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写募资用途,遵守新三板募资新规定

变更募资用途方面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用来买房,有的用于还债,有的用来买理财产品,甚至还有用来给员工发工资。

新三板挂牌公司变更募集资金用途频现。其中,募集资金变更用于偿还公司贷款的情况尤为突出。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已有101家新三板公司公告变更募集资金用途。

新三板公司募集资金的初衷不外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新项目的研发投入等。而变更募资用途方面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有的用来买房,有的用于还债,有的用来买理财产品,甚至还有用来给员工发工资。

数据显示,将部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为偿还银行借款或其他借款的案例有51家起,涉及瑞霖环保、今印联、惠强新材、新大禹、德泓国际、汇购科技、华望科技等公司。

对于原本描绘蓝图进行的融资转而用来还债,招商证券投行部一位保荐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贷款收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只好用募资拿去填坑,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但偿还一部分贷款也有利于降低财务成本。

以精晶药业为例,公司表示,因银行贷款到期,为满足公司运营需要,拟将募集资金未使用额度中的1961.1万元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值得注意的是,这笔钱本该用于公司新品研发。公司于2016年11月募集资金5600万元,拟用于核心技术研发以及补充流动性。此次用于偿还贷款的金额占募资总额的35.02%。

惠强新材1月16日公告称,拟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惠强新材原计划募资5800万元,实际募资4118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及采购锂电池隔膜配套生产检验设备。不过,募集的资金还没捂热,惠强新材就公告,由于公司工程款及子公司借款即将到期,将变更部分资金用途。根据公告,变更后用于偿还工程款及利息的资金共3550万元,而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仅有88万元,用于购买设备的只有480万元。作为一家挂牌前连续亏损三年的企业,募资不容易,花钱也更应注意。

1月9日,新大禹公告称,将融资总额2.5亿元中的7000万元变更为用于乐清市荣禹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乐清荣禹)提供借款;而这7000万元的募资原计划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以及高平织染三期项目建设。

将募集资金借予他人,业内纷纷猜测其关系。事实上,乐清荣禹只是新大禹一家未完成收购手续的标的。对于提供借款的原因,新大禹表示,公司拟收购乐清荣禹51%的股权,为了保证公司对其收购的顺利实施,以及后续的正常运营。

同样是变更用于偿债,北方跃龙的方式有些特别,用于子公司平台产品开发的资金,却回到了公司以及公司股东自己的口袋。2016年11月,北方跃龙发布股票发行方案,募集资金将用于控股子公司九一动力公司的平台产品开发、完善和运营及补充其流动资金,并列出了具体的资金使用项目。今年2月10日,北方跃龙公告称,拟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九一动力归还借款。值得注意的是,借款归还对象却是北方跃龙自己以及公司股东。

北方跃龙称,因九一动力资金短缺,2016年公司为九一动力提供借款累计840万元;此外,公司股东陈维忠个人为九一动力提供借款100万元。现因北方跃龙2017年资金需求及股东个人资金需要,故决定将募集资金中的940万元用于归还公司及股东。

购买设备资金用来买房产

有的企业将原本用来补充流动资金、购买设备的募资款拿去买房。

中林股份于2015年定增发行股票共募集资金8580万元,募集资金计划用来补充公司营运资金,购买检测、监测设备,加大岩土工程技术研发投入等。不过,公司随后变更部分资金用途,将部分资金拆借给关联方和非关联方,且未履行任何决策程序和公告义务。其中,3500万元借给非关联方使用,500万元用于购买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

2016年6月,公司再次公告变更募资用途,用于子公司买房,买下了嵊州市中林国际大厦3-10层以及12层的商务办公用房。这次没买的11层,其实早在2015年9月,就用600万元募集资金买下。中林股份表示,因经营需要,同时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拟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全资子公司购买商务办公用房。

中林股份于2016年9月发布的募集资金实际使用说明显示,募集资金的一半变更了用途。其中,用于买房的资金达到3800多万元,占募集资金的一半以上。至于原计划用于购买检测、监测设备等与主营业务相关的需求,一分钱也没花。

在康复得身上发生了同样的故事,募资时计划去美国设立分公司,资金到手后却拿去买房。

2015年,康复得在新三板市场实现了三次融资。其中,第三次融资于2015年6月完成,实现融资2400万元。

对于此次融资用途,根据公告,主要用于公司建设生产预防草酸钙肾结石医疗食品的厂房;在美国建立分公司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一年多时间来,康复得对这笔融资的使用情况没有新的表态,似乎按照计划进展顺利。不过,2017年年初,康复得表示,募集资金变更用途为,建设生产预防草酸钙肾结石医疗食品的厂房,购买厂房建设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比较前后公告发现,原计划用于“在美国建立分公司”的部分,被“购买厂房建设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替换。这意味着公司落子美国市场的国际化进展或许要推迟。

对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原因,康复得称,原厂房为租赁使用,目前厂房的使用已达到饱和状态,为了优化公司未来财务成本,配合公司转型,以及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决定将该租赁厂房买下,用于建设公司的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

有的公司明明有闲置资金用来购买理财产品,却募集资金用于发工资、交房租。

先通医药案例比较奇葩。资料显示,先通医药主要从事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于2016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2016年9月,先通医药发布股票发行方案,拟募资1300.97万元。10月17日,此次定增募资认购完成。

对于募集资金用途,根据公告,将主要用于引进放射性药品、BE试验费、放射性药品的研发、工资和其他。截至2016年年底,该笔资金被用掉106.23万元。其中,用于支付员工工资13.22万元,其他费用支出达到93.01万元。

除将募集资金给员工发工资外,先通医药还将原计划用于引进放射性药品并进行BE试验的950万元资金,变更为偿还海南先通药业有限公司的借款。先通药业称,本次募集资金用途的变更,有利于公司的业务发展,不会对公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符合公司的战略规划。

明源软件的情况与先通医药类似。

今年2月20日,明源软件发布公告称,2017年拟投入5亿元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明源软件当日发布股票发行方案,拟募集资金2254.3万元用来发工资、交房租。公司表示,运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适度的委托理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收益。

5亿元对于明源软件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截至2016年6月底,明源软件总资产仅为3.29亿元,2015年营收为3.47亿元。

根据公司股票发行方案,在共计2254.3万元的募资,88.6万元用来支付四个月总部房租,2165.7万元用于支付三个月的工资。

对于新三板企业变更资金用途频现的情况,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出企业在募资前对资金的使用计划不明确,财务预测能力不强等情况;部分企业存在内部治理缺失等问题。而对于改变募资用途的影响,挂牌企业通常以未对公司经营产生不良影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在新三板市场众多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当下,将资金挪作他用,既可能对主营业务产生影响,还可能影响下一次融资,而投资者却要一起承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这类行为的制约机制正在逐步完善。2016年8月,在股转系统出台的《股票发行问答(三)》中,对新三板募集资金的使用及募集资金专户管理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对募集资金使用原则、负面清单、闲置资金使用、关联方占用等常见的违规行为均作出了明确规范。

但在变更募资用途中钻空子的情况仍时有出现。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改变目前变更募资用途乱象的根本在于审核机制。企业要变更募资用途须经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但由于大股东在股东大会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很可能是利益一致的一帮人。而最重要的出资人其实并没有参与审核程序。

因此专家建议,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后,再由出资人进行投票。如果不能通过,就不得变更募资用途。广州君侠投资总经理黄剑飞认为,募集的资金涉及到公司的生产经营,变更用途需要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采用须出资方同意的“双重表决制”,一方面能够保障投资方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资金的作用落实到实处。

  一年前,你参与一家新三板公司的定增,用1个亿拿了公司20%的股权。半年过去了,你诧异地发现,竟然可以用1个亿买下这家公司,可能还有富余。。。。。。是不是有种哔了狗的感觉?

  在新三板,市值跌破融资额的公司并不在少数。截至9月13日,新三板做市公司中,市值跌破融资额多达43家,占做市公司总数的占比2.94%。而在去年8月份读懂君统计时,仅有6家,占比仅0.37%。

  融了钱,公司反而变更差,而且变差的比例在放大,这就需要警惕了。

  读懂君对这43家公司进行了梳理,发现对新三板投资者而言,如果在公司的股票发行方案中,募资用途存在以下4种情况,就要小心了。

  43家公司市值跌破融资额,最惨的市值只剩下融资额2成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43家公司的整体情况。

  挂牌以来,这43家公司总体募资106.76亿元,中位数也达到1.29亿元。如今,43家公司中,25家市值仅不到1亿。

  在市值跌破融资额的43家做市公司中,17家公司的市值在融资额80%以上,市值为融资额50%—80%的一共有21家,2家公司市值为融资的30%—50%,而市值不到融资额30%的企业也有3家,分别是ST行悦,澳凯富汇以及易所试。

  其中,落差最大的为ST行悦(430357.OC)。挂牌以来,ST行悦融资总额高达2.42亿元。截至9月13日收盘,ST行悦市值仅为3800万元,相当于当初融资额的16%,令人唏嘘。

  不过沦落到如此地步,与其经营情况变差不无关系。2016年,43家公司营业收入为1.04亿元,净利润中位数为亏损761万元。要知道,2015年的营收中位数为9338万元,净利润中位数为1013万元。也就是说,在营收同比下滑3.3%的情况下,这些公司净利润的下滑幅度高达107%。

  到今年上半年,这些公司大都保持颓势。2017年半年报数据显示,43家企业上半年平均亏损317万元。

  而随着行情的低迷,业绩因素也直接反映到股价上。43家企业中,38家已经跌破了净资产。其中,38家破净的公司中,7家企业市值还不到净资产的30%,市值为净资产30%—50%的为11家,市值为净资产50%—80%的为18家;市值为净资产80%—100%的还有2家公司。

  海航冷链(831900.OC)是净资产最多的,一共有21.24亿元,不过目前最新的市值只有12.20亿元,而海航冷链的募资总额为17.06亿元。

  虽然海航冷链净资产比较多,不过主要由流动资产组成,其中12.26亿元是其他流动资产,其中10亿元是理财产品;另外 21.24亿元净资产中,7.07亿元是应收账款,还有2.04亿元是商誉。

  更惨烈的是智立医学(430145.OC),公司虽然业绩一般,不过还是有点小钱,目前1.05亿元净资产中7564万元是理财产品,其中5800万元是募集的资金。不过,公司目前的市值只剩下7300万元,还不够理财产品的资金了。

  4个典型案例,投资者,小心了!

  读懂君对这43家公司进行梳理,发现了投资者需警惕的4个经验教训。

  典型案例1:钱花完了,市场却没打下来

  拿着融资的钱去开拓新业务,却不幸失败。信达智能(830937.OC)就是这样一个悲催的例子。

  公司主营业务是电梯的生产和销售,2014年8月挂牌新三板。挂牌后,公司共进行过3轮融资,总融资金额为1.39亿元。

  2013年下半年,偶然的机会下,公司介入贵州“花果园楼盘项目”,进入立体停车库新领域,当年即收入1033万元,占到主营业务的6.76%。2014年,该业务收入增加至2578万元,占到当年主营业务的17.36%。

  2015年,信达智能大手一挥,宣布融资1.6个亿,募资用途是:正式进军立体车库领域。最终,公司完成融资8000万元。

  2015年和2016年,公司在城市智能立体停车场项目分别花掉4802万元和3200万元,分别带来收入4941万元和3919万元。

  不幸的是,由于房地产受到管控,主营业务电梯市场萎缩,立体车库的项目仍未形成规模。2016年,公司整体营收为1.09亿元,同比下滑37%。

  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管理费用等成本却居高不下。最终,当年信达智能净利润只有237万元。

  2017年上半年,信达智能营收为5942万元,同比下滑5.32%,净利润只有32万元,比去年同期还要少11.07%。

  公司表示,立体车库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上半年推进的项目未能按照计划实现。截止至6月30日,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仅为500.64万元。目前,市值却只剩下1.04亿元。

  也就是说,公司要开拓的新业务竞争太激烈,臣妾hold不住啊。钱花完,却没赚到钱,股价又跌成狗,市值还不够融资额,信达智能很忧伤…。。

  所以,当公司的募资用途写下“开拓新业务”的豪言壮语时,你一定要重点看看,它有没有能力拿下这个新业务!

  典型案例2:不考虑回款,钱花出去收不回来

  把钱花出去,能不能赚钱是一回事,赚到钱能不能收回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时间拖长,公司资金链的压力可想而知。不信,你看顺达智能(430622.OC)!

  顺达智能是一家主要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提供自动化装配线设备的企业。

  2011年-2014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397万元、9213万元、1.46亿元和1.91亿元。在如此高成长性的情况下,挂牌三板后,顺达智能共完成4轮融资,合计2.3亿元。

  但是,这样一家高成长性的公司,却在有钱后,变了,变了……

  有钱后,2015年2月份到2015年年底,顺达智能接了3个重大合同,分别是“徐水哈弗公司三期总装车间非标输送设备项目”,4150万元;北汽(重庆)特种车辆有限公司,6838万元;洛阳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7756万元;2016年,公司又接了价值7756万元、1.82亿元、1600万元的三个合同。

  让而让人想不到的是,接了这么多合同,公司业绩却是大跌眼镜。

  2016年营收1.71亿元,同比下滑20.66%;亏损990万元,成功扭赢为亏。2017年上半年表现依然糟糕,上半年营收3434万元,同比下滑63.65%,亏损1186万元,亏损持续扩大。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公司侧重点在大额总包项目,不过一直未能完工,无法确认收入;应收账款回笼较慢,坏账计提有所增加。要知道,2013年顺达智能的应收账款仅为6567万元。到了2016年,应收账款已经高达到2.05亿元,同期公司计提坏账3688万元。

  2017年4月14日,主办券商浙商证券还特地发了重大合同不能履约的风险,里面显示顺达智能好几个项目都已经完成,不过一直没能要到账!!!!2017年上半年,公司又计提坏账863万元。

  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顺达智能的现金净额分别为-7400万元、-3655万元,-3400万元。账上货币资金也从2015年中报的2.12亿元下降至今年年中的5388万元。

  如今,顺达智能的市值为1.23亿元。半年报显示,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项的催债小组……

  公司是上进的,但拿到钱后,却没花对地方。有钱膨胀了?还是有其他什么问题?读懂君也不能下定论。但对投资者而言,了解清楚公司把钱花到哪里,真的很重要。

  典型案例3、扩张太凶猛,公司无力支撑

  拿到钱却不会花,是不少新三板公司的通病。比如瑞立达(833290.OC),就是融资后扩张太过凶猛,公司无力撑起那么大的摊子。

  瑞立达是干什么的?简单来说,就是做手机、iPad的外屏。随着乔布斯大爷的革命,触屏手机以及iPad的火热,瑞立达的生意也是非常火爆。

  2013年,瑞立达的营收规模就达到了1.73亿元,不过当年盈利不多,259万元;2014年,瑞立达的收入达到3.30亿元,净利润也是涨至1903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2015年瑞立达先后融资4.47亿元。融资的用途就是扩张产能。

  2014年,瑞立达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出的现金为1.89亿元,2015年前三季度,这一金额为1.42亿元,不过在第四季度完成融资后,该笔支出激增1.50亿元。2016年全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出更是达到了3.91亿元。

  最新一轮的2.7亿元融资中,3121万元用于扩充产能中的固定资产购买;厂房装修2000万元;1.22亿元用于采购支出。

  不过,扩张的效益只坚持了一年。2015年,营收4.22亿元,同比增长28.12%;净利润5091万元,暴增167%。

  但2016年,公司营收虽然达到4.40亿元,同比增长4.10%,却亏损7020万元。当期,公司毛从2015年的24.52%下降至1.87%。

  到了2017年上半年,公司的毛下降至-0.87%。对此,公司解释是,行业竞争激烈,客户需求疲软且市场同质化严重;下游客户价格竞争不利影响而持续打压价格,压缩公司利润空间。

  要命的是,公司表示,随着工厂产能规模扩大,瑞立达出现大量生产设备投入以及新招人员的增加出现劳动率偏低的情况。也就是说,很多人可能就是光吃饭,没有活干了。

  如今,瑞立达账上的货币资金为6372万元,市值3.44亿元。

  公司扩大产能前,一定要对市场有预判!一定要对市场有预判!一定要对市场有预判!这句话对投资者同样适用。

  典型案例4:大股东动歪脑筋把钱都“洗”走,市值还能好的了?

  公司自己作,这种情况最让投资者防不胜防。

  资金虽然表面上被用到主营业务,实际上却存在的一种情况是——资金被大股东“洗”出去了。

  ST明利(831963.OC),在募资之后,花10亿元,并购了明利集团,也就是控股股东旗下的另一个子公司明利化工。明利化工是一家磷化工企业,明利集团控股股东林军直接持有51.20%的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不仅如此,明利集团的所有股东都在明利化工的股东名单里。

  2015年9月30日,明利股份发布了停牌的公告,开始着手收购明利化工。根据评估报告,明利化工总资产为18.30亿元,其中净资产8.15亿元,负债10.15亿元。明利股份收购明利化工的价格则是9.74亿元,全部为现金。

  明利化工在被收购的时候业绩看起来是不错,读懂君从企查查看到,2013年、2014年,明利化工营收为10.91亿元、14.01亿元,净利润为4984.58万元、6891.45万元。

  但悲剧的是,明利化工是一个雷。

  这颗雷在2016年上半年已经突现端倪,国内外磷化工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明利股份2016年上半年营收以及净利润均大幅下滑。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6.10亿元,同比下滑 32.68%,净利润3296.30万元,同比则下滑了57.21%。

  要知道在2015年中报的数据,明利股份只有1593万元的债务;但截止2016年6月30日,明利股份负债总额为11.94亿元。

  也就是说,收购明利化工后,明利股份多了11.7亿的债。

  这种情况下,市值能好就真的见鬼了。

  明利股份募资时,新三板募集资金管理制度还没出炉,所以投资者看到的是补充流动资金。现在新三板公司募资需写明用途,所以,当用途是要收购关联方公司时,投资者,请擦亮眼睛。

  5月12日消息,深圳市康铭盛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康铭盛 证券代码:834736)今天正式在新三板公开发行股票320万股,募集资金8064万元。募集资金的用途为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用途。

  发行价格为每股25.20元。发行对象为8名券商。其中,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认购40万股、耗资1008万元;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认购100万股、耗资2520万元;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认购20万股、耗资504万元;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认购10万股、耗资252万元。

  挖贝新三板研究院资料显示,康铭盛成立于2004年3月15日,主要从事的业务为LED移动照明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康铭盛本次发行主办券商为国信证券,法律顾问为广东信达律师事务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三板募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