记,里面专门讲到说,以恭敬心净水一盏安佛前,地藏王菩萨圣像前,然后回首向南,戒五辛酒肉,至心殷重地一喝,这个具体的方法回去读一遍《地藏经》就明白了,可以试一下,但是唯在发心要诚、信心要足,不能够带着试试看,半信半疑、或者能行就行不能行就拉倒,决定行,就靠佛菩萨,全身心的仰靠到(佛菩萨),能得感应,能得利益,希望你的记忆力能够恢复起来,记大乘经典。该篇文章地址(ftsx.net):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南振国大夫本人发表
精神分裂症主要伴随强迫症 强迫焦虑恐惧抑郁(燥郁)精分 ...
状态:就诊前
希望提供的帮助:
前面字数够了,我主要说一下现在的症状和需要的帮助,
早上起不来,就像被困住了睡不着起不来神经拽着烦神经涨,就像在深渊里,恐惧没有尽头,一惊一乍的,自己弹出不想活不自觉的一些想法,多数时候不是自己本意,头和心脏像涨开先憋着堵着突然爆发了,膀胱涨痒,(以前有过尿不出尿)大脑就像进水了,痒串着烦,还有一些不知名形容不出来的难受,现在偶尔还能下楼买菜,能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大多数时间还是在自己的空间里,除了睡着觉比较舒服,清醒的时候个几分钟就烦了,觉得周围都是活的,神经肌肉能动轨道杂乱就像看到神经在空气中织了个网大脑信号和运动轨迹不一致就反复想反复做动作?(尤其走路每一步踩那砖缝,踩不对突然停下来,还得想办法回去踩或者下一步扭一扭看着很别扭,打字时也是如此,有时还伴随着还喜欢数数4,8,13不喜欢,数不对有时的过一轮,有时会怵然闪出不相关念头感觉,眼神紧张,身体僵直)还暗示自己好或不好对病有没有影响吉利不吉利,记忆力很差,大脑有时突然一片空白,想的事情暂时或者失忆使劲纠结回忆有时强迫很久,和现实不完美就愤怒,一心不能二用觉得累,可是思维是发散乱的,觉得干不好事情,没自信,肌肉紧张,暗示自己不要想了还硬去想,脑子里像有把利剑,幻想幻觉回到以前结果会怎样,自己折磨自己,觉得自己小动作想法快了或者乱了,能看见大脑运动,空气团在身体里穿来穿去,打结,大脑不顺畅,有游走针刺感,尤其后心,有时幻觉自己分裂了苦恼,不敢提觉得害怕不吉利,还有就是选择性恐惧强迫很厉害尤其在超市,强迫现在是最明显的,伴有抑郁焦虑恐惧,精分躁狂很轻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住院,带着症状不太难受的活着,现在还不算正常生活。努力半天结果总是关键时刻失败,一个小想法会让希望变成泡沫,很痛苦自己不能原谅自己,感觉想哭想闹,但是没有现在能控制,但是堵得难受,很尖锐。火烧火燎慌乱心惊心境不好。
我想提2个愿望,我病程长达12年,住过8回医院,我是否需要终身服药,现在吃氯氮平合适吗,有更好的中成药去除副作用吗?谢谢!
所就诊医院科室:
北医六院 精神科
治疗情况:
医院科室:
治疗过程:电休克2次
医院科室:
治疗过程:电休克一次
用药情况:
药物名称:氯氮平,疏肝解郁胶囊,稳心颗粒,弥可保,便通胶囊,麻仁软胶囊
服用说明:早上5片氯氮平,1片钾估铵片,2粒疏肝解郁胶囊,一袋稳心颗粒,3粒便通胶囊,中午一袋稳心颗粒,晚上7片氯氮平,1片钾估铵片,2粒疏肝解郁胶囊,一袋稳心颗粒,3粒麻仁软胶囊。
药物名称:氯氮平
服用说明:2001年犯病,吃过各种药,中间主要服用思瑞康,近两三年服用氯氮平,最近效果稍微好点,
最后一次住院2013年9月,做了电休克,16片氯氮平,2片德巴金,1年恢复减到12片,不吃德巴金,治疗感觉一般,
& & &从情况是看,反复发作多次,建议应较长时间服药为好,以减少复发。但必须注意,维持治疗必须达到一定药物剂量,否则病情易波动或复发。如果氯氮平确实比其他药物有效的话,可以继续服用,注意应定期检查身体,如血糖,血常规,肝功,心电图等等,注意控制饮食,减少发胖。
南振国大夫通知出停诊:因临时工作安排,于日(星期四)下午停诊,6.28下午停诊,上午仅限八个号,当日不加号
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患病一年,现在药物维持,&&
希望得到的帮助:如何控制病情,有没有治疗方案可以痊愈
病情描述:现在患病一年了,幻听还有五六天一次,学习不能像以前那样专注,坐长了站起来头晕,如果中午没睡出门就有点怕人,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安坦怎么服用
病情描述:从一片奥单平加量到3片心难受,请问安坦怎么服?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目前病情是否需要手术?,是否需要就诊?就诊前做哪些准备...
病情描述:前年初始发,刚开始有点不愿意说话,反应迟钝,容易冲动对家人有敌意,头部神经麻木,查不出病情,后来在浙一看后病情有所稳定CT查出正常,药吃了大半年后停止看不孕不育,病人是晚婚想生小孩,...
疾病名称:精神疯裂&&
希望得到的帮助:可以去上学吗去了以前的环境是不是病又复发
病情描述:幻听幻觉,以幻觉为主,现在病情都消失了,就是乏力头晕
疾病名称:精神病&&
希望得到的帮助:精神分裂
病情描述:我妈妈是十多年得过一次精神病,后来吃氯氮平片治好了大概的病到好用了几个月时间。好了几年后来刺激又犯病13年了,请问大夫吃氯氮平还能治好吗?该怎么治?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给我一些治疗建议
病情描述:吃利培酮两年了,肝功能异常血糖高,想换药阿立哌唑博思清可以吗,怎么服用吃几片
疾病名称: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哪位专家帮忙解释,谢谢!
病情描述:小孩从小没有地方走动,爷爷奶奶去世早,外公外婆不喜欢小孩,小孩妈妈打麻将,听传销课,孩子很孤独,没有社会交流,胆小。做父亲又从三年级开始让他没完没了做作业,很压抑。所以初中开始,就...
疾病名称:头晕,早上起来没食欲,还想吐&&
希望得到的帮助:精神分裂症有什么鉴别诊断,我这个是吗?
病情描述:医院给我诊断的是精神分裂症,我想证实一下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可否停药&&
希望得到的帮助:能否停药不复发
病情描述:现在很稳定,五氟利多一周3/4片维持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告诉我,能否换副作用或者对胎儿影响更小的药,或者中药可以吗
病情描述:我现在慢慢的在减药,因为要备孕了,心里很不踏实,想咨询一下,我该怎么办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
希望得到的帮助:如何才能控制病情
病情描述:高考落榜引起的,无家族史,服用奥氮平与氟哌啶醇,幻听妄想没有消除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幻想,被害妄想&&
希望得到的帮助:吃药一个月了,没有好转,是什么原因,怎么才能好
病情描述:家庭不和睦,与配偶三观不合,事事看不顺眼,吵架,看见就生气,家庭条件不好,患者自卑,不爱出门,不爱与人交流,慢慢的就经常在家胡思乱想,现在害怕手机电视,年前听她说过一次,说电视让她...
疾病名称:中医能治疗精神分裂症吗 什么原理&&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给我一些治疗建议,谢谢
病情描述:请问一下 精神分裂症偏执病情稳定,想找中医调一下巩固以下疲惫的身体,挂哪一个科室啊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想问下可否将安律凡改为奥哌,现在除了西药还有中药,负担太大,不知道能不能改,换药...
病情描述:病了6,7年了,一开始吃奥氮平,后来安律凡,现在安律凡一天早上吃一片,晚上吃两片。想问下可否将安律凡换为奥哌。
疾病名称:自罪妄想,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
希望得到的帮助:有什么好的方法和药物推荐!
病情描述:自罪妄想,老年性抑郁症,老年性精神分裂症
自罪妄想,又称罪恶妄想,指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 、不可宽恕的罪恶 ,应受严厉的惩罚 ,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以致坐以待毙或拒...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的&&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医生拯救我,如何调整药物消除幻听
病情描述:本人15年前患精神分裂症,服用氯丙嗉和奋乃静治疗5年,症状消除,然后单用氯丙嗪,减量至6片/日时睡眠不好了,医生给我换用氯氮平,因停药复发过一次,后恢复氯氮平,病情稳定,在外务工7年,精...
疾病名称: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哪位专家解答以上问题,万分感谢!
病情描述:小孩从小没有地方走动,爷爷奶奶去世早,外公外婆不喜欢小孩,小孩妈妈打麻将,听传销课,孩子很孤独,没有社会交流,胆小。做父亲又从三年级开始让他没完没了做作业,很压抑。所以初中开始,就...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现在服药指导!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病情描述:自从郑大夫就诊后,现病情基本稳定,所患疾病有所好转。待复查!经过您的诊治后,已经有所好转。现在主要是服药指导!
疾病名称:咨询&&
希望得到的帮助:请教可以思瑞康与小量五氟利多合并用药吗?请给参考用量,或能改单用五氟利多维持吗?
病情描述:一般情况还可以,最近半个月用药不规律,请教如何应对
疾病名称:精神分裂症&&
希望得到的帮助:希望医生能够告诉我什么时候可以停药,还有就是需不需要到门诊问诊
病情描述:主要是思想太过复杂,想的过多,整天疑神疑鬼,感觉有人要害我
投诉类型:
投诉说明:(200个汉字以内)
南振国大夫的信息
各类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断、治疗;酒药依赖的诊治
南振国,男,主任医师,教授。
专业特长:
各类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青少年心理障碍的...
精神科可通话专家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脑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广州市脑科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理精神科
苏州市广济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定医院
北京安定医院
好大夫在线电话咨询服务(行善积德)
非洲小白脸)
第三方登录:迷茫!做到念佛号“一心不乱”难?易?-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迷茫!做到念佛号“一心不乱”难?易?
&& 菩提树下&&
刚刚读到一篇《慧净法师 谈‘何谓「一心不乱」? 》,对于念佛号“一心不乱”“少善根少福德”之义顿觉混沌!现将该文附后,敬请大德开示!
慧净法师 谈‘何谓「一心不乱」?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壹、净土法门,「易」为标准有关《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这四个字,语意非常简单,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做到,「净土法门」就是龙树菩萨所解释的「易行道」,易行这个「易」,就好像一把秤子,符合「易」就是纯正的净土法门,不符合「易」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既然如此,宣讲净土法门、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解释一定要符合「易」、了解要符合「易」、实际要符合「易」,如果没有符合「易」,那他所宣讲的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一心不乱」既然出现在经文之中,就不可能不符合易行道的「易」,如果不符合,是因为后来的人解释错误,甚至是后来的人把一心不乱解释得大错大误,在阿弥陀佛的面前盖一道高墙,使众生跟阿弥陀佛隔开了很大的距离,那是很可惜的。「一心不乱」很容易了解,你们如果有看过我所编的书,尤其是《演讲集》,自然对《阿弥陀经》「三段经文两重因果」,以及「一心不乱」就会有正确的了解,也会因为了解而产生法喜,对往生有希望。所以如果对这方面仍不明白,可见有些莲友可能还没有去看我们这套书。我们这套书,希望莲友们尽量利用时间看完,如果觉得大本的太厚,就先看小本的随身书,随身书目前出版十本,第十一本目前正在编印中,不久会印出来。(编按:目前已出版到第十四本)《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一心不乱」很简单,「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所以「一心不乱」就是「执持名号要专一不杂」。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语解释一心不乱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这首偈语出自《法事赞》,《法事赞》分上下二卷,下卷都在解释《阿弥陀经》,它不是文文句句的批注,而是将核心大意显现出来。一部经从「如是我闻」开始,到「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虽然解经者文文句句都详细解释,但是对这部经的宗旨与核心点,如果没有显露出来,就等于没有把这部经解释出来,只是在依文解义而已。贰、古今之错解自古以来,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大多是依天台宗、华严宗,或是依禅宗的道理来解释,结果都没有符合净土的经论思想,都错误了。净土经论主要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主要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阿弥陀经》在讲什么?主要就是在讲第十八愿,《观无量寿经》的结论在讲什么?主要也是在讲第十八愿。阿弥陀经有三段文,有两层的因果,这三段文长期以来都被人误解、误导了。《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要往生极乐净土,少善根少福德是不够的,必须要多善根多福德。什么是少善根少福德?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第二段: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第三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三段文有两层的因果。我们说许多人解释错误,原因是他们都将「少善根福德」跟「一心不乱」与「心不颠倒」这三点解释错了。参、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什么叫少善根少福德?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面并没有另加说明什么叫做少善根少福德,但是释迦牟尼佛有将多善根多福德解释出来,就是在下面这段文,也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只要执持名号,这已显明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决定往生。如果是这样,那什么叫做少善根少福德?这个其实也可以不用另加解释就显现出来了。简要的说,要往生极乐世界,除了执持名号以外,其它都是少善根少福德,所以不管是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八正道,这些都很殊胜,但是相对对于要往生极乐世界来讲,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执持名号是多善根多福德。为什么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呢?那是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念佛必得往生,你念佛不能往生,我不能成佛。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是建立在你念佛能够往生祂就成佛,念佛不能够往生,表示祂的慈悲还不够,能力还不够,祂还不能成佛。所以我们要往生要先问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祂如果还没有成佛,也就没有极乐世界,我们往生要去哪里?祂如果还没有成佛,也没有这一句名号来让我执持、乃至十念来念佛,那这样我要如何往生呢?既然阿弥陀佛已经成佛,那我们就决定往生了,往生有份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说「乃至十念」,即是说:「只要念佛,就必往生。」「乃至十念」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遇到这个法门,只要「欲生我国」,欲生我国是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来讲,站在我们的立场就是「愿生彼国」。你要欲生我国,此后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今天遇到,此后你有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只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用掺杂其它的法门来回向、来补助,因为十方众生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其实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你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的时间不去杂修杂行,此后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剩一年的时间,一个月的时间,一天的时间,你将这一天都专靠这句名号,因为你只剩一天的时间,要去参禅、打坐、朝山、拜忏,要去诵经、听法、悟道这是不可能的。只剩一天的时间,可见生命多么的脆弱、短暂,但是不要紧,你将这一日都执持这句名号,要往生,这句名号就很足够了,因为你只剩一天而已,过了这一天你就断气了,这样你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寿命延长,若二日,一样还是执持名号,如果是七日,若七日,也是执持名号,如果延长八日、延长七年、延长七十年,你都一辈子专一执持这句名号,不要改变方法,这个叫做一心不乱,有一心没二心、有专心没杂心,通通都念这句六字洪名。佛的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的心冤亲没差别,冤亲平等、自他一体,这个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此来看我们众生,我们对人有善恶好坏的分别判断,所以,相对于佛来讲,一切众生都是罪恶凡夫、五浊恶人。为什么?因为即使这个人持五戒修十善,来世为人或生天,但是寿尽命终就堕落了,而且生生要保持人身、保持生天,生生世世能继续保持五戒十善的人,非常非常的少,因为我们众生都有贪瞋痴,遇到贪瞋痴之境,贪瞋痴的行为就自然显露出来。在现在这个世间,如果有一个修行者有神通,可以出入墙壁,去参学的人一定人山人海。但是,即使你能持五戒十善,甚至修四无量心,有禅定的功夫,可以飞天钻地。在佛的眼中,这个还是凡夫,还没有超凡入圣。为什么?因为神通是从禅定来的,他有禅定的功夫,就会有神通,禅定的功夫使他将来出生在色界天,禅定功夫最高可生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寿命有八万大劫,但是死后一样堕落下去,所以就我们众生立场来看,人有善恶大小、功夫高低之别,但在佛的眼中却全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因此善导大师跟我们讲,我们要承认我们就是罪恶的生死凡夫,不管在家出家、根器利或钝、会修行不会修行,都是生死凡夫。佛在《正法念处经》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因为天人五衰,寿命到时,他的业必须堕落地狱,就会堕落地狱。地狱的众生业果受完,他的果报若是生天,他就生天。所以说由天生地狱,由地狱生天。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经》也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就是说这个人力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五戒十善都修得很清净,甚至有禅定功夫,但只要他还没有断除见思二惑,虽然没有打破见思二惑,但是因为他的禅定功夫很好,可以生在色界初禅的梵天,乃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释迦牟尼佛说「命终还堕三恶道中」。所以在佛的眼中,三界都是火宅,六道都是苦海,没有分善人恶人,他这世行善,后世造恶,这世造恶,后世行善,所以善跟恶、恶跟善,上升天堂下堕地狱,都是轮回,在那里轮来轮去,因此,在佛的眼中,一切众生都是罪恶生死凡夫。如果我们能像善导大师讲的,自觉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自然对阿弥陀佛就会彻底投靠,心就不会在那里彷徨,在那里侥幸说,我或许修这个法比往生还更殊胜,就不会这样,会死心踏地、通身放下、全身倒靠,所以除了念佛之外,其它所有的法求生极乐世界,都是属于少善根少福德。一个修行者,如果真能守五戒清净,那他就可以说是一个大修行者,请问在座各位谁敢说自己五戒清净呢?五戒若尚做不好,那何况是十善。五戒清净、十善圆满、禅定功深,也都还是凡夫啊!昙鸾大师说:「人天善恶,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人天的果报,人的果报以五戒为因,天的果报以十善为因,无论五戒十善的因,以及所得的人天这个五戒十善的果报来讲都是虚伪的、是颠倒的,这种功德不是真实的功德,确实是如此。当然,我们学佛的人要尽量持五戒、行十善,但是我们要彻底了解,即使我们持五戒十善圆满了,但烦恼还在,还是凡夫不是圣人,还不是超凡入圣,所以我们将自己所修的还有烦恼的五戒十善的有漏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相应吗?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是无为的涅槃境界,无为是天性自然,无有造作,不生不灭,没有贪瞋痴慢疑等烦恼,没有见思二惑,没尘沙惑,没无明惑,这才叫做无为涅槃。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我们所修的行,不管是五戒也好、十善也好,乃至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甚至已经断除见思二惑,想用这些来回向极乐世界,殊不知这些都是少善根少福德。所以善导大师在解释这几段经文时就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在《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最先解释「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接着又将七重栏楯、罗网、行树等等依报的庄严,以及阿弥陀佛正报的庄严都一一介绍,使我们欣慕这样的境界是这么的好,让我们生起要往生之心愿。善导大师说这种境界,就是无为涅槃,所以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由此可知「极乐无为涅槃界」这七个字就是善导大师在解释《阿弥陀经》依正二报的庄严。经文的前面都在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使我们众生欣慕,极乐世界是这么好,所以希望大家都去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能离苦得乐,证入涅槃。因此,《阿弥陀经》是先将极乐世界的好处讲出来让我们欣慕,极乐世界是我们的目标,然后再说方法,所以每一部经,都在讲两件事──目标与方法,《阿弥陀经》也是一样,首先将目标讲出来让我们欣慕,目标在前面,然后提出方法,有愿有行,信这愿行就是信愿行的顺序。什么样的方法呢?先将消极的讲出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是消极的,然后再解释积极的,什么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执持名号」。这句名号又叫做「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数目百千万的万,万是总包含的意思,所以这句名号叫做阿伽陀药,又叫做法界藏身,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思惟所思考,经过永劫苦行所累积才有这句名号,也由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已经完成,已能使你往生才有这句名号,简要的说,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都在这句名号之中,所以这句名号才有价值叫做万德洪名,其它的名号还没能成为万德洪名。能够救度一切众生都往生成佛,才能显示出这尊佛的威神功德,如果不能救度十方众生,则威神功德就会有所缺少,所以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是「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因此,我们要明确认知,我们的往生不是靠我们回向我们所修的任何万行来补助往生,是完全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已经完全具足,没有半分的缺少。所以,我们在这世间所做的五戒十善是理所当然要做的,就如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我们本份必须要做的。但对往生极乐世界来讲,这句名号已经具足了,其它没有比较多,也没有比较少,如果我们认为必须要回向这些五戒十善的有为有漏的功德,往生才比较可靠,这样就是心中有在怀疑阿弥陀佛了,这样颠倒行事,就太伤阿弥陀佛累劫的一片苦心苦行了。所以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其它的全都是随缘杂善,有修禅的因缘就修禅,有学密的因缘就来学密,或是学其它的诵经、拜忏,再来集中回向,这个都叫做随缘杂善,善导大师讲这个随缘杂善恐难生。恐难生不是说不能往生,而是必须要回向,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行就是名号,就好像从高雄往台北,最直不会有偏差,一定会到的就是高速公路,一旦离开高速公路,不管是省道、乡道、田间小路,都要不断的对准方向,过程中,各种路转来转去,东西南北弯来弯去,一旦失察,方向如果偏差就不能到台北。我们要自问:修五戒的果是只能做人而已,能不能往生?不能!修十善的果能够生天,能够往生吗?不能!修四谛的果是阿罗汉,修十二因缘的果是缘觉,这些因与所得的果都跟极乐世界无关,这样怎能往生极乐世界呢?能往生极乐世界的,是这句名号啊!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句名号是阿弥陀在四十八大愿中跟我们的约束,跟我们保证说,你只要念这句名号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你念佛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样我就不能成佛,这样的约束,这是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的必然道理。所以《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的核心在第十八愿,彼此是一体相应的,都在告诉我们,执持名号是多善根多福德。至于这个「若一日、若七日」是时间性,就是「乃至十念」,你到临终只有十念的时间才遇到这个法门,这样你念十句也能够往生。这个意思是说,有的人一生没有遇到善缘来行善积德,没有遇到佛缘来学佛修行,所遇到的都是恶缘逆境导致作恶多端,这是一种比喻。即使是这样的众生,他到临命终要断气了,剩十念而已,地狱的火已烧来了,才遇到有人跟他劝勉,说某某人你罪恶贯满,应该堕落第十九层地狱,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任何人、任何法门都没办法救你,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得救。人在大海之中浮沉,即使有一枝木棍就想要抱,有一把草也想要去抓,更何况是一艘大船来到你身边说:某某人你不要恐慌,我将你救起来。你自然就会全身依靠,是不是?所以阿弥陀佛就说,即使是这样的众生,罪大恶极而且修行时间短、念佛少,依然会往生极乐世界。第十八愿用这样的比喻来让一切的众生对往生都有希望,就是讲这样的众生他都有希望能够回心转意往生极乐世界,更何况其它的众生呢?其它的众生不只是乃至十念而已,其它的众生有时间还可以去恶行善,其它的众生还有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的时间念佛,这样怎能不往生呢?所以第十八愿用乃至十念这四个字让所有的人都能安心,所有的人都有希望、有光明,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与「乃至十念」的意义一样。善导大师怎么解释乃至十念与解释若一日、若七日呢?大师说:「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就是说无论何人何时,遇到这个法门,都有往生的希望。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说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符合易行道就是净土法门,不符合易行道就不是净土法门,就是解释错误。而一心不乱,可以说正是执持名号的形容词,你只要执持名号,专念这句名号不杂其它行门,不管你善恶多少、工夫有无,不管你念佛的时候有杂念、没杂念,都不管,你只要专念这句名号就够了,因为念佛本来就不是靠你的功夫,念佛而能往生,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第十八愿就这样讲了,第十八愿如果没有成就,我们念佛就不能往生,第十八愿既然成就了,我们念佛就能往生。所以一心不乱如果解释为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那就全部变调了,那样的解释是大错特错的。 肆、一心不乱,即是「专复专」善导大师如何解释一心不乱呢?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这四句偈语就是在解释这几段的经文。以「极乐无为涅槃界」来解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以「随缘杂善恐难生」来解释少善根少福德;以「故使如来选要法」来解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以「教念弥陀专复专」来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一心不乱就是教念弥陀专复专,两个专就是在解释一心跟不乱,上面两个字「一心」就是「专」,下面两个字「不乱」也是「专」,所以叫做「专复专」。这样就很清楚了,一心即是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不杂也是专,不论念佛有否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只要专称佛名,必定往生。若是你现在念佛是累积功夫,等到临终的时候,若能够正念现前,这样才能往生;也就是说你这个时候是在积功累德,补充资粮,到临终的时候能够降伏其心,这样才能往生;你这样的念佛,还必须临终时没有碰上任何问题,没有病苦,念得出来,这样你才能够往生。我们一般常听到的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实际上绝对没有这些问题。如果先立下高难度的条件,要我们在念佛功夫上一心不乱,这样我们就绝对无法往生了。以一般的解释,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就是三昧的境界,或是事一心、理一心的境界。事一心就是断见惑、断思惑,断见惑、断思惑就是阿罗汉;理一心就是破无明,破无明起码就是初住菩萨断一品无明。请问自古以来高僧大德有谁念佛达到所谓功夫上事一心不乱,断见思二惑呢?我们知道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之中善导大师是亲证了念佛三昧,其它的大师我们不知道有谁是已得三昧。法照大师在钵中看到大圣竹林寺,然后找到那个地方,经过文殊、普贤摩顶授记,但是没有写说他是三昧。印光大师有写《三昧摸象记》,摸象就不是眼睛清楚在看这个象,所以印光大师也没有说他已得三昧,何况其它的高僧大德呢?智者大师在他临终的时候说他的境界是五品位,五品位连见惑、思惑都没有断除。所以阿弥陀佛对往生的标准绝对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乱。如果往生标准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乱,那么,阿弥陀佛就不够慈悲、不够力量,也就没有人可以往生了。为什么?真正的慈悲就是不讲条件,不讲条件才是真正的爱心,而且,真正的能力是你要往生我就能救你。所以一心不乱必须依善导大师所解释的才是正确的,也才符合《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根本愿,符合《观无量寿经》流通分结论之文。流通分说:「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你只要好好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应知,经文都没有讲到功夫上事一心、理一心,或是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所以你只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念念当中,心清净也好,烦恼妄想杂念也好,通通不管,一句弥陀念到底,一切妄想随它去,这个叫做一心不乱,这样决定往生。为什么?经文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样的众生,在他还没命终,即将要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现在其前了,既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是人终时」他就「心不颠倒」往生了,往生到那里?当然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以经文一段一段,前后次序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偏偏有人跟它解释错误说:你这个时候念佛,如果临终没有正念现前,阿弥陀佛怎么现前来接你呢?这样就把经文颠倒看了。伍、三段经文、两重因果所以这三段文,第一段是「平生段」: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乱。我们平生只要负责念佛,士农工商,行住坐卧,根机各各不等,依照你的根机去念佛。因为是十方众生,怎么可以用同一个模子,所以你负责平生念佛,这是第一段平生段。第二段是「临终段」: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示现在你的面前,不管你是昏迷、是病苦念不出来,还是空难、海难、车难、水灾、火灾等意外而去世,阿弥陀佛决定都会现在其前。你一生念佛,这个时候你肉体昏迷,你的神识没有昏迷,临终病苦念不出来,念不出来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是要往生的时候。所以了解道理的人,临命终时很心安,心安如泰山,欢喜等待阿弥陀佛要来迎接你,他的心不会还在那里恐慌地说我病苦,念佛念不出来,这样怎能往生呢?一生功夫不等于白费了吗?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疑惑、恐慌、苦恼,这就是临终段。第三段是「命终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他在临命终时,弥陀与圣众已经现前,所以这时正当命终的时候,心就不颠倒,心就很安稳,当下即得往生弥陀净土。以上所述就是三段经文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就是平生念佛为因,临终佛圣现前为果,这是第一重因果;第二重因果就是命终佛圣现前为因,致使命终心不颠倒为果,所以三段文有两重因果。依这个执持名号来解释多善根多福德,依一心不乱来解释专一不杂,所以善导大师强调我们这个法门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的〈赞佛偈〉就说「唯有念佛蒙光摄,专称名号至西方」,这个「唯、专」就是在讲专复专,就是不二不杂,不是在功夫上你要念到没妄想没烦恼,不是念到断见惑断思惑,不是这样。所以善导大师这首偈文:「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在解释《阿弥陀经》这几段经文。这部份在我所编的《善导大师全集》〈法事赞概说〉的解释里面就有说明,在《演讲集》里面有几个地方也有解释,如果有看过这些书,自然对一心不乱就会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我以前都被误导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看我们这套书,佛法就是多闻熏习。佛法是从佛的智慧中所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对佛的智慧怎么能够了解呢?不可能!所以我们听闻佛法,第一遍肯定不太能了解,要看第二遍第三遍,多闻熏习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因此要多闻熏习。除了这套书以外,我们也有「净土宗网站」,已经出版的净土宗丛书内容都有贴在网站上,甚至还没出版的资料也先贴在里面了,内容很丰富,故事也很多,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多多浏览,这样对净土法门的所有疑问,自自然然能够一一得解。如此说来,一心不乱有什么深奥?没有!有什么玄妙?也没有!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都解释得那么明白了,「念弥陀、专复专」,这个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岂不是既简单理解,又容易做得到,真正符合易行道。唐朝之后,有些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们,由于没有接触善导大师这个著作思想,所以他们没有了解这个道理做这个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就是圣道门,自力难行的种种修持方法,然后依这个方法来解释,以三昧就是三摩地来解释一心不乱,这样就会让净土行者没有希望、没有信心。善导大师的这个法脉的著作思想现在都已经回归我们中国,我们一看才知道,原来一心不乱的真义在这里,所以我们要这样来了解一心不乱,很容易、很简单,念弥陀就是执持名号,专复专就是一心不乱。善导大师这首偈让我们在念佛法门上有拨云见月之效,所以我们最好把它背在脑中,好不好?(好),那我们合掌来念一遍: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请放掌!所以,我们看往生者,他能够顺利安然往生,并不是他有一心不乱的功夫,什么事一心、理一心通通都没有,是他平时有时间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会跟人闲言杂语,不会跟人计较是非好坏,他就像一个愚痴的人,除了南无阿弥陀佛以外,他什么都不懂,这种人往生时都很殊胜,往往能预知时至,也不用追求,自然身无病苦,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往往都能够这样。你看他有断德吗?有证德吗?其实他不断也不证,仍然有贪瞋痴,妄想烦恼,依旧是罪恶生死凡夫,他为什么能够顺利往生?因为背后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约束使你往生,而且光明摄取不舍。 陆、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所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简单清楚,都没有模棱两可。怎么解释?善导大师在《观念法门》解释第十八愿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就表示第十八愿在讲你愿生我国,念我的名号,下至十声,必定往生。「下至十声」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一声一念」。「平生之机」就是说他还健康,将来还有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或几十年的生活,这平生之机就是上尽一形。若是到临终时才遇到这个法门,这个叫做「临终之机」,这样他就若一日,甚至若一时、若十声、一声、一念,这个叫做「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乘我愿力」,你这样就是依靠我的力量,我有什么力?有佛力,这个佛力可以使你离开三界六道,可以使你往生极乐世界,可以使你快速成佛,所以善导大师以这三十二个字来解释第十八愿,非常清楚明白。第十八愿所讲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三十六个字,我们都没智慧了解,甚至妄做种种解释,但是善导大师的解释不复杂不艰深,很清楚很明白,就是这样。「至心信乐」,信什么?信「愿生弥陀净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就是信这个,不然要信什么?你行就是行这个,不然要行什么?所以非常清楚。善导大师另外再以四十八个字来贯通解释第十八愿跟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怎么解释呢?大师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以他的结论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众生」,我们是什么众生呢?贪瞋痴慢疑,一点都没有降伏,妄想杂念,层层迭迭,我们就是这样的众生。我们这样的众生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必得往生,所以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必得」是指百分之百,是决定性,不是不定性,是必然率,不是或然率,为什么?因为「彼佛今现,在世成佛」,法藏菩萨已经在这个世间成佛了。「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所以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因地根本所发的深重誓愿就是第十八愿,重愿不虚,没有虚假,没有空虚,因此只要我们众生念祂的名号,就必得往生,这非常清楚,一点都没模棱两可。自古以来没有人做这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简明切要的解释,使我们毫不模糊,毫不猜测,容易了解,容易做得到。所以一心不乱就是专复专,不管你念佛的时候,心清净不清净,烦恼不烦恼,你今生只要专念这句名号,专靠阿弥陀佛,就是一心不乱。我们说信,要信什么?就是要信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莲友要了解,一心不乱没有什么复杂、深奥,没有什么玄妙、奇特,非常平凡,非常平常,非常平实,就是专复专,所以解释一心不乱不是要用很多时间来解释。当然佛经背后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要讲是讲不完的、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就是「妙」,像智者大师口才那么好,他解释《妙法莲华经》的「妙」字就解释了九十天,这个叫做「九旬谈妙」,可是九旬谈妙有人证到阿罗汉果吗?没有呀!所以我们就老老实实的依照善导大师所讲的,不管在家或出家,有否深入经藏、参禅悟道,永远要自觉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出离之缘,这样才能「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个就是善导大师机法两种深信的内容,所以我们对机法两种深信的内容最好能够背起来。善导大师所解释的这个净土宗是很有系统、很有逻辑次第性,也很有内涵,每一段每一句都能让我们念起来很有法喜、很有信心、很有希望。如果不是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我们就不用看了,因为其它的高僧大德所解释的我们理解不来,又做不到,如果是善导大师所讲的都很平实又很浅显。《无量寿经》所讲的四十八大愿,我们不一定每一愿都要背起来,只要把第十八愿三十六个字背起来,背不起来也没有关系,因为人年纪大了,记忆力都会退化,如果没有时常背诵,三天没背就会淡忘。所以,能背就背,背不起来也没有关系,只要知道「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必得往生弥陀净土」就可以了。不过如果能够背,最好还是背起来,刚才善导大师两段解释第十八愿的文最好也背起来,而机深信、法深信的文也背起来,因为这些都是净土法门的核心教理。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之文就是: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我们就这样背起来,为什么?将这个佛言祖语背在脑海中,它会在我们的脑海中发酵,产生作用,虽然道理一时没办法了解,但是有一天会让我们了解。我们就是凡夫,心中除了充满妄想烦恼之外,还有什么?经文祖语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尤其这次所引用的法语都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精华,如果我们把它背在脑海中,有一天就会成为我们的智慧,化为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的生命。当然我们年岁都大了,就像我也是一样年纪都大了,以前所背的经文,到这个时候大部份都忘记了,因为如果硬要每天背,可是没有应用到,就会觉得不如念佛,而因为没有常背诵,到最后就忘记了,所以就把握以上所引用的重点法语来背,因为我们都年纪大了。如果是小孩,记忆好,小孩时代如果刻意去把它背起来,往往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我们家里如果有小孩,就要早点给他背诵经文,给他背《四书》、《道德经》,这些如果能够背起来,对他将来的作文能力和人格的培养都非常的有帮助。不要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他背这个都不懂,这样会揠苗助长?这不是揠苗助长,小孩记忆强领悟弱如果让他幼时就背起来,他虽然道理还不懂,一时不了解,大了他就能够了解,他年龄大了如果没有背起来要凭什么来了解呢?所以要尽量给他背。近来有很多地方都在提倡读经班,都是从《弟子规》开始,这本《弟子规》确实很好,背起来对他的人格、品德,将来的处事为人、家庭和乐、社会和谐都很有正面帮助,不只是这样,也可以开发他的智慧,所以《弟子规》最好是鼓励小孩背起来。当然《四书》,比如《大学》、《中庸》、《论语》这几本的文字是一段一段的比较短,容易背,也要背起来;而老子的《道德经》,它虽然是道家的,却也同样是宇宙人生智慧的一部份,这个也尽量叫小孩子背;还有《朱子治家格言》、《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也要背,能把这些背起来都很好。柒、答问问:在《往生礼赞》中有提到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要如何才能做到所谓的念念相续呢?答:「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这个就是乃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的意思,你遇到这法门,此后只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念念不舍,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来迎接,这个叫做「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的法门。十方众生士农工商,各各根机不同,你在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的环境中,依你的根器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做念念相续,也叫做念念不舍。比如说我们在这里共修当然念佛;等一下出门回家,也是一步一句佛号;回家之后,也是一面念佛,一面工作。不论闹静闲忙,时处诸缘,一句佛号,不离心口。这个叫做念念相续、念念不舍。有时间就是念佛,唯佛是念,不念其它诸佛菩萨名号,或是念咒语,或是诵经,都不用,只要念佛。道理没有了解怎么办?就用其它的时间去看净土经论、善导流的著作,了解净土的教理,有时间就尽量念佛。我刚刚有说早晨有三静,第一心灵宁静;第二环境安静──因为早晨大家还没工作,不会吵杂;第三空气清净──工厂还没开工,机车、汽车不会很多,所以空气清净。因此早上眼睛一张开,刷牙洗脸之后就打坐念佛,要不然就是经行念佛,或是拜佛念佛。总之,除了念佛以外不做其它的事情,然后才吃早餐,才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作的时候也是一面念佛一面做事,这个就是念念相续,念念不舍。在念佛当中,不论你清净不清净、烦恼不烦恼、杂念不杂念,一概不论,这个就是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正定之业」,什么叫做正定之业?正定跟不定跟邪定是相对的;不定就是能不能往生不一定,邪定就是说不是往生的正因,正定就是百分之百能够往生,念佛就是正定业,念佛百分之百决定往生。所以刚才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赞佛偈〉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唯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能蒙受弥陀无碍光明摄取不舍,现在开始摄取保护,一直到临终迎接不舍离。问:学佛刚开始勇猛精进,可是经过二、三年就会退道心。答:有句俗语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如果是这样表示还是初机,还没有入门。我们刚刚所讲的决定往生,是说你愿生极乐世界,你是毕命为期、一生不变吗?你念念相续也是毕命为期、一生不变吗?如果念佛一年、两年、三年佛在西天了,这样就不是毕命为期了,这样是转变了。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毕命为期,是一生都没改变、没退转,这样岂不是决定往生。如果他在半途退转改变,表示他对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没了解,如果有了解他就不会退转了。净土法门的核心就是刚才所讲的「机法两种深信」,机法两种的道理能够了解深信,就不会退转,就决定往生;你如果能够自觉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条路,你一定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没有出离之缘,如果是这样,除非你没有遇到这个法门,你遇到这个法门你会退转吗?不会退转,一定毕命为期,抱着救生圈,救生圈就是你的本命元神,你不可能舍弃掉,你会永远抱住,所以机法两种深信如果有了解,自然是净土的人,极乐世界的人。我们这个法门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就是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但也不是说其它的法就不用做、不用修,也不是!比如说五戒十善,你能够做就尽量去做;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这些都要尽量去做。但是你做这些跟往生有什么关系吗?没有关系,因为你不是靠这些来往生的,所以做这些不属于自力、他力、杂行、正行,就好像对父母孝敬,这是应当的;对兄弟友爱,这也是应当的;对贫穷困苦布施救济这也是应该的。但如果你认为我这样做对往生有补助,对往生比较有希望,做多少就尽量做多少,如果是这样就是杂行,就是自力,就是怀疑阿弥陀佛,不知道往生的正因、往生的资粮就是万德洪名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通通完全具足,我们所做的功德是功德没错,但是这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功德,要进入无为涅槃界是不相应的,我们是随缘、随份、随力,行所当行而已。问:我以前学过密宗、原始佛教、唯识学、禅宗等,什么都学过,这些法门都要闻思修圆满,可是大部份的人闻思功德不圆满,这样怎能解脱?又发现到自力法门都做不到,讲得很高,但是做不到,这样怎能解脱呢?我跟一些师兄弟谈本愿念佛,大部份的人都会怀疑真的那么好吗?他们仍不死心,还是密宗、禅宗……都想学。我自认能力不够,还是老实念佛最稳当,而且到极乐世界什么法门都有,《金刚经》、《楞严经》通通都具足,我现在最重要的是解脱,能老实念佛到极乐世界之后,就什么法都圆满了,并不急于现在就去修万法,老实念佛最重要。答:有些人往往要经过外面的圈子,去好奇这个好奇那个,该好奇的都好奇过了,绕过之后才会踏实下来。法然上人跟我们开示说圣道门就是「极智慧证涅槃」,因为圣道门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如果智慧不够,不能明心见性之后,破除见思二惑的话,怎能证涅槃呢?那我们凡夫是怎样呢?法然上人说,净土门就是「还愚痴生极乐」,把自己当成一个傻傻呆呆,什么道理都不跟人论辩计较,只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编净土宗宗风就有一句:「守愚无诤──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只守我们愚痴的本份,我们愚痴没有什么智慧,我们好好守愚痴的本份来念佛,这样当往生时往往很自在。所以,我们就是专崇本宗,专崇这一宗的教理,别宗别派的教理高下好坏不管,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唯守愚念佛。我们看《往生传》就可以了解,凡是能够往生的,当然除了临终经过他人助念的,否则都是平常有事无事,常常念佛的,往往这种人往生的时候都比较自在,即使有病苦也不会那么痛苦、苦恼。所以,我们念佛有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护持,我们所编的《念佛感应录》一、二、三集,书中的这些往生者,都不是什么高僧大德,也不是有深入经藏,更不是长久苦修苦行的人,他们都是老实地念佛,自然也安然地往生。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最后就是还愚痴生极乐,这样我们就知道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而然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还有什么问题?刚才所讲的我们这套书多闻熏习,多看、多体会,还有我们净土宗网站多参考,这样种种问题自然一一得解。今晚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该篇内容就是由(ftsx.net)小编为各位整理 本文地址:https://m.ftsx.net/63379.html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忆力如何增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