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入过万的项目0投资,追梦人原唱滴滴我。

  周德国简介:  周德国,男,汉族,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人。1968年5月出生,1986年11月入伍,1990年12月入党。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林陆军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本科学历。参军报国30年,历任战士、班长、文书、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宣传股长、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知名军旅作家,著名军事记者。现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报社《政治指导员》杂志社主编,广州军区新闻出版专业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专业技术七级(技术副师),上校军衔。
  在部队从事宣传和新闻出版工作27年,先后参加“好军嫂”韩素云、“排雷英雄”黄岳飞、“模范士官易新群”、“尊干爱兵模范连”等重大典型和中越广西边境第二次大排雷、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10周年、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10周年、“南海前哨钢八连”授称50周年等重大活动宣传。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半月谈》、《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军事记者》、《军队党的生活》、《中国军队政治工作》、《战士报》、《战士文艺》、《羊城晚报》、《广西日报》等报刊和全军政工网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2680多篇。其中,《总书记夸他干得好》、《心的呼唤,爱的奉献》、《谱写“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治军的新篇章》、《牢记胡主席殷切嘱托 建设威武文明模范连》、《“南海前哨钢八连”:钢浇铁铸五十年》、《澳门驻军十年报告》、《女兵连盛开荣誉花》、《一名平凡军医的精神高地》、《提高新闻工作者核心能力素质》、《着眼“全媒体”时代需要 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在为党干事创业中享受工作乐趣提高幸福指数》、《用青春和生命播种和平》、《法卡山变成了花果山》、《“这年头”怎么啦?》、《排雷大王杨国庆》、《钱场保护神》、《军徽,在滔滔洪水中闪耀》等一批稿件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有158篇编入书籍和被军地新闻单位评为好新闻或优质稿。
  参与主编《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丛书》、《政治指导员工作手册》、《追寻精神世界的家园》、《新时期尊干爱兵方略》、《基层政治工作参考手册》、《思想政治工作名家谈》、《怎样当好指导员100讲》、《老指导员传经100例》等16本书,深受部队官兵欢迎。
  1995年因率先宣传报道“好军嫂”韩素云这一全国重大典型荣立二等功1次;1991年、1992年、1994年、1997年7月、1997年12月、2008年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1987年和1990年2次被广州军区守备三师评为“优秀法卡山战士”;1996年被广州军区评为“青年岗位成才之星”;2010年被广州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机关干部”;2011年被广州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荣获“首届解放军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2014年被广州军区政治部评为“优秀机关干部”;2015年荣获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

 强军路上的执着追梦人 ——“全军优秀出版人物”、二等功臣周德国岗位成才传奇


  时光如流水。当岁月的列车驶入2015年的大门时,竹山籍知名军旅作家、著名军事记者周德国上校从军报国已经进入第30个年头。
  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年来,大山之子周德国和他勤劳的父辈一样,埋首耕耘,躬身前行,甚至无暇顾及外面的风景。不同的是,他的父辈忙着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土里刨食,而他,则是在绿色军营里的知识的田园里劳作。
  当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的军功章、2枚“优秀法卡山战士”奖章和1枚“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分别排列在他的胸前,当广州军区“青年岗位成才之星”、“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纷至沓来,当“首届解放军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的殊荣先后落到他的头上时,广州军区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杂志社主编周德国上校的内心却像波澜不惊的湖面,澄净中透着淡泊。
  其实,在周德国军旅生涯30年的追梦路上,他绝对算不上幸运,但他靠着理想指引、信念支撑,践履笃实,从而登上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新跨越!

  是机遇,更是挑战。谁也没想到,首推“好军嫂”韩素云这一全国重大典型的“第一人”,竟然是一名志愿兵

  也许,说起周德国这个名字,大家并不一定熟悉,但提起90年代享誉神州大地的“好军嫂”韩素云,相信您不会没有一点印象。
  周德国就是最先采写并推出这一重大典型的第一人。
  1993年9月的一个周末,时任广西军区《广西武装》杂志社记者、编辑的周德国正在办公室撰写一篇《国际风云》专栏的重头稿件,桌上的电话骤然响起。电话是喜欢舞文弄墨的广西边防某团指导员曹丽心打来的,作为曾经在一个连队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他告诉周德国,一个边防军人的妻子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不幸患上绝症,但始终无怨无悔支持丈夫戍边守防,其事迹十分感人,看能否宣传报道一下?
  听了曹丽心的介绍,曾经在广西边防部队工作6年的周德国立即被边防部队这份特殊情愫所感染。于是,他加班忙完手头的工作后,立即和曹丽心一起开始了一次对一位边防军官妻子的采访——
  这位军嫂名叫韩素云,娘家在山东省梁山县韩垓乡马店村,婆家在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石闸东村,丈天倪效武是广西南宁军分区教导队的正连职教员。
  韩素云的娘家和倪效武家相隔15里路。1983年初,经韩素云的二姨介绍,22岁的韩素云与19岁的倪效武订了亲。当年10月,广西边防部队到山东征兵,倪效武很想去,但家里的困难又使他放心不下。
  倪效武家有祖孙三代9口人:80多岁的奶奶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父亲得的是慢性阑尾炎,母亲患有神经性官能症,哥哥在100多里外的矿上做工很少回家,嫂子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弟弟的眼睛是个半瞎子,一对双胞胎妹妹正在读小学,倪效武是全家唯一的壮劳力。
  就在倪效武有点犹豫的时候,韩素云却鼓励他去参军。韩素云对倪效武说:“我从小就做过参军的梦,可惜没有女兵的名额。你参军,我也跟着光荣。家里的事和庄稼地里的活我来做,你放心当兵去吧。”就这样,倪效武参军到了广西边防法卡山守备部队。
  倪效武到部队后,韩素云像一个战风斗浪的舵手,引领着倪家这艘破败不堪的航船,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走。后来,为便于照顾倪家老小,让倪效武安心服役,未过门的韩素云说通自己传统观念很强的母亲,果断搬到倪效武家去住。从此,操持家务,护理病人,耕田种地,播种收割,养老送终,生孩幼子……山一般的重负,本应由夫妻共同承担的责任,她一个弱女子却主动承担了下来,一干就是近十年。韩素云为倪家撑起一片天,自己终因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患上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该病症是世界性的疑难病症,有人称之为“新癌症”……
  随着采访的深入,同样来自农村的周德国感同身受,泪水曾不止一次打湿手中的采访本。这位来自齐鲁大地、曲阜之乡的乡村女子,不仅拥有海一般的胸怀,而且还有着当年沂蒙红嫂的深明大义。正是有了她,才有了边防军人安心守防的支柱;正是因为有了像她这样的千千万万的军嫂,我们的国防大厦才永不倾覆,永远屹立……
  当时,虽然倪效武已经提干,但面临这样严重的病情,仅靠自己微薄的工资,注定挽救不了妻子的生命。
  周德国的心情和倪效武的心情一样沉重,他下定决心,尽快将他们的真实情况宣传出去,以唤起社会的关注,帮助这位可亲可敬的军嫂走出人生厄运。
  采访结束后,周德国连夜奋笔疾书,主笔写出了第一篇详细介绍韩素云催人泪下的经历和披露她因经济拮据而面临困境的通讯——《“军嫂”爱心献国防 我为“军嫂”献爱心》,并先后寄给了军内外的五家报社。但苦苦等待,结果全部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但周德国并没有就此放弃。同年11月底,他拿着稿件找到时任广西军区政治部新闻干事王明金,请他给予指导和帮助。
  看完稿件,王明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过得硬的典型,并肯定的说:“韩素云的事迹确实很感人,稿子写的也到位。不过,要想打动编辑、感动读者,我们有必要坐在一块再做一些修改和加工。”
  “好主意!我们马上开始行动吧!”周德国对王明金的决定举手赞成。
  说干就干。王明金当天就以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处的名义,电话通知曹丽心从广西边防某部来南宁修改稿件。
  在研究修改稿件过程中,周德国和王明金、曹丽心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韩素云作为妻子,她无愧于枕戈待旦的丈夫;作为公民,她无愧于生她养她的国家;作为儿媳,她无愧于体弱多病的公婆;作为嫂子,她无愧于青春年少的弟妹……
  于是,他们在原稿的基础上突出了韩素云把爱军队、爱国家与爱亲人、爱家庭完美地统一了起来这一主题,使人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中华民族女性勤劳、坚强、善良、贤惠的传统美德,而且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军人妻子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伟大的时代担当。
  随后,周德国以最快的速度将修改稿分别寄给了《解放军报》、《战士报》、《羊城晚报》和《广西日报》等军内外新闻媒体。
  苍天不负有心人。1993年12月30日,由周德国、王明金、曹丽心共同署名的通讯稿件,被广东省《羊城晚报》在“社会广场”专版头条位置发表。这篇以《心的呼唤 爱的奉献——军营里一则感人的故事》为题的重磅新闻,很快在广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蔡振基等年青医师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激动,拿着报纸找到本院骨科主攻股骨头坏死的专家袁浩教授。68岁的袁教授看完报道后,也被韩素云的事迹所深深感动,他连声说:“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人妻子,了不起的中国女性!”
  而正是这位袁教授,曾耗费20多年精力,研究创立了“多条血管束植入术”和“袁氏生脉成骨片”的中药疗法,成功攻克了这一世界性疑难病症。但作为边防军人的妻子,韩素云很难支付这笔高额的医疗费用。为此,袁浩教授连夜提笔给院领导写了一份要求优惠救治韩素云的报告。
  转业军人、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震东看着报道和袁教授的报告,韩素云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对亲人对家庭倾注的满腔挚爱,像一泓清泉从他心中淌过;她那种不怕艰难、自强自立、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他毫不犹豫地在报告上写了6个字:“无偿接来治疗。”
  得知这一消息,周德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第一时间联系南宁军分区有关部门为倪效武请假,随后又为他和韩素云联系了接站、住院等事宜,并亲自帮助购买了去广州的火车票。
  1994年年初,在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全力救治下,韩素云终于与死神擦肩而过。周德国抓住时机,又主动与新闻界同行联系,共同采写出《爱的颂歌》、《南国救军嫂》等一大批稿件,经新华社、《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羊城晚报》、《解放军报》、《战士报》等军地媒体集中报道后,引起全国上下的极大关注。239天后,在精细医疗和人文关怀的双重作用下,韩素云彻底战胜死神,告别床榻,重新站立了起来。同时,她爱国拥军的感人事迹也持续传播、升温,个人先后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广州军区、山东省委省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军人好妻子”、“模范军属”等荣誉称号。
  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妇联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因此,韩素云得到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接见和表扬。2月17日,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韩素云“优秀军人妻子”荣誉称号,称赞韩素云是新时期军人妻子的楷模,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军指战员大力开展向韩素云学习活动……
  一名军嫂获得了“新生”和敬重,而最先用笔和情为之鼓与呼的周德国依然那么平凡、那么普通。但他的内心却从此更加丰盈、幸福,犹如一道深渠,将清水源源不断输送到田园,渠也就变得更加通畅和润泽。
  为普通官兵和家属立传,为战斗力鼓劲,为强大国防而歌,这就是一名军事记者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一位军队新闻工作者的梦想!周德国为此埋首耕耘,不计回报,最终以一名普通志愿兵的身份,干成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推出了一个享誉全国的重大典型。这其中固然有机遇的成份,但这种机遇中的巨大挑战,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应对的。而当广西军区为他荣记二等功时,朴实的周德国却在立功感言中这样写道:“当你为梦想而执着奋斗时,圆梦时刻也就越来越近了!”
  周德国没有把荣誉看作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回报,而是对组织和领导给予的厚爱充满感恩,并把这种感恩化作干工作的动力。
  那年,周德国回家探亲时,韩素云的事迹还在华夏大地方兴未艾。一些亲朋好友见他立了二等功还是个志愿兵,都劝他“见好就收”,争取早日转业回到地方,过上安稳的生活。家乡军分区的宣传部门也以分配住房等优越条件想他调回家乡工作。广西南宁市的几家地方单位的朋友更是好言相劝,让他依靠宣传韩素云的名人效应,尽快到地方新闻媒体发展,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然而,周德国很固执!他对大家的好意心领神会,但让他因此离开部队,离开自己熟悉的新闻工作岗位,他却固执不从。

  天道酬勤。连初中都没读完的他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恒心自学新闻写作后,以燕子垒窝般的韧劲奋勇前行

  如果说,率先发现并宣传“好军嫂”韩素云这一全国重大典型有机遇成分的话,那恰恰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只是,在一朵花艳丽亮相的背后,需要经历萌芽的阵痛,需要经受风雨的洗礼,需要汲取大地的营养,最终把握住机会,在不经意间完成最美好的跨越。
  周德国的新闻之路,同样经历过这种破茧化蝶的追寻、融合和探索。对于只读过初中一年级的他来说,选择自学新闻报道工作,本身就意味着与艰辛相伴。但争强好胜的周德国却暗暗告诫自己,“敢想就要敢做”,这才是军旅人生应有的底色。
  直到今天,周德国都没有为选择这条路而后悔过。过去的经历,就像放电影一般,反复闪现在他的脑海里。曾经干过3年农活的周德国说:“对于农家子弟,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跨不过的坎!”
  那是1983年初春的一个黎明。
  在湖北省竹山县得胜镇八道乡研盘村的一个农家小院旁的小树林里,周德国正利用周末的早晨专心朗读。清新灵性的晨光,照在晶莹的露珠上,折射出斑斓的色彩;林中的鸟儿迎着晨曦歌唱,声声醉人。
  但此时此刻,周德国的父亲正迈着沉重的步履在小树林边走来走去。最终,憨厚朴实的父亲不得不含泪告诉周德国,因为家中贫穷,全家11口人经常饱一餐饿一顿,实在拿不出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13元学费,只好让他退学务农……
  求学之梦的破灭,让年仅15岁的周德国伤心难过了好一阵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曾想通过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如今这一切都破灭了!
  但对书籍的珍爱,对知识的渴求,让周德国在干好农活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利用休息时间和农闲时节看书学习的习惯。就连平时看到了一张陈旧的报纸,他也要从头看到尾。他在心里发誓,即使自己只有当农民的命,也要当个有点文化的农民。
  1986年11月,冬季征兵工作开始后,在农村扎扎实实“修了3年地球”的周德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带着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参军来到了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广西边防“法卡山英雄营”所在部队。在火热多彩的军营生活中,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仅仅两年时间,苦练杀敌本领的周德国就从一名幼稚的新兵成长为一名班长。
  军旅生活的延伸和历练,让周德国的眼界更加开阔,对军旅有了切身感悟,对人生有了抑制不住的激情。
  1989年初,当兵已近3年的周德国再次拿起了纸和笔,将自己在“法卡山英雄营”所在部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但时间一长,他就不再满足这种自娱自乐式的写作了。火热的边关,普通而崇高的边防军人,层出不穷的感人事迹,让周德国生发出采写新闻报道、对外宣传部队的念头。
  但选择自学新闻报道这条路,对仅读了初中一年级的周德国来说,可谓是举步维艰。作为三营九连的一名班长,白天他要带领全班战士在训练场摸爬滚打;晚上,则以床当桌,写稿抄稿到深夜;课余时间,战友们开心地打球、聊天、看电视、打扑克,他却抓紧点滴时间寻找写作素材……就这样,6个多月时间,他给军内外报刊采写了60多篇新闻稿件,但和大多数初学新闻报道的战友一样,他没有碰到“首发命中”的好运气。几个月过去了,盼到的往往不是“退稿通知单”,就是了无声息。
  这时候,一些冷嘲热讽开始不断向他袭来:“连初中都没毕业还想当记者,也不想想自己是不是这块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真不知天高地厚!”就连平时经常表扬周德国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刻苦学习的指导员宋金沐也“建议”他“从实际出发”,学点种养殖方面的知识回家致富,总比这种只见耕耘、不见收获强得多!
  人言可畏。在挫折和冷嘲热讽面前,周德国也曾犹豫过,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写作的料。但他最终没有气馁、退却,他坚信,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他把少数战友的讥讽作为动力,决心从挫折和失败中奋起。为了掌握写作知识,打好写作基础,他省吃俭用从每月十几元的津贴费中挤出钱购买了《新闻写作入门》、《实用新闻写作》、《新闻与成才》等业务书刊,还自费参加了中华文书秘书业余职业学校和海南企业外交函授学院的新闻专业函授学习。
  南疆边陲的夏天,气候炎热,蚊虫横飞,他放下蚊帐,点着蜡烛挥汗苦读;冬天寒气袭人,时间一长,手脚发麻,他就打着手电裹着被子埋头学习。以前劝周德国“从实际出发”的宋指导员见他这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恒心和决心,十分感动,从此对他大开“绿灯”,允许他每天晚上10点钟熄灯后到连队会议室学习2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使周德国很快掌握了新闻采写技巧。1989年6月,他写作的第63篇稿件终于在广州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战士报》上发表了。随后,他的稿子又接连不断地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从此,他的写作劲头更足了。
  谁都知道,“爬格子”是个苦差。而对于一个身任班长的业余报道员来说,采写稿件完全要靠加班加点挤时间,这样一来,受的苦累就可想而知了。尽管如此,周德国却无怨无悔。
  1990年3月,已被法卡山守备部队评为“优秀法卡山战士”的周德国服役期满。但由于他在连队的业余写作成绩突出,上级领导根据部队建设需要,决定留他超期服役,并把他从连队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新闻报道组当报道员。到了机关,周德国如鱼得水,百倍珍惜比连队强得多的写作条件,更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白天,他坚持沉到连队采访;晚上,不是整理报道素材,赶写新闻稿件,就是学习研究报纸,翻看业务书刊,每天工作时间大都在14个小时以上,加班加点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常有的事。就这样,从当年4月到年底,他围绕部队中心工作采写的稿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66篇,而且大部分都在头版显著位置。这点成绩,对于别人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一个连初中都没上完的人来说,却是汗水的结晶,心血的凝聚。
  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后,周德国并不满足于能写、能上“火柴盒”和“豆腐块”的现状。为了写出有份量、叫得响的东西,他坚持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脑勤,除经常向从内地来边防采访的记者、编辑和上级宣传部门的行家虚心请教外,他还不知疲倦地跑机关、下基层、上哨所,以寻找新闻素材。
  1990年2月的一天,周德国无意中得知某机炮连文书万文政请假外出期间,恰巧碰到驻地宁明发生一起特大爆炸事故。小万见状,奋不顾身抢救群众,却被严重烧伤并致残。
  周德国决定前去采访。而当时他所在连队正在进行突击训练,已经多天没有正常休息过,大家都十分疲惫。于是,连队领导都劝他,先休息休息,千万别让爱好将身体搞垮了!但周德国不想失去这个好素材,他利用午休和晚饭后的时间,多次采访万文政,但小万始终不愿谈过多细节。
  听说小万是湖北人,周德国再次以老乡身份与他谈心交心,慢慢拉近了与小万的距离,并积极配合完成了这次采访。回到连队,周德国连夜写出了《战士万文政勇救群众烧伤致残不悔当初》的稿件。第二天早晨,有战友发现周德国竟然在连队学习室的桌子上睡着了。
  正是在勤奋刻苦和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周德国归纳总结出新闻宣传工作的“四向”、“四多”和“三要”。“四向”——就是在初学入门阶段,一是向报刊和学习,熟悉不同新闻体裁特点要求,通过研究模仿,渐渐上路;二是向报道骨干学习,尽快熟悉采访、写作套路,吸取经验教训,以尽量少走弯路;三是向函授资料学习,掌握一定的新闻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四向编辑记者学习,联系到报刊和业务部门学习,争取他们的传帮带。“四多” ——一是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重点了解掌握上级强调什么、部队在干什么、领导关注什么、官兵期盼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到一线连队、班排哨所、训练演习场所和官兵中间,寻找新闻线索,捕捉新鲜素材;三是多加班加点琢磨稿件,做到针对媒体需求、用稿特色谋篇布局,针对素材选择报道类型,避开重复老套,追求新颖独特写法;四是多加强与媒体和上级新闻单位的正常通联,做到宣传动向清、投稿渠道畅,避免乱写、乱投、碰运气的不良倾向。“三要” ——就是一要有良好人品和文品;二要以大局和部队建设为重;三要树立远大目标和志向……
  时至今日,由周德国摸索和总结的这些经验,已经成为不少基层部队初学新闻者的指路航标。

  “愿做革命的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在个人利益与部队建设的天平上,他一次次作出果敢而无畏的抉择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熟悉周德国的人都知道,尽管他长在农村,读书不多,但他经过部队的培养和锻炼,既有江南人的精干、细腻,更有着荆楚人遇事顾大局、敢担当的特质。
  1991年冬,周德国服完3年法定的兵役义务后,已经超期服役2年。于是,他利用回家探亲休假的机会,在家人的建议下,拿着自己发表的450余篇新闻作品剪贴本和1枚三等功军功章,找到时任竹山县委宣传部的章部长,表明自己退伍后打算回老家发展的意愿。这样,既能照顾一下贫困的家庭,又能从事自己挚爱的新闻报道工作。作为军队转业干部,章部长一眼就看上了这个勤劳肯干的小伙子,当即表态:“你是自学成才的三等功臣,是家乡人的骄傲,热烈欢迎你回家乡工作!”
  然而,归队后,部队首长却找周德国谈话,希望他留队改转志愿兵,继续为部队的新闻事业做贡献。在个人利益和部队建设的天平上,周德国再一次毫不犹豫的将感情的砝码加在了部队建设这一边……
  1992年金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武委会的机关刊物——《广西武装》杂志社决定在边防部队挑选两名编辑,周德国从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顺利调入杂志社担任编辑、记者。从基层部队报道员到专职编辑、记者,周德国欣喜而满足,整天铆足了劲干工作。
  在那里,周德国在高标准干好编辑工作的同时,坚持挤出时间深入边防部队和人武战线调查采访,挖掘国防战线上的各类先进典型,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其中,“好军嫂”韩素云就是他的“成名作”。
  1995年初,周德国在百色革命老区田阳县人武部采访时,陪同采访的百色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明星朗告诉他,军分区急需年轻有为的新闻报道骨干,希望他去一展身手。周德国认为,自己在杂志社工作,平时接触对象主要是军分区和人武部、预备役系统,写作面有点窄。百色军分区虽然艰苦偏远,但百色市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的地方,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地区特色鲜明,加上百色军分区管辖的有边防部队,有不少新闻“富矿”,是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是留在省城,还是前往老区?经过再三考虑,周德国毅然向组织申请,自愿从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广西军区司令部机关调到了百色革命老区工作。
  从此,周德国在百色革命老区一干就是4年。其间,他走遍了军分区下属的所有一线连队、哨所、阵地和雷场及武装部,先后参与了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广西军区授予“以劳养武扶贫帮困的模范人民武装部”荣誉称号的田阳县人武部、被广州军区授予“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的边防某部十连和“排雷英雄”黄岳飞、全国“扶贫状元”莫文珍、“全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佳人物”韦世英等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典型的宣传报道。
  为此,周德国先后被上级选拔到广州军区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和桂林陆军学院学习深造。
  1996年7月,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8岁的周德国被上级由志愿兵破格提拔为副连职军官,担任百色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新闻干事。
  正当他甩开膀子全力干工作时,家中却传来父母双双罹患癌症的消息,这不啻为晴天惊雷,让周德国悲痛欲绝。但他知道,自古忠孝难两全,特别是自己刚刚提干,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报答组织的厚爱。为此,他强忍悲痛,一边省吃俭用,每月给家里寄钱寄物贴补家用,一边拼命工作,以排挤无尽的伤感。
  1997年3月1日,周德国的父亲不幸病逝。他刚刚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就接到单位通知,要他参加广州军区开展的“迎回归、诵中华、作奉献”读书知识竞赛。面对组织的召唤,周德国挥泪告别刚刚痛失丈夫和身患重病的母亲,便踏上了归队的行程。一路上,他的心都被愧疚和阵痛所包围。他在心里自言自语:“妈妈,请您饶恕儿子的不孝,我一定会用最好的成绩报答您!”经过不懈努力,军分区最终获得广州军区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表现出色的周德国因此荣立三等功1次。当年底,周德国又因年度工作成绩突出,再次荣立三等功。一年荣立2次三等功,使周德国一时间成为部队和家乡的新闻人物。
  1998年10月,百色军分区下属的边防某团政治处宣传股长一职空缺。组织上根据周德国的德才表现,想调他担任该股的正连职副股长,履行股长职责。时任百色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周国斌找他谈话,他二话没说,一句“愿做革命的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便打起背包从百色市区的军分区机关去了地处中越边境的边防某团……
  1999年新年伊始,机遇再一次降临到周德国头上——他被广西军区政治部选调到南宁市植物路军休所工作。调回南宁后,两地分居4年的妻子对他说,安稳下来吧,老这样东奔西跑的,找不到一点居家过日子的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调动和奔波,周德国也打算将家安在美丽的南宁。可工作顺心、生活如意的小日子才刚刚开始,广州军区政治部的一纸调令再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99年9月,周德国再一次服从部队工作需要,离开妻子和刚满1岁的女儿,来到广州军区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杂志社上班。
  长此以往,有人调侃周德国“喜欢折腾”。对此,周德国不置可否。他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一次出发,都能观赏到不同的风景,何乐而不为呢?
  大志非才不就,大学非才不成。周德国深知自己文化基础浅,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在哪个岗位,他都将读书学习视作人生大事。在《命运,因为读书学习而改变;人生,因为新闻工作而精彩》的体会文章中,他这样写道:“只有将读书学习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才能克服困难,主动作为。只有将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习惯,才能持之以恒,奋勇前进。只有将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追求,才能创造佳绩,成就人生。”
  入伍30年来,周德国既注重结合自己的岗位变换,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广泛“采蜜”、全面“充电”,系统学习其它知识。正是因为拥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他才在各项工作中游刃有余,屡创佳绩。
  秋天的硕果属于春天的播种者。经过长期的拼搏和奋斗,如今,周德国已经由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初中肄业生,成长为拥有大学学历的专业技术七级军官,不仅是享誉全军的名刊——《政治指导员》杂志的主编,而且还是广州军区新闻出版专业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自踏上新闻之路起,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半月谈》、《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军事记者》、《军队党的生活》、《中国军队政治工作》、《战士报》、《战士文艺》、《羊城晚报》、《广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2680多篇。其中,《总书记夸他干得好》、《心的呼唤,爱的奉献》、《谱写“一国两制”条件下驻军治军的新篇章》、《牢记胡主席殷切嘱托 建设威武文明模范连》、《“南海前哨钢八连”:钢浇铁铸五十年》、《澳门驻军十年报告》、《女兵连盛开荣誉花》、《一名平凡军医的精神高地》、《提高新闻工作者核心能力素质》、《着眼“全媒体”时代需要 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在为党干事创业中享受工作乐趣提高幸福指数》、《用青春和生命播种和平》、《法卡山变成了花果山》、《“这年头”怎么啦?》、《排雷大王杨国庆》、《钱场保护神》、《军徽,在滔滔洪水中闪耀》等一批稿件受到广大读者好评;有158篇编入书籍和被军地新闻单位评为好新闻或优质稿。同时,他还先后参与主编《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丛书》、《政治指导员工作手册》、《追寻精神世界的家园》、《新时期尊干爱兵方略》、《基层政治工作参考手册》、《思想政治工作名家谈》、《怎样当好指导员100讲》、《老指导员传经100例》等16本书,深受部队官兵欢迎。
  为此,周德国先后56次被法卡山守备部队、广西军区、广州军区和军地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特约记者”、“优秀新闻工作者”、“优秀法卡山战士”、“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机关干部”等;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18次受到各级嘉奖。1996年10月,他被广州军区树为“青年岗位成才之星”。

  创业容易守业难。为了确保“全国名优期刊、全军精品期刊”这面红旗不倒,他像一头忠诚的老黄牛,把工作当作事业干

  周德国从1999年9月调入《政治指导员》杂志社工作后,先后担任编辑、采访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和副主编、主编工作。
  《政治指导员》杂志于1982年2月创刊,徐向前元帅题写刊名。作为一家军区级举办的刊物,《政治指导员》杂志自从1998年被总政、总后列为全军基层部队必订期刊以来,在历任杂志社领导和全体同仁的苦心经营下,已经得到全军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官兵的广泛认可,成为全军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政工刊物,是名符其实的“全国名优期刊、全军精品期刊”。2011年1月,经总政批准,《政治指导员》杂志由月刊改为全军首家政治工作半月刊。
  在长期的办刊工作实践中,周德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就像一头忠诚的老黄牛,始终把办好杂志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来干,团结带领杂志社采编人员紧紧围绕“面向基层,服务官兵”的办刊宗旨和“展示当代中国军人的新风采,传播部队思想建设的新信息,介绍基层政治工作的新经验,提供解答疑难问题的新方法”的办刊思路,倾心打造特色品牌期刊,为基层官兵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唱好“重头戏”。每年的主题教育,是部队年度政治工作的重点。为使刊物在“重头戏”上有所作为,周德国注意克服“等米下锅”和“来料加工”的思想,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把“重头戏”当“大餐”来做,努力做出“美味佳肴”来,满足基层官兵的需要。在每年底军委扩大会对新年度部队主题教育的内容、时间作出部署后,他立即和大家一起分头深入不同类型部队搞好思想调查,摸清官兵思想底数,理清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主动加强与宣传教育部门的联系,广泛收集主题教育资料,了解掌握部队教育具体展开时间节点;积极参与主题教育试点单位的教育全过程,协助试点单位总结好教育的经验做法;快编快发主题教育试点单位的经验做法和适合基层部队借鉴的授课提纲,确保在部队教育展开前,刊物能到达部队、到达教育者手上,对部队搞好教育很有帮助,从而受到基层官兵特别是指导员们的欢迎。
  打好“马前炮”。针对部队政治工作内容季节性较强的实际,周德国积极从基层的视角聚焦季节性政治工作,紧跟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力所能及满足全军基层部队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政治工作需求。为指导基层做好新兵入伍、老兵退伍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每年的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前一两个月,周德国都要和大家一起提前进行布局,深入基层或约部队有关部门搞好思想调查,组织撰写稿件,并在刊发稿子的时节上把握好“火候”,确保既不能太早,更不能成为“马后炮”。因此,《政治指导员》杂志集中刊发的有关做好老兵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章和在新兵训练期间集中刊发做好新兵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章,都成了全军基层部队搞教育的“及时雨”。
  做好“家常菜”。周德国着眼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经常的实际,坚持深入基层、走近官兵,抓住事关基层建设、事关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落实的现实问题,和采编人员一起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和解答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基层部队反映党支部建设难抓、支部书记难当,他们就在杂志上开辟了《支部建在连上》、《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和《怎样当好党支部书记》等专栏,从不同角度探讨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满足基层党务工作者的需要。基层干部反映兵难带、官难当,他们就开辟了《老指导员传经》、《新指导员讲座》、《指导员信箱》、《指导员卡片》等栏目,针对问题教方法,联系实际谈体会,对提高基层干部带兵能力和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基层反映学习参考资料少,政治教育不好搞,他们又及时开设了《成功的一课》、《时事报告》、《备课顾问》和《教育天地》等栏目,编发学习参考资料、备课讲课提纲、组织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经验等稿件,为基层官兵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基层反映经常性思想工作难做,他们就通过《给您一把钥匙》、《难题会诊》、《假如你来处理这些问题》等栏目,选取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具体剖析解答,从多个角度为基层官兵提供开启“心锁”的钥匙。为了适应海军、空军、武警、院校和民兵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的特点,他们专门在杂志上开设了《海潮》、《长空》、《金色的盾牌》、《国防后备军》与《校苑》等栏目,适时刊登一些针对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稿件。
  为了克服政治工作刊物容易出现的八股味浓、面孔严肃的现象,努力使杂志的栏目设置独具特色,文风清新活泼,稿件篇幅短小,表现形式不拘一格,指导性和可读性都比较强,周德国和大家在探索理论问题、阐述革命道理时大多采用一事一议、举一事推一理等基层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道理讲得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使基层官兵在轻松的阅读中得到思想的启迪。
  让栏目有特色。周德国深知,一本有特色的刊物,首先要有一批独具特色的栏目。因此,他们每年都要策划推出一些有特色的新栏目,淘汰一些过时的老栏目,始终保持三分之一以上的栏目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目前,该杂志开设的40多个栏目中,贴近指导员工作的特色栏目有《视觉指导员》、《指导员信箱》、《指导员卡片》、《新指导讲座》、《老指导员传经》、《我当指导员的一点体会》等;贴近基层党建工作的特色栏目有《党建广角》、《支部建在连上》、《怎样当好党支部书记》、《左膀右臂》、《我当士官支委》、《我是党小组长》、《党课精选》等;贴近基层实际、贴近官兵生活的特色栏目有《假如你来处理这些问题》、《给您一把钥匙》、《以案说法》、《难题会诊》、《心理医生》、《谈心亭》、《官兵心声》、《兵说兵事》等;贴近政治工作新情况、新任务的特色栏目有《新情况新话题》、《热点透视》、《热门话题大家谈》、《微型调查》、《时事报告》等。这些栏目视觉独特、个性鲜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亲和力,不断给刊物注入了新的活力。
  让篇幅短下来。周德国认为,精短的文字比冗长的文字容易为人所接受,篇幅短小而信息量大的文章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基层官兵在紧张而繁忙的训练工作之余,更倾向于读那些简洁明快的短文,而不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因此,他安排发表的文章都力求短小精悍,追求言简意赅。一是多编发“三五分钟能看完”的文章。坚持以刊发一个页面的千字文为主。二是推行“砍头去尾留中间”的编稿方法。现在很多政治工作方面的来稿看起来很长,实质上前面一大段是讲怎么怎么样重要的虚话,后面一大段是讲要怎么怎么样的空话,真正管用的在中间部分。对于这类长稿子,周德国明确要求编辑在编稿时把虚的砍掉、空的去掉,把中间实的部分留下来,这样编的稿子自然就短下来了。三是不以官职论长短。《政治指导员》杂志有个《将军寄语》栏目,先后发表了一百余篇高级将领写给指导员的文章,他们中有的是军委总部首长,有的是大军区正职领导。而这一百余篇文章中,短的不足千字,长的没有超过1200字,上下反映较好。
  如今,“80后”、“90后”官兵和独生子女兵已成为基层兵员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明显带着时代烙印。为此,周德国经常带领编辑人员深入到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和基层官兵面对面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研究和探讨新鲜事物的是非曲直,调查和分析官兵的思想特点,寻求和提供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在此基础上,精心策划选题,加大此类稿件刊发力度,在《微型调查》专栏连续刊登30多篇调查报告,在《新情况 新话题》专栏连续刊登60余篇研究成果,在《热点透视》与《热门话题大家谈》专栏刊登访谈、座谈稿件40多篇,在《特别报道》专栏刊登经验做法50余篇。仅最近3年来,刊发这方面的稿件就多达500多篇,对基层部队掌握“80后”、“90后”官兵和独生子女兵成长的特点规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6年来,在杂志社历任领导和周德国以及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政治指导员》杂志的编校质量始终走在全军同类期刊的前列,刊物思想性、指导性、操作性、实用性强,文章短、新、实、活,编排图文并茂,在军内外期刊中独树一帜,不仅受到部队官兵的广泛赞誉,而且受到各级政治机关的高度评价。许多读者称赞《政治指导员》杂志是“指导员的‘指导员’”、“基层官兵的良师益友”、“没有校园的政工大学”。军委和总政领导同志多次称赞《政治指导员》杂志“确实办得好”,是“为基层办了一件很好的实事”。因此,《政治指导员》杂志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最高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首届解放军出版奖先进出版单位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期刊奖”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等荣誉, 2001年、2006年、2012年先后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为了表彰周德国的突出贡献,2013年7月,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周德国“首届解放军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30年来,周德国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征途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在情系部队、服务官兵的过程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这,就是追梦者的足迹!
  这,就是奋斗者的歌谣……

  (原载2015年第2期《战士文艺》杂志)

  大山走出的骄子 自学成才的典范  ——竹山籍知名军旅作家周德国上校《追梦人的足迹》序

  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杨正刚 中将

  在喜迎中国人民解放军88岁华诞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周德国同志请我为《追梦人的足迹》作序,我从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很欣慰。我对周德国同志个人作品集的顺利出版表示热烈祝贺。
  仔细翻阅周德国同志这本近50万字的新闻作品选和别人写他的报告文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周德国同志能从一个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山里娃成长为著书立说的“全军优秀出版人物”,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防军人成长为享誉军内外的二等功臣,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孩子成长为副师职上校军官,实属天道酬勤,非常难能可贵。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德国同志不亏是大山走出的骄子,不亏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从广州军区《战士文艺》杂志发表周德国同志的报告文学《追梦人的足迹——“全军优秀出版人物”、二等功臣周德国岗位成才传奇》和竹山县爱国主义教材《大山的骄子》文集中《从“优秀法卡山战士”到“青年岗位成才之星”》一文不难看出,周德国同志能够成为大山走出的骄子并不是偶然的。他1968年出生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得胜镇八道管理区研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中贫穷,年仅15岁的他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辍学回家务农。1986年底周德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参军来到了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广西边防“法卡山英雄营”所在团。当时,中越边境形势紧张,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尽管如此,他和战友们继承和发扬“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法卡山精神”,自觉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用献血和生命捍卫祖国母亲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同时,他树立了“志在军营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一边站岗放哨、训练执勤,一边刻苦钻研、自学写作……正是因为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才使周德国从千千万万的边防军人和当年从竹山县入伍的100名战友中脱颖而出,不仅创造了从义务兵到超期服役老战士再到志愿兵、然后破格提干的奇迹,而且实现了从边防连队一级一级地被上调到团级、师级、军级机关再到大军区级领帅机关工作的大跨越。周德国同志曲折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他既是一个用执着挑战命运的人,也是一个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
  翻阅周德国同志的书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他写作的文章体裁多样,既有通讯、特写、访谈,又有消息、新闻述评、调查报告、报告文学,还有政论文、杂谈、言论、评论、随笔。可见,周德国同志的写作基础扎实,功底深厚,精通写作的“十八般武艺”,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笔杆子”。二是他写作的文章特色鲜明,既有边防部队特色的,比如《今日法卡山》、《将军站岗在哨卡》、《哨所书屋》、《中国边防第一“家”》,又有革命老区特色的,比如《情系老区红土地》、《与老区人民血肉相连》、《革命老区的“精神文明之星”》;既有驻香港、澳门部队特色的,比如《忠实履行神圣使命 威武文明誉满香江》、《“东方之珠”的“守护神”》、《澳门驻军十年报告》、《履行澳门防务的靓丽“名片”》,又有国际事务特色的,比如《国际局势动荡多变,联合国该怎么办?》、《举世瞩目的朝鲜核风波》、《争办2000年奥运会大决战》……这说明,周德国同志不仅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多,而且视野开阔,采访涉猎面广。三是他宣传的重大先进典型多,既有先进单位典型,比如宣传“南海前哨钢八连”先进事迹的《钢浇铁铸五十年》,宣传“全面建设模范连”先进事迹的《女兵连盛开荣誉花》,宣传“尊干爱兵模范连”先进事迹的《战友情 同志爱》,又有先进个人典型,比如宣传全国“扶贫状元”莫文珍的《总书记夸他干得好》、宣传“排雷英雄”黄岳飞的《用青春和生命播种和平》、宣传“模范士官”易新群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壮丽人生》。尤其是周德国同志主笔写作的第一篇详细介绍“好军嫂”韩素云那催人泪下的经历和披露她因经济拮据而面临困境的通讯《心的呼唤 爱的奉献——军营里一则感人的故事》,在1993年12月30日的《羊城晚报》发表后,很快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使韩素云一下成为享誉全国的重大典型,不仅受到全社会普遍的赞扬与敬佩,而且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和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就是因为率先宣传“好军嫂”韩素云这一家喻户晓的时代楷模,广西军区司令部为周德国同志荣记二等功1次。在和平年代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是非常不容易的。
  子曰:“三十而立。”周德国同志今年不仅迎来了他军旅生涯的30个年头,并且成为1次荣立二等功、6次荣立三等功的有功之臣。假如给他的军旅生涯作一个评价的话,用“军旅三十年,圆梦一串串”十个字非常恰如其分。不过,周德国同志还年轻,作文、为官之路还很长。因此,衷心希望周德国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再创新的辉煌。
  有感而发,写下这些文字。是为序。

  二〇一五年八月于广州

  (本文作者杨正刚1934年出生,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人。1948年参军,1955年入党。先后参加荆紫关、淅川、均县、白河、房县、苑西、襄樊、解放陕南、两次西进等数十次战斗和战役。历任步兵连战士、通讯员、班长,1951年初空军选飞调入空军后任飞行学员、战斗机飞行员、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副兵团级)、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第六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离休。)

  回首军旅三十年 感恩的话说不完
  ——竹山籍知名军旅作家周德国《追梦人的足迹》后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感觉好像在转眼之间,我参军报国已经达到了30个年头!
  回首军旅30年,感恩的话说不完!
  感谢父母1986年11月在中越广西边境的炮火、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的情况下深明大义,将年仅18岁的我送到了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法卡山英雄营”所在团,使血气方刚的我在祖国母亲最需要保护的时候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钢枪,找到了用武之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
  感谢老部队广西边防守备三师第九团三营九连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尤其是教导员李运福、指导员宋金沐、连长余中炎、彭晚生、排长陈业兴、曹丽心,是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在和战友们一起参加驻地凭祥市组织的“八一知识竞赛”过程中,对读书看报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自学新闻写作之路。
  感谢老部队政治处的新闻报道组长吴汉陵在我当兵满3年时将我从连队选调到团机关从事专职新闻报道工作;感谢师政治部新闻报道员岑靖经常亲自带着我到法卡山前线、友谊关阵地、金鸡山哨所体验生活、调查采访;感谢广西军区政治部的新闻前辈张跃明,在我由超期服役老战士转志愿兵时的鼎力帮助和我参与宣传全国重大典型“好军嫂”韩素云时亲自为我报请二等功的大恩大德;感谢广西军区新闻干事黎训高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广州军区支社社长李石元,是他们两位老师先后将我从广西边防部队推荐到广西军区《广西武装》杂志社和从广西百色军分区推荐到广州军区政治部《政治指导员》杂志社工作,从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使我这个初中肄业生一步步走上了“全国名优期刊、全军精品期刊”的主编岗位。
  感谢老部队的师长李作成、政委刘人杰、团政委万建华、政治处主任吕龙彪、副主任马科林、宣传股长王小平等首长,是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将爱岗敬业的我作为新闻报道骨干人才留在部队;感谢广西军区原副参谋长程传善,广西军区原新闻干事王明金、黄正德,《广西武装》杂志社的原领导杨英耀、吴瑞璋,广西百色军分区原政治部主任周国斌,《政治指导员》杂志社原社长李毅、吴虎和编辑部主任王景喜,以及《战士文艺》主编傅建文、《战士报》社社长钟友国等首长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们的帮助、栽培和提携促使我当兵30年,逐步从一个拿枪杆子的边防战士成长为技术副师职上校军官。
  感谢我的妻子刘碧艳早在1994年和我谈恋爱时,就心甘情愿地给我当起了“兼职打字员”;1995年由我主笔写作的全国重大典型“好军嫂”韩素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她利用业余时间帮忙打印出来的“成名作”。此后,她又成了我很多文章的第一读者。感谢女儿周丽娜从小就自觉接受我这个“解放军爸爸”传统而又苛刻的家教,从而使她从小就乖巧懂事,谦虚好学,知书达理,品学兼优,让我们做父母的在关心她的学习上省了很多心。因此,如果说,我在部队工作30年还有一些建树的话,我想,军功章一定有我妻子和女儿的一半。是她们的深情理解和默默支持支撑了我事业天空的一片蔚蓝……
  收入本书的作品,有部分是和一些领导、师长、战友、同事合作的产物。我非常感激这些合作者!为了让这些合作永远记载、留存下来,我在每篇作品的后面都署上了合作者的名字。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记载,而是对合作者的一种尊重,是对友谊的一种珍惜,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感恩。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许多领导和战友、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广州军区政治部政治部主任周为民中将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湖北省十堰籍高级领导干部——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杨正刚中将和广州军区专业作家傅建文老师亲自为本书作序。首长们的肯定、鞭策和鼓励,使我深感荣幸。著名军旅书法家朱墨、胡寄强、邹敏德欣然命笔,为本书题词,使本书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丁英国、周长城、闫望、张斌、康帮成、艾元平、胡永阳、侯坤、李陈哲、查东升、张军等竹山籍在粤知名企业家的支持和帮助,使我深受感动。
  这一切,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为了出版这本书,中国作家出版社的编审吕建华同志和广州市官侨彩印有限公司给予了大力支持,借此一并深表谢意!

  2015年8月于广州

当地时间9月5日,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宣布废除奥巴马时期设立的移民特别保护项目――“童年抵美者暂缓遣返”(DACA)计划,并要求国会在半年内拟定出相应的替代法案。废除该法案可能会影响到80万非法移民子女命运。
特朗普当天在推特上称:“国会,准备好工作-DACA!”特朗普在声明中称:“我并不是惩罚这些孩子。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我并不是简单的削减掉DACA,我是希望给国会机会通过最终的法案。我们将富有同情心的解决DACA的问题。现在是国会行动的时间了!”
塞申斯称DACA计划是“违宪”的,它否定了美国人的工作。他称司法部无法捍卫这种类型的计划。塞申斯认为这个计划是“违宪”的行使权力,相当于“单方面行政大赦”。美国需要“符合国家利益”合法的移民,不能承认所有想要来美国的人。塞申斯称总统将发布行政命令取消这个项目。国会将通过适合的法案来延续这项政策。
奥巴马5日发表声明称:“这是一个政治性的决定。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无论美国人对移民总体有什么担忧或抱怨,我们不应该威胁到这一批在这里的年轻人的未来。”前副总统拜登也发推特谴责。他说:“被父母带来,这些孩子没有选择的来到这里。现在要把他们送回他们不熟悉的国家。残酷。这不是美国。”
当地时间9月5日,大量移民聚集在纽约特朗普大厦附近举行示威游行。示威者高喊着:“我们在这里,我们不会离开”等口号,抗议特朗普决定废除“童年抵美者暂缓遣返”计划。示威者还要求美国国会通过立法为所有在美非法移民提供更加长期的解决方案。
此前,包括脸书、通用汽车、苹果、谷歌和微软等多个公司的高管均对特朗普的这一决定表示抗议。美国洛杉矶等地也发生民众示威游行活动,抗议特朗普废除DACA。

什么是“追梦人”计划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12年6月签署总统命令,推行DACA计划,目的在向孩童时期非法抵达美国的移民提供稳定的未来并让他们留下来。


这些移民俗称“追梦人”(Dreamers),根据总统命令,他们有权合法留下、求学或就业,这项许可为期两年且可延长。
由于美国国会未能通过立法,解决数以百万计住在美国数十年的非法移民身分,其中许多人有家庭、永久住所与事业,因此政府研拟追梦人计划。
DACA适用于2012年6月15日前未满31岁且自2007年来持续居住于美国境内的移民。这项计划涵盖就学学生、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者、在武装部队服役的军人以及从未犯下重罪的移民。但这项计划并未提供他们成为美国公民或甚至合法永久居民的途径,这点遭到移民权倡议人士批评,称这让追梦人进退维谷。

为何特朗普要废止计划 特朗普认为,DACA保护的是违反美国法律的人,对合法移民来说不公平,并侵犯国会制定移民法的权力。


特朗普政府也主张,一些州提出的法律挑战,让DACA与2014年姊妹计划“暂缓遣返美国公民父母”(DAPA)站不住脚。
DAPA是奥巴马政府提议的计划,让成年时入境美国的其他非法移民,有机会取得合法身份,但在受到法律挑战之下而不得实施。得克萨斯州先前带头联合10个保守州,威胁联邦政府废止DACA,否则将展开法律行动。该州表示,将撤销提供法律挑战依据的一项2015年诉讼,检察长帕克斯顿称这是“胜利”。
在面临法律挑战之下,特朗普政府说,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在国会而非行政部门上。
但法律专家说,奥巴马的DACA命令在宪法上很健全,可以挺得过法院挑战。康乃尔大学教授叶尔?罗尔说:“最不会引起混乱的替代方法,就是持续实施DACA计划。”

“追梦人们”将遭遇何种处境 在奥巴马签署DACA计划命令的鼓励下,约有80万人登记在DACA计划下,相信他们不会遭到驱逐。现在,政府能够取得所有追梦人的个人资料,让多数人难以隐藏身份。


约20万名追梦人的居留许可将在2017年年底到期,另有275000人的居留许可将在2018年终止,其他则是在2019年1月到8月之间截止。
根据特朗普命令,获得居留许可的追梦人在许可到期前都会没事。居留许可在未来6个月内、即在2018年3月5日到期的追梦人,可在2018年10月5日前申请延长。但不接受新的申请。
等到DACA居留许可到期,追梦人将丧失就业的合法权利,理论上来说可能将随时遭遣返,不过当前政策只威胁到曾犯重罪的非法移民。
联邦参议员杜宾与格雷厄姆5日宣布,将提出获得两党支持的梦想法案,保护先前受到DACA庇护的追梦人。

为何在这个时间点废止计划 今年夏初,10个州的检察长致函总统,要求终止DACA计划,并发出9月5日的最后通牒。他们要传达的讯息是:撤销DACA,否则准备接受我们的法律挑战。


此举受到提倡严格控管移民的团体欢迎,他们一直以来都在批评DACA逾越行政权,认为这就像在特赦犯法者。
移民权倡议团体曾说,检察长向特朗普发出的最后通牒,等同于吓唬人的最后期限,呼吁政府坚守立场,持续实施计划。
然而,特朗普政府官员9月5日表示,他们束手无策。他们称这项计划不合宪法,无法在法院上成功捍卫。

《综艺盛典》 今晚看你的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努力加载中,请稍后...

视频简介: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1、童年的趣事萦绕心间 动听的歌谣难忘从前;2、石头成名曲致敬经典 震撼海啸音直上云端;3、张浩楠首次揭秘胖子养成记 带领小朋友学习雷锋好榜样;4、追忆童年 我是家中的假小子 声情并茂 她是女版的蔡国庆;5、李丹阳回忆三姐妹孩提时光 吟唱经典民谣梦回豆蔻年华;6、清苦童年张大礼触情伤怀 记忆中的歌声永远最难忘。(《综艺盛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追梦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