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起征点每月5000元不变为何不变?

备受瞩目的个税法修正案草案今天(8月27日)开始接受第二轮审议。

6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个税草案,月底公布个税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大众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内,最终有6万多人提出13万多条意见。

据《人民日报》报道,关于个税起征点,二审稿中未对起征点进行修改,维持了一审稿中起征点调至每年6万元,即每月5000元不变。

作为个税法第八次改革,草案将起征点由每月的3500元提至5000元。不过,不少观点认为,起征点仍然偏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个税法草案一审时,部分委员就建议提高起征点至6000—10000元不等。

从一审稿中的3500元调至5000元后,我们的个税额到底有何变化。根据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个税税额=(月收入-五险一金-起征点)×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假设在北京工作的小明月收入1万元,若按照北京地区的个人五险一金缴纳比例22.2%进行扣除后,其余额对应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10%和105元。个税一审调整前:我们计算出的个人所得税约为323元;个税二审调整后:个人所得税约为173元。那么,小明每月将少缴纳个税150元。

此次第七次个税法大修,还有多项改革,比如草案在五险一金之外,还首次增加了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审稿中有一个新变化是,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快,工薪阶层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赡养老人负担较重等实际情况,二审稿中将赡养老人的支出也予以税前扣除。由此前居民个人的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四项支出可以在税前予以扣除,增至五项。

8月27日下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在会议中,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辉向大会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未来我们的税收将出现什么新变化?一起来看看吧!

个税起征点5000元不变

关于个税起征点,二审稿中未对起征点进行修改,维持了一审稿中起征点调至每年6万元,即每月5000元不变。

二审稿中的一个新变化是,赡养老人的支出也予以税前扣除。由此前居民个人的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四项支出可以在税前予以扣除,增至五项。

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方面提出,为了弘扬尊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充分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快,工薪阶层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赡养老人负担较重等实际情况,建议对于赡养老人支出也予以税前扣除。

有的常委会委员和专家提出,稿酬所得需要长期的智力投入,在税负上应给予一定的优惠。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

此外,草案二审稿还针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扣除予以明确,个人将其所得对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同时,徐辉还在报告中指出,这次改革,通过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低档税率的级距等方式,减轻了广大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使个人所得税税负水平更趋合理,实现了从分类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重大转变,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税务总局:确保纳税人充分享受改革红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4日讯(记者曾金华)9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召开全国税务系统个人所得税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对做好个人所得税改革实施工作进行安排布置,确保新税法如期平稳顺利运行,让广大纳税人享受改革红利。 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表示,税务总局将改革工作细化为6个方面、28项改革事项、37条具体任务,并逐项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各级税务机关一把手作为推进改革落实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亲自组织,分管领导作为具体负责人,要靠前指挥、亲力亲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通力协作,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在深入推进税务机构改革过程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细致的举措,把个人所得税改革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确保纳税人充分享受改革红利,实现个人所得税改革和税务机构改革“两不误、两促进”。 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在动员部署时强调,各地税务部门要加强领导,分级落实责任。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改革实施工作。要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方式,强化培训辅导,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基层一线人员懂政策、会操作。要切实做好纳税服务,强化技术保障,加强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要建立严格规范、自上而下的考评督导机制,促进改革任务有效落地。

  新个税法通过 月入2万以下减负超50% 本报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订通过的新个税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享有变动后的起征点和综合所得税率表。 这是我国个税法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订,基本费用减除标准(俗称“起征点”)从3500元/月提至5000元/月,并迈出了向“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税制的第一步,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四项收入先行纳入综合征税范围,按年综合纳税,适用统一的3%-45%超额累进税率。 考虑到个人负担的差异性,这次个税法修订还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五项专项附加扣除。 “5000元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后还将结合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当天下午,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 据她介绍,在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月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可降低50%以上。 起征点基本覆盖人均消费支出 新个税法最终表决通过,其中外界高度关注的起征点、税率,均维持一审草案安排。从为期一个月的个税法修正案公开征求意见来看,呼吁提高起征点、降低45%最高边际税率的建议不少。 为何最终仍维持5000元起征点?程丽华现场给予回应,统筹考虑了城镇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每个就业者平均负担的人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后综合确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测算,2017年我国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约为每月3900元,按照近三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推算,2018年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约为每月4200元。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每月5000元,不仅覆盖了人均消费支出,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我国地区收入、生活成本差异较大,是这次修法过程中公众呼吁提高起征点的重要原因。历次个税法修订提高起征点的安排,都使得纳税面大幅缩减,这次也不例外。程丽华指出,“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 这次修法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外,还新增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扩大了低档税率级距。程丽华表示,广大纳税人都能够不同程度地享受到减税的红利,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获益更大,月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可降低50%以上。 程丽华现场举例,假如某个纳税人的月工薪收入是15000元,每月可以先扣除5000元的基本减除费用,再扣除三险一金、企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等现有的扣除项目,还可以扣除此次新增加的专项附加扣除。如果仅考虑基本减除费用(不考虑三险一金等抵扣项目),按照现行税法,每个月需要交税1870元;按照修改后的税法计算,该纳税人只需要交税790元。现行税法和修改后的税法计算交税比较以后,每月少交税1080元,税负减轻58%。如果再考虑其他扣除项目,以及这次新增加的专项附加扣除,那么他的税负还会进一步减轻。 至于45%最高边际税率为何不调整?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指出,这次修法出台了组合性的措施,适用45%税率的这些人同样也有减税。“下一步随着征管和配套条件的不断改善,还将进一步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综合税制会统筹考虑综合征税的范围、扣除的范围以及税率结构,包括税率水平,这都会统筹考虑的”,王建凡表示。 每年大致减税3200亿元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承诺,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程丽华指出,起征点提高到每月5000元,也就是一年6万元,我们的税收一年大致要减3200亿。还有新增的专项附加扣除,会减少公众的税负,个人收入增加后,能更好地鼓励他们用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这次个税法修订,侧重在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消费。大城市居民之所以觉得起征点偏低,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房价、房租较高,减税也要尽量避免资源更多地流向房地产”,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叶永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每次个税法修正,虽会让我国个税纳税面收缩,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纳税面、个税总收入在不断增长,个税也逐渐壮大为主体税种。2017年我国个税占全部税收比重提至8.2%。今年前7个月,我国个税收入达到9225亿元,同比增长20.6%,增速高于全部税收收入及GDP的增速。王建凡表示,“个人所得税对于税收的贡献今后可能还会有所上升。” 但随着征管的加强,以及这次首次引入综合征收,部分高收入群体税负有可能提高。 这次个税法修订引入的专项附加扣除,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税法授权,国务院下一步将对扣除的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作出具体规定。 专项附加扣除的范围和边界,有待政策明确。“新增赡养老人支出专项附加扣除,养老支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可能是最困难的,是只要有老人就能列支,老人究竟以哪个年龄为界,是包括父母辈、祖父辈还是怎样,是否区分有收入和没收入的老人,多兄弟姐妹如何分摊等,都需要有更周全的考虑”,社科院财政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实施专项附加扣除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预缴就能享受。个人还可以将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提供给单位,每个月发放工资、代扣个税时,单位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扣除”,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表示。 除此之外,专项附加扣除还能实现退税。刘丽坚指出,如果大家没有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诉单位,预扣预缴环节没有享受到或者没有享受到位的,也不用着急,可以到第二年办理汇算清缴的时候申请退税,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快速、便捷、安全的退税服务。 刘丽坚表示,在这次个税改革中,税务部门将与多部门实现第三方信息共享,核对申报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提供证明材料,“让信息多跑网路,让纳税人少跑马路”。

   个税起征点上调后反而“被减薪”?社保专家回应 来源:大众网 [网传个税起征点上调反而“被减薪” 社保专家:假的]修改后的新个税法于昨天下午正式通过,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5000元。今天,一张有关个税调整后的“收入表”开始在微博、朋友圈疯传,称“起征点”上调后社保缴费也会变相多扣,许多人将来拿到手的工资还不如调整前多。大众网记者就此咨询了济南从事社保方面工作的专家,专家称,网传图片中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社保一直按照工资总额这个缴费基数扣除,不存在也不会变相多扣。 8月31日下午,备受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历经七次大修后的新个税法正式亮相。多数网友认为这是件好事,毕竟对于许多工资收入在四五千元徘徊的人来说,上调个税“起征点”意味着每月都能省下一笔税款。然而,今天在网上热传的一张“收入表”图却给网友们泼了凉水,按照这张图表中的计算方式:同样是5000元工资,“起征点”上调前个人需纳税45元,社保扣费按照最低工资(1800元)的标准扣除,个人缴纳社保330元,最终个人到手工资4625元;“起征点”上调后个人纳税降为0元,然而社保扣费却变成按照实际工资缴纳,个人大约需要缴费920元,这样一来,到手工资仅剩4080元。 图片在朋友圈热传后,不少网友质疑:为啥降税了赚钱却少了?社保扣费凭什么不按照固定的基数,这不是变相多扣钱吗? “网上流传的这个计算方法是错误的。”今天下午,大众网记者就此事采访济南一位从事社保工作的专家时得知,网传图片“收入表”中,降税前的社保计算方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按照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社会保险。图片中所谓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保”,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种算法。 记者查询发现,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若干条释义中,也分别对其他几项社会保险缴费标准作出了规定。例如,释义第二十三条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具体比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 专家表示,社会保险是五险合一、一票征缴,用人单位只能申报一个缴费基数,也就是需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缴纳社会保险。因此,网传所谓以前按照“最低工资”扣社保的说法不成立,职工社保费用一直是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交多交少,始终都只跟工资总额有关。

  来源: 后鲁说国际税 在税务透明的国际化趋势下,中国从来没有缺席。该来的,一定会来的。那些还持有鸵鸟思维的人士,该醒醒了。 2018年8月31日,各界最关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通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正式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自2018年6月19日个税法修正案突然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初次审议,到最终通过并公布,只有两个月。 而在中国人大常委会2018年4月17日公布的立法规划中,个税法修改只是一个预备审议项目:“…(三)预备审议项目》…个人所得税法,由有关方便抓紧调研和起草工作,视情在2018年或者以后年度安排审议。” 这是个税法的第7次修改,飞速通过,非常亮眼。 一、判定税务居民身份都要数天数 外籍个人超国民待遇消失,持有中国护照本身应不再给个人带来不利税务影响。但是,判定税务居民身份都要数天数! 税务居民决定了个税法对谁适用,对谁的全球所得行使管辖权。在新的税务居民规则下,是否持有中国护照本身这一单一法律事实对税务居民身份的判定应该没有影响,关键的是个人在中国的居住时间。这对于持有中国护照的高净值人士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持有中国护照本身不会自动导致其被视为中国税务居民;但这一税务居民规则,从另外一个方面则会助力CRS发威,对于有境外金融账户的高净值人士将更易暴露风险。 一句话总结,个税法对税务居民规则的修改是:借鉴国际惯例,明确引入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概念,并将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时间这一判定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标准,由现行的是否满1年调整为是否满183天(这也是财政部部长刘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具体条文修改请见如下: 修改前 修改后 第一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一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修改前,个人所得税法将住所和“居住满一年”作为判定一个人是否为中国税务居民的两个选择性标准,只要满足一个就成为中国税务居民。居住满一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在中国境内居住365日。临时离境的,不扣减日数。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而对于外籍人士(香港护照、澳门护照视同外籍),则设置了一个巨大礼包:只有在中国居住满5年、从第6年开始才需要在中国就全球所得纳税。实践中,只要安排一个30天的一次性境外休假和出差、或者一年内在境外呆超过90天,就轻松地“在中国居住不满1年”。但是,这一待遇则只给外籍人士,持有中国护照的人不适用,因此很容易地在中国“居住满一年”。 新个税法采用183天作为税务居民规则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如同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取消了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之后,个人所得税法由于“借鉴国际惯例”,也不再可能为外籍护照身份规定超国民待遇。因此,持有境外护照包括香港、澳门护照的人士,也将不再拥有个人所得税上的超国民待遇。 对于持有中国护照的人,个税法修改之前的另外一个紧箍咒是住所。紧箍咒从何而来?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有待修改),“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一种说法是将完全是中国国内法意义上的“户籍”替换为在国际范内的通用的“护照”,故有持有中国护照就是中国税务居民的说法。 笔者倾向于认为,个税法修改后将会很清楚:持有中国护照≠中国税务居民。 尽管我们尚不清楚《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如何修改;但国际范围内来看,对于住所的判定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以致于住所作为一个税务居民规则判定的标准在实践中用处甚微。比如,在香港对于一个人是否被视为住所在香港,可能读完上百页的判例法也难以下个结论。 在所得税法意义上,笔者似乎想不出哪个国家将护照作为住所的判定标准(英国住所的概念是遗产赠予税法上的概念,在所得税法意义上并不适用)。强大如美国者,也只是将护照直接作为判定税务居民的标准,并不是将护照作为判定住所的标准。即使中国保留将户籍作为判定住所的标准之一,也会陷入缺乏具体标准而在实践中难以执行的困境。 如果中国继续“借鉴国际惯例”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税务规范性文件,应不需要担心持有中国护照本身给你带来税务上的负担:护照的因素对183天没有影响,因为对外籍人士和中国人士同样适用;护照的因素也不能塞到所得税法意义上的“住所”概念中。 二、助力CRS,境外账户税务风险更易暴露 截至2018年8月,已经有83个国家和地区确认将向中国交换金融账户信息: 安道尔,阿根廷,阿鲁巴,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 巴巴多斯,比利时,伯利兹,百慕大,巴西,英属维尔京群岛,保加利亚,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哥伦比亚,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库拉索,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格林纳达,根西,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马恩岛,意大利,日本,泽西岛,韩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来西亚,马耳他,毛里求斯,墨西哥,蒙特塞拉特,瑙鲁,荷兰,新西兰,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马,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圣基茨, 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维 尼亚,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阿联酋,英国,乌拉圭 绝大部分国家的情报交换都是针对2018年年度的金融账户余额进行(部分针对2017年,如百慕大、BVI、开曼群岛、圣基茨等;还有部分针对2019年,如库克群岛等)。 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将自2019年1月1日执行,而183天作为税务居民规则判定的标准也将适用于2019年纳税年度。而对于个人在2018年及以前是否为中国税务居民,则需根据修改前的个税法来判断。那么,新的个税法对于2018年度的CRS交换是不是就没有影响了呢?笔者认为,个税法虽然于2019年1月1日生效,但仍会助力2018年年度的账户信息(交换内容为2018年底的余额,2019年9月左右交换)交换。 在现有税务居民定义下,税务机关和境内外银行对中国税务居民身份的判定都是一头雾水。最后的结果是,对于在境外持有账户的中国护照持有人、新移民换了境外护照的中国人、在境外工作只是领取居住卡或者绿卡的中国公民,是不是中国税务居民,都存在很多困惑。 新个税法的最大价值就是将中国的游戏规则昭示天下:自修正案通过日起,中国将183天作为判定税务居民的清晰标准,广而告之。183天的税务居民定义标准,简单、明了,无论税务机关和银行都好操作。这样一个定义标准是税务情报交换CRS的最好伙伴! 这样一个简单明了、易于判断税务居民判定标准将会使得CRS真正开始发威。境外银行预计会加大对中国客户税务合规的审查,因为中国现在有了一个明晰的税务居民标准。 当你在境外银行开设的账户上填上你是他国税务居民、但你护照上的萝卜章证明你183天以上都在中国境内时,不需要税务专业人士的意见,银行自己就可以判定你已经构成“中国税务居民”。当你持有香港护照,但大部分时间呆在中国时,写上“香港税务居民”显然已经不再那么容易在银行过关。一个护照完整的复印件,就将个人完全暴露在银行合规部门之监控下。就算客户经理是你最好的朋友,可能也不会为你所冒险,因为银行合规部门可能会让银行家失去饭碗;银行合规部门不会为你“非中国税务居民”的故事所吸引,因为本国反洗钱立法中逃税作为反洗钱上游犯罪的规定已经为银行上了紧箍咒。 三、反避税规则是“尖刀” 个税法中增加反避税规则只是CRS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新的个税法通过修改税务居民规则,是重新把网织好了;CRS规则是捕好了鱼;那么,新增加的反避税规则则是实实在在的尖刀。请记住,高净值人士个人与关联公司须遵循公允交易原则,而通过离岸公司持有金融账户的架构行不通了! 常见的一种看法是:境外金融账户在境外公司名下,又不在个人名下,就算交换过来也不需要在中国补税。现在,这个看法肯定不对了——这就是反避税规则的威力。 个税法增加了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 “(一)个人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本人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额,且无正当理由;(“正常交易原则”) 用最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中国税务居民个人A 100%持有一离岸公司,离岸公司持有账户。从该账户向个人账户的资金转移,很容易被视为股息分配(在中国为20%的个人所得税)或者借款(按照市场利率支付利息,利息为20%的个人所得税)。 如果离岸公司下持有飞机、游艇,个人对飞机、游艇等使用也需要按照公允价值支付使用费,否则,税务机关可以调整,视同个人获得股息等投资受益。 “(二)居民个人控制的,或者居民个人和居民企业共同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偏低的国家(地区)的企业,无合理经营需要,对应当归属于居民个人的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 同样的简单例子,中国税务居民个人A 100%持有一离岸公司,离岸公司持有账户若干。离岸公司通常在BVI、开曼群岛等避税地,即使离岸公司不做股息分配,在没有经营需要的情况下,适用该条将视同股息分配而在中国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三)个人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获取不当税收利益。 “税务机关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依法加收利息。” 四、个人税务居民规划 由于采用了国际通用的183天标准,外籍人士(包括香港、澳门护照持有人)将不得不开始数天数了,如果在中国呆183天,就成为中国税务居民。那些因为持有境外护照、而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的中国企业家们,境外护照本身将再也不能为你提供税务上的实质优势。 中国护照持有人需要根据183天新税务居民规则判定其是否为中国税务居民。同样,这样一个明确的税务居民规则也为个人规划自己的税务居民身份提供了空间。高净值人士税务筹划的核心是税务居民身份的筹划。为个人税务居民身份之规划,中国部分企业家可能不得不在境外多呆些时间。这也是有着类似税务居民规则之国家的经验。 五、放弃中国户籍,小心“离境税” 个税法第十条增加了新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应当依法办理纳税申报:…(五)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推出的“离境税”。注销中国户籍是触发因素。因此,如果高净值人士要放弃中国户籍(通常与放弃中国护照相伴),则会触发在中国国的“清税”。这样一个规定还只是原则性的,具体的适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如果按照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在税法上通常会视同按照市场公允价值处置资产,而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六、买卖护照规避CRS,可以休矣 一旦个税法修改案通过,买卖护照作为所谓CRS“筹划”方案,可以休矣。 立法的最大价值就是将本国的游戏规则昭示天下:自修正案通过日起,中国将183天作为判定税务居民的清晰标准,广而告之。当你买了一本某某国家的护照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时,怎样将自己“非中国税务居民”的故事讲下去?当然,你会说,这样的一个结果在现行税法的税务居民定义下也是一样啊!不,现行税法下的税务居民身份规则在现实中成为一个内涵不清、外延不明的概念,实际上就变成了没有规则。既然中国没有明确而的税务居民规则,银行自然愿意含糊过去。

  上学看病房租房贷都能抵扣个税了,但具体咋办还不知道 个税法第7次修订尘埃落定。此次修订亮点颇多:新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低档税率适用范围扩大,把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支出设为专项附加扣除。 在新个税法下,还有多少人缴纳个税?谁最受益?每月能少缴多少钱?专项附加扣除如何抵扣?单身者要多缴税吗?一起来看权威解读。 亮点一:新的个税起征点提至5000元 此次个税修订的一大变化是,将原先分别计税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进行综合征税。 上述4项综合所得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俗称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 需要说明的是,个税起征点的内涵有了变化,之前3500元的起征点是针对工资、薪金所得一项,而新的5000元起征点是针对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这4项。 这是个税起征点第四次提高。此前,个税起征点自1980年确定为800元后历经了三次调整,2006年提高到1600元,2008年提高到2000元,2011年提高到3500元。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表示,5000元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后还将结合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亮点二:低档税率适用范围扩大 个税起征点提至5000元:少缴多少钱?谁最受益? 修订前(左)和修订后(右)个税税率表对比。 在税率方面,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个税的部分税率级距进一步优化调整,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不变。 亮点三:首次增加专项附加扣除 此次修法,首次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也就是说,以上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了。专项附加扣除考虑了个人负担的差异性,这样一来,不仅降负更多,而且更加公平。 还有多少人缴纳个税? 程丽华透露,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 根据人社部公布的《2017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2462 万人。 按照上述数据计算,起征点提高后,个税的纳税人约降至6369.3万人。如果再考虑到其他减税因素,纳税人数会进一步减少。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1年个税起征点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后,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 谁最受益? ——中等以下收入群体 个税起征点提高、低档税率级距扩大、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多管齐下,广大纳税人都能够不同程度享受到减税的红利,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获益更大。 程丽华表示,这次的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月5000元,也就是一年6万块钱。这个提高了以后,从总体上来讲,税收一年大致要减3200亿。 能少缴多少钱? ——月入2万元以下可减负一半 说了这么多,到底能少缴多少个税呢?程丽华表示,月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可降低50%以上。 让我们来算一算账,以月入1万元(均为工资、薪金所得)进行简略测算,假设“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为2000元,不考虑专项附加扣除,那么: 起征点为3500元的情况下,每月需缴纳345元个税; 起征点为5000元的情况下,每月只需缴纳90元个税。 也就是说,每月可以少缴纳255元个税,降幅超过70%,每月吃饭你可以多加很多鸡腿了。 当然,如果考虑新增加的专项附加扣除,月入万元缴纳将更少,甚至可能不用缴个税了。 专项附加扣除如何抵扣? ——设置一定限额或定额标准 修改后的个税法设立了六个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民众非常关心,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到底该如何税前扣除? 程丽华表示,根据税法授权,国务院下一步将对扣除的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作出具体规定。初步考虑对专项附加扣除设置一定限额或定额标准,既要保障纳税人方便纳税,相关支出得到合理扣除,又要体现政策公平,能够使广大纳税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减税的红利。 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表示,税务总局还将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操作办法。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申报就能扣除。二是预缴就能享受,个人还可以将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提供给单位,每个月发放工资、代扣个税时,单位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扣除。三是未扣可以退税,预扣预缴环节没有享受到,可以到第二年办理汇算清缴的时候申请退税。四是“让信息多跑网路,让纳税人少跑马路”。 “单身税”的解读成立吗? 不少网友将“专项附加扣除”解读为“单身税”,理由是单身人士不存在子女教育等支出,将会比已婚人士纳税更多。 事实上,这一解读并不成立。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表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得到的。比如房租和房贷利息,这两项是只能取一项的,要么扣房租,要么扣房贷利息。 “其他的比如继续教育,单身也可以享受继续教育。大病不一定都得扣,但是如果符合条件的话也是可以扣的,这和身份是没有关系的。” 王建凡称。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对于养育子女的家庭,因为负担重,对产生的支出适当给予扣除,是合理和应当的。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的专项附加项目并没有区分单身还是已婚已育,像继续教育支出、大病支出、住房贷款、租房租金等项目,是每个纳税人都可能享受到的。 新法什么时候实施? 新个税法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不过,为了让老百姓尽快享受到减税红利,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并按新的税率表计算纳税。 也就是说,10月1日以后,发放工资的时候,各企业单位财务人员在扣缴个税时一定要记住,别忘了适用5000元新的费用标准和新的税率表,大家也可查看自己的工资条,看看个税减少了多少钱。

  财政部:“单身税”?不存在的!5000元起征点未来或动态调整(附最新个税税率表) 8月31日下午,备受社会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至此,七次大修后的新个税法正式亮相。 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 新个税法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 新个税法规定,历经此次修法,个税的部分税率级距进一步优化调整,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不变。 多项支出可抵税 今后计算个税,在扣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新个税法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 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 新个税法通过后,8月31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司长邓勇等就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起征点为何是5000元?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解释说,最终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每月5000元,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5000元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是统筹考虑了城镇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每个就业者平均负担的人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后综合确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测算,2017年我国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约为每月3900元,按照近三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推算,2018年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约为每月4200元。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每月5000元,不仅覆盖了人均消费支出,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二是这次修法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外,还新增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扩大了低档税率级距,广大纳税人都能够不同程度的享受到减税的红利,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获益更大。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 三是在税法审议过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又增加了两项扣除,一是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二是允许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三类收入在扣除20%的费用后计算纳税,这样使得相当一部分纳税人的费用扣除额进一步提高。月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可降低50%以上。 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程丽华说,为了让纳税人尽早享受减税红利,今年10月1日起,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并按新的税率表计算纳税。明年1月1日起,将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三项所得与工资薪金合并起来计算纳税,并实行专项附加扣除。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此次改革的减税效果,程丽华举了个例子,假如某个纳税人的月工薪收入是15000元,每月可以先扣除5000元的基本减除费用,再扣除三险一金、企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等现有的扣除项目,还可以扣除此次新增加的专项附加扣除。如果不考虑此前现有的扣除项目和这次新增的专项附加扣除,仅考虑一项,即基本减除费用来计算,可以参照下面这张图: 程丽华说,需要说明的是,5000元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后还将结合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从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的几次基本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就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专项附加扣除怎么落实? 本次个税法修改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专项附加扣除,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透露,修改后的税法设立了六个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根据税法授权,国务院下一步将对扣除的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作出具体规定。 程丽华说,实施专项附加扣除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这一项政策平稳实施,我们将结合现有征管条件,对有关制度本着简化手续、便于操作的原则来设计。初步考虑对专项附加扣除设置一定限额或定额标准,既要保障纳税人方便纳税,相关支出得到合理扣除,又要体现政策公平,能够使广大纳税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减税的红利。” 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说,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有这么几个考虑: “一是申报就能扣除。纳税人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就能享受扣除。申报时尽量减少资料报送、简化办税流程,相关资料和凭证尽量不用报送到税务机关。 二是预缴就能享受。个人还可以将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提供给单位,每个月发放工资、代扣个税时,单位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扣除,这样大家在每个月的预缴环节就可以享受到改革红利了。 三是未扣可以退税。如果大家没有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诉单位,预扣预缴环节没有享受到或者没有享受到位的,大家也不用着急,可以到第二年办理汇算清缴的时候申请退税,我们将为大家提供快速、便捷、安全的退税服务。 四是多方信息共享。在这次个税改革中,税务部门将与多部门实现第三方信息共享,核对申报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提供证明材料,‘让信息多跑网路,让纳税人少跑马路’。” 单身要缴“单身税”? 有说法称,专项附加扣除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加重了单身人士的税负,甚至提了“单身税”的概念。新个税法实施之后,已婚已育人士在专项附加扣除方面享受的优惠是否比单身人士更多呢?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回应说,无论单身和已婚,都有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的机会。“‘单身税’可能有的是从自己的角度,比如我是一个单身,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所以子女教育这一项不一定就能扣得到。” “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得到的。比如房租和房贷利息,这两项只能取一项,要么扣房租,要么扣房贷利息。其他比如继续教育,您是单身,您也可以享受继续教育。大病,但愿大家健康,不一定都得扣,但是如果符合条件的话也是可以扣的,这和身份是没有关系的。无论是单身还是有家庭,结了婚的这些人士,我认为都有机会扣”。 高收入人群税负增加? 有说法认为,税改后高收入人群的税负会增加,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说,对于高收入人群,这次的调整实际上提高了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对于工薪所得者来讲,有的的确有年薪拿得比较高的,他也享受这些扣除,他享受了扣除之后,适用了45%以上税率的这一部分所得,势必有一部分在原来实行3500的时候要落到第一档税率里来,那么他肯定也是减税了。所以标准的提高,对于广大工薪纳税人不同程度的都减了税。” 对于适用45%税率的人群来说,王建凡说,在组合措施作用下,广大纳税人都减负,适用45%税率的这些人同样也有减税。“当然,我们国家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的设计,包括最高边际税率的设计,还是要兼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 税改实施只剩30天,来得及吗? 有记者提出, 10月1日到12月31日提高个税起征点到5000元,目前只有30天了,时间这么紧,如何确保这项措施按时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回应说,将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抓紧制定相关配套征管操作办法。二是抓紧做好信息系统升级准备工作。按照每月5000元费用扣除标准和新税率表同步调整个人所得税扣缴软件。三是抓紧对税务人员的培训辅导,尤其是重点培训我们办税服务厅和12366等一线窗口人员,及时准确为纳税人答疑解惑。四是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服务到位,征管到位。 记者:侯艳、王逸群、孙莹、潘毅 编辑:柴婧、杨森 新媒体编辑:周文超 部分图片来源:中国人大网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四次修正根据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五次修正根据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六次修正根据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七次修正) 第一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纳税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 第三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 (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第四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一)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二)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五)保险赔款; (六)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七)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八)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九)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十)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 前款第十项免税规定,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幅度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一)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二)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 国务院可以规定其他减税情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六条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七条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外取得的所得,可以从其应纳税额中抵免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但抵免额不得超过该纳税人境外所得依照本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 (一)个人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本人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额,且无正当理由; (二)居民个人控制的,或者居民个人和居民企业共同控制的设立在实际税负明显偏低的国家(地区)的企业,无合理经营需要,对应当归属于居民个人的利润不作分配或者减少分配; (三)个人实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获取不当税收利益。 税务机关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依法加收利息。 第九条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纳税人有中国公民身份号码的,以中国公民身份号码为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没有中国公民身份号码的,由税务机关赋予其纳税人识别号。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时,纳税人应当向扣缴义务人提供纳税人识别号。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税人应当依法办理纳税申报: (一)取得综合所得需要办理汇算清缴; (二)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 (三)取得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 (四)取得境外所得; (五)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 (六)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 (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并向纳税人提供其个人所得和已扣缴税款等信息。 第十一条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办理汇算清缴。预扣预缴办法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 居民个人向扣缴义务人提供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扣缴义务人按月预扣预缴税款时应当按照规定予以扣除,不得拒绝。 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不办理汇算清缴。 第十二条纳税人取得经营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由纳税人在月度或者季度终了后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并预缴税款;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三十一日前办理汇算清缴。 纳税人取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按月或者按次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代扣代缴税款。 第十三条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并缴纳税款。 纳税人取得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的,纳税人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六月三十日前,缴纳税款;税务机关通知限期缴纳的,纳税人应当按照期限缴纳税款。 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申报纳税。 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月十五日内申报纳税。 纳税人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的,应当在注销中国户籍前办理税款清算。 第十四条扣缴义务人每月或者每次预扣、代扣的税款,应当在次月十五日内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申报表。 纳税人办理汇算清缴退税或者扣缴义务人为纳税人办理汇算清缴退税的,税务机关审核后,按照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退税。 第十五条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协助税务机关确认纳税人的身份、金融账户信息。教育、卫生、医疗保障、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信息。 个人转让不动产的,税务机关应当根据不动产登记等相关信息核验应缴的个人所得税,登记机构办理转移登记时,应当查验与该不动产转让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的完税凭证。个人转让股权办理变更登记的,市场主体登记机关应当查验与该股权交易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的完税凭证。 有关部门依法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遵守本法的情况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并实施联合激励或者惩戒。 第十六条各项所得的计算,以人民币为单位。所得为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的,按照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成人民币缴纳税款。 第十七条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百分之二的手续费。 第十八条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开征、减征、停征个人所得税及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九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第二十二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注1: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注2: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换算后计算应纳税额。)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题:新个税法来了!六大热点问题权威部门如此回应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31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标志着个税法完成第七次大修。 “起征点”缘何定为每月5000元?新税法能给工薪阶层减多少税?专项附加扣除究竟怎么抵扣?……面对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当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一一作答。 看点一:每月5000元“起征点”出于三大考虑 个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即通常说的“起征点”)备受关注。每月5000元的标准缘何而定?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统筹考虑城镇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每个就业者平均负担的人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后综合确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测算,2017年我国城镇就业者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约为每月3900元,按照近三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推算,2018年人均负担消费支出约为每月4200元。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每月5000元,不仅覆盖了人均消费支出,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二是此次修法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外,新增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扩大了低档税率级距,广大纳税人都能不同程度享受到减税红利,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获益更大。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因素来测算,修法后个税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 三是新增两项扣除,一是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二是允许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三类收入在扣除20%的费用后计算纳税,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纳税人的费用扣除额进一步提高。 不过,程丽华表示,5000元“起征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后将结合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看点二:10月1日后月入2万元以下将减税50%以上 根据决定,修改后的个税法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为让纳税人尽早享受减税红利,今年10月1日起,先将工资、薪金所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并按新的税率表计税。个体工商户等经营所得也适用新的税率表。 “10月1日以后发放工资时,各企业单位财务人员在扣缴个税时一定要记住,别忘了适用5000元新的费用标准和新的税率表。”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提醒说。 程丽华说,此次基本费用标准的提高,广大工薪纳税人将不同程度实现减税,其中月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可降低50%以上。总体看,改革后一年税收大致减少3200亿元。 她算了笔账:以某月工薪收入15000元的纳税人为例,按照现行税法计算,扣除“起征点”3500元,之后乘以25%的适用税率,减去速算扣除数1005元,每月需缴个税1870元;按照新税法计算,扣除5000元“起征点”,之后乘以对应的税率10%,减去速算扣除数210元,只需缴税790元,税负减轻58%。如果再考虑其他扣除项目,以及新增加的专项附加扣除,税负还会进一步减轻。 看点三:稿酬收入打五六折 百元按56元计税 决定缘何增加关于劳务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费用扣除? 程丽华说,在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审议和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委员、专家和社会公众都提出建议,对纳税人取得的稿酬等收入允许扣除相关成本费用。修改后的个税法采纳了上述建议,平移了现行税法规定,允许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三类收入在扣除20%的费用后计算纳税。也就是说,按原收入额打八折计算纳税。 同时,为鼓励创作,稿酬所得在允许扣除20%费用基础上,进一步给予减按70%计算优惠,两项因素叠加,稿酬收入实际上相当于按5.6折计算纳税。“也就是说,100元的稿酬收入,将按照56元来计算纳税,大幅降低了税负。”程丽华说。 看点四:专项附加扣除初步考虑定额或限额标准 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修改后个税法新增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但将按什么标准抵扣? 根据税法授权,国务院下一步将对专项附加扣除的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作出具体规定。 程丽华说,初步考虑对专项附加扣除设置一定限额或定额标准,既要保障纳税人方便纳税,相关支出得到合理扣除,又要体现政策公平,使广大纳税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减税的红利。 “实施专项附加扣除是一次全新尝试,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程丽华说,为确保这一政策平稳实施,财政部将结合现有征管条件,对有关制度本着简化手续、便于操作的原则来设计。 看点五:最高税率设计兼顾调节收入分配要求 个税45%的最高边际税率一直是关注焦点之一。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说,对于高收入人群,此次调整提高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也同样实现了减税。但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现象仍比较突出,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设计,包括最高边际税率设计,还是要兼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 不过,王建凡表示,随着征管和配套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国还将进一步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综合税制会统筹考虑综合征税的范围、扣除的范围以及税率结构,包括税率水平。 看点六:配套征管制度抓紧制定中 让纳税人“少跑马路” 修改后的个税法实施在即,税务机关如何保证新税制平稳实施?年底自行申报是否加重纳税人负担?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司长邓勇说,此次新个税法打造了六方面制度创新:自行申报、纳税人识别号、反避税条款、部门信息共享、部门协同管理以及纳税信用运用。税务部门正全力以赴完善征管配套制度,同时做好各项征管准备和打造纳税服务保障体系。 刘丽坚说,为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简化操作,税务总局将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操作办法。确保纳税人申报就能扣除,相关资料和凭证尽量不用报送到税务机关;预缴就能享受,个人可将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提供给单位,每个月发放工资、代扣个税时单位据实扣除。 刘丽坚说,即使在预扣预缴环节没享受到或享受抵扣不到位,可到第二年办理汇算清缴时再申请退税;此外,税务部门将与多部门实现第三方信息共享,核对申报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最大限度减少纳税人提供证明材料,“让信息多跑网路,让纳税人少跑马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税起征点每月5000元不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