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对旅游企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微观和宏观的影响

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 课程总学时: 课程周学时: 上课周次:


教学章节: 课 时: 教学课型: 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 3 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导入: 全程考核评价点: 教学内容:

理论课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 务,了解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异同;掌握旅游准确定义;明确旅 游的基本属性和特点;熟悉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及主要特征;了解旅 游业学生职业机会 1、旅游的概念,属性和特点; 2、旅游活动的特征与构成 关于“旅游”的一些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定义。 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 旅游是什么? 学生对旅游定义的了解和自己的看法。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 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 (演绎与归纳) 给事物定义,是为了探究旅游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发生、发展的原因、趋势和规律。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是用技术的方法(调查统计)给事 物定义。 这种定义大都根据人们离家外出的活动目的, 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可 能的标准去界定旅游者的范畴。 前者更看重旅游的“休闲、娱乐、精神享受”等接近本质的内容;后者只看重广义旅游 的经济推动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 二、旅游的定义 1、 “艾斯特” (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 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瑞士学者汉泽格尔和克拉 普夫在 1942 年就提出来的,后来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用。 (1) 流动性 旅游产生于人们的外出运动和在不同地方或目的地的逗留活动。所以从严格意义来讲, 在家里或在附近的休闲活动就不能算旅游。如:郊区野炊。 (2)相依性 指的是“旅”与“游”的相互依赖性。两个因素缺一个都不是现代意义的旅游。有“旅” 无“游”是出差,有“游”无“旅”是娱乐,是休闲。 (刘聪 2005) (3)异地性 旅行和逗留发生在游客常居环境或定居、工作之外的地方。因此,旅游活动所带来 的表现和结果与在居住地定居和工作的活动截然不同。旅游活动表现出自由、休闲、新奇, 在乎过程中的体验,少有责任感。 (4)暂时性 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是临时的,短暂的。最终是要回到原住地去的。 (5)非定居性和非就业性 旅游不是为了在访问地定居和就业。这个定义将旅游活动与人类其它社会活动区别开 来,属于理论性的定义。 狭义的定义: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

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谢彦君,1999,2004) 。 2、其他若干个概念性定义的优缺点的讨论。 评:这些定义都存在泛化的倾向,包含了其他非工作目的的旅行,但是这些旅行活动 可否视为旅游, 仍存在争议。 这类广义的定义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纳的, 因为一则便于统计, 二则是其统计结果更能显现出旅游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讨论题] 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和官方机构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界 定。 有经济化的旅游定义,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官方或半官方的定义。 经济化的旅游定义中比较典型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 Herman Von Schullard 所阐述的观 点, 在他看来 “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 的总和” 。Cooper 等人认为: “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 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 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认为, “旅游是一种休闲的活动,它包括旅行 或在离开定居点较远的地方逗留。 其目的在于消遣、 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育。 ” 道格拉斯?皮尔斯认为, “从一个更为技术性的意义上说,可以把旅游看作是人们出自休闲和 娱乐的目的而旅行以及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关系与现象。 ” 官方或半官方的定义:即本书中的官方公布的各种技术性定义。 WTO: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 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请同学们思考上述这些旅游的定义,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你认为旅游是一种现象还是一 种活动还是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应该如何定义?旅游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 1、 按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 消遣旅游、 事务旅游 (包括商务旅游、 公务旅游和会议旅游等) 、 2、 按旅游目的划分: 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主要指探亲访友和求学旅游等) 3、 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如国际背包旅游者) 近来“背包旅行”成为旅游爱好者们的热门话题,它起源于发达国家,在英语里叫 “backpacker's travel”或“budget travel” ,意思即“背包旅行,自助旅行” 。这种旅行方式最 先被年轻人所接受,他们精力充沛、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旅行的快乐,但又付不起 昂贵的费用,于是自己背起高过头顶的背包。因此他们通过自助旅行手册,寻找在旅途中省 钱的途径和方法,对各地的住宿、交通、值得一去的地方也有所了解然后踏上旅程。渐渐的 这种自助旅行方式被世人所接受,有一定经济来源的中产阶级也加入到“背包一族”中。到 了 20 世纪 80 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软背包”旅行 (soft-package) ,这是一种介于随团旅游和背包旅行之间的旅行方式,行程安排随意自主, 旅行社根据游客需要随时提供高质量服务。 旅行者既能充分享受自由旅行带来的乐趣, 又可 避免随团旅游的刻板和背包自助旅行的费心艰苦, 对身体条件没有太高的要求, 几人便可成 行。虽然“软背包”旅行费用比随团旅游稍高,但越来越多希望体现个性的旅行者愿意选择 这种旅行方式。 4、 按计价方式划分: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包价旅游即旅行社以整体价格向市场推销组合式旅游线路产品的旅游形式; 而非包价旅 游则又称散客旅游,指旅行社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按单项计价的旅游活动形式。 5、 按旅行方式划分:航空旅游、徒步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等 6、按年龄,人群划分:大学生旅游、老人旅游、中年旅游、青年旅游等。 7、按费用划分:自费旅游、公费旅游(包括带薪奖励旅游) 。 8、按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会议旅游等。 [提问 1]请针对以上分类举出一些具体事例。 二、国际旅游

1、国际旅游 international tourism 定义:跨越国境。 过夜旅游 入境旅游 不过夜的一日游 国际旅游 出境旅游 过夜旅游 不过夜的一日游 2、特例:港澳台同胞到内地旅游(入境旅游) ;我国大陆地区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旅游 被列为出境旅游。 三、国内旅游 1、国内旅游定义:人们在居住国境内展开的旅游活动。 ★发达国家的现代旅游发展路径: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 发达国家的发展旅游业,是走一条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常规型的发展路 径,即发达国家在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以后,国内旅游开始兴盛繁荣,继而国际旅游业也 发展起来。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在 6000 美元以上。 原来的联邦德国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走的这样的一种道路, 他们是从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的空白点开始发展的。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联邦德国国内经济的恢复,国内的旅游 业开始兴盛起来,这就进入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恢复工作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国内 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举办了吸引国外旅游者入境旅游的系列活动,以赚取外汇,于是进入 了第二个阶段。最后到了 60 年代,以发达国家的高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际收支顺差为 依托,出现了“日耳曼民族大移动”的出境旅游,出国游客曾占世界第一位,进入了国内旅 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先发展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 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走的是非常规型的发展道路。 具体说,就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入境旅游,并且这种入境 旅游随着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伴随国内 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当迈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2000 美元的新 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行列时, 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境旅游也崛起繁荣。 我们所说 的发展中国家, 主要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10 美元一下的低收入国家, 也包括后起的发达 国家,他们那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标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 [提问 2] 2005 年我国宏观旅游政策的调整。 答:2005 年,国家旅游局调整了宏观旅游政策。三类旅游的发展政策为:全面发展国 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四、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此外还有以下一些差别: 第一, 从消费程度来看,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低于国际旅游。 第二, 从停留时间来看,国内旅游逗留的时间短于国际旅游。 第三, 从便利程度来看,国内旅游比国际旅游便利。既没有大的语言障碍,也不需要 办理什么繁杂的手续。 第四, 从经济作用来看,国际旅游对接待国家里说,可以通过挣取外汇的方式增加经 济总量,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国内旅游只是促使国内财富的重新分配,其 总量并不增加。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一、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1、社会现象:旅游是人的重要的休闲活动; 2、文化现象:了解他国文化; 3、经济活动: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 4、政治色彩:旅游可增进世界和平(国外有些旅游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政治学课程) 。 注意:以往人们在分析旅游的性质时,主要强调它具有经济属性,或充其量认为旅游 注意 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这种判断的依据是旅游全过程中所离不开的消费(支付)行为。 这在表面上看似乎没错,但实际上颇值得讨论。 判断一种现象所具有的性质,必先认识现象本质的规定。旅游在本质上是否是经济的 东西,对此我们是持否定意见的。我们认为,经济对于旅游这种本质上属于审美和愉悦范畴 的现象只是一种外部支持条件,却不是内在的本质构成。也就是说,没有这种经济上的外部 支持,仍可以有旅游,否则就无法解释古人靠两条腿的推动而旅游,今人靠自制的或早先购 入以备他用的交通工具外出旅游的情形。 如果认定旅游本质上具有经济的属性, 那么它就必 须是旅游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 旅游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存在,而且,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的旅游需求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所具有的特征。 例如, “中国古代的旅游就好像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折光镜, 在这面镜子里, 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 文化的影子,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先秦的朦胧,魏晋的颓废,隋唐的高昂, 明清的恬静”(沈祖祥: ,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旅游与中国文化论纲》 )以至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西方兴起的“3S”旅游和今天普遍倡导的生态旅游,无不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 会在旅游价值观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当然不是经济上的,而是社会上的。 二、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属于闲暇活动,都是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 种暂时或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 (心理和生理)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活动, 并正在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求。 在旅游中, 人们的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可以得到体现。这是人们需要层次提高的表现,是 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他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所支配 地位的先后,把人的需要分为 5 个层次。由低到高的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饥渴、睡 眠、活动力;安全的需要――安全、避免恐怖和忧虑;归属和爱的需要――友爱、爱他人和 被人所爱;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自我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只有在低一层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才会依次产生。如果所 处层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将支配人的行为(如乞丐、偷盗) 。如果这 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将不再起激励作用,会受到更高层级需要的激励。其次,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情景下,其主导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人的需要模式呈几种状态:梯形、棱型、 倒梯形。梯形适应低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尚未满足的人;二是菱形模型。主要 适用于中等层次为主导需要的人。 三是倒梯形模式。 主要适用与以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为主 导需要的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适用于旅游学的说明: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后才 可能产生旅游需求。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旅游中,人们的社交、受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可以得到体现。 这是人们需要层次提高的表现, 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 活动。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 旅游活动同许多精神性的享受一样, 成为基本 的需求。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统计,旅游业为全球创造了 10% 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全球收入 10 元钱,其中就有 1 元是旅游业创造的。 因为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一定标准,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质的变 化。过去认为奢侈的生活成为寻常,偶尔的消费成为必须。一般生存性,物质性的消费比例 下降,精神性的消费,服务性的消费比例上升,而且逐步成为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从世界、 中国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总量增长速度和比率可以得出结论。 旅游的需求状况决定于社会的 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参

加旅游活动的人数逐年大幅度增长, 旅游消费的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成为 旅游消费的主力军。这就说明,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旅游活动同许多精 神性的享受一样,成为基本的需求。 2、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审美) 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观赏、欣赏,为美的事物所陶醉,从而满足人们精神享 受的需要,达到身心畅快的目的。 (1)旅游活动追求精神享受 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行”是手段,“游、购、娱”是目的。因为去“游” ,所以需 要“旅” 。游“名山大川” ,重在“名”和“大” 。逛的“名山胜水” 。重在“名胜” 。炫耀的 是“我去过某某地方” ,连最初级的观光旅游也是为了精神的满足。即使是旅途中的购物, 其纪念的价值大于功能的价值。 没有人会说去新疆的目的是为了去买削价货。 自然风景的雄 奇险峻幽,人文景观的古绝殊美能满足人们各种审美需求,精神享受的需求。 “十里不同俗” 带来新奇感,有吸引力,放松精神,促其身体健康,大有益处。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人文 美的熏染,社会美的陶冶,可以获得精神的满足,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精神内涵,获得自由 畅快的享受。所以说,旅游的吸引力在其一段特殊的经历,是与惯常生活不同的,与众不同 的,与过去经历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就是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 (2)审美享受是旅游活动的本质 人们乐于去旅游,因为旅游的过程中充满了自然、艺术、人文的美。人们通过美的陶冶 和欣赏,丰富了精神世界,达到欢娱、自由畅快的目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修养。旅 游者的动机是追求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审美)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生活中 的基本生活内容。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好为目的的审美过程, 是自由畅 快的精神享受。人们常常对旅游的描述是“让心情放飞”“回归自然”“梦幻旅程”“浪漫 , 、 、 时光”等等,说明人们对旅游的向往在于心情的舒畅,精神的畅快,审美的感受――点点滴 滴可追忆。 [讨论] 关于旅游活动的性质,对以上两种看法进行比较,二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特点


现代旅游活动的五个主要特点: 一、普及性 [提问 3]有哪些同学参加过旅游活动?引导学生们回忆在中小学的时候参加过的集体旅 游活动。 表现形式: 1、大众旅游(Mass Tourism) 1)旅游活动的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2)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方式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 2、奖励旅游 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以旅游活动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 3、社会旅游(Social Tourism) 社会补贴旅游 二、持续性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旅游活动的增长趋势具有持续性。 表 1 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次变化情况
年份 1950 国际旅游人次(单位:百万) 25.0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有关统计数字整理。

三、地域集中性 旅游者并非平均分散于世界各地,而是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区开展活动。例如,在全世界 的国际旅游活动总人次中,在欧洲地区旅游的人次最多,其次是美洲。 具体到某个国家,旅游活动在该国各省及各城市之间的分布情况也呈现出这一特点。 在一个旅游城市中,旅游者集中访问某些景区。 旅游流――指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 旅游流 空间移位现象。 旅游流现象是现代大众旅游现象最外部化的特征, 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所依赖 的客观前提。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其他复杂现象(如信息的流动、物品和劳务的交换、社会关 系的发展演变,等等) ,构成了旅游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它们就是旅游学研究的内容。 国际旅游流运动的区域格局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趋势特征。从空间上看,世 界旅游流的发生地和接待地呈现出高度集中于欧美地区的态势, 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争得了 从其他发达国家来的国际旅游者的绝大多数。从时间上看,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世界国际旅游流的上述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其 中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提问 4]为什么亚太地区的旅游业能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 四、季节性或时间性 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景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季相;节假日的影响,旅游者自 身工作、学习、休息的时间可能呈现某种规律性(带薪假期)――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就形成 了旅游者出游的时间有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性分布。 对于旅游地来说, 旅游流的发生时间自然 就会大不相同(例如到阿尔卑斯山滑雪的旅游流,发生时间在入冬以后;到我国北方海滨度 假胜地北戴河旅游的游客,却不能在这个时间出行) 。 [提问 5]对于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接待的从业人员来说,怎么把握好旅游流在时间(或 者说季节)上的规律,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并保证旅游企业的正常经营? 提示: 由于旅游的发生和持续的时间有一定节律性, 势必要造成旅游流在一定时间上的 超量运动, 而在另一些时间里却又只能维持在极低水平上。 这自然会给目的地社区的旅游基 础设施建设与运行、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压力。 五、综合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旅游消费的综合性 旅游消费涉及“吃、住、行、游、娱、购”多方面。旅游活动已经不仅仅是观光的内容, 观光甚至不是主要的目的, 象修学旅游和保健旅游。 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才是旅游产品的真 正内涵, 那就包含了这次旅游活动的特殊经历中的新奇内容和旅途中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的内 容,都成为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这样说,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

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她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 还涉及到旅游活动客观上带来的 一切现象和关系变化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 2.旅游产业的综合性 现代旅游业的发达需要相关行业的支持与配合。 象旅馆业、 饮食业、 商业、 交通运输业、 建筑业、文教、卫生、公安等行业和部门,都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 游业对相关行业、部门的广泛联系性和依赖性,使旅游业成了一个难以独立存在的,综合性 的产业。

旅游学 第五节 旅游学的概念


一、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 1、 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 这是旅游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演化 特征。 2、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 3、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对国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内旅游的研究,对第三世界旅游 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游的研究。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 中国的旅游学研究经过 20 多年的积累,有了一些基本的成果,但还明显很薄弱。 二、旅游学的涵义与研究对象 (一)涵义 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以世界范围作为统一体, 研究旅游的 产生、发展及其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对象 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 三、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一)研究内容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研究、旅游者行为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研究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研究、旅游活动的影响研究 ( 二)旅游学的任务 阐明旅游活动的本质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研究旅游活动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研究发展旅游业的各种条件、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旅游活动发展所产生的基本影响 分析世界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WTTC 预测,到 2010 年,全球将有 3.28 亿人从事旅游工作。 经济学家预测未来最走俏九大行业
据经济学家的分析预测,未来国内市场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有如下几个: 家用电器销售业、家用汽车行业(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如汽车配件、维修、洗车等配套行业)、 室内装饰业、房地产业(与此相关的房地产经纪、咨询、售楼业务)、邮电通讯业、快餐业(与 此相关的还有速成食品、食物半成品加工)、老人用品行业(老年人保养食品、药品、服装、眼 镜、助听器)、旅游休闲文化业(运动产品、体育场所、旅游社等行业)、女性用品业(个人相 貌、身段有改善和保护功效的产品)

1、旅游汽车公司:管理人员、订票人员、订票代理、销售代表、游览代表、服务员、咨询 人员

2、游轮公司:销售代表、办公室职员、市场调研人员和娱乐主管 3、饭店、汽车旅馆 4、旅行社 5、餐饮服务 6、旅游教育与研究 7、旅行交流:作家,媒体 8、游乐与休闲 9、节日活动部门 10、旅游组织和信息中心 11、会展,会议策划 12、旅游策划,规划公司 13 航空、俱乐部等服务业 [提问]:你是否具有为他人服务的个性,乐于与人打交道?


教学章节: 课 时: 教学课型: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导入: 全程考核评价点: 教学内容: 第二章 3 课时 理论课 旅游发展史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明确人类旅游需要产生的背景;进而掌握西 方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近代和现代旅游的发展情况;了解世界 旅游发展的概况和未来。 1、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2、 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旅游活动的产生。 讲授法、举例法 请学生思考并提问:古代有没有旅游活动? 学生对旅游发展史的了解程度。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一、旅游活动是否自古有之 有人说,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自古便已有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我国古代 的经典辞书或其他国家的古代文献中均无“旅游”字样。 目前,人们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位移与迁徙――为了人类的生存 与迁徙―― 二、位移与迁徙――为了人类的生存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 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求生存这一核心目的进行的。 这些 活动集中表现为借助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自然工具进行。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 能力的低下, 其劳动所获数量稀少, 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 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 人们不得不依赖集体的力量去谋求生存, 过着一种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中 期以前,人类尚无自觉外出旅行的需要,迁徙活动完全是生存所迫。当时的这类活动都是因 某种自然因素(例如气候的变化或天灾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因素(例如战争杀戮)的 威胁而被迫进行的,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换言之,其性质都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求生活 动。即使是在今天,出于这类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也只能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 [提问 1]这种不断的为生存而奔波的迁徙能不能算旅游活动?为什么? 答:不算,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

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第二节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


一、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1、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剩余食物的出现 到了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金属工具开始出现。 随着金属工具的普及和生产技术 的进步,生产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劳动剩余物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经 济发展的其他方面,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手工业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原始 社会末期,手工纺织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使用简单的织机,冶金、建筑、运输和工具制造等 手工行业和技术也都开始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日渐形成专门性 的行业,并最终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同农业和 畜牧业的分离,也因此而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 的增多则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 最重要的是, 社会分工的发展意味着承担不同分工的人们出 于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而必须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 2、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例 实际上,早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之后,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 间因生活而易货的现象便已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较少,这种易货 交换并不普及。然而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剩余产品数量增多, 从而使货物交换的品种范围和数 量得以扩大,并且逐渐发展为很多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尚书 酒诰》中描述了 殷人商业旅行的状况: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肇牵牛车远服贾。 ” ” 因此后人有“殷人重贾”的印象。可见,早在殷商时期,物资的流动交换很快便成为一种重 要的社会职能。 随着生产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发展, 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之时, 专门 从事贸易经商的商人阶级开始出现。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 分离出来。 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实际上并非消闲和度假活动, 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 经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综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著名的古老旅行线路, 例如 “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琥珀之路”“食盐之路” 、 、 、 ,等等,都是这类活动踏出的足迹。 所以,联合国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在很多研究报告中都曾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 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二、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生产力发展与产品、生产技术交换,催生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诞生。就整个世界而言, 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这种活动仍不属于旅游活动,而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公元前 4000 年,苏美尔人发明了货币,其贸易发展标志着现代旅行时代的开始,苏美 尔人史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金钱进行商业贸易的民族, 他们首先发明了锲形文字和轮胎, 因此 人们普遍认为, 他们就是旅游业的奠基者, 因为当时的苏美尔人已懂得使用钱或通过物物交 互来支付交通和住宿费用。 三、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前面讲述了人们外出旅行是为了生存和商务交换,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以消遣为目的的 外出旅行活动。这就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易经》上有“观国之光”一语,这就 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并成为旅游的代名词。但享乐旅游仅限于以天子为代表的少数 奴隶主,他们具有了享乐旅行的最初动机与条件。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自从商贾开辟了移动生存的新道路,自三代开始延至封建社会数千年,旅途人生逐渐成 为上层社会人士的重要生活方式。 除了商业旅行之外, 人类的其他旅行活动也逐步丰富起来。 1、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运输、陆上运输得到了极大发展

旅行与交通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运输、陆上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为封建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中国封建社会 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从当时的交通发展状况中得到反映。 水路交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 在汉朝推出漕运政策 之后, 历代封建王朝也大都将漕运纳为国家的重要政策, 因此水路交通运输一直是中国封建 社会时期重要的交通方式。其中,隋代在发展水路交通运输上的贡献最为突出。封建社会时 期水路交通的发展虽然是由国家发展漕运所致,但客观上也便利了人们利用水路旅行往来。 陆路交通建设也在不断发展,首先是秦朝“驰道”和“直道”的建设,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 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秦以后历代的道路建筑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这一点可以从历代驿站制度 的发展中得到反映。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扩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 经济基础和便利条件。 旅行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无疑都有极大的发展。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各种非经济目的旅行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上层人士新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2、我国古代的各种旅行活动 、 文人漫游:文人学士为了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游览活动,起于先秦。先秦为从政(游 记) ,魏晋为寄情;唐宋为“宦游”为谋取官职而四处走动寻谋机会。其中“寄情山水”“托 , 物言志”是各种“漫游”活动的副产品,就是通过对自然风光、山川景物的游览观赏中,赋 予山川景物以理想性格,从而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为代表。李 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 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 蜀。天宝初供奉翰林, 因遭权贵谗毁, 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 曾为永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而绿色旅游则是旅游业中最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当前,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产业。 论文在明确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并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中国绿色旅游的功能、结构、特点及其开拓进行了总体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充分运用系统抽象法,以界定概念为基础,以概念的运动贯穿于整篇论文,使论文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绿色旅游资源方面,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中国的绿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重点分析了生物类旅游资源、气象类旅游资源和海洋类旅游资源、古典建筑类旅游资源、古典园林类旅游资源、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及民族地区的风景旅游资源;在绿色旅游景区总体开发战略方面,论述了交通、信息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原则及注意的问题;在绿色旅游发展经验方面,韩国、日本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包括景区政策、开发制度等,论文对韩国和日本在这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介绍。 发展“绿色旅游”,不仅仅是有利于开拓、壮大中国旅游业,而且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旅游收入是当地居民重要收入的来源,而且其中还存在着乘数效应。论文系统阐述了目前中国旅游地区旅游收入的构成、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对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的影响等。旅游景区的投资是当地重要的投资,也是拉动旅游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内在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投资规模、结构、项目决策及项目的评估分析方面都有自身的规律。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改善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建议,并在项目评估分析方面找出了问题,以利于更好的改进。旅游项目投资的效果如何,是要求决策者时刻掌握的。论文界定了绿色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并对其进行了微观和宏观分析。微观效益主要是指对当地的居民、企业的影响;宏观效益则是对当地经济、环境、观念等的总体影响。 从内容上看,论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章是中国绿色旅游的发展概况。主要论述了绿色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必然性、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中国发展绿色旅游业前景及应采取的战略与策略措施等。 第二章是中国绿色旅游资源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发展绿色旅游的资源优势,比如绿色旅游自然环境、绿色旅游人文环境、生态旅游和绿色休闲时尚、森林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 第三章是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信息化建设。主要探讨了中国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所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重点是旅游交通建设和旅游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绿色旅游路线与设施。 第四章是分析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绿色旅游产业问题。主要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绿色旅游的资源优势、制约因素、创新发展的原则与思路等。 第五章是论中国生态旅游的保健功能。主要论述了生态旅游的起源、发展,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绿色的保健旅游,在中国发展生态旅游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第六章是加强绿色旅游营销,提高绿色旅游效益。主要探讨了绿色旅游营销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强调中国加强绿色旅游营销的必要性 及对策,同时,大力倡导中韩日三国开展绿色旅游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