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好聊微信影响学习6,但是微信班群又要发来信息怎么办

八五七农场学校&&& 张超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从过去的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电通信阶段发展到了如今的电子信息统计阶段。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出现,微信群这种虚拟社区,为家校沟通提供了广阔空间。班级家长微信群的建立,确实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在班级的微信群里,老师的发言还是要注意取舍的,否则不但达不到自己的教育目的,起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反而还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
&&&&&&& 本学期期末考试期间,二班一位学生的家长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孩子这次回到家就玩手机电脑,难道课外孩子没有其他爱好,比如参加体育劳动,身体得到锻炼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我希望的,不给手机玩就威胁家长,难道我们国家没有手机电脑就不能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了吗?&从这位家长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家长对于孩子的&怕&,一种监管上的无力感以及对学校和老师的满满的抱怨。
&&&&&&& 在跟这位家长打交道的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都已了解到这位家长是不太讲理的。所以,刚在微信群里看到这段话时,我采取的方法是冷漠对待、不去理睬。等我再看微信时,已经是50多分钟后了,我看到了其他家长对于他这段话的留言,有的说:&孩子以老师留作业为借口玩手机,到底老师们有多少作业需要在手机上做,难道没有手机的孩子,作业都没写吗?&有的说:&我觉得这些都不怨孩子和老师,就怨我们家长为什么给孩子买手机呢? 难道没有手机就不能学习了吗?&有的说:&不要什么事孩子一说老师让用手机写作业家长就信,那就是孩子的一种理由,我们都是从孩子阶段长大的,理解孩子,但是不能纵容&。有的说:&我都是让她写完作业可以玩会&。
班主任解释说:&到了期末,放假的时候我在群里发了数学卷子的解题步骤,为了让孩子回去能好好复习。&这时家长又说:&这不就是留了吗?这就是孩子玩手机的借口。&班主任刘老师说:&那如果你认为老师课上讲过的东西,重要的东西给学生发到群里巩固一下,是存在问题的。那你可以不让孩子看。这个是自愿的,并没有一个老师让学生必须看。&
&&&&&&& 看到这件事情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家长就发了这么多的评论,面对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做法的不理解甚至产生的不满情绪,作为他们班的英语老师,此事又涉及到英语学科,我认为必须要说些什么。因此我在微信群中留言:&个人认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教育部门都在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老师这么做是无可厚非的,可能在与家长的沟通上存在一定的不及时的问题,但家长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一教学方法。若是家长们在孩子学习的监管上确实觉得很困难,下学期我可以将词组发到此微信群里,可能这样家长会比较好管理。若这么做,仍然有家长不方便监管孩子的学习,我可以考虑取消这种作业。&这时吴同学的家长说:&个别的,老师不要多想。这些问题跟手机没关系,是自身问题。&另一个余同学的家长也马上附和说:&是啊,老师,我们就是问一下而已,英语老师你不要介意。&我@了这位余同学的家长说:&我没有介意,相反的,我认为这样挺好的,教育学中有一句话叫做&教学相长&,有了问题,大家共同交流讨论,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学习,而且这与我们教学也是有利的。&她马上回复道:嗯,谢谢老师理解。&我随即回复道:&相互理解。&
&&&&&&& 通过此次微信事情,我认为班主任在平时班级微信群的使用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家长的有些抱怨反映出了我们平时教育工作有些地方还做得不够细致、到位。若我每次在发词组之前都能够告知家长一声,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假冒老师留作业的名义玩手机,还可以让家长帮我监督孩子的学习,这样做不是更好吗?所以,班主任若想与家长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应该注重一些细节,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
&&&&&&& 第二,对于有些家长的不合理的抱怨,一方面,作为老师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避免在回复家长的微信时说出不恰当的言辞,在家长占多数的微信群里,也许你的一句不恰当的话就会引来全体家长对你的不满,甚至有个别不讲理的家长还会抓住你的把柄,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对学校或对老师不恰当的、不合理的指责和埋怨,我们也绝对不能纵容,要有理有据的坚决予以反击。让那些无理的家长闭嘴,让那些还未选好阵营的家长站到我们这边来,让那些明理的家长支持我们,甚或是帮我们说话。
&&&&&&& 第三,要擅于抓住教育或沟通契机,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我想一次契机的一句&相互理解&,要比平时我们说上很多遍的&请家长理解&都有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客服热线:400-995-7855
当前位置:&&&
谈微信群的学习价值
& 17:02&&来源:刘宇凡&
  自从微信群的出现,QQ群就没落了。其实,微信群跟QQ群没啥区别,只不过是微信占领了大伙的心智罢了。想要干掉一款产品,首先就要让其进入消费者的心智。
  从40人到如今的500人 甚至更多吧,微信群从小众群体的交流讨论,变成了大组织的汇聚。微信群容纳越来越多人的同时,许多人也在利用着微信群来聚集人脉,更多的是在利用微信群搞 学习分享,当然了,有些群是要收费的,因为他们认为&我的群有价值,分享知识,结交人脉,人脉就是钱脉。&我也只能呵呵了。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无论群是哪个模式的运营,加入的人总算是有&共同思想、共同语言&。但是,群的人数多了,就必然变味,而所谓的共同思想、共同语言,就成了一个虚拟的&中国梦&。
  群,是一个小组织,有组织就得有规则,由于是虚拟的组织,规则的制定很难标准化,这个要看群主的影响力以及群员的配合度,如果一旦强制化的管理,群员们又要大声叫喊:&这只是群,哪来的那么多规矩。&看吧,规矩的出现对于互联网来说,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群的看法了(群生?群死?群P?),不在过多论述。此次只谈关于一些主张分享学习为宗旨的微信群的一丝思考。
  首先进入一个学习群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微信群能否学习到有用的东西?既然大家都是带着目的而来,自然就对群的质量要求偏高,所以就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去中心化问题
  互 联网的出现就是要打破中心化问题,但事与愿违,所谓的粉丝经济还不是一样中心化,去中心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群的诞生,群主的权利是最大的,而规 则也由他来定,如何操作,什么时候可以刷屏,什么时候是讨论的时候,不能够发图片,不能够聊无聊的话题,、、、、好了,问题出现了,群主说的话,大家得 听,不然这个群就混不下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中心化了,以规则为中心,而群一旦有这些规则的时候,那么就注定互动随之降低,从而毫无生机。
  微信群其实就是一个社群,想保证社群去中心化,就要开放,而开放又不能过于开放,又要有度在这里面。比如小米的粉丝,对于小米来说粉丝经济,但对于米粉来说就是社群嘛,因为他们在社区里交流的都是以小米为中心内容。
  但是微信群不能这样玩,不可能以某人为中心内容,每个人都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的。但每个人对学习的标准又不一样,有些人对中心内容不感兴趣(只对某知识点),长期下去就会淡忘群;而有些人对中心内容随意,从而中心内容不再,因为这些人成了群的&中心人物&。
  微信群打着学习的口号,就注定跟&去中心化&无缘,而不去又不能长久,这是一个纠结的矛盾问题。
  二、碎片化问题
  首先如今的社交工具都是很碎片化的,尤其是微信群。而把微信群当成是学习的战场,那无疑是不可能接收到多少信息的。谁会每天呆在微信群里等待&大湿&们的分享?当你一句,他一句的闲聊时,你就会发现,原来一切&以学习为目的微信群,都他妈的只是扯淡。&
  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碎片化的工具只能用来了解最新信息。了解不代表懂,最新信息不代表是知识。当碎片化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时候,耐心就会慢慢淡化,失去了耐心,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肤浅的。
  这种以文字形式的口水话分享,真不如阅读一篇深度文章,或者是好好阅读一本书来的更实际,更有意义。书本才是最实质的知识传递。
  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碎片化问题都永远存在,因为互联网本来就是碎片化的世界。
  三、交互性问题
  交互是核心!
  往往一个群真正能够产生价值的体现就是交互的深度了,但产生长久的交互,必然是小众的。当群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交流起来将会毫无章法,零乱不堪。百口争论的场面往往是信息过剩,泛滥不堪的开始。
  你一句,我一句的点对点讨论对于群而言,是一种奢侈。说白了,无论是微信群还是朋友圈,都离交互越来越远了。
  总得来说,微信群用来学习知识是不靠谱的,但用来接收信息(好坏不论),以及看众人起舞的模样还是很不错的。
  玩微信没人会喜欢中心化,必然以交流为主,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产生无数碎片信息的前缘,最终要想在无数碎片中产生实质的交互就只能成奢望了。
  【文/刘宇凡新浪微博@宇独非凡 微信:liuyufan-24】
扫一扫关注A5创业网公众号
责任编辑:扬扬&&&/&&&作者:刘宇凡
老陈之前总共开了50个专享号,到这个月要续费,只有180群,因为每个专享号可以布置4个群,所以不需要50个专享号都续费,但是这50个专享号上都有要直播的群,有些专享号只布置了两三个
作为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交流的载体,社群为大量同爱好、同兴趣的人们提供了沟通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让耍“小滑头”的商人们有机可乘,通过有偿拉群、冠名、管理权转让等方式,获利相当可观。
现在的公众号图文的阅读量不足千分之三,一发文就掉粉。公众号的菜单点击数据更是可怜,这个时候很多公众号大号就想,那么公众号的粉丝有没有办法导入到群里呢?或者我有一些群,我想
近日由于知乎员工与知乎用户在微信群内争吵,知乎员工在微信群叫嚣“我现在就可以封了你”,官方在刚才对此发布声明致歉。知乎称,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知乎帐号管理制度的误导抹黑,更是对用户的不尊重。我们对涉事员工进行了严肃批评和处理,该员工深刻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当之处,并向当事用户做出了诚恳道歉。
记者卧底后发现入职培训新东方专门教授新老师如何说服家长的话术,让新教师在向家长介绍自己时“尽量多用一些光鲜的资格证书包装自己,没证书也说有,反正家长们不懂”。近日,猎云网记者所在的几个教育行业群里多人反映遭到一些“骗子”的骚扰,这些人频繁添加群友,成功后直接提出“换群”要求,如果不回复会遭到频繁“轰
内容时代,视频营销更多元化、更注重用户体验、更强调与用户的沟通。微三云微云视系统“内容+”的价值营销,用户的视频社交习惯正在养成,他们会通过弹幕、投票等形式在视频内实时互动,也乐于将喜爱的内容分享至大众社交平台。
掌柜盒子是一个集发券宝、海报吸粉、电子章、大屏幕互动、疯狂砍价、投票助手、互动游戏、卡券小程序等于一体的营销工具平台。解决商家从吸粉、裂变、到留存、转化中的问题
时至今日,企业是否做互联网的问题还有朋友在争论。电商微电商的冲击还是有很多企业视而不见,守护袁昆认为眼光决定了市场,互联网营销亦然。
至今依旧不少人烦恼网络营销该怎么做?网络业绩该如何提升?假如你,也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就请花3-5分钟,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相信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支付宝的集五福平分5个亿扫一扫、玩一玩而已,支付宝平分5个亿的集五福玩法也是成功了几个春节了,这一番免费送,最开始用户也不相信,总觉得平分不到几个钱,但为了赌一把(主要参与也不费劲),也就纷纷加入了。坚持每天去健身房年费全免这对用户来说是不是很吸引人?
互联网的火热程度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不少企业认为互联网营销是免费的,不少个人觉得互联网上很多产品和服务是免费的。但守护袁昆想说的是:趋向于免费但不等于不劳而获!
微三云电商平台应用场景不仅限于农村行业,致力帮助各行各业解决产品销售难、用户留存难等问题,让企业用最低的成本快速抢占市场,获取更大的利润。
2018年年初,拼多多的成交额超越唯品会,继阿里、京东之后成为第三大电商平台。目前京东市值542亿美金,唯品会66亿美金。
教育行业的互联网营销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区别的特点,并且这个特点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伴随着每年学生的寒假和暑假,教育机构会进入十分繁忙的阶段;伴随着每年学生的开学上课,教育机构会进入相对轻松的阶段
向成功者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小米上市了,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米粉,现在我已经购买了小米生态链的各种全家桶。我是一个被小米“营销”了的人。而小米的营销如果用一个词总结就是:参与感。所以,本文将对小米的营销、运营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
创业好项目
阅读量怒翻一倍!不过是换了个标题
扫描二维码关注A5创业网了解最新创业资讯服务
&徐州八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投诉邮箱: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班级微信群里那些事,别一不小心成了令人讨厌的家长!
开学了,安静了一个暑假的班级微信群、QQ群又开始热闹起来。很多家长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群里的动向,生怕错过老师发布的重要信息。
可是有不少家长透露,自己的手机动不动就响,拿起来一看,虽然是班级群,但大多是一些家长发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所以,有的家长甚至设置了消息免打扰,以免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
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真的等到老师发布一些重要通知的时候,这些家长有可能错过。
一位做班主任的朋友曾经向我透露,有一段时间,他还想过关闭班级群。因为群里家长们的发言太乱了,发什么的都有;而且,有时候班主任在群里说了句话,还没等说完呢,底下就有不少家长跟着说,接连发表自己的意见,搞得老师也是没脾气。
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在群里说了好久才能说明白。有时候,一些家长甚至就一个话题还能聊起来,搞得班级群“变了味儿”,不再是单纯交流孩子学习、发布重要通知的群了。
对此,班主任朋友指出,班级群虽然不大,但也得有规矩,家长们自己在群里都不守规矩,乱发小广告,乱发言,影响群内的正常秩序,又怎么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呢?
因此,园长妈妈建议各位家长朋友们,在班级群里千万别做这5种类型的家长。
讨好老师型
有时候老师在群里布置作业,有的家长看到后会回“收到”二字,而有的家长不仅回“收到”,之后还会附上各种“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之类的感激的话。
向老师表达一份谢意没有错,但最好不要在班级群里说,因为一个家长在群里说了谢谢,那其他家长就会觉得,如果他自己不谢谢老师的话,是不是不太好啊?于是,大家都开始了讨好,不知不觉间就刷了屏。
而在班级群里刷屏,可不是什么好现象。毕竟有些家长不能及时的查看群信息,就有可能错过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发布的重要信息了。
如果想感谢老师,没必要在群里说,大可以直接当面跟老师说,或者可以找老师微信私聊。班级群还是安静一点的好,只听老师说什么,家长朋友们还是尽可能不要发言了,有重要事情找老师私聊。
发布无关信息型
既然叫做班级群,那就是跟孩子学习有关。而有些家长,为了拉投票、集赞,甚至是买东西,把无关信息发到班级群里,呼吁大家动动手指。
还是那句话,你已经是个大人了,难道还不懂得规矩吗?不知道班级群是干嘛的吗?且不说你发到群里这些东西能不能有效果, 难道你不怕被别人指责没教养吗?就算你不怕,觉得赚钱什么的才是王道,难道你不怕你的孩子在外面被人指责说:“就是他妈妈/爸爸,总在群里卖东西、发广告,烦死了。”
试想一下,孩子听到这话会怎么想,孩子也要面子的啊。你已经不顾形象了,你让孩子怎么在同学面前抬起头?
平时想做宣传的话,可以发到朋友圈里,这个大家不会说什么,因为那是你的“地盘”;可如果发到班级群里,就会严重影响秩序,属于在别人的地盘打广告,这就势必会引发众怒。
所以,还班级群一片净土,不要发布无关内容了。
炫耀孩子型
有些家长喜欢在群里探讨孩子的成绩,但一涉及到成绩,肯定有高有低,当孩子成绩好的家长在讨论时,哪怕不是出于炫耀,也很可能被孩子成绩差一点的家长误会。
不只是成绩,孩子放假出去玩的照片,手工作品,主动帮忙干家务的情景……都会被家长晒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夸赞,以及老师对孩子的关注。
讲真,不管你的孩子优秀与否,在别人看来都不如他的孩子。所以,你在班级群的炫耀,只是一个人的自嗨,看在别人眼里,未必喜欢,还很可能招人烦。
还是那句话,如果真想晒的话,去自己朋友圈里晒晒就算了,不用再去班级群这种严肃的地方炫耀了,没必要。
过度关注型
谁家的孩子谁宝贝,家长虽然白天在做着自己的事情,但其实心里还是放不下孩子,总是担心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学习,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闯祸。
一些忍得住的家长,会在放学接孩子时,顺嘴问一下老师;而有些家长,根本忍不住,在群里不断@老师,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身为家长,你关心孩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如果家长这么不相信孩子,孩子又怎么有信心表现好呢?
而且,你在班级群里不断发言,就会导致别人的手机滴滴响个不停,这对别的家长也是一种打扰。
所以,当孩子在学校时,家长就暂时放手吧。别让孩子带着爱的压力成长,太累。
冲动易怒型
有时候,孩子在学校跟同学闹了点不愉快,家长护子心切,听孩子说被欺负了,就赶紧去群里找家长理论,结果聊着聊着双方家长就容易吵起来。
有时候,当老师在群里发布一些跟孩子相关的信息时,不小心漏掉了某个孩子的,有些家长甚至会火气十足的直接向老师开炮:“为什么偏偏落下我家孩子的?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孩子啊?你是不是偏心啊?”
对于这类家长,大树老师只想说,都当爹妈的人了,做事能不能成熟理智一点?不清楚事实的经过,就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尤其是在班级群这种“公共场合”里。真有事情就私下沟通,别人没有义务,也没有功夫去接受你的负面情绪。
提醒各位家长朋友:要永远记住,你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冲动易怒,早晚有一天也会养出一个脾气暴躁、爱打架的熊孩子。
家长微信群虽小,但同样需要秩序。做一个安静守秩序的家长,也是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基于微信公众号开展教学的思考
  摘要:作为新兴平台,微信的传播具有移动性、社交性、定制性、多媒体性等特征。作为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对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该文通过运用微信公众号构建教学互动平台的实践并采用调查问卷和对研究对象访谈的方法,分析影响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因素。 中国论文网 /3/view-7031747.htm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教学互动平台;影响因素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布局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产品,集文本、图片、语音、视频和共享于一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协同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入口”。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学生的使用人群比例是19.7%①。   微信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是由个人或组织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公开应用账号,具有群发推送、自动回复、服务定制等功能。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借助自定义界面,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低成本高效率互动。目前,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②新媒体指数③在2014年11月推出了一份《全国高校微信公众账号排行榜》,全国共有462所高校参与排名,分析显示,约有284所高校微信账号处于活跃状态,其中62所高校的单篇文章平均阅读量超过1000。   微信的传播具有移动性、社交性、定制性、多媒体性等特征,利用在年轻大学生中高普及率的智能手机和微信一同构建教学互动平台,把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优势和移动互联网的学习优势结合起来,应当是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微信公众号在教学中的优势   1.辅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实时共享。微信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开始。高校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但关注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后,教师马上就与学生建立了双向联系通道。因为微信公众平台是以推送和互动的模式向学生呈现信息的,老师在公众号内推送的内容所有关注这个账号的学生都能收到,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与老师进行课后交流。   在课前准备时,老师可以提前通过平台将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推送给学生,节省了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当堂预习的时间。老师和学生也可以将和课堂有关的资料上传到微信公众账号里,学生回复关键字选择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随时给教师留言提问,由平台自动或老师回复。   在课后巩固学习中,老师统一推送课堂中的重点知识,能再次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普通的课堂教学情况下,老师在讲完课后询问学生是否有问题的时候,站起来提问的学生一般很少,但实际上很多人心中有问题,只是没有想好如何提问或是不敢提问,而且课堂时间一般为45分钟,时间有限制。采用微信辅助教学后,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回复关键字功能或页面导航功能,对课堂上存疑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进行二次提问,老师可以对大部分学生都有疑问的问题,统一语音回复,解决课堂时间不足而无法完成的讨论或弥补教学任务的推迟。老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将教学通知、教学内容、考试成绩等更新内容及时通知到每位学生的手机上,也可以主动推送更新消息给所有学生或特定类别的学生。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④这方面有些高校已经做出尝试并取得效果,例如苏州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利用微信公众账号和微信官方提供的开发接口,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英语课堂互动系统,通过它学生可以在手机里全程利用微信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提交作业,与教师互动。   2.移动化学习新载体。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分别为69.6%和43.7%。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⑤。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网络教育行业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移动设备的增长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增长促使了移动阅读市场的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场景逐渐从坐在电脑前转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移动场景。同时,移动阅读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移动搜索的应用,甚至在二三线城市的使用率仅次于即时通讯。⑥   移动学习作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快速发展、相互交叉融合下的产物。从技术层面和设备要求来看,它以手机、便携式电脑、上网本等移动手持终端为学习工具,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给学习者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从学习者的角度看,移动学习是当学习者不在固定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下所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当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所提供的优势所带来的学习。⑦   移动学习使学习者能够进行多层面的交互 ,从物理设备和社会交往领域等获取经验,使学习更具体验性和丰富性。⑧安装到移动设备上的微信客户端,天生就是具有能移动学习能力的应用。微信采用最新的HTML5技术,是普通网页HTML4的升级版,HTML5网页可以直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运行,在公众号内推送的内容实现文字、图片、表情、声音、视频和网络外链接,相较于单一的文本输入交互模式,视觉性更强。同时,利用微信进行移动的学习不受空间的限制,场景可以随处转换。教师将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上传于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管理后台,学生只要拥有移动上网设备,比如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够利用零碎时间汲取知识,实现移动学习。   3.社会化学习的应用平台。云时代的到来,使得手机不再需要兼有存储器的功能,因为人们只要拥有网络信号,就可以随时读取和调用存储在云端的任何数据、程序。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技术与教学内容正在重新有机结合。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个人数字信息终端。在这个过程中,往日的某些教学模式将被颠覆。学习不再限于书本和PC端,接受教育可以不限场景。
  手机短息和QQ无法将一门课程的课堂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快捷的进行全校大范围的共享,而只要订阅微信公众号,就可以100%接收到推送的消息。微信提供了新的信息维度和交互方式,更好地符合了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泛在学习目标。随着微信的普及与平台支持的完善,已有越来越多的学习型应用在公众平台发布。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主搜索并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关注和学习。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中微信使用率较高,将信息和资源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或者朋友圈,将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享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移动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学实践   1.研究对象。由于上述微信给教学带来的新优势和成功实践的案例,再加上微信公众号里数量可观的媒体公众号,我们决定在本校开展微信辅助教学的活动,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乐山师范学院2012级新闻学专业共56名本科生和12名教师。   2. 研究工具。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记录。   3. 教学实践和设计。从日,我们利用微信辅助新闻学教学进行了为时4周的教学实践。实践主要场所为普通的教室,学生都持有支持安装微信的智能手机,利用微信群聊、语音记事本、群发助手及微信公众号对教学的作用,进行了教学设计(见表1)。并邀请任课教师加入到微信的教学实践中。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同步更新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学生使用手机查阅学习,也可以在微信群里提出问题或及时发表自己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方式,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模式由灌输式向自主式的转变。   项目功能对教学的作用   微信群多人文字及语音聊天建立全班微信群1个、7人一组建立8个小组协作微信群,进行课内和课外的小组协作学习,又可以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互动,教师也可以加入任一小组的讨论。   语音记事本语音速记和文字记事学生通过此功能建立口头和书面作业电子文档,对学生课堂内外的作业实现监控。   群发助手给多人发送消息把教学通知、作业等发给多个人,对不同的小组和学生下达不同的指令和任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微信公众号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建立“新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电子文件和课前预习资料,加大课堂信息。并根据课程需要和学生需求,在课后定期推送电子材料,有效地补充学习内容,引导自主学习。同时,推荐各大媒体微信公众号,转载学习。   4. 实践结果。实践过程中,我们邀请了新闻学专业共12名教师加入到本次微信实践中,但最终只有1位教师答应参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持续的课堂观察和课后调查,统计了学生在课内外的全班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留言和推送资料数据,结果如表2所示。   从课堂观察和课后监控的结果看,微信模式下的课后互动交流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微信群和全班微信群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交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发帖数量少,发帖频率低。(2)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不够丰富。(3)学生和师生的交流主要集中于微信群,尚未充分运用微信的先进功能,如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推送、自动回复和一对一交流等。(4)在发布方式上,普遍采用语音和文字、图片发送信息,对二维码和视频的应用极少。   随后,我们对参与教学实践的5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7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率100%。本次调查问卷包括6个项目,采用Likert-scale五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确定、满意、非常满意” ,分别赋值为1、2、3、4、5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只有近一半的学生对微信辅助大学新闻教学的整体评价较高,学生对微信的易操作性、课堂活跃度、课后交流互动以及资源共享方面的满意度都达到了70.1%以上,但是学生对智能手机的呈现方式和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方面呈现出两个极端。   三、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微信能否辅助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首要前提不是微信的先进性、内容的丰富性,而是高校教师是否愿意接受与采纳。在建立“新闻+”微信公众号后,我们邀请了本专业共12名任课老师加入教学实践中,但只有一位任课老师愿意加入。随后,我们对12名任课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份,最终收回问卷1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份,有效回收率是83.3%。 最终回收的12 份问卷中,2位教师没有接触过微信,剩余选项没有填写,纳入无效问卷之列。   问卷分别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向等三个维度对题目选项进行设计,选项描述均改编于文献⑩,见表4。   填表的任课老师中,男性和女性填表人数各一半,采用采用Likert-scale五点量表形式,即“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确定、满意、非常满意” ,分别赋值为1、2、3、4、5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5。   经过调查分析和访谈,大部分教师不愿加入实践的原因如下:   (1)对微信的认可度不高。大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交产品,但不适用于课堂教学,它的操作方式虽然简单,便于发布教学通知,但要做到辅助课堂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使用微信反而是给教师和学生之间增添了一道屏障,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更能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语气音调中发现问题。   (2)缺少学习新产品的时间。大部分教师身肩教学和研究的双重任务,对于90后热衷的微信缺少研究学习的时间,相较于将时间花费到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和维护中,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到备课、指导学生实践和自己的学术研究中。   (3)教学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管理因素包括教学规模、教师能力和教学安排。部分教师认为,微信是安装在手机上的一款软件,选择微信进行教学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引起教学失控,如学生使用微信在课堂上进行社交活动,或利用手机打开其它软件,无视课堂教学。因此,使用微信不仅课堂组织须有周密的安排,还要有监管的制度,教师也要有控制学习气氛的能力,这加大了教学任务和管理难度。
  (4) 很少使用或不会使用网页制作技术。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向主要在于新闻理论研究中,基本不会使用PS软件,网页制作等技术。因此,参与到实践中的任课教师上传到公众号“新闻+”的内容多数照搬课件上的资料,只有图片和大篇幅的文字,没有动态的表情和短视频,内容结构扁平化,视觉效果差。   在访谈和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上述教师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下列的影响因素:   1移动终端的呈现方式   (1)分辨率低。参与实践的学生虽然都持有可安装微信的智能手机,但每位学生智能手机的分辨率和屏幕大小都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手机的屏幕小、分辨率低。这导致推送的电子文件显示的文字和图片过小且不易阅读。使得浏览效率低下,学生体验不理想。   (2)文件兼容性差。PC端的操作系统对各种文件类型有很好的兼容性,但是这些文件并不一定能够在手机上使用。如教师在微信群里上传的.doc文档,如需在手机上打开,则安装第三方APP应用,并且要在不同 APP 程序间来回切换才可以正常打开。PC端常见的压缩文件,在手机上使用也会有一定的难度。此外,PC端由不同编码方案打包的音视频文件,在手机上很难得到良好的支持。   (3)触摸屏操作效率低。PC端主要使用鼠标和键盘作为交互操作设备,相对来讲指向更加精确,操作更加多样,而在手机上几乎所有的操作都要通过触摸屏完成,因此带来很多操作上的不便。   (4)运行负载高。PC端通常需要浏览器登录访问其中的资源,手机受限于设备计算能力和电池续航能力的不足,在不同第三方软件中切换时,手机的运行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死机或卡机的情况,造成某些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进度跟不上总进度。   2. 网络环境。为保证本次实践带有普遍有效性,随意选择了教学楼内一间普通教室作为实践场所。由于校内wifi信号未覆盖到教室内,学生使用数据流量打开微信公众号,下载教学资料和打开公众号推送界面的速度较慢,不一致的参与速度,延缓了教学进度,特别的是,当学生的数据流量使用完全后,大部分学生不会再使用微信。   3. 学生方面。为获得更全面和更有深度的信息,本研究还随机对整体效果评价低于50%的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主题有三个方面:(1)对微信应用于教学的态度。(2)感受到的学习效果。(3)使用微信学习的习惯。以下是学生对微信辅助教学的部分访谈:   (1)操作性:微信操作方便,没有技术障碍。   (2)学习兴趣: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不是学习软件,兴趣不高。   (3)使用感受:推送到手机上的文件需要第三方软件才能打开和保存,使用不便,而且推送的资料和课堂的PPT一样,手机屏幕小,在视觉效果上不如课堂内的投影仪。   (4)学习习惯:从来没有用过微信学习,不习惯打开推送的电子文件进行学习,组建的微信群更适合和同学聊天。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仅仅20为学生中仅有2人关注了和新闻学专业学习相关的微信公众,大部分学生对微信的认知仍停留在摇一摇、语音短信、群聊上,认为微信是一款社交软件,而不是学习软件,可以说,大部分学生还未有使用微信进行学习的习惯。   四、结语   由于影响微信辅助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学安排等,这些潜在变量在研究时一般比较困难,在本研究中没有考虑这些外部变量的影响,此外,在本研究中,样本人数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的信效度。但从实际教学实践来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们对以微信应用为载体的移动学习环境接受度并不高。基于微信的学习模式虽然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高校有推行的条件和基础,在辅助教学软件的选择上,了解和把握教师对微信的看法,引导教师接受和有效地使用辅助教学软件,提高教师对微信有用性的认知,是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同时,将微信纳入日常教学中,除了改善网络环境和把握学生对微信的看法,培养学生将微信作为学习软件的意识外,对微信的有效应用和教学管理也需要摸索。(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   参考文献:   [1]《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DB/OL],中国统计网,2015.06http://www.itongji.cn/article/.html   [2]袁磊等.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8-132   [3]郭静.新媒体的变现――电子杂志[DB/OL],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60468.html   [4]Chabra T, Figueiredo J. How To Design and Deploy Handheld Learning[DB/OL].http://www. enoweringtechnologies.net/eLeaming/eLearning_expov5- files/frame.htm, .   [5]Yu -Liang Ting. Using Mobile Technologies to Create Interwoven Learning Interactions: An Intuitive Design and its Evalu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 (1):1-13.   [6]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40   [7]徐梅丹等.高校教师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4(11):90   注解:   ①《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DB/OL],中国统计网,2015.06http://www.itongji.cn/article/.html   ②《腾讯发布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DB/OL],中国统计网,2015.06http://www.itongji.cn/article/.html   ③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和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朱旭琪联合开发的新媒体指数大数据共享平台。   ④袁磊等.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8-132   ⑤传统PC上网比例是指传统PC用户在全体网民中所占比例,网民最近半年使用过台式机或笔记本,或同时使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统称为传统PC用户,PC上网比例计算方法为PC上网用户规模除以全体网民规模。   ⑥郭静.新媒体的变现――电子杂志[DB/OL],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60468.html   ⑦Chabra T, Figueiredo J. How To Design and DeployHandheldLearning[DB/OL].http://www. enoweringtechnologies.net/eLeaming/eLearning_expov5- files/frame.htm, .   ⑧Yu -Liang Ting. Using Mobile Technologies to Create Interwoven Learning Interactions: An Intuitive Design and its Evaluation[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 (1):1-13.   ⑨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40   ⑩徐梅丹等.高校教师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4(11):9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意托管班名字大全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