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高创新的成果中有帮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国外垄断的产品么?

夏日进威海,一股凉爽扑面而来。走入位于山东威海高新区的威高集团展厅,看着一个个填补国内空白的医疗机械、一项项打破国际垄断的专利技术,让人更觉神清气迈。

“从一个借款2.5万元起家的输液器小厂,发展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国内最大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从只有一条生产线,到拥有300多个品种近3万个规格的产品;从技术上一无所有,到开发200多种专利产品,‘威高’依靠的是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威高集团董事长陈学利说。

1988年,身为威海市田村镇福利院长的陈学利,创办了一家生产输液器的小厂。不久,他承担起380万元债务,接收500名发不出工资的工人,兼并了地毯厂、针织厂等5家企业。10年创业,“威高”完成了最初的积累。

1998年,“威高”改制,开始全新的战略调整: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常规产品,做强高端产品。第二年,企业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牵手”,成立可降解材料研究项目组,走出科技强企的第一步。

2001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发现聚氯乙烯材料制备的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含有30%左右的塑化剂,在输液过程中会迁移出污染药液,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聚氯乙烯输液器对醇溶性、脂溶性药物,尤其是抗肿瘤药物有较强的吸附性,致使处方用药不准,降低疗效,增加医疗费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威高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研发团队历时2年,上千次调整配方、参数,终于研制出适合医疗器械使用的热塑弹性体材料。通过改性,新材料于2005年通过山东省科技厅鉴定,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3年来,“威高”坚持一个恒久不变的硬指标: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5%作为研发经费。目前,“威高”建设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院士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各子公司均建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团队;12位院士成为“威高”的研发顾问。一批业界精英的加盟,快速提升了“威高”的自主创新能力。集团副总裁陈林介绍,企业承接了40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项目,在骨科植入材料等领域开发的60多个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

7月4日,威海市初村威高工业园血液净化器生产车间内,“聚砜膜”肾透析器经过一道道生产流程,成批组箱出厂。“‘聚砜膜’肾透析器研发成功,得益于临床、中科院和‘威高’组成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威高血液净化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列波说。

巧借外力,“威高”在全国建立9个研发中心: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大连威高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在生命医学材料、生物信息等领域迈出第一步;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建立西南医院威高研发中心,为威高医疗器械提供强力科技支撑……2010年,“威高”与山东省政府、威海市政府、中科院联合设立“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今后10年每年出资3000万元,开发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国际前沿产品。

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威高”科技创新的另一特点。在产品展厅,威高新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监吕汝举拿起一个卵母细胞采集器说:“这个产品看起来不起眼,却融合了日本、美国两家公司的技术。”在美日技术的基础上,吕汝举做了3项革新,完成了新型产品,2011年,新型卵母细胞采集器已签下2万多套的订单。

“通过资源整合,‘威高’加快开发国外垄断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目前,高端产品的比例达到80%以上。心脏支架、骨科材料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30%和20%。”威高集团行政副总裁周淑华说。

自主创新需要人才支撑。多年来,“威高”坚持“以人才建设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体制结构”的发展方针,实现了管理理念、经营机制、人才资源、技术、产品、市场等全方位对接。

今年34岁的夏列波,是公司最年轻的负责人之一 。6年前,他与陈学利偶然相识,谈及肾透析器行业的广阔前景。陈学利当即决定,聘请夏列波组建创新团队。此后,母公司的研发、生产投入从500万元增到2000万元,现达到5亿元。在运行中,威高集团占70%股份,包括夏列波在内高管团队持股20%。

“威高还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威高集团研发总监高山说,对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授予标兵荣誉称号,不仅给予一次性奖励,还在股份分配上奖励期权股。新产品按计划研发并投放市场后,研发团队第一年可获得销售利润的10%,第二年、第三年分别获得销售利润的5%和3%。

“在感情上,公司对科研人员的关照无微不至。我来时,公司不仅提供高福利待遇,还安排好家人生活,解除了后顾之忧。”威高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德海说,他第一个项目是研发留置针的缩尖成型模具。当时,工作压力非常大。公司一方面提供高效服务,一方面为他减压,保证了工作顺利进行。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破国外垄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