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讨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专升本知识的群。

有没有豫东商业广场业主群【虞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2,071贴子:
有没有豫东商业广场业主群收藏
你是业主,昨天看演出么,没有面对面建群啊
一言不合就聊房地产
多少钱买的?
同在那买的住房。也有租的门面。
欢迎豫东广场的业主进群。
有谁知道豫东业主群微信号
有谁知道豫东业主群微信号
登录百度帐号社群电商回归源点的商业新征途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社群电商回归源点的商业新征途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除了广告、电商和会员费,社群还有哪些更具价值的商业模式?
稿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商业模式是根植于产品本身的,几乎没有一套通用的商业模式可以用在任何一个产品上。社群也一样,由于社群种类多种多样,我们不可能用一种商业模式去套用所有的社群。现实就是如此,同样的商业模式,用在别人身上变现了,自己拿过来却收效甚微,甚至引起群成员反感。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极其复杂,最主要的就是商业模
式是否能与社群的属性相匹配。商业变现一般是社群运营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结果,绝对不会生硬,也不会无中生有。因此,社群的深度运营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正是因为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属性,因此,以下介绍的这些商业模式,是如今比较多的社群所走的路子。每个社群应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配以持续的深度运营,方才可能收效。一、几种常见的社群商业模式很多人会把社群当作纯粹的营销渠道,这在社群的商业模式上也会有所体现。因此,目前常见的社群商业模式中,或多或少都与传统营销思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社群的爆发期,虽说简单粗暴,却也直接有效。1.社群广告变现通过广告变现,本质上是把社群当作广告投放渠道。社群是一种媒体,有媒体就可以有广告,这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任何广告都应与媒体形式相匹配,否则就是无效的。社群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把其当作广告投放渠道,肯定不能采取传统的只求浅层触达的打法,“丢完即走”注定行不通,你的广告很容易被群成员看作是
垃圾信息而被过滤掉。社群本来就是重运营、重互动的,群成员(用户)又是相对精准的,因此广告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社群运营和精准的群成员匹配上才会有效果。
有时候甚至需要将广告当作社群内容、活动的本身,就像很多自媒体网红,广告与内容深度吻合,让用户傻傻分不清,粉丝甚至戏称自己每天就是特意来看广告的。不过,社群不似网红,能有规模庞大的粉丝基数。社群经过高精准化的成员筛选,人数必然不多,所以广告的覆盖率不会大,这自然会掣肘社群变现。因此,社群广告是难以作为一种持续大规模的变现方式的。2.社群电商变现社群电商实质上就是,我有商品,通过社群作为渠道卖给你。社群应当卖货,这是逻辑思维提出的主张。如今,电商已成了很多人做社群的动力和目标,社群
只是他们的工具,比如母婴社群、美妆社群等等。反过来,很多本来尚未变现却又运作得不错的社群,也期盼能够通过电商而实现变现。社群电商跟社群广告类似,优势在于群成员的高精准和高互动(当然这是针对成熟社群而讲)。这便要求社群主在进行商品挑选和售卖时要做到与群成员精准对接、有的放矢,如此,群成员才有可能买账。而这,前提也必须是对社群有过深度运营,社群已经有了良好发展。纯粹地把社群当作产品售卖渠道,缺乏前期的深耕,这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如今早已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时代。除此之外,社群电商同样会受群成员人数不多
的限制。所以,就电商来说,我更看好网红模式,想要通过电商变现,必须要有大体量的粉丝基础,比如罗振宇和张大奕,他们做电商是很容易成功的。网红作为自
媒体做电商,实质上是把传统媒体的流量优势搬到互联网上来了,所以容易变现。3.收会员费变现通过收取会员费的方式变现,可以说是最为简单直接的变现方式了。所谓的收会费,即是群成员在加入社群之处必须向社群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加入社群、参与社群活动、享受社群服务等等。这个很容易理解,如果社群或者社群主相对于群成员来说,本来就存在着势能优势,那收取一定的“门票”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否则就“不带你玩”。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付费型社群”的做法。不过,我更愿意把收费单纯地看作是入群门槛,而不是社群变现的主要手段。社群不同于粉丝群,它是有着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人群聚合,因此群成员是必须经过筛选的,收费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如果你愿意为入群付出金钱代价,那基本可以认为你对社群是高度认同的。总的来说,收费不足于支撑一个社群的商业变现,毕竟群成员数量有限。收高了群成员会减少,想要吸引更多的群成员又不能收高,总体上来说数量不会大。
而且一旦双方建立了收费关系,则可能破坏群成员间的平等和互动关系。群成员在心理上会认为自己进社群是花钱买了产品或服务的,社群必须对我负责到底,这将
给社群的运营带来巨大压力,得不偿失。如果一开始就把收费只当作筛选手段,则不会有这些后续麻烦。二、某些特定类型社群的商业模式以上介绍了3种通用的社群商业模式,大部分社群都可以尝试。而我们知道,社群是率先在某些领域觉醒的,因此很容易出现一些行业类社群,在商业模式上也会有原有领域的烙印,比如培训型社群、产品型社群、公司型社群。下面将一一加以介绍。1.培训型社群培训型社群在变现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似乎只需把本已存在的技能培训和知识分享模式搬到社群中来,从而通过收取一定的费用直接变现。培训收费本质上是把群主或专家已有的势能进行变现,要么是群主不断产生优质的内容等进行输出,要么是定期邀请嘉宾进行分享,群成员为学习知识或培训
技能而付费。这种类型的社群在变现上比较直接有效,其商业模式在社群兴起前就早已存在,大部分知识培训类社群都走的这种商业模式。培训型社群主要赚取的是群主和群成员间的势能落差,因此这种社群比较适合知识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比如法律、医疗等等。在互联网产品、技术等的培训领
域也能奏效,因为如今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相对较高,而且也渐渐建立起了为知识付费的观念,对知识能给自己带来增值的观点也比较认同。整体上看,这种
商业模式是成立的,而且是可复制的。不过,培训型社群对“师资”和持续优质内容的输出会是巨大的考验。由于其变现严重依赖新成员的加入,即是必须不断地拉新,这要求社群必须持续输出优
质内容。而对于老成员来说,社群也必须对其不断输出新内容,这便在“师资”上提出了要求。能不能做好这两方面工作,直接关系到变现的持续性。2.产品型社群要说商业模式与社群属性结合最为紧密的,非产品型社群莫属。我所说的产品型社群,指的是社群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属性气质,由群成员共同
创造产品和服务,进而在社群内或社群外进行变现。比如一个母婴社群平时经常探讨市面上纸尿布的优缺点,吐槽没有一款好用的纸尿布,那么社群就可以收集这种
需求,生产一款全新的纸尿布品牌,并且让群成员参与产品设计,甚至向群成员众筹资金生产这款纸尿布。我们经常提及的小米社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型社群。在创造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群成员既可作为用户提出需求,又可作为生产者参与产品生产。产品型社群通过创造产品进行变现给人一种瓜熟蒂落的感觉,即产品的涌现是社群发展自然而然生发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社群的企业化。因此,产品型社群的商业模式与社群电商是完全不同的。社群电商是把社群当渠道,即我是先有货,然后向社群成员售卖,这是从B端到C端的信息流传。产
品型社群是先有需求,然后群成员共同创造出产品再售卖,这是从C端到B端的信息流传。二者信息传递的方向反转了。所以,这种C2B的模式,决定了产品型社
群推出的产品或服务一定是扎根于群成员的新产品、新品牌,而不是从别处拿现有产品向社群售卖。正是这种从C到B的模式,决定了产品型社群的核心是倾听,即通过互联网社群的手段获取群成员需求,并让群成员的声音起作用,而不是将自己的产品或想法强制传播给群成员。这就要求想通过这种方式变现的社群,要切切实实转变观念,这将会有一定的难度。3.公司型社群如果说产品型社群可以看做是社群的企业化,那么公司型社群则反过来了,是企业的社群化。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企业通过社群的手段组织客户,提高互动反馈。以往企业和客户之间是几乎无交流的状态,除了一些市场调研活动外。随着社群的兴
起,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社群这种形式在组织客户、需求调研、产品改良上的重要性,于是便以公司为中心,把客户组织起来进行社群化运营。比如现在很多的公司都有用户群,一些运作成熟的用户社群,公司与用户能形成良好互动,甚至形成了以公司产品为核心的文化调性,这对提高品牌的忠诚度、改进产品生产、促进品牌传播等具有很大价值,无疑也是社群的一种商业方向。不过,公司型社群从组建之初便是一种不对等关系,即企业和用户的对立。因此在群成员的互动活跃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将使得其商业价值打折扣。这种基于利益的社群连接,关键点是要形成社群文化和社群价值观,这样才能吸引新成员、刺激活跃度,达到自发展。三、更具价值的社群商业模式以上介绍了几种比较常见的社群商业模式,这些方式都已或多或少被验证过,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做法还远未发掘社群的真正价值。既然社群和社群经济是大风口,那么我们就不能过于短视,只看到眼前利益,透支式地通过社群进行短期变现,这对宏观的社群发展环境来说是一种污染。社群作为人类未来的一种组织方式和经济形式,必然要有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上面介绍的几种变现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基本上都是把群成员当作被攫取的对象,当作局外人,是他们变现的主要来源。这与社群独立平等、互相协作的本质是相矛盾的。所以,我们应当转变视角,社群既然是有着共同的目的和价值观的人的聚合,那么群成员与社群主就不应该是对立的。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群成员当作团队或组织的一份子,由此将会生发出更具价值的社群商业模式。1.品牌传播社群就是一个品牌,由社群延伸出来的具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更是一个品牌。所谓通过社群进行品牌传播,就是发挥群成员作为组织一份子的作用,让其传播
“属于自己”的内容,宣传“属于自己”的产品,这相当于一种高质量的口碑宣传。这从很多自媒体内容通过粉丝的自发传播而得到疯传就可看出端倪,事实上,这
部分主动传播内容的自媒体粉丝,在心理上已经自动结合成了一个以自媒体调性为中心的社群,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内容写的是自己,有自己的气质,有自己的参
与。如果松散的自媒体粉丝都能做到自发进行品牌传播,那么高粘性的社群成员对此更是不在话下,毕竟社群的品牌本身就是自己参与的结晶。当然,要想让群成员自发地进行传播,社群品牌必须做到精准地贴合群成员,比如吴晓波的“吴酒”品牌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由于社群成员本身具有高精
准和高互动特性,因此社群品牌所针对的“目标用户”是很清晰的,很容易做到贴合群成员;除此之外,要想让群成员自发地传播品牌,社群运营人员还必须精心设
计出远远超出群成员期望的惊喜感,让其有不吐不快的冲动。比如罗辑思维玩过的“吃霸王餐”活动,对群成员来说是极大的惊喜,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对社
群的新媒体工作也提出了高要求。总之,我们要通过精准的种子群体和超乎预期的活动体验,打造社群化病毒式品牌传播。我们应该认识到,社群的商业价值不只是变现,如果社群的自有品牌能够得到“自来水”式的传播,那将是比短期变现更有意义的事情。2.资源互换《认知盈余》告诉我们,人们除了工作以外的自由时间存在着巨大的盈余,这种认知盈余不应只用于消费,还应更多地用于分享和创造。通过这种分享和互换,可以将单个人的平庸变成群体的卓越。这便是共享经济的来源。事实上,人们“盈余”的不仅仅是“认知”,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互补,都可以看着是一种盈余,都可以共享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共享经济是未
来的趋势,而社群是最适合共享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我们知道,群成员通过社群连接在一起后,一个最原始最简单的合作方式就是交换资源。由于群成员的深度连
接,资源互换将会进入一个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局面,这将是社群的巨大商业价值。而如果能配合一些在线社群工具,这种资源互换的效率将会得到更大提升。对于社群来说,这种资源互换可分为群内互换和群外互换。群内资源互换是发生在群成员之间的,如今的互联网手段(比如在线社群工具)极大地突破了资源
交换的限制,产生了巨大力量。比如正和岛人脉社群,将企业家联合起来互换资源,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人们通过社群组织起来后,还可以利用集体势能向外置换资
源,还是正和岛社群,岛邻没有的资源,就嫁接外部资源进行互换,其所为的“约局”,正是这样的一种理念。此外,著名的“邓巴数”指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约为150人。我们知道,“邓巴数”的前提是人脑的受限,而如今互联网的飞
跃式发展,使得人们的人脉关系可以“外化分布式”存储,而不必仅仅依赖于人脑,在需要的时候即可组合调用,这使得我们的人脉人数远远超出了“邓巴数”。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产生了“人脉盈余”,社群将催生出以人脉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比如:人脉交易。人脉将作为一种商品资源进行直接交易,这便可以形成收费模式,以帮助群成员介绍人脉,牵线搭桥;人脉积累。随着社群内人脉资源的积累,将形成一种对外的势能,吸引新成员的加入,形成人脉价值,从而变现。本质上来讲,人脉的价值在于资源的互换,人脉如果不能带来资源则毫无意义。总之,我们可以通过社群连接内外部资源进行互换,利用人脉盈余,创造社群资源连接和交易价值。3.协同生产对人的“盈余”的利用,不能仅仅限于分享互换,还应有更深层次的合作,这就为社群成员的协同生产提供了可能。如前文所说,人不只有“认知盈余”,人的“盈余”是全方位的,比如智能盈余、经验盈余、技能盈余等等。群成员通过社群的组织连接,使得与陌生人的合
作有了可能,这将能充分利用彼此的盈余价值,共同协作生产有价值的东西出来。比如借助一些互联网手段,WIKI百科利用人们的知识盈余完成了词条的撰写。
又如罗辑思维通过粉丝的协同生产做月饼,这其中的商业价值自然不必言说。协同生产触及了社群存在的本质,它可以生产内容、产品、服务,还可以协同完成一些更加重大的任务。因此,这将有可能是社群最具商业价值、最为诱人的地方。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简单规则,利用群成员全方位的各种“盈余”,组织群成员进行协同生产,完成超乎想象的商业行为。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社群商业模式上有多种可能,目前常见的做法是社群广告,社群电商和收会费;某些特定的社群在商业变现上也做得比较好,比
如培训型社群,产品型社群,公司型社群;而我认为,社群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形式,我们应当发掘其更广阔的商业价值。我们看到,社群在品牌传播、
资源互换、协同生产上具有最为诱人的商业价值,这才是真正的大风口所在。作者:Richard,群幂负责人,MIT Sloan MBA,原考拉FM CTO,考拉FM产品和技术团队将产品从0做到上亿用户。欢迎各位加微信探讨交流:wenchen1492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有没有一手房地产群?或者商业地产群号?最好是长三角商业地产群?
有的,很活跃的商业地产群
华中商业地产交流群。请进群后更改群名片。还有一个很好的商业地产网站 湖南商业地产网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以膀胱癌的发病率最高。其发...
子宫肌瘤一般是良性肿瘤,主要受体内激素水平影响,如果在绝经前定期检查没...
有问题 @爱问
Powered by iask.com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不雅词或人身攻击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取消 确定举报
3a7fca88f5d5c19c0fe4715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前台内容,后台社群”――从《罗辑思维》看互联网知识社群传播模式
日14:54&&来源:
三、社群传播形态――罗辑思维知识社群
“网络社群”由美国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在他1993年出版的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首次提出。他将网络社群定义为:因网络中的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集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这里没有将具体的交流手段作为社区的特质,也没有强调社区的空间意识,而是强调了“人际关系网络”这一概念。 罗振宇曾经说过:“罗辑思维的核心是社群,而不是自媒体”。
日即《罗辑思维》自媒体视频节目上线10个月之际,单期视频节目播放量达到100万次,罗振宇发起了会员招募活动,招募条件为:募集5000名发起会员及500名铁杆会员,前者的会费是200元,后者是1200元,期限均是两年。
这次招募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借招募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不做会员福利的承诺,以“互联网实验”和“史上最无理的会员招募”口号激发受众的想象空间,同时在注意力稀缺时代,制造吸引眼球的效果。其次,建立以“信任”原则的群体规范。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通过缴纳会费这一“门槛”行为,完成社群价值观的同化和纯化,保证了社群内部成员对罗振宇“魅力人格体”的忠诚度。再次,饥渴营销策略的运用和金融概念的引进。会员名额的限制制造一种时间和资源紧张感,后期会员资格作为金融衍生品实行价格浮动,这一套具有“作秀”和“玩票”性质的商业策略展示,增加了参与者的游戏感和对自我知识精英身份的认同。
人们在网络中聚集并产生交流、互动的愿望,首先是基于人们自身的一些需要。网络社区得以形成并发展的基础,,便是人们能够在一个社区中找到与他人的某种共同需要。这种需要就是社群的维系点。有研究者认为,网络社群与现实社群一样,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求:兴趣(Interest)、关系(Relationship)、幻想(Fantasy)和交易(Transaction)。
下面笔者将从这四个维度分析罗辑思维得以维系的原因。第一,兴趣。《罗辑思维》自媒体节目以传播通俗化的书本知识起家,社群成员的共同的标志就是“爱智求真”,认同“魅力人格体“罗振宇倡导的价值观体系。第二,关系。格兰诺维特认为,持续时间长,涉及情感程度越深,彼此亲密程度越高,以及互惠程度越高,就是“强关系”。 线下活动频繁,在组织协作和现实交流中,建立起社群成员间的“强关系”,每个成员个体将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即“人力资本”投入到社群活动中,转化为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 。例如,演讲设计师戚泽明的第一单活,来自于重庆罗辑思维社群的召集人黎叔。 第三,幻想。罗振宇反复强调社群活动的“实验性”,社群成员的身份被定义为实验的参与者,每个成员都怀有对互联网社群的期待。罗振宇自称“它就是一场互联网试验,努力活,该死死。”充满不确定性和冒险精神的社群,吸引了一些具有投机想法的成员。第四,交易。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了一个“会来事”的栏目,社群成员有权利通过罗辑思维微信号发布信息,会员找工作、商务合作和招聘都是会来事常见的内容。实用信息交流的平台并不少见,但罗辑思维社群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搭建起来,与线下交流相结合,在信息匹配度上更加高效和可信,同时与“幻想”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互补,构成现实利益的满足。
综上所述,罗辑思维社群在通过会员招募建立群体规范,通过成员需求的满足稳固社群结构。然而,当成员间传播相似的思想观念时,可以在社群中获得认可和正面反馈,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社群成员对罗振宇的观念和行为表达质疑之声,其他成员则采取排斥和拒绝的态度,以维护社群规范和价值系统,这也是社群传播所无法克服的弊病。
四、“知识类节目+知识性社群”的互动关系及盈利模式
《罗辑思维》的传播主体“知识类节目+知识性社群”,二者相互呼应,以节目凝聚“爱智求真‘的知识共同体,以社群活动扩大节目的知名度,并依托社群平台,给社群成员带来广泛的社会资本和信息沟通途径,凝聚社群成员的价值认同,同时,社群创造的价值反哺自媒体节目。总而言之,《罗辑思维》打造了一个完整而可持续的传播与盈利模式。
1、自媒体节目阐释自由主义和商业伦理,为社群输送价值观
如前文所述,《罗辑思维》自媒体节目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知识类节目,卡里斯玛型权威罗振宇将节目内容和自身魅力结合起来,通过“讲故事加意义引申”的传播形式,反证自谬的论证方式,以及节目镜头突出罗振宇其人,对于“互联网思维”话语体系的反复强调,都加强了了受众对于《罗辑思维》节目及“罗胖”的接受程度。
对比第一季与第三季的《罗辑思维》节目单,我们可以发现,单从题材而言,以“商业、创业”为题材的节目数量明显增加,这和《罗辑思维》社群日益浓重的商业气息非常同步。《罗辑思维》自媒体视频的定位是“做您身边的读书人”,然而节目内容越来越多与商业挂钩,这种节目内容的转向,说明《罗辑思维》对节目受众的定位发生了偏移。截至2014年12月份,第三季节目播出之时,《罗辑思维》社群已经拥有会员数接近25000人。据媒体报道,&《罗辑思维》的铁杆社群成员在职业上有些共性,不是那些“求知求真”的读书人,而是“偏社交类的一些职业比较多。” 《罗辑思维》自媒体节目名称和内容更多的涉及商业、营销、创业,是为了吸引和稳固这批粉丝的需要,持续向社群输送符价值观。
2、通过社群获取社会资本和心理归属感,更加认同自媒体传递的价值观
《罗辑思维》社群倡导“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这种理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中国社会圈子内利益的流动,有利于突破人际网络之间基于亲缘、地缘关系的局限,开放圈子壁垒,将社会资本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基于相同理念的社群成员,大多对于社会资本的获取抱有极大的兴趣,即个人从理性行为出发,通过建立“连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社群内部成员由于才能、资源的不同,自然形成了社会资本丰富与匮乏的不同层次。社会资本丰富的人把《罗辑思维》社群当作营销平台使用,社群成员是潜在的消费者,并通过踊跃组织社群活动扩大知名度,成为社群内部罗振宇式的“魅力人格体”。社会资本少的人则通过接近社会资本多的人,在社群内获取较多的社会资源。比如“黎叔”和“皮爷”等现实中成功的商人,他们利用《罗辑思维》成为当地《罗辑思维》社群中的重要组织者。另外,社群成员的价值观经过会员门槛的筛选,第一、二期为招募,第三期为推荐,社群成员在价值观上的统一容易获得群体内部的心理安全感,通过自媒体吸收的价值观在社群活动中获得印证。
3、社群成员“供养”自媒体节目
《罗辑思维》的盈利方式有多种,直接与社群相关的是面向会员收费和社群活动盈利,向会员收费是一次对罗振宇“魅力人格体”的检验,具有筛选会员和建立群体规范的双重意义。
社群活动盈利则是指,由“魅力人格体”罗振宇在社群内发起的基于信任的商业行为。比如在2014年中秋节进行的“真爱特供”月饼销售的活动,通过与“口袋通”支付平台联手,发动社群成员向亲朋好友“索要”月饼,找人代付月饼的价格――199元。按照罗振宇个人的解释,这是一次互联网实验,选择被看作最low的送礼产品测试“真爱”,即检测社群成员对罗振宇“魅力人格体”的信任程度,“测试真爱,散尽节操,白拿月饼”。这种“爱的供养”在互联网思维话语的包裹之下,更多的是消费成员及其亲朋好友,进行感情绑架,实现利润的增长和资本的累积。
综上所述,《罗辑思维》自媒体节目将罗振宇塑造为“读书人“,社群传播则起到强化价值认同的作用,即“前台内容”与“后台社群”完成价值观输送和价值观强化的作用。《罗辑思维》将传播方式和盈利方式都建构在获取社群成员的信任上,但是,这一点与《罗辑思维》团队“攫取利益”间存在着背离――罗辑思维的社群活动的商业化在不断侵蚀社群成员的信任基础。尽管日益取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但是针对节目的“过度商业化”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多。 如何在保持自媒体节目的“读书”本色的同时,实现商业利益的可持续,如何在传播内容与盈利方式之间进行平衡,是摆在《罗辑思维》团队面前之间一个难题。
【1】“时间的朋友”2015年罗辑思维跨年演讲
【2】《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2月29日的语言推送中,罗振宇声称:“微信用户达到650万。”这里的“活跃粉丝数量是指,在订阅《逻辑思维》公众号后,收听罗振宇60秒语音并回复关键词,获取推送文章的人群。
【3】张希圣:《逻辑思维》的成功罗辑,载《青年记者》,-43。
【4】张贞:《从“罗辑思维”看自媒体成长特质与伸长空间》,载《传媒观察》,2014(10)
【5】马莉英:《“罗辑思维”的逻辑思维――“罗辑思维”自媒体形象的建构与转向》,载《传媒与教育》,2014(1)
【6】吕坤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文化危机――丹尼尔?贝尔批判性传播观述评》,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
【7】马克思?韦伯:《支配社会学》,261-329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第3季第08期:你因挣钱而伟大
【9】【15】《罗振宇:一个60秒的互联网实验》,载《长江日报》,日
【11】向淑君:《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思想研究》,载《东南传播》,2008(12)
【12】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New York,Random House,1970,pp.386-387
【13】李良荣、郑雯:《论新传播革命――“新传播革命”研究之二》,载《现代传播》,2012(4)
【1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191-19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约翰?哈格尔三世、阿瑟?阿姆斯特朗:《网络利益――通过虚拟社会扩大市场》,19-26页。
【17】林南:《社会资本》,24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投资。”
【18】【19】 张信宇:《罗辑思维的“地下江湖”一切都有 但和知识无关》,载pingwest品玩,
【10】【20】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鲁浩:《估值翻13倍 资本看好罗辑思维变现能力》,载《南方都市报》,日,
【22】罗振宇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演讲称:“我们不是什么媒体,就是个买卖人”,日,
(责编:温静、赵光霞)
年终策划:2016传媒新规知多少
   2016年,我国发布、出台和通过了不少有关传媒的法规、通知及规定,人民网传媒频道一一为您进行梳理,看看大银幕、小荧屏、广播、互联网及移动端等会有哪些新变化。
迎第十七个记者节 看优秀新闻人炼成记
   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在第十七个记者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中国最高新闻奖项获得者,通过数据和事迹,为您揭秘优秀新闻人修炼之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威海商业讨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