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换10系2017款imac可以换显卡吗,那款对于现在而言比较好?

同其它 Mac 产品线一样,此次 iMac 的 CPU 也同步升级到了 Intel 最新的第 7 代酷睿处理器,核心代号「Kaby Lake」。

虽然核心架构、制程和主板接口上,7 代「Kaby Lake」和 6 代「Skylake」保持完全一致,但由于前者采用了更高的鳍片与更宽的栅极间距,这代 CPU 频率的提升上限高出上一代不少。

在此前 MacBook Pro 的评测中,我们提到过英特尔的 Turbo Boost 睿频加速技术,当开启睿频加速之后,CPU 会根据当前的任务量自动调整 CPU 主频,当使用诸如 Final Cut Pro 等耗费大量处理器资源的软件时,CPU 能发挥最大的性能。

2017 款 iMac 的显卡也进行了例行升级,依然来自 AMD。

很多游戏爱好者和并行计算等高端用户一直希望 iMac 能使用上 NVIDIA 显卡,而苹果坚守 A 家的缘故,一方面肯定是过往良好的商业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是在使用当前主流的 DisplayPort 1.2 标准的基础上,只有 A 卡能满足 5K iMac 再外接一个 5K 屏幕或者再同时连接两个 4K 屏幕的需求。

实质上,iMac 此次使用的显卡性能相当可观,以入门款 5K iMac 的 Radeon Pro 570 为例,其浮点性能达到了 4.4T,这已经和 NVIDIA 当前的主流中端显卡 GTX1060 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满足日常应用绰绰有余,不过要想以 5K 的分辨率高特效跑游戏的话,估计还得再等几代吧。

除了更快的图形处理能力,独显还让 iMac 支持多屏幕拓展,iMac 可以扩展一台  像素、60Hz 显示器,或者两台 分辨率、60Hz 的显示器,这个功能普通用户也许用不上,但更多的屏幕面积对于专业级用户来说相当宝贵。

值得关注的是,2017 款入门版 iMac 终于从 7200 转 1TB 的机械硬盘升级到 Fusion Drive。Fusion Drive 如果直译成中文的话,可以称为「融合驱动器」,它由一块传统的机械硬盘和一块采用闪存芯片存储的 SSD 固态硬盘组成。

在像 iMac 这样的一体机,存储空间通常比较大,但是完全搭载固态硬盘成本又会非常高,而 Fusion Drive 会将使用频率低的软件放在较慢的存储硬盘中,而将常常使用的软件放在固态硬盘中,这样既能提高了速度,又能提高更多的存储空间。

这里需要提一下,Disk Speed 跑分软件的方式在驱动盘上写入 5GB 的临时文件,由于 Fusion Drive 只会将常用软件放在固态硬盘里,所以跑分软件测试的是机械硬盘的速率,数字不能完全反映实际体验。

从 MacBook Pro 平移到 iMac 工作的日常工作里,我完全没有感觉到 iMac 在速度上有所拖累。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针对日常一些任务和操作,我们做了一系列对比测试,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下任务我均测试了两遍。需要注意的是,决定最终时间的并不仅仅是硬盘速度,还有 CPU、GPU 的性能。

红苹果, 积分 25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6 积分

   提示“Windows找不到在无人参与文件的<ImageInstall>设置中指定的磁盘和分区。请确保设置引用了有效分区,然后重新启动安装”。
        云云... ...目前官方高级客服技术人员也没法,都说高手在民间,大家有遇到过类似的麻烦指点一二,非常感谢

今年7月初的时候,媒体爱范儿发表了一篇iMac 2017的体验文章,看完后笔者对其心动不已。心动的原因?在之前的的文章我曾有表露过,一是之前购买的15年乞丐款Macbook Pro内存吃紧,看到飘红的内存提醒一阵无奈;其次,由于配置原因,这款Mac在渲染和导出视频时异常吃力,每次导出上G的视频时风扇就呼呼作响。

于是,笔者不时在家里女王大人面前表露“老Mac力不从心、新iMac不错”的只言片语。何其精明的大人表示,“不许买iMac,自己找解决办法”。再然后,我便买了一款8T的硬盘权当解决方案。最后,笔者买了27英寸的iMac 2017。

在聊外观之前,关于价格和配置笔者跟大家交代下。

为什么不是Win笔记本,或者台式机?这主要是因为视频制作软件。在全面转向FCPX之前,笔者用的其实是PR,在实际接触两款软件后个人觉得FCPX更人性化、界面更友好。同时,macOS系统的加成让FCPX运行很稳定,接触软件半年多时间里几乎没有崩溃和卡死。而如果换Win设备,就注定与FCPX绝缘同时还要面临卡死、崩溃、突然死机等突发状况。所以,打一开始笔者就撇开了入手Win这个想法。(个人愚见,欢迎大家理性探讨)

为什么是27寸而不是21寸?这个问题个人其实纠结了许久。之前接触过一款27寸显示器,笔者和家里女王都觉得27寸太大,所以我提起买iMac,家里那位就极力反对买27寸。实际上,笔者也去苹果店里体验过这两款,21寸其实够用、显示面积更宽,不会像13寸的RMBP那般捉襟见肘,有时候视频素材多了还得挪来挪到处找。

至于为什么最终选择了27寸?一是出于显示方面的考虑,27寸带来的显示面积比21寸还要大,剪视频更方便;另一方面,笔者真心放不下5K这一大亮点,想体验体验大概是当今最好的一体机显示效果。

配置方面,出于视频制作的考虑笔者选择了定制,具体如下:

这个价格是基于中配进行的定制,苹果官网正价18928元、教育价17373元。笔者没有赶上开学季,碰巧在贴吧找了个吧友转让EPP资格,遂以16089元的价格拿下(当然,给了一定的报酬)。现在想来自己也是胆大,对方有朋友在苹果直接EPP下单,我这边邮箱收到链接后就直接付款,中间给了一张订单截图。

外观 | 停航母妥妥的

OK,罗嗦了一大堆,下面上正菜。

因为iMac到手已经快俩月,外包装笔者就不再进行展示了(大家看外观装展示文也看烦了吧?),直接来看外观。

尽管是2017款,但其实这款iMac依旧沿用的是三年前的设计。笔者最近在追《猎场》,这个15年拍摄的电视剧中间iMac亮相的次数不少,发现老款的iMac和现在的新款没多大区别。言归正传,新款iMac依旧是全金属+玻璃结构,中部隆起,边缘厚度5mm。不亮屏的情况下还是很亮眼的,有着较强的科技感、设计感。

但亮屏之后,就漏了馅儿。无力吐槽,到了2017年手机、平板和笔记本都在追求窄边框的大环境下,苹果依旧在iMac这条产品线上我行我素,这能够“停航母”的边框显得格格不入。有趣的是,iPad、MacBook产品线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边框缩窄。

过宽的边框除了视觉上的难看之外,也增加了整机的体积:27寸的iMac三围51.6*65.0厘米,重9.44千克。一句话总结,又大又沉。说到这提醒大家一下,搬它的时候请务必小心些,这款iMac不仅沉而且边角有些过于锋利,笔者在搬它的过程中就两度划伤了手指。

△正面很简洁。额头上有一颗摄像头,笔者开了几次微信视频,够用。

iMac的连接端口都藏在机身后方,数量还算丰富:4 个 USB 插口、SD卡插槽,而此前的两个Thunderbolt 2接口被USB-C接口所取代。这两个USB-C接口提供Thunderbolt 2两倍的显示带宽,能外接2台4K显示器和1台5K显示。另有一个千兆以太网口。

背部中下部分还隐匿了俩接口,分别是电源线接口和内存拓展插槽。后者是27寸iMac独有,这也是我当时定制仅选择8GB基础版的原因,自己后续可以去首富家购买相同内存条手动加上。

屏幕 | 幸福的小烦恼

前面说到,27寸5K的屏幕是笔者选择这款iMac的重要原因,但实际用下来喜忧参半。

相比上一代,新款的iMac亮度提升了43%,最高达到500尼特。这个亮度是完全够用的,平时我甚至只调到80%左右的亮度,除非白天外界光太强烈的时候。

显示屏分辨率为5120 x 2880,像素密度达到218ppi,尽管比我之前的13寸MacBook Pro要低一些,但是人眼面对27英寸的距离是远远大于MacBook Pro,所以“远看”起来也非常的清晰、细腻,这是iMac屏幕留给我最深刻的地方。至于苹果官方所说的P3广色域、支持10亿色彩,在默认桌面图片下的确能感知一二,iMac图片暗处细节更多、色彩更丰富。

上面提到的都是喜,下面该说忧了。

5K屏幕呢,确实给用户带来了极致的细节和出色的观感,但这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你的图片分辨率要足够高、视频分辨率要足够高,否则点开了全屏看图片和视频其实反而是一种折磨。举个例子,笔者把一张2K分辨率的图片放进PS里,感觉还不错、挺清晰的。但是当我在桌面用图片浏览器打开全屏展示,图片却模糊了起来。还有,现阶段国内主流视频基本只提供1080p片源,看视频笔者基本只开着小窗,不敢点开全屏观看。

原因在于,屏幕分辨率太高,如果图片/视频分辨率过低的话,像素不够用不能实现点对点播放,所以最终呈现的效果模糊,迫使你提高眼镜对照片和视频的要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幸福的烦恼”吧。

除此之外,27寸天然的优势在于能够显示更多的内容。同样是FCPX、Lr等软件界面,操作起来更顺畅、便捷,不需要像之前13寸的RMBP那般挪来挪去,iMac一屏就能显示完(尤其是在Lr中)。但,日常浏览网页就有点浪费了,通常左右两边有着巨大的留白。而如果双开软件(比如一般浏览网页一边打字)就不存在这种情况,还能提升工作效率。

性能 | 野蛮性能,腼腆功耗?

现实情况是,FCPX剪视频很顺畅,给视频加转场、特效基本不需要等待。另外,导出视频的时间也缩减了不少。除此之外,日常使用很流畅很顺滑。哦对了,硬盘读写性能再跟大家交代下,出于省钱和容量考虑笔者一度打算选择1Tb FD版,但在浏览了不少网友的评论之后放弃,遂选择了256GB SSD。

应该说这块硬盘的读取速度相较我之前的RMBP感觉都挺快,iMac有处理器的加成打开FCPX并载入资源还要迅速些,拷贝大型文件或者图片,虽说不是转瞬即至,但转身浏览一会儿网页就听懂“Duang”的一声提醒我传输完成,所以整体速度让我挺满意。

其他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

内存。最近开启PS、LR、FCPX、Chrome等软件后,Clean My Mac提醒我内存飘红,因此加内存很有必要,8GB确实不够看。另,据说内存要降价...

系统。没有升级最新的High Sierra,因为之前RMBP升级之后LR老是闪退,所以到手10.12.6一直用到现在。系统本身没太多可说了,在公司Win和Mac之间切换没有什么不适(鼠标上下滑除外...),用下来Mac的稳定性是我最满意的,办公有了Office三件套基本够用。只是,市面上部分软件/游戏只提供Mac,这让我有些无奈。比如吃鸡,我就只能看朋友玩。打算装一个虚拟机,以备不时之需。

其他...暂时没想到,有想了解的朋友在评论里提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7款mac怎么换显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