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55平房子,做自由职业月收入多少适合卖多少钱的房子一两万的女生是中产阶级吗?

原标题:年入10万的年轻人,终于被新中产了

如果你还没有被中产,不要侥幸,也许你已经被新中产了。

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被打上标签是免不了的,相似的标签则将人们划分成一个个群体,“新中产”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15年提出的新词儿。

日前,吴晓波频道正式发布《2018新中产白皮书》,据估算,新中产群体目前人数已经超过了2亿

新中产是个啥新物种呢?中国经济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新中产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年轻, 80、90后为主力军,25-40岁的人群占比高达61.4%。
教育背景良好, 本科以上学历占比59.7%。
多居于国内一二线城市, 年收入10万以上
追求有品质、有态度的生活。

如果一一对号入座,有不少年轻人会忽然发现自己,竟然也算是个中产了!

其实,新中产并不是什么新物种,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这一大规模的转化,日本则在二战后出现了新中产崛起的现象。

赖特·米尔斯在《白领:美国中产阶级》中表示,现代的中产是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办公室的文职人员等,也被称之为新中产。由于他们大多是高级雇员,从事的一般是脑力劳动,因此新中产又被称为白领。

傅高义在《日本新中产阶级》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族群: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一大批职员进入大型企业与政府机构,这些工薪族及其家庭的生活有了稳定与保障,构成了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涌现的新中产。

赖特·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傅高义的《日本新中产阶级》

图书封面来源:豆瓣读书

简而言之,所谓的新中产,就是白领、工薪族。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许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写字楼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格子间。

虽然不那么富裕,但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能保障基本生活的薪酬,有齐全的五险一金,也有可预见的职场晋升渠道。换句话说,新中产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现在,也有一个可以期许的未来。

作为一个拥有2亿人的庞大族群,新中产追求什么呢?

关于新中产,知乎上有100多条回答,点赞最高的是“追求品质和有腔调的生活”。

关于品质,新中产深知一分钱一分货,奢侈品虽然负担不起,但总有负担得起的奢华吧。

负担得起的奢华即轻奢。据iziRetail的定义,轻奢是国内市场对Coach、Michael Kors、Furla等品牌的特有称呼。

iziRetail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Coach在中国有160余家线下门店,市场规模在轻奢品牌中位居第一。

与轻奢相对应的是快时尚。2002年,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高速增长。黄金时代落幕,快时尚业态迎来危机,轻奢业态却在快速崛起。

轻奢背后,是以80后为代表的新中产的崛起。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在著作《M型社会》中谈到,全球化后,“能够负担得起的奢华”是未来消费的主流。

主流倒不是新中产在意的,与大众有所区别才是。咬咬牙的轻奢,跟快时尚就是不一样嘛。

关于有腔调,新中产也有自己的心得,它无关财富、地位和身份,而是更加注重细节、品味、与个性文化。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新中产在自我提高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了闲暇时间的20%。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经常参与健身、跑步、自行车等休闲项目的新中产都占到了总人数的20%以上。

新中产热衷运动,年均在该爱好上消费近4000元,与国家体育局公布的2015年20岁以上国人人均体育消费926元的水准相比,多出近300%。

以跑步为例,新中产酷爱马拉松。对新中产来说,同样是汗流浃背,足球、篮球未免太大众化了吧。

是的,中产钟爱的旅行、跑步、骑行,甚至话剧和烹饪,就是要与大众的吃货、外卖、手游、网文有所区分,越是泾渭分明,越好。

如果就这样看待新中产,确实是太表面了,取代新中产傲娇情绪的,是焦虑

焦虑在财富问题、尤其是房产上特别突出。奋斗在写字楼格子间的新中产,被划入大城市的买房刚需人群。

然而,与拥有几套房的中产不同,在中产们为《这辈子还能不能买上别墅》胸腔共鸣的时候,新中产还在灵魂深处拷问,这辈子靠自己还能不能买上房?

一项调查显示,工资依然是新中产赖以生活的来源,占比为93%。租金收入、股权利息等其他收入,占比仅为7%。

虽说不少年轻人晋升了新中产,但10万+的收入毕竟鸡肋,北上广的房价可是以万为单位计算的。

80、90后新中产刚需族,平时拍拍胸脯不要爹妈的钱,为了买房也只好把老脸一抹。《乐居5·4中国青年置业观大数据报告》显示,超7成的受访者购房时接受过父母的“赞助”。

新中产实在是等不起啊。他们大多在25岁到35岁之间,很多人刚刚或者即将组建新家庭,购房、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接踵而至。还贷、购物、子女教育,是新中产日常开销的前三名。

在《日本新中产阶级》中文版面世后,《“地狱”般的日本入学考试》等章节被广泛讨论,书中谈及的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从幼儿园入学起就面临的激烈竞争,扯不清的夫妻、婆媳、亲戚关系,让很多的中国新中产感同身受,原来人家日本人早就干过了啊。

中产的财富,新中产没有,中产的加班、失眠、性生活满意度低,新中产一样都不少。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显示:

仅有36%的新中产表示不存在加班的情况。
有72%的新中产睡眠质量一般或差强人意,超过1/3的人会出现轻微甚至严重的失眠现象。
没有性生活的新中产占比为15%,性生活频率低于每月一次的占比16%。

因为新中产在房价、教育、医疗、养老的重重狙击之下,只得忙忙忙。

不然呢?中国年入50万的中产,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算是高收入家庭,过得却比国外的普通白领还累。新中产摸摸自己的钱包,一年能挣够50万么?

当然,最让新中产焦虑的,是新中产发现,转正为中产的路,越来越狭窄

中产和新中产,都通过高等教育,完成了一次华丽蜕变。然而新中产发现,一样的智力和能力,十年前中产们咬咬牙努力一把,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能够拥有体面的生活,十年后新中产们恨不能使出洪荒之力。

在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中产享受了改革的红利,成为时代的受益者。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GDP的增长从2007年最高时的14.2%,下降到2017年的6.9%,国民经济增长率下行幅度为52%。新中产想要挥舞长袖,高速的经济发展显然难以为继。

结果两代中产的奋斗,共鸣点却大不相同。十多年前,一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广为流传。十多年后,一篇《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刷屏朋友圈。

到底是新中产还是“心中惨” ?焦虑的新中产们,迫切需要进行心理建设,实现自我救赎。

既要维持外表的光鲜,也要顶住垮塌的内里。人活一世,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新中产是面子里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内外硬气,唯有演戏。

新中产的戏,全称“焦虑装B体”,比如:

失眠焦虑装B体:其实经常会失眠,却总说自己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睡到自然醒。
工作焦虑装B体:其实工作很焦虑急需充电,却说自己充电5分钟可通话2小时。
透支焦虑装B体:其实财富已严重透支,却总说我要过1%高品质生活。

可以说,为了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新中产每天都在虐自己。

2018新中产白皮书:调研10万人,我们有了100个新发现,2018年9月20日,吴晓波频道

月薪4000妹子不愿嫁月薪15000外卖小哥,其实挺有道理,2018年9月23日,大家

《2017年中国新锐中产调查报告》,2017年4月26日,智联招聘

985、211高校学生为何陷入群体性绝望,2018年9月24日,公众号周海滨微说

图虫创意 x 正版图片联盟 x 中国新闻周刊

文:《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记者 俞杨

4亿多房奴的焦虑:房子吞噬了全部购买力,除了房子一无所有!

一、千万“负”翁太多,有钱消费的太少

倘若用鲁迅先生的风格来形容中国的房子,大概是这样的:“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当稳了房奴的时代,一个是想当房奴而不得的时代。”

我国“房奴”绝对是一个庞大群体,由于过去几年房价不断攀升,无论投资客还是普通购房者都削尖了脑袋往房产市场里冲,开发商看到如此庞大需求,也更加卖力拿地盖房。

长此以往,原本几千的房价被硬生生的推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可能是被房价涨怕了吧对房子有真正需求的人不得已拿出全家老小的积蓄交上首付,走上了房奴的道路

前两天看到一份数据,据悉我国通过银行贷款买房的家庭大约有2亿户,单算家里的主力“还贷”者,房奴人数应该有4亿多了,而不管哪个城市的购房者他们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没钱消费。

一二线城市购房者收入高,但房价也高的离谱,早前有份报告显示大陆每940人中就有1人是千万富豪,而在千万资产的高净值人群中,北京更是每83人中就有1人拥有千万资产,确实在北京买套小居室的房子都要几百万,地段好的价值千万绝对够了,但是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房子值多少钱就意味他们要背负多少贷款。

所谓的千万富翁,也可以叫做千万‘负’翁,所谓的百万富翁,也可以叫做百万‘负’翁,收入高的同时也要承担高负债,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用当地人的薪资来购买也是非常艰难的。

所以谁还有多余的闲钱消费?

二、被房子“绑架”的中国人

如果说之前奋斗工作是为了实现梦想,那现在工作应该是为了尽快还完房贷,对多数选择贷款买房的家庭来说,他们未来的20-30年已经变相被银行贷款捆绑住了,房子吞噬了国人的全部购买力,很多家庭除了房子一无所有

从1990年至今,我大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增幅有两次低点,第一次是1998年,当年度的人均消费支出增幅只有3.5%。

到2017年,我大中国的居民消费性支出增幅下降到5.9%乃是1990年以来的次低值,仅比1998年好一点。

与1998年的国企大规模亏损导致居民消费力低下不一样,这一次居民没钱消费的原因,在于老百姓手里的钱,都被房地产市场吞噬干净了

过去10多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是否更早的买了房,这种并不创造什么的财富增长是决定中国普通家庭财富高低,拉开普通家庭贫富悬殊的关键;

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大多数中国人都在为房而奔波,并把一生奋斗献给了房子。

中国家庭高负债主要是被城市房产“绑架”。许多人苦熬一生,连同家庭成员的血汗钱一起,甚至连同他们的未来一起,转换成房地产中既得利益者的暴利。由于民众财富绝大部分被转到了这些既得利益者手中,这成为消费持续低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经济学家樊纲的“六个钱包论”很火。所谓“六个钱包”,就是年轻人向家里人借钱凑首付买房。男女两方都向各自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借钱,一共就是六户人家,六个钱包。

房子,消耗了大多数国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几十年的奋斗成果,甚至让他们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奋斗:

老百姓为了一套房,背负了一座债务大山,成为房奴高房价虹吸资金,抽干了实体经济的金融血液,让实体萧条;高房价阻碍了年轻人安居城市,没希望/没安全/没幸福/阶层固化/流动停滞;高房价让年轻人结不了婚,城里单身增多高房价经济压力太大,人们不愿生小孩

有些只有一套房的人还在为房价的上涨鼓与呼,真是愚蠢至极。

实质上房地产生产的只是国内财富,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账面财富。如果你只有一套房,房价上涨你也是受害者,房价涨到天上去和你也没关系,因为你又没办法变现,但银行的贷款可是一分没少还,同时还要承受房价上涨带来的整体财富变相缩水和消费支出增加。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一套房子在那里,值100万,还是1000万,它就是一套房而已,并不给社会创造或增加什么。

但一个人如果靠劳动创造让自己的财富从100万变成1000万,这个人一定会通过劳动给社会创造出或增加点些什么?一个小公司从100万变成1000万,这个公司也一定不再是原来那个小公司的实力和竞争力。

房地产畸形繁荣的背后,是居民的大规模举债。

日前,工行董事长易会满在演讲时表示,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与此同时,居民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

房子让国民和国家表面上变得富有,也让国民和国家变得“贫穷”。富有的是纸上的财富总值,可是百姓的日子却是越过越困难。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叫年轻人首次置业应该怎么买房?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回答很扎心:我所在的深圳,有万千在这里奋斗的青年在买房面前低下了头,心慌失措。

西班牙的《世界报》这样回答,说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像力。一位美国教授考察中国后感叹说中国年轻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字:房子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成功和拼搏的最大压力与最大动力都是:高房价

吕宁思感叹,中国人都不会享受生活,也不知道要享受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很多人被房子压死了

房价就是一把达摩利斯之剑,越涨越危险,稍不留神就一剑砍下来,如果长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之法,势必催发种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四、中国的楼市如何走向,中国的房价何去何从?

老百姓辛辛苦苦从牙缝里省出的那点可怜积蓄,如何不在如今虚火奇高的楼市中一夜蒸发,所有这些,都是关系民生的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崩盘是迟早的问题,多余的房要尽早卖!

曹德旺:崩盘是迟早的问题,多余的房要尽早卖!

以下是凤凰财经曾经采访曹德旺的一篇文章,我们摘选一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曹德旺:我们把大批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财产,不是资产。资产可以每年生产东西出来,财产不但不能每年生产东西出来,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来养护他。就是这个问题。

凤凰:所以您的意思中国经济,沉淀了大量的财产而不是资产。

曹德旺:老百姓手上买了很多房子他说保值,我跟他讲,你不要再傻了。有钱的人都几套房子,剩下需要房子的人才没有钱。现在都没有钱他以后怎么有钱给你买。你们将来就是有钱的人卖给有钱的人,卖得出去吗?因此他们都知道这个皇帝的新衣,大家都不愿意拆穿,怕房地产跌下来,你房地产拿到手上现在,一拿到手上马上亏本。因为你卖不出去,谁给你买,你说谁买。

凤凰:听上去问题挺大的,接下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会崩盘吗?

曹德旺:崩盘是迟早的问题。现在应该来研究就是说怎么来面对这个现实。

凤凰:所以手里有房子的人趁早卖掉是不是明智的选择?

曹德旺:如果是我,我手上现在除了自住的这个房子,其他一座房子都没有。

如果你家有一千万家产(包括房产在内),你愿意去几线城市生活?

1.北京上海(有当地户口),一个中等偏上的普通中产阶层,比如说有2套房子,做一个普通小白领,可能过着小资生活。

2.广州深圳,一个比较好的中产阶层,比如说有3套房子,做一个普通小白领,可能过着小资生活。

3.二线城市(天津重庆/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苏州无锡东莞佛山大连青岛等城市):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之间,可以做个小有钱人,让周围人小羡慕,但离大富贵差很远。

4.三线城市(普通省会城市/经济还不错的地级市):算是富裕阶层起步阶段,在当地应该活的很滋润,让大家很羡慕。

5.四线或以下城市:小土豪或是土豪级别,在当地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做个有钱人。

大家更愿意过哪种生活?如果可能的话,我觉得我会选3,4,5。但似乎更多人愿意选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收入多少适合卖多少钱的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