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银元值多少钱一百万当现在多少钱

原标题:民国时期的一枚银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出人意料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注意到,讲民国时期的电视里,主角花钱都说是“现大洋”多少多少。这个“现大洋”到底是啥意思呢?为啥钱被称为“大洋”?原来,古代中国是不用银币的,但是后来欧洲的银币传到国内,这些银币就被称洋钱,也就是大洋,大洋就成了银币的代称。后来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本地也开始铸造银币,为了区分,本地的银币就被叫做”现洋“,这就是现大洋的来由。

中国最著名的”大洋“莫过于”袁大头“,袁大头就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发行的银币的俗称,学名叫做”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是袁世凯政府为了统一货币,同时筹集军费,于1914年开始发行的一套银币。这系列的银币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袁世凯都去世35年之后的1951年依旧在铸造,总发行量超过7亿多枚,算是中国近代影响力最大的银币了。

那一元的袁大头又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这就要对比当时的生活花销和工资了。1912年到1919年,1银元大约可以买到将30斤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如果对比物价来折算,当时一银元,相当于现在90-100元。当时的《中小学教职员待遇暂行规程》显示,1914年,河北省会保定规定中学、师范专任教师月薪70-100元;兼职教师每小时3-8元;校长月薪100-160元;教务主任、训育主任80-90元;事务主任60元以下。当时的知识分子还算高级人才,所以算来,一枚袁大头等一百人民币并没有问题。

袁大头毕竟是已经不流通的货币,一枚的价值又要怎么算呢?因为发行量大,许多的袁大头收藏价值比较低,小编小时候就见到过家里放着好几块,这种常见的大约只能按银价来折算了。就算如此,每块大约也要几十到百元不等。不过,毕竟“袁大头”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货币收藏界也称它为银元之宝,一些发行量比较少的版式还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而且交易价格也非常的高昂。

比如上面所说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新中国铸造的袁大头。因为新中国刚成立,陲少数民族居聚的地区只认可信誉高的“袁大头”银元,为了稳定边疆地区政治与经济,不得已就发行了一版袁大头,以“O”版和“三角圆”为暗记。后来该币被人民银行收兑,民间所剩不多,就成为了收藏的珍贵品种,一枚的价值大约在80到100万元。

除了这版之外,还有粗发版,开口贝版,加铸”甘肃“版等等都是稀有版本,每枚都在一百到两百多万之间,特别是带有铸币专家意大利雕刻师鲁尔治乔"签名缩写英文字母"L.GioRGi"的一版,更是高达400万人民币,可谓是相当值钱了。

  自从2005年开始,银元在收藏界成为新宠,价格一路飙升,就拿最普通的袁大头来说,就从最初的70元涨到现在的650元。那么在民国时期,面值为一元的一枚银元在当时来说等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呢?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银元一直作为中国流通的主要货币。期间经历了三种主要币种,民国总统换了好几人,还有军阀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因此不同时期的银元有着不同的购买力。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石(178斤)6银圆,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00元。 1918年(民国七年)清华学校的外国教员狄登麦在北京西郊第一区调查居民195家,其中100家为汉族人、95家为满族人。从这个调查结果,狄登麦计算北京市郊平均五口的人家,每年至少需收入100银圆,才能维持最低生活。

  狄登麦文章中说:“有了

  一百圆的生活费,食物虽粗而劣,总可以充饥;房虽不精致,总可以避风雨;此外每年还可以制两身新衣裳,买一点煤免到路上去拣去扒;更可以留余五圆,做零用。拿了这五圆可以在年节,买一点肉吃,常常喝喝茶,若没有病人及医药费,或者可以去近边山上去朝香。”这100银圆就是当时每个五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费。 《年北京社会状况调查》中写道,20年代初一个四五口人的劳动家庭(父母加两三个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费132.4圆,也即每月11圆就可以维持了。当时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定为每月收入10圆之下。又据史料分析,20世纪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圆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

  30年代在北平,一块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当然,还可以用当时的薪水水平作为部分佐证。

  1913年1月鲁迅薪俸220银圆。 1916年1月鲁迅为教育部科长,薪俸300银圆。 1919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合买新街口八道湾11号宅院,4000银圆(一说为3500)。一套典型的三进大四合院,21间坐北朝南的正房,另有几间厢房。 1923年兄弟失和,鲁迅再购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胡同21号,即今北京鲁迅博物馆。小四合院,占地400平方米,三间南房三间北房,东西各两小间厢房,耗资800银圆,加上改造维修不超过千元银圆。

  由此可见,民国年间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100元。

当时一石白米的价格是大洋三块左右.....

当时湖南本地上等水田一亩作价大洋十三块到十八块...........(民国三年)。

战乱时期大洋值钱,当时河南、山东饥荒.......买个黄花闺女大洋五块到七块.........

北京的物价一般的馆子,一块大洋能吃一顿八个菜的普通席面.......

北洋政府士兵的月饷是十块到二十之间(从三等兵到一等附目之间)。

军官的月饷是四十五块到八百之间(从少尉到上将).......

(民国初期由于政府腐败,拖欠军饷很普遍,民国三年,整编的北洋政府二十五个师中,只有吴佩孚的第三师,彭寿莘的第十五师没有被拖欠过军饷,其他部队或多或少都被克扣过军饷,所以北洋政府时期,军队哗变是经常的事情........就是因为军饷被克扣........吴佩孚和彭寿莘之所以没有被扣军饷是因为这两人直接带兵围了当时负责管理军饷的陆军军务处长曹锟的宅子........所以曹锟这货也是答应对这两部足饷发放才作罢。再一个彭寿莘本来以前就是吴佩孚的部下,所以两人才会一起逼宫,逼的曹锟答应不克扣两部军饷。曹锟这货对其他每个师要求每月军饷要扣两万大洋作为他的陆军军务处的“特别费”......袁世凯知道后也是睁眼闭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初期的银元值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