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五保户是否列入贫困户一般贫困户,没想在网上跟本查不到。不知怎么办

目前,我国农村一些残疾人家庭因各种原因一直处在贫困边缘,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才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因为这样,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贫困人员的特殊补助,从生活、养老、医疗全方位进行救助。国家根据这些居民的不同的情况分为特困人员、低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三个等级,各有不同的评定标准。

农村贫困户分为:绝对贫困户、相对贫困户。

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在测量绝对贫困标准时,一般只考虑为了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须购买的物品,并且,所购买的物品应当是最简单最经济的。

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包括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建档立卡的目的

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村和贫困户档案。

为建立完善新指标体系下对贫困户,贫困村的动态监管和分类帮扶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部门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搭建共享的扶贫工作信息平台。

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申请条件需具备:

①凡具有本市正式农业户口,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区县当年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属保障范围。

②夫妻一方持有本市农业户口,其配偶及子女为外省市或本市其他区县农业户口,在现居住地定居一年以上,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区县当年农村低保标准的人员。

③其他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员。

④具有正常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采取规避法律(法规)行为造成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人员不属于农村低保范围。

①两项条件都满足才能申请低保,例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但如果家境本来就很殷实,也不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

②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可申请一个低保,但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全国低保金发放金额是不统一的,而且低保金额也会随着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农村五保户和低保户有啥区别?

低保户只计算家庭收入,而五保户要看是否有赡养人或抚养人。两者保障的对象和救济方式也不相同。

/这三种类型的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贫穷”,只是认定的标准不一。脱贫的工作在继续,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再愁吃穿。/

  海南日报记者陈卓斌 通讯员王家专

  8月29日下午,雨过天晴,在澄迈县金江镇帮冲河岭,一群黄牛悠然地咀嚼着青草,金江镇龙坡村山内坡村民小组村民、澄迈慧牛小黄牛第二养殖基地负责人李传炳手持竹竿紧随其后,不时发出“吁、吁”的吆喝声,驱赶着牛群快点“回家”。

  从2015年开始返乡创业,3年时间,李传炳在帮冲河岭上130亩荒坡搭牛棚、种牧草,如今已养起了300余头黄牛,成长为一名“养牛达人”。“通过精细管理和打造‘生态牌’,我们生产的牛肉价格好、效益高。”李传炳说,发展黄牛养殖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10多名五保户、家庭困难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84户贫困户共同增收、齐心脱贫。

  返乡创业,坚定不移搞养殖

  走进位于帮冲河岭的澄迈慧牛小黄牛第二养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宽敞的水泥棚和高大的红色割草机,仔细一看,照明灯、水井等设施一应俱全。

  “3年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模样。”李传炳2005年毕业后,创办过旅游咨询公司、做过汽修工、卖过太阳能热水器。2015年7月,事业上小有成就的李传炳决心回乡养黄牛,可没干多久,艰苦的环境便给了满怀创业热情的他浇了一盆冷水。

  “养殖基地起初没有通水电,我们只能在附近的渠道截留雨水养牛,连接汽车的蓄电池用于场地照明。”李传炳还记得,彼时为了填满养殖场塌陷的土坑,自己和家人扛着数十袋水泥连夜施工,累得腰腿酸软。而一到深夜,养殖场周边的虫兽叫声此起彼伏,令独自守在工棚内的李传炳不敢入睡,只能坚持睁眼到天亮。

  “许多生意伙伴、亲朋好友看到我如此辛苦,纷纷劝我放弃,回到城市生活。”可李传炳听不进去,“我不服输,既然回来,就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做下去。”于是,他操起镰刀劈开杂草灌木,在发展黄牛养殖的道路上坚定迈步。

  抱团发展,精心养殖“生态牛”

  如今,割草仍是李传炳的主要工作,但他割下来的不再是杂草灌木,而是用于饲喂荷斯坦奶牛的高品质牧草,“给我们的本地黄牛尝尝‘洋餐’,它们就能多长膘,身体也好。”李传炳笑道。

  李传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去年开始,自己和澄迈返乡创业大学生蔡於旭等人共同合作,精心养殖生态黄牛,通过打造“慧牛”品牌、开设专卖店等方式,将牛肉卖出了每斤65元的好价格。

  “高价牛肉物有所值。”蔡於旭介绍,每头进入养殖基地的黄牛,都要先在澄迈县瑞溪镇进行至少15天的饲养以隔离病害;每天牛群都会被赶出牛棚,到山林中饮山泉、吃野草,以满足当下健康、绿色的饮食消费需求。今年6月,基地还联合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研究符合黄牛食用的“营养餐”,即通过对玉米、豆粕、米糠等口粮的精确配比,促进黄牛健康、快速育肥。

  拓宽产业链,助更多百姓增收

  在李传炳的养殖基地内,就业的大多都是来自全县各地的五保户和家庭困难户。“在这养牛,每个月能挣2500元工资,比过去在家乡种植瓜菜一年的收入还多。”在养殖基地务工的永发镇永灵村村民赵子君说,等还完家中欠款,自己也想尝试着搭棚养牛,改善生活。

  李传炳说,目前,养殖基地已经吸纳了84户贫困户,定期给他们发放分红,加强技术指导,但这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将从定安县龙湖镇的南科食用菌栽培基地引入猪肚菇,以进一步拓宽产业链,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具体如何操作,李传炳的心中早有答案:黄牛吃剩的草根,可混合牛粪等制成菌包,供猪肚菇生长,而生产出的猪肚菇除了每斤能卖至十七八元,剩余的杂料也能供黄牛食用。“这样一来,‘短平快’的食用菌不仅能给周期较长的养牛产业进行补充,也能使得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闭合,突出‘慧牛’品牌原生态、绿色的特质。”

  “返乡创业不仅要‘独善其身’,有能力者更应该带富一方。”如今,澄迈返乡创业青年群体逐渐壮大,作为其中一员,李传炳希望与更多人能够“强强联合”,把事业做大做好,让更多家乡人受益。

  (海南日报金江8月30日电)

通讯员 吴龙迪 本报记者 朱佳雨

“美得很!盖房没花一分钱,彩钢变砖窑。”袁有林逢人就说。

袁有林是富县交道便民服务中心逊村人,今年65岁。年轻的时候在煤矿上干活时因事故致残,之后便心灰意冷,单着身将就生活。2015年,老袁作为五保户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之后在包扶领导的鼓励帮助下,他渐渐恢复了生活信心,想找机会把自己的破房子好好拾掇一下。

说来也巧,经过调查摸底,老袁家正好符合国家危改标准,可以享受到2.58万元的危房新建补助资金。不仅如此,富县还沿用2017年制定的贫困户危房改造追加补助政策,贫困户危改对象维修户补助由1.5万元提升至2万元,新建户补助由2.58万元提升至4.5万元,同时还配套建设卫生厕所1座。老袁最终没花一分钱,就获得了40平方米砖房1间及配套的卫生厕所,高兴得嘴巴都合不拢。

“县上还延续了2016年农村危改标准,制定了维修改造每户补助0.6万元、新建每户补助1.2万元的非贫困户房屋提升改造补助标准。”富县危房改造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党兴武就是其中一户非贫危改政策受益者。35岁的党兴武之前在外务工,但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不放心家中父母和妻女,2017年便放弃务工回了老家打理果园。

“以前对家里人关心得少,回来看到家里这几孔烂窑洞,觉得这些年让她们受苦了,就打算用自己的积蓄好好盖上几间房,让家人过得舒坦些。”党兴武接着笑道,“谁知道正好赶上了好政策,县里来人对我家危窑进行了评定,没过多久我就接到通知,可以享受县上1.2万元的危改补贴,我另外自掏了16万元,盖了这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还把原来的危窑改成了库房。现在家里来客,再也不用让他上炕坐,有崭新的沙发供着贵客哩!”

据了解,富县2018年共核定贫困户危改对象249户,非贫困户房屋提升改造对象345户,除中省市补助外,县财政共列支694.2万元,用于解决非搬迁农村贫困人口危房问题,形成了搬迁与危改良性互补,同时还减轻了非贫困户改造房屋的压力,最终探索出这么一条通过延续旧政策、追加新政策、加大县投资的危改脱贫新路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保户是否列入贫困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