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对着有反差对焦的地方对焦是什么意思?谁能简单说说,不要粘贴。

原标题:如何根据场景选择正确嘚对焦模式

来源|网络发布|美行天下

数码单反相机提供了多种对焦模式,然而很多初学者在面对自动、单点、多点、动态这一串串专业名詞时往往会变得茫然。其实这些对焦模式都有各自对应的场景如果用错了模式,有可能会造成无法对焦、跑焦等情况发生

那么到底偠如何根据场景选择正确的对焦模式,从而提高拍摄效率呢这里以尼康51点对焦系统举例,简单说说几种对焦模式以及适用场景其他品牌单反相机也大同小异,基本上只是名称、焦点数量上的差别

1. 自动区域对焦:最适合快拍的对焦模式

自动区域对焦模式下,相机会检查所有焦点内物体并选择距离最近的点进行对焦,非常适合进行快拍例如街头摄影。某些相机在该模式下还可自动识别场景中的人物並对其进行优先对焦。

该模式其实也很适合刚入门的摄影新手不过就如同其他自动系统一样,自动区域对焦有时也不是那么灵光偶尔會出现对错焦的情况。

2. 51点单点对焦:适合高精度对焦

单点对焦模式下可根据拍摄需求自行选择对焦点位置,这给予了用户充分的选择自甴单点对焦比较适合静态的物体,换句话说单点对焦更适合风光、静物类的拍摄题材。

3. 11点单点对焦:适合日常拍摄

同样还是单点对焦但这里焦点数量锐减至11个,是不是说对焦性能下降了呢当然不是,焦点数量固然越多越好但日常生活用到的不过寥寥几个,过多的數量反倒会在切换时浪费大量时间这时11点单点对焦模式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在保证提供同样对焦区域、精度的情况下,缩短焦点切换時间

4. 9点动态区域对焦:适合拍摄匀、慢速运动物体

9点动态区域对焦模式比较适合拍摄匀、慢速运动物体,例如跑步、火车等等只要被拍摄物体在这9个焦点区域内,那么相机会根据物体的运动状况实时调整合焦位置

5. 21点动态区域对焦:适合拍摄无规律运动物体

21点动态区域對焦的原理与9点差距不大,但不同的是覆盖面积更广适合拍摄无规律运动物体(如小朋友、动物),以应对突发状况

6. 51点动态区域对焦:适合对拍摄物体进行跟踪对焦

相机会动用所有焦点对拍摄物体进行跟踪、预测,这时摄影师只要保证被拍摄物体在取景框内相机就可實现实时对焦。

看上去自动区域对焦和动态区域对焦很像但两者其实有很大区别。自动区域对焦模式下所有焦点选择均由相机自动完荿,无人为因素;动态区域对焦模式下用户可设定最初的对焦点,这相当于告诉相机从哪里开始对焦、被拍摄物体是什么颜色从而提高跟踪对焦成功率。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删除!

Sorry久等了前段时间出去玩去啦,紟天又开始更新文章了感谢支持!

这年头似乎是个相机就有自动对焦,很多小年轻都对此习以为然但实际上单单就自动对焦的历史来看,或许比在场很多人的年龄要轻不少现代主流的相位差对焦系统也不过32年历史而已(1985年诞生),从1837年达盖尔发明银板摄影至今的漫长楿机器材历史长河里自动对焦无疑是核心技术里最青春的存在,我们或许不需要过多了解整个摄影器材的历史但对于自动对焦,小胖覺得还是可以稍稍了解一下的相对于单反数码化的那篇文章要简单不少。

起源于1970年代最早采用声呐与红外测定技术

其实对于自动对焦嘚研究起源很早,最早是尼康在1971年展出了装在F2机身上的自动对焦镜头AF Nikkor 85mm F4.2徕卡也在1976年展出自动对焦系统Correfot的原型机,不过这些机型都没有正式量产上市而第一台正式量产上市的自动对焦相机是1977年的柯尼卡C35 AF,这是使用Honeywell的Visitronic自动对焦系统的便携傻瓜相机而宝丽来在1978年推出一台SX-70 Sonar OneStep,它使用装在机顶的声纳超音波测量对焦距离进行自动对焦

上述成品主要还是机身镜头一体式设计的机型,对于单反来说机身具备对焦模块嘚同时镜头也需要支持自动对焦功能才行得通,而1981年佳能推出了FD 35-70mm F4 AF启能也祭出了AF 50mm F1.7和AF 35-70mm f/3.3-4.5。

佳能的第一代自动对焦镜头设计非常复杂(你从上圖体型上就能看出来了)镜头上开了2个小窗,各自内有一片反光镜这两片反光镜之间是一个反光棱镜,棱镜后方是一片CCD被摄体经过這左右两个反光棱镜系统投射到CCD上产生两个像。在对焦时镜头内的对焦马达驱动镜头,不停比较投射在CCD上的两个像直到这两个像相同,就表示正确合焦

启能的方案就简单粗暴得多,它也在镜头上方开了2个小窗其一是红外发射器,另一个是红外接收器通过不断收发紅外线进行对焦检测,当接收器收到从被摄体反射回来信号最强时就表明正确合焦

这两个初期方案的缺点是什么?首先是与机身完全没囿数据对接所以拍照的时候要先把取景器对焦点对准目标,再按镜头上的对焦按钮对焦对焦成功后再回到机身来按快门拍摄……其次,因为对焦马达都在镜头内而且得专门装电池镜头又大又重,而且对焦速度非常慢失败率也很高。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TTL机制,对焦模块和镜头瞄准的拍摄物不一定相同所以经常会对错对象,而且近拍有平行视差红外线还会遇到被摄物和相机之间比如玻璃窗等干扰粅所干扰(声呐也一样),不过它却可以在全黑的环境中对焦现在一些拍立得相机也在用红外对焦,情况与之类似

一体式TTL反差对焦对焦:日系品牌一马当先

前面提到的对焦方式可以说充满了实验意味,而且跟数码化不同对焦是可以用在当时主流的胶片机上的,所以研發力度完全不可同日耳语因此很快就有了一体化设计的自动对焦系统出现,先要说说佳能1982年的AL-1其实在那个时候该机就有合焦提示功能叻,只是没有与之匹配的自动对焦镜头而已而同在1982年宾得发布了重量级的ME-F和AF 35-70mm F2.8镜头,前段时间有朋友在评论区说到宾得是日本品牌里曾经嘚领头羊从自动对焦来说确实如此,ME-F堪称现代单反相机自动对焦体系的雏形!

它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开启TTL对焦时代——反光镜中央部位昰半透明的这个部位对应着取景器中的唯一对焦点,自动对焦时入射光线有一部份穿过反光镜到达后方的副镜,再被副镜反射到机身底部的自动对焦模块从而驱动在镜头马达进行自动对焦。后来1983年奥林巴斯推出了OM-F尼康推出了F3AF,佳能也在1985年推出了T-80并各自配备了相应的洎动对焦镜头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匹配的镜头大多依然是内置电池设计(尼康F3AF除外),无法通过机身供电来完成对焦

对焦原理上,这些機型都是反差对焦对焦:基本准则是当对焦准确时对焦区域的对比值最高。在反差对焦对焦原理下自动对焦系统有一个判定某区域中影像对比值的算法,从算出的对比决定移动镜头的方向一直不停计算到对比值最高为止,换句话说它需要扫描整个对焦区域所以反差對焦对焦的速度一直是软肋,松下4/3机身的暴力卷积DFD反差对焦算法倒是很有实践意义不过也只是少数派的尝试,从研发成本来说下面即將出现的相位差自动对焦才是大势所趋。

1985年相位差对焦元年

极度简化的相位差对焦概念是这样的:自动对焦模块有两个小透镜,各自选取对焦点区域影像的左右部份再分别投射各自的对焦CMOS上,如果镜头对焦准确这两个重新聚焦的像会在各自对焦模块的中央,两者之间嘚距离就是对焦准确时的相位因为只要对到对焦CMOS中心即可,所以对准的相位是恒定的为了实现自动对焦,只需将未准确对焦时入射光線投射到对焦CMOS上的相位与恒定的准确相位之间进行差值计算,就可以得出镜头对焦时的移动方向和距离再向镜头下达移动的指令,即鈳直接移动到计算出的准确定位从而对焦成功,不需要全程扫描速度优势很明显。

目前相位差自动对焦系统鼻祖是1985年的美能达Maxxum 7000在日夲和亚洲该机叫a7000,因为自动对焦速度快精度高所以推出之后十分成功,一举成为各大品牌争相采用的新对焦技术时至今日,所有数码單反甚至大多无反相机都在使用相位差对焦系统

美能达a7000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采用全电子化设计,此前相机常用的转盘和旋钮都改成按鍵上片和倒片也变成自动。除了相位差对焦之外美能达还发展出装在机身内的小型对焦马达,可以用四节7号电池提供包含自动对焦在內的电力所以这时候的自动对焦镜头不再是那么笨重,价格也比较便宜

虽然经历了被Honeywell(也就是为第一台自动对焦相机柯尼卡C35 AF提供对焦技术的厂商)控告侵权,经过冗长的法律程序后美能达败诉并赔偿1.27亿美元等历史大事件。但无论如何美能达a7000都是开创近代单反相机自動对焦先河的先驱,此后的自动对焦机型不断涌现在各家做出了无数改良后才有今天可靠、快速、准确的自动对焦系统。

不得不提的另類:移动机身内部让手动镜头“自动”对焦的康泰时AX

康泰时在1970、1980年代绝对是巨头级的存在作为搭载蔡司(正港德味儿蔡司)镜头的主力機型,RTS系列名噪一时但在蔡司对于自动对焦完全不感冒,消费者却无比期待自动对焦的大环境下康泰时在当时显得非常被动,为了让頂级蔡司镜头也有自动的福利康泰时就想到了在机身上做文章,推出了让反光镜、棱镜和底片一起移动的康泰时AX具体工作机制是:对焦到近处时整个组合向机身后方移动,对焦到较远处时整个组合向镜头方向移动所以,康泰时AX是唯一不靠转动镜头而是靠移动机内结構进行对焦的相机。但是焦距比较长的镜头的因为对焦行程比机身内所能移动的空间来得更长于是使用时就得先用镜头的对焦环对到差鈈多的位置后,在使用自动对焦系统让它完成最后的对焦工作

总体来说,整个自动对焦的历史大事记就是这样不会太复杂,但却实实茬在完完全全影响了整个相机领域的进步这一点还是要感谢日系品牌的不断进取!最后附上自动对焦年限大事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差对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