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开头是阿里爸爸阿里巴巴的歌词是 阿里那 阿古给那 阿里那 有维(谐音

如果不是为了转移奶茶事件的注意力,那么京东同马云这一战,还真是完败。

京东大概是流年不利,“老板娘跑了,老板无心开店,是不是要一折甩卖”这一严肃问题还没来得及回答,便又莫名躺枪,网上到处都是“马云说京东将来会成悲剧”的消息。

“马云说”来自于方兴东与刘伟合著的《阿里巴巴正传》一书,作者提到自己与马云聊天时,后者断定京东的模式存在巨大的问题,前景悲观:“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个悲剧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强,而是方向性的问题,这是没办法的。你知道京东现在多少人吗?5万人!阿里巴巴是慢慢长起来的,现在才23000人。收购加起来是25000人。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做快递?现在京东5万人,仓储将近三四万人,一天配上200万的包裹。我现在平均每天要配上2700万的包裹,什么概念?中国十年之后,每天将有3亿个包裹,你得聘请100万人,那这100万人就搞死你了,你再管试试?而且它的60%收入是在中关村和淘宝,它自己网上不可能这么大量。所以,我在公司一再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去碰京东。别到时候自己死了赖上我们。”

也许是媒体记者们自发地发现了这一段,又或许不是,反正他们火速编发,挑起战火,坐等京东回应,一个个心里盘算着:羊年的过节费终于要有着落了。

京东的公关们可能为奶茶的事已经苦恼了好几天,正苦于无处施展身手,而“马云说”毫无迹象地出现,正是展示他们应急反应能力的好机会,于是,1月8日19点02分,京东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回应文章:《我们会做好自己,时间将证明一切》。

标题很正能量、很理性、很高姿态,可是内容就完全相反。对于这篇回应文章,很多人大声叫好,认为写得漂亮、才华横溢、回击有力。然而,文章好坏暂且不提,就公关策略而言,犯了大忌。

先看一下这篇回应文章的全文:

  大师就是你问他格局,他跟你说骄傲——阿里、腾讯、百度已经不是一个档次,我们阿里一马当先。

  你问他战略,他跟你说孤独——再过三五年,有几个人看得懂我在买楼?

  你问他未来,他跟你说命运——如果美国有一个阿里巴巴,亚马逊还能活吗?

  你问他竞争,他跟你说悲悯——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个悲剧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

  其中禅语机锋,我慢慢悟。但目光怜悯又让我糊涂。

  你起于讲台,纵横捭阖,大展云图。

  我兴于柜台,附身躬耕,专注服务。

  你舌绽莲花,构建系统,俯瞰众生。

  我筚路蓝缕,傻大黑粗,建设商路。

  你建场收租,八方来财,轻松自如。

  我采销合一,质量把关,不敢马虎。

  你点钞机一开,好运自然来,我们羡慕,却不嫉妒。

  我子弟兵数万,努力做自己,尽心只为,感动主顾。

  虽然我们常常相互盼顾,但其实并不同路。

  让你如此操心,使我泪流如注。

  莫名感(qi)动(miao)之后,既然你要穿越三个世纪,我们相约百年好不好?

  改一首诗送给你,时间会证明,它是个公正的和事老:

  一马悠忽不见,我自躬耕而行。

  心怀虚无之念,不必妄自多情。

这篇回应文章看似机智有力,却是用错了场合。如果这是作为旁观网友的一篇网文,贴在论坛上一定会获得颇多点赞,但作为公关回应,显得很不专业。

文章开篇便是对“大师”(暗指马云)的嘲讽,这很不恰当。因为,“马云说”虽然刻薄,但还是属于对不同商业模式的观点表达,没有指向或嘲讽任何个体,因此,回应也应该对等。而京东的回应,一上来就把矛头指向马云个人而不是他的观点,属于典型的“中国式争论”——不管争的是什么,总会走到人身攻击的套路上来,令人反感。这如果是网友骂战也就算了,好歹也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怎么就不能讲究一点呢。

事实上,专业的公关人士足以将“马云说”转化为一次企业正面信息高效传播的机会。马云对京东商业模式的质疑,正好是京东阐述自身模式价值的良机。为什么要自建物流、重人工、重资本?很简单,一切都是为了提升用户感受、保证服务品质,所以不惜成本。

在平常日子,公众哪有兴趣听你阐述商业模式呢?“马云说”提供了这个机会。如果京东的公关们能抓住这个机会,感谢一下马云的“提醒”,同时告诉公众,我们为什么要在一个崇尚“聪明”的时代里坚持做“傻事”,这一回合就赢了。不但完成了一次正面信息输出,而且在姿态上更是远远胜出,没准儿还能提升到“价值观营销”的层面上去呢。而如今,在“你刻薄,我比你更刻薄”的策略下,除了告诉公众“我们京东很刻薄、我们公关很能写、你们都别来惹我”之外,还传播了什么正面价值吗?

更要命的是,这篇“雄文”里还出现了两个错别字。东东枪在微博和朋友圈里问:有谁是京东的吗?麻烦告诉贵公司写稿儿那位老师,“附身躬耕”应为“俯身躬耕”,“一马悠忽不见”应为“一马倏忽不见”。不谢。

炫技的文章就怕这一点,辗转腾挪眼花缭乱之后,转身却一不留神被门槛拌了个跟头。这篇“雄文”里的错别字也许是五笔输入惹的祸,如果“附身”还能勉强解释解释的话,“悠忽”又是几个意思呢?大概只有卖拐的赵本山才能说得清了。出现错字的原因,可能是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到了,或者是作者写完“雄文”之后过于兴奋忘了校对。总之很尴尬。放在一般的网络稿件里,有两个错字无伤大雅,可偏偏这是一篇用来战斗的雄文,于是就格外别扭,就像冲锋陷阵之际,枪还在,裤子却掉了,想想对手会是什么反应吧,笑还是不笑?

可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情况是,在你膝盖上挂着裤头冲杀过来的途中,对手却撤了,空留你在阵地上清凉地示众。

不得不说,阿里的公关够狠,看到京东发出如此冲动的“雄文”,竟然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以刻薄对刻薄——没错,在任何一本危机公关的教科书里,那都是最糟糕的应对。他们选择了最不留情的方法:如果对手出现了错误,退到一旁,和大家一起围观。

在京东发布“雄文”之后两个小时,马云回应事件,并向京东致歉,全文如下:

上午,收到公关部王老总一条短信:“恭喜您马总,聊天聊嗨了?没想到朋友录音成文吧?”我回他:防不胜防,下次聊天上澡堂。。。

我这个人喜欢聊天,漫无目的,海阔天空,痛快淋漓而只图“嘴爽”。

这些年在很多不同场合,我说了不少的“疯话”“胡话”和“愚蠢的吹牛”,给自己也给别人带去了不少问题和麻烦:(。。。。轻狂和无知总是一路伴随着我。。。我这年龄真不该“童言无忌”啊!

这次聊天,没想到一个朋友把聊天再次录音成文,很多话确实是我说的,但媒体却弄出一个我批评京东的标题文章,传播得很快。友人间的吹牛聊天被公开成报道,对大家都不公平,特别是对京东公司可能会造成无端的困扰和添乱,我深表歉意。

我补充一下我对京东的另外一些思考吧:任何商业模式都是不完美的,没有所谓真正正确的模式。适合自己的鞋子才是最好的鞋子。适合自己理想的,受客户欢迎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中国互联网只有一种所谓的正确模式才是我们的悲哀和无知。当然,我们这些创业者都是在每天被人挑战指责下走出来的。今天的京东也已经不是昨天的京东,我们真心关注并祝福它的努力和变革。

我估计也改不了自己“好为人师,毁人不倦”的性格,也习惯了被各种“语录观点”。。。但是我希望把自己的观点尽量完整表达,以免少再“出口伤人”。新年快乐!(其实下次谁要“录音”,一定记得请带两块电池,万一没电了多麻烦。。。)

这是马云随口发在网上的回应吗?一定不是。第一句就说清楚了:上午,收到公关部王老总一条短信……这明显是一次与阿里公关部门沟通过后的回应。那么既然是正式回应,为什么不是通过阿里,而是以马云个人“闲聊”的方式呢?这应该是基于对等处理原则:事情由马云个人闲聊而起,个人回应最合适不过。这看似随意,其实逻辑清楚,比起京东的“由事及人”高明了几个档次。

具体看回应内容,堪称一篇社交媒体时代的公关范文。开头几句轻松的玩笑就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厘清了责任。重要的一点是,虽然事件由媒体报道而起,但没有将责任完全推给媒体。话是自己说的,那就认账,其潜台词就是——这算是什么大事,本人行事一向“风清扬”,不拘小节,只顾“嘴爽”。这的确是厉害的回应,你已剑拔弩张,我却轻描淡写;你急着贬损“大师”,我却遍寻不到对手、只能自嘲轻狂无知“童言无忌”。属于差别作战,高下立现。虽然接下去便是马云向京东致歉,但明眼人不难看出,在致歉之前,京东就已经输了。

可是你以为阿里公关就此而已了吗?错。致歉之后的部分,才是阿里公关整篇回应中最狠的。

马云在回应中说,“我补充一下我对京东的另外一些思考吧……”乍看上去,这是马云对自己观点的补充和“反思”,阐述自己对京东模式的完整看法,其实呢,你还能发现另一层意思——阿里的公关在给京东上课。

“任何商业模式都是不完美的,没有所谓真正正确的模式。适合自己的鞋子才是最好的鞋子。适合自己理想的,受客户欢迎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中国互联网只有一种所谓的正确模式才是我们的悲哀和无知……”

看到了吗?阿里公关们借马云的嘴告诉对手:这才是回应“马云说”的正确答案!大家想象一下,阿里的公关在写完这段话之后应该在大笑:京东的同行们,你们本来可以抓住马云口不择言的错误,高姿态地胜出,并且讽刺马云“悲哀和无知”,可是这么好的机会,你们在干什么?逻辑不清地讽刺“大师”,还用错别字写了诗!

至此,阿里公关大获全胜,他们胜得如此轻松,甚至还记得在最后要打扫战场。

“我估计也改不了……”这样结尾的意思就是:虽然我致歉了,但我不会改,今后说不定还会误伤京东,你们做好下一次战斗的准备吧,不过呢,下一次你们最好把完整情况搞清楚再战,不要一知半解头脑发热便毛躁地抛出什么雄文,然而,搞清楚真相也是不容易的,没有谁会随身带两块移动电源。

其实我对网络上这些公关战一向很无感,身边很多人说,闹来闹去,他们都是获利者,赢得了眼球。可是这次比较有意思,当事双方够分量,而且真的都不是为了争什么关注——京东近来受到的关注还不够吗?

唯一能解释这次京东公关失误的理由就是:他们想借“马云说”的机会转移公众对“强喝奶茶”的注意力,所谓热点转移。那样的话,剧情就有些不堪,前前后后都是京东策划的。若真如此,京东的公关们,你们除了无邪之外,还很天真。对公众来说,商业模式之争能转移八卦头条的注意力吗?除了我们这些京东金牌会员之外,有多少人在乎京东商业模式的好坏死活?

京东的同学们,要想把奶茶和京东这两个关键字在搜索引擎上分开,你们总得想点正经办法是不。比如,请罗永浩来劝劝强哥,交出微博密码,没事儿别瞎写瞎删,作为一位知名企业家,怎么可以和王思聪一样任性呢!

最后需要补充一句:京东的同学,我完全是因为看不过阿里公关这么欺负人,所以才给你们提个醒,毫无恶意。毕竟,我也是京东商城的金牌会员。


【关于商道】派代商道定位为中小创业者的决策参考,内容集合电商业界评论、热点解读、高效资讯,聚焦创新创业、经营之道。 派代网微信订阅号——为中小电商创业者提供最鲜活、最干货的知识!电商大爷——全网电商精选内容,电商人必备APP,即刻扫码下载!

  「来往」,这个一度很火被外界认为阿里对抗腾讯微信的杀手锏,今天改头换面更名为「点点虫」,最新版已经可以在  和 下载。根据 App Store 里的介绍,「点点虫」之所以改变是「为了更专注于阅后即焚」。

  昨天下午,来往团队在给用户的通知中说明:「阿里巴巴的动物园明天即将迎来一个特别的小伙伴。精彩 “虫” 新开始,敬请期待。」结果就是这条原名「来往」的「点点虫」。

  来往成立于 2013 年 9 月 23 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移动好友互动平台「来往」4.0 版本,是阿里巴巴新成立网络通迅事业部后首个对外正式亮相的集团核心级项目。当初之所以要做来往是由于「微信平台突出开放性,其陌生人交友功能逐渐成为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来往主打私密安全牌,被认为意图借微信弱点切入市场」。并经过了几次大型改版,除了提供语音和文字聊天之外增加了很多微信没有的功能,其中以阅后即焚和「扎堆」最具有特色。

  来往一度成为阿里巴巴前 CEO 陆兆禧任期内的代表性产品,并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推广,找来了像赵薇、史玉柱这样的知名人物,马云也经常为「来往」撰写专栏。随着阿里巴巴战略的调整,「来往」一度失宠,「来往」团队也转型做了新一代的团队沟通工具「钉钉」(千万别让你老板知道这个凶残应用……)。

阿里爸爸、老干爹是谁?这些商标是“山寨”商标吗?

【】“雷碧”“小白兔”“老干爹”“阿里爸爸”“辛巴克”……为了防止别人相同、近似商标,很多知名企业在上“山寨”了自己。对此,有知识产权专业人士指出,“防御性”是大企业的常见做法,“知名品牌这么做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未来的口水甚至法律战。”

很多大企业“山寨”自己商标,显然是一种策略。如果不“山寨”自己商标,大企业产品在市场上会遭遇“山寨”商品的冲击,品牌形象、价格体系等都会深受影响。所以,针对拼夕夕平台出现的多种“山寨”商品,创维等知名企业已要求拼多多停售。

专业人士指出,例如阿里巴巴除了注册自己的商标外,也注册了不少近似商标:阿里妈妈,阿里爸爸等等。小米公司为防止“傍品牌”,主动把蓝米、紫米、桔米,甚至连爆米花、虾米等都注册了。

“这是出于对自己品牌的保护。”火名知识产权相关专业人士指出,举例来看,阿里巴巴作为全球500强企业,影响力是巨大的。从阿里巴巴延伸的谐音阿里爸爸,到阿里叔叔、爷爷奶奶等等“阿里家族”,如果阿里巴巴自己不去注册,则不排除有可能被傍品牌的投机分子所注册。

据了解,的一般原则是“注册在先”,谁先,法律保护谁。同时也有例外,尤其是《》第31条“申请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

但总体来看从维权角度来说,一旦商标被其他企业“注册在先”,再要维权,举证责任、诉讼维权等成本相对更大。因此,很多大型企业采取了注册“防御性商标”的策略,即在主运营的商标之外,同时注册若干相似商标。

“知名品牌这么做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主要是避免未来的口水甚至法律战。”上述人士分析强调,商标是企业的生命,代表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信誉,对增长品牌认知度有很大作用。也正是基于商标这种重要的品牌意义,也就不难理解大企业对于商标的防御性“抢注”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首歌开头是阿里爸爸阿里巴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