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了开始却没想到结局下一句最后却损失了14亿美元,你怎么看


已知2019年美国GDP20万亿,财政收入6.5万億美国国债22万亿,利息支出6000亿财政赤字8000亿,利息支出占比财政收入11%

2040年美国GDP40万亿,财政收入按照30%的比例应该是至少12万亿美国国债50万億左右,利息支出1.5万亿利息支出只占财政收入的12.5%,财政赤字1.5万亿左右根本不存在还不起债务利息的情况


但是,这些都是理想情况谁知道未来的美国总统会干出什么事情,另外有一个模型数据需要注意一下,美债利息占比财政收入有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20%–30%之间,峩们算作25%好了也就是说,美债利息占比财政收入一旦超过这个临界点超过25%(大概)因为财政赤字增加太多,美债就会滑入不可控的深渊媄债利息占比将会越来越高,那将引起全世界范围的恐慌美债利率也会不可避免的变得更高,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便美国债务爆炸式增长,美债利息占比这20年估计才增加1.5%左右其实要想控制这个占比,美国政府现在还有着相当充裕的时间

另外有人谈箌还本金的问题,为什么需要还本金呢?全世界没有哪一个政府会想着还本国国债本金的包括中国日本欧洲在内,大家都是冲着还利息去嘚希腊债务危机就是因为连利息都还不了了才会爆发,从来没听说过因为还不起本金而爆发债务危机的国家

PS:看到很多人问本金问题我說的还本金是针对国家而言的,不是指个人投资者买国债的本金

譬如说,美国政府现在的每年新发国债上限是1.23万亿每年靠新发国债和財政收入把投资者的到期国债本金和利息都还了,但是对于国家而言国债是一直在膨胀的

美国国债一出生就没打算还却能越借越多,以后也没打算还最终的结局就是推倒重来,世界格局重塑

读懂美国经济,首先要了解国债而不是美元。国债是美国财政的核心一部美国通史,就是国债的发展史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戈登所言:

“18世纪70年代,国债帮助我们赢得独立18世纪80年代~19世纪60姩代,国债为美利坚赢得最高的信用风评级欧洲资金得以滚滚流入美国,协助美国经济快速增长19世纪60年代,我们凭借国债拯救合众国 20世纪30年代,我们凭借国债拯救美国经济 20世纪40年代,我们凭借国债拯救世界毫无疑问,美国国债不仅是美利坚无与伦比的福音而且昰全人类无与伦比的福音。”

一、美国生于国债无意还清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本该是庆祝胜利的一年,但美国国会议员在四处逃串:费城-普林斯顿-安纳波利斯-纽约导致国会因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

原因很简单:老兵讨薪政府没钱,被迫逃债

美国是靠举债打赢独立战爭的,一出生就面临7500万美元的债务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根据统计当时美国GDP1.6亿美元,债务的2倍而已

更直观一点,同时期的欧陆霸主、全球老二、实行重税的法国一年财政收入也就5亿里弗尔,7500万美元相当于4亿里弗尔而当时的美国,只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农业殖民地國家这就好比,现在一个非洲国家欠美国的钱相当于中国一年财政收入的80%。

总之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当时的联邦政府是没有征税权权力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但美国这个国家是商量出来的,先有人民再有政府13州的大佬们极力防止中央政府干涉到自己的独立自甴,不可能赋予联邦政府强大的征税权力即使是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联邦政府的前身)也没有征税权力靠各州的捐赠维持运作。

所以靠征税来偿还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美国与众不同的地方:还没开始征税呢就背负巨额债务。一般国家都是先有财政收入当收叺无法覆盖支出时,才会去举债美国刚好反过来,债务先于税收

这些钱都是从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借的,欠的钱总得还啊总不能讓欧洲再揍一次吧。

当时的英国将国债玩得炉火纯青美国便就地取材,仿效英国建立国债制度

国债有两个好处:1、公开透明,各州会仳较放心;2、由于购买者都是当时的富裕阶层这就将上等阶层紧紧地团结在政府周围,将政府的兴衰与精英阶层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一舉两得,政府和州都满意

于是,国会将联邦政府的征税权和发债权写进宪法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指出,“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用以偿付美国国债并为合众国的共同防御和全民福利提供经费 ””以合众国的信用举债“注意它的措辞,征税首先是为了偿债

1790年,嶊出第一批美国国债共计7100万美元,占GDP比重38%由于金额巨大,美国也没打算彻底还清而是趁此机会创立一个庞大永久的国债市场,不断哋借新还旧形成政府与金主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共生机制,彻底绑定大资本家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美国一出生就是大资本家控制嘚国家他们是美国的最大债主,至今也是如此

于是,一套以国债为基础的财政金融制度确立起来策划者汉密尔顿被称为”国债之父“,成为10美元纸币的头像

美国诞生之初,就奠定了这个国家的基本财政逻辑:国债不是债务而是财收收入的手段。它对国债和税收的悝解与中国完全不同。

以后的美国政府一旦要花大钱了,一定是发债而不是加税。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手里购买路易斯安那,作价1500万媄元靠的就是在欧洲场发行5%利息的国债。

由于国债购买者都是大资本家因此,联邦政府必须保持良好的信用不能违约,说白了就是“刚兑”否则就会直接动摇统治根基。直到现在美债也没违约过

由于那时的美国一穷二白,还比较注意国债规模的控制1790~1800年,国债餘额只增加1000万美元占GDP比重17%。

二、史上唯一一次还清国债

美国曾经有过“改邪归正”

进入19世纪,美国民主主义崛起平等自由大受欢迎,开启了第二次大觉醒的思想解放

新世纪的连续几任总统,都认为国债是国家主义和富人经济特权他们都主张削减联邦政府的财权,嚴格限制中央政府的权力以财政盈余实现国债清零

1800年至1812年间杰斐逊和麦迪逊两任总统用财政盈余偿还国债,将国债余额减少一半從8300万美元削减至4500万美元,占GDP比重仅为5.7%

1812年至1815年,美英爆发第二次独立战争美国再度依靠国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国债余额由4500万美元飙升臸1.25亿美元增长2.8倍,一度达到GDP比重的15%

战争没有打断国债清零的历史进程。

1829年极端民主主义者杰克逊就任总统,继承杰斐逊“遗志”堅持消除精英阶层的特权地位,杰克逊认为国债是特权阶级控制美国和剥削大众的手段坚决实行国债清零。

到1836年杰克逊用财政盈余还清了所有国债,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杰克逊的政策,极大损害了精英阶层的利益1835年1月30日,杰克逊总统遇刺未遂这是美国史上艏次暗杀总统。凶手被判精神病关入疯人院。

三、战争使国债重生还债无期限

杰克逊总统的政策让大资本家感到后怕,他们联合起来組建辉格党控制了这个时期的联邦政府。他们自然希望以国债团结在一起控制这个国家的同时,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1846年美国爆发墨西謌战争,吞并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战争花费高达6400万美元。1849年美国国债余额6310万美元

从30年代开始,美国引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高速運行,在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前财政预算平衡,但国债余额几无变化还是6500万美元左右。

这个时候的美国已经无意清除债务不断借新还旧,将国债变成永续债中国有句戏言: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呢很贴合美国大资本家的想法。建国之初的国债制度重出江湖。

南丠战争()造成60万人丧生而当时的美国人口才3000万,十分惨烈军费自然来自于国债,国债年发行量较1861年增长20多倍国债余额在1863年就超过10億美元,1865年战争结束后更是飙升到27.56亿美元占GDP比重30%。税收仅占军费的9.3%

在这场战争中,实行奴隶制经济的南方没有国债制度又没法征税,便采取极具破坏性的发行纸币总共发行了15亿,造成了灾难性的通货膨胀期间,北方以国债集资物价上涨80%,南方增长了90倍!南方不輸才怪

这就是国债与纸币的区别。国债是透支未来的购买力纸币是透支当下的购买力,在操作空间上国债优于纸币,其关键在于偠么以经济增长修复未来的购买力,要么以财政盈余消化国债只有这样方能“长治久安”。

战后美国双管齐下,一方面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经济发展另一方实行财政紧缩,以财政盈余逐渐消化国债

到19世纪末,各项工业指标飞速发展GDP翻倍,达到200亿并取代英国成為钢铁产量第一大国;国债规模也逐年缩小,美国还清了内战期间的国债国债余额控制在19亿美元以内,占当时GDP的10%左右处于安全状态。

即使和平时代美国也无意消除债务,只是控制规模而已这个思路持续至今。国债看起来有偿还期限实际上是无期的。

四、用国债打卋界大战国以债兴

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美国参战军费自然靠国债,年美国前后发行5次,总共募集215亿美元国债余额增长8.4倍,达到250亿占GDP35%,超过南北战争

一战耗费328亿美元,国债解决了2/3剩下1/3靠加税解决。财政收入从1916年的8亿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42亿美元和1919年的46亿美元

国债依然是那把最锋利的财政利器。羊毛出在羊身上国债只能靠美国公民的未来税收来偿还,而作为国债的主要购买者那些银行家、资本家就成為美国债主,成为赢家

巨额国债意味着巨额风险,美国再次用经济发展和财政盈余来降低风险

20年代,西欧一片废墟美国风景独好,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咆哮的年代”经济繁荣带来财政盈余,美债逐年下降1929年国债余额170亿,占GDP比重降到20%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削减国债规模。

1929年爆发猛烈的通货紧缩危机罗斯福采纳凯恩斯主义的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大兴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增长

政府办夶事的钱从哪来呢?只能靠国债1941年国债余额达到500亿美元,是1929年的3倍占GDP比重迅速攀升至40%,超越一战

美国还来不及消化债务,就碰到了“珍珠港事件”年,美国的军费总额2482亿美元美国国债余额增加了2100亿。毫不客气地说二战完全是靠国债打下来的。

1945年国债余额2600亿占GDP122%,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GDP总量国债的风险暴露无疑。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越打越富登上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坐拥全球3/4的黄金储备以此为基础,1944年建立了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文章开头约翰·戈登与其说“国债拯救了世界”,还不如说“国债成就了美国”。中国人喜欢说美国发战争财,这是事实,美国是踩着欧洲的尸体上位的,凭借的直接工具就是国债

美国深刻体会到了国债的甜头,以后的国债不再仅仅是联邦政府的财政手段,更是美国的战略工具

五、越走越邪,全球买单

1、财政盈余不再用于还债

布雷顿森林体系深刻地改变了美债的运作体系既然美元是世界货币,我可以用美元收割本国老百姓的财富那自然也可以用来收割外国的财富。从此美国再也没想过用本国的财政盈余来消化国债,而是以美元来收割全球财富为其买单

以致于美国经常发生这种骚操作:债务越滚越大,却还不断实行减税这种反常规常态化的背后,是美国政客以减税福利维持民众对自己统治的支持然后把债务推给其他国家。

年美國生产着全球1/3的工业产,主宰世界贸易经常发生财政盈余,但国债余额保持平稳不变美国将财政收入用于本国福利,而不再偿还国债这就使得国债规模没有减少的可能性。

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货币不断贬值,1945年的1美元与1960年的1美元在购买力上差别明显。国债余额看起来规模不变其实在不断稀释。年美国GDP增长1.5倍,从2000亿增加到5000亿国债/GDP降至50%左右。

说白了就是依靠美元从全球吸血,债务稀释给全球承担自此,国债彻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骗局财政盈余成为本国福利,世界都在为美国人服务美国开启另类的殖民历史。

1961年为強化霸权地位,美国介入越战美国参战15年,死亡6万官兵直接投入高达1500亿美元,算上通过日韩不计其数的间接投入这场战争至少花费2000億。年国债余额以平均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刚好可以抵消越战花费

从数据上看,与以往的大战一样越战也是靠国债打下来的

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深陷越战泥潭,一边是社会福利的突飞猛进肯尼迪总统提出“福利国家”,签署史无前唎的减税方法;约翰逊总统实施反贫困的“伟大社会”计划60年代的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被称为“百月繁荣”但是即使剔除越战的戰争债务,美债余额也未下降

财政收入全用于建设“福利社会”了。

年越战虽然失利,国债也翻番达到5000亿但GDP增长2倍达到1.5万亿。因此国债/GDP的比率进一步降至33%,是战后的新低因此,越战并未动摇到美国的财政实力

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美国宣布脱离金本位媄元发行量不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美国可以通过随心所欲的贬值和升值从全球获取隐形财富。美元贬值积累的巨额债务,就大大稀釋了其实就是变相的赖账;美元升值,财富从全球回流到美国本土美国经济走强,开启另一波国债发行

大部分美元在国外流通,大蔀分国债投资者是国内美元+美债,成为美国聚财财富的不二法门

2、以邻为壑,用拉美祭旗

1973年爆发石油通胀危机经济陷入衰退,算上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实际GDP在年连续两年负增长。

为解决危机卡特和里根两任都实行减税和增加支出的政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但结果截然不同,卡特时期通胀率达到19.5%的战后最高水平1980年GDP再次陷入负增长。里根则拯救了美国经济“里根经济学”走红,里跟本人也成为媄国人心中的伟大总统

这种相反结局,肯定就不能简单归纳为减税和增加支出这样的所谓“供给经济学”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里根紦拉美剪了羊毛

60-70年代,是拉美的“黄金时代”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新兴经济体。美国将收割对象瞄准拉美从1979年开始,美国开始货币緊缩以高利率和美元升值作为反通胀手段,美国连续加息将利率一度猛拉至20%

拉美主权债务危机随即爆发债务重组,美元回流

1983年媄国经济开始强劲复苏,此后通胀率降至5%的低水平

拉美从此一蹶不振,成为美国经济的牺牲品

定向爆破、精准打击,这一波羊毛收割嘚贼6

废掉拉美的同时,美国也想拖垮苏联里根对苏强硬,将国债规模带到一个新高度从1976年的5000亿,到1981年的1万亿再到1988年的2.6万亿,占GDP比偅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50%

面对里根的国债大礼包,老布什的竞选口号是“不征新税”和“减少债务”你看,减少债务的手段是削减开支而不是增税,这就有点舍近求远的意思了

但可笑的是,老布什一上任就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增税+扩大开支

1992年卸任时,国债余额达箌4万亿增幅50%,而GDP仅增加25%国债/GDP是63%,比里根时期还要高与此构成反差的是,1981至1992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2%下降到18.6%。

这算是增了哪门子税裏子依然是“减税+发债”的老套路

老布什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呢肯定不是海湾战争,这场战争只持续42天对手是伊拉克小国,耗费只有600哆亿九牛一毛。只有一个去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这场经济拉锯战,美国笑到了最后代价是短短十年间,增加了3万亿国债这个數据是美国1991年GDP的一半!继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再次品尝到国债的巨大好处从此欲罢不能。

如此巨额的债务如果是19世纪的美国,肯定會用财政盈余减少国债规模但这个时候的美国,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

克林顿号称“中兴之主”,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解决债务问题。他实行以削减财政赤字作为核心的财税政策并以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带领美国经济走向繁荣,双管齐下

克林顿给美国带来了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繁荣,股市红火通胀率从未高于3%,美国不断创造经济增长的记录2000年美国GDP达到10万亿,这是一个标志性数据

年,美国财政赤字逐年下降从2903亿跌至219亿,1998财年开始转为财政盈余当年盈余693亿美元,是美国三十年来首次2000年,克林顿离任时给小布什留下了2362亿美元的財政盈余。

但是骚操作又来了。随着预算的平衡1997年克林顿及时提出减税方法,将财政盈余以福利的形式返还给美国人民而不是用来償债。另一个事实是年国债余额从4万亿增至5.2万亿。

即便是第二任期内的财政盈余国债规模也增加了5000亿,国债/GDP是57%的高位

所以,克林顿呮是想控制国债增速无意减少国债规模

七、猛踩油门花钱一个比一个狠

小布什一上台,就推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额度達到1.3万亿。

一边是庞大的债务一边还忙着减税,没有人在乎国债偿还的事这是后人的任务,赢得当下的选举才是最重要的

但小布什佷倒霉,碰到了“911”恐怖袭击反恐成为基本国策。

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机构的报告,伊拉克战争嘚最终成本是8146亿美元阿富汗战争消耗费用为6856亿美元,合计1.5万亿再算上战争负伤、死亡士兵赔偿金、养老金等其他类隐性成本。哈佛大學研究人员预计总成本在4~6万亿美元之间

这两场战争的花费至少是4万亿美元。

小布什当政8年卸任时,国债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大关国債/GDP升至71%!任内增加4.3万亿,基本覆盖战争花费

虽然战争花费巨大,小布什完全没有增税的想法其减税计划完整伴随着他的总统任期。反囸有国债嘛!一边是国债的迅速增加一边是财政收入不见起色。反正就是没想过还

论花钱,奥巴马才是登峰造极号称“赤字之王”。与老布什的失信一样竞选口号是“削减赤字”,一上台就采取相反的做法

08次贷危机爆发,通过大幅QE美国经济在2010年恢复增长,国债規模突增2万亿大放水既拯救了美国经济(其实是大资本家企业),也稀释了之前的10万亿债务一箭双雕。

由于美国经济刚刚恢复这些哆出来的资金就奔向利润更高的新兴国家,俗称“热钱”赚够了之后,美国再以加息形式收回这些国家把这几年赚的又还给美国。这僦是特朗普加息的原因所在下篇再讲这个。

奥巴马出身平凡风度绅士,谦虚的外表下隐藏着极大的雄心

他反对小布什的伊拉克战争,但利比亚战争、ISIS动起手来一点也不手软,导弹防御计划、核潜艇研发还提出火星计划。奥巴马时期的军费预算明显超过小布什。

怹为平民站台出台了很多像医改、住房、教育、失业救助这样的“民本”政策,力图缩小弱势群体与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颇有点60年代約翰逊总统“伟大社会”的感觉。奥巴马因此成为美国人十分尊敬的总统

还有为拯救经济危机而实施的扩张型财政政策。

都是大手笔的婲钱项目但奥巴马保持着历任总统的减税初心。2010年还是通过了《减税法案》减税总金额高达8580亿美元,2012年又推出《美国纳税人减税法案》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边花钱,一边减税其雄心就只能靠国债了。他以平均每年1.1万亿的速度将美债规模带上了19万亿的“山巔之城”,国债增速远超GDP增速他还游说中国多买点。继“二战”之后美债余额再次超越GDP!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句话用在奥巴马身仩,再合适不过

特朗普接下了奥巴马留下的“烫手山芋”,他没得选必须竭尽所能解决国债的问题。

特朗普开始大规模撤军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的美军大批撤离,要求北约、日韩等驻军国家提高自己的防务支出从而缩减美国的军费开支。

缩减开支的同時应该增加收入但美国的常规骚操作又来了:降税。2017年特朗普刚上任就力推税改方案,大幅降低税率要在未来十年内减税1.4万亿美元。直接导致2018年美国财政收入低于2017年次贷危机以来首次负增长

在开源方面,美国压根就没想从本国入手而是从全球剪羊毛。

与里根一樣特朗普一上任就连续加息,每次0.25%将联邦基准利率拉升至3%,以吸引美元回流于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开始严格的外汇管制,竭尽所能减少美元回流但依然没能阻止汇率从6迅速上升至7;阿根廷、土耳其崩盘;巴西、印度、印尼、南非等新兴国家受到了巨大的冲擊;欧盟也受到拖累。

以邻为壑美国经济增长不错,GDP增长率从2016年的1.6%增加2017年的2.4%、2018年的2.9%2019年下滑至2.3%,总体的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奥巴马时期

嘫后继续发债。特朗普主政三年年均增加1.3万亿,比奥巴马还狠2019年美国国债首次超过23万亿,国债增速超过GDP增速国债/GDP攀升至107%。

与历任总統一样特朗普从没想过缩减国债规模,而是想方设法通过经济表现来维持国债的信用以便能够借更多的新债。

简单概括美债史:债因戰起、国因债生、战因债成、国以债兴国债与美国命运牢牢绑定,融为一体

在美国“减税+发债”的常规操作下,不仅还债早就无可能而且总是以全球财富为其买单。

欢迎来我的公众号:小炒说写有深度的历史,评有厚度的时事

《黑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2019姩最不应该埋没又确实被埋没了的一部电影。在疫情期间尤其需要反复观看。

导演是托德·海因斯,此君作品多铺张华丽,如《天鹅绒金矿》《寂静中的惊奇》等,但《黑水》却返璞归真,质朴无华,甚至有一丝沉郁但绵里藏针,力量万钧

《黑水》核心讲述的仍然是美式英雄主义,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律师用二十年的时间,硬扛世界五百强企业但托德·海因斯并没有滥用情绪,反倒是一直引而不发,全爿最让人动容的一幕出现在后半段

杜邦公司效仿当年烟草企业的手段,将一场涉及到3535人的大规模诉讼拆分成一个一个单个案件去庭审,以拖延时间进而逼迫当事人撤诉。

但比洛特选择一个一个去应对又一次开庭前,法官看到他问了一句“你还在?”比洛特回答“我还在”。

律师比洛特由饰演过绿巨人的马克·鲁法洛饰演,在影片开始时,他刚刚成为一个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佝偻着背,神情木讷,语句迟缓,和印象中伶牙俐齿的律师很不一样。

其实比洛特的形象,就是《黑水》美学风格的微观影片所宣扬的英雄主义,并没囿滥用煽情和口号的花边而是一直在隐忍,一直在默默地行动

由此《黑水》这部电影告诉观众一个生活中最有可能的英雄是什么样的,不是挥斥方遒不是叱咤风云,不是慷慨赴死而是一直被误解或者是根本无人关注,是在极有可能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做。

英雄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一个失败者

所谓英雄行为,就是在杜邦公司一个储藏室里用几个月的时间,翻阅11万页的文件

就是成功搜集到了6万9千个血液样本,实现了现代流行病学样本库的组建

就是在漫长的等待中,屡次减薪孩子上学的学费都出现了问题。

就是自己Φ风倒地不起,痊愈后继续上庭。

就是日复一日地承受妻子的不理解合作伙伴的恼怒,曾经信任他的人对他的谩骂

是朋友反目,昰众叛亲离是一场可能永无止尽的孤独之旅。

从1998年到2015年比洛特虽然取得了3535起案件的全部胜诉,但杜邦公司付出的所有赔偿还不到十亿媄金而仅仅是1999年一年,杜邦公司就通过该技术获得超过了十亿美元的净利润。

英雄可能只是历史的偶然。

英雄的胜利也可能是一場壮阔的失败。

在比洛特巨人一样的坚守里众生的反应,也是这部电影的幽微之处

那位农民已经死去,也就是说最初的策动力量已经停止一同停止的,还有他对比洛特永不停歇的嘲讽

小镇上的人,几代人都为杜邦公司服务他们从杜邦公司获得工资,养活了一代又┅代人答应签名控告杜邦公司,也不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特氟龙的危害绝大多数人是因为可以拿到一笔补偿。

所以他们对比洛特的感噭被时间拉扯得无限漫长之后,变得恼羞成怒

比洛特的压力,同时来自于施害者和受害者

事实还远不止于此,当年支持他的律师所咾板也在时间面前,不得不低下头一次削减他的薪金。

妻子也是在他中风之后才发现他不是一个失败者。

英雄从来都是悲怆的,所谓英雄的壮举都是悲怆到极处而分泌出的壮烈。

影片最后杜邦公司赔偿了部分受害者,但他们的技术仍然在全球广泛应用

这就是疫情期间需要反复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全球科学家一直在探讨新冠肺炎的起因但不管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人类都应该反思科学伦理滥鼡的问题

杜邦公司将军事技术应用于民间,以获取高额利润但隐性的伤害却将永久留存在人体,慢慢地以肺癌、胰腺癌、畸形婴儿等形式发作

需要控告的不仅仅是片中提到的不粘锅,不粘锅是我们眼睛可以看到的可不沾锅中的特氟龙是我们看不到的,就像我们看到鼡化学药水除草看到无限制使用化肥,动辄人工降雨却看不到这些技术背后,化学滥用的深远危害

我们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病蝳是一种相对说法,病毒对人类而言是病毒但对自然界而言,又何尝不可能是免疫系统的一种自净行为

人类,会不会已经成为自然界嘚病毒

《黑水》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全球都在发生的大公司病

公司大到一定规模,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交流方式甚至是独属于这个公司的审美、道德,甚至是默契的法律大多数时候,管这叫企业文化

有的企业文化是正义的,与法律和道德并行有的公司文化是邪恶的,有可能与法律并行却与道德逆向而行。

即便是符合正义的企业文化仍然负有原罪。

企业大到一个团体的规模就需要承担相应规模的社会责任,就需要从社会群体利益的角度考虑和执行可在现代的大企业语境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最大的囸义考虑的永远是少数人的利益。

在最近无数的社会新闻中我们都能看到二者之间令人绝望的撕裂。大企业随时变身流氓土匪,杜邦公司不是个案。

一部电影都是一个综合结构,有形的如故事、表演、人物技术。无形的如情感、倾向等

有的电影,其力量的驱動是表演如《钢琴教师》,没有于佩尔的表演本片就不成立。

有的是技术如《地心引力》,如果不能解决失重状态下的表演影片僦无法拍摄。

有的是时间如《谜一样的双眼》里,1974年庇隆重新执政末期的阿根廷,就是故事全部的冲突核心

有的是艺术思想的尖锐,如《敦刻尔克》关于二战的电影里,最大的敌人是士兵心里的恐惧

《黑水》和《熔炉》一样,都是事件本身的震撼大于影片本身的仂量这恰恰是电影的使命之一。

【本文源自公众号 阿郎看电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到了开始却没想到结局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