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苏杭一带的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存在什么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试题精选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全国260多套各地、各校优秀模拟试题分解而成,同时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错误之处、重题之处在所难免,也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我们将会做得更好。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人教版) 园地精品之2013年一轮各地新题单元汇编: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QQ:) 吴霞(QQ:)、智玉、朱跃学 一、选择题 1.(2012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第二次教学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4题)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杵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盛泽镇丝织业繁荣现象。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不正确;丝织业繁荣现象主要出现在江南地区,故B不正确;明代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不正确。明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小说,故D正确。 2.(2012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16题)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在《中国全史·商贾史》中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中国商业异常繁荣,资本严重过剩 B.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C.耕种土地获利远远高于经商活动 D.农业为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本积累 【答案】B 【解析】 本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由此判断此现象是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使大量的资本投在土地上,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3.(2012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26题)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重商主义盛行 B.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C.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答案】C 【解析】考查材料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从题干材料中可知,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富绅,都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 4.(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练习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13题)下列各项反映出宋朝商业出现突破性发展的是 A.银铤:宋代国家和地方税收特种货币 B.淳化年间五台山佛像金币 C.宋徽宗时期崇宁通宝 D.“行在榷货务金银见钱关子库印”钞版 【答案】D 【解析】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项即为印制纸币的模版。 5.(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高考模拟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4题)在我国古代,出现“草市”的时期也是 A.君权开始分割相权的时期 B.开始建立官立教育系统的时期 C.地方行政机构达到最完备的时期 D.冶炼业中出现“灌钢法”工艺的时期 【答案】D 【解析】D。草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灌钢法”同时。君权开始分割相权与官立教育系统都开始于西汉;地方行政机构达到最完备的时期是元代的行省制。 6.(2012年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统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3题)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7.(2012年湖南省长沙市

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只可学习交流使用。 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本人删除

【万联导读】说起故宫,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等形容词。确实,经过明清两代人的建造和修缮,故宫已经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古建筑群,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说起故宫,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等形容词。确实,经过明清两代人的建造和修缮,故宫已经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古建筑群,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然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江南一带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历代首都多以苏杭、南京、西安为首选。明朝开国皇帝就将帝都定在了南京。只不过在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夺得大明江山之后,为了镇压边境蒙古入侵,守卫一方国土,才动了迁都北京的想法。而面对所有人都极力反对迁都的时候,朱棣力排众议,毅然迁都北京,才有了如今经济发达的北京,和闻名世界的故宫。

当时的北京,虽然土地辽阔,但水利不通、物资短缺。而首都是国之重本,迁都会带动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转移,同时带动大量人口进驻北京。如何解决粮草、经济作物等物资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

单靠当时北京的供给是不现实的,物资固然可以从江南有运往北京,但水利不通,走陆路运输不但耗时长,而且成本、损耗极高,粮草、经济作物等物资运输必将成为迁都的重大负担。

除此之外,还有修建皇宫的如石材、木材等大宗货物运输,更是没办法实现,所以想要迁都,就得先解决!

在之前我们说到过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历史,从战国开始一直到元明清时代都有参与修建,其实在元朝的时候,京杭大运河就基本上成型了,只不过由于元末的长期战乱和黄河泛滥,大运河在山东一带出现了严重通航困难。

为了能够顺利迁都,朱棣下令重新整修京杭大运河,疏通漕运,让战略物资、粮草能够从杭州一带直接直接运往北京,南粮北运十分方便,不但开拓了北京的水利发展,还提高了的运输效率、降低。

物资运输问题得以解决,京杭大运河也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专线!

虽然历史上对朱棣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他是一个历史少有的好皇帝,也有人觉得朱棣是一个暴君、好大喜功、多疑好杀!但他在位时的功绩是无可置疑的,最能体现的一点就是《永乐大典》这一本古代百科全书的编著,所谓盛世修书,由此可见在朱棣的统治下的繁荣昌盛。

小编觉得,明史对朱棣评价,才最真实,最中肯!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趣物流丨朱棣迁都,最先解决的就是物流问题!转自万联网,并不代表(万联网)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