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两块个宅子有两个宅基证如何办给我哥哥 一块。爸妈住的房子要拆迁 有没有我一份啊,我买房时爸妈给了我付了5万首付

沈从文之子忆四姨张充和:在我家跟傅汉思谈恋爱
&&&&来源:&&&&
原标题:沈从文之子忆四姨张充和:在我家跟傅汉思谈恋爱
  昆曲扮相的张充和
  张充和与傅汉思
  ◎刘红庆
  昨天凌晨一点,住在北京西二环的沈龙朱,接到90多岁舅舅张中和的电话:“四姨走了。”张中和不是亲舅舅,但是两家关系很好。舅舅是从远在美国的儿子张以林那里获得消息的。张充和在美国去世,当地时间是17日下午一点,两个小时后,网上就有朋友发了消息。因为此时北京都还在睡觉,所以这边亲人是在张充和去世三四个小时后,才接到告知电话。
  沈龙朱说,弟弟虎雏比我知道得还早。接着,沈龙朱得到美国妹妹发来的电子邮件。本来沈龙朱今年9月要到美国参加学术活动,这几天正办签证,他渴望那时与四姨相见。没有想到四姨先走了,沈龙朱格外沉痛。
  四姨和她的姐姐弟弟们一起创办过一份中国最有名的家庭刊物――《水》,刊登过许多家庭趣事,温暖了一个世纪中国人对于和睦家庭的记忆。前几年,这份刊物由舅舅张寰和转到沈龙朱手里继续办。虽然也刊登一些趣味文字,但这些年老人们陆续去世,《水》主要成了家庭里缅怀亲人的公共平台。尤其是去年年底到现在,舅舅张寰和、二姨张允和的儿子周晓平先后去世,让80岁的沈龙朱有“办不下去了”的感受。这不是经费问题,是那心情不舒服。
  沈龙朱给美国凌宏(大姨张元和的女儿)表妹夫妇回复电子邮件时说:“得到此消息,明知四姨已堪称高寿,心情仍十分沉重。本想9月能见一面,竟成泡影!追思会请代为致哀。”他告诉记者:四姨是睡觉时平静地走的,她一辈子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应该欣慰。不过,他在电话里说这话时,记者能听出他对四姨的不舍和眷恋……
  合肥四姐妹
  作家沈从文长子沈龙朱的外公,即张充和的父亲,叫张吉友。张充和的爷爷张华奎无子嗣,就过继了堂弟儿子张武龄的第四个儿子。但是,这个家族中最著名的是张充和的曾祖父张树声。他是淮军领袖,担任过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影响力仅次于李鸿章。
  张吉友从合肥先迁到上海,再定居苏州。创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在近现代苏州影响力巨大。尤其是他哺育的十个子女中的四个女儿,个个嫁了名家。成为现代中国可以与“宋氏三姐妹”比肩的“合肥四姐妹”。如果说“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话,“张家四姐妹”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上的影响力,完全可以与前者匹敌。
  合肥的家业很大,但是沈龙朱的外公张吉友把钱拿来,在苏州办了乐益女中。我2006年到苏州拜访了依旧居住在乐益女中旧地上的沈龙朱的五舅张寰和。老人告诉我:“我们小时候家里挺大的。每个孩子还都有一个奶妈、一个保姆。奶妈走了以后就是保姆照顾。不吃奶的就叫‘干干’。我的干干很可怜,我一岁多她就死了。后来大姐的‘干干’和大哥的‘干干’都照顾过我。”
  沈龙朱的外公在合肥的时候,娶了扬州盐商家的女儿陆英为妻子,那时候张吉友才17岁。据说扬州陆英家陪来的嫁妆放满了一条街,把合肥张家府邸的几进院落的家具,都换成了紫檀的。陆英为张吉友生了十四个孩子,活下来九个。她在生第十四个孩子的时候,去世了。她临终前把所有带孩子的保姆都叫到身边,每人给了200块大洋,愿她们把孩子们拉扯到18岁。做完这事,陆英就去世了。果然,这些保姆,每人带一个孩子,真把孩子们带到了18岁。沈龙朱从母亲、姨妈和舅舅们回忆保姆的文章中了解到了外公外婆的早年故事。
  沈龙朱的亲生外婆去世的时候才36岁。后来张吉友办学娶了学校的女教师韦均一。沈龙朱说:“妈妈的亲妈妈,因为去世早,我没有见到。母亲的继母,在苏州我们都见过。她是乐益中学的教员,也当过校长。”这个外婆和外公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就是沈龙朱最小的舅舅张宁和。她们姐弟名字的寓意是,所有男孩子都有宝盖头,要支撑家业;女孩子都有两条腿,意思是要走出去嫁人。
  正是前面这四个女孩子,使得张家的名望在张家沉寂很多年后,依然为世人所乐道。
  都嫁了名人
  1936年,沈龙朱两岁,被妈妈抱着回了苏州,那时候,他肯定见过这些姨妈和舅舅。但是他还不懂事,对那次经历完全没有记忆。到了云南,他渐长,对经常来往的五舅、大舅、四姨熟悉了起来。沈龙朱说:“妈妈的十个兄弟姐妹,她总要说的,当故事说的。”
  因为抗战,十姐弟天各一方。“真正大团圆是1946年在上海,所有十个兄弟姐妹都见到了。”沈龙朱说。这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张著名的全家福拍摄的时间。这全家福,为世人所熟知的有两张,一张是张家十姐弟,一张是十姐弟、三个女婿、三个外孙。这三个女婿分别是著名昆曲演员顾传d、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三个小孩是二姐张允和与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儿子沈龙朱、沈虎雏。沈龙朱回忆说:“其实那时候已经有别的小孩了,就是没凑到一起吧。周晓平比我大半岁,是三个孩子中最大的。”
  我说:“不论她们四个人本身怎么样,但她们四个人都嫁的是有名的丈夫,这在文坛也成了个佳话。”沈龙朱反驳说:“这是从现在的角度看,有名了。以前不见得算有名。有段时间,尤其是论出身和阶级成分的时候,不是不太理想,是很不好的!”
  张家大小姐嫁的是昆曲“传字辈”里最有名的小生顾传d,而张家二小姐张允和嫁的是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兆和嫁的是文学家沈从文。张家四小姐张充和,嫁的是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张充和在美国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多的赞誉。
  四姨乱弹琴
  1938年年底一到云南,沈龙朱随爸爸妈妈落脚在昆明城里一个叫北门街的地方。沈龙朱记得是一个大宅子,还有很大的院子,有小小的楼房,虽然谈不上很讲究。在这里,住了好几家,一家是杨振声,一家是邓颖孙,还有沈从文一家和沈龙朱的四姨妈张充和。
  四姨张充和在《三姐夫沈二哥》一文中说:“七七事变后,我们都集聚在昆明,北门街的一个临时大家庭是值得纪念的。杨振声同他的女儿杨蔚、老三杨起,沈家二哥、三姐、九小姐岳萌、小龙、小虎,刘康甫父女。我同九小姐住一间,中隔一大帷幕。杨先生俨然家长,吃饭时座位虽无人指定,却自然有个秩序。我坐在最下首,三姐在我左手边。汪和宗总管我们的伙食饭账。在我窗前有一小路通山下,下边便是靛花巷,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在地。时而有人由灌木丛中走上来,傅斯年、李济之、罗常培或来吃饭,或来聊天。院中养只大公鸡,是金岳霖寄养的,一到拉空袭警报时,别人都出城疏散,他却进城来抱他的大公鸡。”
  后来把家搬到乡下――呈贡龙街。这里不只沈从文一家,西南联大教授中,不少人把家安在了龙街上。就在龙街,就在杨家大院,孙伏熙、杨振声、张充和都住过。四姨妈回忆说:
  由龙街望出去,一片平野,远接滇池,风景极美,附近多果园,野花四季不断地开放。常有农村妇女穿着褪色桃红的袄子,滚着宽黑边,拉一道窄黑条子,点映在连天的新绿秧田中,艳丽之极。农村女孩子,小媳妇,在溪边树上拴了长长的秋千索,在水上来回荡漾。在龙街还有查阜西一家,杨荫浏一家,呈贡城内有吴文藻、冰心一家。(见张充和的《三姐夫沈二哥》)
  张充和提到的查阜西、杨荫浏,都是顶级的音乐家。和杨荫浏在一起的曹安和,与四姨妈张充和来往多。张充和愿意和曹安和、杨荫浏等人一起吹笛子,唱昆曲,弹琴。这些曲友、琴友,到石碑村大榕树底下,露天弹古琴。小孩子们不懂,但愿意去看热闹的。那里人多,沈龙朱也去了。但是,这些音乐大师们的琴声,让小龙朱很是失望。他说:
  我觉得这个琴怎就这么难听啊?“咚……咚咕噜咚,哽哽哽,咚咚咚……”简直就不成个音调。而唱歌多么悦耳舒展!尤其是抗战歌曲,多顺嘴呀!
  “四姨傅伯伯”
  北京中老胡同32号院由四个东西并列而相互串通的四合院组成。1900年的一座皇室贵族的大院,到了1946年,成了云集这个国家最优秀的一群教授的大杂院。
  经过日本人改造,这排房子变成了贯通的窄条子,沈从文家在最西北角上。张兆和、沈龙朱、沈虎雏回到沈从文身边之后,张充和也来了。她在《沈二哥三姐夫》一文中回忆说:
  1947年我们又相聚在北平。他们住中老胡同北大宿舍。我住他家甩边一间屋中。这时他家除书籍漆盒外,充满青花瓷器。又大量收集宋明旧纸。三姐觉得如此买下去,屋子将要堆满,又加战后通货膨胀,一家四口亦不充裕,劝他少买,可是似乎无法控制,见到喜欢的便不放手,及至到手后,又怕三姐埋怨,有时劝我收买,有时他买了送我。所以我还有一些旧纸和青花瓷器,是那么来的,但也丢了不少。
  在那宿舍院中,还住着朱光潜先生,他最喜欢同沈二哥外出看古董,也无伤大雅地买点小东西。到了过年,沈二哥去向朱太太说:“快过年,我想邀孟实陪我去逛逛古董铺。”意思是说给几个钱吧。而朱先生亦照样来向三姐邀从文陪他。这两位夫人一见面,便什么都清楚了。我也曾同他们去过。因为我一个人,身边比他们多几文,沈二哥说,四妹,你应该买这个,应该买那个。我若买去,岂不是仍然塞在他家中,因为我住的是他们的屋子。
  这个时候,到北京大学来的德裔美国籍犹太人汉学家傅汉思,常常跑到中老胡同北大宿舍与这些教授们交流,其中包括沈从文家。
  到沈家以后,谈天、吃茶、吃饭。虽然到沈家的人很多,尤其是年轻的学生或者热心写作的人,但是沈从文对他这个外国人也格外好。沈从文既要写小说,还要在北大教课,也得款待各路来客。
  不过,沈从文很快发现傅汉思常常来的用意。连傅汉思自己说起来,都有点忸怩:“过不久,沈从文以为我对充和比对他更感兴趣。从那以后,我到他家,他就不再多同我谈话了,马上就叫充和,让我们单独在一起。”
  沈龙朱回忆说:
  四姨就是在我们家恋爱的。我们住在北大的时候,单独为四姨开辟出一间房子。我们那一串宿舍是一间两间三间四间,接着一个厨房客厅厕所,都很小。个别的当中有出去的门,但都是封死的。家里把这一串尽头的一间给了四姨,把相连的那门堵死,她单独在那儿,可以单独开门出去。
  四姨当时在北大,杨振声把我们接到颐和园霁清轩度暑假,四姨也去了,傅汉思也去了,这样他们就恋爱了。回到城里,也住得近了。他们到景山去遛弯的可能性就多了。因为我们家在沙滩,出去是景山,再过去是北海,很近很近。
  傅汉思的中文洋味很足,但是他能够跟你慢慢交流,跟小虎说话,跟我说话都行。小虎把他称之为“四姨傅伯伯”。傅是姓,叫“四姨父”可以,叫“傅伯伯”可以。但小虎(沈虎雏)创造性地把两个掺在一起,大家觉得非常有趣。
  弟弟是在四姨和傅汉思要确定没确定关系的时候用这个词的,而我没有使用过这个词。我稍微大一点,也好像要稍微严肃一点了。
  傅汉思也记得:大的龙朱那时十三岁,是个善良、爽直的孩子,随时都准备去帮助别人。小儿子虎雏同小龙一样可爱,比哥哥小两岁,淘起气来充满了诙谐与幽默。
  接触最多是四姨
  沈龙朱回忆说:
  从小跟四姨的接触是最多的,尤其在昆明的时候。抗日战争以前,四姨在北京呆过,主要就住在我们家。在云南,她也和我们住在一起,不论在乡下还是在城里。后来,她到四川去就分开了。等抗战胜利回到苏州,便又在一起了。
  回到北平,四姨又住在我们家。她就是在我们家跟傅汉思恋爱的。四姨在北京嫁人,两口子都到美国去了。再后来,有时候是傅汉思随文化代表团单独来,有时候俩人一起来。我弟弟在四川自贡的时候,傅汉思到中国访问,还专门到自贡去跟弟弟见面。而我在北京,见他的机会倒不多。当时他到北京来,我在西郊。他到爸爸妈妈那看看就走了。
  2006年夏天,记者在苏州采访张寰和的时候,他告诉我:
  美国的四姐,现在也是一个人,家里请一个男保姆。她先生在2003年过世了,很可惜的,是两次医疗事故,一次是开刀开坏了,还有一次是药给错了。他们是相信美国的医疗,实际上咱们国内的医疗要好一些的。四姐前年回来了一次,开了个书画展。
  四姐算是苏州走出去的一个名人吧。她很不简单,三十多年在香港、澳门、台湾、美国的大学讲课,宣传中国书法和诗词。她有几个方面是中国的顶级水平,比如昆曲、书法、诗词。她上课能载歌载舞,没有笛子她可以自己做,自己园子里长着竹子就自己做笛子,因为在美国买不到笛子。
  我没有去美国看过四姐。她年轻时候忙,讲课没有时间,现在她老了,我们去了增加她的负担。如果要去,那麻烦得很。八十年代她让我们去,说去了她可以开车子带我们去玩。
  说到张充和的字,国内收藏界也是狂追。沈龙朱小时候有很多时间和四姨在一起,但是手里却没有留下四姨的字。他说:“那个时候不懂,包括在云南的时候都知道她写字。知道她弹琴,吹笛子,吹笛子吹得很好。家里边吹笛子一个是大舅吹得很好,一个是她,吹笛子,昆曲配笛子。在云南的时候,四姨还抚琴,真正是陶渊明那样的东西。她跟音乐研究所里的杨荫浏搞这些,杨振声可能也参与这些事,但是他自己不动手,只欣赏。”
  《周有光年谱》的作者要沈龙朱写个东西,写完了,人家又提出要沈龙朱找四姨题写书名。沈龙朱说:“现在打搅四姨不太合适了,因为她岁数大了。虽然在她附近我也有亲戚,表妹就住她附近,我知道四姨有些东西是准备给我们各家一家一份的,很宝贵的东西,手装的《桃花渔》的书画册。我上次就请表妹去帮我讨,不光给我讨,还给我五舅讨。希望她能够要来,想办法带回来。但她也只要了五舅的,没敢要我的。岁数大了,不合适。”
  2012年,张家十个姐弟还剩下美国的四姨张充和,与苏州的五舅张寰和。日,五舅走了。而今随着张充和去世,十姐弟没了,四个连襟只剩下了周有光。
  沈龙朱手里的《水》还在,下一期刊登的是四姨的故事……
  张充和
  191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1949年随夫赴美后,50多年来,张充和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日凌晨一点,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责编:易潇、许心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400 Bad request
Your browser sent an invalid request.婆婆,照顾您是我跟嫂子两人的义务,为什么拆迁款只给嫂子一人!
我和郭阳曾是高中同学,高中一直没什么来往,直到工作后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三两杯酒下肚后,大家开始畅聊,我才发现他现在竟然跟我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后来我们开始联系,一起上下班,但是一直没有进展。
我觉得他特别温柔且十分上进,每个月的员工优秀奖都有他。我年龄比他小,所以很多方面他都经常帮助我。他这样优秀的男人在公司也很受女同事喜欢,所以我也从没想过和他能有什么交集,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向我表白了。因为在一个公司,我没有马上答应,可是他一直对我很好,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和他在一起了。
我们在一起后他更加照顾我了,当时每天都幸福感满满。恋爱七八个月时他带我回家,才知道他是单亲家庭,有一个已经结婚的哥哥,生了两个男孩儿。他们全家人对我都很热情,两个小朋友也是十分可爱,那天在他家里我度过了很开心的一天。
那天我回家后,他告诉我他家人很喜欢我,问我愿意现在嫁给他。我甚至有点难以置信他会这么快跟我求婚,这次我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结婚之后我们住在婆婆的宅子里,因为大哥结婚的时候婆婆花了不少钱,所以我们结婚,婆婆给了5万彩礼就没什么钱了,她是一个单身母亲,所以我也很理解她,就跟老公商量两个人一起努力攒钱买房。
我们结婚以后 ,老公为了赚钱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和朋友合伙创业。刚开始生意很好,但后来他们公司的收益却越来越低,每晚老公回到家都坐在沙发上不停的抽烟,我很担心。我以为有我的陪伴会让他好一点。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一声不响只留下了一封道歉信就离开我了,信里说很抱歉,请我帮忙照顾他的妈妈,我拿着信不知所措,我去寻找过他,恨过他,骂过他,可是最终我却什么都做不了。
我一直照顾着婆婆,婆婆总是说他们对不住我,我说没事,就这样我照顾了婆婆五年之久。直到后来的一次事,让我对这个家彻底凉透了心。一次下班到家我正在做饭,婆婆突然拉着我坐下来,对我说她有套老房子一直空着,想让我陪她搬到那里去。我疑惑这里离市区近交通又方便没什么要搬走,她有些为难说那个老房子也不错,一直空在那没人住浪费了,我看着她为难的样子,就决定跟她去看看。
到了以后我发现,婆婆说的那个房子环境特别糟糕,而且在郊区,每天我上下班都要坐公车走路两个小时多。我问婆婆,为什么突然一定要住在这里。她为难的说,我嫂子想买学区房,没有钱,正好赶上现在住的宅子拆迁,她已经同意了拆迁领了拆迁费给了嫂子,嫂子才能买套学区房。我听完简直五雷轰顶,婆婆却突然哭了起来,她对我说,闺女啊,我们家对不起你我知道,但是我现在只有你大哥这一个孩子了,我真的怕连这个儿子也失去了,所以只能委屈你了,你要恨就恨我吧。我顿时哑口无言。
我想了很久,最后决定收拾行李回娘家住。我收拾行李的时候,婆婆一直拉着我让我别走,我沉默了一会儿告诉她,我把你送到嫂子家去,你和他们一起生活吧,我已经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照顾你了,我大哥是你的亲儿子,你跟他们过还能过过好日子。婆婆顿时大哭起来,那天我哭着把她送到了大哥的家,嫂子皱着眉头看着我和婆婆,我对婆婆说,以后你住在嫂子这好好生活吧,五年了,我该尽的义务都尽了。我从大哥家出门后,擦干眼泪拿着行李回了娘家,妈妈一看见我进门就抱着我直哭,我们就抱着哭了很久。我想我真的该重新寻找我的生活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姜文:我活在母亲的差评里,这一生都活在阴影里....
吉米老师前言:中国最有个性的演员兼导演。23岁与中国最红的女明星谈恋爱;今年55岁,功成名就,金鸡、百花双料影帝,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这样的男人,遇到的问题竟然与你我一样……
近日,姜文在接受采访时,许知远问他 ,“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姜文说很多啊,比如我和母亲这么多年的关系怎么都处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给母亲买房子,但是她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她还不去住,她不喜欢。当年考上中戏,给母亲看通知单,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啪的扔在一边,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姜文说话时眼神流露出不加掩饰的茫然和落寞,表情语气变化微妙,铁汉意外展现出的柔情,触动了不少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母亲太严厉,小时候挨揍深夜被“预约”
小时候的姜文经常惹母亲生气,“挨打”是常事。
姜文表示“揍我”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提前预约,他说:“有一次已经午夜12点了,我妈妈还把我叫起来,为的就是要打我,还问我,‘你知道你哪里犯错吗?’老实说,我连自己做错什么事都不知道,但我妈妈打我,一定确实是我有犯错。”
虽然经常被臭揍一顿,但姜文还是很孝敬妈妈,早年接受采访时更说是“孝敬”不是“孝顺”,不用“孝顺”原因就是妈妈太常打他了,所以长大后更不能顺着她。
然而之后很多年,尤其姜文自己的女儿出世之后,他却你对父母一直都很照顾。“可能女儿一朗的出生让我对他们更温柔一点,不像原来那么“对立”。原来对他们的照顾也是很对立的照顾。”
母子对立的关系,需要有人妥协
姜文曾经分析过他与妈妈的关系:
比如说我妈妈根本就不想住新房子,就想住她那平房,我就强行把她搬到楼房里去。因为我觉得我妈妈不能住得比我差,我自己想住一个好房子,所以我得先把我妈安排得比我更好。这样做看上去我对我妈挺好的,实际上她并不舒服。她总想住那个平房。
但我觉得那平房不安全,是清朝的一个宅子,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又是文物保护单位,电线也没人修,几种原因使我逼着她离开那地方,那时我“威胁”她说:“如果不搬,你就见不着一朗了。我本来就不想让你在那儿住,也担心一朗在那儿玩,万一下大雨,我更睡不着觉了。”
她也为了一朗,说:“好,那我就去你认为安全的地方住吧。”我觉得有了一朗,我们大家都能妥协了。
但事后姜文又觉得如果重新来过,他会让母亲选择,不喜欢就不喜欢,让她还住自己喜欢的平房。
小时候妈妈对姜文很严厉,因为妈妈认为,姜文是长子,更需要管教,她觉得把大的管住了,其他孩子就都好办了,姜文感慨:“所以我和我弟弟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弟弟姜武也说:“小时候我比他乖,大人都喜欢我。”
除了看我的片子她不信,看谁的都信
当记者问姜文:你认为你的母亲教育你的方式跟别的母亲有什么不同?
姜文这样回答:
原来我觉得我妈挺没追求的,除了小时候打我,让我好好读书之外,我大学一毕业,她再也不逼着我看什么书。她永远是两句话,“吃好。睡好。”
我说:“怎么这么没追求?整天就吃好睡好。你能关心我点别的吗?”等我有了孩子的时候,我发现这两句话对人、对生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这是妈对儿子说的话。
当年我报考中戏的时候,妈妈好像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后来看我演的电影,她也没觉得有多好,就因为在她眼里,那不是演员,而是他的儿子。
现在我也给她看我拍的录像带,比如《鬼子来了》、《寻枪》等,结果她骗我说她看了,其实她没看,她爱看的是《大宅门》、《黑冰》,迷得不得了……
我说你看它干嘛,她说好看好看。还跟我说,你看这王志文演得有多好,你把他弄来我请他吃顿饭好吗?
除了看我的片子她不信,看谁的都信。
想想也是,如果我将来看自己的孩子演戏,我可能也不容易进入她那个角色。因为我是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带大的,我知道她是谁。
为什么有的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会那么吝啬?他们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么冷漠以对、视而不见,要么打压,理由是“怕孩子骄傲”。
而为什么有的父母表达爱时又那么让人负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让人喘不过气。
什么样的父母,才会合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赞赏和喜爱?
父母怎样表达爱,会给孩子压力
为什么明明是父母在给予,却让孩子如临大敌?为什么你不断付出,孩子却不懂得感激?为什么孩子会宁愿你不要这么爱他?
因为你表达的爱,让孩子倍感压力。
刻意强调自己的付出,过度表达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一些父母经常习惯性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全家供你上学,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
爸妈老了就指望你了,别让我们失望啊。
你一定要给爸妈长脸啊。
当孩子总是被迫沉浸在这种现实期望里,一方面会承受来自于父母的精神压力,担忧未来无法回报父母的恩惠。
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可能会因此极端地认为父母的付出带有功利性质,觉得自己的存在只是为了给父母养老而已。
这种家庭模式出身的孩子成年以后,虽然他们会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但也可能很难和父母有真正的亲近感。
我身边有一些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的朋友,毕业以后便刻意远离家乡,虽然会定期给家里打钱,但基本长年在外不愿意归家,和父母也甚少交流。
永远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
当孩子慢慢长大,一些父母仍然习惯以对待幼童的方式对待已经独立的孩子,一味施加自己的庇佑和保护,介入孩子的生活,无形之中成为孩子的负担。
现在大家经常反感的所谓妈宝男,本质上也是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界限感的结果。当这样的孩子进入一段情感关系,往往也容易因为父母的插手而衍生出复杂的家庭矛盾。
我曾经的一个同学,父母老来得子所以对他颇为宠爱,甚至大学期间随他举家搬迁到学校所在城市,只为每天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
毕业后他谈了几场恋爱,但最终都不欢而散。因为他父母不放心他跟异性的交往,每一任交往对象都亲自把关,还时时监测着两人的关系动向,让他苦不堪言。
缺乏对孩子的真正了解
我每天跟我妈视频,可是并没有感觉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聊来聊去总是在说“吃的什么呀”“工作累不累啊”,真的没什么意思。
我知道她是在关心我,但是总是关心不到我的心上。
因为缺少和孩子的共同话题,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吃饱穿暖这种生活层面的问题,孩子自然对这些显得“多余”的关心很不耐烦和焦躁。
而有的父母则习惯以过来人的姿态对孩子指指点点,缺乏对孩子的体谅。
当父母只顾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念,并强制性要求孩子接受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感到抗拒和排斥,从而愈发不愿意亲近父母。
表达爱,先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爱
为什么父母的关心在孩子眼里却成为了负担?也许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对于孩子的付出,究竟真的完全是出于爱,还是多少也有出于自己的控制欲和过于自我的期望。
到一定年纪时,相比孩子需要父母,其实是父母更需要孩子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母需要给予全方面的照顾和看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孩子则会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出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这个时候尤其需要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学会重新平衡自己的生活重心。
尤其当孩子成年离家以后,一些父母可能会有空虚、惶恐等不适感。有的人已经习惯了孩子的陪伴、需要孩子填充自己的生活,或者孩子的存在曾经无形之中满足了他们的掌控欲。
但是,孩子终究需要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而父母则需要懂得适时放手,而不是一味强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一些父母也许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但事实上,我们更需要清楚,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也不仅仅是我们养老的保障。
孩子的存在更多是丰富了父母的人生体验,所以,不要以家长的高姿态自居,不要理所应当地对孩子过多苛求。
我们需要带着感恩和惜福的心意去看待这段亲子缘分,而只有当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感受,你才能真正看到他的真实需求。
真正的爱是尊重和理解
有的父母会用刺耳的语言表达关心,比如“让你多穿点你不听,我说的话你当耳旁风是吧?”是担心你的身体,可是这样的语言会让孩子不适,感受不到爱和尊重。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自我发掘和人格塑造的过程,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包容、接纳和悉心陪伴。
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不仅需要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也要从高阶需求出发,了解孩子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价值需求。
这需要父母学会用心倾听和了解孩子究竟在想什么,有怎样的感受,而不是急着以过来人的姿态一味说教。
对于大多父母来说,此生都是第一次担任父母的角色,而父母这个身份则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模板。在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重新认知和改造的过程。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英语口语交流微信群:
微信每日一篇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离婚儿女伤感说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