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小米又如何 想轻松实现农村孩子在财务职场靠自己自由靠什么

很多企业都是职业上升没有天花板,但是真正没有天花板的职业是不存在的。过去30年里,中国人实现暴富的机会莫不经由“改革红利”,而普通打工者,有没有可能在打工路上实现财务自由的通道?这个话题真切而残酷。由雪球一位网友分享的这个话题,值得一读。

跟个话题。最近雪球里聊得热火朝天的财务自由,看我球里投资大拿们的意思,如果不是创业的话,基本上不赞成,或者不认同靠投资实现财务自由,觉得概率偏小,可能性不大。反而是通过工作,顺便努努力,成为人尖子,拿个百来万的年薪,年终奖都能有几十W的,好象比较容易达到。

我球里大拿用心良苦,还是能理解的。但从我的实际感观角度来看,通过工作,踩着他人成为人上人,或者在利益纠葛中游刃有余成为行业大拿,享高薪住大房真的不容易。哪怕是高物价高消费的深圳,总人口比例来说,能拿个几十万年薪的,都是极少数极少数。这个,真的是精英阶层了。

 一般普通人努力能达到的职场干净收入,通货膨胀到现在,也就是一年二三十万了。对应的,也就是政府的处级(县级)干部的明账——即普通公务员,努力努力,运气还行,靠还能干活,然后AO资历到退休前能守到的。当然,更多的人是连这个也达不到。

还是以我的观察来说, 创业成功一族除外,身边认识的身家上千万资产或者以上的,通过投资实现的,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很多普通的上班一族,只因为收入的生活节余总有一个出处,或因为在摊派任务时接受了原始股,或被引进了股市然后做起了股东,或参加了什么项目;或在为在房价低时或被营销买了房,然后又改善性地买了大房,孩子读书又买了学位房……

深圳人的投资收益比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即有些理财基础吧,哪里收益高,钱就往哪里走。钱被引进去的地方,其实也暗合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工作是不丢的,该买房时买房,该炒股时炒股,该攒金时攒金,该投资时投资,套了也就套了,终究是出了手,于是,让现金流变成资产,资产又产生现金流,不断滚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当然,举例以上,不是说明现在买房,或者说就是合适投资什么的时候。投资观念上,还是要自己形成基本的投资观。至少,能表现为,可以明白现在已经不是投资买房的好时候了。现在,身边的上班一族中,年轻,年中,年老者,都有着各自理财产品偏好。譬如股市中,经常一不小心发现,市值几万元的也有,市值几十万的也有,市值上百万的也不时发现。当然,被套牢的“股民”很多,但就是能耗,不见盈利是坚决不出,套牢就套牢吧。这是熊市,不就是如此吗?

普通工薪族坚持投资的好处是,工作照做工资照拿,该吃就吃该喝就喝。钱是自己掌控的,时间也是自己的。投入的资产,每年多多少少也有点分红、租金、股息或其他收益是不。跌了套了?等得起。有闲钱,说不定还会追加点。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我所见到的,很多普普通通的深圳工薪一族的资产增值过程,其实也只有一个基本的成本收益比概念,但就是这样,坚持投资,实践中探索,通过投资,参与,或者说分享了整个社会改革发展的红利。

有了上千万的这个资产规模,资产能产生的现金流也够过生活了。这或许也是基本的财务自由吧。  当然,这些千万身家的,该上班的还是上班,该混日子的还是混日子,该享受生活的享受生活。如果单纯靠他工资,别说他自己,可能他们的领导,甚至领导的领导的工资,工作几十年加起来,绝对值都不够达到这个数吧。

确实,这其实就是时代发展给予的机遇。这个时代是如此地精彩,为何要错过?在深圳,很多上班的普通工薪一族,敢投敢试,然后,40来岁儿,就是这么地在资产标准上,达到了或实现了所谓的“财务自由”。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大时代就有大机遇,资本市场的盛宴,真的不适合工薪族?!

     ——————————————————————————————————

接昨晚,晨起继续分享。昨晚说了些所见,就继续就说感受或者体会。没和经过整理,就借用“白云体”,想到哪写到哪。逻辑不完善的地方,诸君见谅,

1、大时代里有大机遇。投资,是比较好的参与,并分享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成果的方式。我们没有必要固步自封,自我束缚,作为看客错过资本盛宴。

2、总体来说,这个是资本时代。国人总体十分勤奋,储蓄意识较强。但看对面的香港可以感受到,能成为人上人,或者职场上的精英一族,毕竟只是极少数。但同样是职场一族,有投资理财意识、规划和没有这个意识、规划,一二十年之后,特别是养老之时,生活水平的区别很大的。香港的平均收入较高,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完善,但同样工作一辈子,有人需要养老时,只能守着有限的养老金和通胀作抗争,生活较为寒酸。“圣诞钟,买汇丰”,普通的港人,敢于参与资本市场的,经受资本洗礼后,也多有着基本的投资观,价值规则成为主导,绩优蓝筹长期受到欢迎。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坚持下来,大多也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于是,很多一辈子没有赚过大钱的老太太,身家不菲,安然享老,是为长期投资积累也。

3、有投资理财意识,和没有投资理财意识,区别很大。所以,适当的参与,是有必要的。而且,早参与,真的没有什么。没有必要排除,工作以外的投资契机。市场经济发达,跟着收益走,钱流向的地言,往往暗合(契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4、工作也好,投资也好,不是非此即彼,没必要绝对地割裂。两者有不同的实现路径,但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自己和家人更幸福,更能享受到体面和尊严。

5、当然,工薪一族参与投资,就要认清自己的工薪一族特点,或者说,小散特点。生活为本,工作并修,不赌博,不搏身家,不赌命,即具有必要的风险意识;投资,还是要用生活节余的资金投资,因此也更兼具长期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追求的收益上,注重相对 的确定性,细水长流,红利复积,长期坚持下来也十分可观。

6、普通投资者一样能做好投资,重要的是形成相对正确的价值观,和能适应市场的投资体系。然后,坚持下来,调整、进化并适当完善。——再次一点说,工薪一族,咬咬牙,跟着大潮流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群体性跟风并不是在顶部追高接盘),也多少总能分享到池水上涨时的风光。

7、工薪族追求的不是赌上什么,来个一夜暴富。较长时期来看,投资的机会总是很多的。不限于房市或者股市中的哪一种。各各有道,也各有各的修行。

8、普通工薪族无论参与哪种投资,都要明确,投资确实还是买资产,大概率上要有相对确定的收 益,有合适的成本收益比。当然,也需要明白,工作还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对于投资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9、不要特别怕犯错。90年后期投资房产的深圳人,遭受房产重仓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高位接盘,被套了十年。当然,从投资策略来说,这里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但就是有这么一群草根,套就套了,坚持。房子套了,还有出租收益。然后,放在那儿。大不了计提损失 了。然后,只要继续坚持余钱投资,总有一个地方能让自己身家翻身。几年后就抄到的是房市大底了,再然后,是十多年的房地产大牛市。趁着年轻时,汲取点教训挺好,这也是继续前行的经验财富。当然,能不能化教训为财富,也是看各人的修行。

10、工薪族投资的优势在于,业余,自由,灵活,长期性。不用押身家,不用搏命,也不用于时间作战,也可以不用和别人比什么。对于市场或者庄家,或者其他所谓主力什么,坚持用投资的观念武装自己,坚守价值观,赚自己看得明白的钱,他强任他强,他疯任他疯。坚持投 资,参与其中,分享发展红利,风水轮流转,总会到我家。然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不也挺好?!

 ————————————————————————————————

续二:回来了,接着灌水。

财务自由这个话题确实是很容易引起热议的。也跟着议议这个话题,不是为了驳批什么或者证明什么,而是说明,普普通通的工薪一族,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好投资规划,珍惜财富机会,敢于参与,同样可以出彩 。

譬如,@DAVID自由之路  兄的传道中,分享了很多适合工薪族的低风险投资方法,这样的机会,确定性比较好,风险较低,收益同样不错。即只要留心,还是有机会的。

具体再说说所见所闻或者体会。这一节的核心或许是,普通工薪族的“参与和共享”,但并没有从逻辑上进行仔细梳理,仍然请诸君见谅。

1、普通的工薪族,固然原因种种,但能创业的不多,创业成功的更是极少数。从大时代背景来说,投资是参与,分享时代发展的红利。从小我来说,投资,也是一种创业参与我们付出自己的真金白银,通过支持特定人特定企业特定单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参与风险,也一定程度上共享收益。

2、投资,好公司好管理好价格,从另一种角度理解即为,以合适的,或者说具有安全边际的价格,投对人或者说跟对人,支持好项目或者说好资产。同上,这也是普通工薪族比较合适的参与方式。

3、这个社会如此地开放,我们为什么要固步自封?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很明显了,一个明显的社会整体感受是,向上越来越难,显然纵向发展的渠道是收窄的。哪怕是西方社会,结构化也很明显。但是,投资,可以让我们这些平常的工薪族,横向参与到社会互动开放中,参与到社会发展中 。

4、有梦想就有未来。工作和投资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相互促进。基于工作,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机遇,基于投资,可以更踏实的心态做好工作。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很多有投资理财意识的工薪一族,持有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多对未来生活比较有想法,有期待和希望 。并且,会规划,自我控制能力较好。

5、甚至更有意思的是,做到行业精英确实不容易,但可以让你本行业中最优秀的公司为你创造价值,从而分享行业发展的机遇。看看中国平安,是如此地优秀,还长期投资了他的对手中国人寿呢,分享整个保险行业的大市场蛋糕。

6、大众性投资领域里,房市也好,股市也好,是一个相对比较平等的地方。可能,更适合普通大众实现资产进化。譬如股市,因为这个市场,始终存在着大量的投资机会,这些机会是公开的,开放性的,并且,有一定的逻辑或者规律的。就看自己是否能抓住、守住。当然,运气以外,这需要有相对完善的体系,适应市场的方法 ,和一定的意志力。

7、再或者说,投资,不一定要靠博弈,不一定是零和,不一定是必须你死我活。各有各的道,长期投资,共存共享的成功案例也比比皆是一样。巴菲特的小镇邻居们,不懂高深的股票投资技巧,不懂企业分析基本知识,但通过支持巴菲特,投资巴菲特,一样实现了财富进化。——对于普普通通的我们来说,虽然可能成不了社会阶层的精英,但通过投资,站对位置,跟对人,

8、股市,也不一定是聪明人战性笨人的地方。术业有专攻,但智商和反应力都整体高过一般群体的基金经理们,投资收益,整体上还不如指数定投呢。正如@DAVID自由之路 兄所传道,这个市场,还是有很多确定性较强,收益稳定的投资机会的,也有很多适合工薪族的低风险投资方法。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问问自己,参与了没?

9、香港股市是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国际化专业市场。这个市场消灭了坚持长期投资的普通投资者吗?“圣诞钟,买汇丰”,说的就是大把老头老太太类业余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坚持长期投资,各有各的道,一样很滋润。倒是,大把投机性的专业机构和专业投资者,被市场消灭了。所以,现在,港市题材概念等都不容易炒起来,因为,忽悠不到跟盘者。

10、最后所想说的,金钱可以为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做财务保障;但是,快乐生活不一定是金钱所能保障的。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原标题:听说你不想上班,想成为自由职业者(大多数人在第一步就卡住了)

点击标题下方「创业第一课堂」可快速关注

听说你蠢蠢欲动,想辞职,想成为一个不用加班,不用朝九晚五,不用看老板脸色,不用上下班挤地铁的自由职业者?想去哪儿就去哪,想工作就工作,不受人约束,不用每日重复自己,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地惬意,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请先想清楚,你是否真正明白“自由”的含义和代价?

自由职业是指摆脱了企业与公司的制辖,

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种职业。

“我想开一间面朝大海的小店,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有点钱,有点闲,事儿不多的时候就在店里敲敲代码或写写文章,一天工作4小时,事儿不累,收入还比之前多……“

“招人成本太高,自己一个人掰成几个人用,精力十分分散,小店要装修,要打理,要找货源客源,一天只休息4小时,累得像狗,收入还不稳定……”

《2014年O2O中国自由职业者现状报告》总结:自由职业者三大优点是:时间自由、地点自由、不用看老板脸色。三大缺点是:收入不稳、社交范围窄和心理负担大。

自由职业能否像想象中一样完美?自由这杯酒,该怎么喝?

什么样的人适合自由职业

1、能全力投入到工作的人

看看那些自主创业成功的朋友,每一个都是打工时舍得为工作付出的,优秀的员工。相反,工作时不积极,做事拖沓,没有自律的人在工作不会受到重视,自己出来单干也很难适应强度更高的“自由”支配时间的生活。

既然选择了自由职业,就只能毫无保留的坚持下去,打工的你也许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但是作为自由职业者,你需要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来自各方的压力,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很容易放弃。

如果你辞职只是为了逃离现在的生活,却没有想好以后的路,没有强烈的做成一件事情的欲望,那么离职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走上一段弯路而已。

自由职业,要有职业,才能自由!

自由职业的自由,不是辞职的自由,而是职业的自由、能力的自由。

“江湖险恶”,没有一技傍身,怎么混?当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人脉资源的小伙伴请自动忽略。你可以有死马说成活马的口才,高超的文案水平或者丰富的管理实战经验……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即使你辞职,有了大把的时间,也不会感受到自由,而是焦虑,因为你什么都不懂!

有人说,我开花店、开咖啡店、开淘宝店又不需要什么一技之长!是的,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人的创业。你需要懂得的更多,你需要懂得营销:找客户、谈客户;你需要懂得经营:如何让小店有持续的收入来源;你需要懂得理财:管好自己的钱,最优化利用……

不要盲目地选择“自由”,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注意积累自己的人脉、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当你明确工作不是为了老板工作,是为了自己时,你离“自由”就不远了。

你该如何为以后的自由职业打基础?

现在固定工作的你只为一家公司工作,接触到的项目会因为公司性质或工作性质而有所局限。而自由职业者可以同时为多个客户或项目服务,学习收获到的也会比较多元。

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如果能尽可能地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或者在工作之余,多和不同行业的小伙伴一起交流,那必定是件有益而无害的事情。往往很多“商机”就来源于一次偶然的会面、偶然的谈话、偶然的接触。

2、由兼职发展成为全职

现在越来越多的固定工作者在工作之余喜欢做一些其他“兼职”。比如做自己的自媒体、写文章写博客、做家教、当驻唱等等,他们中的很多人,经过长久不懈的坚持,最终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技能,慢慢地由兼职发展为全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

“多个朋友好办事”的道理就不赘述了,有时候你做再多也比如别人有张好的人际关系网,能够利用他的人脉轻松完成一些事情。你现在的同事朋友都很有可能是你以后的潜在客户,是你以后需要一起合作的伙伴。还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由职业者的第一个合作伙伴是自己原来的老板。

4、培养自己的财务规划能力

收入不稳、起伏大是自由职业者的一大特点,对自由职业者来说,最难应付的就是处理法务和财务的相关事宜。学习基础经济知识、相关的理财知识,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和财务规划能力是作为自由职业者迫切需要的,不要指望这个月的收入花完,下个月会有固定的收入进来。

5、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毫无激情?那是因为你只把上班当做一份工作,只把自己看作一个打工仔,而不知道,你其实是在为自己打工。当你把重心放在提升自己身上时,才会感觉到激情,工作是在为自己积累人脉、资金、经验和技能,你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并时刻保持学习的劲头,因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然而,现在大部分人都是浮躁的,还没有到达能够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水平,就一味的抱怨目前的工作,盲目地辞职。最好的修炼场,就在当下,有些事你现在没做,以后辞职了,一样不会做!你没有养成时刻学习的习惯,却指望辞职后自己大变样么?

成为自由职业者可能要忍受一个人的孤独,享受自我的超越,需要放弃对组织的依赖,靠自己的双手全力以赴。如果你想清楚了,有能力了,那就向前冲吧!如果你还在观望,还有十分多的不确定?那就好好利用当下,提升自己吧!只要你准备好了,什么时候都不晚!

如果你是一颗陀螺,可以同时为无数人服务而不自乱阵脚;身兼数职,可以扮n多角色;意志坚定,不会轻易被挫折所打倒;沉得住气,在没有收入的日子里也能不急不躁不烦恼。那么,不论你成功与否,都值得被尊敬!

很多人都想开咖啡馆,我一度奇怪为什么咖啡馆会让那么多人心心念念?后来发现,咖啡馆、小餐馆、奶茶店、小客栈、淘宝小店……这些梦想指数高的关键词,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2、入门较简单,不需花费过多成本和精力

3、自己说了算,不牵扯太多团队合作

想开这些店的人,潜台词是:

我想过自由的生活,有点钱,够日常支出就好;有点闲,能慢下来,享受过程的美好;有趣,能认识更多朋友。

维持平衡就好,有钱但忙到死,有趣但穷到哭,有闲但无聊得要命,都不算一个好状态。如果没钱没时间还无聊,光是想想都生不如死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呢?相当一部分人会说:“我很想辞职,不想被老板骂,不想挤高峰期的地铁,不想周末加班还没有加班费,不想一年只有7天假期想请假出去旅游的时候还要看别人的脸色,但我不知道辞职以后干什么?”“我很想自己做点什么,但想了好几年,也没有勇气真的放弃现在的生活。”

因为我已经自由职业了一年,总有人询问感觉如何或怎么维生,所以决定写一写这一年来的感受。

自由职业者,首先要职业,然后才自由。

单枪匹马出来混,总得有个技能防身(资源人脉开挂,有雄厚经济基础的自动略过),一技之长是提供个人价值并因此获得回报的前提。不具备职业性,辞职后即使拥有了大把时间,也感受不到自由,因为时间都花在焦虑上了,焦虑生意没法走上正轨,焦虑没有客源,焦虑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有的是让你大把掉头发的麻烦等着,哪还有悠然自得的心情。

大多数人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啊?”

能理直气壮说出这句话的人,应该写封感谢信去给老板,感谢老板雇佣了你,给了口饭吃,什么都不会了,还要什么自行车(不对,要什么假期,要什么不坐班,要什么有趣还美美的)?!

不要找借口,说什么我没本事,没机会,没平台,你之所以不会,就是因为懒。

首先记住——辞职前不会干的事情,辞职后大多也不会干。

不要想说等我辞职后,再去学个什么什么,不管工作有多忙,学一项技能的时间一定是可以挤出来的。

在有工作保障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为自由生活做内测,是的,自由职业和其它创业一样,需要反复摸索实验失败爬起后才能趟出一条阳光大道。辞职以前,试着做这些事情。

趁有钱可花的时候,学会怎么花钱。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它用很差的质量占用了你的带宽,抢占了你享受好东西的时间。不要吝啬花钱,网上固然有看不完的免费资料、公开课、论坛讨论,但基本上停留在入门级,想要深入下去,不妨花一点钱,去买专业书籍,请专业人士培训,去专业的店铺体验,花钱买别人长期累积的专业和视野,买别人已经实验论证过的正确方法,是很划得来的买卖。在掌握正确方法的情况下,学会一项谋生技能,1-2年就足够了。

就算是个自由职业者,你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前期累积的资源、人脉、平台越多,后期才越容易产生连接并实现合作。去认识与技能相关的群体,加入他们。就职的公司能够提供平台当然最好,如果目前的工作和将来自由职业的方向没有一点关系,那也不要紧,这个时代提供了大量由兴趣连接的社交工具,花点时间,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在正确的社交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是最常接触的五个朋友的平均值,如果五个最好朋友都是安分守己的上班族,那么你自己成为一个安静美男子/少女的几率是多大呢?

热情有,方法有,跨出了第一步,更多的人会跌倒在第二步,热血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偃旗息鼓,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所有事情都是“略懂略懂”,真的要成为事业那还且着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好习惯,形成一个新习惯起码需要连续坚持21天,保持下去则需要坚持100天,达到牛逼级别需要花掉10000小时,想想你为此投入了多少时间?请不要再说“我就是什么都不会”“我没有这种本事”之类的话了。你不会,不就是没有花够别人花的时间吗?

那些说“没有勇气放弃现在生活”的人,要解决的不光是能力问题,还有心态问题。害怕挑战、不敢放弃、逃避选择,说白了,不是真的想要改变,只是想什么好处都占着。改变都有风险,但一成不变的风险更大。

学会放弃,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好,年纪越大越不容易做到。但年纪大并不是借口。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没有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开始时机,虽然90后年纪轻,可是60后心机重啊。

学会接受挑战,自由职业者如同单口相声演员,出场以后一两个包袱没抖响,心情就开始沮丧了,既然选择站在舞台上,有没有观众反馈,都要保持high high的状态直到谢幕为止。要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而在职时提前演练,抱着失败了也没关系的念头,在心态上会平和很多。

自由职业需要保持紧张感,而上班久了,习惯寻求安全感,反应速度慢,自主性差,靠别人推着才会走一走。刚辞职的时候,我每天必须打开outlook看好几遍(以前上班,一天要刷几十遍邮箱,不断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单),脱离了邮件,居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不能自主驱动从始自终做一个完整的项目,就只能做一颗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成为抽几巴掌才会旋转的陀螺。简单说,首先要成为一台发动机,把电源动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有时候上班给人感觉那么不好,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个完整的你,可以实现自循环,不因职业岗位领导同事的改变而改变自身属性,没有自由职业意识的人,觉得工作在为别人打工,自己无非是挣钱糊口。当你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时,才会感到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别人在为自己打工,工作是为自己积攒资金、人脉、资源和方法论,帮助建立一个完善的自品牌。

大多数人把时间刷微博微信看韩剧逛淘宝买包包花掉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如果不这样,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才能抚慰日日焦躁而疲惫不堪的心。如果想摆脱现有困境,成为一个工作生活平衡的自由职业者,就要先去找到自己,想明白“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问题。

有时间不代表有自由,工作很忙也不代表木有自由,无论什么时候,找到自己,才会自由。

长按下方图片扫描二维码

关注”股神选股”微信号

20年股市高手,每天推荐一只短线好股,提示买卖点,并对所荐个股全程跟踪指导!想知道明天哪只股会涨停?快来关注公众号吧!

"投资银行在线"是一个资本与项目对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围绕“早期投资、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并购退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如果您有靠谱的项目,请将商业计划书发送到: ,垂询热线:400-882-0021。

  巴菲特白手起家,在26岁已经实现财富自由。无论是否对股票和投资感兴趣,巴菲特的这段经历对所有人都有启发。

  1956年,26岁的时候,巴菲特同学已经准备退休了。

  “我大约有174000美元,准备退休了。我在奥马哈安德伍德大街5202号租了一间房子,每个月付175美元。我们每年的生活费是12000美元,而我的资产还在增长。”

  是的,他的财富还在增长,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自从怀揣9800美元上哥伦比亚大学以来,每年他的资金增长率都超过61%。

  1956年的100万美元相当于2007年的800万美元。如果按照2007年的社会经济标准,26岁的巴菲特同学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如果按照2007年的汇率,以及中国的经济水平,26岁的巴菲特同学已经是千万富翁。可以在北京买三套房,自己住一套,外面租两套,在加上他的理财投资技能,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了,当然不违法的前提下。

  26岁,许多人在读博士,许多人遇到择业的问题,许多人在研究自己的职场生涯,许多人在犹豫是不是要创业,还有许多人甚至在啃老,尚未实现经济独立。而巴菲特同学已经实现了个人的财务自由。他是如何做到的?

  九岁之前已经干了五份工作

  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的社会状况很糟糕,1929年经济大萧条,不久之后二战爆发。

  巴菲特的爷爷是开杂货店的,巴菲特的爸爸霍华德是知识分子,在银行工作。巴菲特出生没多久,银行倒闭,霍华德失业。巴菲特的爷爷跟霍华德说,我也雇不起新的员工,但是吃饭没问题,日常生活的开销,我买单。

  霍华德不愿当啃老族,和朋友开了个证券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他让巴菲特的妈妈回娘家,这样就可以保证一日三餐有饭吃。巴菲特的妈妈不肯,她认为她的责任在家庭。她在生活上节衣缩食,为了保证霍华德有饭吃,常常自己不吃饭。

  巴菲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

  但是,霍华德的公司很快有了起色,经济情况大为改观。

  巴菲特的童年从家庭里面不断得到的一个信息就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6岁时,巴菲特就开始挨家挨户兜售口香糖。每包口香糖赚2美分。

  不久之后,他开始逐门逐户叫卖可口可乐。汽水比口香糖赚得多:每卖6瓶汽水,他能挣5美分。

  后来他发现卖报纸更赚钱。于是巴菲特开始一家家售卖《星期六晚邮报》和《自由》杂志,顺便卖口香糖。

  9岁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开始在高尔夫球场卖二手高尔夫球。这个成本低,因为这些二手高尔夫球是捡来的。但好景不长,警察接到举报把他们赶出了球场。

  10岁的时候,巴菲特找到在橄榄球比赛场馆售卖花生和爆米花的工作。当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因为佩戴罗斯福竞争者的徽章,他赚的钱和徽章都被主管经理没收了。这是他“经商的第一课,难过极了”。

  当然,卖报纸是他6以来的最稳定的兼职工作,他的财富在积累。

  同样在10岁那年,巴菲特的外公去世。全家人都沉浸在哀悼中。即便是这个经历,也没有阻挡巴菲特的工作激情。他要挣钱。而且,他已经明白他为什么要挣钱。他说:

  “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这个想法,在他此后的一生中都没有变过。

  十岁懂得赚钱的原理和方法

  巴菲特10岁的时候懂得了赚钱的原理。

  是原理,而不是道理!

  你为什么听了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之一是,你有问题。

  原因之二是,你听的是道理而不是原理。

  大道理是空的,而原理则是事物的本质。

  10岁时候,父亲霍华德带着巴菲特到纽约交易所游玩。当时1940年,经济情况还没有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

  在交易所的午餐上巴菲特想明白了赚钱的道理。

  有个交易员在饭后从兜售香烟的人那里买了一支卷烟。这事儿看似平常。巴菲特却想明白了一件事。即便经济再不景气,还是有人在大笔赚钱,比如雇佣这个卷烟工的老板。交易所里的现金流,像大江、大河、小溪和瀑布,但这跟许多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你能够提供人们所需,你就可能赚钱,就像这个卷烟工和他的老板。

  仍然在十岁。他在当地的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让巴菲特如获至宝。在他眼里,这本书在教他赚1百万美元的办法,这1000招他全都打算用。巴菲特还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概念:复利

  “复利”的想法深深触动了巴菲特。这本书告诉他,如果可以挣到1000美元。然后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1000美元会变成1600多美元;10年内,会变成将近2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800美元。

  尤其是当固定增长率逐年变大的时候(例如从10%变成20%),数字会发生爆炸性增长,这就是一笔小钱如何变成一大笔财富的途径。巴菲特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时间,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如果若干年后,1美元成了10美元,那在他的脑子里,这两个数字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于是他坐在朋友家门廊的台阶上宣称:我在35岁之前要成为百万富翁。

  一个孩子在大萧条的1941年说出这种话,让人听上近乎是在犯傻。但是他的计算和那本书告诉他,这是有可能的。他不仅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而且他已经判断出:如果一开始挣到的钱越多,资金复利增长的时间越长,他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年之后,他创造出实现梦想的关键因素。巴菲特通过卖报纸和口香糖已经赚了120美元了。在当时,120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高级白领的月工资。

  十六岁之前的商业历险

  复利法则在巴菲特看来就像滚雪球。

  “你要找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他的财富目标非常明确,接下来的实情就是找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把姐姐拉入伙,买了114美元的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随后,股票下跌,姐姐着急,巴菲特更着急,当股票刚刚升值,赶紧抛售。他赚了5美元。但是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翻了几番。巴菲特懊悔不已。

  12岁,巴菲特在爷爷的杂货店干零活。10美分/小时。

  13岁时,巴菲特已经把卖报纸的生意翻了好几倍。他每天早晨要送将近500份报《华盛顿邮报》。凌晨4点半到达报业公司取报纸,送完报纸上学。下午放学之后,骑上自行车去送《明星晚报》。同时他还通过推销杂志来提高收入。

  这个业余兼职的初中生每个月可以挣到175美元,比他在学校的老师挣的还多。

  当然,很多年后,他把《华盛顿邮报》买了下来。

  14岁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开始填报个人所得税。

  1945年,巴菲特15岁的时候,通过送报纸赚的钱,已经累计超过了2000美元。他花了1200美元买了一块40英亩的农场。一位农户租下了这个农场,利润共享。巴菲特当上了农场主。一上高中,他的自我介绍是这样的:我是来自内布拉斯加的沃伦巴菲特,我有一个农场。

  高中时巴菲特开始了几项新买卖。这几项新买卖,他称为公司。

  “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卖二手高尔夫球,6美元12个。他从芝加哥进货。进价是12个3.5美元。每卖12个高尔夫球,可以赚2.5美元。

  “巴菲特邮票公司”向内布拉斯加以外的地区出售值得收藏的成套邮票。

  “巴菲特光亮公司”则从事汽车护理上光业务,巴菲特和他的小伙伴在同学父亲家的二手车停放地经营这项业务。后来,他们放弃了这个生意,因为这事儿都是体力劳动,而且工作量大的惊人。

  巴菲特一直在寻找更快的赚钱办法,《赚1000美元的1000招》他当然不会忘记。他更不会忘记的是——复利法则。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不久之后,16岁的巴菲特迷上了赌马。

  他和小伙伴在赛马场上捡拾别人丢下的票根,偶尔能捡个漏。但是,因为年龄不到,没有资格下注。他和小伙伴照着别人的书,在自家地下室攒了一本《马经》— —告诉大人如何赌马,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在赛马场上四处兜售。结果被管理人员赶走。因为这些管理人员能够从更贵的《马经》上面获得分成。

  为了研究赌马,他鼓动父亲把图书管理几百本有关赛马的书全借回来。他研究出了赌马的规律。包括赛马的细节规律。尤其是赌马人的规律:第一,输了之后继续赌;第二,直到输光为止。等到他可以下注的时候,他一连输掉了175美元。他发现的规律在自己的身上应验了。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教训。

  十七岁感受到复利的力量

  有一天他想到一个主意,花25美元买二手的弹子机,放到理发店,跟理发店老板分成。他说服了小伙伴丹利入伙,他负责推销,丹利负责维修。第一个星期,他们就赚了25美元足以再买一台二手弹子机了。随后,他在镇长七八家理发店上都放上了二手弹子机。

  除了卖报纸、卖邮票之外,弹子机是他的又一项稳定收入。而且这个生意是财源滚滚,他第一次体会到了钱生钱的滋味儿。

  但他想赚的更快。他鼓动丹利,在丹利家的地下造假币——硬币。还好没有成功。

  此后,又鼓动另外一个同学入伙,到湖里面捞二手高尔夫球,以便贩卖。这事儿也没成。

  当然,干了这么多事情巴菲特的成绩肯定很糟糕。

  “数学C,英文C,D,D,自立、勤奋、礼貌的评分都是X。我和老师的接触越少,成绩就越好。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他们让我一个人待在一个房间里。在那里,他们有些强制性地给我上课。”

  事实上,巴菲特已经接近问题少年了。跟同学一起偷高尔夫球、偷高尔夫球杆,等等。一听说哪个老师买了一只股票,他专门当面说那只股票如何如何不好,自己已经全抛了。

  老爸霍华德跟巴菲特说,你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就停了你的生意。霍华德的失望,触动了巴菲特。

  瞎胡闹的事儿不干就不干了。但是同学关系很糟糕,这让巴菲特同学很头疼。

  正巧他看到爷爷的书架上有本书叫做《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与人相处的基本法则,包括“不当面批评人”等等。巴菲特如获至宝。马上拿同学做实验,列表检验,如果按照这些原则做会是什么效果。他发现方法很灵,没过多久,他的人缘扭转了。

  17岁,他以350名学生中的第16名从高中毕业。在毕业年鉴中,他将自己描述为“未来的证券经纪人”。

  高中毕业的巴菲特认为,自己完全有资格和能力在35岁的事后实现百万富翁的目标,而无须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但是,上大学还是主流意见。

  巴菲特读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

  大学对于他来说轻松而且丰富多彩。

  巴菲特业余爱好是打乒乓球。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学生活动中心,找一个路过的人,然后在乒乓球台上将他“屠杀”。他每天下午要打三四个小时的球。

  除了乒乓球之外,巴菲特同学喜欢划船,他加入新生划船俱乐部。经常满手血泡回到宿舍。他还喜欢举重、篮球、高尔夫球。总之,他喜欢各种重复的、有规律的、有节奏的运动。

  除了运动还有音乐,巴菲特练习唱歌、打鼓。把同宿舍的另一个哥们查克烦的不行。巴菲特劝说查克跟他做高尔夫球生意。但查克拒绝了他,这个查克整天忙着学习和社交。

  巴菲特只买了少量的课本,开学前就已经读完了,就跟别人看《生活》杂志一样。之后,把书本扔到一边,再也不翻。但是,上课时,他总能记住教授的话,根本不需要看课本。还在老师引用课文的时候纠正老师的错误。他曾对一个老师说过,“你忘了逗号。”

  在会计课上,老师还没有吧200个学生的考卷发完,巴菲特同学已经站起来交卷了。查克坐在教室另外一边,分外受挫。沃顿是一个竞争激烈、学业负担很重的地方,但巴菲特不需要付出很多就可以学得很好。查克非常喜欢巴菲特,但最后还是受不了了。有一天早上巴菲特醒来,发现查克已经搬出去了。

  你会以为巴菲特同学是神童?但你忘了,他为了研究赌马,会把图书馆里几百本有关赌马的书都借回来研究。而且,他经常这么干。

  巴菲特是一个有效利用自己资源的行家,尤其是利用自己的时间。除了上课、玩耍之外,他的主要目标是赚钱。

  当他发现商学院的课程很枯燥,而且学费很贵的时候,他找了个借口,回到了内布拉斯加读大学。

  一回到故乡,他就马不停蹄的赚钱。

  他开着一辆二手福特车在美国西南部奔波,为《林肯周报》监督6个县的50个报童每天的送报工作,工资是每小时75美分。这时的巴菲特已经成为报业公司的小主管,虽然很小而且还是兼职。凌晨4点45分,巴菲特已经完成了第一轮报纸的投递。

  1949年,“巴菲特高尔夫球公司”重新开张,专门卖二手货。到1950年7月,他一共销售了220打高尔夫球,从中赚了1200美元。此时的巴菲特既是老板,又是经理人。

  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巴菲特还偶尔干二手车出租的买卖。

  当然,他这些年对股票的研究又精进了。到大学毕业为止,无论什么时候他开口谈股票,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听他说话。他的亲戚、老师、父母的朋友,以及同学们,都是如此。

  多年以来,他经常去市区的图书馆,查看每一本可能与股票和投资有关的书。“我把这方面的所有书读了又读。”重要的书他读了3遍,有些被他认为是技术圣经的书,他会一口气读完。

  当他发现有一本书,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写的《聪明的投资者》,他反复咀嚼。他的舍友说“他就好像找到了上帝”。巴菲特仔细研究和思考之后,有了新的创新和拓展,并进行了自己的“价值投资”——继续买股票。

  大学毕业之后,巴菲特申请去哈佛读研究生,他认为这会带来两大收获:声望威信和人际关系网。

  随后他想起了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大学讲授金融学。金融系主任多德和格雷厄姆合著了投资学的基础教程《证券分析》。另外,多德是著名的格雷厄姆的初级合伙人。那本被巴菲特奉为“上帝”的《聪明的投资者》正是这本书的科普版。于是巴菲特去哥伦比亚金融系读研究生了。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主任,多德的课《证券管理和证券分析》以《证券分析》为基础。这本书,多德是起草和架构组织者,当然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还有比书的作者还要熟悉书的内容的人吗?有。那就是,巴菲特。

  “事实就是,我比多德更了解教材。我可以引述书里的任何一段内容。这本书差不多有五百页,我知道里面的每一个例子,我已经把内容全都吸收了。有如此喜爱他的人,你可以想象一下这对多德有怎样的影响。”

  随后,多德请巴菲特到他家里,带他去吃晚餐。巴菲特得到了多德如父亲一般的关注。

  第二年,当巴菲特有机会上格雷厄姆的课时。同样的情景又复现了,课程变成了他和格雷格姆的“二重奏”。其他的人负责旁听。

  但是,格雷厄姆的讲座不是基于课本的。格雷厄姆是个艺术家,从不照本宣科。

  巴菲特的反应就如同一个在山洞里度过了一生的人,从山洞中冲出来第一次感知到现实世界,在阳光下眨着眼睛。他原来仅仅看着股票价格波动,凭着直觉购买股票。现在,他知道股票背后的公司的价值。格雷厄姆有一整套办法分析公司的价值。他把公司价值远高于股票价格的股票称之为“烟蒂”。被人扔到地上的烟头,可以捡起来再吸上一大口的那种烟蒂。一个好的投资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这些“烟蒂”,然后买回来等着升值。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一整套分析办法全都学了过来。

  不但如此,他胜过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是学者、艺术家,他从来都是从公开的数据中对公司的价值进行分析。如果用其他途径得来的数据,格雷厄姆认为对于别的投资者来说不公平。巴菲特不是这种风格。他直接跑到公司进行调研,调查。一切能够得来的数据,他都要。

  研究生临近毕业,巴菲特希望到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巴菲特的目标很清晰。如果格雷厄姆雇用了他,他会胜过其他人。巴菲特在很多事情上都缺乏自信,但在股票这个专业领域,他总是很有底气。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他提出可以无薪工作。

  但格雷厄姆拒绝了他。

  格雷厄姆说:大型投资银行公司不要犹太人,我的公司专门招收犹太员工,这里的员工都是犹太人。你不是犹太人,所以不能进入公司。

  格雷厄姆难道不能为他的得意门生破一次例雇用一个不花他一分钱的人吗?不能。格雷厄姆认定了这个规矩,因此他不会破例,即便巴菲特是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位。

  巴菲特很受打击,但是也找不到任何表示不满的话。巴菲特这次的灰心失望直到毕业时才再一次振作起来,踏上了返回奥马哈的火车。

  21岁时,巴菲特已经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超级自信。到1951年底,他已经将他的资产从9804美元增值到19738美元,也就是说,他在一年之内挣了75%的投资利润。

  10多年的业余经商经历和在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投资技能,足以让巴菲特的资产不断滚下去。

  但是,在巴菲特的身上还有一个巨大的弱点。别人难以察觉的弱点。

  早在大学期间,巴菲特已经发现了自己的社交困难。

  “我觉得自己形单影只,是个社交低能儿。一片混乱。”

  他常常战战兢兢地处于神经崩溃的边缘。

  巴菲特谈论股票时的自信、天才的光环,以及能弹奏夏威夷四弦琴,所有这一切都包藏着脆弱:在心底里,他整日笼罩在忧伤之下,踌躇困惑,不知所措。

  时光一年年过去,他对社交能力的提高越发感到绝望。他很努力的追求一个叫苏珊的女孩,但效果不明显。

  他看到一则戴尔卡耐基的公开演讲课程的广告。于是他揣上100美元,去纽约参加课程。

  “我去听戴尔卡耐基的课,因为我的社交适应能力让我痛苦万分。我到那儿,付了钱,但后来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我失去了勇气。”

  这个问题直到,他从研究生毕业都没有得到解决。

  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到奥马哈之后,必须用一个夏天的时间完成国民警卫队的服役。虽然他并不适合,但总要比去参加朝鲜战争好。不但如此,国民警卫队要求他每年要有几周时间去参加训练营。然而训练营丝毫也没有提高巴菲特的成熟度。

  从国民警卫队训练营回来,巴菲特再一次发誓要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我很害怕发表公开演讲。如果我必须这么做,你无法想象我的表现和样子。我非常恐惧,以至于我就是做不好。我想放弃。实际上,我安排自己的生活,好让自己无须被迫在任何人面前起身说话。当我毕业后回到奥马哈,我看到了另一则广告。我知道有时候我得在人前发言。我极度苦恼,结果又报名参加了一门课程,就是为了摆脱这种痛苦。”

  在公开场合说话并不是他唯一的目标,要赢得苏珊的芳心,他总得能和苏珊交谈。

  巴菲特报名参加的课程,还是戴尔.卡耐基的演讲课。

  “我带了100美元的现金,把这笔钱交给讲师,我对他说‘在我改变主意前,把它拿走’。”

  这门课程对巴菲特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他给了我们一本关于演讲的书——主题演讲、选举演讲、副州长演讲等,要我们每周都进行这些演说。这本书的作用是让你学会战胜自己。我是想说,为什么在5分钟前你能够单独和某人谈话,然后在一群人面前就僵硬无语呢?因此,他们会教你一些心理方法来战胜这一困难。其中有一些方法就是练习,我们真的是相互帮助、共同克服。方法生效了,这是我所获得的最重要的知识。”

  虽然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巴菲特通过写信,以及种种的努力,还有家人之间的友谊,逐渐拉近了与苏珊的距离。

  巴菲特开始得意洋洋,定期去参加他的戴尔卡耐基课程班。“那一周我赢得了铅笔。如果你完成了很有难度的事,以及做了最多的训练,他们就用铅笔作为奖品。我得到铅笔奖励的那周向苏珊求婚了。”

  1952年4月,23岁的巴菲特如愿以偿的与苏珊结婚了。

  平淡的职业生涯与相悖的价值观

  青年巴菲特同学虽然凭借超凡的投资能力,个人资产在疯长,但在事业方面并不顺利。

  遭到格雷厄姆的直言拒绝,不能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巴菲特却已经下决心成为一个股票经纪人,就在家乡奥马哈,这个远离华尔街的地方。

  这是非同寻常的决定。按照当时的一般常识,如果你想在股票市场上赚到钱,纽约才是最适合的地方。所以,即便不能在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工作,巴菲特的次优选择应该是在纽约的大型投资公司工作,在华尔街找个大平台。但是巴菲特有自己的原则。远离华尔街的条条框框会让他觉得自由。

  还记得吗?巴菲特10岁想通的:为什么挣钱?他要为自己工作的自由!

  回到奥姆哈,巴菲特在“巴菲特-福克公司”工作。他的工作是推销股票,同时打理自己的资产。

  他从来不需要什么动力去推动自己努力耕耘自己的资产。他不时翻阅多德和格雷厄姆的书,以得到新的启示。他不分昼夜的查阅手册、汲取知识。

  “我一页一页地查阅《穆迪手册》,内容涉及工业、运输、银行以及金融,总共10000页,而我查阅了两遍。我确实每个行业都看。”

  即便如此沉浸于寻找股票的游戏里,巴菲特也不愿意仅仅是个投资者,或者仅仅是个推销员。他效仿本杰明.格雷厄姆,做一名教师。于是,他和奥马哈大学签约,教授夜校课程。

  他给这门课起了一个谨慎的名字“稳健的股票投资”。站在教室前面,巴菲特容光焕发,他在地板上踱步,语速飞快,学生们努力避免被涌向他们的洪水般的信息淹死。尽管巴菲特具备扎实的知识,他从不向学生保证他们会变得富有,或者听他的课就能获得特别的业绩,他也没有自我吹嘘在投资方面的成功。显然,他很受欢迎。卡耐基课程的训练,就这样产生了作用。

  在事业方面,巴菲特则经历了三个挫折。

  其一,经营加油站失败。

  他和国民警卫队的朋友合伙买了一个加油站。而附近的另外一家加油站生意总比他们的好。这让他们发疯。巴菲特甚至动员姐夫,每个周末过来帮忙,清洗挡风玻璃,做任何他们可以做的去吸引新顾客。然而司机们还是继续去街对面的加油站。巴菲特认识到,那个加油站的“主人很成功,很受喜欢。每个月他都能击败我们。就在那时,我知道了顾客忠诚度的威力。那个家伙可以永远经营下去,他有老主顾。而我们却无力改变那种状况。”

  “我买加油站是最愚蠢的一件事——我损失了2000美元,那时对我而言,这是一大笔钱,我还从来没有遭受过真正的损失,这很令人痛苦。”

  其二,股票投资并不总是很准。

  他买过一个纺织公司的股票,作为股票推销员他还介绍给许多人买这只股票。但是,这次投资失败了。

  其三,工作并不适合他。

  作为股票经纪人,客户越是进行频繁的股票交易,经纪人赚的越多。这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相悖。正如他那句名言,“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你最好10分钟也不要持有。”

  经纪人的收入是以营业额而不是建议为基础,“他的收入是以他卖出去多少‘药’为基础计算的。你会去一个收入完全与开了多少药挂钩的医生那儿吗?”巴菲特认为这个行业天生就有利益冲突。当然,今天中国的医院就是这样的。

  另外,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与他的价值观相悖。

  “我不想蒙蔽客户,我从来不会将我不信任或者我自己没买的股票卖给客户。另一方面,其中有未公开的利润。如果有人就这些问我,我会告诉他们。但我不喜欢这样的事,我想和我的客户在同一边,所有人都知道进展情况。而一个推销员出于(职业)天性是不会那样做的。”

  他更愿意管理他们的钱,而不是卖股票给他们,这样他的利益就和客户的利益一致了。

  工作上的不如意,并没有影响巴菲特对投资的研究热情。

  1952年春天,他写了一篇《我最喜欢的证券》,这篇文章解释了他的投资思想。文章发表之后,吸引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的注意。这个人名叫罗森瓦德,他掌管着美国证券公司。罗森瓦德跟格雷厄姆联系,格雷厄姆对巴菲特给了很高的评价,于是罗森瓦德给了巴菲特一份工作。巴菲特太想接受这份工作了。但是,他没能获得国民警卫队的批准。

  此后的两年,巴菲特一方面打理自己的投资,一方面开展他不尽如意的股票经纪人事业。

  两年间,巴菲特一直和格雷厄姆保持通信来往。他还定期去纽约走访格莱厄姆-纽曼公司。

  他总是设法去见格雷厄姆,他很坚持。

  终于在1954年,格雷厄姆和他的合伙人纽曼向巴菲特敞开了怀抱。巴菲特欣然接受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这一次,国民警卫队同意了。

  格雷厄姆的智慧继承人

  被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聘用,巴菲特激动万分。1954年8月1日,他抵达纽约,第二天就出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比正式的开始日期提前了一个月。

  在第一个月里,巴菲特一直待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文件库里,迫切地想知道有关这个公司运作的所有事情,不放过每一张纸片。虽然这只是一家只有8个人的公司。

  巴菲特的日常工作是分析。他从《标准普尔手册》和《穆迪手册》收集数据,并填写成百上千张用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作决定的简单表格。巴菲特想要知道每一家公司的所有基本信息,一旦看完这些信息,他就会缩小范围,更认真的研究少数股票,然后将钱集中投注在他认为最好的股票上。

  巴菲特像一条可以找到任何免费或便宜东西的侦探犬。他吸收数字且加以分析的惊人能力,很快就成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得力干将。

  他最喜欢的线索之一是粉单:一周印一次,在一张粉红色的纸上。这张单子提供了那些小的不能在股票交易所交易的公司的信息。另外一个是《全美报价书》,每6个月出版一次,上面是一些小的都不能进粉单的公司信息。但是再小的公司、再难懂的细节都难以逃脱他的筛子。

  “我会仔细筛选大量的企业,并且从中找出一两个我能投上1万或者1.5万美元的极其便宜的公司。”

  现在,巴菲特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沉思上面,生意数据和股票价格在他的脑海里盘旋。如果他不是在学习,那他就一定在教书。为了能使他的戴尔卡耐基的技能保持灵敏,不至于在观众面前僵住,他在一所成人学校教授投资课程。

  在华尔街的圈子里,人们评价巴菲特是“你见过的最格格不入的人”。但是当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股票的事后,其他人会定定的坐在他的脚边,就像“耶稣和教徒”,勃兰特说。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如鱼得水。

  他深得格莱厄姆投资的精髓,但又有不同。

  对于格雷厄姆,挑选股票就是一个智力测验。而巴菲特却把这个过程看成是竞赛。

  当然,格莱厄姆这个学者型的投资家很欣赏巴菲特。

  在格雷厄姆的授权下,巴菲特主导了可可豆和联合电车公司的交易。这为格雷厄姆-纽曼赚了很多钱。巴菲特个人也在这两笔交易中获得了空前的收益。可可豆公司的交易中,巴菲特的精密计算为他赚了13000美元。而联合电车公司的交易,则赚了2万美元。

  1956年,62岁的格雷厄姆宣布退休。他给合伙人的通知中,推荐巴菲特成为公司的普通合伙人。

  但是,这一次,巴菲特拒绝了。

  他来过格雷厄姆公司工作过,即便受到了赞赏,然而对他而言,留下来,甚至被看成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智慧的继承人,已经不值得了。当他主导联合电车和可可豆一战时,他总在想,他不喜欢住在纽约,不喜欢总是在火车上来来回回。他或许想起了他10岁时已经想明白的实情:他想要的是自由,为自己工作的自由。

  这样26岁的巴菲特回到了家乡奥马哈。

  巴菲特的财富自由之路

  26岁,巴菲特同学已经准备退休了。

  “我大约有174000美元,准备退休了。我在奥马哈安德伍德大街5202号租了一间房子,每个月付175美元。我们每年的生活费是12000美元,而我的资产还在增长。”

  是的,他的财富还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自从怀揣9800美元上哥伦比亚大学以来,每年他的资金增长率都超过61%。

  他从儿童时期形成大量阅读习惯,给他带来一个个影响人生的发现和好运。

  如果从6岁开始卖口香糖算起,他已经商20年。

  这二十年他阅人无数,遭遇过种种的成功与失败。

  他在10岁想明白为什么赚钱,弄明白财富增长的原理——复利法则。

  他用11年的时间卖报纸,获得最稳定的收入。此后的投资让他的资金越滚越大。

  从11岁买股票算起,他已经是15年的股票投资者。

  如果用《1万小时天才理论》来看,这十多年的训练足以让他成为投资天才。

  他师从当时最伟大的金融学者,但他不被老师的思维所局限。

  他的实践和大量的学习让他掌握了一门卓绝的技能:价值投资。

  他凭借执着的努力克服了自己的弱点,成为受欢迎的老师和演说家。

  可是他还是很急,为了达到目标,他需要非常大的复合增长率。因此,他决定成立一个合伙公司。

  在此后的四年间,他总共成立了10家合伙公司。

  在30岁那年,他遇到了一生的伙伴和挚友——查理.芒格。

  此后的46年,他创造了世界投资史上的奇迹,也划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生复利曲线。

申明:文章由本司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抓取全网最好文章内容自动生成,非人力所为,若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孩子在财务职场靠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