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炒股盈利如何交税盈利了1毛也要交税吗?

如果阿毛在星期六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阿毛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二十七元... 如果阿毛在星期六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阿毛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二十七元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不知道收盘前的卖出价格,不知道是沪市还是深市股票,谁也无法准确计算收益。

 如果周六也可以交易(现实当然不可能),那么
他的毛利润为:)=1000元
买入佣金=1000*27*">好投顾网

"好投顾"是北京汇众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专注证券投资领域服务的平台,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深圳设有区域市场推广中心。好投顾定位为服务于券商的线上综合性业务平台。

 

①周六不开市交易;②假设交易,买入时候0.15%+可能会有的过户费;卖出扣0.1%印花税+0.15%,之后就是他的收益

只是数学题 ,不用理现实中的股票内容

  在会排队企业年度和中期审计,一年费用在30万左右,半年15万-20万,顾问收费一年15万,相对几千万的承销费,财务顾问费和保荐费也只是九牛一毛。

  596家,这是截至8月14日,对外披露的在会排队企业的最新数目(剔除已过会企业)。

  一家拟上市公司董秘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在今年7月江苏省一个县级市金融办举行的推介会上,深交所市场推广部人士表示,想要上市的企业赶紧向证监会申报,在会里排队总是有好处的。

  但是,2012年至今,462家终止审查的企业,已经成为在会排队企业不愿言说的敏感话题,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

  这永远是一个矛盾命题。要想享受“挂牌”那一瞬间的喜悦,就必须忍受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痛苦。这期间,需要承担的是,付出巨额的上市成本,却最终失败而返的高风险。

  宁波精达刷新7次材料或付百万费用

  截至8月15日,IPO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企业达98家,较此前一周增加23家。其中通过发审会的企业32家,11家预先披露更新,43家已反馈,12家已受理。

  尚有530家企业处于中止审查状态。补充2014年半,是这些企业的当务之急。

  “企业规模大,业务比较复杂,经销商比较多,大量的现场工作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所以审计时间需要久一些,我们不着急,打算九月底之前报上去就可以了,”上海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告诉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记者,“着急报上去也上不了会。”

  每年刷新两次材料,已经成为上述董秘目前上市工作中的重点,这项工作,他已经做了两年半,“每半年刷新一次材料,一次大概需要付给审计师25万左右的费用。”

  沪上一家小型保代表示,上市公司的年度审计费用也是各有差异,会因为会计师的品牌,被审主体子公司数量、分支机构数量、审计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市场平均水平是,在会排队企业年度和中期审计,一年费用在30万左右,半年15万-20万,法律顾问收费一年15万左右,”上述保代表示,“上市公司还有一个延续收费的惯例,比如某会计师事务所长期连续为某上市公司审计服务,最初谈的价格是一年收50万,那么就一直收这个价。所以第一次谈的价格很重要。”

  而审计一般不会单独收费,“因为年度审计都是建立在中期报告的基础之上,年度审计也需要履行对中期审计的程序。但也可以与老板谈,收点劳务费。”上述保代表示。

  这就意味着,在会排队时间越长,刷新材料的次数越多,就需要付给审计机构和律所越多的费用。

  据万德统计,截至8月15日在会排队的596家企业中,有14家企业的首次日是2011年,有405家是2012年,有142家是2013年,有25家是2014年。

  其中,排队最久的是宁波精达成形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告日是2011年3月7日,已经在会排队了3年零5个月,按每半年审计一次来算,该公司报会以来至少已经刷新了7次材料。该公司的审计机构是立信,法律顾问是锦天城,保荐机构是(,)。

  如果按市场上普遍的审计一次20万左右的费用来算,宁波精达需付给立信140万审计费用。如果按照法律顾问一年收费15万来算,宁波精达将又有近50万元的支出。

  宁波精达目前仍因处在2014年审计而“中止审查”,在此之前,处于预披露更新阶段,反馈意见已按要求回复,离发审会只有一步之遥。

  与宁波精达有同样命运的是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不过幸运的是,在会排队三年零两个月的东方电缆已经于8月20日通过发审会。

  命运最坎坷的是饱受排队之苦但最终未能如愿上市的企业。据万德统计,2012年以来,共有462家企业终止审查。

  2014年7月1日,必然会成为很多企业铭记的一天。在这一天,54家企业未按照规则向证监会上报预先披露材料,放弃了他们的资本梦,默默撤出了IPO排队大军。其中最受伤的是宁波四维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IPO之行折腾近3年后惨淡收场。

  企业想要上市,首先要准备数千万的发行费用,这其中包括承销与保荐费、审计及验资费、法律费用、资产评估费、信息披露费、发行手续费和印花税等。

  其中承销保荐费是大头,比例甚至达到70%以上,但是风险也最大,如果项目终止审查,就意味着保荐机构也只能拿到几百万的顾问费和保荐费用,根本无法覆盖投行的成本。

  一家大型券商保代表示,保荐机构IPO项目收入主要分为财务顾问费、保荐费和承销费,其中财务顾问费较早赚到手,后面两笔得等发行后才有,“有的拟上市企业,在上市前会支付给保荐机构200万元基础费用;有的则按年支付,每年约50万-60万的顾问费用。如果上市不成功,承销费一定泡汤,保荐费则要看谈的情况,即便能全部拿到,也只有几百万。相对于几千万的承销费,加起来一共几百万的财务顾问费和保荐费也只是九牛一毛,并不足以冲抵当期项目组的各项保荐成本。”

  2012年以来462家终止审查的企业中,国信证券项目最多,有35个;招商其次,28个;广发第三,23个项目终止审查。

  2014年以来上市的65家公司中,共付出发行费用, 微信公众号money-week,以及在苹果商品及其他应用市场下载理财周报APP)

(责任编辑:HN022)

先说结论:在研究股票的时候最好不要从估值下手,这样你很难找到真正的大牛。最好放在两升一降的企业上,也就是收入、毛利率有大提升可能、费用有下降把握的票,然后再去对照在此基础上的动态价值,给个概率折扣的安全边际就行了。
 茅台03谈买入格力后撤退:顶住下跌是需要信念的,当时的格力没有给我这种信念,或者说是我没有发掘出应有的信念吧。我不是一个喜欢持有低估值票的人,在我看来估值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便宜的价格买入当然高兴,但这些并不会带给我逆境坚守的信念,毕竟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坚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可以忍受更大幅度的下跌,但前提是这个企业能够让我看到可达数年的高质量成长,当时的格力我没有看到,我不是说它不能达到持续性成长,而是这种成长是我不太能确定和有把握的,是我的能力圈之外的东西,所以我没有敢在上面坚持,虽然从目前来看,当时的放弃绝对是个错误,但问题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不过回过头来说,这个错误并不是发生在我卖出的时候,而是在买入的时候,因为我没有达到对它的深度认识就激情介入了。
茅台03 总体对企业的要求是稳健,可持续的。他选出股是表现最佳,全周期中他受益最大的也是他熟悉的消费类股,而年表现不是很好,刚好也是中小板创业板等公司表现比较好的时候,一来这些公司上市时间短,无法有一个比较全程的了解。二来是这个公司不少是和苹果等智能手机产业链有关的企业,以及一些新兴的产业。这些企业本身创造力不强,但是因为美国公司已经把初始的创新做完了,剩下的就是上量,所以需求是爆发性的,但竞争格局和生意属性并不好,所以企业盈利上升和下降都很快,看莱宝高科这个例子就知道了(当然其中有段时间非常舒服)。而中国股市这两年跟美国风向比较紧,所以这类股在财务数据还没有好的时候价格已经上去了,所以估计是业绩和价格对比茅台03兄给的评级就比较低。等到连续几个季度都好的时候,往往行业扩展非常块,行业资本投入大,价格下行非常迅速,企业的回报也就降低很快。另外就是技术的变化,比如触摸屏技术的变化,使得原来有些有优势的企业因为看家技术单一也会出现快速下滑甚至永久性的破坏。比如最近HTC 的金属外壳,证明了他们能够在一定的模具设计等技术下,做到了无线信号的很好传输,苹果6 的一些谍照看苹果估计也找到了方法,所以依然会采用金属外壳,所以目前大家预判要用的液态金属类的公司就跌得一塌糊涂。所以这类公司需要非常懂行,对技术和公司能力要有非常好的把握。我们作为普通股民,不可能了解所有的行业,即使是茅台03 ,也不是万事通。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巴菲特为何不敢投科技企业了,而03-07年刚好是我们重化工业大发展,WTO 进入,以及05年的股改释放出利润(特别是不少民企以前有抽逃利润和增加费用的嫌疑),所以传统行业的利润上升非常迅猛。这些传统企业的行业周期一般比较长,特别是对应我们国家当时这方面的上升空间还比较大,所以他的数据选股表现那段时间非常优异。也不是数据选股选不出科技行业。比如他几个季度都有选出的网宿科技,表现就非常好。其实恰好这公司的财务特征非常像传统公司,周期相对长,服务收入环比同比增长非常理想且具连续性,所以这类公司一定是可以进入他的数据选股系统的。
 前面啰嗦了点,总结一下:1. 中国到今天,传统行业在目前阶段已经到了不说天花板也是空间看不到太大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在数据选股前加个定性,这类行业或者不碰,或者选择有行业集中度在提高的迹象,而企业的竞争优势由自己把握了核心技术和渠道、品牌的就可以选择。比如白电的格力,而黑电的长虹,康佳,TCL 因为核心技术没有,都靠买面板加工,而面板韩国人不断投入新产线,成本下降非常块,我们的京东方和华星即使跟上也是跌跌撞撞的,主机厂商就更没有话语权。即使是最优秀的海信也面对这情况,这点,没有对行业的未来和几个大玩家的动向的了解,是无法判断的。所以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2.如果不是炒作,投资的角度,如果不持有一定时间,是难有比较理想的回报的。即使是牛股,我们看到大概也是运行12-18个月才完全释放出主要的上升期。市场不傻的,股价能涨18个月,一定也是看到了2-3年甚至5年的前景。那么我们需要对一个企业的增长期做出比较好的分析。
3.生意属性我喜欢用ROE 这个数字来概括,而ROE 主要还是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次数和杠杆三要素驱动。而ROE 需要或者从低到高,或者稳定在中高位,如果是从高到低,那就悲催了。A ,净利润率----高净利润率有3种形态:1. 天然就高。2. 不断加价。3. 固定资产利用率开始低,所以折旧大,表现出来毛利率会比较低,当产能利用率非常高的时候,利润就上升很快,比如汽车业。比如伟星新材,2012年以前主要还是募资投入的天津厂区开工率比较低,随着房地产施工增加和通过投放广告,强化渠道品牌力量,销售收入上升,折旧基本固定,毛利率就上升了,而销售费用已经先做投入,后期销售上升,费用率就下降,所以这种表现为毛利率和费用率,收入的三击就非常理想。这类都是相对重资产一点的。B 。总资产周转率----这里面包括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用ROIC )指标,但更简化和健康的是库存和应收款周转率的提高,现金不断被投放到原材料购买和资本支出扩大产能。企业多余资金分红派息最好,但是分红意味着固定资产和销售收入的扩张强度不够或者无法做有把握的投入,是次佳选择。C。杠杆或者权益乘数----负债率低的有优势,无息负债高的最好(比如以前的苏宁,现在的格力),占用供应商资金不但可以加大杠杆,风险小,也说明了你的强势。 而ROE 的持续还需要你行业发展的空间大,净资产能迅速转为有杠杆的总资产,且净资产能快速增加。否则也永远只是小而美,市值难以上升。比如银行增发,因为是做钱的生意,所以能马上产生20%的ROE (行业扩张期和坏账少的时候非常有利),你一般企业还需要经过购买设备基建调试,良率爬坡阶段;另外一种是可以直接铺货,比如2011年的汤臣倍健,探路者(他们的生产或者外包,或者固定资产建设期非常短)。但是这个也需要甄别跟着行业景气上升没有差异化的公司。这类型波动特别大,往往需要非常关注行业的动态,比如草甘膦,孟山都退出市场后,转基因种植量加大,所以产品价格上升迅速,曾经浙江一些企业投入后不到一年就回本,所以环保要求并不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高驱动了很多小厂的开工,之后产品价格下滑非常快。那么这样一个竞争格局下,如果不是对这行业非常了解的,根据数据买入卖出的时机都是非常滞后的,比如新安股份。我们这几年看得非常多的是在景气上升期间的企业增发,这个确实增加了净资产,投入也是回报不错。所以看到有不少机构乐于参与增发,但EPS 是否能增加对我们才是重要的。EPS 未必能增加,但因为净利润增长快,所以市场给的估值提高了,虽然也能赚钱,但仅靠这个短周期的一次性的量的扩张,不能提高长久优势的,并不见得是好的投资。比如永辉超市,它的净利润率并不高,但是扩张快,完全是因为管理层的积极开店,所以有40-50%增长,那么资本金消耗很快,相对高估值的时候自然就增发来发展,虽然也是一种发展的模式。但我总担心哪天管理层说,哎,好累,我休息一年吧,这下就到了个位数的自然增长,估值一下就下来。它从2010年上市就被看好,你也不能说它不增长,但大家可以看到持有几年基本没赚钱。 所以回过头来说,茅台03 这个数据选股是给我们节省时间的一个利器,但需要我们做定性的分析,行业空间和竞争格局的了解,价格的赔率和成长强度和概率的判断,尽量看远,找持续性经营的企业。如果选择这样特征的企业,这个数据选股的绩效一定非常强大。当然,也会有些不错的股票不见得他的数据能选出来,如果自己了解和有把握,完全也不需要死板地按照他的数据来做结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炒股盈利如何交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