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国学堂可以办领个体营业执照变更名字吗?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征求《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意见建议的通知
& &&阅读:10109 次
武政办〔号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征求《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意见建议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农茶场,市直各单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南平市委、市政府关于研究编制全省、全南平市“十三五”规划工作的部署要求,在市委的领导下,立足《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和我市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经多次召集有关单位讨论研究,广泛吸纳各界专家人士意见,现已编制形成《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为谋划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科学编制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的“十三五”规划,确保“十三五”规划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加快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建设进程,现向各级各单位征求对《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初稿)的意见和建议,请各级各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就本单位(行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请各级各单位将反馈意见建议以书面形式报本单位主要领导签字、盖章后,于日前送至市发展改革和科技局规划管理股(并以电子档发送至电子邮箱:)。
联系人:刘赞尧
电 话:5317615
&&&&&&&&&&&&&&&&&&&&&&&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日
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共武夷山市委“关于制定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二五”期间,武夷山市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一二三五五”发展战略,发扬敢拼会赢的武夷精神,经济社会取得了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武夷山市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建设、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继续深化“一二三五五”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实施试点和加快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建设的关键期。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紧密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总量实现突破,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经过“十二五”时期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由2010年的6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亿元,年均增长**%,高于同期南平市GDP年均增速**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55462元增加到2015年的***元。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分别达10.53亿元、8.44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67倍和1.77倍。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年均增长**%和**%。5年来,武夷山市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较好地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业态创新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1∶33.4∶47.5调整为2015年的18:32:50。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2.1亿元,是2010年的2.59倍,年均增长18.9%。全力打造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积极推进全市旅游“三个转变”,成功创建国家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万人次和**亿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分别为**%和**%。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杜坝旅游服务园区、樟树文化创意产业园、仙店生态创业园区等初具规模。先后制定实施现代农业、绿色工业、会议会展、总部经济、赛事品牌培育、文化创意等扶持政策,探索发展以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为特色的新兴业态,“特色中国·武夷馆”开馆、武夷山紫阳古城电子商务集聚区加快建设。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十二五”时期,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铁方面,合福高铁南平段建成通车,浦建龙梅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有效支撑大武夷2-3小时旅游经济圈。机场方面,武夷山机场国际候机楼竣工,新机场首选场址确定。城市建设方面,依托武夷新区开发建设,兴田片区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统筹推进“五大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和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稳步推进给排水、垃圾处理、电网等市政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开发建设有序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保障逐步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市始终高度关注民生,公共卫生、社保、教育、文化、就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立医院新院建成,完成整体搬迁并正常运行。新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茶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教育强市通过省级验收。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为26979.61元和13483元,年均增长分别为**%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28:1下降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十二五”时期,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超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生态公益林比例在全国县级市中保持第一。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省级检查,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开始实施《武夷山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方案》。被评为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2014年中国避暑名山。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整治河道非法采砂,建立崇阳溪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长制”,全面完成梅溪流域治理工程。
以茶为媒扩大开放,城市品牌效应彰显。武夷山市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成功举办第三届中蒙俄“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武夷山)市长峰会,建成下梅村“万里茶道”起点雕塑广场,争取到“万里茶道”国际联盟城市秘书处设在武夷山,巩固了“万里茶道”起点地位,武夷山影响力进一步向国际舞台拓展,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表1& “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目标
“十二五”年均增长(%)
实际(2014年)
一、经济发展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人均生产总值
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3(97.5)
256(24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旅游接待总人数
旅游总收入
全社会工业总值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外贸出口总额
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可比口径)
二、结构调整及科技创新指标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19.1∶33.4∶47.5
12∶26∶62
服务业就业比重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三、民生改善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亿元GDP死亡率
四、公共服务指标
20-59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指标
森林覆盖率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标
单位GDP综合能耗
吨标煤/万元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
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范围内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
化学需氧量削减24.24%,其它在南平统一调剂范围内完成
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范围内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市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
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分工格局将加快调整。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正加快形成,将对现有生产模式、发展方式产生了颠覆性、革命性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主导权争夺更加激烈。围绕全球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等热点问题,各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博弈更加复杂激烈。
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换挡降速、提质增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经济体质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等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十三五”期间,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各类挑战与风险增多,“新常态”的来临更是对武夷山市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
二、“十三五”武夷山市发展的机遇挑战
万里茶道为武夷山对外开放拓展新空间。“万里茶道”作为中蒙俄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旅游联盟、对外交往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宗旨和精神高度契合。福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武夷山要积极与“万里茶道”沿线城市开展交流合作。武夷山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是“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独特优势,将“万里茶道”作为武夷山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创新武夷山在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时空观,深入挖掘武夷山的茶文化、历史文化内涵,在民心相通、贸易畅通等方面做精品牌、做大文章。
创新驱动将促进武夷山发展模式新转变。适应和引领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创新转换发展方式和动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在此背景下,武夷山也应利用创新驱动引领武夷山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建设,在旅游业态模式、旅游衍生产业发展、产-景-城融合等方面加快创新和先行先试,推动武夷山旅游产业“二次创业”。
高铁时代给大武夷旅游发展提供新支撑。高铁的开通,将对区域经济、就业、旅游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随着以合福高铁为代表的高铁开通运营,武夷山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依托高铁,将有效支撑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的发展,并对扩大武夷山旅游品牌影响力和对外辐射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十三五”时期,武夷山市应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加快与合福高铁沿线城市以旅游合作为主,以现代农业、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为辅的跨区域产业合作。
武夷新区将对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新方向。“十三五”时期,南平市将着力推进武夷新区建设,并按照“一带三城六片”空间发展格局,迅速拉开城市框架,打造南平新的经济增长极。武夷山市兴田镇作为武夷新区中部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未来武夷新区重点建设区域。随着武夷新区建设,武夷山-武夷新区-建阳地区将逐步实现协调化、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发展,这为武夷山统筹自身城乡发展、充分融入南平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对新时期武夷山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一定的改变和积极的影响。
政策汇集为武夷山深化改革带来新机遇。武夷山市处于众多国家级、省级区域发展战略及专项政策的密集布局和叠加覆盖地区。“十三五”时期,将是这些政策和改革红利加快释放的关键时期。武夷山市应充分把中央支持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把潜在条件转变为现实优势,并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积极开展先行先试。一是依托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加快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实施方案,有效指导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依托南平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等国字号牌子,在低碳旅游、智慧景区、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三是充分对接福建自贸区战略,在投资、货物贸易、人员往来便利化,扩大旅游业、服务贸易开放等方面积极争取复制福建自贸区相关政策;四是用好用活省政府关于支持武夷新区加快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统筹推进武夷山区域协调发展。
武夷山“十三五”规划需要考虑的新问题。按照国家、福建省、南平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和要求,我市在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需重点考虑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并探索协调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二是要以需求为规划编制基础,重点研究围绕我市新型城镇化、具有优势的产业以及人民生活需求,并指导重要生产、生活要素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三是如何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从而有效规范经济社会发展,并充分发挥企业在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的主导作用;四是如何在规划编制中贯彻“多规合一”的思想,从而保障规划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并依托“多规合一”,进一步明确我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合理调整和优化重大项目的科学合理布局。
第二章总体构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有效对接福建省、南平市“十三五”规划,继续坚持“一二三五五”战略不动摇,牢牢把握开展主体功能区试点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两大核心,紧紧抓住高铁时代、武夷新区、南平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等三大历史机遇,着力打造世界著名茶都、国际生态旅游和养生度假目的地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同步”,努力建成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武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节 基本要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武夷山绿色崛起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上,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重点推进技术、业态、产业、品牌和市场创新,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坚持深化改革,理清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提高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深入推进开放合作,探索高铁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以旅游业为重点的多向开放、多层次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坚持民生优先,扩大公共服务,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以国际旅游度假城市为统领,根据福建省、南平市发展要求,结合武夷山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定位:
世界著名茶都。主动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万里茶道”为平台,探索发展茶产业总部经济,在茶文化交流、茶叶展贸交易、城市品牌形象宣传推广等方面与沿线城市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武夷山茶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世界茶文化展示中心和茶叶会展交易集散地。
国际生态旅游和养生度假目的地。加快武夷山旅游“三个转变”,探索“旅游业+”发展新模式,推进生态旅游与健康养生、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深度融合,完善城市旅游、度假配套服务功能,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和养生度假目的地。
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工作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市、建设绿色新区、保护绿色生态,在南平市率先探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建成南平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武夷山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可能性,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保持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左右,到2020年总量达到***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力争2020年财政总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和集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生态高效农业和绿色工业发展取得突破。旅游接待人数2400万人次,旅游收入力争达到**& 亿元,服务业就业比重35%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20:65,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武夷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兴田镇、吴屯镇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特色旅游和民俗文化村镇,中心城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度假区公共服务配套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63%。
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公共服务覆盖人口基本匹配,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较大提升。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500元,年均递增11%;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2100元,年均递增1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100人以上;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年均增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9%以上;农村低保保障人口达**万人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万里茶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武夷山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台旅游、文化、现代农业合作取得重大突破。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参与武夷山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进一步增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验资口径)以上,外贸出口到2015年超**亿美元。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取得预期成效,经济增长、人口布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更趋协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继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0.6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固体废物(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
表2&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三章创新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建设
继续深化旅游业“三大转变”,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加快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引领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发展,打造福建旅游产业龙头,有效支撑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建设。
第一节 着力推进全域旅游规划建设
按照“无处不风景、无处不休闲、无处不度假”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旅游规划、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和行业标准全域化,逐步实现“县域景区化、镇村景点化、农户景观化”,推动武夷山旅游迈入“全域旅游”时代。
逐步实现旅游规划全域化。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多规合一”为引领,统筹推进重点景区、乡(镇)旅游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逐步实现旅游规划与上位规划、旅游规划之间、旅游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和有机统一。重点抓好品牌营销策划、旅游项目谋划、旅游配套服务规划,全面整合特色资源和品牌价值,统一宣传和推介,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域化。按照“一核两翼”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科学合理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以景区、城区和度假区为核心,加快刚泰武夷天堂文化旅游综合体、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自驾游营地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以岚谷乡、吴屯乡、上梅乡、五夫镇、兴田镇为主体,重点建设岚谷乡村旅游综合体、吴屯乡武夷禅都、上梅乡柳永文化旅游、五夫镇朱子文化产业园、兴田镇城村汉城遗址开发等项目建设,提升朱子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及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以洋庄乡、星村镇、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为主体,重点谋划建设生态旅游、休闲运动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到2020年,全市旅游相关项目投资力争达到***亿元。
促进旅游服务设施全域化。统筹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通达、露营地建设和旅游休闲街区等四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主要景区、重点乡镇旅游标识、旅游咨询服务、购物休闲等设施,逐步实现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全地域覆盖。加快推进高铁北站旅游集散中心、九曲高速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建设,鼓励汽车租赁公司在高铁站和市内景区(点)布局汽车租赁网点,在市内外建立汽车租赁连锁网络,稳步发展自行车租赁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引导服务系统,有效提升游客集散和疏导能力。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加强乡村环境改造,完善镇村旅游设施配套,探索建设一批特色休闲漫道,到2020年通达全域旅游腹地的交通网络基本成型。
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全域化。继续深化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严格实施旅游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制定武夷山特色旅游新业态、旅游公共服务、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标准规范,大力推广旅游景区服务规范推广,引导旅游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第二节 加快新兴旅游业态创新升级
做足“旅游+”这篇大文章,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行业跨界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大力创新旅游业态模式,提升武夷山旅游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亿元。
创新“旅游+养生度假”业态。充分发挥武夷山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与养生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休闲养生、运动健身、健康养老、医疗保健、生态营养及健康管理与咨询等健康产业,打造青龙景区生态养生基地、南源岭旅游养生度假区、洋庄乡荣昌汇养生基地等一批特色保健疗养中心和健康养生基地,建成以生态观光、大健康养生养老、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创新“旅游+文化创意”业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弘扬朱子文化、茶文化、世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举办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五夫荷花节、吴屯稻花鱼文化节等活动,加强洋庄乡、上梅乡、岚谷乡等地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创新“五台秀”、“水秀”、“茶秀”、“石秀”等主题表演活动。重点推进万里茶道文化旅游、朱子文化产业园、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禅画时代创意项目、地质博物馆、花世界花卉基地、境观文化国学堂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创新“旅游+农业”业态。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观光和休闲体验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游”,重点打造岚谷乡、吴屯乡、星村镇等特色农业旅游集聚区,并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服务等行业发展。
创新“旅游+运动、研学”业态。重点打造公路轮滑、马拉松、围棋、武术等特色体育赛事品牌,有效集聚人气,提升武夷山旅游城市影响力。探索发展研学旅游,依托武夷学院等教育资源,继续办好“留学生假期”研学旅游活动,积极开发以万里茶道、朱子理学、武夷山丹霞地貌、红色文化等为特色的研学旅游项目。
创新“旅游+互联网”业态。探索与高铁沿线城市共同推进以“旅游业+互联网”为特色的旅游合作发展。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景区推广和旅游线路介绍020,逐步实现景区购物、语音导游、景区导航、后台管控等功能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继续实施智慧旅游“1369”工程,积极打造智慧景区,依托RFID无线射频技术,及时全面掌握景区内车流、人流的时空分布情况,均衡游客时空分布,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游览路线安排和相关咨询服务。
第三节 引领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发展
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经济圈,依托合福高铁武夷山北站、武夷山机场,打造服务于大武夷旅游经济圈、闽浙赣晥周边区域旅游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武夷山“双遗产”优势,与武夷新区联动发展,加强与其它县市旅游景区、景点的协作联网,搭建闽北特色旅游宣传展示平台,争创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发展排头兵。率先与合福高铁沿线城市开展旅游合作,积极倡导建设合福高铁特色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和宣传推介,探索开通武夷山旅游专线列车,将武夷山建成闽浙赣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和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第四章建立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做精做优生态高效农业,打造绿色工业产业集群,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市场创新,促进全市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第一节 做精做优生态高效农业
按照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目标,以开发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项目为抓手,创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模式,促进武夷山现代农业做精做优。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构建“三园带八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加快省级农民创业园、福建武夷烟草科技园和五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等核心发展平台建设,统筹推进五夫白莲万亩荷塘旅游观赏区、上梅设施蔬果种植加工区、洋庄生态红色旅游休闲度假区、吴屯休闲观光农业区、岚谷农业生态园区、星村生态茶产业区、兴田现代烟草核心生产示范区、武夷(星村)花卉苗木展示区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耕地保护,坚决禁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积极争取省级粮食产能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强化全市17个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粮食产能区和7个工厂化水稻机播育秧示范点建设,到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认真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深化星村镇、吴屯乡、岚谷乡三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区建设。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服务水平,在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和粮食生产控肥、控药、控水上下工夫,力争到2020年实现粮食产能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测土施肥,成立测土施肥中心。
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抓住全省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的有利时机,推进种业、蔬菜、花卉、食用菌、药材等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重点打造岚谷闽北白鹅、吴屯稻花鱼、五夫白莲、上梅冬笋、洋庄早芋、崇安和新丰蔬菜、星村芭蕉芋、兴田烟草等特色品牌农产品。
创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产品制造和精深加工为辅助、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和健康养生为支撑,重点发展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项目,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发展。创新果庄、茶庄、渔庄、山庄、森林人家等休闲农业业态,重点推进五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吴屯永真生态农业基地、武夷山稻花鱼产业园、岚谷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星村现代烟草科技园建成一个集烟草种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展示、技术交流等为一体的综合生产及科技研发园区,提升武夷山烟草及衍生产品创新开发和制造。
建立完善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以吴屯永真生态农业基地为主体,发展“客户-网络-基地-农产品”宅配式订单农业模式,继续开展淘泉州淘福州-武夷农产品进百姓、进学校、进机关直供营销活动。加快五夫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上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星村茶叶清洁化加工中心等三个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建设。着力培育壮大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到2020年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家。
强化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认证。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市、乡(镇)、村三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对获得优质品牌的产品进行奖励。
第二节 打造绿色工业产业集群
深入实施绿色工业行动计划,以仙店生态创业园为主要平台,重点发展茶叶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生态竹木加工、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到2020年,绿色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亿元。
茶叶精深加工。以生态创业园为载体,建设优质茶加工基地,加快武夷岩茶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点开发罐装茶饮料,积极开发茶多酚、茶皂素等深加工产品。逐步开发茶叶机械、茶叶设计及包装、茶具、茶文化艺术品充,有效延伸茶叶精深加工链条和丰富精深加工产品种类。重点推进香江茶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基地外拓、加工外移、产品外销”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整合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优势资源,不断拓展武夷山茶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空间。
绿色食品加工。统筹推进无公害蔬菜、优质食用菌、生态家禽水产等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建设,以白莲精深加工、有机净菜和蔬菜汁加工与竹笋、食用菌保鲜加工为产业增值突破口,促进五夫镇农产品精深加工园、武夷山台湾休闲食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鼓励和支持武夷学院圣农食品学院建设,大力引进、培育绿色食品加工技术和人才,提升食品精细化加工水平。实施绿色食品品牌带动战略,有效提升特色农副食品品牌影响力。
生态竹木加工。重点引进低能耗、综合利用率高的工艺技术,重点开发户外高耐竹景观用材、高耐候性竹基复合家具用材、竹展平铺地材料、竹整张家居材料等高端产品,探索开发新型竹结构材料、竹功能工程材料等新型生态竹材料。
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培育壮大以大健康为目标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中药保健品、功能性养生食品等研制;探索提取大红袍有关医用、养生有效成分,开发特色茶类医药功效食品。有序推进本草生物科技产品项目、武夷山现代生物科技项目等项目建设,将仙店生态创业园建成区域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第三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继续深化武夷山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提升商贸物流、会展服务、健康养生等特色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发展茶产业总部经济,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绿色工业、城镇化融合互动发展。
商贸物流业。推动形成“城区商业核心区、度假区商业区和旅游景区商业圈”的商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万里茶道现代物流园、太古奥特莱斯风情街等项目建设。依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开拓陆地港腹地货源,加快建设武夷山保税港商贸中心,完善“陆地港”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紫阳古城等电子商务集聚区等平台作用,带动茶叶、特色食品、旅游衍生产品、竹制品等领域电商发展,探索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会展服务业。积极承办茶叶、旅游、文化、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专题会展,打造特色商贸会展品牌。继续办好“5·13”武夷国际旅游投洽会,海峡两岸茶博会等重大会展经贸活动。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到武夷山举办订货会、展销会、联演会等,并争取有影响力的国内外论坛,定期在武夷山举办。建立健全会展办公室工作机制,落实扶持会展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会展展馆设施。
健康服务业。建设一批功能突出、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休闲养生、特色医疗养老服务基地;抓住福建省建设两岸健康产业及养老服务合作先行区和海峡两岸养老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建设契机,争取引进台湾知名养老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吸引台资来我市设立健康管理和养老养生服务机构。
第四节 创新茶产业总部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茶总部经济,汇集茶产业资源、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将武夷山打造成为世界著名茶都。积极吸引国内外龙头茶企业在武夷山设立分支总部基地,重点做精做强茶叶种质资源繁育、品牌展示、茶文化创意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坚持“茶旅并进、茶旅并推”思路,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打造国际茶文化交流和体验中心。依托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平台和建设“万里茶道”,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领域会展品牌。探索建设武夷山国际茶资源交易中心和国家级产业检测中心,实现产销、产金、产研、产学对接,推动茶产业金融化、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第五章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以支撑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为导向,把握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加快交通、电力、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形成连通内外、快速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方面。大力推进以高速铁路为重点的轨道交通建设,有效保障合福高铁武夷山段稳定、安全运行,积极争取浦建龙梅铁路武夷山段开工建设。统筹推进新型轨道建设,重点开展武夷山高铁北站至武夷山景区南次路口轻轨、对接武夷新区轻轨等轻轨项目前期研究和论证工作。
公路方面。一是提升联通内外的重要公路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浦南高速兴田段、宁上高速兴田段出入口和高速互通建设;统筹推进S303改线并升级为国道、提升S202和临武线公路等级;强化高铁站与城区、产业园区的联络线建设;加快建设重点景区与武夷山北站、武夷山东站、机场的旅游专线,加快武夷山疏港大道建设。二是完善城区交通网络体系,按“三纵五横”的城市路网结构,新、改、扩建一批城市道路、桥梁项目,完善城市干道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联系,打通影响通道贯通和网络形成的断头路,消除瓶颈路段,拓宽小街巷,提高道路网密度。到2018年全市完成30公里市政道路建设或提升工程。三是提升乡村道路建设水平,完善县道及重要乡道的安保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完善工程,消除县乡公路上砂土路及连接外部交通的“断头路”,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四是创新旅游慢道建设,重点建设崇阳溪、九曲溪两岸慢道及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打造丰富多样的乡村风景道建设,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徒步、骑行旅游需求,支撑武夷山全域旅游发展。
机场方面。继续深化武夷山机场扩容改造工作,加大开拓航线航班力度;认真配合做好武夷山机场迁建项目各项筹备工作;探索建设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构建闽北通用航空基地。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方面。统筹推进武夷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交通枢纽、高铁武夷山北站综合客运枢纽,高铁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提升武夷山客运、货运便捷化和一体化水平。
第二节 提升生态水利保障水平
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生态水利、现代水利、民生水利建设,逐步完善供水、生态、防洪抗旱等保障体系,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逐步完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强化东溪水库、崇阳溪等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完成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退耕还林工作。以东溪水库作为全市第二水源,继续推进第二水源及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到2020年供水规模达到10万吨/日。新建北城新区水厂、兴田水厂等,提升农村社区供水能力,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建立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长效保障机制。
着力构建河库生态保护体系。实施重点河流生态防洪堤工程,大力推进九曲溪、黄柏溪、梅溪等双向17公里生态防洪堤及生态绿化项目建设,分四期有序完成10公里建溪防洪堤项目建设,加快完成农村河道山塘治理工程。加强重点水库、河流湿地的生态恢复和科学开发利用,推进东溪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实现河库水生态系统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协调共赢发展。
加快建设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实施灌区水源工程,重点楮树下、梅溪、黄柏溪、大埠桥灌区水源7座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到2020年全面修复8座引水坝、改造65公里干渠,有效增强基本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城区、城镇和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加快气象、山洪、旱灾等领域的监测、预警、处置和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39项山地水利节水工程及45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力争到2020年完成灌溉渠道改造179.354公里,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55座,改造小型水源工程98处。
第三节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协调发电和防洪功能,加强水能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做好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中石化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赣闽浙支线武夷山段前期工作并力争早日动工;加快推进武夷山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逐步完善LNG气化站、天然气加气子站、中低压输配系统及管网等建设。积极开展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在重点产业园区、城市新区、特色乡村小镇等开展分布式发电项目建设。
第四节 创新信息化设施开发建设
加快建设重点城镇、特色景区的智慧城市、智慧景区建设;建立电子政务体系,大力推进区域交通、社会保障、旅游综合服务等“一卡通”工程;建立大武夷旅游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第六章促进区域互补协调发展
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实施试点为核心,优化国土空间利用结构,推动区域集约均衡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落实武夷山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方案,力争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实施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综合考虑武夷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武夷山市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规划面积分别为205.72、0.54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7.31%、60.67%和32.02%。构建“二区六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和“一轴两翼、山川互补”的蝶型发展城镇空间格局,逐步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提升重点建设区开发水平。加大中心城区、重点城镇、产业园区等重点建设区国土空间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加快樟树文化创意产业园、杜坝旅游服务园区、仙店生态创业园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推动城镇组团发展,加快老城区改造,启动北城新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吸纳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转移人口。
科学合理开发限制开发区。坚持保护为主、生态优先,科学合理保护与开发农业主产区、旅游休闲区。有效控制开发强度,发展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地生态旅游业。推进生态型社区建设,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强化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重点维护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安全,保护重要物种栖息地。严格保护与修复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维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降低旅游开发对武夷山山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加强风景名胜区、生态脆弱敏感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
第二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根据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构筑“一轴两带四组团五片区”的发展布局,有效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提升城市发展主轴核心支撑能力。持续强化从吴屯、北城新区、老城区、大学园区、度假区、南源岭至仙店的南北方向城镇发展主轴建设,重点推进主轴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市政配套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中心城区提质增效,完善景区、度假区配套服务功能,促进城区-景区-园区融合发展,提升武夷山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核心支撑能力。
形成东西两翼旅游养生产业带。以刚泰武夷天堂、下梅旅游综合体、天和国际养生、杜坝旅游服务区、五夫朱子园等为支点形成东部休闲旅游养生产业带,重点发展养生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服务等项目;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为载体,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疗养、户外休闲体育等项目。
统筹建设四大区域协调发展组团。一是兴田镇-武夷新区组团,提升兴田镇城乡建设水平,主动对接和融入武夷新区建设,拓展武夷山城市发展新空间;二是上梅乡-五夫镇组团,深入挖掘朱子文化、农耕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三是星村镇组团,强化省级农民创业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效汇集现代农业要素资源资源,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四是岚谷乡-洋庄乡-吴屯乡组团,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探索绿色村镇、绿色农业和绿色旅游发展新路径。
着力打造五大特色功能服务片区。继续深入推进九曲上游生态保护区、杜坝旅游服务园区、樟树文化创意产业园、仙店生态创业园区、北城新区等五大功能服务片区开发建设。一是落实武夷山国家主体功能实施方案,强化九曲上游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是加快北城新区建设,以高速公路枢纽站与高铁武夷山北站建设运行为突破口,统筹高铁站场开发与新城建设,打造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客货集散中心;三是高标准建设杜坝旅游服务园区,坚持高星级酒店和特色民俗宾馆协同发展,提升武夷山旅游综合服务接待能力;四是创新樟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依托武夷学院等大中专院校人才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创意设计、艺术创作、动漫游戏、传媒广告、教育培训、演艺娱乐、休闲体验等文化创意产业;五是将仙店生态创业园区打造为低碳绿色工业集聚区,积极引导企业生产绿色、环保、节能、可循环产品。
第七章 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加快中心城区提质增效
按照“北控、西扩、东优、南拓”的城市发展导向,统筹老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度假区发展,有效对接武夷新区,实现中心城区显山露水、城区-景区互动融合,促进中心城区提质增效。
科学实施城区“北控”。以高铁北站开发建设为主,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合理控制北城新区发展边界,优化新区功能布局,促进城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增强新区旅游集散、物流服务、商务办公、综合居住等功能。
加快推进城区“西扩”。继续深化崇安老城区改造升级,加快崇安街、工业路、武夷大道、北大街等主要道路及综合管沟建设;依托小武夷公园和樟树文化创意园区为主体,大力实施区域提升工程,强化与老城区的功能互动,重点承接老城区文化休闲、行政办公、生态居住等功能疏解。
着力提升城区“东优”。以杜坝旅游服务园区为主体,积极对接度假区东扩,着力打造中高端酒店群和特色民俗度假宾馆,发展形成全市重要的旅游度假中心、休闲养生中心和会议会展中心。
稳步推动城区“南拓”。以仙店生态创业园和兴田组团为载体,加快推动武夷山向南发展,主动对接和融入武夷新区建设,加强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衔接。积极参与武夷山-武夷新区-建阳协调化、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旅游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第二节 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加快完成上梅、岚谷两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乡镇规划全覆盖。加快建设高速、高铁、国道两侧千里生态绿廊,打造南源岭至桐木沿线美丽乡村景观带。推进吴屯乡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五夫镇历史文化名镇、星村旅游综合服务镇建设,深化上梅乡、岚谷乡等乡村农业旅游观光型集镇建设,加强城村、下梅等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改造。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完善农村卫生保洁长效保障机制。对照“六好、六美”要求,重点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努力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的完美结合。
第三节 提升城镇乡村综合承载力
加快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进一步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到2020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超过1座/万人,所有建制镇建成1座以上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超过60%的村镇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加快供水设施建设。全面淘汰混凝土管、灰口铸铁管、镀锌管和漏损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的老旧管网,降低管网漏失率,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到2016年,全市完成所有老旧管网改造,解决供水管网二次污染问题,二次供水合格率达95%以上;2018年,全省供水普及率达99.3%以上。重点加快武夷山二水源及配套工程的建设。
加强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和城市易涝点整治,提高城市排涝安全保障。重点加快武夷山马厂洲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武夷山乡镇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项目。到2016年,全市基本完成城区易涝点整改;2020年,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以上的暴雨。
推进绿道网建设。加快构建绿道系统生态网络,打造慢行景观廊道,重点推进度假区滨溪路绿道、小武夷绿道及崇阳溪绿道等项目建设,有效带动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康体健身、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发展。到2020年,力争实现景区、度假区和市区的绿道相连通,初步形成绿道网络。
第四节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围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进行一体化规划布局建设,着力提升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实施农村畅通工程,利用田园通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把城区、景点、公园、村庄、美食、民俗、历史文化、民居风情、生态景观等串联起来,实现对散落的村庄连片开发,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生活一体化,重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城乡安全饮水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共享,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向城市看齐。
第八章 打造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
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福建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以万里茶道为全新平台,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开放合作,积极引进优质要素资源,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节 深化万里茶道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抓住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和福建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双起点”的独特优势,以陆上“万里茶道”沿线重要节点城市为主体,兼顾海上“万里茶道”沿线城市和关联城市,与沿线城市开展旅游、经贸、文化合作,有效支撑加快万里茶道的复兴和繁荣。
建立文化交流平台。以茶为媒,探索建设“万里茶道”博物馆、展览馆和文化展示馆,与“万里茶道”沿线城市共同弘扬传统茶文化、共同传承茶道文明,合力打造“万里茶道”文化品牌。贯彻落实《共同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合作框架协议》,加快推进“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建立经贸合作平台。以武夷山茶产业总部经济为依托,开展万里茶道沿线城市乃至世界茶业名优品种展示,创新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化以茶叶贸易为主,特色农产品、工艺品为辅的经贸合作。
建立旅游发展平台。推动建立“万里茶道”旅游联盟,建立文化旅游旅游网上联动与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万里茶道”旅游资源整合和宣传推介。充分发挥每个沿线城市的旅游核心竞争力,探索构建跨区域、跨国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力争将“万里茶道”打造成为一条国际旅游黄金带。
建立对外交往平台。发挥“万里茶道”向北联通蒙古、俄罗斯,向南覆盖东南亚的通道优势,以《“万里茶道”城市区域合作宣言》为基础,推动建设“万里茶道”沿线城市项目联动网络服务中心,加强沿线城市地域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有效支撑国家和全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第二节 构建形成三个维度开放合作体系
逐步构建武夷山-台湾、武夷山-周边地区及武夷山-国际市场等三个维度的开放合作体系,有效拓展武夷山对外开放空间。
深化武台交流合作。积极融入“环海峡旅游圈”建设,力争实现武夷山航空口岸对台直航。积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加快设立台胞、台商旅游推广中心,加强入台旅游推介,吸引更多台胞、台商前来旅游、休闲、度假,打造台胞、台商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扩大对台文化交流合作,以朱子文化、茶文化为纽带,持续办好中国武夷山旅游节、朱子文化节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合作。以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为平台,弘扬武夷茶文化,推动与台湾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探索承接福建自贸区辐射,积极争取福建自贸区有关旅游业对台开放政策在武夷山复制和推广。
密切跨区域产业合作。依托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南平市其它县市旅游景区、景点的协作联网,在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中发挥好龙头作用。积极融入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闽东北五市协作区等跨省、市协作,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区、旅游创意园区等。以高铁经济为载体,加强与省内及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区域合作,构建并推动以武夷山为集散中心的省际无障碍旅游区域战略合作。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强化与港澳侨等国际合作,在新兴产业、跨境电商、健康养生等领域取得突破。继续加强与日本云仙市、美国火奴鲁鲁市、澳大利业蓝山市等境外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促进经贸、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保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节& 重点提升四大领域开放发展水平
重点扩大休闲旅游养生度假、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商贸物流及城市、景区建设等四大领域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休闲旅游养生度假方面。加强与日韩、东南亚地区合作,共同开发跨国旅游线路,在医疗旅游、健康服务咨询等领域开展技术、人才、资本引进
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方面。与高铁沿线城市和地区开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合作,探索打造直供武夷山周边大、中型城市的绿色有机食品专供基地
商贸物流业方面。提升商贸物流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陆地港“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直通式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落实陆地港入驻企业优惠政策,探索陆地港建设购物(进口商店)集散地、整车进口展示(报税)分销中心和木材交易中心。扶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兴业态,提升我市对外贸易水平
城市、景区建设方面。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利用PPP、BOT等模式,创新城市和景区开发建设模式。
第九章 建设生态山水新武夷
按照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努力把武夷山建设成为山清水秀、天蓝地洁、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城市。
第一节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和保护,以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南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为空间载体,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然保护区科研、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
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培育以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严格保护国防林、环境保护林等特用林。积极开展人工商品林向生态公益林转换工作,重点对九曲溪两岸,东湖人工商品林向生态公益林转换。
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两侧和沿溪两侧及一重山造林绿化,形成景观丰富、层次分明的森林通道。大力推进绿色城市和绿色乡村等工程建设,加快开发区、校园等绿化美化以及城区片林、城边林带、城郊和森林公园建设,扩大城区森林面积。
强化茶山水土流失治理。以茶山整治为重点,推进全市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区治理。加大监管力度,打击未经允许违法开垦茶山行为,提高处罚额度,退茶还林,补种阔叶树或马尾松。
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推进闽江上游南平段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典型示范项目,加强九曲溪上游、崇阳溪、东溪、西溪、黄柏溪、梅溪、籍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以项目为支撑,推进山坡防护工程、河道清淤整治工程、流域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严格保护沿溪两岸植被与自然景观,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
第二节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强化水体环境安全保障。依托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维持水源地和重点溪流水环境质量。加快推进马厂洲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在五夫镇、兴田镇、吴屯乡、岚谷乡、上梅乡建设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项目建设,加大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切实保证生活、生产污水达标排放。
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禁煤承诺”等制度,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细微颗粒(PM2.5)等复合污染。
实施声环境分类监控管理。强化工业噪声污染监管,确保各工业企业噪声源全部稳定达标排放。加大交通噪声污染控制力度,建设低噪声路面示范工程。对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营业性饮食、服务单位和娱乐场所应确保其边界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强化建筑施工噪声监管。
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实施“家园清洁”、“田园清洁”示范工程,解决区域最为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狠下功夫整治违规开垦茶山、畜禽养殖污染、河道非法采砂等破坏生态行为,强化农村土壤污染综合整治,提高城乡综合承载力和环境竞争力。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建立能耗强度、碳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推进低碳社区、低碳景区等试点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用水总量控制,合理制定城市工业用水定额,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鼓励集约节约用地,完善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地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用好用足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四节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树立绿色发展政绩导向,研究建立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干部考核机制。建立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和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举、保护补偿与损害补偿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森林生态效益等补偿机制,探索实行以森林碳汇为主的碳排放交易、水资源使用权交易、节能量交易等试点,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发碳金融产品,推广绿色信贷,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方案,在一些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形成一些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经验的示范和推广。重点开展生态功能保护红线实施试点、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试点和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探索在特色产业发展、产-景-城融合发展路径、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发展示范。
第十章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健全完善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人文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一节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统筹城乡、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按照“北进、南拓、东移、西扩”布局规划,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加快百花等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财政保障制度,做强全市4个乡镇的中学和中心小学,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争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学前至高中阶段的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武夷学院四期扩建和旅游职业中专新校区建设,到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5年。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办学,积极发展面向旅游、农村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创新医疗体制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补给和培养,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群众就地就近就医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重点推进武夷山市中医院、市二医院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与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第三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进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完善和建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文艺惠民公益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打造和做大做强“武夷山民俗文化节”等特色品牌活动;认真开展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文化明星村工作,继续做好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打造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第四节促进就业创业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食品加工、林产加工、茶产业、城乡规划建设、交通物流、旅游、生物制药、文化创意、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贯彻实施“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一奖四补”政策,实施市校创业联动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失地农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逐步将“三无”人员纳入公共养老服务范围。提升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巩固“国优”成果,持续推进“生育文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规划建设武夷山社会福利中心,力争在“十三五”中期完成老年公寓建设。强化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重点推进城区危房改造安置工程、茶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工业路片区、北城工矿、茶叶总场区片、南门街-余庆桥片区、市制材厂片区、溪东片棚户区、市政府宿舍楼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制定扶贫小额贷款担保政策,大力开展三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工作。
第六节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执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落实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12345”工作机制,搭建多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平台。持续开展“平安武夷”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推动社会组织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积极发展自愿服务组织,引导群众性组织进入社区,实现公民的自主参与、自我管理。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全社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着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治安智能化和社会管理网格化,提高网络舆论监测与反应能力,健全全面参与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和社会协调应对能力建设,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维护经济社会政策秩序。
第十一章 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强力推进各项重点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一节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等改革。政府层面重点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全面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进政府机关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探索在职能相近、分工过细的领域试点合署办公和领导交叉任职。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原则。综合运用规划、政策、标准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防止出现监管真空。推动政府管理由前置性审批向事后监督转移,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机关公务用车、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改革。巩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重点推进预算财税、国有企业、土地、要素资源、开放合作系等领域改革,确保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化预算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完成政府、部门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开展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调动乡镇抓财税、抓收入和培植税源的积极性。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农茶场综合改革,支持农茶场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谋划华侨经济开发区改革改制,做好区域和产业规划。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平台,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稳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农田基础设施管护试点县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林权抵押担保服务平台。健全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全面推行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一卡通”。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收储工作,对九曲溪上游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通过政府收购、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逐年收储。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设施林业、生态林业(林下经济)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100个以上,建成10个综合服务平台,20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片)。
创新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按照国家、全省开展“一带一路”的部署和要求,完善“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武夷山)中蒙俄市长峰会国际联盟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常办常新机制,建立服务“万里茶道”沿线城市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建立积极融入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合福高铁旅游联盟等的新路径和新机制。
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节推进法治武夷山建设
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健全联动机制,减少执法队伍种类,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监、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领域、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在有条件的领域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营造知法守法学法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活动,积极推进全国法治市创建工作。
第十二章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本《纲要》经全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5年全市共同行动的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要举全市之力,确保《纲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第一节&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本《纲要》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同时,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营造良好实施环境,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本《纲要》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各项发展任务,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来实现。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全市战略意图相一致,并维护公平竞争。
本《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责任。《纲要》提出的发展教育、卫生、节能减排、居民收入等重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并纳入其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运用公共资源确保目标实现。
第二节&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立《纲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依据《纲要》安排投资、核准项目、制定政策,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充分发挥年度计划、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实施的连续性。推进全市规划改革创新,加快“多规合一”进程,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形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项目和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优化储备项目,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要狠抓项目落实,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项目投资并联审批制度,实行“同一窗口收件、牵头相关部门会审、一次性告知、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机制。实行项目前期审查、准入机制及推出机制,全面实施“倒计时”工作机制,紧抓项目开工、竣工两个关口,强化项目用地、配套资金、人员等要素保障。
用好用足国家支持我省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政策,以及国家和省上支持原中央苏区以及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低碳城市试点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在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产业布局、用地指标、基础配套、资金贷款、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注重把各项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政策的集中集聚效应,聚合各种资源,助推我市“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测和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工作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强对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
完善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编制部门组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过大时,由市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
&&&&&&&&&&&&&&&&&&&&&&&&&&&&&&&&&&&&&&&&&&&&&&&&&&&&&&&&&&&&&&&&&&&&&&&& &&&&&&&&&&&&&&&
&&抄送: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 &&&&&&&&&&&&&&&&&&
&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日印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体营业执照年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