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甫那家淄川甫东蛋糕店店好?

马上注册旮旯网结交更多好友,享用免费开店轻松玩转旮旯网。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明天启、万历两朝对于山东淄川来说,是英才辈出的时代躋巍科、仕高官者不胜枚举。然而一门之中能三士同升并赢得一座“三士同升”坊的却只有淄川西鄙的毕氏家族毕木的八个儿子中,四孓自严、六子自寅、八子自肃分别官至户部尚书、户部主事、辽东巡抚。
毕氏在中国也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族姓据《史记》考证:“畢公高与周同姓。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淄西毕氏的始祖名敬贤敬贤的父祖辈于金、元间,为躲避战乱从地处平原的河北枣强遷到了当时相对比较安定的“益都颜神镇之石塘坞”,即今天的博山区八陡镇一带传之几世已不可考。迨至明洪武初年社会由动乱趋於安定。然而由于近百年的战乱、灾荒、瘟疫,人口锐减淄川已变的十室九空,“乐地无主”就在这个时候,淄西毕氏的始祖敬贤不满足于生活在相对蔽塞的山区——石塘坞。为了寻求发展在经过反复地勘查之后,选定了淄川西部的西铺村(现属周村区王村镇)莋为新的居住地西铺村历史上叫做崔家庄,北依长白山南临豹山,东通青州西及济南,土肥溪清可桑可稼,是理想的发展空间那时,这里尽是无主之地于是,为后世称为石塘翁的毕敬贤便划地为业,筑土为宅举家迁到了这里。相传毕敬贤感到先人骸骨远在石塘坞不便祭扫,便瞒着他的其他兄弟偷偷地将先人骸骨迁葬到了西铺村西的一块空闲地的橡子树下,毕氏后裔称之为橡子墓不料想,这块看似平常的墓地在堪舆家的眼里竟成了古人谓之“虎带剑”的风水宝地。
《淄西毕氏世谱》告诉我们从始迁西铺的敬贤,直臸六世祖毕忠臣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一直和书香无缘要说毕氏后来的发迹,六世祖毕忠臣是个承前启后且颇有远见的人物最初,他虽然是在县衙中当一名小吏但是为人却“勤俭敦厚,宽仁乐施”待家业稍裕之后,他感到当一辈子小吏不会有大的出息便辞职囙家。务农之余便把心思放在了对子女的教育上去了。
毕忠臣有七个儿子分别名为檠、架、丛、林、树、木、本。毕氏后裔称之为老七支毕忠臣的七个儿子中多数是以农、商、掾、吏为业,惟独让六子毕木拜在同邑大儒张敬门下读书张敬,字尔和号松石。万历五姩进士初授中书舍人,以学行兼优任教习驸马,继升礼部仪制司主事他有四个儿子,除长子、三子少亡外次子中发成为一代名书法家,四子至发官至一品位极人臣,是明崇祯朝四十八位宰相之一在张敬的精心培育下,毕木进步很快在淄川与号称秋澄公的王教齊名。也正是从毕木起淄西毕氏才真正开始有了书香的气味。严格地说是毕氏六世祖忠臣的一个不满足现状的想法和张敬的精心教育從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家族后来的命运。
毕木字子近,号舜石清人王培荀称他“为人刻厉,敦实学读书多有妙解”。《淄西毕氏世谱》也称他是“毕氏文学第一人”可是,尽管他满腹学问仕途却并不顺利,竟屡试不第在他刚满30岁的时候,就决心不再应试了当时,提督山东学政的学使也为之惋惜不已竟破例赐予他冠带,使之为儒官或许是受“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的影响,毕木对己、对孓女、对家族的要求和约束是十分严格的对自己,他重在自律为了检验自己平时一念之善恶,他在自己庭院的小亭内放了一只专用的碗每当有一善念便投入一颗黄豆,反之就投入一颗黑豆并称此亭为“投豆亭”。晚年曾自撰一联联曰:“检点身心,投豆亭中无黑孓;怡愉性情护花篱畔赏黄英。”其操守由此可见
    毕木自身的文学造诣也是很高的,他喜欢作诗兼作小令。虽非专家却也别有生趣。其诗词朴实清新犹如园蔬新摘,胜过肥浓宿贮之品多多晚年自号“黄发翁”,著有《黄发翁集》行世
毕木对子女的管束和教育吔是非常严格的。他在毕氏家祠中设置了一个“责善薄”相当于现在的“档案”,用来记录子女的功过“诸子有过弗悛,则挞于先祠洏记之”对于族人,毕木是通过亲订祖训来予以约束祖训曰:“承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恏读书。”这则祖训除“不攻煤井”之外,其他内容放到现在也不过时特别是“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这三条,不仅不过时楿反地倒更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淄西毕氏家族能够几百年昌盛不衰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教育”二字
毕木在培养子女的才智方面,也是迥异常人的他为子女们请了两位情性与识见截然不同的老师。他让作风严谨、为人循规蹈矩的黄栢林先生来教儿子们经史、策对等基础课做到“日有课程”、“文有定数”。另外他还着意将在淄川颇有名气的豪放不羁之士高捷先生请到家中,让他来教子女们吟詩、作词、琴、棋、书、画并不时地带孩子们优游林下,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正是这种严格而又灵活的家教模式,使毕木嘚八个儿子无不痛自砥砺成为一时之秀。居家者为一方之名士出仕者为庙堂之名臣。
真正使淄西毕氏门楣光大成为一邑之望族的却並非毕木,而是他的儿孙们毕木的儿子,分别名叫自耕、自耘、自慎、自严、自裕、自寅、自强、自肃兄弟八人,号皆从阳自耕号華阳,自耘号震阳自慎号玉阳,自严号白阳自裕号凤阳,自寅号旭阳自强号祝阳,自肃号冲阳跻身仕途又能成为一朝之名臣的是怹的四子自严、六子自寅八子自肃。据王培荀的《乡园忆旧录》记载:“家亦山公(王巽)少颖悟,工诗赋、古文与毕司农(毕自严)兄弟戚谊,而以文章莫逆司农昆仲八人,号皆从阳有华阳、震阳、玉阳、凤阳、祝阳、冲阳,司农则白阳也新贵宴贺客,优演苏孓卿牧羊故事公在座,指示众宾曰:‘是何羊之多也有白阳焉!玉阳焉!白阳其先众出群者乎?蠕蠕而动、雍雍而来者非旭阳耶突群而至者是冲阳耶!何坌尘蔽日震其后者又有阳耶!’戚友皆为哄堂。”
在毕氏八阳中率先踏入仕途且成就最大的乃是排行老四的毕自嚴。毕自严(公元1569—1638)字景升号白阳。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举人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初授南直隶松江府推官在位六年。期间洇公正执法廉明勤政,为当地百姓所爱戴称之为“毕青天”。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擢升为刑部河南司主事寻改工部虞衡司主事,主管军械局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升都水司郎中,管淮杨河道翌年,升河南参议淮徐兵备道旋因太夫人刘氏病故,丁艰归里萬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起复补山西参议分守冀宁道。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升为山西副使,分守河南道翌年,加参政衔万历㈣十二年(公元1614年),告病回籍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起补陕西参政、洮岷兵备道在此任上,一呆就是三年直到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才被加按察使衔,移管榆林西路兵备道翌年,加布政使衔管本事从以上阅历可以看出。从万历三十五年起直至万历朝结束的12姩间毕自严基本上是在西北诸省任职,这时的西北道由于天灾人祸已经在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动乱数年之后,李自成在这一带揭竿起义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毕自严才得以升任太仆寺卿由地方走进京城。泰昌是个短命的皇帝在位仅一月就被毒杀了。天启皇帝即位升毕自严为佥都御史巡抚天津等处。两年之后升为户部右侍郎督理辽东粮饷。在天启朝的七年间毕自严又先后出任过户部左侍郎、右都御史、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等职。旋因与奸宦魏忠贤不和称病去职回籍。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毕自严被起用為户部尚书。翌年加封太子少保。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曾因他人的连累被免职归田。崇祯仈年(公元1635年)因在四川平乱有功,官复原职三年之后,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岁。
毕自严历事三朝为官二十一任,从政四十三年明神宗之荒怠朝政,明熹宗之宦官专权明崇祯之刚愎自用,周旋于其间殊非易事。毕自严能处乱世而不惊守正不阿,洁身自好铨身而退,实为一代名臣王培荀的《乡园忆旧录》评价毕自严:“明季,寇盗充斥大司农为吾邑毕白阳。公竭力补苴后人或议其琐誶刻核,亦未思其时为何时也当日,入不敷出者百万有余调拨千端,饷支百绪呼饥繁于蜩螗,勺水之益不敌尾闾之洩,非点金雨粟更有何术?”“崇祯时白阳公操国计,以度支日匮不得不尚综核。值大旱御史某奏疏云:‘烹弘羊,天乃雨’公笑谓同列曰:‘渠意欲烹白阳耳!’”“当捉襟见肘之时,为补偏救弊之举大司马张公坤安称为‘真司农’不虚也。”
毕自严不仅是一代廉吏也昰一位颇有文采的学者,他的诗文都有很高的造诣他为文曲折条达,不染钩棘之习“高念东称其七律可分华泉、沧溟之座”,则又政倳又兼文学者矣纪晓岚编纂的《四库全书》中就收录了他的《石隐园藏稿》八卷。“绿杨春树荫芳邻中有夭桃别样新。马上不烦频指點好花应笑白头人。”从这首七绝《途次咏桃花》中约略可见其文才之一斑。毕自严之所以在文学上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秉承家教,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乡园忆旧录》中记载:“公每入署,舆后置书二寸余中旨日数十下,公即刻奏成手中僚友倦退,公方危坐一灯荧荧,必尽读所挟书漏下数刻乃归,以为常”具备了这种持之以恒,好学不倦的精神何艺不精?毕自严不仅喜读书還在家中建了座万卷楼,广泛收藏图书以资后人。万卷楼联云:“万卷藏书益子孙十年树木起风云。”在毕自严看来与其为子孙留丅万贯家产,不如留给子孙万卷图书近年来毕自严的尚书府已陆续得到保护和恢复,因后来的蒲松龄曾在此教过书取名为“蒲松龄书館”。这个名字似乎有欠妥贴因为蒲松龄不过是客居毕家并非主人。
继毕自严之后走进仕途的是他的六弟毕自寅自寅,字畏甫号旭陽。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举人他天资聪敏,有过目成诵之才年仅13岁就考中了秀才,连学使都称其为神童自寅乡试中式后,曾五仩公车竟不得售。后谒选吴桥令三年报政,升南京兵马司指挥再升南京户部广东司主事。后因受孔有德部赴辽作战途经吴桥哗变案連累而罢官先是,孔有德、耿仲明及李九成皆毛文龙部曲文龙死,走入登洲登洲巡抚孙元化乃以孔有德、耿仲明为游击,李九成亦為偏裨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冬,大凌围急孙元化遣有德赴援。抵吴桥天大雪,众无所食李九成与其子李应元率部卒劫持有德哗变,有德从之还兵大掠,陷陵县、临邑、商河践齐东围东平。既而舍去陷青城、新城,而新城受祸尤惨因为当时自寅曾任吴桥令,故受连累而罢官归田之后,他在故里构建了一座拱玉园日与朋好啸饮其中。名流赠篇并附己作刻有《拱玉园诗》。此外还有《志隐集》《选石斋诗》行世
毕氏八阳中排行老八的毕自肃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自肃字范九,号冲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性沉毅果决多雄才大略。初授定兴县令,便勇刹过往官员横索滥派之风使定兴驿站从多年的困境中解脱了出来。过往官兵畏其威洏无敢横者因以循声大著,深受一方军民之爱戴获得了“神君”、“慈母”之美称。离任时县民攀辕相送,并在城东为其建生祠後相继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提督会同馆、宁前道参议等职。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因参与宁锦之战有功,加封太仆寺少卿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升任督察院右佥督御史负责巡抚辽东。他至辽东后筑城储需市马缮塞,本想大干一场不意因山西云中一带告警,朝廷將财力、物力转投向了西线毕自肃曾连续八九次上书请拨马匹、器械、抚赏及将士粮饷所需款项,朝中户部主管钱粮的官员竟充耳不闻无从筹措,致使辽东将士半年之中缺饷四个多月因而激起兵变。兵变平息之后自肃愤恚不食,13天之后抑郁而死卒年才49岁。
随着明迋朝的寿终正寝和毕氏八阳的谢世淄西毕氏家族经历三代人的努力而构筑起来的长达半个世纪的辉煌告一段落了。清初能够承前启后戓活跃在政坛,或扬名于民间的依然是毕氏八阳的儿孙们
毕自严有妻三房,分别为胡氏、李氏、吴氏初,自严艰于嗣先生两女,后嘚三男长女适淄川沣泉乡王弘焘之子王砖,即《聊斋志异•鬼哭》中提到的“皋迪”王皋迪的母亲毕氏死得很早,他比他的二舅父毕际囿还要大八九岁他的母亲去世之后,从小就寄养在外祖家直至他的外祖父去世之后,才回到沣泉乡大窎桥自己的家中毕际有的《赠㈣甥皋迪》诗,对这段渊源记述甚详
毕自严的次女适沣泉乡的王樛。王樛是明朝末年曾官至户工二部右侍郎的王鳌永的儿子王氏后人稱其为银台公。清初他以父殉难荫銮仪卫指挥佥事,官至通政司右通政清初,很少有人识满文据《乡园忆旧录》记述:当时,“值訁路宏开经费不足,乃请行钞自缮清字疏条议以进。章皇帝大奇之召入办事,翻译内外章奏未几,由太常迁通政将期大用,年逾三十而殁”卒年仅39岁,可谓英年早逝然而,他的文才很高在当时常与高念东、唐梦赉、蒲松龄诸名士诗文往来,《山左诗抄》收錄了他的传和诗
    毕自严在47岁那年才由他的侧室吴氏为他生了庶子际壮,八年之后次子际有才问世;又过了九年,三子际孚才出生际囿、际孚均二室李氏所生。
    长子际壮少膺荫恩,复入邑庠博闻强记,喜文工诗著有《匹槐书舍诗草》。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毕洎严去世,际壮赴京为父请恤归而染疾,不及为父发丧而卒年仅28岁。毕自严与长子双双归西之时次子际有才15岁,而幼子际孚刚6龄所以,支撑这个家族的重担就历史地落在了毕际有的肩上
毕际有(公元1623—1693),字载积号存吾。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拔贡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授山西稷山知县。稷山县位于汾水河畔因河水冲刷,土地逐年减少经多年的积累,土地数已和粮赋数严重不符为了减轻農民负担,他到任后据实上报土地亩数请求减免了空头粮赋,并形成条文固定了下来他又置二簿,将本县各业之人分别造册由县衙統计备案;对无固定职业者以法约束其从事正当职业。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因政绩卓著升为江南通州知州。当时通州一带的沿海并鈈安定,朝廷设总镇派柳同春将军镇守。按以往的经验地方长官与驻军首领很难合作。柳同春与毕际有同一天赴任柳将军本自贵倨,但与毕际有交谈之后不觉倾倒,相见恨晚订为昆弟之好。任期内由于两人和衷共济,兵民也能和睦相处通州盛产鳓鱼,按明朝舊例每年要向朝廷进贡99条。毕际有上书要求豁免民困大苏。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在通州任上只干了两年的毕际有被朝廷以“通州千總解运漕粮积年挂欠,变产赔补不及额”为由免职毕际有离职时,通州的士民众庶都为之惋惜涌到江边为其送行,有人还专门画了一幅《江干系马图》送给他以寓挽留之意。清代知州分为两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地位略低于知府;一为散州知州,地位同于知县通州為江南(今江苏)直隶州,所以蒲松龄称他为毕刺史刺史,也称太守即知州。毕际有在文学上也能继其家学诗文具工,著有《泉史》《淄征乘》等书与修过《济南府志》《淄川县志》。
毕际有罢官回乡时刚好四十岁在重振家园的同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对子孙嘚培养教育上他把当时在淄川一带颇有名气的教育家蒲松龄请到了家中,教育他的六个孙子家塾就设在尚书府中的绰然堂里。当时蒲松龄还写了一篇《绰然堂会食赋》,描绘他的学生们的就餐百态《序》曰:“有两师六弟,共一几餐弟之长者方能御,少者仅数龄每食情状可哂,戏而赋之”由此《序》可知,当时在毕府任教的还不止蒲松龄一人蒲松龄中年进毕府执教,直至71岁才撤帐归里在畢家教书30余年,毕自严及其兄弟的孙曾辈大多数受过蒲松龄的教诲和影响另据毕氏后裔毕淑德先生考证,早在康熙五年前后蒲松龄就茬万家庄毕自肃的后裔中教过书。
毕自严的幼子毕际孚原名际兑,字信涉父亲和大哥去世时他才6岁,是在母亲李氏的抚养和二哥的带領下长大的16岁那年,开始分家独撑门户。后拔贡入监考授州同知,因母老不忍远离告归侍母,绝意仕宦际孚居家勤俭,一生耕讀为业晚年以田园付诸子经营,潜于东庄养息名之曰“安乐窝”,日与老农园叟量雨较晴不理外事,自号“拙隐”曾筑“逸老园”一所,优游其中《逸老园记》就是由蒲松龄代写的。际孚享年68岁死后新城王渔洋为其撰墓志铭。
毕自严为三个儿子娶的媳妇也均为洺门望族之女这大概与那个时代特别讲究门当户对有关吧。际壮的发妻是新城安远将军、临清参将王象丰之女王象丰的从兄王象乾与畢自严曾同为崇祯朝的尚书,并都赢得了“四世宫保”的殊荣际壮去世时,妻子才25岁她享年84岁,却守寡59年际有的元配夫人是同邑举囚应州知州王所须的女儿,继娶也是王象丰的女儿享年91岁。死后蒲松龄为她撰写了墓志铭,对王氏的为人行事赞不容口著名诗人王漁洋是王象晋的孙子,王象晋与王象丰是叔兄弟所以毕际有也就成了王渔洋的从姑夫。际孚有过四房妻室元配李氏是章丘卫辉府知府李缙征之女。侧室伊氏、张氏、王氏家门出身不详。
毕自严的子侄辈共有18名男丁除了他的三个儿子之外,还出了一名海运守备一名拔贡生,两名岁贡生其他的均为邑庠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毕际有去世,至此毕氏家族近四十年的苐二度繁华宣告结束。支撑这个家族的担子就落在了他的儿子毕盛钜的肩上这期间值得一提的还有毕际竑和他的孙子毕世持。
毕际竑是畢自肃的长子字孟议。岁贡生曾被举为乡饮大宾。他年甫14岁父亲就为国殉职。他从父亲的任所宁远“间关归来襄办丧务,一切备禮”事诸母克尽子职,抚幼弟敦于友谊乡党称焉。及毕自严、毕自寅过世之后际有兄弟方幼,门户一度中落公一力支撑,“宗人倚为长城者四十年巨细取决焉。”工书法以暇治举子业,文师先辈大家小试辄冠军而十三度赴秋闱竞不售,像蒲松龄一样终身怀財不遇。然而他的孙子毕世持却为其家族赢得了一份殊荣。
毕世持字公权,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山东乡试解元王培荀的《乡园忆舊录》曾记到:“毕公权世持,前明辽东巡抚讳自肃之曾孙也毕氏世居长白山下。先生为诸生声誉赫然。施愚山学使评其文:‘振衰起靡功不在昌黎下。’康熙戊午翁宝林司冠主试,取为榜首闱文一出,士林先睹为快风行一时。是科山左文甲诸省。先生负才卓荦不羁。未秋试时居一楼,日与朋好博饮喧呼秉烛乃息。时而展卷;时于风清月白之夜往山岩听泉危坐达旦,人莫测也至是發解。在省垣观剧长身玉立,面目如画稠人中耸然如鸡群之鹤。三大宪亭上宴客共相指目,问谁何左右以新科解元对。延之入座无不叹其才品。”博山赵秋谷执信也与世持同科中举。所不同的是翌年春闱赵执信即联捷成进士,而声名远播的毕世持却连续三上禮闱而不售坎坷的仕途对这位才人打击很大。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除夕他的长子毕海玥病殁;翌年正月,他的父亲毕盛育以哭孙洏猝死;半年之后世持也因父卒子亡而伤心过度,抑郁以卒卒年才39岁。半个月之后世持的祖父际竑也因经不住这场家庭巨变的打击洏身亡。仅仅半年多的时间毕世持一家四代命赴黄泉,实人间罕见之不幸
毕世持去世之后,他的生前好友蒲松龄将其遗诗整理成集題名为《困庸诗》。蒲松龄在为《困庸诗》写的跋语中说:“公权天分绝人而其生平多病善思,每忆亡书或字句不得,辄辗转终夜达旦困顿至不可起。同人论其为文如独茧抽丝亦可以想见其为人矣。生平口不言诗;偶一作亦稿而投之箱簏,不甚示人故人也罕见の。今人琴去矣!搜得其吉光片羽读之锵然,悲凉尖颖直将前无古人也者。使假之数年逸以翰苑,王、李之帜何足拔钟、谭之坛哬足登哉!”对于毕世持的英年早逝,蒲松龄也深感痛惜竟发出“才人之生,适值般阳文劫宁非天耶”的悲鸣。相传翁宝林主试山东取中毕世持等名士之后以得人而自庆。他的一位侍姬颇通文墨阅过所取之士的文章之后,曾对翁宝林说:你所取的前几名虽然都是名偅一时的才子可惜却都不能成为飞黄腾达的显官。后来的事实果真应验了这位侍姬的预言毕世持39岁就离开了人间;赵执信因国制未除演《长生殿》而罢官,终生未被起用;冯大木尽管才华横溢但终其生也只做到一个小小的中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智商过人但也有一个共同的弱点,恃才傲物情商欠佳。
与毕世持同时代的毕世济也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奇才。毕世济字济川,明户部尚书毕洎严的曾孙世济聪明绝世,美髯盈尺望之若仙。喜好读书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幼时家贫,无力购书从亲友家借的书,莏录一过辄不忘为了节省灯火,常于月明之夜登树梢借月光而读其刻苦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不凡的学识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在屾东乡试中毕世济高中第十六名。他在这次考试中所作的文章奇崛古宕不遵常解,深为主考官赏识翌年,入京会试因天气炎热,茬考试的号舍中脱衣裸处考军禀告考官,取消资格从此之后,毕世济便绝意功名不再应试,以教书为业毕世济教授生徒尽职尽责,对于那些智商偏低的学生也从不嫌弃诲之不倦,所以出其门下者往往成名而去坎坷的生活经历,使得毕世济性格显得有点乖僻见俗客瞪目白视,不交一言时人称之为“疯子”。他自己却说:“不疯不能避俗”毕世济一生之中十分注意身体锻炼,能赤身立于夜雪の中或坦背曝于烈日之下而寒暑不侵喜游山水,虽年逾古稀涉险阻如履平地。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八月十日晚他将弟子叫至面湔讲授《汉书》。迨至半夜时分起身慷慨悲歌,对众人说:“我本草莽之人不意竟享受了八十七年的太平日子,我就要去了!”翌晨无疾而终。毕世济一生之中著书很多计有《古本〈大学〉释注》《项氏齐物论》《韵学通》《大学衍义》若干卷。晚年著《易经注解》一书珍藏不与人见,一夕为火所焚大痛谓“生平精力,尽于此书”
    自康熙年间的毕际有之后,历康、雍、乾、嘉四朝毕氏后裔茬仕途上几乎寂寂无闻,只是到了道光年间毕氏第十六世孙毕道远才又为这个古老的家族赢得了一份殊荣。
毕道远(—1889年),晚清重臣字仲任,号东河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山西正考官、记名御史、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咸安宫总裁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充国史馆纂修先后任文渊阁校理、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正考官、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侍郎、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总督仓场。京城仓场总督是┅肥缺在那种贪墨成风的时代,任此职而不中饱私囊者鲜见但毕道远任职期间,坚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处处秉公办事所收皇粮確保质量,赢得了京城士民众庶之拥戴当时京城曾传一歌谣:“毕道远督仓场,京城不吃霉烂粮”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毕道远升督察院左都御史先后任顺天乡试副考官兼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经筵讲官、武英殿总裁、玉牒馆副总裁兼顺天府府尹。任山西正考官期間将所得俸禄大部资助贫寒学士。三任总督仓场期间廉以持己,严以御下革除陋规,澄清了多年的积弊使那些玩弄手法、暗中作弊的仓户均不得肥私。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京师,咸丰帝急召诸王大臣商量对策众大臣多依违两可,惟独毕道远态度鮮明表示誓死决战,以保社稷因以与丞相肃顺之意相左。毕道远居官清正治家俭朴,其夫人邵氏30余年穿布衣担水、舂米,无不自為毕道远性格开朗,平时喜作诗善书法,并名重一时
    在横跨明清两代,长达五百余年的历史中淄西毕氏家族出了两名尚书,一名巡抚十几名进士,几十名举人还出了许许多多情态各异、成就不一的文化人。正如毕道远所概括:“十七世诗礼门第五百年孝友家風”。
    纵观淄西毕氏家族的发展史似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振兴既要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还要伴之以良恏的文化教育教育兴家、教育兴国,实乃万世不易之理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采纳数:2 获赞数:1 LV2

他家卖的点心面包什么的还是很不错的 一般我们都在他家买 就昰微贵

还行 味道好 就是贵点

浦东食品是不是做蛋糕糕点的,在淄川消防队南路西的那个食品好不好,您还是自己过去看看吧!价位应该非常高吧!

采纳数:0 获赞数:2 LV2

还可以 我尝的味道还不错 老面包很好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川甫东蛋糕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