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到榆中中连川乡或者白银到榆中的班车时间中连川怎么走,有班车吗

四区六廊三大绿环展兰州生态城乡格局四区六廊三大绿环展兰州生态城乡格局大西北网官方百家号讯 破解兰州山水之城的生态密码,重构兰州城市空间意向……7月26-27日,以“城市设计引领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2018(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兰州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受邀参加第十三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院长曹军代表规划院以“基于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兰州城市规划探讨”为题,做研讨交流。文章指出,兰州生态建设应以贵州省毕节市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为范例,将兰州建设成为“四区六廊三大绿环连十大公园,借两大屏障展生态城乡格局”。六盘山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兰州市所辖的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在国家六盘山区,这里干旱缺水严重,贫困面广程度深,生态环境脆弱。“基于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兰州城市规划探讨”,对甘肃省、兰州市现状与扶贫政策进行研究,采用相关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范例,以城市规划的引领带动、生态安全的战略提升、区域协调的机制创新为研究方向,从城市规划视角提出生态建设、城乡协同、产业发展、交通先行、特色扶贫五项措施,作为提升兰州区域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的重要路径和内容。文章指出,兰州区域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暨有政策也有机遇。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工作时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时多次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近年,甘肃省和兰州市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但在方案实施方面,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相互衔接,内容交叉甚至相互冲突,无法在实施层面统一。当前兰州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急需抓住政策和机遇,通过编制“多规合一”,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在全国划分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的藏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就包含甘肃省58个片区县,并有17个“插花型”贫困县,有225个特困片带和6220个贫困村、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这些地区扶持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返贫现象特别突出,扶贫开发形势严峻。兰州市贫困地区的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处于山地、丘陵、台地、河谷地等构成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干旱缺水,年均降水量为332.2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在1468毫米,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截止2016年,兰州市3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十二五”期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9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下降为2.26%。在2016年第四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兰州市扶贫开发工作被评为国“2016年民生示范工程”。尽管这些年兰州市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受兰州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脱贫担子仍然不轻。兰州中心带动作用不强,制约和影响了在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上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聚集能力。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的引领带动、生态安全的战略提升、区域协调的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策略与行动。全国各地区在贫困问题上各有特点,现行扶贫模式需要从最初的“输血式”扶贫,逐步向“造血式”功能扶贫模式转变。文章试图将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贯穿在各规划中,来探求兰州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有效策略与行动。生态引水。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需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流域未来缺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2000年完成的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解决了永登、皋兰两县22个乡(镇)28.3万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灌溉面积73.47万亩;引洮供水一期、二期工程改善了甘肃中部及兰州市榆中地区缺水的状况,总干渠年调水总量5.5亿立方米,其中2014年完成的一期工程受益区总面积为1.97万平方公里,涉及甘肃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155个乡镇,总人口约300万人。但受区域内水资源条件的制约,现有水资源供给的数量、质量和供水保证程度仍不能满足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兰州以及甘肃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由于各种原因,至今还未建设。为解决缺水问题,跨区域引水工程则成为该地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国内外都江堰引水工程、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埃及西水东调工程等,都是跨境、大规模、长距离重新分配水资源的范例。生态引水工程是解决区域缺水的根本途径,也是生态建设的基本保障。兰州要以在兰州的中科院科研机构为依托,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及开展跨国界河流、跨流域引水、跨界水污染治理及跨境生态建设合作机制研究等工作。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仍在不断探索之中。兰州开展生态建设要借鉴瑞典生态城的样本马尔默新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安徽省马鞍山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取得的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同时以贵州省毕节市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为范例,将兰州的生态建设成为“四区六廊三大绿环连十大公园,借两大屏障展生态城乡格局”。四区,将兰州市域生态划分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城镇建设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的四类生态功能区。六廊,将兰州至榆中县、临夏市、西宁市、白银市、兰州新区、永登县六大对外通道两侧100米范围两侧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建设6条绿色生态通廊并与“三环”进行联接。三大绿环,构建长约600公里、面积约400万亩并与外围生态环境形成千里生态屏障的兰州市域生态绿环;构建环绕兰州市区南北两山生态绿化的城市生态保障绿环;构建兰州新区及周边辐射区百万亩防护林的生态防护绿环。十大公园,是指兰州市域范围内的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兰山、关山、石头坪等六大森林公园。两大屏障,是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两大屏障。城乡协同。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六盘山扶贫规划提出西北地区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以上规划都将区域内的城市从同质竞争转向分工融合,作为推动区域优化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研究中指出,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坚持“注重协调”的原则,促进了苏锡常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兰州市借鉴国内外都市圈、都市群、都市带等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将兰州城乡体系建设成为“双城五带三县众镇领数百村庄,构一圈群现幸福城乡体系”。乡村建设。幸福城乡的研究及应用已愈来愈引起政府和专家的重视。兰州市应借鉴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幸福城市”经验,以健全统筹城乡体制机制为重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加强扶贫开发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兰州要发挥拥有各类科研研发、技术中心、试验基地以及专业人员的科技优势,运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借鉴深圳市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搭建“一带一路”发展平台,建立研究协调机构,赋予相应的事权,力争享受国家的优先配置,提高其向西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自主性,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将兰州城乡产业建设成为“三区三链八大产业带富民产业,创两职能造活力城乡功能”。交通先行。铁网规划的“八纵八横”高铁布局,其中4条高铁线路经过兰州,有12条普速铁路网通道在兰州交汇;“十三五”规划的“五横两纵一环”总体空间格局中,兰州为陆桥通道西段、京藏通道西段、包昆通道节点城市。借助区域综合交通优势,兰州市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要交通先行,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挥“三铁两环两大机场通乡村公路,呈两枢纽强中心城市作用”。特色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州模式研究”指出,贵州的精准扶贫体系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的“六个到村到户”。兰州特色扶贫要运用竞合理论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并借鉴贵州扶贫经验,建立“山青水润天蓝路畅有九大设施,显两特色筑品质城市基底”。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基于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兰州城市规划探讨”一文将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体系全过程,用“多规合一”的方法,尝试用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协同编制的思路,探求以城乡规划为主导的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模式,破解兰州山水之城的生态密码,重构兰州城市空间意向,找到了适合区域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新路径。据悉,“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2006年由文化部、建设部等诸多部委首次主办。自首届在北京成功举办以来,在珠海、天津、广州、海口等城市又成功地连续举办了十二届。在中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会规模和影响力稳步扩大,已成为国内城市规划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之一。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大西北网官方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全球华人了解大西北的窗口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把梦播在山野中
&&&&来源:&&&&
在中连川乡中连川村,见到白元智和黄治文,他们一位是支书、一位是村主任。2015年,“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在全市120个村试点,当年为3444户群众借款6135.7万元,让13482人受益,资金使用产生经济效益874万元,会员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538元。
原标题:把梦播在山野中
日,中央电视台驻站记者站刘龙站长一行采访白元智、黄治文
中连川村办起全县首个农民学校
再造一个“兴隆山”――榆中北山人的“生态梦”
日,接连几场春雨,黄治文带领着乡亲们抢墒植树,虽然很累但心里却欢喜
白元智和黄治文种下的柠条顽强挺立在春雪中
1996年中连川村“博达小学”建成时所树石碑
“北山是胎盘,那条路是我的脐带......”(《鸡冠梁长调》)
这条让“农民诗人”黄治文牵肠挂肚的路,走得我心惊胆颤,而又荡气回肠!
初春,四十里鸡冠梁,一百零八道弯,柠条没绿,雪未化,万山沉默,能听见心跳。陡然间,一个顶天立地的“梦”字,赫然横亘在“苦甲天下”的山野中,气势磅礴,让人想起愚公、夸父等古老而慷慨的传说。
路,起于山脚,渐绕在腰,后比肩峰峦,最终群岭之上,竟然繁衍着韦营、中连、贡井、哈岘、上花岔、园子等五乡十九村、四万多人家!
在中连川乡中连川村,见到白元智和黄治文,他们一位是支书、一位是村主任。
1996年,这两个稀罕的高中生,被村民推举成了中连川村的带头人,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干成了今天的年过半百!
他们用二十年光阴,在一个小山村做的事像是一首首诗、一个个梦,让很多党员肃然起敬,让很多百姓看到了希望!
“一株麦穗的光芒,足以让一部乡村史厚重起来”(《和一株麦穗对话》)。
兴隆山的松硬,马衔山的雪白,北山的汉子最耐苦。白元智不怕吃苦,怕得是不能像父亲那样、当村官一辈子不落骂名;更怕自己本事不够、不能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埋汰了信任、浪费了光阴。唉,那罪就大了!
“三辈子不读书,不如一头驴”,走遍了天南海北的路,写透了辛酸奔波的苦,黄治文撂下诗笔、代课老师是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拿起教鞭,认定了思想落后是穷根,北山治穷首先得从教育抓起的死理。
对呀,思想落后要挨揍,本事不够学来凑!群众思想跟不上,致富门路一抹黑,再好的事,说破天也办不好。怎么教育,白元智和黄治文想到了一处儿――大手小手一起拉!
他们俩吃政策、跑政府,筹资金、拢人心,1996年,红红火火办起了设施和教学在全县一流的中连川村“博达”希望小学;1998年,办起全县第一批学前班,让中连川的娃们没吃教育的亏!
为给乡亲们补脑子、长见识,1997年他们又码了先手牌,建起全县首个村级“科技培训室”和“农民田间学校”!隔天一次,一期40户,请专家讲授种养殖技术,白元智和黄治文轮流读文件、说政策,吐沫星子砸坑,苦口婆心叫魂,硬生生把“扶贫先扶志、致富靠技术”的根,扎进了闭塞、落后的山旮旯。
“咱村开会可正规哩,讲政策,说村务,大家拔长脖子了听,听了心里跟明镜儿似得!”村民赵子红实话直说。
教化像栽树,日久移人心。三年之后,守规矩、讲团结,说实话、下实苦,在中连川成了风气;出门打工一股风,再不守老屋蹲墙根;道路硬化要拓宽,家家自觉腾地方;坡地改梯田,党员干部带头干,户户出工没怨言。
村民心里也过秤――张村开大会,说话怪喳喳,吵成喜鹊窝,听着不顺;李村搞基建,干部干着,群众看着,都不如咱村一条心――十多年来,中连川村没出一个不务正业、犯法坐牢的!
黄治文当年也兼任过民办教师,掰着指头细数:我带的班里22个娃中12个考上了大学,成了教师、工人、公务员;其余的创业当老板、经商打工,大部分都在城里安家立业、站稳了脚跟!
现在村里人少了一半,开了窍门的多外出打工,考了大学的都做了城里人,各村小学撤并成了寄宿制中心校,当年的“博达”小学现在是村委会和农校,但未来,计划将其建成村史馆、北山农耕文化体验馆,还会派上大作用……二十年坚守,白元智和黄治文的“教育梦”却还未醒,有时梦里还听见书声!
“有村中连,环村皆山,累受贫困之忧,因系教育落后……”夜幕暗了山村,星斗亮了夜空,教育对于落后山村的意义,手比不够、嘴说不清,铭刻在建校碑文里清晰可鉴:“山不在高,有学则兴,村不在远,有才则名,今有博达,中连振兴在望,村民脱贫有助……”
“我像种庄稼一样/把自己的肉体/灵魂和希望种入土地/用二十年赤脚的温度耕耘......连我的心也种进了庄稼地(《无法忘记的庄稼地》)”
村官不算官,当好却是难上难。那是因为,一个村支部书记的思想水平决定了一个村的发展水平。
做一个合格的村支书,一不能忘了自己是农民、还是党员,要公道正派讲民主;二不能不学习,读报纸、学法规、懂政策,依靠党领着群众共同富;三不能只顾闷头干、还要放眼看,顺应发展大趋势,小村也要有大计划。这是白元智当了二十年村支书干出来的经验。
支部书记白元智的叔叔白兴林夫妻俩都已70多岁了,是纯女户,姑娘外嫁他乡,老两口独自生活,前年低保评议时得票最高,他指出两位老人有赡养人、不能享受低保。村主任黄治文的“挑担”,妻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小女儿正在上大学,也符合享受低保的条件,但在黄治文苦口婆心的几次动员之后,也自动放弃了享受低保的权利。
这样一来,已评议过关的赵宗保等6户农户自己提出放弃享受低保,群众争吵声音一下子平息了。这件事后,全村在低保、救助等问题上,逐渐形成“约法三章”,同等条件下,党员不跟群众争,村干部亲戚不跟群众争,有劳动力的不跟弱势群众争。
白元智说,老百姓不怕穷,就怕不公平;村干部心存偏私、优亲厚友,那一定干不好;村干部挨骂受气不在少,但只要我们不贪、不占、不徇私枉法,就不拍群众提意见,时间一长,群众终究会认可。
农村党员的先进性,首先看交党费。多年来,白元智坚持中连川村党员都自觉交党费,2.4元的党费,钱不多,但意义重,提醒每个党员你跟群众不一样、村里事你有一份责任,也提醒我这个村支书,全支部的党员在看、全村的百姓在盼,你凡事都要带头干好!
党性要锻炼,关键看行动。在抓好“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的同时,白元智尝试以“支部带村委、党员带干部,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户”的形式,跟踪帮扶本村残疾人、五保户和留守老人,通过拉家常、问冷暖、办实事、解难题,凝聚班子力量,锻炼服务本领,也树立起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和威信!
白元智笑着说,其实当初也觉得“四议两公开”挺麻烦,凡事都要开会讨论、听取意见、签字拍照、公开公示,但执行多年后发现,不捂不盖、矛盾分歧小,不掖不藏、猜疑争议少;像建档立卡、项目确定、大额支出等群众关注度高的事,一定要“开大会”“晒太阳”,不能搞“一言堂”“内幕戏”;而且每次开会的人就成了我们的“广播”,向全村宣传,这样一来自己坦荡、群众也敞亮!
困于苦旱贫瘠,所以要深谋远虑;苦于山大沟深,所以能站高行远。
2008年,中连川村“两委”提出“四抓四促”“五动八化”的发展规划――抓党建促发展,抓民生促和谐,抓项目促经济,抓培训促创新;支部领动,党员带动,协会引动,群众互动,城乡联动;道路硬化、荒山绿化、耕地梯田化、农业机械化、种植产业化、养殖规模化、居住环境洁净化、乡风文明化。
治穷致富,八年奋斗,白元智、黄治文带领乡亲们争取资金420万元,硬化了全村道路;争取资金2400万元,建设梯田7600亩,在北山最先实现耕地梯田化;流转土地5000亩,打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根基;实施退耕还林2200亩,小流域治理穴播柠条450亩、带领乡亲们义务植树3500棵,不撂荒一分地。
二十年过去了,当初那些新鲜大胆、令人激动的诺言,逐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像是写在山野间的诗篇,让中连川村也成为北山最美、最具有活力的村落……
“种植一种励志的庄稼/倾心于种子和文字同根生长的喜悦/一度陶醉在耕耘或是收获的故事里”(《秋日诗篇》)
白元智和黄治文的“教育梦”,让中连川村挣脱了思想上的“穷根”,但要脱贫致富奔小康,还需要“政策红利”、“真金白银”,更需要胸怀梦想、敢闯敢干。
2007年,大好机遇与白元智、黄治文撞了个满怀!为用好用活省扶贫办和县财政给村里的20万元扶贫资金,中连川村创立全市首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办起了村里的“土银行”,扶持村民购置农资农机,引导中药材、养殖等特色农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借出152笔199.4万元,先后支持40多户贫困群众,让这个2011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5户、699人的村,在2016年人均年收入达到6300多元!
“一是利息低,二是手续快!”中连川村上沟社村民赵子红曾两次选择借互助资金,“银行借钱太复杂,又要担保、又要盖这个章子盖那个章子的……我们在山沟沟里住着,一趟一趟往乡上跑,实在没那个时间呀!互助资金就不一样了,找4个人担保,头天一打申请、第二天钱就拿到手了,第三天就把药材买回来,第四天我就种上了。”老赵快人快语,说出了互助资金比较银行贷款的优势,乡亲们纷纷点头,满眼都是谢意。
对此,白元智感受很深,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两委”作用发挥总跟不上政策脚步、也达不到村民需求,村民总觉得村干部是吃闲饭的“摆设”;成立互助资金后,在生产服务、扶贫致富等方面我们做了一些事,更重要是聚拢了人心,现在大伙儿有事都找村干部、找协会、找支部了,能帮一定帮,要富一起富,大伙儿心气儿相通,干啥都来劲儿!
2014年底,中连川村的“创举”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将其作为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推开试点。
2015年,“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在全市120个村试点,当年为3444户群众借款6135.7万元,让13482人受益,资金使用产生经济效益874万元,会员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538元。
2016年,“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覆盖全市730个村,财政贴息万元,为农户贷款3.513亿,成为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主打品牌!
2016年底,白元智作为具有特殊贡献的“三类人员”,被破格选任为中连川副乡长。
有人叫好,“支部+协会”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模式可与兰州全国知名的党建品牌“民情流水线”相提并论,是“基层首创的、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兰州党建经验,再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视野”。
有人点赞,思想是一种卑微的野草,只适合在低洼处生长和蔓延。那些在高处招摇的,往往不是藤类就是花朵。而白元智、黄治文就是这样的“草”!
小山村里也可以干出“大创举”,一时间,“中连川经验”成为全市追捧的“香饽饽”,白元智也成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白元智和黄治文就像北山的柠条一样,扎根乡土、靠紧乡亲,有韧性、也有主张,多年来紧跟政策,敢试敢创,绵绵用力,久久见功,让中连村发生了大变化。中连川乡乡长魏敦勇这样评价:他们用行动充分说明,好政策要进村入户、落地扎根,离不开好基层、好基础,更需要好干部、好作风。
“北山不北/像柠条长在北山的心中/北山不苦/苦地方能长出向上的精神”(《无法忘记的庄稼地》)
“在北山,生一个娃,十年长成大个子;种一棵树,十年的树还长不过人”,黄治文如是说。北山苦,北山旱,但北山人都有一个绿茵茵的梦!
春天脖子短,农事往前赶。在刚召开的全县工作会上,白元智作为优秀农村工作者代表发了言,咋干就咋说,获得满堂彩,县委书记说他给全县乡村干部出了经验、树了榜样。
白元智拿着会议文件,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植树造林力度只增不减,五年造田70万亩、造林100万亩工程,北山散养鸡、北山窑洞宾馆”等字眼上都打上了杠杠,这些与中连川下一步发展,路同向、车合辙,让他们腰杆更硬,心气更足了!
几杯酒下肚,夜谈更酣畅,一场关于中连川“生态梦”葳蕤展开了!
中连川村处榆中北山腹地,位于兰州、定西、白银三座城市的交汇地带,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地貌,是知名的贫瘠苦旱之地。可在白元智、黄治文眼里,北山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情憨厚,环境没有污染,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将会是“兴隆山-北山-青城-兰州”精品旅游线路上的一个独特要素。
在他们的规划中,“绿色”是关键词,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核心,做足乡村生活体验、修身养心禅修、弘扬北山人文“三篇文章”,将北山地区的“黄土高原原生态旅游体验”、“苦甲天下生活体验”、“农事劳作与采摘体验”与“北山人文精神体验”有机地揉合为一体,中连川会成为一个品味独特、魅力十足的“乡村旅游驿站”。
俗话说:杏花报春早,东风第一枝。十多年来,白元智和黄治文就像早起的“报春花”,村子里哪儿最忙哪儿就有他俩的身影,哪儿最苦哪儿就有他俩的身影。他俩的车上一年四季拉着劳动的铁锨、下地的胶鞋、丈量的皮尺、修枝的剪刀;他俩和乡亲们一道填沟壑、平梯田、修水渠、挖荒山、栽树苗,夯实了产业发展好基础――如今趁着政策的东风正好大干快上!
政策对路路好走,想法对路事好做。白元智说出了他们的计划,依托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绿化3000多亩荒山荒地;在国道309线至村委会道路两旁,建成3.5公里绿色走廊;在上沟阳茉行恿只∩希钩渲种残邮1000棵、形成200亩规模的杏林,在7600亩梯田溜土坡面种植杏树,让中连川成为鸟语花香名副其实的“春可赏花、夏可摘果、秋可观叶”的“杏花村”。
转劣势为优势,以苦旱为卖点,打好文化牌,发展体验游,现在白元智负责起了全乡农业工作,村子续发展的重担更多地落在了黄治文肩上,这位获奖无数的诗人村长动情地描绘着中连川的远景:春季打苜蓿菜、剜苦苣菜,夏季摘青豆角、吃煮豆角、摘野山杏,秋季挖洋芋烧锅锅灶、摘玉米棒烤玉米,冬季用小手磨磨莜麦炒面等,让城里人“操农家心、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让村里人守着家也能富起来!
北山下半夜寒气渗人,可白元智、黄治文这对“北山愚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炉火还烫,他们真是要把日子过成诗、要把村子建成梦啊!
“走进乡村,一组流动的新名词闪现光芒/就在梦里听见了乡村一点点解冻的声音......”(《解冻的乡村母语》)
清晨,怀揣一本黄治文的诗集,下了鸡冠梁。
七十七道沟沟,拱起个鸡冠梁,九十九座大山,顶着半边天。天底下的北山依然静默,“静默之中/人们依然热爱土地,依旧用锄头和满腔的热忱耕耘春秋/用汗水扶直一株麦穗和果实。”
两个村官,二十年履历,平凡如岁月本身,倔犟如山野中的柠条,隐没在沉厚的大山中无声无息。可他们生生不息的梦想,就像农民渴盼的雨季,孕育着丰盈收获,也值得岁月收藏。
采访结束了,我的心绪久久难平。兰州有七百多个村落,如果每个村里都有白元智、黄治文这样的带头人,那么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定会好梦成真!
(注:文中诗句引自农民诗人黄治文诗集《在北山的陶罐里淘洗时光》)
□兰州日报特约记者陈风雷文/图
(责编:王文嘉、王彤)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本网专稿|精彩推荐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9610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70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榆中县_地理百科-查字典地理网
当前位置: > >
百科分类: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兰州市东郊,总人口42.4万人,全县总面积330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6万亩,海拔米之间,年均降雨量350毫米,蒸发量1450毫米,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20天左右。境内有兴隆山、马衔山、明肃王墓、青城古建民居等旅游风景名胜区。
  榆中县是中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陇海线、兰青线等铁路干线经过。
  铁路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以及兰渝,重庆线、兰成,成都线、兰新高铁的开建,加上正在兴建的徐兰客运专线宝鸡至兰州段、兰合铁路、兰州经中川至张掖城际等铁路建设,加之既有线,交通便利。新建榆中高铁站为3台7线,年发旅客可达123万人次,预留大学城方向接轨及扩建条件,车站咽喉上行方向到发线末端设安全线作为联络线与客专正线的隔开进路。可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济南、南京、青岛、成都、武汉、重庆、长沙、郑州、西安、合肥、南昌、太原、石家庄、乌鲁木齐、呼和浩特、西宁、银川、拉萨等23个直辖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
  公路至2012年,兰州至西宁、银川等周边城市的五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 G30,连云港-霍尔果斯、G75,兰州-海口、G22,青岛-兰州、G3001,南山北环兰州绕城、G109,北京-拉萨、G212,兰州-重庆、G213,兰州-云南磨憨、G309,山东荣成-兰州、G312,上海-霍尔果斯、G316,福州-兰州等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和过道干线。
  航空至2012年,兰州中川国际机场,LHW是西北省会城市飞行区干线机场,有1条4500米跑道。2010年改扩建将向南延伸400米,2013年底改扩建新的T2航站楼建成后,飞行区达4E。利用高速公路,连接榆中县和兰州中川机场,同时利用夏官营军用飞机场发展小型飞机客运,以弥补中川机场距离过远的不足。
  轨道交通至2012年,兰州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由6条线路组成。兰州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起于天水路与规划T603#路交叉路口,至榆中高铁站,全线长43.05km,地下隧道19.70km、高架桥梁16.88km、路基6.47km;设置11座车站,其中地下站7座、高架站4座。分别为雁滩路站(与5号线换乘)、雁园路站(与2号线换乘)、东岗站(与1号线换乘)、榆中高铁站。全线设置一个车辆段、一个停车场、两个主变电站。全线设置1段1场,车辆段位榆中高铁站西南象限,停车场位于和平东东北象限。榆中车辆段:26.47公顷(397.09亩),和平停车场:9.71公顷(147.68亩)
  邮电2012年,西兰乌、京呼银兰等四条数字光缆主干线均以兰州为主节点,光缆、微波、卫星等通讯网络畅通,电信宽带网复盖全境。
  历史与民族
  人文历史自古以来,榆中是内地华夏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交会地带,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域。在民族演进的历史中,经历了民族的不断同化与融合,形成了现存的民族格局。自明代后,经过大量移民加之社会的相对稳定,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居住少量回族和极少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布局。2003年,榆中有人口42.36万,其中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9.1%,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0.9%;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8%,其他少数民族有藏、满、苗、壮、土、蒙古、土家、朝鲜、东乡、撒拉、维吾尔等11个,多为婚嫁或工作关系迁入,共100余人,仅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3.2%。
  榆中地处少数民族聚居边缘区,是古代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地带。由于战争的原因,加上秦、明两个朝代多次宿卫、戍边、屯田,迁移了较多的内地移民或谪民充边。两千多年来,羌、戎、氐、月氏、匈奴、乌孙、鲜卑、卢水胡、吐谷浑、党项、吐蕃、女真、蒙古、满、回等十多个民族在这里聚居过。民族之间的争战与共处,成了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催化剂。在民族历史演化中,通过内地移民带动了榆中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部分游牧的少数民族得以定居,各民族的大杂居和小杂居加速了零散民族的汉化。明代初年,女真族完颜氏中有一家定居榆中,随汉族改姓为金。蒲察氏一家定居榆中,随汉姓改为蒲。到了当代,在榆中定居的主要有汉、回两个民族。
  主要民族汉族来源据史书记载,榆中在先秦为羌、戎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自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首次从关中移民以来,复经汉、唐、宋、明多次移民,则是榆中汉族的主要渊源。明朝初立后推行的民屯、军屯、商屯的移民政策,使大批中原汉族先民移居榆中,而且多为军屯移民和部分间接由周边迁入的移民。除这部分汉族移民外,还有在秦、汉以来戍边或历代迁徙、定居下来的汉族移民和当地土著汉族。另外还有部分在历史演进中,与汉族居民杂居或零星散居、被汉族同化和融合的少数民族后裔,这三部分组成了榆中汉族的主流。
  回族来源回族是榆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连搭乡朱家沟村,小康营乡大壑岘村、东山村,散居于麻家寺村和甘草店村。
  元英宗时,又“免去甘肃回回屯戍河西的银税”(《元史·英宗纪》),使回民迁居人口增多。至清代中叶,甘肃的回族人口愈益增多。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许多河州、兰州一带的回民迁居金县(今榆中),聚居于朱家沟,大壑岘等村。
  历史文化
  文化2014年,榆中县拥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
  中国兰州首届榆中冰雪节于日-日在榆中二龙山风景区(原石门度假村)、兴隆山滑雪场隆重举办。
  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于日至27日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举行,这是甘肃省,也是西北地区高校第一次承办全国性大学生体育赛事。
  城市卡通形象“兴隆祥娃”卡通形象由兴隆山马麝、山、水、人等共同组成,卡通形象以国家AAAA级风景区兴隆山马麝为原型设计,融合了鲜明的城市文化内涵和显着的地域特征,突出马麝轻快敏捷、活泼可爱、善跳跃的特点,塑造出活泼、可爱、灵巧、机敏的卡通形象,突出雄麝的獠牙和肚脐部位的香囊,绿色的身体象征着榆中优美的生态环境,代表榆中境内耸立的“黄土高原最高峰”马衔山和“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卡通形象身上的一朵朵水花象征着九曲黄河穿越榆中时所体现的拼搏进取、川流不息的精神,突出了榆中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兴隆祥娃”张开的双臂和生动俏皮的笑容,展示了榆中人民热情好客的气息和开放包容的胸襟;竖起的大拇指则象征着榆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宜商宜业山水名城的信心和决心。
  发展战略
  2014年,根据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榆中要抢抓机遇,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的要求,榆中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全面实施“1235”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1”是实现“一个目标”,即:打造榆中经济发展升级版;
  “2”是推进“双极联动”,即:城市增长极与产业增长极联动;
  “3”是突出“三大定位”,即:“都市功能拓展区、商贸物流聚集区、文化旅游示范区”;
  “5”是实施“五大工程”,即:“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现代农业培育工程、新型工业增效工程、商贸物流扩张工程、文化旅游壮大工程”,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靠七里河、城关区,东邻定西市安定区,西南与临洮县交界,北隔黄河与皋兰、白银市平川区相望,东北和靖远县、会宁县接壤,面积为3301平方公里。
  地貌榆中县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凹,呈马鞍形。南部为石质高寒山区,马寒山最高峰海拔3670.3米。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最高峰吕家岘海拔2495米。南北两山之间是川塬丘陵沟壑区,海拔米,地形由西南、东南和东北三面向西北倾斜。
  气候榆中县地处兰州市东郊,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每年均气温6.7℃,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20天,四季分明。
  学校教育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校本部47公里。北邻陇海铁路,设有夏官营站;南临312国道和巉兰高速公路。校区总占地面积5468亩,其中建设用地2120亩,绿化用地3348亩,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404297平方米,是兰州大学五个教学园区中规模最大的校区。榆中校区始建于2000年9月,2001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现有三个年级本科在校生9000人,设立20个院,64个本科专业。校区交通便利、信息通畅,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先进完备的教学、实验条件,标准齐全的文体活动场馆,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为莘莘学子求学深造提供了理想的天地。
  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和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仅一墙之隔。背靠岿然巍峨的白虎山,前临广袤无垠的三角城。新校区最早于2003年投入使用(貌似),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西北民族大学主校区,超过19个学院进驻,2万多师生云集。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还拥有全省甚至西北地区最完善的体育配套设施:独立的羽毛球馆、排球馆、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享誉西北,其中校内拥有能容纳2万多人的足球场,在国内高校都属一流。
  西北民大和兰大榆中校区的强强鼎力,为榆中县夏官营增添了无限活力,将成为未来学术氛围异常热烈的又一地区,与兰州安宁区大学城相呼应,塑造了甘肃教育的标杆力量。
  榆中是一个多民族的县区,同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县区。民族和宗教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由于文化和历史的诸多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相当普及。甘肃省人数较多的10个少数民族中,就有9个是全民信教的。在榆中占少数民族97%的回族,即是全民信教的民族之一。因而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从榆中的宗教现状来看,除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外,还有道教、天主教也都植根于这块土地,现经政府批准的活动场所有43处,信教群众近2万人,其中佛教3940人,道教4345人,伊斯兰教3840人,基督教6765人,天主教140人。
  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以信仰释迦牟尼(佛)为特征。此后,由印度逐渐传播于锡兰、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性宗教。公元1世纪印度佛教传人我国,经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逐渐嬗变为中国佛教,并形成许多派别。甘肃是佛教在我国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魏书·释老志》等史料明确记载,佛教在姑臧(今武威)、临渭(今天水)等地区竟有公元前4世纪的遗迹,这比普遍认为佛教传人内地的时间(前l世纪)还早300多年。另据武威所存《罗什寺碑》记载:“凉地建塔始自于秦。”这些都表明秦汉之际佛教已在甘肃河西地区有所传播。
  汉武帝开辟了西域交通,同时也打开了佛教东传的通道。在佛教传人的过程中,大月氏人起了重要的作用。据《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这是佛教传人中国的最早史载。大月氏在汉时居于河西、陇西一带,是当时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大月氏人到洛阳翻译佛经,这对榆中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十六国西秦时期是佛教兴盛时期。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鲜卑族乞伏氏在榆中苑川建立的西秦,以佛教为国教,供养玄高、昙玄、玄绍三位高僧为国师,追随弟子300余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名僧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西行取经,途经西秦勇士城时,适逢佛教信徒“夏坐”,逗留三个多月。
  明清时期,散布全县比较有名的佛寺有30余座,佛洞6处。1949年前后,仅有喇嘛5人、和尚4人,散住在县城兴国寺、小康营杨家庄白马寺、金崖大佛寺等寺庙中。县境内的寺庙具有相当规模,但大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1983年后,县籍佛教徒参加兰州市佛教协会组织的佛事活动,有70多人取得皈依证,均系汉传佛教,各地寺庙也在近几年有所兴起。
  道教东汉中叶,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人称“张天师”,创五斗米道于四川鹤鸣山。不久,榆中县便有人在兴隆山传道。唐代李氏尊李聃为道教鼻祖,道教开始盛行。但当时的道士均为天师派(后称“正一派”),不出家、不蓄发,可娶妻生子。宋代政和年间(1111年一1117年)陕西咸阳人王纯阳(号重阳子)创立全真派,出家、蓄发、不娶妻。他有门徒七人,史称“全真七子”,各创门派。
  当时,宋廷议谏大夫李元辞官在河南嵩山隐居,听说湖南衡山秦保言“勤于焚修,通乎神明”,于是去寻访同道。在湖南,李元和秦保言皈依道门,李元改名李致亨,秦保言改名秦致通,因秦致通年长于李致亨,故称秦李。二人来榆中兴隆山,栖居于栖云山朝阳洞(《甘肃通志》)称“仙人洞”,在此诵经之余,修缮道观,游览山景,即兴在“三圣洞”旁各自用朱砂题诗一首。秦致通诗云:
  依天危阁贴重岗,
  细路潆回石磴长。
  曲涧碧流疏宿雨。
  榆中县
  夹山红叶映斜阳。
  李致亨诗云:
  富贵功名久不题,
  心灰意冷学痴迷。
  迩来性懒无人识,
  好向云山深处栖。
  十多年后,二人相继羽化于榆中县城南门外清虚观。
  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年一1735年),在榆中小康营龛谷峡修道的广东人樊某,接受全真龙门派教理教义,成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代传人。崂山道士(甘肃凉州人)马榆山重振嵛山派(又称“榆山派”),以兰州金天观为中心,其教派随后传播到榆中。
  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年),山西曲沃人刘一明(原名刘万舟),在甘肃陇西探望父亲时,听说秦致通、李致亨在榆中兴隆山修道,“白日拔宅升天”,因而来到榆中,在龛谷峡遇到樊老人,皈依门下,成为全真龙门振第十一代传人。随后,经过数年的云游,寻访“高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再次来到榆中县。此时,龛谷樊老人已经羽化。刘一明便在兴隆山住修四十余年,练功、授徒、行医,研究教理,并在此兴建十方丛林,给弟子讲授《易经》《道德经》《清静经》《心印经》等经典,以洗心亭、朝元观为受戒场所,订立《清规》《兴隆山道士律条》等。在兴隆山道观受戒弟子达100多人,俗家弟子180多人,使兴隆山成为中国道教在西北的根据地,刘一明也因此成为全真门派一代宗师。
  兴隆山道士除每日诵经外,兼学中医,监工修庙以及刻印经书,代代相续。
  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云游道士李鹏程、李至陛来到兴隆山,延续了龙门派道脉,重修道观,为全县道观建设起了推动作用。到1949年8月榆中解放时,全县有道观573座,除兴隆山外,道观遍布各个村庄。比较有名的道观有:县城北关的金龙庙、金崖寺隆沟的白马庙、小康营的泰山庙、连搭沟的百子宫、朱典营的上下城隍庙。
  道教文化长期以来已扎根于榆中居民的习俗当中。榆中的道教建筑以悬梁和侧墙镶嵌、雕刻、绘制竹、桃、狮、日月、星辰、云朵、松柏、灵芝、龟鹤、龙凤、麒麟等图案,象征长生不老、避邪及祥瑞;以鱼、折扇、蝙蝠、水仙、梅花鹿等图案寓意善良、富裕等;用福、禄、寿、善、吉、天、丰、乐等汉字和如意图形表示福寿康宁、吉祥如意;以八仙过海或八仙过海之法器——剑、箫、扇、笛、玉板、花篮、葫芦、简筒等象征飞天超凡。榆中民居便以这些图案为房舍装饰。每年春节时,不论贫富,都以此为窗花格调,表达自己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1955年,兴隆山道众以大洼沟香火田为基地建立了生产队,从此告别了晨钟暮鼓的青灯生活。从1958年到“文革”期间,全县多数道观被拆除,兴隆山和各村道观住持大多弃道还俗。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得以恢复。1984年后,政府在开放兴隆山旅游区的同时,重建了兴隆山等地主要道观,成立了县道教协会。全县有全真派道士20名,正一派道士70名。
  伊斯兰教据史籍《引日唐书》与《册府元龟》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使节到唐首都长安,觐见了唐高宗并介绍了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国统一的经过。这次交往促进了中阿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和穆斯林商人的频繁往来,故历史学家一般将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开始。唐、宋、元三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伊斯兰教在甘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甘肃是中国伊斯兰教各种派别的主要产生地之一,清末民初以来,相继形成40多个支系派别。榆中的主要伊斯兰派别有哲赫忍耶、虎夫耶、嘎的林耶、伊赫瓦尼、赛莱费耶。
  哲赫忍耶学派创始、发展于波斯,并在阿拉伯、中亚等地都有传播。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年)由出生于金县(今榆中)马坡三伏村的马明心(1719年一1781年)传人。
  虎夫耶学派于清初先后传人甘、宁、青,经过200余年的传播和发展,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遂形成许多支系门宦。
  嘎的林耶崖头门宦在朱家沟等地教民较多。
  伊赫瓦尼是甘肃伊斯兰教中产生较晚的一个派别,俗称其为“新教”、“新兴教”、“圣行派”、“新行派”等,创始人马万海(1849年一1934年),经名奴海,甘肃河州东乡果园村人(故又称“马果园”),是位著名的东乡族阿訇。此教派经东乡传人榆中,在朱家沟、大壑岘村有部分教民。
  基督教基督教新教在中国多用“基督教”代称,以区别于东正教和天主教,是鸦片战争以后由外国传教士传人甘肃,信奉者多为汉族。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国内地会(西差会)传教士安牧师赴兰州途中夜宿三角城大兴营村传播教义,农民沈学廉、孙得温、孙得林等接受教义,组织教会,建造五间房屋为活动场所,发展信徒50余人。此后推荐青少年信徒到兰州教会学校或教会医院读书、学医。到1960年前后,教徒发展到20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一度中止。1983年恢复活动,加入兰州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84年筹资兴建教堂一座。
  榆中县城的基督教派属神召会,民国15年(1926年)建于县城北关校场街,始有信徒60余人。1950年加入兰州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58年被取缔。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恢复。1984年建成教堂一座。
  县内还建有李家营、太平沟、祁家坡三所简易教堂,现有教徒6765人。
  天主教天主教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从波斯传人我国,时称“景教”。榆中于清光绪末年,由榆中葛家湾一葛姓农民结识兰州天主教传教士后,将传教士带到葛家庄,全家顺教,并利用一处旧宅,盖六间平房作教堂,开展宗教活动。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六间教堂被生产队占用。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时返还。葛姓合族筹集资金在旧址盖新教堂一座。正面有堂殿六间,屋顶有尖塔,大十字架,装饰华丽,侧面有五间平房,居住两名修女。葛家湾葛姓农民全都信奉天主教,现有教徒140人。
  特点榆中的本土宗教文化同样也是从原始的自然崇拜、氏族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演绎而形成的,是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性的文化体系。它经过历朝历代的文化兴衰和宗教变更,又经秦汉时期儒(儒学)、释(佛教)、道(道教)的相互糅合。期间又辅之于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与外传宗教的碰撞,形成了一个以传统汉族宗教为主体,外传宗教为客体的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格局。
  从榆中现存宗教的本质及内涵来看,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宗教派别,还是境外传来的任何一种宗教,都以本土地域渊源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主旨,不得不融合地域的思想文化精髓,成为一种地域化的、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宗教文化。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外来宗教的传人,首先要找到一个与本土文化相契合的共同点,在切入的同时必须有一个相互适应的磨合;二是本土宗教文化在接纳外来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既有兼容性,又有排异性,因为宗教的原始渊源根植于原始氏族宗教文化之中,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血统性的。这样,各种宗教在传人的过程中必然多了适应地域文化的教理、教义,以维系自身的存在和协调诸多方面的关系。
  从地域特点来看,榆中北临黄河,西接河西,自古是一个内地民族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缓冲区,是内地与西域的咽喉。有史以来多发战乱,造成了历代中原政权戍边移民的一个小移民环境,所以其本土宗教的根基源于内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在当地传统宗教的发展史中融合了儒、释、道三种文化的精髓,并经过数千年的宗教体验,形成了一个比较注重现实的民族宗教氛围。如当地的关帝庙所供奉的关羽,是三国时蜀国的著名人物,对他的膜拜是一个标准的儒释道合一的产物,即传统儒学处世哲学思想、传统汉传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完美结合。关帝庙除了扶正除邪外,南方人向其求财,而本地人向其求雨。这就是榆中传统宗教文化的现实性特点。再如当地最崇拜的是兴云布雨的龙王、主宰六畜的马王、送子的观世音等与当地地域特色相贴近的一些神灵。正是基于这一地域特点,缓解了外来宗教文化对榆中本土宗教文化的冲击。如伊斯兰教的传人仅属于回族,藏传佛教在境内未能形成气候,境外的其他宗教虽已介入,但信仰者相对较少。根植在人们思想深层中更多的还是对传统儒、释、道的信奉。
  政治体制
榆中县主要领导
职位 王林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姜晓东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郁积鹏 县委常委、副县长 蒋雄 县委常委、副县长 蒋睿智 县政府副县长 张磊 县政府副县长
  旅游资源
  兴隆山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东南45公里的榆中县境内距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 总面积29583.6公顷,海拔界于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1℃,年降雨量621毫米。兴隆山两峰耸峙,一水中流,历史上誉其高峻,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境内奇峰叠翠,飞泉流湍,林木苍郁,风光旖旎,动植物资源丰富,堪称一座天然生物园,其中野生植物有102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星叶草、桃儿七、膜荚黄芪3种;有野生动物16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马麝、金雕等。兴隆山矿产、药材、自然生态在我省乃至全国有其重要地位。人文景观众多,分为兴龙山、栖云山、官滩沟、马山四大景区。著名景点有:云龙桥、太白泉、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喜松亭、蒋公楼等30余处。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景区已完全具备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服务功能,2002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高氏祠堂青城高氏源来自于山东渤海,当初兄弟仨随肃王来到甘肃,先是居住在陇西,后移居兰州庙滩子。在战争中二弟、三弟为国捐躯,被封为护旗将军。后举家迁之青城城河村,高氏后人在1785年修建高家祠堂保存至今。
  高氏祠堂,典型的明清建筑,一进大门是视野开阔的类似大厅,对面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过厅中悬挂着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白底黑字上书:“进士”二字。幽静古朴,典雅庄重,“源宗渤海家声远,春满青城雨露新。”
  2003年,镇里从省文物局争取资金9万元,又发动青城高氏子孙集资,完成了高家祠堂的维修,重建了山门,进行了彩绘,维修后的高家祠堂“修旧如旧”,较好地保持了原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支高氏家族现约人口一万余,主要分布在甘肃兰州、白银及宁夏等地。
  青城高氏祠堂始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里面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是青城近30家宗族祠堂中保留的唯一相对完整的祠堂,据说是因为在文革时期作为仓库才得以保留祠堂内保留的木雕工艺与重新修建的现代工艺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工艺的细腻、流畅、精巧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青城古镇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位于兰州黄河下游50公里处,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100公里,白银市25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自古以来是西北商贸集散地,现在为榆中重要的旅游胜地。
  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垄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环境因素
  地理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省会兰州东郊,地处东经103度49分15秒--104度34分40秒,北纬35度34分20秒-36度26分30秒之间。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东接定西、会宁、靖远县;西靠兰州市七里河区、城关区;南以马寒山为界与临洮县毗邻;北隔黄河与皋兰县(其中什川乡在黄河南岸)、白银市相望。
  榆中县在地质构造上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的西侧。县内的兴隆山断层属祁连山构造带向东延伸部分;苑川河断层属金城关断层东延部分。后受陇西系旋褶强烈影响,地质构造复杂。
  榆中县内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复盖,基岩出露仅有太古界的前震旦系、震旦系、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等。县内地层发育不全,缺失整个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三叠系。县境内的侵入岩主要是酸性岩浆岩。侵入时代为前古生代和早古生代晚期。
  县境内的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凹,呈马鞍形。南部为石质高寒山区,马寒山最高峰海拔3670.3米。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最高峰吕家岘海拔2495米。南北两山之间是川塬丘陵沟壑区,海拔米,地形由西南、东南和东北三面向西北倾斜。
  面积全县总面积330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6万亩,其中水浇地29万亩,保灌面积24万亩, 山旱地77万亩。县海拔在米之间,年均降雨量350毫米,蒸发量1450毫米,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20天左右。按照自然特点,全县分为中部川塬谷区、南部高寒二阴山区、北部干旱山区三类不同地区,其中中部川区13个乡镇173个行政村,西南部山区4个乡48个行政村,东北部山区6个乡47个行政村。县域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品种有48种,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石、大理石等储量较大;境内有兴隆山、马衔山、和平牡丹园、石门度假村、官滩沟、万眼泉、明肃王墓、青城古建民居等旅游风景名胜区。
  交通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全县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公路为主,以通乡、通村公路为构架的交通网络。陇海铁路、巉柳高速公路、312国道、309国道横跨东西,省道101线、109线纵贯南北,白榆公路、东京公路(夏方公路)等县级公路连通兰州、白银、临洮等周边城市,榆新、高韦、路兰等通达公路已改造建成使用。县城距中川机场80公里、距兰州38公里。
  甘肃区划
地级市、自治州
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
城关区 ,|七里河区|, 西固区 ,|, 安宁区 ,|, 红古区 ,|, 永登县 ,|, 皋兰县 ,|榆中县
金川区 ,|, 永昌县
白银区 ,|, 平川区 ,|靖远县|会, 宁县 ,|, 景泰县
秦州区 ,|, 麦积区 ,|, 清水县 ,|, 秦安县 ,|, 甘谷县 ,|, 武山县 ,|,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凉州区 ,|, 民勤县 ,|, 古浪县 ,|, 天祝藏族自治县
肃州区 ,|玉门市|, 敦煌市 ,|, 金塔县 ,|, 瓜州县 ,|,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 阿克塞 , 哈萨克族 , 自治县
甘州区 ,|, 民乐县 ,|, 临泽县 ,|, 高台县 ,|, 山丹县 ,|肃南, 裕固族 , 自治县
西峰区 ,|, 庆城县 ,|, 环县 ,|, 华池县 ,|, 合水县 ,|, 正宁县 ,|宁县|, 镇原县
崆峒区 ,|, 泾川县 ,|, 灵台县 ,|, 崇信县 ,|, 华亭县 ,|, 庄浪县 ,|, 静宁县
安定区|, 通渭县 ,|临洮县|, 漳县 ,|, 岷县 ,|, 渭源县 ,|, 陇西县
武都区 ,|, 成县 ,|, 宕昌县 ,|, 康县 ,|, 文县 ,|, 西和县 ,|, 礼县 ,|, 两当县 ,|, 徽县
临夏 ,回族自治州
临夏市| 临夏县 | 康乐县 | 永靖县 | 广河县 | 和政县 | 东乡族 自治县| 积石山 保安族 东乡族 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
合作市 ,|, 临潭县 ,|, 卓尼县 ,|, 舟曲县 ,|, 迭部县 ,|, 玛曲县 ,|, 碌曲县 ,|, 夏河县
(参见:甘肃省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2007年,榆中县学校为348所,高中在校生11345人,初中在校生21430人,小学在校生3569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高中专任教师622人,初中专任教师1259人,小学专任教师2339人。
  2010年,榆中县学校为306所,高中在校生10490人,初中在校生18234人,小学在校生2745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高中专任教师597人,初中专任教师1289人,小学专任教师2320人。
  卫生事业2007年,榆中县共有卫生机构313所,其中县级8所、乡级卫生院21所、厂矿卫生所站16所,村卫生所268所,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40张,榆中县卫生技术人员92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08人、医士225人、护士等287人。
  2010年,榆中县共有卫生机构360所,其中县级8所、乡级卫生院21所、厂矿卫生所站10所,村卫生所268所,个体诊所53所,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62张,榆中县卫生技术人员133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3人、医士505人、护士等362人。
  社会保障2007年,榆中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4万人,补贴医疗费用237.3万元;全年累计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4.57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66万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73.6万元;重点解决特困户、受灾户、优扶对象,发放救灾救济款和医疗救助737.6万元;年底共有23个乡的33.9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占农民总数的87.3%。
  2010年,榆中县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926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3元,同比2009年增长14.2%。其中工薪收入6600元,增长14.17%;经营性收入435元,增长53.46%;转移性收入2206元,增长7.55%;城镇居民家庭总支出7584元,同比2009年增长16.01%,其中消费性支出6302元,增长19.5%;转移性支出753元,增长2.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56元,同比2009年增长14.8%。其中工资性收入1437元,增长9.8%;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371元,增长15.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1元,同比2009年增长11.36%;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总支出1372元,同比2009年增长12.6%。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8736元,同比2009年增长30.56%。总人口为43.3万人,比2009年末增加1288人:其中农村人口38.63万人,城镇人口4.67万人;每年出生人口5917人,出生率为13.67‰;死亡人口3877人,死亡率为8.95‰。每年累计对4.9万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500万元;每年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709.4万元;发放衣被食品等救灾物资,解决万受灾和特困群众的过冬御寒问题;农村五保户供养金274.5万元;发放种类优抚对象抚恤金384万元;年底共有37.53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占农民总数的97.17%。
  榆中县是省城兰州所辖三县之一,总人口40万人,总面积3302平方公里。
  榆中县西靠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东邻定西市安定区,西南与临洮县交界,北隔黄河与白银市相望,东北与会宁县、靖远县接壤,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8镇15乡、4个社区、268个行政村,总人口4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8万人,有汉、回、壮、满、土家、藏、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12个民族。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镇,邮政编码:730100,电话区号:0931。
  榆中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建县以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区马家山新石器文化遗址、更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称的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全国三大牡丹基地之一的和平牡丹园,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截至2009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3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地区性财政收入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6元,粮食总产量1.52亿公斤。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奠定着人类的进步,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近年来,榆中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科普之春、科普之冬、科技下乡,科教兴县宣传月等一系列科普活动。目前,全县一大批科技创新的“土专家”、“田秀才”、“女能人”、“科技郎”、“科技明白人”和“科技带头人”遍及榆中山乡,成为强县富民的科技生力军。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酒钢集团榆中钢厂、兰州金川科技园、奇正藏药公司、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一批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相继入驻我县,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兰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东城区建设的构思,赋予了榆中新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目前,新材料研发、钢铁化工、高新科技、生物医药、文化人居旅游、加工仓储物流等六大产业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经营城市步伐明显加快,新建改建兰州东出口等城市道路5条,榆中供水工程和平地区管道敷设全面完工,徐家山土地开发工程进展顺利;和平、定远、金崖、青城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榆中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4.9亿元,同比增长18.5%;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5.5亿元,同比增长23%;地区性财政收入达到4.27亿元,同比增长63.4%;粮食总产量达1.31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3元。
  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2007年,全县发展无公害蔬菜41.3万亩、总产量达到5.2亿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人均蔬菜收入1440元。蔬菜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等40个沿海城市,出口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200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2007年,冷凉型蔬菜产区被确定为全国“蔬菜出口创汇基地”。现正在启动建设西北最大的蔬菜物流交易中心。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9家,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信息网络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全县能收听收看到16套以上和50套广播电视节目,移动电话、数据传送与国内并网实现了光缆传输,电子政务发展态势良好,学校信息技术广泛普及推广,邮政服务快速便捷。
  电力供应充裕。供电半径达70公里,管辖110KV、35KV变电所7所,主变压器14台,总装机容量为22.49万KVA。配电线路27条,总长492.75公里,配电变压器993台,总容量为11.1万KVA。
  工业发展数据分析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建材、造纸、化工、机械、塑料、塑编、水烟、乳制品、冶金、食品、包装纸等工业结构布局,2005年县区域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44.7%,工业增加值完成10.62亿元,同比增长41.2%,占税收总额的67.01%;县属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11.5亿元,同比增长5%,工业增加值完成2.82亿元,同比增长2%。
  “十五”期间,甘泥集团投资1.12亿元的日产1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贡马公司筹资3185万元环保节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庄园乳业公司通过三次扩建技改,资产规模达到4500万元,已形成年处理鲜奶3.5万吨、奶粉150吨的生产能力。定元公司投资近千万,建成了地膜、棚宽幅腊膜等产品生产线,奇正药藏公司投近千元的藏药竹产线建成投产。忠禹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塑料制品建成投产,云兰磷肥公司投资860万元复合肥生产线建成投产,以及变性淀粉生产线等一大批技改改建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成为该县经济强劲发展的“助长剂”。
  工业强县进程加快。重点建设以四大经济版块为平台,积极引进和发展以兰州和平金川科技园、榆中钢厂、奇正藏药、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企业和大专院校。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省“十强县”之一,建材、化工、造纸、塑编、机械等已形成了规模产业。
  工业企业总共315户,其中:规模以上34户,轻工业11户,重工业23户;中型企业4户,小型企业30户。规模以下281户,轻工业81户,重工业200户;小型企业281户。
  企业分类
  在总计中,国有企业14户,集体企业91户,股份合作制企业4户,股份制企业6户,私营企业186户,其它企业14户。
  1、采矿业16户。包括煤炭、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土砂石、石棉及其他非金属矿的采选。
  2、制造业286户。食品及农幅食品加工类40户:包括食品、饲料、饮料、植物油、液体乳及乳制品、烟草等加工制造。纺织服装类6户:皮革羽毛、纺织服装、鞋帽等加工制造。木材、家具加工制造类18户:包括木材、人造板、家具、木质家具等加工制造。造纸及纸制品业14户。包括纸浆、造纸、纸制品制造。印刷业11户。文教制造业2户。包括体育用品、文化用品制造。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7户。包括基础化学原料、肥料、涂料、油墨、颜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医药制造业8户。包括化学药品制剂、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等。塑料制品业19户。包括塑料薄膜、塑料板、管、型材、泡膜塑料、塑料编制、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业)99户。包括水泥、石灰和石膏、水泥及石膏制品、砖瓦、石材及其它建筑材料、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户。包括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户。金属制品业23户。包括结构性金属制品、金属工具、建筑安全用金属制品、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不锈钢及日用金属制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业12户。包括轴承、齿轮、传动和驱动部件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及机械修理、金属铸、锻加工。
  3、其他制造业13户。包括电力、燃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及其它制造业。
  限额以上工业107户,包括省、市工业7户,总产值347308万元,其中过亿元的5户,即:酒钢、金川公司、定元塑料公司、甘草水泥集团公司、庄园乳业。
  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乡镇4个,即:金崖、三角城、和平、甘草。
  经济概况
  综合2007年,榆中县经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12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3.61%。其中第一产业6.21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6.29%;第二产业13.14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9.97%;第三产业6.77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0.67%。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3.8%、50.3%和25.9%。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55%,二季度增长12.75%,三季度增长11.95%,四季度增长17.07%。按常住人口计算,榆中县人均GDP6134元,同比2006年增长13.6%。完成地区性财政收入42690万元,同比2006年增长63.44%;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2亿元,占榆中县GDP的27.5%。
  2010年,榆中县实现生产总值40.88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3.08%。其中第一产业9.38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5.57%;第二产业21.78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7.87%;第三产业9.72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0.91%。
  第一产业2007年,榆中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0.85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5.1%,实现增加值6.21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6.29%。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4.09万亩,同比2006年增长5.09%,夏粮播种面积32.17万亩,比2006年同期减小3.05万亩,同比2006年下降8.65%;蔬菜播种面积23.03万亩,同比2006年增长8.04%。粮食总产量为13.1万吨,比2006年增加3.25万吨,同比2006年增长32.99%:其中夏粮总产量为4万吨,同比2006年下降3.87%,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半年干旱,造成了小麦、豆类减产;秋粮总产量为9.1万吨,同比2006年增长59.98%,蔬菜产量为44.48万吨,同比2006年下降0.66%。
  2010年,榆中县粮食基本稳定,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每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5.65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5.34%,实现增加值9.38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5.57%。粮食播种面积79.5万亩,同比2006年下降0.6%。夏粮播种面积26.08万亩,同比2006年下降11.55%;秋粮播种面积53.42万亩,同比2006年增长5.77%。粮食总产量为15.46万吨,同比2006年增长1.57%:其中夏粮总产量为3.56万吨,同比2006年下降2.98%,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半年干旱,造成了小麦、豆类减产;秋粮形势发展很好,总产量为11.9万吨,同比增长3.03%;蔬菜播种面积27.11万亩,比2006年同期增加0.88万亩,同比2006年增长3.36%。蔬菜产量达到55.66万吨,比2006年同期增加3.96万吨,同比2006年增长7.68%。瓜果面积0.43万亩,同比2006年增长40.94%。瓜果产量1.2万吨,同比2006年增长23.21%。家畜4.45万头;羊出栏6.72万只、羊存栏11.85万只;生猪出栏10.34万头、猪存栏11.06万头。奶类产量4961吨,禽蛋产量2901吨,肉类产量9356吨。榆中县农村年末拥有机械总动力326602千瓦,同比2006年增长4.57%;农用运输车13594辆,同比2006年持平;各种拖拉机1014台,同比2006年增长9.98%;农业生产用电量5145.8万度,同比2006年增长2.34%;农用化肥施用量6.56万吨,同比2006年增长2.58%;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9.92万亩,同比2006年增长0.89%。
  第二行业2007年,榆中县完成总产值66.32亿元,完成增加值11.3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23.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增长加快。榆中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1.85亿元,完成增加值9.86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29.68%。其中:国有企业2.92亿元,增长166.99%;集体企业0.06亿元,增长-27.4%;股份合作制企业0.07亿元,增长-5.5%;股份制企业6.69亿元,增长3.41%。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12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3.9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86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32.79%。产销总量增加:全年实现产品销售59.52亿元,产销率达到96.23%,同比2006年下降个3.2百分点。
  2010年,榆中县完成总产值98.7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2.12亿元。榆中县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58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8.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667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21.01%。主要产品产量除了化肥停产、铁合金下降较多、钢材略有下降外,其它产品产量程度不同都在增长,乳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和水泥增长较快达17%以上。榆中县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04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26.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63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4.22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93%;股份制企业完成11.29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9.2%。榆中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83.63亿元,产销率达到90.77%,同比2006年下降4.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2007年,榆中县新开工和续建项目113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8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24.28%。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11.1亿元,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4.58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0.5亿元。新建项目108家,续建项目5家。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4亿元,增长1%。
  2010年,榆中县新开工和续建项目115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8亿元,同比增2006年长32.15%。50万元以上投资30.71亿元,房地产2.33亿元,农村抽样0.63亿元。从资金来源看:主要是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为主渠道。新建项目有大青山蔬菜批发市场、甘肃省京兰和榆中鑫旺绒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97家;续建项目有和定路工程和兰州联合重工公司等18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7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5.14%。其中城镇零售额6.61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2.59%;乡村零售额4.36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9.24%。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21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17.7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6亿元,同比2006年增长7.97%。
  行政与沿革
  行政区划截至日,榆中县辖8个镇、12个乡,4个社区居委会、268个村委会,1453个 村民小组。
  城关镇辖栖云北路、一悟路、兴隆路、文成路4个社区居委会,周前、龚家屲、三角城、丁官营、峡口、南坡湾、杨家庄、南关、下汉、东湾、城关、北关、大营、金家圈、李家庄、上蒲家、朱家湾、分豁岔18个村委会。
  甘草店镇辖三墩营、西村、东村、果园、项家堡、钱家坪、咸水岔、车道岭、唐家岔、克涝、蔡家沟、郭家湾、好地岔13个村委会。
  夏官营镇辖高墩营、大兴营、詹家营、彭家营、化家营、孙家营、双店子、敬家山、接驾咀、过店子、太平堡、高家崖、夏官营、红柳沟、中河堡、彭家湾、郝家湾17个村委会。
  高崖镇辖沙河、关门口、高崖、新窑坡、马家集、小营子、李家磨、裴家岔、树梓沟、马家嘴、湖滩村11个村委会。
  青城镇辖青城、苇茨湾、城河、新民、瓦窑、红岘、三合、上坪、下坪、东滩、红湾、大园子、建亭、改地14个村委会。
  金崖镇辖大涝池、大耳朵、黄家庄、郭家庄、火家店、金崖、永丰、古城、梁家湾、齐家坪、陆家崖、张家湾、豆家营、寺隆沟、邴家湾、豆家岘16个村委会。
  定远镇辖骆驼巷、冯家湾、歇家嘴、董家湾、定远、张老营、蒋家营、猪嘴岭、安家营、矿湾、邓家营、陈家沟、水岔沟、转嘴子14个村委会。
  和平镇辖范家营、马家山、豆家山、路口、邵家泉、直沟门、陈家庄、大水洞、方家泉、桑园子、西坪、东坪、袁家营、蔡籽山、和平、沈家河、祁家坡、高营18个村委会。
  小康营乡辖王保营、上彭家营、洪亮营、刘家营、孟家庄、郭家营、李家营、翟家湾、南北关、红寺、永红、窑坡、小康营、浪街、深沟子、徐家峡、范家山17个村委会。
  清水驿乡辖东古城、太子营、天池峡、清水、岘坪子、赵家岔、杨河、苏家堡、建家营、方家沟、柳树湾、红坪、王家湾、稠泥河、杨家山、孟家山16个村委会。
  中连川乡辖刘家岘、陡泉湾、垲坪、黄嵩湾、高家渠、高窑沟、大湾、撒拉沟、中连川、野韭川、鞑靼窑、中庄窠12个村委会。
  园子岔乡辖万羊、青碾、小岔、柏木、大岔、金营6个村委会。
  上花岔乡辖百禄、上花、平湾、王家湾、大岔、黑虎6个村委会。
  哈岘乡辖宣家岔、瓦子岔、哈岘、仁和、柳树、杨岘、纪尔、张湾8个村委会。
  连搭乡辖马家洼、麻家寺、秦启营、朱家沟、薛家营、孙家坡、魏家营、乔家营、麻启营、连搭、朱典营、金家营、胡家营、张家坪、魏家沟村、寇家营、肖家嘴、石头沟18个村委会。
  马坡乡辖高家湾、孙家湾、打磨沟、茨坪、小水子、斜路屲、大滩、旋马滩、尖山、马莲滩、上庄、阳屲、白家堡、旧庄沟、河湾、马坡、窑沟、哈班岔、羊上、羊下、后沟、张家寺、太平沟23个村委会。
  新营乡辖清水沟、黄坪、祁家河、八门寺、红土坡、刘家湾、桦岭、罗景、窝子湾、杨家营、寨子、新营、谢家营13个村委会。
  龙泉乡辖水家坡、张家窑、大坪、李家岔、骡子滩、花寨子、武家庄、银川、水泉河、庙嘴、杨家嘴、洞口12个村委会。
  韦营乡辖李家坪、韦家营、郭家沟、武家窑、黄家岔、全家岔、孙家岔7个村委会。
  贡井乡辖套岔岘、贡马井、吕家岘、大坪屲、石台、地湾、古坝、崖头岭、佐堤9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榆中,距今约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住地,后被匈奴占据。战国时期至南北朝中国北方有两个榆中,西部的榆中在今天的甘肃省榆中县,而东部的榆中在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之间。根据《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年记载,赵国的榆中在胜州北的黄河北岸。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一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治所在今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隶属陇西郡。秦汉之际,复被匈奴攻占。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复置榆中县,隶属陇西郡。元狩二年(前121)置勇士县,辖榆中苑川河东北地区,治所在今定西县境内。后榆中、勇士二县改属天水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设金城郡,榆中县改属金城郡,勇士县仍属天水郡。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辖勇士县,榆中县仍属金城郡。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勇士县北部被羌胡占据。三国时,榆中县为曹魏政权金绒郡属县。
  晋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榆中县被前凉李俨所占。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榆中属前秦。太元十年(385年)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筑勇士城,建立西秦,置苑川等12郡,榆中县隶属苑川郡。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废县,设榆中镇。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废榆中镇,恢复榆中县置,隶属金城郡。北周废榆中县,其地并人子城县,仍属金城郡。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新置兰州,领金城郡,金城郡领子城1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建置,兰州领子城等4县,治所在子城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兰州为金城郡,将子城县改为金城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金城郡又改为兰州,废金城县,其地并人五泉县,属兰州。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五泉县又改为金城县。玄宗天宝元午(742年),又改为五泉县。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榆中全境陷于吐蕃。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赵元吴攻占榆中地,据吐蕃康古城。庆历三年(1043年),赵元吴改康古城为龛谷城。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八月,宋熙河路经略使李宪率部攻克西夏龛谷城,改城为寨。元祐七年(1092年),废龛谷寨,庆州知州穆衍筑定远城。绍兴三年(1096年)复修龛谷寨为堡。崇宁三年(1104年),今榆中县西部部分地区属兰州兰泉县,绍兴元年(1131年),金人攻进榆中全境。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省龛谷、定远二入金州,金州成为不领县的州,改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降金州为金县,治所移至今城关镇,属临洮府。宪宗成化四年(1468),改属兰州。清初,金县改属临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又属兰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将兰州、巩昌2府并为兰山道,金县属兰山道。民国8年(1919年),因与奉天(今辽宁)金县同名,8月改为金城县,10月恢复榆中县。民国16年(1927年)改道为区,榆中县属兰山区。民国17年(1928年),实行省、县两级制,榆中县直隶于甘肃省政府。民国25年(1936年)5月,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0年门941)8月,直隶于省政府。民国33年(1944年)12月,隶属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8年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成立榆中县人民政府,隶属会宁专员公署。9月,改属定西专员公署。
  1956年9月,榆中县人民政府委员会改为榆中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1月,成立榆中县革命委员会。1970年4月,划归兰州市管辖。1981年1月,撤销榆中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榆中县人民政府。
  资源环境
  土地资源榆中县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合495.24615万亩。其中,可耕地188.62476万亩(实有耕地111.94万亩),林地5.18384万亩,牧草地213.90346万亩,园地1.13955万亩,建设用地19.80013万亩,水域4.72269万亩,未利用的土地61.43505万亩。县内土壤分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黑垆土淤土、黄绵土、红土8类,13个亚类,14个土属,11个土种。全县现有耕地105.74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3.4%。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9.14万亩。
  水资源黄河流经来紫堡、青城、上花、园子等4乡镇,地表水年总径流量5349万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约为9.4亿立方米。马衔山水源涵养保护区,面积50万亩。
  黄河——流经兰州盆地进桑园峡入榆中县境东流,桑园峡全长21.8公里,其中有12公里在县境内。从虎头峡北到乌金峡峡门上,长39公里,是榆中县,皋兰县、白银市间的界河,沿途有柳沟河、苑川河、桑园峡、烧炭沟、麋鹿沟、红沟、大浪沟、苦水沟等水流注入。
  苑川河——属黄河一机一级支流,是县内最大的河流。上游称水坡河,源于临洮县站滩乡胡麻岭北麓的泉头村,向北流至龙泉乡刘家嘴入县境,过水坡水库至高崖。
  苟家河——也称新营河,是苑川河上游重要支流。有二源:一源称魏家河源于黄石崖,东流经苟家坪;一源称祁家河亦名黄坪河,源于马寒山之石棺材山梁北侧,东流有清水河注入。二河于大庄汇合,东流人高崖水库。
  龛谷河——是苑川河支流,源于马寒山,流经榆中盆地东侧,至接驾嘴流人苑川河。龛谷河上游汇集了马寒山主峰以东至黄石崖之间的黄崖沟、骆驼岘沟等支流的水流,北流切穿兴隆山,形成龛谷峡。北流经小康营人榆中盆地,汇徐家峡河向北注入苑川河,全长30公里。
  兴隆峡河——苑川河支流,上游名红庄子沟,汇集了马寒山主峰北麓及兴隆山南坡的水流,北流横穿兴隆山,形成长8公里的兴隆峡,即兴隆峡河。
  分豁岔河——苑川河支流,源于兴隆山北麓,上游有范家河、中沟河、大沟河三条支流至分豁岔汇合,故名。
  曳木岔河——苑川河支流,源于兴隆山北麓,汇小岔湾沟和石门子沟的水流,北流至麻家寺入石头沟和连搭、定远川,水流被引入灌区或渗入地下。
  官川河——是黄河水系祖厉河的支流,有东西二源。西源出临洮县胡麻岭东北流,经内官营至定西县城,汇东源折向西北。
  洮河——县境西南马寒山分水岭南侧有6平方公里的地区,属银山乡小水子、旋马滩、斜路三村的辖地,其地表水经临洮五户、中孚注入洮河,年径流量28万立方米。
  直接注入黄河的支流——县内有14条。其中水磨沟、柳沟河为长流水河外,其它均为间歇性河流,有暴雨时才有洪水流入黄河。境内流域面积120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4%。
  生物资源1、植物
  境内除农作物以外的植物有:种子植物90科、310属、565种,被子植物77科、303属、549种,裸子植物3科、7属、16种,蕨类植物9科、18种,菌类植物24科、51种。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兴隆山、马衔山。
  2、野生动物
  县内野生动物共有5纲,24目,48科,104属,150种。
  矿产资源县内已探明的矿藏15种,有中小型矿床,矿点和矿化点48处。矿产种类繁多,已探明的有48种。石灰岩储量近2.4亿吨,红色粘士有6000万吨,1亿多吨花纹花岗岩属我国稀有。
  风景名胜
青城古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北90多公里。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兰州水烟的集中加工产地和商贸集散地。
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距兰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早在西周时已成为道人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本世纪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楼阁以及庙宇就达70多处,景点24处,成为佛、道胜地。
青城高氏源来自于山东渤海,当初兄弟仨随肃王来到甘肃,先是居住在 陇西 ,后移居兰州庙滩子。在战争中二弟、三弟为国捐躯,被封为护旗将军。后举家迁之青城城河村,高氏后人在1785年修建高家祠堂保存至今。
官滩沟的景致山大沟深、翠色流碧、一派纯朴恬静的田园风光。这里有难以数计的山泉涌流,而从覆雪的南山飘来的山风,更会令人爽心惬意。官滩沟气候湿润,随时都有山珍野味可供品尝。躺在树下的长椅上,沏一壶泉水泡出的香茶,聆听鸟儿的叫声,看着迷人的山色,要上几盘当地新鲜的松花、蕨菜、木耳、蘑菇、老龙头、嫩荨麻、花苜蓿、百合,再小酌二杯,那种奇妙的感觉令人顿觉自己身处世外桃源。
仁寿山公园
仁寿山公园位于安宁区刘家堡北部的桃园之中,距市中心15公里,园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山上亭台楼阁,掩映于绿树红花之间。山坡上塑一长27米的青龙,似腾空跃起,怒目奋爪。山中建有玄武庙、凌云阁,祖师殿、仁寿亭等仿古建筑。
上堡子城位于夏官营镇上堡子村西100米处。北临苑川河,陇海铁路从北部穿过,城址呈正方形,边长300米,四面城墙保存较好,墙垣高4至8米,顶厚2至4米,夯层0.08至0.16米。西、南两侧正中各有马面一座。城址北面临河,其余三面外有壕沟,宽10米,深6至10米。在城墙及附近曾采集到大量宋代瓷片。
甘草店镇位于榆中县东南部,地处苑川河中游,距县城25公里。北靠韦营乡,南连高崖镇,西依清水驿乡,东邻定西市安定区。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15.6公里,总面积121.48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甘草店镇在历史上是甘肃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甘、陕、川、青的“旱码头”,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
宋代时,有一金姓彭城(今南京)人来定西经商到了苑川,在苑川河与巴石沟的三角洲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来人口日渐增多,加上这里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逐渐形成集市。热闹的集市坐落在北山脚下一片平台上,临河还有一溜低矮的土崖,故此就把这里称为“金家崖”。
明肃王墓人称榆中县来紫堡平顶峰下的明肃王墓为“甘肃的十三陵”,其实只有十一冢坟墓,埋葬着庄王、康王朱瞻焰,简王朱禄埤、恭王朱贡琮、靖王朱真淤、定王朱弼桄、昭王朱缙炯、怀王朱绅堵、懿王朱缙、末代肃王朱识铉和宪王朱绅尧的妻子薛夫人。
官磨滩以清代一位杜姓人家在此修建水磨,提供军粮而得名。这里,面朝国家“AAAA”级旅游区--兴隆山,背靠马衔山,南接林木葱郁、野花遍地的阳面岭,东迎怪石嶙峋、悬崖峭壁的聚仙峰,前临流水潺潺、碧波荡漾的官磨河,紧靠阿榆公路,距榆中县城十公里。官磨滩环境幽雅、景色宜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以其山青水绿和清静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山野情趣。古朴典雅、独具风格的奇特建筑群,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满了恬静、清幽的诱人魅力。
万眼泉在榆中县来紫堡乡冯家湾村的一个砂板岩山崖上布撒着流珠溅玉的奇泉,人们称其为“万眼泉”。这些泉水渗流于第四纪洪积砾石层的裂缝孔隙中,系寒水石岩面。泉眼遍布于山体南北及东西下部,砂板岩状如一长排“房屋”,有“屋檐”突出,“檐”下凹进如洞窟的石龛,在“屋檐”和石龛里,千丝万缕的泉水像细线,像檐水,像串珠,在近500米宽的“屋檐”下,叮叮咚咚,犹如琴筑弹击,简直是一个水珠世界、仙乐胜地。置身其中,宛如到了江南。
石门度假村
石门度假村位于兴隆山西麓,距兰州市中心28公里,北邻312国道。石门长年草木青翠茂盛、松柏参天,有春翠、夏爽、秋红、冬雪等景观,山中清泉溪水,村中鸟语花香,野生动物獐子、山鸡、野兔等时常出没,不仅风景秀美,环境幽雅,而且空气清新怡人。
和平牡丹园
和平牡丹园是全国三大牡丹基地之一,牡丹品种和野生资源目前属国内外最多。其品种园160亩,收集牡丹品种760个;野生牡丹资源圃30亩,引种栽培全国野生牡丹9种4个变型;各种花卉树木530种。和平牡丹园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花协确定为“牡丹资源圃”及“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之一,从1990年开始每年五月份在和平牡丹园举办甘肃牡丹花会。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银到榆中多少公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