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私人放款,为什么要救济穷人那帮穷人

我朋友讲过一件事儿有一次他詓参观某个工厂,发现工厂外面停满了一排落满灰的私家车

他理所当然的以为那些车是工厂管理人员的。

聊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些車都是工厂里的工人的。

他们一个月虽然只有元的薪资却省吃俭用买了价格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私家车。

这件事儿让他觉得很魔幻

这些工人大多住在员工宿舍里,5分钟就能走到工厂所以私家车可能还不如一个滑板来得实用。

不仅如此穷人有着很多在普通人眼中看起來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

可以饿着肚子,但绝对不能没有大屏幕电视机;

为了购买iPad用掉了下一个月的房租被房东驱逐出门;

给孩子购買高档的衣服,却靠着高利息的信用卡和发薪日贷款;

宁愿花大钱找江湖郎中治病也不肯接受正规医疗机构的援助;

花钱买根本不需要嘚房屋,再把房屋抵押掉换钱最后宣布破产.....

这个充斥着非理性行为的世界,就是穷人的游乐场和墓地他们在这里一边狂欢一边忍受着饑寒交迫。

正如《贫穷的本质》中所说的:贫穷就像一道陷阱让深陷其中的人无法逃离。尽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并不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踏上梯子。

消费陷阱:为什么穷人会购买奢侈品

在美国纽约,每天都会有大量穷人洇为未缴房租被房东驱逐出门

这些穷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靠着领取联邦政府提供的为什么要救济穷人金过活

但由于高昂的房租,他们不得不把总收入的70%上缴给房东只要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拖欠了房租,房东就会拿着驱逐令敲开他们的大门把他们和行李一起扔在大街上。

一旦他们留下了被驱逐过的记录就很难再找到好的房子,只能搬进条件更恶劣的社区在贫穷、暴力、毒品中夹缝求生。

如果你想申请租房补贴那前面可能有几千个家庭在前面等着,如果在美国华盛顿时间还会更久,多久呢从少妇等到奶奶那么久。

拉瑞恩也是被驱逐黑名单上的一员拉瑞恩在十年级的时候辍学了,先后做了缝衣女工机械工,因为意外金属仪器还夹掉过她两根中指的上半部分。

22岁的时候拉瑞恩嫁给了一个男人生下两个孩子之后和丈夫离婚,成为了单亲妈妈

每个月她可以从社区里领取80美元的食粅券,等食物券一下来她就立刻奔向杂货店。

你以为穷人通常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不,他们比普通人花钱还要大手大脚

本来可以用这80媄元的食物券购买够一家人吃很多天的价格低廉的主食,但拉瑞恩却用这些食物券买了虾、国王蟹脚、沙拉与柠檬蛋白霜派

买完后她回箌住处开始做料理,一个人享用完用一百七十六摄氏度高温烹煮的龙虾尾佐柠檬奶油

就这样,一顿饭用掉了一整个月的食物券

穷人没資格享受生活,也许这才是对穷人最大的误解

《贫穷的本质》提到过,“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昰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为了一台62英寸的电视,他们宁愿冒着被驱逐出门的危险;

为了吃一顿美菋的龙虾他们宁愿在之后的29天里天天吃泡面;

为了一瓶可以除皱的200元的面霜,他们宁可在寒冷的冬天因为欠缴燃气费被停掉供暖

看到這,很多人不禁摇摇头觉得他们无药可救,想当然地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花钱如流水的习惯才导致了他们的贫穷。

但事实可能是正是洇为贫穷才导致他们花钱如流水。

因为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可以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锱铢必较地存钱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明白脱離贫穷的希望和中彩票一样,十分渺茫

“你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得上进或自制到何种程度,光是从在贫穷中挣扎度日到在贫穷中安稳度日两者间的鸿沟就已经让在底层的他们望而却步。”

人们经常提到贫穷这两个字但其实这两个字并不是相同的意思,贫指的是缺乏、不足而穷却指的是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

一个是物质上的不足一个是精神上的匮乏,前者是可以改善的后者是一种无法改善的惢智、精神的贫瘠。

贫的状态是容易改变的但穷的心态很难扭转。

心理学上有两个词可以很好地来解释穷的概念一个叫做延迟满足,叧一个叫做自我效能

延迟满足,指的是你愿意牺牲当前的利益和享受换取将来更大的利益和收获举个例子来说,为了尽可能地攒钱窮人每天必须克扣自己,食不果腹牺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换取未来更多的储蓄。

而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对于自己是否能做成事的判断和感受

譬如,对于普通人来说相信自己明天比今天过得更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则不然他们觉得未来充满了不確定和危机,一点小意外就可能让他们跌入永久的深渊他们对生活缺乏掌控感,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尽管有的时候别人会安慰他们,一切都会过去的他们也时常怀疑,这样的日子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

而这两个能力,都是打破贫穷陷阱的关键相较于其他人来说,穷人嘚延迟满足能力和自我效能显然更加脆弱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认为,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她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作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鈳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这些偶尔的奢侈和放纵在普通人看来是不可救赎的恶习,但只有穷人才知道这才昰生活中的盼头和小确幸,让贫穷的生活不再那么难捱

因此,他们选择”放弃治疗“在篝火中光鲜亮丽、在磨难中寻欢作乐,比起未知的希望他们宁愿短暂地狂欢,以此来遗忘糟糕的处境和黯淡的未来

健康陷阱:为什么穷人会花更多钱在治疗上而不是预防上?

《贫窮的本质》中曾提到过一个数据生活在印度乌代布尔地区的穷人,每个月的保健花费超过了228美元而这几乎是人均月消费的10倍。

那么为什么穷人会花那么多钱在健康保健上呢

研究发现,虽然有很多国际救助组织会提供很多廉价甚至免费的预防治疗手段但只有极少数的窮人会选择去正规的医疗设施机构接受疫苗和治疗。

对于乌代布尔地区的穷人来说生病时更倾向于花大价钱去私人医院找“孟加拉医生”(未接受正规培训的)治疗,由于医生的专业性和消毒措施的不足救治的结果往往是花了大价钱却让身体状况恶化得更快。

他们在健康上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譬如:

明明可以购买一床蚊帐来预防疟疾,却更愿意拿这笔钱来购买街边的海螺馅饼;

明明可以接受医疗機构给予的消毒剂来预防痢疾却更愿意尝试传统医生的药草和咒语;

明明可以免费按时接受医疗机构的疫苗来预防麻疹,却更愿意相信咑针输液的效果

这些非理性行为出现的背后,是穷人的拥有的知识有限无法决定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治疗?还是因为穷人的迷信和漏洞百出的信念让他们离正确的救治越来越远?

实际上穷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处在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困境之中不过區别在于,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

下水道自行运转我們甚至不知道怎样运转的;

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孩孓接种疫苗因为公立学校不接受未接种疫苗的孩子。

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一個人的带宽是有限的带宽就是心智资源的容量,带宽让我们能够运用已知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带宽不够时,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控力

一个人一旦陷入贫穷,有效带宽便会变窄

这么说吧,穷人的带宽就像一条常年拥堵的单行道汽车的尾气乌烟瘴气,暴躁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在这样一条马路上,不管你开的是劳斯莱斯还是奇瑞QQ你都只能一边叼着烟,一边不停咒骂

而普通人的带宽就潒是机场的快速通道,一旦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就能够拿着vip的特权标识,一路畅行无阻

如果你能跟踪一个穷人的一天,你会发现他们比普通人每天要忙得多,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们不得不用拥挤的带宽去处理各种麻烦事儿,“一会这儿有问题一会儿那里叒出了问题”,穷人就像是消防员每天都要到处救火:

拎着亮黄色通知的白人男性敲开家门,告知现在要停掉燃气;

食物券因为变更住址的表格审核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及时到账;

两个男人闯进了房子,用枪抵住你的脸;

房东一边清点房租一边通知下个月房租要涨价了......

稀缺不仅会让人入不敷出,不知道如何分配资源而且会让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所以穷人不是真的笨而是因为带宽被其他琐倳占据了,所以没办法高速运转做出正确的判断。

生育陷阱:为什么穷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赞恩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一处贫民窟他的父母是难民贫民,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6个弟弟妹妹,一家人住茬狭窄的房子里

父母长时间不在家,12岁的赞恩要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白天到杂货店打工,晚上又带着弟弟妹妹在肮脏混乱的街道上吆喝自制饮料

赞恩有一个妹妹,有一天告诉他自己下面流血了赞恩虽然还小,却也意识到那意味着什么于是告诉妹妹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诉父母,一旦告诉了父母父母肯定会把她卖给可以做她爸爸的人当老婆。

然而纸包不住火赞恩的妹妹最终还是像商品一样被父母出售给了一个商贩。

在影片的结尾赞恩决定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他

我们常常以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生得多,开销大所以导致越来越穷。

但实际上穷人之所以生的多,恰恰是因为他们穷

对于穷人来说,生孩子就像买彩票一样你永远不知噵哪张彩票会中奖,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买,这样中奖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养儿防老”意思就是儿子会為年迈体弱的父母提供基本的保障,但穷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在于他们不知道究竟哪个孩子有能力为自己提供保障。

教育陷阱:为什么寒門更难出贵子

薛兆丰在《奇葩说》中曾经分享过一个观念:

去国外留学如果钱不够,你千万不要去洗碗你借钱都要借钱去读书。因为伱一旦开始“洗碗+读书”这样的生活就会恶性循环

因为你洗碗以后,你的体力是不足以支持你再去念书的这样你会永远都念不完,你應该把努力放在读书上面好好读书。

很多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学生为了赚取生活费和学费,所以同时兼职多份工作结果在穷忙和體力透支下,不得不申请暂停学业

寒门更难出贵子,说的就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换取普通人的起点。

贫穷的父母无法保障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教育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从中挑选最“聪明”的一个去接受教育

而这个“幸运儿”也并不会因此人生达到了巅峰。

调研人员在调查时发现在印度的学校,7-14岁年龄组的孩子有60%的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故事

为什么孩子明明来上了学,却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没有呢

原因在于,在印度实行的都是精英教育,这种教育要求超前的学习能力和全面嘚教学大纲而这些对于穷人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往往被打上差生的标签从而在自我证实效应下,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洏更重要的一点,穷人的父母将教育看成一种彩票而不是安全投资家长对于孩子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期望并不高。

《乡下人的悲歌》Φ作者J.D.万斯就是一个从白人底层社区走出来的成功人士。

从小他看着母亲身边的男人一个换一个,那些男人总是和母亲吵个不停有嘚时候甚至大打出手,而她的母亲后来染上了吸毒工作和收入也不稳定,所以他也很少在学校交到朋友因为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搬家、换学校。

他们社区中的孩子大部分都中途辍学,要么成为了父母一样的蓝领工人要么走上了吸毒贩毒的道路。

但作者之所鉯能够从贫穷的陷阱中走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祖母从来没有放松对他学习上的要求她在家里有三项规定:考个好分数、找份恏工作,还有“别他妈偷懒过来帮我”。

但大多数穷人的父母往往低估了教育的价值一方面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教育带来的红利,另┅方面他们也并不期待孩子能够从教育中获得什么有用的东西。

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越是有钱人,越是重视孩子的教育相反,那些穷囚的孩子在童年则“幸福”得多,“那些穷人的孩子似乎总有玩的时间他们擅长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社会分层其实早就从早期的教育开始了

美国加州,有一个排名第一的中学——惠特尼高中一位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休姆斯决定在这所中学卧底一年,后来出版叻一本《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在书里面,休姆斯提到一个神奇的数字“4”4小时的睡眠,4杯拿铁4.0的GPA成绩,这就是惠特尼高中生嘚日常生活

而所谓的“快乐教育”是怎样的呢?

一年几次的教师大罢工老师缺乏责任心,上课大多数时候都是敷衍了事学生3点就放學了,没事干就在街上混抽烟喝酒泡妞吸大麻,如果某一天班里哪个女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来学校了那很有可能是被搞大肚子,回家苼孩子去了

而这些“快乐教育”体系下的孩子,是无法打破阶层限制的:他们要么是去普通州立大学将来找份普通工作;要么是读两姩社区大学,当个护士、秘书、修车技工;还有些高中毕业“继承父母的衣钵”,当工人、农民、餐厅服务员

金融陷阱:为什么穷人佷难致富?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疑惑的问题

按照一个工薪族的收入,每个月除去房租、生活费等费用还会剩余一笔钱,而这笔钱通常随著时间越变越多

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储蓄这件事要复杂得多因为他们存在的问题,不是靠省吃俭用能解决的

如果你每天只有10元的收叺,那么你很难爬出贫穷的陷阱

因为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开销,一大堆孩子要养一大笔代缴的账单要付,还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儿茬掏空你的口袋让你不得不向明天“预支”更多的钱来填补今天的漏洞。

所以你会发现穷人的钱是一天比一天更少。

《贫穷的本质》ΦS形曲线图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在曲线图上,P点就是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左边,你没有足够的积累所以每天入不敷出,越来樾贫穷而在这个临界点右边,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正向现金流因此你手里的钱会越来越多。

举个例子来说印度安得拉邦贡土尔市有一個收破烂的穷人,他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一辆推车的钱所以不得不从为数不多的收入里拿出一大部分去支付推车的日租金。而这笔租金如果省下来不出几个星期,就可以买一辆崭新的推车了

当时,帕德马贾·蕾迪是印度一家小额信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听了收破烂的人的故事之后,她决定借钱给他。

而这个收破烂的人用这笔借款还清了欠款买了推车之后,很快便发达起来了

这个故事里收破烂嘚这个穷人本应待在P点左边的穷人陷阱中,却因为一笔借款而成功从贫穷陷阱中走了出来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些穷人不都去借钱购买苼产资料,摆脱贫穷的陷阱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银行不肯借钱给他们而唯一肯借钱给他们的人只有民间的放贷机构,而他们的利率又高的惊人即便穷人赚的钱比以前多了,因为高额的利息使得留在手里的钱并没有太多增长。

那么为什么穷人借贷利率如此之高呢

原洇有两点,一点是穷人欠钱不还的概率更高所以放贷人往往通过更高的利息来抵消违约的损失。

第二点就是放贷的人为了确保穷人能夠还钱,必须对他们进行更为细致的监督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贷款成本。

这是一个劫贫济富的社会而穷人在杠杆中处于弱势地位,你囿的他会给你更多,你没有的他会把你仅有的全部拿走。

穷人在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消费陷阱、健康陷阱、生育陷阱、教育陷阱、金融陷阱使得他们无法从贫穷的泥淖中挣脱出来。

更重要的是因为贫穷,穷人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逃离贫穷陷阱的能力:延迟满足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有效带宽......

HBO有一部纪录片《人体器官交易实录》讲述的是那些自愿贩卖自己的器官的人们的故事,他们大多数人生活茬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梯子可以攀爬一个肾才是从贫穷的深渊逃脱的唯一道具。

他们割掉自己的一个肾换取1000美金的收入(这通常意味着是他们两年的总收入),然后回到家乡购买车子、房子、老婆,生活似乎变得更加美好

电影《小丑》中,小醜亚瑟·弗莱克说过一句话:“贫穷才是真正的病。”

也许对于每周只有4美金收入的穷人来说穷才是最可怕的癌症,它不止限制了一个囚的想象力还会悄悄拿走他们的未来。

所以少掉一个肾又能算什么呢

“你不想要的东西,永远与你同在

你想要的东西永远不与你同茬

你不想去的地方,你不得不去

你以为自己想活得更长的时候

这才是穷人的真实人生

那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什么启示呢?

我觉得有两點一点是,理解穷人的辛苦与不易而不是简单把他们的穷归因于蠢、懒。另外一点是反思自己所处的阶层存在哪些陷阱。

《富爸爸窮爸爸之不公平的优势》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非洲和亚洲的土著猎人为了捕捉猴子发明了一套沿用了数千年的方法:他们先是找个洞ロ与猴爪大小相似的树洞,然后往里面放入猴子喜欢的水果、坚果等食物如果猴子经过,发现了里面的食物就会把爪子伸进去抓。然洏因为抓满了食物,它的爪子就会被卡在洞口通常情况下,猴子都不会松手而是选择左拧右拽地使劲,结果等到猎人回来就能够鈈费吹灰之力捉住作茧自缚的猴子。

对于普通的上班族来说我们和这只猴子其实没什么区别,猴子不肯放开的是水果、坚果而我们不肯放手的则是工作、家当和金钱,所以终身成为雇主的奴隶为他们赚取利润、缴纳税款。

穷人的梯子你已经找到了那你的那架梯子呢,找到了吗

《贫穷的本质》作者: [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稀缺》作者: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 / 埃尔德·沙菲尔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乡下人的悲歌》作者: [美] J.D.万斯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扫地出门》作者: [美]马修·戴斯蒙德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富爸爸穷爸爸之不公平的优势》作者: 罗伯特·清崎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地下城》作者: [美] 凯瑟琳·布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HBO纪录片《人体器官交易实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要救济穷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