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美国大茶叶公司创始人做大以后创始人会退位。

  从美国独立战争、南北内战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今天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风波……通过一次次的高抛低吸,资本洗劫、掠夺并重新分配了全球财富,不断地在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展现它巨大的威力。不管是股市、楼市、汇率还是物价,每一次的波动都跟资本脱不开关系,而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欧美为什么总逼着人民币升值?美国是如何洗劫全球财富的?中国金融体系是否会成为美国大资本的下一个猎物?怎样才能在资本的“奴役”下保全自己的财富?如何才能在波云诡谲的波动中看清经济大局?-读书网|DuShu.com    朱雪尘《英才》杂志执行主编,资深财经媒体人士。长期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从事对中国经济有影响力的大企业的追踪报道,亲自专访过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中国移动总裁等中国千亿以上央企老总。对于汇率、股市、楼市、黄金、通货膨胀、期货、外汇等资本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  【本书目录】
 第一节 为什么美国人消费,全世界人民买单 
 第二节 欧债危机是美国发动的吗 
 第三节 “棒杀”欧元:做空、再做空 
 第四节 “捧杀”欧元:反手做多更要命 
 第五节 欧元到底会不会崩盘 
 第六节 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的四角关系 
第二章 炒出来的美元 
 第一节 资本大战与美国独立战争 
 第二节 200年前的“债转股”救了破产的美国 
 第三节 100年,欧洲资本家和美国总统的暴力对决 
 第四节 欧洲财团大反攻:不惜分裂美国 
 第五节 黄金投机:美元成了私人银行的猎物 
 第六节 摩根:靠债券发了家 
 第七节 洛克菲勒:石油大庄家玩死你 
第三章 吸食世界资本的黑洞 
 第一节 抢夺黄金,埋下了一战的种 
 第二节 谁都没想到的资本大迁移 
 第三节 大财团反过来重组欧洲 
 第四节 1929年,血洗华尔街的教训 
 第五节 没人再玩“金本位”了 
 第六节 摩根的衰落与洛克菲勒财团的崛起 
 第七节 德国被逼气急跳墙 
 第八节 华尔街老友们再发战争财 
 第九节 美苏争霸:让美国成为世界的印钞厂 
第四章 贪婪盘剥每一个角落 
 第一节 战争不过是资本的一场游戏 
 第二节 美国国债,世界上最大的骗局 
 第三节 控制粮食价格,你就是磨上的驴 
 第四节 粮食战争——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第五节 是谁盯上了我们的粮仓 
 第六节 军火商就是资本家的打手 
 第七节 中国军工,会成为挑战者吗 
第五章 必有的一场货币决战 
 第一节 人民币只有一条路,就是去战斗 
 第二节 通货膨胀怎样掠夺你的财富 
 第三节 为什么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 
 第四节 房地产泡沫中的蜗居和跳楼 
 第五节 干掉美元,人民币能成终结者吗 
 第六节 钱生钱,不当资本的狗

  美国财团以为他们自己就是诸神之战里的宙斯,而美元则是他们的雷霆杖,但实际上那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意淫而已。
  欧元是欧洲共同利益的代表,但是美国财团就是看着欧元不顺眼,因为他们害怕欧元之后还会有亚元、非元。
  美国财团有选择地控制美元对不同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实际上目的只有一个:维护美元的霸权。
  被干沉的日元,只好臣服于美国之下。在对人民币的战争中,日元比美元冲得更带劲儿,因为日本有自己的小算盘。
  美国财团想要把美国的发动机和中国的发动机连上,以便延续他们的骄奢淫欲,但是“中美国”恐怕也只是某些人的意淫。
  人民币是唯一有足够大的体量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中国人只能自己拯救自己,不挑战的中国就只能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永在地狱。
  打破美元霸权需要干两件事:一是打破美国独享世界资本蓄水池的特权,成为世界资本会聚之地,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二是削弱美国的军事机器,致使其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为什么美国人消费,全世界人民买单

  对美国来说,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财团的利益就是美国的利益,而维系华尔街醉生梦死的根基就是美元。华尔街的资本财团这样算计全世界:美联储制造美元,用美元购买其他国家制造的商品,再把美国国债卖给其他国家。
  也许你要问了,吸毒会上瘾,难道购买美国国债也会“上瘾”?为什么别的国家必须用血汗换来的美元再去购买美国国债呢?难道除了美国,其他国家的政府都很愚蠢吗?
  显然答案不是这样,事实上你别无选择,你必须储备足够的美元来应对美国财团控制下的“金融部队”的偷袭,避免发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惨剧。
  美元为何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干掉了英镑,开始独霸全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人类!当时1盎司黄金价格是35美元,而现在1盎司黄金价格超过1200美元,美元贬值了30多倍!也就是说从那以后,美元就成了一张持续贬值的“废纸”。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储备美元呢?
  因为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军事实力,以及对中东产油国的控制,把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标价权牢牢控制在手中。简单地说就是:你要买石油等大宗商品,人家只认美元,所以美元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地球上每一个国家都需要储备的世界货币。如果你不储备美元,当遭受美国“金融部队”偷袭时,就没有武器可以抵抗。如果你把美元放在家里,那就没有利息,还不如放在美国这个大银行,还能有点利息。而对于美国财团来说,只要这个循环继续,他们就能继续安享奢侈的生活。
  美国财团控制着美国的“金融部队”,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和以摩根、高盛为代表的投资银行,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各种金融体系的漏洞,肆无忌惮地投机套利,甚至不惜借助政治、武力威胁主权国家,诱骗、陷害世界各国,除了投机套利,他们的终极目的就是:干掉美元的竞争对手,让世界所有人不得不持有美元。
  显然,美国不会主动放弃美元霸权,除非有人干掉它。统治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息。
  在整个世界的经济食物链中,美国处于最高的层级。
  你想要美元,美国就索性狂印给你。
  你拿了美元干什么?还不是去买美国国债?
  美国借了你的钱,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和军事工业,还不卖给你。
  到了还钱的时候,美国就再印点钞票还给你。
  教科书上有货币严格的定义,也有货币诞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这里不再细说。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谈到的美元兑人民币中的“货币”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货币自从成为一种符号,本身不再具有价值。那么我们手里的钞票代表的价值怎么计算呢?简单地说,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纸币代表的价值就是一个经济体的总量除以货币总数。也就是说,你的经济体量有多大就应该印多少钞票。由此可见,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印钞票和经济的发展应该相适应,才能保证币值的稳定。
  当然,这只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的臆想,可在实际生活中,就不是这样了。比如,一个中国人要买美国产的iPhone,那么就出现了1元钱人民币究竟换多少美元的问题,这个时候的货币交换就不是封闭经济体的币值概念了,必须和上面的相区别。
  因为有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不同的经济体,就有不同的印钞厂,也就有各式各样的钞票。现在,美元是世界货币,你想要美元,就得用你生产的商品去换。
假如美元总数是按照美国的经济体量测算定量印出来的,那么美国国内流通的美元就会越来越少。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美元是世界通行的货币,大家都需要购买美国的军火、CPU等商品,所以美元是硬通货,这样大家都希望存一些美元,可是根据美国经济体量测算出来的美元发行量,就会因为其他国家用商品换走,然后存起来的事情而造成美国国内美元的短缺。
  比如中国把服装、鞋出口到美国,换了美元,然后,再用一部分美元买了石油、飞机、汽车、iPhone等东西,但还存了很多美元,为什么剩下很多呢?
  第一,美国有的东西很贵,买不如中国自己生产;第二,美国有的东西不出口给中国,比如武器、高科技技术,甚至买美国的公司都不行,比如中海油买不成优尼科;第三,我们用手里的美元买其他国家的东西,但是别的国家的矿产什么的也不一定就卖给你,制造技术也不一定卖给你,低端的我们自己就能生产,也不用买;第四,1997年的时候被东南亚金融危机搞了一下,我们还要提防美国“金融部队”的偷袭。大概因为这四条原因,那么很多国家只好把美元存下来。
  我们因为各种原因把美元存了起来,别的国家,比如日本,其实也基于差不多的原因,把美元存了起来。于是,这时候美国人就会发现,钞票越来越少,美元越来越值钱,商品越来越便宜……理论上,美国的老百姓会把钱存起来,资本家也不愿意雇用更多的工人扩大再生产,如果都不生产、不消费,那么美国的经济就没法发展,工资就会持续下降,反过来更没有钱去消费,也就形成所谓的通货紧缩。
  但是,人都是很贪的,现在美国知道大家都不得不储备美元,就索性狂印钞票,让美国老百姓都有足够的钱花,从而刺激经济发展。按理说,一般国家,钞票印多了,就会贬值,就不值钱了。原来5元钱能买1斤猪肉,现在5元钱只能买半斤猪肉,国家内部通货膨胀很严重,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买不起吃喝了,就要造反了。但是美国不同,因为美元是硬通货,其他国家怕急用的时候换不到美元,就把美元都存了起来,相当于这部分钞票就没有在美国流通,所以美国国内并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老百姓造反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经常看到,美国人的生活是很奢侈的,住大House,开高排量SUV,用大冰箱,甚至很多人都拥有游艇。原因很简单,美国人消费,全世界人民都在给他们买单!
  就这样还不够,美国的“坏”还没完。你换了那么多美元,放家里也不能当饭吃,于是美国告诉你,不如买美国国债吧,还能给你一点利息。哎,这主意不错,你觉得挺合适的,就买了美国国债。这下美国就不用自己不断印钞票了,因为他的钞票经过你的手又回到了美国。同时,美国还达成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美国再也不害怕你用这些钱不断地去买全球各种商品,去跟他争夺资源,推高商品价格,推动美国物价上涨了。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美国借了其他国家的钱,到日子总得还吧。本来美国借钱发展了高科技,制造出全世界最牛的汽车、飞机、大炮、宇宙飞船,他可以卖给需要的国家,把赚来的钱还债。但是美国很精明,他不会让你用从他那儿买来的武器去打他,也不会卖给你高科技让你和他竞争。美国可不傻,他不会卖给你的。那美国怎么还账呢?很简单,你借的是什么?美国的钞票呀!多印点钞票再还给你不就行了。于是你又很高兴地拿到了更多的“梦寐以求”的美元,然后又兴冲冲地再跑去买美国的国债了……
  那么,如果有国家抗议,不用美元去买美国国债,没有那么大的外汇储备怎么办?美国依然有招儿治你。比如,假设B国没把换来的美元买美国国债,那B国就是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国家,那么美国的财团就会派出“金融部队”去教训这个国家。
  开始,美国财团会慢慢地把钱渗透入B国,推高B国的币值,推高B国的股市,推高B国的房地产,投机的人们(有B国的老百姓,也有国际投机客)一看股市涨了,房子涨了,就会跟风,更多人进入B国,买房,买股票,房产、股票继续涨。到了一定时候,涨得差不多了,美国的财团就会抛出股票、房产,然后撤离。可是因为B国政府没有存有足够的美元,短时间内就没办法支付给投机者美元,就只能贬值本国货币,出售黄金,去国际市场换美元,来支付给美国财团和投机者,B国钞票贬值,通货膨胀,房产、股票崩盘,经济崩溃,B国老百姓的财富被席卷一空。这个例子很简单吧,当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回事。
由以上这些例子就能看出,在整个世界的经济食物链中,美国处于最高的层级,他是最高级的食肉动物,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在为美国打工,提供给美国各种商品。而美国不必自己生产。在美国下面,就分散着各种不同的国家,有的制造吃穿,有的挖矿,有的钻油,这些都是食物链的延伸。
  为什么同样都为美国服务,同样受美国剥削,可是有的国家觉得自己富裕了呢?那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强,比其他国家多挣了美国的钞票,因为大家都在用美国的钞票,他还可以用自己从美国挣的钞票去买其他国家的各种商品,这样的国家就属于整个经济食物链中比较高级的动物,比如日本、中国等。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国家都位于美国的下面。所不同的是,欧盟虽然没有储备大量的美元,但是欧盟自身的经济状况却因为欧元和美元的直接竞争关系而受到直接影响。而当世界物价以美元计价的时候,欧元则像受气的小媳妇,时时刻刻受到美国这个婆婆的关照。
  写到这里,你恐怕已经大概明白了整个美元世界的循环过程了。美国多印的钞票就这样被全世界人民承担了。这是美国经济繁荣的一个巨大秘密,但目前的问题是,美国多印的美元已经多得超出了全世界人民的承受能力,人们越来越不相信美国能够还款了,美元越来越多,就让大家的血汗钱越来越不值钱。人们意识到美元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泡沫,美国的骗术就这样露底了。
  有些人可能以为上面这些只是梦话,也有些人觉得现实会有这样残酷吗?现在你需要明白的是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就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级形式——全球化资本主义社会,你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就要明白货币的掠夺、剥削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以前有殖民地,现在可以看到血汗工厂,你要清楚地知道,无形的抽血机正在榨干你微薄的工资。
  美国这么欺负人,就没有人反抗吗?肯定会有人出头,于是就有了欧元。这是食物链上仅次于美国的高级动物的反抗。

欧债危机是美国发动的吗

  美元与欧元的战争从没有欧元就已经开始了。1995年,美国财团发动了第一场对欧元的大战,拼命做空欧元,却因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意外失手。既然没能把欧元扼杀于摇篮中,美国财团便开始策划第二轮攻击。如果第一次打压贬值欧元的计划是“棒杀”,那么这轮攻击则是“捧杀”,也就是反手做多。虽然一字之差,却更为狠毒。有很多理由让人相信,2009年年末,从希腊蔓延的欧洲债务危机,正是美国财团操纵汇率的结果。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正一步步把世界拖下水。
  未来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资本的虚拟化和人口的消费化。
  人口数量规模决定了一个国家理论上的生产力发展的极限。
  大欧洲能够给资本带来更高的回报。
  大欧洲的雏形就在欧元里。
  法、德是欧洲的核心,也是欧元的创造者,但二者素来有矛盾。
  欧元是欧洲对抗美国的工具。
  既然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有如此多的好处,欧洲人不可能不知道美国财团的“算盘”。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大航海时代,也就是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就开始蒸蒸日上了。先是西班牙、葡萄牙,然后是荷兰、法国、英国、威尼斯等,欧洲各个国家你争我抢,开始瓜分世界。率先发起的工业革命,让生产力迅速提升的英国成了最后的赢家,殖民地遍布世界,美国原来也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英镑成了世界上通用的货币。所以,欧洲人不可能看不透美国的把戏,但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欧洲衰落下来,战后无力与美国竞争,最终落入了上面所说的食物链的第二个层次之中。
  从上面的简述之中,就能发现一个问题,欧洲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内部战争造成很大破坏,历史上,英法、法德、英德三大欧洲强国之间都有很深的过节。因此,欧洲要发展,就要联合,合在一起才能干过美国。这是大欧洲必须形成的第一个原因。
  同时,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资本认识到了大欧洲必须形成的第二个原因:一个各自为政的欧洲,已经不适应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呢?解释起来并不困难。
  未来全球化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资本的虚拟化和人口的消费化,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控货币的主导权。分裂的欧洲,甚至经济实力很强的德国都会因为国内的市场容量很小,无法将自己的制造业优势发挥到极限,就无法成为更大的经济体,也就更无法成为主导货币的国家。
  人口消费化必须有人口数量的级别,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才能诞生这样的大市场,大市场才能让欧洲公司成为大公司,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美国竞争。如果欧洲的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那么每个国家都会保护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限制自由贸易,这样就会造成很高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易成本。
  同时,只有足够的市场,才能保证更高速的增长,才能获得资本的青睐,才能吸引全球更多的资本进入。正是资本的虚拟化带动了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更迅速地流动,每个国家必须有更强的资本吸引力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资本的虚拟化,你要去美国投资,还得带着金银珠宝,带着军队保镖,那多麻烦啊?而现在只须敲击键盘,就可以买卖美国公司的股票。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基本的观点,人口数量很重要,市场规模也很重要,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理论上的极限。人口越多,这个理论上的极限就越大。同时,一个国家人口数量越多,市场也越大,消费总量就越大,市场也越有吸引力。
二战之后,欧洲快速复兴,但是欧洲每一个国家人口都不多,很容易就能达到上面所说的极限。同时,分裂的欧洲国家独立发展经济也是对劳动力的一种浪费,因为那时候已经进入了大工业化时代,分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和新技术的应用,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也是大资本家们无法容忍的。
  于是二战后,欧洲统一思想逐渐高涨。1951年,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就是为了提高劳动力所释放的能量。此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立了多个经济、科技共同体,而这也就是后来说的欧共体。
  二战后的欧洲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了很长时间,苏联解体之后,欧洲结束了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分裂。同时,苏联的解体让欧洲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崩离析,很多原来的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期望加入欧盟。这又让欧洲的资本看到了扩大劳动力数量、寻找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大好机会。为了稳固、扩大联盟,在1992年,欧共体开始向欧盟过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人开始讨论欧元的问题。
  为什么欧盟要印欧元呢?这对统一的大欧洲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多年来一直从世界各国抽血,欧洲各国也不例外,也被美国抽血。如果组成欧洲的货币联盟,使用同一种货币,不仅能够在欧洲各国经济交往中省去很多中间环节的麻烦,提高效率,同时欧元也可以用欧盟这个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为依托,向世界发出声音,能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可以逐步摆脱美元的控制,同时有朝一日,欧元代替美元,那么欧元将会给欧盟带来如美元一样的好处。
  对于欧元的好处,法德是心知肚明的。因为单一的欧洲国家,都不具备成为世界级经济巨头的能力,比如德国、法国虽在各自的经济领域都各有优势,但都无法独领风骚,法、德尚且如此,单一的小国又怎么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同美国竞争呢?所以以法、德为核心的欧盟力推欧元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冷战时期有苏联的军事威胁,法、德还要靠老美罩着,苏联解体,没有了苏联的军事威胁,欧盟也就不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了。这样美、欧之间原来隐藏很深的宿怨就暴露出来,早就不是铁板一块的美、欧,这时候就开始从经济领域分道扬镳了。这里再插一句,由于英国虽然是欧盟成员国,但是英国与美国的盟友关系根深蒂固,所以英国没有参与欧元。
  于是,从1992年开始,欧元就开始一步步从计划走向现实。
  对于欧元的小伎俩,美国也看得一清二楚。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国际货币专家BarryEichengreen就在《外交》杂志之文章“美元悖论”中说得特别明确:“欧元创生的第一动机,就是以欧洲货币取代美元。”
  由此,欧元的抢班夺权就拉开了序幕。

“棒杀”欧元:做空、再做空

  美国的政治家、战略家,多届美国政府的幕僚布热津斯基多次说过:美元是美国全球战略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欧元想抢班夺权,盘踞于美国的大财团们绝不会轻易放弃美元这个抽血的机器,于是,欧元还没有诞生,美国就开始操纵“金融部队”——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了对欧元的打击。对于美国来说,一个势力均衡的欧洲、不统一的欧洲,才能让美国在欧洲获得最大的利益。
  大欧洲是对美国的巨大威胁。
  直接打压欧元,美国财团不允许欧元存在。
  1999年1月欧元启动,1999年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网络泡沫破裂,让欧元松了一口气。
  无论做多与做空,美国资本的力量牢牢地控制着世界。
  在欧元没诞生之前,美国财团就开始有计划地让美元对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等欧洲货币升值。为什么说这是美国财团做空而不是欧洲国家主动贬值呢?
  原因很简单。欧洲从1992年决定欧元启动,到1995年欧元启动进入关键阶段,当时为了顺利推出欧元,就要把每个国家的公共赤字都降下来,以达到启动欧元的标准,整个欧盟国家的货币都在紧缩当中。这个公共财政赤字的紧缩,对于欧元很重要,这个在后面还会提到。
  这不是欧洲各国想不想紧缩的问题,而是不得不做的问题。想想看,你一直被别人盯着,如果你不削减赤字,你多发货币,就是占了盟友的便宜,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你还想多发货币,压根儿不可能。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按道理,紧缩货币应该是升值,但在1995~1997年间,欧洲货币对美元却是大幅度贬值,如德国马克贬值了25%,法国法郎贬值了30%。这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就是以美国财团为主的做空力量在搞鬼。那些美国大财团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欧元取代了美元,那么整个世界经济食物链就要被改写,他们的统治地位就会消失,这是美国资本所无法容忍的。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美国资本就开始了对欧元有计划地做空。
  第一步是英美经济学界对欧元的唱空。虽然英国是欧盟国家,但是英国没有加入欧元,这恐怕跟英国依附于美国有关。这帮英美经济学家就是美国财团控制的舆论武器,你想想,如果大家都看好欧元,那么美国财团为了自身利益做空欧元是那么容易的事吗?所以,通常大庄家——美国财团在操作前,都会事先通过舆论宣传武器进行所谓符合逻辑的宣传攻势,由那些学术权威出面,才能起到引导游资做空欧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美国主流经济学家们好歹也都是经济学家,瞎编乱造的事儿他们可不敢说,要说就要说得有道理。这帮人眼睛都“毒”着呢,任何事物都不会完美无缺,他们首先攻击的就是欧元区的软肋——固定汇率制度。
  对于欧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欧洲人颇为自豪,他们认为欧元的成功还有一层深远的重大意义,就是在浮动汇率似乎逐渐成为世界潮流的时代,欧元反其道而行之,成为支持固定汇率之中流砥柱,亦可能成为未来真正世界货币之先驱。
  “欧元之父”蒙代尔说:“欧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它改变了人们对浮动汇率和货币区的思维方式。要知道,过去数十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一直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国游说汇率不稳定的重要性,鼓吹不让汇率浮动就会带来什么灾难。可是欧元从天而降,将汇率浮动连根拔起。如果欧元适合世界上最发达的十多个国家,为什么就不适合世界其他国家?如果取消各国货币对整个欧洲有利,为什么世界其他国家这样做就不利?”欧洲人当时的骄傲溢于言表。
  什么是固定汇率制度呢?比如:1欧元等于40.3399比利时法郎,1欧元等于1.95583德国马克等。这个兑换标准是固定的,这就叫固定汇率。欧盟的固定汇率被英美经济学界视为非常愚蠢的做法,因为英美经济学界认为浮动汇率才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先生就有著名的“三悖论”: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三者不能同时成立。比如:欧元区如果实行固定汇率,资本账户开放,那么就没有办法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而这也正是导致现在欧元区债务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英美经济学界认定:欧元区如果无法控制各国的独立货币政策,那么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其实克鲁格曼所说的“三悖论”原理是有道理的,而欧元的这一缺陷也造成了后来给美国偷袭欧元的一个缺口,造成了今天的欧债危机,不过美国采用的是卑劣的手法,这个后面再说。
  支持这一观点的英美经济学家不能说都是美国资本的代言人,但是经过媒体的放大,他们的观点就成为了美国财团的工具。因为控制着媒体的美国政经界精英是绝对不愿意看到有哪一个货币会真正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
  展开舆论宣传攻势的同时,美国财团就开始发动对欧元的做空行动了。1995~1999年间,美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经济有了新的动力支撑,很多资金看好美国的经济。但欧洲经济被英美经济学家唱空之后,很多资金都对欧元的前景持怀疑的态度,究竟未来欧元是强势还是弱势,大家都不确定,再加上欧洲财政紧缩,机会比较少,在美国财团的带领下资本纷纷撤出欧洲,投向美国的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这就顺理成章地造成欧元的持续贬值。而做空并不意味着一定赔钱,虽然美国股市泡沫四起,但美国财团早就布局,也就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当时美国道琼斯指数在1995年以后的短短几年间增长了4倍,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这与国际资本的流向是一致的。大量的欧洲资本流向美国,美国的资本变得很充裕,就压低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利率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调节流向的闸门。利率降低了,资本就活跃起来了,结果股市就不断创出新高。美元被捧高了,进口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
  而反过来,欧洲的日子并不好过,资本撤离,欧元持续贬值,还缺乏流动性,真的是雪上加霜。
  第二招用完,美国财团使出了最厉害的第三招:战争。1999年1月欧元启动,1999年3月24日北约就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不知道欧洲人是不是变傻了,美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可那是在欧洲的心脏地区,能不让欧元暴跌吗?结果战争一打起来,欧洲人还当了美国的帮凶,欧元就跟着一直往下掉。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2000年,欧元跌到1美元兑换0.85欧元附近,欧洲国家只好奋力反击,死撑欧元,在这个价位附近盘了将近有两年之久。可见当时的多空争夺有多激烈。当时美国的互联网越炒越高,网络泡沫太大了,不幸被戳破,欧洲才会幸运地逃过一劫。
  如果欧元长期处于低位,而美元还处于高位,这对美国的经济复苏很不利,因为欧元、美元不正常的比价,使得美国的出口没法复苏,同时进口大量增加,美国逆差增加,美国国内工商业持续低迷。于是美国财团们在互联网热潮大赚了一笔之后,选择了美元的贬值之路,以发行美元来刺激美国的经济复苏。其实对于美国财团来说,世界仍控制在他们的手中,无论做多与做空,他们用资本的力量牢牢地控制着世界。
  而濒于崩溃的欧元开始了漫长的升值之路,这一升就是6年,直到此次次贷危机。欧洲人被眼前这看似美妙的镜中花、水中月一样的欧元升值形势迷惑了,误以为美元不久就会被欧元所取代,欧元将成为世界最强势的货币。欧洲人被自己的自大与骄傲所欺骗,才导致了今天的危机。这一点是今天的中国必须注意的,与美国这帮货币战争的将军们过招,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麻痹大意。
  顺便说一句,而在欧元的贬值之路中,精于算计的美国财团们还同时陷害了正在崛起的东亚,在本章第六节“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的四角关系”中会专门提到。

“捧杀”欧元:反手做多更要命

  在美国的“金融部队”对欧元实施了第一轮综合性打击之后,由于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欧元幸运地免遭灭顶之灾。没有把欧元扼杀在摇篮里,美国财团只好和欧洲财团继续玩下去,那下一步就是对欧元的捧杀行动:美元主动对欧元贬值,抬升欧元,而后找准机会对欧元实施偷袭。
  美国财团的“捧杀”行动:有选择地对欧元贬值。
  欧元的升值让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希腊等国为了掩盖债务,不得不持续看空欧元,掉入了高盛的陷阱。
  美国高盛在设计希腊债券“货币掉期交易”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建仓欧元,而且成本要比现货市场建仓低很多,并且根本不会被欧盟察觉。
  希腊就像在吸毒,美国高盛帮欧洲隐瞒债务,就是在挖坑。
  自大的欧洲会死在欧元升值行情中。
  从2002年开始,美元就对欧元开始了贬值,如果从最低的1欧元兑换0.823美元到次贷危机前的1欧元兑换1.6035美元算的话,美元从最高点贬值了将近1倍。与此同时美元相对于日元、人民币等主要竞争对手也都在贬值,这当然有美元滥发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贬值,一方面造成了各个主权债权国利益的缩水,同时也遏制了这些国家在高端商品上的竞争力。
  美国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时间段上看可以描述为,有选择性地贬值,主要针对日、欧等发达国家货币贬值,对亚洲国家等出口国仍然维持强势。而且可以看到这种贬值是慢慢发生的,美国还要维持表面上的美元强势霸权,以维持人们对美国国债的兴趣,同时还能获得亚洲出口国廉价的日用商品。
  从2002年开始的这种欧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让欧洲经济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欧元的升值,让欧洲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慢慢下降。可惜的是,这一状况欧洲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欧洲的财团和精英们依然陶醉在欧元越来越被世界所重视的胜利感中。伊朗的石油已经以欧元来计价了,这让欧洲人很得意。
  但是欧洲的精英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加入欧元的各国就相当于放弃了每个国家的独立的货币政策。法、德等大国还能扛一扛,但对于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等制造业没有太大优势,同时国内福利很高的国家来说,欧元的升值无异于灭顶之灾。欧元升值造成这些国家对欧元区以外的国家的出口不断减少,对外进口不断增加,没有了国内经济的支撑,政府就没有收入来源来支撑高福利,没有高福利,工人就会罢工,就会造反,政府就会被人民用选票选下去,带来社会动荡。
  那高负债的政府能不能通过多发货币和债务来弥补这一问题呢?答案是不能,因为欧洲实行固定汇率,根据欧盟的规定,欧洲各国在加入欧元区时必须达到“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超过3%、公共债务在GDP中的比例不高于60%”的要求。这就是说欧元区内各个国家不能通过多发货币、贬值货币来解决国内的财政赤字。这就回到前面提到的克鲁格曼的“三悖论”: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三者不能同时成立。加入欧元门槛的这一要求,其实就是按照“三悖论”来设计的,加入欧元区,就不能靠货币贬值来弥补财政赤字了,因为如果欧元贬值是一个统一的贬值,就会拖累欧洲其他国家,你想贬值,那别人还要跟你一块背黑锅,所以欧元贬值不是一个人说了就算的。
  虽然加入欧元区的规定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执行却是靠人,欧盟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各国之间的监督和制约就很松散,给钻空子的国家留了很大的空间。更何况还有美国人时时刻刻在寻找欧元的漏洞,瓦解欧元的联盟。
  终于这一缺口就被美国人找到了,这就是希腊。希腊这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是港口。海运业对外依存度很高,是欧盟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参与欧元的第一批国家没有希腊。而且据媒体报道,因为跟北京抢办2000年奥运会,希腊背了很大的财政包袱。
  希腊政府已经很穷了,还得照顾国内民众的情绪,实行高福利,没钱还要花钱,就只好不断借钱消费了。可是你要加入欧盟,财政赤字又不能超过上限,这让希腊政府左右为难。就在这时候,美国金融部队的“007”出场了,这就是高盛,世界上大名鼎鼎的第一投资银行。
  其实2001年希腊混入欧盟时候,就是做的假账,而幕后的导演正是高盛。高盛绝对是名不虚传的,高盛的人都是高智商的金融专家,欧盟的那点所谓的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高盛是不会放在眼里的,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欧盟公约中的漏洞,于是告诉希腊政府,高盛能够给希腊政府提供一个堪称“天才”的融资计划——“货币掉期交易”,据说发明这一交易产品的还是一位高盛的“美女金融家”。
  什么是“货币掉期交易”呢?其实就是利用汇率在发行国债的时候作假。高盛先用美元等其他货币发行希腊的政府债务,利用人们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做空欧元,做高美元,让希腊获得更多的欧元,掩盖负债表的高负债率。
货币掉期就牵涉到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如果按照市场汇率来比兑的话,这里面就无法做手脚。但是因为希腊的国债是10年,其间就会有很多变动,也就有人对于未来汇率走势产生不同看法,所以就有了做手脚的空间。而老天正好给了高盛这样一个机会。前面说了,2000年,美国财团正在大举做空欧元,欧元跌得不行了,大家都不看好欧元了,很多人预期未来欧元还要跌。
  2000年时的汇率比价大概是1美元=1欧元,希腊政府借了100亿美元,就相当于借了100亿欧元,而10年后,到了还款的时候,欧元继续贬值,假如1美元=1.1欧元了,那么希腊政府要还的100亿美元就变成了110亿欧元。正常来说,希腊政府不仅要付给债主利息,还得贴上欧元贬值的10亿欧元。这么算来,利滚利,希腊不就更还不起了吗?
  这时候高盛站出来说:我帮你办这件事,让你的负债表好看,还让你减少欧元贬值的损失。那高盛是怎么做的呢?高盛说:你希腊想借100亿欧元,你就发给我面值100亿美元的国债,我给你110亿欧元。然后我来发这些债券,你给我承销费用。这样一来,你多借了钱,却不用在当期的负债表上体现出来,因为当时的汇率比价是1美元=1欧元。
  高盛的借款让希腊政府很“感动”,高盛真是太仗义了。可是希腊政府没想到高盛这等高人哪有那么傻啊,高的还在后面呢。
  首先,高盛说合同不能就这么签,你希腊现在的债务比例少了,能加入欧盟了。那我也不能太吃亏了,虽然我赚了承销债券的钱,但你不能直接还我100亿美元完事,你必须得来这么一条,必须在某个特定时刻,比如说两年,两年的时候你跟我按照1美元=1.1欧元的比价,拿出110亿欧元,我换给你100亿美元,然后未来你再还给债权人。
  希腊政府一听,高盛的条件貌似还算合理,假如欧元继续贬值,两年后希腊政府还能赚一点点钱。为了加入欧盟,希腊就签了。可是希腊没想到,自己中招了。这份借款协议的基础是什么?不是高盛的仁慈,而是高盛对于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高盛知道未来欧元会升值,美元要贬值,你希腊政府正好把外汇走势做反了,就等着赔钱吧。
  事实正是如此,未来的市场上欧元持续升值,美元持续贬值。
  我估计,当时包括高盛在内的美国财团已经打算大举做高欧元了,这帮人做高欧元就要建仓,可是在现货市场建仓显然不合算,那样会让他们购入欧元的成本上升。怎么办?就是用希腊国债这种办法建仓。
  两年一晃就到,2002年12月底的时候欧元涨了,1美元=0.95欧元,希腊政府拿110亿欧元给高盛,高盛用其中的95亿欧元从外汇现货市场换了100亿美元给了希腊政府,自己手里净胜下15亿欧元,真的赚大了。
  故事到这里还没完,你想想两年希腊就赔了15亿欧元,还能还得起债吗?根本不可能啊。希腊只能借新债还旧债,同时为了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好看,还要按照原来的办法,继续搞。于是希腊又找到高盛,说能不能按照老办法再帮我多发点债?高盛说:行啊,不过你这次就得提高利率了,大家知道你借钱太多了,不提高利率我的客户不买啊。希腊政府为了发国债,只好答应了高盛的要求。
  这回希腊政府得多借点,你帮我发200亿欧元的国债。高盛说没问题。为了掩盖债务,希腊还必须看空欧元,于是高盛跟希腊政府协商,按照1美元=1欧元的比价,现在我给你200亿欧元,两年后即到2004年的时候,你给我200亿欧元,我给你200亿美元,然后你再去还钱,这样你还不用在负债表上体现出来多借的债。希腊政府这次更“感动”了。
可事实是,欧元还要升值,美元还要贬值。到2004年12月底的时候,1美元=0.736欧元了。希腊政府给高盛200亿欧元,高盛又拿其中的147亿欧元,从现货外汇市场换了200亿美元给了希腊政府,自己又留下了53亿欧元。由此可见,高盛真是够黑的。
  以上这些都是比喻,不是真实的交易细节,只是举例说明。但是希腊政府为了掩盖资产负债表的难看,必须持续不断地被迫买入看空欧元的“货币掉期交易”合约,随着欧元的不断升值,就像吸毒一样,债台越筑越高。所以,作弊仅仅是掩盖问题,债务本身并不会消失。相反,就像圆一个谎需要撒一个更大的谎一样,希腊不得不制造更多的“货币掉期交易”掩饰债务、掩饰赤字。这加重了希腊的债务负担,使希腊深陷坏账漩涡而无法自拔。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
  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多种敛财却不会使负债率上升的方法。如牵线希腊与15家银行达成货币掉期协议,帮助希腊掩盖真实的赤字状况,使得10年来,希腊一再低报其预算赤字数目,导致当前的债务危机。
  资本的贪婪是无限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高盛知道希腊政府就像吸毒一样无法自拔之后,就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创设希腊国债CDS。
  什么是CDS呢?CDS中文叫信用违约掉期,有的报纸说CDS等金融衍生品就是像保险一样的金融产品,的确,购买了这些金融衍生品你会在发生损失时得到补偿,就好像是买了保险,但是问题是金融衍生品的运行机制与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并不一样。
  传统保险产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就是说你买了保险,如果你出现危险,那么就会由所有买了保险的人跟你一起分担损失,即使没有出现事故的人,也要承担这种责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花了很少的钱买保险,但能获得很大的保障,因为不会每个购买保险的人都出现问题。
  但是像CDS这种金融衍生品就不是这个机制了。实际上CDS就是一份看空的合约,如果你既买了看多的合约,又同时买了看空的合约,如果数量一样,你还是亏钱的,因为你还要交手续费。所以CDS根本不是保险,因为它的性质不是互助的。
  再回到希腊国债CDS,一般的CDS合约分为买合约和卖合约,希腊国债CDS也是一样。比如说,买卖双方约定,100亿美元的希腊债务保险,买方需要向卖方每年支付10%(10%是一个基本的收费标准,也算是行规)的保费,也就是说每年向卖保险的支付10亿美元。如果希腊还不起债,卖方就要支付给买合约的人100亿美元以弥补损失。这话乍一听挺合理的,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高盛先是向很多国家的银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德国的银行推销希腊CDS产品。为什么呢?因为要想击溃欧元,必须把德国拖下水。高盛对德国银行说:如果你设立了希腊国债CDS,就能每年收到10%的保费,这多值啊。如果你是德国银行的人就会想,的确挺好,国家的债务一般都有保证,怎么会赔本呢?于是你就问高盛,我卖给谁呢?高盛说,你不用着急,我帮你卖,因为希腊国债就是我发行的,买国债的我都认识,你给我一点点提成就行了。德国银行说这不错,那你就帮我弄吧,我给你提成。
  高盛哪是帮别人卖CDS啊,其中最大的买家其实就是他自己。于是高盛持有了大量的希腊国债保单。同时,很多银行看到这个买卖有利可图,也创设了希腊国债CDS,最后使得保单总价比希腊国债还多很多倍。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蒸蒸日上,大家对希腊还款越来越有信心,于是高盛就不断压低市场上希腊国债CDS的保费价格,比如原来10%,现在大家一看希腊国债绝对能还,那么保费就要少交,比如降到9%,高盛和他控制的基金自己导演的压价行动让希腊国债CDS保费不断降低,市场上其他投资人一看,未来保费还得降啊,就一起做空希腊国债CDS。但是这时候,高盛和他的同伙就开始一起购买这些保费很廉价的保单。因为他们知道,希腊还不起钱。
  当高盛和他的同伙拿到了足够的保单之后,就开始慢慢把希腊还不起钱的事抖搂出来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当高盛把希腊还不起债的消息散布给市场,美国的那些评级公司很坚决地就下调了希腊的国家债务评级(多么垃圾的评级公司,为什么不提前预警,要他们有什么用?),那些买了希腊国债的投资人不得不以高价买入希腊国债CDS,于是保费持续攀升,从当初的10%,一下子涨到40%,这下高盛和他的同伙就把保单出售给其他人,一下子就赚大了。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的故事,你就能知道像美国高盛这样的投资银行有多厉害了,我们不得不说高盛真的很“高”,他所做的一切操作,没有违背任何现行的监管规则,也没有违反任何法律,或者说是没有证据证明高盛违反了任何法律,他们是完全合法地在“骗”钱。
  就这样,欧盟区的欧元被美国的“金融部队”或者说是“金融特种部队”撕开了一个口子。据报道,希腊这个有前科的欧盟成员的主权债务水平达到了3000亿欧元,未来三年需要的紧急援助就超过1100亿欧元,而这些希腊债务和债务担保主要是德国等欧洲的投资者。而这巨大的债务未来是不是能还得起,还是个大问题。
  希腊危机未完,葡萄牙、西班牙的危机就显现出来了,其原因与希腊并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泛滥,那么整个欧盟就会陷入危机。
  高盛此举着实高明,德国是欧元区最大的经济实体,将德国拴在希腊的债务链条上,高盛就能更好地规避风险。如果一旦希腊政府出现支付危机导致高盛的投资无法收回,那么德国银行就要支付巨额的保费损失。
  美国另一支“金融特种部队”的司令索罗斯是对冲基金的高手,当年曾经席卷东南亚的财富。他曾经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他说得对不对,我想说的是绝对正确。这就是整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玩的游戏的规则,只不过美国财团是绝顶的高手。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美国财团之后的动作。欧洲债务危机让欧元不断剧烈贬值,这无疑是美国人最喜欢看到的,美国次贷危机后,处于受伤后的防守状态,急需要人来背黑锅,自己用吸星大法吸取世界的资本疗伤。
  但是由于美元已经成为人们眼中不断贬值的垃圾,欧元成了大家公认的优秀货币,于是很多人在金融危机后选择持有欧元避险。美国国债不好卖,美国就没有资金的回流,就会发生美联储自己买自己的国债这种很没面子的事情,自己买自己的国债也就是变相搞通货膨胀,虽然搞一次还行,但是搞多了就要出事。那怎么办?就必须要搞垮欧元,让所有人看到一个事实:美元还是比欧元强,美元不会贬值,即使美国有那么多债务,美元还是很坚挺。这样通过打压欧元,才能变相推高美元。次贷危机后的一切都已经被美国这个全球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级动物“算计”,刚想“抢班夺权”的欧元这次成了第一只挨宰的羔羊。

  欧洲债台高筑怨不得别人,只能怨自己。在欧元升值的过程中,欧洲人以为自己能够像美国人那样成为世界上最高级的肉食动物,吃着全球的供奉,但是他们忘了一句俗话:“一山不容二虎。”“不做大哥很多年”的欧洲人想重出江湖,哪有那么容易?而对已经盘踞于美国很多年的大财团来说,分裂的欧洲、崩盘的欧元才是他们最乐意看到的,到时候他们就可以专心对付人民币了。
  欧元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
  欧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让每个国家都心怀鬼胎。
  法、德两国这种比较暧昧的关系好像一对婚外情的恋人,既想在一起,又觉得未来没法保障。
  次贷让欧洲经济持续繁荣的梦破灭了。
  欧元问题可能还未充分暴露。
  法、德还有没有实力出手救助?
  美国人可能会让欧元名存实亡。
  欧盟的教训中国应该吸取。
  由于希腊的债务问题,引发了欧元区的经济大动荡,除了美国的因素之外,欧元区自身也存在着天然的问题。这从希腊债务危机中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欧元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欧洲发行欧元的权力属于欧洲中央银行,因此没有哪个欧元区的国家可以任意发行欧元。这就让每一个独立的欧洲国家丧失了自主的货币发行权。
  其次,由于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中央银行很难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整个欧洲的经济,因为有的国家经济过热的同时有的国家经济还不景气。众口难调,让欧洲的货币政策处于被动。比如2005年,当欧洲央行奉守金融纪律收紧银根时,对于经济过热的爱尔兰等国家来说,可能正中下怀,但对于赤字日益上升的法国、德国,肯定不是福音。因此,无法普遍满足所有成员国要求的欧洲央行,如今成为代罪羔羊,早在欧元推出之前便已经是经济学家意料中的事。
  再其次,欧盟虽是一个较为成熟的联盟,但是各个成员国之间还是存在各自的利益。这就给美国财团的这次出手提供了条件。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还是自身存在问题。美国从本质上并不支持欧洲的一体化,但是又碍于盟友的面子,只好表面上支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说些含糊其辞、无关痛痒的话,但并不动真格的。甚至一部分欧洲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没安好心,看似打中东,实则限制了海路交通,让中东的石油难于进入欧洲,目的是阻碍欧洲经济的发展。还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作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虽然这些都是阴谋论的猜测,但是有一点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欧元对美元构成的威胁,让美国感到不安。
  最后,在欧盟内部,法、德两大势力也都有自己的算盘。法国是一个天生就很骄傲的国家,同时拥有核武器让法国人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全球性的大国,他们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可以说法国希望实现欧洲一体化的远大梦想,并希望借此实现法国的伟大复兴。
  如果法国获得德国的支持,也许他能够成功。但问题是德国并不看好法国,经济上德国是欧洲第一强国,即使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德国经济依然还能坚挺,法国在经济上无法与德国抗衡;另外,法国虽有核武,但其军事实力只能说一般,德国对于法国的军事实力心知肚明——法国无法保护整个欧洲,也无法凭借法国的军事实力让欧盟成为世界霸主。
  由此两点,决定了德国对于法国的态度:表面支持法国的自大,推动欧洲一体化,促进欧洲发展,但实际上还是对法国在欧洲的军事作用持有保留意见。法、德两国这种比较暧昧的关系好像一对婚外情的恋人,既想在一起,又觉得未来没法保障。这次希腊危机,德国迟迟不肯援助就表现出德国人的冷静,因为德国人知道,这样救下去没个头,但是欧元已经成立这么多年,如果不救欧盟势必分裂,那样后果也不堪设想,这也是导致德国迟迟不肯出手的原因。
法德尚且如此,其他各国更是如此。希腊这个有前科的问题分子惹出来的乱子就能说明一切,也许希腊就是抱着吃大款的心态加入欧盟的。
  然而次贷危机后,欧洲积累的巨大问题终于爆发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次贷危机的打击引爆了若干年欧元持续升值造成的经济不景气,欧洲经济持续繁荣之梦破灭了。
  欧盟的问题同时也给中国以警示作用,货币政策至关重要。除非时机成熟,否则轻易改变汇率制度,不只将本国经济推向不可测的危险边沿,而且也为区域市场带来不安。因此,当美国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放宽人民币汇率,让这一在本区域市场重要性日显的货币走向自由浮动时,无疑是给原本稳定的区域货币市场引进变数。
  那么欧元跟美元之间的战争是否已经结束了呢?欧元会不会就此崩盘?
  现在,欧盟对救助希腊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其中包括:希腊将在今后3年内削减财政预算300亿欧元,以便在2014年前将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至3%以内。希腊2009年这一比例为13.6%。根据这些紧缩措施,政府将削减公务员福利待遇,冻结工资增长,取消部分收入较高公务员用于补贴的第十三个月和第十四个月工资。另外,希腊政府将把增值税率从眼下的21%上调至23%,增加燃油、烟酒等产品的税收。
  如此苛刻的救助条件遭到了希腊老百姓的极力反对。据媒体报道说:超过一半希腊人反对削减财政预算,老百姓上街集会游行,进行示威活动。同时因为遭到降薪,5月4日起隶属于希腊最大劳工组织之一的“全国公职协会”的数千名国家工作人员在雅典市中心开始为期两天的罢工游行。罢工人员还包括老师、医疗系统工作人员、记者等。
  由此可见希腊引发的欧元危机其实并没有因为救助而结束,反而越闹越大。未来恐怕希腊政府都无法控制。
  小小的希腊(占欧盟GDP仅5%)尚且如此,如果希腊的问题在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等国再度爆发,那么欧盟势必陷入整个社会的动荡。经济危机势必演变为政治危机,如果处理不善将会导致整个欧洲的大衰退。
  而这就到了考验欧盟中流砥柱的法、德的关键时刻了。现在欧洲央行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把希腊开除出欧盟,要么允许多发欧元,缓解危机。
  对于前者,毕竟希腊只是一个小国,开除出欧盟可以保持欧元的纯洁,但是这必须冒着动摇欧盟信心的危险,欧元被危机打败,也就意味着欧盟的失败,而欧盟的未来也会走向分裂。
  对于后者,表面上说是法、德联合救助,最后还会通过欧洲央行多印钞票来救助希腊的危机,同样还会动摇世界各国对欧元的信心,同时欧盟内部其他国家也会因为欧元的贬值造成老百姓财富的缩水,也会出现各种抗议活动,欧盟可能会名存实亡。
  至于欧元的未来,既然已经存在恐怕就不会消失。现在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政府都在暗示:欧元不能消失,因为欧元的消失等于欧洲的破产,这将使得所有拥有欧元的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同时欧洲的所有银行都会因为挤兑风潮而破产,还有可能爆发世界性战争。
  然而,从战略角度来说,虽然美元不允许欧元取代它的位置,但是美国在欧洲还是有根本的利益的,未来也不会坐视欧洲濒临绝境。虽然前面说过一个非统一的欧洲是美国的根本利益,但同时如果欧洲陷入混乱,对于美国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变化也意味着美国对于欧亚大陆的控制失去平衡,这同样是美国不愿看到的。但是美国什么时候涉足欧洲事务,会不会提出苛刻的条件,这都无从知晓。
  但是目前来看,欧元还是不会消失的。如果这一危机促成了欧盟由成员国变为联邦,那么就将给欧洲带来巨大的变革,这对美国是极大的挑战,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美国最担心的。
  欧盟成为“欧盟国”其实并不是不可能,也非天方夜谭。2007年底,欧盟二十七个成员国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签署了《里斯本条约》,但是这个条约推出困难重重,本来条约约定2009年1月就生效,结果到了2009年11月3日,捷克总统克劳斯才宣布签署《里斯本条约》,这一条约其实就是欧盟基本宪法的大框架。而如果在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再推进政治一体化,那么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进而成为美国的挑战者的几率就大大增加。所以,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个条约并不是简单的条约,此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根本利益。而美国出击欧元,正切中了欧洲各国这个软肋,让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面临瓦解的危险。

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的四角关系

  一个高盛就足以让欧洲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次贷危机后的每一次危局看似偶然,但其实都在一盘大棋局之中,而美国佬步步精于算计。到目前为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仍然在美国大财团的掌控之中,所以特别要说的是中国还没到有资格自大的时候。
  在这个大棋局中,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构成了一个四角关系,也构成了国际货币生态系统里重要的四大家族。如果单纯地看待某两者之间的关系都像盲人摸象一样,很难看到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在整个世界里资本的流动和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在美国财团的眼里,这一切早已看得明明白白,甚至是他们有意设计的。
  虽然美元已经多到这个世界快无法承受了,但美国依然是老大,老大虽然也深陷危机,但是美国佬还有很强的战斗力,美国的办法无非就是把危机转嫁出去,把世界拖入深渊,然后再浑水摸鱼中,凤凰涅槃般重新获得领先的地位。
  当年叫嚣着“买下美国”的日本人,“广场协议”后老老实实地待了十几年,而欧洲也因为债务危机要陷入很长时间的衰退。虽然美国佬阴损的手法各不相同,但是目的却没有变化,就是让美国依然维持霸权,无论是美元霸权还是军事霸权。
  作为东方大国,中国切不可麻痹大意,陷入美国佬设下的诸多陷阱,在我们之前,日本已经倒下,欧洲则前途未卜。
  一、欧元贬值:东南亚金融风暴是否会重演?
  第一波做空欧元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
  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是否会再度发生?
  索罗斯们是不是已经设好圈套了?
  欧元已经陷入重重危机,欧元贬值,美元升值,下一步美国财团要怎么做?我想恐怕就要回忆一下上一次做空欧元时候的情景,那段时间是1995年到2000年,而在那段时间里,在亚洲发生的事件就是1997年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如果欧元持续贬值,作为中国有必要提防下一次金融风暴的重演。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1997年重创亚洲的金融风暴。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对于这次危机,一般的报道都在说是索罗斯抓住了泰国等国金融的漏洞,借助金融杠杆工具,对泰铢发动了连续的攻击,导致泰国弹尽粮绝,外汇储备枯竭,最终经济崩溃。而由此引发了一轮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财团席卷财富而去。
  但是,为何会造成泰国内部的问题,给索罗斯以可乘之机呢?一般都认为是热钱流入,从而导致股价、地产泡沫,从而给索罗斯机会,大举做空泰铢。
  其实,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年美元对于欧元的持续做空,才是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诱因的第一步。
  始自1995年的欧元持续贬值,造成美元持续升值,而泰国实行的是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所以泰铢对于欧元就持续升值。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欧洲各国为了推出欧元,实施货币紧缩,本应该升值,但欧元却贬值,造成欧洲进口的大量消减,直接冲击的就是东南亚的出口业,也就造成泰国等国家贸易从顺差转变为逆差。
这时候,以索罗斯为代表的美国“金融部队”就开始把资金从欧洲撤离而进入亚洲,亚洲货币就出现了进一步升值。当亚洲国家在经常性贸易出现逆差的时候,资本项下顺差却不断放大,结果造成各种国际热钱纷纷追捧亚洲货币,亚洲货币不断升值,同时股市、楼市猛涨。
  在短时间内,亚洲货币的升值和欧元的贬值,其实都是不应该发生的。欧洲货币的不升值反贬值,也就造成了亚洲货币的不贬值反升值。再反思前面的“三悖论”: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三者不能同时成立。显然泰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独立的情况下,就不能实行固定汇率。而泰国在1997年7月2日之前.泰铢与美元挂钩,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后来在游资的打击之下,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无法干预本国的货币汇率,所以也就无法实行固定汇率了,造成泰铢一夜之间贬值20%。
  亚洲国家货币让索罗斯一打就打中了。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亚洲的金融风暴与欧元、美元的联系其实非常紧密。而美国“金融部队”的投机手法其实非常高明,常常是顺水推舟,不费吹灰之力。
  从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情况,不免让人有很大的担心。欧元遭到重大打击之后,如果继续下滑,跌到1欧元兑换0.83美元,再加上欧盟国家因为受到债务问题的拖累而造成经济严重衰退,需求减少,同样对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如果未来经常性下出现贸易逆差,资本项下出现资金流入,追捧人民币升值的话,就会给美国的“金融部队”和热钱持续炒高人民币以理由。
  虽然中国名义上实施资本管制,还没有对外开放,但是现在包括中国台湾、东南亚都在囤积人民币,近些年究竟海外有多少人民币,国内有多少热钱,我相信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国内的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并不低,唯一可以凭借的是美元储备现在还有不少,这恐怕是最后一道屏障了。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这种顺差有一部分恐怕是国际热钱借贸易之名,流入国内市场,这其实就很难保证中国的资本账户不对外开放,同时QFII虽然不多,但也是一部分外资。另外中国大型国企在中国香港上市,如果未来继续做空其他亚洲市场,港币贬值,港股下跌,同样也会造成国内的热钱撤离。而据说前不久索罗斯已经进入中国香港,究竟想要做什么,却并不清楚。除此之外,日本债台高筑也让个东亚经济多了一个定时炸弹,下面再详细说。
  以上这些假设和猜想,可能只是一些胡言乱语,但是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可以说还真是很复杂,中国必须提高警惕,切不可麻痹大意。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的分析,最后一章再作分析和展望。
  二、美元主导的四角关系
  次贷危机后,美国只是把问题埋了起来,后面还要大爆发。
  次贷危机后,美元必须干掉欧元,才能有休养生息的时间。
  次贷危机引发投机日元回流,造成日元持续升值,日本买的美国国债造成了数十万亿日元的巨大损失。
  欧元会回到历史的低点附近,贬值的欧元,混乱的欧洲,是硬币的正反两面。
  欧日之间的麻烦可能会把中国卷进来,美国可能会导演中欧日互相攻击。
  由以上这些分析就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上的经济食物链上,美元无疑站在了最高层次之上,而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目前来看欧洲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这与欧元这些年的强势不无关系,同时也与美国资本在全球的运作有很大关系。
  对于美、欧、日、中四种货币在整个世界中的关系,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第一,欧洲债务危机中,欧元与美元的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欧元与美元是一对冤家,此起彼伏,但是每一次对抗都是美国财团步步走在前面,无论美元升值还是贬值,美国财团都处于有利地位,是货币战争的常胜将军。
  欧洲经济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就遭到灭顶之灾呢?因为美国资本发动的是一次立体式的战争。
  美元大量发行,不断贬值充斥全球市场,如抽血机器一般榨干很多国家老百姓的血汗。美元贬值造成欧元升值,同时也造成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炒作。
而欧洲对于石油、天然气的高依赖性,让欧洲在货币升值的前提下,依然出现了高通胀,同时,由于欧洲经济还是以高端制造业为主,持续的欧元升值让欧洲的制造业出口越来越困难,进口越来越多,经济萎靡不振。高通胀与低增长并存,让欧洲经济遭受双重打击。最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危机,需求全都下降,给欧洲经济一个致命性的打击。
  欧洲经济遭到轮番打击,政府不得不做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最终引发了欧债危机。同时,欧洲金融体系杠杆比例比华尔街还要高,欧洲银行的贷款额甚至超出存款额,欧洲投资次贷衍生品远远超过美国,这也是对欧洲经济的致命伤害。
  反观美国,次贷危机虽然发生,但是借的是全世界人民的钱,美国的“两房”债券借的是全世界的钱,要还钱就要发新债还旧债,打压欧元,抬升美元,让流到欧洲的资本回到美国,欧债危机正是一次让美元升值,美国发新债的机会。这里插一句,大部分欧洲资金是中东产油国的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如果长期盘踞在欧洲,显然对美国不利,把这部分资金引入美国,购买美国国债,不失为一条良策。
  欧元不断贬值,虽然短期造成国内经济不景气,萎靡不振,但是长期对于欧洲的制造业出口却是有利的,欧洲制造业出口的增长,会让欧洲经济复苏,同时缓解欧洲内部的债务问题,通过欧元贬值,大量发行欧元,让债务缩减,同时欧债危机造成欧元贬值,购买力下降,带动全球石油等大宗商品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通缩中,欧元贬值,出口增加,未来欧洲经济会缓慢复苏。但丧失了与美国在货币领域的竞争力。
  第二,再来说说美元与日元,以及欧元与日元的关系。
  因为近些年美元的贬值,日本经济与欧洲经济类似,遭受了日元升值的打击,国内高通胀与低增长并存。所不同的是,1985年日元的升值是因为广场协议的被迫升值,日本畏惧美国的压力不得不升值日元。
  但是此次日元的升值是由于次贷危机后,投资美国市场的日元大量回流,买入日元,卖出美元,这种回流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经济的负担。为日本经济的复苏蒙上了巨大通胀的阴影。同时,日本手中的巨额美国国债,支撑了美国的过度消费,形成一个日美之间的货币循环,这次却因为美元的巨大贬值,缩水达到数十万亿日元。
  日本经济与欧洲经济具有相似性,高级制造业非常发达,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打击,欧元直接贬值,如果欧元持续贬值的话,对于日本制造业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为什么次贷危机中日元不贬反升呢?
  其实,被很多人认为的日元升值,其实是日元的名义汇率升值,而实际汇率在日本政府的操控下实际上是在贬值。由于日本长期实行近于零的利率,日元被人们认为是套利的工具。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日元成为套利工具,只要日本不断地发货币,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很多美国投机者就会从日本借出日元,然后把日元换成美元,购买利息较高的美国房地产债券。
  假设一个人借了1亿日元换成美元投资美国国债,年息3%,那就是每年300万日元的利息,相当于每年40多万人民币的收入,这可是相当好的收入了。有了这个示范效应之后,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去借更多的日元,然后去买美国国债,只要他有能力借出来,同时美元不贬值,这样的交易就会越做越大。这种交易据说能够达到惊人的数字。
  以美元为例,投机者抛售日元买入美元,同时日元发行越多,越抛售日元买入美元,进行套利。而日元进入美国干什么呢?就是炒高美国的楼市、股市。


那为什么觉得日元没有贬值呢?这是因为日本政府一直采取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脱轨的政策。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同时大幅上升,造成了日本经济的严重衰退。日本政府为了振兴经济,不得不让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脱轨。
  什么是名义汇率呢?说白了就是政府表面上规定的汇率牌价。什么是实际汇率呢?就是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的汇率水平。而从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的日元汇率就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实际汇率却在贬值。实际汇率是怎么贬值的呢?
  举一个例子,比如原来1美元=100日元,结果日元升值了,1美元=80日元了,那么按照名义汇率的话,假设一辆日本制造的汽车,价值100万日元,原来出口要1万美元,现在出口就需要1.25万美元,那么显然日本的车就不好卖了。
  但是,卖不出去车日本就要想办法,除了降低成本外,就用到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这辆车我原来卖100万日元,相当于1万美元。现在日元名义汇率升值了,1美元=80日元了,本来我该卖1.25万美元,但我还卖1万美元,车是好卖了,但汽车厂只赚回来80万日元,只够成本,不够工人工资,怎么办?没事,日本政府补贴给你20万日元,汽车厂还有100万日元进账,但是这钱不是给你汽车厂的,是给工人的,你必须保证工人工资。于是,虽然政府多发了20万日元,但是能保证日本车能卖出去,而这就形成了实际的汇率还是1万美元的车,在日本用100万日元生产,汇率还是1美元=100日元。
  谁占便宜了呢?美国人还是花1万美元买了日本车,日本车厂还是赚80万日元,工人还是赚20万日元。但是由于日本政府每辆车多发了20万日元,也就相当于多印了20万日元的钞票,那么必然会推高日本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显然工人就不干了,我工资不涨,但是物价涨了,我吃不上饭了,我要造反。政府说不行,我给你补贴,我再给你5万日元,够不够吃?工人想了想,说够了,结果皆大欢喜。但是算下账就会明白,其实原来1万美元的车,日本用了105万日元来制造,政府多补贴了25万日元,实际上就相当于1美元=105日元了。日元的实际汇率贬值了。汽车厂其实通过实际汇率的贬值,使得汽车出口更多了,利润也能快速增长。
  上面就是举一个例子,实际上日本政府每年都进行的巨额补贴不是这么简单。20世纪90年代初,资产泡沫破灭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资产价格收缩状态,因为对泡沫时期大量设备投资的减少,经济体系需要对资本存量进行调整。为挽救经济,日本政府在1992年~1998年间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投资、购买土地等方式,密集推出财政刺激计划,投入超过GDP的15%,其中约半数作为公共投资。1992年以后的十年,日本又实施了十多次经济景气政策,其规模也是越来越大。
  总之,这戏法能变下去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多印了票子。但是本来日本应该是高通货膨胀才对,但是为啥没有呢?一方面因为日元名义汇率提高以后,可以通过多发票子来购买很多国外的资源,比如粮食、矿产什么的,同样的日元可以换回来更多的东西,平抑国内的物价水平,尽量让通货膨胀低一些。比如原来日本为保护本国农民,不进口粮食,现在日本也进口粮食了。另一方面,国内的物价水平上涨之后,使得同样的东西在日本国内要比国外卖得贵一些,比如还是汽车,中国人在美国买相当于80万日元,但是在日本买就是105万日元,比原来还贵了5万日元,这就造成中国人不愿意把手里的日元拿到日本消费,而是愿意换成美元去美国消费,也减少了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
  似乎一切皆大欢喜,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由于日本政府赤字或是通过税收融资,或是通过债务融资,或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融资。上面看似“完美”的安排其实就是在饮鸩止渴,泡沫越来越大。这些经济对策并没能使日本经济走上依靠内生需求主导的增长之路,相反却使经济增长对财政和负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泡沫不破的前提是日元不能提高利率,继续发票子,投机的日元能够持续获利而不回流,而美元不贬值,美国国债的收益才能保证。哪一个出问题,日本经济都有崩溃的可能。
2009年日本债务总额已达到创纪录的871.5万亿日元,占GDP的174%,是经合组织中最高的。随着债务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复苏步伐,个人资产增长乏力,日本国民储蓄率已从1998年的10.5%下降到2008年的3.3%,IMF预计几年之内日本储蓄率由正转负的趋势不可避免,资本与负债的缺口会越来越大,日本政府的国家信用将受到重大打击,多年来靠国民储蓄支撑的债务模式难以为继,日本离资不抵债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但是世界不可能永远让日本这样玩下去,这时候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出现了,我想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会让日本的债务泡沫破灭的。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房价持续下降,借出的日元投机资金回流,不断买入日元,卖出美元,日元升值,美元贬值,这样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就相当于贬值了,据说达到了数十万亿日元。
  日元名义汇率持续升值,本来日元的回流就推升了国内的货币存量,但日本政府为了维持实际汇率的贬值,还要再多发日元,日本发的货币将会无法控制。据日本第一生命保险研究机构一份预测报告指出,2011年日本债务累计总额将达950万亿日元,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200%,日本可能因为无法承受高规模赤字,债务泡沫崩溃而陷入“国家破产”,这恰似一枚重磅炸弹引起国际哗然。
  但是如果日本不发票子,出口就无法实现了,日本货就更不好卖了。再加上丰田事件,无疑使日本国内经济雪上加霜。
  而日元的升值无疑对美国人是个好消息,美国对日元的贬值,可以出口更多东西,这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
  日元发行多了,日本国内出现了日本生产的货比较贵的情况,而美元贬值之后,美国货在日本却更加物美价廉起来,这又促使美国的什么CPU、iPad、iPhone等产品热销。
  同时欧元对美元的贬值,美元对日元的贬值,造成欧元对日元的进一步贬值,欧洲货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也造成了对于日本国内以出口立国经济模式的打击。
  所以,日本危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一触即发,如果这造成美国财团做空日元,引发日元对美元从升值到剧烈贬值,那么又将会引发亚洲其他货币的动荡,从而引发整个亚洲货币的贬值,股市进一步崩溃,这不能不引起中国的高度关注。
  日本深陷债务泥潭再次让我们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赤字财政”作为一种需求管理政策,其功能时效具有短期性。“赤字财政”不宜长期化,一旦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长期化,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弱化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从长期看,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经济衰退,必须从传统的需求管理转向促进长期增长的供给管理政策,改进有缺陷的经济结构,在刺激经济增长与平衡财政之间探寻新的经济发展途径。
  第三,再来谈一下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欧元的关系。
  作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中国这些年的迅速崛起让世界刮目相看,甚至有人用“中国模式”来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次贷危机的发生,一下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了起来。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都在说人民币要升值,因为人民币不升值,他们的东西就更不好卖了。在所有人看来,人民币必须升值,否则全都跟你拼命。
  虽然都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他们的想法却各有不同。这还要回到上面所说的经济食物链中来看。因为美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级,是货币发行者的角色,显然与欧盟、日本、中国不在一个层次,那么先来看看欧、日、中三者的关系。
  美国次贷危机打沉了欧元,即将引爆日债,唯一好一点的目前就是中国了。但是大体上来说,欧、日、中都是以制造业立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都非常强。所不同的是欧日都是高端制造业,而中国是低端制造业。同时,欧日企业其实还从中国的低端加工中获得了好处,比如代工,他们依靠他们的品牌,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赚了很多钱。那为什么还要人民币升值呢?
  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未来一定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汽车、高科技,你看中国的高铁,动车组就已经很领先了,所以未来中国的汽车一定比欧日的牛,中国的飞机也一定比空客的更有竞争力,这让他们都很担心,未来的一二十年,中国如果发展更快,就会取代欧日在高端制造业的优势,所以他们必须让中国放慢脚步,不能让中国取代他们。
既然大家都是给美国打工的,都处于经济萎靡不振的时期,都要赚美元,那么必须打击竞争对手。欧日不良的经济状况,让两国有了同病相怜之感,于是都要求人民币升值。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击中国的出口,让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美国虽然也不希望中国强大,但是美国的想法与欧日有点不太一样。因为美国处于食物链最高级,所以美国最重要的利益是美元,现在欧洲已经被摆平了,欧元处于贬值的状态,暂时不会出事,这就让美国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但是日本的债务负担非常重,未来日本经济放缓,肯定影响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如果中国趁机崛起,显然会在东亚取代美国,成为经济的核心,这就会对美国形成挑战,直接威胁美元在东亚的地位。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其实是一柄双刃剑,长远来看,强势货币才会升值,但是近期人民币升值却对美元有利。
  第一,人民币升值就相当于美国赖账成功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遭受损失,这与害怕美元贬值是一个道理,人民币升值就是美元贬值,外汇储备缩水。当时美元贬值,人们都在骂美国无耻,可是现在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却很少有人去说美国国债的问题,而只是说制造业出口困难,这无疑是不对的。
  第二,人民币升值不会让美国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反而会让中国进入日本当年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制造的本来就是低端产品,对美国贸易商的议价能力本来就很弱,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中国制造商也没办法在美国大幅度提价,于是中国制造商只有两条路,要么关门,要么忍受人民币升值之痛。怎么忍受呢?反过来就会进一步压低成本,比如压低国内工人的工资,继续压榨工人等,就会出现工人要么失业,要么忍受工资降低。但是由于去年中国的救市计划,国内发行了很多货币,存在严重的通胀预期,工资的降低同时还会出现通胀,就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老百姓就会闹事,于是中国政府不得不学日本政府,补贴出口企业,于是就形成日本当年的恶性循环。
  所以,中国目前不敢大幅度升值。而美国压迫中国人民币升值可谓是一箭双雕。但是美、欧、日都在等着,都在压迫人民币升值,野心昭然若揭。其中最可悲的就是日本,真替日本人难受,当年用原子弹炸日本的是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的是美国,让日本的美国国债打了水漂的是美国,甚至搞垮丰田的也是美国,可日本还要给美国做打手,逼迫人民币升值。
  三、日本:被美国主子玩弄的打手
  对于人民币升值,日本人比美国人还要积极。
  当年广场协议让日本人抬不起头来。
  日本不愿意让中国的高端制造业成长起来。
  中国的大量顺差,让日本和美国站到了一起。
  日本在背后推动和游说人民币升值。
  日元当时是怎样升值的呢?可能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是因为美国逼迫日本签了广场协议。但是日本为什么会被迫签广场协议呢?其实原因就是一条,日本是被美国人养起来的。
  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国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难以恢复,当时美国占领军和日本政府一看这样下去不行,社会没法进入正轨,没法稳定。于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制订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道奇计划,一个是经济安定九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美元对日元的汇率锁定在1美元=360日元。看似只是一条汇率制度,其实其中有着无数的魔力,以此为开端,日本的制造业蒸蒸日上,不断向外扩展,最后连美国人自己的市场都被日本人夺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出口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7.9%,后期为15.1%,几乎是当时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这就相当于日本人在美国的恩惠下,获得了20多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因为汇率制度,1971年,日本的普通钢、热轧薄板、冷轧钢板成本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68%,其他行业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日本就是被美国养起来的。既然被养起来,就会出现后面日本买美国国债的问题,其实美国佬并不傻。
  但是日本人很有钱以后就得意忘形了,开始购买很多美国的资产,这还得了。同时,美国老百姓不乐意了,说你把市场都让给日本人了,我们就没有工作了,我们要造反。
为了限制不断膨胀的日本,也为了满足国内的就业,美国人在1985年9月,联合英、法、西德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对日本进行声讨,逼迫日本将日元升值。虽然德国马克也升值了,但那是做做样子,主要是日元的升值,德国升值得少,日元升值得多,相当于德国马克对日元也贬值了,德国人也挺乐意。
  后来的事情是,3个月内日元升值到1美元=200日元,这下日本可受不了了,为了抵消日元升值对本国出口的负面效应,日本政府开始实行2.5%的超低利率,但是超低利率让日本国内泡沫空前膨胀。日本股价猛升两倍,同时,日本国内地价猛涨,住宅地价上升30.7%,日元升值、日元泡沫让突然有钱的日本人兴奋地冲到美国去购买美国资产,特别是房地产,结果没想到,美国财团在日本人来之前,借日元升值会带来美国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利好,迅速炒高美国地价、房价,结果日本人去了之后,接了最后的一棒,成了美国当时资产泡沫的最大受害者。而美国资产泡沫破裂,美元开始贬值,日本投资美国股票和房地产的美元资产同样继续贬值,日本国内又债务负担严重,而美国则借机开始发展自己的信息产业,日本被美国财团扒了一层又一层皮。后面日本陷入恶性循环的事情前面已经说过,就不再继续了。
  日本的20世纪90年代成了失去的十年,被美国整得没有出路的日本人,又不敢跟美国主子动粗,就瞄上了旁边的中国。日本想既然不能对美国出口,不如就逼迫人民币升值,让人民币升值之后,增加对中国的出口,这样不就能缓解日本的危机了吗?日本人的小心眼都用在这儿了。
  结果2003年2月,日本的财务省大臣盐川正十郎在G7财长会议上率先提出让人民币升值。日本想效仿当年的美国,拉拢大家,逼迫人民币升值,让中国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当时与日本一伙的就是美国的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当时也抛出了一份名为《中国因素》的报告,报告中说,当时的中国是唯一不受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影响的国家,中国生产越来越多的廉价商品和服务充斥全球市场,这让美国和其他国家受到冲击。因此中国应该对全球通缩负责,应该让人民币升值。其实美国人这是在造势,说什么通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民币升值。日本冲在前面,美国在后面助阵,由此展开了一轮对人民币施压的国际货币大战。从2003年开始,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对人民币升值的炮轰,一场又一场的鸿门宴。中国实在顶不住了,只好在2005年让人民币升值。在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浮动汇率,但是这个浮动范围很小,同时人民币不再紧盯美元,而是与一篮子货币挂钩。至此,日本这个打手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也满足了美国主子的愿望,在美、日的出手下,人民币开始了被迫的升值,而这正是日本想要的。
  但是,人民币升值并没有使中国像当年的泰国和日本那样一蹶不振,中国经济体量绝非日本能比,市场足够大,人口红利巨大,巨大的市场也将是中国未来能够挑战美国,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盛行的今天,成为世界资本会聚之地的基本条件。

  早期的美国一直是一个负债国,而债权人和今天一样,也是外国资本,只不过今天最大的债权人是中国和日本。
  一场战争投机赚100倍。资本就是这样“妙趣横生”,本来一个负债累累的国家,却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这就是资本的魔力。
  正是由于汉密尔顿的“天才”设计,让美国的负债变成了美国的财富,同时催生了华尔街,进而为美国未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北方拥有了华尔街,这些资本的天才,用各种手段帮助北方获得战争资金,而可怜的南方则呆板地只靠发钞票维持军费。
  用土地抵押,发行地方债并不新鲜,美国在200多年前就用过了。
  狂印钞票,第一代美元贬值100倍。
  货币的巨额贬值,其实是对老百姓财富的一种变相掠夺。
  国家可以发行纸币是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最基础的游戏规则,每一个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不可能逃离这个游戏规则,无论美国人、中国人都一样。

资本大战与美国独立战争

  这个世界最初并不是这样的,美元并不是天生的世界货币。
  英国不允许殖民地发行自己的纸币。
  美国要单干了,那咱就自己印钱呗。
  老百姓财富的迅速缩水,却正是投机者的暴富机会。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整个世界。”
  ——基辛格(美国)
  从基老的话可以看出,美国人很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世界货币的控制者,而我们也习惯了美元控制着的世界。但是你应该看到,这个世界最初并不是这样的,美元并不是天生的世界货币。当年美国成立的初期,不过就是一个穷小子,一个大英帝国的小跟班而已。
  由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你会发现战争和资本竟然联系得如此紧密,每一场战争的背后,都会有资本投机的身影。全球化资本主义的今

   家族关系与企业关系分析
   您的企业是否让您感到骄傲和自豪? 家族企业人才观
   是否为您带来了滚滚财源? 家族企业需要分工
   是否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您是否也感到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家族成员与外聘人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您是否也感到管理上的漏洞层出不穷,竞争力越来越弱?
   您是否也感到企业已陷入了困境,自己也精疲力竭?
   曾几何时,家族企业在共同经济利益的感召下,依靠血缘关系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以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使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成长壮大。
   但是,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急剧膨胀,家族企业在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管理几乎失控。
   家族企业的出路在何方?
   《A管理模式》关注忧心忡忡的家族企业,经过长期思考,大量研究,现推出:
   《A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版》与您见面,您或许从中可以找到一点思路,一些方法。
   《A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版》提出:
   家族企业也要以预算为核心;
   家族成员应在股东会里阐明利益;
   形成有家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家族内外成员的指挥与被指挥;
   实现家族企业管理程序化;
   家族企业检查的制度化;
   家族成员的招聘考评;
   培训家族继承人;
   形成家族激励系统;
   该书通过大量家族企业实例的分析,剖析了家族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既符合《A管理模式》又符合家族企业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指出了家族企业: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体现了党已在政治上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地位。
   依靠党的领导和指引,经过自身不断完善的家族企业,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必将大有可为!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约占总数的90%,A管理模式家族企业版,通过列举大量家族企业的实例,尖锐地展现了家族企业中亲朋、利益、权力之间的纷争,提出了“认识自己”、“出路何在?”、“怎么干?”等一系列问题,向大企业目标迈进的实施方案。
   刘光起在此感谢那些勇于暴露自我,提供大量素材的家族企业老板们。
  “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败。”其实这并不是所有家族企业的宿命。通过合理的股份安排和制度保证,许多家族企业摆脱了这个怪圈。
    惹眼的家族企业
    所谓家族企业,指在企业存续运作期内,由同一家族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家族成员直接拥有或参与经营管理的企业,或企业的领导权在家族内继承的企业。根据该定义,三个条件只要具备其中一个就属家族企业。
    世界绝大部分企业是家族企业,只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家族企业的比例不尽相同(见下表)。
    家族企业在我国所有企业中的比重也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中小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有近80%是家族式或泛家族式企业。据 2000年底的统计数字,私营企业在全国大概是200万户。私营企业的总投资超过2万亿人民币,雇佣的人数将近 8000万。在这些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
    我国的家族企业大部分规模很小。许多是夫妻店、父子店。但也有一些已进入了大企业或中型企业的行列,其中有的还成为了上市公司,如天通股份、用友软件、东方希望集团、太太药业等,通过股票上市,其家族资产已上亿。西方许多大公司也是家族企业,如汽车行业的福特公司、零售业的沃尔玛、服装业的列维服装等。《财富》500强企业有35%是家族企业。
    许多家族企业具有悠久的成功记录。成立于1903年的福特公司已有近 100年的历史,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公司之一。成立于1962年的沃尔玛领导权已经传给了第2代,但其在全球的地位仍在不断上升。长寿的家族企业不仅仅限于大公司。位于法国一个小城市圣天田的阿迪斯技术公司是 1908年成立的公司,至今仍是小型家族企业(父亲是董事长,母亲是总裁,一个儿子是其在中国的下属公司——欧星公司的总经理)。在法国的雇员仅30来人,全球雇员才50多人,但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机车阀门制造商。其产品销往美国、欧洲、日本等30多个国家,在波兰、我国大连都有子公司和工厂。
    虽然家族企业有很多非常成功,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流行这么一种说法家族企业是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败。
    根据美国布鲁克林的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3代,只有3%家族企业在第4代及以后还在经营。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也差不多:所有家族企业中只有15%的企业能延续三代以上。
    如何把家族企业建成百年老店是世界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像阿迪斯、福特这类家族企业,为什么能经久不衰?笔者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发现有效的治理结构是家族企业长寿的秘密。长寿的家族企业在股权安排、内部治理和利用外部资源方面都有一些经验。
    股权安排:决定家族企业兴衰的杠杆
    优秀的家族企业主要采用两大类股权安排,即分散化股权安排和集中化股权安排。
    1.分散化股权安排
    所谓分散化股权安排,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家族成员持有公司股份;不论其是否在公司工作。分散化股权安排很少遇到阻力,因为所有家族成员都是平等的,无论他们在性别和智慧上有什么不同。
    股权分散的家族企业有两种管理方法:外聘专业人员管理和家族成员管理。按第一种方法,家族只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日常经营管理则交给外聘的专业人员。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家族制企业免受控制企业的家族成员的伤害,同时也保护这些成员不受彼此的伤害。这种管理体制如下:
    家族议事会提名董事会,董事会内家族成员的比例根据公司的章程决定。董事会中也包括一些能干的家族之外的人员,包括某些成功的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保证董事会与公司高级管理层站在一起,董事会成员的酬劳与公司的业绩挂钩。就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样,董事会任命首席执行官,首席执行官既可能是家族成员,也可能不是家族成员。采用这种方法,家族企业就和其他非家族控制的公司一样,不再面临权力交接的问题。能干的家族成员可以在家族企业中工作,但对其并没有特殊的照顾。在决定其雇佣和升迁时,他们与其他非家族成员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这种治理结构有助于防止家族矛盾扰乱公司的运作。除了解决交接班时出现的矛盾外,这一结构还可以使家族制企业避免人才缺乏的制约,使企业有可能进入更高层次的竞争。
    许多家族企业认为,能干的家族成员比外聘人员更适合管理企业,因此这类企业一般让家族成员管理企业。
    在这种模式下,一般由股东通过协商选出3到5名家族成员担任企业的管理工作,并对企业的债务负完全的责任。家族议事会可以作为第三方,就领导候选人的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由于这几个家族成员负责保证所有家族持股者的利益增值,因此董事会成员由他们挑选。董事会根据合伙人在提高公司市场筹资、资产回报、净利润或者在其他客观的经营目标上的表现,来决定合伙人的报酬。
    其他家族成员则放弃对公司的直接管理,但可以不断了解公司情况。相应地,他们对公司的债务也只承担有限责任。尽管他们名义上决定每年的红利分配方案,但实际上只是遵从无限责任合伙人的建议。
    将经营权集中在一小部分家族成员手中,按照绩效付给他们工资,可以达到几个目的:它有效防止家族问题影响公司事务,维护家族的声望,保持家族与重要外部社会关系的联系。
    股权分散最主要的缺点,是当消极的家族成员不满意他们所获的红利时,他们可能会出售股份,从而影响家族对公司的控制。
    2.股权集中方法
    股权集中的方法只对在企业工作或在企业任职的家族成员分配股权。这种方法注重控制所有权而非管理权,着眼于保证家族权力的世代持续。这是保证一个内部有矛盾的家族一代一代地保持企业控制权的惟一方法。
    股权集中的方法要求担任管理工作的家族成员“竞争上岗”:家族成员经过争取才能成为管理者,家族议事会对担任管理职务的家族人员进行严格的评估。担任行政职务的家族成员上任才得到股票。股权集中在担任管理职务的少数人身上。假定这些管理者以企业的最佳利益为重,该方法可以避免家族企业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即消极的股东只求保证不间断的分享红利,不愿意承担风险,因此可能会阻碍企业重组和再投资。由于此类家族企业的少数股东基本上都在企业任职并领取薪金,所以这些股东会将本来用以发放红利的收入保留在企业。
    在家族企业里担任行政职务的家族成员,也就是股东,任命他们自己队伍里的一些代表和部分能干的外部人员进入董事会,董事的选拔事先已定有标准,例如,他们应该是顶尖商学院的教授和有经验的金融界管理人员。董事会提名首席执行官,并确定选拔家族成员进入企业管理层的标准。
    这一做法的主要问题,一是偏向于家族的少量成员,可能牺牲其他成员的利益,二是企业需要有资金收购没有担任管理职务的家族成员的股份或补偿他们失去的权益,而有的企业可能没有这么多资金。但是这种安排的好处大于弊病。首先,由于所有权和管理者的利益连在一起,决策程序可以加快。第二,由于家族成员只有经过争取才能成为股东和管理者,企业可以保持创业者当年的企业家精神。最后,由于对担任管理职务的家族人员进行严格的评估,家族制企业可以更好地吸引外部经理人,因为他们更愿意在一家根据绩效提升雇员的企业工作。
    前面介绍的两种股权分配方法重点在家族内部如何安排股权。几种方法都能确保家族对企业的控制。但需要说明的是,家族控制并不等于100%的控制。为了筹集资金或留住关键的人才,企业有时候需要让出少数股权,比如美国的沃尔玛,在上世纪70年代股票上市时,家族仅控制77%的股权,另外23%则成为公众股。法国的阿迪斯技术公司家族控股是90%,另外有 10%则分配给关键的员工。
    家族议事会:体现家族的权力
    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需要建立家族议事会。家族议事会是家族做重大决策的委员会。家族议事会解决组织、战略计划等重大事件,调解家族成员间的纠纷,对重大问题如员工雇佣、股权转让、红利分配政策等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此外,家族议事会还将通过组织各种有助于家族成员团结的活动,将家族的价值观念传给下一代。提高家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并且向年轻一辈的家族成员解释家族创始人采用某种治理结构的原因。建立家族议事会的目的除了解决家族问题之外,还负责发布指导集中股权管理模式中回购由那些没被选上或不再留任股东的人所持有的股票的规则。
    家族议事会一般由所有成年家族成员组成;如家族较大,有几代同堂,则通过选举方式选出所有家族成员利益的代表组成议事会。家族议事会为充分履行其职责,必须定期召集家族会议。家族会议应召集所有家族成员,以便就某些问题充分广泛地征求意见,并加深家族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家族成员对企业的认识和理解。
    外部董事:必须借重的“外脑”
    “如果你有能力以建设性的方式发表不同意见,如果你相信不同的观念可能产生新思想,如果你能理解按特定的远见和商业理念指引和管理的公司的价值,你就有资格成为我们公司的新董事”。这是一家欧洲公司招聘外部董事的广告。家族企业聘请外部董事在欧洲一些国家比较流行。
    大多数家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内部缺乏某些专业知识常常是个大问题。许多小企业不会做或做不好市场分析、战略研究和长期规划,也没有规范的管理系统。聘请咨询公司填补这种空白,价格可能很昂贵,并且可能造成内部冲突,因为公司经理可能觉得咨询或专业人员对其权威形成威胁。利用外部董事可以从某些方面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外部董事具体的工作包括:1、审阅企业的长远目标;2、审阅实现目标的战略或计划;3、参与重大的资源分配的讨论;4、参与重大财务决策的讨论,包括资本投资或资本运作的决策;5、对公司的兼并、收购、剥离计划提出建议;6、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继承或薪酬安排等。
    选择外部董事不等于公司总经理可以放弃对企业运作的积极管理。外部董事增加了企业决策的知识来源,但外部董事的咨询或建议不能代替企业家自己的决策。外部董事的来源可以是优秀的大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大学有关专业的教授,或离退休的专业人员。家族企业需要研究发现合格的外部董事并说服他们接受公司的邀请的技巧。
    对外部董事的付酬不同的企业差异很大,一般根据企业的规模、收益和外部董事的贡献而定。有的企业采取按月付酬的方法。美国小企业给外部董事的酬劳每个月200美元至300美元。中型企业约400美元。董事的参与方式一般是每月参加一次公司的相关重要会议,并负责做一些次要的工作,如帮助建立同社区的关系等。也有的企业是按参加董事会工作的时间付酬。企业给董事的酬金并不高,但仍然能够得到有专业知识的董事,显然外部董事看重的不是酬金,而是当董事的荣誉。
  文章来源:《企业管理》
  家族化企业如何“齐家”?
  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华人企业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举办的2002年学术研讨会,是继去年“华人企业管理:问题与对策”成功举办之后的又一次大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家族化管理机制及其功效”为主题,从中国家族企业的融资、管理模式、继任问题、企业家角色人格、企业的跨国经营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并展示了当今华人家族化管理的理论和实战成果。
   茅理翔(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什么是影响家族企业继任的因素
当今世界80%—90%的企业可以划为家族企业,但是70%的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只能存续一代,30%的家族企业可以延续到第二代,15%的家族企业可能延续到第三代。是什么原因导致家族企业如此短命?茅理翔以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为例,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企业在创业初期,必须要用家族制。其次,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淡化家族制。第三,在中国目前阶段,要完全取消家族制还不可能,因为中国真正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还没有形成。在实践中,茅理翔与他的儿子约定不再起用家族成员进入公司管理层,并将其惟一的女儿排列在方太公司的管理层之外,只让女儿持股,不让她参与经营,但是确保将公司高层决策权完全控制在家族核心人员手中。
   他把影响方太公司总经理继任的因素归结为继任者的来源和选择标准;继任者对继任的准备程度;继任的人际环境和条件;继任的时机和继任的步骤和过程。
   茅理翔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考察了家族企业继任计划对于继任成功的影响:
首先是选择继任者的标准。选择家族内部成员继任,标准倾向于以“才”为主。选择家族外部成员继任,标准会倾向于以“德”为主。其次是继任的时机和原因。应将继任看作公司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机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当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应更重视继任对于公司发展的战略意义。再次是继任的步骤和过程。对于在任者,他的角色转换过程是:“单一的经营者”→“最高权力控制者”→“委托者”→“顾问”。对于继任者,他的角色转换过程是:“无角色”→“辅助者”→“管理者”→“主要决策者”。在企业继任过程中,创业者如何适当地退出、及时调整失落的心态,既关系到创业者本人身心健康,也是关系到企业继任最后成败的关键问题。
   方太继任实例对于我国的家族企业继任问题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茅理翔认为,继任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也是继任环境好坏的直接标志。
   康荣平柯银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世界华商研究中心):华人跨国公司成长的家族因素
   康荣平、柯银斌以1992年开始不断扩大的华人跨国企业样本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华人跨国公司成长过程中家族因素的作用。
第一,成长历程与家族因素的作用。主要从总体和个体两个角度分析。总体角度的华人跨国公司成长历程是指把华人跨国公司总体作为分析单位,运用历史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萌芽、形成与发展期的不同总体特点。萌芽期的华人跨国公司几乎全是家族类跨国公司。家族中的大多数成员不仅是公司的股东,而且还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非家族成员担任公司高级管理职务的较少,拥有公司股份的比例较低。形成期,家族因素的作用降低,政府因素和资本市场因素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资本因素作用上升的主要表现是华人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向现代家族企业转变,并形成华人家族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的局面。发展期,家族因素的作用发生本质变化,资本和技术因素的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家族因素的作用范围从全面缩小为局部,资本结构由原来的家族占有大多数股权转变为仅占有少数股权,但还占据第一股东地位,企业管理的层次由原来的多层次全面控制转变为仅仅控制核心层。一般主要掌握人事、财务等少数职能。
第二,成长策略与家族因素的作用。除了纵向的历程和阶段之外,康荣平和柯银斌从横向的地域、行业、组织与人才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了成长策略与家族因素的作用:首先是初期海外直接投资地域的“寻同”现象,华人跨国公司的“寻同”程度更高。华人跨国公司初次海外直接投资不仅与华人密切相关,而且与控制该企业的家族成员密切相关。华人跨国公司初次海外直接投资的执行人往往都是“掌门人”本人或与“掌门人”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士。他们还指出,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大多数是该企业在国内经营拥有优势的行业。
   第三,结论和有待研究的问题。华人大企业至今仍以家族式为主导,多元化程度较高。华人跨国公司的行业特点也不同于美国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较密集的行业。华人家族企业的现代化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问题。
   朱康对(温州市委党校):温州民营企业的家族制特征
   朱康对介绍说,在温州,不仅个人业主制企业完全属于家族企业,连所谓股份合作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也仍然大多保留着浓厚的家族色彩。经济学家厉以宁在2000年时就把温州模式直接等同于家族经营制模式,认为它就是家族经营制模式。
温州民营企业选择家族企业制是在传统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作用下创业者理性选择的结果。应当在中国转型期乡村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从资金来源、人际脉络以及产业扩散几个方面来具体考察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温州农村是一个带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社会。而转型期中,创业者很难通过外部其他途径获取社会资本,家族成员是企业启动资本的重要来源。温州人创造奇迹的很大原因是有一张巨大的社会网络支撑着温州人的流动和移民行为。温州人通过人际关系链流动、迁移、聚集,这种社会网络是温州人在他乡或别国生存、发展和融入的重要法宝和社会资本,它降低了生产和经营成本,减少他们在异国他乡所面临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风险。温州人往往从亲戚那里学习经营经验,进行人力资本积累,这种由血缘亲缘关系构成的家族网络是产业扩散的重要渠道。
日本人经营的秘诀在于,把现代企业变成一个家族;而中国人经营的秘诀则是,将家族变成现代企业。朱康对认为,温州民营企业普遍采取家族制形式是在现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低信任度社会是难以造就非血亲的私营企业组织,加上家族企业又难以避免“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亡”的“三代消亡律”,因此在低信任度社会中普遍的是以中小企业主导市场。这一分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温州企业组织结构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的文化原因。由于血缘和亲缘关系的特殊凝聚力以及家庭家族成员为家族事业的自我牺牲精神,企业能够极大地降低内部监督成本,从组织形态上并不具现代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在温州民营企业尝试着消除家族制的消极影响时,单靠股权结构改变或聘用非家族成员的总经理问题也不能解决。事实上,即使聘用了非家族成员的总经理,企业实际经营决策权仍基本掌握在董事长手里,几乎谈不上两权分离。因此要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权向家族外人员转移,一方面必须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形成能对经理人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的制衡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有效的产权制度来保证业主的权益,使得业主家族能够放心地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员,从而使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够真正分离。
民营企业要通过制度创新,成为一个现代企业,不仅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也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一方面,需要培育要素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但是温州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生长起来的以私有产权为特征的市场主体,企业的资本依赖于自我积累和民间的融资,这种明晰的个人产权有利于企业初创时期的发展,也制约了企业资本扩张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温州民营企业的转型也需要企业内部制度的创新。
   张书军(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家族化合伙企业如何突破治理瓶颈
   张书军认为家族化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个人信任和权威,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化。对收益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的调整是针对市场秩序原则和非市场秩序原则的反应,是突破治理效率瓶颈的根本。
   张书军说,“我这里讲的企业专指与家族化企业处于相交范畴的那类合伙创业企业,信任和管理权威是其最主要的两个特点。这种合伙创业企业的治理结构会面临一些问题。”
创业企业初期面临的最主要是资金积累和信任选择问题。个人信任是组织,特别是华人经济组织创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创业者常常表现为企业家的联合,作为企业各要素的初始联结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规避风险。以个人信任、人情、关系、面子为重要非契约特征的血亲与非血亲关系是家族化合伙创业企业的最主要特征,又特别地体现在创业成员间的个人信任程度和权利义务关系等要素上。家族化合伙创业企业成员间普遍存在高于纯市场缔约企业成员间的个人信任关系。家族化是对市场调节能力不强等多种市场不完备因素的一种反应。信任与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任何经济体中都是重要的,对它们的强调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
合伙创业者在初期一般只有简单的分工,并无严格的控制权界定,共同模糊的不确定性却给予了相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双方在无须计较的环境下共同努力,促进创业目标的实现,这一点在未来市场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显得尤其突出。企业资本、管理和经营目标的家族化特性、高度的创业热情以及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网络、彼此自发协调的家族化文化天然地赋予了家族化企业丰富的关系资源,成为家族化企业创业优势的源泉。
   在创业初期,由于企业家能力无法显现,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无法负有完全清晰的责任,导致控制权分配在契约上存在着天生的不完备性。这种由企业家群体主导的治理结构在企业创业初期是较有效率的。创业初期的联合型治理提高了动员资本、社会网络等资源的效率,减少了内部治理成本,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张书军把导致创业初期治理模式在稳定成长期产生治理效率瓶颈的因素归纳为信任的灵活性、企业家能力的差异、企业家能力资本化过程、企业实际资产规模与投入股本比、控制权争夺等。家族化合伙创业企业治理效率瓶颈的突破,主要应解决的是企业家能力资本化、有效的控制权安排和信任的转变等问题,保证从家庭式组织向市场化的经济组织演变。另外,张书军还介绍了实现治理结构调整的几种方式:通过契约安排,以较高的成本实现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内部让度,使家族因素中性化;通过增量方式,设立新的企业,分离出一个权威,对增量资产股权实施差异化安排;通过非契约安排,处于强势的企业家以破坏式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以算计的方式迫使控制权和索取权的让度。
   储小平 王宣喻(汕头大学华商经济研究所):家族企业如何与社会资本融合
储小平、王宣喻认为,华人家族企业并不是以孤立的原子状态存在并开展交易和竞争的。中国人“家”的概念具有伸缩性,使得华人家族企业融合社会资本的能力以及由此达到的成长空间是其他文明中的家族企业所难以比拟的。它比西方文明中的家族企业更能组织起大得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家族企业通过一系列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扩张或收缩的联系而表现出来,企业的界限经常是模糊的,因为它们不能完全通过财产权、所有权、控制权来定义。家族企业“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产物”。中国家族企业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的企业组织,这种多层面的结构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与社会资本融合的非常复杂的过程。
储小平认为社会资本由相互有着内在联系的四个层面构成,即:社会金融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是介于市场、企业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之间的第三种配置资源的机制。社会关系网络在华人社会经济活动中往往起着替代正式制度的作用,而在配置资源功能上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华人最重视社会关系网络,也最善于编制社会关系网络,特别是把家族关系以外的社会关系泛家族化的本领更是世所罕见。它表明,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融合亲情网络中的金融资本,向融合亲情网络以外的社会关系中所含嵌的金融资本的方向发展,直至突破人格化交易网络的局限性,通过非人格化的资本市场向公众融资。伴随企业家族资本股权的不断稀释和外部资本的融入,家族企业也在不断地与社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管理资源在不断融合,即企业突破亲情局限而不断扩大融合社会金融资本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吸纳和整合集成管理资源的过程。
   此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从家族企业的定义分析中引出并探讨了家族企业成长路径。从而使我们了解了华人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报
  家族制企业在希望中蜕变
   我国大多数私营企业是家族企业。根据最新的一次全国私营企业普查资料,私营企业内部普遍实行家族制管理,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
   沪深1200家上市公司中,家族企业已经控制了其中的一成。《新财富》杂志今年8月公布国内100个家族的财富排名,排在首位的朱保国家族通过几家公司间接持有“太太药业”(600380)74.2%的股份,家族财富高达12.45亿元。
   而在亚洲,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不长,约半数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家族所有的形式存在。知名的家族更是比比皆是,李嘉诚父子成功的故事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家族企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公司治理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反而显得简单,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在企业做大后,原先靠亲情维系起来的不明晰的产权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内部争权夺利,不少家族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却又不愿意管理权旁落。许多暴露出的问题表明,中国的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长挑战和观念升级。
   如何保证家族制企业消除障碍、顺利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吕政主要研究工业发展理论与政策,是今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中南海主持经济座谈会邀请的12位经济界专家学者之一。
   家族制管理的利弊
   记者: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都是以家族企业为主,比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福特家族。虽然欧美已经跨越了这一阶段,但家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显示出一种其他形式的企业所不具备的生命力。那么,家族企业的利弊何在?
吕政:家族企业实际上是企业与家族的统一体,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一个文化伦理组织。由于企业和家族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则,家族企业的全部优点和缺点及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企业和家族两者运行规则的不同在于:前者基于理性和功能性运作,后者诉诸辈份和情感;前者更多依据客观的、普遍的规律运作,后者更多地体现为主观的、个性的色彩。在创业之初,两方面不但有较少冲突和矛盾,甚至有互补作用,这时就表现为家族制管理的优越性。家族内部的信任关系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交易成本和监督——代理成本,家族内部的集资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且成本低廉,集中决策比较灵活的特点可以使企业抓住发展机会,家族内部的信息封闭有利于企业行动的保密性不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等等。
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家族制管理弊端也就越来越突出,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家族制管理的弊端有:第一,经营者选择面狭窄,无法满足企业对更高级人才的需求。家族制企业其选择经营管理人员局限于家庭血缘关系中,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必然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第二,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家族内部的封闭性,使外界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本身的资产、负债、财务状况,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界投资者是不敢贸然进入的,由此造成融资困难。第三,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伦理规范代替制度规范,使企业管理制度扭曲。第四,家长式、集权式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特别是在一些私营企业主小有成就时,以为自己理所当然成了企业家,盲目自信,更容易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决策方式,使决策风险加大。第五,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家族以外的人员缺乏凝聚力。企业不是靠健全的机制进行管理,而是凭经营者主观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第六,产权问题。人们普遍认为私营企业产权是清晰的,但是,在私营企业内部还存在一个产权明晰的问题。几个兄弟姐妹或者父子共同创业,其内部产权往往不明晰,特别是出现企业由谁继承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有可能导致企业被人为肢解,分为几个小企业,也有可能出现内部纷争,这时企业离破产也就不远了。
   记者:私营企业如何解决家族制管理弊端,跨越障碍?
   吕政: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家族制企业不仅有必要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而且具有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论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竞争压力的外在强制,促使众多的单个私人资本通过股份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来实现资本社会化和企业社会化的客观必然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一般来说,谁的资本雄厚,谁在竞争中的地位就比较有利,为了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企业有必要增强自己的资本实力。资本实力的增强有两个途径,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前者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实现单个资本的增大,而后者则是不增加社会总资本的数量,在既定的社会总资本的数量范围内,通过现有资本的重新组合,来实现单个资本的增大。显然,后者的资本增大速度快于前者。市场经济越发展,竞争就越激烈,竞争的压力就越大,对资本集中的要求就越强烈。合伙企业的发展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公司企业的发展更是资本集中的形式和结果。市场经济的继续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开办一个企业所需要的最低资本额不断提高,一些部门中的企业更是需要巨额的资本才有可能建立。单个私人资本数量有限,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已经不可能提供这种巨额的资本,更不可能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这种状况客观上要求众多的单个私人资本通过一定的财产组织形式结合成为大资本。
于是,“公司这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解决了集中资本的要求与资本属不同所有者所有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使那些需要巨额资本的部门和企业得以建立,并使得整个生产规模得以扩大”。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私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股份公司就是“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的形式,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概括地说,股份制这种企业财产组织具有如下优点:一是股份公司的产权形式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和多元化;二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形成,使资本所有者由原来单个资本条件下承担无限责任转变为只承担以出资多少为限的有限责任,从而降低和分散了投资者的风险;三是一部分资本所有者转化为单纯的货币资本家,而另一部分职能资本家转变为经理阶层,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使资本所有权与支配权发生分离。从根本上讲,公司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不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都是如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一部分私营家族制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变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家族制企业都必须改制成现代公司制企业,对于那些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服务行业领域的企业,规模小的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程度低的企业,采用家族制管理仍然具有优势和合理性。
   记者:经历股份制改造的家族企业犹如一次蜕变,它将会引起哪些方面的变革?
   吕政:家族企业的蜕变是指家族制企业从封闭的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公司制度的转变,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
资本社会化就是要打破家族所有制的藩篱,引进外部股东,实现自然人产权制度向法人产权制度转变。资本社会化可以有多种途径:(1)或者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或者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奖励企业股份,或者对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实现股票期权制,分散企业股份,并利用股份形成企业和员工真正的命运共同体;(2)吸收外部投资入股,加盟到企业股东的行列;(3)通过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合并、兼并等形式,或者与其他企业形成企业集团实现资本社会化;(4)企业上市也是实现资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管理专业化就是要由具有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管理企业,改变过去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从投资者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模式转变。这个过程是困难和痛苦的:困难是由于这是对企业管理权力的重新配置,要让部分企业初创时期的功臣让出自己的权力,交由专业人士进行管理;痛苦是由于部分企业核心人物能否超越自我,能否自觉地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合理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自愿地将管理企业的权力交给更能胜任者去掌握。由家族式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最重要的是要任人唯贤,严格按照制度来选拔优秀人才。
   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是指严格按照《公司法》的精神来运作,重视制度的力量,从理性的高度真正避免随意管理,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要注重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的作用,杜绝表面上重视这些机构的作用,实际上把它们作为“摆设”和“橡皮图章”,把治理结构等制度贴在墙上等做法。
   记者:摒除家族制管理,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吕政:需要考虑下述五方面因素,避免走进误区。第一,私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应当遵循所有者决策原则,应当尊重所有者选择企业体制的权利,应当相信所有者具有优化制度的动力,避免“拔苗助长”的做法。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家族成员退出机制。当家族成员难以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对其自身素质要求时,就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家族成员退出机制,使得家族成员退出时有所补偿,又不失面子,乐于退出。第三,社会信用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问题。私营企业要不要放弃家族制,在当前情形下,很大程度上是在资产的增值性和安全性之间做一选择。私营企业家族制的盛行,除了文化传统外,社会信用不足、职业经理人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现在私营企业财产法律保护不充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比如,私营企业中聘用合同问题、侵犯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纠纷、侵吞企业财产等纠纷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基于规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任关系难以建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包括法律、道德、舆论等方面的建设。第四,企业控制问题。摆脱“家族制”模式,不等于自己的家族就控制不了企业。比如,香港李嘉诚集团、美国的杜邦公司、福特公司等都是或曾经 是由家族控制,主要是一种产权控制,或者说在产权上有家族特征。但是,在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上,摆脱了“家族制”模式的“人治”特征,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性质。第五,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并不等于必然要由非家族成员来担任经理。“举贤不避亲”,家族成员中确有能力的人照样可以竞争担任领导职务。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报
    股票的香港人深信,34岁的李泽楷极有希望最终胜出。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家族企业的权力交接运动已经开始。实际上,即便是在对家族企业戒心重重的美国,家族企业的权势也绝对超出美国人的想像力。有数据显示,家族企业创造了美国78%的就业机会,雇用了劳动力市场上60%的就业者,创造了全美国GDP总值的一半。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数字可能还要高。
    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到来年的1月份,美国人星期天收看每场足球比赛的时候,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砰”地一声打开一瓶“百威”啤酒,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他们其实正在为自己所痛恨的又一家家族企业创造利润。36岁的美国人奥古斯特·布希就要从父亲手中接过“百威”啤酒厂的管理大权。如果这场足球赛碰巧是由福克斯电视台转播的,美国人还会无比郁闷地发现,这家电视台不过是70岁的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手里摆弄的又一个大玩具而已,而默多克手里的这些玩具最终都会传给他的两个儿子,他们的年龄还不到30岁。
    在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交班工作也在悄悄进行,人们相信他的儿子将成为继任者,就像两年前威廉·福特接掌以他曾祖父的名字命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一样。
    手足冰凉的交接班
    在以往历史上全球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运动中,最坏的结局从来就没有避免过。研究家族企业史的学者发现,在所有把财富转移给下一代的家族企业当中,至少有80%的家族生意在第二代手中完结,只有13%的家族生意成功地被第三代继承。
    创业者们的噩梦当然还不止这些。事实上,商业王国里的权力交接往往还夹杂着子女们的勾心斗角,这一点更让老一代们感到手足冰凉。为了平息子女之间的争夺,瑞典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把公司资产拆成了三份,确保自己的子女无法动摇公司的根基。意大利经营高级男装的杰尼亚家族做得更绝,它把整个生意变成了两代人的合资公司,共同承担经营上的风险。但施瓦斯教授对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老一代创业者总以为公司的成功是自己正确领导的结果,却没有意识到每经过一次权力交接就需要做战略上的调整,他们只想让子女照着自己的方针行事,以为从此就万事大吉。”
    在大多数情况下,家族企业的接班人或多或少都会对上代人的经营策略作出改变。台湾中国信托商业银行董事长辜仲谅在海外接受MBA教育后,回到台湾加盟家族企业。辜仲谅认为,文化差距是最大的问题,新旧两代管理层需要互相学习和尊重。有段时间,辜仲谅为银行聘请了美国穆迪和标准普尔资信评估公司,他父亲最初也不太适应,而这时候他往往就要担当起桥梁的角色。辜仲谅的理由是,亚洲银行界的传统习惯是保守和缺乏透明度,但如果要让自己的银行实现全球化,就必须让投资者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1998年,辜仲谅从微软公司拿到一笔风险投资,成立了一家宽带互联网服务公司,让父亲大为震惊,主动向儿子请教互联网的来龙去脉,这一戏剧性的进展在改变了父子紧张关系的同时,也使这个家族企业走上了另外一种创业发展的道路。
    培养接班人的视野
    中山大学的王教授曾经表示:相比于国内其他的大学而言,中山大学的学生在国外是最容易找到工作的,粤语的语种关系使这些留学生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又一只脚踏进唐人街粤语语种的门槛,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大学生的成就反而被其他大学的留学生远远抛在了后面,因为,其他的学生却直接地跨进了英语语种的河流;机会太多或磨练不足都会使一个人的成就大打折扣,这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同样如此。李嘉诚的儿子曾经在国外留学时当过搬运工,而大陆一个大型家族企业的子女却在伦敦一月花费了17万英镑,最后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感冒却飞返家园,很难想像,这样的子女能在接班后将企业发扬光大。
    在家族企业的历史上,中国的“同仁堂”是一家有400多年的百年老店,创业者叶天士从草根阶层走到清朝中央政府的御花园,又使这块牌匾穿透了400年,对品牌的近乎苛刻的维护以及对家族近乎残酷的家法管理最终使这种对传统的继承有了保障。而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中药医术在同行业中保持了高山仰止的地位的同时,为了保持这种地位的“野心”也开阔了这个家族的视野。
    欧洲人显然比“同仁堂”人更有传统。瑞士洛桑商学院教授施瓦斯说:“大部分欧洲企业家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的企业变成代代相传的巨人”。而这最需要的,就是开阔“儿子”们的视野。
    至少到目前为止,家族企业的名字仍然与人们熟悉的全球跨国公司紧密相连,像福特、强生、摩托罗拉、万豪、沃马特、菲利普·莫里斯、迪士尼这些鼎鼎大名的公司,它们过去是而且今后仍有可能是家族企业。从即将登场的接班人来看,我们会发现他们除了出生时嘴里衔着银汤勺这一点没有什么区别以外,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通常毕业于名牌商学院,有着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经验,他们的视野也要比父辈来得宽阔。
    根据广东出国留学机构介绍,广东省每年的留学生出国留学费用在100亿美元左右,由于通过各种渠道的资金划拨,这个数字也许更为庞大,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已经不仅仅是父母的“望子成龙”之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则是一些家族企业业主出于为了培养企业“接班人”的心理。让子女沐浴欧美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从而让自己的企业薪尽火传。当然,开阔了“文明”视野的“接班人”在国内这片尚算是原始的经济丛林里,如何征战杀伐将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创业史,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当然,也不能天真地去想像用同一种经营方法让企业永续发展。“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将是家族企业能否维系的关键。
    家族使企业如此美丽
    中国的家族企业的发展之迅猛无疑是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在政府扶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的背景下,家族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许多成功上市的家族企业,财富集聚的速度更为惊人。但,就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拥有方面,也成了这些家族的一个隐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巴曙松表示:家族企业的兴起是在中国经济体制剧烈变革、游戏规则不断变更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市场规则迅速调整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得不经常性地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或者采取各种花样的变通做法。这种政策博弈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家必须严格控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出现内部人告状、从而引致政府管制的关注的情况,这样的体制性环境决定了以家族忠诚为纽带的企业家族化经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职业经理人阶层和信用环境的缺乏导致民营企业家不敢贸然选择外部经理人员的进入。事实上,正如一些家族企业经营者所指出的,中国不缺少企业家,不缺少想当老板的人,而是缺少愿意为老板诚心诚意服务的有道德的职业经理人。这实际上是指出了现有的外部环境在迫使企业家只能从家族中找可靠的代理人的现实问题。
    家族往往是家族式企业融资来源的最初渠道。中国当前特定的经济金融体制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服务的,因而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通常是利用家族式的网络。创业时期企业的经营风险无疑偏大,而家族资金的介入实际上承担了类似高科技发展中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作用。根据调查,我国私营企业的开办资金最主要来自于本人原来的劳动或经营积累,占.cn 2003年04月24日 09:46   本刊记者 孙润成/文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幅现如今挂遍大街小巷商家的对联其实蛮有些久远的渊源。有人曾做过专门的考证,此联在西汉后期就出现了。史书载,当时长安城里有八大富人,其中言之凿凿的有卖豆豉的樊少翁,卖丹药的长安丹两位,皆拥资钜万(当为千万级。首富“樊嘉五千万,其余皆钜万矣”)。而这幅对联当年就贴在卖豆豉的樊少翁家
    仔细想来,颇有感慨。卖豆豉而能成千万富翁,这生意该做得多大!豆豉是大豆的发酵物,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且又不是生活必需品,竞争者众多,替代品众多,很难有厚利可图。樊少翁要在这样一个市场中脱颖而出,其豆豉必须口味极佳、选料上品、做工精良,并长期忍受微薄利润。为此,樊少翁一定要“携通家数十口”,加上雇用数百名匠人和店员,每年采购、存贮数以十吨、百吨计的大豆,规范各加工点的工艺流程,设立一个遍布长安的加工点和营销网络,才能积少成多,成为巨富。长安是首都,各郡县太守、县令到长安吃樊氏豆豉,然后把口味带到当地,进而使樊少翁把采购、存贮、运输、制作、销售豆豉的生意做到全国。如此说来,“生意兴隆通四海”倒真是不为过。
    举通家之力以为巨富,樊少翁应当算是中国家族企业早期的经营者之一了。如此算来,中国古代家族企业家真可谓灿若星河。《汉书·张世安传》中记载的那位“家僮七百人,富于大将军霍光”的张世安、北宋时期山西晋城著名的“十万大公”、“十万二公”程氏兄弟等等,都应该算作家族企业先驱。只是,家族企业这个称谓只有在现代社会才有意义。只有在现代社会企业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千差万别、洋洋大观的时候,家族企业才得以被特定化。
    家族企业虽然年代久远,但即使到现在,我们仍无法给家族企业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专家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区别在于衡量的标准不同。有观点看中所有权的多寡,有观点强调产权所有者与经营管理权的统一,还有的观点提出衡量标准是“是否存在两代人之间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传承”,等等。这使家族企业这一概念模糊起来,于是,在经济学家们的口沫飞溅中,在人们的普遍认识里,家族企业与“不先进”、“不现代”挂上了钩。事实上,家族经营不应该成为落伍的代名词。根据调查,在当今世界上,家族企业仍是最普遍和最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在美国约有9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在英国有70%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在台湾除公营和外资企业外,其它几乎都属于家族企业。世界各国的大企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家族企业。例如《幸福》杂志所列的500家大型企业中,有175家为家族企业;在美国公开上市的最大型企业中,有42%的企业仍为家族所控制;台湾500家大的民营企业中少有不是家族企业的。
    应该说,家庭、家族制是企业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态。在创业初期,恐怕不能没有家族制,在血缘、地缘关系上结成的强大联盟,蕴含了共同的需求和利益。清华大学的秦晖先生认为,家族经营不仅有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亦有社会意义上的合理性。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组织都凌驾于家庭之上,但所有的组织都没有使家庭解散,而所有的组织的可靠性都远逊于家庭。
    中国家族企业的兴起是在经济体制剧烈变革、游戏规则不断变更的背景下产生的。民营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得不经常性地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或者采取各种花样的变通做法。这种政策博弈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家必须严格控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出现内部人告状、从而引致政府管制的关注,这样的体制性环境决定了以家族忠诚为纽带的企业家族化经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另外,家族往往是家族式企业融资来源的最初渠道。中国特定的经济金融体制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服务的,因而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据调查,我国私营企业的开办资金最主要来自于本人原来的劳动或经营积累占56.3%,亲友借款占16.3%。在一个迅速变动的环境中,家族企业的运作成本相对较低。家族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前期降低生产成本(如减少工资、引入家族网络的融资),而且从最初创业的意义上说,家族化经营的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因为即使发生矛盾冲突,也可以通过内部协商,而避免由于引入第三方监督造成成本过高的情况发生。
    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无非是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的一种经济组织。亲情、忍让、谦和、默契及凝聚力,有利于企业减少为降低交易费用而付出的“组织费用”和“制度成本”。其实民营企业的这种传统性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容、相通。没有绝对意义的“现代”。因此,如今许多成功的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曾或多或少地借助过这一形式,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这些企业中,如今有的仍然以家族企业的面目存在,也有不少企业早已摆脱了家族企业的痕迹,而以各种新面貌示人。所谓“英雄莫问出处”,这些企业更愿意让人们谈论他们今天的成功,而不愿意让人看到他们创业时的艰辛。
    《科学投资》对家族企业的各种创业形态进行了扎实详细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不仅能够揭开许多成功企业创业的秘密,而且这些企业创始人的聪明才智令人叹为观止,因而也非常具有启发性。根据调查结果,《科学投资》认为可以大致将家族企业创业分成以下7种类型,包括父子创业、兄弟创业、夫妻创业、朋友创业、亲戚借力、个人英雄和综合创业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案例选取,我们秉承的是典型性和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许多读者早已耳熟能详,或者虽然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只具有极个别意义的案例,本文并没有选取。比如号称“中国首富”的刘永好4兄弟,以及用友软件王文京、太太药业朱保国、广东榕泰杨启昭等著名家族企业的案例,我们并没有涉及。当然,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科学投资》所选择的这些案例未必就十分恰当地代表了家族企业创业的各种类型,挂一漏万也在所难免。《科学投资》只是希望通过本文给那些有创富愿望的投资者以有益的启示。
  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常常把家族制企业作为一种落后的产业组织象征,把这种组织形式当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与现代企业相对,有学者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新古典企业模式”。尽管如此,却并不妨碍家族企业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功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这些企业,都是在改革开放至今的20余年得以涌现、发展起来的,大都完成了创业的阶段,且发展相当迅速。
  家族经营不是落后经营
    通过《中国家族企业创业秘史》一文,大致可以总结出,家族企业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在经营上有独特的风格特点。比如:(1)大多数企业依靠家族资金和家族成员的劳动力与关系网而创立,成员以低于市场薪金水平为企业服务;(2)在决策上多采用集权模式,由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导人为企业管理核心作出决定;(3)机制比较灵活,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因为管理层通常把企业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相联系,责任心很强。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家庭企业在竞争力方面有其优势。其实企业形式无所谓高下,只要在当地管理交易成本最低就是好形式。尽管有人将家族企业称为“新古典企业模式”,将其与现代企业对立起来,但记者仍相信这样的观点:企业组织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模式,现代企业并不是惟一选择。没有古典就没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更没有什么政治标准。创业最需要的是低成本组织资源,而家族关系是最现成的非正式组织资源,能保证企业领导的权威,使其凝聚力更强。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需要首先搞清楚,即家族经营和家族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家族制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中国曾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于以男性血缘关系为基础、相对集中地居住于某一社区(主要是村落)的同姓群体中。家族关系一般以五服为单位向外延伸,这种制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与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法理制度格格不入。没有听说哪个乡镇企业内部搞了家族制,更没有听说哪个乡镇企业搞家族制取得了成功。多数人一听说乡镇企业内部有家族关系存在便笼而统之地称为家族制,实则是一种误解。
    家族企业生命力的来源
    学者巴曙松和屠新曙认为,判断家族式企业是否合理和有效率,要基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判断其是否是低成本的。从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来看,在经济体制环境剧烈变革、信用环境有待建立的条件下,适宜于创业的家族企业是有效率的。
    我们知道,家族企业是在中国经济体制剧烈变革、游戏规则不断变更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市场规则迅速调整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得不经常性地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或者采取各种花样的变通做法。这种政策博弈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家必须严格控制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出现内部人告状引致政府管制关注的情况,这样的体制性环境决定了以家族忠诚为纽带的企业家族化经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比如前文中曾提到的天通股份潘广通、潘建清父子,如果不是基于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那么小潘恐怕不会安心在外“打天下”,而老潘也决不至于为了实现家族控股而如此殚精竭虑。
    其次,职业经理人阶层和信用环境的缺乏,导致民营企业家不敢贸然选择外部经理人员进入。目前,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在选择经理人员时的一个基本准则通常是,民营企业所选择的经理人员首先必须是可信的,如果不可信,那么经营管理能力越强,可能对于企业所有者造成的损害也就越大。清晰、稳定的法制环境,透明的职业经理人评价体系,都是促使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但是,目前这些方面的环境并不具备,企业的所有者在这种状况下只能转而选择家族之内的可信人员参与经营。“超级解霸”的发明人梁肇新创业之初的“反家族情结”,就让他在合作者手上吃尽了苦头,直到后来任用妻子王周宇,才使企业开始走上正轨。
    第三,家族往往是家族式企业融资来源的最初渠道。中国当前的金融体制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通常是利用家族式的网络。创业时期企业的经营风险无疑偏大,而家族资金的介入实际上承担了类似高科技发展中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作用。根据调查,我国私营企业的开办资金最主要来自于本人原来的劳动或经营积累,占56.3%,亲友借款占16.3%。这一点在李书福、南存辉等江浙一带家族企业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这些人身后往往站着一大批“隐身富豪”,使得他们的企业从来就不缺乏资金的支持。
    第四,在一个迅速变动的环境中,家族企业的运作成本相对较低。家族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前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从最初创业的意义上说,家族化经营的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再加上有家族观念的约束,信任度一开始就能达到一定水平,所以过程中的监督成本也相对较低。由于决策者与管理者均为家族中人,信息的传递极为快捷,遇到问题时可及时处理,无须先请示汇报。由于是利益的共同体,基本不存在内耗,从而能提高效率。在企业资金困难时,家族人员还可以不计报酬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比如蓝招衍、蓝招宝兄弟创办的珍禽公司,如果没有哥哥招衍早期在精神、物质、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招宝恐怕早就支持不住了。
    家族企业的“三代之痒”
    据调查显示,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正应了那句“富不过三代”的老话。从世界范围看,家族企业中30%能够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够“活”过第三代,淘汰率相当高。几乎所有的家族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如何长远发展的问题。
    不可否认,传统家族企业中的问题很多。在不少家族企业中,裙带关系相当严重,领导者任人唯亲。在这里,往往是家族逻辑超越了利益至上的商业原则。为了照顾家族成员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全局利益,这样就使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和非家族雇员处在不公正的地位,打击了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加深了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之间的对立情绪。同时,这类领导者往往独裁倾向和专制作风严重,实行家长式的管理,一人独大,反而使唯命是从的人得到重用,从而又引出薪酬不公正的问题。比如爱多VCD的胡志标和陈天南,两人同为创业者,但作为一把手的胡志标重用太太林莹,不听取异议,最终导致企业散伙。
    家族企业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机构混乱,权力界限、工作职能划分不清,工作内容互相交叉。在这些企业里,往往是董事长管总经理该管的事,总经理又管董事长该管的事。一方面造成了工作的混乱,另一方面又使企业的决策体系缺乏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家族企业封闭保守,在加强对企业相关信息控制的同时,又不注意及时收集外部信息,企业难以及时应对外部瞬息万变的环境。据报道,温州某村曾有8个小锅炉厂,几聚几散,大家都搞不大,甚至还相互拆台,原因就是家族内盘根错节的派系矛盾。大家都低头忙于对付别人的厂,自己的组织管理、学习提高全然丢在了脑后。
    再有,由于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份制不健全,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加之企业股东之间有血缘亲缘关系这个“先天不足”,难以实行资本间的联合。企业要进入资本市场,首先要求企业要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连自己的企业都管理不好,别人怎么敢让你介入他的公司事务?在这方面,国内的家族企业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控股多家上市公司,鲁冠球的万向集团进入美国资本市场,收购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就是因为这两家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才能有资本市场上的成功运作。
    家族企业社会化
    尽管有上述问题,但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创业方式的作用依然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这在前面已经有所论及。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以及家族式企业的不断扩张,家族式企业必然要相应突破自身的界限,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的财务资本和外部的人力资本,这就涉及到家族企业在新的环境下的社会化问题。不过从创业的角度看,家族企业依旧充满魅力。
    在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样引人注目。研究表明,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财富接班的问题,由家族控制的公司的经营业绩要胜过非家族控制的竞争对手。而且,家族企业在全球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据家族公司研究所的调查,家族控制企业对美国新增岗位的贡献率达78%,占美国雇员人数的60%,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在中国,这些比例更高。
  中美家族企业的比较及启示
  目前,家族企业是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不过,很多研究还停留在家族全业利弊问题的探讨上。事实上,家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回答的是家族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家族全业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本文对中美两国的家族企业作了一些比较研究,以期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家族企业不可小视
  家族企业是指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所有权,企业由家族成员经营或家族成员控制企业主要领域的一种企业形态。家族企业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上由家族成员掌握。
  家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全球绝大部分企业是家族企业,世界50o强中家族企业占三分之一。研究表明在美国,80%多的企业为家族所有(Zeitlin, 1976)对美国新增岗位的贡献率达78%,占美国雇员人数的65%,创造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半数以上。家族企业在我国所有企业中的比重也很大。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共同组织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 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中小私营企业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近80%是家族式或泛家族式企业。据2000年底的统计数字、私营企业在全国大约有200万户。私营企业的总投资超过 2万亿元人民币,雇佣的人数将近8000万元。
  二、中美家族企业的差异分析
  尽管家族企业在中国和美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国的家族企业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发展历程:美国家族企业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大约有200年的发展历史。如美国现代化工业之父——杜邦公司至今有200年的历史。中国的家族企业产生于近代社会,其间由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曾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间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阶段中国家族企业产生于 1978年伴随着市场价值取向的改革而快速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家族企业才走过二十余年的历程。
  2、经济体制环境:目前美国家族企业处于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并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完备的市场机制下,美国家族企业高效率地运行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是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的转轨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在家族企业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家族企业具有浓厚的实验性,家族企业具有内生性。开“夫妻店”的并不占多数(城镇不超过30%,农村不超过20%)农村企业主的配偶49.6%仍是农民,而城镇家族企业主的配偶 57.5%仍在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原来的职业相当多的家庭仍然是脚踏两只船,仍未摆脱与原职业、原单位所有制的联系。
  3、法制环境:美国家族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良好的法制环境、私有财产受到宪法的明确保护,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家族企业增加了丰富的信用资源简化了交易程序,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中国家族企业处于法制不健全的时期,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主法制意识较淡,许多家族企业仍处于“人治“的阶段。
  4、表现形式:美国家族企业具有明显的公开性,家族姓氏成为其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的家族企业具有极大的隐藏性,主要是为了寻求适应性保护。在美国,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往往偏爱将自己的姓氏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将公司和自己姓名合为一体。有的还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产品标签上、更有甚者将它们刻在办公大楼的上面。企业家以各种形式自我表现满足感和荣誉感。当企业在家族内传递时家族姓氏就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了维护家族声誉,员工对商品的质量极为关注,因为老板的名字就印在商品上面。如福特、杜邦、麦克唐纳、迪斯尼、沃尔一玛特等等,不一而足。而中国的家族企业总是像个害羞的姑娘,“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以往主流宣传认为,家族式管理是一种落后的、低效率的、没有前途的管理方式、从而使人们对家族企业存在偏见。所以,家族企业主不愿承认自己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另一方面,在家族产权得不到应有保护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顶上一顶集体企业甚至国有企业的”帽子”,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5、权力结构:美国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家族以掌握企业控制权为主;中国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密切结合,家族成员一般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在美国,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相对发达,股票基本上能成为衡量公司价值和考核经理业绩的指标。在家族成员机会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当公司发展稳定成熟之后,他们往往通过控股掌握公司控制权,日常经营管理交给职业经理去完成。
  在我国,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份的80%以上,已上市的家族企业中,康美药业由马兴田家族控股66.38%,太太药业由朱保国家族控股74.18%,广东榕泰由杨启昭家族控股 67.19%。家族不仅是最大股东而且是主要的企业经营者。这既有家族企业规模有限的原因,又与职业经理市场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6、家族成员内部的产权关系:美国的家族企业中,家族内部产权明晰。福特公司成立时。亨利·福特只占有25.5%的股权。后来福特逐步买断了合伙人的股份, 1919年,福特家族掌握了该公司的全部股权。可以说家族成员在经济上的关系非常清楚,对企业的管理也较少受到血缘关系的影响。
  中国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内部产权模糊不清。这往往是企业最后分崩离析的最大隐患。在创业之初,企业规模小,产权结构未能引起家族成员的足够重视,大家艰苦创业,所有矛盾都被激情所掩盖。但是,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每个人对待荣誉和金钱的看法也会有分歧。在这种情况下、一山不能容二虎,即使是亲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难免出现反目现象甚至另立门户。在中国家族企业里、这是屡见不鲜的事。
  7、激励模式:美国家族企业中的激励模式是一种一 “效率激励”,它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以效率最大为目标。在用人问题上,无论是对族外人还是族内人,都适用“能者上庸者下一的原则。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是市场竞争条件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而我国家族中常常采用的是”道德激励”,推崇”孔融让梨”的品格。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谦让”,而在“长子”地位较高的环境中,“谦让”的结果常常是”长子一获得更多的权力‘更多的机会。这既不是公平的。更不是有效的,因为”长子”并不一定比其他子女能力强。”效率激励”是一种硬措施,而“道德激励”是一种软约束,它往往达不到“效率激励“的效果。
  8、权力交接:在美国、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能够在自己年寿己高、精力不济的惰况下把权力的接力棒交给下一代,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国的家族企业中,权力交接存在极大的障碍。家族企业移权干下一代的最大障碍,是其创业者陷入了权力陷阱,对权力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在这些创业者看来,家族事业是z他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只有在他的统领下,才能繁荣富强。对他来说,家族企业就是权力、地位和荣誉的象征或者担心子女不能担此重任而不愿放权,甚至根本就未在权力交接上作长远打算,以至干其某一天辞世时,权柄的归属突然成为该家族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1、不能因为目前家族企业存在一些暂时的问题而全盘否定家族企业。美国家族企业实力强,效率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其历史较长。我国家族企业可以说才起步,规模及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因此而对家族企业怀有偏见。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职业经理市场的发展与成熟。许多家族企业并非不愿从家族外吸纳人才而是聘用经理代理成本太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培育市场,尤其是职业经理市场,并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对经理人各项素质进行评估、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家族企业主放心地任用职业经理。
  3、从法制上下功夫。一方面。国家要提供私有财产的宪法保护,突出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并写进宪法;另一方面,家族企业还必须强化法制兴业意识。一要知法懂法。为给私有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要认真学习,还要聘请法律顾问来处理有关法律问题。二要自觉守法。要依法挂牌、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销售、依法竞争。三要善于用法,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企业达一定现模、并有合适的经理人选时就应该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5、从创业人员之初起,家族内成员之间就必须建立明确的产权关系。家
  族成员要“亲兄弟明算帐”。不然,一旦矛盾激化,便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6、方式上,应该更公开、透明、公平。无论是族内人还是族外人,无论是长是幼,应一视同仁,谁有能力,就应该对谁委以重任。
  7、培养接班人,早交权力棒。要把培养家族企业接班人放在首要位置。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
  家族企业的是是非非
  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常常把家族制企业作为一种落后的产业组织象征,把这种组织形式当作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但据统计,美国的上市公司中由家族控制的超过了40%;一些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如福特、杜邦、柯达、摩托罗拉等公司都为家族所控制;《财富》500强中,有175家为家族公司。
  近日,在主题为“家族化管理机制及其功效”的学术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企业形式无所谓高下,应慎重对待民营企业的“走出家族制”。
  风风火火“闯”九州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造就了大批企业家的同时,一大批家族企业也纷纷浮出水面。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已开始进入经济“禁地”,如金融、能源、矿产、公用事业、专用化学品等,并成为行业领袖。
  20年间,刘永行、刘永好四兄弟成功地将自己的企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希望集团,年销售额达到83亿元。在经历了10年携手创业的艰难而终成正果后,刘氏四兄弟理智分家,将希望集团分成4份,组建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和新希望集团。今天,刘氏兄弟已经进入了房地产、电子产品、银行和保险等行业。不过刘氏还是留下了亲情的一笔:最原始的希望集团依然保留,并且继续最核心的饲料业务,四兄弟依然共同管理这个大本营。
  与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板一样,尹明善是家族企业的维护者:任人唯亲为了稳定,任人唯贤是为了发展,为了企业的发展,力帆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管理企业。力帆集团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国摩托车同行业中排名第二,2000年产销摩托车发动机150万台,为世界第一,现已进入全国私企前8强,以集团1999年净资产计,其财富为4200万美元。
  其实,家族企业并非中国独有。资料表明,家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500强中,有175家为家族控制的企业。家族企业占GDP总数的比例:韩国48.2%;中国台湾61.6%;马来西亚67.2%;菲律宾和印尼,最大的10个家族体现本国市值的一半;泰国和中国香港,5个最大家族体现了26%的市价总值;美国的家族企业创造了78%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全美GDP的50%。
  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到来年的1月份,美国人星期天收看每场足球比赛的时候,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砰”地一声打开一瓶“百威”啤酒,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他们其实正在为自己所痛恨的又一家家族企业创造利润。36岁的美国人奥古斯特·布希已从父亲手中接过“百威”啤酒厂的管理大权。如果这场足球赛碰巧是由福克斯电视台转播的,美国人还会无比郁闷地发现,这家电视台不过是70岁的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手里摆弄的又一个大玩具而已,而默多克手里的这些玩具最终都会传给他的两个儿子,他们的年龄还不到30岁。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家族企业是经济社会化的一个必然的长期阶段。目前中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有经济,据估算,规模在2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01年的1月对于家族企业而言的确是一个分水岭,由于核准制的实施,使民营企业上市步伐越来越快,民营背景上市公司已形成证券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一个板块。此前的万向钱潮?新闻,行情?、金花股份?新闻,行情?、兰州黄河?新闻,行情?都曾十分活跃,而拓普系、华晨系更是股市中的“大鳄”,用友软件?新闻?行情?、太太药业?新闻?行情?等家族企业异军突起,更成为投资者追捧的明星。
  但在一片叫好声中也存在着不协调的音符:去年7月和10月,浙江省诸暨市李字集团的1000多名民工和数千名当地群众先后两次上浙赣线坐轨拦车,使列车累计中断运行长达数小时。造成这起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私营企业李字集团实行原始的、家族式的“工头管理”,并发生多起工头殴打工人、克扣拖欠工资等现象,愤怒的民工在当地群众协同下铤而走险,导致事态恶化。
  这不禁让人又想起曾经声名远扬的另一家族企业——“傻子瓜子”,也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矛盾日渐激化,年氏父子兄弟之间纠纷不断,甚至要对簿公堂,最终“傻子瓜子”烟消云散。这不禁让人疑问,为何家族企业总是创业“容易”守业“难”?
  深圳太太药业集团董事长朱保国认为,家族企业不会形成股东间的矛盾,因为特定的血缘关系,大家相互了解,很难起纠纷,不像其他企业,股东之间动不动就闹起来了。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优势,才使得相当一部分家族企业发展很快,甚至影响和控制了整个行业,比如四川希望集团。
  其实,与普通企业相比,家族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管理成本方面。创业初期,家族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聚集人才,团结奋斗,甚至可以不计报酬,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同时,家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各成员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市场变化的信息能很快传递至企业的每位成员,而且在执行上成员之间更易达成共识。
  此外,家族成员的心理契约成本低,彼此间的信任及了解程度远高于其他非家族企业的成员,从而使家族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和其他企业一样,家族企业也有其与生俱来的通病,最突出的表现在“人”上。
  企业做大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首先就是管理,而在家族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种“近亲繁殖”的后果,就是使家族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选择面越来越窄,可用的人越来越少;家长制的管理体制及创业初期的成功则使许多老板昏了头,自以为是,而这恰恰又排斥了社会上更优秀人才的加盟;另外,家族企业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的信任,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对其他员工产生不信任感。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缺少留住人才的环境,家族企业便会止步不前,甚至走向没落。典型的例子国外有王安电脑,国内有三株和爱多。
  有资料表明,浙江私营企业共有18.53万户,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但户均注册资金仅76.05万元,始终“长不大”或扩张缓慢。
  显然,这样一种传统家族企业封闭的产权结构、非制度化的管理机制与对接WTO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大陆<港台<西方的奥秘
  中国大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私营部分成长更快。虽然目前还没有清楚的数据和硬性统计数字的支持,但已有调查显示,私营经济已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8%—53%。大陆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私营经济增长迅速,二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组织形式还相对陈旧。
  有关研究资料揭示,无论从企业寿命还是从经营业绩方面来看,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状况都远远强于国内的家族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康荣平认为,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使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字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家”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而海外华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优势。一方面为了企业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股权为代价走公众化之路;另一方面,又以“大家”的心态摒弃了中国传统中的子承企业,而企业的发展又恰恰维护了其家庭利益,这一点对于正摸索走公众化之路的国内家族企业无疑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比如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十分注重企业继承人的选拔和培养。李嘉诚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掌握现代科技,将两个儿子都送到了美国留学,次子李泽楷的零用钱,是他在课余兼职,通过做杂工、侍应生挣来的。而大陆一个大型家族企业的子女在伦敦一月花费了17万英镑,最后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感冒却飞返家园,很难想像,这样的子女能在接班后将企业发扬光大。
  一向以“淡化家族制”引起经济学界广泛关注的方太公司董事长茅理翔,曾说过一番颇为精彩而无奈的话。他认为,在中国信用缺失的经济环境中,要让那些创业者把经过多年拼搏创造出来的财富交给别人去打理,没有几个人放心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况且目前国内职业经理制度尚未形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外聘经理难度较大,还是觉得儿子比较放心。
  中国私营企业一般在科技水平要求不那么高的生产型企业中有优势,但如果一个行业的组织协调要求非常复杂,企业可能就没有优势了。因为一个行业如果各种协调非常复杂的话,要求的效率也就非常高,如丰田和通用这样的西方企业,内部协调就非常好。在全球竞争如此激烈、企业效率水平如此高的条件下,医药、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工业以及研发水平要求高和成本投入高的生化行业,中国民营企业以现在的状况是根本不可能进入的。
  无疑,中国家族企业的优势在于企业规模小,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变化迅速的需求,更好地利用中低档技术,更好地通过网络关系打开市场,灵活机动地应对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初,不少经济学家考察温州后,赞不绝口的同时,往往留给当地干部一句话:“尽快建立大企业集团。”更有专家断言,温州经济必定会停滞,因为温州企业不上规模且专业市场衰落。然而事实让他们大跌眼镜,温州经济年增长率为20%,其99%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和中小企业,而那些人为的集团企业却陷入僵局。
  为什么我们看错了温州 ﹖
  有人这样描述到: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先干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行了,再盖厂房,大了才请管理人员,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论证不下来。
  这种完全由眼前利益决定的家庭企业方式在初期可能显得布局混乱,但最终却使温州从大量筛选中找到最适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家族企业的短期逐利性使其每选择一个产品都先在本地试销,有前景再做大,这也使温州选择了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东西,如皮鞋、衣服、眼镜等,并使其价格最接近中国广大城镇与农村的心理价位。
  家庭企业不容易扩大,相同规模的家族企业发现一个利润行业往往一哄而上,过度竞争。然而正是这种一哄而上,形成了温州不少产业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例如温州防风打火机刚有规模时,欧美的中间商找上门来,大家见有利可图,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不到一年时间,成品厂就从500家增加到3000家,竞争惨烈。各厂家压缩成本,推出新品,两年后,2500家倒闭又回到500家,但经过这一哄而上,剩下的500家全是成本高手,致使原行业老大日本80%的企业倒闭,从而占据全国80%、出口99%的市场。
  从单个企业规模来看,温州的家族企业的确没有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存在的理由,但如放宽观察界线,从地区领域看,温州家庭企业是一种世界领先的生产方式。
  以温州打火机行业为例,500家成品厂只是金字塔,下面还有2000家打火机零件厂,一个成品的零部件常常只有50%是自己生产的,其余则由2000个厂家提供。这种协作是以下一级厂百家竞争为基础的,同时与日本不同,由于中国企业家族独立性强,协作厂与成品厂不是依附关系,因此只要一个零件厂的技术进步了,也许500家成品厂都可以享受到。
  温州经济模式的核心是家庭经济极度竞争带来的成本优势与专业核心能力。中国文化是“家本位”文化,以家族为特色的中国经济加上人的不易合作性,这种方式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这种生产方式最适合产品品种奇多、单品种规模不大的日用消费品产业。它不仅解决了规模与品种之间的冲突,更将极小的核算单位与社会化大生产分工结合起来,比日本精益生产方式又进一步:它更精,激烈竞争的小企业将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同时消除了日本式大企业的风险。
  温州家庭企业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必须在自己的特征上构建有本土特色的企业组织形式与区域经济架构,具体到每个区域也是一样。
  家族企业的兴起是在中国经济体制剧烈变革、游戏规则不断变更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市场规则迅速调整的过程中,民营企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不得不经常性地突破已有的政策限制,或者采取各种花样的变通做法。这种政策博弈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防止出现内部人告状、从而引致政府管制的关注的情况,这样的体制性环境决定了以家族忠诚为纽带的企业家族化经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
  在众多活跃于中国经济舞台的家族企业中,格兰仕无疑是个佼佼者。这个靠做鸡毛掸子起家的企业,一直都有惊人之举:1995年,在成为中国著名的羽绒制品品牌之后,毅然决然放弃羽绒制品的生产,全线杀入微波炉行业,别具一格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大茶叶公司创始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