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你那个天津中盈恒贷款是真的么?说能包装贷款核实没有?真的假的?

有关于当官的古今因果故事【共15篇】
有关于当官的古今因果故事
01楼:今生作恶逃得过,下地狱后再清算
02楼:大安法师:“一世为官,九世为牛” ——《西方确指》侥幸做官得恶果
03楼:大安法师开示:当官酷虐罪业无边
04楼:大安法师:想当官还是要靠积德(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05楼:居官必看:鸟巢禅师与白居易对话的现实意义
06楼: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二卷受持篇居官门
07楼: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一卷法戒录劝有官君子(附吏役,共五则,四法、一戒)
08楼: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一卷法戒录劝求功名者(共八则,四法、二戒、二法戒)
09楼:贪污救灾款的人一定会下地狱——摘自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
10楼:一代奸相李林甫的报应竟然是“十世为牛九世娼”
11楼:民间传说秦桧遭受恶报的故事——东窗事发&报应难逃
全国各地城隍庙对联大全
14楼:因果报应是千真万确的宇宙法则
15楼:与因果律互相矛盾的现象——节选自《因果报应实证》&&净松居士&编述
01楼:今生作恶逃得过,下地狱后再清算
善良的人们常常担心的说:“有许多恶人,生前贪污腐化,残害百姓,不但没受到惩罚,还不断升官。不知道这些恶徒,死后会不会下地狱?到了地狱,会不会再行贿赂,又逃脱了惩罚?”
善良的人们啊,你们别担心,天理昭昭,疏而不漏。一切恶人,都逃脱不了惩罚的!只是受惩处的时间,有迟有早罢了。神自有安排。&
石磨地狱:糟踏五谷,贼人小偷,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之人死后将打入石磨地狱。磨成肉酱。后重塑人身再磨!
下面讲一个故事。
清朝年间,有一个人名字叫朱介如,他因中暑,头脑晕眩,外出散步,走到旷野,忽觉凉风习习,心甚舒爽。便迈大步,向前奔去。越走越快,竟不知身在何处。正在这时,忽见前面过来数十人,朱介如就跟着他们一起走,来到一处官衙。见殿宇宏伟,左右都有长廊。吏役奔走,好像迎接大官将到的样子。这时一个吏员,过来与朱介如握手,问道:“你为什么来到这里?”朱介如一看,是死去了的朋友张恒照。这才意识到:自己是来到地狱了。便说:“我是走迷了路。”张恒照说:“生魂迷路,误入阴间,这种事过去也有过。你暂且在廊下歇息,等我办完事,再送你回去。”
过了一会儿,阎王过来,入座,升堂,一个一个的审判犯人。朱介如从窗外向里边张望,他们的样子,看得清清楚楚。
阎王一连审判了十几个犯人,犯人一一服罪,然后就被发落,带了出去。后来又见到一个犯人,昂首争辩,很不服罪。阎王把手一挥,大殿的左边就显现出一块很大的圆镜子,镜子里显现出一个女子,双手被反绑在背后,正在被皮鞭残苛的抽打。后来又电光一闪,显现出另一个女子,忍泪横卧,奄奄一息,一副垂死的样子。那个犯人看到镜子里的情景,正是当年自己犯罪的事实。于是赶紧跪倒在地,连连叩头,大喊:“我该死!我服罪!”阎王即叫人把他拖了下去。又过了一会儿,审判完毕,阎王等人这才离去。
这时,张恒照又过来看顾朱介如。朱介如问:“那个大圆镜就是常人讲的业镜吗?”张恒照回答:“是的。这种业镜,能够照见任何人所做的一切恶业。它是一种神镜。人镜照形,神镜照心。人做一事,心皆自知。既然自知,就是心有此事。心有此事,就有心存此事之像。所以一照就能显露出图像来。因此,阎王判案,明察秋毫,任何人想赖账,都是抵赖不过去的。你一定要记住啊!”张恒照讲完了这些话以后,便拉住朱介如的手,往回走,朱介如觉得身体像风一样忽高忽低的飘飞,很快的回到自己的床上,一下子就惊醒过来。这件事发生在清朝甲子年的七月间。(事据清代纪晓岚著《阅微草堂记》)
纪晓岚是一位态度严谨的学者,他主张“文以载道”,作品应“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大至于治国平天下,小至于一事一物一动一言,无乎不在于明道。”所以,他所写的上述事件,是值得记取,值得深思的。
所以若是恶人统治下的大批贪赃妄法之徒,他们以为逃得过今生的法律制裁就万事大吉;其实那更严厉百倍、千倍、万倍的地狱之灾,正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大刑伺候”,决非虚言。
02楼:大安法师:“一世为官,九世为牛”
——《西方确指》侥幸做官得恶果
《西方确指》侥幸做官得恶果
作者: 大安法师
或欲求官,问可得否?菩萨曰:“做官一事,你更莫想。你须知得,通经史之谓文,练韬略之谓武,膂力过人之谓勇,智能出众之谓才。汝自思量,有一于此否?若四中不具其一,要做官,不过图侥幸而已。要图侥幸,念头先已不正。一做了官,便去假威仗势,一味虐疲民而饱我腹,决不思为国为民做些好事。以至积恶日深,不知改悔,来世定作牛马驼骡,有力报人等畜。如目前兵戈战阵中一类畜生,皆夙世冒禄贪功,无一毫功德于天下之徒也。且报应之理,远近无期,或致祸于现世,或殃及于子孙。如目前一等罪犯囹圄,身受屠戮,继嗣不肖,或绝灭无传者是也。又损害良民而取其财货,谓之不仁不义之物。以之祀祖先,而祖先益愆。事神明,而神明加怒。供诸佛圣贤,必为之堕泪。奉仁人有道,反为之生惭。即罪恶不极,而冤结相酬,后世定作一类羊猪鸡犬,无力报人之畜,及世间一等贫穷下贱剧苦之人。又此图侥幸一辈,在官即做些好事,亦未免公中有私,善中有恶。罪福影响,不漏丝毫,贪有限之荣名,受累生之恶果。侥幸做官,溺心利欲,如上所谈,势所必至,可不畏哉!”
请掀开文本第四十一页。请看第五十三段:侥幸做官得恶果。这段开示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都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一般社会上,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对做官都很神往,都希望有一官半职,有权力。一方面光宗耀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权利还能带来很多的利益。所以现在考公务员可是非常跑火了:一二百万人去竞争考公务员。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权力的追求已经到了非常非常炽热的程度。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对做公务员、做官还比较淡泊,甚至很多都是弃官不做,去做其他好乐的事情。仅仅就是二三十年,变化这么大:对坐机关、做公务员,都是几千人、几万人去竞争一个岗位。这说明我们价值观的倾斜。做官,中国历史上也强调“学而优则仕”。官员的官职设置也确实需要,做为一个国家——原来是皇帝,责任重大,任重就要靠大家共同来做,所以就设置各种类型的官位——就好像人身体的多少个器官——来共同地运作这个社会。选官——官员的选拔,原来都是要经过科举的方式,还有经过举孝廉的方式,当然也有继承的方式,总之要有一个道德和才能的结合。
那么一个人能不能做官也不是偶然的。有祖上的积德,也有自己的道德——这种福报,才有可能做得上官。在这一段里面,就有人也提出他想求官位,问菩萨:“我能不能求得到?”觉明妙行菩萨开示——直截了当说:“做官这件事情,你就不要打妄想了,没有你的份。”为什么呢?要知道:做官是要有资格的,这资格就是他有才能。这提出文、武、勇、才。文就是通达经史,经典、历史你通达,这就叫有文。然后你有韬略。韬略是六韬三略——古代兵书的名称。你能够对用兵的谋略练达,这就算你有武。然后你身上的力气、体力很大,力量过人这叫勇。你的智慧能力也出众,这叫才。你当官必须在四者当中具备一种。或者做文官,或者做武官,总得要具备一种,才可能有做官的资格。如果四种一个都不具备,而你就想要做官,那只不过是图侥幸而已。图侥幸,他就会想其他的办法:走门子,拉关系,甚至还会采取一些非常恶劣的行为。你想图侥幸去做官,这就表明:你命中没有官,但是你权利欲很大,想利用种种手段获得这个权位,你念头首先就不正。你念头不正,一旦你真的去做了官的话,那你做官的本分就会失去。
做官是什么本分呢?你上对上司——原来可能就是对皇帝——要忠心耿耿,对下要关爱老百姓的利益,造福社会。所以原来传统社会叫官都叫父母官。“父母官”是告诉你:对一切老百姓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那子女的利益、子女的要求——就是子女没有提出来,作为父母首先都会体会到,赶紧给他满足。所以父母官就要有一个父母的仁爱之心,这是做官要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如果图侥幸得到这官,你就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去弄这个权位的,好不容易弄到之后,你就会仗权势——假借这个权威来虐待民众,疲劳民众,来中饱自己的口袋,决定不会思惟着为国家为民众做些好事。
一谈到这个我们就会看到,确实有些官员在关键时刻为了保自己的官帽子,不顾老百姓的利益乃至于生命的安全。最近我们也看到些资料,就是五九年到六二年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中国饿死的人群里面——最近我看安徽有个高官叫张恺帆,原来做副省长的,他写了一个回忆录,三年当中安徽死了多少人?安徽死了五百万。这么惊人的数字,跟这些官员为了保官帽子有关。眼睁睁地看着多少村庄——一村庄一村庄的死亡,饿死不上报,粮仓不开,还“莺歌燕舞”,说形式一片大好。这是为什么?这完全就是对老百姓的生命像蚂蚁一样去看待,在那种左的风气之下,他怕讲了真实的情况自己官帽子没有了,为了保自己的官位就竟然这样去做。在同样的环境当中,浙江省只死了十四万一千人,而安徽省死了五百万人,这也跟官场的风气有关系。就在同样的政治环境当中,有的省的官员他就不一样啊!他一旦为了个人的利益,把老百姓作为他中饱自己财富的手段,他绝对不会为老百姓着想的。这种贪官、这种奸官,最后他的下场是很可悲的。就由于安徽省这个样子,所以省委的领导这个事情过去之后全都出局——全都下台了。全都下台只是他的花报,未来他的果报那一定是到三恶道里面去的。因为在你手上饿死的人太多了,这不能怪自然灾害,完全就是官员本身的问题,这是不能推卸责任的。
我们在《孟子》里面看(到)有这么一则事情:孟子当时做为齐国的上卿,有一年碰到饥荒的时候,他就到地方去考察,确实很多灾民,也有伤亡的情况,孟子就跟几个地方的官员——有五个官员——在讨论这个问题,五个里面就有四个认为没有责任:“因为上面齐王有政策下来,我们是根据上面的指令去做事的。”结果在碰到最后一个的时候,孟子就跟他谈一个什么问题?说:“你做官,比如说你接受了一个人的委托放牧一群羊,放牧一群羊的时候,那你作为受委托的肯定要把这群羊放牧好啊,使它生长健康。但是如果你放牧的时候突然碰到没有草了,或者种种原因这个羊吃的东西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做?你是让这个羊饿死呢?还是把这个羊交给主人呢?”这官员说:“那应该是——既然没有草也没有其它的来源,就可以把羊交给主人了。”好,那就抓住这,孟子说:“那在饥荒的时候,齐国的国君任命你作地方官员,就等于交这个羊给你代理。当你的老百姓没有粮食吃的时候,要饿死的时候,你可以辞职呀!现在你没有辞职,没有把老百姓交给国君,你还继续在你的岗位上,而且没有作为,让这些老百姓都饿死了,你难道没有责任吗?”这个官员在这种情况下才说:“我知罪,我有罪。”
你看看,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现在在我们中国有多少官员有这种责任感?在你当省长或者当市长、当县长的时候饿死了那么多人,你没有责任吗?你可以辞职啊!你不辞职,没有采取任何的行为,只是保你的官位,那肯定就有罪!它是有罪的问题。做官不是好做的,没有慈悲心,没有担当的责任感,没有为生民立命的心,你怎么能做官?如果把这个官位做为自己牟取财富的工具,搜刮民脂民膏,进行权力寻租,这种恶积得越来越深,而且不改悔,那问题很严重,来世一定会做牛,做马,做骆驼,做驴子。古人有句话叫“一世为官,九世为牛”。你侵吞了不应该、不是属于你命中有的财富,那你以后一定要变畜生去偿还的——多生多劫去还。你看在战场上,有驱赶到战场上的一些畜生,像马呀,牛哇,都是前世曾经做官,贪这个官位——得到不义之财,而且没有一丝的政绩,没有一丝的功劳给老百姓的这些人。菩萨是五眼圆明,都看到这些畜生它上一辈子是什么身份。这个报应之理是很明显的,现世有遭受国法惩处的花报,来世有下三恶道的果报,以及给子孙后代都积累了无边的灾殃。
但是现在很多官员就是被判刑了,他都不知改悔。我好像是去年看一则报道,说四川有一个专门关那些贪官的地方,条件还挺好,但是那些贪官在里面没有一个有忏悔意识的,他是觉得:自己只是倒霉了,被发现了。还说:“比我贪更多的,他们都还在外面,为什么要关我啊?”都是些这样的人!现在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到这个程度。原来在我们金融系统都有个贪官,贪的数额非常大,以亿为单位。他也是高学历,在国外留洋回来,还拿了个洋博士,然后回来做官,侵吞了很多财富。结果关到监狱里面去,你看他竟然厚颜无耻到什么程度?他跟政府还谈条件,说:“你们放我出去,我能够给国家赚多少多少钱回来。”然后在监狱里面还所谓搞科研,翻译这个翻译那个。有时候看到这些,我们都觉得:中国教育的失败到这个程度!犯罪到这个程度他没有一点羞耻感,没有一点忏悔的意识,一点都不认罪:这就是我们教育巨大的失败。
这些贪官被关到牢狱里面,如果贪得多就会遭受国法的审判——死刑。自己判死刑,然后他们的后代也都一定是没有出息的,乃至于断种——没有传承子孙的:都是这些贪官最后的结局。最近我看那个中组部部长在中央党校给那些高官们讲课,他讲来讲去还是讲到:“根据我几十年的经验看,那些贪官子孙都不好,那些正直的官员子孙都很发达,所以劝大家还是要洁身自好。”他说来说去还是说到中国传统,还是说因果的问题。你在官位上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掠夺不应该掠夺的财富,这就是不义之财、不仁之物。尤其有些官员都跟些商家、企业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新的利益群体跟老百姓争利。这个都是有果报的,虽然现在他很滋润,可以得很多钱。现在这些官员真的是需要进行因果的教育,有因果的教育他就不敢。现在他问题:就说人死灯灭,就这一辈子,不捞白不捞,所以他就猛厉地进行权力寻租。这就是贪污腐化屡禁不绝的土壤和颠倒知见的问题。
这些贪官把贪来的不义之财祭祀自己的祖先,他的祖先都会因他的罪恶被牵连;把这些不干净的财来买祭祀之物侍奉祭祀神明,神明都要发怒,要瞋恨;用这些不义之财来供养诸佛圣贤,诸佛圣贤都要为他这样的财掉眼泪。确实有些贪官贪了很多钱之后就觉得害怕,又想消消灾,就把这些钱捐到寺院,修点寺院做点什么……那这个行为能够消他的罪恶吗?诸佛圣贤为他这样罪恶的钱掉眼泪;如果把这个钱去供养那些有道德的、有仁爱精神的人,有道德的人接到他这种钱都为之生惭愧心,不敢要,脸红。
这就是贪官的下场:这些贪官最终他伤害的也都是自己。贪得很多钱,这个钱又不敢存银行,想法设法就存到海外,存到海外又把自己的家人全都转到海外去。现在有个说法叫“裸体官员”嘛,就是一个人在这里做官,等到风声不好他自己“吱溜”一下就开溜了——逃到海外去了,这叫裸体官员。但是他贪了那么多钱到海外,买点别墅买点什么……你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他已经做了亏心事啊!所以最终这是很愚痴的做法。那么在官位上即便罪恶不到十分的程度,但是由于官场上为了利益勾心斗角,拉帮结派,相互结怨仇,他后世也一定要有冤冤相报的。或者报成一个羊啊,猪哇,鸡呀,犬啦——没有力量报人的这些畜生,以及下一辈子成为很贫穷、很下贱、遭受种种恶运的人。这就是贪官的下场,就是侥幸做官的人。
好,还有一批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一点官位,在这个官位上即便他也为老百姓做了一点点好事,但是这个好事里面未免有假公济私。公事里面夹杂着自己的私心,善里面有他的恶业。你做的些好事有福报,但是做的这个公中有私的恶业,它的罪报也是不能逃脱的。这就是贪图有限的一点世间的官名,得到累生多生多劫的恶果。这就是那些侥幸做官的人,他存心就是在利益上,在欲望上。利欲熏心的这个官员一定是要造恶业的,造恶业一定是有报应的。所以上面所谈的:他下辈子做有力量的畜生来报,或者没有力量的畜生来冤冤相报。这在他业力的因果上是决定不虚的。我们看那个纪晓岚的笔记——《阅微堂笔记》,纪晓岚《阅微堂笔记》都是来自真人真事,说他有个同事被派阴差,结果到阴间发现地狱里面很多都是做官的。尤其是做官的旁边有几种人:秘书、他的家亲眷属——就是没有官位但是利用了有官位的来牟取私利的人,那地狱的人更多。这个人一到地狱看到这种情况,赶紧写信给他一个侄子——在县衙门干事,叫他不要到县衙门做事,赶紧出来,离开这个行业。那你看,现在官场的风气不正,升官都得要跑关系,要送东西。不送,你就上不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有几个不造业的?他的工资会有多少?他能送出去多少?所以做官不好做啊——也没有自由,也没有多少的作为的空间。然后呢,在这样的一个官场上他太累。这些都是很畏惧的事情,很多人只是看到当官的风光,他不知道当官的难处,不知道当官的后果。所以这一段开示对于现在那些很热衷于官位的人,要反复去读一读。一定先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没有通经史之文,没有通军事韬略之武,没有力量过人之勇,没有智能出众之才,你就不要去打妄想了,老老实实地你就谋一份职业自食其力。其实一个人不一定得要做官。做官不应该是自己求的。说实在话,做官是你的福德、智慧到那个份上,人家能够推举你为好,而且对官位不要贪恋。古人很多做官的很潇洒:有机会出去做官,就是利益众生、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如果这个因缘尽了,我就可以退下来做我感兴趣的事情。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做官不可。现在人上了这个轨道上:非要做不可,而且非要越当越大不可。但是你越当越大,这里面就是个金字塔,你当个处长是好当,你当个局长试试看,你当个部长看看,你当个部长再往上升——越来越少的人了,那求不得苦哦!为了这个官位,有时候他残忍的心上来还要派职业杀手,把这个政敌干掉来扫清道路。人人都像“拱猪”一样一定要向上拱,这一辈子活得累不累?而在你“拱”的过程当中,你说假话,用心机,甚至不惜到杀人的程度,你说说这个业造得有多大?现在搞得这个官本位到什么程度?广东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幼儿园的孩子,人家问他:“你大了以后想干什么?”他说:“我大了以后想做贪官。”连一个小孩子都说他的理想要做贪官!“为什么要做贪官?”“贪官东西多。”你看看,你不能怪小孩子纯洁的心灵,这是社会给他一种负面的灌输。现在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么多人喜欢做官,热衷做官的。所以这些告诉你:没有做官的命,还是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地做一份谋生的职业,然后积功累德,能够完善自己今生的生命为好!
——2009年冬季佛七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
03楼:大安法师开示:当官酷虐罪业无边
请看文句:“未尝虐民酷吏”,看这句,这是第二句了,紧接着“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个文句下来。这里涉及到我们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了。文昌帝君十七世都是做官的,他是怎么做官?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那么这十七世的时代背景、政治权力结构,我们常常讲是封建制度,对这个概念我们要探讨一下。我们可能一提到封建,好像就是不好的东西,实际上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来看,封建制度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什么叫封建?“封”是封地的意思;“建”是建立藩屏来保护中央的天子。一般这个夏、商、周——周代以来,比如周武王,他一定会分封他的儿子,还有建立大功的这个大臣、功臣,就分封到地方让他做王,这就是诸侯,建立一个一个诸侯国。各个诸侯国都是奉天子为它的权力精神核心的,所以每三年都要来述职的——述职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权威是在天子,然而它的政权形式是高度分权的:每个诸侯国是权力很大的,就是基本上属于自治的状态。那么这些封下去的这些诸侯国君,他是高度负责任的,然后诸侯国君他也有他的一个权力的这种形式。所以这种权力结构你不能孤立说它不好,你看周朝却以这种权力结构建立了800年的这样的稳定的社会,而且真是国泰民安。
&&&&所以这样的一个封建的制度,它是集权的,但它就更需要这个官员——上至天子下至这个诸侯国君,还有大夫这些官员,都要有高度的道德感的。而且它为了防止一种权力的腐败,这天子旁边也有谏官的。从小他就培养在一种非常良好的教育——圣贤的教育中,他真的有个仁爱之心的。他有从小具备的仁爱之心,道德感非常强,又有一套制度上的一些约束,所以这些权力的使用,大概不会出大问题。所以一个比较集权的社会是需要官员高道德素质。
&&&&那随着以后时代越来越变迁,个人——官员个人道德素质上不了那个层次的话,他的道德不行,自我约束机制不行,只能靠外在的约束。外在约束就要讲分权了,或者三权分立呀,或者制衡的力量啊,这就是转化为民主的制度了。所以这个集权的制度还是民主的制度,抽象地说它哪一种好和坏,都很难判断。但是对于个人的——官员个人的这种道德素质上不去、建立不起来的情况,民主制度是非常有必要。
&&&&那么文昌帝君在这样的一个政权结构当中,他一直“未尝”,就是没有过这样的对民众的虐待、对他下属的苛暴。所以从这句到“上格苍穹”,这都是文昌帝君自己阐释在十七世以来他积功累德的道德行为,以这个自己所做到的这种行为,作为下面来垂训后人的一个伏笔。为什么?这个古代的古圣先贤教化人,他首先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自行”,你“有诸己”才能“而后求诸人”。儒家讲“有诸己”,就是你自己做到了,你才能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你就不能去要求别人。这是下面六句,就是“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六句,就是自己做到了,希望大家做到。那么这句“未尝虐民酷吏”,这是从止恶的层面来说;下面六句是从修善的这个层次说。止恶就是你不要去做,你自己没有做这个恶,你才有资格去指责别人这样的恶。
&&&&那么安士居士这样的一段,阐释这句话的微言大意,他有一个发挥:一个官员跟民众的关系、官员上级跟下级的关系怎么处理。民众就是老百姓,常常称官员称为父母——父母官。这个“父母官”是要提醒这个官员:你对待子女是什么态度,你就应该对待老百姓是什么态度。父母对子女都是仁爱之心的,子女的疾苦就是父母的疾苦,子女没有说出来的要求,但父母都能体会到,赶紧跟他去做,全身心在子女身上,这就是父母的爱心。所以要求官员要像对待子女一样对待老百姓。如果你对老百姓没有这样的——像对待子女一样的——一种仁爱心,你去虐待他,去驱使他,这就叫不仁——不仁爱。这个“仁之心”就是中国的政治权力官员的最根本的要求:仁爱之心。儒家的学说讲得很多,无非是围绕着“仁”这个中心点来展开的。实际上佛教它也是讲一个核心点——是慈悲,它换了一个概念。慈悲就是成佛的种子,如果没有慈悲心,你修一切行都会成为魔业——魔的事业。所以官员对老百姓要有仁爱之心,如果虐待老百姓就是不仁。吏——官、吏常常放在一起:官,就是主要的责任人;吏,是帮助他的佐僚,就是他的部下。那么一般的部下对这个官就称为君长,君就是头、首长的意思。这个首长,对下面的部属——下面部属就好像你的四肢——你如果很苛刻地对待,这就叫不义。那么义呀——这个“仁义”两个字,孟子讲这个“仁”是人之心也,仁义道德的仁是作为人的心,这个“义”就是人之路——人应该走的路。“义”也有正义的意思,有公平的意思,有合宜的意思、合适的意思。如果作为一个人,你舍其路而不由——舍去这个“义”的路你不去走,“放其心而不知求”,把这个仁爱心,把它放到外面去了,自己不存这个仁心了,而且丢失了仁心你不去把它找回来,这就叫“哀哉”,就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了。
&&&&那么再进一步讨论这个“虐”——“虐民”。虐民呢,它的含义就更深了,不仅仅说是用严刑峻法来威慑老百姓。严刑峻法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最主要对老百姓要有仁爱之心的感化。那么不仅指严刑峻法,其中还体现在很具体的几个方面,这里就提出了八点。你看这就是作为官员处理老百姓关系,很容易在失去仁义的情况下所导致的弊政——或者叫暴政。
&&&&第一是:或者征取钱粮。因为老百姓种田自古以来都要纳税,古代纳税它是比较轻一点的,叫“什一”,十分里面取一分。有时叫“井田制”,“井”就是周边九块地都是私人的,中间这块是公田。当然以后随着战国时期各个国家要打仗,一打仗就开销很大,这时候苛捐——这个税就越来越重,搞得“苛政猛如虎”哇!“苛政猛如虎”就是征税太重,民不聊生。那官员肯定要征取这样的钱粮之税——钱粮之税呢,如果你催这个征税,你用不正当的手段、非常暴的手段来对付老百姓,人家老百姓实在交不了,你还把人家房子拆了,等等这些,这也叫虐——虐民。
&&&&第二个是你私加科目,就是你建立一些名目,抽这个税,抽那个税,抽税的名目繁多。而你收上的税无非是满足公务的需要、国防的需要,那这些需要的钱——你征的东西超过了这样的国家机器的需要,这也是虐民。自古以来一个仁政有个基本的说法,就是藏富于民。如果国库非常丰富,而民众很贫穷,这就是虐民。但往往没有一种权力制衡的,它容易用巧立名目征这个税,征那个税,就使得老百姓手上越来越没有钱,财富越来越少;而这个官员给皇帝进贡就越来越多,而且有盈余。有盈余,除了公费开销之外,自己还得了很多好处,中饱私囊,从中就有很多弊政,就有很多腐化的现象。这就是第二个“虐民”。
&&&&第三个“虐民”,就是凶荒之岁不能速报。有丰收之年,也有欠收之年,有天灾人祸,这些也在所难免。一个有仁爱心的人,遇这些凶荒之岁赶紧要把灾情上报,希望上面和周围的人都共同来帮助遭灾的地方共度难关。应该是这样,但是自古以来直到今天都有一些弊政,就是地方官员他不报,或者说不能快速地去报,贻误救灾的大好时机。这个在我们古代权且不说,现代也常常有哇。可能大家记忆犹新的三年自然灾害,我们是饿死的人不少啊!有的地方它就是不能速报啊,瞒哪——隐瞒。这也跟当时的这个“大跃进”有关:这个稻谷高产多少多少,报得很高,然后上面又把很多粮食都征收上去了,结果它一旦灾难来了以后,他又主要是保自己的乌纱帽嘛,他又不能把真实的灾情向上报,所以就饿死了很多人啦。那这个官员情况不一样:有的比较诚实的官员,他就不谎报——不谎报产量,所以上面征得也比较少,不会那么多,所以自己、老百姓包括地方的仓库粮食还比较多,这样死的人就比较少——饿死的人比较少;如果谎报得太多,粮仓空了,老百姓又很穷,又不能对付这样的事——自己力量对付不了,那就饿死很多人。那饿死很多,有时候已经到了一种非常让人不能容忍地步:他为了这个所谓的安全,都不让灾民去逃荒,不让人家去讨饭——到外地讨饭,都用民兵把住村口,那整个地就饿死在自己的村庄里面。这是中国灾难史上非常深重的一页,这跟官员的这种情况有关系啊。
&&&&但是这里面,我们看我们很多官员,处在地方官位置,饿死这多人,他有不有良心上的这种谴责,有不有感觉到自己有责任,我看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有很多官会认为:“哦,这没有办法啊,我是受上面的指令。”孟子曾经讨论过一个事情。当时他在齐国做上卿的时候,他就到一个地方——当时齐国也有凶荒之年,他到地方去调查的时候,说有五个地方行政官员,孟子就问他们一个问题:“你饥荒年代老百姓饿死在沟壑之间,这个情况怎么解释?”那这个地方官员都说:“这没有办法,这是上面要我怎么做怎么做……”好,其中孟子就说,“好,你是上面委派你做官员的,也就是父母官了。你说你没有责任,那假若人委托了你一群牛羊,你放牧这个牛羊一定要给草吃啊,这个牛羊生病了你得给它治啊,这是应该的。如果说这群牛羊没得吃,病也没得治,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是继续放牧这群牛羊呢?还是把这批牛羊交还给那个主人呢?”他说:“是啊,如果我放不下去,解决不了问题,那我只能把这个牛羊交还给那个主人了。”“好,那你作为地方官员,你对待老百姓就像牛羊一样,当你保护不了老百姓的时候,上面也让你做你又没有能力的时候,这时候你可以辞职嘛,你可以把老百姓交还给他嘛。但是你又没有交还,又让这些牛羊死了,你能说你没有责任吗?”噢,这五个人其中有一个官员听了之后,他承认自己是有责任。因为你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你没有辞职嘛,你还在这个岗位上嘛,你怎么能说你没有责任呢?所以这个因果呀,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呀,这是不能去推辞的。这个萨特的“存在主义”讨论责任问题:你只要上了前线,你就要负有战争的责任。上了战场负有责任,那他也说:“我也没有办法,这个上面征兵不去怎么怎么样……”萨特就质问:“你可以不去,因为你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可以做逃兵嘛。”“啊,逃也逃不了。”“逃不了你可以自杀嘛,你又没有做逃兵,你又没有自杀,最后你选择了上战场,你怎么说你没有责任呢?”所以我们民族的很多灾难,每个人都参与了,好像每个人都没有责任,到底责任在谁身上?所以这里讲的“凶荒不能速报”,这就是你的责任。这第三。
&&&&第四就是民间老百姓有穷困的事情,你把它压下来,不让上级知道这桩事情,这就是虐民。真的,这个事情在我们现在应该反思一下,很多呀。哎呀,这个发生什么矿难或者什么,他第一赶紧不要让外界知道,赶紧不要让上面知道。现在中国还竟然出了一个事:出了矿难,很多新闻记者去,新闻记者不去做报道,而是去领什么——领“封口费”。这就是民间的疾苦被他压下来了,社会不知道,上级不知道,这就是虐民啦。
&&&&第五就是“决狱无听断之明”。这个各种诉讼,原来的官员——县官、什么知府,他们都要去做这种断案的工作。你在这个断案过程当中,你没有把案件听明白,你没有公正地处理,你没有这种明智的这样的一个决断,你太糊涂了,断错了,断错了就会制造冤假错案。冤假错案:不该杀的杀了,不该关了关了,而犯罪者反而逍遥法外。这个官员是有责任的,这就是虐民。
&&&&或者第六:在这个原告、被告当中,你把这个事情牵连得太广了,有株连之累。因一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犯罪,你使人家整个家族都被牵连了。这个累及无辜,这就是虐民。
&&&&第七就是:或者因一件小事,在你手上没有处理好,变成了一件大事。实际上官员要善于把大事化为小事,你小事都恶化到了大事,这是说明你没有从政、执政的能力。
&&&&第八就是:或者限今天要完成的政务,他拖到明天或者多少天。
&&&&这几种就在文昌帝君看来,这都是虐民——弊政。
&&&&谈这个“酷”——严酷,不一定要恣情地去鞭打。你对于下属,这里提出六点。对于下属,或者由于他一点小过失,你竟然把他上纲上线,要诛杀他,这就有点过了,这就是酷。或者由于他的一个误失而谴责,就是无心之过而谴责。因为下属在做事的时候,他这个犯点小过失也在所难免,一定要有容人之过的心,他不是有意的,就得要原谅。
&&&&第三,或者随着自己的喜怒好恶来役使下面的人,役使下面的人而且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役使不均”。这个原来我接触些公务员,特别这些当秘书的。我实在觉得那些当官员秘书的人太苦了,基本上没有自由,逢年过节都不能回家——如影随形。这官员觉得啊:你应该这个样子。但你考虑他也有家庭生活,他也有正常生活,你怎么全都把他的业余生活给他剥夺了呢?这都感觉到不好。这就是怎么对待部属,怎么你有种恕道:设身处地为你的这个下级想一想,他也是个正常的人。
&&&&或者听到那些谄媚之词啊,就对于下属有的厚一点,有的薄一点,“唯我”——以自己的看法为核心。实际上下属的很多功过得失,你要多听听大家的看法,兼听则明,你不能老是自己看着。因为特别是在这个上级呀,一个下属因为你有权力嘛,下属跟着你肯定都是讲好的。你有什么爱好,都是挑你爱听的去讲,表现的都是很好的。但是在你的视野之外,他的表现怎么样?你如果不去多了解,你是不知道的。那用人要用正人君子啊,要用到一个好人,你这个政治才能够顺利;用到一个小人上去了,那就麻烦了。
&&&&第五呢,就是出门,或者考察工作出远门,很多人前呼后拥,这也是不可以的。现在很多地方就怕上级过来呀:太麻烦了,一来来多少人,搞接待,搞这个很麻烦啦!就是那些抢险救灾的地方实际上他们——可能上边不知道——他们都怕上边去人,一去人,手下工作都要停下来,然后排得整齐迎接领导,自己应该干的事情都放下来了。这叫扰民哪!有些官员认为这很有面子,很有排场:他应该来迎接我,都要放下什么东西。实际上你这样不行啦。
&&&&第六就是驱使部下做种种的事情,但是他不考察人家的饥寒困苦。
&&&&这个凡此种种在文昌帝君看来都叫酷,不仁义、不厚道——这种人。这个权力呀——领导最终要靠德行了,要人家心悦诚服,才能去跟着他走的;你这样酷的话会离心离德。最后他也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当你有官位的时候你有权,大家这些人没办法,捧着你,你一下来谁也不理你呀。一个人——有道德的领导他下来,人家都能够上门的话,这是他积的德。如果没有积德,一下来,谁也不会理他,甚至都有些官员离任的时候,这个老百姓都放鞭炮啊。到了老百姓放鞭炮要你离开的话——高高兴兴的,那这个东西都麻烦了:不得人心啦!所以我们看到做官:如果你做了一任官——在这里,你不得人心,实际上也没有意思呀。
那你怎么得人心?就是要以老百姓的疾苦为疾苦哇。特别是做高官的人一定要一种无我的智慧——他权力很大,官位很高。你绝对不能考虑自我呀,你一定要全身心考虑老百姓哪,要有一种担当的精神哪,要有一种大爱呀——大慈悲心、大仁爱心,这样去真正做出这个利于老百姓的事。做官叫“公门好修行”,因为他有权力,他出一个善政,就能利益多少老百姓;但是公门造业也很厉害呀,他如果权力是为自己服务,进行权力寻租,搞那种贪污腐败,那老百姓也会遭殃啊,他造的业也非常重。
&&&&纪晓岚写那个《阅微草堂笔记》,它很有意思。就是讲到有一个“走无常”的人,也就是常常到阴间做差事的人,他发现在阴间里面,原来到地狱里面的有很多都是官员,特别是那个官员旁边的人,就是或者常随——常随就是他的秘书哇,或者家属哇什么,就是没有官位但是跟官员有关系的人,他利用这个官员的这些权势,来谋了很多利,这种人下地狱的比例很高。他有个侄子在县衙门干公事,叫他赶快改行了:“你不要再干了。”纪晓岚的笔记里面他有这么一段,但为什么?就是你得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公门是好修行的,是能够利于广大大众的,因为你有权势,但是这权势造业它也造的大,所以它是双刃剑啦。所以自古以来,这个政治哲学——中国传统这种政治结构对这个官员的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官员都是读四书五经出来的,如果他真的是按照儒家的那套观念去做,好官员的比例会高;如果没有这套儒家文化的教育,又处在一个没有监督机制的这样的权力的空间里面,实际上这个官员风险很大。
&&&&那么我们看到这个文昌帝君十七世以来,他做了很多积功累德的事情,唯有这个“酷”和“虐”两个字他没有沾过边哪。不仅他自己没有沾边,他自己还在匡正这样的酷、虐呀。
下面就有一个公案,叫做“酷虐改行”:本来是酷虐的这样的官员,最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文昌帝君说,当时四川内江县,那时候叫牛鞞邑,有一个县令叫公孙武仲,他治理这个县啦,还是很廉洁,律己廉洁但是对待人对待下属不宽恕,不仁恕。这个官员很有意思,有一个好的优点的时候,常常会伴随着一个弊端:他律己很严,他就把“律己很严”也要求他的下属,他就没有“恕道”。所以他的下面左右人有点小小的过失,他动辄就要鞭打,打得体无完肤。所以他在那里做了几年的官员,没有几年,诶,下面的官员没有一个不挨打的——体无完肤,所以下面的部属都很怨恨他。这是一个官员。还有资水县的县令叫赖恩,他的情况是什么?他本性就很贪婪,很吝啬。那一个官员贪的话,他就会收取贿赂,原来讲收取贿赂,现在讲权力寻租,把这个作为常事。因为你手上有权,你要盖个章搞个什么东西,你不拿钱来就弄不了,那人家也只有乖乖地送上红包了。这没办法的事情了,你有这个门槛啊。所以他的日常的生活饮食之用都从老百姓那里弄过来,也放纵自己的下属去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老百姓就很苦。
&&&&那么当时文昌帝君呢,这世在他是做神了,他就观察这两个县的无论吏还是民众就遭到这两个官员的荼毒,就要拯救百姓了。拯救百姓怎么拯救呢?这个文昌帝君就变化成了一个四川——四川就是省一级领导——郡丞,郡丞就相于现在讲副省长,丞就是佐官的意思,叫长孙义。变化成他的形象,视察工作,这时候就到了这两个县,就由老百姓来汇报工作。他就弹劾这个公孙武仲为虐吏,虐吏就是暴虐地——这个就是对下属暴虐的行为,就指责他这一点;到了这个资水县,就指责这个赖恩的酷民,搜刮民脂民膏,收取贿赂。这两上县令一看上级来了,知道他们的这个弊政了,就很害怕,就向他磕头请求上级原谅:“我一定要坚决改正。”承认错误,表示改正的意思。那么文昌帝君也就警告他们,也劝勉他们:“你们有改过的行为,给你们一次机会。”这做完了就“隐而不现”了,就消隐了。
后来经过调查知道,这个上一级省里面副省长并没有过来考察工作。这两个县令心里就很吃惊,因为四川一带也是这种信仰风气很浓的,他就知道这肯定是神变化过来的。连神都变化过来去警告他,所以这个公孙武仲原来非常酷啊,他就改为忠恕。这个儒家讲恕道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不要强加给别人。儒家这句话,现在在世界上成为一个道德黄金律,是可以放之整个世界文明去谈的,这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层面谈恕道,积极层面谈恕道是“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改为恕道,他就会——就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可以严格,对于部下一定要宽恕。这一改他当然——他的从政的环境就会变得很和谐了。那么这个赖恩他原来是很贪心的,现在也变成廉洁了。一个官员的廉洁啊,一方面他要信因果,另一方面他生活方式方面要什么?要知足,要少欲。寡欲之人他的仁义就会存得多一点,多欲之人他的仁义就会存得少一点。少欲知足,知足常乐。一个人修心养性,格物从哪格?从格物欲开始。不要过奢侈的生活,他就会变成廉洁之官。廉洁之官对自己,对百姓都有好处。所以这个按语说,文昌帝君是这样憎恨他人苛刻老百姓,苛刻部下,他自己对于部下,对于老百姓这种仁爱的行为,就可想而知了。
&&&&自古以来对这个吏治呀,政治这一块那历来是非常重视的。居官,怎么当好一个官?有位蒋莘田先生写过一本书叫《居官慎刑条》,就是你做官,不得不对那些犯罪的人加以刑罚的时候,你也得要谨慎。犯人在那种饥饿的时候、痛心的时候,或者天热的时候,你都不能去用刑的。用刑的目的它跟什么——跟摄受有关系,是为了人怀着仁爱之心去用刑——使他变好的。这一套改过迁善,“字字药石”,所以居官者要把这个《居官慎刑条》要刻在内衙的墙壁上,从早到晚要看着它,“朝夕寓目”,永远作为警诫的座右铭,这样他积的阴功就无量。官员要讲积阴德——他有条件,他积的阴德能保护自己,积善之家也必有余庆,也能够庇荫他的子孙后代。这是“未尝虐民酷吏”。
& ——2008年11月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04楼:大安法师:想当官还是要靠积德(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在世间法当中,如果有人说谁将会成为考试官,那很多想得到功名的、想做官的人就会多方巴结。就好像现在,如果这个教育部下来考什么的考试官,这个考生的家长都得跟他搞好关系;如果这个选拔官员的组织部部长来了,那也是要好好搞好关系。这叫巴结、结纳,虽然是黑夜去乞哀,也不会在乎自己的体面,这是世间法,为了钻营。
但是世间法的福报也不是靠钻营所能解决的。比如说有一个考试官,他只能操一方之权柄,“不能揽天下之权”:或者在一个地区,或者在一个省,他的权力是有范围的;或者他在时间上只管他一任之中的事情,一任之外——就三年一任啦——三年之外他也管不了,就是他的期限是有限的。而且一般能够管这种县里面秀才考试的人,他就很难参与乡会之举。它原来清古代的考试,先是在县里面考秀才,这就叫诸生;每三年呢,诸生就集中在省里面举行考试,这就叫乡试,乡试考取了就叫举人;那么举人考取了之后,再就是三年呢,再就是一个考进士的考试,(考)进士这就叫会试——举人就到京城去考试;会试中了这个进士的,那么天子要亲自去面试,叫做廷试,又叫殿试。这样的殿试呢,那就可以点试中进士的哪个层次,而且前三名——状元、探花、榜眼,他就会点出来,这样就发榜。
那取得进士——你考取进士也不等于做官了,考取进士是具有着做官的资格,就好像现在大学毕业生多了;如果八十年代,你看这个——虽然大学文凭的少,但是你得了大学文凭、研究生文凭、博士文凭,他不一定能做上官,那又有组织部门方面还得要选拔。你有这个文凭,有这个进士(身份),只具有做官的一个资格,但不一定能做上官,所以这就:你掌管这个科举功名的人,并不能把握那个人事铨选职务。人事铨选职务属于国家这种内部的事情,所以你说这个升降是由哪个人——它都很难说就是哪个人所能决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福报、命运,你去攀缘拉关系它是很难的:如果你没有自身的福德因缘,你想重重地都拉关系过去并不容易。
那么现在我们普遍地是喜欢去攀缘关系:认为不走关系呢,就考不上重点;或者当官更要到处去活动活动,不跑一跑就升不了。所以现在也很辛苦哇,你跑一跑去拉关系,这里面求人是最难的事情了。那么实际上我想:我们了解了人生的真理,把握自己,福田是在方寸里面;如果你自己没有修到这个福德,你要靠攀缘关系去得到某个官位,实际上这反而是不好的。因为你没有相应的道德智慧,忽然——比如你是当科长的料,你通过搞关系当了一个市长,这个东西你就吃不消啊,你驾御不了这个局面啦,或者你的道德上站不住哇!诶,这里面就反而是灾祸。
我们看孟子,孟子当时——原来孟子有个学生,孟子就很了解他,叫盆成括。盆成括以后在齐国也忽然不知道怎么发迹了,或者走了什么关系了,做了大官——上卿的地位。这孟子一听,就说了句话:“死矣盆成括。”说这个盆成括你的死期到了。做大官的时候他就——果然,过了不一段时间,这个盆成括就被杀了,但是下面的孟子的这些学生、门人就问了,诶,“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呢?就是被国君——被齐君给杀了。怎么会——你知道他会被齐君所杀呢?孟子说了句话,他说:“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说这个盆成括他为人处事有点小才,但有点小才他从未闻君子之大道,君子之大道没有闻——不相信,不修行,没有修心养性的功夫,那这个有小才又没有君子之道,又在这样的高位子上,那足以表现他要被杀了。
这里面都是至理名言,所以我们有些没有福报没有智慧,找关系去做了大官,好,做了大官你看看:面对着财色的诱惑,他把持不了;面对重大的问题他处理不了;这个重大的人际关系,他也不知道怎么去说话,等等。那你说你可不是遭殃了嘛,所以这个高官可不是随便当的。那么我们说一个人能做官,他有个人的修德,也有他祖上的阴德,他有这个福报,他能站得稳。而且一般的高官我们都会跟他们交流,做高官的人一定要有一点出家人的胸怀,就是他要有一种悯念苍生的心,要有一种空性的智慧,这样他的官才会做的好。如果他摆脱不了自己的私心小利呀,在这个时代做官实在是太有风险了,小则被双规,大则:虽然他搞人际关系游刃有余,躲过了法律和政策的惩处,但是他的因果——下三恶道的因果,这不是由于你搞关系就能够搞得了的,在鬼神那里他是不管你这么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所以这个风险很大呀!所以一定要守本分。
实际上做官是什么?就是奉献自己的一个机会,不是利用官来捞自己的这种利益,进行权力寻租的这么一个东西,一定要改变观念,官不是随便好当的。如果观念正确,公门好修行,出一个善的善政,仁心能够利益老百姓,要有把老百姓做为子女这样的心——仁爱之心,官员、地方官都叫父母官;如果你没有仁爱之心,对老百姓都草菅百姓,鱼肉百姓,你这个造的恶那就非常巨大。那么,这里就告诉那些攀缘的人,你要攀缘攀谁呢?现在有这么一个考试官,他是正大光明,他是不病不老,他也有平等的心,不会去分别门第。
这分别门第自古以来——你看魏晋时期这种中正九品制,在选拔官员,都要看他是什么门第,贵族家庭就能够做高官,寒门呐:上品无寒门,寒门里面就没有,就升不了高官,只能在低级的官员里面去委任。他都是有这种分别心的。实际上一个平等的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平等升迁的权力,这才是一个比较良好的政治制度。所以这个文昌帝君他以平等心,不会看你的门第,选拔你上来,让你得什么功名,也不会要你行贿——文昌帝君也不受贿,所以你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走人情面子。从你县试的秀才考试到这个进士的廷试,从你的小县城的小官员以及到这个宰相这样的一个岗位上的大官,这些都是要经过文昌帝君的这样的一个掌管——“进退予夺”。那么你真正要钻营的人,你为什么不去结纳和投其所好这样的一个人呢?如果你不结纳这样的人,你算明智吗?那投其所好,投什么?
你要投文昌帝君之所好,就是要仰信学习文昌帝君的行为而已,文昌帝君的《阴骘文》一直告诉我们:你是一定要“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才能得到好报。你怎么积阴德?你要忠啊,要孝——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要有仁慈之心呐!你这样去学习文昌帝君的行为,去流通文昌帝君的《阴骘文》这个宝训,你的命运就会转变过来,就能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节录自文昌帝君阴骘文讲解)
05楼:居官必看:鸟巢禅师与白居易对话的现实意义
原题:鸟巢禅师与白居易对话的现实意义
  作者:觉缘
  禅宗有一则公案,唐代有一位连法名也不用的禅师,修行很是特别,他不住寺庙,也不住水边林下的庵棚,而是在松枝茂密秦望山的一颗大树上,搭了一个像鸟窝的蓬子,不论刮风下雨,都住在其中,人称“鸟巢禅师”。
  唐元和(806-820年)年间,已满头白发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听到了鸟巢禅师之名,于是前去拜访。
  白居易仰观禅师在树上摇摇欲坠,迷惑地说:“师父,您这么一把年纪了,呆在树上既不方便又很危险,还是下来,回到寺庙去吧!”
  鸟巢禅师在树上说:“太守大人,你的官职这么高了,泡在官场里更是危险了,还是进入佛门吧!”
  白居易说:“弟子身为一州太守,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鸟巢禅师说:“你身居官场,官场中的荣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这个充满危机的社会,如同熊熊的大火,会无情焚毁一切的。你在其中或得意于青云,或失意于穷途。得意则忘形,失意则生怨,难免党同伐异,怨恨憎恚,喜怒哀乐,机心算计。这种种情况,烦恼哪有稍息之时呢?这样又苦又累,怎么会不岌岌可危呢?”
  白居易听了肃然起敬,问:“照师父这么说,吾应皈依佛门以求解脱。但我自小学佛,几十年来,还没有入门之处,请师父指教:‘什么是佛法大意?’”
  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觉笑了,说:“这不过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道理,何必用来教训我这个老头子呢!”
  鸟巢禅师说:“这的确是三岁孩童都会说的,可惜许多八十老翁也没有做到啊!”
  这话如一盆冷水,从头到脚地倾了下来。
  白居易心中一凛,“是啊,知道的未必行到,行到的未必达到。我学佛多年,满腹经纶,自己又身体力行了多少呢?现在还不得心安,功用又在什么地方呢?”
  白居易诚恳地向鸟巢禅师致谢,然后打道回府,继续用功。从此以后,他不仅持斋守戒,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
  鸟巢禅师的这一席话,对现代的我们,同样是值得深思的。人生的道理有许多是通晓易懂的,但总是将它视为老生常谈而忽略掉了,当然更不用说去实践了。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人生苦恼,其解决关键只是在一个很简明的理念或行动上而已。
  现代人们为了寻求心灵问题的解决,所求助的渠道愈来愈复杂,在学术上也衍出愈来愈多的理论,但人们的烦恼没有减少,却似乎愈来愈多。在人们炫惑于许多外在多样化的理论和方法时,却忘记了内在心灵的省思与体悟;沉迷于速效的暂时舒解,却缺乏无怨无尤的亲身力行。
  禅的智慧看似深奥难求,非有相当的修为与体悟而不能为。但却也是相当容易,只要肯去在生活上少一些偏执,多一分豁达,而且有一点愿意去体会与实践的心。你即使没有前代高僧慧者的智性,也一样可以同他们一般体会到禅的境界。
06楼: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二卷受持篇居官门
  (共十节,合计七十五条,多属治理国家应需注意的事项。)
  世界上种种的罪恶,以邪淫最为恶劣。何况身居要职,所作所为对民众的影响非同寻常。身为君王的辅佐,应当经常向上进献良言。作为人民的父母官,必须重视社会风气的教化。我谨把自己粗浅的见解呈献给您,希望能身体力行,充实完善。
  翼赞皇猷第一
  要尽力促使君王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常向君王讲解行善得福、淫逸招祸的道理。
  不向君王进献淫书,不进献美女。
  常劝告君王应少置妃嫔。
  请求君王在国内下令禁止编写各种淫书;限制戏班演出及教习活动,以减少情爱风气的传播;印刷发行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书籍。
  (以上八条,初成就君王的德行,次尽为臣的职责,次为宫中妇女谋福,次将恩德普施天下万民。)
-------------------------------
  【注】翼赞皇猷,指辅佐君王。翼赞,辅佐。皇猷,帝王治国的功业。
  鼓励风俗第二
  增编节妇、义夫的传记。向义夫、节妇颁赠匾额,以表彰其善行,但不得置办酒席庆祝。印刷发行善书。严格执行在服丧期间禁止娶妻生子的律令。
  禁止养置妓女、优伶;禁止编写淫秽书籍;禁止出售描写男女情爱的小说;禁止绘制春宫图;禁止制造泥塑美人;禁止买卖淫药及淫乐用具;禁止赌博;禁止贩卖男女;禁止鼓乐迎神游街的赛会活动;男女无故不得进入尼姑的寺院;妇女不得艳装出游。
  妾不穿丝绸衣服;婢女不用油脂润发;卖酒征税。
  (以上十八条,初崇尚礼教,次禁止淫靡风气,次崇尚节俭。)
-------------------------------
  【注】鼓励风俗,指任职期间大力提倡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约束军士第三
  严禁奸淫抢劫。
  不许混入出家尼众的寺院。
  (以上二条,初为普通禁令,次为特别禁令。)
  不轻准呈状第四
  使夫妇离异;牵连到尼姑、寡妇。
  男女奸情查无实据;涉案者年龄尚小。
  (以上四条,初意存忠厚,次谅情宽免。)
-------------------------------
  【注】轻准,轻易批准。呈状,即诉状。
  勿逮妇人第五
  未犯大逆之罪;犯罪日期在天下大赦之前;有丈夫、儿子可以代受罪责。
  正要出嫁的女子;刚结婚的新妇;临产的孕妇。
  自己要因事远行,无法参与对案情的后期审理;自己在醉中或在动怒。
  (以上八条,初就事而论,次体谅人情,后审视自身以免误断。)
  勿轻逮妇人第六
  良辰吉日,节庆之时;酷暑严寒之时;事情尚可推迟。
  路途遥远,需隔日才能到达。
  可以调解;有权势者提起的诉讼;当事人一时冲动,未经三思。
  出家尼姑;多年守寡;良家妇女;怀孕妇女;刚遭受火灾、被盗等不幸。
  (以上十二条,初考虑时节,次考虑路途,次考查案件本身,次考虑涉案人的实际情况。)
  谨防物议第七
  不以进献美女、幼童的手段结交权贵;不纵容幕僚及自己的子弟、亲戚、仆人、随从等游逛妓院;不在任职的地方纳妾联姻。
  不赏花玩月;不接受助淫的药品;不接受舞女、歌童;不参加有优伶、妓女陪酒的宴席。
  (以上七条,初恐有损名节,次恐有损威望。)
-------------------------------
  【注】物议,众人的非议。
  用刑仁术第八
  学府中的儒生犯法,应由教官责罚。僧人、道士犯法,要先换下僧衣、道袍再施刑。
  妇女因罪而受杖刑时,应穿着衣服受刑;重罪女犯应单独关押,不与男犯相混。
  (以上四条,初体现贵贱差异,次体现男女有别。)
-------------------------------
  【注】用刑仁术,指用刑时也要注意遵守仁爱的原则。
  毋置妾第九
  已经有了儿子;年纪老迈;已有很多姬妾;造过邪淫的罪业。
  家中妻子凶悍;家中有俊秀的男仆;想尽办法生子却无效。
  自己地位显赫,妻子却仍在故乡。
  (以上八条,初就理而论,次考虑自身实际状况,次体察妻子的感受。 以下各条也同时适用于读书人和普通百姓。)
  不敢作妾第十
  与自己同姓的女子;读书人家的女儿;尼姑或寡妇的女儿。
  祖父、父亲的婢女。
  (以上四条,初为外人,次言家中。)
-------------------------------
  【注】不敢作妾,指不敢娶为妾的女子。
07楼: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一卷法戒录劝有官君子(附吏役,共五则,四法、一戒)
劝有官君子(附吏役,共五则,四法、一戒)
  同样是人,有的劳心,当官治理他人。有的劳力,终身受人役使。有的享受荣华富贵,有的忍受贫穷困苦。这难道是天道不公平吗?其实还是由自己所招致。《诗经》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世富贵的人,都是前生修福行善所得。子孙能够享褔,全是因为祖上积德所致。这一切都遵循着必然的因果法则。然而享福的时候,还要注意继续修福。就像耕田种地,年年收获,还要年年播种。如果仗着权势寻花问柳,岂不是孟子所说的得人爵而弃天爵吗?难的是处于顺境,容易沉溺于享乐之中,因此而丧失善念,滋长淫欲之心。若能于此时蓦然悔悟,便是真正的福德深厚。
  韩魏公(《宋史》)
  宋朝韩琦任宰相时,买了一个妾姓张,容貌美丽。订立契约后,这个女子忽然落下泪来。韩琦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我本来是供职郎郭守义的妻子,前年他被部使者捏造罪名弹劾,所以才落到今天的地步。”韩琦为她感到难过,就让她先拿着钱回家,等她丈夫的冤情昭雪以后再来。张氏走后,韩琦为她丈夫申明冤曲,准备调任其它官职。张氏按照约定来到韩琦的家中,韩琦没有见她,而是派人对她说:“我身为宰相,怎能以士人的妻子为妾?以前给你的那些钱不用还了。”便把契约还给她,又给她二十两银子作路费,使她们夫妻重新团聚。张氏感激地流下眼泪,向韩琦遥拜后离去。后来韩琦被封为魏郡王,谥号忠献,子孙极为昌盛。
  [按]宋代的司马光没有儿子,他的夫人为他买了一个妾,选了个时间送进书房,但司马光却不加理会。妾想试探他,就拿起一本书问他:“这是什么书?”司马光表情严肃地拱手答道:“这是《尚书》。”妾只好悄悄地离开。总之,只要欲心一淡,就能够把持住自己。韩琦能够见色不乱,全在于他的欲念淡薄。
  曹文忠公(《广仁品》)
  明朝宣德年间(),曹鼐担任泰和典史。因捉拿强盗,在驿亭解救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这位女子便主动向曹鼐表示亲近。曹鼐说:“我怎么能侵犯一个处女呢?”就取出一张纸,写了“曹鼐不可”四个字烧了,整夜都没有动心。天亮后,找到她的家人把她领回。后来,曹鼐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忽然有一张纸飘到他面前,上面有“曹鼐不可”四个字,他顿时文思沛然,考中了状元。
  [按]人必须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不可”两字之中,大有力量。
  王克敬(《不可不可录》)
  王克敬是两浙盐运使,当时温州押送的盐犯中有一位妇女,王克敬见到后大怒,说:“岂能抓捕妇女,押送千里之外,一路上与吏卒混杂在一起?这真是太有辱于礼教了!从今以后,凡是妇女,再也不许逮捕。”
  [按]官吏拘捕犯人,往往会将妇女一同逮捕,这样做最损阴德。因为妇女的羞愧心比男子重得多。不要说辱骂逼迫往往会使她们轻生,即使是和颜悦色地询问,当她们一进到审讯案件的公堂,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成为终身的耻辱。自己之妻与他人之妻,不过贵贱略有差别。假如让自己的妻女跪在堂下,官吏威风凛凛地面对着她们,千万只眼睛注视着她们,她们的感受又会是怎样呢?像王克敬这样的官员,由于广积阴德,可以提前将家里院墙的大门修得高大宽敞,以备子孙显贵时供驷马高车通过了。
  顾提控(《懿行录》)
  江苏太仓县的官吏顾某,凡是迎送官员,都要借住在城外的江卖饼家里。后来江卖饼因为被诬陷与盗贼有牵连而被捕入狱,顾某为他申明冤屈。江卖饼非常感激,就把自己十七岁的女儿送给他作妾。顾某婉言谢绝,礼节周全地把她送回,这样往复了三次。后来江卖饼家更加窘迫,就把女儿卖给一个商人。几年后,顾某任职期满,调往京城,在韩侍郎府中办理公务。一天,韩侍郎外出。顾某正坐在门前,听到韩侍郞的夫人到了,立即跪在庭院中,不敢仰视。夫人说:“请起!您不是太仓县的提控顾先生吗?我是江家的女儿。父亲把我卖给商人后,他把我当作女儿,嫁给了韩侍郞作妾,不久又继为正房。我今天的富贵,都是您的恩赐。我正发愁不知该怎样报答您,没想到有幸在这里相遇。我要把你的事告诉我的丈夫。”韩侍郎回来后,夫人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他。韩侍郎说:“真是一位仁德的君子!”竟上奏给孝宗皇帝。皇上也很赞叹,让人查哪个部门有空缺的官职,委派他担任了刑部主事。
  [按]施恩不受报,是顾提控的仁德。受恩必报,是江夫人的情义。为国举荐贤才,是韩侍郎的忠心。不拘一格任用贤良,是圣天子的明断。
  刘差某(其兄向王姓者说)
  清朝顺治壬辰年(1652),江宁的衙役刘某,到江北拘捕人犯,押回后关入狱中,需要十多两银子才可以赎出。囚犯说:“我有一个女儿,请你通知我家里把她卖掉来赎我。”刘某答应了,过江与囚犯的妻子商议,把他家女儿卖了二十两银子,都交给了刘某,但刘某竟然全部侵吞,据为己有。囚犯知道后,因悲伤过度而死去。过了十多天,刘某病倒了,自己说:“那位囚犯在东岳大帝那里告我,我的舌头快要被铁钩钩掉了。”不一会儿,他的舌头伸出几寸长,七窍流血而死。
  [按]在衙门当差,正是修善积德的好机会。但像刘某这样的人,却要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去了。
08楼:欲海回狂白话解第一卷法戒录劝求功名者(共八则,四法、二戒、二法戒)
劝求功名者(共八则,四法、二戒、二法戒)
  美色是世间人想得到的,科举功名也是世间人想得到的。然而若想二者同时拥有,就像有人又想发财腰缠万贯,又想做官当扬州刺史,还想成仙骑鹤升天,无异于痴心妄想。无奈世间最容易使人迷惑的莫过于色欲,而与求取功名水火难容的也莫过于色欲。古往今来有多少才华出众的读书人,最终被爱欲的大浪所淹没,可以说数不胜数。若是那些得过且过,平日对求取功名不肯努力的人,倒也罢了。若是雪夜寒窗,残灯独坐,慈爱的父母望明月而神伤,贤良的妻子听鸡鸣而堕泪。一旦该得到的朱衣官服被剥夺,在科举中式的黄榜上被除名,妻子多年的期望成为泡影,父母的养育深恩无法报答,此时自己的心中该是多么悔恨!男儿若想实现青云之志,就须把人间的女色看空。
  林茂先(《文昌化书》)
  信州的林茂先,每天闭门读书,非常用功。中了举人后,邻居有一个富户的妻子,嫌弃自己的丈夫不肯读书上进,钦慕林茂先的才华,就自己跑来想和他亲近。林茂先说:“男女有别,这样的事情为礼法所不容。况且天地鬼神,罗列森布,无处不在,看得清清楚楚。你怎能玷污我的品行呢?”邻妇惭愧地走了。林茂先在其后的考试中,中了进士。后来他的三个儿子也都中了进士。
  [按]《中庸》开篇第一章,就说君子在独处时,对于各种诱惑要有戒慎和恐惧之心。而在评论小人时,则说他们“无所忌惮”。可见修身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敬畏之心。林茂先所说的“男女有别,礼法不容”就是敬,“天地鬼神,罗列森布”就是畏。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他平日的个人修养的确很深。
  罗文毅公(《罗状元本传》)
  罗伦到京城参加会试,中途船停靠在姑苏。夜里梦见范仲淹先生来看他,并说:“来年的状元将会是你。”罗伦谦逊地表示自己不行。范先生说:“某年的某座楼中发生的事情,上天已经知道了。”罗伦醒后,回忆起当年曾在那座楼中拒绝与一名女子发生私情,这个梦看来是真的。等到了殿试的时候,他果然中了状元。
  [按]即使身在暗室之中,天神的眼睛也像闪电一样明察秋毫。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更要小心谨慎。
  杨希仲(《科名劝戒录》)
  成都人杨希仲,在科举考试还未中第以前,曾在外地读书,其间有一个美艳的妇人想与他发生私情,被他拒绝了。他在家乡的妻子当晚就梦见一位神仙说:“你丈夫客居他乡,也能够操守严明,我会让他在众多考生中取得第一。”他妻子醒后感到很奇怪,不知是什么意思。直到年底,杨希仲返回家中说起这件事,才弄明白。第二年的乡试,杨希仲果然得了四川省第一名。
  [按]《优填王经》说:“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着,牵人入罪门。”杨希仲先生可称得上是牵之不动了。
  曹某(《不可不可录》)
  松江的曹某,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寓所中有一个妇人想与他发生私情,曹某赶紧避开,走出寓所到别处借宿。半路上见到有官员出行,一队侍从举着灯火,喝令行人回避,走入古庙之中。曹某悄悄跟过去,听到里面正在念本年科举考试即将中榜的名单。念到第六名时,一名官吏禀告说:“此人做了恶事,已被削去,应该由谁来代替?”神说:“曹某不与寓所中的妇人发生私情,贞节可嘉,就由他来代替。”等到考试结果揭晓,果然是第六名。
  [按]好色之人,若有女子投怀送抱,必定丧德败行,因此削福减禄,无异于灾星临门。积德之士,若有女子前来私会,必定不为所动,因此蒙神嘉许,正是福星高照。所以说祸与福都是由自己造成的。
  刘尧举(《广仁录》)
  龙舒有一个人叫刘尧举,租了一条船前往省城参加乡试,路上总想调戏船夫的女儿,船夫随时都提防着他。刘尧举进入考场后,船夫认为考场里重门紧闭,棘枝插墙,完成答卷前考生不得离开,因此不再担心,到街上去了很久。谁知试题都是刘尧举曾经练习过的,很快就考完出来,乘机与船夫的女儿私通。刘尧举的父母在家中,梦到一个黄衣人拿着考中的名单,向他们报喜说刘尧举考了第一名。他们正要看名单时,忽然被一个人夺去,说:“刘某最近作了一件欺心事,已经被取消考试资格了。”刘尧举的父母醒后,说起这个梦都很担忧。不久在考场阅卷时,刘尧举因为考试违规被取消资格,主考人员都为他的文章感到惋惜。回家后,父母把梦到的情形向他询问,刘尧举隐瞒实情不敢告诉父母。他在下一次的乡试中才考中举人,但终其一生都没能中进士。
  [按]为了船上一次匆匆的欢娱,竟然用一个“省元”(乡试考取全省第一)来换,还有谁像他这样愚蠢呢!
  凤阳某生(其友面述)
  凤阳县有一个秀才,家里的小池塘里种着荷花,多年都没有开花。康熙己酉年(1669),他要到句曲参加录遗考试,家里的池塘忽然开了一支并蒂莲。他的父母都很高兴,认为这是在秋天举行的乡试中上榜的吉兆,决定第二天早上在池边摆酒观赏。当天晚上,秀才夫妇二人欢聚,家中有婢女走过,秀才想调戏她,见妻子没有阻止,就私自占有了这个婢女。第二天早上再去看荷花时,却已经被折掉了,经过询问,恰好是这个婢女折的,秀才的父母非常惆怅。折花的这天晚上,秀才梦到自己去拜见文昌帝君,见自己的名字已登上天榜,忽然被帝君勾掉。他哭着拜倒在帝君面前请求原谅,连续三次都被斥退。醒后他自知不妙,心情沉重地上了路。府学的录遗名额通常都是三个,当时去句曲参加录遗考试的秀才也只有三人,唯独他没有通过。其后的三次大收,同样都没能通过,最后只好哭着回家。
  [按]假使他的妻子坚决不允许他占有婢女,丈夫肯定会认为她是出于嫉妒,谁知冥冥之中却保全了他科举的功名。春秋时期,叔向的母亲因为听从儿子的劝告,为不受嫉妒的恶名,没有阻止娶叔虎的母亲,后来羊舌氏家族因此遇难,其事详见《左传》。对于妻子的妒忌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
  【注】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各级学府的生员(俗称秀才)需要参加科考、录科,取中后可获参加乡试的资格。其他落选者则可参加名为录遗的补考,取中亦可参加乡试。大收是获得乡试资格的最后机会。
  直隶两士(《戒淫汇说》)
  明朝有一位书生,在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寓所的对面是一位指挥使的官邸。指挥使的女儿见到这位书生后,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一等考试结束,就派婢女传信,约他在晚上相会。这位书生怕损伤阴德,就拒绝了。但与他同住的一个朋友平时比较轻浮,就冒充书生前去赴约。婢女在夜色中分辨不清,把他领进指挥使女儿的房中,两人睡在一起,忘了关门。恰好指挥使早上回来,突然进门看到,不禁大怒,挥剑杀了两人,然后去官府自首。第二天正是发榜的日子,这位留在寓所没去赴约的书生名列榜首。
  [按]一个登上举人录,一个登上冤鬼录,两个人的荣辱苦乐有天渊之别。仅仅一念之差,却在一夜之间酿成如此截然不同的后果,真是太令人敬畏了!
  南昌兄弟(《感应篇广疏》)
  南昌有兄弟二人,是一对双胞胎,他们的相貌、声音连父母也难以分辨,就用衣服颜色来区别。长大后,两人同时娶妻,同时考取秀才,其它各方面的境遇也都一样。一次兄弟二人参加科举考试,住在同一个旅店。邻居有个女子挑逗兄弟中的哥哥,被哥哥拒绝了,还警告弟弟不要与这个女子来往。弟弟嘴上答应,私下却冒充哥哥前去与她相会,并约好考中以后来娶她。等到发榜,哥哥考中了,而弟弟却不幸落榜。这个女子因为兄弟俩长得一样,还以为考中的人正是来与她私会的男子,不禁喜出望外,给他钱带在路上用。第二年春天,哥哥又中了进士。这个女子听到后,暗地里准备行装,以为一定会来隆重地迎娶她,可是一直杳无音信,由于伤心和怨恨而死去了。后来哥哥健康长寿,子孙荣盛。弟弟却很早就死去,也没留下后代。
  [按]一个人命相的好坏,都是由前世的内心善恶造成的。前世如果行善,在母胎中自然会有富贵的相貌,出生时也会遇到良辰吉日。如果前世造恶,则正好相反。所以命相之说包含了很深的道理,不可不信。不过,虽说命相都有定数,可是人的内心却是不断改变的。从根本上说,一切祸福都是由内心所造,并非取决于命相,所以命相之说也不可全信。从南昌双胞胎兄弟的不同结局,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欲海回狂白话【3种版本合集】-公文包.zip
09楼:贪污救灾款的人一定会下地狱——摘自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
等我们到了道尹衙门里,伍道尹把我们几个人,和徐蔚如居士,都一齐让在客厅里,说了一些寒暄话。因为伍道尹在南方时,就皈依谛老法师。
伍道尹的续配夫人,是上海程某人的第二个女儿,她当时有病,没能出来与谛老见面。
用过了斋,伍道尹和大家在客厅里坐着谈天,先说了一起佛教里因果的事,随后伍又谈到他太太身上。
谛老也知道伍的夫人是程某人的女儿,程某人在过去做过大官,此时他已死去。他夫人很信佛,还办了不少的慈善事,在谈话之间,谛老忽然想起一段奇闻。
“你知道吧!”谛老问伍道尹,“近来上海出一段奇闻,差不多人人都知道!”
“我还没听说呢,什么奇怪事?”
这时,我和仁山法师两个人,都是跟随谛老的,在这种场合里,原也没有参加讲话的必要,所以坐在一旁听他们往下说。
谛老又沉思了半天,像说闲话似的,把这一段新闻,从头到尾的说出来。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位姓程的官宦人家,家里很富足。程某在上海故去了,他还有一个太太,念夫心切,自从夫君死了以后,整天哭的要死要活,想要与夫君再见一面。那时候在上海有一个法国人,会“鬼学”,能够把新死去的鬼魂招来,与家人重行见面谈话,办一次要一千块钱。程太太因为家道很富足,花一两千块钱也算不了什么,只要把夫君招来见见面,就满足了。于是请法国人到了家里,晚间,在大客厅里摆好坛,把电灯一熄,法国人就在里面掐诀念咒,约有一点钟工夫,电灯完全又开了,但没见到鬼来。洋人说:
“咳!这个人很难找,在阴间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后来见他在地狱里,无论怎么叫他,也叫不出来。”
程太太自从夫君死后,心里疼的吃不下饭,巴不得赶紧把他招来见见面、谈谈话。谁想出乎意料之外,自己的夫君不但没来,而且洋人还说他下地狱。程太太听到这话,觉得受了污辱,不由得怒从心出,发火了:
“你这个洋鬼子玩艺儿,真会骗人!”程太太恼愤愤地说,“我丈夫一辈子乐善好施,盖庙修桥,不升天也就够冤枉了,为什么反而下地狱呢?!你这不是故意污辱我们吗?!”
就这样把那个洋人申斥了一顿,那位洋人当时不能给他拿出证据来,所以也没法子辩驳,白受了一顿气。
程太太气不过,仍然直叨叨,洋人也实在忍不住了,就说:
“好啦!你如不信的话,如果另有新死的人,我可以给你找来,作个证明。”
“别人我不要,只要我丈夫!”她仍是气愤地说。
程太太有一位大儿子,刚在“窑子”里死了不几天,说这话时,旁边有人说:
“大少爷不是刚死了不久吗?既然他现在能招魂,可以借这机会,叫少奶奶花几个钱,把大少爷的魂灵招来,一方面可以说说话,一方面还可以证明这件事。”
有人把这话告诉大少奶奶,大少奶奶恐怕程太太不乐意,打算自己花钱,所以先给程太太商量一下,程太太说:
“你们的事情我不问!”
洋人也在旁边插嘴说:“要愿意再作的话,我可以减价算五百元。”
大少奶奶很年轻,男人又刚死过,心里正在很哀痛的时候,也很想把他招来见见面,说说话,安慰一下自己的心。就是花上五六百块钱,也算不了一回事。于是就把死者的生辰八字,以及死的日期写好,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洋人重行登坛去作法。
这一次不像上次一样,登坛不一会工夫,鬼就来了。鬼来的时候,先在棹子底下哭了一顿,以后又说话,他的女人问道:
“你是某人吗?”
“是!一点不错。”
“你在阴间怎么样?”
“因为我刚死后不久,还在疏散鬼之类,未受拘禁。过几天恐怕一点名,就要受拘禁了。唉!我在世间的时候,整天花街柳巷,吃喝嫖赌,不做正经事,造下罪孽,很对不起你。现在我已经走到了这步田地,也没办法,除非你们能做功德、念经超度我。在我那件衣服里,还有一张支票,你可以到银行取出来做功德。家里的事,你多费心,要好好照管孩子。”
有人到那件衣服里找一找,果然在口袋里有一张支票。这时候在旁边看的人,又把他的小孩子抱来,故意让他问:
“你是我父亲吧?”
“是!乖孩子,你好好听你妈妈的话。”
这时,鬼也哭,家里的人也哭,弄得客厅里一片哭声。尤其是他的女人,几乎泣不成声。后来她在极端的悲恸之中,忽然又想起,刚才要请他老太爷的事,又问:
“最初请咱父亲,为何不来?”
“听说他已经到地狱去了。”说这话时,鬼的哭声更大。程太太在旁边听着,沉不住气了,气愤地插嘴说:
“你父亲一辈子行好作善,重修某隐寺,创修某佛寺,舍茶舍药,广作布施,印送经典,他有什么孽?还得下地狱!”她一边说,还一边急的了不得。
“我问过父亲,”鬼对程太太说,“听说因为我父亲原先困穷的时候,在北京做官。有一年正值山西年岁不好,闹饥馑,皇上派他到山西办赈济。国家发了六十万两银子的赈济款,我父亲违法贪污,完全入私囊了,因此饿死了成千成万的人。后来朝廷又派专使去调查,我父亲又行了几万两银子的贿赂,把这件事情就掩饰过去了。因此事罪孽太大,所以到阴间没有几天,就转到地狱里去了。”
“你父亲一辈子做的善事也不少哇!就是有罪的话,将功折罪,也不至于下地狱吧!”
“他的功固然有,究竟抵不过他的罪。有功德将来可以上天去享福,那又是一回事;而现在所欠的这些成千万的人命债,罪业极重,所以得先来补偿。因果报应丝毫不差,都是自作自受。”
程太太不信因果,听到这话,更加火了:“既然作善事没好处,我们还行善作功德干什么?!赶快派人到某佛寺,把寺拆掉,把那一些僧人完全赶跑!”
(果真如此,更加重罪业,程太太也将堕无间地狱)
谛老讲到这里,遂问伍道尹:
“这件事在上海闹了很多日子,差不多人人都知道。你和程某是至亲,究竟他在过去有没有这回事?”
伍道尹沉思了半天,吞吞吐吐地、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他当时在北京做官的时候,正穷得难过,这事情不能说一定有,大半或者也许有,我不敢说。”
话讲到这里,也就无人再往下说了。
我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干什么?就是让大家要相信鬼神决定是有的!地狱也决定有!因果也决定有!但这些事情,都不出乎一心。就是十法界依正二报,也不出乎一心。所谓“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千万不要昧了自己的良心;如果昧了良心的话,这因果报应早晚要轮到你身上。例如刚才所说的那件事,西洋人本来是重科学,而他却能把鬼招来,使鬼痛说他在阴间的事,这不是给因果报应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附录:《大云月刊》第三十期刊登“六大伟人投胎猪身之奇事”。
江苏镇江丹阳县城西门外谢镇村,谢咏铭家之猪厩内,有一母猪,于去冬阴历十一月十三日(阳历二月九号),胎生牡猪六只。背上无毛,足是人足,腹是人腹,全是一样。尤奇者,每只背上皆现青肉皮一块,凸出三个肉字:一为姓袁的,一为姓盛的,一为姓伍的,一为姓冯的,一为姓李的,一为姓黄的。此系多人目见之事实,教育界中人士,到谢家参观者有数十人,沿途陆续争观者,亦不计其数。现为丹阳城内吴国鑫会员,暂为买下,以备博物家考究。
大光(《影尘回忆录》由他笔记)按:上面凸出之六人名字,均为近代赫赫有名之大人物,分别为:袁世凯(总统)、盛宣怀(邮政部尚书)、伍廷芳(外交总长)、冯国璋(总统)、李鸿章(清末北洋大臣)、黄郛(国务总理)。当时不便提起,今补充。此段新闻,曾录入《世界奇闻录》中。
&&&&&&&&&&&&&&&&&&&
——摘自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
10楼:一代奸相李林甫的报应竟然是“十世为牛九世娼”
李林甫(683-752)
&&&如果关注国内时事的人会发现,最近我国又有一位高官落马,他就是苏荣,算是副国级。其实能否为官,皆有前世因缘,如果凭借手中之权来谋取一己之私利的话,不仅折福,还有报应。而在历史上,也同样有不少高官落马受报的典故,好比我在前面说到的因果奇闻:从富可敌国到饿死流途!就说到了一代奸相蔡京竟然是从大富大贵沦落到饿死流途。无独有偶然,在唐朝也有一位著名的奸相,中国古代十大奸臣之一,他就是臭名昭著的唐玄宗时期的右丞相李林甫(683-752)。
&说到李林甫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不仅“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就来源于他,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另据《逸史》记载说李林甫当初还被一道人视为可造之才,但可惜李林甫没选择修仙,反而从政,虽无才学,却会机变,更善钻营,是阴险之徒。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当上了宰相,当宰相风光了近二十年,也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几位宰相之一。但在这十九年当中,他基本上就没干过好事,除了害人,就是害人。据《旧唐书》记载李林甫晚年有病,噩梦缠身,最终病死了。而且李林甫死后还遭杨国忠(?-756年),告发,时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子孙流岭南,家产没官,改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这也是李林甫生前做梦都没想到的下场!
&据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在《因果轮回实录》一书中记载,一位有宿命通的僧人说:李林甫很奸恶,死后转生,曾多次遭受天雷轰击。第一次于唐朝宪宗元和年间,在惠州地区,天雷打死了一个妓女,妓女肋旁有李林甫三个红字。第二次到了宋朝高宗绍兴年间,汉阳地区的一个蔡家女儿,被天雷打死,身上也有红字,写着“唐相李林甫”。第三次是明朝太祖洪武年间,吴山县里有个人名叫陆允诚,他在家中杀鸡,拔掉鸡毛后,在鸡背上发现有李林甫三字。另外一次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辞官而归的罗伦经过扬州,到村馆中避雨,忽然霹雳一声,把田里的一头耕牛击倒,肚子被雷劈开,血流一地而死,罗伦心中不平在牛身上写道:“不去朝中击奸相,反来田内打耕牛。”忽然看见天上乌云滚滚,重新聚起,又是一声响雷,再看时,那牛身上赫然又多加了两句:“他是唐朝李林甫,十世为牛九世娼。”
&而明朝冯梦龙(年)在《喻世明言》的“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中,更描述了元顺宗至元初年,锦城有一秀才,复姓胡母,名迪。被阎罗王请到酆都森罗殿做客,亲眼见证了世间历代大恶人在那里所受诸般惩罚,那地狱之苦可是无穷无尽的。其中在“奸回之狱”
关押了百余人,全身插刀,形如刺猬。胡母迪问:“此辈皆何等人?”狱吏答道:“皆历代将相、奸回党恶、欺君罔上,蠹国害民,如梁冀、董卓、卢杞、李林甫之流皆在其中。每三日,亦与秦桧等同受其刑。三年后,变为畜类,皆同桧也。”
李林甫原为宿德之人,并有仙缘,可他却为名利所诱,忘了道士的告诫,更造下无数恶业。“十世为牛九世娼”之报应也说明了因果不虚!
也愿今天的官员们,特别是位高权重者,能以李林甫为戒,做好官,办好事,方不失在人间充实了一回!
11楼:民间传说秦桧遭受恶报的故事——东窗事发&报应难逃
来源:转帖&
作者:智真
秦桧——历史上最令人痛恨的奸臣,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千百年来,人们怀念、赞颂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浩然正气,痛斥秦桧的卖国求荣、陷害忠良,因为人们心中明辨:美与丑、善与恶、忠与奸、清与浊,更认识到天日昭昭,善恶终有报。民间传说秦桧遭受恶报的故事非常多,以下为其中的一个。
南宋时,金国不断南侵宋朝疆土。岳飞率军大破金兵,收复失地,使金兵闻风丧胆,金国就派秦桧夫妻回中原为内应。秦桧夫妻回国后,金国派人将密信藏在蜡丸里在秦桧游西湖时送给了他,让他想办法杀掉岳飞。昏庸的高宗听信秦桧连发了十二道金牌将岳飞调回京城临安。秦桧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岁末那天,秦桧夫妻在东窗下取暖喝酒,秦桧一心要置岳飞于死地,但没有证据,怕引起公愤,因此心事重重,其妻王氏此时便怂恿说:“缚虎容易纵虎难。”秦桧听了王氏的话,认为不能再耽误时间,就写了一张小纸条交给狱官,命人将岳飞秘密杀害于狱中,岳云、张宪也同时被害。消息传出,“天下冤之,闻者流涕”。
一天,秦桧全家游西湖,忽然看见一巨人严厉的对他说:“你残害忠良,罪该碎尸万段!”回家后就背上发疽。秦桧害死岳飞,心虚胆怯,就与王氏到灵隐寺中進香祈求保佑,在大殿上祷告:“保佑自身夫妻长享富贵;凡有冤家,一齐消灭。”然后唤住持引道,同王氏到各处游玩,忽见墙壁上有诗一首,墨迹未干:“缚虎容易纵虎难,东窗毒计胜连环。哀哉彼妇施长舌,使我伤心肝胆寒!”秦桧吃了一惊,心中想道:“这第一句,是我与夫人在东窗下灰中所写,并无一人知觉,如何却写在此处?太奇怪了!”便问住持:“这壁上的诗,是谁写的?”住持想了想道:“本寺近日来了一个疯僧,最喜东涂西抹,想必是他写的。”秦桧说:“你去叫他来。”住持领命,来叫疯僧,疯僧说:“我正要去见他。”便和住持来到秦桧面前。秦桧说:“我问你,这壁上诗句是你写的么?”疯僧说:“难道你做得,我写不得么?”秦桧说:“你手中拿着这扫帚何用?”疯僧说:“要它扫灭奸邪。”秦桧说:“那一只手内是什么?”疯僧说:“是个火筒。”秦桧说:“火筒应该放在厨下,你拿在手中做什么?”疯僧说:“这火筒节节生枝,能吹得狼烟四起,实是放它不得。”秦桧说:“都是胡说!且问你这病几时起的?”疯僧说:“在西湖上,见了‘卖蜡丸’的时节。”王氏接口问道:“何不请个医生来医治好了?”疯僧说:“不瞒夫人说,因在东窗下‘伤凉’,没有了‘药家附子’,所以医不得。”秦桧说:“你有法名么?”疯僧说:“有!吾名叶守一,终日藏香积。不怕泄天机,是非多说出。”秦桧与王氏二人听了,心中惊疑不定。秦桧又问疯僧:“看你这般行径,哪能做诗?实是何人做了,叫你写的?若与我说明了,我即给付度牒与你披剃何如?”疯僧说:“你想替得我,我却替不得你。”秦桧说:“你既会做诗,可当面做一首来看看。”疯僧说:“将何为题?”秦桧说:“就指我为题。”命住持取纸墨笔砚过来。疯僧说:“不用去取,我袋内自有。”一面说,一面向袋内取出来,铺在地下。秦桧便问:“这纸皱了,恐不中用?”疯僧说:“‘蜡丸’内的纸,都是这样皱的。”就提笔写诗一首,递与秦桧,上边写道:“久闻丞相有良规,占擅朝纲人主危。都缘长舌私金虏,堂前燕子永难归。闭户但谋倾宋室,塞断忠言国祚灰。贤愚千载凭公论,路上行人口似囗。”末句有意空缺一字。秦桧见一句句都指出他的心事,却有些疑忌,不好发作,王氏说:“这疯子做的诗全然不省得,听它干什么?”疯僧说:“你省不得这诗,不是顺理做的,可横看去么?”秦桧果然将诗横看过去,却是“久占都堂,闭塞贤路”八个字,秦桧大怒道:“你敢如此戏弄大臣!”喝叫左右:“将他推下阶去,乱棒打杀!”左右答应一声,来拿疯僧。疯僧大叫道:“我虽然戏侮了丞相,不过无礼,并不是杀害了大臣,如何要打杀我?”左右只顾来乱拖,却拖不动。王氏轻声对秦桧说:“相公权倾朝野,谅这小小疯僧,怕他逃上天去?明日只消一个人,就拿来了结他的性命,此时何必如此?”秦桧会意,便叫:“放了他,以后不许如此!”叫住持:“可赏他两个馒头,叫他去罢。”住持随叫侍者取出两个馒头,递与疯僧。疯僧把馒头双手拍开,将馅都倾在地下。秦桧说:“你怎么把馅都倒了?”疯僧说:“别人吃你馅,僧人却不吃你陷。”秦桧见疯僧句句讥刺,直揭其隐,心中大怒。王氏便叫:“疯僧,可去西廊下吃斋,休在丞相面前乱话!”众人一齐向前,把疯僧推向西廊,疯僧叫道:“慢推着!夫人叫我西廊下去吃斋,她却要向东窗下去饲饭哩!”左右把疯僧推走。
秦桧回衙后,旧病复发,神思恍惚。过了一日,王氏对他说:“前番与丞相往灵隐寺,叫疯僧题诗,句句讥刺,何不除掉?”秦桧说:“夫人所言,一些不差。”随唤差役何立带领十余人,往灵隐寺去捉拿疯僧。何立领命,同众人径到灵隐寺来,寻见疯僧,何立一手扯住道:“丞相令来拿你,快快前去!”疯僧说:“放开手,待我進僧房去换衣服。”何立说:“也不怕你腾了云去,快些!”遂放疯僧進入僧房。好一会不见出来,何立随同众人抢入房中,哪里有什么疯僧?四处找寻,并无踪迹。只见桌上有一个小匣,封记上写道:“匣中之物,付秦桧收拆。”何立无奈,只得取了小匣回来告知秦桧。秦桧拆开,匣内却是一个柬帖,那帖上写道:“偶来尘世作疯癫,说破奸邪返故园。若要问我家何处,却在东南第一山”。秦桧看罢,对何立大怒道:“你放走了疯僧,却将这匣儿来搪塞我!速往东南第一山捉得疯僧,便饶汝罪。若捉不得疯僧,本身处斩,合家处死。”何立只得答应。
何立找来地理图看,在招军城东面,有东南第一山,乃是神仙所居的地方,世人如何到得?无奈只得哭别了家人,连夜往招军城而行。行了三四个月,逢人便问东南第一山的叶守一,却无一人知道。一日,来到一个三叉路口,正在踌躇,忽见一个卖卜先生,连忙扯住问道:“请问先生,哪儿是东南第一山?”那先生告诉他往泗洲走。何立走了几日到了泗洲,见有一座泗圣祠,附近却没有山,又累又困,竟在祠前石上倒身睡去。忽有一人用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盈恒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