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法人跑路股东有责任吗,我们可以找平台的其他股东要求兜底么?

  P2P渗透保险业的事例如今与日俱增,不少投保人士因遭到保险销售员推销而将资金转入平台购买理财产品,最终因平台跑路致使血汗钱东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是否该担责兜底了?

  近期,北京商报《P2P渗透保险营销乱象丛生》刊发后,引起了热议。P2P自认只是交易平台,营销员则辩解只是个销售,保险公司大声喊冤,究竟谁该为投资者的损失担责?

  就在北京商报对P2P渗透保险营销乱象报道之时,保险业内人员爆料,又有销售者以某保险公司的名义邀请该公司老客户聚集,谋划着到酒店搞讲座并现场推介第三方理财产品,而聚集的地方就是该保险公司办公楼下。

  P2P平台为了吸引客户,将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调至银行理财的数倍,而作为平台,一味销售产品,而对投资项目不做把关,当投资项目公司到期难以兑付之时,自然会找平台理论。无奈,P2P平台无钱支付,为了逃避投资者,只能以“消失”对待。

  一位金融专家指出,面对迅速膨胀的P2P产业,监管政策并没有明确化,只是引导P2P只做平台,不留资金池,对资金进行及时第三方托管,并无法做到对数万个投资项目进行净值调查。在这一过程中,P2P有责任对投资项目把好关。

  一位从保险公司离职从事P2P销售的人员解释,销售的产品是真实的,销售并不违规,自己并不应该负责,负责任的应该是P2P公司。随着第三方理财市场相关风险频频被揭,投资者遭遇投诉无门的尴尬境遇屡屡上演。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却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离职转投门下,在销售时首先对自己的保险客户“下手”,这样很容易给客户一种假象,那就是以为代表保险公司在销售产品。上述爆料人士称:“如果没有出现大的群访群诉事件,就算抓到这些人,我们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所担心的,不过是公司荣誉罢了。”

  虽然互联网兴起,对保险营销渠道形成很大的冲击,但这部分销售队伍多已有了固定的客户,对于老客户再开发、转介绍以及顾问式营销等方式仍在拉动行业发展。正是因为营销员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才被P2P平台盯上,P2P平台聚拢保险营销员代销产品,这些产品在预期年化收益方面优势明确,有利于拓展客源,对保险营销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对于保险营销员兼卖P2P产品,保险公司虽然态度明确,不得在职场销售,但由于公司与营销员只是代理销售关系,而非劳动合同关系,禁令很难收效,尤其营销员习惯于外出展业,这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于保险公司的态度,诸多代销多种金融理财产品的营销员也忿忿不平道,“我们又不是保险公司正式员工”。因此,部分保险营销员在多方兼卖产品,打起了擦边球。

  的确,由于保险公司与保险营销员签订的只是代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而又要严格管理庞大的保险营销队伍,双方的关系较为尴尬。有保险公司高管指出,如果双方关系不理清,未来的管理难度会更大,因为营销员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自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取消以后,保险营销员数量猛增,这对管理提出更大的挑战。对此,一位保险专家认为,独立代理人制能够化解营销员身份尴尬,从而也能有效解决代销乱象问题。据介绍,北京保监局在今年3月首次提出要探索独立代理人制度,明确营销员可代理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今年9月,保监会也首次公开提出鼓励独立代理人制度试点,自主创业、独立发展。一旦独立代理人再代销,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虚假销售或不实销售。

  当P2P大肆向保险营销渗透之时,相当于将保险公司捆绑。一位保险公司银保负责人解释,由于保险营销人员管理难度大,很多时间都是在保险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保险营销员与P2P建立起代理销售的关系,而在销售过程中,投资者并不知情,仍以为所卖产品属于保险公司。因此,当P2P兑付危机祸及保险公司时,保险公司只是大声喊冤,认为躺着中枪。

  事实上,在保险营销员销售P2P时,保险公司也总难脱干系。上述保险专家表示,由于P2P出现问题,保险公司也是受害者,但是从管理角度,保险公司也应该对此类事件负责,既然公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那么就应当采取措施去杜绝客户上当受骗。

  事实上,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自查,山东某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负责人介绍,公司在自查的同时,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营销员不得在公司职场销售非保险类金融产品,更不能搞产售会,不能打着保险公司的名义销售此类产品。不过,保险公司所能做的,只能是发现营销员不守规矩以解除代理合同来应对。

  上述机构负责人解释,“在公司职场销售的产品出了任何问题,保险公司自然有义务承担相应的关联责任。但是否打着保险公司名义却是属于个人行为很难管理,公司只能内部发文明令禁止职场不能出现任何非公司的宣传资料,同时要求所有代理人签署承诺书,公司一旦发现代理人销售任何非保险类金融产品,我们将做出解除代理合同,甚至开除的决定”。

  正因为保险公司对营销员销售P2P行为难脱干系,因此有保险公司在某地因P2P跑路被迫为投资者垫付资金近千万元。

  面对P2P渗透保险营销乱象,维护保险市场秩序的监管部门是否应当重拳出击?去年10月,保监会曾经发布《关于严格规范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不得销售未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非保险金融产品;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对分支机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进行统一授权和集中管理,禁止分支机构擅自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

  《通知》特别指出,对保险销售(经纪)从业人员越权或者假借所属机构名义私自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要及时制止,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北京商报的子微信平台保险秘闻还曾对粉丝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3%的网友认为监管应该为这种现象负责,而营销员、保险公司、冒充者均得到19%的选票。

  不过,面对大量非保险从业人员借保险公司名义来销售P2P产品,一位监管人士解释,监管的是行业内市场主体、营销人员以及市场行为,而对行业外人士的销售行为,只能从提醒的角度来提示风险。

  为此,面对P2P销售乱象,保监会还曾两次发文提醒消费者警示P2P销售员诱导用户退保。据介绍,常见非法手段主要有两类:一是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销售P2P产品,借口送礼品或进行保单升级骗取消费者信任,进而获取保险消费者保单号、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引诱消费者退保后“升级”购买P2P产品;二是承诺,诱导保险消费者进行保单质押。

  希财网网贷()是一个专业的p2p网贷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提供最新、最全的p2p网贷资讯,汇聚了国内权威的p2p网贷产品。更多p2p网贷信息欢迎关注希财网网贷。

  两周前的某个傍晚,在杭州的一家照相馆里,3~5位结伴的50来岁的大妈在清点刚打印出来材料,然后和老板讨价还价,待付完款后,便匆忙离去。

  照相馆老板告诉虎嗅·高街高参,“这两个月里,杭州P2P跑路关门增加,每天差不多20人来店里打印材料报案,这样的人已经见惯不怪了”。

  与照相馆相距三公里左右的“黄龙体育馆”,早在一个多月前,就被杭州市政府设为P2P投资者“讨债”的临时接待点,市信访办驻点,派出所民警把关,安抚包括杭州之外,来自广东、天津、河南等地的投资者。

  然而,事态并未得到平息,部分焦急拿回血本的投资者,甚至跑到北京去告状。

  以上种种的导火索,都是因为杭州P2P爆雷成为全国的重灾区,虎嗅·高街高参粗略统计了最近两个多月中,杭州发生问题的P2P平台超过100余家(部分如图):

  P2P爆雷事态仍在恶化,据网贷天眼跟踪报告显示,2018年整个7月份,全国已经出现250多家P2P平台出现逾期、跑路、倒闭等情况,其中浙江延续6月份P2P问题企业全国占比第一趋势,并且7月浙江地区无新增平台;本月新增问题平台80家,累计问题平台已高达538家(集中在杭州)。

  7月,浙江地区平台成交总额为210.68亿元,环比下降22.84%;贷款余额为1041.11亿元,环比下降6.23%。

  一位杭州本地的“正规军”P2P公司员工向虎嗅·高街高参透露,行业爆雷对公司正常运营打击太大了,各数据直线下滑,乃至自己都产生了换工作的念头。

  刚性兑付,兜底的尴尬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话没毛病。自从中国有了第一款信托理财产品后,“机构兜底”“零风险、高收益”的刚性兑付思维便迎合了中国投资者的惯性思维,即我们只要从金融理财发型机构那里购买了信托产品,不管资金投向什么项目,是盈还是亏,该机构都需要如期还本付息,甚至兜底。

  到了中国的网贷P2P诞生那一刻,也延续了中国的信托金融机构刚性兑付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往往还会用P2P有某国企或上市公司,再或者是知名投资机构进行背书,吸引投资者。传统的信托理财产品一般是5%~7%的年化收益率,而P2P产品“发标”就是8%~15%这样高收益,行业疯狂期,甚至时常见到20%以上的“标”。

  所以,中国P2P行业的爆发力也是惊人的大。据互联网金融中心的统计,截止今年6月底,我国P2P累计交易量达7.3万亿,相当于去年中国城市GDP排名第一的上海市两倍多,而要知道整个中国P2P发展产业发展还不知10年。

  表面上,刚性兑付在P2P得到了充分发挥,但这一“潜规则”与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机制不符合,看上去刚兑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但事实上它蒙蔽了投资者的知情权,用机会主义误导了投资者正确的风险认知,从而产生巨大损失,因而刚兑本质上是一剂“慢性毒药”,也是把金融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的根源,当P2P爆雷时,就出现受害者的集体维权的现象。

  原人民银行副行长、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是刚兑的坚定反对者,他曾表态,“在财富的管理行业中,管理人只对职业准则、信息透明负责,而不对投资人的本金与收益负责,投资人本人才是投资风险的第一责任人”。

  银监会在2016年8月也再次出手,颁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禁止平台“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而后“本息保障”的标识被P2P公司拿下台面,但为保持核心竞争力,平台仍旧变换着各种所谓的“用户利益保障机制”。

  当然,刚兑并不是给P2P平台甩锅的绝佳借口,因为尽管政府监管加强,但大部分P2P普遍存在自融、设立资金池等违规操作,这也是爆雷的“导火索”。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政府也不能坐视不管。

  一周前,国家网贷整治办下发《P2P合规检查问题清单》,出炉互金史上最严“108标准”开展合规检查工作,同时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要求P2P公司进行自查。截至6月末,共有119家P2P接入信披平台,集中开展信息披露,但仅占国内P2P平台总数量的6%左右。

  P2P平台备案、合规步伐加速的同时,自身风控能力的提升才是关键。

  老赖、黑子:凭本事借钱,为什么要还?

  俗话说,“乱世造英雄”,但P2P爆雷乱象出黑产,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跑路平台、投资者维权热闹时,忽视了还有这么两群人正从中牟利“刀口舔血”。

  一类是“老赖”,就是那些欠钱不还的人,他们有N多种方式逃债,当P2P行业爆雷时,这些老赖更加活跃,甚至会自发组织成各路“反催收”同盟,如果你到QQ里一搜,可以看到上百种“反催收”群。

  他们在群里共享与催收军斗智斗勇的经验,特别是自从“裸条”事件爆发后,去年12月,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明文规定不能进行“暴力催收”,更加让老赖们肆无忌惮,甚至面对催收上门时,还能主动出击。曾有催收公司的人自嘲,“在高段位老赖面前,我们完全变成了弱势群体。“

(反催收大军的线上“集结”)

  另一类是“黑子”,又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假装是投资受害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各种对某P2P平台的愤恨言论,怂恿其他投资人去报警、维权闹事,目的是搞垮平台,过去欠平台的钱就可以不用还了。

  第二种是钻了问题P2P平台的漏洞,这些平台发布假标进行自融,一些羊毛党就开始进行疯狂挤兑,平台不兑现承若时把问题提前公布于众。

  第三种则是在P2P发布预期或展期公告后,那些打着催收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或者P2P平台内部员工名义的人,以帮助投资人进行资产转让、集体维权等名义,在线骗钱后消失。

  老赖与黑子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目标一致:搞垮P2P平台,狠狠赚一波。“凭本事借钱,为什么要还?”是他们共同的信仰。这个时候,老赖与黑子的共同敌人却是那些被视为“韭菜”的P2P投资者。这时候,往往后者会组成“护盘”盟军,与“反催收”大军在网上展开激烈博弈。

(”韭菜”们对黑子、老赖的反击)

  虎嗅·高街高参潜水于杭州某些P2P维权群中,见识了“韭菜”们的反击,他们常用手段:举报、单挑互怼、群起轮攻、人肉等,撂狠话的同时,夹杂着对老赖黑子们的道德指责,或多或少有些震慑作用,然而见效甚微。

  “韭菜”们心里十分矛盾,一方面,痛恨P2P平台的逾期、展期违约行为,迟迟不能兑现而愤怒;另一方面,又庆幸平台还没有跑路,有一线生机拿回本钱,面对老赖黑子们作恶时积极“护盘”。

(杭州P2P投资人群里出现了组织全国性的维权联盟倡议)

  但他们的支持力度是脆弱的,耐心也是有限的。P2P平台不争气,只要能进行清盘,分期偿还投资金,他们还可以容忍;如果P2P平台的情况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改观,那“护盘”大军很容易倒戈,转而给平台施压,这正是老赖黑子们倒割“韭菜”所希望的。

  关键时刻,还是要国家出手。本月中上旬,相关监管部门下发《关于报送P2P平台借款人逃废债信息的通知》,而后有97家P2P上报了“老赖”名单,一旦失信人名单联网后,这些人乘坐高铁、飞机等基础设施的权力都将失去。

  杭州为何成为P2P爆雷重灾区?

  7年前的那场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或许还有不少人记忆犹新。在2010年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增加,让温州一带的地下钱庄、担保公司的数量暴增,但非法集资、高利贷最终让这条灰色产业链断裂,仅一年多的时间,出现不少民营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的现象。

  据里昂证券统计,温州的民间未偿贷款总量可能已经高达8000亿元到10000亿元,且预计年内有10%~15%的未偿贷款将变成坏账。

  如今,杭州P2P爆雷重蹈着与温州民间借贷类似的悲剧。而温州也有P2P倒闭代表公司,被媒体称之为“温州后卢家帮”,其投资参股的10家P2P平台均先后爆雷。

  杭州之所以成为全国的P2P一大聚集地,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主要是这里汇集了长三角一带的大量活跃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个“发标”需求旺盛之地;其次,一些实业公司正面临传统产业经营困境,谋求更轻便的商业模式转型,金融P2P的诱惑难以抗拒;再次,杭州是中国的一大互联网创新中心,互联网技术、运营人才基础好,满足P2P公司的人力需求;最后,也少不了杭州市政府一直对互联网金融趋之若鹜,自互联网金融概念兴起时,就不定期颁布相关产业促进政策,甚至建设“金融小镇“,好政策难免被P2P不法分子钻漏洞。

  杭州市已宣布,在2017年杭州已经成功迈入金融业“千亿元俱乐部”,官方报道是这么说的——

  事实上,早在两年前,杭州市政府曾对当地P2P企业做了一场大面积整治排查,关闭了125家P2P线下理财门店,然而还是没有避免现在的爆雷风波,要知道《杭州创业“野路子”多》,这里上市公司都能把“P2P+区块链”玩转起来。

  比如,一个月前,杭州投融长富金融服务集团控股香港上市公司融长富(00850)所参投的三家P2P公司投融家、萌小薪、多多理财相继爆雷,但东窗事发前夕(6月29日)投融长富还公告称,要在杭州成立新的基金投资区块链。彼时,该公司已无法如期发布2017年业绩报告,如今给投资者的唯一交代是一份《暂停执行董事之职务》的公告。

  另一家名为“懒人投资”的P2P暗中更改公司注册地、法人代表,把公司原来杭州的注册地址偷偷搬到了南宁,该方式代表了杭州P2P跑路的另一流派。拥有国资背景的平台“草根投资”也无法幸免,虽然老板没有跑路,但还未兑现投资者预期承诺,正面临前面所说的“韭菜”放弃护盘而倒戈平台……

  正当我们感慨,杭州P2P水好深好深之时,另一位当地的P2P从业人员对虎嗅·高街高参说,“没什么水,都快干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人跑路股东有责任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