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如果打中美贸易战中国受伤严重,先受伤的不是中国而是这国

中国的觉醒:这根本不是贸易战 而是技术战争|贸易战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的觉醒:这根本不是贸易战 而是技术战争
中国的觉醒:这根本不是贸易战 而是技术战争
  来源:文章 &作者:风云学会陈经
  美国处罚中兴,不卖芯片等元器件,这根本不是“贸易战”,而是“技术战争”。美国发动贸易战,代表了美国的觉醒,开始正视中国对美国的挑战。而美国发动的技术战争,又会引发中国的觉醒。
  在“贸易战”的框架下,基本就是买不买你的东西,加关税增加成本,挣钱还是亏钱这些事。主要的逻辑是成本、收益,日常公司运营都是这套思维方式来的。而这是中国公司与全社会非常习惯的事,成本升了降了,税收高了低了,东西贵了不买,看不顺眼不买,买卖有赔有赚。这样打贸易战,无非是付出一些金钱代价,每天倒闭又新开的公司本来就很多,中国应对起来不难。虽然美国对中国逆差大,但贸易本就是双赢才搞得起来,进口这么多中国货是双方经济基本面决定的。双赢的事不做,当然就是双输。双输就看谁能忍,中国显然比美国强,苦日子刚过去没多久,根本不怕。
  如果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基本可以肯定必输。因为中国非常坚决地表示了“你丫滚蛋”的姿态,不可能让无理的攻击得逞。是美国挑的事,普通中国人也咽不下这口气,心理上愿意承担一些损失;而美国却不是很团结,怎么打,打了没收益怎么办,没有想好。如果特朗普想要的好处得不到,屁股下面烂事一堆,各种经济数据往下走,选举的事又要吵吵了,就会很麻烦。
  现在的全球贸易状态其实是被中国定义的。如果一个国家想搞全球贸易,可以卖原材料,多半会碰上最大主顾中国。如果是搞生产,一种模式是,成本高但是技术比中国商家好;另一种模式是,技术差但是成本比中国低,也能生存。技术和成本都优于中国?不存在的。技术和成本都比中国差?经济原理上不用存在了。
  可以得出一个“普世真理”:在地球上搞贸易,没有国家搞得过中国。我们非常努力,生产与研发都有海量人口搞,为了挣钱可以拼命干效率特别高,本钱多,行业覆盖完整,政策独立目标明确。别的国家怎么比?全都有严重短板。这么一伙努力的中国人,盯上一个具体的生意,目标清楚地推进,怎么抵挡?打贸易战,中国会是最可怕的对手。
  打贸易战没出路,美国对中国发动了“技术战争”,中兴事件的意义非常大。贸易战你总得有贸易吧,都不卖东西了,那是对朝鲜一样的禁运。贸易战是从需求端入手,生产端还是不受影响的,你不买我找到买家也能过。如果生产都没法搞了,那就不是贸易行为,而是战争行为,和炸掉厂子没区别,别人要买也不行。
  经济学里,东西总是能生产出来,需求供给平衡价格上涨下跌。一些国家因为逆差发动的贸易战也能研究(如美国大萧条时期),凯恩斯就研究了,说应该成立世界性的银行机构统一行动,各国不要自行其是。不让搞生产了,那就研究不下去了,直接进入战争模式了。虽然说不打死人,那也是战争,技术战争。
  技术战争和贸易战的性质不一样。贸易战可以说最终目标还是做生意,贸易是双赢,但是分利润要吵,这种事经常发生,也没多可怕。技术战争那就是赤裸裸不给活路,被攻击的一方会损失极为惨重,中兴破产都是不奇怪的事。贸易战常见,技术战争极为罕见。美国等于是直接升级成破坏力极大的技术战争。就算双方谈判,最终在贸易上作出妥协,性质也变了。
  这种技术战争是非常不好的。如果这样搞,世界上就没法做生意了。人家努力搞研发生产,你来这么一下,就能把人家整破产,等于没有生存环境了。如果开厂子都要小心翼翼地防备这种攻击,那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会拖慢很多。各国共同参与全球贸易,缺省的原则是,大家是为了赚钱出来活动的,不是为了打仗。WTO是协调规范各国行为的组织,连低成本卖货都是错的,更别说这种恶招了。不夸张地说,这种技术战争行为就是世界经济中的核武器,扔出来固然杀伤力极强,后果也极为严重,一般只能当威慑,真扔出来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一年前罚中兴,借口是中兴出口美国技术部件到被禁运的伊朗。意思是说,这不是常规行为,是有原因的,美国也知道真把核武器放出去是不好的。作为威慑很管用,中兴就来谈判了,然后被狠宰了8.9亿美元,这也没有办法。中兴自己工作出的漏子太大,各种机密文件被看个精光,中美两国政府谈判了,中兴认账,总裁辞职了。
  虽然说中兴被宰8.9亿美元肉疼,但还算是一个生意行为。技术战争并没有成为现实,甚至不为人所知,只是对中兴一个公司有了威慑作用。对市场也没有什么影响,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对中国并没有太大触动,没有深入讨论研究。2017年3月,中兴认罚的消息出来,股价还大涨了,说是利空出尽。
  这次是真不一样。常规的贸易战,美国占不到中国的便宜,就威胁要扔核武器了。这对中国的触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1999年炸馆以来,美国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动作。美国还是找了借口,说中兴没有按承诺处罚35个员工,给了奖金。但谁都能看出来,这不是美国声称的针对中兴的孤立动作,而是对整个中国的恐吓行为。
  现在中兴成立危机应对小组,估计还是和上回一样,和中国政府一起找美国谈。好的情况下,中兴认更多罚款,中国政府还要作一些额外让步,能解禁恢复正常生意模式。坏的情况下,美国决定象炸广岛、长崎一样,真扔出来立威看看效果。那中兴真的会破产,至少主营业务会没法进行,已经签的合同都没法完成了,相当于灭顶之灾。
  世界上主要的技术型大公司都会面对这样的问题。总有些部件是自己搞不定的,甚至是独家供应的。可以责怪说中兴忽略了商业风险,但这种技术战争是中兴无法应对的。被扔核武器,被炸平,已经不是商业贸易逻辑能解释的了。
  日本被扔核武器,是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兴干了什么遭到这种灭顶之灾?就算对伊朗等国出口了美国单方面禁止的设备,中兴被罚巨款,分寸也就够了。如果真把中兴整得破产,这在目前的地球贸易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是改写全球贸易规则的重大转折。
  地球上的国家,有先进有落后,先进的有优势,这是正常的。但是这种优势应该体现在体益分配上,这是所有国家和公司的正常理解。如果落后方用了先进方的部件,就会被折腾得破产,那这个风险不会只是一方的,而是扩散到整个全球贸易里。就算中国在技术上无法对美国反制,仅仅是将贸易逻辑切换成技术战争逻辑,其影响也会是极为深远的。
  中国改革开放后加入世界贸易体系,缺省的假设就是能够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体系,而且也确实随之高速成长。美国的IT业飞速进步,中国是第一大受益者。虽然说中国受到瓦森纳协议的限制,但民用一直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军用受限制,就是另外的发展办法,也有巨大的进步。军用民用,各有各的研发路数,都习惯了。
  如果中国确定,美国会使用技术战争这种核武器,那么民用商业公司的发展逻辑也会变。其实中国早已知道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一直强调要自主创新。但是一个个公司在全球贸易中生产经营时,不可能以自主为导向,而是会以业务为核心。能够购买到美国的芯片用于产品开发生产,是完全正常的假设,不可能故意不用,也不会放缓业务去等待不知何时能成功的自主技术。
  以前强调自主,主要还是从利润角度来说的。被中国白菜化就降成几分之一的价格,可见以前利润多黑。这种动力很强但不是最强,做不到自主也不会要命,美国公司吃肉,中国公司也有汤喝。中兴事件以后,不管中兴是被罚之后继续生存,还是破产震憾全球,影响都不可逆了。强调自主就不再是利润的事了,而是生死存亡了,这对自主技术的推动力会强一个数量级。
  其实国家或者公司,不以利润为导向,也可以运行下来,只要人们同意这么过。中国还是以GDP为核心经济数据,房地产、基建意义很大,GDP超过美国只是迟早的事。整个社会向钱看,以财富评估个人与公司的价值。但是在技术战争的逻辑下,房地产之类就显得毫无意义,整个评估体系会完全改写。
  一个人吃喝睡,能占用多少资源?其实脱离温饱后,生存很容易。所有人都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是在折腾所谓的“生活”。挣钱就是意义,挣的钱被各种消费行为回收,小钱吃喝,大钱买房养小孩。钱少了又得出来劳动挣钱,这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国家与公司通过这种商业逻辑,将人力投放到各个领域,收获GDP。
  在技术战争的逻辑下,人要生存除了吃喝睡觉,还有一种行为是必须的,那就是搞技术。不搞技术就没法生存了。幸好,技术战争不是真正的战争,人去努力搞技术不用冒生命危险。
  2000年代早期,龙芯团队就做出了CPU。但是性能不够高,没有发展做大,只在政府和军用有一些应用,民用基本没有市场。现在龙芯的营业额号称破了亿,其实可以忽略,倒是华为海思一年47亿美元做到了世界第七。龙芯在商业贸易逻辑的评估体系中,价值就只有这点,想融资也搞不到多少钱。民营公司愿意用龙芯产品搞开发,很不容易。如果一直用技术战争的逻辑发展,龙芯团队可能会有几十倍的扩增,做出各种芯片,也会有很多民营公司试用,价值评估完全不一样。在技术战争中,再多的钱都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小区楼盘价值再高对战争毫无帮助。但是技术团队的价值会很高,就算不挣钱。
  不要怀疑中国对技术战争的承受力,本来中国就是在各种限制中发展过来的。现在只不过美国无耻地对民用产品也限制了,这何尝不是一种绝望。就算我们一时落在下风,这也本来在预期之中,只要面对,就能承受。中兴破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总比战争中被打死强。中兴的几万人也饿不死,没死就来搞科研。
  美国或者发达国家的核心产品,有很多需要突破,要搞的科研特别多,正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如果有些中国人接受,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就行了。政府与社会大小公司,会分配资源,让一部分人专心搞研发,不会受到商业贸易逻辑的困惑,而是在技术战争逻辑中得到公正的评估。
  这本来就是应该做的事,难道住房吃喝消费GDP超过美国,就算复兴了么?中兴事件,让全社会更容易切换到这条技术路线上来。要是横下一条心应对技术战争,这有什么好怕的?这么多人学数理化,不就是为了这个么?还有比这个更明确的崛起路线么?
  搞起技术战争,中国会怕谁?以前是没有动力,现在分出一部分人和资源来应对技术战争,其它人还是可以按商业贸易逻辑继续扫荡全球。只要打起来,除了胜利,没有任何其它结局。因为中国会一直打下去,政策稳定性和耐心超过任何对手。是美国发起的这场技术战争,不打败美国,战争不会结束!
责任编辑:郭明煜 SF008
文章关键词:
@@status_text@@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中美贸易战背景下 署名“宣言”的第五篇重文出炉
来源:dede58.com
作者:dede58.com 人气: 发布时间:
摘要:署名“宣言”的第五篇文章接踵而至。节奏之快,前所未有。 核心观点,开门见山――《改革开放天地宽》。 不要忘记,这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宣言”掷地有声的宣言。当美国在大谈“美国优先”、搞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的时候,中国在说什么?干什么?是
署名“宣言”的第五篇文章接踵而至。节奏之快,前所未有。核心观点,开门见山――《改革开放天地宽》。不要忘记,这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宣言”掷地有声的宣言。当美国在大谈“美国优先”、搞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的时候,中国在说什么?干什么?是改革开放!是推动改革干好自己的事情,是把开放的大门变得越来越大,是把发展当做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仔细观察,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主动担当。怎样回击逆流,引领潮流?不是靠单边主义、不是靠霸权霸凌,而是以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天下情怀,凝合作之因,结共赢之果,解世界之困局,谋世界之大同。这就是中国。中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有自己的务实思考,有自己的道路理论,有自己的行事逻辑,是一个自觉的、自强的、自为的国家,而不是一个依附的、盲从的、迷信的国家。历史上的中国,曾经因为封闭锁国而落后挨打,现在的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向世界开放,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的同时贡献自己的智慧为世界所用。所以,贸易战当前,中国有果断应战的决心。贸易战当然很难,但是必须应战。为什么应战?因为这场以贸易战作为形式的斗争,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世界上大多数希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是习惯了掌握世界霸权的超级大国主动要打的,气势汹汹打过来的。侠客岛曾经采访过郑永年教授,他的一个观点很有洞见――(不是原话,要义如此)中国一直讲要避开两个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可是美国不这么看,美国觉得“修昔底德陷阱”是真理,中国如果能够避开“中等收入陷阱”,中美就得一起进入“修昔底德陷阱”。与其如此,不如还是让中国自己掉进坑里,让美国一直
留在身心愉悦的高岸之上吧。――正因为美国这样想这样做,才有了中美贸易战,才有了中国不得不应战。有人说,这是关乎国运的斗争。说得没错,一个实力高于你的对手,主动挑起了对你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当然关乎国运。在关乎国运的斗争中,勇敢面对者胜、从容应对者胜、运筹帷幄者胜,而畏战不前者败、犹豫迟疑者败、仓惶无计者败。所以,贸易战当前,中国有从容不迫的定心。任何事物,都有表里。中美贸易战也一样。表是什么?目前的表,就是两个国家你来我往加征关税,在这个层面上,中国在操作上看起来是被动的,总是美国先出招,中国再反制;但是在道义上,中国又是主动的,美国是平地起风浪,中国是无风不起浪。谁是挑事者?不言自明。但不管怎么说,在表的层面上,总之是双方都会受损伤,都要用其它手段弥合过程中的伤痕,真正较量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也是指挥者的战略定力。重要的,是要赢得贸易战的本质,赢得贸易战的里子。贸易战的里子是什么?是中美力量对比的态势和与此相关的国际格局变化。赢得这个里子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战略是否按照自己主动选择的道路在走。在解读上一篇“宣言”文章的时候,侠客岛曾经引用《孙子兵法》论“形势”的话,“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让许多岛友感到心有戚戚焉。看来大家普遍认为,首要的、关键的,还是在于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走好我们自己的路。现在,再呈上一句中国“兵圣”的金句,“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所谓“致人”,是掌握主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而“致于人”,是被人家掌握了主动,被人牵着鼻子走。“改革开放天地宽”,这就是“致人”――在自己的战略节奏里,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中国这么些年,是怎样一路走来,成为一个拥有巨大经济体量、全球最大市场、广阔发展空间和相当国际影响的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所以,贸易战当前,中国有战之必胜的信心。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走过波澜壮阔的40年。这40年,中国按照某些国家某些人所设计的照搬西方了吗?没有。中国在走自己的路,以坚定自信的心态,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反观一些照搬西方模式的国家,戴上了“民主国家”的高帽又如何?贴上了“自由市场”的标签又如何?国家实力不是增强了而是削弱了,国际影响不是提升了而是降低了。而中国,在自己的节奏中壮大了自己,融入了世界。中国深刻融入世界的这40年,回头看来也只是历史一瞬。但这一瞬之间发生的事情了不得,“当惊世界殊”啊。所以,有些国家有些人,接受不了中国的崛起,容忍不了中国的强大,要自我优先了,要遏制中国了。然而,公平竞争的国际赛道永远是敞开的,在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之前,一己之先、一己之私的人赢不来真正的朋友,不讲道理、破坏规则的人换不来真心的支持,强盗逻辑、霸权思维的人拿不下最终的比赛。越是在浊浪滔天的关口,越是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越是在沧海横流的时刻,越是有持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的英雄本色。这就是这篇“宣言”文章所宣示的道理――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一定会保持这样的战略定力,中国一定会在斗争中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中国也一定会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国运和未来。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只能成为中国。一个自主的、自信的、自强的中国。历史还将证明,中国必能成为中国。一个富强的、现代的、伟大的中国。
责任编辑:余鹏飞
下一篇:没有了中美贸易战:中国要对付的不是美国,而是特朗普本人
我的图书馆
中美贸易战:中国要对付的不是美国,而是特朗普本人
播放GIF文/喜马拉雅最近中美贸易战这个话题很热,但是中文贸易战到目前为止,影响最大的是谁呢?其实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而是日本。日本昨天股市跌了将近百分之五。所以人家说老大和老二打仗,一般来讲老三就遭殃。 #中美各自对对方的征税领域朋友圈里有张关于关于中美贸易战图片很火,是美国对中国征税的领域。特朗普签署了对华贸易备忘录,这个征税领域包含哪些呢: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材料、农机装备、工业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产品、高铁装备等。那中国对美国准备终止减税的领域有什么呢:猪肉、鲜水果、干水果、坚果、葡萄酒、花、无缝钢管、废铝等等。然后大家就在朋友圈开始调侃了,说没有想到,原来美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后中国是一个制造业高科技国家。你看中国对美国征税的都是一些农业产品,美国对中国征税的都是这些高科技产品,这其实很有意思啊。什么原因呢? #中国对美农业产品征税的原因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是这次贸易战,中国的对象或者对手,不是美国而是特朗普本人。我们提升关税的这些产品涉及到的领域,都是特朗普主要选民他们自己的工作、生产领域。特朗普的选民最主要来自于哪里呢?就是来自美国中部的农民。而美国中部的农民,大多就是专门从事养猪、种水果、坚果、酿造葡萄酒等等,所以才有说中国原来是高科技国家,美国原来是个农业大国的调侃,所以很有意思。最近刚好到了美国的中期选举,其实中国这就相当于给警告了:选民们你们愿意支持就支持特朗普,那你们就少挣点钱吧。所以这次中国对美国的一个考验是对于美国人民爱国情绪的一个考验。 #中国对此次贸易战的强硬态度这次是中国是第一次对于美国的贸易战做出如此强硬的态度,我估计特朗普也被吓到了。对华打贸易战其实特朗普不是第一个干的,从小布什、奥巴马开始,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干过这个事,没想到这次中国会如此的强硬。中国这次就是告诉美国,虽然我是一个生产型大国,你是个消费型大国,但是对不起,我今天就要话语权。而且呢,我们可以非常客观地讲,美国人民的呼声一边倒,完全支持特朗普就是赌气。 #美国人一直以来对中国的敌视中国人对美国没那么敌视,但是美国人对中国确实还挺敌视的。美国人把中国特别形容成为“friendmy”,就是一边是朋友,一边是敌人。但是他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表面是朋友,实际上是敌人,这个词美国人是很认同的。这次在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特朗普身边全是鹰派。有写书的那种就是要写如何对付“中国巨龙”,不要以为巨龙的这词对中国是褒义的,压根不是,龙在美国是邪恶的意思,然后有那个最大的武器制造商对华态度非常强硬,恨不得打仗。据说特朗普跟基辛格还进行了一次长谈,基辛格大家知道就是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那位时代的伟人,然后中国人把它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是基辛格这一次据说给特朗普出的点子是“联俄对中”,就是联合俄罗斯一起对抗中国。所以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可见一斑。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兴奋的投资人那既然贸易战非打不可,那就打吧。但其实大家还很兴奋的,因为既然说挑起战端的是美国,那就说明说大家对于中国这个位置还是很看重的嘛。正如那位发图的知名投资人在朋友圈说:中国的制造业相比美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从这张征税领域图以及美国政府的态度来看,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巨大体量以及快速升级成长的可怕实力。那如果放任中国再发展十年互联网高科技、先进装备、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那全面赶超美国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是川普政府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断然开启贸易战端的最重要原因。在这个所谓的至暗时刻,有一点很明确:是福还是祸,躲是躲不过的。除了积极准备迎战之外,中国发展的正道是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我们的信息技术、高铁、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在十年后让中国制造,不仅从规模上从成本上,更从品质效率创新上对美国制造取得全面优势。战端一起,身为投资人,在这个时刻有种难以名状的自豪感,我们愿意和理想的创业者一起同行,为实现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由大变强共同砥砺前行。——end——乐客独角兽-你的随身创业助手主播:乐客独角兽学院,每天早晨打开手机,听崔磊为你说新闻关于喜马拉雅: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5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贸易战,中国最大对手不是美国,而是它!_凤凰财经
贸易战,中国最大对手不是美国,而是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美双方的贸易往来其实还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新华网 图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各方出谋划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应该说,中美关系的复杂程度相当的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因此,从301调查清单也能够看出来,双方还是尽力避开了许多己方依赖性较高的贸易项目,而双方的贸易往来其实还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可以说,想要战?就战。与此同时,想要战?也没那么容易就战。在此形势下,几乎能判断,当特朗普叫嚣“1000亿美元”时,此次交会已过中盘,“谈”才是接下来的重点。但从另一方面又应该看到,无论此次谈成什么,中美贸易摩擦所体现的,无非是中美实力相对变化带来的关系相对变化,应对这种关系变化,需要作出长期的战略计划和打算。此次所谓“贸易战”中有几项商品特别引人注目,而事实也证明,它们的确都反映着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纷纷扰扰之后才真正应该要注意和重视的。大豆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大豆在这次贸易战中可谓出尽风头。一般人们所了解的是,一方面,大豆出口中国对美国非常重要。中国是美国大豆的第一出口市场,占美大豆出口总量的62%。大豆产区的前十名中有九个都支持了特朗普助他胜选;另一方面,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度也相当高。中国大豆消费总量的80%需进口,几乎由美国与巴西等南美国家平分。中国曾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直至1995年,中国消费的大豆基本由国内生产提供。但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直线上升,由.8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9552.6万吨,增幅高达74.3%。2017年,中国大豆产量1440万吨,较上年增加11.3%,进口量9553万吨,较上年增加13.8%。与此同时,玉米却出现了另一番“异象”。玉米播种面积从2003年的2406.8万公顷上升至2015年的3811.9万公顷,增长近54%。在东北与内蒙古等地区,玉米大大挤占了大豆种植面积。2010年以后国际市场小麦、稻谷、玉米与大豆价格出现较明显下滑,但玉米产量增加,价格却不降,国际价格普遍低于国内价格。不仅如此,玉米连年产量大于消费量,积累了大量库存,库存高时相当于年消费量的140%左右。2014年国际粮食价格显著下降后,国内粮食拍卖成交率显著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库存高问题。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粮食问题是重中之重。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4年至2015年连续十二年增产,年也保持了历史高位。但掰开细项,玉米“价格高、产量高、库存高”同时存在的怪象,与大豆“需求大、产量小、进口多”的奇怪景象,似乎可能相互解释,又似乎让人陷入了更多的问题中去。大豆背后是粮食价格市场化机制和土地流转机制无论是大豆或玉米,背后都是中国农业,而中国农业背后,是价格机制和土地制度。粮食价格形成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工业品基本由市场供需确认价格,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刚性,而其供给周期相对较长,农产品价格易受供给端影响。我国的粮食价格管理体制经过了多轮改革,2004年起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2008年,确定临时收储制度,实现了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对市场价格机制造成一定扭曲,且临储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初衷,造成了国内粮食产量高、库存高及进口量高的“三高问题”,并带来财政负担加重和国内仓容不足等。目前,大豆与玉米已分别在2014年、2016年停止临储收购,但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库存的消化及生产供应的重新平衡,恐怕还需要时间。而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也恐怕还需要继续深入和完善。此外,大量进口与价格优势不无关系,而价格优势与成本关系密切。过去十余年,中国粮食种植成本大幅上涨。2004年,稻谷、小麦、玉米与大豆的中美种植总成本比值只有0.51、1.37、0.73、0.75;2015年,四种作物成本比值为1.24、3.10、1.56与1.39。其中差异最大的是人工成本项,以亩计算,美国小麦、玉米与大豆20-30元人民币,稻谷100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基本为350-500元人民币。中国单位劳动成本仍低于美国,因此人工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造成的,人均耕种面积较小,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难以开展,所以人工投入过高。近年来,中央非常注重促进、支持粮食规模化生产,但要想解决问题,未来恐仍需要更大魄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制度。飞机带来的第二个问题飞机是这次“贸易战”中的另一个焦点。去年底,美国贸易代表团访华,波音公司与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签署了300架波音飞机的采购协议,总价值超过370亿美元。此次中国限制的是空载重量在15000公斤至45000公斤的飞机,恰好覆盖了美国波音公司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机型—波音737系列。而前不久第二次试飞成功的中国国产C919,恰好就是将737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机型。我们将C919叫做自己的大飞机。中国的大飞机制造之路,非常曲折。20世纪70年代,国家启动“708工程”,全国航空工业300多个单位的各路精英被调集参与大飞机“运-10”的研制任务。1980年9月,“运-10”成功首飞,并先后7次飞抵起降难度最大的西藏拉萨贡嘎机场。“运-10”机体完全国产化,是我国第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使中国成为继美、苏和欧盟之后第4个能自己造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然而由于种种因素,1985年“运-10”宣布下马。运10的“夭折”,导致国内航空制造业十年的断档和大量的人才流失。中国陷入了“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或者空客”的进出口尴尬。此后,中国也曾提出飞机工业发展“三步走”计划,企图走上国际合作的道路。但是,在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外国飞机制造商绝不肯做丝毫的让步。“三步走”计划宣告失败。二十多年后,经过不懈争取、论证,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大飞机”研制工作开始实质性启动。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日,第一次离开地面进行首飞 。大飞机背后的产业政策大飞机背后,是一国的产业政策。大飞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航空工业水平的体现,航空制造业差不多代表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顶尖水平。全球只有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具有市场化成功经验。其发展过程中,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身影从来都强势存在。美欧均将航空发动机产业视为保持大国地位的核心。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研发周期长、费用巨大,美、英、法等国一直通过国家支持和投入,“预研先行”。美国仅IHPTET一项预研计划就持续长达17年,总投资高达50 亿美元,相当于我国20年发动机预研总投入的6倍。美国将飞机行业视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产业。从1958 年的《航空航天法》到1976年的《联邦航空运输法》、1986 年的《联邦技术转让法》、克林顿时期的《先进技术计划》、2005年的《相应呼唤:保持美国领先的航空计划》等,飞机制造企业从立法、预算、技术、人员得到了国家巨大的支持,并从军方获得了巨额订单。空客能够“后来居上”,也和政府支持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其产业支持的具体措施具有规范性与间接性。美国大飞机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政府无处不在,但并不直接“伸手”干涉。像预算支持这样明显的扶持举措, 也隐藏于无形的立法支持、减免延纳税款等措施之中。具体的研制、测试、定型、量产、销售等环节, 更是与市场化程序形成良好的融合,从而促进企业在完全竞争环境中最有效地配置资源。企业及其管理层在微观上并不依赖政府,基本采取现代化公司治理方式处理研制和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并不断预研增强技术储备以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如何能够有效的选择、支持战略性行业,如何更为高效的实行产业政策,是中国未来的难题。半导体芯片带来的第三个问题此次,美国“301调查”报告还特别指责中国“芯片”产业获取境外企业智慧财产权的方式,以及跨境收购等。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很是在意。2017年1月,美国白宫针对“美国半导体产业现况以及中国积极成为全球芯片领域重要参与者所带来的‘威胁’”,公开发表了一份名为《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的报告,由当时刚刚卸任的奥巴马的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会撰写。美国的各种表态显示了其极其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减小中美贸易顺差是其主要诉求,美国希望中国加大进口。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芯片消费市场,且长期以来严重依赖进口,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的产品需求达到1.40兆元人民币,国内自给率仅为38.7%,进口额超过2600亿美元,替代原油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芯片进口国。高通(Qualcomm)2017 财年在中国大陆的营收为145.79 亿美元,占总营收的65%。另一家存储芯片巨头美光(Micron)2017 年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达104 亿美元,占其总营收的51%。另一方面,美国敝帚自珍,不那么希望中国得到美国“高质量”的半导体芯片。2015年4月,中国的天河二号在全球超级计算机比赛中四连冠后,美国商务部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超级计算机芯片。2015 年,紫光集团传出试图以230 亿美元收购美光,但因国家安全问题最终落空。2016 年,美国施压德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宏芯收购德国芯片企业爱思强。不仅如此,美国又不希望中国自行研发、创新升级。美国对近年来中国的半导体政策有一系列指责,认为中国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扭曲市场,威胁美国半导体产业”。“301调查”报告中直接点名《中国制造2025》,半导体芯片也成为其心头大患。半导体芯片背后是企业和人才说到半导体芯片,不得不让人想起“硅谷”。“硅谷”之所以以“硅”命名,就是因为当地企业多数从事与由高纯度硅制造的半导体及电脑相关的产业活动。但其实,这个全球科技圣地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还只是以苹果树园闻名。1951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主持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科技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它为斯坦福大学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向工业界转移起了十分重要的孵化器作用。1956年,半导体发明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肖克利在此建立了肖克利半导体研究所,成为硅谷第一家半导体企业。当时公司的八位工程师后来出走成立了仙童 (Fairchild) 半导体公司,从仙童出来的人后来创办了英特尔(Intel) 公司、AMD公司等。硅谷的成功,诚然与斯坦福、伯克利等大学的人才培养等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在硅谷,建立了一整套风险资本与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的良好机制。据统计,美国风险资本的三分之一投资在硅谷;此外,政府与工业界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坚持积极配合需要政府审批的建设项目,尽力吸引企业进驻,加快创业和开发进程;最重要的是,不断制定、完善的法律程序,为企业和人才建造了良好的、法律意义上的营商与创新环境,使企业和人才能够施展拳脚,收益与价值对等,且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中国这些年也在企业与人才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仍然有待完善,而 “产学研”模式在实际运营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并不高。如何激发人才、企业的创造性,并且将人才与企业的成果付诸实用,让个体与社会都从中得益,实现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是未来的关键。战胜自己求发展是长期诉求贸易是一个国家商品、生产的窗口,贸易结构问题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商品、生产等的结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贸易战的火花四射中,最应当看的,是从我国贸易的“一较长短”中体现的国内经济结构的长短板究竟在何处。一是农业政策问题,背后是价格形成机制与土地产权制度。我们的价格形成机制问题,我们的土地产权制度,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点,怎样能够解开供给侧扭曲,让市场发挥充分作用,关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方向。二是国家战略问题,背后是产业政策与市场化融合。中国人坐上自己的大飞机不是梦。但是,从大飞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会发现,产业政策是国家战略的必须和必然部分,但如何有效、高效的实施产业政策却需要更深刻的改革。中国的大飞机,曾经成于政府支持,又败于政府干涉。未来,大飞机、和其它类似产业的发展,一定会需要政府的扶持,但同时,又需要市场化的洗礼,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真正完成国家战略目标。怎么做?是未来中国改革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三是转型升级问题,背后是企业与人才激励机制。企业、人才相关政策出了不少,意识或许有到位,但大多却没有可供操作的施行细则,缺少各部门对接的顺畅程序,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更仍相当缺乏。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人才引进初期,这种“模糊”的方式,的确解放了生产力,给了市场活力。但那是相对此前的僵化体制而言的。到了今天,这种缺少法规保障的“模糊”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已经不能促进反而会制约企业与人才的积极性和活力释放。很多技术转移模式在适用性上受到合作信任、道德风险、法律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商业化运作也不成功。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对技术转移成功有重要作用,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才是释放企业与人才活力的最终保障。果不其然。这三种贸易战中矛盾最激烈、争论最热门的商品,的确就体现着中国国内最尖锐、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和不和美国“战”,也许是短期的,也许是长期的。但找到自身短板,战胜自己求发展,一定是长期的。后记这篇文章结束时,特朗普又发推声称双方关系良好,已将达成协议。然而,正如我开篇认为,特朗普再三提高价码,但其实中盘已过。现下貌似共识已经达成,却其实才刚开局。的确,从这一次的“短兵相接”来看,似乎大局已定,但这一次行为背后所显现出的种种逻辑,依然不可更改的改变着历史。这些逻辑,将深刻改变国际形势,改变中美形势,也改变中国形势。一直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都有成套的理论和战略部署,在战术上亦非常注重虚实结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将自身的地位和实力优势用到了极致。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崛起中的中国,未来是光明的,也是困难的。中国需要的,是认清形势,找到短板,寻找出接下来的路径。作为新兴崛起的大国,中国在一些方面恐怕还需要更多进步。要将自己的短中长期目标厘清,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并根据时局不断调整。缺乏战略的战术是无本之木,缺乏战术的战略是纸上谈兵,混淆而将战术当作战略则更加危险,很容易涸泽而渔。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知己知彼,才能走得更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中国企业家杂志
智库学者陈功
环球新军事
澎湃新闻网
央视新闻移动网
凤凰网财经
商务部网站
商务部网站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央视新闻移动网
凤凰网财经
新华通讯社
央视新闻移动网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21世纪经济报道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凤凰国际iMarkets
凤凰网财经
没有更多了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30156
播放数:29401
播放数:26651
播放数:16439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贸易战谁更受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