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小商品市场(东关大街)怎么样)东西便宜吗,好讲价吗

“穿新衣,戴新帽,小摊小店真热闹;过家家,买香皂,针头线脑都找到;糖葫芦串,吃油旋儿,来碗甜沫儿才地道。”

这首很多年轻人感到陌生的儿歌,唱的就是东关大街上的老东门。这里曾是火爆一时的商圈,而经历了小商品市场的改造后,最后的一片老服装市场将于8月15日停止营业,无数回忆将就此定格。

市场管理方表示,目前这里没有计划“脱胎换骨”。几代人的“东门回忆”还能回来吗?

市场门前贴出停业通知。(曹雅欣 摄)

搬离 商户坚守最后一天

“150块钱以前真买不着,你看这质量多好!”8月13日的老东门市场内,一位经营行李箱的商户卖力向顾客推销。

她身后的店铺不大,已经用布遮挡起来,仅剩的货品就是走廊里的四五个行李箱。

13日,是商户们经营的最后一天,14日他们就要搬走。从马路上经过,你能感受到浓浓的离别气息——复古的淡黄色纸张上写着大红色的停业通知,这块摆放在门口正中间的公告牌已经守了老东门不知多少个年头;往里看去,“禁止吸烟”的条幅也覆盖上了“市场停业”几个大字。

一楼还有部分商户在营业,“甩卖”的字样随处可见。顺着铁皮剥落的楼梯上二楼,商铺早已空空如也。抬头一看,这年头难得一见的“大棚”,还坚持笼罩着延续了20多年的喧嚣。

这天,市场里顾客三三两两,并不热闹,刚放出停业消息时“快来扫货”的火爆场面没有出现。成堆摆放处理的货品无人问津,也有商户已经关闭店门,标明“非熟客勿进”,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他们正在收拾货品。

门口摆摊儿卖袜子的商户说,这些天进进出出拉着小车往外运货的越来越多,“卖不出去了,早晚都得走。”

回忆 走5公里来买衣服

老东门市场内仅剩的少部分顾客多数年龄偏大,奔着一家中老年服饰店来的杜女士说,“一辈子都是在这儿买衣服。”

“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公交车,走了10里地过来买东西,跟赶大集一样。”杜女士今年58岁,1992年随丈夫从长清来到济南,从那时起每年春节前都要来老东门买衣服。

“人非常多,就跟庙会似的,一家人的衣服都能买齐,而且很便宜。”杜女士感慨道,她的丈夫到现在都觉得老东门东西最全,家里缺什么第一反应都是到这来儿。

老东门市场始建于1994年,杜女士和她的同伴回忆,那时服装城还没有二楼,也没有单间的小店铺,只有高高的大棚。而对于“90后”来说,他们眼里的老东门就是学生们的购物天堂。

刘聪聪今年26岁,2005年到2008年在青龙桥附近的泉城中学读初中时,午休时间都是和同学小跑着到老东门逛街。

“那时候初中生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都在老东门买,又便宜又好看,也只有这里能买到。”刘聪聪说,那时候说的老东门还不仅仅是这个服装市场,西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更吸引人,小雨点文具店等几家店最受欢迎,如今这里已经变成停车场。

藏在校服袖子里的小手链、偷偷涂抹的指甲油、送同学的小礼品,还有风靡一时的大头贴……老东门承载了“90后”的青春回忆。

变迁 老市场转向新商场

1994年老东门商圈形成后,逐渐成为济南老城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和济南市十大商贸市场之一。

据公开数据显示,市场共占地5328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其中经营面积11000平方米,有业主940多户共计2300多人,日均客流量超过万人。

如今要停业的服装市场,是老东门最后的影子。刘聪聪提到的小商品市场曾有三层,一层主要经营日用百货,二层经营服装鞋帽,三层经营服装布艺。2013年,小商品市场“脱胎换骨”。

2013年11月,在商场南边约50米处建成了老东门万货汇时尚购物广场,老市场南侧和西侧的户外市场随之消失。新建的购物广场建筑面积6.2万余平方米,建有地下两层和地上五层,其中,地下两层为车库,地上五层则分别销售小商品、服装、餐饮等,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全新商业综合体。

“经营环境好了,也有停车场,租金比原来贵,但是没办法,人们观念都变了。”购物广场内冷气十足,柜台井井有条,从老市场搬来的手工编织商户张军早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状态。他说,老市场70%的业主都搬了进来。

期待 尽管难舍但更盼未来

老市场,人们拖着小车往外走;西侧的停车场入口,年轻的创业者们拖着货物向新商城内迈进。

在老市场最后一排档口卖内衣的商户刘兰已经在这里打拼了20多年,13日是她经营的最后一天,但货品还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摊位上。她说,自己要把这些货带回家,不急着甩卖。

“从前是看着市场越来越大,这几年就是越来越小,人也越来越少。”刘兰难掩不舍。随她的手指看去,这家早就找好新店搬走了,那家把货打包卖掉彻底不干了,商户各有出路和选择。

刘兰有她的期盼。她说等着改造好,再把货拿回来重新开张。虽然现在还没接到市场的通知,不知道“改造”是否意味着建设新市场,但刘兰隐隐觉得这个付诸20年辛苦的地方会越来越远。

商户的担忧目前看来还没有苗头。老市场现在的管理方历下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次主要是因为消防不合格,存在一些隐患,所以被迫停业,以前也曾出现过这种状况。而重新开发也有一定难度,虽说地段好,但面积有限、开发空间有限。

纵观济南的老市场,西市场商圈、新世界商城等,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老东门最后一片市场停业,虽然带着回忆消散的遗憾,但更多是可期的未来。

不管是“济南土著”还是外地来济的人,比起“老东门万货汇购物广场”“东门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大家还是更愿意称呼这里为“老东门”。多少人的第一辆四驱车、第一个游戏机、第一个随身听、第一块手表……都是来自这里。老东门,见证了很多老济南人的出生、成长。

今天,老东门市场贴出告示称即将面临停业改造……

7月24日,位于东关大街的东门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贴出通知,市场将于8月15日停业。

据市场工作人员介绍,东门服装城已有20多年历史,这次停业是为了升级改造,贴出通知是为了能给商户们留出时间清理库存,至于市场何时能装修完尚不清楚。

目前,市场内不少商铺都贴出了“清仓处理”“一件不留”的招牌,折扣力度很大,想去扫货的市民要抓紧时间了。

“穿新衣,戴新帽,小摊小店真热闹;过家家,买香皂,针头线脑都找到;糖葫芦串,吃油旋儿,来碗甜沫儿才地道。”熟悉的歌曲时常在耳边回响,这说的就是老东门。

始建于1994年的济南老东门小商品市场,自营业开始,就逐渐成为济南老城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和济南市十大商贸市场之一。

老一辈人说,刚刚建起来的老东门市场,简陋到只是一个盖着大塑料的棚子,后来,才又加盖了二层。

人挤人是对老东门最贴切的描述,不管周末还是平常一样火爆。

商品小到扎头绳,大到衣服鞋子和包包,在这里你总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

店铺小到所有的货品都摞着放,摊主只有站在货品中间叫卖,只有这样,才能让买货的人看到。

那么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摊位,就像摊主在这个城市的一席之地,在来往的人群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每一家店铺都颇有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满眼琳琅满目的货物时常让我们挑花了眼。

那个年代,济南还没有像现在一样,有世贸、恒隆、万达这么多大型的购物商超,买东西只能去老东门、西市场、泺口、淘宝街这些地方去淘。

老东门的位置距离市中心很近,交通也比较方便,再加上从文具到玩具,从衣服到日常生活用品,各种样式应有尽有,满足了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最重要是便宜。在那个时候,只要来老东门逛一逛,就不会空手而归。

置办年货自然少不了来老东门,居家神器什么的在这里也一淘一大片,每个人都是大包小提溜。

那时候过年全家总动员,兄弟姐妹齐上阵,穿的、用的、吃的,好几个大黑塑料袋都装不下,在老东门购物就是这么疯狂!

那时候的老东门,单纯美好,女孩子们还不知道什么明星同款......当然也不会去逛什么奢侈品店,这里的饰品衣服和鞋包就是那个时候女生对时尚的第一印象。

小的时候,挑选心仪的玩具,过年的衣服都是来自老东门。后来长大了,每到放假的最后一天,都要约上要好的朋友来逛老东门,买一些开学时候的日用品,总觉得这样才算是过完了假期。

曾经的学生们可还记得经常买文具的那家店叫“小雨点”?每次都会拿起一张小纸板,把新笔在上面试一试,如果喜欢就放到小篮子里。因为店面小,货物多,所以每个营业员都要站在凳子上“招呼”,最后结账的时候,还要踮着脚举起小篮子交给站在凳子上的老板结账。

每次逛街逛累了,就去老东门西侧的小吃街吃饭,还记得借口那家两元一份的烤鸡排,还有那家栗子店的糖炒栗子。

随便找个饭摊坐下来,都能吃到好吃的,米线朝鲜面、米饭把子肉、凉皮随便来上一份,边吃边讨论刚买的东西,不时的开个玩笑,嬉笑间,老东门就成为了回忆。

那一年,老东门因为市场拓展等原因面临拆迁的问题,于是在原址的南侧重建,一座崭新的购物广场拔地而起,只不过这次她的名字叫“老东门万货汇购物广场”。

虽然淘宝+商场,似乎解决了我们的日常购物需求,老东门,渐渐被人遗忘。但老东门对于很多人,更具有“符号”意义。

她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段旅程,也陪伴了我们条件不那么宽裕的青春岁月。也许,未来的年轻人不再知道“小商品批发市场”是什么,我们也习惯了从网上买一条围巾、一副手套,但是,当某一天路过老东门的时候,蓦一回首,也许你会想起,那时候陪你逛街的她或他…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门小商品市场(东关大街)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